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计算机学生实习工作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如今我国各大企业的经济发展都需要依靠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因而社会的进步需要更多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校企合作模式是近些年促进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计算机企业与高校合作,为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社会实习实践的机会。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学生实践的内容和相应的保障还没有完善,“云模式”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有效解决了其中的问题,共同促进了企业、学校和学生的发展和进步。
一、“云模式”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1.增加学生实践经验,帮助学生适应岗位需求。计算机专业一直都是比较热门的专业,各大高校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人数每年都有十几万人。而且,社会计算机专业的企业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多,企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但是对于高校刚刚毕业的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在进入社会企业进行工作实践时,却出现了很多的问题。第一,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都是以理论知识为主,缺乏实践经验,在企业岗位实习阶段的表现不突出。第二,学生在岗位上表现出不适应的状态,在企业进行工作与在学校学习读书是有很大的差别的,学生面对这样的差异,就表现出极度的不适应,因而在进行工作时状态不佳,工作质量和效果受到影响。因此,采用“云模式”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增加学生实践经验,帮助学生适应岗位需求是非常重要的。2.促进计算机企业、学校、学生实现共赢。为促进社会的高校发展,国家不断加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力度。但是,传统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当中,企业为学生提供的实习工作内容没有统一的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进行社会实践,但是这样一来就会打乱学生原本的学习计划,不仅对学生学业有不利的影响,也使学习的教学秩序受到了影响。同时,在学生进行实习的过程中,没有相应的实习安全保障,学生到计算机企业进行实习时,学生没有享受薪资待遇,也没有签订安全保障合同。这样,学生的基本利益没有得到有效保证,学生工作积极性会逐渐下降,很多实习的学生在实习期结束后就会离开,企业人员流动性较大,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云模式”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促进计算机企业、学校、学生共同提高和发展,从而实现共赢。
二、“云模式”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
1.高校因企业需求取消了重要专业课程。大部分高校在进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因为合作企业对人才定向的需求将很多重要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取消,学生在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方向性非常明显,计算机专业当中包含的专业技术种类较多,学生学习知识过于片面,对其他重要的知识没有进行系统的学习,学生综合能力就无法有效地提高。这样的人才培养是针对合作企业需要的人才类型进行的,学生未来的发展也就有了局限性。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结构的掌握也是不完整的。2.计算机企业提供的实习内容缺乏实效性。计算机企业与校方合作为学生提供计算机专业实习岗位时,只是让学生参与一些比较简单的内容,负责一些助理或日常事务的工作,这种类型的实习内容缺乏实效性。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没有得到真正的实践锻炼,学生没有接触到计算机研发的相关工作,这样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没有较大的帮助,学生在实习当中没有学习到真正的知识和经验,这与人才培养的理念和目标相背离。学生实习的质量和效果欠佳,“云模式”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作用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同时也抑制了学生的发展和进步。3.学生实习期间缺乏基本的安全保障。很多企业在接收高校实习生时,都是不提供薪资待遇的,学生在实习期间没有任何的收入,无偿为企业进行工作,实习期较长,大多都是半年至一年。而且,学生如果在实习期间表现优异,可以继续留在企业转正;如果实习工作效果不好,学生将不能继续在企业当中工作。另外,在实习期间学生没有任何的安全保障,企业没有为学生提供人身安全保障和医疗保障。如果学生在实习期间发生意外,将会引发严重的后果,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也有可能无法顺利的进行。同时在实习期间,如果发生不良事件,也会影响到学校的教学秩序。
三、“云模式”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优化的目标
基于上述问题总结的“云模式”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当中存在的问题,有必要对“云模式”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进行改革和优化,有效的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培养更多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为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做出有力的贡献,促进计算机企业和高校的发展。对“云模式”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优化,要根据国家相关的人才培养指导原则重新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规划。要结合计算机专业的特点和计算机行业发展的情况和方向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和调整。将培养学生计算机实践应用能力作为主要的培养目标,利用云计算技术,建立云计算网络实习教学平台,将合作企业、学校、学生三方相连接,实现资源信息的共享,提高实习教学交流沟通的顺畅性和便捷性,降低人才培养的成本,优化实习教学和实践质量和效率,最终实现高效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为计算机行业发展提供有效助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创建良好的平台和机会。
四、“云模式”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途径的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24-0026-03
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本科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毕业生往往因为没有“工作经验”而不能顺利就业,计算机专业尤为突出。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无论是从专业培养目标,还是从顺利“推销学生”的角度,都有责任将学生在毕业前,再送一程,使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利用教学计划中的“毕业实习”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可实现“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的目标。本文首先归纳出当前计算机专业毕业实习的两种基本模式,并分析了其优点和局限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计算机专业毕业实习模式,作为安排毕业实习时的一种选择。
1当前计算机专业毕业实习的两种基本模式
1.1传统模式
这是大多数学校对大多数专业的毕业实习所采用的实习模式,学校将实习学生安排到实习单位,由实习单位给学生分配工作任务,学校的指导教师主要起沟通联络的作用。
具体做法一般为:学校在学生毕业实习开始前,根据专业方向和人数,联系当地或外地的计算机公司等与IT有关的企事业单位,作为实习接收单位;实习开始后,将学生安排到实习单位,再由实习单位把学生安排到具体实习岗位,实习单位有关人员给学生安排工作任务,并进行指导和管理,学校安排实习指导教师协助实习单位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管理。实习时间一般1~2个月。
这种实习模式的优点:对学校而言,实施简单,操作容易,只要在毕业实习开始前,通过各种渠道和关系,联系适合学生实习的单位,主要是有接待实习能力的单位,然后安排学生进实习点,按常规进行实习。对学生而言,接触实际,了解现实。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接触的对象是实习单位领导、员工、客户等,具体工作内容涉及当前计算机高端技术和热点技术的应用,使学生提前接触了社会,了解了今后工作应掌握的技术和知识。
这种实习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保证实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从而使实习效果难以尽如人意。在联系实习单位时,主要考虑的是接待能力,对于是否专业对口,无法作严格的要求,实习任务有可能与计算机专业无关。即便在对口单位实习,由于毕业实习时间与实习单位的项目周期不一致,且实习时间一般比较短,加之实习学生的能力往往不能胜任项目的具体技术工作,企业指导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像学校教师一样深入指导学生,因此,实习学生很难真正的接触项目,无法对系统开发过程、开发技术和管理体系进行深入的了解,主要做系统安装维护、整理资料、数据录入、接待用户等一些辅助工作,即便加入项目组,也只能做一些简单具体、技术含量低的工作。
1.2实训基地模式
这是近年来针对应用型专业的毕业实习而采用和推广的实习模式,学校将实习学生送往IT实训基地,由实训基地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需求制定实训计划,组织实施,全面负责学生在实训基地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学校的指导教师带队前往,协助管理。
实训基地以虚拟公司化管理方式组织实训,以项目研发为载体,以综合职业素质、团队工作能力和个人技能三方面的培养为主要目标,按照“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和“岗位技能标准”的实训体系。在虚拟公司化管理的实训过程中,学生既是项目组的成员,按照项目进度和计划,团队内明确分工和充分合作,完成项目,又是技术部门的成员,按照部门技能标准进行具体职业技能的实训,最终达到能胜任企业岗位的能力。实训时间一般1至3个月。
这种实习模式的优点:对学校而言,支付一定费用后,可以将毕业实习的工作交给专业化的实训公司,既减少了传统模式下安排实习时的繁琐工作,又收到更好的实习效果;对学生而言,支付一定费用后,可以受到系统的职业培训,包括先进实用的课程培训和完整规范的项目体验,还有可能通过实训基地提供的信息平台获取就业机会。在学校和学生具有一定经济承受能力的前提下,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这种实习模式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局限性。首先是将学生送到本地或外地的实训基地进行毕业实习,学校和学生需要支付实训费、交通费、住宿费等,对于多数学校和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困难,尤其是边远地区的学校和家庭困难的学生;其次,实训基地所进行的实训,是一种职业技能培训,内容已超出正常的毕业实习要求。另外,作为培养人才的高等学校,将学生的就业能力的培养,交给第三方来完成,既是一种失职,没有尽到学校的责任,又是一种失策,放弃了对学生进行延伸培养这一巨大的教育市场。因此,这种毕业实习模式还无法普遍采用。
以上两种实习模式中,过多依赖实习接收单位和IT实训基地,学校和学校实习指导教师的作用没有充分得到发挥。
2“基于企业平台,学校全程介入”的计算机专业毕业实习模式
本模式的核心是,利用企业提供的工作任务和工作环境,充分发挥学校实习指导教师的作用,使实习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接受工作任务,深入到实际项目,按照工作规范完成工作任务。
毕业实习的具体过程设计:
2.1联系实习单位,确定实习任务
为使计算机专业的毕业实习能够顺利进行,在联系实习单位和确定实习任务时,主要有下面的两种情形:
(1) 联系有接待学生实习能力的计算机公司或IT企业。这些单位是计算机专业学生择业的主要目标,一般有大量工作可供学生实习,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和不影响实习单位的正常工作,在实习单位确定后,学校的实习指导教师与实习单位的有关人员要密切配合,挖掘并设计出适合学生实习的任务模块,整理和确定相应的技术规范和任务目标。
(2) 联系有信息化系统开发、网站建设等工作的企事业单位。这些单位虽不是计算机专业公司,但有信息中心、网络中心等内部机构,有大量信息化系统开发及应用、网站建设及维护、系统升级、设备换代等工作,其中很多工作都适合作为学生的实习任务。学校的实习指导教师接受了实习任务后,以项目总负责人的身份,对项目进行分解,分为多个子项目,作为实习基本任务单元。
确定实习任务后,指导教师应编写《实习计划书》、《实习指导书》、《***工作职责和要求》和《***工作规范》。《实习计划书》的内容包括:实习单位、地点、时间、实习项目概况、主要任务等;《实习指导书》的内容包括:实习目的、性质、内容、应提前准备的知识和技术、应收集的资料、工作纪律要求、实习日志的填写要求、成绩考核方法等;《***工作职责和要求》针对具体实习岗位和任务制定;《***工作规范》为参照国家标准或企业标准,制定的具体工作规范,如《软件需求说明书编写规范》、、《数据要求说明书编写规范》、《测试计划文档编写规范》《操作手册编写规范》、《用户手册编写规范》、《软件配置管理计划编写规范》、《网站规划书编写规范》、《网站安全配置规范》、《局域网组建规范》、《PC机组装规范》、《综合布线设计规范》等,供实习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遵照执行。
上述实习文档的编写和设计,能够使学生的实习从一开始就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顺利进行。
2.2安排实习任务,明确实习要求
根据确定的实习任务和学生的专业特长,将实习学生安排到相应的实习岗位。
(1) 若安排到计算机公司承担项目中的局部工作,在实习前给学生完整介绍项目整体情况,包括项目背景、项目规模、项目组成、项目特点和结项要求等,实习任务的具体内容,以及实习任务在项目中的位置和作用,使学生对实习环境和任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2) 若安排到实习单位承担小型项目,根据学校实习指导教师对项目的分解,将学生安排到子项目中,组成项目组,确定每个人在项目组的角色和承担的具体任务。
无论是哪一种任务,都要给学生明确工作职责,要求工作文档完整规范。
2.3跟踪实习过程,检查实习效果
在学生进入实习状态后,学校的实习指导教师要对实习过程进行跟踪,及时发现并解决出现的问题。
(1) 常规检查。除了基本的出勤、着装和待人接物环节外,定期检查完成任务的数量、质量和团队成员间的协作情况,以及《实习日志》填写情况。
(2) 专项检查。主要检查各类技术文档是否编写?格式是否规范?内容是否准确?对于在实际工作中简化或省略的技术文档,也要求按规范编写。
在检查过程中,要以单位员工的标准严格要求实习学生,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就业后的工作氛围。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对学生遇到的技术问题,在帮助解决问题的同时,指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对于学生碰到的人际关系问题,一定要耐心引导和疏导,使学生能够自己妥善处理。
2.4总结实习过程,整理实习文档
在实习单位的实习工作结束后,要做好实结工作和文档整理工作。
(1) 收集整理实习文档。包括《实习鉴定表》和《实习日志》,以及在实习过程中所完成的技术文档(电子版或纸质版),实习文档将作为评定学生实习成绩的重要依据。这些真实技术文档是学生“工作经历”的反映,完整的技术文档会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2) 分组召开总结会。学生各自介绍自己的实习任务、完成经过、实习效果、实习收获、存在的问题;相互交流实习体会;展览各类实习文档;实习指导教师以项目负责人的身份对学生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效果做出评价;征求学生对毕业实习安排的意见和建议。
(3) 指导教师对实习过程进行总结,根据收集整理的各类技术文档建立和充实实习项目案例库,为下一年度的毕业实习做好准备。
3结束语
实践证明,这种毕业实习模式能够使学生以员工的身份,深入到实际工作岗位,接触具体的工程或项目,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遵循技术规范和要求,在真实的项目中提高实践动手能力,获得实际工作经验,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缩短就业后的岗位适应期,顺利实现学校学习到工作岗位的过渡。
当然,这种毕业实习模式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要有一定数量的能够承担实习指导任务的指导教师,要求指导教师主持或参加过计算机项目或工程,了解项目管理的基本内容;其次有一定数量的项目和工程案例积累;最后,要有合适的实习单位,这些单位应为具备一定规模的计算机公司或其他企事业单位,要能够提供工作任务和工作环境,能使学生以员工的身份参加实习。
实际上,问题的关键是要拥有合格的指导教师,有了指导教师,就可以建立和整理项目和工程案例库,在实习过程中能够完成一定的实际工作,不要成为企业的负担,实习接收单位自然会欢迎这样的实习学生,成为长期的合作伙伴,实现“校企双赢”。
至于在实际中应该选择哪种实习模式,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根据实习目的、师资力量、学生意向、经费数量、时间长短、地点远近等因素,可以是某种单一实习模式,也可以是分组采用不同模式的复合实习模式。
参考文献
[1] 吴长悦等.开放式毕业实习新模式探讨[J].矿山测量,2005,(2).
[2] 潘柳燕.加强毕业实习管理,提高实习质量[J].高教论坛,2004,(1).
作者简介
陈幼明(1964-),西北师范大学数信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计算机应用的教学与研究。
二、改善学生顶岗实习效果的对策
(一)加强学生对顶岗实习的了解。在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中,老师传授的大多是理论知识,计算机实操课占很小的比例,学生的动手实践机会很少。在考试时理论成绩占很重要的部分,实操题所占的比例比较少。所以学生觉得通过顶岗实习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不是很重要,只要学好理论知识就行,学生错误的思想使学生对顶岗实习的了解有一定的偏见。所以教师应该教导学生正确地看待顶岗实习,使学生重视计算机的理论实践,提高自身的综合技能。
(二)在顶岗实习中学生应该主动积极地参与。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学生应该主动参与到工作中去,向其他同事虚心学习,遇到不懂的问题就问,不要总是被动接受要主动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要学会积累经验,总结工作技巧以便运用在以后的工作中,在实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可以为企业更好地服务。
(三)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应该不断扩展知识面。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就是把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但在实习过程中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仅仅依靠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要学习行业内的其它知识来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使自己可以胜任实习的岗位,成为企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
(四)教师自身应该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在学校学习知识时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机会,而不光是传授学生理论知识。教师自身一定要具备动手操作能力,为学生讲解顶岗实习的重要性,使学生对顶岗实习有正确的认识。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自身对计算机新技术的应用,这样才可以带领学生去学习计算机专业技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顶岗实习提供技术上的支持。
(五)企业应该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由于学生在学校只是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动手能力相对比较弱一些,到了实习单位以后,单位对学生不信任,不愿意把重要的工作交给学生去做,使学生的积极性受到了严重的打击。所以企业应该针对这些问题,改变对实习生的看法,为实习生提供更多锻炼的机会,使实习生可以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为企业更好的服务。
(六)建立顶岗实习考核体系。企业以及学校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应该建立顶岗实习考核体系,对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工作效率按照一定的考核标准进行考核,对考核通过的学生给予鼓励表扬,对考核没通过的学生应该让他们反思自己在实习过程中是否尽职尽责,加强对他们的顶岗实习意识的教育,提高他们对顶岗实习的认知度,使他们明白顶岗实习的重要性。学校应该把顶岗实习的考核成绩作为学生获取毕业证的依据之一,使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综合技能。
一、我国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高职计算机教学需要让学生掌握先进的知识理论,培养他们过硬的应用与开发技能,引导学生更好地实现计算机学习与行业发展的融合。今天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存在很多的问题,尤其是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有诸多不足。
首先,我国高职计算机教学模式较为单一,课程教学与实训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有着非常广的应用空间,有着非常大发展前景,也给教学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在课程与实训体系构建方面需要更加完善,以更好地实施教学,保障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很多都是单一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理论灌输,知识传授,尽管很多高职院校实现了多媒体信息化教学,但是,依然是新瓶装旧酒,对学生还是知识的灌输,只不过是用现代化的手段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兴趣,但是操作能力依然没有重视起来,还是教师一人的讲解分析,依然是教师的主导,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习理论,无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其次,学生的应用能力不高。高职院校应该培养技能型人才,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该计算机应用能力非常强,从硬件组装、鉴别维修到软件的应用于开发,无所不能,能够解决更多的技术和开发问题。但是,现在不少高职院校毕业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工作不好找,工作以后业务能力不强,不能在相关岗位上独当一面,甚至还要边工作边学习。有不少学生在学校没有充分的实习实践机会,工作以后对岗位感到较为陌生,不少学生毕业以后选择了与专业不对口的工作,又要从新的领域重新学习。
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工作,影响了学生的发展,还造成了时间的浪费,教育自愿的浪费,影响了学生对高职教育的认识,不利于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我国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再次,教师的课程驾驭和开发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高职计算机教学最为重要的因素是教师的综合能力,教师需要能够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构建教学模式,灵活教学方法,还要能够根据学生基础和学科发展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优化课程比例,指导学生实训实习。
但是,不少高职院校的教师缺乏课程开发能力,不能根据学生和学科发展进行灵活优化教学内容,尤其是不能及时根据学生的发展状况进行专业课程教学与实训实习教学的调配,造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协调,学生理论知识有余,实践应用能力不足。
这背后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与实训体系不够完善,没有根据教学实际、社会发展、人才标准、市场需求构建适合学生成长成长的课程体系,合理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训实习课程比例,并根据教学体系对教师进行优化配置,合理安排实践实训教师的比重,强化加深的综合实践能力。
二、我国当前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目标
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需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的理论知识,掌握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操作,熟练掌握玩过安装和管理的技能,具备设计网页和处理应用多媒体的基本能力,能够根据生产生活需要开发相应的应用软件,能够跟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步伐,培养学生的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开发创新能力。
培养的毕业生能够胜任社会企业的发展需要,能够针对开发一定的针对企业或者行业的专业性或者行业性应用软件,尤其是能够针对我国传统制造业生产,做好智能化设计,自动化生产。
但是,很多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不能针对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尤其是不能针对人才技能构建较为科学合理的综合实训体系,造成很多高职院校重视学生是的理论教育,弱化学生的实践实训和实习能力培养。
不少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不能胜任相关工作,不具备较强的开发创新能力,很多高职学生毕业后不得不重新学习,重新实践,在工作中补课。不少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不能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可以分析很多的理论,但是不能针对问题拿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最为根本的原因是高职院校没有构建完善的专业课程实训体系,没有完备的校内实训室,不能针对学生的实际开展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无法进行企业工作应用环境模拟,缺乏必备的综合性实训练习。
校企合作办学的模式没有真正落实,学生缺失较好是校外实习平台,校外实习基地严重短缺,学生没有基本的实习机会,人才综合素质不高,就业竞争力不强,更无法担当起我国产业调整和经济转型的重要使命。因此,必须科学合理的规划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构建完善的实训、实习体系,真正培养高素质技能型计算机应用人才。
三、高职计算机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想分析
高职计算机教学需要立足市场,针对岗位需要和行业要求,培养生产应用服务的技能型人才,体现“专业知识理念+ 过硬岗位能力”的基本思想,安排课程,组织实习实训。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为宗旨,以培养高素质专业技能为核心,根据就业发展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围绕岗位需要确立学生的应用能力目标,以此来设置与之相应的课程和实训内容。
把学生岗位能力作为设置课程体系的主线,改变传统的学科主线体系,突出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设置理念。确立理论教学的课程和课时,实训、实习的内容和方式,构建“岗位能力+ 专业基础理论课”的计算机课程体系。
四、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两块内容,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和岗位系列课。首先需要给学生设置基本的专业理论课程,这些专业基础理论是学生的必修课程,培养学生学生的基本理论,掌握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围绕专业教学和学生未来工作岗位需要,开设计算机系统维护、网络基础及应用、多媒体技术和应用、C语言程序设计、网页设计基础以及数据可技术与应用。
针对岗位特点以及行业发展,需要设计岗位系列课程,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未来从事多媒体制作岗位,需要开设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多媒体技术应用、动画设计与制作、多媒体制作实训等课程,针对岗位特点完善课程设置。
电子商务工作岗位需要设置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与管理实训、企业网络组建和维护管理、网页设计基础等。如果学生未来做程序编写工作,需要针对这个岗位设置Java 系列课程。计算机系统与维护人员需要设置与岗位相对应的计算机系统维护、应用基础、组织与维护实训等岗位课程。
关键词:高等师范;计算机;教育实习;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教育实习是高师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高师教学计划中一门最具师范特色的综合实践课程,对未来教师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育实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未来教师的质量并进而影响到教育的质量。
师范类专业的特点就是“师范性”,依靠教育实习这一实践环节,加强高师和基础教育的双向联系和沟通,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培养师范生的从教技能和教育教学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教育实习培养师范生的从教技能,切实体验教师的角色,真正认识教师职业的重要性。另外师范性的实践意义归结到一点,就是为基础教育服务。这样就要求加强高师院校与基础教育学校的联系,把突出“师范性”落实到教育改革进程的各个具体环节中,切实加强理论与中学实际的联系,做到知行统一。但现实的教育教学中,存在着师范教育脱离中小学教学实际的现象,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教学、轻教育实习,往往认为教育实习就是走过场,并没有把它放在突出的重要的地位。
计算机专业的教育实习既存在教育实习的普遍问题,又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新问题。找出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探讨解决问题的措施有助于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2计算机专业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
2.1学生基本功欠佳,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
作为一个师范院校的学生,除了要学好专业知识外,重要的是学会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本领。由于在校时有的学生对教师基本功如读、写、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训练不够,因此在实习中有的实习生在课堂教学中条理不清,抓不住重点;有的照本宣科、机械地去背教案;有的板书凌乱、写字潦草,学生无法看懂;有的初次登台,教态不自然,眼睛只望天花板或教案,不注意课堂纪律和学生听课情况。
计算机专业是一个理论性和操作性很强的专业,其基础知识需要不断地积累。有的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只是应付考试,专业理论基础知识不扎实,在实习中问题就暴露出来了。比如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出现讲解术语、概念不准确,从而使教育实习的教学环节受到影响。另外,实践环节也是比较薄弱的环节,在实习过程中,当计算机出现故障时,有的实习生不敢动手去排除故障,有的甚至不知从何入手。
2.2高师计算机专业学生所学与中小学计算机教学所需缺乏有效衔接
中小学的某些计算机教学设备,计算机实习生闻所未闻,更谈不上会使用。这种情况说明,高师院校在计算机硬件投入上的落后局面,使实习生的实习质量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而目前的中小学的校园网建设一般都有很好的基础,开设的计算机课程因省份的不同有一定的差异,除了信息技术课程等之外,有的学校还开设了信息技术奥林匹克竞赛的课程。对高师院校的学生来说,这些方面的内容有一定的陌生感。正是高师院校的专业所教与中小学教育所需之间有一定的脱节,给计算机教育实习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被动。
2.3计算机教育实习的指导水平有待提高,影响了计算机教育实习的质量
计算机教育实习的成效直接取决于实习指导工作的质量。没有实习指导的高质量,就很难有教育实习的高质量。在当前的教育实习指导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其一,计算机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水平参差不齐。其二,计算机实习指导的内容存在片面性。计算机实习指导内容存在片面性,目前的计算机教育实习指导内容往往只包括学科教学、班主任工作以及教育调查研究,缺乏对实践环节的指导、检查和评估。实践环节主要有两个方面,计算机上机课的教学和实习生自身的实践活动,包括组装机器、安装软件、网络维护、指导其他学科的老师完成CAI课件的制作等。上机课的教学不能简单理解为“学生自己操作,有问题问教师”的模式,这种被动式的上机教学对中小学生来说,效果很差。其三,计算机教育实习指导过程存在形式化的倾向。高校派出的实习指导老师很少亲自到实习学校指导实习生,即使在实习学校,在教学技能和工作能力等方面很少能给予详细的指导。而实习学校所指定的指导老师中,尤其是班主任指导教师,要么全部放手,放任不管,要么放心不下,学生无事可做。
2.4实习时间仓促,实习过程简单造成了实习目标失落
目前高师教育实习时间一般为6~8周,集中安排在第7学期。除去实习开始的一周在校内准备以及实习结束时的一周总结,实际上真正在中学实习的时间仅为4~6周,约占四年总课时的6%(而国外先进发达国家,如英国占15%;美国占12%)。6周中一般见习1周,真正的实习试教5周。每位实习生只能上5-7节课,主持一周班主任工作。由于实习时间的仓促而短暂,师范生的教学实践机会少,往往刚熟悉环境,还没完全进入教师的角色,实习就结束了,更谈不上养成教学的技能技巧以及内化为自己的教学经验。实习时间的仓促造成了教学实习流于形式,不能全面整体地训练和检验师范生所具备的教师专业能力,造成了实习目标的失落。师范生在匆忙的实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还未及时解决就面临毕业分配,这样在师范生和正式教师之间缺乏一段重要的体验、尝试、适应、熟悉、提高的自我培养过程,无法形成独立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力。
2.5实习评估的随意与实结的淡化
实习评估是教育实习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师教育实习是全面考察和培养师范生教育教学素质和实际教学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检验产品是否合格的最后一道工序,而实习评估则是全面反映“产品”质量状况的手段。目前,高师教育实习评估的方法欠科学,没有建立一个科学的教育实习评估体系。目前,教育实习对实习生成绩的评定是根据实习生在课堂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中的表现,先由原任老师和班主任分别评出成绩,再由师院带队教师综合各方面情况定出总成绩。指导教师如何评分,依据是什么,没有定性和定量的评估标准。评估标准的不统一以及指导教师之间水平、能力、工作态度等差异,往往影响对实习的科学指导及对实习成绩的正确评定,出现教学能力和班主任工作能力相当的实习生因不同教师指导成绩相差很大的现象。由于没有科学的评估体系造成评分的随意性,经常出现人情分、关系分,有失公平,严重影响了实习生工作的积极性。
3几点改革建议
改革教育实习模式,并不是完全抛弃、全盘否定,而是在原教育实习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加以改革和完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改革:
3.1加强学生基本功的训练
高等师范院校都开设教育学、心理学等有关教育理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存在着重理论教学,忽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现象,使得教育理论课程的教学流于形式,应该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教学当做一个系统工程,贯穿于大学学习的每一个学年。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除了上好理论课之外,要组织学生到中学去观摩、见习、增强学生的理性认识。具体来说,可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学生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同时请中学的优秀教师上示范课,开座谈会,相互交流,使学生对今后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
与此同时,应扎实抓好学生“教师基本功”的训练。即要求学生写得一手好的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讲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只有做到真抓实干,认真落实,才能使学生有扎实的功底,适应今后教育的需要。
3.2认真做好实习前的试教工作,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
搞好实习前的试教工作是取得实习良好效果的前提。有的实习生在学校时备课不充分,只准备了一两个教案,试讲了一两次,对教材内容不熟悉,到实习学校后仓促上阵,使得教学效果欠佳。必须认真做好实习前的试教工作,组织一批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认真把关,指导学生备课,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学生之间要多互相听试讲、提意见,应将微格教学应用于学生教育实习前的训练,使用微格教学设备,在每次试讲时用录音机或录像机录下来,再回放,进行自评和互评。
现代教育技术的深入发展引起了教育各个方面的重要变革。作为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应该加强计算机教育应用类新课程的建设,加强软件技能的教育,从平面设计、数字视频、数字音频等方面培养学生使用数字化平台。目前,全国各地已有不少中学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因此应加强实习生教学技能、熟练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训练,发展综合能力。在教育实习中,对有条件的实习学校,要求实习生至少有一次课是制作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中,要突出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还要注意可靠性与实用性。
3.3调整教学计划,加强实践环节
实习过程反映出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薄弱的问题,实际上与当前高校教学的指导思想有关。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及教学内容相对滞后的现象,使有些学生虽然计算机理论课学得好,但实践操作能力差。笔者曾经指导过的本科生曾自诉大学四年没有拆装过一台计算机,也有学生反映,四年中学校很少提供对计算机硬件维护的机会,导致出现硬件故障不敢动手的现象,至于网络维护这方面的操作更是无从着手。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现行的教学计划做调整,把计算机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专业课程要突出“专业性强”、“实用性强”的特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具有应用当前最新最实用的计算机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经验。要达到以上要求,一方面要完善包括微机原理实验室、单片机组装与维修实验室、计算机基础实验室、网络实验室的建设、增设“微机维护与机房管理”这一教学内容,使每个学生在学校期间能有充足的实验时间,能真正完整独立组装过计算机,并熟练掌握计算机硬件故障的排除方法,能动手进行网络的安装,掌握组网技术、网络的管理与维护,还应该与一些计算机公司挂钩,把计算机公司作为实训基地,请计算机工程师作为实训操作的指导老师,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每一学年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对一些教学内容进行增删;加强对操作类课程如三维动画、网页制作、多媒体制作等内容的教学,每学年引进一些新的教学内容。
3.4改革现有的指导方法,提高教育实习的指导水平
克服“抱住不放”和“撒手不管”的弊端,实行“抱、扶、放”的策略,让实习生从指导教师的包办中走出来。从模仿到创造,鼓励实习生在见习、实习过程中对某一问题做专题研究,实验自己设计的教育教学方案,以培养实习生的创造精神及独立的工作能力。理想的合作指导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愿意与大学合作,并善于诊断型指导,能够为实习生提供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其主要任务是对实习生的学科教学和班级管理进行指导,促进他们在教学常规、日常管理、问题分析、制定计划、教学策略、学生评估、职业定向等各方面的变化与成长。一方面,他们与实习生形成伙伴关系,共同负责班级的教学与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对实习生的指导也促使合作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历程,努力寻求更合理的教学设计与方式。
这就需要加强与实习学校的合作伙伴关系,做到互惠互利,共同提高指导教师质量。高师利用专业和教育理论优势参与中学教师共同开发的教改项目,进行各种教育教学实验改革,让实习带队教师有机会了解研究中学教学。同时对中学教师进行定期培训,提高中学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帮助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发展中学教师的观察诊断教学的能力。并为其将教学经验上升为教室理论提供帮助。经过教育实验的锻炼,提高教育实习基地指导教师的质量,共同完成师范生的教育实习训练任务。大学指导教师应深入中学进行调查研究,掌握中小学学科教育改革的现状,以提高教育实习的指导水平。
3.5建立科学的实习评估体系,严把质量关,促进实习生全面训练
这个评估体系必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评估内容的全面性。根据教育实习的目标、任务、要求来确定评估内容。一般包括实习备课、实习试讲、实习教学、班务工作、实习纪律、实结几个方面。第二,评估方法力求科学,采取自评、他评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办法进行。他评,由同实习小组成员及原任指导教师、师院带队教师组成。每项内容制订具体明确易于操作的评估表,将分数分配到各个指标中去。建立科学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将评价的内容与要求以及不同的指标和评价标准体现出来,并对各指标依其重要性的不同赋予一定权重,规定一定分值。
3.6通过反思性教育实结,培养师范生反思性教学能力
如果说教育实习的过程是获得经验的过程,那么,实结则是一个反思的过程。美国一位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曾经说过,经验+反思=教师成长。“成功的和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教师通过实践获得教育教学经验固然重要,但如果他不对这些经验进行系统的反思和总结,这些经验就永远只能停留在感性认识的水平上。只有在获得经验的同时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总结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才能完全发挥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因此,发达国家一般都比较重视实结,如英国在教育实习结束后,要求学生根据实习情况和个人的心得体会,写出书面总结,并集中举行为期一至二周的实结汇报,由实习生就自己实习过程中最满意的课题,向全体实习生和指导教师进行汇报性公开教学,课后全体实习学生和指导教师提出书面评价意见,并评定一个分数。有的学校还用重放录音、录像的形式,让被评者、全体实习生、指导教师一起观看授课情况,然后对照实习计划目标和评价标准,指出其优、缺点,并提出改进意见。这样不仅可以迅速提高被评者的各种教学技能,作为评价者的实习学生也能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
教育实习是全面检查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通过教育实习的总结分析自己的不足,查漏补缺。教育实习是全面检查师范院校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学校、学校应重视实习质量反馈,对此进全局分析,哪些是教的问题,哪些是学的问题,哪些是学生管理问题,分类总结,同时实结也为高师课程改革提供参考,使教育实习真正成为高师学生不断成长的重要途径。
4总结与展望
师范生教育实习直接涉及到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思想和观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以及教学计划的调整,其效果关系到师范院校教学改革的成败,触一发而百发,是一个艰难的系统工程。本课题的研究仅是这一系统工程的一部分,困难重重,任务艰巨,为了便于改革获得全面成功,还须在各级领导的有力支持下,各学科的同步改革,广大教师、学生积极参与和支持下,转变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继续加强对教育实习支持力度。
参考文献:
[1] 朱永清,杨时兵. 教育学习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 扬州大学学报,2001,5(1).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6-0031-03
顶岗实习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部分高职院校的培养计划中占据了40%。
笔者通过调查所在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情况,发现存在以下一些问题,比如: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的“学”得到了强化,“教”方面很薄弱;有些学生在小公司实习,人员流动比较大,自己没有师傅带,还没有等上半年,自己居然成为了“元老”级的员工,更谈不上被引导,职业技能上升空间变得很小。所以顶岗实习阶段教与学的和谐发展成为学生实习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顶岗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学生方面
高职学生的思想独特,有自己的见解,刚到岗位上容易出现浮躁情绪,受社会经济影响,生存竞争压力很大,在高压状态下容易出现频繁换岗现象。虽然学生在校内接受培训的技能是具有针对性的,但是到企业以后,面对具体的岗位,内容虽相似但也会有所不同,实际工作要更加复杂,时效性要求更强,工作量要比校内实训大,复杂的人事关系等都将是他们所要面对的问题。90后的年轻人,突然由一个单纯的“学生娃”变身为“职业人”,较大的反差使得部分学生不能适应,导致离岗。另外一些学生则因为对岗位期望值比较高,一千多元的实习工资,离自己“挣大钱”的梦想太遥远而离岗。还有一部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觉得自己的才能没有被发掘,想去找一个更广阔的平台,因此一直在寻找好单位、好公司,临近毕业也只是一个“短工”。学生没有正确认识到顶岗实习是一门必修的课程,需要被考核,最终导致顶岗实习失去其意义。
2.企业方面
企业是学生在大三一年中主要的学习基地,企业不仅是生产单位,同时也肩负着教育学生的重任。顶岗实习的企业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校企合作企业,他们平时与学校保持着联系,承担着部分实训教学任务。如果只让学生进入校企合作企业,企业不能提供有些职业技能,或者学生人数过多,超出了企业的承担范围,就会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另一类是纯生产企业,他们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他们的产品需要有保障,只能接受少数顶岗实习的学生,对实习学生的需求不多;即使学生到了工作岗位也有可能被当成真正的员工,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几乎被忽略;有些企业把实习生当做廉价的劳动力,只安排些跑腿、打杂的工作,更谈不上对学生实习进行教学管理。
3.学校方面
一些高职院校没有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把顶岗实习学生流放到企业,疏于管理,让学生自由工作,具体工作的内容是什么,是否与专业对口,或者学生在企业的表现怎么样,学校也只是走马观花地看看,有的学生甚至到毕业也没有感受到学校的关心。而也有一些高职学校专门成立了指导小组,每周打电话访问,让学生填写实习报告,定期去看望学生,了解实习情况,但最终效果却不显著。究其原因发现,教师对企业、学生的深入了解程度不够,自身又承担了大量的工作,无力指导和管理学生顶岗实习。
4.技能方面
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学生虽然应聘的是网络管理工作,但是因为公司需求,他们到岗位上做起了网站美工,干一些处理图片和flas等工作;计算机多媒体专业的学生虽然应聘的是后期制作,但同时还需要熟悉代码,更新公司网站。同学们是按照自己的特长选择顶岗实习岗位,但实际岗位需要综合型的人才,这就导致职业技能与顶岗实习岗位需求产生了差距。
二、基于网络的顶岗实习信息平台建设
顶岗实习是校内实训教学的延伸,重点强调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是一门以岗位实践为主题内容的实习教学。顶岗实习应该作为一门综合课程来实施,在实践中给予量化,落实到每一个技能模块,严格执行考核制度。顶岗实习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为一名高素质的职业技能型人才,把大一、大二学习的知识真正地应用到实际的工作岗位。从工作岗位的任务、工作环境、企业文化和学生的特长、特点出发,拟定有针对性、模块化的实习课程。计算机专业顶岗实习想要取得有效性,应该建立一个信息平台,充分利用企业资源,进行深入沟通和合作,及时更新课程信息,建设方便、快捷、高效的电子实习课程资源。
1.顶岗实习课程内容
顶岗实习的课程内容是为了解决学生在实习岗位上遇见的困难和问题。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应结合IT行业发展,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内容的制定上,请计算机行业一线的工作人员或者近期毕业的学生共同参与到课程内容体系的建构中。企业一线的工作人员清楚行业需要具备哪些职业技能的人才,而毕业生总结上一年顶岗实习过程中所遇见的问题,能给出最切合实际的知识需求。
课程内容应涵盖计算机类专业的就业领域:(1)高级办公自动化;(2)数据库应用与管理;(3)程序员;(4)图形图像处理类,平面设计、网页设计、广告设计,淘宝设计等;(5)网络管理;(6)电脑组装与维护;(7)计算机辅助设计;(8)游戏开发设计;(9)IT产品销售;(10)软件测试;(11)多媒体设计类,二维动画、三维建模、三维效果图、影视后期等。
2.编写电子实习教程
如何让企业和毕业生真正参与到课程建设中呢?除了传统的交流会、研讨会等,我们还可以引进网络的有利因素,把顶岗实习课程放在基于网络的顶岗实习信息平台上,进行远程教育。一些高职院校通过E-mail、qq、qq群、微博、微信等进行教学指导,学术交流等活动,但不能形成电子实习教材。而在顶岗实习平台上企业专家、毕业生、教师、实习生均可以上传资源,教学过程中大家在平台上解答问题的帖子、讨论区的记录也都可以作为教学资源。电子版的实习教程建设者众多,信息量会越来越大,形成顶岗实习课程“大数据”。通过网络平台,电子实习教程里不仅仅包括学生大一、大二学习过的知识和以上所描述的计算机类专业就业领域的知识,还包含了最新的IT技术、其他专业相关人员所上传的人际沟通、心理学、职场励志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学生可以下班后在电脑上,或者随时随地在手机上登录并观看教程,在这个顶岗实习平台的开放大学里进行远程学习。
3.远程教育
随着技术和经济的发展,远程教育已经进入网络与移动学习的时代。远程教育的优点之一是学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进行学习。网络远程教育给顶岗实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可以随时登录平台学习或者找到问题的答案。
学生实习的岗位有很多类,行政、设计、开发、销售、管理等,需要的知识也是多方面的。顶岗实习平台上不仅仅包含了计算机行业的知识,学校其他专业的远程教育资源也在平台上,学生可以根据顶岗实习中岗位的需求进行学习,如此丰富的远程教学资源,总有一个会适合学生的需求。
4.顶岗实习教学组织管理
顶岗实习作为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一门重要课程,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需要一套有效的管理办法,来保证顶岗实习规范、科学、合理、有制度地进行。这套办法必须落实到具体地方、具体人员、具体的奖励和惩罚,才能有效地为顶岗实习服务。(1)制度完善,学校对实习生的管理办法,校企合作协议责任制度,实习安全管理等;(2)责任落实,专业教师、企业责任人的奖惩制度,课程资源建设量化管理等;(3)岗位监控,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岗位职责、学生实习规范等。
学校应该有专项的实习经费用于顶岗实习平台资源的建设和管理,支付企业兼职指导教师的酬劳,以及专业教师投入大量精力对学生的检查和指导所产生的费用等。
5.考核与评价
计算机专业顶岗实习考核和评价体系是实习指导规范管理和实习质量的保障。考核标准能衡量学生通过顶岗实习是否达到了目标技能,校企合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考核内容包括学生在企业工作过程中每一个阶段取得的成果,计算机专业技能的应用情况,实际操作是否熟练,岗位技能提高程度,工作业绩、职业道德等方面。考核学生完成实习指导表、鉴定表、实习记录和实结等一系列材料的情况。在学校顶岗实习文件规定的评价基础上,对企业指导教师、学校指导教师的专业技能、指导态度、顶岗实习检查力度、学校的管理等各个方面作出评价。高职教育的特点之一是职业技能证书的获取,计算机行业有各个领域举行的大赛,学生在实习的过程是否参赛获奖,也是评价的重点之一。
有了考核和评价,顶岗实习信息反馈是关键。在平台上延续评教系统,开放顶岗实习信息反馈端口,学生随时可以登录平台反馈企业对其的指导和管理,反馈专任教师和管理人员对他们实习过程的检查、关心和指导情况等。根据这些反馈的信息,学校、企业和教师就能了解学生顶岗实习的真实情况,将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及时调整一些教学指导工作,提高顶岗实习效果,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三、师资队伍建设
计算机相关专业知识的更新和职业技能技术的升级非常快,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完善自己才能使自己随时保持着“一桶水”。特别在高职院校,注重工学结合和实践性教育,需要的是双师型教师,提倡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来提高自身的应用能力,让“产学研一体化”跟上计算机发展的步伐。
1.团队的组建
计算机专业的特殊性,使得学生顶岗实习的地方,不仅有校企合作企业还有自主寻找的企业。人员和实习地点相对分散,增加了管理和教学的难度,更需要有一只高效的顶岗实习指导团队。学校应建立健全顶岗实习指导机构,统筹安排,合理分配。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以及把学生正在实习的企业统筹规划,进行资源整合,提高合作力度和管理效率。
专职教师负责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选修顶岗实习课程,辅助完成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实习进度安排,督促学生完成顶岗实习平台上的实习周记、实习报告,鼓励学生参与论坛讨论,多将有价值的学习资源上传平台,并解答学生们在顶岗实习过程中遇见的问题,定期到企业检查学生的实习情况,与学生实习中的直接负责人沟通。
企业指导教师和学校教师一起完成实习指导、实习鉴定、考勤考核、业务能力的提高等工作。而在学生自主寻找的企业中不能过多要求企业负责人做哪些工作,不做哪些工作,但企业也希望聘用一名高素质的人才,教师可以和他们多沟通,提出学校对实习生的要求,争取把他们发展成为校企合作的对象,向其源源不断地输送顶岗实习学生。辅导员通过E-mail、qq、qq群、微博、微信、电话等各种手段与学生沟通、交流,关心学生的感情和生活,指导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人际交往,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遵守工作制度和规范。
2.教师技能培养
加强教师专业知识技能和教学组织管理能力的培训,让专职教师定期到企业中进行挂职锻炼,更新和加强计算机相关知识的应用水平。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参加各种计算机相关的技能大赛,以赛促学。鼓励教师获取计算机专业相关的专业能力资格证书,不断地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科研活动,与企业专家、骨干教师沟通、交流,不断地反省和总结,提高科研能力。及时了解国家对高职院校的改革动态,学习计算机类优秀高职院校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和专业素养。
3.企业资源建设
现在企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大多来源于培训机构,在未来,高职院校将是主要的供给方,建立长效的校企合作机制,是实现这项计划的重要途径。建立师资队伍的目的是在高效完成校内生产性实训任务的同时更好地承担起学生顶岗实习教学指导和管理工作。良好的企业资源建设是做好顶岗实习的前提条件,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两者之间紧密联系,校企资源共建共享。计算机类相关专业需求的岗位较多,实习相对分散,不能像机械、旅游、电子行业能集中实习,需要企业合作形式多样化,需要更多的企业资源。
四、小结
顶岗实习的教学过程比较动态化,会根据学生实习岗位、企业文化、学生自身特点等发生变化,在遵循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如何进行适度调整,使顶岗实习变得更加高效,是高职教育一直不断努力探索和实践的方向。
参考文献:
一、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分析
随着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计算机应用已经深入到各个领域,随之而来的是社会需要大批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以及与计算机技术相关的各种技术型人才,因此,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还是有比较广泛的就业前景。从近年一些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可以看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主要从事基础性工作,而企业需要既懂本企业业务又懂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
(一)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过于注重学科体系
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过分注重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虽然采取了理论与上机实践相结合的的教学方法,但仍然以书本知识的讲授为主。
(二)教材内容与企业的结合不紧密
教材内容滞后于企业相关专业技术的发展,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内涵
工学结合就是改变以往单纯注重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轻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中深入到企业中去,在企业的实践过程中自己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工作中可能碰到的问题,使学生在毕业之前就已经有工作经验,在学习中学会动手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完善自身的理论知识。
三、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让企业参与到学生的培养中
高职高专院校主动参与市场竞争,与企业合作成立实习基地,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由本校老师带队,深入到企业的实际工作中,这样能更快更好的培养企业急需且适应能力强的人才。
(二)在校期间顶岗实习,提高实践能力
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指导老师有本校专任教师和外聘教师组成。这样,企业,学校和学生三者之间紧密联系,企业及时反馈学生顶岗实习情况,学校根据反馈改进教学工作,学生也在顶岗实习中为就业打下了基础。
(三)教学采取项目驱动,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教学过程中强化了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的职业素质。高职高专院校根据企业的需求,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的内容,完善教学体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应该掌握基本的职业技能,结合不同的层次,把所学知识进行整合。
(1)教学内容要根据企业的需求及时更新
高职高专院校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和企业进行深度调研,高职高专院校可以根据用人单位反馈的建议,将教学项目进行调整,教学项目的制定要以企业实际的需求为契机,及时补充专业知识的动态。
(2)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目的是培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基本技能,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第三学期学生见习,由系联系企业,让学生接触到实际的工作环境,在见习期间,有本校专任教师带队,让学生在见习期间开阔视角,结合当前就业的情况和自身爱好,选择相应的计算机应用的方向。第四、第五学期给学生集中安排实践环节,采取项目驱动方法教学,项目的选择应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能力的提升。
(3)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在校期间掌握的知识是有限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只有培养了良好的持续学习能力,才能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有较强的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适应企业的需求。
(四)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
高职高专院校首先要聘请一些本行业经验丰富的企业职工作为本校的兼职教师,并给本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开设讲座;其次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本校教师的职业素质,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并且让教师深入到各企业,做专业调研,指导学生做好顶岗实习,
四、结束语
一、信息化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
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是由社会发展大环境决定的,我国的国家信息化进程已经并将继续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产生重要的影响。
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深入,计算机专业的就业领域也逐渐扩大,毕业生可在科研、教育、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等单位或部门从事计算机教学、软件开发与维护、信息系统建设与维护、计算机相关技术咨询与监理等工作,可从事的职业岗位包括软硬件开发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技术支持工程师、信息工程监理工程师、网络集成工程师、系统管理员等专业技术岗位。除此之外,许多非计算机行业的企事业单位也需要大量熟悉计算机专业相关技术的计算机专业工程师。然而,就业选择面如此之广的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却面临着就业的难题。
二、计算机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不是人才过剩,而是供需结构性失衡。近年来,虽然国内外高校和学术团体都在积极探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但由于受美国“91教学计划”和本专业理论体系的影响,制订的专业教学计划仍然不能脱离原课程体系的框架,既要兼顾学生具有较完整的理论基础,又要强调培养学生较好的实践能力,一些理论深、难度大的课程在教学计划中仍占有较大的比重,而另一些应用性较强的课程难以全面进入教学计划。
综合分析,造成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因素有如下几个:
1.专业定位与社会发展脱节
高等教育在计算机科学理论研究与知识推广方面有比较好的优势,但对于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却有些单一。
2.教学方法与内容陈旧
目前大多数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仍然沿照多年前的专业设置方案,未能与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与计算机应用的发展同步前进。
3.实习实践环节缺乏
大多数院校以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作为实习实践的环节,这些实践环节存在着学科片面性、与企业应用脱钩、缺乏系统的、全面的、充分的实习实践环节。
三、教学模式改革的建议。
综合以上分析,为促进我国信息化进程的发展,为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需要对现行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结合笔者在软件公司工作数年,以及在高校从事一线教学的相关经验提出几点改革建议:
1.转变教学观念,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的
目前,多数院校以培养理论型、研究型的计算机人才为目的,这种培养理念符合计算机技术在我国发展初期的需要,在当时的条件下,计算机技术处于理论研究与推广阶段,发展趋势缓慢,理论研究有助于计算机技术在我国的发展。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已应用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需要的是大量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人员,企业需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能很快进入工作岗位的、动手能力强的毕业生,而院校培养的依然是大量理论型、研究型计算机人才,因在培养过程中缺乏过硬的实践实习环节,导致他们在实践动手能力上还很欠缺,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化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要,院校应抛弃以前的教育模式,跟近社会的发展,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密切结合社会的发展动态,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2.改革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
教学体系设计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应用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同时注重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团队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较强的专业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协调发展。
3.开展校企合作,建设以项目为主导的实践实习基地
专业课程的学习及其课程设计旨在让学生对该门专业课程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应用能力。在企业应用中,需要综合运用多门专业课程的理论及其应用知识。实践出真知,为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可以尝试开展校企合作,建立以项目为主导的实践实习基地。开展校企合作,既是把学生送入企业中实习,观摩、学习、参与企业的生产环节,这可以让学生更早地与企业接触,深入了解企业对计算机应用的需求,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对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的学习,掌握业界内计算机最新的发展趋势;建立以项目为主导的实践实习基地,可以让学生有参与项目开发实践的机会,并力争使学生们参与一个或多个企业实际应用项目的开发过程,从项目需求定义、项目设计、项目开发、项目测试运行到项目维护。
4.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教学模式对师资队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不仅具有理论教学的能力,而且还具有项目设计开发应用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具备相关实际应用开发经验,在教授理论课程时,能够深入把握课程的要点,并结合具体应用实例进行讲解,在教授实践实习课程时,能将应用项目的问题分析得很透彻,条理清晰,便于同学们理解与掌握理论与实践知识,而且能够在学生专业技术上、就业上给予积极的支持与帮助,同时也树立了应用型人才的一个榜样。学校在建设双师型队伍过程中,可灵活采取多种形式,可鼓励与支持理论型专业课教师参与企业项目的应用开发,使教师得到应用能力实践与提高的机会,也可招聘在一线的开发应用人员到院校从事实践实习型课程的教学工作。
计算机专业是一个实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为使培养的学生能很快进入工作岗位,就需要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院校需要改变原有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改革教学体系与课程设计,积极加强与企业合作,建立学生实践实习基地,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 ]
根据教育部制定的《2003-2007 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规定,中等职业学校有责任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计算机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所谓技术应用型人才不仅仅要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理论修养,还应是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应把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技能操作(实践)能力作专业课教学的首要目标。
随着国家招生政策的调整,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其文化素质和基础理论水平已经不再具有优势。并且,许多中职学生对理论课学习觉得枯燥、不感兴趣,缺泛学习理论知识的主动性、自觉性和良好习惯。但这些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并不低于同龄人,他们中的大部分性格开朗、思想活跃、好奇心强、动作的协调能力强,对从事动手方面的技能训练很感兴趣,也适合毕业后从事动手操作方面的工作。因此,本着因材施教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思想,中职的计算机专业教学,应该适应中职学生的特点,发挥其长处,回避其短处,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提高其职业竞争能力,适应市场经济对熟练劳动者与各种实用人才的需求。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软件的功能越来越强大,操作越来越简单、高效,各个行业、各个应用领域都有许多成熟的商业性成品软件可供利用,再也不需要一般的计算机操作者从事深奥的、繁杂的软件开发。因此在各行各业从事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操作者,只需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术,能熟练地操作相关行业的应用软件和有较强的技能操作自学能力,就能胜任相应的工作,而不需要掌握深奥的计算机后台运行知识与计算机系统开发理论。这就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应与时俱进,在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中,改变不合时宜的教学观念,重视实践性教学(技能训练)环节和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把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术和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操作技能训练作为教学的中心任务,把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作为主要目标。
二、加强技能训练,提高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的主途径
1、依据社会实际,确定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具体需求,不断完善专业课程设置。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普及和深入发展,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培训方式的社会化,大多数学生、在职职工、干部,掌握了计算机技术的基本操作技术,社会对普通的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需求已经趋向饱和,而行业性或专业性较强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却相对短缺,如办公自动化、网络管理与维护、图形图像处理、广告设计与制作、网页设计与制作、动漫设计与制作等应用型人才。
由于计算机对各行业快速的渗透和发展,各种专业化、行业化的应用软件的不断诞生和变化,人们可以对多个行业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有一定了解,但无法对无数计算机应用软件都进行全面的学习和掌握。所以中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应改变过去分散、多面的结构,充分考虑目前市场的需求,依专业化、计算机软件应用化的特征来确定中职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再根据专业发展方向重点开设专业性强、实用强的各行业流行、实用的应用软件训练课程。如办公自动方向就应增加办公软件、网络应用软件、常用办公设备使用与维护、OA系统等课程的开设量与技能训练课量,以培养学生熟练的自动化办公操作技术与能力,适应文员工作岗位对应用型性人才的具体需求。
2、加强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全面开展一体化教学。一体化教学需要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训练活动过程中既完成理论知识的教授,又完成操作技术的讲授与训练,学生在边练边学的过程中学会操作技术、练就熟练的操作技能同时理解基本的理论知识。中职学生基础差,对理论学习不感兴趣的特点,决定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分开的传统教学模式无法适应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课堂纪律管理难,教学效果极差。边讲边练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则非常适合具有性格开朗、思想活跃、好奇心强、动作协调能力强,对从事动手方面的工作很感兴趣等特点的中职学生。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实践技能训练作为教学的主轴,动手练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在完成训练任务的过程中老师讲理论知识,学生理解理论知识也就形象、生动、具体,学习效果就能显著提高。一体化教学模式下培养的学生有熟练的操作技术,也有基本的理论基础知识,完全能适应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实施一体化教学首要条件是教师。一体化教学需要的是“一体化”教师,没有“一体化”教师,即使把理论教师与实习(训)指导教师同时安排到课堂,共同进行教学,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的教学思想、思维观念、教学方式与方法还是割裂的,不能达到有机的统一、融合。“一体化”教师是指那些能够把专业理论与生产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能把深奥的理论知识融入技能训练过程的教师。一体化教师必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职业能力不仅是操作技能或动手能力,还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为完成职业任务所需的全部内容。他们是教学行家,也是生产好手,能在教学活动中将各种知识、技能、技术相互渗透、融合和转化。
一体化教师队伍的建设方式主要有请进来和走出两种。请进来就是把有多年相关行业工作经历、技能操作水平高,又有一定理论水平的工程师、技师聘进来,进行教育教学基本理论与技能的培训,使之成为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教学基本技能的一体化教师。走出去就是把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校内中青年教师派到企事业单位,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从事生产实践活动,通过较长时间(一年以上)的实践锻炼,使之具有生产实践经验和熟练的技能操作水平。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计算机专业的一体化教师必须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与技能,以适应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与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新要求。要建设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不断更新的教师队伍就必须制定鼓励自学、定期送培、定期到生产经营岗位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等培训制度与计划,并认真贯彻执行。
3、围绕一体化教学,建设好计算机专业一体化教室。一体化教室是计算机专业实施一体教学化的物质基础,是提高技能训练水平的技术保证。
一体化的计算机专业教室,学生机的数量必须达到一人一台的标准,性能必须达到能安装运行相关专业流行、实用软件。以保证学生参加技能训练的时间,和练习到最新最实用的计算机应用技术。
一体化的计算机专业教室,必须配有多媒体版的电子教室管理系统和投影设备。利用多媒体版的电子教室管理系统和投影设备教师才能作形象、生动的技能操作演示和理论知识讲解,学生听课与训练才生动、直观、有趣;教师才能对学生的操作行为进行监视和控制,从而方便地进行课堂组织与纪律管理工作;教师与学生才能方便地进行信息交流与沟通,教学的互动过程开展起来就方便、快捷。
一体化的计算机专业教室应配有专业的管理员,并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率,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专业的人士提供专业性的及时服务,教学过程也就能流畅进行,技能训练的教学效果提高才有可能。
4、加强校企合作,完善顶岗实习制度,提高顶岗实习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中职学校都加强了校企合作,建有许多的校外实习基地,为中职学生的顶岗实习提供了基本的保证。但是受市场经济影响和学校自身的经济实力限制,许多中职学校的顶岗实习均由实习单位围绕生产与经营活动安排学生实习岗位与工作任务,很少考虑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和职业规划,安排的实习岗位当然没有针对性,轮岗制度也难以实现。这样就把中职学生的顶岗实习制度,变成了企业的临时用工制度,纯粹为企业创造生产经营价值,而不是以训练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技能和积累岗位工作经验,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的。
因此,中职学校应加强市场调查研究,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沟通,努力寻找到企事业生产经营的岗位用工需求与实现计算机专业顶岗实习目标需求之间的接合点,或加大资金投入,如向企业支付一定的实习管理费用的方法,在顶岗实习的岗位安排上达到专业对口,实现岗位轮换。这样才能让学生在顶岗实习中从事与专业知识、技能相关的工作,学到学生想学、练到学生想练的工作技能。
技能训练水平与学生考绩考核和奖励、教学过程检查和督导、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及奖惩等日常教学管理密切相关,任何一个环节的松懈与疏漏,都会严重影响技能训练的效果。因此中职学校要想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技能训练水平,还应在教学日常管理工作下功夫,做细、做实常规教学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顺应人才需求趋势,必须加强实习课教学。中职教育描准社会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必须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习课是理论和实践的衔接,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提高,是培养计算机专业社会适用型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
2.实习课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手段。实习课教学能把抽象而枯燥的理论知识科学地、有效地转化到生动而有趣的实践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个人体验将所学知识转化为综合的应用能力,在实践中加以验证,对这些知识形成自己的感性认识,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3.实习课教学是巩固和加强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有效教学形式。在实习课教学中,学生依据所学理论知识,带着任务边思考边动手完成作品,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得到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有改进。
二、计算机专业实习课现状分析
一方面,中职学校学生的基础相对较差,中考失利的挫折感使他们渐渐失去学习的信心;进入中职阶段学习后,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自我控制力比较差,时常有违纪、违规行为,且屡教不改。另一方面,受计算机教育不平衡和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有很大的差距。新生入学时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基础好的学生已经能熟练进行文字编辑、上网以及收发邮件,而有的学生甚至没有使用过计算机,如此大的差距给计算机专业教学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再者,实习课教学考核方式不合理,很多中职学校都比较重视理论知识的考核,这无形中打击了教师对实习课教学的积极性,降低了学生对实习课的重视程度。
三、计算机专业实习课教学设计
1.结合专业特点,合理整合教材。计算机专业教材内容丰富,包括计算机基本概念、office办公自动化软件包、计算机安全网络等,在教学中结合专业要求对教材进行整合非常必要。教师要通过调整比较分析专业需求,对一些与本专业联系不大的教材内容,留给学生自学,而与本专业学生将来工作密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则重点讲解和反复练习,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专业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教学方法要新颖多样,科学有效。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选取任务案例、直观演示、示范操作、巡回指导等教学方法,对于理论性较强的知识,教师就要耐心地给学生讲明白,切不可匆匆了事;对于简单易学的知识,教师不妨采用直观演示法放映给他们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对于复杂、难以掌握的知识,教师一定要细讲、多练,反复给学生做示例演示;在让学生操作练习时,教师要巡回指导,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操作并指导其适时改正,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真正让学生熟悉操作方法、熟练掌握操作技能。
3.教学演示与教学展示相结合。在教学演示的设计过程中,教师既要把握该操作的知识点,考虑该教学演示的过程和结果,还要注重分析学生对该教学演示的接受能力,且一定要反复强调、反复演示,让学生独立操作练习时步骤清楚、方向明确。教师在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教学展示时,为了让学生明白作品的初衷和涉及到的知识点,教师应该对作品多加以讲解或提示,激发学生实习的动力,提高实践能力。
4.善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讲解Word文字处理软件“文件”菜单下的各命令操作,如新建、打开、关闭、保存、退出方法时,教师通过提问回顾Windows操作系统下有关文件操作的几种方法,上机时引导学生偿试在Word 窗口中能否使用这些方法完成相应操作,最后得出结论:Windows中的一些操作方法同样适用于Word,同样可以延伸到Excel、powerpoint。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善于分析各软件间的相通之处,培养学生善于分析、总结、触类旁通的能力。
高职阶段的学生学习更注重专业性和实用性, 计算机也成为学生学习以及将来的工作中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当前的计算机教学中存在不少问题,导致学习效率底下,掌握的技能不够扎实,到工作岗位时往往派不上用场。
一、高职计算机教学的现状
1.课堂氛围不佳
很多的学校和教师对于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还是偏向于原始教学,多以教授为主,一般来说很多是高职计算机的教学是作为大课堂进行,老师按照课本内容讲解,学生做一些课堂笔记,或简单的看老师的课堂操作,但往往这样的课堂是没有太多生趣,让学生觉得枯燥的,提不起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
2.课本知识和实际操作脱离
计算机的学习在高职阶段,学生接受的知识多来自课堂和老师,但计算机本身要掌握好它的操作,要真正的能熟练的运用要多练习多操作。很多高职学校因为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教室偏少,出现人多机少的现象,让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时间不多,仅仅让学生能学习到知识但由于不能实际操作和练习,使得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脱离。
3.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很多学生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计算机,但学生使用计算机大多是为了游戏和娱乐,充实自己的业余生活,为自己的兴趣而使用。计算机课堂上的学习是要对计算机软件和工具进行良好的运用。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如何让学生能够开心、愉快的学习,教师应大力的抓住学生的需求点进行计算机课程的开展,才能更好提升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4.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在计算机的本身运用中,很多学生接触的时间是不一样的,有的很早就开始使用,有的是简单的运用,所以本身学生对于计算机操作能力就有很大的差别,老师如果不能很好的掌握学生对于计算机操作能力的高低的了解,很容易在教学中不能平衡好教学重点,哪些学生能力更强,哪些学生计算机认识不高,这都需要教师做提前了解,才能更好的开展教学。
二、高职计算机教学方法改进
为了更好的开展高职计算机的教学,并更快的达到学习要求和学习目标,方法的改进是很重要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要转变。
1.教学理念的改进
中国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多为了能够应付考试和升学,这成为了一个形式性的标准 ,但对于计算机的学习,不光教师要改变观念也要引领学生转变观念,高职阶段,学生所学的更多是为了能适应社会,以学生本身出发,培养创新精神。计算机的学习要求是掌握书本知识,也要让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技能,并能自如的应用和熟练的操作,轻课本理论重实际操作才是高职阶段计算机学习的关键。
2.教学方法的改进
在一个课程的学习中,教学方法是重点,对于教学方法改进是十分必要的。
A.多沟通、了解学生情况
学生由于接触计算机时间和目的不同,对于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是有差别的,教师为了能更好的针对性教学,首先必须掌握学生的实际掌握程度,可以进行一些摸底的考试或者针对现场的操作进行问答,对学生大致的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能更好的进行教学。
B.实行启发式教学
课堂学习或是课后任务的完成,如果多是灌输式和填鸭式的,基本来说学习效果是不明显的,学生只有在感兴趣自愿的环境学习才能更主动更积极,能开心愉快的接受知识,激发学生的发问和求知精神,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能培养他们思维能力以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中可以采用讨论式教学,也可以多用实例操作讲解,这样更有说服力。
C.采用合作学习
教师可以在学习中分配学习任务,要求多人完成,在计算机教师不多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少量计算机进行联系,为了让每个人都有学习和练习的机会,按小组分配,并制定任务,大家合作按分组完成,大家在互相讨论和操作过程中,不光能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能力更能很好培养他们的协作能力。
D.轻理论重操作
计算机的学习由于有一定的复杂性,如果只是专注于理论教学,学生是很难熟练操作的,计算机如果不能掌握好运用,等于没有达到学习目标。要把重点课程时间放在实践课程上。对上机实习要作出明确安排,每次上机前都应有预习和准备,对实习的目的、任务、内容、流程与要求等,由教师进行详细的讲解。实习后,则由学员写出上机实验报告。这样做,既可以避免上机实习的盲目性,又可大大提高机器的利用率,从而保证教学质量。
E.强化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创新教育
高职计算机学习,更多是为了就业的需要,最终学习的目标和目的是能让计算机应用到生活和工作中,服务于社会和将来的单位,教师应帮助、指导学生根据工作实际进行选题,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结合有关单位的课题进行实习和毕业设计,这样,就更能体现以就业为导向,更有利于促进高职教育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当然,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建设一支“双师型”的计算机教师队伍,是搞好这项工作的关键。 当学生能够通过实践、工作实习来发现问题,哪里有不足之处,也可以利用高职阶段时间来进行完善,在不断的改进和尝试中发挥学生的特长,更好的为国家发展创造条件。
三、结束语
计算机教学的成效如何,最根本的标准是看能否培养出国家建设需要和受社会欢迎的人才。高职阶段的计算机学习是进入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时期,既是操作技能的培养也是一项生活工作必须擅长的操作,运用好计算机教学教学,需要教师的良好引导,并不断的让学生能参与实际操作,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能力,才能更好的提高高职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对计算机能力的掌握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德吉.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几点思考[J].考试周刊,2010年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