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大全11篇

时间:2022-10-19 18:05:0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篇(1)

1.字

(1)难读的字

矩(jǔ) 撵(niǎn) 拽(zhuài) 砌(qì) 缕(lǚ)

宴(yàn) 挽(wǎn)

(2)难写的字

妖:右半部分是“夭”,上面是一撇。

乖:下半部分不要多写撇捺,要和“乘”分清。

舔:右下部分是两点,不要丢掉一点。

牌:右上部分的一小撇不要丢掉。

啸:右下部分是“丿”,不要写成“丨”。

(3)多音字

正zhèng(正是)zhēng(正月) 冲chòng(冲着)chōng(冲刷) 乐lè(快乐)yuè(音乐)

禁jìn(禁止)jīn(不禁) 传chuán(传令)zhuàn(自传)

2.词

(1)必须掌握的词

介绍 妖怪 规矩 脚丫 幸福 向日葵 洋溢

允许 禁止 呼啸 喧闹 增添 脸颊 拆除 告示牌

(2)近义词

妖怪~妖精 声明~表明 平平常常~普普通通

规矩~规则 让步~妥协 非得~必须

旅行~旅游 可怜巴巴~可怜兮兮 洋溢~充满

允许~准许 孤独~孤单 荒凉~荒芜

喧闹~喧哗 训斥~斥责 凋谢~枯萎

凝视~注视 宏伟~雄伟 迫切~急切

奢望~奢求 破碎~破裂 宁静~幽静

美妙~美好 凝望~凝视 清秀~秀气

(3)反义词

普通➝特殊 省心➝费心 幻想➝现实

允许➝禁止 漫长➝短暂 喧闹➝寂静

荒凉➝繁荣 增添➝减少 训斥➝表扬

凋谢➝绽放 任性➝约束

芬芳➝恶臭 宁静➝喧闹 晨曦➝暮色

(4)词语归类

AABB式词语:平平常常

类似的词语:堂堂正正 慢慢吞吞 指指点点 踉踉跄跄 絮絮叨叨

考试点睛

四字词语是考试中常常要考的题型,主要的考查形式:①补充词语。②根据词语归类写出相关词语。③用相关词语造句。

③量词:一个少先队员 一位神仙 一盘水蜜桃 一道算术题 一颗向日葵 一块告示牌 一缕阳光 一对眼睛 一具死尸 一顶帐篷 一声叹息 一道红光 一滴鲜血

④动词:介绍自己 提出条件 吃水蜜桃 种向日葵 砌起围墙 吹起雪花 度过严冬 裹着毯子 增添春意 凝视巨人 绽出绿芽 开出鲜花 拆除围墙

佩戴军刀 接受教育 学习美德 举行婚礼 宣布喜讯 托着披纱 忍受苦痛 抚弄头发 恢复原形 刺进心脏 迸发红光

⑤修饰词:可怜巴巴的样儿 漂亮的花园 刺骨的寒风 美丽的鲜花 明媚的阳光 可怕的训斥 冷酷的心 飘扬的旗子 闪亮的军刀 乌黑的长睫毛 深蓝的眼睛 羞答答的新娘 贵重的银灯 神圣的仪式

紫金色的皇家帐篷 幸福的新婚夫妇 美好的夜晚 平静的海面 欢快的舞蹈 华丽和欢乐的场面 美妙的舞姿 没有止境的痛苦 深沉的海 乌亮的头发 华丽的帐篷 深深的叹息 清秀的脸庞 锋利的刀 耀眼的红光 孤独地度过 激动地跑 尽情地玩耍

二、佳句积累

1.关联词

(1)奶奶总是一面撵我,一面招手。

这句话是语言和动作描写,奶奶要给我洗脚,还得哄着我,可见奶奶是多么和蔼、慈祥、仁爱,多么疼爱我。

2.拟人句

我和同学们比赛种向日葵,我家里的那几棵长得又瘦又长,上面顶着一个小脑袋,可怜巴巴的样儿,比谁的也比不上。

这句话把向日葵当成人来写,十分形象有趣。

3.对比句

春天终于来了,村子里又开出美丽的鲜花,不时传来小鸟的欢叫。但不知为什么,巨人的花园里仍然是冬天,天天狂风大作,雪花飞舞。

这句话通过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巨人的自私与冷酷。

4.夸张句

小人鱼亲吻着王子的手。她觉得自己的心在破碎。

这句话说明小人鱼极度伤心和委屈。但她仍然吻着王子的手,她的大度可见一斑。

5.优美的句子

小人鱼拿着刀的手在发抖,但是,她马上将那把锋利的刀远远地抛到海里。刀落下的地方,浪花迸发出一道耀眼的红光,好像一滴滴的鲜血从水中喷溅出来。

这句话写出小人鱼内心的激烈斗争,最后小人鱼放弃加害王子,选择死亡而成全他人,其高尚品质可见一斑。

6.含义深刻的句子

巨人终于明白,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他不禁抱住了那个孩子:“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谢谢你!”

这段话是巨人醒悟后的想法,他明白了春天不到花园里来是因为自己太任性了——一次次赶走孩子们;是因为自己太冷酷了——一次次训斥孩子们。

三、考试热点

1.中心思想考点提示

经常会以填空或者阅读的形式考查文中的中心思想。《节选》表现的是奶奶和蔼、见识广和王葆淘气调皮、机灵可爱、富于想象、充满好奇心的特点;《巨人的花园》通过巨人前后表现,说明了“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海的女儿》赞扬小人鱼善良、大度、执着、为他人着想的品德,歌颂她为了追求美好而纯真的爱情,即使放弃生命也在所不惜的崇高境界和美好心灵。

2.深刻含义的句子考点提示

在《巨人的花园》中出现了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经常会以问答、阅读的形式考查。

3.修辞手法考点提示

《节选》一文经常考查想象的修辞;在《巨人的花园》中,作者通过对比的方法展开情节,经常在阅读中出现。

4.习作考点提示

本单元的习作是故事新编,要求在熟读名著的基础上,发挥丰富的想象能力,联系现实生活,创编优秀的故事。

四、“1+X”阅读

篇(2)

2012年,教育部启动义务教育教材的全面修订工作,中图版《地理图册》也与中图版《地理》同步进行修订。教师和学生在使用实验教材过程中的反映和反馈是其使用效果的最佳体现,为掌握一线地理教学活动的第一手资料和最前沿资讯,进而更真实和全面地了解本套实验教材在贯彻课程标准及服务于教学方面的作用,我们专门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在多个省区展开深入细致的调研工作,并通过各种途径丰富调研内容,以便使调研结果尽可能建立在真实、完整和翔实的资料基础上。

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访谈、讨论和综合分析等多种形式,对本套教材的使用情况和使用效果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同时也整理和分析了师生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对本套实验教材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修订。

二、中图版《地理图册》修订变化

1.内容组织

在内容组织上严格依照课程标准要求,将减负落到实处。抽象性知识的难度有所降低,而形象性知识的覆盖面有所加大,增加知识的趣味性和覆盖广度;集中性的思维难度有所降低,发散性的思维难度有所增加。同时,在章节内容安排上适当分散难点,如原图册七年级上册中“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内容移至八年级上册,既兼顾七、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同时也相对平衡了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难度,使学生保持一个持续、均衡的学习状态。

再如,七年级下册区域特征一章由四节变为七节,即由原来的“北京”、“台湾”、“黄土高原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四节变为“首都北京”、“台湾省”、“四川省”、“福建省泰宁县”、“黄土高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七节。数量增加并不意味着难度增加,修订后内容尺度的层次性更为全面,可引导学生从不同尺度的地理视角认识和分析我国不同区域的特征和差异,进而培养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获得理性的分析方法,这种理性的区域分析方法进而用来指导完成认识区域特征,真正做到分散难点并为学生减负。

2.呈现方式

(1)加大素材图片、晕渲地图的比例。素材图片大多来源于日常生活,更加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如七年级下册“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一节就运用蒙古包、吊脚楼、藏袍、酸汤鱼等为主题照片,对大部分学生来说都比较熟悉,既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又可以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掌握该部分知识。

晕渲图在表示地形地貌与流域水系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可以使学生从“小地图”看清“大地球”,同时也便于学生记忆相应的地理知识。修订后的各册均有晕渲图的使用,其中,七年级上册的晕渲图达22幅,占全册地图总数的1/3。晕渲图不仅在自然地理知识方面应用广泛,在人文地理知识方面也有明显优势,如七年级下册“中国水资源开发利用”图就使用了晕渲图,对于学生理解图中的专题要素(调水线路)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增加地图的读图指导文字。地图基本要素是比例尺、方向和图例,但对于读图来讲这三个要素远远不够,不同的地图难易程度不同,有些地图还具有一定抽象性,对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是不小的障碍。在地图基础上增加读图指导文字,可以较好地实现图文结合,引导学生更容易、快速和准确地提取图中的知识点和信息。如八年级上册“海陆分布”就较为抽象,学习难度较大,图册修订时对西半球、东半球、陆半球、水半球、北半球、南半球等图增加了读图文字说明,指出相应半球的中心点、经纬度范围及海陆面积比例,不仅弥补课本相应内容的不足,也使地图的难度大大降低。

3.编排逻辑方面

在内容组织和呈现方式都一样的情况下,合理的编排逻辑也能有效降低学生接受知识的难度并使其学习心态变得相对轻松。在这次修订过程中也着重研究和落实了这一点,加强了编排的逻辑性和系统性,降低本套教科书的学习难度。编排逻辑最终由版式呈现出来,如七年级上册“中国地势与地形”,将原图册两个单独页面中相对分隔的几幅图整合为一个展开页面的图,合理地运用指示线,使其内容相互呼应,显得更加紧凑和更具逻辑性,使学生更容易从整体上认识我国三级阶梯及五大地形的分布与特点。

4.版面载负量

本次修订过程中,针对一些图面载负量较大的地图,一方面将地图比例尺放大,另一方面对其进行专题要素的分散与拆分,甚至删除部分干扰性要素,使其清晰易读,这样处理既可以降低学生阅读地图的难度,又可以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效率。此外,在不影响教材内容结构的基础上,版面载负量也适当降低,版面设计做到了变化中有统一、统一中有变化,兼顾科学性与艺术性。如八年级下册“认识大洲”中各大洲图一方面作了比例尺放大处理,另一方面去除了矿产分布这一专题要素;同时“××洲各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图全部作删除处理。这些方面的优化调整或删减将大大减轻学生负担。

三、中图版《地理图册》修订特色

1.实用性较强

本套教材严格遵循《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教科书的章节体系保持一致,方便师生使用,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在密切配合教科书的基础上,此次修订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教学内容,力求在涵盖教科书所涉及到的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教科书的横向和纵向拓展,让学生获得更加丰富和全面的信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保证教学的实用性。

2.可读性较高

根据教科书内容的调整,本套教材的章节结构也做了相应调整,调整后的章节体系更加明确、逻辑关系更加清晰、层次更加均衡。此外,本套教材有自己的内容体系,如增设贯穿全书的栏目“地图上的发现”和“趣味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七章中的体系性内容――该区域在中国的位置和该区域基本地理信息卡,以及八年级下册中的体系性内容――该区域(即第五章的“大洲”、第六章的“地区”和第七章的“国家”)在世界上的位置和该区域基本地理信息卡,这些体系性内容的增设使得本套教材在栏目体系上的系统性增强,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并加强地理思维能力,同时也可以锻炼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能力。

3.探究性突出

通过内容的扩展和系统性结构的设计,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创造条件是本套教材修订工作关注重点,如增设“地图上的发现”栏目,帮助学生通过思考和分析自主地、尝试性地发现并解决问题,获得探究性学习的成就感和乐趣,进而提高学习地理课程的兴趣;“趣味地理”栏目为学生展现一些生活中有趣的、与地理知识密切相关的现象,增强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用地理视角认识和思考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的习惯。再如,八年级下册第五章增设五个案例,学生可以参照“亚洲”部分内容,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自学其它大洲内容,从而培养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并将此方法运用到其它学科的学习中。

篇(3)

一、实施地理复习的“三步走”

初二下学期从开学到地理会考,不到四个月的时间,要进行八年级地理下册的教学,还要把初中地理四册书的知识点复习完,时间紧促但任务繁重。我的具体做法就是合理规划复习时间,实施三步走的复习策略:第一步,用大约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完成八年级下册的教学;第二步,用大约一个半月的时间把四册地理教材的知识点给学生串一遍,让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更系统的认识和把握,为后面的综合复习奠定基础;第三步,剩下的一个多月的时间,对每册教材重难点有所侧重,引导学生重点突破,同步进行的是章节测试或全册测试,通过考试反馈学生的复习效果,随时调整复习方法,教师真正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二、构建地理知识的“经纬网”

地理会考试题的灵活性强,覆盖面广,这就要求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贯穿和灵活应用能力强,不能出现知识断层现象。指导学生复习时,要做到一个知识点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如复习中国的农业时,可把中国的气候与同是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美国和俄罗斯结合起来,进行横向对比,得出地理位置对不同国家气候带来的影响,以及延伸到农业的影响;复习我国四大地理区域时,可把八年级上册的地形、气候、河流、交通、工业和农业的内容纵向联系起来,形成地理知识的经纬网,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三、抓好地理插图的“图形链”

地图是地理学习的第二语言,是打开地理知识之门的金钥匙。在历年的地理会考试题中,读图分析的试题几乎占到总分的80。而实际学习中大多数学生的图表的识别和运用却是软肋所在。复习中要充分利用好教材的所有插图、多媒体课件的示意图和教材阅读资料的图表,帮助学生掌握总结填绘图表、阅读图表、分析图表的基本方法和规律,使学生熟练应用图文理解知识,形成图文互换技能的方法与操作能力,真正利用“图形链”的作用来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如在复习“两极地区”一课的内容时,对于如何判断两极地区两点间的相对位置是本节内容的难点。我引导学生回忆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北逆南顺”,在黑板上分别画出在北极上空和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示意图,然后让学生思考,既然地球自转是自西向东,那两幅图中自转弧线的箭头代表的都是哪个方向?北极地区两点间的南北方向如何判断?南极地区两点间的南北方向又该如何判断?通过对比,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在两幅图中判别两点相对位置的方法,这样化难为易,很轻松地让学生掌握了读图的技巧。

四、关注地理热点的“影响力”

篇(4)

2013年龙东地区地理中考既是一次学业水平测试,又是义务教育阶段地理学科的终结性考试。考试内容与2012年相比,在试题的整体设计上,有创新,有突破,实现了地理中考(学业考试)与时俱进的特点,命题者更注重三维目标的具体落实,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试题结构上,变化不大,只是更注重于对世界地理知识的考察力度;在试题的难易程度上,立足基础,突出能力,稳中有变,难易适中;在具体试题内容上,无论哪种题型中的试题,均不同于上一年,达到考题连续两年内不重复,年年有变化的要求。由此可见,命题者是经过用心思考、细致准备和精心编制的。

本套试题立足新课程标准,遵循地理课程基本理念,强化了对地理读图、填图能力和对地理知识学以致用能力的考查,突出了地理学科的区域性和综合性特点。测试可以准确评价学生对地理概念、区域地理、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的理解和知识运用水平,可以反映学生真实学业水平,实现了中考的选拔功能,为学生进入高中学习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试卷考查了初中学生七年级、八年级两年中所掌握的基本地理知识和基本地理技能,突出基础,知识面广,有一定的探究性、灵活性和综合性,起到了实施新课程的导向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也有利于引导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二、试题的特点

(一)考查地理基础知识,难易适中。

本试卷为闭卷考试,时间为60分钟,卷面满分为100分。试卷中,选择题、填空题、连线题、填图题等题型,基本上都是分别按照七年上册、七年下册、八年上册、八年下册的先后顺序设计和安排的。试题绝大部分是围绕每册教材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设计,考查的是地理主干知识,涵盖了地球和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主要内容,试题内容科学、准确,表述清晰无误,没有特别难和特别繁琐的题,也没有偏题和怪题。大多数试题既是主要的知识点,也是比较容易作答的,符合《20t3年黑龙江东部地区中考地理考试说明》中关于易、中、难比例为80:15:5的说明。其中,比较难的试题有选择题第5题,“关于地球五带中,哪个温度带有极夜现象”,七年级上册教材P12图1.20中并没有对此做出说明,只有在教师特别加以讲解,学生通过自己理解的情况下,才可能知道答案是北寒带和南寒带,即选项“D寒带”。选择题第15题,“关于东南亚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答案应该是“A湄公河”。不过,教材中对此也没有指出,没有在正文中明确写出来,学生只有在考前的学习中通过对七年级下册教材P27图7.18进行分析归纳才能得出正确答案。材料分析题第57题中的第(2)题,“关于雾霾天气的成因”,须要学生根据所给材料和生活体验进行总结和分析,属于学以致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具有一定的探究性、灵活性和综合性。

(二)分值分配较为合理,突显基础。

在教材结构中,《地球和地图》编排在七年级上册的第一章,突显其重要地位,世界地理的知识编排在七年级的上、下册中,中国地理的知识则编排在八年级的上、下册中。关于试卷中分值比重,这里就不按“地球和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这个标准来分析了,而是按照教材中知识点占试卷分值比重来分类,如下表:

材料分析题考查的是“中国地理”的内容,这从表格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地球和地图”“世界地理”两部分内容,即七年级上下册所占的分值为57分;“中国地理”的内容,即八年级上下册所占的分值为38分;我省的乡土地理知识占5分。基本符合《考试说明》中“地球和地图约占10%;世界地理约占40%;中国地理约占45%;乡土地理约占5%”的试题知识内容分布结构。试题能够体现新课改的理念,注重检测《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各种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注重考查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生活实践和热点问题,充分利用了地图语言来表现试题内容,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特点,适当增加了试题的人文性和开放性,突显地理学科的特色。

与2012年龙东地区地理中考试题相比,2013年龙东地区地理中考试题在知识内容分布及结构上基本一致,只是更加侧重于对七年级上下册知识点的考查,比2012年多了5分。

(三)注重读图分析能力的考查。

地理学科的特点是以图表为主要表述语言,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上,要通过读图和填图来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特别是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地理图表的运用更是涉及面广,适用性强。所以,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本套试卷中,第四大题共有6道填图题(51~56),共37分,所占卷面总分的比重是较高的。其目的就是全面考查学生对地理图表的掌握情况,考查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

(四)试题设计与时俱进,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本套试题在设计上十分注重“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并能把试题的设计与时俱进,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既不显得枯燥无味,又能体现地理学科的人文性特点。例如,选择题第22题,“当校园中的五星红旗飘向北方的时候,说明此时校园所在地的风向是哪里”,考查的是学生能否理解“风向是风吹来的方向”这一概念,并将其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再如,读图分析题第51题“地球公转示意图”中的第(4)题“我们考试的时间是6月27日,此时地球运动到图中的______两点之间”,就属于考查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设计。第55题“台湾略图”中的第(2)题“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图中表示的字母是_____”;第56题“走进家乡,了解家乡”中的第(2)题“冬季的哈尔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素有‘______’城之称”。这些都体现了本套地理试题与时俱进,注重生活中的热点问题,适当增加试题人文性,学以致用的特点。还有第57题,在这个材料分析题中,将2013年上半年以来对我国影响严重的雾霾天气的话题,通过详细真实的数据和背景资料表述出来,并通过“材料”的“提示”,让学生找出雾霾天气形成的原因,学生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停用30%的公车”,分析出“汽车尾气”这一答案;根据材料中的“增加燃煤企业的检查、严格监管工业企业烟尘排放”,得出“工业生产排放烟尘”这一答案;根据材料中的“要求建筑工地文明施工”,得出“建筑施工”这一答案;根据材料中的“对主干道每天增加两次洒水降尘”,得出“道路扬尘”这一答案等等。也就是说,学生可以答出题目中要求的3个答案。当然,这3个答案也是灵活的,不是固定的,只要与材料相关,符合题意就可以。本题也是对所学知识的拓展和延伸,紧密联系生活,与时俱进,学以致用。

(五)试题中的不足。

在试题内容比例的设计上,还有待进一步改进。比如,在《考试说明》中,要求地球和地图的相关试题约占10%,而本套试题中,这部分内容占了8分,分别是第3、4、5和第51题,关于经纬线和地图的试题则根本没有,而经纬线和地图的相关知识既是初中阶段学习的重点内容,又是学习高中地理的重要基础。比如,关于某一点地理坐标的判定、某一点所在的半球位置、某两点的相对方向、比例尺的相关计算等等,这些重要基础知识点都应该在试题中有所体现。

在试题题目的表述上,也有待进一步完善。比如,选择题第21题,原题的表述为“撒哈拉以南非洲主要出口的商品是什么?”应该表述成“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主要出口的商品是什么?”虽然只是一字之别,但是,加上“的”字之后,读起来上口,而且表意更加明确,况且七年级下册教材中的课文题目就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意思是“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部分”,但不能称为“南非”,而撒哈拉沙漠以北的非洲部分,则可称为“北非”。

另外,填空题第46题,题目是“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是_____”,应该表述为“西北地区主要的自然特征是____”,虽然只是增加了“主要”两个字,却可以突出表现西北地区多样的自然特征中最主要的那个特征,即“干旱”。因为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自然特征除了以干旱为主以外,还有冬冷夏热,气温年差大、气温日差大,风沙天气多等等。所以,只有加上“主要”两个字,试题的表意才更加明确,学生在解答时才更容易准确。

三、教学建议

针对2013年的中考地理试题的命题思路和试题特点,建议初中地理教师在今后的地理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

(一)重视基础知识教学,联系生活实际。

在初中地理学业考试中,非常注重基础知识教学和生活实际两方面的考查,教师在教学中要介绍主要的、必备的地理知识点,同时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培养图表分析能力,并将地理知识紧密联系到生产和生活的实际中,为高中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重点培养图表分析技能,加强填图训练。

地理图表是地理学科特有的“语言”,对地理图表的阅读、分析和推理是培养学生学习地理技能的重要途径。在近年的地理中考中,考题对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要求日益提高,读图分析题的比重也越来越大。所以,教学中,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对重要地图、图表的阅读和分析,通过地理图表记忆地理知识,初步学会图文互换,能够准确、全面地“看出”图表中显性和隐性的信息,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综合运用地图的能力。

(三)复习时要有针对性,不搞题海战术。

地理中考复习涉及内容多,初中两个年级的4本教材都要兼顾,复习时不必面面俱到,教师要根据近几年的中考试题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计划安排,力争将课本内容变薄变少。在设计复习题时,切忌搞题海战术,弄得师生都很疲惫。每个学校安排的地理课时都不多,每周一般都是两节课,为了有好的复习效果,教师要给学生“把好关”,提高课堂效率,最终决胜地理中考。

(四)考前让学生留意与地理相关的新闻和时事热点。

近年的地理中考越来越关注时事热点,一般都体现在材料分析题中,如果教师在中考复习中能够做好材料分析题答题方法的指导和培养,并预先对考前发生的与地理相关的时事热点进行归纳整理,学生可以将材料分析题这5分全部拿到。从2012年龙东地区地理中考题来看,试题设计的是“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话题,并结合中国“绿色消费,你行动了吗?”这一主题,倡导节约和环保,让学生谈一谈对“绿色消费”的理解,设计公益广告等等。在2013年龙东地区地理中考题中,则设计了关注“雾霾天气”这一热点话题,紧密联系生活。所以,在中考前的复习中,教师也要指导学生留意与地理相关的新闻和时事热点,做到“心中有数”,并能产生“联系”,早作准备。

篇(5)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的教育观念是:生活即教育。我们在地理教学中可以从地理教学的特点出发去寻找突破点,以生活为中心,通过生活实例对学生进行教育,把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利用生动、鲜活的实例,从生活中挖掘素材,丰富教学内容,让地理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用事实“说话”,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让学生利用地理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和行为,利己利人利社会,切实发挥地理知识的作用。

七年级教材《人类活动与气候》一课,主要内容包括: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这些知识不难,学生比较容易掌握,特别是教材上的插图、阅读材料等内容都是很贴近生活的实例,这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通过教学实践,我得到以下几点体会。

1.要让学生从平时生活实践的信息资料分析中获得知识,提高德育实效性,使学生通过这种贴近生活的教育,对所学知识有更深的了解,提高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在讲授八年级《气候的基本特征》一课时,除讲授课本基本内容外,我还结合2008年1月份我国发生的特大冰冻灾害,告诉学生气候反常造成的严重影响,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1)在我国南方发生的特大冰冻灾害的原因是什么?(2)在我国南方发生的特大冰冻灾害对南方甚至全国造成哪些影响?(3)这次灾害给我们有什么启示?可以让学生翻阅资料,相互讨论。再结合当地气候反常给我们造成的影响的实例,深刻领会气候对人们的影响。这些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他们会觉得地理知识贴近生活,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丰富了教学内容。

再比如在讲授八年级地理《自然资源》这一课时,结合当前过高的油价、物价,提出下列问题:(1)我国自然资源现状是怎样的?(2)我们应当如何保护与利用这些资源呢?通过当前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了解社会,知道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紧贴时代脉搏,激发学生对社会事件的思考,全面观察问题、思考问题。

2.要让学生从亲身实践、体验中获得知识。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不少学生片面地认为地理知识记一记、背一背就可以了。可是,涉及一些地图知识和与现实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内容时就达不到很好的效果。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应注重生活实例的引入,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探索探究。

在讲授八年级下册内容《北方地区、南方地区》时,我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亲自了解当地的地形、气候、农业发展、工业发展状况,可以查资料,也可以向当地农民、工人请教,得出结论,也可以通过各种多媒体资料了解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状况,最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地发展农业、工业各有什么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应如何发展当地经济?这种教学方式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树立了责任意识,在实践中求知长智,同时也加强了知识与学习经验、知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学以致用,更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对于引导学生由原来的接受性学习逐步向研究性学习发展是一次良好的尝试。

在讲授七年级地理《人类活动与气候》这一课时,通过对近几年来我国北方地区风沙天气比前几年多是由于植被破坏严重造成的这一现象,提出依据我国北方地区农民在冬季建的蔬菜大棚,通过人为因素改变局部地区的小气候等。通过举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使学生感到很亲切,提高学习兴趣。生活处处皆学问。利用生活实例,既能架起地理知识与生活实践的桥梁,又能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篇(6)

课程导入环节的精巧设置,将使学生的注意力快速由课前状态调整到课上听讲状态,同时,课程导入环节将为引出本节课的教学主题奠定良好的基调。而导入环节的实际收效如何,相当大的层面上取决于教师如何设计导入语,原因在于,导入语是否具备足够的语言艺术,将直接决定导入的实际效果,为此,地理教师要结合前后教学内容的关联性,以及结合即将开始的教学内容,以此为依据进行导入环节的科学设计。

一、导入对于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性

导入设计是教学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万事开头难”,一个好的导入设计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还能够在课程的开始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一节课的成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对教学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星球版初中地理教学中,每一个单元内部都是有一定衔接的,每一节课的新课伊始,都需要将上节课的内容做一个简单回顾,对本节课内容进行简单概括,这就需要导入来承上启下。可见,导入对于初中地理的承上启下有着十分关键且必不可少的作用。

2.在课程开始集中学生注意力

刚上课时,学生还沉浸在课间的欢愉之中,所以注意力十分不集中。如果教师直接进入新课学习,一方面会使学生错失很多知识点,一方面也会使学生感觉到疲惫。而导入则可以通过多元化的形式与内容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使学生逐渐开始融入课堂。

二、初中地理课堂导入的策略

1.选取生活化的内容进行导入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可知,学生对于同其生活经验、生活阅历相关的知识内容的接受速度较快,接受程度也较好。原因在于这些知识所牵扯到的问题是其所熟悉的,因而更易于其接受和认同。因此,地理教师应当结合时下的热点话题与新闻事件,在对其设计整合为课程导入内容后,运用于课上教学之中。如此一来,学生便会因对这些话题和事件的关注,提升听讲热情。比如,教学星球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节约与保护水资源》这一课时,教师没有直接进行新课授课,而是问了学生这样一个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家里有没有停过水?

生:(齐声回答)有。

师:停水以后有什么不方便的呢?

生1:不能冲厕所。

生2:没有水喝,也不能做饭。

生3:不能洗脸洗手。

生4:不能拖地。

师:哦,这么不方便啊。可是我们家里停水只是偶尔的,大家设想一下,如果水资源紧缺,以后停水成为了常规性的,又会怎样呢?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了讨论。

停水是一个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现象,教师将其引入到导入环节之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激起了学生讨论的热情,也为新课奠定了基础。

2.利用多媒体的展示进行导入

多媒体课件对于教学活动的最大功用在于,此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够实现视频、音频、图像的动态化展现,亦能够帮助教师将以往一些借助传统教具所不易为学生呈现的教学内容,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依托将多媒体课件这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于地理课堂,将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更为便捷,即教师可以通过鼠标的点击,为学生展现出地图、地貌等地理知识内容,还可以实现对图片的放大,以便使学生看得更为清晰,而无需如以往那般在黑板上粘贴地图而占用有限的教学时间。对于学生而言,多媒体课件为其呈现出更为直观的地理知识内容,因而这种教育技术手段有助于对学生地理知识学习兴趣的充分调动。比如,在教学商务星球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众多的人口》时,教师选取了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早高峰时期地铁和公交站的图片,以及春运的图片和视频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形成一个视觉冲击力,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我国人口的众多,顺其自然便可以引入新课。又如在教学商务星球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台湾省》的时候,由于台湾省地理位置比较远,绝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去过,仅仅是在电视上有所了解。为此,教师在网上下载了很多台湾的图片,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看。看到台湾省不一样的风土人情,不一样的地理环境,学生的积极性得以激发,注意力也得到了集中。可想而知,在新课的授课过程中,教学效率自然会得以大大提高。

3.创设生动逼真情境进行导入

地理教师必须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即地理教师必须结合教材内容、学生的心境等因素,依托这些因素为学生构建体验式地理知识学习情境,从而使学生形成感同身受的地理知识学习体验。比如,在教学商务星球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首都北京》的时候,教师就在导入环节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师:同学们,暑假的时候大家想要去什么地方玩呢?

生:(回答了很多地方,尤其是北京、上海)

师:恩,朋友也想去北京玩,可是对北京实在是不太熟悉,有没有愿意当他的导游呢?

生1:老师,可是我们也不了解北京啊。

师:我们可以先学习《首都北京》这节课,学完以后,就可以为别人当导游了,好不好?

生:(齐声回答)好。

现在人们旅游的热情都比较高涨,教师创设了生动逼真的情境,能够使学生对于《首都北京》这节课的学习更具积极性,使学生注意力更为集中。

三、结语

新课标的提出,让广大地理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如何实现课程教学导入模式的创新,以此使地理课堂的整体教学活动更为优质、有效。有鉴于此,地理教师必须在日常工作过程中注意对学生兴趣的分析与了解,对地理教学素材的发掘,进而在此基础之上实现课程教学导入环节的科学设计,从而最终保证地理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王晓彦.地理教学中新课导入方法及效果[J].新西部(下半月),2008(05).

篇(7)

“教育过程不同于生产过程的重要特点之一即它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教育对象是有血有肉的有独立思想与意识、各具不同思想感情的个体。因此,情感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什么是情感教学?情感教学是教师激发、调动学生的情感需要,促进学生成长的过程。情感是形成学生求知欲的内动力,是学生学好各种知识的触媒,所以不容忽视。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简要谈谈初中地理教学中增加情感教育、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些策略。

一、地理教师关注自身的情感培养

爱有赖于情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在备课时,要备学情、备教材,还要备情感,自身先对所教内容有所感,进而感染学生。教师可以从下面两方面重视个人修养的培养,提高个人的感染力。

一是教师要适当感受学生的情感状态,理解、尊重、欣赏他们,给予期待。教师要让自己的情感成为一种亲切感,进而在教学中让学生产生对老师的认同感,教学过程便顺理成章。

二是爱有赖于情感,更有赖于习惯。教师应表现出稳定和积极的情感状态,让学生接受正确的情感信号,从而调控自己的情感状态。

二、地理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应用

在地理教学中可以尝试如下方法,增加学科中的情感教育。

1.上好第一节课,为往后的情感交流奠定基础

学生对老师的第一堂课都会非常认真,因为老师和知识都是“新”的,学生对新的事物总是好奇的,因此,教师的第一堂课尤其重要,它会影响到学生对这一学科的热爱程度。在第一课中我加入了一些实例,如天鹅不仅有美丽的外表,还能飞过珠穆朗玛峰,通过这个事例让学生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我还加入了一些真实却具有传奇感觉的小实例,让学生感受世界之奇。如在非洲津巴布韦和博茨瓦纳交界地区的深山野林里有一个奇异的民族,他们的每只脚不是有五个趾头,而只有两个脚趾,宛如鸵鸟的脚爪,被称作“鸵鸟人”。这种学科开启方式,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

2.导入好每一节新课,创立新课的情感情境

如导入《印度》这一课时,我会播放一段印度火车运行的短视频;讲授中国南北气温的差异,我会给学生展示放置在“火焰山”前的金箍棒温度计,让大家读取当地的温度。由此导入新课,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质,学生更能感受生活之趣。

3.备好每节课的内容,使知识中有趣味,趣味中现情感

如介绍澳大利亚时,课文中有很多澳大利亚特有生物,学生很感兴趣,老师不要一带而过。比如增加琴鸟的声音视频,让学生直接体验自然界造物的神奇,进而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当介绍中国的行政区划时可以与历史结合起来,介绍日本时可以增加一些对仙台的介绍,让他们体会学科之间的联系,领会知识的系统性。讨论喀斯特地貌造就的美景时可以顺带介绍石漠化现象,在当地多少年来与天争、与石斗,但收效甚微,直到种植红心火龙果后彻底改变了这一现象,给当地人带来丰厚的收入。石漠化的地方都有自己的价值,何况天生必有用的“我材”?!但大家要为自己价值的实现准备好条件。

4.区别新课程教材中不同年级要侧重传达的不同情感

七年级地理重视学科知识的普及,主要针对世界地理知识的传授,配以地图,初步完成初中地理教育应达到的知R与能力培养。七年级上册教材中海陆的变迁、气候异常、聚落的保护等内容,会让我们领会知识的同时增加环境保护与灾难意识。七年级下册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习中领略世界迥异的美,学会辩证看问题。八年级地理强调知识的普及和地理现象的分析,八年级上册从整体上认识中国,感受中国各项地理要素之特征,得出正确对待资源、环境的态度,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八年级下册认识中国各分区的地理实情。特别是八年级下册的教材,教师可以带学生感悟教材中描述区域的语言之美,就像书中所说:“在这里,我们可以泛舟河湖,欣赏秀美的水乡景色;也可以漫步园林、古镇,体会杏花烟雨的静谧与古朴……”

5.课外实践活动中的情感衔接

在地理教学安排中可以适当安排课外活动,如太阳高度角的测量、当地水文与土壤的实地调查,让学生体验探索问题的艰难严谨与获得成果的喜悦。

最后用苏格拉底说过的一句话结束本文内容:“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心灵的火焰。”初中地理新课标也明确指出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这是时代赋予中学地理教育的使命。教师要结合所教内容适当增加情感教育,我们的教学必然会走向优质。

参考文献:

篇(8)

例如讲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世界的气候》时,联系到了我们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这本是地理学家、气象学家得出的结论。但是在2000年,本地却在阳春三月下了一场罕见的冰雪。结合这一反常地理现象,笔者组织学生展开了讨论,学生们对这一气候现象兴趣甚浓,答案五花八门。通过讨论学生们认识到:自然环境的走优走劣,取决于包括自己在内的每个人的环境,关涉行为的长期总合与空间总合;人类保护了环境,就是保护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发展空间,也就是保护了人类自己。讨论和争辩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人生哲理和环境哲理,并用于指导未来的社会生活实践。

二、从开放性题目中引发引导讨论

在人教版(以下从略)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教学中,笔者设置了一个答案不确定的开放性问题:“我为治黄出点子”。因为有多个答案,再加之笔者的鼓励和肯定,学生们个个信心十足,张开自由的翅膀去思维去遐想。他们各抒己见,激烈争论,课堂气氛异常活跃。除了想出课本上的“造林种草,修筑梯田”,还大胆设想“在中下游结合处修水库拦泥沙:待水库将来之中、上游的泥沙拦住后,再将下游的沙逐步挖走或用水库的水冲走泥沙……”这些都是学生们在了解、理解了课本知识的基础上的大胆创见。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们品尝到了地理课程学习的快乐。

三、从问题情境中引发引导讨论

如在讲授《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的脆弱的生态环境》时,针对一些学生对“生态平衡是否要保护”的认识存在分歧,笔者就抓住契机,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大家就此展开讨论。一位持有异议的学生语出惊人:“有些生态平衡破坏了对人类却有益处,科学研究证实,在中生代,气候温暖,河流纵横,树木苍翠,是恐龙的黄金时代。若不是自然的原因破坏了那时的生态平衡,大大小小的恐龙将会严重威胁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与发展,甚至到今天可能还没有出现人类。”经过这样的讨论,这些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就不是消极掌握了,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获得了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地理素质的成长,增强了学生的生存能力。

四、从教科书“活动”中引发引导讨论

例如八年级下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一节《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中有这样一个“活动”:“假如你是五岭县的县长,你将把‘引进人才发展教育和科技,再多修些公路,发展旅游业,发展煤化工工业,加强对外联系,扩大果树种植面积’的哪一条建议放在第一位?为什么?”一进入问题情境,学生们可兴奋了,大家畅所欲言、直抒己见,最后其中一方观点是把公路交通放在第一位,其理由系列(理由集群、综合理由)归纳概括为“要致富,先修路”、“经济建设,交通先行,交通是先行官”、“公路交通设施是基础设施”、“公路是对外联系的有形基本纽带,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基本物质条件”等,另一方观点则是把引进人才发展教育和科技置于首位,通过争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竞争与合作意识、地理问题分析能力、交通地理思维能力等素质得到了有效综合训练培养,身心也得到了调节性愉悦。

篇(9)

【中图分类号】G633.55

一、“以图导练”复习法的提出与手段

八年级下学期,学生面临地理学科的结业考试。上、下两册书的复习量,往往让许多老师和学生感到困惑与茫然,不知道重点复习哪里好;同时,大量的地图、图表,又常常让学生产生混淆,顾此失彼,很难抓到规律。在本人多年的地理教学中,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心理发展,探索出一条针对结业考试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以图导练”复习法,即读图、用图、绘图,以地理图象、图表的识读、应用、绘制为主要方式,把地理事物在空间的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有效地直观化、形象化,起到了语言文字难以表述的作用;也增加了复习的趣味性,使学生动脑(思考)、动眼(观察)、动口(用图解答)、动手(绘图提高)有机结合,全方位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运用“以图导练”复习法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把握课标中重点难点与知识技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果关系,根据教学目标而设计具有科学性、实用性且能让学生感受到通俗易懂、乐于接受的各种图象、图表及相应量的训练题,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分类,采用多种形式逐类强化训练,每一类型都基本从识读、应用到绘制三大级别能力逐渐提升。个别图象、图表可只要求识读与应用,不需要全部绘制。同时,要发动学生搜集或自行设计需要用来强化训练的地理图象和图表题目,有效应用小组积分制度,及时表扬奖励,充分激发地理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调动地理学习的主动性、培养自主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二、“以图导练”复习法的实施

(一)读图复习

学会阅读各种地图和图表,是学生应掌握的基本地理技能;也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建立空间概念、避免混淆与判断失误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学生用图、绘图的前提保障。因此,有效到位的读图训练至关紧要。

读图的复习训练一般采取以下几个步骤:

识别图象类型,明确图象名称

把八年级上、下册地理书、地图册中的政区图、地形图、气候图等一一归类,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分别用两至三节课、甚至更多课节来识认。建议用小组比赛的方法来激励学生自行寻找办法区分。

例如,把上册书中的《中国疆域示意图》、《34个省级行政区划图》与下册书中的《北京》、《香港和澳门》、《台湾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图放在一起,让学生学习辨认区分。尤其是34个省级行政区的轮廓图,各小组想出了许多办法来区分识记。展示记忆成果时,各显千秋,各具特色。绝大部分学生在半节课中都能明确区分识认全部省级行政区的轮廓图。与此同时,也促进了对下册书中“四大省级区域”轮廓图的辩认,在此基础上,增加各省级区域具体信息的识记,则水到渠成。

识别图例,了解方向、比例尺以及其它地图、图表中所显示的相应信息

如在复习《辽阔的疆域》、《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省级区域中的《北京》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跨省区域中的《黄土高原》等内容时,在第一步识别类型、明确名称的基础上,要关注图中的具体信息,诸如图例、方向、相邻省区和国家等内容。引导学生在区分记忆的基础上,观察图中具体要素,能够迅速找出有用信息,对观察能力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再辅之以专项训练,学生则能清晰地掌握各区域的主要特征。

(二)用图复习

识记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应用。识图之后,许多学生都跃跃欲试,希望老师尽快考试、做题,来检验自己想办法去记忆的结果。而填图训练,是巩固学生识图能力、培养学生用图技巧的重要方法。所以,在复习过程中,经过读图训练后,我引导学生进行大规模的填图训练。诸如填充《中国的地形和地势图》、四大地理区域的主要地形、北京及其周边地形、新疆的地形等。

地理填充图册更是非常好的训练工具,同时也鼓励学生自己开发训练图象。许多学生上网找来读图分析题,先拿到小组内讨论完成,再利用地理课展示给全班同学;要求其他组学生抢答或轮答,从而争得小组加分;出题展示组直接获得五分。每一种类型图练完后,都进行小总结,联合班主任对得分最多的组予以小奖励;激发了学生对下一类型训练的期盼。

(三)绘图复习

篇(10)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就是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在地理教学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习惯于从现象追寻本质,这是寻求地理规律的一般方法。而“逆向思维”,正是透过现象到本质,不同的是逆向探索情景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无疑学生会在这样的情景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的主动性大大增强,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

同时逆向思维的方法也正符合我们面对的知识的传递者和创新者。他们都是十二、三岁的青少年,正值一个人的思想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正表现出“视野开阔、思想活跃、思维敏捷等特点。”逆向思维能最大限度的调动他们的思维创新能力。。

下面我举例说明逆向思维在教学中展现出的优越性,希望和同行们一起商讨。

1.运用逆向思维导入新课,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能够运用逆向思维方法的老师就是最好的兴趣的引导者。

例如:在讲述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时如何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呢?从导入新课着手。

首先观看乞力马扎罗山的雪景。思考,通常这样的雪景出现在什么样的地方?(同学们回答寒冷的地方)

然后让同学们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图上找到乞力马扎罗山,请一位同学在投影的地图上指出。

接着用逆向思维方式提问:赤道地区的气温全年都是什么样的?在这样的气温状况下连冬季都没有怎么会有雪?这样的提问方式瞬间就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那么完成整堂课的教学内容也就变得很轻松了。

2.运用逆向思维,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互相听课,在评课时就必须要评价在这节课中是否解决了重难点,而这也是许多老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头疼的问题,如果解决得不好就会把问题复杂化,突破重难点就更谈不上了。在一节课中,我偶然运用了逆向思维的方式来解决重难点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 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中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干湿地区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是一个难点问题。。

怎样让同学们自己得出干湿地区的分布主要是依据是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呢?

就以特殊地区为例运用逆向思维引导学生一步步思考。首先请同学们看降水量分布图与干湿地区分布图,提问你认为划分干湿地区的依据是什么?(大多数同学都会回答是受降水量的影响)

然后提问如果按照你们的想法东北地区大兴安岭北部,小兴安岭、长白山以东地区应该属于半湿润地区,对吗?请看图对照是属于湿润区,看来干湿地区的分布除了降水量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接着回顾初一上册知识知道赤道附近地区是降水量最丰沛的地区,那么位于赤道附近的撒哈拉沙漠为什么还很干旱。(同学回答这里蒸发量很大,大部分雨水在半空中就蒸发了,所以干旱)。

最后得出结论干湿地区分布的依据是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东北地区纬度位置较高,气温相对较低,蒸发量小,降水量相对较大,因此其气候较为湿润属于湿润地区。

因为湿润地区降水量较大,所以屋顶的坡度较大,便于排水。请同学们看陕西怪之屋顶半边盖。提问:1、陕西位于黄土高原地区这里降水多吗?(回答:不多)2、为什么这里的屋顶也是斜的?同学们讨论交流后得出正因为降水少,所以“肥水不流外人田。”

通过这个课堂实例,你也体会到逆向思维在地理教学中明显的教学效果了吧!

3. 运用逆向思维,体现新课改理念,上好地理活动课

新课程的改革给地理教学开拓出了更广阔的天地,而每一节课后体现新课改理念的活动课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地理知识,使课本知识变成自己的,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这就是地理活动课。如何让活动课变为同学们乐于参与的一个过程呢?从下面的例子中我们寻找答案。

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中珠江三角洲与港澳的“前店后厂”的模式带来的飞速的经济发展引起了大家的兴趣,我们的活动任务是寻找在我国的其他地方是否也可以借鉴珠三角“前店后厂”的模式。

首先说明为了发展我们的家乡,我们要在新疆运用“前店后厂”的模式,“店”在阿拉山口,“厂”在乌鲁木齐附近的地州行不行?

因为涉及到自己的家乡同学们积极思考讨论热烈。不断的有同学提出阿拉山口能不能肩负起“店”的重任,而乌鲁木齐附近作为厂有没有发展某一产业的优势。同学们各抒己见,答案也是各有理由。但是通过这样的思维方式相当于让同学们倒着巩固了一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一步加深了同学们对“前店后厂”的记忆和理解。

通过几年的教学我们不难看出地理知识特别是初中地理知识以感性知识为主。对待感性知识传统教学模式不但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还往往会限制同学们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从而造成地理知识的散乱堆砌以及知识体系的不完整。“逆向思维”的运用可以把知识有效的串联起来,构建清晰的地理知识网络。

篇(11)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推进,新课程所倡导的诸多理念已被广大教师所熟悉并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予以贯彻和落实。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要摈弃传统教育观念,采用新理念开展教学,灵活运用教材,挖掘教学资源,创设问题情境,还要灵活安排探究方法,向学生介绍探究的方法。对于初中地理而言,贯彻新课程理念就要以完善学生的地理知识、发展学生的地理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将发展学生的地理探究能力确定为重要突破口,沟通教材与生活,积极促使学生在生活中学地理,运用地理知识服务现实的生活,做一个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有创新精神的现代公民。要在培养学生地理探究能力方面有所作为,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几个方面仅供参考。

一、恰当运用探究方法,开展探究活动

能恰当运用探究方法,合理开展探究活动,是具备探究能力的重要表现。掌握各种探究方法是形成探究能力的必备条件。因此,在初中地理课上,可以采用的探究方法除了演示法,还有许多。我们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教学内容,对于课堂探究所采用的探究方法进行慎重且灵活地安排,并引导学生在自主的条件下科学有效地选择探究方法。选择探究方法的前提是对于各种探究方法有所了解,由此每次探究我们都要对可采用的探究方法的利弊予以详细介绍,从而让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在自己进行探究的时候,能快速灵活地选出探究方法。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域差异》时,在第一节,我设置了一个探究活动,让学生结合图5-1,找出秦岭和淮河,看一看,秦岭的走向和淮河的流向有什么特点,学生查找教材中的描述,又结合地图探究,了解到秦岭位于中国中部,走向东西绵延500千米,南北宽约100~150千米,海拔在1500~2500米。山顶气候寒冷,经常白雪皑皑。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向东流进安徽省,注入江苏省洪泽湖,大部分水流经高邮湖向南流向长江,还有一部分水流入苏北然后向东流向黄海。学生结合教材和地图探究了秦岭的走向和淮河的流向,为后面的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破旧立新,适应时展需要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想适应时展,首先要在思想上摈弃传统的教育观念,摆脱传统教学理念对教学行为的桎梏。唯有教师转变教学观念,采用新理念开展教学,才能使学生脑子运作起来,思维发展起来,双手操作起来,从而探究能力逐步积累起来。

例如,在初中八年级下册地理课上,教学内容是第七章《认识区域:联系与差异》,此这课内容涉及得比较广泛,由于当地自然、社会环境、地方经济、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因素,造成区域与区域之间、区域与内部既存在差异,又保持着联系。我国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经济发达,文化各具特色,与国内外联系比较密切,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两颗璀璨的明珠。香港特别行政区地处南海之滨,珠江口东面,北与广东省相连。由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三部分组成。珠江三角洲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经济发展快速,特别是外向型经济。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优越,经济雄厚,具有一定的实力,是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我设计一些问题,将学习任务分解成数个探究问题置于导学案上,我先发下导学案让学生对于导学案上的问题进行思考、准备,课上则会分组进行探究展示。这样的教学将探究的理论准备和动手操作都落在了实处,学生探究能力得到了锻炼。

三、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要想真正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首先要在思想上摈弃传统的教育观念,摆脱传统教学理念对教学行为的桎梏。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师被错误地置于教学主体的位置,学生往往发挥着配角的作用。这种教育观念下培养出来的是死记硬背的“机器人”,学生的能力和个性都没有发生、成长的可能。探究能力的发展需要自由、轻松、开放的教学氛围,离不开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唯有教师转变教学观念,采用现代教育模式――科学探究教学模式,才能使学生脑子运作起来,思维发展起来,双手操作起来,从而探究能力逐步积累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