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文化软实力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6-24 09:22:0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文化软实力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文化软实力论文

篇(1)

网络文化:软实力的必要构成

其一,网络文化不仅是文化本身的问题,它关涉到网络文化时代的网络政治、网络经济、网络社会的“多位一体”综合发展,在新型网络文化的发展和提升中,关系到文化与经济、社会、政治等的多元综合发展。

其二,网络文化作为文化软实力的组成部分,其意义并不仅在于它是文化发展中的子构建,而是对文化各部分都具有广泛的融合与承载、体现。例如,就公认的公共文化服务、文化创意产业、传媒和文化传播、历史文化和传统文化等文化软实力构件而言,网络文化以一种新型文化形态的强势融入,使得它们发生了表现、运作、途径等多方面的转变与提升。

其三,网络文化具有广泛的受众参与性、传播互动性、信息便捷性和公众影响力,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性与广泛性的强势文化媒体和文化介质。

其四,在当前信息时代的历史背景下,网络日益成为西方国家和霸权势力对他国进行信息侵扰,文化侵蚀,社会组织、经济扩张的主要战场和手段,网络秩序、网络安全、网络实力的构建处于国际竞争和对抗、国家安全维护、社会文化建设和管理中的重点和焦点。

综上,网络文化软实力是在网络文化平台和网络信息空间中,通过网络文化建设与发展而体现的文化软实力。它可以增强国家或地区的网络文化竞争力、控制力、吸引力、影响力等,使得国家或地区在文化竞争和文化发展中取得优势,并进一步推动其社会、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实力的发酵和提升。

网络文化软实力的六个维度

根据网络文化本身的特性及其在文化软实力中的作用和功能,网络文化软实力主要包含和体现于如下维度:网络文化生产力、网络文化传播力、网络文化服务力、网络文化创新力、网络文化安全力、网络文化感召力。它们构成网络文化建设发展的主要方向和目标,成为网络文化软实力目标层得以实现的主要支撑,对于文化软实力的构建起着重要的发酵和推动作用。

其一,网络文化生产力。文化生产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发展繁荣的基础性标度,网络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于作为一种新的文化生产范式和文化生产力承载。学者鲍宗豪指出,“网络文化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正在成为未来社会生产方式的重要部分,并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该生产方式的表现是:生产主体使用的劳动工具从物品形态向电子形态转变,劳动对象由实物变为虚拟,人和自然空间的关系变为人和数字空间的关系,生产力占有的劳动资料从实物变为电子网络。”网络时代带来了新的以网络文化为基础和承载的文化产业、文化产品和文化消费,如网络出版、网络视频、网络广告等诸多领域。网络文化产业成为当今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内容生产的主要增长极之一,体现出超越其他文化生产领域的发展态势,也将成为未来文化生产力推进和增长的重要构成。

其二,网络文化传播力。文化的传播能力和辐射能力是增强文化互动和交流、增强文化内容输出并发挥其影响力、感召力的不可或缺的维度。诚如有研究者指出的,“在信息化时代,文化的传播能力已经成为文化软实力的决定性因素”。网络媒介和网络传播的迅猛崛起,对文化传播的方式与效果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变化,一是数字网络传播成为媒介传播中具有广泛受众与覆盖度的主流媒介传播方式;二是网络传播产生着深入而多方位的社会文化效果,对相关政治领域、社会领域等具有强效关联后果;三是网络媒介以其强大的“媒介融合”效能对报刊、广播、电影、电视等其他媒介形态形成多媒介、全媒体的整合,甚至成为一种“媒介的媒介”;四是全球化的互联网体系对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全球化、传播全球化也带来现实的挑战和要求。网络传播以其对文化传播的重大影响乃至重构,影响着文化软实力的构成与模式,成为文化软实力的新兴关键要素。

其三,网络文化服务力。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关系到文化生产、文化活动、文化学习中所需的各种文化信息资源获取的便捷性、丰富性、优质性,关系到公共文化软环境对各种文化信息需求的满足能力、服务能力,关系到文化环境体系的吸引力和对文化再生产的保障力。我国在当前文化强国的建设中大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的完备,而文化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转型为文化服务力和文化信息保障力的提升提供了跨越发展的良好契机。许多主要国家或地区都高度重视新兴网络文化在信息服务中的重要作用,例如新世纪以来欧洲委员会启动的eContent、eContentplus(2005—2008)等项目,旨在让欧洲范围内的数字内容变得更易于获得和使用。互联网的崛起、网络服务基础环境的完善、各种基于数字应用的文化服务,有效改善了公众获取文化信息服务的能力和效率,也为文化服务力的提升提供着具有战略性、未来性的发展路径。

其四,网络文化创新力。文化创新是创新型国家建设、文化软实力发展的重要战略,而蓬勃发展的网络文化及其强效的内在活力,不断推动着文化表现载体、文化表达形式、文化内容形态、文化媒介、文化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创新,成为网络信息时代文化实践创新的主要来源和场域之一。移动互联网、数字模拟、网络互动、网络多媒体等网络文化技术的发展带动和催生着新兴网络文化内容和产品的不断创新;而网络文化的网众参与和群体性文化书写也极大地释放着文化主体的创造力。在我国强调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的双轮驱动、双轮融合战略背景下,网络文化与文化形态、文化介质、文化科技的融合创新发展成为推进文化创新的有力抓手。

其五,网络文化安全力。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对文化信息的控制能力、对文化安全的维护能力。这其中,主权国家对其文化信息流、文化内容的有效引控是其文化安全和文化自主权的基本保障之一。网络文化是国际国内各种力量进行信息干预、舆论操控、社会动员、文化侵蚀的新空间和主要战场,“网络帝国主义”、“带宽殖民主义”等现象和机制为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安全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

其六,网络文化感召力。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是其是否拥有强有力的感召力,并进而产生如约瑟夫·奈对“软力量”所界定的“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手段来达到所愿的能力”。当前,网络文化产品和数字内容成为文化接受和文化消费中日益重要的对象,优秀的网络文化创作和文化精品、文化经典成为文化软实力构建和发散中必需的文化承载,例如韩国在其“文化立国”战略中对数字网络化的文化内容的重视。我国的文化战略也必须把网络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作为塑造民族精神家园、加强文化价值的传承发扬、提升文化认同度的重要构成,在网络文化中实现从文化经济、文化工业维度向文化品质、文化价值维度的转变和提升,打造具有中国特色魅力和世界影响力的网络内容中心。

篇(2)

“软实力”是上世纪90年代美国人约瑟夫・奈提出的概念,它相对于军事、经济等硬实力而言,是指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内部凝聚力和国际感召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软实力主要指精神文化的决定性力量。文化生态环境是由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信仰崇拜等文化因素构成的统一体,它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有机组合。文化是生产力,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不竭源泉。对于衡水地区来说,只有达到经济与文化的共同繁荣,才能切实提高区域的文化软实力。

地方文化生态的保护和开发是关系到一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提升一地的文化软实力,事关其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复兴。加强地方文化生态保护和建设是加快地区经济发展、文化建设和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需要,也是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的需要。对于衡水地区来说,虽然经济不算发达,但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比较丰富,地方文化资源潜存巨大的优势和价值。近年来,衡水市通过各种措施挖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特色产业,有力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如何使文化生态建设进一步为经济发展服务,以经济发展促进和完善文化生态建设,使二者相辅相成,达到双赢,从而提高衡水地区的文化软实力,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文化生态建设的必要性

1.文化生态建设是加快衡水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经济与文化发展过程中始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社会的文明程度往往都是以经济与文化的双重标准来衡量的。衡水虽是农业大市,但农业收入一直落后于省平均水平。衡水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但是从以往的数据分析来看,第三产业(主要是旅游业和服务业)所占GDP的比重要低于河北省的平均水平。以旅游业为例,以往衡水市在旅游方面投入较少,虽坐拥衡水湖这一天然生态旅游区,但是并未充分开发;文物古迹的挖掘和研究也进行得不深,众多知名手工艺品虽拥有悠久的历史,但并未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旅游资源体现了文化资源的经济属性,文化资源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因此衡水地区文化生态的建设是一个关系到地区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全面发展的战略性课题。

2.生态文化建设是衡水地区文化建设,以及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需要。衡水自古为燕赵文化与齐鲁文化交流之地,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衡水地区的历史和人文资源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为建立有特色的中国本土文化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同时也为提升河北省,乃至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提供了宝贵资源。

3.生态文化建设是衡水文化创新发展的需要。在大多数情况下,新的文化都是以深厚的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在经济政治全球化的今天,各国都在竭力保持自身的传统文化,因为传统文化才是源泉,只有保持丰厚的原生态文化,才能创造出新文化。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生态文化建设为文化进一步创新储备了丰富的资源,是创新文化的根和魂。

二、文化生态建设之措施

从目前看来,衡水的文化资源比自然资源更为丰富,更具有开发潜能。同时,人文资源的开发不会以破坏环境和消耗资源为代价,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近年来,衡水越来越重视旅游资源的开发,除计划把华北内陆具有典型代表性湿地环境的衡水湖打造成集水上游乐、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生态旅游区外,人文资源的开发也逐步纳入了计划。但是,文化资源的开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实现资源开发的合理性,提升衡水地区的文化软实力,刺激地方经济快速稳步发展,必须根据本地区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状况,进行制度创新,探索出具有区域特色的经济文化发展模式。

首先,把文化资源转化为精神能源。精神为行动提供动力。衡水地区的自然条件一般,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水平低于省平均水平,工业也不具备很强的竞争力,人口自然增长率过高,种种事实表明,衡水的经济发展有很多困难和障碍。但是衡水人民在同艰苦的环境斗争中,形成了顽强拼搏的斗志、自力更生的品格和勤勤恳恳的务实精神。历史文化资源可以帮助衡水人民增强对家乡的自豪感、自信心,激励和鞭策人们为家乡的振兴和繁荣奋斗。

其次,要充分利用衡水地区特有的文化优势,发展具有衡水特色的文化产业,为衡水文化事业和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开拓新领域。

最后,要利用文化资源促进文化精品的创作生产,推出具有鲜明特色的优秀作品。只有精品才能成为文化“名片”,才能更好地体现其鲜明特色。因此,我们在开发利用文化资源的同时,一定要注意精品的生产,以精品来塑造品牌。

提升一个地区或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搞好文化生态保护和建设是一条重要的途径。但这是一项需要各部门互相协调,全民一起参与的事业。政府在其中对于保护区域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有着重要责任,要采取措施切实保护文化资源,加大对文化生态建设的投入,健全文化资源管理机构,组建一支业务熟练的文化研究队伍,同时还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所有的这些工作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陈俊,张忠潮.论文化软实力的提高与可持续发展文化建设[J].湖北社会科学,2010,(2).

[2]高春菊.谈衡水历史文化资源的旅游转换[J].衡水学院学报,2009,(5).

篇(3)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2)02-0091-04

1 前 言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最后都要归结到文化上面,体现为文化的力量、精神的力量。文化软实力决定了一个国家的自信与尊严,更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真实国力和未来发展的路途。探讨文化软实力视域下的体育强国构建,不仅有助于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还能用文化涵养我们的心智,从思想和心灵上给一个民族“强筋壮骨”。以体育为载体来提升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扩大体育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力,提高体育产业在国际的竞争力,是我国体育强国建设的战略重点,也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强盛发展的重要前提。

2 何谓文化软实力

“软实力”(Soft Power)的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Joseph Nye)提出来的。1990年,他分别在《政治学季刊》和《外交政策》杂志上发表《变化中的世界力量的本质》和《软实力》等一系列论文,并在此基础上出版了Bound to Lead : 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中译本《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一书,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他认为,软实力的来源有四个方面,即制度、价值观、文化和政策,实际上四者都可以归属于广义的文化。软实力是一种能力,即通过吸引,而不是以强迫或收买为手段来达到目的的能力。它来自于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观以及政策对他国、他人的吸引力。如何发展本国的软实力,各国有着看似不同、实则相通的思路。软实力对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是一个重要的参照系。软实力之所以为软实力,在于它的以德服人而非以力服人,具有软性、温和、隐蔽、渗透的特征,适用感染和教化等途径。表面上文化似乎很“软”, 看似柔弱如水,但其也蕴含着“水滴石穿”的不可忽略的坚强的力量。由此,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1]也曾经说过,政治、经济是文化之表象。历史上许多国家的危机,不仅是政治的腐败、经济的衰退、社会的腐朽,最根本原因在于民族文化的没落。探究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巨变与前苏联的解体,其文化是内因。可以说,建立军事强国不如建设文化强国。因为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结晶,是民族复兴的基础。一个国家形式上的灭亡,不过是最后的结局,而其深层原因必定是由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先告衰亡。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发展,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也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文化软实力在国际交往中的影响力在不断地扩大。因此,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也显得更为特殊和重要的。

3 文化软实力视域下的体育强国构建

3.1 通过提升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构建体育强国

3.1.1 国家形象的涵义

国家形象(Country Image)是指特定国家的外部国际公众通过复杂的心理过滤机制,对该国的客观现实(政治、经济、文化、地理以及所作所为)形成的具有较强概括性、相对稳定性的主观印象。[2]国家形象也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界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教育等诸方面相互交往过程中获得的国际社会对其的解读、认知和评价,是国家力量和民族精神的表征,是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无形资产。它是民族精神、意志的集中体现,它不但有助于形成公民对国家、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更有助于向外界展示国家独特而个性鲜明的一面。良好的国家形象,是一国与世界各国展开友好交流和合作,争取更多发展机会的一个重要前提。国家形象并不仅仅是外在“形象”,而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在这个统一体中,内容是核心,是基础,它决定形式,并通过形式表现出来。2006年5月,美国《新闻周刊》评选出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最具文化影响力的一些国家文化及其形象符号,其中代表中国的文化形象的就有“少林寺”、“功夫”,这些跟体育有关的词语。可以看出,体育实力也是国家形象的一种具体表现。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在奥运赛场的频频奏响,奥林匹克舞台上又出现了一个新的体育大国和强国,在国际社会中眼中,中国的形象也日趋强大。

3.1.2 大型体育事件提供了国家形象塑造的机会

由于体育活动可以超越世界上不同语言、 政体、宗教进行交流和合作。因此在国际交往中,体育成为展现综合国力、振奋民族精神、传播和平与友谊的重要标志和手段。并以其独有的魅力、不断扩大的影响和持续广泛深入的国际交流活动,使世界变得更加充满活力和丰富多彩。体育赛事为人类交往提供了平台,为国家形象的塑造提供了契机。国家体育水平及其传播反映了综合国力的基础,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获得了51 枚金牌,全世界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体育大国, 同时也看到了一个迅速崛起的政治经济大国。可见,在现代社会中,体育的胜负关乎的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竞技水平,而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在国际关系的博弈中,时有依托体育成就来维护国家利益的现象。如体育曾在美国、日本、 德国、前苏联等国的战略崛起过程中都担当了重要的角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种竞技形式,一场体育比赛,甚至于一个运动员,通过传播,都可以作用于国家形象,影响和推动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建设,这在中外体育传播史上是不乏先例的。1964年日本通过准备和举办奥运会,创造了“东京效率”,为日本经济的重新崛起,并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创造了契机与奇迹;韩国则通过举办1988年的奥运会,创造了“汉江奇迹”,争取了国际社会的支持和理解,为其日后的经济繁荣奠定了重要基础。北京2008年奥运会从申办的那一天起就肩负起向世界展示国家形象、提升国家美誉度的重要历史使命。大型体育事件往往能同时成为一个国家升华民族精神的亮点、世界舆论关注的焦点和拉动经济起飞的支点,其作用和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往往胜过纯官方的国家形象塑造和宣传活动。

3.1.3 凭借大型赛事提升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

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的直接体现。体育在竞技上体现出一种永不言败的精神,用不着语言上的沟通,体育本身就是一种世界语言。它的文化内涵赋予其无可比拟的价值。因此,借助体育的影响,可以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示国家的精神风貌和良好形象。早在中国古代,体育就是一种传播本国文化、树立本国形象的有力途径。唐中宗景龙四年,李隆基带领唐朝皇家队与到长安迎亲的吐蕃队进行了精彩激烈的马球比赛。唐朝皇帝在场上“东西驰突,风回电激,所向无前”,威名远扬。第二年,吐蕃王加倍供品朝拜。西汉以后我国的六博棋传入印度,唐朝时马球、围棋等传入日本,并迅速传播开来。[3]而在今天,体育传播作为快速且高效塑造提升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之一,其对体育赛事的报道已经远远超过体育传播本身的意义,已成为提升中国国家形象价值的核心。如对北京奥运会的传播和体育新闻报道,让全世界都更深切地感受到中国是一个平等、友善的伙伴,是一个可以相信、可以依赖的朋友,我们的国家形象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维护和提升。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展示了中国重信、守诺、开放、透明的国家形象,也展示了充满活力的中国改革创新的形象和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我们应凭借在大型赛事的良好表现展现中国的文化魅力,激发外国公众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并帮助他们了解中国的价值观与文化,消除他国对于中国崛起的担忧与戒备以及树立一个文明的、负责任的、值得信赖的中国形象。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当今世界,由于种种原因使得某些国家之间的政府对话大门关闭,而体育交流的大门往往成为了化解国家间矛盾与争端的重要通道。因此,要构建一个体育强国,就应善于凭借体育这个载体来提升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树立威信并获得信赖。

提升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不仅涉及国家行为,也涉及公民的个人行为。毕竟,中国国际形象的质量与所有中国人素质有重要关系。[4]如北京奥运会成功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就展示了中国人民热情、友好、文明、礼貌的东道主形象。在国际赛场上,中国的官员、裁判、运动员、观众等的言行举止同样也会被看作是中国人的文明水平的代表。2010年11月举行的广州亚运会男子自由式摔跤60公斤级的赛场上,曾出现了一幕感人的画面:在中国运动员高峰与伊朗选手扎林科拉伊争夺铜牌的比赛结束时,右腿膝盖受伤的扎林科拉伊表情痛苦地倒在地上。虽然在比赛中对方还曾因咬了自己而被判罚,高峰仍然友好地伸出双手将其抱起来送下赛场。这一体现了公平竞赛和体育精神的友好举动赢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和媒体的广泛报道,高峰也因此荣获了该年度“世界公平竞赛奖”中专门表彰运动员在比赛当中公平竞赛行为的“顾拜旦奖”,这是中国运动员首次获得该项殊荣。高峰的获奖是国际体育界和新闻界对中国运动员在赛场上良好道德风尚的高度认可,是当代中国青年运动员公平竞赛、展示精神文明的具体体现,中国国家形象的国家亲和力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由此可见,要建设体育强国,就不能忽视对体育事业从业人员以及国民的文明素质的提升,这是提升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提高国家体育文化软实力的必要措施。

3.2 通过扩大中华体育文化影响力构建体育强国

3.2.1 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基础

在体育文化领域,充满活力、独具魅力的中华体育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是体育强国必须具备的一个特征。增强中华体育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的一个基础性工作就是弘扬体育文化。中华体育文化博大精深,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并以包容性的特征彰显其全球性价值。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建设体育强国,就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的体育文化,深入挖掘民族体育文化中有益的思想养分,滋润孕育符合时代精神和时代潮流的新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这是提高我国体育文化软实力的思想文化内源,是中国体育屹立于世界体育强国之林的立身之本。在20世纪20年代初,印度国父甘地曾有句名言:“我希望各地的文化之风都尽情地吹到我的家园,但是我不能让它把我连根带走。”这话至今被印度人为圭臬。在今天,对于该如何发展体育文化,也颇有借鉴意义。在文化战略上,要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要做好发展体育文化的工作,传承是基础,而创新则是发展的动力。我们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体育文化的丰厚资源,挖掘和保护各民族体育文化遗产,增强中华体育文化的穿透力、吸引力和感染力。要善于从外来文化中汲取营养,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我国体育文化具备以和为贵的价值取向、和而不同的人生态度、兼容并包的文化态度等是能得到世界承认的特点,我们可以以此来与世界各国建立起信任关系。我们还应利用日益拓宽的国际文化交流平台,积极研究借鉴国外一切于我有利的文化成果和有益经验,推动中华体育文化与世界各国体育文化相互融合,通过各种途径彰显我国体育文化的精华,扩大我国体育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力。

3.2.2 通过文化交流扩大中国体育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纵览中外历史不难发现,一个强大国家的兴起,往往都会在国际上掀起相应的文化潮流,形成一股强大的国际文化影响力。如马其顿的崛起,将希腊文明传递到从地中海到印度河流域等欧亚非广大地区。因此中国要由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就一定要扩大中国体育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如何通过文化交流来扩大中国体育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可通过多种渠道主动输出中国的体育文化。

(1)利用体育是国际“通用语言”的特点,通过大型体育赛事进行体育文化交流。在信息社会,文化的传播能力已经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决定性因素。因为,文化传播力不强阻碍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5]一个国家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独特魅力的文化内容,也取决于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体育传播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参与意识,现场的体育活动或比赛更为受众提供了其他媒介所不能提供的实际、具体、生动、可视性极强的场景,所传递的信息更具冲击力。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拓宽中华体育文化的传播广度和深度,重视互联网的运用与管理,使之成为提高我国体育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国体育文化影响力的新引擎。

(2)对我国的国际体育明星、体育品牌进行“文化包装”,利用他们扩大中国体育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体育原本就是融化文化坚冰的最佳利器,而一个明星英雄则是拉近距离的促进。当姚明来到NBA,美国人见识到他们另一项值得自豪的国球也有了中国人的杀入,他们对中国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兴趣。汉字、功夫、兵法等等,这些中国元素现在也越来越影响美国人的生活,不得否认,姚明开了个好头。

(3)通过把代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体育书籍、体育影像产品、体育电子刊物翻译成多国语言进行文化输出。中国当代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政策的出台,主席“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号召的提出,都为中国体育文化的输出提供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中国体育文化输出必须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利用产业化提高文化输出“势能”。如把凝聚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精华的中国传统武术、五禽戏等项目进行产业化推出。同时要注意,对外进行中华体育文化输出的目的,是要让西方了解中国体育文化、认同中国体育文化,进而接受中国体育文化,最终达到能够在世界体育文化大家庭中发出中国体育的声音。文化输出是渐进、持续发展的过程,只有长期不懈进行文化交流,才能使西方人从不理解到理解,从不接受到接受,从接受到欣赏,从欣赏到积极参与。电影《少林寺》、《李小龙传奇》在海内外热播,这些都说明传统武术得到较为普遍的认同,中华体育文化对外输出,可以传统武术担当先锋。当中华体育文化融入各国人民的生活时,其国际影响力就不言而喻了。

3.3 通过提高体育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构建体育强国

3.3.1 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2011年2月18日在京《文化软实力蓝皮书: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报告(2010)》。蓝皮书认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与硬实力的落差较大。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大大低于西方发达国家10%以上的水平。世界文化市场,美国独占鳌头,占43%的份额;欧盟紧随其后,占34%;人口最多、历史悠久的亚太地区和澳大利亚仅占19%。这19%中,日本占10%,澳大利亚占5%,剩下的4%才属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亚太地区国家,这也就是说,我国文化产业在世界文化市场上的份额不足4%。国家文化产业尚如此,体育文化产业就更不用说了。究其原因,可以发现在国外,软实力研究常常是为体育文化产业服务的。由于体育文化产业具有广泛的关联度,能对其他产业产生更大的拉动作用,所以很多发达国家都把体育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扶持和打造,作为软实力加以研究、培育和提升。通常来说,在一个市场要推广一件产品,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是对产品进行宣传、包装和促销,让它产生高额的附加值以后再推广市场。体育也一样,不管是推广体育运动项目,抑或包装一位体育明星还是开发体育旅游项目,都需要融入体育文化,用文化对体育明星、体育旅游产品进行精致的包装,再推向市场就水到渠成了。当前,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之所以发展缓慢,对体育文化产品的开发缺乏创造力和影响力,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研究者本身引起,从事研究理论的所谓专家,与外界接触不多,缺乏实战经验,如果体育文化研究者与体育相关企业、体育经纪人、旅游公司等相关行业是没有联系的,这样就会产生懂体育的不懂文化,懂文化的不懂体育的严重后果。这样就会极大地限制了体育文化产品的开发,阻碍了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

3.3.2 提高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策略

发展文化产业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基本途径。[6]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文化作为软实力的主要载体,既是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方面,又是经济领域一个重要产业。体育文化产业是一种利用体育文化自身功能及辐射作用创造价值的产业,是为社会提供文化体育产品的同一类经济活动的集合和经济部门的总和。一般情况下认为,体育文化产业的统计范围包括生产和销售音像制品、书报刊、影视、艺术品、文物、运动器材、健身器材等以物态形式呈现的文化体育产品的行业和以劳务形式出现的体育文化服务行业,如:演出、娱乐、文化艺术教育、文化经纪与、体育竞赛、体育表演、健身娱乐等行业。体育文化产业竞争力,是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的标识。它既是一种现实竞争能力,也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通过以下途径可提高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提高体育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关键。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的状况,走出受制于人的困境,必须立足于自主创新,形成一个适合人才发挥创新智慧的制度环境、文化环境和教育环境。工欲善其事,必利其器,因此要善于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实现文化产品的内容创新和文化生产的方式创新,培育新的文化业态、提高和扩大文化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覆盖范围,以提升我国体育文化竞争力。随着网络、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动漫游戏、数字音乐、数字电影、网络视频、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公共视听载体、数字出版、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等新兴文化产业迅速崛起,体育文化产业不仅要在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主的新的文化业态中实现创新,在管理方面也要实现制度、行业法律法规、营销等多方面的创新。

(2)要重视对体育文化知名品牌的塑造。知名品牌是一个国家的文化符号,通常由文字、符号、图案和颜色等要素或这些要素的组合构成,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形象。“中国的体育文化产业要发展,要使优秀的文化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要有一定知名度的体育文化品牌”。[7]放眼世界,所有知名的体育品牌无一不体现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阿迪达斯强调德国意志和品质,而耐克则强调美国的自由和梦想。如果没有文化的支撑,产品也将失去灵魂。因此,我们要树立牢固的品牌意识,将品牌文化作为品牌战略的切入点,从文化的宏观视角塑造品牌,推出体现民族特色、反映时代精神、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体育文化艺术精品,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著名文化品牌,让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精品名牌引领国内市场,进军国际市场,使体育文化品牌得到不断提升、辐射力不断增强、创新活力不断增强,才能确立体育强国的形象。

(3)要重视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文化产业发展的源头在创意,而创意来自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能不能建立一支适应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直接关系到我国体育文化产业能否快速健康持续发展。发展体育文化产业需要两类人才:一是文化体育专业人才;二是文化体育经营人才。而人才的获得可通过整合我国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教育资源优势,加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如在一些院校开设与体育文化产业相关的专业课程。还可通过人才交流的途径,加强国内、外人才的交流与合作。

体育强国的构建,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复杂的工程,除了要做好上述的工作,还要注意拓宽用人渠道,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完善人才使用、竞争和激励机制,健全文化人才的服务机制,积聚和使用各种文化体育人才,营造人尽其用的和谐环境,这样才可以做大做强我国体育文化产业,达到体育强国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3.

[2] 吴友富.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3] 胡怡,金雯雯.体育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J].湖北社会科学,2005,(12).

[4] 王希.有关中国国际形象的思考[J].国际新闻界,2000,(1):8.

篇(4)

我国目前在航运强国的某些硬指标上已经超过了欧美传统航运强国,但是在世界海运业的影响力、国际社会的认知度和认可度等深层次内涵上都较为逊色,先进的航海文化与社会认知还正在形成之中,亟待改善,这构成了我国实现由航运大国向航运强国转变的主要障碍。因而,航海文化需要不断地文化自觉。这种自觉体现在对社会文化走向的导引和自身的文化觉醒。基于这样的背景,将航海文化置于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战略意义上,从文化自觉的视角加以考察和研究,寻求相应理论和对策,在理论和现实上都具有较大的意义和价值。

1.航海文化与国家文化软实力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个没有自己独特的航海文化的民族或许可以在海上称雄于一时,但绝对难以称雄于一世。只有我们社会各界人士携起手来,在全社会营造出浓厚的航海文化氛围,创造出新时期的中华民族航海文化,才能够成功实现航运大国向航运强国的转型,才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2

航海文化的凝聚力

航海文化丰富多彩,无处不在,从古老的帆船到远洋轮船,从航海博物馆到各国航海日的设立,它体现在有形的航海器物中,融合在航海人的行动中,渗透于各国的航海战略中,融化在各民族的文化中。发展当代航海先进文化是把中国建设成为亚洲乃至世界航海强国的重要思想基础。

1.3

航海文化的影响力

临海国家发展历史表明,航海兴,则国家兴;航海弱,则国家弱。弘扬航海文化是建设航海强国的题中要义。航海事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作用,航海文化的建设是建设航海强国的必要条件,是和谐发展的保证,有助于国家战略的实现。

2.文化自觉对提升航海文化软实力的意义

航海文化随着航海活动的发展而发展,但也需要有意识的建设过程。客观来说,由于航海文化根植于航海活动中,所以,无论建设与否,它都是客观存在的,有了航海活动就有了航海文化。只是,在有意识地开展航海文化建设之前,航海文化是处于一种自发形成的状态,既包括优秀的、需要继续发扬的文化因子,也包括不符合时代要求的、需要扬弃的文化因子。而我们所说的航海文化建设,指的是建设优秀的航海文化,是在挖掘、总结原有航海文化的基础上,继承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吸收行业内外、国内外先进的价值理念,从而建设成为先进的航海文化,为航海事业的发展提供文化动力。这个过程就是一种有意识的、自觉的过程。

2.1

航海文化地位认识上高度自觉

文化最大的特质,就是具有极强的渗透性、持久性,深刻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航海文化彰显民族文化和国家文化软实力,也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航海文化规律把握上高度自觉

文化有其自身的特性,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纵观历史上世界各国强弱的更替,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但其中有一条规律为史学界所普遍认同,那就是强于世界者必胜于海洋,衰于世界者必败于海洋。我们讲文化自觉,不仅要有满腔的热情,而且要有理性的认识,有对航海文化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否则,就会导致行动上的随意性、盲目性。

2.3

航海文化责任担当上高度自觉

责任源于自觉,行动体现自觉。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不仅伴随经济的强盛,而且伴随文化的昌盛。现在,有人提出“文化边界”、“文化版图”、“文化”等问题,实际上是把文化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性资源来研究,这很值得我们深思。弘扬航海文化,实施航海强国战略就是个显例。

3.强化文化自觉及提升航海文化软实力的思索

3.1

把航海文化的创新意识和主张变成行业乃至全社会的文化自觉,可有效提升航海文化的软实力。注重软件与硬件相结合

随着航海业的高度发展,航海文化日臻成熟,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种先进文化。把航海文化分为精神和物质两大层面,前者称“软件”,后者称“硬件”。精神文化的属性本身也含有“软”’和“硬”两个方面:把人生哲学、价值理念、经营理念等划为文化“软件”,而把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归为文化“硬件”。显然,文化“软件”制约、决定着“硬件”,而“硬件”是精神文化的体现和反映。航海文化的建设首先要注重软件与硬件相结合。注重承优与创新相结合

中国是一个古航海国家,航海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我们既要继承优秀的航海精神、航海传统,又要在新时期推陈出新,发扬光大,这是航海文化建设的使命与任务。航海文化建设是一个文化继承和不断创新的过程,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辩证的扬弃。注重个性与共性相结合

建设富有时代特征的当代航海文化必须注重个性与共性的相互协调、互相和谐,不搞一味张扬个性而摒弃传统习俗的纯个性化航海文化,也不搞循规蹈矩而缺乏鲜明个性特征的纯形式化航海文化,而是要在个性与共性的不同界面上寻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这是航海文化内在构成的必然要求。 注重稳定与灵活相结含

航海文化建设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的系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要正确把握航海文化形成的内外部环境,注重学习借鉴优秀的航海文化成果,从实际出发,深入调研,务求实效,切忌只追求航海文化的表层现象、不重视实际效果的形式主义。稳妥并不排斥生动活泼、灵活新颖的文化构建形式,倡导用灵活多变、融会贯通的方式方法扎扎实实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航海文化体系。如“航海日”活动打造强势航海文化,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丰富的人文精神、独特的职业魅力,不但使业内人士凝聚更强的归属感、责任感,更要不断增强全社会对航海事业的亲切感、认同感,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了解“ 航海日”,喜爱“航海日”,认同航海事业,支持航运发展。

参考文献

[1].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

[2].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3]史伟.文化自觉与文化建设[J].兰州学刊,2009 (6)

[4]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J].红旗文稿,2010(15) (16) (17)

[5]李宏宇.文化软实力的特征和外在形态[J].学习与探索,2011(2)

[6]房濛濛.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1,(1)

[7]尹晓敏.文化软实力的高校话语、高校境遇与高校道路[J].现代教育科学,2011 (1)[8]李齐全.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实现路径[J].社会主义研究,2010 (6)

篇(5)

最有分量、最有价值的学术研究应该而且必须关注现实,关注民族的生存境遇,展示国家的实力。这就是说,一部出色的文化研究论著不仅应对文化的基本概念、发展脉络等范畴有清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应关注文化在民族、国家生存与发展中的作用等现实问题。须知不是中国传统文化挽救了近代中国,而是中国革命的胜利使中国传统文化免于同近代中国社会一道走向没落;不是中国传统文化把一个满目疮痍、贫穷落后的近代中国推向世界,而是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使“孔夫子”名扬四海,使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并使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的影响越来越大。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国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等相比并不成正比。从国际角度来看,中国文化产业水平很低,在世界文化市场所占份额非常少,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非常有限,西方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仍占主导地位;就中国国内而言,文化已呈多元化状态,先进文化、落后文化乃至腐朽文化并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任重道远,如此等等。

因此,提升文化软实力,是一个涉及民族兴衰、关乎国家繁荣富强的重大课题。如何在经济全球化、政治格局多极化、思想文化多元化的世界背景中保持中国文化的特质和生命力,如何弘扬先进文化,借鉴世界文化,并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换,从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这是当代中国学者应有的文化责任感和使命。

王桂兰教授自觉意识到这一责任与使命,《文化软实力的维度》将理论触角伸到现实的深处,从文化软实力这个核心问题出发,紧紧围绕世界和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实与发展过程两个层面,将中国的文化软实力问题置放在经济全球化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整体格局中进行系统考察,分析了文化软实力和物质硬实力的辩证关系,并通过对文化软实力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探讨,研究如何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国文化、中国社会的繁荣与发展。力图把真实的描述和深刻的反思结合起来,在对文化软实力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努力构筑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宏观逻辑结构,这是本书的主题。同时,这也反映了作者在进行理论探讨时所具有的高度的文化自觉。我赞赏王桂兰教授的这一研究思路和理论风格。在当今这样一个“物化”的年代,要高度重视文化,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

篇(6)

中图分类号:G1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8—0077—0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已经明确提出“传承创新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发展目标,那么我们国家能否利用凸显民族文化的影视,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为世界文化提供更具生命力的新价值导向,是影视文化发展中面对的重要课题。

文化软实力( soft power)的概念最早是由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院长、美国国防部前部长助理约瑟夫? 奈在1990年3月发表的文章《衰落的误导喻》中提出。也把“软实力”明确定义为“是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目的的能力。它源自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观念和政策的吸引力”。[1](P11)约瑟夫?奈指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这些实力均要通过大众传媒体现出来。

一、网络环境成为传播影视文化的一个重要平台与全新渠道

我国首部《文化软实力蓝皮书》指出,以web2。0为代表的新媒体成为建构与传播国家软实力的一个重要平台与全新渠道。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2012年1月16日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而网络视频的用户规模则达到3。25亿,使用率提升至63。4%,远远大于通过影院、电视和购买光盘观看的受众人群。今天的人们已经越来越习惯通过视听网站点播下载电影和电视剧,利用手机等电子产品随时随地收看。

以网络为传播平台,影视文化的传播方式更为多元化。借助高新科技的互联网平台和手机平台,影像资源大大丰富的同时,上传和下载的过程却显得简单而方便,影视的传播形式已经开始突破传统的影院和电视台模式,逐步向立体化、多元化的传播方向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为双向互动、即时传播和差异化传播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满足了受众多元文化的消费需求。[2]网络环境下的影视文化传播不仅改变了传统受众的文化消费习惯,而且促进了新的文化群落的形成,推动着多元文化的向前发展。

二、影视文化体现民族的文化符号和文化象征

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典型特征,必须有自己独特的民族特征,有其独特的文化符号和文化象征。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化积淀,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魅力和思想源泉,为中国价值观的传播提供不竭动力。

(1)影视产业是整个文化产业的核心内容。借助视觉影像、声音和色彩等影视语言,表现我们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比如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电子屏播出的中国国家形象片,因其色调强烈,形象突出,引来游人驻足观看,同时借助网络平台的扩散传播,在网上也引起广大网民的热议。30秒长度的电视宣传片,以“中国人”概念打造中国形象,选择的都是国内外比较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包括邰丽华、吴宇森、姚明、袁隆平、杨利伟等涵盖国内各行各业的数十个杰出华人,以“智慧、美丽、勇敢、才能、财富”等诠释中国人形象。宣传片以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红为主色调,画面大气磅礴,音乐浑厚激扬,通过时代广场的电子屏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各个频道进行播放,借助国际主流媒体影响力来客观展示中国形象,更加自信、主动地展示自己的“软实力”,争夺国际话语权。

(2)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符号与文化象征的影视艺术,已经成为体现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和表现形式。影视文化通过网络和传统媒体等影视传播途径,让世界深刻地感受到我们民族的悠久文化和国家的朝气与力量,使影视成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3](P11~12)比如电影《卧虎藏龙》中所展示出的中国传统建筑,古典的中式婚礼,写意的翠竹山水等都是华夏民族典型的文化符号;十八般武艺的武打设计,配以大鼓小鼓密集的鼓点,让观众感受到一股浓郁的“中国风”,通过影视艺术的独特表现形式,向世界展示着中国博大的文化内涵。

(3)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和文化象征融进影视作品,能强化作品在世界影视范围中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影视作品兼收并蓄世界各地文化的有益成分,通过网络和传统媒体的聚合传播,将有利于影视艺术在多种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中,不断更新自身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以获取更多观众的青睐。

三、影视文化的价值观导向提升了国家文化软实力

(1)美国的影视作品通过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视觉影像来传播其文化价值观

篇(7)

一、当代中国电影文化软实力提升的研究缘起

“软实力”概念是1990年3月,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首先提出,他认为:“由资源实力、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科技实力四大因素构成的硬实力,始终是有限的,而真正具有无限张力的动力力量,是软实力。”[2]并指出软实力“是一个国家造就一种情势、使其他国家仿效该国倾向并界定其利益的能力;这一能力往往来自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国际机制的规则和制度等资源”[3]。在2004年,他又把“软实力”明确定义为“是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目的的能力,它源自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观念和政策的吸引力”。 是“让别人也想要你所想要”的能力。[4]概而言之,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文化软实力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软实力必须借助于特定的媒体形式才能够进行有效的传播。[5]作为艺术与商业的结合,电影具有文化性和商业性的双重属性,电影不仅是一种产业,也是一种传播语言。作为 “软实力”构成的电影文化直接影响到国家形象的传播。国际经济学家指出电影产业是国家综本文由收集整理合软实力的体现,影视作品反映出的民族精神、渗透的社会价值观以及随之带来的强大经济效益,使得众多现代国家把提升电影文化软实力作为塑造国家形象和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

二、提升中国电影文化软实力的意义

“文化因素是世界性流动的因素,它构成的软实力难以垄断,文化可以通过跨国界传播成为其他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基本价值或主流文化,发源这种文化的社会自然就获得巨大的软实力。”[6]作为具有全球辐射力的现代媒体,电影对建构国家形象与增强民族主体性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是国家形象传播的重要载体。我们说,国家形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国家实力,在客观上是国家整体实力的重要体现,但更离不开现代大众媒介的想象性建构,而电影作品的广泛传播,电影产业的繁荣发展,是帮助世界了解中国、认可和接受中国文化的有效途径。电影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对内可以凝聚人心,对外可以塑造国家形象,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虽然我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还有限,但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正通过中国影视文化的对外输出开始有兴趣学习中国普通话,开始关注中国功夫、中国文化,来我国留学、工作,愿意和中国企业合作。可见电影作品的繁荣能有效地促进中国软实力的提升,电影的传播形式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国家形象的构建上,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三、提升中国电影文化软实力的策略

(一)对外: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国际传播能力

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软实力竞争中有较强的优势,是我们提升软实力开发不尽的宝藏。当前,中国电影频繁参加各类国际电影节,走出国门面对国际受众的机会也越来越多,“让世界了解中国、中国走向世界”不仅仅是一种潮流,还应是中国电影的责任,中国电影应立足中华文化,提高自身质量以争取更多的国际国内观众认可,在全球竞争中表达中华文化应有的自信。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现状和经济“硬实力”的发展存在着差距,中国电影现在还不能够平等地与美国好莱坞电影进行对话。要想通过电影弘扬民族优秀品质、增强民族凝聚力,展示中华文化神韵,达到文化外宣的目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业。

中国电影只有立足本国文化基础,呈现丰富的“中国元素”,才能展示出中国文化的特殊魅力。我们可以采取有效的文化立场和策略,那就是“中国立场,国际表达”来展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积淀。同时,中国必须融入世界才能影响世界,自立于世界之林而不是世界之外,中国文化才能有影响力。中国电影在塑造中国国家文化形象差异性的同时,也要努力表现勇气、尊严、平等、自由、英雄、博爱等这些人类共通的情感。通过电影传达东方式家国文化、儒道文化及中国人独特的生活方式,展示东方文化的柔韧、博大。不过,传统文化的精华需要与时代特征相适应,只有经过创造性转化,并与人民生活和国家行为联系起来,才能真正对世界产生吸引力和号召力,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二)对内:学习好莱坞运作经验,努力多出优秀作品

美国好莱坞电影风靡全球,好莱坞电影至今仍雄踞世界电影工业金字塔的顶端,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美国通过好莱坞影片,巧妙地将其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世界和当代中国,通过好莱坞影片展示出美国是自由、平等、博爱、公平的世界,世界的发展方向在于美国。美国电影既是美国出口的文化商品,也堪称美国的文化大使。它用其光影魅力为美国创造了一种独特“形象”,弘扬美国的生活方式、文化乃至意识形态。如大卫·普特南所指出的,美国电影所创造的美国形象极其有效又极其易于辨认,是一种富足的、充满机会的、令人激动的、科技发达的、而且至少在大多数时间都开放自由民主的,这种形象对于推销美国价值和美国商品同样成功。[7]

美国好莱坞影片《功夫熊猫2》全球热映,曾在国内引发大讨论,这一现象是中国文化输出,还是美国文化入侵?好莱坞电影在中国市场的盛行,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长此以往,必然影响我国的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以及正在形成发展之中的先进文化。我们应该思考,中国的电影人守着中国文化巨大宝库,却无从下手,无法传递,这是谁的错呢?国产电影如果不反思自己,一味指责对方,显然是狭隘的。当前,最不该的是盲目抵制,而应该是学习。也许换个角度来看,好莱坞其实还帮了我们。我们一分钱没花,好莱坞就免费给我们做了一个全球广告。这比拿巨额外汇去做国家形象广告要好得多。同时,我们也应该警醒,《功夫熊猫》是我们的一面镜子,从这面镜子中可以看到我们丢失的“软实力”,中国文化资源和中国元素拥有广阔的国际市场,我们的电影缺乏的是开拓全球市场的能力。

(三)自身: 遵循文化发展特殊规律,不断完善监管体系

提升电影文化软实力需要考虑电影自身的特点,遵循文化发展特殊规律。电影其自身拥有的特点使之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不仅体现商业价值,还体现文化价值;不仅具有娱乐性,还具有精神性;不仅满足人们感官的享受,还给人心灵以震撼与启示,更能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发展电影文化产业需要遵循文化发展特殊规律,不断完善监管体系。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影视产业发展,国家相关部门应给予政策扶持。美国是这方面的突出案例,美国政府一直致力于维护好莱坞电影等创意经济产业的全球利益,发展至今,已构建了一套完善的国际性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在国内,美国政府构建了一系列严密的知识产权保护法规体系,并设立了众多的知识产权保护部门。在国外,美国政府不断积极促进国际性知识产权保护条约的缔结,并通过多种手段促使其他国家加强对美国知识产品的保护。[8]制度的支撑是规范影视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我国政府可以学习美国经验,尽快建立完善电影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例如出台有效的版权保护措施;相对宽松的电影审查机制;调整电影制片方、发行、院线的分配比例等相关配套政策。总之,我国政府只有加大对电影业的扶持力度,建立权责一致、监督有力的电影行政管理体制,才能为电影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有效提升中国电影文化软实力。

篇(8)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B

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充分说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着力点是要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

文化,是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中的重要部分,该理论对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高、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推进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实现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增长以及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劳动,人文精神的基础亦是要热爱劳动。劳动,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谋生手段,号召人人热爱劳动,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已成为当今时展的重要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人”的论述,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劳动观,认清劳动对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至关重要。

恩格斯指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可以通过有意识的劳动,弥补和优化已损害的环境。人生的价值就在于能通过劳动优化环境,也就是说通过劳动,人不但能自食其力,还能对他人、国家、社会有所贡献。

二、树立正确的是非观、荣辱观

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述,明确良知是人与动物最关键的本质区别,认清自利与利他的辩证关系,树立正确的是非观、荣辱观。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指出:“既然人天生就是社会的产物,那他就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发展自己的真正的天性。”

人类的进化过程实质上就是社会性劳动水平逐步提高的过程,通过劳动,逐步形成了语言、思维、意识等理性特征。有了理性后,首先在心理上产生变化,对记忆和想象时碰到困难和伤害的痛苦产生同情心;然后开始形成思维,并通过思维理解事物发展变化的前因后果,理解社会关系并懂得孝敬长辈、关心他人、热爱集体、报效祖国、回馈社会等道理,逐步形成了是非观、荣辱观等道德,使人性由个人向集体的方向发展。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合作和谐,由此才能具有如此强大的凝聚力,数千年绵延传承、血脉相连。

所以,合作、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鲜明的特色,也是建设和谐文化的基石。

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论述,明确教育与创新是人与动物最大的本质区别,认清教育与创新的辩证关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

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了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离不开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就是要发展文化。

当今社会,科技和人才是第一发展力,谁占据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拥有了竞争力。正如党的十报告所指出的那样:“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水平、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全面、系统地了解、学习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并坚定不移地以理论作为指导。

参考文献:

篇(9)

(一)多极之首的美国经济

10年前的人们对三极实力地位的概括是:崛起的日本,复兴的欧洲,衰落的美国。然而90年代后的情况表明,美国遏止了实力地位相对衰落的态势,显示了其不仅是世界经济多极之一,更是实力之首的实力。其经济自1991年3月美国经济走出低谷至2001年3月,已连续增长10年,10年中年增长率达3.5%,创造了世界上最长的经济持续增长周期的记录。而且不仅仅是经济持续增长,还出现了“一高两低”并存的所谓新经济现象,主要动因在于新技术革命的推动和经济全球化的作用。为期10年比较良好的经济发展使得美国经济实力有所增长。其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由1990年的24.2%提高到28.6%。

(二)泡沫破裂的日本经济

90年代后的世界经济三极中,日本的经济发展势头、状态与美国产生此消彼长的位置互换。50年代至80年代的每一个10年,日本经济发展速度都是既快于西欧、更快于美国的,从而使日美经济实力对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民生产总值由50年代初的日本约相当于美国的6%上升为90年代初的66%,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正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经济达到高峰的同时,其经济泡沫也达到了顶点。1989年末,日本的资产价格(股票、土地和其他金融资产的价格)是国内生产总值的15倍;日本的国土面积仅为美国的4%,而其市场价值是美国的5倍多,仅东京房地产的市价总额就可以购买美国两次。但是泡沫是不可能长期膨胀的。1990年,以当时发生的经济周期性危机为契机,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并使日本经济在90年代以低于美国经济增长率两个多百分点的劣势陷入经济停滞,这是日本战后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在这样一个经济不景气状况中,又遇上了1997年东亚经济危机的发生,这对日本经济是再糟糕不过的事情了。这场金融风波既充分显露了日本经济实力地位的下降和对世界经济的消极影响,反过来又对不振的日本经济雪上加霜。1997年日本出现0.7%的负增长,1998年进一步恶化为2.8%的负增长,1999年勉强出现0.6%的经济微弱正增长,2000年,由于国际经济比上年加快(世界经济增长率为4.7%),也由于日本近年来以国债为支撑扩张的财政政策逐渐显效,日本经济开始有所好转,但也仅仅是1.5%的增长率。用经济合作组织的话说,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挣扎了几年的日本经济已经开始出现适度的复苏。

过去的10年是日本经济“失去的10年”,受泡沫经济破灭和东南亚金融危机双重打击的日本经济目前依然困难重重,但是日本的经济实力犹存。可以说,日本的经济实力、影响力只是相对于美国而减弱或相对于泡沫经济高涨时而收缩,而并非基础经济大倒退。日本目前的国民生产总值约相当于排在世界第三、四、五位的西欧三大国德国、法国、英国的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之和。未来10年,日本将以接近2%的年均经济增长速度发展,二十一世纪的日本经济仍是多极世界经济中的重要一极。

(三)一体化的欧盟经济

西欧的经济发展态势在美欧日三者中始终处于中间的位置。80年代及其以前,西欧的经济增长速度不如日本,但快于美国;进入90年代后,西欧的经济增长速度超过日本,但落后于美国。以一个国家集团的实力计,欧盟的一些主要实力指标不仅大大高于日本,甚至超过美国。比如国内生产总值,欧盟占世界的29%,美国占28%,日本占13%。但不能简单地据此认为欧盟的实力地位世界第一。欧盟是一个国家集团,15个国家的集合,尽管其一体化程度较高,可以作为一个实体与美、日并立,但毕竟不像美、日那样作为单一国家成为世界经济之一极。这要求欧盟既要加强经济一体化,又要加快经济发展,即通过“集中”和“积聚”两个方面的努力,以巩固和增强自己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实力地位。

如何在较低通胀率和较低失业率情况下提高经济增长率,是欧盟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着力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相比于美国近年来已出现“一高两低”的新经济现象,欧洲要逊色一些。

二、美、欧、日经济“软着陆”状况

从理论上讲,宏观经济“软着陆”是指一国国民经济的运行出现“一高两低”的良好态势,即经济高增长率、低失业率、低通胀率并存。

(一)经济增长率

1997年以来,美国每年的经济增长率都在4%以上。欧盟的经济增长状况是,1997年为2.7%;1998年为2.8%;1999年为2.3%;2000年经济增长率第一次突破3%,达到3.4%,为1989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但仍低于美国;2001年,据经合组织等预计,欧盟的经济增长率仍会保持在3%以上,从而将9年来第一次超过美国。从更长期的发展看,自现在起到2010年每年的经济增长率为3%,已是欧盟确定的发展目标。

(二)通货膨胀率

通货膨胀率是与经济增长率密切相联的。按照西方传统的经济理论和实践,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其在2.5%至3%的情况下是合适的,这既会使就业增加,又不会使通货膨胀率过于上扬。欧盟近年来在经济增长率、失业率、通胀率三个指标上,只有在低通胀率方面可以与美国相媲美,甚至比美国还低。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欧盟通胀率1998年为1.4%,1999年为1.3%。然而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美国是在经济增长率突破了传统的界限的情况下,仍保持了较低的通胀率。欧盟则面临着既要经济增长率突破3%,并把高失业率降下来,同时又不至于使通胀率有大的上扬的艰难任务。事实上,自1999年下半年欧盟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以来,欧盟的通胀率也呈小幅攀升态势。欧洲央行行长杜伊森贝赫2000年7月在欧洲议会发表讲话时说,“我们绝不反对经济增长率高于3%,我们所不希望的是通货膨胀达到这一水平”,因此,欧洲央行对影响欧元区物价稳定的因素保持警惕,将继续实行“把通货膨胀压力消灭在萌芽状态”的长期战略。从现在的发展态势看,欧盟2001年、2002年的通胀率将回落到2%和1.8%。:

(三)失业率

篇(10)

1.内涵

硬实力是与软实力相对的一个概念,两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高职教育的技能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构成了高职教育的综合实力。技能主要是指人运用方法和技术去解决专业岗位实际问题的能力。[1]技能经历了一个由不会到会,由不熟练到熟练的学习过程。[2]技能硬实力是指通过高职教育培养形成的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所需的技能实力体系。技能硬实力主要体现为“怎么办”和“如何做”的多元组合技能实力体系。[3]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是一个由多种技能力构成的体系,不同技能力对应不同的高职教育技能目标。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体系主要包括:基本技能力;专业技能力;综合技能力和创新技能力。为提高学生的技能硬实力,高职专业教育应以经验性知识和技能性知识传授为主。技能硬实力反映了高职教育满足经济社会对掌握较高技术含量和较高复杂劳动的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能力。技能硬实力是高职教育综合实力中的重要部分,是有形物质力,一般可以量化和测量。没有技能硬实力,就无所谓“文化软实力”;技能硬实力是高职教育的“物质生产力”,文化软实力是高职教育的“精神生产力”。

2.重要性

职业技术教育是“生产生产力”和“造就劳动者”的教育。[3]高职教育的技能硬实力是打造高职毕业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区分高职教育质量和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因素,技能硬实力的提升依赖于高职专业教育的质量和有形资源的耗费。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市场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推动下,我国高职教育得到了蓬勃发展。高职院校也加大了专业建设的力度,教学硬实力建设不断增强,不断加大了对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的贡献力度,学生技能硬实力也得到显著增强。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是提升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对提升我国的民族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职教育的文化软实力

1.内涵

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高职教育更加注重技能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全面提升。文化是文明的基石,文化是人类的灵魂。[4]文化一般是指人的知识、信仰、情感、价值、道德、法律和艺术等有组织的观念系统。[5]文化软实力是指通过高职教育培养形成的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所需的文化实力体系。文化软实力主要体现为个人品德、人文素质、团队协作能力、创新精神、敬业精神、人际沟通能力等多元组合文化实力体系。[6]高职教育文化软实力是一个由多种文化力构成的体系,不同文化力对应不同的高职教育文化目标。高职教育文化软实力体系主要包括:知识文化力、精神文化力、道德文化力、价值文化力、法律文化力和职业文化力。技能硬实力虽然具有明显和直接的力量,但文化软实力具有更加持久的渗透力。实际上,决定高职教育生存发展竞争力的最关键要素是建立在“技能硬实力”基础之上的“文化软实力”。[7]以哲学视角来看,技能硬实力属于高职教育的物质因素,而文化软实力属于高职教育的精神因素。文化软实力是高职教育综合实力中的核心部分,是无形精神力,无法量化和测量。

2.重要性

高职教育的技能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构成了高职教育的综合实力。技能硬实力重外延建设,文化软实力重内涵发展。文化软实力是技能硬实力的文化体现,可以提升技能硬实力的软内涵实力,为施展技能硬实力创造广阔的发展空间。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化软实力对提升高职教育的办学品位和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实践证明,技能硬实力是强硬的,但文化软实力却是致命的。文化软实力具有巨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最终决定着高职教育的兴衰成败。打造文化软实力须从小处着眼,从细节做起,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办学水平和创新能力。[8]在我国高职教育快速发展和竞争激烈的今天,打造和提升高职教育的文化软实力,是高职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

三、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关系

1.技能硬实力是文化软实力的基础和前提

技能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均是高职教育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技能硬实力是文化软实力的基础和前提,技能硬实力决定和支撑文化软实力的存在和发展。没有“一技之长”的技能硬实力作为支撑,文化软实力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无论作为学生文化软实力的个人品德、人文素质、团队协作能力、创新精神、敬业精神、人际沟通能力等方面多么优秀,学生也难以胜任职业岗位的复杂技能需求。只有以技能硬实力的有形物质力为强大后盾,文化软实力的无形精神力才能得以迅速提升。高职教育培养强大技能硬实力的各种物质载体和物质条件,也必将大大促进学生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相反,弱化培养技能硬实力也必将弱化打造文化软实力。

2.文化软实力是技能硬实力的提升和发展

文化软实力是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的文化体现,文化软实力也是技能硬实力的提升和发展。提升技能硬实力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增强,因为任何技能硬实力都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高职教育创造主体自觉 自为的创造结果,是通过文化软实力在一定程度上凝聚人心、团结奋斗和共同追求的结果。[9]而文化软实力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文化软实力的弱化会制约就业竞争力和技能硬实力的施展。因此,着力打造高职教育的文化软实力是促进就业能力提高和技能硬实力发挥的重要条件。只有以文化软实力的无形精神力为精神支撑,技能硬实力的有形物质力才能得以升华。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不能立竿见影,但是一旦形成将对技能硬实力的提升和发展产生持久的作用力,增加技能硬实力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动力,切实提升高职教育的综合实力。只有文化软实力和技能硬实力共同发展,才能促进高职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协调发展

1.制度建设保障技能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协调发展

教育制度是影响高职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有什么样的教育制度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质量。[10]制度建设是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首先,应建立健全高职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管理制度。高职院校应重视先进制度的引进和创设,应设立高职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管理机构,具体负责高职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规划、量化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方案的制定,统一指导和监督协调发展的考核评价工作,通过机构设置和管理调控把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协调发展落到实处。其次,应建立健全高职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制度。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两者的同等重要性,积极确立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融合的办学理念,在课程设置、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和校园文化等领域促进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相互融合,全面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再次,应建立健全高职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评价制度。应依据相关要求,确立高职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发展标准,合理确定高职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量化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方案,既兼顾教育过程与教育结果,又兼顾教学数量与教育质量,公开、公平和公正地评价相关部门及教师的工作质量。

2.师资素质促进技能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协调发展

教师是高职院校的第一重要资源,是技能的拥有者和文化的传播者,师资素质是促进高职技能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协调发展的关键。首先,应当树立师资建设新理念。高职院校既要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也要加强人文教师队伍建设,两者同等重要,相互依赖,同步发展,不可偏废。切实加强教师业务进修、业务培训和业务研讨,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技能水平和文化素质,促进师资队伍全面均衡发展,才能促进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协调发展。其次,应当赋予双师素质新内涵。高职教育既要突出实践技能培养,又要加强人文素质培养;双师素质应当是既有较高的学历学位、扎实的专业功底、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过硬的动手能力,同时又有丰富的人文知识、较高的人文素养、稳定的人文内涵和良好的人文精神。简而言之,双师素质即兼具技能素质和人文素质。再次,应当建立教师评价新体系。改革高职教师的评价体系和办法,既要重视评价教师的技能教育能力和教育业绩,也要重视评价教师的人文教育能力和教育业绩;建立鼓励教师促进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协调发展的良性激励机制。

3.教学改革推进技能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协调发展

高职教学既是培养学生技能硬实力的重要环节,又是打造学生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环节。高职教学改革是推进技能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协调发展的重点。首先,应推进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将人文知识与人文技能融入专业教学内容之中,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在培养技能硬实力过程中渗透培养文化软实力,打造适合高职教育特色的技能与人文教育双赢的教育平台。其次,应推进专业课程的设置体系改革。树立技能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全面发展的科学教育理念,构建一套具有高职特色的科学、可行、高效的课程体系。课程改革应既重技能硬实力,又重文化软实力;既重专业课程建设,又重人文课程建设;既重外延建设,又重内涵建设。人文课程建设应围绕教育目标、明确核心要素、整合教学内容、开拓教育途径。再次,应推进高职教学的生产实践改革。课堂教学和生产实践都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环节,生产实践既是培养学生技能硬实力的重要场所,也是培养学生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实验、实习和实训之中,在企业文化体验的基础上,在各生产实践环节中渗透人文教育,将比课堂教学更直接、更具体、更生动、更有说服力地体现人文精神和培养人文素质。

4.校园文化推动技能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协调发展

高职院校应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结合高职专业特色,构建人文教育环境,营造浓厚的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协调发展氛围。首先,推动外在校园文化的渗透与融合。可以通过校容校貌、校训校风、名人名言、艺术雕塑、宣传橱窗、文化展览等各种形式,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和高雅的校园文化精神。其次,推动内在校园文化的渗透与融合。通过丰富图书馆的藏书,加强文、史、哲和艺术等人文学科的图书建设,促进校园专业文化与人文教育的内在融合;通过举办各具特色的学术报告和人文讲座,重视培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积极建设健康向上、格调高雅、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形成团结活泼、勤奋严谨、文明朴素、求实创新的校园风尚;[11]充分利用校园网发展专业技能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紧密结合的网络文化教育平台;努力打造专业特色鲜明,人文氛围浓厚的综合性校园文化氛围。通过推动外在校园文化与内在校园文化的渗透与融合,促进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渗透与融合,进而推动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协调发展。

5.硬件建设助力技能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协调发展

硬件建设既是提升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的物质基础,也是发展高职教育文化软实力的物质前提。高职院校硬件建设主要包括教学硬件设施建设和校园硬件设施建设。前者主要指实验室建设等,后者主要指图书馆、校园网及校园设施建设等。首先,教学硬件设施建设既要加强“硬设施”建设,又要加强“软设施”建设。“硬设施”是指为专业 教育服务,培养高职技能硬实力的教学硬件设施。“软设施”是指为人文教育服务,培养高职文化软实力的教学硬件设施。“硬设施”和“软设施”对助力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协调发展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因而,实验室等教学实践场所既是培养实践技能的重要场所,也是培养人文素质的的重要场所;其次,校园硬件设施建设既要加强“硬设施”建设,又要加强“软设施”建设。校园“硬设施”和“软设施”的同步建设,必将为提升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提供坚实的物质保证,也为高职教育教学提供有力的硬件支持。图书馆建设应紧密围绕高职教学和教育发展进行定位,突出专业特色,建设特色馆藏,兼顾采购专业技能性图书和人文教育类图书,丰富网络馆藏资源;校园设施建设既要保证正常的教学、办公和生活等需要,也要突出艺术雕塑、宣传橱窗等校园文化设施建设,通过硬件建设助力协调发展。

五、结 语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肩负着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合格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使命。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技能硬实力是文化软实力的基础和前提;文化软实力是技能硬实力的提升和发展。高职教育的技能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共同构成了高职教育的综合实力。正确处理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它有利于增强国家和民族竞争力,有利于矫正高职教育理念错位,有利于切实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推动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怀康.核心技能体系的开发—基本思路和技术方法[J].

中国考试,2003,(Z4):21.

[2] 沈剑光.高职院校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基于思想政

治工作导向的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67.

[3] 张健.试论高职技能教育的理论基础、实施原则与操作

路径[J].职教论坛,2008,(8下):5.

[4] 高占祥.文化力是软实力的核心[J].前线,2008,(2):

62.

[5] 胡军.文化:软实力、硬实力及其相互关系[J].南阳理

工学院学报,2009,1(1):111-113.

[6] 王刚,黄一鸣.关于提升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若干思考

[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98.

[7] 袁星新.“软实力”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根本要素[J].

职业圈,2007,(4):134.

[8] 郭丽,朱琳.不断提升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J].理论学

习,2008,(6):53.

[9] 武铁传.论软实力与硬实力的辩证关系及意义[J].理论

导刊,2009,(5):23-24.

[10] 蒋冀骋,徐超富.大众化条件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篇(11)

[摘 要]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

>> 试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重要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大力提高文化软实力、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论文化开放视域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建设 如何发挥镇纪委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文化概念的解析 群众文化建设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软实力视域中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文化软实力视野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探析 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组织,发挥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作用 试论高等职业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地位、 作用及方向 浅析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环节 彰显文化的力量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浅谈档案利用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文化软实力及其在建设文化强国和实现“中国梦”中的意义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作者简介:邓雪英(1975―),女,群众文化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艺创作,创作的小品《租儿子过年》等获省三等奖,辅导的小品《老爹进城》获省二等奖。现任新兴县文化馆任文艺创作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