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一年级语文德育渗透大全11篇

时间:2022-04-13 13:56:1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一年级语文德育渗透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年级语文德育渗透

篇(1)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4-0011-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为此,我们要研究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的特征,根据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形象感染、感情陶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来实施德育,培养高尚的情操,提高思想觉悟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一、在引导学生对照感悟中渗透

运用对照比较,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求知的欲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使他们分清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可以效仿,什么应该谴责。比如《一定要争气》这篇课文在记叙童第周学生时代的两件事时,采用了对比的写法,以相似的结构和语言有层次地表现了童第周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优秀品质和“为中国人争气”的爱国思想。教材本身有许多可供比较的条件,利用这些条件,教师可采用比较法教学,有利于将情感渗透在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之中。通过多次对比,学生认识到在学习上应有顽强的学习意志、明确的学习目的和端正的学习态度,从而也激发了学生为国争光,为四化建设努力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受到了深刻的情感教育。

二、在课外阅读中渗透

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当然,书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读。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还能培养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所以应该鼓励学生订阅书刊杂志,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思想觉悟。

三、在挖掘教材内容中渗透

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了解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按照课文的实际内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出相应的德育计划,设计出适宜的施教方法。

(一)把握中心,提高道德认识。要提高学生某一道德素质,应该准确理解和把握教材的中心思想和道德认识。如第《两只小狮子》,用对比的手法讲了一只勤奋的小狮子刻苦锻炼掌握本领,另一只小狮子怕吃“苦头”,想依赖父母、依仗父母的权势生活。联系实际:现在独生子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有的小朋友应当自己做的事,如:穿衣、吃饭、整理书包等都还要父母代办。在讲课时,引导学生向勤奋的小狮子学习,从小严格要求自己,刻苦地锻炼自己,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重点理解狮子妈妈说的话: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才能成为真正的狮子!让学生明白“真正的狮子”应该具备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只有很好地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才能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二)借助教材,训练道德行为。思想品德只有在实践锻炼中才能逐步形成与发展,如果光局限于理解好课文内容还是不够的。如《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课,讲的是小白兔和小灰兔帮老山羊收白菜。小白兔收下老山羊一包菜籽回家自己种白菜。小灰兔收下老山羊的白菜回家不干活,饿了吃送的白菜。小白兔对小灰兔说:“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这句话含意深刻,意思是说:“只有靠劳动才能创造无穷无尽的财富”。让学生学完课文后明白:只有热爱劳动,靠自己才能生活得好。一年级的小学生,依赖性较强,劳动能力也较差,通过以上教学内容的理解,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现存的问题,教师提出一些相应的具体劳动实践要求。如在校做好值日生、大扫除,在家利用双休日自己收拾房间,打扫卫生等,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篇(2)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要“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而为了改变传统的学科之间相互封闭、独立的局面,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综合,设立了相应的综合课,并呼吁学科之间的整合。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深深地体会到: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除了要具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外,还要广泛涉猎学科之外的知识,以便能够将本学科与其他学科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这样能收到奇妙的教育效果,也使数学课由单一走向了综合。

1、数学中的语文

大家知道,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没有一定的语文功底的人,是学不好比较抽象的数学的。虽然小学数学的内容不算太难,但在小学生的眼里并不是“小菜一碟”,有时理解起来也有些困惑。这时,运用一点“语文”的做法,除了给学生以新鲜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之外,更能很好地解决问题。比如低段的课堂情境设置可以有趣的童话故事入手。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极大幅度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注意力的集中。长此以往,学生学得快乐,老师也教得轻松。

2、数学中的德育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强调:“各门课程都要结合自身特点,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世界观、人生观以及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等方面的教育。”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大量的德育因素,如,有对我国数学史料和著名数学家故事的介绍;有环保方面为题材的题目;有以我国各行各业发展为题材的题目等等,这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良好素材。如一年级教材中“快乐的大森林”一课, 上课伊始,就以“森林里的早晨”那各种各样动物的叫声,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再配以“美丽的森林”画面,使得孩子仿佛身临其境。此外,教师还可结合孩子的回答,适时引导,使他们感受到热爱环境、保护自然的教育,真正使我们的教育“润物细无声”。

3、数学和科学紧密联系

科学、自然、社会等学科中相关资料与数学联系紧密,可以很容易从这些学科中挖掘素材。如在生活常识性知识“年、月、日”的教学中,由于“年、月、日”是学生感兴趣的科普知识,不少学生对此已有了解。因此,在课的引入部分,结合学生的科常学科知识,让学生通过观看电脑显示的太阳、地球、月球的运行图及其分解图,并配有背景音乐,然后让学生猜课题。此设计很好的渲染出良好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强烈求知欲。在课的最后部分,又设计了畅游时间隧道,教师带领大家进入隧道,回到过去,飞向未来。每一站都有综合题目等待解答。把这些和本课有关的综合性知识串在一起,学生只有回答正确了,才能准确登陆,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起到复习巩固知识,促进融会贯通,形成认知结构的作用。

4、数学中的美育

记得一位日本教育专家讲:当学生不会说的时候,就让他写;当他不会写的时候,就让他画吧。细细想来,我们数学教学也有很多地方用到了画。还记得我在教学“轴对称图形”这一内容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剪出了很多漂亮的图案(当然是轴对称图形),同时让他们搜集了很多图片,象天安门、天坛、艾菲尔铁塔等。在欣赏的啧啧赞叹声里,你很难分清是美术课还是数学课。此外,我们还要引领学生感受数学化繁为简的概括美与简洁美;化方为圆、化曲为直的转化美;层层演绎的严谨美与逻辑美;富于变化的神奇美;数形结合的和谐美等等,让学生徜徉在美的氛围中,享受幸福的数学生活。

5、游戏中的数学

其实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在游戏中学习知识,他们是乐于接受的,实践证明也是非常有效的。英语课、体育课等学科的课堂教学中,经常有一些小游戏,孩子们非常喜欢上这样的课。其实,数学课堂也不是非得扳着面孔,只要我们用心发现,也是乐趣无穷,并且可以在游戏中学习的。如,在学习“因数与倍数”这一部分内容时,概念很多,一时学生不易分清。我就在复习课上设计了一个游戏,将同学们的学号贴在胸前,先请学号是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的同学分别起立(熟悉基本概念),接着让学生们自己找朋友,并说出找朋友的依据。孩子们对这个游戏十分感兴趣,这下可好了,教室里立刻“乱成一团”,稍稍平静下来之后,我要他们说出是朋友的理由,几乎所有的同学都举起了手。他们除了将基本的奇数、偶数、质数、合数当成“朋友”外,还找出了某数的因数、某数的倍数、两个数甚至三个数的公因数、公倍数,还找出了某个数的质因数等等。这节课我们玩得开心、学得开心。

6、数学与生活

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的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 世界,增强数学作用意识。为此,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使学生能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解释一下:我们住的房子的屋顶为何要架成三角形的?木工师傅帮同学修理课桌为何要在桌脚对角处钉上一根斜条?又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性请学生说明:为什么拉栅门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网格状而不做成三角形?通过解释一些生活现象,使学生更深地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瑕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没有哪一门学科是绝对独立的,科学知识之间总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工具性的数学学科更是如此。数学不仅仅是数学,只要我们数学教师善于思考、善于总结,乘着课程改革的东风,必能开创出数学教育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The Influence of Moral Education to Primary School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LI Jingrong

(Changchun Kuancheng Lanjiazhen Central Primary School, Changchun, Jilin 130114)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study of language education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Language subjects research workers that language subject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et of great importance, with substantial educational content, and in the past that pure language teaching is different. This point of view of language education from primary school to start, a brief analysis of primary moral language and its unique potential not fully developed, pointed out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important research.

Key words primary Chinese; moral education; morality; training

语文课程作为习得祖国语言文字的一门学科,一方面要使同学们掌握某种语文知识和能力,提升语文素质,能够正确掌握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另一方面还要能够从祖国语言教育的视角最大程度的挖掘一切教育因素进而培养同学们的民族观念和感情,使他们从小树立成为祖国和人民需要的优秀人才的远大志向。语文教学的这种重要作用是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

1 文学与德育

当今文学理论研究指出,语言文字都是和它承载的意义密不可分的。文学一种社会,不是个体单纯的语言方式,而是人们之间的语言交流行为,是社会的产品。所有作品的创作者都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文学表示着超越个体的阶级、民族以及群众的利益。利益涵盖经济权利、意志、愿望、感情等,他们是组成意识形态的基础内容。所以,文学具备意识形态特性,是意识形态的构成要素,它对个体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的影响大大超越其他课程。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一种客观现实,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质是这个学科的一大目标;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也是一种现实存在,提高同学们的人文修养是语文学科的重要任务。因此,《课程标准》认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性。”而且重点强调应该“最大程度的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

虽然语文教学者对此观点各有不同,可是都一致承认“文以载道”的社会作用,认为语文教育的理想目标是通过语文课程教学来充最大程度挖掘本国语言的教育要素,最终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现阶段语文教育研究者认为语文学科德育具有以下特点:

(1)感染性。语文学科德育是情感熏陶与理论教育并存,并且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对学生施加影响。语文教材文学成分较多,提供情感教育的材料很丰富,这是语文学科进行德育得天独厚的条件。

(2)分散性。语文学科德育内容相当丰富,它不同于政治课的系统思想教育,而是分散在各册及各篇具体课文之中的。上下篇课文之间,上下单元之间在德育内容方面没有必然联系。

(3)隐蔽性。语文教育内容所选篇目尽管一般都有明确主题,但其表达方式往往是隐藏于文学作品的字里行间,很少直白的表述出来。文学性强的篇目尤为明显。

(4)复杂性。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材近年来范围不断拓展,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风格流派的作品都逐渐进入了中学教学视野。由此决定了语文的与内容的丰富复杂。不同的人生观、世界观投射与文学作品之中产生了不同的价值取向,提高了对课文解读者――教师的要求。

2 德育的教育传统

德育,也就是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依据某个社会或阶级的需要,按照一定的目的、计划、有针对性的对受教育者实施全面的影响,将某种社会思想和道德规范变成个人的意识品质和道德修养的教育。德育是教育的一个有机构成组成要素,是与社会发展同步的,在阶级社会中体现明显的阶级性,得到所有统治阶级的高度重视。纵观我国古代教育,德育处于所有教育之首。

在我国,德育是促进全社会整体发展必不可少的,是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具有综合素质优秀人才的重要方式。它通常涵盖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等层次。为满足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培养四有新人,提升整个中华民族的品德素质和文化水平。社会主义国家的德育,受到经济、政治以及青少年品德修养形成和发展特点的约束,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互相渗透,共同促进。

3 心理学的理论支持

长期以来,语文教育实践中提出的许多问题,往往难以用真正的科学理论加以解释,因而有实践丰富而理论苍白的遗憾。一门学科如果只是进行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的思辨,其价值是有限的。然而近年来心理学的飞速发展给语文教育的研究范围和角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定位。心理学为发现和揭示新的语文教育特点和规律提供了必要基础。正是由于心理学理论对语文教育的补充,使得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更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稳定性。

要研究小学语文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现象及效果就更不能离开心理学的理论支持。

第一,应该明确的是心理学研究中品德概念的内涵及构成要素。近年来心理学研究成果丰硕,影响较大的认知心理学派奖品的解释为个人依据固定的道德行为规定实施行为时所体现出的稳定的特征或倾向。

第二,针对小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研究对开展语文德育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心理学研究表明,同学们的道德行为习惯是日积月累的。小学阶段已逐渐形成一定的道德行为习惯,然而水平不高。来到中学以后,养成道德习惯的人数与年龄的增长成正比。研究表明,小学阶段80%的学生基本养成道德行为习惯,并且稳定性也进一步增加。小学阶段是道德动机趋向成熟稳定的时期,小学生的道德动机系统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富有社会性内涵的价值观。小学生,尤其是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他们的道德行为习惯具有某种可塑性,要从同学们已具备的品德发展水平和实际出发,尊重他们的自主选择,找到最科学的方法进行正确引导,帮助其逐渐加强优良品质,巩固优秀的道德行为习惯。

这一切都说明小学时期仍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时期。而语文教育与德育的联系又是极其密切的。我们所说的德育,直接受到社会道德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可以说德育体现着社会对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要求,语文学科是基础工具学科,语言文字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因此,语文学科的教学在完成德育任务方面具有许多优越条件。

另外,为了更好的研究小学语文中的德育问题,还有许多借鉴教育学、教育史、国外教育概况等领域的相关部分。为了掌握科学的研究数据,需要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指导调查的设计、展开、回收及分析。研究文学理论、美学等学科对于分析语文教材的文学意义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待于教育研究者们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王承绪,赵祥麟编译.西方现代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路海东.教育心理学.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