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测绘工作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 区域性测绘基准体系建设的现状
1. 1 平面基准
1.1.1 CORS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综合系统
CORS 是将空间技术、现代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测绘技术等多种技术集成的实用性系统,是城市和地区不可或缺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可以定义为一个或若干个固定的、连续运行的GPS 参考站,利用现代计算机、数据通信和互联网(LAN/ WAN) 技术组成的网络,实时地向不同类型、不同需求、不同层次的用户自动地提供经过检验的不同类型的GPS 观测值(载波相位,伪距) ,各种改正数、状态信息,以及其他有关GPS 服务项目的系统。
CORS 改变了传统测量中平面控制和高程控制分离的作业模式,集控制测量、细部测量、水准测量于一体,且在系统有效覆盖范围内,测量精度平均、可靠性高,全面提高了测绘工作的效率。满足了不同行业、不同用户的定位需求,为城市规划、国土管理、城乡建设、基础测绘、交通管理、气象预报、灾害监测、环境保护和科学研究等提供了空间定位服务,是区域性地理空间框架的重要基础设施,也是构建“数字城市”必要的技术支撑。
1.1.2 高精度平面控制网
(1) 省级C 级GPS 网:省级C 级GPS 网形成了与全国高精度三维地心坐标框架相一致的大地控制网。大地基准: 1980 西安坐标系; 高程基准:1985 国家高程基准; 重力基准: 2000 国家重力基准。C 级GPS 网的平均基线10―16 km。目前浙江、福建、江西、北京、天津、河北、山西、上海、山东、江苏、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和陕西等省(直辖市)都完成了C 级GPS 网的建设工作。
(2) 城市GPS 控制网:多数城市GPS 控制网都是采用分级建设的,首级控制网为一般为框架网,按国家GPS A 级网的要求联测国际IGS 连续运行站。框架网平均基线30 ―50 km。平差后相邻基线点的水平分量和垂直分量的测定精度一般优于5mm。在GPS 框架网的基础上布设GPS 基本网,按国家GPS C 级网的要求施测,具有WGS ―84 、西安80 、北京54 和地方坐标系。基本网的平均基线约15 km。平差后相邻基线点的水平分量和垂直分量的测定精度一般优于2 cm 。
1.2 高程基准
1.2.1 省级高程基准
基本水准网一般为二等,局部加密三等,1985国家高程基准,按国家水准测量规范施测。
1.2. 2 城市高程基准
基本水准网一般按二等水准,部分城市开展了地面沉降监测工作,一般按一、二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施测。
1.3 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的确定
部分省市借助于重力数据进行了区域性似大地水准面的精化工作。
1.3.1 省级似大地水准面的确定
目前已完成的省(直辖市) 有近20 个: 2003 ―2004 年,浙江、福建和江西省开展了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的精化试点工作,2004 ―2006 年,华北4 省市(北京、天津、河北和山西) 和华东、华中8 省市(上海、江苏、安徽、湖南、湖北、河南、陕西和山东) 等也相继进行了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的精化工作,其精度一般达到了:城市:3 ―5 cm ; 平地和丘岭地区: 5 ―6 cm ;山地:6 ―8 cm。
1.3.2 城市似大地水准面的确定
武汉大学李建成教授与合作者经过多年的深入研究,已攻克了局部大地水准面的多项难题和关键技术,似大地水准面严密的陆海统一算法和具有原创性的球冠谐理论和方法,既保证了陆海地区似大地水准面的高精度,又能反映高分辨率局域大地水准面的特征。他们近两年在东莞市、广州市和武汉市进行的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成果达到了1 cm ,这一成果将改变传统高程测量作业模式,可取代长距离二等水准测量。
2区域性现代测绘基准体系的构建
2.1 整体推进、区域先行
国家测绘局“十一五”规划明确指出: 到2010年,基本建成国家现代测绘基准体系,确保全国测绘基准的完整统一。要实现这一目标,难度是很大的。区域性现代测绘基准体系是国家现代测绘基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省级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建设和城市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建设是很重要的环节,尤其是城市现代测绘基准体系的建设更为重要。目前在区域性现代测绘基准体系的建设的进程中,由于地区差异和社会发展、社会需求的不平衡,出现了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省份和城市较中西部地区的进展快,城市比省(区) 精度高等现象,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区域性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建设,要按照国家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建设的要求,在内容、精度、进度上确保与国家的一致性,有条件的省(市) ,尤其是城市要率先推进本区域的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建设,如江苏省、广州、武汉和东莞等城市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为全国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建设全面实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2 政府投入、共建共享
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建设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在长期的建设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需要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长期合作和共同推进。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建设一般多采取“政府投入、测绘牵头、部门参与、服务社会”的模式,坚持政府主导、统筹规划、统一标准、信息共享、科学管理、务实高效,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促进相关方共同研究开发和建设,大力推动共建共享,不断提高应用和服务水平。如江苏省CORS 的建设由江苏省政府投入,江苏省测绘局牵头,省气象局等部门参与,系统实现了高精度、连续、动态、实时三维定位服务,在共建共享原则下,与省气象、地震等部门共同搭建了省级区域性的GPS 气象应用实时共享服务平台,并为与邻省市CORS 系统互联形成跨省份、跨行业的综合服务系统奠定了基础。
目前,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建设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系统自动化管理、数据采集与分发等方面,从已建成系统的共享服务模式看,还局限于原始数据共享,与实现在线服务的全面共享还有一定的差距。要实现在线服务的全面共享,必须强化系统在用户数据上传和在线处理、运行状况、参考站信息检索、观测数据下载、系统管理与监视、用户注册与管理等功能,还要扩展坐标系统间的转换功能。
2.3 建立高精度的测绘基准
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建设的目标是建立高精度、三维、动态、多功能的测绘基准体系,其关键技术是建立高精度的测绘基准,实现高精度和实时性的统一。区域性测绘基准建设的重点是平面基准、高程基准和重力基准。建设中既要有高精度的平面和高程基准,又要借助于重力数据进行区域性似大地水准面的精化,并建立严密的转换关系,还要有实时的CORS。
2.3.1 平面基准
平面基准一般采用CORS 和高等级GPS 控制网来建立和维护一个统一的高精度、动态、实时、三维的地心坐标系及其由地面基准网点构成的参考框架。
1. CORS系统精度:动态参考基准:地心坐标的坐标分量,绝对精度优于0.1 m ;基线方向的坐标分量,相对精度优于 ;实时动态定位精度,水平优于3 cm ,垂直优于5 cm ;事后定位精度:水平优于5 mm ,垂直优于10 mm ;
可用性:不低于95 %;
完好性: 报警时间小于6 秒, 误报概率小于0.3 %等。
2. 省级C 级GPS 网应采用空间定位技术,建立覆盖省级的与全国高精度三维地心坐标框架相一致的空间大地控制网。其空间定位应采用1980 西安坐标系为大地基准;采用1985 国家高程基准为高程基准;采用2000国家重力基本网为重力基准。数据处理应采用IGS精密星历,地心坐标系和ITRF97 参考框架。
3. 城市高精度GPS 控制网:城市GPS 控制网采用分级建设,首级控制网为框架网,按国家GPSA (或B) 级网的要求实施,联测国际IGS 连续运行站, 采用精密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获取精确的WGS84 坐标。在GPS 框架网的基础上,布设GPS基本网,按国家GPS C 级网的要求实施。
2.3.2 高程基准
建立高精度的高程基准可采用常规的几何水准测量方法,也可利用厘米级精度水平的似大地水准面将GNSS 测定的大地高转换成正常高,借助似大地水准面形成的高程基准,以此代替几何水准测量所建立的高程参考框架。
(1) 省级高程基准:省级的高程基准应不低于国家二等水准的精度。
(2) 城市的高程基准:城市的高程基准应不低于省级的高程基准的精度,东部沿海城市宜按一等水准的精度建立。
(3) 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的确定:
1) 省级似大地水准面:平地和丘岭地区:5 ―6 cm ;山地:7 ―10 cm ;
2) 城市似大地水准面:2 cm ,有条件的城市应力争达到1 cm。
2.4 建立平面基准和高程基准间的转换关系
具备了高精度的平面基准、高程基准和似大地水准面成果后,还需要将其联测和处理,建立精确的转换关系,真正建立起实时获取高精度三维坐标的现代测绘基准。
3结束语
区域性现代测绘基准体系是国家现代测绘基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由测绘主管部门牵头,各相关部门参与,建立共建共享的服务机制,不断提高应用和服务水平。
会计电算化是利用高科技产品为主要的工具,用先进的电子计算机仪器代替传统的记账、算账工作,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完成会计工作中需要进行的分析、预测和控制工作。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个企业已经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到信息技术对企业工作的重要性,在财务工作中逐步实现了现代化工作方式,以会计电算化为基础的财务一体化管理逐步得到了各个企业和单位的青睐。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化市场的主角正在逐步朝着中小型企业转变,是中小型企业在发展中能够合理应用的基础。由于一些小企业管理基础相对薄弱,财务工作人员业务水平偏低,专业素质不够造成企业工作中存在着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这就需要在工作中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归纳解决方法。
1. 存在的各种问题
1.1账务处理程序不够规范
由于在会计工作中,各种软件系统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这就造成在工作中的各种程序处理方式和措施的不严谨,出现了诸多影响企业发展的隐患。在实际工作中,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进行合理考核,使其在工作中能够对各种问题提出有效的管理控制方法,在会计工作中能够实现合理有效的管理控制措施,制度的制定能够规范化、标准化和严谨化,使得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能够有效合理的应用。目前,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小企业虽然在工作的时候也根据自己相应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了一些软件规范措施,但是受到原来各种因素的制约,使得其中也存在着诸多的隐患和不完善。因而出现了工作流程与实际业务需要相冲突的矛盾,在会计工作中呈现出一系列不规范的发展行为,同时企业工作中还存在着同类经济业务不相符的现象。另外,会计电算化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规范的行为,这些行为的存在严重的影响和制约着企业发展流程,破坏了企业账务处理的一致性,同时也导致了工作中各种账面数据误差的发生,同时容易形成数据失真问题。这些问题在会计工作中如果不能够及时的解决,其不但能够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和失去应用价值,而且容易造成管理者在决策中出现失误和不实际,造成管理的漏洞,严重制约着会计电算化水平的提高。
1.2会计电算化基础管理滞后于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企业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传统的会计分工模式将被打破,会计人员的工作职责、操作规程也都将发生很大变化,同时,由于数据的处理方式、记录方式、存储介质的变化,势必会带动企业内部控制的组织形式及内控制度的变化。一些小企业在电算化系统试运行阶段,没能适时调整岗位分工,虽然为通过甩账审批,也参照其他公司所使用的制度文本制订了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但这些制度并没有针对本单位实际工作要求进行设计,且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也没有严格执行,内部管理仍是采取模仿手工的管理办法,没有实现重整。岗位分工混乱,权限设置缺乏牵制,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及会计档案保管、数据备份等都存在安全隐患。
1.3会计电算化人员业务素质偏低。小企业的电算化操作人员大都是由过去的会计、出纳等财务人员经过短期培训而来,对软件的认识存有局限性,他们一般只能按照固定的模式机械的操作财务软件,却不能灵活运用软件所提供的各项功能。另外,由于大部分会计人员的财务知识不够系统深厚、更新慢,因此只能对日常的会计核算进行处理,对如何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则无能为力,没能充分发挥出管理软件在管理方面的功能,不但没有完全体现出会计工作应用计算机处理的优势,而且造成了系统资源的浪费。
2. 完善小型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建议
2.1建立与会计电算化相适应的工作体系。会计电算化的实现,必将对人们的传统观念、原有的会计业务处理流程、内部控制方式及组织结构产生一定影响,企业必需要调整原有的工作体系。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应具备现代化管理意识,在整个企业管理现代化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做好会计电算化的长期、近期发展规划和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重新调整会计及整个企业的机构设置、岗位分工,建立一系列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企业的财务人员必须调整原已习惯的传统的核算方法,规范账务处理流程,以适应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要求。
2.2培养复合型人才队伍。会计电算化工作给企业会计工作增添了新内容,因此要求会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更新知识结构。企业应积极支持及组织会计人员学习和提高会计电算化知识,掌握计算机先进技术,为本单位尽快建立高效的会计信息系统创造条件。针对单位会计人员的特点和工作要求,企业要科学确定培训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会计电算化人员培训计划,要注重实效。培训过程中要注意知识结构问题。对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应按不同内容、不同要求进行培训。企业应通过加强人才培训、技术交流与合作等方式来造就一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知识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的“复合型”信息技术人才队伍。财务安全和保密性是每个会计人员所遵守的第一原则。加强在财务处理过程中对财务报表和财务资金的安全意识,加强会计电算化的安全、保密性,需要会计软件生产企业在开发设计新软件的同时加强对数据保护模块的研究,加强对计算机的保护,要建立有力的防护措施和良好的安全措施。
2.3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电算化模式下的规章制度。控制操作人员的职能,确保原始数据操作的准确度。避免会计档案无纸化和电脑操作无形化带来的风险,是会计电算化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主要应该解决的问题。只有制定完备详尽的制度才能减少错误的发生,从源头上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和可靠。企业应根据《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的要求,制定适合本单位经营管理需要的各项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并在工作中逐步完善。电算化内部制度建立后,抓落实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实施过程中,企业要定期对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并有相应奖惩措施,以确保各项制度的落实。在软件使用过程中尽量采用一些简单而又易学的软件。
结束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会计电算化工作替代传统的手工会计核算是必然趋势。会计电算化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小企业应在会计电算化实施过程中强化基础管理,规范业务流程,重视人才培养,并将会计电算化工作纳入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总体范畴,制订切实可行的会计电算化工作计划,以确保会计电算化工作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总目标服务。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C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房产测量中“幢”的划分
“幢”是房产调查和房产要素测量的基本单位,因而在房产测量中对“幢”的概念进行明确的区分具有重要的意义。
“幢”区分的基本原则如下。
1.1 应同期规划、同期建设、同期验收
理论上和实践操作中,同一幢楼应该是同期规划、同期建设和同期验收的,不同期规划、建设和验收的项目将各自独立,单独成幢。
1.2 地面以上部分的基础、结构应为统一整体
作为同一幢楼,地面以上部分的基础、结构应为统一整体,具体是指房屋的各个部分结构相连,即各个部分的梁、柱、墙等相互联接在一起,不可分割。如房屋各部分间互不相连,则可将各部分独立分幢。
1.3 房屋所占用的土地应为同一产权人
房屋所有权人与土地使用权人相一致的原则是房屋权属登记的基本原则。如果房屋所占用的土地分属于不同使用权人的多块土地上,且各土地使用权人的土地权属清楚,则该房屋不能作为一幢处理。
1.4 有共同的共有共用设施
“幢”的划分,对产权人而言,最重要的是对共有建筑面积分摊计算的影响。如房屋各部分之间没有共同的共有共用设施,那么,无论是一幢还是作为多幢,对共有建筑面积分摊计算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2 房产测绘技术研究
2.1 常规测量方法
2.1.1 直接量测法
直接量测法是通过实地量测房屋(或地物)边长、角度等要素,将需要计算面积的图形分割成若干便于计算的简单图形(包括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应用几何图形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出房产面积。
规则图形计算。对于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扇形、圆、椭圆等规则几何图形,则将实地量出的几何要素套入相关几何公式,即可得出其面积。不规则图形计算。将不规则图形划分成若干三角形和梯形,实地丈量出有关要素尺寸,然后按照几何公式计算面积。
2.1.2 图上量测法
(1)求积仪法。将图纸固定展放在平滑的水平图板或桌面上,采用求积仪量出所求面积。使用求积仪时,图板要安置平稳,图纸不能有褶皱或裂痕;求积仪极点位置选定时,两臂应尽量垂直;对于较大面积,可将图纸分块计算。(2)方格网法。将透明毫米小方格纸蒙在需要量测的图形上,查数其所占小方格数,再根据每个小方格所代表的实地面积,求出整个图形面积。(3)三斜法。将图形分割成若干三角形,并量出三角形底与高,计算出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最后得出整个图形面积,三斜法在分割图形时,三角形个数要尽量少,且应尽可能分解成同底三角形。
2.2 数字测算方法
数字测算方法,是采用数字测绘技术先测绘出房产平面图,然后再按照坐标法计算出房产面积。测算步骤如下。
2.2.1 测绘数字房产平面图
(1)测设图跟导线。居住区竣工后,沿居住区道路布设导线网。全站仪现场观测和采集数据后,输人微机。利用导线平差软件进行总体平差。(2)测绘底层平面图。在各导线点安置全站仪,测设房屋底层外墙勒脚以上的角点坐标,将采集的数据输人计算机后,编绘出底层平面图。(3)测绘各层平面图。使用经检定的钢尺,现场量测出其他各层与底层不同之处,将有关数据输人计算机,编绘出各层平面图。(4)测绘分户平面图。使用经检定的钢尺或手持测距仪,现场量测出各户房屋尺寸及其共用部位尺寸,将有关数据整体平差后输人计算机,编绘出分户平面图。
2.2.2 计算房产面积
多边形面积计算:
房产面积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1)计算每层建筑面积。将每层平面图的各角点坐标输人公式(1),即可计算出每层建筑面积。(2)计算整栋建筑面积。各层建筑面积之和即整栋建筑面积。(3)计算分户套内建筑面积。将分户平面图各角点坐标输人公式(1),即得出分户套内建筑面积。(4)计算公用建筑面积。将公用部位的平面图角点坐标输入公式(1),即得出公用建筑面积。(5)检查分户套内建筑面积和公用建筑面积。将分户套内建筑面积和共有建筑面积的总和与整栋建筑面积相比较,进行粗差检查。如两者相等,则无粗差。(6)计算分户建筑面积。先按照权属分割协议或有关规定,按比例分摊公用建筑面积。再将该户套内建筑面积加上该户应摊的公用面积,得到该户建筑面积。最后检查各户建筑面积之和与整栋建筑面积是否相等。
3 房产测绘工作实践中的问题
3.1 检定仪器和棱镜常数问题
房产测量精度要求高,目前房产测量一般采用内外业一体化数字房产测量方法,在房产测量时必须使用资质部门检定过的仪器进行测量。对于全站仪而言,主要是测定测距仪的加常数和乘常数。在房产测量碎部测图中,由于距离较近,仪器乘常数可忽略不计,但加常数必须考虑。以拓普康全站仪为例,其仪器常数一般不含误差,应设为零,拓普康系列棱镜的常数也为零,当使用其他光学仪器厂家生产的棱镜时,就必须在使用之前设置相应的常数。在房产测量时,不可能直接将棱镜的中心位置放置于房屋的角点,通常将棱镜靠在房屋的角点上,采集到的坐标实际上是棱镜中心坐标,而非房屋角点坐标。实际工作中可将仪器常数设为零,用钢尺作对比直接测定出至棱镜后背位置的棱镜常数;野外数据采集前,设定好全站仪内部的仪器加常数(零)和棱镜常数(至棱镜后背位置的参数),可直接测出房屋角点的坐标。还应注意:如用该棱镜去发展测站点,则需要将仪器内的棱镜常数设定为棱镜对中杆为中心时的棱镜常数。
由于空气的折射率近似为1.0,而玻璃的折射率大约为1.5,光通过玻璃时的速度比通过空气时的要小。用全站仪测量仪器到反射棱镜之间的距离时,仪器根据测量显示的距离比实际距离要长。因此,棱镜常数取决于玻璃折射率和棱镜的厚度(光通过的长度)。假设反射棱镜顶点在测点的铅直线上,那么棱镜(玻璃材料)折射率的改正值就是棱镜常数。但应用中由于安装固定的需要,棱镜的顶点位置不在测点的铅直线上。
3.2 房屋测量中的偏心测量问题
一般情况下,进行数据采集时,棱镜的后背位置置于房屋角点时棱镜是朝向仪器方向的,但也不全是这样,这时就不能把棱镜看作一个点进行观测,因为它具有一定的体积,瞄准棱镜中心测出的坐标将不是房屋角点的坐标,需要采用角度偏心观测,将棱镜后背位置放置在离仪器到房屋角点相同的水平距离的合适位置,测定到棱镜的水平距离,然后用水平微动螺旋照准目标进行相应的操作。
3.3 对称边长度实地丈量不一致问题
房屋实地勘丈时,实测房屋的每一条边,都有可能由于误差原因或房屋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出现边不相等,这就使原本为规则多边形的房屋变成了不规则的多边形,这时需要对勘丈数据进行处理后再绘图和面积计算。对于误差在规定范围内的取其对称边的平均值作为边长数据;对于误差超过限差的边长数据应检查是不是测量不准确的原因,如果确实不相等的,则根据勘丈结果进行绘图或面积计算。
4 共有共用面积的处理和分摊公式
共有共用面积的内容共有共用面积包括共有的房屋建筑面积和共用的房屋用地面积。
共有共用面积的处理原则:① 产权各方有合法权属分割文件或协议的,按文件或协议规定执行;②无产权分割文件或协议的,可按相关房屋的建筑面积按比例进行分摊。
共有共用面积按比例分摊的计算公式按相关建筑面积进行共有或共用面积分摊,按下式计算:
白色垃圾是世界的一大危害,人人都想除去它,可是做起来又不是那么简单。比如有些人工作忙,就去买盒饭吃,吃完后随便乱扔。还有一些人把垃圾装在塑料袋里,扔垃圾的时候为了方便连塑料袋也一起扔,这样又增加了许多白色垃圾。怎么减少这些白色垃圾呢?我要身体力行。
那是一个多风的星期天,风婆婆把垃圾箱里的所有塑料袋纷纷吹出来,而且吹得到处都是。树枝上、房顶上、月季花枝上......像一群丑陋的小精灵摇头摆尾,真令人厌恶。要怎么消除这些“精灵”呢?我心里盘算着......
于是我带上一个十分大的塑料袋来到花坛旁。尽管风很大,灰尘迎面扑来,那些塑料袋似乎显得更得意。可是我的目的就是为了对付这群“小精灵”,把它们搜集起来放回垃圾箱里,免得它们出来破坏环境。我开始行动了,先把月季花上的塑料袋摘下来,谁知这月季花上的刺这么厉害,我刚一伸手就被扎了一下,还很疼呢。我咬咬牙继续捡,一会儿,花坛变得干净了,我很高兴,又去摘取树上的塑料袋,可树又高又大,我只能用枯枝挑下来。我把捡到的塑料袋扎成一捆放到带来的塑料袋里。
风渐渐停了,太阳出来了,照在如此优美的环境上显得更美丽。进进出出的许多邻居都向我投来赞许的目光。我为自己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而感到自豪。
江苏省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1992一1998年为试点起步阶段,1999一2002年为整顿规范阶段,2003年至今为探索发展阶段。截止2006年6月,全省已有13个省辖市、101个县(市、区),1310个乡(镇)建立了农保制度,参保人数已达859.95万人(含乡镇企业职工),基金积累总额74. 45亿元,领取养老金人数127. 57万人,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取得一定的进展,参保人数和基金积累居全国首位。
目前,全省农业人口3699. 88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人口2665万人。而江苏省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仅为859.95万人,占全省农业人口的23.2%,占农村劳动力人口32. 2%;南京、姜堰、建湖参保人数较少,覆盖率较低,其余地区情况大体相同。因此,总体来讲,江苏省参保覆盖面过窄,社会保障功能难以发挥和实现。
一、江苏省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
1、制度不健全
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维护社会长治久安,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乡二元结构、制度建设起步较晚等因素制约,许多关于农村社会保障的实施办法都是通过行政性文件,缺乏法律强制力,资金难以得到有力保证,部分地区还存在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江苏省尚未形成较为理想的制度模型,可以说农村社会保障基本上处于一种缺失状态。
2.覆盖面窄
目前,全省农业人口3699. 88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人口2665万人。而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仅为859.95万人,占全省农业人口的23.2%,占农村劳动力人口32. 2%,社会保障制度主要集中在城市各类企业下岗职工或失业人员,因此,总体来讲,参保覆盖面过窄,社会保障功能难以发挥和实现。
3、资金缺口大
目前全省农民社保资金来源渠道少,且数量较低,与建立、健全农民社保体系所需资金相差甚远,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强,资金投入的问题会更加突出。
4、生活保障水平低
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农村贫困地区的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但是,由于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带来了城乡两级分化的状况日益严重,农村居民收入相对于城市居民收入的比例下降了,农村贫困问题仍然严重。因此,农民的实际收入水平并不高,用于养老保障能力有限,农民的现金收入用于购买生活必需品和购置生产资料后所剩无几。
5、参保意识淡薄
全省的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缺乏总体的设计和政策支持,各级政府尤其是基层部门对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紧迫性、重要性认识不足,使得保障措施难以落实到实处。由于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的限制,农民没有参保的意识,缺乏长远打算,因而对参加社会保险、合作医疗等积极陛不高。
二、针对江苏目前的农村社会保障情况。为建立、健全全省农民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了一些的对策与建议
1、建立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律
法律制度的不完善,社会保障资金的使用监督力度不够,使得全省农村社会保障没有落实到实处,可以通过建立农民社会保障基金的咨询和质问制度,给农民提供有关社保咨询的平台,同时赋予农民社保机构相应的行政处罚权力,对应缴纳农民社保费用而未予缴纳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相应的处罚。
2、继续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切实做好新型合作医疗资金筹集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实行区县统筹,农民个人负担部分以户为单位自愿缴纳合作医疗费用。筹集标准原则上农民个人负担每人每年不低于24元,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可适当提高缴费标准。农村五保户、低保户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其个人应承担的部分,由财政负担,市和区、县各负担50%,确保区县低保户、五保户能无障碍进入合作医疗。
3、构筑覆盖广泛的农村救助体系,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做到应保尽保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做到应保尽保。低保资金由区、县负担,对经济较薄弱的区县,市级财政给予适当补助,确保按时足额支付。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低保制度为基础,以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灾害救助为重点、社会互助为依托的农村救助体系。全市分散供养的,不低于当地农村低保标准的110%,集中供养的,不低于当地农村低保标准的150%。进一步提高五保户集中供养率。
4、坚持“个人墩费、政府补贴、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统账结合、多缴多得、制度街接、保障基本”的原则
建立缴费水平与收入现状和承受能力相适应、保障水平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社会保障与家庭保障相结合、保险关系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相衔接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5、增加投入,建立多元融资渠道
为解决全省对农村社会保障投入资金不足的现状,首先要建立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渠道,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的融资渠道;其次应积极拓展社保资金的来源渠道,市、区、县要加大对统筹城乡发展的投入,如果财政资金有限,可以开展慈善投资、社会捐赠活动减轻财政的压力,也可以通过冷行农民社保资金债券方式来缓解目前社保资金的不足。
6、参照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
首先,应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可以参照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增加对无人赡养的老年人、失去工作能力的残疾人、无劳动能力的未成年人给予基本生存的最低保障制度规范,以解决其温饱问题。其次,要对建立农村低保制度所需资金进行统筹规划,以确保资金来源的稳定性,加强对资金的管理和监督。最后,应该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修改、完善低保制度,以确保低保制度符合各地区的发展水平,从而更好的保障当地人民最低的生活水平。
7、扩大宣传,提高农民参保的积极性
全省农民参保意识薄弱,没有意识,参保率自然就低,因此加强社保在农村的宣传力度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广播、互联网等多种媒体,扩大宣传,营造社会保障工作的舆论氛围。对新出台的政策措施,要及时宣传到位;对在农村社会保障工作上有突出贡献的单位、个人,要及时宣传报道。
一、社会工作伦理的基本概念
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是社会工作者长期奉行和遵守的一套指导其实践的原则和理念;社会工作伦理主要是社会工作价值观在实践层面的一种体现和实践,它是一种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引导社会工作者在实践过程中明确自己的行动范围和行动目标。社会工作伦理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分化、整合与沉淀已基本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内容体系,主要涉及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机构、同事、专业、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二、社会工作伦理视角下的流浪儿童救助存在的问题
从理论上而言,社会工作的专业实践价值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接纳、个别化等原则。而基于各种因素的制约,社会工作在实践中经常出现隐私保密与信息公开矛盾,个人利益与社会责任冲突等伦理冲突。这些问题同样在流浪儿童救助工作中得以体现。虽然政府及社会各界对于流浪儿童救助的日益重视以及所采取的行动日渐成效,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还广泛存在着“治标不治本”问题,究其根本,这些问题都源于救助实践中的价值伦理冲突[3]。
(一)强制性收容遣送制度尚未完全向服务型救助管理制度转型
当前国内的流浪儿童救助制度大多数属于强制性救助保护模式,其特点是将法律认定16周岁以下儿童为限制行为能力的群体作为强制性救助保护的主要依据。在这种救助模式下,流浪儿童一旦被公安、城管或救助机构接收为受助对象后,流浪儿童就无权放弃救助而是必须由救助管理机构将其送回或移交给其父母或有关监护权利人。
这种现象实际上是在强力介入的基础上,在忽略流浪儿童对社会认知和基本权利诉求的基础上实施的强制性救助,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流浪儿童的人身自由权以及其他权利,也未充分考虑流浪儿童的需要和意愿。这导致部分流浪儿童在自身意愿受到强制时或求助诉求与其预期不符时将产生对救助管理机构以及工作人员的抵触情绪。从社会工作伦理的角度而言,它严重违背了“尊重”、“案主自决”、“以人为本”等社会工作伦理原则,可能对流浪儿童造成难以预计的心理伤害,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可能会导致部分流浪儿童对政府和社会产生不信任感而出现反社会行为,并未深层次地解决流浪儿童自身及家庭问题而实现从根本上治理儿童重复流浪问题。
(二)可持续发展的救助理念缺乏
在流浪儿童救助已经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在绝大部分流浪儿童已经获得救助的前提下,当前很多救助机构明显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救助理念,针对流浪儿童的救助更多的是为完成“任务”,较少的顾及流浪儿童在离开救助机构、重新投入社会生活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当前,救助机构主要采取“快进快出”的原则,将能够核实其身份信息或能够联系到其监护权利人的流浪儿童尽快护送出救助机构,减少流浪儿童在机构的时间,以此降低流浪儿童因滞留在机构内所出现的擅自离站、爆发冲突等情况所致的各种风险。而在针对流浪儿童进行的心理辅导、行为矫治、就业指导等服务方面几乎空白,即使部分救助机构针对流浪儿童进行相关服务,也大多数采取“一刀切”方式,[4]即不针对流浪儿童各自特有的情况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措施。从社会工作伦理的视角来说,这其实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社会工作伦理中的“个别化”、“以人为本”等伦理原则,对于流浪儿童今后的成长、对于救助机构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消极作用。
(三)救助形式单一、难以满足多元化需求
纵观历史经验及各国社会福利现状,我国的社会福利发展及福利服务提供必然要依靠大量的社会组织。社会组织在我国官方话语中被称为民间组织,主要包括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和基金会。有青年学者指出在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积极发挥民间组织的功能和作用,可以实现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公众的良好互动,加速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在长期的流浪儿童救助工作发展中,我国已经形成“政府主导、民政主管、部门协调、社会参与”的社会化发展思路,但社会组织在参与流浪儿童救助发展的过程中还未发挥其重要作用。当前,我流浪儿童救助保护方式主要是“收”和“送”,“家庭-社会-救助机构-家庭”是救助的基本程序,在此救助程序中,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只要通过行政手段利用救助、公安、市容等几个主要部门的有效合作就可以顺利完成这项工作,而政府预留给社会组织的参与空间相对不足。目前,我国流浪儿童救助领域的社会组织多数是凭借个人热情和爱心创建起来的,缺乏必要的政府支持、社会参与、专业与舆论支持而陷入规模小、资源不足、专业化低的困境,因而不仅数量不多,且规模偏小,分布不均衡、发展不充分,难以形成推动流浪儿童救助社会化发展的主动力。
三、破解流浪儿童救助困境的对策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关键期,流浪儿童的大量存在既对城市管理和社会秩序的维护带来压力,更可能成为社会的某种风险。新时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强调以民生改善为重点,其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强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社会工作的目标正是改善人的生活质量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它与当前社会建设的许多理念和目标不谋而合。因此,从社会工作伦理的角度提出有关救助对策,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健全政策法规体系、预防与救助并重
近些年来针对流浪儿童的救助已经逐渐渗入了社会工作的专业伦理和价值观,但是限于各种因素的阻碍,社会工作伦理及价值观在流浪儿童救助方面还远远没有达到理想状态。结合当前我国的国情及显示情况,社会工作伦理在流浪儿童救助领域的应用与发展,必须要通过制度性的安排。国家应该尽快制定《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条例》,以法律的形式将社会工作的重要价值理念与伦理原则固定下来,提高救助政策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并为流浪儿童救助中的社会工作发展和制度建设提供法律基础。
与此同时,预防与救助并重是流浪儿童救助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并且将预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预防入手,改善未成年人的生存条件,减少和消除家庭暴力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对父母放任不管子女的现象进行批评和制止,关爱缺少家庭温暖的儿童,防止人格发生变异,减少甚至消除他们外出流浪的动机,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途径。
(二)引入社会工作制度、融入社会工作伦理
流浪儿童作为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他们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区等各方面的排斥,内心尤为脆弱。王思斌认为解决流浪儿童问题,不是简单的技术方法问题和工作模式问题,而是应该推进制度创新,那就是实施社会工作制度。[5]在流浪儿童救助领域引入社会工作制度,在具体的救助过程中融入社会工作价值观与伦理,将为促进流浪儿童问题的解决和全面发展提供专业人才与专业技术上获得制度性保障。政府应该抓紧制定有效的救助保护流动儿童的政策,切实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救助保护组织系统,建立相对独立的设施,配备合格的工作人员,以切实负起救助保护流浪儿童的责任,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和融入主流社会创造条件。按照社会工作伦理的要求,救助机构有责任准确理解把握法规政策的目标,并将“单位为本”的利益逐步让渡给流浪儿童,不断拓展救助职能,丰富救助项目,帮助他们接受多层次全方位的救助服务,以期让他们获得全面发展。
(三)贯彻优势视角、促进长远发展
优势视角是以优势为本的价值理念,相信每个个人都有优势,都有他们的财富、资源、智慧和知识,社会工作者需要帮助他们去挖掘和发挥存在于自己身上的潜力和优势,找到成就感,转移他们对问题的过度注意力。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救助机构都能够满足流浪儿童基本服务的要求,但对于因各种原因滞留在救助中心的儿童,他们更需要包括心理辅导、社会适应和成长训练以及义务教育等更广泛的服务。为此,很有必要从优势出发,提高对流浪儿童的救助效果。
[中图分类号] P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7-277-1
1引言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部分高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已不能满足日渐增长的研究生数量及培养质量要求。高校与企事业单位之间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逐渐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是以工程应用为自身特点,以培养工程技术和技术管理类型的高层次人才为目标。在联合培养模式下,高校与与企事业单位之间能够相互合作,不仅降低了培养成本,更提高了培养质量,是加快人才培养的重要措施和方法。
2测绘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
近年来,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作为一种新型的培养模式,在各高校和科研企事业单位之间逐渐兴起。测绘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培养方案的确定上主要突出“测绘工程应用”的特点,学生所学课程除国家教委规定公共基础课外,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上灵活多样,紧密结合测绘地理信息生产、科研特点,既满足国家教委对工程硕士课程设置的要求,又实实在在让学生学到测绘地理信息单位业务急需的知识。虽然培养方案和管理体制尚有待进一步改进,合作机制仍需完善,但该培养模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加强各培养单位之间交流,充分利用优质教学、实践资源,有效提高培养质量、降低培养成本。因此,逐渐被广大高校和科研企事业单位所认可。
3联合培养测绘工程硕士研究生总体目标
联合培养测绘工程硕士研究生总体建设的目标是:“形成以高校为主体、以单位为依托、以培育优秀测绘地理信息专业研究生为努力方向,参与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多样化、协作监督制度化的联合培养模式。”
显而易见,总体建设目标的形成需要从多个角度、多个方向形成并实现多个子目标,才可以顺利达成。
3.1以高校为主体
研究生来自高校,始终离不开高校培养,高校具备强大理论教学和师资力量优势,高校尤其是地方合作高校是建设好研究生培养机制的基础,要充分发挥高校在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3.2以单位为依托
充分发挥测绘地理信息企事业单位在研究生联合培养中的设备、资金、创新、场地等方面优势,单位指导老师长期从事具体测绘地理信息生产科研工作,相比较高校指导老师,有一定的实践业务优势,可实现更加全面均衡地培养研究生。
3.3以学生为基本
以培育优秀测绘地理信息专业研究生为努力方向,培养研究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核心,根据测绘地理信息行业最新需求确定内容,如天地图、数字城市、地理国情普查等大型项目,让研究生参与项目的设计、建设、验收等关键环节,全面提高研究生学术和实践能力。
3.4参与主体多元化
测绘地理信息单位的业务范围和工作领域随着测绘地理信息事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拓宽,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三维建模、海量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等方面技术持续发展,给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带来了多个研究主体,为联合研究生培养开启了新的更大的发展空间。
3.5运行机制多样化
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形成竞争性的市场机制,最终实现研究生培养对接市场需求,基地建设的制度化、单位对基地建设的内需化。同时,采用教育、咨询、开发、服务、共建实体等多种形式,将多元主体的作用发挥出来。
3.6协作监督制度化
为更好保障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合法权益,有效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同时对联合培养单位的效益有所保障,必须在高校和联合培养单位之间建立起协作监督制度,实现高校、单位、研究生三方相互监督的培养机制。
4测绘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4.1实行双导师制
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联合培养硕士生,学校聘请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副高职称人员担任校外导师,一般校内导师负责学生基础理论指导,校外导师负责学生实践环节,双方共同指导学位论文。
4.2合作项目联合指导
校内外单位合作承担科研项目,以项目为依托共同培养研究生,通过开展项目科研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专业硕士实践能力提高的目的。
4.3毕业论文相互审核制
为切实提高论文质量,对于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要严把撰写论文各个环节的质量关。联合培养院校和科研生产单位专家参与研究生开题报告、论文中期检查、毕业论文审核工作,以便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严把学位论文出口关,在毕业论文审阅过程中,先有联合培养院校和基地导师进行指导审阅,再以盲审的形式送外校导师或基地导师审阅,二级把关,确保论文质量。
本刊本着反映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推动测绘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促进测绘行业科技进步的办刊宗旨,在广泛交流测绘理论研究、应用技术、生产经验等方面受到了广大测绘科技工作者的关爱。
江西测绘杂志栏目设置:
主要以发表研究论文为主,也报道相关学科的研究综述与述评、研究进展与动态、研究短讯、新技术与新方法等。
江西测绘杂志订阅方式:
CN:36-1123/P,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省政府大院内江西省测绘学会秘书处,邮政编码:330046。
江西测绘杂志相关期刊
海洋测绘杂志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杂志测绘文摘杂志测绘通报杂志测绘科学杂志测绘工程杂志测绘标准化杂志测绘杂志北京测绘杂志江西科学杂志
江西测绘杂志社简介
一、摘要与关键词:文章要提供100-200字的摘要,客观反映论文的主要内容;提供3-5个关键词,用分号隔开;撰写的文章字数以2500-4500字为宜。
二、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月)、性别、工作单位、邮政编码、职称、职务、学历、主要研究方向等(研究生须注明博士研究生或硕士研究生)。
三、注释:注释序号(上标)用带圆圈的阿拉伯数字表示,附于文末。
四、非正式出版物(如博士或硕士学位论文)、未正式发表的讲话等不能作为参考文献引用。
五、参考文献的格式:
1、参考专著:[序号]作者.书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
2、参考报纸、期刊:[序号]作者.文题.报刊名,出版年,卷(期、版次),其止页码(具体情况可以参照国家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六、资助项目需注明资助者、项目编号。
七、体例要求:以“一”、“1”、“(1)”作为文章层次,(1)之下以小标题方式提炼主要观点。
国土资源局土地勘测工作承担着县域新增建设用地报批、土地招拍挂勘测定界和城镇地籍信息系统维护等涉及国土资源管理的业务工作,我们为提高勘测工作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水平,采取了多项措施,加强对土地勘测工作的管理,确保了土地勘测工作的质量,为提高对社会发展的服务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土地勘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从近几年的项目来看,乃至国家投资项目,规划设计均存在深度不够的问题。项目规划不符合当地工农业生产习惯,道路等建筑物的布置脱离实际,地形情况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对项目施工中的实际困难没有全面考虑。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测图比例尺不能满足施工图设计的要求;在项目勘测设计过程中,没有进入项目区内及群众当中开展认真细致的调研工作。没有摸清楚项目区的实际地形情况,没有摸清楚项目区内现有基础设施的利用情况,没有摸清楚项目区内工农业生产的实际。确定项目的时间较晚,往往在项目需要上报前的一个月或更短的时间内才委托进行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及规划设计工作,为了不耽误项目的正常上报,只能在这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规划设计工作,自然造成规划设计报告的质量低劣,深度不够;得不到政府的配合,经常凭借经验“闭门造车”。在这些情况下出现勘测质量问题是在所难免的。
2.提高土地勘测质量的措施
2.1 充分认识土地勘测质量的重要性
土地勘测绘工作是推进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监测地理国情、提高决策水平的重要手段。提供土地测绘公共服务是国土资源局测绘工作的重要职能。近年来,很多所辖范围内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基础测绘“十二五”规划已全面实施,测绘科技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土地测绘服务保障作用也在不断的增强。针对在土地勘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勘测质量不高、勘测任务备案管理制度不落实、勘测诚信体系尚未建立等,应提升对土地勘测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从基础勘测工作入手,提高勘测质量。提高认识,加强宣传,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全系统人员做好土地勘测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并对进一步做好测绘管理工作,更好地为县域经济建设提供测绘保障服务,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目标。为增强全民知法、懂法、守法意识,全方位、多渠道宣传《测绘法》等法律法规,并与其它法律法规宣传统一安排,统一部署,并形成宣传合力,不断增强勘测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加强测绘宣传工作,不仅能够营造良好的测绘法制环境,取得各级领导和政府部门对土地勘测工作的支持和理解,同时也能够使各项勘测法律制度真正落实到实处。增强服务意识,提供土地勘测服务水平。土地勘测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勘测工作的重要性往往不被人们认识和理解。因此,一定要增强服务意识,认真谋划,主动服务,及时为政府宏观经济决策、规划管理、应对突发事件等提供勘测保障服务,使勘测成果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2.2 强化土地勘测质量的监督
加强土地勘测质量监督的检查工作,强化土地勘测成果汇交,提高勘测服务保障能力。按照《测绘质量监督管理办法》规定,根据要求,进一步加强测绘产品质量管理,完善测绘项目监理制度。结合盘县实际,完善年度测绘质量监督检查流程和评定标准,健全测绘质量监督检查机制,建立市级测绘质量监督检查专家库,开展常态的质量监督检查。加强土地勘测成果汇交工作,提高土地勘测服务保障能力。加大对土地勘测产品质量的检查力度和抽查比例,及时发现问题,做到及时解决。
2.3 加强行业自律,建立诚信体系
建立健全可量化的土地勘测诚信体系和评估标准,形成政府监管、社会监督、行业自律“三结合”的有效监管模式。一是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测绘行业服务标准和测绘单位诚信评估办法,量化指标值,明确评估指标。二是签订《测绘单位诚信服务承诺书》。三是建立土地勘测诚信信息公开制度,四是开展土地勘测诚信服务调查工作,填写《测绘单位诚信服务用户调查表》,并在项目完成后,将其作为勘测成果汇交的要件。
2.4 规范土地勘测项目管理工作,完善本单位土地勘测管理制度
按照有关条例的要求,规范土地勘测项目备案工作。进一步优化工作流程,明确工作责任,建立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建立了测绘成果统一对外提供制度,确立对外提供土地勘测成果资料的严肃性、权威性。对外提供具有法律效力的测绘成果均需统一加盖测绘资质专用章。完善内部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土地勘测管理制度、勘测质量管理制度、勘测技术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勘测管理工作制度,为生产优秀土地勘测成果提供制度保障。
2.5 加强土地勘测业务培训提高勘测成果质量
大力实施人才战略,着力改善人员结构。改善从事勘测工作人员的知识、年龄结构,提高技术人员业务素质,提升勘测技术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土地勘测队员业务培训力度,确保土地勘测成果质量。从学习内容上,认真组织学习《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土地勘测定界规程》等业务行规;从学习方法上,采取书面学习与野外工作实践相结合的办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学习形式上,采取老手带新手,技术熟练的组长带组员的办法。通过采取这些措施,使每个勘测队员的业务工作能力在短时间内得以迅速提高,从而提升土地勘测队伍的整体素质。创优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效能,提高职工政治思想素质。在做好业务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加强职工的政治理论学习,根据工作性质和岗位职责,加强对职工的政治思想教育,进一步增强职工的服务意识,真正让服务理念和效能意识深入人心。
2.6 健全土地勘测机构机制,构建和谐土地勘测发展环境
加强土地勘测队伍建设,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保障有力的基础勘测队伍,为全县公益性勘测和政府应急勘测提供队伍保障。充实土地勘测管理人员,注重测绘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和引进,努力构建和谐土地勘测的发展环境。
2.7 认真做好测量标志普查、管理及维护工作
一是全面普查,摸清底数。组织人员通过全面、彻底地普查,全面掌握县域拥有的永久性测量标志数量以及状况。二是登记造册,建立档案。对完好的测量标志分别建立档案,利用《测量标志管理系统》软件,全部实施微机化管理,同时详细拍摄各测量标志的点位、标志及附近现状照片,做到底数清楚,现状明白。三是明确责任,加强保护。对各个水准点、三角点、B级GPS点全部委托测量标志所在地乡镇国土资源所(站)保管,将测量标志保护工作落实到所(站)、责任到人,并要求各责任人增强责任意识,定期进行检查,切实加强保护。
3.结束语
在土地勘测工作中,应做到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强化土地勘测质量监督和业务培训,建立土地勘测诚信体系,规范土地勘测项目管理工作,完善本单位土地勘测管理制度,为提供高质量的土地勘测服务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贵州省区域地理信息项目领导小组编.贵州省地理信息数据集[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
[2]刘纪远主编.中国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研究[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3]陈帅.RTK技术在图根控制测量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09(13).
[4]薛天云.RTK与常规控制测量的应用比较分析[J].科技资讯,2009(18).
[5]沈双龙.关于RTK测量在地质工程中应用的思考[J].科技资讯,2009(27).
[6]李镇良.GPS RTK控制测量优势分析研究[J].科技资讯,2009(34).
[7]吴少林.山区土地勘测定界GPS技术的应用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0(15).
[8]王志勇,守华英.浅谈GPS在土地勘测定界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0(21).
[9]韦春琳.浅谈土地勘测定界测量中数据处理的方法[J].南方国土资源,2007(08).
[10]王锦萍.浅谈1:10000地形图3D产品的制作方法与技巧[A].全国测绘科技信息网中南分网第二十一次学术信息交流会论文集[C].2007.
[11]李黎.GPS集成技术在城市形变监测中的应用趋势[A].全国测绘科技信息网中南分网第二十四次学术信息交流会论文集[C].2010.
[12]罗名海.武汉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践[A].科技支撑 科学发展——2009年促进中部崛起专家论坛暨第五届湖北科技论坛文集[C].2009.
[13]答星.基于Orthovista的数字正射影像快速成图的方法研究[A].中国测绘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
[14]李琪.城市规划执法实时监控可量测系统[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
[15]肖建华,李江卫,严小平,王厚之.基于CORS系统的城市三维基准维持与稳定性分析研究[A].《测绘通报》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摘要集[C].2008.
[16]王瑞莉,官善友.浅谈武汉市地下空间的信息化[A].2009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9.
[17]官善友,庞设典,龙治国.论武汉市环境工程地质问题[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
[18]郑先昌,陈鑫海,洪兴全.某深基坑喷锚网支护整体滑塌事故分析及抢险加固措施[A].岩土钻掘技术在资源、环境和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与发展学术论文集[C].2001.
[19]杨育文,袁建新.土钉墙力学性状及其边界元法分析[A].湖北省土木建筑学会学术论文集(2000-2001年卷)[C].2002.
[20]孙国庆,施木俊,雷永红,唐传政.三维工程地质模型与可视化研究[A].湖北省土木建筑学会学术论文集(2000-2001年卷)[C].2002.
[21]施展.勘测定界数据一体化管理技术的研究与实现[A].第九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测绘分论坛)论文集[C].2012.
[22]孙志刚,马春秋.浅谈CORS系统在城镇地籍调查测绘中的应用[A].第十四届华东六省一市测绘学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
[23]余剑.土地勘测定界系统的设计与实现[A].促进科技经济结合,服务创新驱动发展——蚌埠市科协2012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
[24]楚军,黄三发,王海濛.浅谈青荣铁路土地勘测定界的方法与分类面积计算[A].第四届“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论文精选[C].2012.
[25]魏玉明,党星海,孔令杰,张秀霞.GPS测量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A].第四届“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论文精选[C].2012.
[26]孙玮玉,谢飞.丰县农村地籍调查中地籍要素编辑探讨[A].江苏省测绘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
[27]金玉玲,耿丽艳,赵永兰.AUTOCAD二次开发在制作地籍影像图中的应用[A].河南省地质调查与研究通报2007年卷(上册)[C].2007
[28]李新刚.浅谈建设用地勘测定界工作[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12年卷[C].2012.
[29]纪青,张志进,操瑞红.第二次土地调查内业建库的质量控制[A].华东六省一市测绘学会第十一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
[30]齐志飞,倪尧.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建库软件开发技术探讨[A].华东六省一市测绘学会第十一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
[31]杨波.浅谈日常土地测绘工作的质量控制[J].魅力中国,2009(25).
[32]薛梦烨.浅谈日常土地测绘工作的质量控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3).
[33]张菲,金芳芳,黄明宏.影响土地测绘质量的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4).
[34]迟进军.对现代房产测绘中相关内容及质量控制之探析[J].科技信息,2011(13).
[35]高帮胜.浅谈房地产测绘的质量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8).
[36]李潇,张晓玲.关于城镇地籍调查数据库建设的质量控制[J].地矿测绘,2010(01).
[37]李广兰.信息化的地籍测绘与质量控制[J].科技创新导报.2008(03).
中图分类号:TB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社会发展需要工程建设的大力支持,做好工程测绘是对工程建设质量和效果的保障。工程建设前期的测量与测绘工作,可以有效降低工程的施工难度,保证工程建设顺利进行。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微电子技术、激光技术、计算机技术、空间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直接推动着工程测绘技术的进步,各个学科的科学技术得到提升,这也要求传统的工程测绘技术发生变化。同时,近些年来,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脚步的加快,各种高规格、严要求的工程建设也越来越多,面对新的任务和要求,工程测绘技术的应用要求也越来越严,任务也越来越重。
二.工程测绘技术的现状。
1.新技术在工程测绘中起显著作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了光电测距仪、精密测距仪、电子经纬仪、电子水准仪和数字水准仪、激光扫平仪、激光准直仪等先进的地面测量仪器。传统的工程控制网布网、地形测量、道路测量和施工测量等作业方法得以改变,测绘技术开始走向现代化、自动化和数字化。
先进技术设备的出现,改变了以往的操作模式。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代替了三、四等水准测量。三边网,边角网和测距导线网取代了三角网。设备和技术的更新,弥补了传统测绘作业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在传统测绘中,难以攀登的山峰或无法到达的测量点,在测绘中很难直接进行测量,无需棱镜的测距仪的出现,彻底解决了这个难题。在传统的测量和绘图中,是通过人工在野外进行手动测量,通过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和计算、绘制图表,绘图用时较长,工序繁杂且对操作人员技术要求高,电子经纬仪等仪器的出现和GEOMAP系统的问世,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难题,将野外数据采集工作也计算机数据处理工作和绘图设备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善的多功能自动绘图系统。
GPS全球卫星定位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和RS遥感技术等其他科学被利用到测绘工程中,测绘技术和各学科相互交叉、渗透,测绘工程中产生新的综合性信息采集、处理、监控管理系统。
GPS定位是通过高空的24颗卫星,由地面控制系统和用户接收装置组成,具有精度高、速度快、全天候、距离远等特点。在工程测绘中,GPS定位技术的应用使的测量范围大大延伸。利用GPS技术和水准测量资料可精化大地水准面,在进行城市、矿山等控制网时不需要造标观测,在工程测绘中及灵活又方便,同时使用成本相对较低。
GIS地理信息系统是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发展起来的,是利用计算机存贮、处理地理信息的工具和技术。将各种资源信息和环境的参数按空间分布地理坐标,输入规定的格式和分类编码,进行处理、存贮、输出,即可满足应用需要。通过对诸多要素的分析和对数据的处理,可方便的将数据转换成为图形、图像、数字等多种形式。
RS遥感技术是指从远距离、高空等平台上,利用可见光、微波、红外等探测仪器,采取摄像、扫描、信息感应,通过信息传输和数据处理,从而识别地面物质的性质和状态的现代化技术系统。通过遥感技术为城市和郊区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植被、水、土壤、岩石等提供了获取空间信息的可能。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对测绘产品形式和地图更新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信息技术保障工程测绘技术得以实施。在信息技术中,计算机技术是核心内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促使工程测绘技术朝向数字化和自动化、智能化方面发展。电子经纬仪、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地图自动设计和电子制版系统等都是计算机技术在工程测绘中的应用。GIS地理信息系统就是计算机技术在工程测绘中的典型应用,通过计算机替代传统的人工分析和计算,既能保证数据结果的准确度,又能节省测绘时间,提高测绘效率。
有多平台和多仪器支持的工程测绘系统是传统测量结合计算机技术后的改变,是通过运用工程测绘技术,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系统,对建筑区域的地质、建筑物以及施工采用的机械设备、建筑材料等进行勘测设计和管理而构成的系统。工程测绘技术可对工程具体施工中的项目设计和测绘信息进行综合,为施工工程提供及时可用的信息。
2.现阶段工程测绘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
长期以来,国家对于测绘技术的投入不是很充足,对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的购置都较少。测绘的体制一直未有改善,加上基础信息资源不足,信心化标准进程缓慢,数据库建设重复,数据共享的机制也不健全。在工程测绘技术中,技术储备不足,在理论研究和技术进步中,重视力度不够。在遥感图像处理技术和软件上的投入不够,目前国内采用的遥感图像处理软件都是来自国外开发的,国产的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同国外软件差距太大。
三.工程测绘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目前,工程测绘技术是朝向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方面发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各专业的深入研究和拓展,未来的工程测绘技术将呈现高水平,大规模,拥有具有高度精密的新技术和新设备,测绘成果更准确、更精密的发展趋势。在测绘数据采集中,实现自动化和实时化,数据结果实现自动化和数字化;对测量数据的管理实现科学化、信息化、标准化;数据传输实现网络化、安全化;测绘硬件实现人性化、智能化、经度化。
2011年12月27日,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兼容其他国家的卫星定位卫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始试运行。依靠国外硬件设备的时代即将结束,国内的定位技术和测绘技术将真正实现国产化。有了这一个硬件支持,提高了数据交换的效率,对工程测绘使用成本也起到降低的作用。同时,由于国产卫星的加入,在测绘终端上,设备的国产化程度将提高。届时将涌现一批适合我国实际使用情况和使用环境的更加人性化的设备,这对提升工程测绘效率和保证测绘结果的可靠性提供了保障。
工程测绘技术成熟后,将被逐渐导入其他领域,如人体科学测量、显微测量、显微图像处理等方面。测绘技术中数据处理的数学、物理模型建立、分析和辨别会成为工程测量专业教育与应用的重要内容。
在保持科学严谨的情况下,传统的测量和绘制技术要从一维、二维、三维变成四维,不仅仅在空间上发生改变,同时对地域和测绘手段上都将发生变化。现代工业自动化流程的加入,三维工程测绘技术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四.结束语
伴随着测绘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工程测绘也开始走向自动化、智能化,测绘设备技术含量高,测绘手段也得到了提升,测绘结果准确度也越来越高。新技术的加入,促进了测绘技术的快速发展,同时对测绘技术信息化程度要求也较高。数据的整合、信息的共享,都将促使测绘手段和测绘技术走向先进、准确、完善。
参考文献:
[1] 王希波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浅析[期刊论文]《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6)
[2] 章正武,邵光敏. 浅谈工程测绘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期刊论文] 《民营科技,2009,(07) 》
[3] 李木子. 浅析数字化测绘技术及其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期刊论文]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0年08期
[4] 赖振发. 现代测绘技术的作用及发展趋势[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9期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166-01
一、引言
测绘工程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强的工科专业。如何办好这个专业,是我们测绘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与应对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测绘工程专业技能
(一)测绘工程的理论技能
测绘工程专业的学生应具有较好的数理知识、外语水平和计算机语言等知识基础;具有扎实的测绘学科理论基础。具备大地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地籍测量、工程测量、矿山测量和海洋测量等技术;具备对图像图形进行合理的处理,能进行图形图像信息处理设计,能编制各类地图的能力,熟悉有关的测绘方针与政策、法律与法规等。
(二)测绘工程的实践技能
测绘工程的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基本技能、专业技能与综合技能等。基本技能主要注重于对测绘仪器的操作训练,专业技能主要注重于测绘技术的应用训练,而综合技能主要注重于对测绘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训练。
(三)测绘工程的科研技能技能
要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首先要培养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测绘学科的理论功底,了解测绘工程专业的最新发展,具备查询文献和文献综述的能力,训练规范撰写科研资料的能力。
三、培养测绘工程专业学生技能的实践
(一)抓好基础教学,着力培养理论技能
理论教学仍然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理论技能的重要阵地。通过开设《数字化测图》、《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等理论基础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教学组织时,选用国内最好的教材,选派教学经验最丰富的教师给学生上课。
理论知识传授时,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点,实时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课堂上教师要充当好演员的角色,要生动活泼,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敢反思、敢辩讲、敢设问,要鼓励学生敢想、敢问、敢讲,允许发表不同见解和观点,对不同学生争论的问题要慎重对待,正确处理。教授学生知识很重要,传授好的学习方法更重要,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优化课程体系,着力培养专业技能
课程教学是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必须途径,是构建学生知识、能力的支架。因此,建设好课程,组织好课程教学,构建好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实现的基本要求。课程教学照样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能力培养为重点,注重学生素质、知识以及能力的整体构建,充分重视学生知识的横向拓展,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重点加强对新技术与新设备使用能力方面的培养,充分体现测绘知识的应用性。
(三)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践教学是将知识进行运用,落到实处,从而转变成了能力,它是培养学生独立发现并分析问题,思考并解决问题,形成创新精神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
1、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因此,对测绘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与环节进行整合与精简是有必要的。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制定好具有操作性强的教学文本。如:实习、实验教学大纲,各项技能规范要求等。一般来说,实践教学主要是突出作业方法与基本技能的训练,创设一定的条件,学生通过利用课程设计或综合实习,针对测绘工程实际,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身感受,让学生在做中学,这样可以开发学生的潜能、潜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与投身于社会实践的优良品质。为学生能够顺利进入社会,适应社会作准备。
2、建立好实习基地。提供良好的服务平台。培养学生的技能除了要以人为本之外,为了进一步增强培养的成效,还必须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实习、实验条件,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还要适时改善实习教学条件,及时更新测绘仪器设备(如:全站仪、GPS、GIS软件等)。条件有限时,可以和社会实践工程与企业加强联系,形成良好的互动,以实现技术和理论、经典和现代、前沿和基础的有机结合,加强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开发。
3、严格教学管理。坚持实习跟踪服务。学生在校期间,实习的项目有很多,有的在校内实习,有的在校外实习,特别是在校外的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加强监控、检查和指导。指导教师要跟踪指导,跟踪检查,对学生的出勤率及表现等进行现场考核;当发现学生有不规范操作行为时能够及时纠正;能随时随地的解决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学生通过这样的潜移默化的训练,学生也会因习惯而表现出自然,高度地重视规范行为,慢慢达到规范的要求。
(四)加强科研意识的培养,调动学生的科研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