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职业学校半期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本文系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天津市高校新教师岗前培训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批准号HE4033)成果之一。
摘 要:为适应后工业社会生产活动出现的新变化,20世纪70年代英国学者提出新职业主义思想,90年代后经美国学者完善发展,引起西方各国关注。新职业主义思想认为职业教育应把学生看成终身发展的人,为其提供必要的文化和职业基础知识技能,主张培养智力型工人,反对把学生训练成掌握单一动作技能的“机器”。我国工业化进程快速发展时期,新职业主义思想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有许多有益启示。
关键词:新职业主义;职业教育;终身发展;借鉴
一、新职业主义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
20世纪上半期,以斯尼登(David Snedden)和布劳瑟(Charles A.Prosser)为代表的部分学者认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应该分别进行。职业教育要和真实的工作相结合,在真实工作环境中,进行“专门化的职业训练”(job-specific training),促使学生养成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思维习惯和操作习惯,能够熟练使用劳动工具,完成生产岗位的工作任务。[1]人们把这种为完成某种生产任务,从职业岗位需求出发,重视对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动作技能训练的教育思想称为职业主义。职业主义思想对具有确定性、重复性和可分解性的工作技能有它的合理性。职业教育实践中围绕职业岗位活动确定教学内容,工作中干什么,学校中就学什么,怎么干就怎么学。职业活动中的工作任务被分解成许多单项任务,成为学生学习的“模块”,通过反复、机械地重复操作流程, 使学习者达到动作高速化、精确化和自动化。职业主义思想把技术工人复杂的生产劳动,看成是固定、单一的某种操作程序,认为劳动技能的学习可以通过反复多次的练习获得,忽视了劳动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把劳动者等同于程序化的“生产机器”。
20世纪70年代以后,社会生产中逐渐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生产技术进步更新速度加快,重复性、技能性的操作活动逐步被自动化生产设备替代,同时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层出不穷,要求劳动者熟悉生产原理,不断更新知识技能以适应生产需要。从生产活动的历史进程来看,机器出现后劳动者摆脱繁重体力劳动,实现从提供劳动生产动力到提供生产技术的角色转变。自动控制技术的运用,使劳动者摆脱劳动过程中的重复性,使人又一次获得解放,实现从提供技术到提供智力决策的第二次转变。劳动过程中人的主体性逐渐得到体现,劳动者可以自主选择劳动内容,劳动者的职业转换频率进一步加大,单一的职业岗位操作技能训练的职业主义思想,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了。现代职业的特点是“国际间的活动,自动化的时代,不断变化的市场要求和标准,高速运转的生产周期,日益高级的计算机应用,对整个行业的全面而透彻的了解”[2] 。另外,终身教育思想逐步普及,学校教育不可能提供人一生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人的一生要不断学习。社会生产的变革需要人们重新审视职业主义思想下的职业教育实践。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学者率先提出新职业主义 ( New Vocationalism)主张,在以后的20多年中,新职业主义的教育理念一直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20世纪90年代,美国将新职业主义的理论推向了另一个高峰,并对美国、 德国、日本、法国的职业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新职业主义思想的重要主张
(一)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职业教育是为生产一线培养技术工人的教育类型,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应随社会生产对技术工人的需求而与时俱进。工业时代到来,体力劳动者逐渐被技术工人替代;后工业时代的到来,掌握单一操作技术的工人也必然会被复合技术和智力型工人替代。新职业主义者尊重劳动者本身的价值,重视对劳动者的智能开发,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教育的原则。雇主会从自身利益出发,希望新员工能立即顶岗劳动,这样可以减少再培训成本。但是,他们往往忽视劳动者成长的需求。新职业主义认为,职业学校教育如果仅仅受雇主的需求和未来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所驱动,将会走入单一的“职业技能培训”的窄胡同中。因为,没有人能对未来市场的需求进行准确预测。现代社会在职业活动中对劳动者认知能力的要求提高了,工作任务的完成更多地依赖于观念、认知和原理,而不是通过大量练习获得的技能。操作机器需要一定的操作技能,更需要对机器原理的理解和对生产全过程的把控。所以职业教育仍然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教育原则,不应有过于狭隘的职业性质或局限于一种技能的培养。新职业主义教育主张培养智力型技术工人,有三个主要目标:第一,要帮助更多的学生获得更高水准的学术能力;第二,帮助更多的学生获得轻松进入他们感兴趣的高薪的生产性行业的专业技能;第三,使学生成为有岗位转换能力的工人,以满足学生工作的需要和终身学习的需要。[3]
(二)职业教育的内容
目前已经进入一个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产品、设备、工艺快速更新的社会,任何人都需要不断学习才能紧跟社会发展步伐。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等理念深入人心。为实现新职业主义培养智力型技术工人,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目标,在教育内容上新职业主义者重视培养学生读写算的能力,批判和反思的能力,在工作中的自我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合作能力,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独立决策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以及责任心和敬业精神等核心技能。[4]核心技能(core skills)是新职业主义提出的重要概念,是指完成任务与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高度专门化的、狭义的技能。它具有通用性、可迁移性和工具性。新职业主义的教育理念主张在职业教育的每一个过程中,都要包含核心技能的训练,在设计教学大纲、学习任务与课程时都要强调核心技能的培养。[5]核心技能理论的建立,不仅很好地解决了社会、经济的变化对雇员素质所提出的挑战,有力地提高了职业教育在这个教育系统中的地位,而且找到了一条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起来的途径。英国对核心技能及其内容框架已达成共识,在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时,突出对核心技能的考核。
(三)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措施
新职业主义提出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的整合;中学教育与中学后教育的整合;学校与工作的整合,希望打破传统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双轨制教育制度,实现两种教育的整合,从而在根本上改变职业教育被歧视的地位。其实,新职业主义的这些主张和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的思想一致。杜威重视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强调教育的实用性、生活性。在对职业教育涵义的理解上,杜威认为职业并不仅限于是一种谋生手段,职业是指任何形式的连续不断的活动。在课程设置上,杜威主张职业教育要和普通教育融合,给学生提供广泛的科学知识。在他看来,“把关于人和自然知识同准备从事职业的知识相结合,并深刻地意识到工业与职业在当代社会中的社会基础和社会后果,”乃是变革传统职业课程体系、重建新体系的先决条件之一。职业学校的课程编定要兼顾知识同实践的结合,自然科学的设置要服务于职业训练、生活自理能力、职后就业能力、特殊的科学能力、良好的公民品德的发展等多方面的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表1对传统职业主义与新职业主义思想进行了比较。
表1 职业主义与新职业主义思想比较
三、新职业主义思想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启示 任何思想都是社会现实和时代特征的反映,学习借鉴国外思想应注重分析其社会环境。新职业主义思想是针对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提出来的。我国正处于一个经济高速发展时期,虽然从总体上落后于发达国家,但在部分地区、部分领域已经出现后工业社会特征,及时调整职业教育发展策略,才能为后工业社会的到来提供人才储备。
(一)双轨制教育体系受到质疑,社会需要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
双轨制教育体系即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分别单独进行的教育制度,如同火车的两个轨道,一轨是完全脱离生产的纯粹学术教育,另一轨是纯粹的狭隘的职业训练,两种教育平行进行永不相交,其哲学基础是非此即彼的二元论思想。这种体系在实践中表现为脑力与体力、闲暇与工作、理论与实践、聪明与愚蠢、高级与低级的分离。[6]双轨制教育在历史发展中对于教育的普及和劳动者生产技术的提高发挥过积极作用,有其历史价值。随着时代变革和生产过程的变换,民众对教育的需求和生产活动对劳动者的需求都发生了变化,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是社会变革的需要。当前,受我国传统文化和独生子女时代的影响,学生家长普遍希望子女接受更高层次教育。沟通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建立相互沟通的“立交桥”,是社会所需民众所想。“如果说我们可以将教学要追求的价值大致分为外在价值(又称为工具理性价值,如把人培养成合格公民、科学家、劳动者等)和内在价值(如个人素质的全面的或者和谐的发展)的话,那么现代教学的价值取向不是两者择一,而是谋求两者的统一。”[7]
(二)把长期的高等职业学校教育与短期的职业培训区分开来
一般认为职业教育包括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两种教育形式。这两种教育形式有不同的教育目标。职业学校教育面向青少年学生,一般学生需要2-3年才能完成学业。这种职业教育形式应该进行职业基础教育,体现职业知识、职业理论、职业技能的基础性、系统性和普适性。职业培训的主要对象是成年人,他们一般已经有确定的职业岗位,或准备面向确定的职业岗位就业,学习时间较短,少则几天,多则数月。这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在短暂的培训中提高工作能力,增长工作所需的才干。其培训内容具有岗位针对性,培训重点是岗位劳动技能,即通过具体活动改变其行为,使之提高生产质量和效率。职业主义思想对当前职业培训是有效和适用的,完全应用于职业学校教育则值得商榷。教育学有广义教育和狭义教育之分,但研究者约定如果没有特别说明,教育一词就指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职业教育研究中常常把两者混为一谈,笼统称之为职业教育。尤其是介绍国外职业教育,常常把国外职业培训的做法,翻译成职业教育,许多职业学校将其误解为先进思想而学习模仿,似乎办职业学校就要和普通中学不同,差别越大越先进。高等职业教育是教育的一种类型,属于国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自然要遵循教育的普遍规律。思考职业学校的未来发展,必须摆脱功利主义思想的诱惑,从学校教育的本质出发,关注人的发展。学生到职业学校求学是为了有意义的生活,职业学校不能单纯满足雇主的需求,也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为学生着想,考虑他的现在和将来,为其一生发展奠定基础。
(三)高等职业教育要为学生终身发展设置课程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受美国能力本位(Competence Based Education)思潮和德国“行动导向”(德语Handlungsorientierung)影响,依据工作岗位需要来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忽视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把人简单看成生产工具,试图把学生培养成能按照固定程序精确工作的机器。无论是何种类型的学校教育,都应该把人的发展放在课程开发的首位,这是学校教育的共同法则。当前高职院校存在过分夸大单一技能训练的倾向,错误地认为谁的学生单一技能水平高,谁的教育质量就好。顾明远先生认为,如果职业教育纯粹以就业为导向设置专业和课程,而忽略了对学生作为“全面的人”的教学,当学生走向社会工作岗位,他们可能很容易上手某项技能,成为熟练工,但由于他们在人文素质培养上的缺失,使他们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而在激烈竞争中同样处于“弱势”,最后面临的依然是“解聘”。
(四)改变高职院校传统教学方式
教学是围绕教学目的,师生相互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教育活动。教学方式不同,其功能效果也不相同,概括起来有三种不同的教学境界。基础境界的教学采用告诉、传递、训练等方式进行,目的是把现实世界中的标准、规范展示给学生,要求学生认同并遵照执行,这是一种传授知识的教育。中间境界的教学采用引导、启发、逻辑推理等方式进行,目的是带领学生探索世界,这是一种培养能力的教育。理想境界教学采用交流、碰撞、互动等方式进行,目的是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共同参与、共同创造、共同分享,用人格去影响人格,这是一种塑造人的教育。[8]高职院校教学不能停留在填鸭式的技术传授与教导上,而应该考虑如何提高学生认识、分析、解决、总结问题的能力,如何为其美好人生奠定基础。有人这样建议,教师首先要向学生了解其人生追求和职业理想,分析其具备的能力和可能的学习方式。然后,向他提供学习建议,并编制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安排。紧接着再让学生从具有的初步经验开始,进入学习循环。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做的不是教他做什么,而是引导学生从初具经验开始,去体验和反思,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规律和结论。最后教师要协助学生对阶段性的职业技术学习成果进行评估,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进入下一循环的学习以掌握更高水平的职业技能。
不能只从功利角度看待职业教育。成功的教学不仅是传授了学生多少知识,也不仅是教会了学生多少能力,而是使学生获得了发展。成功的教育使学生更了解自己,更善于把握和控制自己,更尊重和热爱劳动,具有更高尚的职业道德,更不畏困难勇于进取,更有爱心,更有责任感,更有教养。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所有教育类型的共同核心和根本目的。教学需要重视知识、能力与生产技术。但教会职业学校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做人、如何生活更具有教育价值,尤其是在未来生产设备、技术、工艺快速变化的社会。
参考文献:
[1] Hyslop-Margison, E.J. (2001). An Assessment of the Historical Argument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Joumal of 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17(1), 23-30.
[2] Lynch, R.L.(2000).High School 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for the First Decade of the Twenty- first Century. Journa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 25(2), 155- 198.
[3]Benson, C.S.(1997). New Vocationalism in the United States: Potential Problems and Outlook.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16(3), 201- 212.
[4] Holt, M.(1987).Judgment, Planning and Educational Change. Harlow: Longman Higher Education.
[5]黄日强,黄勇明.核心技能:英国职业教育的新热点[J] .比较教育研究,2004(2):82-85 .
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是相适应的。从当前较为流行的社会变迁理论的角度来看,人类社会可以被划分为三种类型,即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知识社会。由于职业教育本身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密切相关,社会类型相同,因此,即便是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它们也具有一些共同特征。
一、农业社会的职业教育
1.农业社会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职业教育在农业社会的起源与发展与社会分工及其专业化的不断加剧密切相关。在今天看来,在农业社会中可以称为职业教育的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由正规学校教育系统承担的为从事某种职业做准备的教育。无论中外,在农业社会都存在培养上层社会人士包括统治集团成员的职业教育,主要在正规的学校教育系统中进行。在我国奴隶社会,存在世袭制度的职官教育,称为畴人之学;在秦代官府中有“学室”作为训练吏员的机构;从魏晋南北朝之后,历经隋唐宋元明清,在培养官吏的官学中出现了大量专科学校,包括书学、算学、律学、医学等,其职业性教育的意味更为浓厚。在西方,早期的职业教育是指对“自由的职业”,即传统意义上的法律、教会、医疗和军事服务等职业进行的教育。如在古罗马,先后出现了大量承担律师教育、医学教育和哲学家教育的正规学校和私立学校。在欧洲的封建社会即中世纪时期兴起的大学,其最初的基本目的也是进行“职业训练”。第二,以非正规的教育方式进行的农业、商业和手工业者的技术教育,这是农业社会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在我国古代,对于农业技术的传播与发展,主要通过劝课农桑的教育活动,这种形式的技术教育从商周时期的奴隶社会就已开始,在整个封建社会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成为历代社会教化的重要内容,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对于手工业工人的培养,在我国古代主要通过艺徒训练制度。这种制度产生于商周时期,到唐朝形成,在宫廷作坊、官营作坊中都普遍存在,并且形成了与手工业发展程度相适应的艺徒训练方法,一直延续到我国封建社会结束。在西力农业社会,加强技术传播的非正规教育主要是学徒制度。这种制度在欧洲具有久远的历史,并且成为封建社会时期培养技术人员的核心制度,在14一15世纪达到极盛,并且从私人性质的制度过渡到公共性质的制度,被行会控制。到中世纪末期,随着商业、手工业、航海业的发展,才出现了一些职业学校,属于初等教育层次的是商业学校和行会学校,学习简单的读、写、算和一些与商会业务和行会业务有关的知识。在欧洲最早出现的中等层次的职业学校则是航海学校。
2.农业社会职业教育的发展特点。总体而言,农业社会的职业教育因国家、民族、地域的不同会存在很大的差别,但仍然可以找到一些共同点,即:(1)职业教育具有身份象征意义,体现出鲜明的等级性。职业和技术教育在农业社会的总体地位非常低下,严格说来,在正规的学校教育系统中根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技术教育。这表明对于这种培养社会劳动力的教育门类的歧视,即便带有职业教育色彩的培养上层社会各级职业人士的那些学校教育也存在较为严格的等级性。(2)科学技术教育的内容不被正规学校教育的课程体系所重视与吸纳。农业社会教育体制主要在于维护政治伦理制度的合法性,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既没有社会需求,也没有自觉意识,因此科学技术教育的内容长期在正规教育的课程体系中没有任何地位。(3)艺徒制或学徒制职业教育体现出对技术的保护和垄断特点。由于农业社会中手工业生产的主要场所在家庭,因此技术教育表现为技术行会或家族垄断。
二、工业社会的职业教育
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化与过渡是人类社会逐步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工业社会的来临,使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划时代的变化,这些变化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促使人们开始从理论上研究和分析职业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关系,并且不断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理论。与此同时,人们不断地意识到职业教育所面临的社会要求与挑战,并且日益建立了适应工业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制度和模式。
1.工业社会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变革。在工业革命之前,逐渐发展壮大的资本主义经济对教育提出切实的变革要求。科技知识和经济生活的需要逐渐渗人到学校教育中,形成所谓的“实科教育”。实科教育注重讲授实际生活和经济生产所必需的实用知识,主要是适应工商业阶级的实际要求。在工业革命爆发的最初时期,职业教育与工业革命的关系并不密切,甚至最初的工业革命导致了职业教育的倒退严工业革命带来了社会经济生活领域的重大变革,这对于教育来说无疑提出了变革的要求。首先,工业社会的到来将生产从家庭转移到工厂,从手工工艺转化为动力机械大生产。生产工序和技术的复杂化,使机械工人只能熟悉和掌握机械生产全部过程中的某个片断,而企业主不再如同行会的师傅那样负有使其雇员受到教育的责任。其次,工业革命也促使大批职业出现,早期仅仅被看做谋生手段的工作,开始作为一种受到人们充分重视的、需要专门训练的职业。职业在社会中地位的转变直接导致社会职业观念的转型,人们开始关心职业地位,认可劳动者在社会中的贡献并且从国家政治观念中重视职业及其从业者,同时开始考虑如何通过职业和工业教育培养和培训劳动力。第三,工业革命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与教育的联姻。到大机器生产成为社会生产模式的主流之后,以实施技术和科学知识教育为主的学校制度得以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从18世纪中叶的产业革命至19世纪中叶,科技教育在欧美各主要工业国家发展起来,基本特征是新型的工业技术学院(校)迅速发展及对传统大学的改造。技术教育开始受到全社会的重视,这对职业教育的影响极其深远。基于上述变化,职业教育出现了革新与调整。首先,各国普遍设立职业技术学校。从文艺复兴之后,就不断有思想家提出建立以技术教育为目的的学校教育系统,这种理论思潮在16世纪到17世纪极其盛行,到17世纪初转化为实践,即德国出现了近代最早的职业学校并最终被列为王室的教育设施。其次,18世纪末19世纪初、中期,职业教育逐渐学校化。法国、德国、英国、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先后都建立起来职业教育的学校制度,职业教育开始逐渐进人到学校的课程体系中,各国开始较为系统地培养技术人才。进人20世纪后,两次世界大战极大地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使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与作用得到充分展现。今天,几乎所有国家都通过学校等机构实施系统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为多种类型的社会个体提供进人劳动力市场的可能及在劳动力市场中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2.工业社会职业教育的主要特点。(1)职业教育的学校化,表现为从双轨教育制度中的独立一轨逐渐与普通教育相融合。职业教育的学校化历程在最初阶段,即在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之初成为双轨制中的独立一轨,面向普通劳动人民的子弟,起点为普通义务教育的公立学校,终点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工业社会早期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截然分开,彼此互不沟通。“二战”后,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脱节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不仅表现在教育机会不均等上,更表现为现代劳动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扎实的基础教育上。美国率先兴起的“生计教育”运动便是针对这一问题所发起的,“生计教育是企图使普通教育(重在养成一定的价值观)、学理(一作“学术,’)教育(重在继续深造的工具性学科的修习)、职业技术教育(重在实践技能的训练)融汇成一体的一种努力,这反映了时代的某种需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养成一技之长、一艺之巧的那种职业训练变得过时了,教育上搞了两千年的‘自由’与‘职业’教育的划分渐渐在泯除”。由此,职业教育普通化、普通教育职业化的趋势大大加强,它成为20世纪后半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导向,也成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2)职业教育的理论化,表现为从关注社会效率向关注个体的全面发展演进。工业社会初期,人们只是把职业教育看成是用来传授技能与手艺的教育,由于新技术的推广和运用、工业模式的不断变革、职业结构和劳务市场的重要变化,使职业教育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包括的行业也越来越多,工业社会的种种变化对职业教育的新要求不断地反映在职业教育理论的变化上。工业社会中,许多教育理论家就已经开始有意识地研究和探讨职业教育的基本理论,并提出了很多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理论。以美国为例,在20世纪初,一些重要的职业教育理论家如布鲁索、史奈登等,从社会效率的角度来研究和审视职业教育,认为职业教育的功能在于促进社会的发展,个体发展要服从于社会发展,培养其一技之长将对社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些思想促成美国重要的职业教育法案《史密斯·休斯法》的颁布,并且长期作为美国职业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和国际职业教育的理论基础。当然这种思想在产生之初,即受到质疑和批判,杜威就反对这种职业教育思想,他指出:“就是有一种危险,把职业教育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解释为工艺教育,作为获得将来专门职业的技术效率的手段。’嘘在他看来,这是一种妨碍社会和个体发展的教育,尤其在现代民主社会中这是一种反民主的教育思想。在当代,国际职业教育理论界也不断对这些观念进行反省,并且形成新的共识,认为“现代的观念理所当然地认为,职业教育项目不能准确地对应某个特定工作进行设计。劳动力市场动态和变化着的需求对思维能力越来越多地替代体力技能提出了要求,因此,职业教育计划应该人文化和宽基础化,以提高适应性,拓宽就业机会,提高教育和职业的能动性”。因此,现代职业教育的理论开始摆脱狭窄的理论视野,更多地兼顾人文教育与公民教育,并尽可能地为个体终生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3)职业教育的实践体系主要体现为能力为本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工业社会的职业教育实践以“能力为本”为其基本特征。在整个20世纪,职业教育植根于行为主义,依据对个体心理和学习结果的分析只能依赖于对其可证实的行为进行观察的理论,提出并确立了‘能力为本”的教学观念和实践模式。这种教学观主张要对职业和工作环境中所需能力进行归纳总结并分析细化,使其成为课程和教学的目标单元,个体的学习结果相当明确。在理论上,这种基于行为主义的教学观似乎克服了手与脑、理论与实践、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分离,但在实践中,出现了重目标定向轻持续发展、重技能形成而轻思维发展、重特定技能轻一般技能、重职业定向轻职业养成、重经验性轻情境性等倾向,因此,这种职业教育模式从其开始之初便受到批判。
三、知识社会的职业教育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DECD)先后公布三次报告,指出当代教育面临着新经济时代即知识经济的挑战,人类正在进人到知识社会。知识经济正在创造新的以知识为本的职业和工作群,并且需要知识从业者,他们工作的核心特征在于对知识的创造和控制,并非简单的物质生产或普通服务,而是运用知识去设计、创新并高效地生产和改造产品。知识社会的职业教育应当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知识社会要求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学会学习。知识社会和知识经济发展的强劲态势已经昭示,任何想获得某种工作并且在其中得到持续提升和进步的从业者,不仅要具备该种工作所需的特定知识和技能,更要具备高度有序的思维水平、问题解决能力、与他人合作的心态与技巧、在工作中基于组织和社会技术资源不断更新知识和技术的自我发展习惯与能力。因此,职业教育仅提供某种特定知识和技能从而为未来的工作做准备还不够,它必须提供给学生适应工作动态发展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其中学生自主学习和持续建构知识的能力最为重要,即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而基于行为主义的教育观旨在传授给学生特定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则无法实现此种目的,面对当前工作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行为主义教育观显得过于机械。当代基于建构主义的职业教育观则指出,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在于“通过在真实世界的环境中,以体验式的、情境化的,以及社会化的方法促进知识的建构,强调教育目标应倾向于培养学生自我定向的学习能力,而教学任务则不止于形成学生的一技之长,更重要的是推动其自我终生的知识建构,唯此方能适应当代知识社会和经济对人力资源的要求。
关键词 中等专业 财会课程 改革 创新
一、中等专业学校财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的内容跟实际的运用出现脱节现象
中专的教学任务就是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所需要的人才,但就当前中专的实际财会教学而言,展现出的是一种十分重视理论知识的现象,对于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之间的关系往往就会忽视。这样的教学现象就会对学生出身社会后造成影响,让他们空有一肚子知识却不懂怎样运用,这也就没有发挥出中专学校财会课程应有的作用。
(二)教学方式存在缺陷
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专的财会教材也有了一些变化,但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却依然是一层不变的,这就难以提升学生的兴趣、激情和积极性,进而对实际课堂教学成效造成影响,阻碍了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加之,先进的教学手段很少被引用到财会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也容易出现模糊现象,影响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
(三)教学考核制度过于单一
对以往的中专财会课程而言,测试学生掌握知识水平和能力的方式就是试卷考核。虽然说这样的考核方式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是可以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但仅限于理论知识而已,实战能力却毫不知晓。这样也容易让学生形成只为考试而学习、只要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就可以的学习心态。这样的心态会对训练学生实践能力造成影响,进而阻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中等专业学校财会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一)创造情境教学,诱发学习兴趣
作为中专的财会教师,需认真收集教学资料,精心创造情境教学,将各种各样有趣的故事、情景等渗透到课堂教学,每一堂课都给学生以新的面貌、新的氛围、新的感受,让学生持久保持学习的激情和兴趣,思维长久处于活跃的状态,诱发学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如教师在讲解会计分录编制这节课程时,就可以在课堂中贯穿实际的会计招聘业务试题,给学生创造实践环境,让学生以实际应聘者的身份模拟选拔赛,对试题进行试答,训练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观察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同时,还要做好课堂讨论、总结、反馈等工作,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再创造情境,如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分别由一名学生模拟考官设计试题,并有小组成员给出答案。接着,就将每个小组的试题展示出来,进行讨论、评价,共同突破重点和难点。
(二)重视角色演练,提升团队意识
教师在讲解会计或是财务的日常业务处理等内容时,让学生假设自己就是处理业务时的各个角色,通过角色演练模拟实际情况,进而让学生明白实际操作时每个岗位的工作以及衔接方式、各个部门之间的业务联系、怎样在实际的工作中充分运用监督权力。通过这样的角色演练,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实践的能力,巩固理论知识的记忆,还可以提升学生之间的团队意识,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三)创新考核制度,促进教学改革
要完善以往单一的考试制度存在的弊端,促进中专财会教学的改革。在考试的内容方面,不能只局限于条条框框的理论知识,要重视对学生融会贯通知识能力和处理实际情况能力的考核。如会计的考核,除了要有必要的理论知识考核外,还应该有基础的业务技能考核、专业的核算技能考核、综合的实际能力考核等。
考核的方式也可以有所改变,不一定非要严格按照半期、期末的方式进行考核,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进度情况进行考核。每一章大的内容讲解完毕之后,就可以有一次考核,及时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力。同时,在考核时,应该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将考核的方式灵活化。
对于考核结果的呈现形式也可以多样化,如百分制、等级制等。对学生的考核情况进行点评时也不能只看结果,还应该结合考核的过程。善于发现考核过程中学生展现出来的优点,对于有创新意识的学生还应该给予表扬。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还可以促进中专财会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四)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实践能力
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参加各类活动,引发学生对社会规范实意的思考,熟练运用基础运作方法,积聚足够的实践经验,体会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在思想上形成积极参与的意识。最重要的就是要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往的教学主要依靠教师给学生口头传授知识,但现今口头传授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也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连接起来,通过不断实践、反复强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实际操作欲望。学生有了欲望教师的教学就会轻松很多,效率也会提升很多。毕竟财会课程是一门很专业、很技术的课程,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只有多上实践课,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020教师入职培训心得体会模板1作为一名即将踏入讲台的新教师,我很感激学校为我们安排的入职培训。这次培训的内容非常全面、紧凑,既有教学常规、班级管理、青年教师培养、教案书写,也有教学科研、备课、听课等等。通过培训,我对世纪中学的领导班子、教师团队以及校园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感受到了世纪中学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培训期间,我除了准时听讲座、交教案、听老教师讲课外,还有很大的收获。现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首先,培训使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在培训中,孙桂平老师谈到教师的职业神圣在自我上,即自我的幸福感、自我的自信心。仔细体会和琢磨她的话,觉得很有分量、很有道理。这也使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深的思考和认识: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教师是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所强调的就是这个意思。作为一名教师,还应该富有爱心,并且这份爱应该是无私的、平等的,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和心理变化。
其次,就自身的更新优化而言,听取周睿老师的报告后我树立了终身学习的目标,并且真正认识到了在工作中再学习、再教育的重要性。古语有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材、教法每时每刻都在更新、都在变化,而我自己现有的知识却是有限的,倘若不主动学习,就很难把教材上的知识完整地、全面的传授给学生。因此,我认为教师只有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教育思想,才能跟上时代前进和知识发展的步伐,才能胜任复杂而又富有挑战性的教育工作。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但是,我认为教师还不仅仅是一桶水那么简单,教师应该有源头的溪流,“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不断否定自己,才能不断进步,拥有的知识才能像泉水般沽沽流出。
再次,是教学技能和方法上的收获。对于新教师,悉心备课上好每一节课是必须要抓住的主线与核心。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备教法,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只有在这些方面下功夫,做到有的放矢,教学才会有成效。
最后,常怀一颗谦卑的心。一方面,作为一名新教师,一定要多利用闲暇时间听本学科老教师的课,学习他们丰富的教学经验,主动向他们学习、请教教学中的问题;另一方面,要真诚的向学生学习,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做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一起成长。
我想说,培训让我成长了很多,提高了很多,同时这次培训也吹响了我教师生涯起点的号角。新的起点需要新的奋斗,新的奋斗需要旗帜作为引导,这次培训就是一面很好的旗帜,在思想、行动和实践上给我以切实的引导和鼓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本次培训精神作为指导,以实际行动为世纪中学的发展贡献力量。
2020教师入职培训心得体会模板2在大学毕业之际,很荣幸能作为一名应届毕业生留校工作。7月3日至7日,在学院人事处的组织下,进行了为期五天的20_年新进教职工入职培训。
在培训过程中,投资集团就在民办高等教育的环境下实现个人发展成长问题方面为我们做了培训,接着人事处的尹处长就人事管理制度及师资建设情况做了介绍。学工处何处长作了学院学生工作概述的报告。教务处李庆副处长就教学管理制度及基本常识与大家作了交流。接下来几天时间,学院培训中心的郭主任带领大家进行素质拓展,在有戏与趣味中提升新进职工的团队精神,合作思想,责任意识等综合素质。
经过短暂而系统的培训学习,使自己对工作制度,岗位职责,个人发展人生规划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认识与提高,总结一下,主要有一下三个心得:
一、学习集团办学理念奉献社会 努力提升自我素质有所作为
培训第一天,投资集团的老师为我们作了关于在民办高等教育的环境下实现个人发展成长的报告。主要讲到了我国民办高等教育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民营企业的投入为高等教育注入活力;学校发展与个人成长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听了老师的报告,是我对独立学院的发展历史及过程;投资集团的发展及对教育板块的投资,江城学院的发展与个人的成长都有了较深入的认识。
特别是老师讲到投资集团把投资于汽车、金融、地产等多个领域的资金拿来投入高等教育领域,反哺社会。投资集团目前在全国范围内拥有6所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民营独立学院,与国立高校共同发起创办的全日制本科普通高校,目前在校生总规模超过2万人,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责任是企业立足社会的基本保证,而个人而言,教师又是人间最美的职业。我作为江城学院的一名新进教职工,应该更加努力,工作尽职尽责,勤奋学习,努力提升自己,争取有所作为,为江城学院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学以致用尽职尽责快乐工作 寓学于乐有感有悟开心生活
凡事在经历后才会懂得的更多。在学院培训中心郭主任的带领下,我们进行了素质拓展训练,通过这次素质拓展训练,我受益匪浅,感受颇深。在这次拓展中,既有个人项目又有团队项目,但所有的个人项目也都是和团队共进退的。团队项目不是靠一个人的智力、体力和能力就能很好完成的项目。它的最大特点就是群策群力,团结互助,才能共同完成团队的目标。在本次拓展的过程中,队的队员之间最关心的都是如何组织、协调及配合好,而不是某个队员自己如何能做得更好,团队合作的精神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
让我深有感触的是“信任背摔”这个游戏,在这个环节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战胜自己的恐惧心理。在那高高的背摔台上摔下来,虽说下面有人挡着,而且是三重防护,但还是有人没有完全放开心中的恐惧。从这个游戏中,我也有很深的体会: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队友,要敢于克服心中的恐惧,怀揣一颗坚强勇敢的心;还要学会换位思考。
为期几天的素质拓展训练结束了,虽然大家都很累,但是素质拓展训练所给予我们的启发和经验是一笔永久的精神财富,无论我们身处何种岗位,只要用心体会就能得到有益的人生感悟。在这几天时间里,感悟最深的应该是团队的意识,从一个人到一个团队是一个飞跃,在团队的范畴里,我们不能仅仅考虑到自己个人的利益,而是应该以团队的利益为中心。
再回头,每一个游戏都有它在现实生活中,工作中的意义。每个人循规蹈矩的生活,很难有机会重新思考与认识自己,拓展便为我们开启了这道门,使我们亲身体会到了那些早己熟悉的,看似平常的做人和生活的理念,真正的认识自我,勇于挑战新事物,有开拓创新精神。并充分认识到一个团队的凝聚力和团队中角色的合理利用,资源的合理分配的重要性。
决不轻言放弃,坚决坚持到底,绝不脱离团队,团结协作,通过这次拓展训练,我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会团结合作,尽职尽责,快乐工作,在游戏中体味人生道理,寓学于乐,开心生活。
2020教师入职培训心得体会模板3在8月13日上午开始的高新区新教师入职培训启动仪式是由高新区教研室的唐主任和李主任主持的,先是由分管人事的老师给大家介绍了整个成都高新区的概况,分析了高新区“小机构、大服务、高效率”的体制特点以及教师人事管理的具体4点特点,分别是:1、全员聘用管理;2、绩效工资制;3、岗位设置管理;4、与高新区体制相适应。高新区社会事业局教育处的杨处长还对我们新老师提出了“立师德,树师爱,强师能,稳心态,习常规,擅创新,求发展”的七点希望,表达了对所有新老师们殷切的关怀。
入职培训题正式开始,首先是由来自电子科立大学的唐老师发表了题为“转变”的演讲。唐老师热情洋溢的演讲可以说是给了刚刚踏上教师生涯第一步的我一个下马威,真是让之前一片茫然的我获益良多。唐老师在整个发言中,着重强调了4点内容:第一,清空归零。所谓不破不立,刚进入一个新的环境,要尽快放下自己以前的成绩,从自己之前的生活中走出来,走出之前的思维和做事的定式,融入到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第二,团队意识。一个人真正的优秀是由于他身处一个优秀的团队。切记不要对外讲自己团队的坏话,要真正地以团队为荣;第三,教师要注重自己的态度和专业,做到“量、现、德、才”四个字。教师的立身之本就是自己的专业,无论对自己以后有怎样的职业期许都必须首先要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专业课老师;第四,教育是一项讲心的事业,具有岩壁的过程。这一点不难理解,我们也听过很多,但对我而言,无论重复多少遍都是有必要的。之后,来自芳草小学的漂亮女老师梁艳跟我们大家分享了她从教_年来的点点滴滴,对她的每一个学生都如数家珍地展示给我们,让我看到了一位青年教师艰辛却又无悔的成长历程,也让我真正明白了作为教师最大的成功,莫过于像先生说的“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
下午被请来给我们做讲座的是德高望重的冯老师。冯老师对从教者提出了“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的要求,即教育思想、情感态度、意志品质、行为实践,并着重从知和情的角度加以伸发阐述,深入浅出,有理有据。整个讲座中,气氛十分亲近,冯老师通过刘翔受伤、体育教学、《窗边的小豆豆》等生动的例子,引起来大家广泛的共鸣和深入的思考。冯老师不仅用扎实的知识引导我们,同时她平易近人的谦和态度以及乐观豁达的处事风度也让我们受益匪浅。在讲座的最后,冯老师还对我们新老师提出来自己的建议:1、正确的价值观、责任感、使命感;2、坚持师德规范、行为规范;3、不断学习,勇于创新;4、坚持梦想,走自己的路。
14日上午的讲座是由七中初中学校的杨校长讲的题为“站在学校文化的‘肩膀上’”的报告。在报告中,杨校长首先要注重对学校文化的感知的选择。新教师要分别去感知学校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感知学校的规章制度,感知领导的只言片语,感知师生的行为习惯,感知同行的交流学习;然后对所感知到的一切做出选择,选择遵守制度,选择遵从领导,选择尊重同行,选择效仿骨干。在感知和选择的基础上,新教师要领会和融入学校的文化大环境,高新区的学校有这样一些共同的文化氛围:激昂奋进的办学追求;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开拓创新的教改精神;团结奉献的工作态度;和谐包容的工作氛围;民主协商的管理。第三就是要在完全融入学校文化之后,要争取和学校的文化产生良性的互动关系,积极参与到学校文化的建设中。对于杨校长在报告中提到的“云技术”、“电子书包”等新鲜名词,引起了我极大的探索热情。
下午题为“教师形象管理”的讲座的报告人是成都大学的张教授。张教授首先是用个人端庄得体的言谈举止来诠释今天报告的主题的。张教授的报告可以说是让我茅塞顿开,原来自己一直以来的行为举止中有诸多不和社交礼仪的地方,问题虽然看似不大,但有时候这些小问题却可以毁掉大家长时间的努力。张教授所讲的见面、餐厅、语言、握手等各方面的社交礼仪在实际的工作和会客中都十分有用。最后,张教授还送给我们三个主题词作为忠告,分别是接纳、欣赏和赞美。
讲座的最后一天,是由教研员刘老师的题为“青年教师规划职业生涯”的报告开始的。因为我也是一名未来的语文教师的缘故,我感觉刘老师所说的内容处处几乎都是为我量身订做而成。我会开始阅读《江苏教育》、《四川教育》,我会重读周国平,我会尽力捍卫孩子的童年,我会关注儿童文学,我会努力实行“不言之教”·····下午,高新区教研室唐主任为我们作了关于“走向成熟”的讲座。唐老师提出了一个从大学生到教师再到合格教师再到成熟教师再到优秀教师最后到教育专家的成长路径,指出教师作为一份职业,首先是让我们用以谋生的手段。大学生刚从象牙塔中走出而步入社会,不缺知识,缺乏的是方法和技巧,我们需要熟悉、把握教材,从而驾驭课堂,要重视“师傅”的指点,顺利地渡过职业倦怠期,掌握先进的教育技术和艺术。作为一名教师,他必须具备先进的教育思想;较强的科研能力;终生学习并影响学生的习惯,最终达到“道法自然”的境界,时刻了解到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我能为他们做些什么。最后,唐主任根据自己多年从教的经验对我们新教师提出来宝贵的建议。
这三天的讲座堂堂精彩,各有千秋。针对我们新入职的教师在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都提出了相当有价值并极具实用性的意见和建议,使我有醍醐灌顶之感,真是字字珠玑,发人深省。当然,我的从教之路才刚刚开始,在以后漫长的教师生涯中,我必将“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把我的最美好的时光献给教育,献给孩子们,做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王!
2020教师入职培训心得体会模板4_年7月,我很荣幸的参加了学院举办的新进教师座谈会。作为一名刚踏出大学校门的新教师,我对新的社会角色、新的工作任务、新的生活充满了热情和期待,由于在工作方法及工作技巧方面缺少经验,迫切地希望能通过这次的教师培训找到答案。此次座谈会,让我对学校的历史、办学的定位和职业教育等有了初步的认识,以下是我具体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们听取了祝院长的报告,其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高等职业教育迎来春天、二是学院的办学定位与发展、三是高职教师的发展。_书记于6月23日做出重要指示:要高度重视加快职业教育的进程。现如今,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有着很大的潜力,我校作为省示范高等职校应积极响应并努力配合。作为职业学校教师,只有具备了全面的素质要求,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才能培养出推动社会进步的人才,而其中的教师职业道德是我们首先应该学习提升的,因为它是我们教师素质的核心,并且它将直接影响我们教书育人的整个过程和质量。职业教育应该面向人人,面向社会,建设终身教育体制。作为教师,更应该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祝院长的报告让我领悟到现代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的教育,是体现终身教育观念的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我们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坐落在两汉文化的具有历史的高等职校。另外,今年恰逢我校50年校庆,我校将步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作为学校的一名老师,本人充满了由衷自豪感,也使我迸发出饱满的工作热情。今后,我会积极向领导、前辈学习,积极与同事交流,积极与学生沟通,尽快适应工作岗位。
随着我们国家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政府对于职业教育的倾向力度逐渐加大。职业教育的意义是多层面的,其中最直接的一点,就在于能够培养大量的我国目前急需的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中国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制造业梯度转移的情况下,应该抓住了成为世界制造大国的一个大好的机遇。影响职业教育的市场因素很多,有生源市场、资本市场、资源市场、劳动力市场,等等。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劳动力市场。从某种意义上讲,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决定性。发展职业教育必须考虑学生的充分就业,这是衡量职业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我国职业教育目前还相对薄弱,完全依赖市场调节是难以充分发展起来的,因此需要政府加强统筹和协调并和企业社会资源的配合。
对于怎样做一名优秀的老师,激发职业教育的办学活力,我认为最根本的就是从学生出发,把学生放在公平公正的学习竞争平台上,让学生参与评价课程,同时要有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启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自主学习。除了关心他们的学习以外,还应该更多地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引导他们向着积极、乐观、上进的方向发展,更多地了解他们课堂以外的生活,以便及时、适当、全面地帮助和引导他们健康成长,能够给他们一个适合他们自己的舞台,让他们有更多机会去展现自己的年轻魅力,张扬青春的才华,找回丢失的自信。我校的硬件设施已经具有优势,这对于培养出高素质人才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其次,要重视高职高专的理论课程和人文课程建设。第三,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首先是教师要转变不利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思想观念,如重学科性人才培养、轻职业性人才培养;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的观念,还要转变人才观念,把技能型人才作为宝贵的人才来对待。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和迅速崛起,一方面丰富了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同时完善了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另一方面顺应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顺应了现代化建设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要,适应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但是,高等职业教育要把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融合在一起。目前大学日趋职业化,将自身定位于职业训练所,并以培养市场所需人才为最高目标,但这远远是不够的,我们培养出来的,是有一定理论基础,又有专业特长的高素质人才。
此次培训,各位领导前辈给我们新教师指出了很多注意事项和提高自己的方法,例如:上课的仪表体态和用语、课程的设计方法、如何活跃课堂气氛。除去以上的经验,还提供给我们丰富的教学资源,让我们对今后的教育工作充满信心。模仿是最优秀的老师,今后,我绝不会局限于一种教学方法,多多模仿其他优秀的老师的上课模式,设计出最适合自己最适合本校学生的教学方法。同时这些教学资源还能够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因为只有自己不断学习、以身作则才能给我的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对于怎样做一名优秀的班主任,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平等公正的对待学生。接着就是要教会他们乐观的积极看待为题,面对生活。我认为班主任并不仅仅要督促学生学习,更要对学生今后的整个人生有所启发,教会他们思考人生,让他们对今后的发展进行思考。我会尽我所能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教会学生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目前我将就职于信管学院的商务教研室,入职第1年,本人计划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考取高等教育资格证书,完善备课,自检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参加学校组织安排的各类培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升自己教学水平;加强课堂教学的研究,掌握现在的教学手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2-3年,获得讲师职称,申请在职博士,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之后将努力进取,积极参加各级科研活动。作为一名新教师,日后工作的路还很长,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碰到的困难会接踵而来,面对这些,我会继续迎难而上,积极进取,努力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严格要求工作,通过不断地学习和交流,尽快使自己成长为一名德才兼备、业务精湛的职业学校教师。
2020教师入职培训心得体会模板5岗前培训短短一天让我对实外今天的成功有了初步的感悟,尤其对于学校的先进的英语教学理念,有了“终于找到了组织!”的感慨。
什么是“先进”的理念?我的理解是,“先进”并非是寻求一种标新立异的存在状态,
而是趋近事物的本质,符合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的状态。潘校、沈校以及好几位老师都谈到了我们的教学不能只看结果不讲过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成长规律的教学教育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这个过程很可能是缓慢的,不能急功近利。
对于这一点,我深有感触。
现阶段,国家设定国家性的考试的政策的初衷被社会,学校,家长,教师层层扭曲。教育越来越功利化,越来越有些不择手段。我所见的某些学校,为了吸引抢占更多的生源,赢得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目光只集中在学生的考试成绩的各种指标是否雄居全市,全地区第一。对于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教师的教学过程是否急功近利,有的学校一概不闻不问。月考,半期考试,期末考试,各级各类考试之后,班级按平均分,优生率排名,名次居前的老师被视为“好老师”,无论这个老师是否在不断的压榨学生有限的休息时间,是否在违背教育规律,有着“杀鸡取卵”的行径。精心的课堂设计,没有!生动的讲,没有!精彩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没有!刷题刷题再刷题!唯分数论的做法让孩子们成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实外老师醉心演绎课堂,精彩的课堂往往成了师生思想碰撞,共同成长的乐园。这是多么让人愉悦的事情啊!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学校的英语教学理念。为什么实外的外语教学这面旗帜可以大放光彩?我认为正是因为学校走在正确的、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教学之路上!
如果一味地只要求考试成绩,只要效仿有些学校的有些老师的操作,用中文来讲解课文,只需要孩子记住单词,会写句子,知道意思,无限压榨学生的时间,用“填鸭式”的教学“题海战术”来形成条件反射般的考试本领,高分自然不在话下。然而,这样的高分背后,孩子付出的是血泪的代价,学会的是不能开流的聋哑英语,也感受不到英语这门语言本身所具有的工具性,人文性带给孩子的国际视角,言语沟通的快乐和文化的交流的乐趣,并且,这样的教学下成长的孩子的英语考试成绩只能限于低段学习还有些效果,对于高中英语,大学英语只能是黔驴技穷。
实外的英语教学按照语言听、说、读、写的习得规律,所有英语教师有着共同的教学理念,从一开始就坚持“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原则,重视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强调首先大量听英语,积累对英语语音语调的感知,然后模仿正确的语音语调,继而替换语言内容,灵活运用语言知识,能根据情境,话题进行自然的口语交流,英语剧表演。此为初一阶段的重要任务。在此阶段,读与写的要求相对而言不高。当听说突破之后,大量的阅读和规范的写就要顺势而上,这是初二阶段的任务。初三阶段进一步听说读写的要求,复习迎考。按照这样的符合语言习得规律的教学,最终会取得听说读写的全面成功,中考成绩也会达到预期效果。最重要的是这为孩子的后续,终生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