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教学名师汇报材料大全11篇

时间:2022-05-24 23:06:2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教学名师汇报材料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教学名师汇报材料

篇(1)

第二条 名师工作室的申报条件

1. 具有符合以下条件的名师。

“名师”应是教书育人的模范、教学和科研的能手,具有较强的专业引领、培训指导和组织协调能力,同时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1)获得特级教师称号的中小学教师。

(2)获得广东省基础教育系统名教师称号的中小学教师。

(3)在所任教的学科领域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当地是被公认的学科带头人,有较丰富的指导青年教师成长的经历和经验的优秀中小学教师。

2. 具有履行名师工作室主要职责的必要条件。

第三条 名师工作室的分布、申报和审批程序

1. 名师工作室在全省范围内评选,参照各地教育发展和名教师队伍建设的情况,以学段、学科统筹安排申报名额。

2. 申报和审批的程序:由具备条件的学校组织教师自愿申报,并按要求填写相关材料,经所在学校和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推荐,由地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初评;省教育厅组织专家对各市推荐的名师及名师工作室进行复评,最后确定名师工作室并授予证书和牌匾。

第四条 名师工作室的人员组成

名师工作室由三部分人员组成,一是挂牌名师,主持工作室的全面工作,是工作室的责任人;二是工作室成员,由任教科目相同的骨干教师组成,成员不少于5人(其中1人应来自名师任职学校,兼任名师助理),协助名师开展工作;三是学员,进行教育实习和接受培训的各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和青年教师,每期2-10人。

第五条 名师工作室的主要职责

1. 加强师德建设。挂牌名师要在师德方面率先垂范,通过言传身教帮助成员提升学识水平和师德修养,增强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

2. 承担省级骨干教师的培训和指导工作,并按当地教育部门的要求参与本地区教师培训和校本培训工作,成为骨干教师成长的摇篮。

3. 负责指导学员制订专业发展计划,通过集体备课、双向听课、说课评课、案例分析、课例开发、课题研究和巡回讲座等形式,引导学员专业提升。

4. 开展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在本周期内,完成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的委托课题研究,并完成有较高质量的研究报告、专业论文或专业著作。同时根据当地教育教学情况开展课题研究,为当地教学改革提供科研服务。

5. 发挥名师教学示范和辐射作用。通过组织学员上示范课、专题讲座、教学研讨等形式,促进当地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

6. 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积极为学校和本区域教育教学改革献言献策。

第六条 名师工作室的指导与管理

1. 名师工作室由县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管理,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业务指导。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委托所辖教师培训机构负责培训业务的过程管理。

2. 名师工作室所在学校协助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工作室进行日常管理,学校应指派一名副校长专门分管名师工作室。

3. 省教育厅定期组织挂牌名师进行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挂牌名师的专业水平,组织专家为名师工作室提供业务指导并进行业务检查、评估。

第七条 名师工作室的保障措施

1. 工作条件保障。名师工作室要有独立的办公室,并具备基本的办公条件,配置一定数量的专业书籍资料。有条件的要配备信息化设备和系统。

2. 制度保障。名师工作室的岗位职责纳入教学工作管理,为保证挂牌名师及其助理履行职责,应适当减少挂牌名师的日常教学和其他一般性工作。

3. 经费保障。名师工作室由省、市、县三级共建共享,省教育厅按照每个名师工作室每年不低于2万元的标准提供经费资助,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原则上按不低于1:1的比例配套资金提供资助。经费主要用于名师工作室的图书资料购置、办公设备购置、网站建设和外出指导及参观考察的开支。

第八条 名师工作室的考核与评价

1. 考核形式。每期省级培训结束后工作室进行一次总结,周期结束后对名师工作室进行考评。考核的方式主要有:一是查看原始材料;二是听取工作室的汇报;三是听取学校的评价;四是深入课堂听课和参与教研活动进行现场观摩。

篇(2)

1、积极学习《关于建立广饶县中小学名师工作室的通知》、《广饶县中小学名师工作室章程》和关于印发《广饶县名师培养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从思想方面做好迎接名师工作室的成立。

2、购置了阅览桌椅、期刊橱、书橱、书刊等,建立了一个集小型阅览室、会议室、办公室为一体的工作室。

3、配合马艾云工作室的成立,我们确定了工作室的工作目标、制订了工作室职责和工作室制度,通过这样做,这有利规范我们日后的行为,更大程度上激发我们的工作积极性。

创建初始

为了充实名师工作室的工作内容,极大的调动名师工作室各成员的工作积极性,我们于创建初期做了以下工作:

1、参加了以下几次活动:

⑴ 4月25日—29日,工作室成员李永华赴上海参加了学林出版社组织的英语教学改革研讨会及教材培训会;工作室成员马艾云、于秉娟、韩广东赴大连参加了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组织的英语教学改革研讨会;英语骨干教师崔亚丽被派往泰国支教一年。毛晓明、韩晓伟、付爱花等到烟台、东营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刘农责、郑波、闫相伟等到济南等地参加两课教学与研究培训。

⑵ 5月7日—10日,马艾云、刘农责赴济南铁道大厦参加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职业教育价值观教育研究与实践”实验子课题结题会议,我校承担了实验子课题“价值观教育在高职教育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渗透研究”,由马艾云主持,课题顺利结题。

⑶ 5月20日,工作室全体成员在英才学校参加了县教育局组织的名师名校长表彰暨名师工作室启动会议;

⑷ 5月27日,山东大王职业学院召开加强教科研工作暨“马艾云工作室”启动仪式会议,院长李剑童和教育局副局长李锋及教师继续教育办公室主任焦文海出席会议。学院相关中层领导和各系部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参加了会议。

⑸ 6月10日,马艾云工作室成员在马艾云工作室召开第二次全体会议,会议内容主要是关于教材建设和课题选定以及分组问题。经过大家激烈的讨论,原则上达成了一致。教材建设方面:初步决定在新的一学期,我校将在2011级新生班采用多个出版社出版的不同教材,但还是以原先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为主,其它都是先作为实验教材,根据以后的教学实际情况有所选择。课题分组方面,主要是分了三组,一是课文教学,二是听说教学,三是词汇教学;根据分组不同,然后确定了英语教研室其他成员分组的选择。这为以后的英语教学向深入发展创造了条件和可能,同时也能够团结本教研室的所有成员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和研究中去,为我校的英语教学工作向更高的层次迈进打下了基础。

2、以课题研究为带动,促进课堂教学改革

结合全国关于高职高专课堂教学改革的有关要求,我们申报了山东省“十一五”规划课题“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顺利通过立项,结合我们学校的工作实际,李校长提出了大力开展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进一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我们工作室先后召开了三次会议,全校以教研室为单位确立了20余个实验改革项目。近期正与教育部及省市有关专家联系,到校为教师做专题报告,为我校的教学改革在思想和理念上进行专业引领。同时,联系有关学校,准备派出骨干教师现场观摩好的经验和做法,为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实践参考和借鉴。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我们还将请有关专家到校指导,并对我们教学改革的做法进行阶段性鉴定。

3、建立网上工作室,加强网络教研

开辟网上工作室,逐步建立并完善有关资料,不断加强工作室建设,积极开展校内外交流,充分发挥工作室的带动和辐射作用,进一步促进年轻教师的成长和学校工作发展。

4、以教材编写为载体,优化教学内容,深化教学改革

近期,我们根据高职高专教材建设和课程建设的有关要求,对2011年的教材编写工作进行了立项,有15个项目顺利通过,教师们正在积极撰写有关内容,以更好的促进教学内容改革。

5、英语比赛

按照东营市首届英语口语大赛要求,我校积极报名参加,其中5名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经过层层选拔,最终获得参加在石油大学举行的英语口语大赛复赛,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了组织参加此次比赛,工作室成员李永华老师为学生提供了全程服务,包括报名,选拔比赛、辅导答疑、组织参加复赛等。

探索过程

名师工作室在运行过程中,可以说,工作进行的比较顺利,但是也存在不足。

1、我们参加了以下几次活动:

⑴ 7月6日—8月23日为我校暑假,期间,工作室成员每人阅读图书2册,并书写心得体会,及时在工作室博客上。至9月底,全体工作室成员累计撰写以及转载有参考价值的心得和文章24篇,通过这种方式的读书学习,一方面丰富了工作室的活动内容,另一方面,通过网络工作室这一平台,大家可以相互交流,取长补短,进一步加强了网络教研。

⑵ 7月25日—29日,我校10名英语教师赴西安参加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组织的高职高专英语教材培训及教学改革研讨会。

⑶ 9月11日,马艾云参加了县教育局在县实验一小组织的名师工作会议。9月12日,我校工作室成员召开会议,传达了名师工作会议精神,并就我校课题研究及本学期课堂教学改革等内容进行了探讨。

⑷ 9月25日—27日,参加了省教育厅组织的、在山东交通学院举办的“2011年山东省高职高专实用英语口语大赛”。我校有两名学生参加了比赛,分别获优胜奖。为了参加这次比赛,工作室全体成员共同努力,经过两个月左右的筹备,先后组织了班级初选、系部及全校初选,最终确定了由刘燕同学代表我校参加专业组比赛,徐明升同学代表参加非专业组比赛。

⑸ 9月18日—21日,我校组织了部分教研室主任赴山东教育大厦参加中国职教学会组织的“行动导向教学实务操作”培训。参加这次培训的名师工作室成员有马艾云和于秉娟等。返校后,所有参训人员都进行了座谈,交流心得体会,都感到受益匪浅,必将有助于推动我校教学改革。于老师写了心得体会,发在了工作室博客上,并且在英语教研室例会上进行了汇报,国庆节后将组织一次“行动导向”教学观摩课,以便于大家分享和借鉴。

⑹ 9月22日,工作室成员马艾云参加了县教育局组织的教学和教研工作会议。返校后,及时将会议精神在教研室主任会议上进行了传达。

⑺ 9月25日—30日,我校20名教师参加了县教育局组织的全县职教优质课评选活动,工作室成员马艾云担任评委之一。活动结束后,及时组织教研室主任及参评教师进行了评课,英语教师李景超参加了本次评选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校参评教师态度认真,积极准备,能够珍惜这次机会,加强教学能力的锤炼,必将带动和促进教师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2、积极开展各种教科研活动

⑴ 根据我县名师工作室实施意见要求,我室五位成员多次召开会议,充分论证计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并在广泛征求11名英语教研室成员的基础上,制定了《马艾云工作室2011年工作计划》。根据《计划》的具体要求,我们非常注重抓常规工作的落实,积极开展多种教科研活动。我们在制定计划的时候参照了刘福学工作室工作计划,在此表示感谢。

⑵ 为了更好地记录名师工作室的工作,我们认真设计了会议记录和签到簿,安排专人记录,名师工作室成员还定期就有关工作进行分析和反思,及时根据情况调整工作内容和进度。

⑶ 工作室成员积极参加教研室内部的听评课活动。

3、积极做好工作室网页的维护和内容更新

名师工作室的网页内容的更新和维护是一个比较麻烦的事。工作室的五位成员带领十一位学员,安排专人分月负责上传相关教育教学信息,不定期更新工作室网络内容,提高信息的时效性,进一步发挥网络的优势。目前上传的内容较为丰富,有教育教学案例、教育教学论文、教学心得、教育故事等材料。网页的点击率较高。

篇(3)

1、授课任务安排情况通报。目前,尚有极少数课程没有安排好任课教师,请相关院系克服困难,在开学前安排好。

2、上期期末成绩单问题通报。上期期末考试成绩单发现如下问题:平时成绩与卷面成绩的分制不统一;不能及格的直接送分登记为及格;平时成绩满分过多,同一班级同一课程的平时成绩比例不同;成绩单随意改动,填写不规范等。开学时,教务处将把不符合规范的成绩单返给院系部和评卷教师,请认真整改,对问题严重的要进行相应处理。请各院系部认真负责地进行自我检查和整改。

二、教学工作安排

1、教师课表发放。课表以3月3日下午的为准,请各院系部在上课前一天将课表发放到任课教师手中。

2、开学第一天教学工作。学校于3月5日正式上课,要求各任课教师按新规范备好课,上好第一次课。请各院系部确保上课教师和学生到位,并对该天教学情况进行检查,检查结果请于当天第7节课前交教务处。

3、教研教改工作安排。本年度教研教改工作将主要围绕精品课程建设、教研教改课题立项与结题、双语教学课程立项、专业学士学位授权评估、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修订、新专业申报和建设、省级教学名师申报等方面来开展。各院系部可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工作。

4、教研论文收集。原定于3月9日截止收集的2006年度教研论文征集延期至3月28日,请各院系部认真组织,积极参与。

5、实习教学大纲制定。请各院系按下发的格式和样本制定好实纲,于第4周周五前交实践管理办。

6、新增多媒体教室说明。寒假期间,学校在第3教学楼新增了20个多媒体教室,但室内没有安装电脑,教师上课需自带电脑。同时,为延长多媒体器件的使用寿命,请任课教师务必按规程操作。

7、转专业考试。考试将于3月3日9:00—11:00在新校区一教101教室进行,科目为英语和计算机基础;转出人数不得超过所在班级的5%,转入人数不得超过转入班级的10%。3月4日将公布转专业学生名单,开学后已转专业的学生直接到新班级上课。

8、补考事宜。开学补考安排在第一周周六、日进行,8门以上不及格者须其家长到各院系和教务处进行诫勉谈话后再安排补考。

9、评估工作。评估办将以“协助各部门推行规范管理”为宗旨,开展各种专项检查,材料收集则主要利用网络进行。

10、教材发放。3月3、4日教材以班为单位发放,请各院系通知班级在规定的时间内到教材室领取。

11、教学工作、教研室活动计划上交。请各院系部、各教研室于第二周前分别上交2007年度教学工作计划、教研室活动计划。

12、精品课程中期检查。3月15日下午2:00将在化学与环境工程系会议室(二实验楼东头308)举行精品课程实施情况汇报会,请相关人员按时参加。精品课程文字材料请于3月12日前交教研办。

篇(4)

(Shandong Business Institute,Yantai 264670,China)

摘要: 当前社会发展竞争激烈,高职教育战线水平的全面提高同样也刻不容缓。“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已成为决定一所院校生死荣辱的关键工作。2010年山东商务职业学院接受了“山东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专家组”的全面评估。专家组对学校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同时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留以整改落实。这对其他院校的发展工作有较大的参考指导意义。

Abstract: In this developing and competitive society, how to develop the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is a difficulty. And "talent culture's estimation"is a key work to these colleges. In 2010, Shandong Business Institute passed such test made by "the experts from Shandong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committee". Expert gave us some suggestions to modify and carry out. Those are very available to the brothe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关键词: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高职教育 指导

Key words: talent culture's estimation;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suggestions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6-0183-02

1评估工作的背景和意义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西方国家发起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运动。它的产生有着更为深刻的社会与历史原因[1]。

①高等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张,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对质量问题的关注。当时,一些工业化国家迅速进入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传统的英才教育体制下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方法已不能有效地向社会说明高等教育的质量。②高等教育向社会开放程度提高,公众参与程度提高,要求了解高校的所作所为,要求了解高等教育质量的呼声日高。③高等教育经费的压力。政府、社会和学校本身都要求采取新的质量保障措施,达到既节约成本,又保证质量的目的。今天,质量保障已经成为学校一份不容推卸的责任,一种对政府、社会、学生必须作出的承诺。同时,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教育质量评估则是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质量保障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我国也由此制订了:凡培养毕业生超过三届以上的高职院校;必须至多每隔五年,进行一次由省级以上教育部门牵头的“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评估结论分为“通过”和“暂缓通过”。对暂缓通过的院校,在一年内必须进行再次评估,省教育厅同时适当核减其招生计划;若第二次评估仍未通过,省教育厅将采取暂缓安排招生计划、暂停申报省级重点项目等措施,促进其尽快达到人才培养基本要求。评估结论由省教育厅向社会公布。

由上分析不难看出,全国的高职院校对评估工作必须极为重视。2010年11月2日至5日,山东商务职业学院进行了高专建院以来的第一次评估工作。为此,院系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提前一年半学院就召开了首次迎评促建工作动员大会,明确了“上水平、创名牌,办特色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办学目标,提出了“以评促建、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学院多次派人参加教育部和省教育厅举办的评估学习班,派出50余人次赴省内外10所优秀院校学习取经,邀请多位评估专家到校作评建知识讲座;共举办评建知识学习班9次,组织了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评建知识考试;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网络、院报专栏等介绍评建知识,报道评建动态,营造迎评氛围,对评建工作进行广泛宣传和层层动员。通过学习和动员,统一了思想,更新了观念,达成了共识,形成了“人人重视评估,人人关心评估,人人参与评估”的良好局面。

3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主要工作流程分析

评估专家组是受省教育厅委托,在规定的时间内,进校从事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专家组织。其主要工作职责有:①审阅被评估学校的自评材料(含“数据采集平台”数据);②根据评估指标要求,有针对性地对被评估学校的自评情况进行预审,确定现场考察内容;③完成规定的现场考察工作,对被评估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进行考察分析;④对被评估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改进建议,并与被评估学校及其主管部门交换意见;⑤向省教育厅提交书面评估工作报告,并提出对被评估学校评估结论建议;⑥研究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中存在问题,提出使之完善的建议。评估专家组进入一个院校的实际工作一般为:1)深入教学楼、实训中心、图书馆、体育场、餐厅、学生公寓等场所实地考察学院办学条件。2)举行了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汇报会。由学院领导向专家组汇报人才培养工作情况,共分为五大部分:学院概况与历史沿革、以评促建与教学改革、办学理念与办学目标、学院发展与办学成果、现存问题及整改措施等。3)专家组在评估资料室全面查阅有关资料。主要是自评和学院特色建设及校企联合的佐证材料。4)专家组分几个小组,深入课堂开展了听课工作。5)专家组组长对学院主要领导进行了访谈,听取课程说课。6)专家组与各研究室等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部分系部负责人、专业带头人、辅导员进行深度访谈。对重点专业进行专业剖析,听取相关课程的说课以及专业汇报。7)召开总结大会,宣布评估结果。专家肯定一所学院在专业和课程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也会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4一般高职教育在评估工作中容易暴露出的问题分析

从以上的工作过程来看,评估工作设计面广,考察层次深。虽然对于大多说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和先进的办学理念的高等院校不会发生实力之外的“意外”,但是容易出现很多问题。下列都是山东各高职院校在评估一次性通过之后,专家组广泛留出的整改意见。

4.1 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认识不够全面高职办学初期,学院基础建设、教学基本任务非常繁重,高职教育立足于首先保证基本教学任务的完成,难以在高职教育理念的学习实践上投入较大的精力。这意味着高职教学质量还存在着广泛的差异性。办学年限短的院校尤其应该展示更多的教学成果而非科研项目。

4.2 校内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投入不足高等院校的建设投入不能仅依靠国家,自身在生存中创发展也极为重要。

4.3 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一是学院专任教师总量不足;二是高层次、高学历教师数量不多,特别是缺少专业领军人物和名师。主要原因一是受编制限制,学院缺乏用人自;二是我国高等教育普遍规模小,大部分高层次、高学历人才都被企业高薪聘走。一个学院的发展也和时代背景相互影响。

4.4 精品课程建设和产学研结合有待深入推进在课程建设上,学院的精品课程建设工作起步较晚,成效不足。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一是高职普遍办学时间短,授课教师对高职课程需要加深认识;二是学院在精品课程的建设上重视不足、投入不够。产学研结合推进较慢。一方面是学院科研工作刚刚起步,科研水平层次较低,拿不出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吸引企业;另一方面是大多数企业只重视眼前经济效益,对校企共建积极性不高。

5高校落实人才培养评估工作整改方案的分析

针对上述普遍存在的问题,一般高职院校应采用下列整改方案:

5.1 研究高职办学规律,提升高职教育理念问题具体参考措施有:①加强学习,建立学习长效机制:健全和完善全校各层次的学习制度(成文且每年更新)。②提升高职教育理念:深入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律,不断校正学院的办学定位和办学方向。③查找教育理念存在问题,切实整改:学习专家组提出的建议,学习省级示范性院校创建标准,加强整改。④推进开放式办学:加强学习,不断调整和完善学校办学的服务方向。⑤加强校企合作:推进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

5.2 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建立高水平教学团队问题具体参考措施有:

5.2.1 教师顶岗实践要求和制定政策激励措施:①专任教师每三年不小于六个月的顶岗实践时间;②无实践经验的新进青年教师,进校三年内,顶岗实践时间不小于一年;③寒暑假期间,专任教师不小于一个月的顶岗实践时间;其他可利用课程轮空等时间安排到企业顶岗实践。

5.2.2 教师顶岗实践考核:制定教师在企业一线顶岗实践的考核办法。

5.2.3 建立教师竞聘上岗机制,修改完善教师聘任管理办法,实施分级聘任。

5.3 优化实践教学条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具体参考措施有:

5.3.1 一体化课程实施①建立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和信息反馈机制,合理设置专业群。②根据社会需求,加大教学做一体化课程的实施工作,实时调整实践课程教学内容。

5.3.2 订单培养项目的实施校企双方探讨订单培养项目的具体内容和组织实施。“校中企”、“企中校”模式探讨:①推进产学研结合,积极为企业服务。②建立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机制。

5.3.3 学生顶岗实习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①完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管理办法,顶岗实习过程资料完整,做到有计划、有检查、有落实、有总结。②建立深度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50家以上。③完善校内、校外指导教师制度,保证顶岗实习效果。

6结语

篇(5)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国以才立,校以才兴,人才资源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而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高校人才队伍中最宝贵的财富,是提高学校质量和水平的最关键的要素,当前我校将人才强校作为学校发展的主战略来大力推行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但是,当前,全球范围内的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各高校、各地区、各企业都在采用各种各样的优惠政策和条件广揽人才,而我校在既无地利的优势、又无太大资金方面的优势,同时现有人才短缺的情况下要尽快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广纳人才为我所用,推动学校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动员全校的师生员工对这一战略达成更高的共识,在学校切合实际、科学合理的政策引导下,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更加具体的行动,为人才的引进、人才的培育、人才作用的发挥群策群力。

要实施人才强校主战略学院是关键,因为学院是学校人才强校主战略的实施主体,其在人才强校主战略的实施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在学校制定好的政策基础上,切实提高学院领导和老师们对人才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调动学院和老师们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环境和人才培养的平台和途径,才能在育才、聚才、引才、用才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1学院党委牵头抓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是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制定加强师生交流的制度,政策上鼓励老师对本科教育教学的重视和投入。

1.1党委牵头修订了学院加强师生交流的制度,制定政策,鼓励教师更多的投入到对本科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和帮助

(1)规定学院所有老师在一个周期内(三年)必须承担班主任和班师工作,并将履职情况纳入年终考核。在研究生生源分配上给予倾斜。(本校免研学生1名不占用招生分配的名额,2名按1名计算)。

(2)对班导师制度进行改革。根据近年来学院双导师制度实行的实际效果,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实行了班主任加班导师,即一年级为每班配1名班主任,班主任的任务更多的在对新生如何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和管理。二年级学生分专业后,安排教师特别是中青年的骨干教师教师担任班导师,更多的注重对学生专业方面的引导和指导。在此基础上,学院不断根据工作开展所取得的实际效果进行探索、改革,接下来会对班导师的配备进行改革,将班导师改为学业指导教师,按照10人左右的本科学生配备一位学业指导教师的办法,落实责任,有效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帮助。

(3)加强对学生专业介绍和了解。由学生工作组牵头,在新生入学教育中有组识的安排各系、各学科的知名教授或系主任为本科生开设专业介绍讲座,院长亲自担任材料科学导论的主讲,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在9月份安排研究生招生宣传,对学生进行招生宣讲;组织各系教授进行本科招生宣传工作。

1.2党员干部带头担任班主任,直接参与对本科生的管理和指导,党支部将与本科生支部的共建作为支部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

书记和院长带头担任2016级新生,班主任,教授们、辅导员都分别担任班主任,对学生的学习、思想、生活进行教育和管理,同时,配备了高年级学生担任班主任助理,学院班联每个月将学生上课、出勤和活动开展情况汇总通报班主任,使班主任多方、及时了解、掌握班级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和帮助。

1.3加强学生管理制度建设,多方协同配合开展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

对学生管理的各项制度进行疏理和完善,建立“五册一库”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定期与教学沟通,对学习、表现异常学生及时进行预警、干预,多方配合加强管理,形成育人合力。改变过去学生的评奖评优由学工组负责的做法,成立由党委、教学副院长、辅导员、学生代表参与的学院评审组进行评审。

1.4多项措施加强本科专业建设,促进本科教学质量的提升

(1)学院认真总结成型专业认证的经验和问题,设立了专业责任教授制度,每个专业确定1名教授,赋予责、权、利,全权负责本专业建设。

(2)推进教学团队制度,设立团队负责人,对开设课程进行疏理,组建教学团队,对教学工作质量按团队进行考评。

(3)开展教学名师培育工作,近期,学院领导班子召开务虚会专门对如何提升本科教学质量进行研讨,明确了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名师的培育,对于教学效果好,有(下转第34页)(上接第4页)培育希望的老师重点给予支持,组建专门的队伍,鼓励进行教改,开设精品课程,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2学院党委全力支持、服务于学院的人才工作,推动人才强校主战略的实施

(1)党政分工、密切配合做好人才引进服务工作。院长负责在学科专业、平台建设上给予帮助,党委在关心服务人才做好保障方面下功夫,经常深入实验室,察看了解情况,切实解决人才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如实验室场地、爱人工作、小孩读书、包括个人婚姻等等问题),帮助落地尽快融入学院,为其解除后顾之忧。

篇(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113-02

教育部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中提出大力加强实验、实践教学改革,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型实验和研究型课程,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国内各高校目前都在进行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建设。新的高教理论认为,兼顾学生解决理论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比单纯培养学生知识接受能力重要得多。机械类学科实践性强,而实践环节重在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这是课堂理论教学所无法替代的。在机械类教学建设中,提供一个综合设计和创新的实验平台,对培养创新意识和提升实践能力很有帮助。国内大部分高校开设的“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课程均配有课内实验,但这些实验作为课程教学的附属,没有自成一体的课程体系,且各实验互不联系,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显现出明显的不足。作者在研究综合性、创新性、设计性机械类创新实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机械系统仿真与测试创新实验”的实践,该实验课程是与“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同步进行的创新性实验课程,拟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融合多种知识与分析方法的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以下简述该创新实验课程教学实践的有关情况。

一、国内、外高校类似实验课程开设现状

近年来,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国内、外高校都以开展“综合型、设计型、探究型”实验为主线开设了机械类创新课程。麻省理工学院(MIT)开设的“Mechanical Design Elements”(机械设计基础)是关于机械建模、机械设计的高等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关于轴承、齿轮、凸轮和机构等的最佳实践机会。该课程设有专门的机械实验室和设计实验室,学生每次以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操作或汇报交流,实验正式开始前制作的甘特图(Gantt chart)可以很好地规划和检查学生实验进度。在国内,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于2001年修订了“机械与汽车培养计划”,增设了机械基础实验课程。该课程构建了新的机械基础实验课程体系,把所有专业基础课(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工程材料、互换性与技术测量、传感与测试技术等课程)中的实验教学内容统一设置,并增加了综合型、设计型、研究型、开放型及开拓型实验内容,独立设计成一门机械基础实验课程,有单独学分。该实验课程被评为2011年上海市精品课程。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根据自身课程设置情况,在借鉴MIT和国内各知名大学实验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自2013年2月起开设了实践类选修课“机械系统仿真与测试创新实验”。

二、“机械系统仿真与测试创新实验”的教学研究

1.“机械系统仿真与测试创新实验”总体教学框架的构建。立足本校具体情况,构建可实施的“机械系统仿真与测试创新实验”的总体框架。课程现有硬件条件为新购进的机械系统创新搭接及运动测试实训平台4套。讲课内容主要包括介绍机械系统创新搭接及运动测试实训平台、介绍三维仿真软件、介绍实验所涉多学科相关知识,以及为学生的整个实验过程提供全程答疑。实验内容主要包括机构运动创新搭接、机构传动创新搭接、机构运动特性测试、机构传动特性测试等环节。上机内容主要包括机构运动仿真、机构传动仿真。实验全过程综合了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传感技术、数据采集、计算机检测与控制、数据分析等多学科内容,综合多种实验仪器、设备、检测与分析手段。

2.“机械系统仿真与测试创新实验”具体内容。“机械系统仿真与测试创新实验”内容构成列于表1。

表1中形成该实验课程特色的有关内容简述如下:①机构传动创新搭接及测试:实训平台为全开放性平台,可有多名学生同时操作。学生可以自行设计元件,可在安装平台组装创新作品。学生通过在实验平台上的实验,了解位移、速度、加速度的测定方法,转速及回转不匀率的测定方法;通过实验,初步了解电脉冲编码器、差动变压器位移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并掌握它们的使用方法;通过比较理论运动曲线与实测运动曲线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增加对运动速度特别是加速度特性的感性认识;比较曲柄滑块机构与曲柄导杆机构的性能差别;检测凸轮机构从动件的运动规律;比较不同凸轮轮廓线或接触副,对凸轮机构从动件运动规律的影响。②机构运动创新搭接及测试:标准T型槽铝合金型材拼接而成安装平台,可在安装平台灵活拼装搭接带传动、链传动、定轴轮系、单轴和多轴组合多级齿轮传动、万向节传动等各种传动结构,搭接各种不同类型的复杂机械系统。③机构运动/传动仿真:针对学生自主创新的实验方案,利用pro/E等三维软件进行运动仿真,将实际测定的机构运动速度、位移曲线等与仿真结果进行对比。④课内交流:将学生划分为5~6人组成的实验及讨论小组,小组成员以自己认为有效的方式组织活动,教师不进行干涉。各组成员针对实验平台提出可行实验方案,并在机房展示其方案,学生与教师共同交流。课后各组共同商讨出统一方案(各组可以有一个以上方案),以此作为进一步实施的实验方案。在实验方案实施过程中,各小组组长汇报本小组实验进度,组员补充汇报。发言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发言完毕后接受其他小组成员的提问并做出解释。课内交流是一个让学生能集中讨论、相互交流的环节。教师和学生提出的意见可以帮助小组同学确定合理的实验方案。⑤答辩环节:最后一次课为实验成果验收课,学生需带好纸质实验报告以及PPT参加答辩,答辩评委由主讲教师、助教及数位研究生组成。每个方案汇报时间不超过5分钟。汇报完毕由评委提问,小组所有成员均可回答,提问时间不超过10分钟。针对该课程性质,拟定了一份“机械系统仿真与测试创新实验”综合评分表(表2),在答辩过程中,各评委填好各小组的综合评分表。

三、“机械系统仿真与测试创新实验”课程创新点及应用

1.该实验课程涉及的三大教学模块:基于实验平台的创新搭接、运动及传动特性的计算机实时检测、基于三维软件的运动仿真。实现了理论、实践与虚拟仿真一体化。

2.该课程突破了传统的机械原理课程和机械设计课程的实验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了由“验证性”实验向“开放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该课程设置了符合教学特点的具有特色的课程考核体系,保证了实验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控制和不断提升。

教学实践证明,“机械系统仿真与测试创新实验”是一门适合在机械类专业学生中开设的创新实验课程,它符合现代机械类创新实验教学的特点,有利于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课程中涉及的机械基础知识。该课程充分培养学生学习机械类专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欢迎。

参考文献:

[1]金晓怡.机械设计课程案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机械制造与研究,2011,40(3):73-76.

篇(7)

1. 全员重视,强化校本研修管理。校长非常重视校本研修工作。亲自担任了校本研修领导小组组长,加强对校本研修工作的指导,把校本研修作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通过开展校本研修,大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每次教研课校长都亲自听课,听评课,参与总结和指导,带动了全体教师参与的热情与参与的态度。同时学校还加强了对校本研修过程的管理,研修时间、内容、人员、考评“四落实”,辅导教师上课有讲稿,听课教师有笔记,学校有记录和信息有反馈。

2. 完善制度,保障研修过程有序有效。为了调动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促进校本研修深入持久地开展,学校购置了大量的有关新课改的光盘与书籍,以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开拓教师视野,提高教学水平。此外,学校还制定了《东风小学教师评价方案》、《东风小学奖励机制方案》,把考核结果与奖惩、教师评优等挂钩,促进教师不断进取,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提高自身理论水平,从而推动了校本研修活动的进行,保障了研修过程的有序有效。

3. 不吝投入,搭建平台,积累经验成果。学校重管理、善激励的同时,还注重后勤保障工作。学年初就为每位教师购买了自学笔记和网联笔记,为名教师、骨干教师、新教师制作成长档案夹,为教师经验积累和成果展示做汇编材料。学校还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专业培训,在经费投入中2011年全校共有235人次参加了国家、省、市、区级培训。

二、分层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1. 创新研修模式,构建点、线、面立体研修模型。学校在校本培训中始终围绕“成长教育”办学理念,为促进教师的优秀成长,提升教师的生命质量,积极探索更加科学、规范、实践性更强的研修模式,形成了在全员教师、名教师、骨干教师、新教师各层面中确立的研究点、实践点、训练点,并以点连线,以线铺面,形成分层面的系列培训内容,从而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1)专题辅导模式。学校聘请了专家学者为全体教师进行理论专题培训,使校本培训更有针对性。学校采取了对全员教师、骨干教师、新教师进行分级辅导的模式;教学校长结合组级教研、校本教研做专题辅导;名教师积累经验、总结方法做专业引领;骨干教师结合帮扶工作的开展做专项辅导。一年里学校组织校本培训 25人次。在系列专题辅导中,通过课堂教学实例指导教师更好地操作“有效教育”课型方式的方法策略,规范学习方式训练的方法策略,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实践和研讨中不断成长着。

(2)拜师结对模式。对新老教师的培养,学校采取了拜师结对的形式,扩展了师徒带教的内容,赋予这传统的形式以新的校本研修内容,且拜师是相互的,能者为师。如单元组拜师、学科组拜师、名师引领、骨干帮扶等多种形式。在对新教师的培养中从搀扶新教师“学走路”,到试着让新教师“自己走路”,再到让新教师感知不同课型。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在新教师有了一定的自主研究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之后,提出更高的要求,了解不同课型,在一个阶段中集中力量针对一个课型进行突破。自学年初“青年教师拜师会”后,学校不断对师徒帮带工作进行随机督查和管理,并开展了读书、教研等系列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师徒帮带工作的顺利开展。

(3)规划自修模式。在各级培训指导的同时,学校更重视教师的自主研修。每学年学校都会指导每一位教师明确个人的发展目标,结合工作实际,结合学生发展实际,提出适合自己特点的个人发展要求,选择符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制定出详实可行的个人研修计划,提高教师自主研修意识。教师的成长规划更多的体现了自主研修,但这种研修不能完全放手,要有正确的引领和指导,更要有学校的督促和激励机制做保障,学校的主管领导每学期都要进行随机检查指导,确保自主研修能够起到最好的效果。

(4)档案推动模式。有了个人专业发展规划作目标,更要落实行动。为此学校建立了教师校本研修档案,按各层次教师培训要求进行了档案归档。档案中既有学校指导规定的内容积累,也有教师们自主的材料积累。名师档案为《花开的声音》,骨干教师为《夏天的花朵》,新教师为《碧波微澜》。成长档案推进了各层次教师的系统培养进程。老师们结合学校对不同层次教师培养方案中的要求,从自身素质、教育教学专著研读、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听课评课、教育教学感悟、师徒帮带等方面积累材料。一年下来,每位教师都整理、积累了丰厚的成长档案。

(5)跟踪指导模式。课堂教学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主阵地,学校在各项教研活动中,关注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学校实行了三级跟踪指导的方法:教学领导阶段跟踪,帮带教师随机跟踪,年组教师全程跟踪。教学领导除了常规听课之外,更是有计划有选择地听课。对青年教师,骨干教师以及薄弱教师等分别进行跟踪指导,具体指导一个问题,明确一个问题;帮带教师除了在组级教研中进行指导之外,更要进行随机的指导。针对帮带的青年教师自身需要更正的问题,有目的地指导改正。针对性强,效果好。学校也随时对帮带指导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学校在安排教师分工时,就注意兼顾到骨干教师,新教师的搭配,所以教研组的指导力量也不容忽视。每次的组级教研,学年组都要认真选课,选定上课教师,在集体进行充分备课的基础上再进行上课,使青年教师在每一次教研的备课、上课、反思、评课环节中都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2. 树立学、研、行综合研修意识。学习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更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学校在鼓励和督促教师学习的过程中更注重引导教师学什么?怎样学?学习的质量如何?

(1)书中学。学校结合市教育局组织的“树终身学习理念,做专家型教师”的主题开展读书活动,规定教师学习营养书架中的书籍。每个月借阅一次书籍,每年记录学习笔记一万字。在推进教师走进阅读的过程中,我们改变过去闭门造车式的阅读,创造性地开展读书汇报活动。学校先后开展了“教师专业化成长论坛”、“教师读书笔记展评”、“班主任读书论坛”、“《窦桂梅与主题教学》读书沙龙”“《陶行知教学名篇》、《方法比努力更重要》读书沙龙”等一系列读书活动。教师在读书交流中汇报了自己的所学、所思、所做、所得,真正把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把读书与工作实践结合起来。主题读书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学校被评为通化市主题读书活动先进集体。

篇(8)

高中阶段必须加大学生文学作品阅读量,使广大高中生广吸收,厚积累,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同时必须加强对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能力的指导。因此,我们把研究的突破口瞄准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方法的指导,希图探索、寻求一套有效的指导方法。

我们认为,对学生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方法的指导,将给学生提供一个崭露头角、展示才华的平台,挥洒青春风采的一片天地,充分体现“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鼓励创新,在合格达标的基础上支持冒尖,在规范和谐的氛围中发展个性”的办学理念。

本课题研究坚持以校为本,以高中语文新课标理念为指导,理论联系实际,着重研究对高中学生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方法的指导,为提高普通高中语文教学质量服务。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我们积极探寻一种适合高中生实际的操作方法与模式,在强化实践、获得经验、提高教育效果方面下功夫。

二、核心概念及界定

自主、探究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为了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充分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培育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教师必须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创设教学情境,并给予方法指导。

本课题的核心概念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强调学生学习文学作品的自主性,力求让学生在文学作品鉴赏评价中自主生成问题和探究目标,教师积极发挥课堂教学主导性,设计和组织有效的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课堂探究学习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的自主、探究学习活动,其着眼点就是从学生的课堂学习实际出发,以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及其教学实践与经验为基础,既关注教师日常的教学行为,更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课堂学习之本,让学生掌握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正确高效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把握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

三、研究阶段及成果

第一阶段(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为课题宣传发动和初步研究阶段,研究重点是“努力学习相关资料,寻求课题理论支撑点”。我们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等专著,积极搜集相关资料,认真学习领会。如认真学习我校业已结题的汕尾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运用控制论对高中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指导与调控的研究》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学习全国各地有关高中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方法指导的研究成果。期间,课题负责人郑旺吉撰写了研究论文《创设情境教古诗――浅谈古诗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获汕尾市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一等奖,于2011年4月发表于《师道》杂志,被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转载;蔡赞生撰写了《寻找现代诗歌教学的最佳途径》,于2011年6月发表于《汕尾教育》杂志;张远志撰写了《浅谈小说阅读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探究》,获汕尾市2011年度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二等奖;郑昌适制作了《滕王阁序》网络课件,获陆丰市2011年度中小学教学辅助课件评选一等奖;陈兆慈《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课件获二等奖。

第二阶段(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为课题深入研究阶段,研究重点是“创设各种教研载体,指导自主、探究学习方法”。我们让每一次常态性的校本语文教研活动都成为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方法指导的专题研讨活动,每次活动均安排课题组教师作专题发言。还确定可以采取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内容,根据“教以学为基础”的教学设计思想,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设计相应的文学作品鉴赏评价中自主、探究学习活动的研讨课。这些专题发言和研讨课,将课题研究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在全校语文教师中加以验证、推广,起到了示范、辐射作用,使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及研讨活动中及时转变观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在文学作品鉴赏评价方面的自主、探究能力,并加以方法指导。2012年8月,课题顺利通过广东省教育厅组织的中期验收。期间,课题负责人郑旺吉撰写的《普通高中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方法指导研究课题实施方案》,于2012年9月发表于《学园》杂志,《普通高中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方法指导研究课题中期阶段研究报告》,于2012年11月发表于《中学语文》杂志;郑昌适制作了《一剪梅》网络课件,获陆丰市2012年度中小学教学辅助课件评选一等奖。

第三阶段(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为课题继续深入研究、调整阶段,研究重点是“调整研究策略,提高研究效能”。我们抓住各种机会学习研讨,提高课题组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针对中期验收后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调整研究策略,提高研究效能。期间,课题负责人郑旺吉利用参加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课题中期汇报检查交流研讨会、广东省高中语文科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和广东省“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名师培训研修等机会,与省内同行及专家学者交流研讨课题研究,从中汲取营养,回校后组织全校语文教师认真研讨、学习,将其学到的理念、做法应用于课题研究中,使课题研究获得了新的理论支撑和指导,取得进一步的成果。2013年4月,“普通高中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方法指导研究”课题市级研讨活动在我校举行,郑旺吉主讲课题成果汇报课《祥林嫂悲剧原因探究》,并向与会专家、教师汇报了课题研究情况,获得一致好评。同时,受《汕尾日报・教育周刊》之约,郑旺吉分别于2012年5月12日和6月9日在该报“教研”版“教育问与答”栏目发表《高中生如何培养探究性鉴赏力》《如何鉴赏文学作品中的白描技法》,使得课题成果在全市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在这一研究阶段中,课题组其他教师也分别在本校开设了课题成果汇报课,取得良好效果;我们将汇报课课堂实录和课例分析汇总编辑,形成“普通高中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方法指导”教学资源。

第四阶段(2013年7月至2013年12月):为课题纵深研究、总结提升阶段,研究重点是“整合研究成果,提炼理论价值”。经过三年的研究,我们通过阅读相关研究书报和上网搜索等各种途径,搜集整理了各种文学体裁阅读鉴赏评价理论与方法指导文字资料、文学作品导读文字资料、PPT课件和文学名著电子书籍、“电视文学”“百家讲坛”等文学作品阅读鉴赏评价视频材料,充实了高中文学作品阅读鉴赏评价教学资源。通过开展课题研究理论探究与实际操作,课题组成员基本掌握了高中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指导方法,在教学实践和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2013年7月,陈兆慈撰写的课题论文《高中散文自主阅读中语言鉴赏与习得》发表于《新课程学习》杂志。2013年10月29日,受华东师范大学教师专业发展中心和语文教育研究中心之邀,郑旺吉到上海市市北中学,为“国培计划(2013)”――一线优秀教师培训技能提升项目华东师范大学高中语文班全体学员和上海市市北中学全体语文教师开设了课题成果展示课――李密《陈情表》“陈情”技巧自主探究,受到与会专家、学者和老师们一致好评。2013年11月,郑旺吉在参加广东省中小学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高中名教师培养项目“走进丰顺巡回大课堂”培训活动中,在梅州市丰顺中学支教,为丰顺县各高中语文骨干教师开设了课题汇报课《定风波》语言技巧、蕴含哲理自主探究活动,取得良好效果。课题研究后期,我们整合了整个研究过程中撰写的课题报告、研究论文、教学设计、课堂实录、课例分析等,形成课题研究成果集,进一步充实了高中文学作品阅读鉴赏评价教学资源。

四、研究结论及价值

我们发现,目前在普通高中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指导方面还存在诸多误区,主要体现在许多教师将本该由学生主动质疑的探究性鉴赏评价带入教师精心设计的“环环相扣”的“试题式课堂提问”;过分强调学生的能动参与,给学生“完全的自由”,不给学生丝毫的提示、点拨和指导;在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时将其引向另一个极端――完全脱离了文本,为了探究而探究。为使普通高中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方法指导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必须遵循主体性原则、开放性原则、探索性原则、差异性原则、过程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多元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和实效性原则。

通过研究,我们对普通高中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探索、总结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指导方法。首先,教师必须深入挖掘、充分利用文学作品的丰富意蕴、空白艺术、多样技巧等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学习的情境。其次,必须善于引导质疑,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开放教学内容,提供自主探究的源泉;正确评价探究结果,注重学生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而作为学生,在阅读、鉴赏文学作品时首先要有问题意识,即带着问题去阅读、鉴赏;要相信自己有自主探究的能力,有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自主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这样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方式主动地培养探究性鉴赏能力。在课堂上,学生要变被动为主动,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善于自己发现问题、设计问题、解决问题,就自己对文章的质疑进行自我探究或合作探究;要善于从课内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引申到课外的探究;要善于发掘、利用文学作品的“空白艺术”进行探究性鉴赏。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结合普通高中文学作品鉴赏评价教与学的实际,将文学作品鉴赏评价教学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有效地结合起来,积极开展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实践活动,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与反思。通过各种途径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创设教学情境,并给予方法指导,很好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兴趣,充分地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育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据此,我们认为,该课题研究是成功的。

本课题研究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从科学的理性、人文的感性角度出发,以课堂教学为第一现场展开实践研究,注重对学生文学作品鉴赏评价中的情绪调控和诱导,确立了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方法指导项目内容及要求,探讨了文学作品鉴赏评价教与学的切合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文学作品鉴赏评价的学习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立足学情,立足课堂,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能。

我们认为,所有这些研究成果能够为广大高中语文教师提供参考和借鉴,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篇(9)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23-02

2011年以来,教育部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培计划”,启动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大力加强骨干教师、农村教师和紧缺学科教师培训,广泛开展幼儿教师、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和班主任培训,促进中小学名师队伍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在培训过程中,要求课程设置坚持以学科为基础,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以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探讨、新课程教学方法的应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训、学科教学设计与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师德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等为重点,旨在帮助农村教师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组建专业精干工作队伍

每年国家教育部下达组织实施“国培计划”文件后,承担院校必须高度重视,统一认识,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坚持按需施教、学用结合的原则,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根据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实际需要,并积极借鉴成功经验,精心组织相关部门和相关专家进行集体研究论证,制定翔实、完备的项目申报计划,高质量完成项目申报工作。组建学校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实施教育部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领导小组,并根据职责分工,成立实施教育部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办公室,办公室下设教学、材料、接待和学员四个工作组。在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一调配下,四个工作组各司其职,相互配合。

二、制订科学合理培训方案

培训前需精心组织相关专家和中小学一线教师反复研讨培训方案。并高度重视学员要求,在开班前就给准备前来参训的学员发放需求问卷,及时了解学员亟待解决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专题培训,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优化课程模块,紧扣“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与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培训”主题,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专家讲座、学员讨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形式,有针对性地解决培训学员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理论、实践问题,帮助他们解决疑难问题,大力提升培训学员的理论素养、思想政治觉悟和教书育人能力,促进优秀教师的成长。使培训学员能够真正在教学实践中,贯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努力构建高效课堂。具体培训内容可以包括如下模块:教育教学理念;新课标解读与研讨;课程内容的重要理念分析与指导;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培训学员的实践与考查等。培训方式采取“理论辅导、专题研究、实践训练”的集中培训形式,坚持普遍提高与重点培训相结合,把集中培训和学员平时的教学实践、教学研究、教改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理论指导、分组讨论、实例分析、听课评课、录像观摩、考察调研、研讨交流、论文写作等方式进行培训,使学员确立新的教育观和现代教学观,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更新教育理念。挑选责任心强且有高职称、较强研究能力、熟悉中小学教学的教师担培训专家,负责培训学员结业后有关问题的回答、指导和联络。根据培训方案,安排专题讲座及相关专题互动研讨,包括“新课程改革热点问题探析”、“多媒体技术及现代信息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改变自我学会快乐”、“新教材解读与教学方法”、“新课程标准与教师专业发展”、“优秀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案例教学”、“学科发展动态与创新人才培养”、“中学课程教学研究与教研论文写作方法”、“学科教育发展趋势与学科教学改革”等专题。同时,组织学员开展“课改教学观摩与研讨”、“教学经验交流与课改常见问题研讨”等培训活动。

三、打造一流培训专家团队

严格按照“省域外专家不少于三分之一、中小学一线教师不少于50%”和“以模块专题定专家”的原则组建高水平培训专家团队。精心打造出一支高水平的培训专家团队。高水平专家领衔,整合省内外专家资源组成一支由知名专家学者、一线优秀教研人员、教学名师与骨干教师组成的专家团队担纲培训主讲任务,是培训承担院校必须做好的重要事情之一。打造一支重理论引领又重实践的专家团队,是保证培训质量的前提。

四、整合资源为培训工作服务

教学设施先进,经费保障有力。为营造良好的教学与学习环境,承担院校应为培训专门提供录播教室,配有先进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和摄像设备,全程动态录制培训过程。专门提供会议室和电脑机房,供给学员开展研讨互动使用。国家培训单列经费支持,严格按教育部批复的培训经费预算提供经费保障。食宿条件优越,服务热忱周到。为达到教育部的相关要求,参训学员安排在学院条件优越的酒店和宾馆食宿。房间为标准双人间和标准三人间,内设空调、热水器、电话、电视、卫生间。饭菜丰盛、营养可口、干净卫生。安排专人做好联络服务工作,并与校医院和保卫处保持联系,确保培训工作万无一失。发挥班级作用,提高培训效果。每个培训班都配备班导师,成立班委会,班导师均由富有责任感和教学管理经验的培训学科所在系(院)的领导担任,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培训期间,实行大班教学、小班研讨互动,班导师严格考勤,并将学员出勤率作为优秀学员评选和结业考核的依据。班导师带领班委会积极开展班级讨论,认真组织教学观摩点评,并结合学员意愿利用课余时间,组织联谊活动,营造快乐学习、和谐交流的良好氛围,提高培训效果。

五、集思广益提炼师资培训经验

篇(10)

2014年9月9日,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老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性格爱好、脾气秉性、兴趣特长、家庭情况、学习状况不一的学生,必须精心加以引导和培育……好老师一定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学生的情感,包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让所有学生都成长为有用之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也已经成为配置人力资源的决定性因素,毕业生深造和就业的出路已经非常宽广。因此,沿用以前的一本教材、一套讲义、一种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学生的需求。应当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切实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为其提供适用的教学模式,使不同的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用得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

一、因需导学教学模式的提出

“因材施教”是孔子践行的最主要的教育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选择适合每位学生特点的、有针对性的学习方法[1]。2010年颁布并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指出,“要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面对新形势,笔者提出“因需导学”的教学理念。即从学生的个性和需求出发,引导学生进行有选择性和有针对性的自主学习,从而使每位学生都能获得最合适和最有效的收益。“因需导学”的理念,在各级各类教学过程中都可以贯彻,在大学生中尤其适用。大学生毕业后深造和就业的方式有多种,应该鼓励他们从自己的人生理想、学术兴趣、自身条件、深造和就业去向等各方面的因素出发,因势利导,让他们在课程中寻找到不同的体验、知识和技能,从而使收获与需求、自身条件相匹配。在我国,大学教学工作重视的是专业教育,学生从大学第一天起就确定了专业,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拿生物学专业来说,虽然我们期望学生毕业后从事与生物学相关的工作或研究,但其实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并非如此,而是转到其他专业或行业进行学习和工作。那么对于这些学生来讲,专业教育对于他们有多大的意义?有没有更好的教育方法?笔者尝试从“细胞生物学”的教学中摸索和探讨在专业课中运用“因需导学”的原则,以期对学生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因需导学教学模式的实践

(一)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差异化需求

开展“因需导学”教学活动,首先应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3]。作为“细胞生物学”课程的任课教师,笔者为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进行了细致的调研和分析。在“细胞生物学”课程的第一堂课上,教师给每位学生发放一份调查问卷,内容包括2个问题。①你对现在所学的生物学专业感兴趣吗?②你大学毕业后的打算是什么?学生们作答后上交问卷,教师对结果进行统计,以最近一届的学生为例,共统计52名学生,结果如图1和图2所示。从图1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对生物学具有一般兴趣的学生为69%,感兴趣的学生为25%,不感兴趣的学生为6%。关于毕业后的打算,从图2可以看出,63%的学生打算继续深造,23%的学生还没想好,14%的学生要直接工作。因此,笔者针对上述调查问卷的情况,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拟采取以下措施开展“因需导学”教学活动,其教学策略是:①对专业感兴趣和毕业后继续深造的学生,除课堂上的专业知识学习外,还应引导他们在课外进行更深入地学习和钻研;②对专业不感兴趣、毕业后要直接工作和还没考虑好的学生,要积极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讲课时力求趣味性,知识不能太难,即使他们今后不想从事与生物学专业相关的工作,也要确保他们能学到有益于今后自身发展的知识和技能。

(二)通过推荐教材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空间

选用优秀教材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保证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途径。近年来,各出版社出版了不少相关的教材和参考书,经过笔者教研室多年的教学积累,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教师向学生推荐中文和英文2种教材,中文教材主要有翟中和教授主编的《细胞生物学》(第四版)、王金发教授主编的《细胞生物学》。翟中和教授所著的《细胞生物学》教材是我国高校采用较多的“细胞生物学”课程的经典教材之一,被众多高校、科研机构指定为细胞生物学考研参考书目;王金发教授是国家教学名师,多年来一直奋战在教学一线,并且每年都组织教学会议,使全国高校的相关领域的教师都有机会学习其教学理念和方法。这2本中文教材结合教师课堂上的讲述,能够使得绝大部分学生掌握理解“细胞生物学”课程的知识。对于有浓厚兴趣、将来要出国深造的学生,则辅以英文教材,原版英文教材信息量大、图表案例丰富、知识更新周期短。主要有Alberts等编写的《MolecularBiologyoftheCell》(GarlandScience,5thEdition,2007)、GeraldKarp等编写的《CellandMolecularBiology:ConceptsandExperiments》(Wiley,6thEdition,2010)2本教材。它们是细胞生物学领域非常经典的教材,前者是GRE专项考试的常用参考书,后者每个章节的后面都配有思考题,对于那些感兴趣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非常适合。

(三)通过布置课堂讨论课题和课后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作访问学者时,发现美国的教育很注重对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个引导者,自己不一定讲很多,而是让学生自己讲,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去主动思考、探讨,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学生只有自己先阅读教材和查阅相关资料,才能讲出来、讲得好。这就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掌握知识。笔者借鉴美国大学课堂的做法,在“细胞生物学”课程中组织学生开展了分组研究、集中汇报和自由讨论的教学活动。讨论以3~4人为一个小组,每组研究1个和生物学相关的课题,写出研究报告并在课堂上汇报研讨成果,然后所有上课的学生都可以针对汇报的内容提出问题和发表观点。前几年,笔者在教学讨论课上设定了参考题目,题目主要集中在细胞生物学科研究的热点领域,如“干细胞的技术和应用”“重要的细胞信号通路”等,目的是使学生的讨论相对集中、有重点,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学生的思路。最近几年,笔者没有设定参考题目,很多学生根据自己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选择题目,如学生的选题“从细胞生物学角度解读瑜伽的保健作用”,阐述了瑜伽保健的细胞生物学机理;“你好,色彩”选题探讨了日常生活中的植物和动物呈现的色彩和色素分子之间的联系。这样一来,无论对于专业课是否感兴趣,学生都能找到讨论的话题。而那些对专业课不感兴趣的学生也因为其他学生的选题逐渐对该课程产生兴趣。另外,在课后作业布置的环节上,笔者设计了不同形式的作业来引导学生进行多样化的思考。一种是传统式的题目,例如“比较线粒体和叶绿体在基本结构方面的异同”“细胞核的基本结构及其主要功能”,这些题目使所有学生都能掌握教学大纲中要求的基本知识。另外一种是开放式的题目,要求学生写出“细胞生物学”课程每一章内容的课后总结,这样做的好处有几点:①促进学生课下学习和阅读教材;②促使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对前后知识融会贯通;③自由发挥的空间大,对于认真钻研的学生,可以写得很深入,如有的学生用英文写总结,有的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画出一些细胞结构和过程的示意图,有的学生则结合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写课程总结,还有的学生把细胞生物学的内容和生物化学、遗传学的内容融会贯通写出总结。

(四)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自发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以满足不同的发展需求

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教师设置了课外扩展阅读环节。教师将课外阅读材料在教学网络平台上,其内容主要包括下面3类。①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文章。如“MIT实验室人员是怎样做学问的”“如何提高专业英文阅读能力”(施一公教授博客文章)等系列文章。另外一些书籍的课外阅读由该课的课代表课下组织安排,如“如何掌控你的时间和生活”“创造性的学习方法”等文章。②著名生物学家的研究经历和贡献。如:《Nature》杂志某一期的“OBITUARY”(讣告)是讲生物学家ChristiandeDuve的,他是著名的细胞学家和生物化学家,发现了过氧化物酶体和溶酶体,由于对细胞构造的研究贡献,他获得1974年的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4]。这一内容是对课堂上细胞内膜系统一章内容的补充。③专业知识的延伸文献阅读。如近几年发表在《Science》上的文章“HowCellsKnowWhereTheyAre”(细胞如何知道自己的位置)、“Mysteriesofdevelopment”(发育的奥秘),是对生物发育知识的扩展延伸;发表在《CurrentOpinioninGenetics&Development》上的文章“RolesofG-protein-cou-pledreceptorsignalingincancerbiologyandgenetranscription”(G蛋白耦联受体的信号通路在癌症生物学和基因转录方面的作用)、“Mitogen-Acti-vatedProteinKinasePathwaysMediatedbyERK,JNK,andp38ProteinKinases”(ERK,JNK和p38蛋白激酶介导的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路),是对课堂上信号传导通路一章内容的深入扩展。以上内容基本上可以满足不同类别学生的需求。对细胞生物学不感兴趣、将来可能不在本专业就业的学生,可以只阅读第①类材料———关于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文章;对细胞生物学兴趣一般、但将来可能在本专业就业或做研究的学生,在完成第①类阅读的基础上,可以阅读第②类材料———著名生物学家的研究经历和贡献;对细胞生物学感兴趣、将来愿意在这一领域继续研究和深造的学生,可以在完成第①②类材料的基础上,阅读第③类材料———专业知识的延伸文献阅读。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需求选择阅读差异化的参考文献,为将来的发展储备适用的知识和能力。

三、因需导学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

笔者开展了5年的“因需导学”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学会了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了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善于创新的良好学习环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近几年的学生评教中,学生对于“细胞生物学”课程的课堂教学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学生网上评价为非常满意和满意,分数位于学院理论课的前5名,小班实验课的前3名。由于继续深造的学生占很大的比例,而“细胞生物学”课程又是大多数专业的必考课程,所以很多学生对“细胞生物学”课程的学习非常重视,并产生了浓厚兴趣,部分学生进入到教师的科研实验室开展相关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部分学生已经在本学科国际和国内期刊发表文章;部分学生继续到国内外著名院校进行细胞生物学方向的深造。另外,就业与细胞生物学无关的学生,在谈起这门课程时认为“因需导学”的教学方法为他们的个性学习和发展提供了空间,使他们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帅志强,辛均庚.因“才”施教与大学教育[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4,35(4):79-81.

[2]侯自新.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中的数学课程建设与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2(3):4-7.

[3]梁秋英,孙刚成.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论基础及启示[J].教育研究,2009(11):87-91.

篇(11)

1.建设目标出现偏差

“质量工程”项目的初衷是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增强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需求,然而一些高校在建设过程中,使建设目标逐步出现了偏差,他们将教学质量提高的重点集中到了如何获得更多的和更高级别的“质量工程”项目,从而疏忽了学校自身在教学环节和人才培养要素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忽视了“质量工程”建设过程的意义,并对“质量工程”背后的教育精神挖掘不够。

2.重申报,轻建设

在“质量工程”建设方面,一些学校非常重视对“质量工程”各项目的申请,认真组织材料,并聘请专家为其进行预评估和指导,但当项目申请下来之后就将其束之高阁,不再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建设和研究,从而导致了“重申报,轻建设”的现象。

3.团队的合作和建设力度不够

在一些“质量工程”项目申报过程中,为增加“质量工程”项目通过评审的机率,一些高校将各有关方方面的专家和教师以及优秀的教学资源整合在一起,形成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项目团队,但通过评审后,在项目建设中,这一项目团队就从整体分散成独立的个人,进行“单打独斗”,使之前为项目申报而组成的优秀的团队和资源未能发挥作用。以“精品课程”为例,一些学校在申报这些项目时,集合学校优秀教学资源组成团队,并将知名专家或学科带头人列为团队的带头人或负责人,以增大其竞争力,但评审通过以后,在以后的项目建设时,并未以团队的形式开展研究和建设,而是又独自分散开来,个人进行各自的研究。

4.申报材料不实

部分省市或高校,千方百计为了获得“质量工程”项目,在申报材料中进行了虚假的信息提交,这些信息参杂在真实信息里,令评审专家也难以分辨。由于评审专家是从中央到地方的政府官员或高校的教授学者,对被评审学校的实际情况也很难做出很深入的了解。大部分信息只能通过被评审单位提交的文字材料或示范项目进行走马观花似的评估,难辨真假。

5.把获得的“质量工程”项目作为炫耀资本

在“质量工程”项目中,如“教学名师”“优秀教学团队”“精品课程”“特色专业建设”等项目的评选不仅是为了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质量工程”建设,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这些项目来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而一些教师甚至高校将获得的“质量工程”项目仅作为了一种长期的荣誉称号,或者变成本校炫耀的资本,并且认为一旦通过评审后,这种称号就可以一直使用,相关部门也从未对评审后的项目建设是否达标进行审核,从而难以体现“质量工程”项目更深层次的意义。

6.示范效应不明显

自“质量工程”实施以来,许多高校在教育质量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其建设的效果不明显,尤其是在社会认同方面,许多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的能力还有待于加强,社会认可度也有待于提高,并且许多高校只是将“质量工程”项目作为一个单一的项目来建设,未将其与学校的发展和未来的建设联系在一起,也缺乏对项目建设成果的宣传,使整个社会对“质量工程”认知很少,导致“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在形成自身的品牌特色和竞争优势方面未能发挥作用。以“特色专业建设”为例,特色专业点建设是根据各高校自身的特色优势而建设的,许多高校获得“特色专业建设”之后只是把它作为一个普通的学校项目进行建设,没有在此基础上进行特色加强,形成品牌优势。

建议和方法

针对以上“质量工程”在申报和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笔者特提出一下几条建议:

1.加强对“质量工程”内涵的认识

“质量工程”建设是针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出现的问题提出的,它影响和带动了高等教育的全局工作,其收益范围覆盖全国700多所本科高校,1000多万学生。其根本目的是切实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在对“质量工程”项目进行申报和建设之前,应认真理解“质量工程”的内涵,即形成特色专业,培训优秀师资教学团队,推动研究性教学,完善教学体系,促进教学管理创新,培养创新性人才。只有了解了“质量工程”的内涵,才能确定项目建设的目标,防止目标的偏移。

2.提高“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管理水平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采取“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相结合的方法。高校在项目开展之前,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对项目内容进行合理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的方案;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建立项目管理责任制,设立项目管理负责人,并赋予相应的权利,对项目的实施和进展进行监督和管理;以防止“重立项,轻建设”、“重局部,轻整体”、“重个人,轻集体”的现象出现。

3.设立奖惩制度

通过设立相关的激励制度,学校对在“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中表现突出或对项目建设具有较大贡献的个人或团体,在精神和物质上给予适当的奖励,从而提高教师和学生参与“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规定相应的惩罚措施,对于在“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中弄虚作假,以及违反相关条例的人员给予适度的批评和处罚。

4.完善项目质量评估机制

建立专家咨询制度,组建专家小组,对项目的申请和建设进行分类指导和管理咨询,建立内部质量评估机制,对项目建设前各个步骤、项目建设过程中各个环节以及项目验收时的各项成果进行实时评估,以保证能快速准确地发现各环节出现的问题,并及时给予解决“同时加强项目小组的定期研讨工作,小组负责人要定期召开研讨会,将当前项目的进展情况,取得的成果以及面临的问题等内容。向有关负责人和专家小组进行汇报,使专家小组能够及时了解项目的建设情况,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研讨。避免“质量工程”项目在申报材料中有虚假和不实的信息,确实做到实事求是。

5.加大投入,扩大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