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一路花香教学设计大全11篇

时间:2022-10-23 07:12:5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一路花香教学设计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路花香教学设计

篇(1)

1.破水罐因为只能运半罐水而感到惭愧,他怎样向挑水工道歉呢?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再用朗读把这种意思表现出来。

破水罐()地说:“我想向你道歉。”

2.为了更好地理解人物语言,我们可以揣摩他说话时是什么表情、什么语气,可能做什么动作,或者心里怎么想,加上合适的提示语。请自由读读挑水工和破水罐的对话,试着通过批注提示语理解对话。

3.你为什么填这个词?能把你的理解用朗读表现出来吗?

4.分角色表演对话。

(设计意图:通过揣摩提示语的语言实践,在运用语言的训练中再现情景,构建起学生与文本主人公之间的对话,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再通过朗读表现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使理性认识和感性表达融为一体)

5.听了挑水工的话,破水罐便留心小路旁,他看到了什么景象,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读第三自然段思考。

6.(出示插图)看,这就是那条山路,这就是破水罐看到的“美好的景象”。欣赏着这景象,你心情如何?想用什么词句来赞美这景象?

7.多美的花儿,姹紫嫣红,一朵朵,一簇簇,千姿百态。欣赏着一路美景,呼吸着一路花香,再读课题,读出现在的感受。

(设计意图:观察图画,结合直观画面,进入文本情境积累词语,在优美的词汇和语段表述中体验语言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获得情感的陶冶)

二、研读揣摩,品味一路语香

1.受了挑水工指点破水罐心情如何?为什么还是只感到“一丝快乐”?

2.挑水工又是如何劝说他的呢?读挑水工的话,把你的理解和感受写在旁边。

3.小组合作学习:把读懂的向同伴汇报,不懂的提出来讨论。

4.全班交流:

(1)挑水工知道破水罐有一道裂缝为什么还用它挑水?

(2)破水罐的价值得到体现了吗?在哪儿呢?

(设计意图:课堂不是教师和个别优秀学生表演的舞台,教师只有提供更多自我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才能为每一个学生搭建起发展的平台。尝试阅读批注,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思维的相互补充,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紧张的智力活动中,他们从本体角度出发,与文本、同伴进行积极真实的对话,以智慧点燃智慧,从而使“裂缝的价值”逐步明晰起来)

三、延读续编,收获一路心香

1.听了挑水工的一番话,此时破水罐会怎么说?想象一下,给课文续写一个结尾。

(设计意图:续写的结尾其实就是寓言蕴涵的道理。通过续写的形式,利用文本的空白,在理解的基础上进入故事情景,让心灵与文本再度交融。通过这种形式,寓言教学的重难点――寓意的揭示巧妙而自然,水到渠成)

2.挑水工挑好了水,种出了花,劝导了破水罐,他的生命又何尝不是一路花香呢?挑水工以及两只水罐的故事跟你的生命有什么关系呢?

3.(出示齐读: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但只要发挥自己所长,自信地面对挑战,一定会收获一路花香,活出一份精彩。

(视频欣赏:《千手观音》)你可曾想到,这是一群天生有着缺陷的聋哑青年,凭着他们人生的自信,刻苦的精神,演绎着生命的光辉。生活中你还见过或听说过这样的例子吗?

4.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突出的一面,我们要学会欣赏自己,书写自己独特的生命故事。(出示现代诗《欣赏自己》朗读交流感想)

(设计意图:通过“这两只水罐的故事跟你的生命有什么关系”这一问题,结合《千手观音》的画面,再联系生活中的实例,打通故事、寓意和学生生命之间的关联,实现文本与学生当下生命的有效编织,使语文课堂涌动着生命的活力,工具和人文在学生的自主建构中实现了完美统一)

5.总结谈话:欣赏着飘香的鲜花,品味着甘霖般的话语,真是一路走来,一路花香。愿同学们以后的人生之路一路花香。最后,让我们再满怀激情地齐读课题。

[总评]

这是一堂有效的语文课,学生在紧张的思维活动中品味语言、运用语言,享受智力挑战的乐趣,实现文本、学生、教师和学习环境之间的真实对话。在这样的对话中,学生穿透了文字表面,触摸到了文字的深度,读懂了文字背后的声音,自然而然地领悟了寓意,并把它植根在自己的生命中。

篇(2)

一、教学过程最优化

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界教改的主题,而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关键在课堂教学。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是我们每个一线教师都必须认真探索的问题。

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巴班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他指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了使过程从既定标准看来发挥最有效的(即最优的)作用而组织的控制。”巴班斯基说,这就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最一般定义。为了澄清在教学过程最优化概念问题上的模糊认识,他还多次从不同的侧面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论述。

巴班斯基认为在师生的教学活动中也存在着社会、心理、控制三方面的因素:社会因素即教育目的和内容,心理因素即师生双方的动机、注意力、意志、情感等等,控制因素就是教师对教学的组织、方法的选择和计划的调整以及学生的自我控制。这三个方面的最佳统一,也就是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境界。换句话说,所谓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就是要求将社会的具体要求与师生的具体情况和所处的教学环境、条件以及正确的教学原则几方面结合起来,从而选择和制定最佳工作方案(即教案),并在实际中坚决而灵活地施行之,最终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的科学化就是平时的教学设计上争取以最少时间和精力,求得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要达到这一点,要求教师依据教学目标精心搞好以下设计。

一是课堂教学结构设计。一般认为,按时间序列分为课的开始、课的中心和课的结尾,这样固定的三个部分较为合适,这种划分适合于任何一种课型。课的开始重要的是应该向学生明确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使他们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课的中心部分是一节课的核心,课的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在这部分,要使学生对所学到知识得以归纳、概括、重点强化,加深理解和记忆,便于使本节课和下节课更好地衔接起来。

二是问题设计。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将对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创设多种问题情境,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迭起。

科学的教学设计应是安排好学生学习的外部条件(学习的内容、方法形式等),以配合学生的内在认知需要,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三、教学效率

我们平时在上课的过程中,要想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要求我们在讲学、课间讨论、课后作业这三个方面的关系上有所革新。

1.在讲学时,除了将课本上的知识传授外,还应该将一些社会实践与课文内容相结合,在枯燥的课本知识中穿插有趣的社会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求知欲,让学生更主动的去学习,去思考。

篇(3)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语文课堂作为教师和学生智慧生成的生命场,应注重预设,使其成为学习语言、荡涤情感、体验生活、滋补理趣的师生向往之地。如教学《小池塘》一课时,我说:刚刚有小朋友告诉我,说小池塘像一只明亮的大眼睛。那谁来说说看,通过这只大眼睛你看到了什么?有的说通过大眼睛我看到了白云、太阳,还看到了飞机;有的说通过大眼睛我看到了蓝蓝的天空;还有的说通过大眼睛我看到了星星、月亮……我庆幸的是,当学生回答我提出的“通过大眼睛看到了什么”的问题,由书中的“白云”“太阳”引申到生活中的“飞机”“柳树”时,我能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积极的课堂生成性资源,用惊喜的微笑、鼓励的眼神以及一些肢体语言,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课前积累,引发学生实现课中碰撞……正是这种开放的预设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场”,学生可以充分地想象、自由地表达,从学生的回答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学生那种创新的欲望,那种标新立异的冲动。课堂教学中的预设“应当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差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多向交流的动态建构过程,充满了多元性、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这就要求预设有弹性、有留白、富有动态,教学活动要用动态生成的观点来审视课堂教学,达到预设目标与动态生成的和谐统一”。

二、适时的点拨,拓展动态生成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课堂上学生的问题也是千奇百怪的,难以预测。当学生的问题游离文本,超越预设时,有经验的教师总能抓住稍纵即逝的信息,巧妙引导,追根究底,及时调整教学设计,从而不断引领学生的智慧生成,让教学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比如:我在讲《海伦·凯勒》时,问:假如你是海伦,你会怎么做?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提出了两种观点:一种态度积极;一种态度消极,想到死。其实现在的孩子没有经历什么挫折,面对困难往往是困惑或退缩,我适时点拨,讲了许多身残志坚的故事,告诉他们只要坚持,只要努力,就能走出困境。这样,当信息生成到一定程度时,教师就能帮助学生通过比较、鉴别,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选择有价值的信息作为课堂教学的新契机,把课堂带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

三、激情的演绎,催化动态生成

教育心理学指出:情感是追求真理的动力,是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饱含浓郁情感的语言会对学生产生极强的感染力,更会激起学生智慧生成的欲望。如在教学《黄河的主人》时,为拉近时空的距离,激发学生对艄公的敬佩与赞美之情,我使用了多媒体课件,并伴以充满激情的语言:这就是九曲回肠、奔流不息的黄河;这就是孕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的母亲河。黄河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天而来,看了叫人胆战心惊,而有人竟然成了它的主人,他是谁?你想对他说什么?一时间,学生们很激动,有的说:“老艄公,我佩服您,您不仅沉着,还有高超的技艺!”有的说:“老艄公,我佩服您,您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我要向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精彩的语言,激情的演绎,催生了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篇(4)

教材一发,学生总会迫不及待地翻阅,语文尤其如此。当教者引导阅读时,学生对内容已经熟悉。此刻,课文内容对学生已失却了陌生感的诱惑。而学生自读,多是了解内容、欣赏情节,对主题一般不去关注。我们知道,主题感悟虽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却是听读理解、读写表达的重要凭借。学生不去关注,便可合理运用,在已熟悉的内容中发现陌生的主题,让教材从熟悉走向陌生。如苏教版写花的课文不少,虽内容相似,但主题各异:二年级的《一株紫丁香》,写学生为老师栽紫丁香,期盼花儿为老师做伴、唱歌,表现了他们对老师的爱;三年级的《蒲公英》,写两颗蒲公英种子的不同遭遇,告诉人们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花瓣飘香》写孩子为妈妈采花瓣,表现孩子对妈妈的爱;《荷花》写作者在荷池的所见所想,突出了荷花的美;《槐乡五月》通过槐花的描写,展示了槐花给孩子带来的欢乐;四年级的《桂花雨》写桂花香、摇花乐,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爱;《一路花香》写挑水工巧用破水罐浇花的事,告诉人们要根据自身特点、发挥各自的作用;《第一朵杏花》写竺可桢、小男孩与第一朵杏花的事,突出竺可桢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小男孩的信守诺言的品质……

如此联系,发现共性,凸显个性,相关课文阅读时,则可引导在与已学课文的比较中,发现课文的陌生处。如阅读《桂花雨》可先回忆《槐乡五月》描述的画面和画面蕴含的情感,进而引导:《桂花雨》写什么呢?作者为什么写?与《槐乡五月》有什么不同吗?对课文内容学生有所了解,但作者为什么写、与《槐乡五月》有什么不同,学生肯定难以表述。这样,就能以教材的陌生感引发兴趣,唤起注意,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阅读。

二、透视语言特质:语言的陌生感

随着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仅言语内容使学生容易失去陌生感,一般言语形式也会如此。为此,必须善于发现和利用课文独特的言语方式,即课文的语言特质。语言特质比较隐含,学生难以发现,可在生本与文本的联系中,把握特殊的语言特质;在内容与情感的联系中,展示文本独特的言语形式;在感受与运用的联系中,培养学生相应的读写能力。这样,通过语言特质的透视,便可让文本给学生陌生感。如:花开花艳,多与希望、幸福、喜悦相伴;花谢花落,多与失望、孤苦、辛酸相随,这似乎是约定俗成。而《广玉兰》一文,凋谢了的花儿也让人感受到美好、生机、希望等不尽的旨趣。这样的表达方法,学生是第一次碰到,教者便这样引导:

师: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花儿凋谢,你心情怎样?

生:我感到失落,因为凋谢了的花儿给人凄凉的感觉。

生:我感到无奈,为什么美丽的花儿凋谢了呢?

(其他学生发言略)

师:可是在作者笔下,凋谢了的广玉兰依然生机盎然,请细心读读这段话,看能发现什么?――(出示:先前热热闹闹开过的广玉兰呢,花瓣虽然凋谢了,花蕊依然挺立枝头,它已经长成近两寸长的圆茎。圆茎上面缀满了像细珠似的紫红色的小颗粒。这就是孕育着新生命的种子。)

(生朗读感悟,读后交流。)

生:开了的花美,没开的花美,凋谢的花也美,这就是广玉兰的特殊之处。

生:我总认为,开了的花美,凋谢的花儿肯定不美,可作者这样一写,开和不开的完全可以相媲美。

(其他学生发言略)

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呢?再读读这段话,你又读出了什么?――(出示:先前热热闹闹开过的广玉兰呢,花蕊依然挺立枝头,它长成了近两寸长的圆茎。圆茎上面缀满了像细珠似的紫红色的小颗粒,这是孕育着新生命的种子,但是花瓣凋谢了。)

(生读后叙谈感受)

生:读了以后让人不开心,因为再美它也凋谢了。

生:这么美的花儿还是凋谢了,读了让人伤感。

师:为什么同一种花,却表达了不同的情感呢?比较比较,看能不能发现什么?

生:原来“花瓣虽然凋谢了”变成了“但是花瓣凋谢了”,而且变换了位置。前面的句子,让人不去注意凋谢,而去欣赏它的美丽;后面的句子,则让人重点去关注它的凋谢上。

师:你看,作者的叙述多么高明!读读下面的句子,你有什么感受?――(出示)

第一组:

虽然你成绩进步了,但是还比较差。

虽然你成绩还比较差,但是你进步了。

生:第一句强调成绩差,让人心灰意冷;第二句强调人的进步,让人充满信心。

师:真有趣,变化了顺序,表达的情感就不同了。难怪凋谢了的广玉兰在作者笔下那么充满生机,让人喜爱。再读读下面的句子,看能不能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出示)

第二组:

诗人望着渐渐下山的太阳,( )地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诗人望着渐渐下山的太阳,( )地说:“虽是近黄昏,夕阳无限好。”

(学生第一句填了“无限惆怅”“垂头丧气”等,第二句填了“摇头晃脑”“无限欣喜”等,并结合句子阐述了原因。)

师:可见,说话写作,内容顺序的变化往往影响着情感的表达,这就是汉语言的魅力!

凋谢的花儿写出生机和活力,这样的情感表达学生是初次见识。对此,教者予以了关注:先借助生活,引导自读感悟,体会特殊的情感,即凋谢的花儿充满生机,惹人喜爱。其次是变更句式,引导品味语言,感受特殊的句式:先说花儿已经凋谢了,进而用转折句式,通过对花蕊具体、形象的描写,突出其生机和活力。再则是补充句式,引导拓展运用,学习特殊的表达。这样抓住典型句式引导,能让学生在语言与精神的融合中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三、追求教学创意:教法的陌生感

事实表明,如果教师固化了教学模式,当学生熟悉了老师的套路后,课堂对学生就会因陌生感的缺失失去了诱惑力。可见,必须创新教学设计,追求教学创意,让课堂不断以“新的面貌”呈现,给学生以“意料之外”。如阅读《埃及的金字塔》(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下册),把握了“借助数字,描述事物”的方法,教者一般会安排片段练习,学生自然感到乏味。为不断给学生陌生感,教者让学生阅读片段,读中思考:一学生学习“借助数字,描述事物”的方法写家庭的变化,请好好读读,你觉得片段中的数字好在哪里?为什么?

【片段】爷爷10岁的时候,一家8口人挤在两间窄小的屋子里,家中除了一个低矮的土灶、一张小方桌、两张用木板铺成的床,两把钉耙、三根扁担,其他几乎一无所有。我10岁时,一家5口人住着3间楼房,我有自己的卧室和书房,书房里藏书有300多册。家中现有4部手机,两台电脑,3台电视机,客厅里则是48寸液晶电视。家中还有两辆自行车、两辆电瓶车,还有一辆小轿车呢!

起先,学生多被表象迷惑,认为数字突出了家庭生活的变化。而经过仔细揣摩,学生明白:虽都反映了家庭变化,但数字列举太多,没有重点,像第1节的“钉耙”“扁担”可用“几样必需的农具”,第2节的“自行车”和“电瓶车”可舍去。可见,运用数字,须精心选择,不面面俱到;须突出重点,凸显情感。接着教者又这样引导:下列片段也写金字塔,你觉得有什么不足?

【片段】这座金字塔真高!你看,大雁从它身旁擦过,白云从它腰间掠过。倘若登上塔顶,举头可以挨到太阳,伸手可以摘到星星。

篇(5)

中图分类号:G7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0-0085-02

一、情境的巧设,激发盲生自主学习的愿望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简洁生动的导语配合相应导入新课的方法,像巨大的磁石,使盲生倍受吸引,让盲生开启思维的大门,使他们获得首次深刻的感知。例如,在教学《新型玻璃》一课时,可用故事的形式导入:“同学们,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一个人影蹿进了陈列着珍贵字画的展览馆,准备划破玻璃,偷里面的字画。当他的玻璃刀刚刚触及玻璃的时候,院子里便响起了急促的警报声。警察迅速赶来,把小偷捉住了。”这样,通过教师直观、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同学们一定会疑云层层:这是什么玻璃呀?怎么一接触就发出警报呢?教师精练的导语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渴求更深入地了解新型玻璃的欲望。

又如,笔者在课文《一路花香》中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在印度有一个挑水工,每天都要去小溪边挑水,可是他挑水的水罐却有着不同,你们知道是什么吗?盲生回答以后,教师接着引导他们进行思考,为什么在故事的结尾,这位挑水工却在感谢那只有裂缝的水罐?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看谁先把答案找到。再如,笔者在教学《月亮上的足迹》时,开头就用古往今来,一轮明月往往会引起人们无数的遐想:那里曾有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也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佳句。人们幻想着有一天能登上月球,去探索那无穷的奥秘。随着时间的推移,终于在1969年7月21日这天,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的足迹终于踏上了月球。现在,让我们跟随航天英雄一起,去共同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来创设情境。

二、多边的互动,创设盲生自主探索的空间

多边的互动,形成以小组学习为主,盲生合作交往带动师生合作的教学结构,教师以指导者或辅导者的身份与盲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组织盲生的自主活动;盲生在教师或同伴的帮助下,获得高于个体水平的能力,并通过合作活动内化为自己所具有的自主能力,提高每一个盲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例如,在学习《鲸》一课时,笔者采用了“凸现鲜明形象,促进学生自悟;落实自主阅读,促进盲生自得”的方法,成功实施了旨在充分调动和发挥盲生主体性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盲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自主活动中、在积极思维中达到自悟自得。又如,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笔者紧扣“自主—探究—实践”的学习方式,让小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所感悟,在积极探究中获得思想启迪。采用抓段落,谈感悟;抓句子,谈感受;抓品读,促感悟的方法,给盲生时间让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说“喜欢”,讲“原因”,挥洒自主学习之精妙。让其反复阅读,细品深味,再合作学习,讨论交流,那美的韵律、美的语言、美的生命、美的行为、美的情感……回荡在盲生心中。让其自选自读自悟,小组过关,班里竞赛,显现了自主与合作学习之功力。

再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时,笔者准备了乌鸦和狐狸的头饰,先把全班分成两个小组,让他们分工协作,走上讲台,进行表演,学生积极性大增,人人跃跃欲试。学生自然由被动变为主动,他们抓住狐狸和乌鸦的言行,配以神态和动作表演,把乌鸦爱听奉承话,狐狸的狡猾相,绘声绘色地表演了出来。这样,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表演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三、合作交流,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

小组讨论有利于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和调动所有盲生的思维积极性,激发盲生的学习动机,有利于培养盲生的学习兴趣和展示学生的个性思维及不同见解。讨论是一种学习过程,也是一种思辨的过程。通过讨论可以使学生思维清晰化、条理化,也可以使他们的思维深化。小组讨论的形式深化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尊重盲生差异,发挥其已有知识,讲究合作。

例如,在教学《雨中》一课时,笔者采用从解题入手,尝试整体感知;尝试研读,感悟人物品质;点明中心,升华情感,精心设计每个环节,通过设问激疑、填空初知、巧导自学、合作交流、小组汇报、探究释疑的方法,完成学习目标。

又如,在教学《春天来了》,在课前,布置自主性作业,让盲生写出有关春天的词语或句子。这样既尊重了盲生的差异,又体现了层次性,盲生有了自,课中小组交流,分层展示:“春暖花开”、“我喜欢五彩缤纷的春天”、“春天来了,小鸟飞来了,花朵开放了,小雨沙沙下,我笑了。”成功的喜悦激荡起学生继续探究的情趣和勇气。

再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父亲营救儿子时,儿子在干什么?父子相见后,家长、警察、救火队长等,他们又是怎么说的,这两个场面在文中是空白,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提出不同的意见,引发学生进行讨论。在教学中,教师故意提出或者借助学生的问题,引发两个或几个不同的意见,让观点不同的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或已有的生活经验展开辩论,最终达到自悟的学习。

总之,教师要有意识地从多方面培养盲生自主探索的愿望,积极创新的能力,研透《盲校语文课程标准》,理论联系实际,积极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从而为盲生将来的终身学习奠定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6)

一、目标设计的内涵

“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需要有一定的逻辑性和层次性,同时渗透新课改课程目标的理念,将预设与生成相结合,注重语文教学中生成性目标对学生个体成长的影响。语文教学目标还应该具备相应的灵活性,不仅要重视学生的自我成长,还要满足学生主观的需求。”设计语文教学目标时,在认识语文教学目标概念的基础上,还需考虑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以及定向与变向、详细与简略的问题。依照新课标所述:“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一理念进行目标的设计。

二、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用语含混不清,无法把握

教师们设计出与童话内容相应的教学目标之后,还必须用适当的语言将其陈述出来,在童话教学实践中,很多一线教师表示在用语方面存在着以下三种问题:

其一,定位不准。三维目标本质上是教师为学生制定的在童话学习过程中预期的结果,在这一学习过程中会学到什么和怎么样去学。许多教师的教学目标没有从学生角度进行设置,而是从施教者的角度进行陈述的。例如《手捧空花盆的孩子》,若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浓厚的写作兴趣”作为本篇童话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续写这则童话。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浓厚的写作兴趣”这些要求都是对教师教学的规定,反映出的是教师的主观愿望和结果,是用来引导教师应该如何施教的,并没有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种目标定位,会导致所陈述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本质背道而驰。

其二,要求不明。从课堂教学活动的整体来看,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预设,应该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提出详尽要求,体现的是教学目标的生成性。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应明确规定学生学习童话的内容以及形式,使教师能够明确地开展教学活动。有些教学目标对小学生学习童话的要求规定得很笼统、很空洞,例如《小壁虎借尾巴》这则常识性童话故事,将教学目标设定为“使学生了解鱼、牛、燕子等动物尾巴的用处和壁虎尾巴的特点等相关科学常识”,再如《小松鼠找花生》这则童话故事,教学目标设定为“了解课文内容,懂得花生的果实是埋在地里的”,其中的“了解”、“懂得”这类词汇,对小学生要求的弹性很大,没能明确地指出学生达到的目标程度,学生对小动物尾巴的用处了解到什么程度,对课文内容理解到什么程度,在生活中,学生是否真正地接近大自然,知道花生的果实是埋在地里的这一事实。诸如上述词汇并不能准确判断学生是否达到预设的目标。教师只是主观地评判学生的学习结果,无法进行客观的测量,更谈不上充分体现和发挥三维目标的价值与作用了。教师的授课对象是小学生,应尽量用“朗读、背诵、指出、默写、说出、详述、选择、合并、划分、使用、应用、运用、叙述、阐述、描绘、说明、介绍、塑造、表明”等行为动词,这些词语更具有可测量性和观察性。

其三,层次不清。作为语文学习的五个部分:识字与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写作、综合性学习。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各个层次的技能之间既有内在的联系又有区别。预设的教学目标要体现不同层次的学习结果,以便教学能够按照预定步骤实施,也便于对不同起点能力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做到因材施教。但是在教学实际中,许多语文教师对三维目标中这五部分所蕴含的概念和在理论和实践层次上的要求都是十分模糊的。例如有些童话的教学目标规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童话文体知识”、“学习童话中所运用的写作技巧和方法”等,上述教学目标没有对学生记忆程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如何运用知识进行五大部分的学习做以明确表述。而是讲的非常抽象和含蓄,并不具备可操作性和可观测性。

小学语文童话教学是以三维目标为依托,模糊不清的用语会让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失去明确的参照标准。例如语文教学目标中的常见措辞:“体会”、“认识”、“感受”、“培养”等这类笼统、语义宽泛的词语,就会为教师的教学分析带来困扰。例如有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学习……写法”,这类目标没有清晰地规定让学生知道这是什么写法,还是让学生学会用这种写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很明显,前者和后者对学生要求的程度不同,前者属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学生只要熟读童话,大致了解写法便可;而后者则属于过程和方法的学习,要求学生达到掌握此种写法的能力。

2,侧重某一维度,缺乏对“三维目标”的整合

新课程标准中,语文课程的总目标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制定,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既应该体现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又应该符合教材的特点、学情以及教师的教学方式,是语文课程目标的情景化和具体化体现。这要求语文教师从教师、学生和童话题材三方面全面谋划,不仅要制定以学生感知为基础的认知与能力目标,还要制定以能力训练为主导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同时还应制定学生的内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并把三方面目擞谢地融为一体。但就目前小学语文童话教学设计而言,教师们在制定目标时往往侧重某一维度,缺乏对三维目标的整合,导致制定的教学目标“残缺不全”。

“三维目标”不是三块,不是要在知识、技能上加上情感,因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始终贯穿在教学过程当中。只不过知识与能力是外显的,是比较容易量化的,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难以量化的。这就更需要我们正确地认识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三维”目标的提出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和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性和整体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三维目标”时,需要将其整合。如《一路花香》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1、掌握本课的10个生字词,会为生字组词。2、正确、流利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3、能够自主学习课文,通过小组讨论,提升交流能力,抒发个人的感受。4、了解挑水工巧妙地用破水罐浇路边花草的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从《一路花香》教学目标我们可以看出,这四点目标制定的具有整体性,不是零散的三块目标。在知识与能力方面,要求学生掌握10个生字并组词,在认识生字的基础上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这能够很好地将知识贯穿在学习过程中。在过程和方法上,要求学生学习要自主,与同学合作交流,抒发感受,这不仅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3.忽视学生课堂参与的有效性

很多一线语文教师受传统教学目标制定的影响,把教参和教学大纲上的教学要求直接作为课堂教学目标。其教学目标的制定并没有从学生这一主体出发,思考如何设计三维目标。教师应思考学生不会哪些知识,从这些不会的方面人手进行有效教学,让学生在知识与能力方面有更大的提升。“过程与方法目标”更能体现学生课堂参与的有效性,当前教师更多的是按照教学设计的步骤来进行,很少关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没有让学生真正地融入课堂,还是依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灌输学生接受来进行,这就直接导致学生不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课堂没氛围。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未能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从而达不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相信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经历:许多学生对某种观点明明不赞成,但是因为其他人的观点得到了广泛欢迎,他们就选择沉默。客观地讲,教师应该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机会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杜绝这种从众的心理产生。努力营造“百家争鸣”的课堂氛围,而不是“一家独言”。

三、教学目标设计的方法

1.定位准确,用词精准

教学目标针对的主体应当是学生,学生是学习活动的行动者、作用者,反过来学习活动也是学生的主体活动。许书明也提出:“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教师自身的行为。”所以教学目标针对的主体应定位在学生身上,而不是教师身上。

教学目标中词语的使用,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例如:《荷叶圆圆》这篇童话故事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扫清生字词障碍,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童话优美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生词的含义,积累文中词语。在阅读童话时,注重学生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享受美的熏陶,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上述教学目标中使用的行为动词,如“感知、理解、培养”等并不具体,测量性也不高,无法体现出教学预设的标准。由此可见,精确的用词可以检测这堂课的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2.整合“三维目标”

新课程的价值追求体现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合。若想实现这种价值追求,教师要主动寻找、利用那些来自学生的有价值的争议,作为教学手段,以便更好地整合三维目标。与此同时,教师必须强调童话的学习过程,强调学生的经历和课堂体验,强调知情意的统一。教师将整合了的三维目标作为童话教学过程的核心,并渗透到童话教学内容中。这不仅会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可以达到发展学生的智力的目的。

“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本身就是相互统一、相互交融的,不能割裂来看。因此,在童话教学目标的设计中,“三维目标”的表述要有机融合。在具体的童话教学过程中,要兼顾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力图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养成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同时,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真正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1)小学生记忆、注意力的发展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贫乏,水平有限,不会加工信息,抽象思维欠缺,只是机械地识记。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集中性和稳定性增强,意义识记在不断发展,有意注意逐渐占主导地位。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小学生记忆力和注意力的发展。

(2)小学生思维的发展

童年期的小学生形成的是具体形象性思维,随着年纪的增长,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进而逐渐取代具体形象性思维。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需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情况设计教学目标。设计的教学目标要对儿童的思维的发展具有目的性、方向性、确定性、灵活性和批判性等等,从而使儿童的独立思考能力迅速发展起来。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小学生想象力的发展

篇(7)

我校按照中心学校的总体工作计划安排本次活动。本次活动中,我校十一位老师积极、认真的态度令全体教师感动不已,无论是从教、学具的准备、课件的制作、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教案的书写、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组织设计、教学内容的安排等都可以看出他们一丝不苟的态度。

二、课堂精彩纷呈,各具特色

由于十一位老师经过认真准备,精心设计,合理安排,因而给大家展示了生动活泼、精彩纷呈的课堂。马小娟老师执教的《找规律》给大家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她循循善诱、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恰倒好处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具,使课堂教学直观、形象,学生轻松地掌握了《找规律》的初步知识与方法。在课堂上马老师还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习数学和五彩缤纷的生活联系起来,使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活泼。马淑英老师执教的《7的乘法口诀求商》一课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关注全体学生,学生参与的面广泛,课堂教学效果良好。孙丽娟老师执教的《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一课中以旧知引新知,注重知识迁移的过程,强调数学的算理概念,善于总结,回归整体。王娟老师执教的《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教学结构严谨,引人入胜。教者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带领学生走进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的内心世界,了解人物内心世界,使学生明白了“给永远比拿愉快”。丁少琴老师执教的《一路花香》一课教学思路清晰、明了,教学环节环环相扣,让学生掌握了重点,有效的理解了难点,渗透了很好的思想教育。李庆文老师的英语课突出培养了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的能力,展示了学生丰富的英语知识。王英霞老师执教的《人有两个宝》一课富有激情,善于引导;王红梅、王丽丽老师语言亲切,声音甜美,课前准备充分,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极大地开发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课堂色彩纷呈,培养了学生课堂中创新精神。马洪涛老师执教的体育课《喜庆北京奥运,圆满成功》教学设计新颖别致,课堂教学组织合理有序,活动形式多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马文瑞老师执教的《让幻灯片变得更漂亮》一课课堂教学扎实有效,学生上机操作正确率高,交给学生制作幻灯片的方法。……总之,每一位老师的课堂教学都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是教师亲切、鼓励的目光和学生自信、灿烂的笑容;听到的是教师充满人文关怀的教学新用语;感受到的是民主、平等、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课堂上,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学习伙伴。教学回归生活得到落实。个人工作总结范文

三、成效显着,好评如潮

六位老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她们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深深吸引了前来听课的各位教师。课堂教学结束后,我们组织教师分语文(含英语)、数学分高低、音体美六个评课组进行评课活动。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既肯定优点,又指出不足。在热烈的气氛中互相切磋,共同提高。

在此次活动中听课教师深有感触地说:“你们的课堂越来越真实、自然,越来越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没有作秀的痕迹。”有的老师感慨地说:“今天真没白来啊,从你们身上我们学到了很多。你们的老师认真钻研的态度和强烈的敬业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一定把你们的好经验、好方法带回我们学校去。”

篇(8)

在接受“跨越式”试验之前,我校已经是一所名校,形成了一套有本校特色的、被广泛认可的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的理念。环顾四周,和同级学校相比,教师们认为我们的教学质量是一流的,教学管理的方式方法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的理念也是较为超前的。一句话:我们很好,我们就是第一。这种自满情绪在一些中层领导和一些骨干教师中很盛行。对于“跨越式”试验提出的目标,大家觉得是不可能实现的,是专家学者坐在实验室里空想出来的。因为凭我们民办学校这种冲天的干劲还达不到的目标,在公立学校怎能达到?这种抵触心理和我们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妨碍着我们进一步推进试验开展。针对这一情况,学校两位校长远赴广州、深圳,到“跨越式”试验开展较好的学校观摩取经,方知我们真是井底之蛙,我们办学所取得的一丝成就根本算不得什么。虚心学习,勇敢接受挑战,接受新事物才是发展之道。现在,骄傲自满的情绪不见了,更多的是教师们虚心学习、潜心钻研和躬身实践。

发 芽

“思想变,行为变,行为不变原地转。”没有行动,一切等于零。语文教学强调的读和写很多专家学者、名师名校都强调过,我们英华小学对读和写也很关注,并一直倡导“读写结合、一课一得、得得相连”的教学模式。但是,对于读和写的落实只停留在口号上,从来没有真正落实过。“跨越式”让我们把读和写落到了实处。

下表是除完成课标规定的写作任务外,我校学生要完成的最低写作任务标准。

年级

上学期 下学期 上学期 下学期 上学期 下学期

一 20 34 不限 80 50 80

二 34 32 100 150 100 150

三 32 32 300 350 220 270

四 20 20 400 500 310 350

五 18 18 600 700 400 450

六 15 15

通过努力,我们完成了以前不可想象的任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为了保证课外阅读量,除课题组提供的扩展阅读材料外,我们还为学生订购了人教版《同步阅读》,自编了扩展阅读材料,选编了经典诗歌散文背诵材料,每学期为学生推荐必读书、选读书。通过这些措施,我们使小学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达到了300万字,远远超过了课标规定的145万字。

下表是我校学生在各个学期要完成的阅读量。

年级 字数 年级 字数

一年级上 8万 四年级上 25万

一年级下 12万 四年级下 30万

二年级上 15万 五年级上 30万

二年级下 20万 五年级下 35万

三年级上 20万 六年级上 40万

三年级下 25万 六年级下 40万

反思这些变化,我们总结了三个原因。

以前教师只知道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但是,不知道让学生读什么,写什么,也不知道让学生怎样读、怎样写。211模式为学生提供了读和写的时间,解决了读和写的策略。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我们建立了坚持落实“跨越式”理念的长效机制。刚开始“跨越式”试验时,教师们有很多疑问。平时40分钟还完不成的任务,现在20分钟能行吗?平时学生习惯了听讲,现在让他们自己阅读和练笔行吗?平时学生用惯了书本,现在让他们用电脑行吗?众多的疑惑交织在一起,教师们就这样边怀疑边不情愿地去做。表面上用的是211模式,其实只有在听课时才用;总是说让学生练笔,其实只有在检查时才临时补。面对这种情况,学校及时地改变了对教师的评价制度。每周都安排推进“跨越式”试验的专题例会,协调、沟通、通报、解决试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每学期末我们都安排“跨越式”教学评估活动,历时一个月,全面考核试验落实的效果,考核结果和教师的教学奖金挂钩。有人说“教育简单得只剩下做题了”,我校也是这种做法的受害者。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更好地推进“跨越式”试验,我们改变了考试制度,改变了命题的形式和内容。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语文削减了基础知识和要求记忆的题型,减少了这些题目的分值,加大了阅读和习作的分量,增加了听力题和书写题等新内容。改变“一张考卷定终身”的状况,对教师教学业绩的考核不再只是期中、期末的考试成绩,增加语文单项测试,将日常对学生进行的的识字量、阅读量、古诗词、名篇的积累背诵、习作量等测试,纳入教师的考核范围,让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对语言的积累和运用能力。英语考试加大了听力题的量和分值,高年级增加了看图写话的内容。增加了口语测试、英语儿歌比赛、英语童话剧展演等测试项目。

第三个原因是我们改变了教研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以前的教研活动临时动议多,系列活动少。要想落实211模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需有优秀的教学设计,优质的教学资源做保证。为此,我们舍去了那些无关紧要的活动,力推集体备课,让集体备课成为教研的常态。

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以前我们比较关注教学形式,较少研究教学目标。有一个比方,教学方式是水池,教学目标是水池里的水。人们总是关注把水池挖成方的还是圆的,很少关注水池里有多少水。这个比方形象地道出了教学设计的巨大缺陷。为了落实211模式的前20分钟的教师主导,教师们认识到必须精心研究教学目标,大胆取舍,才有可能设计出被无数人讲烂了的精讲精练的课型。

集体备课不再是教研员的独角戏,而是广大教师展示自我的舞台。我们提出集体备课的要点:在理解教材上下功夫,在教学目标上敢取舍,在教学策略上提建议;重视课前研讨,重视一类课的研究,重视“一言堂”变成“群言堂”。

开 花

伴随着“跨越式”试验的开展,一路走来,教师们在困惑、纠结中磨练,在磨练、探索中反思,在反思提高中成长。通过每年的教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核,就可以看出他们各方面素质的提高。一批新生代的优秀教师脱颖而出。

这期间受益最大的还是网络班学生,学生的阅读量、习作量远远超过普通班。学生的打写速度比往年同期都有明显提高,使用电脑的能力也不断增强。读书做批注,用思维导图学习课文、帮助写作;使用录音软件练习朗读,通过百度查阅资料;使用插图、美图秀秀创设情境;建立班级博客发表文章、共同赏析;等等。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四年级网络班豆林涛同学放假期间随父母参加社区活动,他不仅拍下了一张张活动照片,回校后还根据照片的内容写了一千多字的文章,图文并茂,发表在班级博客上,点击率达几百人。张紫潇同学编写了系列童话,还配上自己下载的图片。生动活泼的语言和清新有趣的图片,立刻吸引了很多读者,她很快就成为了同学们眼中的“小明星”。兄弟学校、教育部门领导、学生家长到网络班参观,无论进到哪个班,学生们都落落大方、侃侃而谈。电脑展示的各种作品给来宾留下了深刻印象。

篇(9)

梅花香自苦寒来

1990年,路桂荣登上了三尺讲台。专科毕业的她在小学任教,白天在课堂上耕耘,夜晚发愤苦读,两年后顺利拿下了河南大学的自考本科文凭。1993年,她就评上了小教高级职称。然而,不满足现状的她又迈开了追梦的脚步,“让学生因我而幸福”成为她工作的出发点。

1995年,路桂荣参加了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小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心理学研究与实验》的子课题研究,走上了教育科研之路。那时,孩子刚满一岁,她就不断出差学习,郑州、开封、重庆、北京,有时三五天,有时一个星期,每次回家,孩子看到她都好像十分陌生。在家的日子,她也十分忙碌,把孩子哄睡后,自己在狭小的饭桌上摊开书本,记笔记、分析数据,一忙起来就到了凌晨一两点。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0年,30岁的路桂荣参加河南省“百千万人才工程”选拔。经过省级骨干教师、省级学科带头人、省教育教学专家三轮激烈的角逐,她以出色的课堂表现、深厚的教育教学理论功底、优异的英语考试成绩、旁征博引的现场答辩,征服了每一个挑剔的评委,一路过关斩将,最终脱颖而出,跻身于河南省79名中小学教育教学专家培养对象的行列,濮阳市教育界只她一人获此殊荣。十年磨一剑,路桂荣用成绩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2000年,濮阳市正逢“六三学制”转“五四学制”,初中教师奇缺,需要专科起点的老师从小学调入初中任教,当时好多人劝路桂荣“宁做鸡头,不做凤尾”。路桂荣犹豫过,但很快战胜了自己,她内心升腾起一个执着的信念:七八年后,如果再有一次全省选拔的机会,自己同样会再一次胜出。抱着这种信念,2001年脱产一年的培训结束后,她来到了濮阳市第三中学任教,把过去的成绩归零,重新埋头苦干。

第一个四年,路桂荣经历了初中第一轮循环,她孜孜不倦地吃透教材、研究学情、积累经验。2005年,她又成为三年制实验班的语文教师。她学习和借鉴李镇西关于“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的理念,在教学中大胆尝试,进行作文课程资源开发。2008年中考,她所教的三年制学生和四年制学生同场竞技,班里28名报考市一高的学生的语文平均分为107.6分,其中有两名学生115分,108分以上的有6人,而当年报考市一高学生的语文平均分是98分。她的学生三年的学习成绩远远超过了别人四年学习的效果,她再一次用实力证明了自己。

上苍仿佛故意安排一次同样的机遇,时隔8年,路桂荣又迎来了一次省级选拔――2008年河南省选拔首批省级名师。经过考试、演讲、考核,路桂荣顺利入选,取得了全省第十一、濮阳第一的好成绩。 “有一种鸟儿是永远也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片羽翼上都沾满了自由的光辉。” 路桂荣就是那种鸟,内心充满了飞翔的渴望。

绝知此事要躬行

路桂荣总说自己是幸运的,因为入职第一个5年就在河南省教科所段继扬教授的指导下开始了正规的教育科研。为了做课题,她翻阅了大量书籍,进入市三中后,读书学习更成为她的一种生活方式。

语文是应试教育的“重灾区”,学生学得苦,老师教得累。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路桂荣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她认为语文教学应以积累为基点,以情感熏陶为手段,以思维训练为突破,以回归生活为纽带,以润泽生命为宗旨,语文教学应该生活化、活动化,增加体验式学习,使语文充满生命的魅力。她不再满足于纸上谈兵,又开始了自己的实践探索。

路桂荣从李镇西的《从批判走向建设》中受到了启迪,认为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只有立足于生活才有生命力。于是,她积极致力于课程资源开发。汶川地震、神舟飞船升空等时事新闻都走进了她的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写作的素材;她外出旅游摄录的有价值的视频以及拍摄的照片,收集到的图片、漫画都成了学生表达的对象;她敏感地把握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故事,例如考试、挫折、矛盾等,引导学生记录青春岁月;她结合古诗文开发了文化作文系列课程,带领学生读李白、陶渊明、坡、辛弃疾等人的作品,知人论世,让学生在文本的阅读中把握作者的情感脉搏,还原他们的生命气息;她把河南电视台的《汉字英雄》《经典少年》节目搬到了课堂,组织成语接龙比赛、成语猜词比赛,先活动后写作,每周一次的作文课成了学生们盼望的事。

哲学家黄克剑说过,教育所要做的三件事可以放在三个相贯通的层次上去理解:授受知识,开启智慧,点化或润泽生命。路桂荣认为语文如果不能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之情,那是语文教育的失败。语文教学一定要“直击心灵”,语文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能力,更是修养和情怀。

2009年4月份第一次月考结束后,领导让路桂荣接任另一个班的语文课。她原先只知道这个班纪律差、学习差。但当她真正接触到这些孩子时,感觉到更可怕的是学生们内心的失望、自卑以及由此产生的自暴自弃和抵触情绪。班里大部分学生认为所有的老师都看不起他们,一听批评就和老师争执。几乎每天都要到早读铃声过后十几分钟,十几个男生才从操场打球回来。教室里桌子东倒西歪。接班的第一节课,路桂荣就想一定要找回学生们心中做人的尊严感。一上课,她一句话不说,在黑板上写下当月月考8个班语文各大题的平均分和各班的平均分,让学生从数据中得出结论。学生们都不傻,自己班和第一名的班级平均分差20分。她开始激将了:“我认为你们肯定不服输,那么我们下次考试语文成绩要赶超哪个班呢?”有学生喊道:“5班!”5班是第一名的班级,她说:“一口吃不成个胖子,我们一步一步来。我们过去和3班是一个老师,就和3班展开竞赛吧。我们和对方平均分差7分多,大家有没有信心超越他们?”学生的热情已经被调动了起来,说:“有!” “那好,明天我们就拟一份挑战书,大家每个人都要签名哦!”第二天一上课,她就说:“孩子们,我替大家拟了份挑战书,现在我读给大家听,不合适可以改。”说完就大声读道:“一样的老师,两样的成绩。不怨别人,只怨自己。我们错过了星星,不能再错过月亮。我们有信心超越自我,超越3班。人心齐,泰山移。我们要用事实证明4班也是好样的。爱我4班,扬我声威!”刚读完下面就掌声雷动,她从掌声中听出了向上的希望和力量。一个月后,学生的月考成绩与第一名的5班相差11分,与3班相差2分。升级考试,全班的平均分与第一名的班级仅相差3分。

路桂荣始终坚信没有一个孩子不希望进步,没有一个人永远甘于落后,作为教师,就应该点燃学生内心的火把,激发他们的斗志和潜能。一年后,这个班的学生要求在毕业前升一次国旗,4年来他们没有争取到一次机会。她和班主任去找校长,帮助孩子们实现了这一心愿。路桂荣认为教这些孩子一年,重要的不是分数提高了多少,而是让他们学会了如何维护做人的尊严。路桂荣告诉记者:“点化人生、润泽生命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一花独放不是春

多年来,在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路桂荣带领老师们致力于多项课题研究,《课外阅读创造力的培养》《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语文快速高效阅读教学的实验研究》《以诗文诵读为平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构建自主互动共同体》《中小学新概念快速作文教学实验研究》,均已顺利结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她和老师们还编写了《经典名句读本》《经典唐诗读本》《经典宋词读本》三本教材,编辑了两本学生的文化作文集《走过雨季》《数风流人物》。她参与编写的《新概念快速作文创新案例教学设计》已出版。

2000年以来,接受培训和培训别人成为她工作的常态。从2006年起,她被濮阳市教育局聘为教师培训团的主讲老师,先后参与了继续教育培训、市骨干教师培训、市学科带头人培训、市新教师培训、市地方课程业务培训、市教师资格证考试等培训的授课任务。14年来,路桂荣做报告100多场,培训教师2万多人次,国培班的授课也让她走出了河南,在全国有了一定的影响力,来自新疆、贵州、黑龙江、四川等地的老师听了她的报告后都称赞不已。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