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八上语文知识点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根据语文教材、知识所出的试题,它部分出自课本,部分又有别于课本。语文是一个弹性比较强的课程,很多试题都可以变相地被问出,并且很多试题都看似熟悉,但却在课本上找不到踪影。所以语文考试取得高分的一个秘诀就是要多留心语文知识的细节,多留心一些点滴词语,多留心一些感性和理性相结合的知识。抓住一些小细节的分数,进而就能从分数上拉开距离,并脱颖而出。教师在命题的时候,要想让试题得以有效性的考核和科学性的考核,必须遵从命题的几个准则,详情如下。
一、提炼课本
教师在命题的时候,要考虑课本,也要考虑学生的焦点,要让命题点既具有考核性,又具有大众的喜好性。因为试卷只是一个考核学生在一个时间段中对语文教材的学习情况的工具,它的目的是看学生有无成长,有无进步,有无学到新的知识,有无对大纲要求全面把握。而不是一次能力的筛选与选拔,所以教师在命题的时候要多考虑学生的焦点和立场,不要使考试的目的被扭曲了。关于语文知识所出的试卷,重在通过评估学生在一个阶段中的学习情况,进而发现学生的不足点以及弱点,最终使教师在下个阶段的教学情况与学生在下个阶段的学习情况能够在调整中得以进步。所以在命题的时候,要基于课本,提炼课本,但是不能将试题当作考核的最终手段。例如:在关于词语之类的命题中,不要硬生生地考查课本中的某个词,要将词放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而让学生可以凭借对语境的感受和揣摩,开拓、扩展、深化自己的思维,增加思考的正确性、方向性、定向性,进而在深化性、拓展性的思索、思考、理解中,使自己对词语的选择、运用得以正确化、标准化、延伸化。
二、融入生活
在过去对语文知识所出的试题中,很多命题老师只管出题,不考虑试题的影响性以及意义性,使试题只是试题,学生在拿到试卷的一刹那,更多时候表情都是愁眉不展,感觉考试就如同自己和课本在做一场陌生的较量,看题之后,很多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看到硬生生的问题,忽然间就忘了,甚至不知道该怎么做,之后担心考试成绩过差,进而垂头丧气、满脸不悦。所以教师在命题的时候,要将试卷和生活做出一定的结合,将生活场景文字化,进而让学生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在生活场景中文字化。例如:考查一道关于《鸿门宴》的试题。在电视剧《西游记》之中,无论唐僧、孙悟空以及猪八戒、沙和尚他们走到哪里,都会有妖精前来闹事。有一次,孙悟空和沙和尚都不在,只有猪八戒在唐僧身边,突然一个妖怪出来,和猪八戒就打了起来,他想引诱猪八戒,让猪八戒离开唐僧,然后自己再去抓唐僧,吃唐僧肉,以求长生不老。这个简短的小故事,可以用《鸿门宴》之中的哪句话表示?答案很明显――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样将知识变成有趣的场景来考查,学生看了后,会感到轻松、有趣,进而减轻考试压力,也能让知识点得到真实、科学的考核。
三、注重个性,能力拓展
课本中知识掌握得多少以及好坏,并不能决定学生语文造诣的高低。真正的语文能力往往是一种个性的发挥,能力的拓展。因此在命题的时候,除了课本或教材、大纲中的知识,教师还要出一些注重个性,能体现能力的试题。本人觉得既能发挥个性,又能体现能力的试题就非作文莫属了。作文是一个可以自由阐述、自由发挥的知识性、能力性、文学性的空间,学生在作文中能将自己的个性、能力在字里行间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所以在对作文进行命题的时候,教师要取大众化的题材,让学生找到不一样的视角,进行一次个性的、不一样的能力发挥。
总之,在人教版的高中一年级的语文教材中,根据大纲的指标和要求,课本中的考核点、知识点与命题点非常多,虽然都需要学习,但是也有重点和非重点之分,所以在命题的时候,也会根据知识的难易度、重要度进行命题。总之,要使得试题具备有效性的考核作用和科学性的考核作用,教师在命题之时,要注意“十六字”准则――“提炼课本,融入生活,注重个性,能力拓展”,进而使学生通过考试,明确教材重点,并在此基础上,使能力得到延伸、拓展、提升。
参考文献:
[1]刘雨薇.稳定平实进步:高中统一学业考试语文试卷命题意图[J].语文课题学习,2012(17).
初中语文是一门富有规律富有内蕴的学科,加之学生自身也存在所受规范教育时间较短,抽象思维能力尚未形成等多种主观条件制约,仅靠他们自己,很难从繁杂的教学内容中寻找到清晰的学科脉络。优秀的语文教师就会在教学中,传授给学生归纳的方法,并且有意识地在一个单元,或相邻的几篇课文中,将同一类型的知识,作衔接性教学、反复性教学,以求得知识的连贯和完整,并逐渐在学生面前展开一张纲领清晰、经纬分明的知识大网。
如七年级上二单元,编者是按照内容“金色年华”,将《往事依依》等四篇课文放到一起。于是,教师通常会将重心落在文章事件的厘清、语句的赏析、情感的体会等方面。而笔者会一直紧抓知识点不放,除了上面所提到的教学重点外,笔者还会在知识目标中增加表达方式的辨析。因为在这四篇文章中,除了说明之外,其他四种表达方式都有较为具体和难度适中的实例,尤其是其中的描写最为详尽,包括五种人物描写和两种环境描写等。对这些内容的教学,不能仅仅戛然止于该术语,还要做到用具体的句、段、章说明其本质,让学生不管在何时何地遇到,都能作出准确判断。
当然这一单元也可以关注写作手法、修辞手法等。只是在一个单位板块内,不要贪多图快,特别是对尚未完全适应初中语文学习方式的初一学生,最好是从比较简单的单个内容入手,让学生感觉比较容易,从而避免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有一种情况笔者认为很不可取,那就是很多教师喜欢等到初三总复习时,才帮助或引导学生进行全面总结。其实完全不应该这样,知识堆积太多,容易让学生感觉压力大,一旦跟进太难就会放弃。笔者通常会将这些知识点分散,从七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开始,就有计划地一单元一重点进行训练(后期可以视学生的学情增加至两个重点或三重个点),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概括方法后,就放手让学生独立进行归纳总结,有时还将之单独列为一个作业。
这是从散置在课文中的知识,到规律形成的归纳能力的迁移。
二、示范迁移方式,提示个中规律
知识归类的目的,从大方面说,能够帮助学生对初中语文形成一个清晰的脉络,拥有大语文观;从小方面看,能够为迁移运用作好知识准备。学习的迁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最常见也最容易让学生掌握的方法,就是举例分析法。
当学生掌握了十种说明方法及分辨方法之后,老师可以举些例子,作为实际的运用示范。如提取说明文阅读中“文段第x自然段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的题目,离开文本“判断下列句子分别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等。这样的判断是基本的,因此必须是理由充分而准确的。
而后进一步展示十种说明方法的作用,与学生共同分析,抓住关键词句进行记忆。在回答问题时,要求学生用关键词自己造通顺句表达。渐渐地,学生便掌握了“回忆答题思路、抓住关键词、组织语言回答问题”的三步骤答题法。
以例示之后,还应提示或引导学生归纳其中的规律,以便触类旁通地解决其他几种说明方法的作用,以及范围更广的知识内容。于是平时在学生眼中习题答案的神秘面纱,也被豁然揭开了。
这是从一道道题的知识运用,到答题步骤形成的整合能力的迁移。
三、提点学生训练,区分本质迁移
最后一步是让学生进行适度的训练。这种训练,要求学生尽量独立完成,在自主状态下不能做好的,首先找同学探讨,尤其应向班上语文能力较强的同学寻求帮助,通常他们提供的是思路而不是答案,这才是高效的援手;然后才考虑向老师求助,一则因为老师与学生相处的时间比较少,二则老师的讲解是上对下的提点,具有指导性,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会缺少一些同学间探讨时争强好胜、尽力挖掘潜力的氛围。而所谓“适度”,是根据学生的不同学情(包括答题基础、接受能力,运用能力等),给予一定量同类题型的训练,一旦学生能熟练运用思路答题,并能在组织语言时考虑用词的准确性,即可进入下一内容的学习。
训练时,通常是循序渐进地顺势迁移,即掌握知识点,分辨、判断知识点,运用知识点答题。如果想更深化和强化迁移效果,还可以要求学生模仿例文,以知识点作片段作文训练,如在说明方法的运用中,“运用两种以上的说明方法”,说明树林对人类的作用。说明反思过程时,教师要特别提醒学生,其中的本质与迁移,即所举的“一”和被举的“三”分别是什么,使学生坚守“一”的性质,向四面八方伸出试探的手,总结出所能够抵达的“三”。
这是从练习到创新的创造性能力的迁移。
以上侧重阐释了初中语文中,关于阅读文段之知识点答题能力培养的过程,这一过程的重点就是知识的迁移、多种能力的迁移,换言之,也是迁移能力形成的过程。虽然迁移能力的培养是漫长的,但是,只要不断探索其本质规律,持续运用进行训练,就能够将之缩短,从而以更快的速度,养成更高质量的迁移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立雄.培养学生迁移能力 提升语文教学效率[J].语文教学之友,2012,(11).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042-01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对象。随着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完善,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得以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主观需求,结合各种客观条件,迎合时展的要求,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现阶段,八年级学生在语文学科中可以领到两本教材――语文课本和自读本。自读本是教材的辅助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节省了教师和学生的时间,能帮助学生更高效地学习。
一、语文学科教材整合与阅读教学间的关联
语文教材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不可取代的意义。它为并不系统的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相对系统的教学依据,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具有指导作用。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具有整合教材的义务,去粗取精,将课堂时间高效地利用起来。教材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思路,但其仅仅只是教学的一个起点、一个工具,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从实际出发,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取舍,融入自身的教学特色,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阅读是语文学习中的四大板块之一,也是学生认识世界、感受世界、拓展思维的重要途径。学生是阅读实践活动中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依靠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握教材中所蕴含的情感因素,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
二、语文学科教材整合与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学生的主观需求,具有功利性
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主力军,他们担负着国家的殷殷期盼。时代要求实现全民教育,与目前的应试教育模式相悖。随着新课改的推广,语文学科在对学生能力的考察逐步由课上转为课下,注重学生课外知识的积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这种方式让已经适应以课堂知识点为主要考察对象的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加强了对语文学科的畏惧心理,极大的消减了学习的热情。
教材中选出的文章纵然符合了中学生的理解水平,但与学生的心理状态、认知水平、生活经历差距太大,使他们很难将感情融入课文中,无法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思想,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学生才是阅读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师在日常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条件,帮助学生提升阅读水平。
(二)盲目追求形式,忽视了课堂效果
在针对八年级学生阅读教学展开的一项问卷调查中,有近一半的学生认为老师课上讲授的知识点太多,这说明学生认为教师的授课没有吸引力,不能激起他们对语文阅读学习的兴趣。在问及什么方面需要老师的指导时,有31%的学生需要教师在阅读方法方面提供指导,多数学生认为教师应该教授他们选择书籍的方法。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在课余时间不知道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书充实自己,导致自控能力不强的学生受到不良刊物的影响,逐渐陷入歧途。
当今语文教学过度依赖多媒体的辅助,严重忽视了教材对语文阅读的作用。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过多使用多媒体,就会逐渐将知识的传授流于形式;学生在学习中过度依赖多媒体,就会使学习变得娱乐化,让学生将本该放在知识上的注意力分散到课间中,缺少了学习应有的严肃性,大大降低了课堂效率。
(三)滥用教辅资料,做学习无用功
初中语文教师在日常授课过程中,通常会将讲课和学生练习分离开来,在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大量的叠加阅读训练。这些阅读资料如果选择不当会有训练类型上的重复现象出现。所以在语文阅读训练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选择阅读材料,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产生多元化见解,不要刻意去追求标准答案而束缚了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现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三、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重视课前预习过程
课前预习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八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及时学习的能力,需要课前预习帮助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在正式学习之前,学生先自行通读全文,找出文章中的重点和难点,使第二天的学习更有针对性,课堂效率也会大大增加。
课前勾画出课文中的重难点部分,在有感触的地方标上批注,可以随时记下一闪而逝的阅读灵感,将自己的思想与课前预习相融合,有利于综合能力的提升。
教师在教学之前,通过分小组学习的方式,进行课前讨论。一千名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针对教材课文中的重难点在小组中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让不同的思维碰撞出知识的花火。
(二)适量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将现代科技适量运用于语文教学中可以丰富课堂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课堂中,通过大屏幕将想要表达的内容播放给学生看,可以更直观地向学生传递信息,大大增加课堂的信息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课堂利用率增大,提升课堂效率。
(三)建立小组学习模式
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七年级一年的学习生活,对班级的同学有了很大程度上的了解,彼此间的熟悉程度大大加强,默契也逐渐突显出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学习中的默契,运用小组互助学习的方式,利于学生和教师间的知识分享、交流协作,共同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氛围。
(四)及时评价总结
八年级是初中学习的重要阶段。教师通过制定阶段性学习目标,可以帮助回顾阶段性学习的过程,找出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教学活动提供改正依据。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过程中也要及时总结学习效果,及时纠正学习方法,促进自我进步发展。
综上所述,八年级是初中学习中打基础的一年,要为九年级的升学备考做好铺垫。语文教师在八年级的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对教材的整合,结合配发的自读课本,理清教学思路,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学会独立思考、辨析文章中心思想,以此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养成。教师还可以适当运用高科技辅助教学,提升学生的阅读学习热情。相信通过三年的学习积累,广大学生的语文素养。基础知识、鉴赏能力会提升至新的层面,为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的总结第一轮复习重在全面复习,夯实基础。在认真研究近两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和高考语文试题的基础上,结合多种对高考试题的评价报告,我们发现语文高考试题的命制出现如下特点:1、重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考察。2、文化内涵日益增强。3、主观题所占分值比例逐年增加,客观题逐年减少。4、作文命题稳中有变。鉴于此,我们做到了如下几点。
1.课本复习和知识点专题复习相结合,以知识点专题复习为主线,以课本复习为辅线。
课本复习主要利用早读时间,给学生制订具体可行的复习计划,由学生自主完成。知识点专题复习主要由老师带领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这样两线并进,有主有次,可以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复习效率。
2.语言知识的积累和语言运用相结合。
鉴于高考语文命题重主观的趋向越来越明朗。我们在复习专题时,打破常规的复习顺序,把语言知识点的积累和语言运用结合起来,即把字音、字形、词语、病句的专题复习等专题复习穿行。这样既避免了单纯的语言知识积累专题复习的枯燥记忆,又保证了学生不间断的语言运用技巧的训练。有积有发,两者结合,相得益彰。
3.语言基本知识点的复习和作文训练相结合。
在第一轮的复习中,至少每两周进行一次作文训练。(作文训练也可以和模拟考试同时进行)比如,第一次作文专门训练基础等级的“符合题意”。第二次作文专门训练“符合文体要求”。这样第一轮复习结束,(一般应在3月份)学生应该能够对高考作文的各项能力要求做到心中有数,不管作文题目如何出,能够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手里有粮,心中不慌。”
4.专题知识点的复习和阅读相结合。
高三年级是至关重要的一年,时间紧,任务重,各科老师都拼命的挤占时间,很多学生都主管地给各科复习排座次,语文成为众多学生眼中的弱势学科。在语文课堂上,老师为了赶进度,完成教学任务,也忽视了阅读教学,更谈不上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这样做的结果会使语文课面目可憎,极大的扼杀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高三年级复习课尤其如此。所以高三语文复习恢复阅读课,不但是可行的,而且是必须的,这样做不会降低学生的语文成绩,只会提高其语文素养和语文成绩,这是有很多成功先例的。
5.语文知识的专题复习和模拟考试相结合。
语文应试素质和能力是高中学生必须具备的,对面临高考的高三学生而言,这两点更加重要。根据语文的学科特点和近年高考语文试题特点,对初入高三的学生便开始周期性的高考模拟训练,实践证明是可行的而且有益的。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的策略经过高三上学期的学习,语文学科完成第一轮复习,在此基础上,从寒假到一模就进入了第二轮复习阶段。第二轮复习是语文科目各考点知识、能力、技巧熟练掌握、形成和运用的关键时期,在整理第一轮复习资料的同时,要做到“知识天天看,题型天天练,材料天天备”;知识错误要归类,题目题型要归类,答题步骤要规范,作文构思要常练;高效利用课堂,合理安排课下,做到课堂跟着老师走,课下自主查缺补漏。
策略一:老师的准备策略
查漏补缺,明确目标
一轮复习侧重在梳理和建构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所以,它突出了一个“全”字,各考点全面铺开,无一遗漏。而二轮复习则要突出一个“专”字,不宜面面俱到,要根据自己的薄弱环节集中攻克。譬如,整理、翻看一轮复习时做过的卷子,对各个知识点进行认真细致的全面检查,做到真正了解自己学生的薄弱项。根据木桶短板理论可知,这些薄弱环节也许就是影响下一步提升语文成绩最关键所在,所以,要对症下药,花大力气把它补起来。具体方法是:回忆所讲,回想所做,明白要求,清楚要诀,集中精力,及时归纳,找出良策,章法不乱地进行大量的实际训练,以期二次巩固提高。
提纲挈领,深入钻研
二轮要多做提纲挈领式的复习,善于瞻前顾后,完善知识系统,增强“一个题就是一个类型”的意识,做好知识的查漏补缺,切实弄清问题出在哪里,为何出错,是知识的漏洞,还是能力的欠缺。对于二轮复习,最忌讳的就是要求不严,对许多问题还停留在一知半解上,而不能做到准确深入细致的探究,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花费了大量时间而收效甚微,甚至是毫无收效,因此,必须要精做训练,形成快捷、准确的解题思路和技巧,防止以看,以想,要把“会做”、“做透”作为二轮复习的原则,力求在难度低的试题中少失分,在难度高的试题中多得分,以期全面提高得分率。
精心选题,质量求上
二轮复习阶段是接收全国各地各类复习资料的高峰期,要有选择地利用其中有典型意义的题,不做简单费时的机械重复,因为,题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备考的质量,题不在多而在精。所以,要充分利用好历年的高考试题,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作用。用高考真题,可以体验高考、解读高考和熟悉高考,实现与高考零距离接触,可以研读命题角度,从而把握过去考过什么以及未来考试的思路。也可借鉴各地市模拟题中的新题,譬如语言运用这块试验田里的新题型,多见些新面孔。当然,也可利用已练过的旧题中的典型试题,可以收到温故知新的特殊效果。
“短板”学生,强化训练
有不少学生数理化、英语等科成绩都不错,而语文却是“短板”科目,临近高考,学科“补短”刻不容缓。针对这部分学生,一卷得分的高低至关重要。调查表明,有相当多语文能力并不很强的学生,在高考语文选择题部分往往取得高分,这表明,同二卷部分的语言表述题、作文题相比,“短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一定量的强化训练拿一卷基础知识的分数相对容易些,这部分学生与其把更宝贵的时间花在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上,不如把力量放到语言基础知识的复习上来的明智,收益会来得更大。正所谓“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要注意两忌:
一忌多而不精,顾此失彼。许多学生为了在高考中领先于其他人,总是绞尽脑汁想方设法要比别人学得多。这种想法是正确的,但是他们往往采用多做题的方法,花去比别人多得多的时间,却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二忌学而不思,囫囵吞枣。题目是知识的载体,有的学生做了很多题目,却仍然不能举一反三,甚至举三不能反一,其真正的原因是他们没有养成思考、总结的习惯。
阅读题技巧(一)、记叙文阅读
一、词语:答题时一定要在文段句词的前后找答案或找解答的依据。
(1)能理解词语的表面意义,以及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并能理解其表达的效果;
(2)能确定词语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上文,找出后代入原文,看是否通顺合理.
二、文章概括:
内容概括(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人物和事件 (抓要点概括,推动情节发展的要点必须要\首尾的关键句必须扣住)
中心思想概括:如:“本文通过某人做某事,表达了作者对 __ 赞美与敬佩之情等,赞美了他(人物性格、精神品质)
三:主旨句的作用:结构上贯穿全文,内容上点明中心。
四、修辞方法及表达作用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 ,表达了 情感。
排比:表现了 ,抒发了 ,增强了语势,加强了感情。
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思考 ,使文章有起伏。
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 (的情感),使文章有起伏。
模式: (1).点明何种表现手法 (2).表现了什么内容(3).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如:此句运用了 ,从而生动形象表现了 ,表达了
五、记叙顺序及作用?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造成了……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3) 插叙作用: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
记叙文中穿插议论的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画龙点睛.
六、文章段落语句的主要作用有: (必须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来进行做答)
1、结构上: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照应前文(开头)首尾呼应。
2、内容上:开篇点题、抒感、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睛
3、写法上:气氛渲染、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文作铺垫、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象征、托物言志作用:使表达委婉含蓄、深沉感人.
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时间地点,揭示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等等。
七、评价感悟类
评价:“是不是”、“同意不同意”、“好不好”?感悟:结合主旨、个人生活体验,提出对问题的看法。
启示从原文引出;评价表明态度及理由。特别注意是否让举例或结合实际,把题目中所要求的全部答出。
八、懂得常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方法有:①正面描写: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②侧面(间接)描写:其他的人或事③细节描写④环境衬托人物心情等。⑤用词的感情倾向.褒贬色彩
作用是:揭示人物性格,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
非主人公在文中的作用:对比烘托,使主人公性格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九、记叙文语言风格:亲切自然口语化、幽默讽刺、热情奔放、冷峻辛辣等
十、人称作用:
第一人称: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一、教材回顾
新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于2019年秋期正式试行。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依次是:感受自然,祖国在我心中,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轻叩小说的大门,围绕中心意思写作,珍爱我们的家园,艺术的魅力,初识鲁迅。其中,第三单元“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本册共有课文27篇,精读课文18篇,略读课文9篇。这八组教材,每组基本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
“习作”“语文园地”五部分组成。课例包括有二至四篇课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不定,有的单元没有略读课文,有的单元有1——2篇略读课文。其中,第五单元安排了习作例文,所以没安排语文园地。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
”或“阅读链接”。全册安排“资料袋”三次,安排“阅读链接”四次。“口语交际和习作”依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整册共安排口语交际四次,分别安排在第二、第四、第六、第七单元。全册8个单元便安排了8次习作,每个单元一次习作,另外还安排了两次小练笔。一次是学习了《穷人》一课后,让学生揣摩桑娜的心理活动,对桑娜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第二次是在学习了《少年闰土》以后,让学生选择一张旧照片,然后仿照课文第一段的写法对旧照片进行描写。全册共安排“语文园地”七次,“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是固定栏目,另有“书写提示”“快乐读书吧”穿插安排,其中,“书写提示”在第二和第八单元各一次,“快乐读书吧”在第四单元安排了一次。
二、工作回顾
本学期我接六(2)班的语文教学工作,本班的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本学期在这方面进行了狠抓。如对课文的生字新词和要求背诵的内容,一定要全班同学都过关。对于学习的重点,如“句子的变换形式”和“修改病句”以及“多音字的理解”等容易失分的知识,我则采用了多种形式的练习,小结方法,练习巩固等,争取绝大部分学生在课堂里过关。另外,对于学生马虎做作业书潦草的现象,我要求全班学生做作业一律用钢笔书写,课余让他们练写字帖。一学期下来,学生在字词句方面的知识得到了巩固,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基本技能和语文能力。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最重要的学习莫过于方法的学习。搞好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是有很大的好处的。因此,我在教学不同的知识点时,都结合学生学习的情况工作总结来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在预习课文时,要求学生
“读—画—思—写—问”的五步预习方法,意思是“读课文、画词句、思内容、写批注、问不解”的方法。学生掌握这个预习方法,有利于提高他的自学能力和阅读水平。在阅读教学上,我注意理清文章的脉络,渗透理解词句的方法,指导学生抓住文眼来理解中心,归纳小结“分段、概括段意、概括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感悟表达方法”等阅读技能,并进行迁移学习到同体裁的课文中去,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在习作教学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周边的事物,关心时事,让学生时时追踪事态的发展,并把自己的感受诉诸笔端。把从课堂教学中学到的课文表达方法迁移运用,多积累素材,多练笔,学生的表达能力也不断提高,在综合性学习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让学生多实践,多思考,多总结。我组织多种展示课,让学生把自己收集到的资料汇总分类,确定研究主题,走出学校,深入家庭,走进社会来进行调查研究,学生的研究报告虽然内容欠具体,结论欠精准,但已初步闪现了学生智慧的火花。当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关键,要求学生认真书写,按时完成作业,专心听讲,大胆发言,定期复习等工作也是教学过程中要强调的内容。
三、
取得的主要成绩
1、
做好转差工作,本班极需帮助的后进生是杨婷、陶承宇、蒲舜旺3名同学,提高他们的成绩,对提高全班整体的学习质量有很大的作用。我采用的方式是
“以多优带一差”的方法,帮助差生制定出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每天让优生抽出半小时帮助他们掌握,因为是多名优生来帮助,所以他们都不会有增大负担的感觉。另外我还设了奖励的制度,形成了竞争的机制。通过单元和知识点的小测,检查他们的学习效果,及时给差生鼓励,使他们重拾学习的信心。
2、
根据学科内容进行相关法制渗透,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学生受益匪浅。
3、
学生学习积极性有一定的提高,大部分学生学会了课前预习,预习的效果仍有待提高。
4、
学业成绩:本班开学初51人,到考51人,人均分70.04分,优良10人,及格42人,最高分90分,最底分27分。学生高低分还是悬殊很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
几点不成熟的经验
1、在阅读教学上,我注意理清文章的脉络,渗透理解词句的方法,指导学生抓住文眼来理解中心,归纳小结“分段、概括段意、概括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感悟表达方法”等阅读技能,并进行迁移学习到同体裁的课文中去,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2、在习作教学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周边的事物,关心时事,把从课堂教学中学到的课文表达方法迁移运用,多积累素材,多练笔,学生的表达能力亦然不断提高。
3、优秀文段朗读。通过学生自主搜寻优秀文段,使学生主动进行课外阅读,学生的阅读量增加的同时,学生必然收获了许多东西。2、好词佳句的收集。在不断收集整理的过程中,学生的词汇积累有了明显的增多。
五、存在问题与不足
1、同学们的作业,个别书写质量太差,作业本保护的不够好,个别同学对字的笔顺、笔画掌握的不好,错别字比较多,还没有养成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2、在教学过程中,对新教材理解、运用不够深刻。对教材内容把握不够,教学方法不够灵活,没能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教学中,未能有效地关注整体,激励性语言使用不足不到位。
4、个别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高,还没有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5、辅差工作完成较好,培优工作则显不足。
六、今后努力的方向和设想
1、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要努力开发、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语文实践活动。
3、再次,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因人而异,不同的学习方法也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有人喜欢朗读,有人喜欢默写,有人喜欢总结错题本,有人喜欢背诵,每个学生必须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在学习中发挥出最大的功效。下面,我向大家总结分享几点各科目的学习方法。
4、物理、化学、生物的学习方法。理化生这三个学科都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所有的知识都来源于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与生产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所以在学习中我们不仅要掌握各种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定理和定律,更要把它们应用到实际中去。不仅要掌握理论依据,更要注重对各种实验方法的研究和探索,知识来源于生活,更要应用于生活。
5、地理、历史、政治的学习。史地政是人文学科,是一个社会长期发展的精神升华,多了解人文历史,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人生方向,为社会的进步做些力所能及的努力。要想学好这几个学科,就要多读书,多了解我们的人文历史、社会发展,只有知识面开阔了,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们,为我们的现实生活服务。
6、英语学科的学习。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国家之间也需要交流互通,因此我们就必须掌握他们的语言,我想英语学习的最大魅力还是在于人们之间的交流互通。要学好英语,除了在课堂上要听老师讲解最基本的单词语法之外,还要多读外文资料,一门语言的用法,是非常庞杂的,远非在课堂上接触的那点儿东西可比,我们要把自己放在一个更大的语言环境中,去感受到它的魅力,它的美丽。
7、语文和数学的学习。语文和数学的学习,具体体现在八个“多”字上面,多听、多看、多写、多练、多思考、多总结、多请教、多反思。提前做好预习对即将要开展的新课程做一个简单的预习,能理解的尽量去理解,理解不了的记下来,老师讲课的时候认真去听,顺着老师的思路走,集中注意力,利用之前预习的知识点,来与老师讲的知识点相对应,找出自己不足,认真做笔记,培养课外阅读的好习惯,多做习题巩固,多背诵,多练习要点,记住一定要及时复习。
1.回顾预习,巧妙导入(约1-3分钟)
联系相互关联的知识点,有目的地回顾所学知识,简明扼要地导入新课。注意事项:一是导入内容要与所学新课密切关联。二是要讲究导入艺术,巧妙导入。三是导语要精练、生动,富有启发性。四是可用多媒体音像导入,增强直观性、趣味性。
2.提示目标,概括要点(约1分钟)
明确告知学生本节课学习目标,让学生从总体上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可用电子白板演示)。注意事项:(1)准确制定学习目标。(2)要层次清楚,简明扼要。
3.指导自学,导之以法(约2分钟)
明确给出本节课学生自学要点,并指出每个环节的学习方法。注意事项:(1)明确自学内容,让学生知道学什么。(2)明确自学方法,让学生知道怎样学。(3)明确自学要求,让学生知道达到什么程度。
4.巡视解疑,洞悉学情(约5-8分钟)
学生通过自学对本堂课所学知识有了初步了解。此时,教师通过课堂观察、调查,及时了解学生自学情况,以便采取相应措施。注意事项:(1)教师要加强督查,及时表扬自学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2)既面向全体,又重点突出。着重巡视中差学生,帮助其端正自学态度。(3)充分发挥学习小组和小组长的作用,适当穿插竞赛环节,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
5.提问检查,纠正谬误(约5-6分钟)
重点提问中差学生,让其回答问题或板演,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注意事项:(1)尽量让后进生回答演示。让尖子生演练,表面上正确率高,实质上掩盖问题。(2)共性问题,重点讲评。
6.课堂讨论,教师点拨(约8-10分钟)
(1)让学生各抒己见,最好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2)引导学生讨论,说出错因及更正的道理。(3)指导学生归纳总结。注意事项:教师点拨时要做到三个明确:明确教的内容;明确教的方式;明确教的要求。
7.当堂训练,达成目标(10-13分钟)
(1)出示达标训练题。(2)督促学生独立完成。(3)提问并订正。注意事项:(1)课堂训练的时间不少于10分钟。(2)训练题要典型、适度适量。(3)训练题要低起点,多层次。
8.课堂小结、布置作业(2-3分钟)
下课前3-4分钟,进行本节课知识小结并布置课后作业。注意事项:(1)课堂小结要提纲携领,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2)必须留适量的课后作业,来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
二、“三步八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分析
1.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学生在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后,根据教师指导的学习方法,快速阅读课文内容,完成预习提纲。经过积极思考认真探究,形成个性的认识和结论。
2.展示成果,合作交流
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会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主要通过学生交流、互动辩论、教师点拨等活动来实现。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途径,使学生在交流中得到互补,在争辩中得到提高。
3.质疑深化,巩固提升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互帮互助,不仅有小组内的合作探究、全班内的交流互动,更体现在老师的适时点拨上。作为课堂的主导角色,老师既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又要帮助学生解疑答惑,还要引导学生反思、总结,提升了问题解决的深度和广度。
4.整合认知,拓展思维
教师归纳学生所回答的问题,对那些共性化、差异性、逻辑性问题进行重组和整合,构建一个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系统,从而达到构建设良好认知结构的目的。
三、“三步八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显性效果
1.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自主合作型的课堂,学生有机会去积极地思考、探索、发现,积极地参与展示交流,并亲历知识的认识过程,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能力提高了,真正变成了学习的主人。
2.教师的教学观念有了质的变化
自主合作课堂,老师舍得给学生时间自学了,善于组织小组研讨了,讲课时间相对少了,由满堂灌变成了精讲多练。
3.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变教为导,学生能够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方法独立完成学习任务,课堂的无效环节得到有效控制,真正做到“堂堂清”,打造优质高效课堂。
“三步八环节”教学模式的实践还在进一步完善中。今后,我将继续努力探索,深入研究,进一步完善方法步骤,使语文课堂更高效,更具有活力。
参考文献
一、高三语文复习课现状
目前,高三语文复习中或多或少存在四个主要问题:教学内容盲目化(脱离考点)、教学内容超纲化(超出考点)、教学内容烦琐化(肢解考点)、教学内容简单化(矮化考点)。这些问题大大影响了复习的效率和效果。作为一名高三语文老师,每个班级语文存在的共性问题是什么,每一个学生的强项弱点在哪里,每一阶段的复习应重点突出什么,应该心中有数。共性现状如下:
(一)推不动
背默不跟着走,布置的作业不能顺利完成,课外不学语文。
(二)读不懂
主要反映在阅读部分,诗词看不懂意思,现代文看不懂重点词句,读不懂文本的内涵。
(三)写不出
概括题漏掉信息,赏析题写不完整,延伸题观点例子两张皮,作文缺少鲜活的内容。
二、高三语文实效性课堂构建案例
下面是我的高三语文复习课构建高效课堂设计一例:
课后,语文组长给出这样的评价:“这节课实效性很强,高三需要的就是这样实实在在的课堂。”高三的课程内容决定高三课程性质。以“鉴赏古典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为例,我是这样构建高三实效性课堂的:
(一)明确教学目标
明确人物形象类别,明确答题要点,规范答案语言。
(二)巧妙合理的导入
由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入,引出周瑜的形象和作者的形象,找出刻画二者形象的语句,作者通过对周瑜的仰慕与敬佩表达了自己的壮志难酬,进而引入本节课的课题――人物形象。
(三)诗歌人物形象分类
紧扣教材,阅读教材,明确人物形象分类:诗人自己的形象,例如,杜甫《登高》中的作者,李清照《声声慢》中的作者;诗人之外的形象,如《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和刘兰芝、《琵琶行》中的琵琶女,《木兰辞》中的花木兰等。
(四)高考对人物形象题的考查方式(设题方式)
1.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2.试概括这首诗中的人物形象特点,并简要分析。
3.结合诗句,赏析诗中某某形象。
(五)读诗句,感知人物形象
选取高中教材中典型的诗句和人物,让学生读并感知一类人物形象,如读“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感知出一个傲岸不羁、豪放潇洒、不慕权贵的诗人形象;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感知出一个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形象的诗人形象……类似的形象共有八类,他们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六)如何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以李白《独坐敬亭山》为例,分析诗人的形象。先大声读诗,再根据自己的理解,组织答案。教师当堂点评学生的答案,肯定对的,否定错的。接着互换角色,让学生扮演阅卷老师,利用PPT展示三个不同答案,学生根据答案给出分值,设置这个环节的目的是为了训练学生的规范答题和培养得分意识。
(七)归纳答案要点
根据学生自己组织的答案和给出的答案,我总结了此类题答案包含三点:一是写了谁(特征+身份)?二是分析具有某种特征的依据;三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给出答案要点后,再做练习题巩固。
语文课堂的驾驭能力至关重要,一节课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完全在于老师的引导。语文教学的三大禁忌却正是高三教师采用最多并乐此不疲的基本模式:①大量讲述;②大量训练;③对学生大量的不断地否定。这种做法的弊端不仅体现为主宾倒置,取消学生主体参与,教师过于居高临下。
三、高三语文复习课实效性策略
高三语文复习阶段,教师首先必须具备以下三种意识:目标意识、学生意识、效率意识。目标意识主要指考点目标要明确。只有明白了“考什么”,才能真正明白“怎么复习”。那么,怎么样的复习才是“货真价实”的、才是高效的。
(一)吃透考纲,把准考脉
新一届高三如何应战,首先要明确好复习课的两个基本标准:所讲――讲授的内容,学生一听就懂,就明白;所教――传授的方法,学生一学就会,就能用。
其次要明确好复习课两个基本前提:
1.研究《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吃透命题精神:①命题不当,导致无效;②选题不精,导致无效。
2.研究复习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①不追求讲了什么,而重视学得怎样,复习指导科学化。②不追求知识系统,而重视答题规范,答题思路程序化。
(二)做好三个研究
首先是研究学生。通过分析试卷、个别谈话、自我小结等方面考查研究学生学习情况,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与能力、思路与方法,使学生对考点知识达到“四知”的程度:已知、熟知、基知、未知。
其次研究《考试说明》。研究近三年考试大纲,看是否有题型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我们着力研究“八考”:常考、已考、重考、轻考、轮考、不考、未考、将考,弄清主干知识点、能力层级及能力点、赋分特点等情况。针对“八考”,明确复习训练方向、重点、时间精力投入等。再者研究题型的变与不变规律,如新课标卷高考文言文阅读题,近几年变化比较明显,考查虚词的题取消了,出现文言文断句题,再如2015年文言文第6小题考查的是古文化常识题,在阅读人物传记的同时也应多关注人物访谈题型。
(三)注重实效――优讲、巧练、深评
1.优讲
我理解中的“优”就是讲解一道题归纳一类题的做题技巧。而且一道题必须讲透,不能含糊其辞,让学生摸不着头脑。以“意象意境”题为例,这类题高考设置分值一般为6分。学生答题找准三点:景(描绘画面)、境(营造氛围,背四字意境词语即可)、情(作者的思想感情,注释有提示),三个点,每个点得2分,只要学生动笔写,至少得4分以上。高三语文复习课知识点是有章可循的,比如文言文知识贵在积累,没有太多的方法可谈,古诗词鉴赏除了积累外,重点在理解和方法上,高分作文的写作技巧很重要等等。
2.巧练
练是学生的行为,也是老师的行为。“巧”表现为训练题选择的“巧”和训练中点拨的“巧”。短时间内获得高分,只能从题的分值上入手。在训练时,根据分值写答案。以高考第七题文言文翻译题为例,每小题5分,5分如何获得?学生心里要有数,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及句意通顺各占几分,让分值落实到题的每一点上。坚持这样练,学生得分高了,自然就喜欢从习题中获得成就感。
2021年北京八中录取分数线2021北京八中录取分数线:631分
录取结果查询时间2021年北京市高级中等学校招生录取统一招生批次录取结果7月29日可查,各高中的录取分数线即录取的最后一名考生分数出炉。
高中新生入学须知1.培养自己多看书的习惯
虽然很多人说这看书的习惯都是从小时候养成的,大了再养不是迟了。但是学大教育小编和你说一点也不迟。初中毕业这么久了,相信很多同学都没有看什么书,整天一起吃喝玩乐,抱着手机大半夜才睡。那么现在你就应该放下手机,拿起书看看了。高中语文与别的科目相比能占用的时间相当少,我们必须养成爱看书的习惯,然后才能让语文自然而然积累。
2.学会思维导图
和初中相比,高中的特点就是更系统,更复杂。初中你可能虽然不是很明确这门课的框架,但是考的知识点很小很少,你还是掌握了,但是到了高中,就不能这样了,很多内容你只有掌握了框架,才能系统掌握知识点,才能学好。而思维导图是很好的形成系统框架的方法,学会思维导图不仅可以学好知识,还能让自己的思维更清晰。
3.提前看看高中内容
很多家长会让孩子去参加高一预科班,这当然好,但是很多同学觉得作用不大,不想浪费大好的假期时间。那爱上学小编也建议你去看看高中各科目的书,去好好预习一下。为什么呢?首先很多知识会与初中内容相关,趁现在初中知识没忘,多联系一下很有好处。然后高中刚上去时间变紧很多人可能提前适应不了,如果你提前预习了就不会觉得紧张,也不会落后于别人。
高中新生开学计划一、做好预习。预习是学好各科的第一个环节,所以预习应做到:1、粗读教材,找出这节与哪些旧知识有联系,并复习这些知识;2、列写出这节的内容提要;3、找出这节的重点与难点;4、找出课堂上应解决的重点问题。
二、听课。学习每门功课,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要听好课,听课应做到:1、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2、听课要特别注重“理解”。
三、做课堂笔记。做笔记对复习、作业有好处,做课堂笔记应:1、笔记要简明扼要;2、课堂上做好笔记后,还要学会课后及时整理笔记。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每篇文言文的导入和课堂讲解中,老师要根据需要创设情境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能尽快融入课文情景中,创设教学情境时可以用图片、电影片段、音乐等。如我在讲《三峡》时,在网上搜集了很多关于三峡美景的图片,并根据课文内容和景象的变化配上不同的音乐,在欣赏一幅幅美景时使学生陶醉其中,兴趣盎然。
二、反复诵读。培养语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在讲刘禹锡的《陋室铭》时,我的做法是:(1)全班齐声朗读,注意生字和词语;(2)音频朗读,注意正音;(3)小组竞赛朗读,注意节奏和停顿;(4)再次播放音频朗读,注意节奏、语气、感情变化;(5)个人大声朗读,比赛看谁读得好;(6)全班再次齐声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朗读应该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可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弃形成一定的语感。
三、自主讨论,笔译课文
现代教育模式提倡“自主、合作、创新”。在文言文教学中也要以学生为主体,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在翻译文言文时老师要避免逐字逐句去翻译,要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同时分组时既要有优生也要有差生,每组确立组长。每组安排不同的任务,对课文进行讨论和笔译。在我的文言文课堂中班级有点“热闹”,学生都参与到课文的讨论中。每组讨论过程中,我深入每组的讨论中,讨论结束后,每组展示讨论结果。为了展示每个小组的实力,学生不得不“逼”着自己去看注释、查工具书、动脑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时刻享受到辩论的开心,同时也消化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进一步理解了课文。
四、教学中须“授之以渔”
魏书生老师早在辽宁盘锦实验中学当校长时,他就要求教师们每节课的讲授不超过20分钟,这是对语文课堂的要求,数学课也应该这样吗?我想,数学课的教学设计,至少在学生的动口,动脑,动手方面的时间总和应该超过20分钟,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中思考,在启发中总结,在自己处理问题中得到自学的本领.倘若一节课没有启发,没有引导,没有学生自己去体会,感知,课堂就会很沉闷,学生就没有灵性,教师就缺乏神气,这样的老师只会扼杀学生,至少是扼杀学生如何学习的能力,长远看是扼杀了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老师应该在课堂上千方百计地让自己少讲, 善喻 ,让学生多思.古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与课型有关
数学课型一般有新授课,复习课.若是新授课,那么情景设置就非常重要,能不能一开始调动他们上课的兴趣与积极性,一个新的知识点的生长的根在哪呢?因此备课时要挖掘每个知识点的根源,才能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在叫他们去干什么?学生就不会唐突,其实不仅仅是上课开始时的情景设置,只要是新的知识的引出就要讲清来拢去脉,学生的思维才会紧凑;复习课已经是学过的内容,学生积极回顾思考,教师的耐心引导就显得更加重要,如果老师发现学生不会,马上就讲答案,而不是去分析题目的来拢去脉,就会扼杀学生思维的源动力,有时还要举一反三,让学生总结出题目中蕴涵的知识规律.
三、与知识点有关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生活之教育,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融入汤中,才能被吸收;教育需融入生活中,才能具有生命活力,课堂才能是生态的课堂.有的知识点比较浅显,有的知识点比较深奥; 有的知识点带有趣味性, 有的知识点很枯燥; 有的知识点与其他学科紧密相连, 有的知识点纯粹是数学理论; 有的知识点是纯粹代数运算, 有的知识点具有空间模型特征;因此要想课堂焕发出生态性,就要根据知识点对症下药,设计出具有丰富内涵并有理性的课堂.
四、与学生掌握的基础,班级类型有关
一个学校班级中数学参差不齐,班级类型也不同,有的是文科班,有的是理科班;有的班级学生偏爱数学的多,有的班级学生表现出对数学特别冷漠;因此学生的基础不同,班级类型也会影响教学的实效,同样的教案在不同的班级所表现出的状态绝对是两样的,因此上课前要了解学情,班情也很关键.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五、与学生已有的学习能力有关
有的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好,学习独立性较强,善于钻研,对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会合理安排,孰重孰轻明明白白,可以说能做到有的放矢;而有的学生虽然很用功,可是不会安排,每天总是感到有很多要学,但又学不好.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如提高效率,学会安排等. 最好让每一名学生都在课前像老师备课那样去学习,去准备,去反复实践,然后才会有课堂上展示的精彩.
六、与老师的教学理念有关
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弗雷尔在《不平常的教育思想》中指出:在传统的训话教育实践中,教师是学生的老师,学生是教师的学生. 在新的解放教育实践中,教师作为学生的教师必须“死去”,以便作为学生的学生重新“诞生”.同时,他有责任向学生建议:学生作为教师的学生应当“死去”,以便作为教师的教师而“重生”.我国课改已经经历了多次,但是实际教学中,每个老师的教学理念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穿新鞋走老路的人还是很多,有的老师追求短期效应,如把一些重点题反复做,做反复,甚至背下来,但学生一旦换题就会无从下手,也会导致思维定式.可见,生态课应该是教会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遇到问题自己探索.老师的教学理念不但会影响学生的学法,兴趣,甚至对人生态度的认识.因此,一个有远见的老师首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
七、与课堂的动态因素和静态因素有关
生态课堂提出至少应该呈现如下“三个共存”的课堂样态:一是一人为师和生生为师共存;二是一问一答和“七嘴八舌”共存;三是位桌整齐摆放与多元组合共存.上一节数学课,数学老师和学生要完成很多事情,如数学老师的板书,讲解,提问,老师的教态与动作,手势,播放多媒体,及其制作一些小教具,有时还让学生去做一些研究性的课题;学生要看黑板,讲义,看多媒体,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听老师的讲授,静静地思考,埋头解题,有时还与老师一起做教具,做演示,以及与同学间的相互讨论等等因素都组成了课堂的动态因素和静态因素.如果数学老师仅在某一方面大量演示,展开,这样留给学生的体验与感觉就会单调,乏味,视觉与听觉没有交错的刺激,大脑的思维得不到很好的调节,因此生态课是回归大自然的一种充满鸟语花香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