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电梯实训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3-02-07 04:57:0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电梯实训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电梯实训总结

篇(1)

本次师资培训开阔了我的眼界,通过与其他兄弟院校老师的交流,我进一步认识到机电一体化专业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前景的广阔性。该专业就业涉及建筑、自动化生产、汽车生产、机加工、自动化控制、企业维修电工、精密加工、一体化生产系统、仓库存储系统等众多领域,就业前景广阔。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该专业逐渐向着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并且,该专业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可以提高我院学生专业素质,进一步优化我院学生的分配。

二、知识的学习

我此次参加的是可编程控制器(PLC)新技术专业的学习,在此次培训中,我学习了西门子S7—200的基本编程思想、基本控制方法、基本编程等知识。

这些知识都是基于一个立体仓储系统的设计来进行的,其中包含了以下内容:

任务一:多地自动往返控制     

任务二:两轴位置控制

任务三:气动控制技术         

任务四:立体仓储系统设计

另外在上一个总任务的基础上,基于“五站”系统还学习了:

任务五:WINCC上位机控制

任务六:MPI、PROFIBUS多机通信

任务七:直流调速系统(分三个子任务完成)

这些知识在我校机电专业学习中都还没有涉及到,此次入门学习,为我以后的自学打开了大门,为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发展以及设置技师班提供了基础。

三、教学方法的学习

在本次培训的开班典礼上,相关领导对本次培训做了说明,培训重点是体验新的教学方法。此次培训各位授课老师也充分展现了一体化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我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深深体会到了一体化教学法配合其他教学法的优势。新教学法根据当代学生的特点,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一体化的教学方法离不开一体化的教学设备,本次培训协办的山东技师学院,各项一体化设备一应俱全,为老师的培训和学生的教学提供了优良的基础设施,也希望我院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大设备配置的力度,审时度势建设同行业内领先的机电专业。

篇(2)

关键词 电梯故障排除;课程改革;理实一体化;项目式教学

溧阳市天目湖中等专业学校于2008年采用校企合作形式创办电梯安装与维修保养专业。本专业现为江苏省特色示范专业。其中《电梯维修与故障排除》作为电梯安装与维修保养专业的核心课程,优先进行了理实一体化项目式教学改革试验。

一、理实一体化项目式教学资源建设

(一)实训室基础建设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学校配备有电梯安装、维修、保养、调试大型设备30多台,设施设备总价值超过1000多万元。设施设备可同时满足200人学历教学和每批100人培训教学的需求。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学校电梯专业和三菱、日立、东芝、康力等大型电梯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定期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作为“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突破口,规定新教师必须到企业和电梯安装工地实践,技能考核合格后方能上讲台;目前电梯安装与维修保养专业有近30名老师,其中3人获得电梯安装高级技师证书,5人获得电梯维修高级技师证书,有9名教师具有电梯高级考评员职业技能鉴定资质。另外,学校还聘请电梯行业的专家担任学校的实习指导教师。

(三)项目教材建设

电梯维修与故障排除课程教材一直难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一是教材内容滞后。相关课程内容仍以介绍三菱SPVF或gps-2电梯为主,这与生产实际严重脱节。二是教学内容复杂。电梯维修与故障排除课程的特点是原理图多,学生的感性认识差,很难看懂、理解,也不易直观、有效地掌握,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编制理实一体化项目式校本教材。于是学校开发《电梯维修与故障排除》理实一体化项目式教学的校本教材,其目录见表1。

表1《电梯维修与故障排除》项目教材目录及参考课时

二、理实一体化项目式教学的实施

(一)教学的基本模式

打破理实分开、按章逐节讲解的传统教学模式,在项目引导下,将电梯维修与故障排除的专业理论融合到实习、实训教学之中,使理论、实践及生产技术服务融于一体,学生在边学边做、教师在边教边指导的理实交互中完成特定项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达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调动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精神的目的。

(二)教学的基本方法

在“理实一体化”教学进程中,以项目为主线,向学生明示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及练习。在教学方法上,灵活运用讲授法、演示法和练习法。

另外,采用分层递进的教学方式。如在电梯安全保护电路电气故障的诊断与排除教学中,先学习安全回路各个开关的故障排除,再学习安全回路在控制柜线路的故障排除,最后学习安全回路在主板的故障排除。

(三)教学的时间安排

在项目教学时间上,一方面参照电梯维保企业检查维修该项目所需的步骤与时间,另一方面结合学校理论教学的特点和学校现有设备、场地及学生的基本素质等情况,采用半天(四个课时)作为一个教学单元,其中理论教学占25%,教师示范占20%,学生实际操作占50%,总结、评价占5%左右。另外,每一项目的教学时间只设定参考时间,以方便教师能够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篇(3)

[关键词] 微视频;中等职业学校;电梯安装与维修保养;实训教学

中等职业教育以服务地方产业、培养熟练的技术工人、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要在学生具备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行业、社会提供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应用型人才。

实训教学是以项目操作实践为主、理论讲授为辅的一种教学形式。实训教学不仅体现知识的传递,更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是培养学生成为熟练技工的关键环节,是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职学校电梯安装与维修保养专业实训课程的现状

在中等职业学校,电梯安装与维修保养专业中的电梯总成安装、电梯维护与保养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实训是深化理论的重要手段,是培养电梯安装和保养行业熟练技术工人的重要环节。电梯安装技能和维保技能是电梯安装和保养行业从业人员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事行业工作的必备条件和基本功。

传统实训课程主要采用“先讲后练”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主要是教师先进行理论介绍和操作示范,然后学生进行练习巩固。一方面由于电梯安装与维修保养专业的核心课程“电梯总成安装”“电梯保养和维修技术”在实训中是由一名或两名教师指导一个班的学生,受到空间和视觉的限制,学生很难全方位地观察、理解教师的操作要领,教师就必须进行反复的讲解和演示,这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非常辛苦,而且教学效果较差。另一方面,由于教师提供了较多的课程资源给学生选择,这些资源包括课程的教学课件、实训指导书、相关教学视频等,由于中职学生自身存在的学习能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等问题,真正能对课程资源进行有效利用的学生很少,这样造成资源利用率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

二、微视频在实训教学中的优势

微视频通常为短则30秒,长不超过20分钟,内容广泛、视频形态多样、可通过视频终端摄录或播放的视频短片的统称。微视频可以灵活表现少而精的教学内容,具体表现为:

1.时间短,学生容易集中注意力学习,也方便学生利用零碎时间进行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2.内容少而精,便于实训课程模块化展示,且内容可相对独立和完整,能有效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3.便于学生使用终端设备学习,如使用电脑、手机等随时学习,且能有良好的师生互动。

4.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兴趣、学习的掌握程度自由选择学习的对象和重点。

三、微视频在中职电梯安装与维修保养专业中的运用

基于微视频的电梯安装与维修保养实训教学模式可分为预习自习阶段、课堂学习探究阶段、课后复习及拓展阶段、持续学习阶段。以“电梯总成安装”课程中电梯层门安装这一项目为例,教师在掌握学情的前提下,确定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收集素材,制作微视频。

1.学生预习自习阶段

学生通过终端进行预习和自学,通过微视频的学习完成教师预设的问题,并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个性化问题及时反馈至教师。学生在微视频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的疑惑、提出的问题,是教师展开教学最好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反馈很好地掌握学情,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从而设计最恰当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方法,这样不仅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而且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2.课堂学习探究阶段

课堂学习阶段,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组织学生进行探究,通过学生的讨论、相互指导及教师的引导等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来完成学生疑问的解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层次、实训设备的情况布置学生的训练任务。教师既及时指导学生的操作又利用现场学生存在的问题在第一现场进行剖析,引导学生反思与讨论。个别辅导与集体讲解、小组讨论与个人评价、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相结合,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促进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积累。

3.课后复习及拓展阶段

学生在课堂上根据教师的引导完成了课堂的学习过程,教师根据学生个体的达成情况,对不同层次的个体布置拓展内容。学生在课后的复习及拓展过程中遇到了困y和疑问,可以通过微视频资源进行反复观察和思考,并能与教师及时地沟通。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作业形式,引导学生拓宽知识面,在促进学生对技能掌握和消化的同时,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激情。

4.持续学习阶段

课程学习完成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根据人类的记忆规律,学生对已学过的实训操作项目会逐渐淡忘。教师将学生个人的操作制作成微视频,让学生保存下来,学生利用微视频及其相关资源可以随时温习实训内容,保持持续学习,甚至终身学习。这样,即使学生毕业工作后在不同岗位之间交替,也能利用微视频进行知识的温习。

四、总结与反思

微视频的制作及其运用一定是基于学生的认知结构、课程的特点及实训设备,教师要根据学情及课程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充分吸引学生的关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针对中职学生学习自主性不高的特点,要在课前、课中、课后布置难度适宜、题量适当的作业或任务,帮助学生进行学习、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与吸收。随着电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梯安装与维修保养的微视频制作应该是一个不断丰富、不断修改的过程,应该在使用中通过滚动式的修改来紧跟行业技术的发展。

由于电梯品牌多、制造工艺多样、用户个性化需求多,学校在实训基地建设时不可能将众多不同品牌、不同型号、不同个性的电梯全部纳入建设的范畴,微视频的有效利用就可以弥补实习实训设备的不足,将电梯安装与维修保养的不同工作环境、特殊工作要求通过微视频的方式加以呈现,这极大地开扩了学生的眼界,有利于学生的就业。

微视频在电梯安装与维修保养专业实训教学中的运用不仅体现在以上几个方面,更为学生就业提供直接的能力证明。例如:将学生在层门安装过程中的操作视频进行录制,典型错误进行归纳并在视频上进行分析,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教学后的学习。将学生的正确操作过程进行录制,用于评定学生课程成绩的同时可以作为学生就业应聘的能力依据,将学生在校期间的训练操作过程利用微视频的手段加以整理,展示给用人单位就可以成为求职时个人技能最有力的依据。

总而言之,制作好微视频、使用好微视频、利用好微视频资源,对中职电梯安装与维修保养专业的实训教学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微视频的制作和有效利用是值得我们职业教育一线教师深入研究和探索的一个课题。

参考文献

[1]王觅,贺斌,祝智庭.微视频课程:演变、定位与应用领域[J].中国电化教育,2013,(4):88-94.

[2]卢强.翻转课堂的冷思考:实证与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13,(8):91-97.

篇(4)

我们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根据不同性质的专业课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实践"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双向同步教学法"教学模式,努力贯彻"按需施教,学用一体"的原则,积极探索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的新路子,不断研究和尝试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培养中职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供了比较好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 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1.1 启发式教学

采用启发式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我们把它归纳为由浅入深式启发、思考性启发、实践性启发、总结式启发的教学方法。比如:通过举出浅显的例子启发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采用提问的方式巧妙地引入新课;在课内实训中,由实际现象启发学生去理解课堂教学中的理论问题;而课堂小结、阶段总结总能启发学生进行温故知新的回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2 融合式教学

融合式教学是融"理论、演示、练习、反馈"于一体,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效果。比如《单片机技术及应用》课程就是在实验教学中,运用仿真软件,让学生编程并运行,观察内部RAM的内容变化以及内部寄存器的内容变化,将理论运用于实际中;在视频展台,展示老师在演示实验中的运行效果,以演示来直观地反映教学内容;在实训教学中,运用单片机仿真器和接口目标板,仿真运行接口程序,通过练习掌握学习的难点,加深对硬件的了解和学会简单的编程。

1.3 行为导向式教学

行为导向式教学就是通过规范的实训,培养学生的某一方面专业技能。比如《设备电气控制与维修》课程中,由专业教师自行研制的40台实训柜,为学生实践技能训练创造了规范、仿真的教学环境。教学实施过程中,既有理论教学、随堂实践教学,还有专用实践训练周。其中,随堂实践教学方法灵活、课时充足,实践技能训练按照"简单-复杂-综合"的顺序进行。实践课时与理论课时的比例达到了1:1,理论与实践得到了充分的结合,学生在该项知识技能方面基本可以实现零距离就业,用人单位对该课程的教学表示满意。

1.4 案例式教学

案例式教学就是通过举一反三的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归纳与演绎能力。

利用教学电梯进行案例教学,为提高学生对PLC技术的应用能力,专门编制了3层3站简易教学电梯的实训课题,结合电梯生产厂家的实际生产图纸,培养学生对PLC课题的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法,对照教学电梯,学生很容易了解电梯的控制原理,明白控制要求,能够按要求编制控制电路梯形图,提高了学生学习PLC的兴趣和系统调试能力。

运用机床电气排障柜进行案例式教学,为了使学生能在模拟的实践环境中练习机床电气控制线路中常见故障的排除,以实际机床控制线路为例,进行故障排除的分析和练习。例如,采用M7120平面磨床主电路和控制电路以及照明电路和信号电路、C650-2车床电气原理图等实际控制电路进行分析,并在实训柜上进行配线,实现相应控制,使学生能结合实际直观地进行演练。

在工厂供电课程中的案例教学,在介绍完基本的供配电系统设计和计算知识以后,我们以我校新实训楼供配电系统为实例,借用学校档案室的图纸,让同学了解实训楼的供配电系统组成,相关设备,如:变压器、母线等的选型办法,供电线路等。并结合对工厂配电站现场的参观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2 充分开发多种教学手段

(1)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电力电子技术》、《可编程控制器》和《单片机技术》的部分内容的教学。

(2)在《工厂供电》课程中采用投影仪进行实物教学,以直观形象地讲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在《工厂供电》课程中讲解发电内容时,放映录像片,让学生了解从发电到用电的整个过程,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对于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采用课堂教学、课内实验、课外实训、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地掌握专业知识,提高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篇(5)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8-0255-01

一、问题简介

为方便叙述我在这里举一个例子阐述。

这是梅州市启智学校异地扩建工程(小学部校区),是在梅州市东城中路原理工学校东校区的基础上进行扩建的工程。项目主要包括教学楼(建筑面积约3544m2)、综合楼(建筑面积约2132m2)、实训楼(建筑面积约4139m2)、宿舍(建筑面积约3166m2)、风雨操场及附属用房(建筑面积约1393m2)的改建工程等施工内容。主要结构类型为框架结构,新增电梯间最大跨度约3.7m,建筑主体最高高度约28.5m,最高层数为地上8层。改建总建筑面积约14400m2,总投资金额约1800万元。于2015年4月15号由广州市元达工程有限公司中标后6月份正式开始施工。

二、电梯位置的设计

对一幢高层建筑新增电梯,于启智学校的改造来说是很必要的,因为启智学校的特殊性,所以电梯不可或缺。在设计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在尽量不影响结构安全及大楼人员正常使用的情况下进行改造,建筑物新增电梯有两种情况:

1.在建筑物内部增加;由于原理工学校的结构构造不满足内部增加的条件,所以不采用。

2.在建筑外部增建;也可能对原结构产生影响,从而引起不必要的增加加固费用和施工时间,在保证质量及安全的情况下控制工程造价和减短工期是关键。由于本次设计是不涉及其原有结构的任何改动的,大部分为装修,修补的工序,且原结构为框架结构,建筑内部在原设计之初是没有考虑电梯安装的,即未预留电梯井道及建造空间。所以,本项目根据原有建筑的实际情况和使用功能的需求在原建筑外边增建电梯的方式,在实训楼和宿舍楼两栋超过7层的建筑楼设置电梯。

三、施工时遇到的问题

1.发现问题

在施工电梯基础的时候遇到了电梯无法满足施工条件的情况,依据设计图纸在挖开地基发现实训楼和宿舍楼两个电梯其建筑基础与设计新增电梯基础重合,究其原由,是因为原理工学校东校区当时的竣工图纸已遗失,而没有了原图纸的参考作为新设计的依据,设计院在设计的时候只能根据设计前的现场考察勘探加上预估来确定了电梯的位置,未能预见到基坑下面原承台的大小及深度。

2.分析问题

项目组在接到施工单位的反映后,立刻约谈设计院讨论这个问题,若按照原设计施工的话将会出现共用承台的情况。共用基础会对原建筑结构产生影响,使其受力发生改变。而基础受力的改变,则会对原结构柱发生受力不均的情况,结构柱将会受到来自其他梁柱的不均匀剪力。又因原建筑是较早时期修建的,当时的混凝土标准未必达到要求,再加上使用多年其存在一定的结构损耗,长期以往可能会发生形变直至崩塌,这将严重影响到使用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其次设想是否在原位置缩小承台来满足要求,避免造成电梯移位而带来的重大变更问题。若发生移位,这将会要求重新设计图纸并作为重大变更审核,这会对我们的工程按时完工时间造成很大的压力。但经设计院论证,对于力与构造安全隐患考虑,若缩小承台将无法达到电梯建造的受力要求。所以,缩小电梯基础与共用基础都是不可采用的,如若需增设电梯,唯有更改原设计位置,重新拟定位置。

3.解决问题

因电梯对于启智学校的特殊性,基本是属于不可或缺的设备,对于正常的教学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又由于电梯移位问题在市住建局由于历史原因迟迟未通过审查。则不敢贸然施工,这会严重影响工程进度从而影响学校的正常使用,所以项目组积极约谈市启智学校,教育局,住建局等单位协调处理此事,经过多次协调会议协商,最终在2015年11月19号在城建局召开的电梯移位协调会上,市城建局提议将此次变更不作为重大变更审核。鉴于本项目的特殊性,在保证安全与使用功能的前提下,与会各方对市城建局所提建议无不同意见。至此启智学校实训楼及宿舍楼的电梯得与继续建造。

4.预见问题

对于此次事件让我在城建局实习期间受益匪浅,体会到建筑这一行的严谨性,切不可马虎随意,做事需瞻前顾后,个人认为设计院在设计电梯位置的时候是有失偏驳,在两栋呈“7”字形的建筑连接处设置电梯,若只考虑到使用方便程度上更好一点,则是并未考虑周全的。在建筑框架接壤地方,柱子数量不少,其四周地底必定存在不少的承重基础,又是在两栋建筑靠近的地方,设计空间狭小,使用空间狭小,并靠近楼梯,所以乘梯人员与走楼梯的人员存在路径交叉,在上下课高峰期,人流量大时可能会造成堵塞。并且在交接处要满足电梯的增设,则必须在做剪力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室采光困难也影响了本就采光差的地方更加昏暗。还有就是设计之前对于资料的收集不够完善,对于勘探不够细致,这在其他地方也可以体现出来,比如食堂前面的雨棚处,新设计的盲道上与原雨棚的钢柱位置重合,则要重新对雨棚钢柱位置进行平移。

并且,由于设计的不严谨性不仅导致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对工期造成了不可逆的影响,因其建造的客观性,如每一层的混凝土浇筑是要一个严格的时间间隔才可以继续浇筑的,一般每一层至少耗时7天。整一个电梯由动工到完工,2个月的时间是必不可少的,这将对工期计划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我们要不断地总结经验与教训争取做到能够预见问题才有能力规避上述遇到的问题。

对于一栋旧楼改造工程,其难度将远超新建工程。因当时的建设标准与现今的建规范已经发生了改变,当时所用的材料于今而言未必符合使用要求。在材料强度,使用范围以及工程安全方面都需要做重新的评估,来符合新增电梯的要求。这将给改造工程带来更大的挑战。对于许多城市而言,规划局重新规划用地,考虑到财政预算,所以全国各地存在着很多的改造工程。由于现在的使用要求,超7层以上建筑需要设置电梯,所以新设电梯问题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的存在。这是一个与使用单位生命财产息息相关的建设,所以其受到的重视程度不亚于新建工程。

篇(6)

摘要: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通过岗位分析确定工作流程,根据课程培养目标设计教学项目和工作任务,建立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同时,以单元教学为案例论证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实施过程,有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电梯保养与维修;项目化教学;工作任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6-0089-03

近年来,为了适应电梯行业的快速发展,电梯专业人才的培养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在2007年开设了电梯维护与管理专业,并在2012年成功申报成为广东省第一批高职教育重点建设专业,在电梯专业课程和实训条件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并在项目化教学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电梯保养与维修”是高职院校电梯维护与管理专业的一门职业核心课程,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专业课程。该课程主要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电梯维修标准和电梯各部件的保养和维修方法,具备保养和维修常见电梯的能力。该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课程实施总体思路

通过岗位分析,从岗位工作内容中提炼出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形成以项目为核心、按照工作过程构建教学内容的课程开发与教学思路。课程基本理念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体现职业教育的技能型、应用性特点,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力求达到理论够用,技能过硬;第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整教师在教学中的定位;第三,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第四,采用项目化教学方式,改善学习效果。

岗位分析

通过走访蒂森克虏伯电梯(中山)有限公司、广东菱电电梯有限公司、三洋电梯(珠海)有限公司等电梯企业,分析珠三角地区电梯企业招聘的工作岗位和任职资格要求以及麦可思报告反馈的数据,电梯维保的主要工作岗位集中在电梯保养维修、电梯质量检验、电梯调试等方面。电梯企业对应聘人员主要的技能要求可概括为:能看懂电气图纸,能正确保养电梯,能进行常见故障的分析排除。

课程培养目标

课程培养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在对“电梯保养与维修”课程所对应工作岗位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本课程的知识目标为:掌握电梯维保的基本规程;掌握电梯维保准备工作的要求;掌握电梯保养计划的编制方法;掌握各部件保养的要求;掌握电梯典型故障的排除方法;掌握电梯维修规范GB/T18775-2002;学习50~100个专业英文单词。能力目标为:能根据电梯维保《高空作业规程》和《井道作业规程》做好电梯维保工作中的安全保护工作;能根据电梯使用情况合理制定保养计划;能根据保养要求对电梯各部件做正确保养;能正确手动盘车救人;能安全进入轿顶实施检修操作;能根据故障现象判断故障原因;能分析故障原因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能根据公司要求正确填写各种维修保养记录单。素质目标为:通过电梯维修过程中的井道作业、高空作业,养成遵守安全作业规程的良好习惯,提高安全意识;在保养曳引机、导轨和层门的过程中,培养严格执行保养标准、精益求精的职业素质;通过小组成员分工协作、集思广益、克服困难完成项目任务,培养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通过轮流担当维保主管的方式,培养工作责任心和善于应对挑战的意识;通过合理制定保养计划,强化以保养为主、以维修为辅的理念和尽量减少电梯故障的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

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

以电梯维修规范为指导,以电梯维修工需要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基于工作过程设计教学项目,教学过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具备常见电梯保养与维修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如电梯维修工完成保养任务的工作流程是:接受保养任务保养前准备工作实施保养保养质量检验保养后的恢复填写保养记录单。基于此工作流程,在“实训基地三菱电梯保养”这个项目中设置了6项工作任务,完成这6项工作任务,可以使学生掌握三菱电梯保养的步骤和方法,具备按照保养计划正确实施保养的能力。本课程具体选取的项目和工作任务以及学时分配如表1所示。

课程评价体系

为了落实课程培养目标,全面、客观地考核学生的职业能力、社会能力,本课程建立了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评价形式包括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过程考核重点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通过实践成果反映出的能力水平与职业态度进行考核,考核与评价方案根据不同学习情境的能力目标,确定不同阶段的考核方式及分数权重,占成绩的60%;期末考核是完成全部学习任务后,采用笔试或答辩方式进行,占成绩的40%。

单元教学案例

在单元教学中,每个工作任务均包括“引入任务、任务实施、检查评估、知识拓展”等完整的行动过程,可使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掌握专业知识,提高职业技能,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技能体系。下面结合“门锁故障分析排除”单元的教学案例予以说明。

章节及教学目标 本单元在课程体系中的位置和单元教学目标如表2所示。

教学情境 本单元设定的教学情境是中山市南区电梯实训基地三菱电梯出现故障,维保公司要求在较短时间内解决。各维保小组需要通过观察电梯故障现象,分析故障原因、制定排除故障方案、采取正确的方法排除故障、恢复电梯正常运行、填写维修记录单。在任务完成过程中,需要各位组员通力合作、相互配合,使整个工作过程能高效有序地实施。在授课过程中,为了尽可能模拟实际工作场景,设置了一些出错情境,如在测量接触器电压时没有正确选择万用表量程,进入轿顶前没有先按下急停开关,未将操作开关切换到检修运行状态。学生通过改正错误操作加深对关键知识的理解和对技能的掌握。

任务实施 (1)检查电梯故障现象。各组长带领队员检查自己所负责的电梯故障现象。队长要负责工作进度的把握和各队员的分工,各个队员要通过相互配合完成工作,锻炼学生的团队配合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各组组长要把故障现象或出现故障的过程清楚地描述出来。(2)分析故障原因。各组长组织队员讨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并陈述本组讨论结果。由教师把各组陈述的结果汇总,各组再选出发生概率最大的故障原因。(3)验证故障原因。各组结合电气图纸,在控制柜中通过实际操作验证故障原因。教师观察各组的操作情况,并纠正出现的错误,如在测量接触器电压时没有正确选择万用表量程,并讲解用到的相关知识和正确的操作方法。各组结合教师讲解的内容,采取正确的步骤再次验证故障原因。(4)制定排除故障方案。各组根据确定的故障原因制定故障排除方案并提交方案初稿,经教师审核后修改、确定维修方案。(5)排除故障。各组按照制定好的故障排除方案采取正确的方法将电梯故障排除。教师观察各组的操作情况,讲解排除门锁故障的正确操作方法,各组结合教师讲解的内容采取正确的方法将故障排除。(6)恢复电梯。各组做好电梯的恢复工作,各组长交叉检查其他组的维修质量。教师观察各组的操作情况并强调恢复电梯时的注意事项。(7)填写维修记录单。各组组长安排组员填写好《电梯维修记录单》。

检查评估 首先由各组组长总结任务实施过程,讲述在完成任务时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并提交本组的成果(维修好的电梯)。然后,按照预先确定好的评分标准,采取各小组互评与教师评价结合的方式综合给出每位学生的成绩。

知识拓展 根据任务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补充与这次任务相关的知识点,如安装电梯门锁时要注意的问题,完成本次任务教学。

“电梯保养与维修”课程通过实施项目化教学,以工作岗位中的实际问题为中心,以知识与行动的有机联系组织课程内容,积极引导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真正实现了做中学、学中做,学做合一,从而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这也表明,进一步加强项目化教学研究,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对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适应高职院校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甄久军.基于项目化教学的《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改革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0(8):26-28.

[3]万志坚.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9(32):23-26.

篇(7)

通常而言,为机电产品加入智能控制功能,使用的控制单元无非是单片机、PLC或者是传统意义上的计算机。单片机和PLC应用范围比较广泛,主要是因为它们的成本较低,简单的功能容易实现,有相对较强的兼容性和稳定性。但是这些控制单元由于运算能力比较弱,不太适合于具备复杂功能的信息化产品的控制。我们在此讨论使用微机,即传统的PC机作为控制单元。传统PC机是区别于单片机等微机产品,性能接近含应用了奔腾级别CPU(即中央处理器),或更高等级性能的计算机产品技术。其应用于电梯上。由于运算能力远强于单片机和PLC,易于联网以实现物联网的各种管理功能;基于某个操作系统的大型控制软件容易编写,易于使用移动互联网与用户的移动通信设备连接,使得用户的使用舒适度得以提高 。因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在实际的应用当中,PC机容易出现控制系统死机重启,甚至误输出,局部损坏等故障,而且在价格、电磁兼容、使用寿命、软件稳定性方面,比单片机、PLC、DSP等成熟产品还有一段距离,比较难被设计人员所接受和推广。

普通PC机存在的稳定性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1 应对不同级别的产品对设备作出修改和特殊设计

故障案例:电梯轿厢内,有一楼层显示及媒体广播的一款一体化液晶显示的计算机,客户反映电梯在经过验收后,将会在使用时,该部件一直处于报计算机BIOS设置失败的黑屏显示而无法工作。

故障原因分析:其故障产生原因是由于个别现场的电梯闲置时间过久,使储电池失电,其供电给计算机主板BIOS芯片内保存的数据丢失,致使计算机系统寻找正常的引导路径失败,从而影响电梯的正常使用。

问题解决分析和思路:很明显,如果对于家用的计算机来说,只需要换掉电池即可以使得计算机继续完成它的工作,但是换电池对于电梯控制来说不是一件小事情。即使电池更换了之后,隔一段时间总会有消耗完的时候。对于工业级别的计算机来说,最好能够采用不需要电池维持存储单元来存储CMOS信息。经过设计改进,该主板BIOS芯片从储电池供电型,变更为EEPROM失电保存数据型芯片后,该类型的故障彻底消除。

PC机作为家用电器设备与控制电梯的工业控制级设备在稳定稳定性方面的要求有着比较大的差距,使得一些原本只存在于普通环境下出现的小故障,在工业控制环境下造成比较大的故障。这要求技术人员在进行设计和修改时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对此类情况进行预见,并且采取相关措施将其防范于未然。

2 应对特殊的技术要求,选择适合的元件和布线方式完成工程

回顾电梯驱动控制技术的发展历程,电梯驱动和控制信息的产生,传递,加工和处理有两种典型方式,经历了模拟信息系统,后发展到将所有信息,通过数字电路进行数字化处理、传输、控制,构成数字化系统电梯。

不管电梯控制如何发生或变化,实质就是为楼宇提供垂直运输服务。笔者根据其功能,进一步展开其实现方式之一,对电梯的控制时序要求。假如其中组成部分出现异常,特别是从部分输出反馈输入信号的实时控制回路,反馈去路要求相对更高,一旦出现问题,电梯运行一般作出急停处理,有的伴随照明回路重新启动一次,然后进入自救状态,寻找最近层楼开门放人。如电梯没有大问题,不需要手工断电上电操作复位,电梯能够自动返回服务状态。但是此过程中,乘客在搭乘电梯时候的体验极为糟糕,假如发生困人事件,将对乘客对电梯产品的信心和对品牌的印象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

其中电梯控制的组成,由多个安全装置串联成为安全回路,在电梯控制中,只给电梯运行,输入一个硬件外部允许的信号,国家标准详细地规范这些人身安全的安全保护装置要求,以保护人身在事故中免受伤害或降低伤害程序。但安全装置却极少介入产品的正常运行,只在危险情况下动作。据此,设计前必须保证安全装置的高稳定性,另一方面,提高产品正常运行的稳定性,则是可减少安全装置动作的概率。若安全装置不介入产品的正常运行,则安全装置的稳定性与产品正常运行的稳定性是相互独立的,随电梯工作应用的不断成熟,安全回路的设计电路也非常成熟和可靠了。符合产品的法律法规要求,并能够通过简易有效的维护工作,每年就可以通过各技监部门的检验项目,这也是电梯的应用基本要求之一。

从以往实践统计发现,许多计算机产品的元器件损坏,大部分是源于使用设计不合理,元件质量才占将要原因,因此在设计期间是必须掌握好各元件的使用牲。零部件是电梯的基本组成单元,计算机技术产品作为其中的关键零部件之一,如何正确使用、规定和控制是在设计实务中,笔者认为非常重要。

现有产品具有的CPU双指令处理系统,处理速度更快、寻址能力强、内存刷新频率高和容量大、总线速度快等技术特点,是高端计算机的基本特征。弄清关键零部件的使用牲,也是设计方需要遵循的设计要求:如规定计算机内部元件的降额准则和安全系数、关键参数的选取,以及部件、器件的主要技术参数和使用范围、条件等。使用频率、耐压和电流均有各自的使用范围,各元件在量产和长期工作的使用过程中,假如超过它们的正常技术范围外,就会产生隐患,假如超过元件在量产和长期工作的使用过程中,假如超过瓣正常技术范围外,就会产生隐患,例如现在的RAM芯片耐压值有限,受到干扰行刺或浪涌作用,对芯片产生机械变形,性能因而不可靠,最终导致芯片发生故障。

同时,电梯是一个与楼宇建筑融为一体的机电产品,产品的安装范围可能涉及整个小区,虽然计算机的PCI,AGP等总线技术非常成熟,但是要扩展到一定距离要求时,实际应用却很困难,且电梯着电磁干扰的环境,必然会影响到总线的调整少量的传输数据。因此,并行通信技术只应用于电子板内,而串行通信技术更应用于电梯对距离远,容错性能要求高,布线少场合。计算机串口通信技术在电梯的应用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发展的空间,这是由电梯的基本应用要求和计算机的技术特征所决定的。

3 应对产品灵敏度需求,采用良好的电磁兼容设计以减少误触发异常保护动作

数字产品良好的抗干扰性,特别是计算机产品,在设计上具有重要实用意义和作用。在电梯的使用环境中,叫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电磁干扰而可能会影响到正常工作,甚至会损坏。电梯存在的干扰类型主要有电快瞬干扰、雷击、静电、辐射等。由于外部的电力设备、内部的曳引机、变频器等功率负载的开闭合动作,部分高频率浪涌干扰源,会通过动力线传导和对线间以电容耦合的形式传播,且具有线间容性耦合传导能力强的特点。对电梯的内部控制系统、串行通信电路,MCU控制单元、含放大电路等敏感单元部件会有影响,而计算机高频电路是明显的敏感电路,所以采用良好的电磁兼容设计,是实现应用在电梯工业领域中,最基本要求之一。因此,保证计算机产品的稳定性,才能保证电梯整体各控制信号和显示都没有错误的输出,乘客和产品才有安全保障。

抗扰性是电梯系统和各电子部件电路能承受电磁干扰影响能力,电磁干扰也称为“噪声”,是由于变化的场或其它电刺激信号,对正确电路工作造成干扰,继而被信号线接收而产生错误判断信号。电梯工作现场的干扰一般都是以脉冲的形式进入微处理器,干扰窜入系统的渠道有三条:空间干扰、过程通道干扰和供电系统干扰。为减少系统的错误和故障,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就必须采用抗干扰措施,提高系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良好的抗扰性设计措施,建议消除第三电路和软件容错设计处理,例如,计算机部分采用合理的隔离处理、滤波、接地等措施,借鉴单片机抗扰性的成功经验,大部分可移植到计算机产品上。笔者认为,由于硬件处理已趋成熟,软件也有成功可参考的措施,如何正确辨别干扰的信号或其技术牲,进行容错设计,可有效解决大部分的干扰,对灵敏度高,响应时间过快的设计,同时也具有越高的出错机会,特别是识别异常故障信号后产生的保护动作的设计,都不应有过高的灵敏度,元件选用低速器件能满足工作要求的,就不要选用高速元器件,否则容易导致电梯异常的保护动作,后果严重。

当然,对于组成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另一个重要的部分――软件设计部分,也是稳定性设计的重要一环,限于本文的篇幅,此部分内容暂不作讨论。

4 总结

从上述可见,计算机技术,在电梯技术领域发展非常快,从电梯企业的硬件设备,到企业管理的软件系统,都可以看到计算机管理的身影。现今的电梯产品几乎也由数字技术产品组成,如变频器、控制系统、群控系统、变频门机、光幕、称量装置、语音报站、信息显示、故障自诊断、远程监控、断电再平层装置等等,其实现和控制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电梯的安装、维修、保养工程所用的工具及检测设备也多有计算机技术的渗透。由此可见,当今的电梯企业,从电梯的生产加工设,到电梯产品的数字化控制,再到电梯产品的安装维护等日常管理,都有计算机技术的渗透,由此我们完全可以预见,将来的电梯产品将发展成为完全的数字概念电梯,由计算机进行控制,经由物联网络,移动互联网络实现智能楼宇,智能家居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计算机系统在电梯系统中应用的稳定性不仅必要,而且十分迫切。

参考文献

篇(8)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益更新,外资企业为我国带来大量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成熟的管理经验,同时国内工业也大批采用先进的经营理念和先进的生产线。工业生产的设备和装置日益复杂化和信息化,涉及的知识面也越来越广泛,因此对必须面向这些智能化程度极高的技术人才来讲。其本身的技术能力和社交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面对日益复杂的机器,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一线人才,各国政府都大力提倡和重视职业教育。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知识型转变的过程。今后在一个很长的阶段都将需要大量懂技术的应用型和复合性人才。

1高职特点和存在问题

1.1高职教育的特点

在我国,高职教育被划人大学行列,和本科教育同属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足见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重视程度。与偏重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本科教育不同的是,高职教育的目的性和专业性较强,高职教育主要以教授和应用成熟的设备和技术,着重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技能人才,主要面向基层或车间,直接面向机器和人员,是生产第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高职教育起到了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到实际生产线的桥梁作用,区别于本科教育和中专教育。但由于课程设置和师资问题,高职教育有时处于较为尴尬的情境,毕业生在岗位上难以发挥高职教育应有的作用,理论知识欠缺,动手能力不行,企业往往必须加大二次培训的力度,对高职院校和高职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信任感。

1.2高职学生的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一般三年时间,学生年龄在20岁左右,正是风华正茂的黄金阶段,对知识的渴望、对社会的了解和对未来的期盼都处于非常关键时期。他们的思维方式处于尚未真正成熟的辨证逻辑思维阶段,学习动机单纯草率,学习方法简单死板,易受外界的不良影响。和本科学生相比,在抽象思维和理解能力要逊色一些,但在感性方面并不比本科学生差。这类学生在面对繁忙的考试和枯燥的理论往往感到头痛,但如果让他们观察并动手做一些事情却能够做得很好。这也正好吻合高职教育的定位和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摒弃繁琐的理论公式和内容。如果说本科教育采用“理论一实践一理论”的教学模式的话,那高职教育应采取“实践一理论一实践”的教学方式。作为20岁左右的成年人,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分析能力,当老师把一个实实在在的生产或生活实物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学生一定能根据以往知识和经验讲出一些道理;然后老师再上升到理论高度,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应,再进一步进行实践加深理解,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时对即将面对的生产设备不会感到陌生。

1.3社会需求的特点

在实际工作岗位上,一开始高职学生往往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企业对毕业生也存在诸多的意见。究其原因应是多方面的,一是企业往往对毕业生的期望值过高,要求学生一毕业就能为其创造价值,不愿再付培训费用,但实际上,企业和学校的性质和目的是完全不同的,企业追求的是经济利益,而学校追求的是社会利益,二者只能趋近不能相等。二是学校的培养模式跟不上时代和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做得不够,很多高职院校是由原来中专升级而来的,教学管理模式存在死板陈旧现象,理论和概念的东西讲得太多,很多老师很年轻没有生产一线的工作经验,只能照本宣科。而社会上需要的是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和熟练动手能力的复合性人才,能够用理论知识指导实际工作,最好是一个多面手。可见,社会的苛刻要求必然要求高职院校教学尽量贴近实际,要求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能够具备一定的综合职业能力。

根据以上特点和存在问题,本人以工科院校为例提出高职学生应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

2能力培养

关于能力的定义在很多教科书和文件中可以找到答案,在此不再赘述。本人理解是,所谓“能力”应该是能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处理未知问题或了解生疏事物的本领。能力应有各种类型,教育学中常常把知识分成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在这里把一个人的能力也分成显性能力和隐性能力。本人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和教学经验,总结出当代工科高职院校学生应当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

2.1综合分析能力

在毕业生实习期间或工作过程当中,我们发现即使是在校学习成绩十分优秀的毕业生往往面对经理和师傅交给的任务一筹莫展,不知从哪做起。究其原因,这就是因为在校期间训练的都是一些按部就班的实验和实训内容,老师怎么说就怎么做,没有自己的分析和思考。因此必须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如何面对一个不熟悉的装置或工程,该从何入手,涉及哪些学过知识等等。分析方法和思路是否清晰都很重要。

现以一个楼字综合布线工程为例。面队这样的工程项目,首先应对客户的具体要求和工程的具体目标进行分析,尽可能掌握客户和大楼资料,了解布线的用途,如果是保密单位就必须考虑屏蔽措施,力求对项目概况胸有成竹;其次对项目进行分析和分解,分阶段实施,由专人负责,尽量做到先易后难,逐步拓展,在实施进程中找出解决方法。认真分析哪些内容是自己学过的知识,哪些是未学过的;哪些是自己熟悉的,哪些是自己薄弱的。根据分析情况,做到层次分明和一目了然,再制定相应的实施措施。本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学生在实训报告中都能谈到自己的深刻体会和对项目实训的理解。

2.2资料搜集能力

学生在了解工程案例的实际任务后,针对手头资料的不足和技术的生疏,必须通过上网搜索、厂家咨询、资料查阅和案例参考等诸多方式,收集和整理项目相关资料,从中体会和找出解决的途径,通过比较几种设计方案和和设备选型的优缺点,最终选定合适的方案和设备。比如,在上述案例中,学生通过搜集的资料可以比较不同网络集成商的产品性能和供货周期,为最终确定实施方案打下良好的情报基础。通过这种技能训练,学生可以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拓宽了眼界和知识面,达到了锻炼主动学习的目的,在今后工作中遇到自己不懂的和不熟悉的知识和设备就会很快找到解决的办法。

2.3项目规划能力

在对项目综合分析过后,基本掌握了项目的基本要求和设备构成。根据项目对自己的难易程度,利用微软公司的project软件编制项目进程表,尽量把分解的子项同时展开。针对上述案例,参照相关的综合布线工程预算规范,确定施工工期和人员构成,以及使用的工具、设备和材料等。学生通过制作项目进程表和人员安排,对一个项目的实施过程有所了解,在今后工作当中会很快适应企业的环境。

2.4知识运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在知识的灵活运用和连贯性方面比较欠缺,学了后面忘了前面。其实很多专业课和实训课程都是建立在理论基础课的基础上,数学和物理都是前人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从实际中抽象和总结出来的,是指导我们研究万事万物的理论基础。我们可在很多专业课和实训装置中找到它们的踪影,如果老师能要求学生对一些装置的原理追根溯源,学生对项目和设备的理解将会更加深刻。因此,必须要求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的各种知识,开拓思路,综合不同课程中的知识,这样对项目才有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达到融会贯通的作用。作为高职毕业的学生必须能够以理论指导实践,遇到实际问题能够找出理论依据,及时解决实际遇到的棘手问题。本人在讲授电梯技术基础课程时,要求学生从中找出中学物理知识,他们很快列举出定滑轮、电磁力、摩擦力等。其实电梯的原理非常简单,不是难以理解。但同时告诉学生,制造一部性能优越的电梯是非常困难的,涉及的理论知识和制造工艺非常多。

2.5方案制定能力

学生在通过项目分析、资料整理和方案比较后,在指导老师指点下应能初步制定设计或施工方案,并运用auto.cad绘图软件绘制施工图纸和项目实施说明书,计算该工程所需费用如设备费用、人员费用、材料费用、资料费用、安装调试费用以及税金等。学生在按照这些步骤逐项完成后,在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时不仅会看懂图纸,而且会制作方案和绘制图纸,企业不用二次培训,学生也很快适应企业的要求。对于电气类学生,我们要求他们根据一部多层电梯绘制变频器驱动的主回路图和plc控制系统图等。通过制定方案和绘制图纸,学生掌握了将来工作中应具备的专业技术基础。

2.6项目实施能力

如果说上面是纸上谈兵的话,那现在要求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项目进程表和图纸实施项目,要求学生合理安排材料购买日程和费用支出,详细记录实施过程当中所遇到的难题和更改内容。把自己设计的方案落实到具体工程当中是一个比较艰难的过程,也是最能锻炼人的过程,不仅锻炼组织和管理能力,而且加深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2.7规范应用能力

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将会发现工作过程中时时刻刻在与各种各样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打交道,因此,在实训项目实施过程当中,要求学生积极利用各种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按照标准去做项目,力争使项目更符合商业产品要求。让学生知道在制造产品的每道工序和工程实施的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规范约束,比如,在实际综合布线工程中要求必须符合电子工业协会及电信工业协会eia/tia568b国际标准和cecs72:97国家标准等一系列标准,如果验收时发现不符合这些标准,该工程将会被判不合格,必须重新施工,那样的话,损失将会非常大。如果能在学习阶段就向学生灌输标准规范的重要性,锻炼学生的实战能力,招聘企业将会非常欢迎这类具有实战经验的毕业生。

2.8创新开发能力

对于高职学生,往往忽略其创新能力的培养,认为那是本科教育的事,其实这是对高职业教育的狭义理解。无论处于何种教育阶段,都应重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利用新知识和新技术实施自己的方案,开展小发明和小创作活动。在实训成绩评定中不完全依靠任务做得好坏来决定,加大创新意识的比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技能竞赛,培养自己知识运用和技术公关能力。在平时作业和考核试卷中应加大灵活的和可能有不同答案的题目。让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问题。这样的学生将会为企业带来革新措施和创新精神,提高企业设备的使用效率和降低生产故障频率。

2.9故障判断能力

在设备维修过程当中,我们经常会发现,面对同样的故障现象,有的人很快找到故障位置并使设备恢复正常,而有的人忙了几天几夜也没能把故障处理掉,严重影响企业生产。有人会说是他们的技术水平有高低之分,但本人更认为是他们的判断和分析能力不同造成的。对于高职学生。应培养在遇到设备出现故障时,能根据故障现象分析原因,从工艺过程、设计图纸和设备原理等方面找出理论依据,而不能仅凭以往经验来简单地处理问题,不是修理自行车,换换零件就可以了,要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故障。否则,今后还会在同样的位置出现同样的故障。因此,在实训阶段老师应训练学生如何用理论指导实践和如何在实践中寻找理论依据的能力,这样不仅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故障分析技能,而且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及今后更快适应工作岗位。

本人在教授现代电梯控制技术综合实训课程中,通过随机地设置一个故障点,要求学生根据电梯出现的故障现象来分析原因,和正常运行的电梯有何不同现象,同学们都饶有兴趣地分析猜测各种原因,同时把大家所说的原因都一一列在黑板上,然后用理论原理和电气图纸进行分析,最终再利用仪器和工具找到真正的故障原因。通过把故障现象和故障原因分成“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和“多因多果”等分析方式,可以一目了然地缩小了故障原因的范围,快速和准确地找到问题之所在。

通过这种故障逻辑判断训练,将使学生在设备维修过程中,及时准确排除设备故障,为企业的设备正常运行提供了快速有效的保障,定会受到厂长经理的肯定和表扬。

2.10组织协调能力

篇(9)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工程概况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位于南宁市罗文大道东侧,相思湖北路的南侧。这里是南宁未来的大学区。整齐的规划,使新校区具备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的天然条件。该实训楼为高层建筑,场地绝对标高128.85米。

学校规划总占地面积约28万平方米。分为一期与二期,一期主要为实训区、教学区、生活区和体育后勤区,总建筑面积约33万平方米。第一次招标总面积约23万平方米,分为A分标(实训楼及教学楼);B分标(办公楼和体育附属用房);C分标(食堂及部分宿舍楼)。其中广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单体建筑设计服务采购(A分标)总建筑面积约为12万多平方米,D-1、D-2实训楼总建筑面积:70337.47㎡。D-1、D-2实训楼由A、B、C段组成,A段为两个20层实训塔楼及2层裙房组成,面积为;B段为两栋平行布置的5层教学楼;C段为2层高的美术中心。

二、高层实验实训楼建筑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2.1 注意高层实验实训楼的防火事项。

为方便紧急情况下疏导人群,在设计楼道时要注意畅通。为便于人群疏散中快速撤离,要在楼道中设计照明系统或采光设施,防止发生踩踏等意外情况防火分区要合理进行。要考虑到发生火灾时,有消防措施可以应急,就要注意合理安排楼道中消防设施和疏散通道。在同一层楼中,两台消防栓的水枪要保证同时到达。

要确保消防用水量充足,保障灭火设施水压符合标准,以满足建筑物消防系统的要求。虽然设置了增压泵,但水箱设置的高度不够,只凭借水箱的消防蓄水量来灭火是毫无意义的。消防水箱的储量保持一定也是很关键的。消防储水箱水量并不是越多越好,超标蓄水不符合经济合理性,也保证不了水质。

2.2 注意高层实验实训楼的抗风情况。预测到建筑物附近的气流情况以及建筑物所发生的性状。结构不稳定破坏,疲劳破坏,

对高层实验实训楼周边气流情况要充分预测,并分析建筑物在强风状态下的形状。对高层实验实训楼来说,结构不稳定的破坏、过分变形导致的破坏,蔚蓝结构的损坏都是实训楼的潜在不利因素。所以,抗风设计是建筑设计中的不可回避的问题,工程是否安全也涉及到抗风设计的合理性问题。

2.3 高层实验实训楼的电气设计。

2.3. 1 消防用电源及配电要符合标准。

高层实验实训楼的供电要求有两路不同的电力来源,在一条线路发生故障时,另一路仍然可以工作,确保实训楼的正常运行。要有两个不同地域变电站来提供电源。区域变电所和另一方自发电设备互为补充。

2.3. 2 应急照明设备要设计得当。

如果高层实训楼发生火灾,而中断正常照明设备,启动备用照片设施,叫做事故照明。实训楼要在消防电梯、疏散楼梯、配电室、变电室、电源自备室、机房墙面以及水泵房配备应急照明设备。同时要安装出口指示的标志灯和疏散照明指示灯,承担疏散通道的照明工作。

2.3. 3 合理设计电梯。

电梯最大的不利因素是噪声。设计中要考虑合理的位置,避免影响正常教学。为保障师生的出行,要依照实际情况调整最大负荷。在情况紧急时,电梯要具备安全便捷的方法撤离师生。排水设施的设计也非常重要,这关系到消防等工作。要在高于地下室的位置设计变配电站、消防泵房。

2.4 防雷击的问题。

高层实验实训楼的防雷击问题不容小觑。要通判考虑高层实训楼的设计,做好整体防雷措施,突出防雷重点,考虑多套防雷办法。将被雷震、避雷网合理安置在实训楼的顶端,以及容易遭受雷击的位置。引下线采用借助中的主钢筋,姐弟装置为整体的钢筋混凝土。避雷带可采用扁钢,分布于实训楼周围。突出建筑的金属附件或实训楼内的金属构件要接地,以避免静电产生的火花。

三、总体建筑设计规划

校园南北方向的主轴和东西方向的副轴为主题,结合生活区的辅轴形成了这个校园的规划结构,南北的主轴在北端结合地形高差及办公楼入口空间进行了处理。从中轴线的中部开始分成三个台地,每个台地有三级高差,北端也设计了三个9级台阶,把行政办公楼的大台阶下设计为半地下停车场,既突出了办公楼在校园空间中的主导气质,也满足了办公停车的功能求。同时,由南往北引入了城市水系,并完整地循环在校园中。

四、建筑设计思想

实训楼是校园的最高建筑,也是面向城市的最重要的展示面之一,实训楼的位置具有标志性。在空间上,注重分楼层的设计,实训楼是各院系学生的集中实训的重要场地,空间上要符合大跨度的设备布置的要求,在地下室与一层平台的空间处理上巧妙的运用了高差处理,使得艺术楼、实训楼与地下实训室宫廷成为了校园展示空间。实训楼每三层设有共享空间,是学生交流的重要空间,也是校园的立体化绿化空间。在设计上,还要把握如下方面:

4.1 项目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和新结构的采用都以经济合理为原则,建筑表面材料采取了,水泥纤维预制构件、新型面砖等多种材料用以突出建筑院校的特征,结构采用空心楼板,有效降低结构的高度,提高空间使用率。

4.2 项目以经济适用为原则,在沿罗文大道的城市界面采用了较为现代的立面材料及语言,以形体整体造型为主,尺度为城市造型尺度;在内部沿鲁班广场的两侧则以小尺度的建筑语言为主,追求人性化处理。

4.3 规划、设计应力求可操作性,要求既具有整体控制的刚性原则,统一规划,集中管理,分期实施;又具有适应性和前瞻性,以应对以后的不确定开发需求。

五、平面、立面的建筑设计

5.1 建筑平面设计

D-1、D-2实训楼总建筑面积:70337.47㎡,其中地上部分建筑面积:61466.35㎡,地下部分建筑面积:8871.12㎡,实训楼是校园重要的是实训场地,为了满足大型设备的布置的需求,底层与群房布置为大开间的实训室,两个塔楼在一层设有各自的入口大厅便于校园内外的人流的使用,二层设有共同的入口,利用了平台来组织了人流,先集中再往两边分散,同时也利用平台来组织了艺术楼,与二层大厅的展示长廊,展示平台,把三者空间很好的整合在了一起共同成为了校园的展示区,平台上也布置了绿化是室外的公共交流空间,三层到十九层为各院系实训室,每三层设有通高的共享绿化空间。地下一层为人防机动车停车库。

5.2 建筑立面设计

立面强调了竖向感,整体感、石墙与竖向线条形成虚实对比,合理布置了各体块之间的比例关系,使得立面非常的简洁,具有现代感,在艺术楼的处理上,考虑到使用功能的特殊性,在平台侧设置了大型的展示面,使得单体建筑具有展览性建筑的特性,整体的屋面的处理使得群房与高层形成了一组校园的群体建筑。竖向的百叶的设计满足了实训楼大空间的空调室外机得摆放需求。

六、结语

实验实训楼的设计和建设为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实验环境,改善了办公条件,为提高教学水平打下了坚实的物质、环境基础,将成为该地区的特色建筑之一。

参考文献:

杨时旭.浅谈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的优化设计.中国房地产业.2012年.2

徐鸿.安庆师范学院实验楼建筑设计.安徽建筑.2003.5

陈平.高层建筑外部空间的构成要素和设计手法分析.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5

篇(10)

一、立论

51b1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具有双重教育属性,属于高等教育范畴系列,同时又属于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技术型人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总是着眼于职业的载体——行业人才素质的构成要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机构与跨国公司在华企业联合办学是基于“定向培养现代企业适用的岗位人才”行动作为的校企合作关系。

在我国,高职教育事业机构与国际知名企业联合办学的专业建设较系统的、富含职业教育技术的资料样本尚不多见。

我国高职院校和跨国公司企业员工培训机构在组织制度、行为方式、能力范围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联合办学首项技术要略就是以特定企业专业岗位人才素质要求为背景,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层次为平台,在教育实施过程中研究适用的专业课程体系。

我国机电产业生产技术标准与多数跨国公司企业生产技术标准存在着差异,这种专业性内质规范的差异如何在课程体系中形成最简洁、最有系统性、最适用的表述,是需要在联合办学的工作基面上攻关解决的难题。

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与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签约联合办学,日立电梯广州制造基地挂牌“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日立电梯技术学院”。我们持有“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的教学技术发展理念,面对已经开始与国际知名企业联合办学的工作现实,不可回避这种联合办学机制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亟须在工作实践中探索研究。

日立公司是以机电产品为主的世界500强企业。日立企业历史悠久,生产管理机制和生产技术标准自成体系。

据调研资料:日立公司在华企业与国内其他职业院校的联合办学均未达到“挂牌日立梯技术学院,实行2年学院专业取向性学习+1年企业岗位培养”的机制技术层次。联合办学的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以“特定企业岗位人才素质”为基面在实践中探索并形成具有“普适性”价值的“联合办学机电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理论,既符合“创制办学特色”的职业教育技术方针指向,又应合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在技术进步与创新”理念导引下的发展趋势。我们确信:这个工作项目的过程将会是充满创新机会、历练团队的过程。勤奋踏实地工作和钻研,则丰硕成果可期。

二、课题工作的目标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科学,是由微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机械工程和电力电子技术互相渗透而成的一门学科,是在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应用技术。因而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课程内容是一种综合结构,在设置专业课程时应以毕业生应具备的现代机电主流技术的运用能力为主线重组课程内容。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的再构建,形成具有地区机电企业专业人才特色的高职高专综合课程,有着极其现实的职业教育技术进步与创新意义。

电梯是集机电一体化各侧向高级技术工艺(如新材料应用技术、先进加工技术、计算机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大功率电子技术、传感与信号处理技术、维修与调校工艺)为一体的现代化机电设备,其职业技术课程体系的开发过程必然富含高专业技术含量的、极具教学技术创新意义的项目设计类研究子课题。

以联合办学双方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比对——取职业知识与技能要素——嵌合性研究为起点,在教育实施过程中研究通识性机电工艺知识与企业岗位专门技能并重的专业课程体系。

日立电梯产品集拥多项先进工业技术,如能量再生技术、永磁同步技术、无机房技术、扶梯一体化设计等,将这些高端的制造技术工艺理论编撰到相关专业教材或项目化实训指导书之中,则特色专业将从联合办学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创制。

解决“专业性内质规范的差异如何在课程体系中形成最简洁、最有系统性、最适用的表述”难题,课题成果可期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与跨国公司在华企业联合办学课程体系设计”的优质标树。

具有普适性价值的工作过程资料将能够展现出实证性强、系统性佳、普适性优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与跨国公司在华企业联合办学课程体系设计”的理论体系和应用价值。

形成系列教学标准文件——联合办学课程体系设计方案、“电梯技术”人才培养工作标准、联合办学课程体系主干课程标准、课题项目总结报告书与自评报告书等。

三、技术要略

1.地域工业技术经济发展的现实性认识和前瞻性意识

兼具完善性和创新性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重构着眼于广东“十二五”规划关于机电行业职业人才素质特征及需求情况描述;着眼于泛珠江三角洲地区机电行业规模与技术工艺整合、进步的水平预期;优化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知识与工作能力)教学实施项目体系的结构。

人才服务区依据机电一体化专业就业岗位类别划分:产品制造、设备应用维护或改造、市场营销服务。服务区调整的灵活性设计并体现在工学结合、校企联合办学、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的各类型专业实践(教、学)项目之中。

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调整的灵活性体现在:学生在接受高职专业教育过程中可自主选择并趋近有利于尚扬天赋、激励专业进取的面向行业技术工艺岗位的四个就业和发展取向——通用机械或金属加工机床设备传动结构改进和工艺维护工程实施、机电设备的微机控制技术运用、机电设备功率控制系统的电力电子技术运用、机电产品技术文档设计与编撰或行业市场信息采集与处理。相应地,专业技能课程板块是机械工程工艺、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先进加工技术与技能、微机控制技术与电力电子技术。

2.企业文化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与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联合办学协议规定采取实行“2+1”的模式,即“2年学院专业学习,1年企业岗位培养”的机制。2年学院专业学习的课程体系包括丰富的企业文化元素(课程)和以现代电梯设备技术工艺为衬托的通识型机电基础课程。1年企业岗位培养是在日立企业培训机构管理下的、以电梯设备制造过程工艺和产品技术服务过程技能为核心元素的培训系统工程实施。日立企业借此造就成批的“忠于职业、技能适用于产品体系”的企业骨干员工。

联合办学是定向培养现代企业适用的岗位人才行动作为,企业文化课程或专用技术工艺课程就要和谐地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企业文化课程要素有些是要形成单列课程;如企业经营历史与发展概况、企业技术工艺体系特征、企业生产管理机制学说、企业员工职业环境和生活节律情况、企业福利制度、特殊工种操作技能等。

3.企业专有先进技术或工艺的基础理论平台构建

有些涵括基础专业工艺的课程要素应该细致地研究如何有取舍地融入高职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之中,如电梯设备装配与调试、数控加工专用程序、电路测试等。

现代机电设备制造业工程技能的培训内容是;

(1)通识通用类课程内容——适用性好、结构精化、带有标准索引。

(2)涵括基础专业工艺的企业专门技术课程要素。

(3)系统工艺意识的形成方法。

机电设备工程是综合的支向技术工艺实施过程体系。实施工程的过程包括制作、调试、检测、记录、评价、改进等阶段。我们理解“岗位高端人才”必须具备机电技术综合运用能力。因而在项目任务型技能训练课程中设计有指标有比例的电气技术工艺、传动技术工艺、编程技术工艺、调测技术工艺、专业文档编整工艺的交互训导。

4.逆向工程工艺基础

专业软实力的培养方法研究是高等职业教育技术研究的重项,专业智能水平是职业适应状况的决定性要素。

针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岗位特征——专业智能成分较多、技巧思维保持、非连续性非周期性的操作等,在专业技术和专业技能综合性课程中加入“工艺培养”项目。开设“机电设备控制系统高级工艺实训”课程,以培养技术工艺素质人才为目标,实施工艺能力培养。机电设备传动结构和电气控制系统测绘、规范技术文档编撰、技术文献或技师项目论文品阅评价等项目化的训导和实践科目活动为课程主要内容,课程项目实施采用逆向工程方式。先修课程理论引领理解实践任务的技术工艺内涵,实践活动充实原理理解并且在专业思维空间树立柔性连接理论与实践的工艺意识。经过此课程的项目化工作训练,学生应胜任一般机电行业企业电气技术工程岗位工作——达到电气工艺师(或电工技师)业务水平。

5.校企合作课程设计

主要工作任务是研究基于工学结合实践课目工作过程的机电支向技能课程的交互训导模式。这种交互训导模式要求有三维研究:

(1)横向要素:各支向技术工艺课目(机械传动构件课目、电气控制课目、微机编程解析课目、大功率驱动器课目、专业文档编整课目、特种工种操作技能培训与考证)的内容分布。

(2)纵向要素:各支向技术工艺课目工序、工步、工时的分配。

(3)立向要素:各支向技术工艺课目工作评价(工艺水平、适用性)指标、改进要略、安全措施、客观动态适应等方面的机制“软件库资料”的形成。

交互训导模式要求改造现行教学理论与实践在空间和时间上分别进行的时空结构,将实验室、实训室或生产车间与教室整合为理论与实践融合互动的一体化情境氛围教学平台,为进行理论与实践融合互动提供支撑条件。

参考文献:

[1]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标准(人才培养计划书)[R].2011.12.

[2]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联合办学协议书.

[3]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培训部《校企合作课程设置(企业培训计划书)》[R].2011.9.

篇(11)

1 前言

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在机械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高职院校的主要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必要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液压与气动传动》课程是高职机电类相关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能够让学生掌握液压与气动传动的基础知识和工程应用的相关技能[1]。该课程不仅理论性较深,而且有很强的实践性。本文针对目前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就《液压与气动传动》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建设及教学评价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课程定位

根据我院对珠三角一带相关企业的调研分析,高职学生对《液压与气动传动》知识的应用主要是有关液压与气压系统的安装、调试、维护和保养,较少涉及液压与气动系统的设计、计算等工作。因此,高职《液压与气动传动》课程在教学要求上不必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只要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础知识,在实践中达到够用即可。

3.教学内容的改革

3.1传统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弊端

在传统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强调自身的系统性、完整性[2],忽视应用能力的培养,不注意和后续专业课之间的融合,往往过于强调流体力学等理论基础知识,造成学生学习较为困难。而后续课程中涉及的液压及气压传动部分,又作为最基础的内容对其进行再一次的讲述,从而造成课程内容学习上的重复;对于液压与气压传动的一些难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在内容安排上衔接不当,对该部分的讲述都比较简略,造成学生对该重点掌握的内容却掌握不好。

3.2教学内容的改革

我们按照我院3年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要求,根据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在不同机电专业中占有的地位不同,结合我院各专业建设特色,将各个专业不同课程分别进行整合。

例如,对于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模具制造、自动化控制技术等专业,《液压与气动传动》课程以“实用、够用”为原则进行整合,通过分析其与后续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对部分内容进行删减或增加,将专业课程进行有机结合。教学的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液压及气动元件的工作原理、使用条件和应用范围,对复杂的理论阐述、繁琐公式的推导计算,以及元件的结构设计不是教学的重点。弱化纯理论内容,注重从多种案例分析出发,结合实际工程需要,引导学生对理论公式的应用,强化液压与气动系统的安装、调试、维护、诊断等内容。

对于电梯工程技术专业,由于液压技术在后续课程的应用方面有很强的专业针对性,则将《液压与气动传动》课程与《电梯结构及工作原理》中的液压电梯部分相结合,由专业课教师结合液压电梯的特点及应用,对一般液压原理进行讲述。

4.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

许多高职院校教学方式基本上仍是以知识体系为顺序组织的,前半部分集中介绍基础理论,后半部分重点介绍具体实例。由于学生在以往的课程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很少能够接触到液压及气动技术,普遍对《液压与气动传动》课程缺乏感性认识,给课程教学内容的展开带来困难。

4.1采用“理论+实训”一体化的教学方式

高职教学应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与总结,我院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教学主要采用了“理论+实训”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加强了实践性教学,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各专业理论和实训学时都达到1∶1左右。为了增强教学效果,学院建设了“液压与气动综合实训室”,增加了实训设备,在课程安排上基本做到学生单独操作。在实训室增加功能完备的多媒体设施,学生座椅旁边就是各种液压与气动设备,理论课程就在实训室进行现场教学,在讲解过程中配以实物拆装演示,并配备了若干辅助实训员协助教学。讲到什么就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实物,增加感性认识。例如在学习压力控制阀时,首先由教师做示范,指导学生对压力阀(如溢流阀)进行拆装,让他们了解该元件具体构造,再利用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对比原理图和实物去分析工作原理,通过加强实践性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实操能力,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4.2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液压与气动传动》课程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图多,其中包括各种阀类元件的工作原理图、结构图、各种回路图等。由于液体、气体的流动都是在密封的管道内进行,学生看不到具体流动过程,理解起来比较抽象,尤其是一些复油路、气路的工作原理,因此充分发挥多媒体优势进行辅助教学显得尤为重要。针对该课程特点,我们通过制作大量的图片、Flas、视频等手段,把元件的动作、状态及液压油的流动过程直观、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容易接受,使教学效益明显提高。例如讲述电液换向阀的工作过程时,学生通过触摸电磁阀、观察指示灯、听声音等途径能够理解电磁阀阀芯的运动,但很难把阀芯的动作和油路的接通、断开联系起来。而用动画、视频演示电磁铁通、断电后换向阀内部油路的连通情况,能降低感受难度,加强了学生对电液换向阀工作原理的理解程度。

4.4开放实训室

学生仅在有限学时内完成的实训内容仍是不够的[3],我院鼓励学生申请开放实训室,充分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来安排实训。学院根据具体工作安排额外增加实训室辅助教师和指导老师的课酬。在实训项目开展过程中,指导老师给予适度的指导,使学生能够独立、主动、高质量地完成实践任务。良好的开放式实践教学环境,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开放式实训室中,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性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知识,达到了训练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5.课程成绩考核方式的改革

我院原来的《液压与气动传动》课程学生成绩评价标准主要由笔试、平时表现和课后作业构成,所占权重分别为70%、20%、10%。学生实操能力只能够从平时表现反映出来,这是由于以前实训设备不足,分组实训,学生参与锻炼的程度不够造成的,与实际工作中职业要求也相差甚远。我院增加实训设备后,突出了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增加液压实训成绩比重。实训考试采用“操作+答辩”的形式,由学生单独完成。学生成绩评价标准也变成了由4部分组成,分别是笔试40%,实训考试30%,平时表现20%,作业10%。这样既考查了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又注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6.结语

高等职业教育属技术应用型教育,近几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证明:我们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所采取措施使得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改革突出了高职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和就业能力的训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职教改革理念。

参考文献:

[1]左健民.液压与气压传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6月第3版.

[2]赵华新,程艳.高职《液压传动技术》课程教学新模式探讨[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