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多媒体与语文教学大全11篇

时间:2022-02-21 15:27:2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多媒体与语文教学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多媒体与语文教学

篇(1)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主要标志的多媒体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对当今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把多媒体融入教学领域,为教学服务,不仅给现代教学带来了活泼的生机,而且在教学中让教师教得自如,学生学得轻松。多媒体与语文课程的有机整合,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优化了教学效果,其优势已日趋显著。

一、多媒体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必然性

在如今,旧的教学方法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多媒体教学无疑是课堂教学的最佳辅助手段。多媒体所提供的学习方式由传统意义上的“听”转变为“看”和“做”,可以使语文教学更直观,更形象,更能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能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务。

我在上《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组织学生收看电视剧《红楼梦》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部分,结合高考考纲要求,让学生对故事情节进行梳理,在了解情节的基础上,要特别注意人物的动作言谈、装束打扮,并借助有关人物的判词,将学生对文中较难体会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讲得通俗易懂,得心应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学生认知主体的作用。

在高新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师的教学不能缺少多媒体与各学科的融洽整合。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多种教学策略的实现,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益。多媒体教育与语文学科整合已是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性。

二、多媒体与语文教学党的整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新课标下的教学中确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仅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教学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原则。

我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有时侧重基本知识的介绍,如作者简介、时代背景、文学常识、课文基本要点等;有时侧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如在上《劝学》一文时,就设计了一系列的填空题、问答题、思考题等,通过课件显示,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查资料,因为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学生学起来积极性很高,教学效果很令人满意。

在语文教学中,我还常把音乐用在文本教学中,在某些特定环境下发挥了意想不到的功效。我在讲《赤壁赋》时,“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这洞箫有怎样的魔力,能让苏轼“悄然”,让人一听就那么感伤呢?这时将箫的声音再现出来,学生不就了然了吗?原来箫声听上去真的那么悲凉,学生也就更能理解作者“由声触情”的感情线索了。这样,不但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而且加强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可以帮助学生创造性地形成自己的想法,也学会了一种学习、分析的方法。

多媒体丰富了语文教学的资源,很多信息都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们展现出来。有人可能会质疑如此教学会让教师偷懒,教师仅需对资料与教材进行相互融合,利用多媒体编排、组织课件,让课件的内容体现出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而放弃了对课文的钻研和把握。其实大家不必担心, 在此过程中,我们会认识到多媒体仅仅是一种工具,是一种教师用来提供给学生打开世界窗口的工具——多媒体不会教学生,仍是教师教学生。

三、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体现了情感目标的培养过程

多媒体与语文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高中语文知识的多元化、抽象化使得学生在知识的梳理掌握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问题。多媒体可以配合语文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声、色、形等多种媒体、交互的信息和多种灵活的学习手段,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对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进行质疑,更积极地开展探究性学习具有促进作用。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是启发学生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热衷参与实践的启动器和动力源。

我在上《哈姆雷特》一课时,请学生分别扮演哈姆雷特、雷欧提斯、霍拉旭、国王、王后等,重现课文中哈姆雷特复仇的场景,抓住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展开表演。表演过程中,人物的表情、动作、心理活动均由学生尽情发挥、尽情演绎。表演后,由旁观学生依据文本对表演的准确性进行评价,使学生在“表演——评价——再表演——再评价”的反复中,体验人物情感,把握人物性格。这样,学生原本难以理解的人物的内心世界被打开了,文章揭示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水到渠成地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了。通过表演,一步步地把学生情绪推向,“进入角色”,这无疑能收到较佳效果。不但使学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明确了作者表达的情感,与此同时,教学情感目标也水到渠成,自然达成了。

总之,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的相结合,改变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观念。通过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使得所有的知识直接展现在了学生的眼前,在学习的过程中,更进一步地培养了学生的情感。

【参考文献】

篇(2)

在新课改、新形势下,广大教师日益深刻地认识到,课堂教学再也不能只以单一手段向学生灌输知识了。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传递教学信息,以发展学生的信息加工、认知构建及创造思维等方面的能力,才是教学的重要目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能综合图像、动画、音响、文本等多种效果,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复杂的事物简约化、微观的事物宏观化,具有手段灵活、方式多样、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快、途径多、感知效果好等优点,能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而越来越为广大教师所青睐。然而笔者认为,无论使用多少种媒体,运用怎样的工具和手段,都只有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才能发挥其最大功效,否则都有可能走入误区。语文教学对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存在的误区。

误区之一:对现代教育技术概念的模糊。将多媒体“黑板化”,认为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使用越多越好 。很多教师为迎合当今教育改革中鼓励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潮流,凡课必用,整节课就是把电脑当作黑板、幻灯、投影使用。看似提高了效率,其实耽误了时间。例如讲课文《春》赏析时,几个简单的拓展题就做一个课件,其中文字、图像显示花样百出,这样学生感到很新鲜,一种方式演示完后,都在议论下一个会以什么方式出现,学生完全脱离了赏析语句的层界面,精力被分散了,教学效果也提不上来。

实际上,并不是每节课都有使用电脑多媒体的必要。电脑多媒体只是众多教学手段中的一种,虽有无可质疑的优越性,但并不能完全取代其他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在课堂教学中,是否使用电脑多媒体,关键是要看是否有利于教学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决不能仅仅为了使用而使用。

误区之二:对基础教学理解不够。越俎代庖,语言文字教学不是赏析语言,有表演作秀之嫌语文的媒介是语言文字,语文教学是通过语言文字来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水平的。而课堂上,教师常越俎代庖,急于使用课件,直化语言,替代学生的感悟。如《济南的冬天》一文描绘的迷人景象,凭借文字,不同的学生会重构出不同的具体化形态。正如霍拉勃在《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中所说:“既定作品的具体化形态,由于读者不同便会不同。甚至同一读者的这次阅读与下次阅读也不同。”可我们的老师呢?常常是每教一段,就迫不及待地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相关景物的照片,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个性化感悟,阻碍了学生独特的想象与体验。

误区之三:不能正确处理图像与语文文字关系。喧宾夺主,忽视其它教学手段的全面组合,把多媒体辅助手段变成了教学目的。 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确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但它主要是刺激学生的感观,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但如果刺激时间过长,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针对以上存在误区以及以后多媒体辅助教学发展趋势,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多媒体辅助教学。

首先,按照学生认知规律教学,精心设计课件,可用可不用图片即删除

语文学习需要对语言文字进行品味,对蕴含其中的感情进行体验,要重视语文学科本身的张力和创造性,不能过分依赖画面代替文字的品味和领悟。如笔者听过一节利用课件讲述《论语》的随堂课,课件中利用大量图片展示,有孔子,老子,庄子,诸葛亮,等等,诸葛亮,等图片与本节教学内容联系不密切(此展示放在名人集锦较为合适),这样的图片放在课堂中,冲淡了主题,浪费了时间,影响了本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这样的课件也易对学生产生误导,引起思维的混乱。

其次,在语文教学中大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开展多媒体辅助教学研讨活动 “三人行必有我师”,多媒体教学是一门新兴的技术,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也正处于发展、探索中,又由于一个人的认知范围、认知水平、环境、条件因素等限制,其思维方式、视野范围也是有限的。所以走出去、请进来,相互借鉴,更有助于思路的开阔,水平的提高。教师之间互相探讨运用经验,互相学习,达到促进作用。

最后,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还必须它只是辅助的功能。尽量少运用声音辅助课件,

多媒体课件常以“图文声”并茂而自豪。许多课件音乐之声不绝于耳,一些语文课件为了追求作品的完整性,不仅使用大量的背景音乐,还将教师的朗读乃至重点部分的讲解全都录入其中。殊不知,这既造成了学生听觉的疲劳,也不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因而,我们呼吁,还语文课堂以清静,请去除课件中不必要的音效,谨记“沉默”是金。 加快信息资源库的建设 。信息资源库可以有效推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普及和推广。信息资源库中丰富的信息和大量的课件制作素材,为教师的课件开发提供了依据。有了信息资源库,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选出必要的素材和信息进行整合,制作出适合自己教学的课件。

总之,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最忌“该用而不用,不该用而无目的、无计划地滥用”。在教学中,我们要深入研究和恰当地设计、开发、运用多媒体课件,使之与其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充分体现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 《多媒体教学培训课程》.清华大学出版社

篇(3)

在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交互优势,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构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制作小学语文积累运用《趣联巧对》多媒体课件时,我主要从如何刺激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两个方面着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利用多媒体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英特尔公司首席执行官克瑞格•贝瑞特博士在英特尔R“未来教育”中说:“我们整个业界都认识到,如果教师不了解如何更加有效地运用技术,所有与教育有关的技术都将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计算机并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而教师才是真正的魔术师。”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通过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媒质,以多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产生动静结合的画面和智能性启发诱导功能,使枯燥的概念和内容变得直观化、具体化、富有感染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情感、兴趣等心理因素保持良好状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在“松下围棋,松子忽随棋子落;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部分,我充分运用动画,制作了两幅Flash,使课文内容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但大大压缩了空间感和距离感,而且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从而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课件开发程序是用Authorware,片头制作用的是Flash,从对联的起源再到它的演变的过程,产生电影效果,拉近了学生与所学知识的距离,超越了时空,制造了悬念。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带入到对联形成过程中漫长的历史长河情景,又通过动画效果演示和图片资料展示部分名联,形象直观地表现了历代名联的形成与形式;同时,还利用Authorware极强的交互功能,制作了对应的练习,让学生现场操作并回答,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尾展示的是我国历代部分名联,利用图片制作成演示效果,同时,配以古筝《平湖秋月》,使用同学们在意境深远的音乐声中回味和加深对课文知识掌握,教学效果极好。

2、以情景展开,引导学生学习兴趣

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多媒体教学的最大特点主是能够创设形式多样、更为逼真的问题情景,它既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精心剪辑过的录像、图片进行思考,也可以通过录像、图片引出问题进行思考,达到知识迁移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目的。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组合,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交流的问题情境,在老师的引导、启发和激励下,让学生主动、自主地探究。

在《趣联巧对》一课中,我采取了多种导学形式,如知识结构式、文字图片资料式、问题探究式等。首先通过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然后展示探究问题让学生置身其中。

3、变抽象为具体,做到“润物细无声”

对联虽然常见,学生从感觉、知觉、表象上并不感到陌生,但要一个小学生真正说清楚它的起源、用途以及具体的对仗要求,他们也很难描述清楚。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官,帮助他们建立起空间想象能力。如在讲:“稻草捆秧父抱子,竹蓝提笋母怀儿”这幅对联时,“稻草捆秧”、“父抱子”,以及“竹蓝提笋”、“母怀儿”概念比较抽象,好像联系不大,学生疑问也较大,我就利用两张图片来具体说明了这幅对联的意思,化难为易,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认识。

4、达尔文说过:“最大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多媒体辅助小学语文教学,应有效地把学习方法渗透到教学中。在《趣联巧对》制作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自主解疑、自学探究,给学生充足的学习和良好的互动空间。一是引导学生个体研究,提供并教会操作使用方法。二是引导学生根据多媒体提供的思维和提示,以学促思。专门制作了拓展练习(如图所示)。有对联对仗、填缺字联、连线配对、名联欣赏等。通过学生亲自进行拓展练习的操作,加深学生的理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达到能熟练和掌握对联对仗的基本规律。

5、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内容

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在课件开发的过程中实施的评价,目的在于改进课件的设计,便于提高质量和性能;总结性评价是在课件开发结束以后进行的评价,目的是对课件的性能、效果等做出定性、定量的描述,确认课件的有效性和价值,为课件提供改进意见。在课件制作过程中,要根据评价结果合理地进行修改,以进一步提高课件质量和效果。

我在制作过程中设计的对联对仗、填缺字联、连线配对等,学生通过自己亲自操作,程序会迅速对学生所做的答案进行评判,这样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能及时知道自己掌握知识的程度,经过反复练习,从而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某种启迪,受到了教益,学到了真本领,及时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表扬和鼓励,极大地增强他们的学习热情,学习的内部诱因得到了强化,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4)

当前,我国教育正经历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历程,这就直接对传统的教学模式造成了冲击,即以单一的教学模式转向多元化的教学,随着现代教学的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中的渗透及发展,这一重大进步,多媒体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普及,丰富了课堂内容,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还有助于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但是,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因此,如何发挥积极,克服消极,是它健康成长的关键。[1]

一、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1.构建情景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初中语文课堂中,老师主要以简单的文字教学及教师的讲授为主,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没有新的突破,更不能适应新的时代的要求,而我们的多媒体辅助手段在这一背景之下闪亮登场,解决了大家的难题。多媒体教学包含了文字、图像和声音,可以最大程度地使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调动起来,这就使得枯燥的教学内容变成更加有趣,构建了和谐生动的教学情境,使得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屏幕展示课文描述的内容,在文本中插入音频和视频,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最终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2]

2.信息资源丰富

传统教学模式的内容和形式非常单一,这种教学模式已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需要,初中语文教学在新的时代要求下应当有丰富的教学内容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多媒体可以提供丰富的信息知识,在技术上也能做到快速切换,学生也可以提供丰富的知识内容,这样也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对于课文进行解释时,学生可以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然后使用多媒体进行展示,更好的让学生体验课文描写的场景,可以加入真实生活部分,用于延伸课堂,同时加入一些课外知识可以在无形中拓宽课外知识,并能及时有效地传输给学生,这种教学模式提高了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和知识面,使学生不仅在课堂上进行学习,还能将学习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去。

3.容量大,密度高,渠道广

初中阶段的语文知识向来以难点多,分布杂被众多教师认同,多媒体教学的出现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的优点,而且传输速度快,渠道多,多媒体设备能运用语言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语文课上往往需要记住很多知识点,诸如大量的名人名家名作,利用多媒体可以节省很多的时间。由于语音和图形形象生动,改变以往静态的灌输形式,以动态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学生听声音,看到图形,就能在大脑皮层形成和保持持久的兴奋,能多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增加了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

4.多重刺激,提高信息吸收率

多媒体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并不只是单一的刺激,是由多种感官共同刺激形成的,这种形式对于提高初中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根据现代教育心理学可知,人类视觉听觉都是获得信息的源头,其中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是视觉,占了约74%,另外有22%来自听觉,这两者占了96%,剩下的4%则是从其他的感官而来,这充分证明了我们必须调动视听感官,以此获得更多有效信息。实践证明,通过结合多种感官的刺激引起的认知经验,通常比听老师单一的讲课获得的效果更佳。多媒体与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通过大量的信息源来获取更多的知识。

二、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的注意事项

1.多媒体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语文教学中引入多媒体应用之后极大的方便了教师日常的备课和教学,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不能因为多媒体的存在,而减低了对教师的要求。事实上,教师要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仍旧需要认真研究教材,深入了解学生,通过选择合适的媒体展示方式,学会如何使用媒体,准备相关软件和展示信息,包括板书设计,教学挂图,视频,光盘等,必要时,教师还必须亲自动手制作课件。除了上述这些,教师也需要仔细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反馈,及时合理地应对课堂上发生的情况,目的是为了增加信息量,增加知识密度,提高课堂效率。[3]

2.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弊端

多媒体教学开展以来,已逐渐渗透到了各门课程教学中,无形中对传统教育模式产生了挑战,尤其是以历史长远的语文课堂影响最大。但这种优势之下,两样这种形势下,弊端同在。首先,成本过高,不管是在校方购买硬件还是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开发阶段,都要求有一定的资金为基础,这对于一些经济落后地区而言,根本无力承担这笔费用,因此多媒体教学在这些地区将无法实现,从长期来看,多媒体教学的引入将进一步增加不同地区之间的教学水平的差异,继而导致学生素质的参差不齐。其次,多媒体教学非常依赖于电力,可以说所有的现代设施,几乎都是依靠电力作为动力来实现其运行的,一旦发生断电,即使再先进的设备也不能发挥其作用,多媒体教学也不例外,这是中国多媒体教学在初中的一个限制因素。

当然,不能因为多媒体教学存在上述弊端而停止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这需要我们不断的发挥优势,减少并改进不足。[4]

三、总结

初中语文教学要适应时展的潮流,就必须进行改革,传统模式下的语文教学限制了课堂效率的提高,阻碍了学生各种能力的提升。多媒体教学必须在初中语文课堂上进行到底,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参与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实践,并不断进行发现和探索多媒体教学的内在规律,使得初中语文教学更加现代化。[5]

总之,新课改是一个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众多的一线教师不断的实战,不断的改进最终使它趋于成熟。相信我们一线教师的不懈努力与改进,会给我们语文教学一个新的春天。

参考文献:

[1]李本军. 论语文多媒体教学优化[D].南京师范大学,2004.

[2]高燕. 中学语文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效能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3]范远波,王晓平. 语文多媒体教学的误区与对策[J]. 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12:47-49.

[4]安雪琦. 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多媒体教学[J]. 读与写(教师教育),2008,04:47-49.

篇(5)

1.1 多媒体不能代替学生对文本的阅读

学习语言,不用心去读,不潜心去体会是不会有收益的。诵读是一种学语文的好方法,能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是多媒体所替代不了的。多媒体其实就是把文本重新包装成新玩意,投学生感官愉悦之所好,正如录音、录像、广播、电视、网络等传媒一样,它迎合了学生对当前大众文化消费的快餐化追求,刺激学生的感官,却削弱了学生对文本阅读的兴趣。这势必会导致学生语言感悟能力、阅读能力和想象能力的退化,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语言文字虽然表象上稍显单调,但并非枯燥无味,而是有声有色,有情有味的,它所蕴含的魅力是无穷的,是多媒体等难以形容和传达的。学生只有通过对文本语言的感受领悟,才能真正吸取到艺术营养,仅通过多媒体并不能理解语言的深层内涵。

1.2 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不利于发挥学

生的想象 多媒体课件的内容是程序化的、定型的,一旦制作完成,在执教过程中几乎无法随意更改。这就给在课堂上随机处理一些突发问题带来麻烦。比如凡是没有惟一答案的而又需要学生在课堂上解决的一些题目,学生的理解和回答只要与教师通过多媒体显示的内容不相符合,教师则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向自己预先设计的答案上靠拢,有时学生与教师没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感悟和灵性,仍然是各抒己见,学生与教师形成“对峙”的僵局,使教师一时陷入尴尬的境地。教师很担心如此下去完不成教学任务,于是不得不把鼠标一点,亮出自己早已设计好的“标准”答案,这种做法显然违背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例如,一个关于《春》的课件,出于表现内容的需要,教师把春天的各种画面都呈现给大家,做得很细,却使得原本很优美的句子变得毫无生气,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魅力无穷,它带给学生的是无限的遐想和广阔的想象空间,探究语言的过程就是理解和感受语言魅力的过程,只有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让其对语言文字进行认真品味,从中体验各种情感,才能体会语言的精彩,并培养审美情趣,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而如此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不利的,甚至可以说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3 不利于师生情感的互动

语文教学要使学生领悟语言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主要依赖教师成功引导学生去认真阅读,激活学生思辨的火花,形成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思想碰撞。比如《绿》一文,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用心去体会作者那独特的比喻和美妙的感受,而用课件顶多能演示几幅优美的碧水图而已,那醉人的绿和美妙的质感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尽情展示出来的,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师生课堂情感互动。

1.4 制作多媒体课件费时费力 影响正常的教学

工作 虽然运用多媒体课件是完全必要的,但没有必要大力提倡语文教师去做那些大而全的多媒体课件。一个学期根据教学需要安排几次多媒体教学即可。

2 正确使用媒体进行教学

既然有上述局限性,那么在语文课中该如何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呢?

2.1 不应盲目运用多媒体

沟通交流的媒介是语言文字,语文教学是通过语言来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的。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描绘、论述来实现的,其特点是阅读、感悟、联想、贯通,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欣赏,来激发学生与作者及作品人物的情感共鸣和个性共扬,进而对文本信息进行概括、筛选、整理、迁移。这应该是语文学习的主要的方式,而用多媒体展示图形、图像,不能代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正如观看电视剧不能取代阅读文学作品原著一样。如果一味地以图像直觉取代语言形象感悟,势必会淡化语言训练,弱化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这样也就背离了语文教学的目标。

再者,语文教育还有其鲜明的人文性特征。阅读主体的个性体验是千差万别的,学生的认知结构、文化积累和生活经验存在差异,决定了学生在解读课文时或解读文学作品时都会有明显的差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2.2 处理好多媒体使用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的

关系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多媒体的使用只是起辅助作用,只能根据教学流程的需要择而用之,不能成为教学的唯一手段,更不能成为课堂的主宰。要善于分析具体的教学情景,选择最有利于学生掌握的学习内容或使训练效果达到最优化的时机使用多媒体,使多媒体成为整个教学流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2.3 处理好学科知识与边缘知识的关系

篇(6)

一、激趣设疑,导入主题

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展现生动的问题材料,设疑激趣,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充分调动学生渴望新知的积极性,自然导入本课教学的内容和主题。多媒体配杜甫苍老画像图片和郭沫若评价杜甫的对联文字“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学生探究对联含义,深入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思想、诗歌成就和写作本诗的时代背景。

二、直观示范,提高效益

利用多媒体播放音频和文字呈现等功能,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示范,恰到好处地演绎教学内容,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益。多媒体播放《春望》朗读音频,进行声情并茂的范读;在学生合作探究中动态呈现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重音。学生认真聆听范读录音,然后试读,在文本中标注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重音。

三、营造氛围,创造情境

多媒体营造文本塑造的特定情感氛围,渲染特定的心境,创造鲜明生动的教学情境,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有助于师生情感的投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多媒体播放古筝名曲《汉宫秋月》音频为学生朗读配乐。学生配乐自由多形式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初步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四、链接知识,引导探究

利用多媒体的呈现功能,链接与文本切合的课外知识,有效拓展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提供相关的参考材料。引导学生阅读探究文本,感悟文字,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多媒体知识链接。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学生参考链接,咀嚼并赏析批注“破”“深”,深入体会诗歌意境。

五、图文并茂,突破难点

利用多媒体图文的有机结合,合理搭配教学资源,再现情景,调动多种感官的刺激获取信息量,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图文并茂,以图释文,据文解图,设疑引导,巧妙地为释疑解难创设突破口,化难为易,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多媒体课件背景设置图片“花香鸟语”,插入杜甫苍老画像图片,配文字设置问题:你认为诗句中“感恨”的主体是什么?学生感受春天美好景物和杜甫苍老形象的强烈反差,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分析文本塑造的意象(“花、“鸟”),体会诗句内涵的诗人情感。

六、归纳总结,知识构架

利用多媒体的文字自定义动画呈现功能,作为师生信息交互传递的便捷通道,对所学文本进行内容、结构和写作手法等方面的梳理与归纳,使之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知识网络。学生回顾《春望》全诗,多角度为文本编列提纲。教师指导学生,与学生交流,多媒体动态呈现提纲要点。

以上是结合《春望》课例从语文阅读教学的具体环节中,分析多媒体与语文教学融合的常用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策略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和口语交际等语文教学与多媒体的深度融合,其目标是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更深刻、高效地内化。

教学的三个基本构成要素是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多媒体既承载教学的部分内容,又是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多媒体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课堂要做到灵活合理地运用多媒体,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促进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高效运动。

多媒体要有机地结合语文课堂教学的特征和语文文本特点。教师要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依据语文学习的内在规律,找准多媒体与语文课的契合点,从而深入挖掘语文文本的核心价值。

篇(7)

(一)运用多媒体可以实施审美教育。语文学科包含着其他学科无法相比的美育因素,这种性质决定语文必须成为审美教育的主阵地,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声、像、文结合,让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并打破教室四十分钟的时空限制,纵贯古今,横跨中外,能加快美的信息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含量,创造一个崭新的审美时空。

(二)运用多媒体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多媒体教学就是把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形象的图像、感性的音乐,从而使学生把握教材的内涵,理解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1.运用多媒体可以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量,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

2.运用多媒体,可以把一些散于各课的基础知识,形成系统揭示给学生,形成知识的网络,大大扩充了信息的传递量。把文章结构,各部分的关系集中在多媒体投影上揭示给学生,形成整体认知。

3.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课本中的许多名家名篇,有的语言流畅明快,有的语言生动活泼,有的语言凝练含蓄,有的语言朴实感人,有的语言富有哲理性。运用多媒体可充分体会各种语言。

但是,世上没有一种新生事物能够完美无缺,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也不会例外。

二、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一)课件统治课堂,教师不能因材施教,师生难以情感交流。多媒体课件都是预先制作好,很难临时变更。课堂教学时教师往往不能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因材施教,而是根据课件的情况,把学生的思路死活往课件的模式中拽,事实上就是让课件统治了课堂。

篇(8)

的确,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配乐朗诵,投影片,乃至于用多媒体提供的有关背景资料、影片、录像等,能创设与教材密切相关的情和景,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运用多媒体可以实施审美教育。语文学科包含着其它学科无法相比的美育因素,这种性质决定语文必须成为审美教育的主阵地,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声像文结合,让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并打破教室四十分钟的时空限制,纵贯古今,横跨中外,能加快美的信息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含量,创造一个崭新的审美时空。运用多媒体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

多媒体教学就是把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形象的图像、感性的音乐,从而使学生把握教材的内涵,理解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运用多媒体可以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量,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运用多媒体,可以把一些散于各课的基础知识,形成系统揭示给学生,形成知识的网络,大大扩充了信息的传递量。尤其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视自己不同的需求获得认知的满足。有些教材内容丰富,课时较多,所学知识比较分散,在总结课上,利用电教手段,可以化零为整,把文章结构,各部分的关系集中在多媒体投影上揭示给学生,形成整体认知。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课本中的许多名家名篇,有的语言流畅明快,有的语言生动活泼,有的语言凝炼含蓄,有的语言朴实感人,有的语言富有哲理性。运用多媒体可充分体会各种语言。但是,如果因为有这些特点就将多媒体课单纯理解为整堂课就是听听音乐,看看图像放映,出示板书,解放了教师,丰富了学生的感官刺激那就错了。

2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弊端

2.1 课件统治课堂,教师不能因材施教,师生难以情感交流。多媒体课件都是预先制作好,很难临时变更。课堂教学时教师往往不能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因材施教,而是根据课件的情况,把学生的思路死活往课件的模式中拽,事实上就是让课件统治了课堂。

2.2 课件统治课堂,人性化的师生人际交流被冷冰冰的人机交往所取代,它严重妨碍了师生课堂情感的互动。“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仅是通过科学的方法让学生接受自己传授的知识,而且还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时能够成功地调控课堂情绪和气氛,激活思辨的火花,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和灵感的迸发。让学生领悟语言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不能仅依靠教学技巧和现代化的教学武器,更有赖于教师牵引学生灵魂沉潜于字里行间,流连于黑韵书香,这样,学生才会获得真实阅读,取得知书达理的效果,获得启迪智慧滋补精神的营养。 多媒体语文教学是现代最新科技成果对最古老的口耳相授的挑战。

篇(9)

2.情感;激荡

在激感方面,多媒体教学设施也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如学习《贝多芬》一课时,我用多媒体播放“命运交响曲”,提示学生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在反复倾听的过程中,他们听出了这位伟大的音乐家的忧伤、孤独与痛苦,也听出了当命运之灾降临时,他内心汹涌的波涛声,那是他对艺术执着的热爱与追求,旋律中回荡着这位音乐巨人要与命运抗争的决心与誓言。良好的多媒体音响效果,丰富了学生的视听体验,使他们对人物的内心世界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当课文内容涉及到孩子们比较陌生的事物时,多媒体课件也显示出其直观展示的长处。如学习《安塞腰鼓》一课,先连续播放粗犷豪放的演出画面,让学生看到了“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们,发狠了,望情了,没命了的擂鼓狂舞”,感受黄土高原上人们的旺盛活力,体会腰鼓的火爆热烈风格,一边引导他们倾听鼓声,那能“使冰冷的空气变得燥热,使恬静的阳光变得飞溅,使困倦的世界变得亢奋”的鼓声,确是有着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学生的情绪迅速升温,激动、兴奋起来之后,再来朗诵课文,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用多媒体设施教学,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学习《黄河颂》。课前,孩子们搜集了许多有关黄河的知识、图片、诗歌、传说、谚语等,课堂上学生眼望着汹涌澎湃的黄河,伴随着雄壮昂扬的旋律,高声诵读。那一刻我感受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无穷魅力,是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教学设施给语文课插上了“翅膀”,带着众多栩栩如生的形象,带着学子们一颗颗求知的心,一起飞翔。

3.个性;活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创造一种适合学生成长的教育,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然而,学生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他们各自的学习起点、反应速度、记忆品质、学习方式以及对新事物的认知、领悟能力都存在很大差异,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很难顾及到这种差异,因而也就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利用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却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使学生实现个性化的学习。如我们利用计算机网络的双向性,了解学生的心理及现状,便于有针对性地启发学生,由于没有面对面的顾虑、拘束,学生多数能放开胆子说出心里话,教师可适时点拨、鼓励、解答问题。

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互动性,我还鼓励学生按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学习内容或学习方式。如通过网上信箱检查学生的作业,帮助爱好写作的学生批改作文;同爱做课件的学生交流资料、图片等,使他们打心眼儿里喜欢学习语文。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下,一些学生不再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饶有兴致的事,故而乐此不疲,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释放与展示。

4.探究;拓展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并逐步形成能力的过程。这种学习方式通常是围绕一个需要探究的问题展开的。如在进行语文综合活动《戏曲大舞台》的教学过程中,先布置学生搜集资料,去网上、报刊杂志上搜集,或采取现场观察、采访有经验者等方式,探究什么是戏曲?戏曲在我国的形成?厦门的地方戏曲有什么剧种?在什么地方表演?有什么特色?有哪些着名剧目等。围绕着一个大主题“辐射”出来的许多小问题展开专题性研究。计算机网络为学生开展这种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其一是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利于学生快捷地搜集信息;其二是信息的多样性需要学生去判断、选择、归纳、整理,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在探究中有意识地将学生的目光引向人生,引向历史,引向生活,引向自然,在探究中纵横开拓,开阔视野,使语文课的学习有了更加厚重的文化内涵。

篇(10)

一、激发学生兴趣,诱发动机

小学语文教学,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如《九寨沟》这篇课文以生动的笔触,饱蘸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一片深情,精心描绘了九寨沟奇丽美妙的自然景观。但由于时空的局限,学生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将难以获得亲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情趣因此受到影响。林语堂先生曾经说过:“所谓读书就是喜爱。”因此,课始,教师播放九寨沟精美绝伦的动画片,让学生初步感受九寨沟那“雪峰插云”“平湖飞瀑”“古木参天”等自然景观,对“高低错落的瀑布”“白练腾空”“银花四溅”的自然景象有了真实、亲切的体验,实现了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转化,从而产生心灵的震动。学生的情感也随之得到升华,对阅读文本的兴趣油然而生,真正进入乐学的状态。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使多媒体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它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信息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创设情景,学生自主探究

新课标强调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重新的确认。但由于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学生自读课文后提出的问题往往是多角度、多层次的,有些问题甚至是很幼稚的。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加以处理:对于必须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才能解决的问题采取暂时“存疑”的方式;对于学生可以自己解决的问题,可指导学生通过上网浏览的方式查询与本课有关的资料(包括课文内容背景介绍、词语解释等)来处理;对于某些学生提出的贯穿全文的典型问题,则利用网络技术转播到其他学生机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最后指名学生交流,其他小组可补充,从而达成共识。

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我们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教学,设计了如下环节:(1)上网搜索查寻有关地球地貌、资源等相关资料;(2)运用所查寻的资料,探究人类如何肆意破坏地球上的资源以及造成的严重危害;(3)针对疑难问题进行交互解答;(4)自制宣传画报,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向人类呼吁:“珍惜地球,因为‘只有一个地球’”。这一设计,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还给了学生,教师成为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通过信息技术,采用不同方法、工具完成同一任务,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了解了保护地球资源的迫切性。通过一幅幅触目惊心的画面和触动人心的数据,使学生深深感受到破坏、毁坏地球资源后,人类将得到多么严重的后果。这进一步证实,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学生由无奈的听授,以记忆为主的个体行为的被动地位转变为个性化的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和充分表现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信息技术创设的情景中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在美妙的情景里思维高度开放、活跃,并体验到当主人的种种快乐,使教师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亲密的组织者、合作者、鼓励者和指导者。这就是信息技术所营造的人文和谐的氛围,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

篇(11)

1.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熟悉数学课程标准,掌握教学内容

教师把教材中的知识转化为自己头脑中的精神财富,就必须在教学大纲精神的指导下,感知教材,理解教材,进而牢固地掌握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网络也提供给我们这个环境。在网上,多名有识学者对各门学科的大纲要求进行了深入探讨,对其优越性和不足都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其他老师可以赞同,更可以反对,自己的意见可以及时地反馈到网上。以前若是遇到知识上的盲点,其探讨的范围是狭窄的,而如今,只要你在网上提出疑问,诸多解释就会纷至沓来,转天便有大量的信息传来,使问题迎刃而解。网络使天南海北的距离缩短,各地老师足不出户、共同探讨已成为可能,使以前一位老师或是一个区域内的老师闭门造车的时代终结,而这些发表、探讨、争论等,其造成的最终结果是教师对大纲的深入认识,具体掌握。

2.教师可利用网络掌握教材目的、要求和重点

教师驾驭教材,是指教师在钻研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掌握教学目的、要求和重点作为自己教学实践的指导思想,能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自觉地意识到所教的内容,是使学生明确什么,突出什么,解决什么,能抓住重点,解决疑点,突破难点,使教学内容有效地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网络在此方面对于教师的帮助是巨大的。

3.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研究和掌握教学方法

备课中,对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遵循教学规律,贯彻教学原则,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以前闭塞的教学时代,教师通过固有模式的教育学,所掌握的无非是讲授法、讨论法等等,即便某位老师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钻研出一套新的教学方法,因为时间、空间的局限也只能“独自享用”了。但现在,只要你找到相关的网站,多种多样有实效的教学方法多如繁星,目标教学、实验探究、三点一线、三元式、创境导入……比比皆是,而相关的论文、探讨、专题研究更是堆成山的杂志所无法比拟的,先进的教学方法在网络时代得到了极大限度的共享,为教师对教学方法的准备和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4.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编写教案、制作课件

教案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具体方案,对于能否上好一节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拿语文学科为例,以前的教案无非是识字、阅读、分析、巩固,使得整堂课乏味、平淡,但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素材,首先在教学内容上,大量的历史、科技等最新资料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认识文章背景,为德育的实施提供了环境,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其二,网上优秀教师的教案更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参考,为优化教案、转换思想提供了依据。

二、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创设情景,调动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

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儿童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也不是被动地接受环境刺激,而是具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的支配。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便会引起大脑皮质的兴奋,促进各种智力因素的发挥,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具有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它在处理图文、动画、视音频等方面的良好作用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视听感官的需要,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2.唤起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

现代技术教育手段,能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创造更好的学习情境。在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从而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去探索、去发现、去研究。学生在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而不是一切都由教师安排好,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采取不同的、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去学习,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网上丰富的资源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可以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一些线索(比如搜索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让学生围绕主题自己去查询、获取、处理资源。学生通过网站,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学会网上在线自学,发挥远程教育的优势,提高学习能力。还可以通过网上与他人交流沟通,向他人寻求帮助,探讨学习和生活上的一些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不仅能学会教师教给的基础知识,而且懂得怎样去获取知识,具有在信息时代获取知识、探求知识的能力。

三、有助于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