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会计就业指导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呈逐年大幅上升的趋势,2008年559万人,2009年610万人,2010年达到了631万人,而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面对就业、考研、留学和创业,大学生应该如何选择?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如何?什么样的职业适合自己?大学期间应该为自己的职业前程和生涯发展做好哪些准备?应该如何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这种种问题都困扰着迷茫中的大学生。为了更好地帮助大学生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举办了为期半年的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笔者试图通过对大赛的分析对当前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进行有益的探索。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的概况
2009年5月,“大学生就业·创业群英会——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正式启动,本次大赛是以大学生“励志、成长、就业”为主题、以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为主要形式、以电视录播为宣传载体的大型活动。通过高校初赛、省市复赛、全国分阶段竞赛晋级的方式和职业测评、现场展示、无领导小组讨论、职场模拟等手段真实记录了大学生就业、创业规划的过程以及企业招聘情景,在展示参赛选手综合素质与嘉宾精彩点评的过程中把行业企业介绍、职业生涯规划、真实面试、就业实习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普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就业观和职业规划意识,指导大学生掌握职业规划的一般方法,认识自我、了解就业环境,提高就业技能与实践能力,进一步推动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的特点
1.全面性
本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经过前期的广泛宣传和认真组织,在比赛规模和质量上较以往均有较大突破,能比较准确合理地反映当代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程度。首先,从参赛人数看,2006年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举办时,共有来自全国657所高校的12余万名大学生参与,最终共有46名选手进入总决赛,而本次大赛自启动以来共吸引了全国1000余所高校的70余万名大学生参与比赛,在北京总决赛上的人数更是翻了一番,达到80人。其次,比赛规模空前。许多省市、高校都是连续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河南是第三届,安徽、黑龙江已经举办了四届,广东更是自2005年以来连续举办了五届,同时,云南、内蒙古、四川等省也组织了本地区的首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使得职业规划之风在大学生中广为传播。最后,从参赛的队伍来看,除了综合类大学外,还有师范类、财经管理类、理工类、农林类、高职高专等学校,基本上包含了我国现有的各级高校和学科门类。可以说,本次大赛不失为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汇报和检验。
2.科学性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之所以成为受关注度极高的赛事,原因在于其适应时代潮流,能真正体现出职业规划的科学性。其一,各个省市、高校在职业规划指导方面更加专业化。每名参赛选手都配备有专门的指导老师,而指导老师包括了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人员、就业创业教育专家、选手所在院系的专业课老师等多领域的专家学者,此外,一些省市还邀请了在大学生就业工作方面的资深政府官员、知名企业的老总和HR来对选手进行专门的培训。笔者所在学校还针对比赛对选手进行了文化礼仪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赛前辅导。其二,比赛选手的职业规划过程更加科学化。参赛选手在递交职业规划书之前都要按照目标设计原则、职业性向定论、职业规划基本步骤,使用SWOT分析法、PPDF分析法、五W分析法等科学的测评工具进行自我评估,以确定科学的职业目标和规划。同时,大部分选手可以根据变化合理调整职业目标,做到认知匹配。
3.可行性
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实现职业理想,因此,参赛作品是否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自身情况,制定职业目标,规划职业路径,是大赛考查的一个重要内容。这其中包括选手所具备的知识、能力、技能、生理状况、生活经历等方面。全国大赛特等奖获得者安庆师范学院选手是一名身残志坚的外语系学生,她给自己定位在做一名优秀的文字翻译的职业目标上。如果仅仅从表面上看,这位选手的就业看起来非常困难,但是,因为她做了合理的规划,确定了正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了人生价值。相反,也有部分选手的职业规划操作性不强,有位选手将自己的职业目标定位在财政厅的某部门处长上,这引发了讨论,这个职业生涯规划是不成熟的。职业规划可以进行职务规划,但是职务属于外职业生涯的范畴,尤其是行政职务的任免,其取决的因素太多,个人难以把握,但个人可以通过努力使内职业生涯得到完善,从而促进外职业生涯的提高,实现职业目标。
4.创新性
为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本次大赛在表现形式和作品内容上较之以往都有了新的创新,更加重视在比赛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认知。在表现形式上,本次大赛在递交职业规划书和现场展示、答辩的基础上,新设无领导小组讨论和职场模拟的环节,可谓是最大的创新之处。无领导小组讨论由一组选手组成一个临时工作小组,讨论给定的问题,并做出决策,由于这个小组是临时拼凑的,并不指定谁是负责人,目的在于考察选手的表现,尤其是看谁会从中脱颖而出,成为自发的领导者。这种形式被广泛应用于职业测评和企业招聘面试等工作中,对于提高大学生应变能力、分析逻辑能力等基本职业素质十分有用。职场模拟是由选手身穿职业装,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展示自己所选的职业角色,通过模拟职业生涯的一个片段来促进选手对职业的了解。在作品内容上,涌现出了女子优雅养成高级会所经理、动画编剧、模特经纪人、瑜伽教练、“空巢老人”养老服务机构、职业规划师等新兴职业,这种新的职业目标的确立实际上就是一种创新,是在对各种有效信息的筛选、职业规划的沉淀而反复琢磨得到的目标、路径,也是当代大学生对这个充满激情的时代所作出的有力回应。 转贴于
三、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若干思考
1.树立科学的大学生职业观
大学生职业观是大学生关于职业目标、职业道德、职业评价、职业选择、职业发展等方面比较稳定的基本看法和观点,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具体体现。由于当代大学生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在职业选择中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个人奋斗,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在职业活动中担心自己被埋没、大材小用,从而使职业规划缺乏合理性。我们的一名选手在做职业规划展示时,明确对评委及在场观众说“职业规划没有什么必要,他更看重的是将来个人的发展”,这从根本上违背了职业观的个人和社会价值统一原则,受到了专家评委的批评和指正;还有部分选手将自己的职业目标定位在管理人员岗位,但是在职业发展实施路径中却没有从基层积累的计划,这种职业观模式显然是不可取的。
我们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在选手的职业目标选择上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河南、陕西、云南等西部和内地省份的选手大部分职业定位在教师、村官、律师、记者等传统职业上,而广东、福建、湖南、深圳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选手在职业选择上更为广泛和新颖,如前所述的职业规划师等新兴职业均出自这些地区。因此,当代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一定要全面认识自己,调整择业心态,拓宽职业渠道,解放就业思想,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社会、时代紧密结合在一起,树立科学而有效的职业观。
2.培养全面的大学生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指一个人完成工作任务、从事与职业相关活动所必备的本领,表现在所从事的各种工作和职业相关活动中,并在其中得到发展。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大学生职业准备时期甚至未来职业发展时期的重要内容。本次大赛的最终成绩也再次印证了职业能力在职业规划和发展中的重要性。
在比赛中我们发现,一些选手在现场展示时表现得非常好,语言表达流畅,思路清晰,得分很高,但是最后总成绩却不好,究其原因就在于这部分选手只是在对比赛做准备,一旦遇到真正考察职业能力时便显示出了这方面的不足。大赛新设无领导小组讨论和职场模拟环节,目的就在于考察选手的职业能力。无领导小组讨论主要通过集体讨论解决问题的方式,考察选手的逻辑分析、语言表达、沟通协调等基本的职业能力;职场模拟则重在检验选手所选职业目标的能力类型匹配情况和专业技能认知程度。如果没有这些基本的职业能力,很明显是不会取得优异成绩的。
另外,选手们在社会实践上的多少也会导致职业能力的巨大差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许多选手选择的职业目标相同或相近,但是最后效果确实大相径庭。在策划人这类职业目标选择中,共有河南、北京、广东等6名选手,最后深圳的选手凭借参与策划深圳卫视跨年演唱会、湖南卫视“超级女声”等项目脱颖而出。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在平时的工作和学习中不断汲取知识,锻炼自我的基本职业能力,在此基础上勤于实践,将专业知识和社会活动相结合,才能全面提高职业能力。
3.强化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指导
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是以大学生职业发展为核心,针对大学生实际需求,以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为现实性、阶段性目标,以帮助大学生未来可持续职业发展为最终目标,帮助大学生了解职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认知职业,了解自我,实现人生职业理想,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教学活动。从纵向上看,应切实把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纳入整个大学期间,而不是“临时抱佛脚”的应急式辅导。比如可以按照年级划分为就业环境认知、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质培养、求职择业技巧四个板块,同时以专题讲座、个性咨询等方式为辅助,从而使职业发展教育不仅能全面覆盖大学生活,而且更具有针对性。从横向上看,职业发展教育指导队伍应进一步壮大。从比赛选手指导老师来看,大多是院系专业课老师或者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实际上许多选手还咨询了相关职业目标的职场中人以及父母、同学、朋友等。黑龙江的选手之所以选择应征入伍,源于其家人的军人身份,而青海、河南等地的选手选择注册会计师、理财师可以说家人的银行从业背景起了很大作用。因此,在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中,除了学校教育外,还应该吸收企业、社会、相关职业家庭等人员的加入,做到多方参与,全面指导。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2-0227-03
引言
应用型本科院与学术型本科院校在教学方法上有本质的差异,学术型高校往往以讲授为主,辅之以实验,而应用型高校强调的是实践教学,重在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具有涉外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特点,要求培养具有较强的国际商务沟通、外贸实务操作等专业能力,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这就迫切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一、安徽科技学院国贸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为了适应社会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创新创业型专门人才的需求,安徽科技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借鉴国内外实践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改革,实践教学的课时比重正在进一步增加,实践教学形式、内容等都有了更新和发展。
根据《安徽科技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2年),目前安徽科技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包括入学教育及专业导论、军训(含军事理论教育)、社会实践、认知实习、外贸基本技能实训、公关与礼仪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以及一些理论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等。在实践形式上主要包括三种:一是独立设置的专业实践课程,如外贸基本技能实训、公关与礼仪实训;二是依托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课内实践教学环节,此类实践教学既包含课内实验课时、也包含课内案例教学、实地考察等教学形式;三是主要依托于本专业知识的公共实践环节,包含军训与军事理论教育、社会调查及报告、学年论文、就业指导与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
虽然安徽科技学院国贸专业实验教学在不断的探索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较多的问题,距离培养应用型的创新创业人才还有一定的差距,为此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改革。
二、安徽科技学院国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目标定位
实践教学体系是指从大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由所有实践教学环节组成的一个与理论教学相对独立而又密切联系的教学体系。我们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定位为:
1.总体目标。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国际商务沟通、外贸实务操作等专业能力,能在国际贸易部门、涉外企业等从事报关、报检,国际结算,国际商务谈判等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2.基本素质目标。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具备经济现象的认知与分析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统计分析能力、会计核算技能等。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能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至少达到“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四级水平。
3.职业能力目标。掌握国际结算、报关、外贸单证、外贸函电、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等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及其贸易政策和中国的经济政策和法规;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方法,具有熟练操作相关国际贸易应用软件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人际沟通、团结协作等社会适应和发展能力。
三、安徽科技学院国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笔者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充分体现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优势和特色,在基本技能、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三个层次上,构建“平台+模块”国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见下图)。
根据学生实践技能循序渐进的培养规律,我们构建了三个彼此联系、相互促进和提高的实践教学平台:国贸基础实验教学平台、国贸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每个平台对学生外贸专业能力培养的侧重点不同,并逐步扩大学生知识领域、知识层次,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社会竞争能力得到逐步提升。
1 国贸基础实验教学平台。该平台包括经济学科基础演示验证实验、国贸专业性综合设计实验,以及科研创新实验,以培养学生基本实践能力。根据国贸专业实验教学特点和内在联系,我们把国贸基础实验教学平台划分为经济学科基础教学实验模块、国贸专业综合实验模块、科研创新实验模块,逐步增强学生国贸专业基本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1)经济学科基础教学实验模块包括经济学科基础课程的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如在《宏观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会计学》《市场营销》等课程中增加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内容,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经济科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和实验设计思想;(2)国贸专业综合实验模块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英语》等专业基础课程、《国际结算》、《报关实务》、《外贸函电与谈判》等核心课程、以及《农产品储运与加工》、《商务礼仪》、《公共关系》等专业方向课程的综合性实验教学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对国贸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以及实验项目设计和操作能力;(3)科研创新实验模块包括大学生科研创新课题研究,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 国贸综合实践教学平台。该平台包括各种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采用校企、校地等合作形式,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由于实践能力培养是一个渐进过程,把国贸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划分为认知性实践训练模块、国贸专业技能实践训练模块、综合性实践训练模块,从模拟到真实、逐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1)认知性实践训练模块包括认知实习、课程设计、课程综合实习、课程实习等模拟实践环节,锻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认知能力;(2)国贸专业技能实践训练模块包括外贸基本技能实训、公关与礼仪实训、国际贸易实务模拟等各种仿真实训环节,通过模拟外贸实践活动,缩短学校与外贸企业之间的差距,培养学生外贸基本职业技能。其中,在校内实训环节中,《国际贸易实务模拟》是本专业所开设的大型综合型、设计性实训课程,为学生提供模拟外贸进出口业务的演练机会。学生在模拟实训课程中,通过进出口模拟软件、外贸单证等,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仿真演练,内容包括交易前准备、交易磋商、合同的签订、信用证审核与修改、出口托运、租船定舱、投保、出口货物报验、报关、出口制单结汇等一系列外贸业务流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理论知识与实践得以结合;(3)综合性实践训练模块包括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等真实实践环节,通过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和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学生自主能力和创造意识。
3 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该平台包括校内创新创业模拟实践、外贸行业竞赛活动,科技创业实践等活动,鼓励大学生勇于创新、勤于实践,全面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我们把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划分为创新创业模拟实践模块、行业竞赛活动模块、创新创业实践模块,逐步强化并提升学生社会竞争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1)创新创业模拟实践模块包括校内创业模拟课堂、大学生创业教育、创业之星实践等活动,激发和培育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动手能力。(2)外贸行业竞赛活动包括参加各种校外比赛,像英语口语竞赛、职业规划设计大赛、数学建模比赛、创业设计大赛、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增强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社会竞争能力。(3)创新创业实践模块包括学生论文、创新实践、创业实践、专利发明等,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又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四、实践教学体系的保障措施
企业法务一般是指企业内部设置的管理法律事务,对各种经营行为进行法律审查,预防法律风险,处理法律纠纷的职位以及受雇于该职位的人员和这些人员构成的职业群体。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法治社会的推进,依法治企已经逐步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企业依法经营、依法管理的理念日益深化。近些年,法律职业中企业法务这个新兴的岗位悄然诞生,并迅速成长,这需要大批既懂法律又懂管理的法务人才。企业法务人才以企业合规经营为己任,以预防纠纷产生为目的,在知识结构、能力素质、思维方式等都与传统的以解决纠纷为目的的司法法务人才不同。我国高等法律教育应该积极回应市场需求,从企业法务岗位需求出发,探讨企业法务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学校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设计的知识、能力、素质体系以及为实施这一体系而采取的活动方式。这里包括两部分:一是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所制定的实施人才培养活动的具体方案,是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培养目标与规格、内容与方法、条件与保障等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描述和设计;二是为全面落实培养方案而采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一、设计企业法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明确企业法务工作者与法官、检察官等狭义法律人的区别。法官、检察官作为国家公权力的行使者,代表国家依法承担着定分止争、实现社会正义、维护社会秩序和法律尊严的重要职责。社会对他们的职业操守、专业能力等都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一直把他们当作正义的象征、公平的化身和法律的守护神。以法官为例,其职责的本质所在,是其应当公正,即不偏袒某一方,不主动介入事物,不主动行为,而是只对向他提出的案件加以决断。而企业法律工作不同,法律工作者作为企业内部人员,立足于维护企业合法权益,防范企业经营风险。企业法律人首先是企业人,企业法务部门是企业内设部门,是提供法律专业服务的管理部门,而不是国家派出部门。因此,企业法律人员在处理有关问题时不能仅仅追求公平、正义,而是应当以在合法前提下实现企业最大利益为追求,甚至在很多情况下,应实现企业管理层期待的协助企业应对突破经济法规模糊地带的事业经营挑战。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企业法务工作者的特点。第一,信仰法律,但不应只提示风险,更要为企业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第二,追求正义,但不应仅追求公平正义,更要切实维护本企业的利益;第三,崇尚秩序,但不应仅遵循现成的法律条文、惯例、先例,而要有能力在法律模糊地带创新性思考,为企业解决经营中的问题。其次,改革培养方案专业课程设计路径和方法。长期以来,我国法学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一直是以14门到16门核心课程为中心,即培养方案中的专业课程设置是以部门法为导向,设计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这种以部门法为导向设计的培养方案,根本无法满足企业法务的职业岗位需求。我们可以借鉴加拿大CBE(CompetencyBasedEducation)教学思想,即“在充分研究职业岗位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从事这一职业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素养为核心的教育思想”。企业法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应该以企业法务职业岗位为出发点,运用DACUM(DevelopingaCurriculum)方法进行工作分析,明确企业法务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在此基础上设计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形成在法律人统一框架下的“企业法务人才培养方案”。再次,调整课程体系,突出企业法务人才培养特色。课程体系是由教学的基本科目按照一定的逻辑程序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它是教学内容的核心组成部分,决定着学生的知识结构,是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手段与媒介,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考虑到企业法务管理的学科属性,在设计课程体系时,要在法律人才培养框架下,注重法学与管理学的渗透与结合,打破学科相互孤立隔绝的状态,进行跨学科组织课程内容。同时,也要考虑学生人格的完整性、知识的综合性、能力的发展性。遵循课程体系设计原则,结合人才培养目标。
二、企业法务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
企业法务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可以分为四大模块,即理论知识课程模块、实训课程模块、见习实习模块、社会实践模块。
1.理论知识课程模块
一是通识课程。包括思想道德素养课程(如思想政治理论课类);文化素养课程(如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职业素养课程(如专业导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类课程);身心素养课程(如心理与卫生教育、体育、军事与安全教育等课程)。二是专业基础课程。根据企业法务岗位需求确定其跨学科的基础课程(如法理学、宪法、法律方法、法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法律文书写作、法学名著导读、法律职业道德;民法总论、刑法、商法概论、经济法概论、行政法、证据学;企业管理学、经济学基础、企业法务概论等课程);三是专业选修课程。此课程模块中应既包括企业公司治理、对外经营和内部管理所涉及的法律法规(如合同法、物权法、环境法、劳动法、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知识产权法、国际经济法),也包括经济与企业管理课程(如宏观经济基础知识、企业与管理基本知识、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投资管理、财务管理、企业市场营销、会计基础、税法、统计分析等课程)。
2.实训课程模块
实训课程模块应按照企业法务岗位技能设计校内模拟操作课程。包括合同的起草与审核实务、商务谈判理论与实务、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与实务、企业案件管理与实务、重大项目管理与实务、企业人力资源管控与实务、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与实务等课程。
3.见习实习模块
见习实习模块是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课程的学习,按照教学计划到实际单位进行见习及实习。(1)见习。到企业法务部门、律师事务所、法院参观,获得企业法务职业的感性认识。(2)实习。分为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综合实习)。课程实习是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课程的学习,利用暑期小假期到企业相关部门实习某项内容。例如,学习完劳动法和企业人力资源管控与实务课程,到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实习,学习完合同法、合同管理和合同起草与审核课程,到企业合同管理部门实习,课程实习是企业法务职业岗位某一项工作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毕业实习是在全部课程学习结束后,学生结合自己就业去向,自己选择或由学校统一安排的一项综合性实习。通常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的写作相结合。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对未来要从事的工作和职业环境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实习是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过渡的一个准备阶段。也可以设置“法律诊所”课程代替毕业实习。我们主张有条件的学校建立企业法务模拟实验室,实训模块的课程即课程实习,可以在学校的模拟实验室完成。
4.实践活动模块
实践活动模块主旨是有计划、有组织、有考评地进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包括走出去的送法下乡,送法进社区、进厂区,普法宣传及社会调查;也可包括请进来的设置每周一讲的法律实践大讲堂,聘请社会兼职教师,包括企业法律顾问、律师、法官、政府管理人员等,讲授他们的工作经验和人生感悟;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开设法律实务放映厅,每周固定时间、地点,放映与专业有关的影视作品和庭审现场。法律人还应该具备语言表达的能力,除在基础课中设置法律文书写作外,我们还可以在大一的两个学期进行讲演、专题辩论等活动。我们主张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培养方案,使其制度化、规范化,并计入学生所修学分。在教学方法上,应以“案例教学”“问题教学”为主。将学生应知应会的知识点布置学生自学,课堂以分析问题、研讨案例为主,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总之,通过四年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应该能够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企业法务职业伦理原则;在企业管理中,能够运用职业思维和法律原理来观察问题、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较熟练地运用法律术语;较全面地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与企业管理知识;较熟练地从事企业法律事务(如企业法律咨询、商务谈判、起草合同、审核合同、案件管理等)以及法律事务的组织与管理;有起草企业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一般初步技能。
作者:马秋 单位:大连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方益权,唐丽雪,易招娣.关于卓越企业法务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3
[2]赵莹.我国企业法务制度完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出版,2012
[3]袁广林.关于构建学科理论体系若干问题的思考[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4
[4]郭建军.现代企业法务管理体系的模块构成[J].现代企业,2014
[5]爱德华•拉宾,王保民,姚志奋译.法学交叉学科研究与法学方法论[J].清华法治论衡,2013
[6]黄胜忠,余凤.企业法务管理的内涵、发展历程及趋势展望[J].商业时代,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