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生态县建设大全11篇

时间:2022-12-23 04:14:2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生态县建设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生态县建设

篇(1)

我县历届党委政府都十分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特别是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在深入实施“小县大城”发展战略进程中,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并重,发挥__生态优势,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我县今后的生态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全国县市区生态环境测评中,__名列第十位,并在全市率先创成省

生态县

一是生态产业协调发展。在生态农业方面,我县具有山区特色的农村生态经济格局初步形成,先后被评为省级食用菌产业强县、茶树良种化先进县和中国优质雪梨基地重点县,全县农、水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面积比重达到41%。在生态工业方面,以木制玩具产业为支柱的生态型工业发展势头良好,初步形成具有鲜明的__区域特色的集群优势。虽然玩具生产需要消耗大量木材,但全县玩具生产所需木材九成是从东北、俄罗斯、马来西亚等木材资源富集地组织供给,确保了我县森林资源长大于消的良好态势。我们还通过严格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和问责制,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优化工业经济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__年的33.5%提高到20__年的37.6%。在第三产业方面,我们以“生态、休闲、养生”为主题,围绕山水资源、玩具产业优势,积极打造生态__特色旅游品牌,不断加大生态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力度,总投资达20亿元的__湖赤石景区等旅游开发项目进展顺利,生态旅游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是生态治理成效显著。通过全县上下多年来的积极努力,__各项生态指标持续向好。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0.8%(20__ 年为 80.4%)、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 48.34%(20__ 年为 26.66%)、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 62.12%(20__年为0)、行政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置率达70.6%(20__年开始统计,为51.7%)、行政村生态葬法覆盖率达90.6%(20__年为9.25%),城镇生活垃圾处置率、废弃矿山治理率、城区烟控区覆盖率、大中型建设项目环评率和“三同时”执行率均达到100%(20__年分别为100%、0%、100%、30%和10%)。境内主要水体水质均符合ⅰ-ⅱ类水标准要求,全县100%的断面水质符合ⅲ类水标准。20__年,cod、so2排放分别比上年下降4.75%和3.62%,完成上级下达的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超过14平方米,城镇大气环境质量多年来一直保持在二级标准以上,噪声环境质量常年保持在国家等级控制指标标准之内。全县已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20个、环境整治村81个,农村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三是生态设施日益完善。这几年来,我们不仅巩固和提高了污染治理成果,同时还新上了一大批生态保护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先后建成了城市生活无害化垃圾填埋场、垃圾渗滤液治理工程、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等环保设施;投入1600多万元,建成乡镇垃圾中转站26个,设置垃圾箱20__个,配置垃圾运输车150余辆,在全县农村建立了近200人的专职保洁队伍;建成15座农村污水集中处理工程及配套管网设施,在全市率先建成2座村级农村污水微动力处理设施;广泛开展农村户用沼气国债项目的建设试点工作,全县90多个行政村近 1500 家农户修建了户用沼气池;建成了龙泉-__地表水自动监测站和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县环境监控中心工程和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系统也已开通运行。

四是生态文明不断提升。通过持续的宣传引导和教育、培训,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文明素质,“参与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安全、杜绝人为破坏、建设美好家园”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进一步规范了图书、音像、网吧等文化市场管理,实现了文化建设与生态建设相和谐,促进了文化产业生态化。据调查,目前全县公众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认知率达99%,对环境现状的满意率达98%以上。特别是近年来我县开展的文明创建活动已经取得丰硕成果,先后获得了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县城、省示范文明县城等称号,全县传统的文化与现代生态文化高度结合,呈现“生态兴、产业兴、文明兴”的良好发展态势。

虽然说我县的生态县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欠发达、生态建设缺乏强有力的经济支撑等各种因素的制约,我县要加快生态县建设步伐,仍然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生态经济体系尚未根本建立。__经济发展中的素质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依然十分突出,经济仍属以量扩张为主的传统粗放式发展模式,现有的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产业间功能相对独立,关联性较差,未形成良好产业链。长此以往,必将导致资源消耗大、土地利用效率偏低、空气和水环境质量下降。二是社会生态意识仍较淡薄。虽然全社会的生态意识不断加强,但不少群众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 费观念没有得到根本转变,保护生态环境尚未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等理念,尚未完全深入人心。三是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不够健全。环保工作体制不够健全,环保投入仍然不足,先进生态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不够,监测监控手段较落后,环保系统尤其是基层环保力量严重不足,市场化程度偏低,缺乏有效的政策激励和完善的落后产业退出机制,有利于环保的价格机制和排污权交易市场机制尚未形成。四是农村环境整治任务还比较繁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重点在农村,而我县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起步较晚,还存在着经济基础薄弱,环境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村环境状况不容乐观等问题,农村环境保护任务繁重。进一步完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农村环境状况的任务还很艰巨,特别是要彻底根治城郊结合部和农村“脏、乱、差”现象,难度仍然较大。

二、进一步认识新形势下推进生态县建设的重要意义

加快生态县建设步伐,是__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小县大城”发展战略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是贯彻落实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市纪委二届四次会议和市委二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的具体举措,是推进__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

第一,建设生态县,是__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实践。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生活的和谐幸福。这就要求我们在县域经济发展实践中,必须辩证地认识物质财富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选择有利于全面发展的增长方式;辩证地认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选择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增长方式;辩证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选择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方式。建设生态县,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与和谐发展的思想,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善我县的环境状况,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利于集约和节约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有利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第二,建设生态县,是__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内在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生态指标、环境指标是衡量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标志。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就没有人民生活质量的根本改善,也没有广大人民的全面小康。通过生态县建设,可以进一步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布局的优化,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更好地为生产力的发展增添后劲;进一步促进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的转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建设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生产安

全可靠的绿色产品,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从而有效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第三,建设生态县,是__提升区域竞争优势、推进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十一五”时期,是__加快科学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期。在这一时期,发展的任务很重,环境的压力更大,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正确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关系,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以污染治理化解环境压力,以资源节约优化经济发展,以环境友好促进社会和谐,从而推动经济社会转入科学发展轨道。__作为一个欠发达地区,经济总量小,工业化水平比较低,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增长方式较为粗放。要在“十一五”时期推进全县经济跨越式发展,既要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走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生态保护型、循环经济型的发展之路,又要进一步凸显__的生态优势,提升对外形象,增强区域对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吸引力,吸引更多的外商到我县投资,为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支撑。

三、推进__生态县建设的几点建议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将我国建设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省市党委政府相继提出要建设生态省、生态市的目标,围绕中央的精神和省市党委政府的部署,我们__要把建设生态县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实践,抓住历史机遇,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力措施,努力把__建设成为具有比较发达的生态经济、优美的生态环境、和谐的生态家园、繁荣的生态文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县。

一要创新观念,强化生态意识教育。推进生态县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关键是要通过教育的途径,唤起并不断提升广大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多形式、多途径深入开展环保法律法规教育,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增强全民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动员和引导广大群众共同参与全县生态保护与建设。要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多种形式的生态道德实践活动,使人们自觉地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

二要着眼长远,科学制定生态规划。生态县建设的目标是一个长远目标,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因此,科学制定生态县建设规划尤为重要。搞好环保规划,关键是要遵循自然规律,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实行差别化的区域开发和环境管理政策,严把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关。在搞好规划的基础上,还要创新体制机制,确保规划的落实。要抓紧拟订有利于生态县建设的价格、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的经济政策体系,使鼓励发展的政策与鼓励环保的政策有机融合。在规划的具体执行过程中,要注重把生态建设、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生态产业落实到具体项目中,任务落实到单位并责任到人,实现规划落实项目化;要按照整体目标的时间要求,分步骤实施好阶段目标,实现规划落实时间化;要对照目标责任,加大督查考核力度,严格兑现奖惩,实现规划落实制度化。尤其是要注重生态建设规划和“万名农民下山转移”规划的衔接,在生态县建设中,实施生态集聚,加快引导山区农民下山搬迁,促进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和山区生态环境的改善。此外,还要注重在实践中不断补充、修改和完善生态建设规划,使其更加科学、更加符合实际。

三要发挥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发展生态经济是生态县建设的核心,是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基本途径。虽然说近年来__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我们面临的资源环境、节能减排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压力愈来愈重,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按照省、市委的战略部署,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才能真正实现__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立足__自然条件,加快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要积极鼓励农民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名茶、食用菌、__雪梨、山地蔬菜、生态养殖等优势生态产业,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同时,重点抓好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农产品的标准化、基地化、规模化生产,全面提升农业产业的质量和效益。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其次,要立足__产业特色,加快发展生态工业。强化政策导向作用,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消耗、少污染、高科技、循环型的生态工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绿色 gdp 的健康增长。通过治理电网谐波、开展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加强企业能耗监测等工作,加快构建工业技术创新体系和管理创新体系,带动产业升级。进一步完善工业项目环境评价、监测和考核体系,加快推进工业园区污染整治和生态化改造。

第三,要立足__山水资源,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业。我们将把生态旅游业发展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整合旅游资源,优化配置旅游要素,创新旅游多元化投入机制,争取生态旅游开发取得新突破。加快__湖旅游度假区赤石景区、小顺景区、星级宾馆等项目的建设进度,抓紧做好狮山景区等项目的 招商工作。加快提升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提升乡村休闲旅游业的档次和服务水平。同时,加大旅游产品的推介和营销,扩大__生态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把__建设成为浙西南生态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

篇(2)

思路决定出路。有了清晰准确的发展思路才能指导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xx年,我县提出了以主攻工业为核心,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城镇化为契机,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以武功山开发为着力点,突出农业抓基地,工业抓项目,城建抓改造,商贸抓市场,旅游抓开发的工作思路。20xx年明确了“四化联动、五抓并举”的发展思路,即以工业化为支撑,以农业产业化为基础,以城镇化为载体,以旅游产业化为契机;农业抓基地,工业抓项目,城建抓改造,商贸抓市场,旅游抓开发。20xx年进一步提出了“四个坚持”(即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不动摇,坚持把××建设成富有江南特色的休闲旅游生态县的目标不动摇,坚持“四化联动、五抓并举”的发展思路不动摇,坚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全面的比较观、正确的政绩观不动摇),把建设成为富有江南特色的旅游生态县作为××的发展定位。20xx年,把大力实施兴工强县、兴农富民、三产带动、项目拉动作为××的工作举措。20xx年至今,在发展的基础上,我县深入实施“生态立县”和“工业强县”战略,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提升经济综合实力,高度关注民生,注重协调发展,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和旅游产业化,构建活力××、实力××、魅力××、繁荣××、和谐××,努力把××打造成为全国电瓷强县、全省旅游大县、赣西生态名县。这是××今后五年的发展思路。由于发展思路不断完善,发展理念不断创新,近年来,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成为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

二、“生态强农”初具规模:从“以粮为主”到粮经作物并重,农业产业化强势发展

××是农业大县,全县28万人有23.6万属农村户口。近年来,我县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变过去以粮为纲、产业遍地开花的发展思路,走出了一条以产业化经营企业为龙头,特色产业基地为基础,粮经作物并重的特色发展道路。结合各乡镇区位特点和产业优势,突出政策引导,逐步形成了“一带四区”的发展格局,即以宣风镇为龙头的花卉苗木生产带,以银河镇为龙头的良种繁育区,以××镇为龙头的特色规模种植区,以银河、上埠、长丰为龙头的特色规模养殖区,以宣风、新泉为龙头的观光休闲农业区。大力发展优质稻、花卉苗木、无公害蔬菜、中药材、畜禽养殖等农业“五大工程”,全县共建立各类产业基地245个,总面积达38万余亩。按照“大规模、创特色、增效益”的要求,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全县已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8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5家,市级龙头企业5家,1—9月实现产值2.95亿元,共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3500余人,带动3.6万余户农户从事产业化生产和经营,拉动农民人均增收近200元,初步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四位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并促成了宣风栗湾花卉苗木、银河墨溪奶牛养殖、乌石生猪养殖、源南章家陂榨菜、新泉颜家坊药材等一批一村一品示范村。在扶持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引导企业积极树立产业品牌。目前,全县有经农业部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5个,绿色食品8个,有机食品3个;有8家企业通过了iso9000国际管理体系认证、14家企业获得了qs食品安全许可;“大富康园”鲜奶被评为“中国名优品牌”;“鹤寿”杜仲获得国食健字批号;“武功山”牌榨菜、“鹤寿”牌杜仲茶、大富鲜奶获评“江西名牌产品”;“鹤寿”、“武功山”商标被评为“江西省著名商标”。

特色农业的加快发展,有效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空前高涨,以生态文明家园为主题的“三清七改”大力推行,“走平坦路,喝干净水,用清洁能,上卫生厕,住洁净房”已成为广大农民的共同追求。目前,全县农村建成休闲场所58个,发动群众在村庄周围植树2.9万 余株,栽种花草绿化面积2.3万平方米,××镇更田村有90%的农户安装了太阳能。同时,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竹林低改、长江防护林、世行贷款造林等政策和工程,全县林地面积达97.58万亩,活立木蓄积183万立方米,竹林面积21.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7.2%,为广大农村构筑了一道有力的生态屏障,营造了“村在林中、房在树中、人在绿中”的优美环境。

三、工业产业素质提高:从“黑”“白”“灰”“红”高耗低效传统工业格局向全国电瓷强县迈进

工业是县域经济的命脉,是加快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的传统工业集中在煤炭、电瓷、水泥、烟花爆竹等领域,被称为“黑(煤炭)、白(电瓷)、灰(水泥)、红(爆竹)”四色经济,这些产业基本都是资源型产业,并存在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破坏生态等影响可持续发展问题,为此,我们在大力推进“工业强县”战略的同时,坚持把发展工业与保护生态、推动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努力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方面,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传统企业科学发展。一是打破原有“四色经济”的结构,突破资源型制约发展瓶颈。在原有电瓷、水泥、煤炭、烟花爆竹传统产业基础上,壮大发展化工、电子、纺织、小水电、食品加工业、机械制造等新兴产业,工业道路越走越宽。二是加快传统产业调整改造,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对电瓷产业重新洗牌,由“小而全”向“专而精”、“专而强”发展,由小打小闹,到集中优势资源做大主导企业,组建了强联、怡源等大型电瓷企业。水泥产业实行“关停并合”,由原来的近10家,到现在只有一家大企业、两家小企业,同时加大投入,提高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日江水泥”由原来的年生产能力不足30万吨发展到100万吨。三是推进传统企业治污改造,实现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以企业为主体,积极开展清洁生产。电瓷业,加速窑炉改造,拆除倒焰窑,同时积极帮助企业寻找替代能源,成功引进了质优价廉的天然气。对煤炭生产要求一律洞采,杜绝“揭盖”式破坏生态植被行为。烟花爆竹业,切实改善厂区和作业环境,建设了源凤花炮、武功花炮等一批花园式企业。引导江西日江水泥有限公司投资2亿元将机立窑改成了日产2500吨熟料的干法旋窑,产品质量和环境质量均大幅提高。

另一方面,不断提高科技含量,走高效、集群、循环发展之路,深入推动可持续发展,做大做强品牌,着力打造全国电瓷强县。一是致力发展电瓷产业,做大做强品牌。电瓷产业是我县的传统优势产业,至今已有100余年的生产历史,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我县电瓷产品就出口亚欧美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曾占全国电瓷出口总量的35%,成为全国电瓷出口产品基地之一,“萍乡电瓷”成为世界享有盛名的畅销品牌。近几年来,抓住全国城农网改造机遇,我县电瓷产业乘势而上,得到进一步发展,20xx年,全县电瓷产业完成产值8亿元,上交税收5000万元。长期的积累与发展,使××具备了发展大型、强势电瓷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对此,我县提出打造全国电瓷强县的发展目标,致力做大做强电瓷主导产业,全面提升工业竞争优势,强化发展后劲。为构建电瓷特色支柱产业板块,规范行业行为,加强产业管理,20xx年3月,由我县发起组建了江西省电瓷行业商会,之后,又成立电瓷工业管理局。如今,我县电瓷行业初步形成了相互依存、分工明细、产业关联度高的集群发展模式,正朝“规模型、环保型、科技型、效能型、专业型、国际型”方向发展,并力争三年整体包装上市,朝“全国电瓷强县”坚实迈进。二是依托主导产业延长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优势。电瓷业的做大,进一步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产业链条的延长,同时加快了相关产业的配套和集聚,形成以产品生产为中心,原材料、燃料等相关产业集聚圈。为构建好产业链发展平台,我县相继在县工业园西区南部建设了总面积达1000亩的工业瓷城,在县城西北部规划了面积10000亩的工业瓷新城。三是大力推行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工业园路行工业小区,积极探索培育“生态工业链”,该小区华亚焦化产生的煤气供给周边20多家陶瓷企业,所产生的废渣供给砖厂生产环保砖。江西永泰化工投资1.1亿元,利用pta废料生产对苯二甲酸,成为全国首家该类型企业,并被列入国家火炬项目。日江水泥利用废渣做水泥掺料,还计划利用余热发电。

四、生态旅游乘势发展:武功山从名山隐名到摘得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等“金字招牌”

旅游业目前是全球发展最快、提供就业机会最多、前景最为广阔的朝阳产业。我县具备发展大型旅游业的独特优势,位于县东南部的武功山,具有山景雄秀、瀑布独特、草甸奇观、生态优良、天象称奇、人文荟萃的独特资源类型与特色,自古与庐山、衡山并称为江南三大名山,历史上曾声名远播,文化底蕴深厚,远自汉、晋起,被道、佛、儒三家择为修炼福地,宋、明时香火最为鼎盛,前来朝拜的善男信女和登山游赏吟诗作赋的名家名人络绎不绝,徐霞客等众多名家留下了无数珍贵墨迹。但由于重视、挖掘、投入开发不够,使得这座江南名山一直待字闺中,鲜为人识。

为使这一旅游胜境早日得到更好开发利用,实现后来居上,我县托管武功山管委会后,决定大打旅游牌,做到“大旅游、大开发、大发展”,带动县域经济更好发展壮大,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县和“长株潭”、“长珠闽”的后花园。按照“完善规划,做强基础;创新管理,严格保护;整合资源,增强引力;挖掘潜能,整体提升”的发展思路和“抓开发、重保护、强营销、创品牌”的工作要求,聘请国内知名专家教授及规划单位编制武功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和各景区控制性详规,为景区建设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同时,切实做好景区资源保护工作,制定了景区分级保护实施办法,聘请中科院专家进行植物资源大调查,加强对重点景区、景点和巨型活体灵芝、中华小鲵、中华伯乐树等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对古树名木进行登记造册、挂牌保护。到目前为止,景区建设累计投入资金2.5亿元,先后建成了金顶客运索道及配套设施、武功山文化园、武功大庙等设施,修建旅游公路50公里,游步道20公里,建成宾馆3家,并取得温泉勘探重大成果。在20xx年底摘取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遗产、国家地质公园三张“国家名片”。后陆续将武功山申报为中国青少年科学考察探险基地、江西省青少年校外活动示范基地等。

为提高景区知名度,做好宣传促销,我县先后举办了cctv走进萍乡武功山《军民同唱一首歌》大型文艺晚会、武功山登山全国邀请赛、20xx世界旅游小姐大赛中国赛区总决赛,产生较好社会效益。目前,我县正按照“规划为本、文化相融、道路先行、主攻景区、配套开发、快速推进”的指导方针,坚持两条腿走路,立足自主开发,举全县之力,争取早日将武功山建设成为休闲度假型4a级国家风景名胜区。

五、旅游生态新城展新貌:从功能单一、面积狭小的“灰姑娘”到功能日臻完备、居游俱佳、富有江南特色的宜居县城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载体,是一个地区文化、教育、社会、经济发展的窗口。城区面积小、设施落后、功能单一,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大原因。据新修的《××县志》记载,至上世纪90年代初,××县城尚不足2平方公里。近年来,我县立足生态旅游开发,以宜居、宜游功能为立足点和发展目标,按照“科学定位、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主题鲜明、生态优良”的构想,策应武功山旅游开发和山口岩水库建设,重点围绕“生态山水、绿色家园”、“旅游休闲之地、度假宜居之城”,切实推动城市开发建设,着力把××建设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富有江南特色的宜居省级园林城市。

篇(3)

国家级生态县是国家授予一个地区的绿色品牌,也是综合实力提升的荣誉奖章,已成为衡量地方综合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当前,我县正处在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环境容量小与污染量增大的矛盾日益凸显,化解环境资源约束的压力进一步加大。创建国家级生态县既能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更能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是利在千秋、造福子孙的“德政工程”、“民生工程”,也是提升全县48万人民幸福感、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于国家级生态县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实施方案》中提的非常明确具体,希望各乡镇、各部门结合各自职能,针对各自任务,认真抓好贯彻落实。总体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着眼循环发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切实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全面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健康、持续、跨越发展。工作重点是,围绕“一个目标”、做到“三个力促”、落实“五大任务”:

国家级生态县建设是一项事关全局、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难度大、要求高、任务重。全县上下必须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积极参与,主动配合,稳步推进,坚持不懈地把各项建设任务落到实处。

一要强化组织领导。为了切实抓好国家级生态县建设工作,县委、县政府决定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生态县建设工作目标的确定、重大事项的决策、重大活动的组织,研究解决创建工作中的全局性问题。各乡镇、各部门要紧密结合各自职能,把国家级生态县建设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评价体系,形成县乡分级管理、部门相互配合、上下联动实施的工作机制,一年接着一年干,一届接着一届抓,扎实推进生态县建设各项工作。生态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切实发挥好综合协调和牵头调度作用,抓好生态县建设规划任务的分解和年度计划的落实,逐一靠实到乡镇和部门,把建设任务具体化、时限化,确保远期有目标、近期有行动,件件落得实、事事有成效。

二要强化责任落实。国家级生态县建设工作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各级各部门、各行各业都有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必须履职尽责,通力协作,齐抓共管。环保部门要做好日常工作,负责对整个工作的监督协调;发改、财政等综合部门要研究制定落实有关支持措施;公安、国土、卫生、安监、公用事业管理、工商、质监等部门要严格加强环境执法监管;工信、住建、农牧、林业、水务、商务等部门要切实抓好减排项目的实施和减排措施的落实;气象等部门要及时预警环境质量状况。同时,各乡镇、各部门要多方筹措和安排资金,打捆使用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水土保持、流域综合治理等项目资金,确保创建工作顺利推进。

篇(4)

中图分类号:X1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6-0026-2

思考之一:我县的发展战略是:“基础在农业,重点在工业,根本在生态”。因此,必须加深理解“根本在生态”的概念和内涵,充分认识建设生态县是我县的当务之急,是第一要务,牢固树立生态立县的意识,这是建设生态县的前提条件。

关于“根本在生态”,我们可以试着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从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理解,生态环境建设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和前提,在资源承载力允许的前提下,经济和社会才能健康发展,否则,就会坐吃山空,甚至寅吃卯粮,断子孙的生路。因而,改善生态环境,关注生态建设,无论是面对现实还是着眼未来,生态问题都是一个更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失去这个“根本”,经济建设就会难以为继,社会就不能顺利向前发展。另一方面,从通榆在吉林这一经济体中所处的地位和位置来思考,如果将吉林省看作是一个经济单元,通榆的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对于吉林省总量是微不足道的,单纯从经济角度考虑,通榆在这个单位中处于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地位,通榆发展的快与慢,丝毫不影响全省经济发展的节奏。然而,若从通榆所处的地理位置来看,通榆是吉林中东部地区的生态屏障。通榆的生态环境若遭到破坏甚至恶化,中东部地区将面临沙漠化和荒漠化的严重威胁,失去这一生态屏障,中东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非但不能可持续发展下去,甚至会在不远的将来遭受灭顶之灾。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所以替决策者运用战略眼光来审视这个问题的必然结论是:宁可不要通榆的总量,也要保护好通榆的生态。按照这个思路来理解,我们应该明确,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生态环境是我们的根本任务,也是我们的当务之急,更是我们的第一要务。也就是说,通榆唯一能挺直腰杆打出的一张牌就是“生态牌”,只有打好“生态牌”,通榆才能在吉林这个经济单元中争得一席之地,否则,很难有所作为。

在全面理解“根本在生态”的涵义和意义的基础上,我们首当其冲的就是思想的转变,认识的提升,必须从转变发展观念入手,引导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进一步强化生态立县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识,并继而成为全县上下的自觉行动,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增强竞争力的执政理念,把生态县建设作为加快通榆发展的第一要务,紧紧抓在手上,切实抓出成效来。

思考之二:必须坚持“围绕生态抓发展”,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方式,进而实现综合实力的显著增强和环境质量的全面提升,这是生态县建设的战略之举。

篇(5)

我县生态环保工作既面临重大的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特别是省委计划在今年的全会上,作出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彰显,生态环保工作也必将步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抓住机遇,全力以赴打好生态县创建攻坚战。

(一)强化工作重点,合力破解创建难题。省级生态乡镇建设是生态县创建的硬任务,也是生态县验收的硬指标,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为实现80%省级生态乡镇目标,重点从以下六方面入手:一要加快乡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工程建设。各乡镇要结合本地实际,确定合适的污水处理模式和污水处理量,科学选址,合理规划,确保9月底前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投入正常运行。已建成的乡镇要做好配套管网建设,尽早投入使用。二要抓好农村垃圾收集处理。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清扫、清运、收集、处置制度,制定并落实垃圾卫生治理长效管理机制。各乡镇要开展垃圾大清除行动,保持公路沿线、村庄道路、河沟干净整洁,垃圾焚烧炉、中转站必须正常运行。各平原乡镇要抓好6个以上,山区乡镇抓好3个以上村的垃圾综合整治,每个乡镇要建成农村垃圾整治示范点,确保乡镇所在地、公路沿线村庄没有垃圾乱堆、乱倒现象。三要加快推进农村环境整治。深入实施“五整治一提高”、“千村示范,万村整治”、“旧村改造”、“清水河道”等工程,同时抓好乡镇所在地、公路沿线、景区附近、水源保护区、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区域村容村貌的整治,有效改善农村“脏、乱、差”现象;四要加快规模化养殖污染治理。完成全县200头以上规模化养猪场治理任务,建成绿谷牧业、*养殖场等5家治理示范点,确保规模化畜禽养殖粪便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五要抓好生态示范点建设。因投入资金所限,我们重点要抓好生态县验收示范点建设。工程建设质量关系到创建的整体形象,各重点乡镇、责任单位必须抓紧抓好。*乡要加快生活污水处理主体工程建设进度,*乡要加快污水配套管网建设,确保8月底试运行。六要做好生态乡镇复查迎验工作。已命名的省级生态乡镇要对照标准做好自查整改工作,迎接省生态办组织的复查,重点是以前命名的*、*、*、*等4个乡。*乡污水处理还未建成,请务必抓紧施工,确保100%通过复查。

(二)强化污染减排工作,确保完成减排任务。经济快速发展对节能减排的压力进一步加大,我们必须落实责任、突出重点、严把关口,狠抓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围绕化学需氧量下降15.1%(在基础上累计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15%的约束性指标,强力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一要分解落实减排计划任务。及时编制并下达年度减排计划任务,将减排指标落实到具体的项目和工程,落实到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二要强化减排基础工作。进一步完善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考核体系,建立减排考核奖励基金;加强污染减排统计、监测、考核等制度建设。三要加快重点减排工程建设。深入推进“*平原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一体化工程。按照县委八届八次全会的战略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县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平原一体化建设纲要》精神。完成“*平原垃圾处理一体化”方案编制。抓好*平原污水集中处理一体化一期工程建设,合理改造城市污水管网,提高收集率和污水进厂浓度,确保县城污水处理厂稳定运行。四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不锈钢等行业产业结构优化,坚决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生产工艺装置、生产能力和产品及“十五小”、“新五小”企业。实行建设项目行政许可与减排绩效挂钩制度。五要严格监督管理。把减排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强化日常督查,确保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监管减排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完善污染物“三量”管理台帐,为减排核算提供有力支撑。

(三)强化环境污染整治,切实改善环境质量。围绕改善区域环境质量,深入推进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污染整治工作,以重点污染整治带动整体环境质量提升。一要大力推进水污染防治。坚决取缔饮用水源一、二级保护区内的直接排污口,进一步健全饮用水源安全预警机制,切实保障饮用水源安全。继续深入推进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强水系源头生态环境保护,确保松阴溪水质满足水环境功能要求,县交界(与莲都交界)断面水质稳定达标;二要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力度。以园区生态化改造为抓手,切实提高环境污染防治水平。紧紧围绕不锈钢产业集聚发展的要求,突出重点,不断完善支撑产业发展的环境支撑体系。(今年重点要完成园区工业固废处置规范化、园区和孵化基地中水回用、园区环境应急体系、*工业区块不锈钢酸洗废水集中处理、不锈钢企业溶废气收集处理设施升级改造、9家不锈钢企业酸洗设施规范化改造等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园区不锈钢废水处理中心扩容改造、园区集中供气、重点区域环境预警体系建设等工作。三要深入开展县城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城市大气和噪声污染防治,巩固和扩高“烟尘控制区”、“噪声达标区”成果,大力推进“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加大机动车尾气、噪声、餐饮业油烟治理。大力开展各主要入城口和城郊结合部的环境整治,杜绝乱堆乱倒现象,实现城市美化。

(四)强化环境监督管理,切实维护环境安全。要围绕全面履行环境监管职责、维护区域环境安全和人民群众环境权益的工作要求,切实加强环境监管能力。一要加快环境预测预警体系建设,提升环境监管和应急能力。逐步建成重点区域地表水安全预警监测系统(地下水安全预警监测系统、土壤安全预警监测系统、大气安全预警监测系统和水污染源实时监控系统)等五大体系建设,完善环境应急指挥体系,加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二要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从严查处各类环境违法案件,严格落实环境保护行政执法责任制。通过挂牌督办、责任追究等措施,加大环境执法监察力度。完善部门联合执法和重点环保案件移送督办机制,严厉惩处有关环境保护的违法行为,确保“飞行监测”达标率80%以上;三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素质,强化培训,建成一支思想好、作风正、懂业务、会管理的环保队伍。此外,还要加强环境污染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高度重视可能因环境污染引发的,做到防患于未然、治患于萌芽。高度重视群众来信来访,进一步完善听证制度、公开评议制度、终结制度、案件移送制度和督查督办制度,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环保权益。

二、加强督查指导,营造浓厚氛围,确保省级生态县创建工作圆满成功

(一)建立组织,加强领导。要切实加强对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县里专门成立创建省级生态县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和指导全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创建办公室,具体负责创建的日常工作。生态办要做好日常创建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督查。各乡镇、部门党政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创建工作,切实加强对本单位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相应的创建机构,落实创建分管领导和专职人员,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创建工作方案,落实创建措施。要切实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定期分析研究,认真解决创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确保生态环保工作责任、措施、进度“三到位”。

(二)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创建省级生态县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要继续发扬全县一盘棋的优良传统,形成一种通力合作、主动配合创建工作的合力,讲大局、促重点,履行好各个部门在生态建设中的岗位职责。在具体工作中,既要坚持各负其责,又要提倡相互协调,齐抓共管,合力推动。全面落实工作目标责任制,各乡镇、部门要根据2010年度*县省级生态县创建目标责任书的内容,认真履行责任,逐项分解落实,加大工作力度,及时解决工作推进中遇到的问题,切实抓好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

篇(6)

二、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实施“生态”的战略,紧扣“应先行、走前头、争上游”实践载体,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为原则,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为基本任务,加快推进生态创建,促进我县生态良性循环,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生态宜居型的城市组团。

(二)主要目标

通过持续开展三年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和生态创建活动,至2012年底前,农村环境污染得到较好的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得到较好的治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恢复与建设取得较大进展,重点区域环境质量明显好转。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农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到90%以上,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50%以上,开展生活污水治理的行政村比例达到20%以上,开展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置的行政村比例达到80%以上,生活用能中清洁能源所占比重达到40%以上,农膜回收率达到60%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分散养殖户建设有沼气池,工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达到80%以上。全县“四绿”工程达到市要求,60%的乡(镇)街道、30%的村(居、社区)完成市级以上系列生态创建。建成农村三级环境管理机构,环境监管能力得到持续加强,公众环境意识得到提高。

三、围绕农村环保工作重点,解决农村突出的环境问题

(一)深入开展流域(段)水环境综合整治

要按照县政府关于流域(段)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政文〔〕80号)的要求,持续深入地推进我县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有效遏制我县支流(内河)水质恶化趋势,保障饮用水安全。

1、以整治畜禽养殖污染、生活污染为重点,加强干流沿岸村镇及各乡镇境内所有支流(内河)的综合整治,逐步改善支流(内河)的水质。

2、继续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和建设

一是加快实施县、建制镇饮用水源地保护区规范化管理。年底,各级政府要加强水源保护区内排污口排查,拆除水源地保护区内与水源地保护无关的违法建设项目和排污口,设置饮用水源地地界标志、宣传告示牌及水源保护区隔离设施,重点要抓好溪源宫水源保护区内的污染治理和三溪口水库的围网建设、生活污染治理及关闭取缔福清调水源地一级水源保护区内的码头及与供水无关的项目;建设二级保护区内生活污染处理设施,加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农田退耕等工程措施;制订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至年底前,成立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管理机构,配备专(兼)职人员。二是加快乡集中饮用水源地保护建设。各地政府在年6月底前完成乡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调查与卫生评估、水源地划定及规划编制并上报;至2012年底前,完成乡、村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成立管理机构,配备专兼职人员,制订水源保护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及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到90%以上。

(二)加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

1、制定县畜牧业发展规划。县畜牧渔业局在年底前完成全县畜牧业发展规划编制和规划环评工作,上报县政府批准实施,将全县畜禽养殖总量分解落实到相关乡镇街道,各乡镇街道并依照所下达的养殖总量控制和布局规划,积极引导养殖场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2、加快畜禽养殖业污染整治。各地政府根据《市畜禽养殖禁养区、禁建区划定方案》和《县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方案》,在年底前,依法取缔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完成禁养区外超标排污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整治,特别是高速公路两侧、青口片陶江流域及支流两侧、荆溪镇荆溪、桐溪上游、上街溪源宫水源保护区的畜禽养殖场;建立畜禽养殖长效管理机制,对无法达标排放的养殖场依法予以关闭,对未完成治理任务和出现回潮的地方和责任人,予以通报并严肃追究责任。山区、半山区乡镇要根据畜禽养殖布局规划,合理安排,加强管理,防止畜禽养殖无序盲目的发展,造成环境污染。至2012年底前,全县规模化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

3、严格审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建设。县直各部门在实施全县畜牧业发展规划前,暂停审批新建、扩建的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

4、加强分散畜禽养殖管理。各乡镇街道要严格控制可养区分散养殖规模,分散养猪存栏原则上不得超过3头,且必须配套建设沼气池,通过沼气、堆肥、无害化畜禽粪便还田、生态养殖等综合利用方式,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5、制定县水产养殖规划,加强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县畜牧渔业局在年底前,完成本辖区的水产养殖产业规划编制,并报本级政府批准实施;通过推广名优新品种和生态养殖模式,扶持和壮大一批生态型养殖企业和加工基地。各乡镇街道政府在年底前全部取缔现有分布在干流的投饵类、施肥类网箱养殖,年底前,要依法取缔和搬迁饮用水源保护区、重要水库、敏感水域养殖、无证经营、不符合水功能区划的水产养殖。

(三)加快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全面完成污染物减排任务

1、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制定规范化管理机制。在底前南通、青口污水处理厂建成,并投入运行;荆溪污水处理厂应按照小城镇建设的要求,对选址规模进行进一步论证,争取年内动工建设。加快完善青口汽车城污水处理厂、上街大学城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完成汽车城内所有企业污水、上街旧城区和南屿片区的污水管网接驳工作,污水处理负荷率达到60%以上。各乡镇街道政府在年底前,完成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乡(镇)、村污水处理设施和截污工程建设;结合生态县创建活动,分批在创建生态乡(镇)、生态村中同步建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并进行规范化管理,至2012年底前,全县开展生活污水治理的行政村比例应达到20%。

2、加大农村“家园清洁行动”建设力度,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年各乡镇(街道)建成1座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年底前,完成80%乡(镇)和80%行政村垃圾整治工作。

3、大力推广使用农村卫生户厕。各地政府要积极实施农村卫生户厕建设整村推进模式,加快卫生户厕改造,至2012年底前,全县农村卫厕普及率达到50%以上。

4、提高农村清洁能源使用率。各地政府要加强农村清洁能源使用推广,因地制宜,积极普及电能、沼气、秸秆、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及天然气、清洁油等化石能,减少薪炭使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至2012年底前,全县清洁能源使用率达到40%以上。

(四)控制农村重点行业污染

1、规范工业集中区建设,加强污染整治。县直各部门要加强农村新建项目的审批管理,规范工业区管理;县经贸局负责制定各乡镇街道制定工业集中区整治方案,并指导推进工业集中区整治工作。至2012年底前,全县乡(镇)、村工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达到80%。

2、加强工业污染重点行业整治,对列入工业污染整治重点的重金属、造纸、制革、制药、纺织印染、化工、食品加工(包括定点屠宰企业)等重点行业开展专项治理,对超标排放或不能稳定达标企业列入限期治理企业名单,并严肃查处企业偷漏排行为。限期治理仍不能达标排放的,予以关闭。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深入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促进废水的减量化、再循环和再利用。

3、加强医疗行业的污染治理。年建成青口、上街、南屿、荆溪和鸿尾等五个乡镇中心卫生院医疗废水处理设施;卫生系统的医疗废物按规范处置。

4、加强制砖行业的污染治理。根据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县粘土砖厂拆除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的要求,于年6月30日前拆除全县违规违法的53家机砖厂;于年6月30日前拆除我县交通干道两侧土砖窑。

5、强化矿山污染整治,实施总量控制方案。相关县(市)区政府要尽快关闭未达到最小开采规模的矿山,及时公布年石材开采总量,达到逐年递减10%的目标,并分解落实到每个矿山企业;责令矿山企业配套规范的污水处理设施,落实水土保持、生态恢复措施;禁止在矿产资源规划禁采区内设立矿山开采企业或开采点。

6、加大整顿和规范河砂开采力度。县水利局负责监督落实河砂开采的整治,牵头组织清理取缔在禁采区开采以及无证照开采河砂的违法企业,严厉打击超量开采、盗采偷挖河砂等违法行为,确保防洪、通航河水利工程安全,保障河砂资源可持续利用。

(五)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快循环农业基地建设

1、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及有机农业。各地政府要加快生态农业建设,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及有机农业,逐年提高种植面积比例,开展生态创建乡(镇)街道的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种植(养殖)面积应达到60%以上。

2、积极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减少化肥施用量及施用强度。县农业局、科技局在年底前制定本辖区农业化肥施用控制方案,化肥施用强度应逐年递减5%以上;开展生态创建乡(镇)街道的农用化肥施用强度应小于250公斤/公顷。

3、大力推广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减少农药施用量。县农业局、科技局在年底前制定本辖区农药施用方案,重点解决农药施用量、农药流失量大的突出问题;开展生态创建乡(镇)街道的农药施用强度应小于3公斤/公顷。

4、加大农膜回收再利用。各地政府要大力推广既能降解又能被土壤微生物分解的降解膜,提高农膜回收再利用,从年开始,农膜使用量及流失量均要逐年递减15%,至2012年底前,全县各乡(镇)、村的农膜回收率达到60%以上。

5、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加强田间露天焚烧管理。县农业局、科技局在年底前制定本辖区秸秆综合利用方案,积极推行秸秆还田、秸秆堆肥、秸秆气化等资源回用技术,严格禁止露天焚烧;从年开始,秸秆综合利用率逐年提高10%,至2012年底前,全县各乡(镇)、村的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

6、积极防治农村土壤污染

建立土壤环境质量常规监管体系。县农业局在年底前,摸清全县土壤污染现状,建立适合我县实际的土壤环境质量监管体系,每年要对主要农产品产地、污灌区、工矿废弃地等区域的土壤污染实施监测,并向社会公布,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六)加强农村自然生态保护

1、加强乡(镇)、村绿化建设。县林业局牵头制定全县城乡绿化一体化“四绿”工程建设方案,启动绿色城市、绿色村镇、绿色通道、绿色屏障工程建设;各乡镇及相关部门按照“四绿”工程的要求抓好落实。

2、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县水利局牵头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制定农村水土流失治理方案,组织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3、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环保、水利、林业、畜牧渔业局等部门要加强内陆水域生态系统的保护,逐步恢复农村地区水体的生态功能。

4、保护生物多样性,防范外来物种入侵。农业、林业、畜牧渔业、环保等部门要加强对外来有害入侵物种、转基因生物和病原微生物的环境安全管理,严格控制外来物种在农村的引进与推广,保护农村地区生物多样性。

(七)大力开展生态创建活动

全县从年开始,全面启动国家、市级生态县创建工作,2016年前完成国家级生态县创建。在年底前,县发展改革局牵头负责完成县生态规划编制工作;各乡(镇)街道、县直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生态县、生态乡(镇)街道、生态村(居、社区)创建,完成生态县、生态乡(镇)街道建设规划编制并公布实施,制定生态创建实施方案,作好创建的各项准备工作和保障措施,积极动员和发动干部群众积极参与生态创建,落实创建责任制,按期完成创建目标。年创建一个国家级生态乡(镇)街道、一个省级生态乡(镇)街道、一个市级生态乡(镇)街道、3个省级、16个市级生态村。

四、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长效机制

(一)推进农村环保管理体系建设

1、加快构建农村三级环保管理机制。各级政府要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在年底前,建立县、乡(镇)街道、村三级环境保护管理体系,成立县环境保护委员会,组建乡(镇)街道环保所(站),村明确环保专干。

2、提升农村环境保护地位。环保工作重心要适当向农村倾斜,重点加强环境监察的硬件设施、技术手段和人员队伍建设,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农村环境预警监控体系,使城市环保与农村环保并重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二)建立健全农村环保投入机制

1、提高生态创建奖励资金。实行“以奖促治”、“以奖代补”、“以奖”等鼓励政策,对成功创建各类生态乡(镇)街道、生态村(居、社区)的,在积极争取中央、省市级财政奖励基础上,县级财政安排一定的预算予以奖励。

2、加大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的资金投入。县、乡(镇)街道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的经费,同时积极争取中央、省市级资金支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和项目,重点支持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水质改善和卫生监测、农村改厕和粪便管理、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农村环境健康危害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外来有害物种入侵防控。

3、逐步提高农村环境管理工作经费预算。县政府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安排县农村三级环境管理、监测标准化建设专项工作经费,提高农村环境保护、监测和监控能力。

(三)严格实施农村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一岗双责”制

1、严格执行《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一岗双责”暂行规定的通知》(政{}1号)和《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贯彻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一岗双责”暂行规定实施意见的通知》(榕政综{}35号)。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是本行政区域、本部门职责范围内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农村环保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分管农村环保工作的负责人对农村环保工作负综合监管领导责任;其他负责人对分管业务工作范围内的农村环保工作负直接领导责任。

2、农村环境保护实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部门指导相结合的原则。地方各级政府全面负责行政区域内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县财政局对全县农村环保及生态创建资金投入实施编制预算;县发展改革委负责编制全县生态创建建设规划,对全县农村经济发展和乡(镇)街道生态创建规划编制实施指导;县环保局对全县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评估、划定、规划、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农村环保三级管理体系建设,环保产业协会建设,生态创建等实施指导;县水利局对全县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建设、水质监测实施指导;县卫生局对全县饮用水卫生合格率的监督监测实施指导;县农业局负责编制全县生态农业建设、农业化肥农药控制、秸杆综合利用、农膜回收利用、农业土壤污染治理、农村普及清洁能源等实施指导;县畜牧渔业局负责编制全县畜牧业发展规划和水产养殖规划,对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和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实施指导。县建设局对全县农村污水处理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实施指导;县爱卫办对全县农村爱国卫生和农村改厕实施指导;县经贸局对农村工业节能和循环经济技术推广应用,淘汰污染严重和落后的生产项目、工艺、设备,农村工业集中区污染防治实施指导;县国土资源局对全县矿山整治和植被恢复实施指导;县林业局对农村绿化建设实施指导;县科技局对全县农村环保技术研究、开发与推广实施指导。

(四)完善乡(镇)环保工作年度考核制度

建立乡(镇)街道环境管理考核机制。各乡(镇)街道政府应适时提请当地党委组织部门开展辖区内乡(镇)街道年度环境保护工作考核,将农村环保三级管理机构建设、重点流域整治、重点行业整治、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畜禽与水产养殖污染整治、农村生活污水及垃圾治理、生态乡(镇)街道及生态村(居、社区)创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各项内容纳入其中,将乡(镇)街道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年度环境保护工作完成情况作为干部年度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五)增强环保科技支撑能力

1、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技术研究和开发。各地政府要建立和完善农村环保科技支撑体系,将农村环境保护技术研究列入重大科技专项,用于农村环保科研和开发的资金应逐年提高2%。

2、加大环保实用技术推广。县科技、环保、农业、建设、畜牧渔业等部门每年应推出一批适合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以及农村健康危害评价等方面的环保实用技术,政府将对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一定的奖励。

(六)加强农村环境监测和监管

1、规范环境监测职能分工。环保部门负责农村饮用水源地、农村工业行业环境监测,卫生部门负责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林业部门负责自然保护区环境监测,建设部门负责风景名胜区环境监测,农业部门负责农业土壤环境、水土保护流失区监测,水利部门负责流域、湖库环境监测,渔业部门负责水产养殖水域的环境监测,国土资源部门负责矿山地质环境监测。

2、加大环境监管力度。发展改革局同经贸、环保、国土资源、农业、畜牧渔业等部门加强农村引进项目的政策把关,严格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三同时”等环境监管,加大环境监督执法力度,开展环保执法监管年活动,严肃查处违法行为。

3、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县环境监控中心,在重点区域和重点排污企业有计划按步骤安装在线监测监控装置,并与当地环境监控中心联网。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建设水质、空气自动站,完成三级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加强环保监察能力建设,监察机构通过省级标准化达标验收。

篇(7)

04年3月,我县提出了建设生态县的目标:争取到2020年,把仙居建设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经济发达高效、人居环境优美、社会文明进步、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目标。2004年6月,县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县政府关于生态县建设和环境保护法实施情况的报告,并提出审议意见。近年来,按照生态县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县政府加强组织领导,积极制订和实施规划,大力发展生态经济,重视环境保护和污染整治,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一)明确工作目标,健全工作机制。县政府把生态县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纳入了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在建立工作机构、召开动员会议、与各相关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制订生态建设资金管理办法,并建立健全考核机制;组织编制了《仙居生态县建设规划》,经县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制订了《仙居生态县建设规划实施细则》,生态乡镇规划编制已作了相应部署;开展生态环保宣传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和生态环保知识,提高全社会的生态环保意识,树立生态环保理念。

(五)生态环境管理能力有了提高。一是建立环境事件预防和应急体系。制定环境突发性污染应急预案,落实环保应急措施,有效应对和妥善处理了一些环境突发事件,缓解社会恐慌,维护社会稳定。二是加强环境监察巡查。对一些环境影响大、群众反响强烈的污染项目进行重点监控,对市控重点污染源实行月巡查,一般污染源做到季巡查。三是严厉查处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污染事件。针对一些三废银冶炼、非法炼油等突出环境违法行为,加大执法力度,予以重点查处。

二、存在问题和困难

由于我县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又地处灵江流域上游,加上以医化行业为主的传统产业布局,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存在一定矛盾,生态县建设一些经济指标完成难度较大,环境保护压力较重。

(一)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还没有形成全社会共识。生态县建设和环境保护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涉及20多个部门和所有乡镇、街道,但少数成员单位重视程度还不够,配合意识还不强,面上工作进展不平衡,部门之间、城乡之间还未有效形成整体合力;生态环保宣传的深度广度还不够,有关政策精神未能得以及时贯彻落实;一些环境污染主体追求经济利益,忽视环保问题较为突出;广大群众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缺乏理性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主动性、自觉性不强,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不浓。

(二)环保基础设施落后。环境控制性工程未建成投入使用,城市污水处理工程正在建设之中,生活垃圾处理工程进展艰难;城市环保基础设施落后,污水收集管网、排污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集镇环保设施严重缺乏,农村几乎没有环保设施;城区供水管道老化,部分城区、城郊及多数集镇没有自来水设施,饮用水安全问题较为突出;一些涉污企业污染处理设施落后,三废银等废金属集中冶炼设施尚未建成。

(三)重点生态区域保护形势严峻。一是永安溪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河道采砂点多面广,影响了永安溪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保护;一些拦河工程影响鱼类生存繁殖环境;部分土地整理项目影响了沿溪湿地保护和防护林体系建设。二是沿溪沿线森林景观档次不高。森林结构不合理,林分质量不高,观赏性不强。三是生态补偿机制不健全。省级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较低,县级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尚未落实,生态公益林保护与林农生产生活需求存在矛盾。

(四)环境污染点多面广,污染事件时有发生。一是医化、工艺、废金属回收等行业污染面广量大,部分医化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存在治污投入不足、排污设施运行不正常、超标排放和偷排、漏排等现象,少数限期治理企业进度缓慢,违法排污现象时有发生,局部污染问题严重。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忽视生态环境保护而盲目引进高污染项目的问题。以三废银为主的废金属回收冶炼遍及城关及周边地区,并有向边远乡村蔓延之势,导致空气和地下水污染扩散。二是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较为突出,滥用农药、化肥现象仍然存在;畜禽生产总体上还处于粗放、落后的经营状态,污染物缺乏有效治理;城镇、农村生活污水直排,水环境污染状况令人担忧,农村生活垃圾乱丢乱倒,环境脏乱差现象随处可见。三是跨区域污染问题呈上升趋势,治理协调难度较大。

(五)城南化工区整治达标任务艰巨。城南化工区被列为市重点监管区,要求今年10底前整治达标,如果不能按期完成整治任务,将给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更大的制约。根据目前情况,城南30多家医化企业,大部分污染处理设施设备落后简陋,有的甚至没有处理设施,各项污染物排放指标要达市验收控制目标,难度很大,压力很重。

(六)生态环境支持保障和管理能力较为薄弱。生态县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多元化投融资机制还未形成,生态补偿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共建共享氛围未真正形成。生态环保管理力量不足,执法条件较差,设施设备落后,难以适应生态环保形势发展要求。

三、几点建议

生态环境是承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统一思想认识,营造生态环境共建共享的社会氛围。要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有关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深刻认识生态县建设的科学内涵,认真研究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当前和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贯穿于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生态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要切实担负起决策、指导、协调、监督等各项职能,各成员单位和乡镇、街道要紧密合作,主动参与,进一步明确责任,形成政府统一领导、环保部门统一监管、相关部门分工负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良好局面。要利用各种媒体,采用多种方式,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和培训活动,提高全社会的思想认识,积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参与生态县建设和环境保护,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度,加大县城排污管网建设力度,力争早日实现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全部入管网集中处理;重视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研究处理好县垃圾处理工程的一些实际问题,力争如期建成使用。要研究建立符合我县实际的城镇、乡村垃圾处理运作机制,积极探索垃圾减量化产生、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的有效模式。重视城区供水管道改造及部分城区、城郊和集镇的自来水设施建设,切实解决饮用水安全问题。督促企业加大环保投入,改进环保治理设施,提高污染处理能力。支持尽快建成贵金属集中回收冶炼设施。

(三)加强重点生态区域环境保护。一是切实加强永安溪生态环境管理。对永安溪采砂,要科学安排、严格审批、从严监管,确保合理有序开采,严禁在鱼类繁殖期采砂,防止过度滥采而影响永安溪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和行洪安全;重视解决好拦河设施建设带来的鱼类生存繁殖环境破坏问题;实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加强永安溪沿岸防护林体系建设和湿地自然环境保护;妥善处理好土地整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二是加强景观林建设。在高速公路、省道等主要通道两侧山体和风景名胜区,实施林相改造,发展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增强生态功能,改善景观效果,提高观赏品位。三是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研究设立县级专项生态补偿基金,落实40万亩县级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并要加强生态公益林管护,研究解决林农的生产生活实际问题。

篇(8)

加强顶层设计,着力构建安全的生态空间

注重规划引领,优化空间布局。为突出规划的龙头引领和指导作用,大邑县高标准遴选编制单位,开展了大量的实地调研,多批次组织人员到浙江安吉、桐庐等先进地区学习,借鉴其创建经验,编制完成了《成都市大邑县生态县建设规划(2008-2015)》(以下简称《规划》),并由县人大批准实施。《规划》做到了与大邑实际相结合,通过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为生态创建工作提供了路线图。

注重多方衔接,务求形成创建合力。《规划》从大邑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周边地区的发展特征,做到与《大邑县城市总体规划》、《大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大邑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都市生态市建设规划》以及成都市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战略部署等相衔接并保持一致,坚持推进区域之间、流域之间、上下游之间生态建设保护工作的协调合作,实现横向与纵向相结合、总体与局部相衔接,通过凝聚各方共识形成合力,高效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步伐。

注重任务分解,各领域齐抓共建。大邑县在稳步实施《规划》的基础上,又陆续编制实施了《环境优美乡镇建设规划》、《生态乡镇建设规划》、《生态家园环境建设规划》等一系列相配套规划,先后制定了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等“十二五”专项规划,全域乡镇也完成了生态乡镇、生态村建设等相应规划,形成了“一综多专”的生态规划编制实施体系,为创建目标任务的落实提供坚实保障。

推进三大工程,着力培育发达的生态经济

推进生态工业工程。按照高端、高新、高效产业发展方向,、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着力提升产业质量。加快形成汽车零部件、重大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集群。抓好经济开发区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园区工作,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引导工业区(点)企业参与清洁生产认证,实施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节水改造。

推进生态农业工程。大邑县切实加强与农业科技院校合作,大力推广农用塑料薄膜回收、.节水灌溉等技术,加快优质粮油、果蔬、茶桑、畜牧、林竹药五大产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推进标准化生产。积极推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种植和认证,提高“大邑产”品牌影响力,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结合安西走廊示范线建设,坚持“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目前,“安韩王新”农业园区被评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荣获“国家生态食品基地县”称号。

推进生态旅游工程。大邑县通过健全完善《生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有序推进“三山一泉两古镇”(西岭雪山、鹤鸣山、雾中山、花水湾温泉、安仁古镇、新场古镇)六大精品旅游景点建设,有效保障了生态旅游资源的持续利用,在全县建设了一批主题鲜明、特色明显、环境优美、服务设施相对完善的星级农家乐和乡村酒店。

加大三个力度,着力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加大生态资源安全保护力度。结合龙门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建设,将县城以北的1000平方公里山区、丘陵纳入区域生态功能保护范围,严禁进行煤矿、矿山开采等破坏生态的行为。划定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等各类保护区505.8平方公里,占全域面积的39%。狠抓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四旁绿化等工程,在成都市率先实行公益林生态补偿,将大邑县336. 339平方公里林地纳入生态公益林保护,有效提高了区域生态环境安全保障水平。

加大水环境安全保护力度。以两河(斜江河、出江河)源头保护和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为抓手,大力开展全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对沿河两岸大小煤矿、石材厂、火电厂等企业进行了全部关闭,有效降低了水质污染。在全县19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划定了畜禽养殖禁养区和适度养殖区,对禁养区内697家养殖户(场)进行了全部关闭,对适度养殖区内的59个规模养殖场实施“养殖+沼气+种植”种养结合循环治理模式,实现养殖废水“零排放”。

加大大气环境安全保护力度。建设9个负氧离子自动检测站,对大邑县空气质量进行全域动态监控,建立预报预警、联席会议、目标考核、督查督办及公众监督五项制度和环境空气污染预警及应急处置机制。完善了《大气环境整治和扬尘污染整治方案》、《大邑县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等相关制度建设。2014年,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负氧离子浓度优于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清新空气标准。

狠抓全域建设,着力营造适度的生态生活

提高绿化水平。实施生态绿地进城、生态景观绕城、生态廊道围城的空间优化行动,2014年大邑县共完成义务植树105万株,新增城镇绿地8.12公顷、森林面积1367.4公顷,获得“四川省绿化模范县”荣誉称号。结合旧城改造,完成大小南街一大邑大道城市改造、二环路绿化提升、斜江河两岸绿化建设等一批生态景观工程。2013年大邑县生态环境质量指数84.1(EI)达到“优”,在成都市各区县中排名第一。

美化村镇风貌。大邑县深入开展以“五改一化”(改路、改厕、改水、改房、改线和美化环境)为基本内容的村庄环境整治,农村清洁能源使用比例达75%。健全了“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体系,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5%,有效改善了全域村镇风貌。

篇(9)

(一)共性目标

1、设立现场管理办公室,对园区内企业环境状况进行监管,园区内企业没有发生因监管不力、失职渎职造成重特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也没有发生因环境污染引起的重大群体性或群访事件。

2、召开主任会议,对园区生态县建设进行专题研究,成立由管委会主任担任组长的工业园区生态县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园区生态县建设年度计划,并及时上报县生态办,指定分管领导专门负责,认真组织实施。

3、积极开展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题的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并上报信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二)个性目标

1、采取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完成了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方案的编制工作。

2、按计划完成了园区内所有工业企业环境污染达标整治工作。

二、主要工作成绩

1、加快各大园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永安、现代工业集聚区的亮化工程;完成了永安、现代工业集聚区主要道路的污水管道铺设;现代工业集聚区绿化工程正在实施中;工艺品城绿化工程已完成招投标工作。

2、以园区发展状况和产业划分状况为依据对企业进行合理安排,凡进入园区的建设项目,都依据产业规划和环保要求,严格落实环保审批手续,建设项目入园企业环评执行率达100%。

3、加强对企业的服务,继续开展三级督查制度,强化现场办公室协调处置力量和功能,保证入园企业规范施工和生产;实行入园企业建设进度月报制度,实行重点区域巡查制度,坚决避免环保设施偷工减料现象,严格执行项目设计标准,确保企业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园区环境质量大幅度提升。

4、积极开展生态园区建设,在园区产业定位的基础上,做好现代和永安工业集聚区的生态园区整体规划,现代工业集聚区的规划环评已完成编制,正在等待评审;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方案也已编制。

5、根据《关于开展省级以上开发区(工业园区)环境整治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环治办发[]3号)和《关于印发全市省级开发区(工业园区)环境污染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环整办[]28号)的要求,制定了《工业园区环境污染整治工作方案》。按照计划完成了园区内工业企业环境污染达标整治工作。

三、工作亮点

1、环保设施落实“三同时”制度(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2、招商引资时把环保作为首要条件,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坚决不允许进入园区。

3、设立现场管理办公室,对园区内企业环保状况进行监管。

四、存在问题

1、资金的短缺仍然是制约园区发展的“瓶颈”,由于资金紧张,导致园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2、部分企业对生态县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到位,环保意识较薄弱。

五、工作计划

1、加大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今年开展的“服务工业,推进项目”百日行动和进一步深化“加快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聚”抓落实专项活动取得成效的基础上,根据明年的建设重点,创新工作载体,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公共生态环保设施的建设。

2、提高企业入园标准。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坚持并完善项目联席会议制度,按照占地少、科技含量高、低污染、低能耗的标准选商引资,确保每家入园企业符合产业发展规划和生态功能区规划要求。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尤其是总量控制和排污强度)项目坚决不允许进入园区。

篇(10)

中国杨树之乡——泗阳,是苏北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县区。近年来,该县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持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有效投入力度,全面推进“美丽泗阳”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协调健康发展。先后荣获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全国生态建设模范县、全国最佳生态宜居县、全国绿化模范县等称号。

坚持生态立县理念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因地制宜科学编制生态规划体系。制定《2007-2020年泗阳生态县建设总体规划》,深入实施城乡绿化工程、水环境整治工程、生态景观建设工程、清洁能源工程、污染减排工程、生态文化建设工程等“生态建设六大工程”,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构建协调可持续发展产业体系。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以绿色能源、绿色照明、绿色食品、绿色板材、绿色纺织、绿色装备为主体的绿色产业体系,集聚了荣马新能源、明宇电气、国信天然气热电联产等一批特大型企业,先后获批全国首批绿色能源示范县、全国新能源产业百强、中国光电产业最佳投资园区和苏北唯一的省级新能源产业特色园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突出发展杨树、优质稻米、畜禽、食用菌、园艺蔬菜五大特色产业,着力打造最安全、最优质、最生态农副产品基地,先后荣获江苏省农业现代化建设试点县、江苏省食用菌产业基地、全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示范县等称号。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业,开辟国内第一条平原林海自驾游专线,建立千里运河唯一妈祖文化园,中国棉花博物馆、中国地文馆等3个“国字号”场馆建成开放,中国杨树博物馆成功创建4A级旅游景区,“游平原林海,拜妈祖神像,赏成子湖风光,逛最美县城”生态旅游特色初露姿容,年接待游客80余万人次。构建生态安全保障体系。严格实施生态环境准入制度,坚决从源头上控制污染产生,先后否决或劝阻项目30多个,累计投资额超100亿元。新建大气自动站和水质自动站各1座,对重点污染源实施24小时重点监测和视频监控,环境质量指数、空气优良率等各项指标均居省市前列。

实施生态改善工程夯实生态文明建设基础。一是城乡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总投资7亿元,启动城区三年“三水”工程,实现社区生活污水“全进网、全处理”;14个乡镇均建设污水处理厂和100亩以上生物净化湿地的“1+1”工程,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78%。二是城乡垃圾收集处理工程。投入1.3亿元,建成国家无害化一级标准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压缩式中转站25座、二级中转站172座和垃圾房(池)1690个,在苏北率先形成“村保洁、镇收集、镇集中、县运转、县处理”生活垃圾收处体系,在2012年全省城市管理工作座谈会上推广成功经验。三是城乡饮用水安全工程。投资3.84亿元,铺设供水管道2900公里,扩建日供水能力10万吨第二自来水厂,新建日供水5万吨第三水厂,全县20.8万户、83.2万农村人口喝上“城里水”。四是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创新村庄环境“清拆刷移建”五字工作法,清理河塘沟渠3130处,拆除废弃猪圈、旱厕35000多个,粉刷墙体560万平方米,清理生活垃圾、建筑垃圾近30万余吨,形成了白墙红瓦、绿树成荫、蓝天碧水的泗阳特质乡村画面。先后创成省级园林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并以全省县城得分第一的成绩荣获全国文明县城称号。五是城乡绿化工程。持续实施绿化“双十万”和“百万宿根花卉进泗阳”工程,推进每年10片城市街头绿地和10条林荫道建设,年均新增绿地面积60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0.5%,水秀林荫花香景致渐次呈现;持续开展“杨树产业年”和林果村庄创建活动,年均栽植杨树650万株、果树20万株,全县杨树成片林达54.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7.8%(剔除水域面积),为全国平原地区之最。六是生态能源建设工程。投资3亿元建成年可消耗20万吨农作物秸秆、发电量1.8亿千瓦时的秸秆发电厂一座,推广太阳能热水器38.9万平方米,新建“一池三改”农村户用沼气池1.3万个,全县太阳能、沼气池等新能源和再生能源占农村能源47%,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4%以上。

创新体制机制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完善制度建设。先后出台《关于生态立县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泗阳县加快“平原林海·美好乡村”建设十条意见》、《泗阳县生活垃圾城乡统筹收运处理体系建设实施细则》等政策文件,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强化责任机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领导干部实绩考核范畴,细化分解国家生态县创建目标任务,层层落实责任,建立和完善分工负责和统一监管的工作机制,形成部门相互配合,上下联动、良性互动的推进机制。注重全民参与。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将生态县创建与解决现实问题、民生实事和长效管理结合起来,深入宣传发动,营造人人是参与者、人人是监督者、人人是实践者的创建氛围,全力打造生态、精致、宜居的苏北最美县城。

篇(11)

一、充分肯定过去一年我县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

20*年,是我县全面推进生态县建设与环境污染整治工作的一年,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主题,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群众健康、保障环境安全为目标,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工作方式,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取得良好成绩,*、*、*年连续3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优秀单位。20*年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大力推进生态县建设。进一步完善保障措施。*年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纳入乡镇(街道)工作业绩考核,根据各乡镇(街道)的不同特点,实行个性化考核。加强生态建设资金保障,出台《*县生态建设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实施“115”生态示范工程。根据*市政府提出的“1250”工程,我县提出了实施“115”工程。一年来,共完成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治理9家、农居点生活污水处理工程12个、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置示范工程5个、创建省、市、县三级绿色学校10所、绿色社区4个、通过清洁生产审计评审企业10家,其中浙江蜂之语集团和*市汽车内饰件厂被命名为*市首批环境保护模范企业;完成农村改水项目138个,新增受益群众9.1万人,完成农村户厕改造6900座。全面启动生态村镇创建。到20*年底,已经有5个乡镇(街道)申报了*市生态乡镇(街道)验收,其中桐君街道通过了市级预验收。有6个村申报*市市级生态村验收,其中阳山畈、合岭、西庄三个村已通过验收。有31个村申报县级生态村验收,其中有12个村已经通过验收。

2、饮用水源保护工作成效明显。县政府先后制定出台《*县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办法》、《饮用水源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等一系列生活饮用水源保护规范性文件。完成《生活饮用水源保护规划》的编制,九个集中式供水水厂均建立健全了生活饮用水源保护的规章制度。瑶琳、横村、深澳、旧县等四个自来水厂通过生活饮用水源保护达标区验收。开展生活饮用水源保护执法检查和污染整治工作,对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的三个排污口下达关闭决定,下达限期治理企业三家,成立专项工作小组开展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采砂整治和码头整治。*江水库漂浮物和水葫芦打捞工作采取了早计划、早部署、抓源头、早打捞的科学打捞方式,有效地遏制了水葫芦的生长和繁衍。20*年4月至6月期间打捞深埋不明来源、不明死因的死猪400余头,为钱塘江下游地区生活饮用水源安全作出了贡献。

3、环境污染整治力度空前。严格执行*市产业发展导向目录,20*年共审批293个项目,否决了塑料粒子、喷塑、印染、电镀、熔炼等高污染、高能耗、不符合产业发展导向的项目85家。制订《*县环境污染整治行动方案》,对市级重点监管区钟山乡石材行业和其它七大行业进行专项整治,石材企业完成治理107家,电镀、化工、印染、造纸等重点污染行业的整治均取得了明显成效。关闭了1家电镀厂、2家熔炼厂、15家红砖厂、2家机立窑水泥厂等共计46家低、小、散、重污染企业。建设标准化排污口23家,安装在线监测、监控系统15家。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检查排污企业400多厂次,监测367次,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64起,处罚金额102.5万元。

4、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县城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投入运行,日处理4万吨的二期工程完成前期规划并先行完成了5公里管网建设。老城区污水过江管网全面竣工。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分水镇、*江镇、横村镇等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已完成项目建议书编制,*江镇污水处理厂已于20*年12月10日开工建设。凤川镇、莪山乡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方案已编制完成,正在组织实施。全县已有11个村建成农居点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县城空气自动监测站和分水江临安-*交界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行。

经过努力,全县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部分区域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状况有了一定改善,确保了环境安全。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从全国的大环境来讲,今后5到10年污染压力将持续加大,未来15年中国人口将继续增长,经济总量将再翻两翻,资源、能源消耗持续增长,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形势严峻,表现在“三个高峰”同时到来:一是环境污染最为严重的时期已经到来;二是突发性环境事件进入高发时期,环境安全受到挑战;三是群体性环境事件呈迅速上升趋势,污染问题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导火索。从我县的环境现状来讲,形势也很严峻,一是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二是环境投诉居高不下,呈上升趋势,工业结构性污染依然很严重,部分污染物指标排放总量已接近或突破环境容量,超过了环境承载能力,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染日益突出;三是水源污染问题还比较严重,这也是近年来人大代表议案、政协委员提案中较多的一项内容;四是监测能力、应急能力、人员素质等环保能力建设还跟不上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保护执法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明确20*年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主要工作任务

县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一五”纲要要求2010年我县基本建成生态县,围绕这一目标,结合《*市20*年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的要求,20*年我们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深入开展环境污染整治,进一步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一是加强治理与技术改造,加大老污染企业治理力度。进一步加强对电镀、熔炼、化工、印染、造纸等重点污染企业的整治。实施县控以上污染企业排污口标准化整治,增强污染物排放的监控透明度,便于群众监督。加强县城及沿高速公路、国道烟气排放单位的管理,创建杭千高速(*段)烟尘控制区。开展分水喷塑行业大气污染整治。认真做好化学危险品和放射性同位素及射线装置的规范管理,严格防范意外事故发生。加强部门联合执法,坚决取缔“十五小”、“新五小”以及未经审批擅自从事污染行业的企业。加强畜禽养殖业的污染治理和粪尿综合利用工作,进一步减轻农业面源污染。二是深化石材企业综合治理。规范石材企业的发展,对新批的石材企业必须做到符合县产业发展规划要求,逐步实现大锯进厂房、污水回收利用、场地硬化,完善长效管理机制,防止污染反弹。力争20*年上半年摘除钟山乡石材加工企业环境污染“市级重点监管区”的帽子。三是坚持创新,严格把好工业项目准入关。充分发挥县工业项目招商引资把关领导小组的作用,污染项目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按照《*市产业发展导向目录》,对重点建设项目咨询省市专家,多方论证、实地考察,杜绝引进不符合环境功能区要求、产业政策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等项目,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四是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实施“1234”工程。按照“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原则,推行清洁生产。加强对工业“三废”的综合治理,支持石材行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在重污染行业中确定6家工业企业进行强制清洁生产,有效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引导注重环境保护,做好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等资源节约工作,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建设。

2、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全面推进生态县建设。一是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年我县将申报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并通过预验收,围绕这一目标,各乡镇、各部门要根据自己职责,通力协作,加大工作力度,共同完成创建任务。二是继续深入开展“115”生态示范工程建设。充分发挥生态示范工程的宣传示范作用,多绿创建、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治理、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生态公墓示范点建设、清洁生产推进、绿色、有机无公害农林产品基地建设、清洁能源示范点建设、工农业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河道和小流域治理等工作抓出精品和亮点,以点带面,推进生态工程建设。三是抓好生态村镇建设。要突出生活污水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农村环境的洁化美化、农村安全饮用水等工作重点,创建示范工程。20*年,*江、凤川两镇创建省级生态乡镇,并通过预验收。旧县、新合、莪山、横村创建*市市级生态乡镇(街道),并通过预验收。*江镇和凤川镇要有30%的村通过生态村验收。旧县街道、横村镇、新合乡、莪山乡要有20%的村通过生态村验收。其它乡镇要按照创建计划完成年度创建工作任务。

3、切实加强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工作。20*年要在巩固深澳等四个生活饮用水源保护达标区的基础上,创建分水自来水厂、横村新水厂、*江镇自来水厂等三个生活饮用水源保护达标区。拆除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江南造纸厂、信达包装纸厂、申富水泥制品厂三个排污口。对*江沿岸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内的码头进行专项整治。完成县城新水厂取水口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安装。取缔一级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采砂作业,进一步削减两江采砂总量。要根据省政府批准的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划定规划红线,实施规范管理,确保保护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