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护士科研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文题与内容要相符,应能概括论文的主要内容,读者常是以文题为主要依据来判断论文的阅读价值,故文题要概括、简练、准确、新颖:
1.概括:即用简短的文字囊括全文内容,体现全文精髓,使人一看就能对全文的含义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引人入胜,便于记忆。
2.简练:就是要简短、精练,一般以不超过20个字宜,切忌冗长繁杂,用词要字斟句酌,可用可不用的字应尽量免用。如"妥拉苏林局部皮下浸润注射消除输液引起的局部肿胀的观察",共26个字,改为"妥拉苏林局部注射消除输液外渗肿胀的观察",19个字已可表达文章主题。
题目的文字一般不用简称或外文缩写,必须用时也只能选用公认和常用名称。文题尽量不用标点符号,如有必要设副标题,可用破折号与正题分开,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附150例病例分析"。
3.准确:就是要用词准确,正确反映论文的主题与内容,避免出现文题不符的情况。如"临床输注过程中的空气污染及其对策",作为文题不准确。因为1)"空气污染"并非输注过程中的";2)"对策"应该是防止或减少污染的对策,其中"及其"欠妥。如改为"静脉输注环境的空气污染即及其预防"则能正确反映论文的主题。
4.新颖:题目要有特色和新意,不落俗套,避免与已有文献的题目雷同。
二、作者署名和单位
题目下面要写上作者姓名和工作单位,以便于编辑、读者于作者联系或咨询,也是对文章内容负责的表现。
1.署名作者的条件:一般包括下列人员:
1)课题的提出者及设计者;
2)课题研究的主要执行者;
3)进行资料收集及统计处理的人员;
4)论文的主要撰写和修改者;
5)对论文主要内容能承担全部责任,并能给予全面解释和答辩的人员。
2.署名注意事项:
1)署名顺序按参加研究工作的多少和实际贡献大小排列,而不能以职务高低、资历长短排列。第一作者应是研究工作的构思、设计、执行和论文主要撰写者。
2)每位作者姓名之间要空一格,但不需加任何标点符号。
3)署名必须用真名,不得用化名、笔名和假名。
4)前,若参加研究者已调往其他单位,可在署名末尾右上角加注符号,在页脚注中说明。
三、摘要
即文章的内容提要,是用最扼要的文字概括说明本研究的目的、步骤与方法、主要发现及结论,着重说明研究工作的创新和发现,使读者概略了解全文内容,以决定是否有阅读全文的必要。。摘要不列图或表,不引用文献,一般在正文之前,大约200-300字为宜。摘要一般在署名之下,正文之前,书写时"摘要"二子顶格写,空两格后接摘要内容。
四、关键词
是最能反映文章主要内容的单词、词组或短语,目的是便于读者了解论文的主题,利于人们在检索中迅速查到文献。每篇文章可选3-5个关键词,可从文题、摘要、正文别是文中小标题中选择,也可参照美国"IndexMedicus"及1984年中国医学科学院情报研究所翻译的"医学主题词注解字顺表"和中国科技情报所及北京图书馆主编的"汉语主题词表"。关键词一般不用缩写词,在提要之下,顶格写"关键词",空两格后依次列出,之间可用分号隔开,最末一词不加标点。
五、正文
正文是文章的主题部分,一般分为前言、材料与方法、结果和讨论4个部分。
(一)前言
又称导言、引言或序言,主要介绍该课题的研究背景及依据、研究目的及意义等。前言不宜过长,避免作自我评价和过多引用文献,点明主题即可。
(二)材料与方法
临床研究的论文可用"临床资料"、"对象与方法"、"病例资料"等。应详细说明研究对象和采用的方法,内容包括:研究对象的条件、来源及数量、抽样方法、研究步骤、观察指标、选用的仪器或研究工具、资料整理与统计学处理方法等,都要交代清楚。目的是使读者了解研究的具体内容,便于对研究进行评价和验证。
(三)结果
结果是论文的关键部分,是作者论述本研究的价值和讨论观点的依据。包括观察到的现象和收集的数据,经过科学的整理归纳和精确的统计学处理后,按照逻辑顺序,用文字、统计图或表格的形式报告出来,图和表不宜过多,能用文字表达清楚的就不必用图表,图或表能更清楚表达者,则应压缩文字。必须注意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和科学性,遵循实事求是的态度,既要详细叙述新的发现和正面的、阳性的结果,也要如实叙述反面的、阴的结果,作出客观的分析与报道。
(四)讨论
讨论是论文的精华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论文的学术水平和价值。讨论是结果的逻辑延伸,对结果进行阐释、分析、论证和评价,从感性认识上上升到理性认识,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讨论部分的写法不一,一般内容可包括:本研究的原理和概念;所的结果的分析和评价;结果的含义和事物的内在联系;从结果因出的推理和结论;指出结果和结论的理论意义,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和应用价值;今后要解决的问题与展望及该项研究的不足之处或出现的误差等问题。讨论部分注意与本文的结果紧密联系,同时分析过程最好多结合理论。还可把研究结果与有关文献报道的异同处进行比较,从不同角度分析,提出新的观点和概念,以充实作者的论点。
文物保护课程注重实践,但并不仅仅依靠实践,其理论知识的掌握亦是课程的重点,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学生应加强理论知识的掌握。如青铜器在长时间的埋藏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病害———“铜锈”,如果不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则不知“铜锈”是有害锈还是无害锈,各种锈蚀的种类有哪些,哪些锈该去除,哪些锈该保留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更新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在以往的教学中,课程内容多以文物的种类进行区分,以《无机质文物保护》课程为例,章节分为陶瓷器文物的保护、石质文物的保护、青铜器的保护、铁质文物的保护等。课程内容的讲授均先是文物产生病害的原因,其次如何去保护修复及保存。如把青铜器保护和铁器保护串联起来,即先讲授青铜器、铁器病害产生的原因,再讲授青铜器和铁器保护修复方法,更能使学生较为容易的理解和掌握。陶瓷器和石质文物保护的讲授亦可以串联起来。文物保护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其学科发展也是日新月异,因此不能只教授书本已有的知识,必须跟踪本专业领域内最新发展动态和最新科技成果,将它们充实到课程内容中去。这样不但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能让学生及时了解本专业知识发展的方向和前进的步伐,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有益处。
1.2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仍然是教学的主要形式,但教师往往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开拓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改革中,提倡教师运用互动式、交流式、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并且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高质量的教学任务,应提倡提问式、对比式、启发式、研讨式和多媒体组合教学。文物保护课程教学内容偏重于实践操作,因此,在讲授理论知识时,如不采用多媒体投影等教学手段,学生对于文物的保护修复操作仅仅存在于独自的思考当中,并不能完全理解,而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提高讲课效率。多媒体教学已经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对于课程的教学手段来说则是必须的。
2文物保护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校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为此,高校要“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教程教材等基本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2.1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鉴于实验教学在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中的重要作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高等学校要重视本科教学的实验环节,开发出一批新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可以采用“自主设计与合作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师只对实验目标和实验所用方法提出要求,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条件和实验路线的摸索设计,最终达到实验目标。相信学生通过实验的实施过程,能够提高他们从基础性实验中所学的技术进行综合应用。通过实验过程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讨论和实验结束后各小组之间的交流与讨论,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团队协作精神,相互促进,使学生更能理解相关知识与技术,掌握实验技术的关键点。
2.2开放实验室
随着实践教学制度改革的深入,对具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传统的实验教学只注重学生共性而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展。实验室开放是一种新的运行模式,它打破了传统实验教学的实验时间、空间、内容、条件固定等因素的种种制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进入实验室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实验室开放可以使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师课堂辅导与学生自主进行实验相结合,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有充分开展的条件,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2.3实验教材的编写
文物保护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目前并没有与之相关的实验教材出版,大多均是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编写的内部实验讲义。为此,我院根据当前实验室仪器设备及教学的实际情况,正在组织教师编写具有鲜明特色的实验教材,以反映文物保护研究进展情况,并根据文物保护学的发展,在教材中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杜绝将重复及过时实验纳入教材当中。
2.4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是保证学生顺利进行实习的重要保障。校外实习是强化专业知识、增加学生感性认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综合性教学环节,校外实习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场所,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纽带。建立高质量、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迅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操作能力提供了重要保障,而且可以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发现工作中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建议。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是实践教学的基础条件,其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培养质量。我校充分利用甘肃省作为文物大省的资源优势,已初步与甘肃省博物馆、甘肃地质博物馆、甘肃武威市博物馆、广河县博物馆等多家文博单位共建教学实习基地,为学生今后的校外实习提供有效的保障。
文题与内容要相符,应能概括论文的主要内容,读者常是以文题为主要依据来判断论文的阅读价值,故文题要概括、简练、准确、新颖:
1.概括:即用简短的文字囊括全文内容,体现全文精髓,使人一看就能对全文的含义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引人入胜,便于记忆。
2.简练:就是要简短、精练,一般以不超过20个字宜,切忌冗长繁杂,用词要字斟句酌,可用可不用的字应尽量免用。如"妥拉苏林局部皮下浸润注射消除输液引起的局部肿胀的观察",共26个字,改为"妥拉苏林局部注射消除输液外渗肿胀的观察",19个字已可表达文章主题。
题目的文字一般不用简称或外文缩写,必须用时也只能选用公认和常用名称。文题尽量不用标点符号,如有必要设副标题,可用破折号与正题分开,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附150例病例分析"。
3.准确:就是要用词准确,正确反映论文的主题与内容,避免出现文题不符的情况。如"临床输注过程中的空气污染及其对策",作为文题不准确。因为1)"空气污染"并非输注过程中的";2)"对策"应该是防止或减少污染的对策,其中"及其"欠妥。如改为"静脉输注环境的空气 污染 即及其预防"则能正确反映论文的主题。
4.新颖:题目要有特色和新意,不落俗套,避免与已有文献的题目雷同。
二、作者署名和单位
题目下面要写上作者姓名和工作单位,以便于编辑、读者于作者联系或咨询,也是对文章内容负责的表现。
1.署名作者的条件:一般包括下列人员:
1)课题的提出者及设计者;
2)课题研究的主要执行者;
3)进行资料收集及统计处理的人员;
4)论文的主要撰写和修改者;
5)对论文主要内容能承担全部责任,并能给予全面解释和答辩的人员。
2.署名注意事项:
1)署名顺序按参加研究工作的多少和实际贡献大小排列,而不能以职务高低、资历长短排列。第一作者应是研究工作的构思、设计、执行和论文主要撰写者。
2)每位作者姓名之间要空一格,但不需加任何标点符号。
3)署名必须用真名,不得用化名、笔名和假名。
4)前,若参加研究者已调往其他单位,可在署名末尾右上角加注符号,在页脚注中说明。
三、摘要
即文章的内容提要,是用最扼要的文字概括说明本研究的目的、步骤与方法、主要发现及结论,着重说明研究工作的创新和发现,使读者概略了解全文内容,以决定是否有阅读全文的必要。。摘要不列图或表,不引用文献,一般在正文之前,大约200-300字为宜。摘要一般在署名之下,正文之前,书写时"摘要"二子顶格写,空两格后接摘要内容。
四、关键词
是最能反映文章主要内容的单词、词组或短语,目的是便于读者了解论文的主题,利于人们在检索中迅速查到文献。每篇文章可选3-5个关键词,可从文题、摘要、正文别是文中小标题中选择,也可参照美国"Index Medicus"及1984年中国医学科学院情报研究所翻译的"医学主题词注解字顺表"和中国科技情报所及北京图书馆主编的"汉语主题词表"。关键词一般不用缩写词,在提要之下,顶格写"关键词",空两格后依次列出,之间可用分号隔开,最末一词不加标点。
五、正文
正文是文章的主题部分,一般分为前言、材料与方法、结果和讨论4个部分。
(一)前言
又称导言、引言或序言,主要介绍该课题的研究背景及依据、研究目的及意义等。前言不宜过长,避免作自我评价和过多引用文献,点明主题即可。
(二)材料与方法
临床研究的论文可用"临床资料"、"对象与方法"、"病例资料"等。应详细说明研究对象和采用的方法,内容包括:研究对象的条件、来源及数量、抽样方法、研究步骤、观察指标、选用的仪器或研究工具、资料整理与统计学处理方法等,都要交代清楚。目的是使读者了解研究的具体内容,便于对研究进行评价和验证。
(三)结果
结果是论文的关键部分,是作者论述本研究的价值和讨论观点的依据。包括观察到的现象和收集的数据,经过科学的整理归纳和精确的统计学处理后,按照逻辑顺序,用文字、统计图或表格的形式报告出来,图和表不宜过多,能用文字表达清楚的就不必用图表,图或表能更清楚表达者,则应压缩文字。必须注意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和科学性,遵循实事求是的态度,既要详细叙述新的发现和正面的、阳性的结果,也要如实叙述反面的、阴的结果,作出客观的分析与报道。
(四)讨论
讨论是论文的精华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论文的学术水平和价值。讨论是结果的逻辑延伸,对结果进行阐释、分析、论证和评价,从感性认识上上升到理性认识,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讨论部分的写法不一,一般内容可包括:本研究的原理和概念;所的结果的分析和评价;结果的含义和事物的内在联系;从结果因出的推理和结论;指出结果和结论的理论意义,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和应用价值;今后要解决的问题与展望及该项研究的不足之处或出现的误差等问题。讨论部分注意与本文的结果紧密联系,同时分析过程最好多结合理论。还可把研究结果与有关文献报道的异同处进行比较,从不同角度分析,提出新的观点和概念,以充实作者的论点。
六、参考文献
2.方法。
(1)教学方法。对照组护生采用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即“教师示教+护生分组练习+教师总结”。实验组采用整合式实验教学模式,即“一个教学框架+一个实验步骤”。根据护生已学过的、技术操作所涉及解剖学知识的多少设计一个新的教学框架,“已学过的基础解剖学知识,即要点(护生复习)+将局部解剖特点与技术操作要点进行整合,即重点(护生预习)+解剖学知识在技术操作中的应用,即难点(教师指导)”;一个教学步骤,即“先试后导、先练后讲”。
(2)评价方法。①问卷调查:由笔者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内容为10个项目,回答方式为肯定或否定,在实验教学结束时发放,当天收回。发出问卷215份,收回问卷215份,有效问卷为100%。②技术操作考试:两种不同教学模式下的护生考核方式、考核项目相同,均聘请院外护理专家进行考评,教考分离,对操作考试成绩进行对照分析。③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2检验,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
二、结果
1.两组护生学习主动性的比较。对照组护生课堂气氛相对沉闷,与教师互动偏少,大多数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提出专业探索性问题较少;实验组护生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与教师互动积极,并按照整合式教学模式主动地串接起与相关学科的知识链,经常提出有一定深度的专业探索性问题。
2.两组护生对实验教学效果评价的比较。对照组护生的正面评价仅有2项超过70%,即“有利于引导理论联系实践、拓宽知识面”;实验组护生对10个项目的评价均超过70%。
3.两组护生技术操作考试成绩的比较。对照组平均成绩(79.51±8.82)分,实验组(85.36±7.38)分,两组比较,t=3.46,P<0.01,结果有显着性差异,实验组技术操作考试成绩明显好于对照组。
三、讨论
1.整合式实验教学模式的构思。外科护理学是我院的精品课程之一,笔者为精品课程建设负责人。在近六年外科护理学理论教学中不断尝试“知识模块”教学法,获得满意教学效果的同时深受启发,故构建整合式教学模式应用于外科护理学的实验教学中。该模式以提高知识的转化率(即知识+能力)为前提,以简化难点、突出重点、强化要点为原则,通过巧妙地教学设计,清晰地显示了技术操作与解剖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最大限度地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循证思维方式的培养,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质,优化了教学效果,创新了教学模式。
2.整合式实验教学模式的优越性。
(1)创新了实验教学模式,优化了教学效果。实验教学模式并不是一种计划,而是建起了一座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笔者改变了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授课中简化了“难点”、突出了“重点”、强化了“要点”。所谓“难点”就是要解决护生盲目操作的步骤,提高技术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所谓“重点”就是要突出护理专业的特点,为临床护理工作解决实际问题;所谓“要点”就是要明确技术操作的步骤与注意事项,避免临床工作中护理差错或事故的发生;笔者根据技术操作与解剖学知识转化点的多少,精心设计教学框架,尽可能地使技术操作、解剖学知识与临床护理实践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创新了实验教学模式,使单纯的技术操作转化为内在的能力,极大地激发了护生的学习兴趣。由问卷调查结果可见,整合式实验教学模式得到了实验组护生多方面的肯定,其技术操作考试成绩明显好于对照组护生(P<0.01),获得了满意的实验教学效果。
(2)提升了护生的整体素质。整合式教学模式在讲授技术操作的同时还注重培养护生的思维方式及综合能力。例如:讲授三腔两囊管的插管法时,将技术操作的要点与食管的解剖学特征进行整合,运用解剖学知识来讲解“在插管过程中如何避免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而诱发的上消化道大出血?”使原本抽象、枯燥的技术操作步骤变得生动有趣,唤起了护生的求知欲,有利于思变、探研能力的培养,启迪了护理科研的意识,同时还巩固和加深了食管的解剖学特征,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护生循证思维、临床思维的方式。
2.方法。
(1)教学方法。对照组护生采用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即“教师示教+护生分组练习+教师总结”。实验组采用整合式实验教学模式,即“一个教学框架+一个实验步骤”。根据护生已学过的、技术操作所涉及解剖学知识的多少设计一个新的教学框架,“已学过的基础解剖学知识,即要点(护生复习)+将局部解剖特点与技术操作要点进行整合,即重点(护生预习)+解剖学知识在技术操作中的应用,即难点(教师指导)”;一个教学步骤,即“先试后导、先练后讲”。
(2)评价方法。①问卷调查:由笔者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内容为10个项目,回答方式为肯定或否定,在实验教学结束时发放,当天收回。发出问卷215份,收回问卷215份,有效问卷为100%。②技术操作考试:两种不同教学模式下的护生考核方式、考核项目相同,均聘请院外护理专家进行考评,教考分离,对操作考试成绩进行对照分析。③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2检验,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
二、结果
1.两组护生学习主动性的比较。对照组护生课堂气氛相对沉闷,与教师互动偏少,大多数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提出专业探索性问题较少;实验组护生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与教师互动积极,并按照整合式教学模式主动地串接起与相关学科的知识链,经常提出有一定深度的专业探索性问题。
2.两组护生对实验教学效果评价的比较。对照组护生的正面评价仅有2项超过70%,即“有利于引导理论联系实践、拓宽知识面”;实验组护生对10个项目的评价均超过70%。
3.两组护生技术操作考试成绩的比较。对照组平均成绩(79.51±8.82)分,实验组(85.36±7.38)分,两组比较,t=3.46,P<0.01,结果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技术操作考试成绩明显好于对照组。
三、讨论
1.整合式实验教学模式的构思。外科护理学是我院的精品课程之一,笔者为精品课程建设负责人。在近六年外科护理学理论教学中不断尝试“知识模块”教学法,获得满意教学效果的同时深受启发,故构建整合式教学模式应用于外科护理学的实验教学中。该模式以提高知识的转化率(即知识+能力)为前提,以简化难点、突出重点、强化要点为原则,通过巧妙地教学设计,清晰地显示了技术操作与解剖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最大限度地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循证思维方式的培养,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质,优化了教学效果,创新了教学模式。
2.整合式实验教学模式的优越性。
(1)创新了实验教学模式,优化了教学效果。实验教学模式并不是一种计划,而是建起了一座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笔者改变了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授课中简化了“难点”、突出了“重点”、强化了“要点”。所谓“难点”就是要解决护生盲目操作的步骤,提高技术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所谓“重点”就是要突出护理专业的特点,为临床护理工作解决实际问题;所谓“要点”就是要明确技术操作的步骤与注意事项,避免临床工作中护理差错或事故的发生;笔者根据技术操作与解剖学知识转化点的多少,精心设计教学框架,尽可能地使技术操作、解剖学知识与临床护理实践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创新了实验教学模式,使单纯的技术操作转化为内在的能力,极大地激发了护生的学习兴趣。由问卷调查结果可见,整合式实验教学模式得到了实验组护生多方面的肯定,其技术操作考试成绩明显好于对照组护生(P<0.01),获得了满意的实验教学效果。
(2)提升了护生的整体素质。整合式教学模式在讲授技术操作的同时还注重培养护生的思维方式及综合能力。例如:讲授三腔两囊管的插管法时,将技术操作的要点与食管的解剖学特征进行整合,运用解剖学知识来讲解“在插管过程中如何避免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而诱发的上消化道大出血?”使原本抽象、枯燥的技术操作步骤变得生动有趣,唤起了护生的求知欲,有利于思变、探研能力的培养,启迪了护理科研的意识,同时还巩固和加深了食管的解剖学特征,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护生循证思维、临床思维的方式。
(3)加强了师资队伍的培养。整合式实验教学模式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教学经验及教学设计等诸多方面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既要精通外科护理学的知识点,又要结合相关的解剖学知识进行整合,准确地剖析出二者之间的知识链接点、知识转化率,要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必须付出更多地努力,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拓宽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积累教学经验,努力提升自身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紧跟当今世界护理教育发展的步伐。
舒适护理是台湾萧丰富先生在1998年提出的,又称萧氏双C模式,舒适护理模式是使人在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达到最愉快的状态或缩短其不愉快的程度。
我科自2007年1月—2008年12月对15例胸腰段骨折合并气血胸的患者实行舒适护理,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17~63岁,平均年龄42.9岁,合并单侧气血胸者7例,合并双侧气血胸者8例,其中合并双下肢全瘫者9例,双下肢不全瘫者4例,双下肢肌力正常者2例,合并其他损伤者3例。
1.2方法对15例合并气血胸患者实施舒适护理模式。
1.3结果15例患者均有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改善,满意度调查为99.4%
2舒适护理
2.1环境护理病室应安静、清洁整齐、温湿度适宜,空气清新,一般室温控制在18℃~20℃,湿度为50%~60%,每日保证通风30min。夜间可采用柔和的灯光使患者感到心理稳定,有利于休息。护士操作应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噪音。
2.2心理舒适护理患者多由于突然遭受创伤,病情较重、胸腰部疼痛,呼吸困难,担心失去生命,而出现恐惧、焦虑、紧张、急躁情绪,表现出很强的安全需求。在此时护士应主动与患者及家属交流,及时进行健康教育,向病人讲解治疗的目的、过程及可能出现的情况,介绍医院先进的医疗设备和精湛的医术,对患者及家属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心理安抚,如手握病人的手或适当抚摸患者的肌肤,以增强患者的舒适感,并消除其顾虑。注意实施保护性医疗措施,以免增加其心理压力。协助家属做好生活护理,尽可能的满足患者的要求,使其更好地接受治疗和护理。
2.3的护理为病人更换卧位前,首先要认真评估病人对卧位改变的认识及合作程度。胸腔闭式引流的患者在妥善固定胸腔闭式引流瓶的前提下,可行健侧45°~90°或患侧45°的翻身,翻身时一定要保持脊柱平直,不能扭曲、拖拉病人,胸腰部垫枕,能活动的肢体由病人自主摆放在舒适的功能位,不能活动的肢体由护士协助摆放功能位,两腿中间垫一软枕。局部受压部位,给予红花酒涂擦,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2.4生理舒适护理疼痛是不舒适的最严重形式,缓解疼痛是舒适护理的重要程序。患者入院后给予正确的疼痛评估,分析引起疼痛的原因、性质、部位。及时给予镇痛药物应用。术后患者可使用镇痛泵,以减轻伤口疼痛。
一、引言
第二语言习得领域关于课堂互动的研究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从人类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从知识获得的哲学高度来探讨第二语言习得的社会属性,关注互动发生的社会因素,强调语言学习首先发生在社会文化环境中。国外基于社会文化理论视域下二语课堂中师生互动能力的研究课题较广,大致概括为:1.学习者和教师在互动过程中的表现;2.协商及反馈在交互活动中的促进作用;3)支架式帮助对学生交互能力培养的影响与作用等。受国外课堂互动话语分析的影响,我国于20世纪末期开始引入社会文化理论及其相应的研究方法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研究课堂互动能力的培养。一些学者从社会文化理论的视角运用社会文化话语分析法关注互动话语的知识共建功能及互动话语语言本身来探索提高师生课堂互动能力的模式,这也成为课堂互动研究的主要力量。我国目前社会文化理论视域下课堂互动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二语教学课堂互动策略研究;2.二语教学课堂互动模式研究;3.二语教学课堂互动的影响因素研究。
二、社会文化理论的内涵及其启示
社会文化理论(Sociocultural Theory)是Vygotsky 基于儿童认知发展逐步建立的关于认知发展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是社会性学习的结果,是文化与社会关系发展内化的结果。内化是社会调节的过程,由人际间活动和个体内部共同活动共同构建。社会文化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在人类认知功能发展过程中所起的核心作用。该理论被引入到第二语言习得后,SAL研究领域对社会文化理论的兴趣日益增强,研究者们对语言习得与社会因素的关系更加关注,纷纷把社会文化理论引入SAL研究领域之中。社会文化理论视域下,学习者通过他人调节,借助支架式帮助,完成学习任务,潜在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实际发展水平。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用语言与他人互相作用,进行文化与思想的交流。因此,外语教学要充分考虑外语课堂教学的社会文化环境,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利用课堂话语的支架式功能。因此,教师不应只是知识的传递者,还应发挥其中介者的调节作用,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活动,促进学生语言知识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及内化。
三、大学英语课堂互动策略探究
1.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最好的动机。英语课堂教学要提高互动活动水平,增强互动的趣味性。吸引所有学生包括英语水平暂时落后的学生都乐于参加到英语课堂教学中,避免将课堂互动变成教师和英语优秀学生的秀场。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利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求学欲。
2.转变教师的传统角色。在传统英语课堂上,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管理者和控制者,学生大多被动的接受,教师主导一切,学生机械地听从。在互动课堂上,教师要首先转变其在课堂上的角色和地位。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要用爱心耐心真正地尊重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互动教学,这样才能促进师生间情感的交流,从而有利于课堂上的互动教学。
3.建立积极的互动教学过程。
a.话题活动与引导性提问。在互动课堂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中最有效的方法便是给学生一个话题,让他们充分互动讨论。然后,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来与学生互动。针对课堂提问,教师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和提问问题难易度。提出的问题要注意给予学生时间思考,对于难一点的问题,教师还应注意慢慢引导,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课堂面子。
b.分组活动。目前我国的大学英语课堂学生人数不少,因此,分组讨论活动可以为每个学生提供充分的表现机会及平等参与的机会。分组的标准可以依不同的活动来定。例如,可以按照座位来分,也可以按照性别来分,也可以按照学习能力来分。每个小组成员在各自小组里与组员共同交流、共同学习、互相帮助,从而达到互动学习的目的。
数据采用双人单独录入计算机,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P<0.05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科研状况518名护士对护理科研步骤、护理科研种类及护理科研选题知晓率分别为33.7%、38.9%、28.9%;参加培训率仅为41.9%;对护理科研知识需求强烈,愿意参加科研者占84.2%。
2.2不同护龄护士科研培训率、科研意愿及科研知识比较见表1。
2.3不同职称、学历护士护理科研情况见表2、表3。2.42010年、2011年科技局、卫生局三所医院医疗、护理立项情况。
3讨论
3.1基层医院护理人员科研知识缺乏,目前医院护理工作的重点大部份放在质量管理上,缺乏对护理人员科研能力的培训和撰写论文的指导,护士只是应对临床工作而忽视了论文撰写[2],而早在1996年就有专家提出,护理部工作量的5%~10%应该用于科学研究[3],从调查中发现,参加过科研培训者217人(41.9%),知道护理科研步骤者175人(33.7%),知道科研种类、科研选题者分别是202人(39.0%),和176人(34.0%),护理科研知识知晓率在不同护龄、职称、学历之间有统计学差异,原因分析:目前在基层医院临床工作的护士大多是中专毕业303人(58.9%),通过业余时间获得了护理大学专科或本科学历215人(41.9%),第一学历为本科毕业者被调查的三所医院均没有,护士基础理论的知识水平较低,而且在职教育主要是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科研知识与能力方面的培养不被重视。基层医院在职称评审时只有副高级,正高级职称才要求科研立项。但尽管如此,表中显示职称学历高者仍是护理科研的主角。由此,护理管理部门要重视护理科研的发展,市卫生局、医院护理管理委员会在为护士提升学历的同时,应加强护理科研的培训,培训内容有护理科研的基本知识(概念、步骤)及技能(文献查阅、科研设计、资料分析、护理论文的撰写、注意事项等),同时加强在职教育,外请专家讲学,选送护理骨干外出培训、鼓励自学成才等育人措施,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和培训来提升科研能力。
3.2护士有撰写论文的愿望,期望在质量高的护理期刊上来提升自己的职业成就感,但困难大,实际行动者少,愿意主动撰写论文有387人(74.7%),不愿意者有33人(6.4%),无所谓者98人(18.9%),动机均为晋升职称者多,其次是迫于医院下达的科室论文完成的任务。护士平时在单位里有繁重的工作,回到家里又要担起相夫教子的任务,留给自己学习提高的时间可想而知,造成护理科研知识及撰写论文的能力严重缺乏,再者是经费缺乏,投稿困难等,本院2010年13篇,均为主管护师以上职称。提示管理者只有充分认识到护理科研的重要性,在人员、时间、经费、设施和科室合作精神上给予足够的条件和支持,才能营造有利于科研的良好环境,同时护理管理者要加强培养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骨干,在临床科研工作中做好传、帮、带,充分发挥各级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4]。提高科研知识的储备,为其进行护理科研奠定基础,提高护理工作水平。
3.3改变护理观念,提高护士自身素质,护理工作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门专业,临床护士要彻底打破护士只是医生助手的观念,不能只机械的注射、给药、执行医嘱,要善于观察,勤于用脑,依靠平时的点滴记录,评判性思维把临床中经验上升为理论,在制订护理措施和处理护理问题时寻找科学依据[5],那么,就需要护士通过继续教育和学习等方式增强自我的专业知识、科研知识、上网阅读文献资料,掌握国内外最新科研信息,提高科研能力,提高护理质量,促进病人健康。
3.4医院要成立护理科研小组,小组成员要有创新性思维和超前意识,主动捕捉科研信息,提出科研攻坚方向,协调科室护理人员进行查新,确定立项课题,以指导护理人员更好地从事科研活动,保证人人参与,护士在实际科研工作中缺少相应的帮助也是制约护士开展科研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我院有科研管理委员会,护理部有护理科研小组,但近5年只进行过二次科研知识的培训。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12(c)-110-02
护理工作是医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科研更是体现医院护理水平及推动护理事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尤其是在大型综合性医院,护理人员工作在繁忙的临床第一线,很多护士抱怨护理工作单调而重复,在医院地位低下,难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搞科研更是很少想过。其实,临床护士工作在第一线,有大量机会与患者接触,只要潜心观察,就会发现有许多护理科研课题有待于探讨和研究。护士之所以觉得护理科研难是因为她们只忙于完成日常大量的治疗和基础护理工作,普遍缺乏护理科研意识。笔者认为如果护士具有了科研意识,而又立足于临床实际,从临床出发选取课题,收集病例资料,再回归指导临床护理工作,那么护理工作一定会大有起色,护士的抱怨会少些,会产生自豪感和荣誉感。因此,对护士科研意识和能力培养的探讨,也许能为护理科研的开展打开一些思路。
1 护士对护理科研认识不足的原因
1.1 医院对护理科研不重视
医院对护士开展科研工作的重视远不及医生,对护士继续教育学习的要求还基本停留在“三基”方面,比起医生来,护士进修名额少,外出学习机会少。即使学习到新的知识,临床工作的一天天机械重复,也不一定用得上,而不用则退。加上有许多新的理论知识大家重视不够,科研也就无从谈起。
1.2 护士自身缺乏科研意识
基层护士大多把搞科研看成是一种负担。而不把它看成是锻炼自己,提高自己,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创新能力。大家都觉得日常工作繁忙,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更深地思考护理工作的意义。觉得科研只有高水平、高学历、高层次的人才能做到,对于大多临床护士来说。从心里把搞科研看成是高不可及的事。平常工作中虽做了大量的工作,也总结了一些经验。但不善于发现问题,不从临床护理的操作技巧,临床用药,手术的观察及患者对待疾病的态度,有待解决的及需要改进的问题等人手。即使想做一些科研,也往往是选题不够新颖,范围过大,空洞不切合实际。
1.3 信息获取困难
由于基层医院没有建立资源共享信息平台,无信息查询软件,护理人员也多数忙于日常工作,无暇阅读浏览护理科研方面的最新信息,加上自身英语方面知识的欠缺,所以,当写科研论文及搞科研项目时,不知道该如何下手以及收集资料,也不知道护理科研的最新信息,更没有业内专家的帮助和指导。这些原因也制约了基层护理人员开展科研的积极性。
1.4 多数护士为晋升职称被动搞科研
本院是一所三级乙等医院,住院床位有800多张,医院护士有386名。但是医院很多高年资护士说到论文和科研时,有的说不知道怎么写,大部分人没有主动进行过科研调查,也无科研意识。只有到了该晋升职称时才被动写文章。但由于工作中疏于思考,不善于发现和总结,不会选择课题,往往文章内容肤浅。想要向中华护理杂志一类的核心期刊投稿,命中率很低。也更因此,在本院很多护士都把搞科研看作一件高不可攀的事。
2 引导护士培养科研意识
2.1 提高护士素质,重视护士科研意识及能力培训
基层医院的护士其原始学历大多以中专学历为主,即使后续学历不少,但是也以自学为主。所以,对于科研所涉及的知识,如科研设计方法、研究范围、选题、文献检索、统计学、临床资料收集与整理、科研论文撰写方法等相关知识了解甚少,使得护理人员认为科研工作与己无关,高不可攀。从而影响了护理科研的开展。再加上临床护理工作确实繁忙,工作压力也大,使得护理人员缺乏搞科研的主动意识。所以,只有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的培训,把提高护士素质和培养其科研意识相结合,把科研意识贯穿于日常工作中,使她们通过多渠道获取科研知识,了解信息,逐步提高护理人员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激发其科研意识和工作主动性。
2.2 成立护理科研管理组织
医院护理部应专门成立护理科研管理小组,负责全院的护理科研计划,审查科研设计、护理论文、科研成果、新业务及新技术,将护理科研管理由以往的行政管理变为学术管理,纳入护理管理日程,并请一些资深护理专家及有科研能力的护理人员为护士指点迷津,对护理人员的科研问题进行帮助和督导;还应对护理科研给予经费支持;同时建立护理资料室,订阅期刊杂志,定期举办护理科研或专题讲座,以提高护士的科研能力和提高护理科研数量和质量。
2.3 护理管理者的传、帮、带
护理人员对科研望而生畏的原因在于欠缺科研方法、技巧及科研意识。护理管理者包括科护士长要起到传帮带的作用,给护士提要求,大家一块找课题,然后帮助护士修改。为护士营造一个促进学习的良好氛围。同时让发表过论文的高年资护士传授科研论文的写作技巧等,争取全员护士人人参与,让每个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2.4 激励机制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护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综合性学科,需在科研中不断完善和发展护理理论。护理人员只有将5%-10%的工作量用于科学研究[1],才能真正提高整体的护理质量。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模式应用于护理科研管理中,这是一种探索式和创造性的学习方法,有助于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我院自2007年1月采用PBL学习模式对护理科研管理,取得较好的效果,改变了以往的科研状况,提高了护理人员整体科研素质。现介绍如下:
1 一般情况
全院有职称并在护理岗位上的护士119名,其中>40岁有15名,>30岁有50名,<30岁有54名;高、中级职称48名、初级职称71名;现已取得大专以上学历69名(本科9名、大专60名),中专学历49名。整体情况分析,护理人员年龄偏小,对外界知识接受能力强,整体理论知识较扎实,自我要求较高,是一支充满朝气的年轻队伍。
2 实施方法
2.1 指导科研思路、制定科研计划:①分层管理[2]:科研是护理部管理工作中必抓质量之一。根据护士对科研认识,科研态度与科研水平,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类为对科研认识及态度端正,但缺乏科研水平者。第二类为对科研认识及态度不端正,但有科研水平者。第三类为对科研认识及态度不端正,并缺乏科研水平者。第四类为对科研认识及态度端正,并有科研水平者。第三类为最为难管理的人群,尽量避免其消极态度影响他人。第四类是最为优秀的人群,选出第四类人群做组长,尽量让其展示优势,以点带面,带动整个护理队伍的科研氛围。总之,分别针对不同类人员进行管理。②成立科研学习小组:重视人才培养和开发,培养一批科研能手,成立多个科研学习小组。首先从主观上消除对自身职业的误解的误区,充分认识到护理工作的科学性和技术性。从客观上尽量创造受教育学习的机会和条件。护理教育是护理科研发展的基础,只有教育跟上了,护理科研才有学术保障[3]。护理人员受教育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护理科研的开展和科研成果的应用[1]。护理教育提升可采用学历教育,外出进修学习,参加学术讨论等各种措施。③制定计划:大组长将研究课题分成几个问题,检索文献,筛选并分类,制定教学科研目标及方法,联系场地,经费预算。科研需要一定的资金保障[4],建立护理科研基金,规范护理科研的管理。院部建立科研基金库,专门为科研提供部分费用支持。使科研的范围能探讨的更大,更深。
2.2小组组讨论会及个别指导:小组讨论会的主要内容包括组员汇报课题进展,学习和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经过讨论小组成员共同研究设计了课题目录,搭建内容框架。还比如在围手术期患者的聊天需求情况调查现场,小组成员共同解决调查中面临的沟通问题。病人学历、年龄、手术情况等都是护士与病人沟通的影响因素,沟通需因人而异。组员先按要求进行独立调查,遇到问题由组长示范,然后讨论,组员再独立调查,组长巡回观察,发现问题再汇总讨论。此外,针对有的组员思路活跃,主动学习兴趣高等特点,组长也进行个别指导。
2.3查阅资料、利用院内网站、资源共享:①建立每周“论文导读”制度:论文导读流程分为六个步骤。首先第一步查阅资料,其次第二步确定“论文导读题目”,第三步宣读选定论文,第四步阐述论文阅读体会,第五步交流讨论,第六步总结。②订阅核心刊物,建立书刊借阅制度:更新思想观念,转变搞护理科研太深奥的想法。通过阅读文章,对护理科研论文撰写有所了解。临床护理工作经常超负荷,下班又陷入沉重的家务劳动,造成视野变小,信息量少。通过借阅制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为护理人员提供最便捷的信息,了解国内外护理发展的动态。③建立随身小手册:护理论文的选题来自平凡的护理工作[5],在工作中要善于提高科研的意识,培养科研的灵感,随时发现实践工作中的问题,以“为什么”的形式记录在随身小手册,作为论文立题的依据。通过研究和探索,不断地提升理论知识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最终,提高全院护理水平。举例:围手术期患者的聊天需求情况调查有利于小组成员提高沟通交流及调查研究能力。聊天护理是一个新型未成熟的概念,有文献报道是指将朋友聊天、拉家常等沟通方式贯穿于患者住院诊治的全过程,有目的、有计划、有评价地将患者的躯体治疗、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等护理技术融为一体,适时适地适度地提供全方位的整体护理[6],联想到将之贯穿于整个围手术期。④培训利用计算机医学文献检索的技能:医学文献信息的检索已从传统的手工检索发展到手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并存的时代[7]。各科室出资购买《中国知网》知识服务卡CNKI,培训护理人员在家也能轻松上网查阅文献。⑤拟建立院网“英语角”:外语水平直接影响护士对外国文献的查阅,影响对国际护理发展动向和本专业情况信息掌握的水平。医院建立“英语角”英语交流的平台,使年轻护士增加学习英语的兴趣并有提高英语水平的场所。
2.4撰写论文、投稿与发表:①定时督促论文撰写的进程。制定初步撰写论文的进度表,第一季度初步完成“立题”,第二季度完成资料的收集,第三季度完成数据的整理,第四季度完成论文的撰写。②定人管理杂志橱窗内杂志和参考书籍,定期更换阅读橱窗内杂志,保持橱窗内书刊整齐,无积灰。
2.5科研效果评价与考核:①富有竞争力的奖励制度:[Ⅰ]院部有专项奖励制度。分别对科研获奖事项,文章撰写的数量、发表在何类杂志都有明细的奖励规定。每年年终总结将个人科研获奖及情况作为评定的重要指标。[Ⅱ]根据“马斯洛自我实现”的心理理论,满足优秀人员的各自理想的实现。使优秀人员能更自觉的积极投入科研工作中。②通过以上工作,科研组每位工作人员树立个人的科研发展目标。年终根据个人计划进行考核。每个人明确自身优点、缺点和存在的差距,自觉地加强自身培养。尽量拉近与第四类人群的距离。而第四类人群再接再厉,给自己提出更高的目标,以积极向上的姿态带动全院科研工作和树立榜样。
3 结果
“PBL模式”实施前后论文撰写情况比(表1)
.
*表示P值﹤0.05
“PBL模式”实施前后科研获奖情况比(表2)
.
表1显示,实施“PBL模式”进行护理科研管理后,撰写论文的数量有显著的增加。高学历的年轻护士撰写论文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成为护理科研强有力的新生力量。表2显示,实施“PBL模式”进行护理科研管理后,护理科研的获奖次数明显增多。有些护理单元正积极申报市新技术引进奖,整个护理队伍洋溢着欣欣向上的科研氛围。
4 讨论
4.1 “论文导读”提高护理人员群体科研素质
首先第一步查阅资料。通过各种渠道的文献查阅,既掌握文献查阅的技能,又了解当今国内外护理发展趋势。其次第二步确定“论文导读题目”,在大量查阅文献的基础上,挑选最为适合交流,对临床护理工作又有指导意义的经验总结和研究。第三步宣读选定论文,锻炼口述者在大场合的口头表达能力。第四步阐述论文阅读体会,共同学习回顾论文撰写的基本格式和要点。第五步交流讨论,共同探讨热门话题,寻找是否有可写的新论题。第六步总结。通过每周的论文导读,了解各种论文撰写的“格式”,提高护士的科研能力。通过论文交流,开拓立题的思路,了解护理的最新动态,提高护理质量和对护理专业的热爱。
4.2提高护理人员的科研意识
护理人员有无科研意识和科研意识的强弱、自觉性的高低,是开展护理科研工作的首要条件。以往,虽也订阅许多护理杂志,但由于部分人员对护理科研的错误认识,护理杂志被作为摆设,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现通过“PBL模式”的管理,了解到科研的选题就是来自平时的临床工作。护理科研并不神秘,而是与我们实践工作密切相关的。其实身边有许多可以立题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正确认识到只有科研才能促进护理工作,提升护理人员的自身价值。
4.3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PBL模式”的管理让每个护理人员都有很明确的努力目标,鞭策自己不断往前。只要有空暇就借阅护理刊物,从以前“要我读”到现在“我要读”。 立题方面,从以前“没题可写”到现在“来不及写”。 撰写论文从以前“我不想写”“不知如何写”到现在“我想写” 、 “原来可以这么写”。整个护理队伍洋溢着轻松的积极向上的科研气氛。
5.小结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强调从问题着手,学习者需要去探索哪些是他们所要知道的知识,并且能够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问题,这是一种探索式的学习方法,有助于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 总之,运用“PBL模式”在护理科研管理中,加强了护理人员的科研知识,科研方法,科研技能,有效地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科研能力,提高整体科研水平,改变了以往的科研面貌。使全院护理队伍形成了良好的科研学习气氛。
参 考 文 献
[1]胡江雁,胡文娟. 困扰我国护理科研发展的因素及对策 .护理研究,2006,6(20):1495-1497.
[2]纲目编著.现代管理“五常法则”.第一版.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1.179.
[3]刘明.邵薇薇.我国护理科研滞后的原因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0,15(9):646-648.
[4]牛小玲,韩忠福,秦力君,等.抓护理科研 促学科发展[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0(10):686-687.
2讨论
手术室专科护士培训使护士的能力有不同程度提高,本次调查中11.67%的专科护士在培训后担任了护士长职务。通过调查分析后认为,手术室安全、质量等管理类培训课程为其提供了系统的管理知识培训,提升了现代手术室管理理念,综合能力得到不同程度提高,为走上管理岗位打下基础。专科培训后更多的人员成为业务骨干,担任专业组长和带教老师,在临床带教中发挥重要作用。本调查显示,专业技术类的培训课程与操作训练使工作能力相对培训前有明显提高,管理者和同事的认可使其得到更多职业发展空间。培训后专科护士也开始注重自己科研能力和论文水平的培养,通过报刊、网络等不同途径自主学习,查阅文献资料,科研能力明显增强,论文数量和质量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本次调查中,92.0%的专科护士常查阅专业资料,重视自身发展,76.67%的专科护士开始尝试论文的写作,并在护理期刊上发表。她们认为专业课程的系统讲解和实习医院浓厚的科研氛围开拓了科研视野,培训期间“小讲课”与论文写作训练更拓展了论文写作思维和方向。手术室专科护士的培养目标是经过系统化的理论和实践的职业培训,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并能熟练运用专科护理知识和技术,为服务对象提供专业化服务[3]。四川省手术室专科护士培训基地依照中华护理学会手术室专科培训的思路,针对地方医院特点和条件设置培训课程,在加强基础知识和技能操作培训前提下,•6•临床护理杂志2015年4月第14卷第2期循序渐进地培养学员的护理管理意识和学术科研思维,并在临床实习中感受先进的护理管理模式和护理前沿动态,从而有利于培养高度专业化和一专多能的现代手术室护士[4]。由于个别医院制度的缺陷和管理层的重视程度差异,部分专科护士培训后从事工作岗位较前无明显变化,并未担任专业组长成为专业发展的骨干和中坚力量,也未有参与手术室护理教学与培训,不能体现专科护士的优势力量。在本次调查中,19.0%的专科护士反应,培训后在工作岗位和领导重视程度等方面较前没有变化,与黑龙江省手术室专科护士培训效果调查分析结论具有共同特点[5]。专科护士对没有变化的工作现状感到不满意,对培训的价值产生怀疑,培训后的雄心壮志与激情没有得到很好发挥。同时,有10名专科护士离开手术室护理岗位,失去了参加培训的直接意义和价值。学员培训后回到所在医院除了个人能力得到提高外,并未在手术室专业工作岗位中体现专科护士的价值与优势,这是值得护理学会和医院管理层重视和反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