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全11篇

时间:2022-01-30 18:55:3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计算机应用基础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计算机应用基础

篇(1)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计算机入门课程,属于公共基础课,是为非计算机专业类学生提供计算机一般应用所必需的基础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课程。本书满足普通高等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宗旨,内容丰富,与时俱进,实用性强。

计算机应用基础分两部分:笔试和上机。笔试就是平时自考的时间,1、4、7、10月都可以报考。 上机是由主考院校另外时间定。

1、仍采用上机考试方式,可从微软Office2000和金山WPS2002软件中任选一套试题作答。

2、考试内容及题型为汉字录入、单选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自2012年起,中国“互联网+教育”开始进入人们视野,逐渐风靡整个教育领域,并且在持续发酵中,“互联网+教育”不再是单纯的技术+教育,也不再是对信息技术发展不断追逐,而是让师生共同参与使用互联网资源,其本质是为了全面深入推进教育现代化,通过互联网传递优质教学资源,促进每一个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自由发展。“互联网+教育”时代的来临,为教学模式的改变提供了新的契机,师生关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MOOC,微信公众号,微课,电子书包,翻转课堂,学习空间,云课堂等这些“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优质教育资源使用价值,加速了教育的自我变革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促进了教育公平和提高了教育质量。

1“互联网+教育”背景作用下的MOOC内涵及特点

1.1MOOC的内涵

所谓的MOOC即为“开放式大型网络课程”的英文缩写。而这种开放式大型化的网络课程从其本质上讲属于在线教育的一种新型形式,尤其是在课程资源方面具有较大丰富性。MOOC的出现,对传统课堂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冲击,盛行一时的“MOOC热”过后,人们开始冷静反思慕课带来的教育改革和新教学模式,远远比加入慕课要重要得多,开始寻找探索行之有效开展慕课的途径和方法,寻求网络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的融合[1]。使用慕课,高校可以“翻转课堂”,将教育由“教师中心”转变为“学生中心”。翻转课堂的出现让人们看到了希望,它不仅能够实现两者的衔接,而且可以将两者的优点发挥到极致。

1.2MOOC特点

MOOC成功实现了一种高端的知识交换模式。它适用于专家培训、各学科间的交流学习以及特殊教育的学习模式[1]:任何学习类型的信息都可以通过网络传播。由上述说明,并结合目前存在的课程案例,可知MOOC具有以下特征。1.2.1一种开放式的教育形式与传统教学相比,MOOC的课程信息和教学资源都是开放式的,它的教学内容通过网络传播,学习没有人数、时间、地点的限制。学习者可以自主学习,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使用多种工具或平台参与学习。1.2.2教学资源足够充分针对MOOC而言,其在教学资源上可以说是较为丰富,同时这些充足的教学资源也实现了共享,充分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学习者可以根据本身学习的需要学习不同学校的课程教学资源,而这些课程内容往往来自优秀高校的著名教授或者是著名讲师,课程的实际内容更是涉及不同专业的方方面面。1.2.3形成了一种新的课程模式MOOC的发展形成了一种新的课程模式,因此具有非常完整的课程结构,包括课程目标、协调人、话题、时间安排、作业等,这是一般网络主题讨论没有的;它是一种成性的课程,初时仅提供少量的学习材料,知识的获取主要是通过对某一种领域的话题讨论、组织活动、思考和交流来实现。

2当今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状况

2.1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不突出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是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在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它能更直接地为学生传授计算机知识,同时,突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训练与培养[2]。但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教学中,教学方式还是采用传统的讲授形式,好几个教学班合在一起同时授课。教师为了能够在有限的课时中将所有的课程内容全面讲授,往往在课堂中教师讲授会占取大部分课时,学生学习时间缩短,同时,教师也没有时间去解答学生学习中存在问题,学习主体不突出。这样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削弱了学生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

2.2差异化教学的缺乏

每个学习个体具有的基础水平是不同的,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也是不同的。而在现在高职教育中,教师在实际课程教学过程中知识是统一讲授的,这样有可能会导致基础好的学生对课程“不屑一顾”,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又很难跟上学习进度,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学习的两极化,基础较好的学生和基础较差学生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这样对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将会起到阻碍作用[3]。

2.3教学资源单一,教学质量提高较困难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设在高职院校的每个专业,不同专业应该有不同教学内容,但在实际教学当中,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是统一的,教学资源单一,在教学内容中没有体现出专业的特色。单一的教学资源影响学生质量的培养,每个专业的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再加上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差,从而导致“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实际教学质量也就难以提高。

3MOOC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应用

3.1应用方法

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目标,探究关联主义网络学习观、最近发展区理论、成果导向的评价方法在MOOC课程设计中的作用,提出问题导向式MOOC课程设计的原则及方案。关联主义倡导“关注获取知识的途径而不仅仅是知识本身”的“网络学习观”,它强调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不断设计“节点”,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线上线下的衔接学习[4];“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教师设置问题的难度要恰当;成果导向的评价方式则更加关注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进而反馈调整整个课程设计过程[5]。针对武威职业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采用问题导向式的MOOC环境下的课程设计并对学生进行教学应用,充分调动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对课堂的参与度,并可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弥补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差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最终对武威职业学院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问题作出改善。

3.2实际应用价值

通过本次实践,笔者将探索依据怎样的方式将共享的教学资源校本化,问题导向式MOOC如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开展,如何在高职院校不同专业间大规模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MOOC等。本次的实践探究力求寻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从长远角度能够减轻教师教学工作量的方法,以期在不增加教师教学任务的情况下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最终造福全体师生。

3.3应用目标

(1)确立计算机实践操作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重要的教育意义。高职院校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计算机素养,教会学生如何应用计算机去解决生活中常出现的问题,使学生会熟练操作计算机。但是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约束了学生实践操作,阻碍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降低了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的首要目标是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际应用价值进行探究,确立计算机实践操作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重要的教育意义。(2)构建注重学生实践操作为导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MOOC课程模式。MOOC是在线教育平台最新发展的典型代表,本文对MOOC的课程模式进行探索,借鉴MOOC课程模式的优势,并针对目前MOOC课程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以计算机应用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为指导,构建“计算机应用基础”MOOC课程模式框架。(3)制定出适合该种校本大规模线上线下结合授课的教学设计方案,并找到一种适合该类课程的有效的评价方法,以期为同类院校实施同类课程提供借鉴。(4)将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教学并进行探索性实践。

3.4研究内容

(1)加强计算机实践操作“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存在“狭义工具论”、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脱节、应试型教学等不良现象[6]。课题深入分析实际生活中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重点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间的契合点,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借鉴素质教育的改革成果,以注重学生实践操作为导向,从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教学手段等不同层面入手,提出针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案。(2)注重学生实践操作导向的MOOC课程模式框架构建。针对目前MOOC课程模式中存在的理论支持不足、课程目标不明确、模式推广性较差等问题,以加强学生实践操作为指导,以课程模式的主题、功能、环境3个要素为切入点,依次从目标设计、内容设计、结构设计、评价设计、模式实施建构5个方面,对当前的MOOC课程模式进行了改进和创新,构建注重学生实践操作为导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MOOC课程模式框架。(3)结合现有的优秀的MOOC资源及MOOC的原理与方法,建设和整合更加适合本校学生的课程资源。(4)利用本校教学资源网络教学平台和MOOC有效、深度融合,提出混合式教学模式,对传统的教学流程进行变革,对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进行创新。(5)将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教学并进行探索性实践。无线互联科技•数字教育

[参考文献]

[1]李征宇,化美艳.MOOC的特点及其对传统高等教育的影响[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4(1):17-18.

[2]杨美浓.基于MOOC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设计[J].信息化建设,2016(7):179-180.

[3]王珺.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8):137-138.

[4]谢敏.“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教学智慧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6.

篇(3)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29-7315-02

长期以来,在高职院校中,《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一门计算机专业基础课而开设,为其他专业课的学习做铺垫,虽然该课程的开设有了数十年的历史,但目前该课程教学的改革尚有不少探索空间。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高职院校的基础必修课程,其任务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了使本课程的教学更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能力的要求,我们适时地对原有的培养过程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改革,对于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该文从课程总体设计、课程内容与标准、课程教学资源组织、教学过程设计、学习效果评估方式设计和课程的改革与创新等六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1 课程总体设计

课程总体设计包括课程设计的原则和课程定位。

1.1 课程设计的原则

高职院校提倡加强学生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因此,我们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行业规范标准为牵引,以应用为目的的原则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进行课程设计。如图1所示。

1.2 课程定位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其他专业课的一门前续课程,该课程的定位与教学效果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对该课程的定位就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为其以后的职业能力发展提供信息化平台和使用工具,使这门课成为一门结构优化、内容先进、与职业能力直接接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

2 课程内容与标准

过去这门课的课程目标设置为一般技术目标,即简单传授课本知识。现在,我们的课程目标直接体现了就业岗位所需技能。我们的课程内容也从之前的知识本位转向就业能力本位。

2.1 课程目标

1)职业素质目标:

能够将计算机作为工具为其它专业及课程的学习服务,能够获得学习新的软件、使用新的软件的能力。

本课程是继续学习计算机其它课程及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等课程的重要基础。

2)职业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掌握使用计算机进行文字编辑和处理的技术,掌握使用计算机进行电子表格处理的技术,掌握使用计算机进行演示文稿处理的技术,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和Internet的应用技术,为以后其它课程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知识目标:

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应用范围及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并取得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资格证书。

2.2 课程内容

根据职业岗位技能需求,我们对课程内容做了如表1所示的设置。

例如:《文字处理软件》这一章,我们根据要求学生应能运用Word 2003软件进行文字录入及图文混排功能的这一能力目标,明确了其知识要点为Word文档的文字编辑和格式、查找替换、文字与段落格式设置;美化文档、打印文档等。

2.3 教学重点、难点解决

如图2所示:

1)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学中练、练中学。

主讲教师用多媒体教学系统操作演示,学生人手一机实际操作训练,遇有有问题现场就解决。

2)全程采用项目化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各个项目单元任务,将信息及时反馈,提高教学质量。

3)分析学情,教学过程中承认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3 课程教学资源组织

3.1 教材分析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教程(2009年版)》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委员会指导下由有关专家按照《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考试大纲(2007年版)》的要求而编写,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 XP操作系统、Word 2003的使用、Excel 2003的使用、因特网的基础知识和简单应用等。

教材以帮助学生提高信息素养为主要目的,满足不同专业的学生个性发展为基本理念,包括了教学基本要求规定的知识点和实习教学内容。在体系结构上突出了基本性、典型性、简约性、逻辑性、实践性;以任务的方式让学生从建立模型、寻找方法,直到问题解决的全过程中得到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3.2 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包括硬件环境和网络资源。

信息学院建设有五个大型机房,每个机房配备教学用计算机能同时满足80人次的实训。每台机器装有Windows XP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有良好的网络链接能力。

教师会根据教学需求收集各类网络资源,提供学生课后自主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信息学院建设了相关的网站,提供与此门课程相关的文字资料及视频,以供学生学习参考。

4 教学过程设计

4.1 教学对象分析

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对象为高职院校一年级学生,他们在知识储备、性格因素和技能现状上具备以下特点:有一定的英语识读能力,能对计算机进行简单操作,有较好的语言组织能力;性格因素可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计算机操作仅限简单系统操作,计算机应用软件使用技能不熟悉。

4.2 教学过程设计

通过对教学对象的分析,我们对教学过程做了如下设计:

1)教学的组织:典型工作任务贯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融推进,采取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整个教学组织过程包括:分组、讨论、审核、实施和评估。

分组,即任务下达,以5人为小组,明确人员职责,按照项目要求各自独立开展工作;以任务驱动开展项目化教学;讨论,即明确分组以后各组围绕主题、重点和工作步骤开展讨论。根据讨论结果拿出各组的方案、具体步骤、注意事项;审核,即教师根据各组提出的方案审核方案是否完整及具体可操作性、是否需要技术支持等,给出建议;实施,即各小组按照审核通过的方案组织实施,进行实际训练操作。教师巡查协助指导;评估,即各组完成方案,由老师验收任务,同时提出建议。

2)教学计划学时分配

本课程以任务驱动开展项目化教学模式,课时为64。

3)教学方法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开设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一直是我们所关心和研究的,以下采用的一些教学方法已经融合到课程中。

参观认知: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内容的讲解,可以采用参观认知法。如:介绍计算机硬件,可以准备一些硬件实物(硬盘、软盘、U盘、主板、显卡、网卡、声卡等),通过实物的感观认识来进一步认识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

现场教学:对计算机操作系统、Word、Excel软件的教学可以采用现场教学法:如:讲解计算机操作系统的使用内容,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通过教师的实际操作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将课本的枯燥知识提升为动感的感观认识。案例教学:对计算机安全知识的教授可以采用此方法,如:介绍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性,可以举出一些实际案例,像“熊猫烧香”病毒、特洛伊木马病毒等对计算机造成的危害,让学生能切身感受到病毒的危害,加深理解。

情境模拟:对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的教学可以采用情境模拟,如:介绍局域网的共享内容,可以采用教学用机来设定共享,让学生通过网络邻居在局域网中查找和共享教学内容;介绍广域网的使用,可以通过聊天室的建立来进行互动。

4)教学手段

采用项目化教学,将课程搬移到计算机实训中心,使教与学同步进行;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教授课程内容更加形象生动,吸引学生兴趣;采用先进的教学软件,实时与学生交流。

5 学习效果评估方式设计

建立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采用注重实际能力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价,并实行平时实践考核成绩、平时作业成绩和期末的无纸化考试成绩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平时考察主要为学生的职业素养考察,阶段性网络测验和期末考试为职业能力考察。

6 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将以知识目标本位转化为以能力目标本位;教学方法采用任务驱动法;课程设计采用以岗位需求为主导;评价方式的创新是由过去的纸质试卷测评转化为以过程性考核为主。

参考文献:

[1] 陈樱之. 职业教育适时而行服务浙江转型升级[N].浙江日报:求学求职・高职特刊, 2008-12-10.

[2] 我国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专业领域教育改革调研――信息产业部电子教育中心等单位联合调研结果[Z].

篇(4)

1应用创新型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

对于信息化教学大赛来说,其要求师生充分应用信息化教学理念与方法,并秉持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标准,以通过有效地教学实践来充分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水平。其中,信息化课堂教学比赛更加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施,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一定的改善。在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中,其主要的教学状态是教师先进行相关计算机内容的演示,然后学生跟着教师的步骤进行操作。但是,这种较为传统的学习模式具有一定的弊端,已不再适应当下学生的学习发展。此时,为了有效地改善传统的授课模式,教师则需要融入一定的信息化元素,并通过采取具有创新型的教学方法来开展生动、形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例如,在进行授课之前,教师需要应用互联网技术来找寻与课堂内容相关的资料,做好课堂的课件,明确课堂教学任务,对课堂的节奏能够具有清晰的认识,从而便于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高效地展开。对于一些计算机的操练,教师可以将要操作的素材发给学生,使学生对内容具有一定的认识,进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进行自主练习,而教师的作用只是充当引导者和指导者。这是一种开放式的课堂学习模式,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其中,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学生可以对以前掌握的知识加以巩固,对于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师生之间可以进行互相交流与沟通,进而再通过计算机应用演练来加以巩固,这对改善教学效果都具有一定的作用。

2加强对学生的实训演练

通过开展信息化教学大赛,可以充分展现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其中,计算机的实训演练板块是一个要点内容,学生可以从实践中强化自身的学习水平。因此,在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时,教师可以对此内容的教学给予高度的重视。例如,对于课堂中所要讲述的计算机应用知识,教师可以采用任务模块法、案例情景法等方式加以开展。就小报排版的内容来说,学生在开展此作业时,则需要明确版面的设计、内容的设计以及整个画面的美感。如此,教师则可以首先对学生进行角色分工,让学生根据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地解决,这样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且还能大大增强学生团队的合作意识。此外,对于每一个组的设计成果来说,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而鼓励学生对自己组的成果加以展示与说明。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需要明确作品的要点,以便给大家呈现出一种极佳的作品效果。通过计算机应用学习,学生可以将组内的作品以一种优美的形式展现出来,如多媒体课件,借助PPT、图片、音频的形式效果来强化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在此过程中,通过设计成果展示,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学生本身的自信。当学生演讲完毕之后,教师需要从多方面的角度来对各个组的作业进行一定的点评,促使学生对本组的作品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提高学生的求知欲。

3改善课程的教学考核方式

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来说,比较传统的考核模式主要是结合学生的平时表现加之学生期末的考试成绩来加以评估的,但是这种模式比较片面,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没有加以体现,只是过分着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因此,当下教师需对课程的考核模式加以改革,以从学生创新思维的角度出发采用更加合理的考核方式。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考核应是从学生的综合角度来加以分析的,学生的日常表现是一个方面,但更多需要根据学生的计算机设计成果来分析,如,从学生的设计成果、对课题的认识、课题展示的表现以及组内团队合作的意识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对于学生来说,考核模式的改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脱离传统的应试教育,更加注重自身的应变思维能力。此外,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学习当中,教师需要不时地对课程进行知识的拓宽,不将所要学习的知识局限于课本当中。在课本之外,教师可以根据时代的变迁为学生提供与时俱进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时代感加入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知识内容,从而可以使学生对计算机相关知识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4结语

基于信息化教学大赛的背景下,人们应对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学给予高度的重视。在现代化的发展下,创新教育思想已成为教学领域中的一大导向,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创新角度来采取有效地教学模式来开展教学。与此同时,学校本身也需要对课程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全面地考量,以保障整个教学实践得以顺利开展,这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以能力为导向;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

1关于对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研究现状分析

1.1大一新生计算机操作水平具有差异性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自不同地区,因此,其计算机操作水平也各不相同,部分生活在城市的学生能熟练的操作计算机,但生活在农村的学生却无法熟练的操作计算机,甚至有些学生连做基本的开机都不会。这样教师在教学时就无法一视同仁,因为这些学生对计算机操作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很难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帮助学生提升对计算机的操作技能,从而导致计算机教学质量下降,学生无法学习到真正的计算机知识[1]。

1.2教学方法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据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教学状况的研究表明,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断的向学生灌输计算机理论性的知识,而缺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从而使得学生对计算机教学无法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就无法积极主动操作计算机,与此同时,这就教学方法不但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使得课堂教学模式单一,致使计算机的教学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1.3选择的案例不符合教学内容案例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对学生讲授案例,让学生准确的理解教学内容,从而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但教师在使用案例教学时,却不能选择适当的教学案例,大部分教师采用的教学案例都不具有真实性,这就给学生带来了负面教学,致使学生对计算机无法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

1.4缺少明确的教学目标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目标的确立,能让教师有针对性和计划性的教学,这样教师就能将重要的教学内容灌输到学生的思想中。但大部分教师在教学前都没有明确教学目标,而是直接对学生授课,从而使得学生无法理解教师所教授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也会变得混乱,致使教师无法维持课堂秩序。

1.5计算机考核过于形式化许多高职教师认为计算机教学并是十分重要,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计算机考核时,没有太多的要求,只要学生完成基础的教学知识就可以,这样就使得计算机考核的方式过于形式化,对学生而言没有任何的实际作用。

2关于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2.1教师缺乏对教学方法的创新,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大部分教师都缺乏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在教学过程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这样教师就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不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这不仅不利于教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

2.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据主体地位,阻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中仍有许多教师不能按照新课标提出的要求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主体地位,导致学生在学习时处于被动的形式,这时学生就无法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致使自身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受到阻碍。如果教师依旧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主体地位,那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也会降低。

2.3计算机课程安排不合理由于大部分高职院校缺少对计算机课程的重视,导致计算机课程每周只有一节,这就使得学生无法快速的掌握计算机教学技巧。由于计算机课程间隔时间太长,学生又缺乏对计算机操作的练习,久而久之,学生对计算机教学内容就会遗忘,在学习新课程时,教师就要不断的让学生进行复习,增强学生的记忆力,这样才能顺利的开展新课程。由于计算机课程安排的教学时间不合理,从而导致教师要浪费许多课堂时间,而这也非常不利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

3针对以能力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提出的策略

3.1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明确教学目标首先,高职计算机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增强自身的职业技能,从而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并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然后,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教学,使其教学过程更具有规范性,这样教师才能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在教学时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征,对教学方法创新,改善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只有教师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明确教学目标,才能有效的提升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并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计算机素养。

3.2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计算机教学知识,让学生自己发现教学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当学生在自主的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教学“PPT”时,首先教师让学生熟悉PPT的基本功能,再帮助学生使用PPT。学生在刚学习PPT时会感觉很困难,这时,教师要耐心对其进行指导,让学生大胆的研究教学问题,鼓励学生自主分析教学问题,使学生树立自信心,这样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对PPT的教学内容进行探索研究,并在此过程中养成自主学习能力。

3.3采用层次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同,分层教学方法是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实际的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教学的。教师在采用分层教学方法时,充分的考虑了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并按照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因材施教,这样学生的学习水平就会得到良好的提升,并掌握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从而达到学以致用。而教师也能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因此,教师要明确分层教学方法的作用和含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的应用分层教学方法,从而提升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效率。

4结语

总而言之,计算机教学知识的范围较广,对实践教学是是要求较高。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明确教学任务,制定教学方案,让学生有层次的学习计算机应用知识,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力。而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引者和引领者,更要采用合理的方法,让学生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坚持以能力为导向,让学生动手操作计算机,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并有效的改善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6)

二、调研内容

一是了解不同专业的中职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要求。二是了解授课教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源的要求。三是了解其他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开展情况。四是与其他学校专家、教师一同对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教学资源与模块化课程的建设课题的方向、框架、内容和可行性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三、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活动采取校内和校外相结合的方法,笔者学校内调研于2012年4月9日至2012年4月20日进行,调研范围为笔者学校信息管理系、机电工程系、机械工程系、冶金工程系的中职学生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授课教师。校内调研的目标主要是了解不同专业的中职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学习内容、学习资源、学习能力和计算机使用能力的要求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了解授课教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源要求,以及在备课授课中遇到的问题。2012年4月25日课题组全体成员到江西省新余市新余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进行调研。

四、调研过程

1.对学生的调查

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能力的需求各有不同。在校内的调研过程中,课题组对学校信息管理系、机电工程系、机械工程系、冶金工程系的学生对计算机能力的需求进行了调查,从调查结果不难看出学生对WindowsXP入门与操作、网络知识与Interner应用、常用工具软件上的能力需求是一致的,但是在Word2003文字处理、Excel2003电子表格、PowerPoint2003演示文稿的能力需求上相差较大。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学生集中反映的问题有:课后与老师缺乏交流、上机过程中教师指导时间少、上课时缺乏案例讲解、课后如何复习计算机知识等。

2.对教师的调查

在与教师的座谈过程中,很多教师主要反映了以下几个方面问题:要利用信息化技术上一节计算机基础课,通常要花十多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备课,其中大部分时间是用来找资源、做课件;现在网络上各类教学资源多,教师在查找资源的过程中网上的资源不易管理和利用,有效资源内容匮乏,需要的资源难以找到,没有参考价值的垃圾资源很多。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如何解决理论讲解和实操练习教学时间分配的冲突等问题。

3.与其他学校的探讨

课题组全体成员与江西省新余市新余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老师就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教学资源与模块化课程的建设课题的建设方案、建设内容、资源库内容和网络平台功能模块的要求及建设方案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篇(7)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4(a)-0147-02

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的意义

1.1 传统教学的弊端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我院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以往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教师的教为主,教师面向多个班级以单纯的讲为主统一进行理论授课,学生再对教师讲解的知识进行上机实验训练。这一看似理实结合的课程形式,实质仍为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虽然可以短期、快速的将知识传授给众多的学生,但却使得学生对知识的运用不够灵活,难以解决实际问题。导致出现如下问题及弊端。

(1)传统模式强调以教师的教为主,忽略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大大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进而使得学生缺乏创新意识。

(2)传统模式过分注重书本知识,以知识点为主,严重脱离了社会实际及工作需要,大大削弱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不能满足科技,社会及市场的需求。

1.2 课程改革的意义及其必要性

面对一直以来基础教育课程普遍存在的上述问题和弊端,我们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了改革,同时也更加确定了课程改革的意义。

(1)课程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历史性的必然选择。

(2)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场广泛深入的教育创新。

(3)课程改革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个平台。

(4)课程改革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2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基本理论

课程改革势必要以新的教学方法来代替旧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就是课程改革中的一项极为重要有效的教学方法。

2.1 “任务驱动”的概念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为中心,在问题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一方面,它要求“任务”要有明确的的目标性和合适的教学情境,要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另一方面,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同时,“任务驱动”也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尤其适用于学习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所以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来讲,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是非常适合的。

2.2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特点

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通过实践发现“任务驱动”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2.3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作用

从学生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它从浅显的实例入手,带动理论的学习和应用软件的操作,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一个任务完成了,学生就会获得满足感、成就感,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伴随着一个跟着一个的成就感,减少学生们以往由于片面追求课程的系统性而导致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法带来的茫然。

从教师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任务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为每一位学生的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了开放的空间,使课堂教学过程充满了民主、充满了个性、充满了人性,课堂氛围真正活跃起来。

3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应用

3.1 整门课程的内容设计

本门课程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每一部分设计有相应的任务,任务设计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涵盖实际工作中常用技能。具体内容如以下几点。

(1)认识计算机。

任务一 填写装机配置单。

任务二 组装一台计算机。

(2)使用Windows XP。

任务一 安装系统软件。

任务二 创建及整理文件。

(3)走进Word排版艺术殿堂。

任务一 制作一份通知。

任务二 制作一张名片。

任务三 制作求职简历。

任务四 制作一份简报。

任务五 制作客户邀请函。

(4)使用Excel制作电子表格。

任务一 制作员工工资表。

任务二 制作公司销售数据报表。

任务三 分析处理酒店销售数据。

(5)Powerpoint应用。

任务一 创建贺卡。

任务三 设置动画。

(6)计算机网络应用。

任务一 网络信息搜索与处理。

任务二 电子邮件的使用。

3.2 单元教学设计

每一单元的教学过程都是以任务驱动的形式进行实施,其大致过程为布置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总结评价。下面以本课程内容中计算机网络应用部分的任务实施为例进行详细阐述说明。

(1)布置任务。

①向学生阐明项目(虚拟)背景及要求。

从黑龙江旅游局获悉,由国家林业局、黑龙江省政府主办的2011“黑龙江中国雪乡旅游节”将于12月28日―29日在黑龙江大海林林业局雪乡旅游风景区举行。作为牡丹江几大知名旅行社的春秋旅行社、康辉旅行社、神州旅行社、天马旅行社针对这一有利时机纷纷开展了各自的“中国雪乡――冰雪二日游”旅游项目。并要分别制作各自的旅游项目宣传单以招徕客户,同时要将宣传单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发送给客户。

②创设学习情境及角色转换。

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每组作为一家旅行社,分别为春秋旅行社、康辉旅行社、神州旅行社、天马旅行社,每组选派一名组长作为该旅行社的经理,组织协调成员共同完成工作任务。

(2)分析任务。

教师与学生共同就此问题进行分析,明确具体的工作任务,确定合理的解决步骤:搜集信息―― 制作宣传单―― 发送给客户。

(3)完成任务。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强调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等,强调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倡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和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解决办法,以找到一个最为合理的、优化的方案。

任务一 搜集信息,制作宣传单。

具体实施要求:宣传单中应包括吃、住、行、游、购、娱等几方面的旅游要素,并有合理的旅游预算、报价;要以Word文档形式呈现,排版要规整、美观、有条理其中要有文字描述、景点图片、行程时间表。

任务二 建立电子邮箱,将宣传单发送给客户。

具体实施要求:申请一个免费邮箱,将宣传单以附件的形式发送给各自旅行社经理,再由经理选取两份较好的宣传单发送给客户。

(4)总结评价。

①作品展示:将各组优秀作品通过投影进行展示,并请学生进行讲解作品的设计与制作。

②小组互评:学生对作品进行互相的点评,以取长补短。

③教师点评:对作品进行整体点评,肯定优点,指出缺点;对共性问题进行深入讲解;记录学生各项能力得分。

4 取得成效

通过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的课程改革,我院学生整体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大大提升,分析、解决计算机问题的能力大大增强,对办公软件等常用软件的使用兴趣大大提高。能够经常参加院、系举办的计算机应用技能比赛,成绩较改革前有明显的增长。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在实际的工作中,计算机应用能力及水平也得到了企、事业单位的认可。同时,在改革过程当中,教师的教学与应用能力也相应的获得了提高,这也促进了教师不断的寻求更新、更好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篇(8)

1.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目前大部分中职学校都采用统一的大纲进行教学,采取相同的教学内容与模式进行教学,这样就导致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无法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融入自身所学的专业中去,计算机的基础教学和学生专业的结合性较差。由于市场经济下需要的人才来自各个行业,并且还要求具备专业基础知识的综合型人才,而计算机技术逐渐普及到社会中的各个角落。这种背景下,计算机的基础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还要结合中职学校的特色以及不同专业之间的特点进行教学,从而培养能够适应时展需要的人才。

2.学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学生计算机的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不仅有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客观因素,同时还有学生自身能力所造成的主观因素。来自城市的学生从小便可以接触计算机,在入学之前具有熟练操作计算机上网等基本能力。来自农村的学生,由于条件有限,其对于计算机的掌握水平处于零起点。而目前中职学校对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差异还不够重视,使用统一的模式教学,这样就无法吸引起点高的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无法照顾到起点较低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我们必须给予该问题高度的重视。

3.动手能力较差

因为在目前应试教育的体制下,且中职学校学生数量较多,同时由于教师数量十分有限,进行课程教学的时间较少。另外,教师以及学校都将考试的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水平的标准,而学生往往为了分数以及考证去学习,往往于重视书本的知识,而忽视了培养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并且由于中职学校在教学设备设施上还不够完善,学生上机操作的机会较少,导致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较差。而计算机知识属于应用型较强的知识,因此,教师更应该重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等级考试的问题所在

1.过于重视通过率

其实开展等级考试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考查应试人员对于计算机应用知识以及技能的掌握水平并提高其应用能力,但是所有考试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对于某一方面的能力完全衡量出来。并且,如今很大一部分人对于计算机的等级考试都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过于重视等级考试的通过率,对于计算机知识持续性的学习通常不太重视。

2.测试结构与考试内容存在的问题

等级考试的内容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它更新的速度较慢,无法跟上时展的脚步。有些关于计算机所必须了解的知识在等级考试中并没有体现出来。等级考试的内容必须要反映出社会经济发展提出的要求,做到与时俱进。等级考试中所涉及的编程语言在今后实际的工作中很少涉及,因此应该适当地减少编程所占的比重。另外,还应该加强上机考试这方面的比重。

三、等级考试与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整合实践

1.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对于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结构教师应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且应针对社会发展的变化做出相应的改革。依照社会生活变化将考试的内容更新,这样使考试的内容能够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将等级考试积极引导以及促进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同时还要提升上机考试所占的比重,且应对培养学生动手以及实践能力加以重视。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其根本的目的就在于要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通过操作计算机来解决实际的问题,因此,计算机基础在教学改革方面应该将应用作为向导,并且通过对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手段和课程设计这几方面进行全面且系统的改革。由于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具备突出实用性,而对于那些具备较强实用性的课程内容,主要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授课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启发,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针对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大纲要求,开设一些课程,使学生能依照自己的爱好以及需求去选择学习内容,这样不仅可以鼓励学生,同时还可以照顾到大部分的学生,对于起点以及基础差距较大的学生应该做到因材施教,这样可以使其感受到对自身的关注,从而充分地发挥出学生的个性,它对于自主学习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例如,教师可以将平时制作的计算机教学课件、微课放在网络上共享,学生通过网络选择性地下载资源进行自学,这样能够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应该进一步地加强,想要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这一能力进行衡量,只能通过学生实践能力的衡量。因此,中职学校应该将思想解放,改变应试教育这一思维模式,尽可能地提高学生上机操作的能力,将实践能力作为向导,进而开展计

篇(9)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b)-0048-01

中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向社会提供各种类型的职业技术人才。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要求其既要有专业知识,更要有实践技能。而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拓展人类能力不可缺少的工具,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3]可见,中职教育中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相当重要。

1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地位及作用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已成为职业学校学生必修课程。开设此门课程,能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计算机学校素养,为毕业后尽快融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当前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现状和任务

(1)中职学生本身文化基础较弱。现在的中职生都取消入学考试,降低了中职学生的入学门槛,使中职学生在学习中,对专业理论知识难以掌握。(2)多数学生此前并不了解计算机的功能和作用,他们仅仅只是把计算机看做是网络游戏的一个工具,而不是学习的工具。(3)由于成本限制,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很少,能力得不到锻炼,一旦进入工作中,便束手无策。

由于此严峻的形势,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的进行教学,使中职学生达到应有的人才规格、要求,刻不容缓。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开放思维,寻求更好、更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要最大程度使学生了解及掌握所学知识,就必须在教学方法上创新、突破,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能全面、系统的接受所学知识,以便在将来的学习、工作中能更好利用计算机。

3 巧妙设计教学,正确引导学生

(1)仔细钻研教材,因材施教:根据教材提出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采用“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的方法,[1]遵循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情景中学习,将工作中的典型案例作为教学实例,模拟真实的工作场景,让学生逐步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掌握运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

(2)仔细研究学生,根据其不同特点,做到因材施教:有一部分中职学生,由于家庭条件较好,家里有计算机,这部分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相关基础知识。而有的中职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仅限于网络游戏和聊天。对计算机相关知识和基本构成一无所知。前者加以适当的引导,锻炼其自主学习的能力;而后者则需从零开始,由浅入深。

4 从教学策略方面着手

计算机教师必须树立创新意识,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2]因而不仅在备课设计上要求精益求精,在教学策略上也讲求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学中应注重:

(1)“精讲多练”法。计算机应用基础以实际操作为主,强调操作的准确性、迅速性、灵活性、协调性;因而教师在教学中不必面面俱到,只需把相关基础知识以及操作要点告知学生,培养学生多动手、动眼的能力为重。

(2)“问答式”教学。有的学生平时不注重基础知识学习,甚至有的学生连第一台计算机诞生的时间地点都不知道。在教学过程中,我把这些常规的基础知识整理成复习题的形势,每次课以提问-回答-解释-计分的方式学习,学生既积累了基础知识,又增加了平时成绩分数的积累。

(3)“启发”式教学。在Word学习中针对某一个环节,先告知学生,我要制作一份个人简历,应该怎么办:先利用系统提供的表格制作功能,制作一份规范的表格;要想与众不同呢,就要作一些修改,这时,则利用手动制表功能加以修改……一步一步,引领学生动手制作出不同风格的表格。

(4)“设计错误”教学法。教学环节中,设计一些错误,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指出错误,改正错误。比如,很多学生在Excel学习中,对计算公式的绝对地址不易理解,容易出错。教师可以设计一份工资表,对某固定项目采用相对地址,要求学生通过计算进行改正。

(5)“比喻法”。在Windows的学习中,可以将文件与文件夹之间的关系比喻为树干和枝桠的关系,由外而内,层层递进,

(6)“利用学生自主教学法”。设计一个主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收集素材完成。然后,小组推举一个主讲人,通过教师机向全班演示,由其他小组来打分,评价。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又提高了学生计算机综合运用能力,以及信息收集、整理、利用的能力。

5 注重学生课外学习能力的培养

(1)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创造一些实地考察、学习的机会,带学生到一些工厂、广告公司等地进行参观、学习。使之了解,在当今这个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中,学习、掌握计算机知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激发其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

(2)创造实际操作的机会:可以尝试与一些广告公司合作,接一些平面设计,如名片、请柬等单子,指导、帮助学生完成,以此促使学生了解社会需求,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既锻炼了学习技能,又能有一定经济收益,一举两得。

(3)挖掘学生潜力,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观察,多与学生交流、沟通,发现有操作基础又有较强学习能力的学生,引导他们由“自主学习”向“共同学习”转化,要求他们帮助、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总而言之,如何在教学中有良好的教学构思、方法策略,以及如何引导学生积极、自主的学习,是一件相当重要的事。作为一名计算机教师,要尽最大努力,加强自身学习,开拓创新,发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在中职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使中职教育更加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2解决的方法

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这类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一个概念、一条命令都是通过相应的操作来表达,如windowsXP使用、word操作等知识的讲解已经无法用传统"黑板+粉笔"的模式去完成。借鉴其他学校教学实践的经验,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中主要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丰富课堂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其次是注重教学过程设计,确保教学效果。在国内的课堂教学中,除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外,使用得较多的新模式是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协作学习等。一般在课堂上,都是结合多种教学方法综合使用,以达到教学效果。而在国外的职业院校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项目教学。这种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经验的丰富和技能的增强起到非常明显的效果。而在我国的职业院校中多数学校并不重视这种教学活动,把认知教育放在首位,而没有把知识和技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项目具有确定的目标,有明确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项目学习就是组织学生真实地参加项目设计、履行和管理的全过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应用性强、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这种教学活动显得尤为重要。

3如何应用

项目学习就是将"教与学"融为一体,把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把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把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实践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学习情境,项目设计实施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重点是关注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所以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中实施项目教学,可结合项目学习的特点,进行设计和应用。通过课堂实践,归纳总结出如下步骤供参考。

3.1目标分析,确立项目主题

根据教学大纲,结合学习目的,分析项目目标。也就是要明确从项目活动中学到什么,达到什么效果;其次,项目要求做些什么,以及要如何进行等。对于教师来说,这一环节中,我们需要确定项目目标和主题,进行初步项目计划。对于学生来说,这一环节指引项目活动的方向;项目的所有活动,都围绕这个核心展开。

3.2项目计划和实施

项目计划这一环节,一般是呈现项目的完成提示步骤或者项目活动开展的规划指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规划,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项目计划中,注意让每个学生都有一个阶段性的项目完成目标,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其中,将学生的聪明才智充分地发挥出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项目的实施是教学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去参与项目的完成,是教师首先要重视的问题。引入项目教学,就是希望实现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在项目的实施过程,要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变成生活中实在的应用操作,让项目的完成带给学生成就感;其次要注重过程的记录,不同的组别之间能看到相互的完成进度和完成效果,形成你争我赶的竞争局面,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提高学生练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同时,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3.3评价反馈

考试是检测教学和学习质量的最有效的手段,传统的考试形式已经不能充分实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目的。项目教学中的评价是根据项目的完成情况,以小组的评价及教师评价两个维度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进度,并且给出反馈,让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对相同的项目,不同小组进行实践操作,引入竞赛机制,激发学生的好强心,更能发掘学生的潜能。

3.4总结反思

这一环节提供学生对整个项目学习的反思以及总结。根据项目的总体实施,指导学生对项目计划、项目实施、项目结果以及项目评价等方面进行反思,并从小组、个人两个方面进行总结,可以以日志或博客等形式,记录本次项目活动的所感所思。学生可以在课后进行反思交流,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得失,并学会分享,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体验与人合作的乐趣。

3.5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这一环节,是对教学过程中项目完成的补充和延伸。结合计算机专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动态,本环节旨在让学生充分了解教材的内容、使用方法,同时紧跟时代的步伐,及时更新知识。其次,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还可以根据教材知识技能,设计后续的项目,延伸教学过程,加深学习。

篇(11)

首先,计算机作为人类计算与思维的通用智力工具,使人类的智能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人类创造了电脑,反过来电脑帮助开发人脑。计算机与基础教育相结合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大趋势。电脑作为人类总体指挥的结晶,作为新的现代化,谁不重视它的普及教育,谁就会在人才的激烈竞争中处于十分被动的地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不落伍,要想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决定因素是其民族自身素质的提高,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素质的竞争。现在“科教兴国”的号角已经吹响,中华民族的腾飞大有希望。“计算机普及从娃娃做”正是“科教兴国”战略中的重要的一环。

一、优选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学习情趣的培养。

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在第一次进机房的时候,由于学生初次接触计算机时,大家都怀有一种畏惧又好奇的心理,很想知道计算机可以用来干什么,更想切身体会一下操作计算机的乐趣。学生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的动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我抓住这一契机先提出这样一些问题:“你见过计算机吗?”,“计算机有什么作用呢?”,学生纷纷举手,各抒己见。接着我再利用教学演示,向学生展示了一个色彩缤纷的电脑世界,通过观看,学生不由自主地产生了“人们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画图、制作动画、编辑声音等工作,它的作用真大”的想法。这时学生学习兴趣倍增,教学气氛活跃,从而顺利进入了新课的学习。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不断进行教学研究,在教学理论指导下,采用多种有效教学方法,激发兴趣,让学生自始至终愉快地学习,尽力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二、组织协作学习,促进学生自学能力、合作精神的培养。

英国大文豪肖伯纳曾作过一个著名的比喻,他说:“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那么,人均每个人将各有道理。”通过合作、交流,每个人很可能得到一个,甚至几个金苹果。这实际上包含有协作学习的意思。在带领学生上第一节计算机课时,我没有急于展开教学,而是首先分组,将几个同学分为一组,并告诉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必须相互合作,共同进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开展小组竞赛的活动,进一步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好胜心,并促进同学间的团结协作,只有合作愉快,才能获胜。同学间互相帮助共同解决困难,互相指正错误。共同进步,这样掌握知识又快又好。又如,学生借助互联网的功能,查找信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齐心协力一起解决问题,拓展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协作学习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和丰富多彩。

三、加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前,面向新世纪的基础教育的重任。推进教育信息化,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必须重视计算机的基础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操作系统知识、打字基本功的操作、画图工具箱的应用、图块的操作等,都是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学生有了这些基础,就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信息技术,同时也是学生创造力的源泉。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已成为中小学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作为与创新教育有着“天然结合”的计算机学科应当担起这个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