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农业营销创新大全11篇

时间:2023-01-28 18:21:1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农业营销创新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农业营销创新

篇(1)

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布尔丁(Ken-nethBoulding)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循环经济”一词。所谓循环经济,就是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线性增加来发展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通过循环利用生产物资,减少资源的消耗,减少垃圾等污染物的产生,其宗旨是在健康的环境下发展经济。“循环经济”的实质就是生态经济,是在全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变的严峻形势下,人类重新认识自然界、尊重客观规律、探索经济规律的产物。它倡导的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这样一种废弃物不断循环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佳模式。

20世纪90年代,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污染控制逐步成为发达国家环境与发展政策的主流,人们在不断探索和总结的基础上,以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为主线,逐步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产设计和可持续消费融为一套系统的循环经济战略。总理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别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国务院2005年7月提出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我国在多个层次上开展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探索,并取得显著成效。循环经济正以一种崭新的态势,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全球经济发展的新潮流、新趋势。发展循环经济是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各种新技术作为支持和需要相关法律规章作为保障,还需要营销创新这个动力源。

(二)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

首先是科学的发展观,它强调任何经济活动只有建立在资源的承受能力之内,才有可能实现持续性发展。打破了过去认为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传统观。其次是超前的科技观,循环经济是一种善待地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其实质就是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的经济活动,它强调人类在应用科学技术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充分考虑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修复能力,所倡导的技术载体就是环境无害化技术。再次是务实的生产观,即在生产过程中,尽可能节约资源,采用循环使用资源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它将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的闭环式流程。使有限的资源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最后是系统的整体观,要求人类以整体的观念研究人、自然资源、科技这个大系统内在的经济规律,包括价值、消费等,它把环境、资源、产品、价值、消费、科技、发展等有机地系统地联结起来,形成整体、协调、循环、可再生的生态链。

山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及前景

(一)水土流失严重且生态环境脆弱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山地占陆地总面积的70%,而南方红黄壤地区的80%为丘陵山地。山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在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山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生物资源、水资源等,但山地坡度高的高寒气候不利于农业开发;一些山地土层贫瘠,植被差,水土流失严重,导致生态失衡;缺乏循环经济意识,低层次的、粗放式的无序垦殖、过度放牧、过度猎捕、化肥农药等加速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山区农业经济可利用土地减少,土地养分下降。据《浙江省生态农业建设现状与对策》中的研究显示:1995年该省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24.3%,比1985年扩大590km2,年土壤流失量>6000万t,损失土壤N、P、K近120万t。近20年来,我国经济增长了6倍,而资源的消耗却增长了几十倍,这使我国的经济增长因资源短缺而面临不可持续的危险。

(二)区域弱势使经济发展缓慢

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山区交通密度低,人文环境相对较差,科学技术力量薄弱,信息化建设滞后。人们的思想保守,观念落后,其生产模式往往是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农产品的质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农经作物大路货多,精品少且产业化低,新农业技术、新品种、新管理模式推广、扩散缓慢,营销创新意识低,综合经营差,规模小,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业滞后,经济发展缓慢,资源丰富但经济贫困。

(三)山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前景

我国农村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精神指导下,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初步形成一个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资源培育与高效利用融为一体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如一些山区农业的果—粮、果-草-牧结合的复合生态模式;江苏丘陵区的庭院生态型模式(鸡粪喂猪、猪粪沼气、沼渣沼液肥田);浙江丽水“山顶树、山腰果、果间鸡、山脚稻”立体生态护理模式以及种养结合的“种草-养鸡-鸡粪肥园”、“稻田养鱼”等生态良性循环小系统模式,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增加了经济效益。又如浙田的“稻田养鱼”于2005年被正式确定为首批4个世界农业遗产保护项目之一,引来了国内外游客观赏,获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赢。实践证明,循环经济对山区农业经济快速协调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循环经济框架下的营销创新

(一)市场营销与营销创新

市场营销是个人或组织通过创造和交换产品与价值以获得自身需要的一种社会过程。营销活动既实施于流通领域,又不限于流通领域,真正的营销是以市场为起点,上延到生产领域,下延到消费领域。市场营销对于山区农业经济而言,是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的有效途径。传统的市场营销侧重于商品推销的销售观念,已愈来愈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现代的市场营销,其实质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营销创新是指企业在营销过程中,结合目标市场的具体情况,为实现既定目标而进行的有针对性的、有效果的创造性活动。营销创新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可靠保证。

(二)循环经济模式下山区农业的营销创新

农村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消费需求的复杂性制约着农业经济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遵循生态规律,促使山区农业的资源循环利用,节能减耗,保护环境的必由之路;是保障农产品优质、安全、无公害,市场竞争力提升的必然选择。

市场营销在循环经济模式的策划、布局、设计、服务、管理等方面具有导向作用,营销创新则是开拓、发展市场的先锋,是适应或领导消费者需求,以新制胜、以质量制胜,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并促进山区农业循环经济与环境良性发展的最有效、最可靠的措施。

营销观念创新。市场营销观念是企业各部门有效的组合与顾客满意及企业长期盈利的整合。观念的形成是由多种感知汇集而成的,观念一旦形成后,要想使其转变比树立一种观念要难得多。因此,要持续发展山区农业经济,必须树立绿色营销和生态营销观念。绿色营销是指企业以环境保护战略作为其经营理念,以绿色文化作为其价值观,以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为中心和出发点,力求满足消费者绿色消费需求的一种战略。所谓生态营销观念指的是企业如同有机体一样,要同它的生存环境相协调。

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关注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问题。在国际市场上,适度无污染,保护环境的产品和服务已成为世界消费的热点和趋势。越来越多的国家政府把贸易与环境问题结合起来制定相关政策,构筑“绿色壁垒”,“绿色”食品的价格一般要比同类食品高出40%~100%,在日本则有超过90%的消费者对绿色食品感兴趣。在我国国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消费者越来越注重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生产无公害优质农产品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保证人类健康的需要,是提高整体社会效益、生产者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是增强出口竞争力的需要。同时,加强公众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使山区农业循环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绿色营销和生态营销的实质都属于循环经济范畴,是促使山区农业经济发展并顺应国际贸易新趋势的必然选择。

营销服务创新。山区农业生产经营受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交通等诸多因素制约,其经济发展具有不确定性。而农产品加工,尤其是农产品深加工的严重滞后则是制约山区农业经济发展的瓶颈。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动,迫使农业结构不断调整,市场信息是山区农业经营管理决策的基础和前提,搞好营销调查研究,正确作出市场预测,则是营销服务创新的根本。营销服务创新还要遵循两个原则:“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生态农业原则;依靠科技进步、科技创新为支撑点的原则。在营销策划服务中,要根据物种特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立体开发、多层经营。打造山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开发优质、安全、无公害的农产品,并不断改良农产品的品种,提高优质率,保证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不断换代升级。建立生态园区,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开发特色农业,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创建无公害名牌产品,创立网络营销平台,不断增强营销后劲。

营销管理创新。进行营销创新的前提就是科技创新和质量管理体系创新。要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各个环节必须遵循生态技术规范,同时重视市场、农产品、营销策略、营销组合的创新。比如在循环模式设计阶段,广泛采用绿色设计技术,如减量化设计、可回收设计等;在实施阶段,对农产品的质量、卫生指标、包装、保鲜、运输、储藏、销售等实施严格监控,确保绿色食品的整体产品质量,并提高整个生产过程的技术含量;在消费阶段,发挥品牌效应,倡导绿色消费,使循环型消费成为主流的消费方式;在处置阶段,基本消灭废弃物,使资源最大限度地得到回收再利用,对确实无法回收利用的废弃物进行最适当的处置。还要加强信息化建设管理,使营销网络向系统化、规范化、全球化发展。并通过注册商标、申请绿色食品认证,对农产品依法实施统一、规范的管理,以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胡桂兰.发展循环经济—给地球疗伤[J].生态经济,2006(1)

2.张霞.以“循环经济”理念打造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J].北京农业,2006(2)

3.张静中.循环经济视角下的企业营销创新[J].生态经济,2006(6)

篇(2)

该书就内容而言,共分为五个章节,其中第一章以市场经济转型为视角,重点分析了食品安全问题,例如食品安全现状、原因及不安全食品对社会的危害性;第二章以城镇家庭市场为视角,通过实际案例(四川雅安市)分析了畜禽产品消费者行为和市场需求;第三章深入分析了农业营销的模式,例如奶制品以建立维度模型为主,再通过广告的方式为消费者建立品牌意识和开展品牌联想;第四章重点分析了农业物流发展现状、特点及现存和潜在的问题,随后站在企业和政府的视角下提出了改进对策;第五章深入研究了龙头企业和农业的关系,通过深究现存问题的根本原因,提出合理建议;第六章通过实地调查的方法,分析了茶业产业链,例如生产、流通、销售三者之间的问题,以便找到影响销售绩效的主要因素,基于此学习国内外关于茶业产业链管理先进经验,再因地制宜地提出针对性建议。本书就结构而言,具有层次分明、完整、有条理等特点,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展开书本知识,能够让读者阅读时将内容了然于心,此外,在内容选择上遵守了难易结合的写作手法,有利于帮助读者循序渐进地掌握书本知识。

二、理论丰富,观点新颖

作者指出:食品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为“食品原材料受到污染”,由农药和化肥的不正确使用、新科学技术应用、工业化污染等因素造成;其二为“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引发的问题”,由卫生条件不达标、食品添加剂、应用劣质原料及假冒伪劣食品等因素造成;其三为“食品流通环节引发的问题”,由食品监管力度弱、销售劣质食品、销售过期食品和三无食品、食品流通过程中卫生状况差等因素造成。针对以上问题的发生,应积极寻找对策,即在城市加大对不安全食品的监管,当然农村也不例外,否则会对农村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因为农村居民食品安全卫生意识相对较低,加上受购买能力差、不安全食品价格低因素的影响,在保证生命安全的前提下,该食品会成为他们的首选,所以规划农村市场刻不容缓。此外,不安全食品也会影响生态环境,食品的原材料来源于农产品,部分商家受利益的诱惑,会在生产农产品过程中采取违背自然和科学的方法,例如过度使用化肥和各种激素,长期的使用能够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甚至影响当地居民的生存环境,由此可见,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迫在眉睫。

篇(3)

1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研究

综合现有资料来看,针对我国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较少,李万君和李艳军通过对我国农业企业科技创新模式和风险的总结研究,确定在当前企业发展过程中,由于面临企业主体意识较低、创新水平不足、市场环境复杂等风险,我国农业企业的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肖更生等人则确定在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创新决策阶段、研发阶段、生产阶段和市场阶段共存在包括技术、人力资源市场、经济、政策等10个风险因素,同时确定了针对不同阶段风险因素的管理策略。高启杰通过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确定企业需要从自身和外部环境2方面进行建设,以保证企业总体创新能力的提高。综合现有研究来看,针对我国农业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的研究集中于对企业面临总体风险的研究。美国工业协会统计表明,在技术创新失败的原因中,产品技术失败率仅占据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失败率的22%,另外有经济方面的原因占据总体失败率的14%,剩下的63%则是市场营销的原因。尤其农业市场的不确定性和营销市场的变化加大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本。因此,从市场和营销角度来说,积极明确市场需要和社会发展要求,能够有效确定农业发展需要和技术创新成本,进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2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营销风险分析

本文将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分为决策阶段、技术研发阶段、农产品生产阶段、市场阶段等不同的阶段,结合50家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在不同阶段面临的政策、经济、自然、技术、市场、营销、管理等风险情况,利用样本收集和量表分析的模式,同时借助SPSS计算工具确定市场风险因素和营销风险因素的风险系数,进而确定2种风险因素对于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2.1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在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主要表现为新型科技产品往往无法站到合适的市场,利润低下、分散经营的模式不利于对于科技成果的把握进而也不利于科技产品的进一步推广。在创新决策阶段,市场风险得分在7分以上,技术研发阶段在6分以上,生产阶段再次达到7分以上,市场阶段接近9分。创新决策阶段,消费者和市场潜在能力对新型技术应用具有直接影响;研发阶段,企业无法准确判断该新型技术是否具备市场推广空间和利润空间,因此同样需要面临市场风险。生产阶段和市场阶段则需要考虑新技术生产的产品是否符合市场需求等,面临的不确定因素更多。

2.2营销风险

由于农业技术创新型产品的特殊性,其需要在充分考虑市场需要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营销策略,进而提高市场的产品接受度。创新决策阶段,营销风险得分在6分以上,技术研发阶段在5分以上,生产阶段则达到7分以上,市场阶段更是达到8分以上。由以上数据分析也可以表明,营销风险直接关乎企业是否能够推动新型技术和新技术产品的市场应用,影响企业市场价值的实现。而企业营销策略的失误,不仅会影响其知名度,而且会对企业后期技术创新发展造成影响。

3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营销风险考虑

3.1提高市场营销风险意识

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在决策制定阶段,即需要将市场风险和营销风险纳入考虑范围。企业需要转变只重视生产的营销理念,在追求产量第一的同时,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同时利用成熟的营销手段、充分的市场预估等,借助新产品打开市场空间,进而帮助企业激发总体生命力,实现技术创新服务于市场开拓,市场开拓再次推动技术创新的模式,促进新时期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应用和发展。

3.2加强农业市场环境的调查

加强农业市场环境的调查,做好市场环境的预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市场环境调查,集中于对我国当前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政策、现有农业经济形势、农业发展的科技水平以及市场内其他竞争对手的发展情况等进行调查。利用对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调查,了解企业所在地域的消费水平、文化水平、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明确企业所在地的气候条件、地理条件,进而为企业科技创新寻求合理发展依据。通过对企业现有文化、企业运营制度、企业基本规模、企业获得的国家政策支持条件等的调查,了解企业现行技术创新基础。通过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全面调查,了解农业企业现有市场运营条件,进而保证市场营销活动效果的最大化。

3.3完善商品生产和营销策略

农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商品策略和营销策略的转化,提升商品的技术内涵,提高企业综合实力,进而利用品牌效应推动新型技术市场营销的有效展开。从商品策略来说,为提高技术创新的针对性,促进新型技术的有效推广,可以利用粗放农业、多种经营的模式,实现商品的组合营销;引进新型农产品品种,并结合地域条件进行模仿创新,加速当地农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开发绿色农业和观光产业,利用绿色农业进行新型农业技术的推广;利用观光产业促进企业综合实力的提升,为技术创新提供资金和动力支持。从营销策略应用角度来说,需要注重人才培养,保证人才尽快熟悉新型农业企业技术;保证科研人才工作动力的持续性激发。当然也可以利用人才引进的方式,补充现有人才结构,促进科研氛围的形成;利用广告策略树立良好品牌形象,提升品牌知名度,进而也为农业技术创新的推广提供必要的空间支持。

3.4强化市场营销重点内容关注

在市场营销过程中,为提高新技术的接受程度,促进新型技术的有效推广,需要重视市场经营过程中潜在市场容量的开发,同时及时把握消费者对于新型产品的接受程度。需要着重提升新产品的质量,重视企业营销推广能力的提高。而在创新技术决策方面,则需要以消费者需要为准绳,以市场需要为标准,为技术创新方案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在不同的阶段,需要加强对于该阶段重点内容的关注,以便最大限度提升新技术产品的应用力度,满足消费者的新型消费需要,当然也为企业后期技术调整和研发方案的进一步完善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李万君,李艳军.农业企业科技创新的模式、风险、问题及对策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15(21).

[2]肖更生,姚琼,李崇光.技术创新的风险识别:农业科技企业的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0(10).

[3]高启杰.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8(7).

篇(4)

依据产学研协同创新理论,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应是农业科研院所、涉农高校和企业三个基本创新主体投入各自的科技资源和力量,在政府部门、科技中介、金融机构等辅助要素的支持下,共同进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机制创新的过程。其最突出的创新价值是能够实现知识链、技术链、产业链和价值链的融合,为实现农业科技和现代农业紧密结合的发展方式创设了体制机制条件。以往农业技术创新活动多以科研院所和高校为主,龙头企业及其他新型经营主体作用不突出,市场需求导向不强,创新活动分散,难以形成完整的技术创新产业链。而现代农业和特色产业发展所需的战略技术和前沿技术理念超前、学科交叉、研发期长,只有构建协同创新组织模式,集农业科研院所、高校和涉农企业各方的创新资源,优势互补、专业协作,实现农业产业全链条、研究开发全过程的集成化创新。同时,要使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导作用得以发挥,增强创新动力和能力,才能在现代农业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实现重大技术难题的突破。

2宁夏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主要成效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宁夏在不断完善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环境条件的基础上,以特色产业需求为导向,谋划思路、组织协调,在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实施体现区域产业战略目标的重大科技项目,力争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在重点领域实现创新引领,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宁夏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探索了可行之路,积累了实践经验。在服务区域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产业、增强产业竞争力的同时,自身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不断提升。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切实担当起支撑引领宁夏现代农业发展的重任,并提高了农业科技对宁夏现代农业和特色产业发展的贡献度。

2.1构建了学科融合和技术集成的创新体系

学科融合和技术集成是按宁夏现代农业和特色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而进行学科优化和创新团队建设。突出学科、团队的技术知识结构体系是针对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组合而成,集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技术力量进行系统研发。构建专业、结构合理的科研体系,培育能够支撑产业发展的创新团队,为宁夏现代农业和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①宁夏农业科研院所、高校和涉农企业各创新主体融合,开展现代农业和特色产业关键技术以及前沿技术研究,开展技术集成创新和工程化示范,探索协同创新机制。以首席专家负责制的管理方式,进行资源整合、优化配置、协同攻关。②与国内农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联合,集中优势资源搭建各类创新平台,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推进协同创新取得实质性进展。例如,在枸杞产业重大协同创新项目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中,依托国家唯一认定的枸杞工程中心创新平台,以项目为纽带,立足宁夏,积极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区内外其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等开展科技合作,组建研究团队,构建协同创新体系,实现了有限科技资源的优化共享和重大技术问题的协同攻关。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培育,已形成包括品种资源、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农机农艺、植物保护、品质检测、示范推广等较为齐全的学科设置和创新团队,把自身的技术优势转化为枸杞产业的综合实力,带动了产业链上相关行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

2.2凸显了科研院所在协同创新中的作用

作为宁夏农业科技的重要支撑和创新主力,宁夏农业科研院所立足于自身优势,按照宁夏自治区党委、政府对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要求,发挥省级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在学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具有的优势,把握时机,以自主创新资金项目为抓手,面向宁夏特色农业重大问题与创新需求,凝练了一批引领宁夏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产业升级发展的关键技术及其配套技术,集成院所科研资源,甚至院外的科研力量,形成内联外引的协同创新机制。依托院地、院企合作载体,积极发挥5个院地合作基地、35个重点培育的院企合作示范点、12个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以及9个自治区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服务团等平台功能和作用,组织实施了科技重大专项、专题,突破了一些制约特色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支撑了宁夏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同时与产业部门融合发展,共同打造21个自治区农科教高标准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基地,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和农机农艺技术,促进了科技成果与农业产业的结合,加快了区域农业现代化进程。在吴忠综合试验示范基地,在蔬菜、肉牛、果蔬及优质粮食等方面开展集成创新和成果转化,在草畜耦合技术、富硒技术开发、节水技术攻关示范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在中宁枸杞产业综合试验示范基地,集成示范病虫害综合防控、水肥高效利用技术及耕作植保机械等综合配套技,基地经济效益进一步提升。在西吉生态农业综合试验示范基地,示范马铃薯间作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模式,降水利用率和亩收益显著提高,被作为县域经济示范样板进行了多次观摩;建立的冬种蒜苗、夏栽芹菜(娃娃菜等秋菜)一年两茬种植模式示范基地、冷凉蔬菜新品种新技术集成示范园,示范西兰花等名特优蔬菜新品种,展示蔬菜水肥一体化技术,研制成功了芹菜起垄覆膜播种覆沙一体机,为解决西吉冷凉蔬菜轮作倒茬,提质增效提供了新的模式。在盐池甘草、滩羊综合试验示范基地,集成示范滩羊羔羊高效育肥、两年三产配套技术,羔羊成活率达96%,建立了优质滩羊肉生产生态养殖模式,育肥产品成功入选G20峰会;制定了优质滩羊生产相关地方标准2项,开发了适宜家庭消费的高端产品15个,为滩羊肉优质优价体系创建提供了技术支撑;示范甘草育苗、移栽、中耕、除草、施肥、采挖、病虫害预报及防控为重点的规范化、机械化种植集成技术,黄芪秋季机械覆膜精量播种技术,提高成苗率50%以上,同时解决了中药材苗期杂草防除难题。在平罗现代农业综合试验示范基地,示范了水稻保墒旱直播技术,水稻产量最高达到12659kg/hm2,创平罗县水稻单产记录。示范了春小麦耕播一体化匀播技术,春小麦平均产量达到8529kg/hm2,创平罗县最高产量;研制了“泌乳羊”、“羔羊”全混合日粮秸秆颗粒饲料新品种,自主研发的水稻旱地精量穴播机播多点示范,节种、抗倒伏,增产效果显著。

2.3实现了农业科技与新型经营主体的对接

以对龙头企业和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的技术支撑和服务作为推进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的基本落脚点,实地调研,与生产部门沟通,协调组织相关科研专家,将区域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的技术需求与最新科技成果进行对接。积极沟通联系,签订合作协议,并提供相应的技术对接服务,加速了成果的推广应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宁夏科研院所已在宁夏各县建立了100个新型经营主体合作基点,建设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区,促进科技与产业的结合,带动引领了地方现代农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同时,组织60余名科技人员深入特色产业一线,开展技术咨询和农民培训,举办技术培训班,培训新型经营主体技术员、科技致富带头人、新型农民,发放技术资料。

2.4增强了农业加工企业创新主体的能力

为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现代技术创新体系,宁夏确立以企业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的科技重大专项和项目的立项方式,应用开发类项目要求企业参加、产学研联合实施,引导和培育企业向科技型企业转型。对宁夏规模以上农业加工企业R&D经费外部支出分析也表明,企业主要与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合作进行R&D活动,但更多的是同相关研究机构合作。因此,宁夏农业加工企业创新主体的特征更加明显。2.4.1企业R&D投入主体格局形成“十二五”期间,宁夏规模以上农业加工企业R&D经费投入不断加大,经费来源中企业的比重不断增加,占比基本都在93%以上,企业执行的R&D投入强度(R&D经费支出/主营业收入)超过了全国同类企业平均水平,企业已经成为R&D经费投入的数量主体。同时,农业加工企业科技活动机构与人员也不断增加。可以看出,宁夏规模以上农业加工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意识增强,企业科技资源投入力度加强。尤其是企业在R&D活动经费结构中的比重增长,以及企业的R&D活动经费投入强度的增大,显示出农业加工企业在R&D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特征。2.4.2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功能增强反映科学研究(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经费支出比例呈增长趋势,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单个企业承担项目数也是全国平均值的1.83倍。期间,每万R&D人员专利申请量、企业中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新产品出口额占新产品销售收入比例整体提高,均不同程度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数据显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功能在不断增强,正在成为宁夏现代农业产业链上的重要支撑。

2.5探索了适应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的机制

协同创新本质属性是一种管理创新,是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提高创新效率的现实路径。这就要求参与各方具备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同时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和利用。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注重实效、共同发展”的原则,探索性地开展机制创新。在现有协同创新项目中,参与各方、创新目标、任务分工、经费分配、管理制度等方面形成了详细的方案,以确保创新目标及时、完整地实现。其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一些共性的和比较成功的机制做法,具体包括:①外部条件方面,农业科技协同创新项目实施与政府各项引导政策相契合,积极寻求政府的政策支持。不仅是政府财政政策的引导和扶持及社会资本的投入,同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集中力量突出重点,使得协同创新成果有明确的市场前景预期,充分发挥参与单位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提升创新效率。国内外经验证明,较为成功的协同创新组织均离不开政府相关政策的引导。②内在动力方面,关键是要形成有效的利益协调。签订协同创新协议,参与各方事先明确各自利益范围与责任边界;在创新目标、任务分工、经费分配、管理制度等方面形成细致方案。按照“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原则,改革了内部收入分配制度,以绩效工资为调控手段,奖励科研一线人员和科技骨干。制定了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办法,制定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办法,明确成果转化收益的80%归科研团队所有。

参考文献:

[1]杨晓洁,黄亚玲,李振永.探索院地院企协同创新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J].农业科技管理,2017,36(1):61-64.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268-2

基金项目:2011年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整合传统与现代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

英语是高校开设的公共基础课,它是不同学科和领域的基础,一直以来都受到各高校的重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也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以适应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需要的目标。高校英语教师为达到这一教学目标,纷纷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本文就自己学校的英语教学现状以及所开展的英语教学活动的调查与分析,初步探索农业院校提高大学生英语学习的有效途径。

1 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较差

农业院校中,学生生源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学生多数来自边远的地区,他们和来自都市的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有很大的差别。都市的学校中,英语教学环境较好,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例如广播或电视的英文节目,网络计算机等获得更多的语言输入;而在边远地区,学生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获得英语知识。相对来讲,他们的英语基础较差,英语的听说读写综合应用能力迫切地需要提高。农业院校一定要针对自己学生的特点,找到适合本校的教学方法。

1.2 教学模式有待转变

由于学生英语水平相对较低的原因,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到了词汇讲解,句法操练上,这样就导致学生养成了不善于思考,被动学习的局面。学生过多地关注单词,语法要素等个体的语言学习单位,而忽视了学习内容的宏观特征,例如说作者的写作目的,文章的整体结构等,使得所学内容分裂开来,不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习过程变得很僵硬,无法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所以找到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1.3 影响教学的主要因素需待把握

影响英语教学的因素很多,其中与学习者联系紧密的主要有两部分,即学习者的内部因素和学习者的外部因素;而内部因素与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有关,如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风格等,也包括学生的智力水平,语言潜能等;外部因素则涉及到教学环境和师生的互动情况。我们在对教学方法进行探索,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就要以这两个领域为基础进行具体的操作。

2 创新与实践的具体实施

2.1 使用语篇分析理论

改革总是以研究历史和传统为前提的,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也同样遵循这一规律,教学法的创新仍然和传统的课堂教学密切相关,重要的是教师已经转变了教学观念。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分析语法,句法和词义的同时,更加注重对语篇的结构分析,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和立场观点。例如:《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册第三单元“A Good Heart to lean on”描述了作者从小到大对残疾爸爸的复杂的情感历程。未成年时很勉强地陪爸爸一起走,对于人们注视的目光就会感到很难堪;随着年龄的增长,不禁惊叹父亲的伟大,他从不表现出对比他幸运或健康的人的羡慕或妒忌,他从别人那寻找的就是一个好心态。父亲乐观向上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作者,成为他时刻鞭策自己的一条行为准则。在讲授课文时,教师就引导学生把握住这一主题,使学生能够按照这一主线顺利地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文中多次出现倒叙结构,目的在于突出作者在对父亲回忆时,心中充满愧疚与歉意,他的后悔之情正是源自从前不理解父亲与现在钦佩父亲的强烈反差。对语篇的结构分析,有助于学生深切体会到作者对父亲的崇敬之情。此外,教师还可以将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例如让学生谈谈自己和父亲之间的情感话题等。学生只有明白了作者的写作思想,对文章的主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更好地学习其中涉及的语言表达方式。

2.2 加强写作训练

英文写作通常是检测和衡量学生英语水平的一个尺度,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英文写作变得更为重要。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英文写作的分值也占据相当大的比例。但对很多学生来说,英文写作却是他们的弱项。以往的写作教学也是按照给出题目,教师讲解,学生练习的套路来完成,学生在写作上的进步并不理想。特别是农业院校中,一些学生来自较边远的地区,英语水平相对较差,他们真的不知道如何下笔,到底写些什么,怎么写。针对这样的情形,教师就必须改变写作的教学策略。首先,教师在讲解课文篇章结构时,就渗透一些写作的方法。例如:《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册第一单元“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作者在叙述英语学习过程时,就运用了cause-effect的写作方法。作者在不同的阶段学习效果不一样,就是由于不同的原因而导致了不同的结果。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课后的练习-Succeeding in language learning, 实际上就是对cause-effect的写作方法的一次模拟训练,学生会很轻松地完成任务。其次,教师主要采用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English Teaching Method), 加强对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写作的训练,课堂上抽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完成写作,以达到强化其学习的目的。同时,教师还把学生在作文中所犯的错误进行分类讲评,如,名词单复数,介词的使用,不定式,分词,there be句型,定语从句等等,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语法错误明显减少,基本上能够掌握作文的写作要领了。

2.3 举办文化体验活动

作为理想的外语教学,应该能向学生提供一个这样的学习环境:它既能帮助学习者获取知识;同时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使用目的语的场所和机会,让学生“体验”于使用目的语的环境之中,从而获得较高的语言使用技能。因而伴随着课堂教学的改革,学院创办了以“体验英语,体验生活,体验未来”为主题的大学英语体验月活动。所谓体验,即接触英语文化的生活方式,了解英语文化环境中的文学,艺术;具体而言,体验主要包括文化学习,理解文化信息,体会文化实践活动,以及了解文化观念等。外语教学建立了实践的环境,真正实现了教学生活化。

通过举办一系列的活动,大学英语体验月满足了学生课余的兴趣爱好,活跃了校园的文化生活。这样就巧妙地把英语演讲,英语辩论,英美文化赏析,英语手抄报制作,外国影片欣赏以及英语戏剧表演与课内教学结合起来,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一方面,教师指导学生参与戏剧表演,配音大赛,诗歌朗诵的活动,给学生更多体验情感的机会,以争取在教学中能够产生共鸣;另一方面,文化赏析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异域的风土人情,例如希腊的神话故事,就令学生听得如醉如痴;影片欣赏则可吸引学生融入到剧情当中,其中的人物对白不仅是对学生听力的一次考验,同时对于深刻把握作品的内容和特色也是一个挑战。语言学习有了广阔的知识面做基础,学生对所学国家的文化,历史,地理,文学也有所了解,在外语学习中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些活动成了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补充。

2.4 开展课外自主学习

作为一门公共课,大学英语每周只有4学时,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课外的自主学习尤为必要。开展自主学习的前提,就是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学生要学会适应由高中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现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和要求,从而采取有效的学习方法。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这一转变过程,教师对教学安排做了一些设计。一般在学习新的课文内容之前,教师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样就增强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欲望。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信息技术在英语学习中也被广泛地推广和使用。一方面,学生按照老师的布置,可以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去搜索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另一方面,学校统一配备了语言听力教室,学生可以去那进行自主听力的学习,教师还会在固定的时间给予指导。自主听力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听,而是把听,说,读,写融合在一起,能够使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为了更有效地敦促学生学习,所有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第二课堂的表现都在学生的期末成绩中占有一定的比例,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英语教学能更有效地进行。

总之,这些教学方法的改革,不仅调动了学生的智力因素,还激发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解决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不仅将英语体验月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同时他们在英语学习方面的语言技能,思维能力和文化知识都得到了全面的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也有了极大的进步,特别是近几次的大学英语四级测试,全校的英语过级率呈阶梯状上升,由原来的20%多达到了现在的33.08%。实践证明,我们农业院校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舒文瑾.二语习得中的文化学习[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2] 贾会彦.利用网络教育资源探讨新的教学模式[J].光盘技术,2009,(3).

[3] 刘宏.试析文化观念在语言与文化教学研究中的中心地位[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11).

[4] 王寅.论语言的体验性——基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提出的语言新性质[J].中国外语,2006,(5).

篇(6)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245-02

一、目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现状

现行教育产业的跨越式发展,高校各专业的不断扩招,使得当今人才的供求关系日趋平衡,用人单位理想的人才不仅仅应当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更应当具有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创新性的各种能力。然而,目前高校教师普遍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却严重忽视了各用人单位对特殊领域的英语语言技能的要求,“专业不专,语言不精”的现象还未能根本改变。另外,很多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既没有能动地反映学生群体职业要求的差异性,也没有满足用人单位对专业的语言技能的需求。这一现实情况为国内各大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敲响了警钟,其课程的设置不能脱离市场的需求,其教学目标应瞄准人才需求市场,并最大程度地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基本标准保持同步。所以,培养创新型的英语人才是各高校应对新形势下人才就业的重中之重。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大学英语的教学体系相结合,依据语言习得的研究结果,合理选择教材,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大学英语教与学的重心落实到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上来。培养出的学生既有专业技术知识又具有利用语言工具将知识转化为实际的综合能力,从而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国内外许多教育家和研究者如刘润清、黄炎培、马君武等,都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进行过研究,这些研究具有较强的时代背景。为了弥补或者缩小校园英语与社会英语之间的距离,一些大学开设了多种与实际需要密切相关的课程。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升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元化的变化趋势,特别是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显著增加。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将会越来越以时代为背景,以社会需求为前提,并结合各院校所在省市的具体情况,调整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和实施办法,在不断地变化中求发展。

二、创新型英语人才的培养

本文的创新型英语人才培养研究主要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课外英语实践活动、英语课程考核方式、教学资源配置和学生职业素养与能力五个方面进行。其中,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主要是指我校联合办学的大一到大三年级学生的英语课堂教学;课外英语实践活动主要是学生参加的校内外英语第二课堂活动;英语课程考核方式是指学生期末总评成绩,涉及终结性评估成绩和形成性考核成绩两大类别;教学资源配置强调教学环境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主要包括大学英语网络平台的使用和校企联合平台的搭建和利用;学生职业素养与能力涉及到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尤其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文素养的培养。

1.课堂教学实践。课堂教学实践可以分为通识英语技能训练和后续课程教学两部分。通识英语技能训练主要指英语课程教学的实践化,把英语实践能力与其所学专业课程紧密相连。在课堂上最大程度地运用英语进行教学,充分利用课本配套光盘,学习地道的语音语调。精选听力材料,培养学生的听力兴趣,提高其听力能力。配合《大学英语口语交际策略》的内容,模拟情景进行口语交际练习,并且每节课前安排一至两名学生用英语做口述见闻,以此为渠道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通过学习扩充专业科技英语词汇,胜任一般性的科技文本的笔译工作。后续课程教学:开设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双语选修课程和全英文的专业选修课程。

2.课外实践。课外实践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相关专业的教师可以不定期邀请国外专家来校做学术报告,加强学术交流,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利用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中心巩固课堂所需知识,充分利用多媒体库资源扩大视野,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开设网络视频课,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丰富英语第二课堂活动,通过小品大赛、英语辩论赛、专业词汇百词竞赛、英文朗诵比赛、英文主持大赛、电影配音大赛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口语能力,让学生克服口语表达的胆怯心理。

3.教学资源优化配置。教材选取:重视语言实用能力,增加听说比重,难度循环上升,内容广泛,有时代感。教学环境:各种教学资源经过整合与网络有机融合,形成综合性的网络支撑平台――课程教学网站。借助该网站,可以开展网络辅助教学活动,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和自主学习。推进校企联合,搭建实践平台,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教学模式从单一学校主体转向学校与企业相结合。学校根据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定制课程教学内容和评估标准,发挥企业以自身需求为基础在专业开发和建设中的作用。如与企业合作开展创新大赛,由企业“出题”、出资开展各种类型的英语竞赛活动,锻炼并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4.评估考核方法。评估考核是检查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实施具有很强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大学英语课程现行的评估考核方式中,大部分只依靠死记硬背就可以获得高分,知识的实践性、应用性严重欠缺。基于就业导向的创新型英语人才培养体系,评估考核方法侧重于学生所学专业领域与大学英语的结合,更加客观地反映学生语言的应用综合能力。

5.职业素养与能力培养。面对市场激烈的竞争,除了要求“人岗匹配”即专业技能素质高外,企业的管理者认为人文素质更高的员工更会具有培养及发展潜力。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素质及职业素养的培养存在诸多契合之处。大学英语课程的授课内容以社会科技、职业名人、情感道德、优秀品质、学习能力、人际沟通和跨文化的相关内容为主。通过英语课堂教学,不仅使学生巩固和加深了对语言知识的学习,还使学生将相关知识和能力内化升华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些职业能力的提高促使学生成为吃苦耐劳、意志坚定、社会责任感强、富有团队精神的人才,为他们成功就业铺平道路。

现代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是随着市场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教育者们不能以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教育问题。高等教育的教师们既要考虑授予学生相关的学术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培养其多方面的创新能力,这样的教育体系培育出的人才才会更加具有竞争能力,符合市场的供需关系,从而促动经济的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从章.创新型人才的能力培养[M].西安地图出版社,2009.

[2]庞雄奇.美国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五大保障及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4).

[3]刘奎颖,郄丽娜.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及其与就业满意度关系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0,(12).

篇(7)

日前,中华全国供销合作社农资企业创新经营服务现场推进会在四川省绵阳市召开。“各地供销合作社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高度重视农资企业转型升级创新经营服务工作,将其纳入本地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重要组成部分,扎实推动,力争取得更大实效。”总社党组成员、理事会副主任骆琳就当前农资企业如何面对新的形势,进一步推进企业转型升级,以及如何更好地服务“三农”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骆琳认为,近年来供销合作社系统农资企业认真贯彻中发〔2015〕11号文件精神和总社有关部署,创新经营服务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各地在发挥农资流通网络优势,建设特色农资产品生产基地;依托农资企业,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基层社;开展土地托管服务,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建设新型庄稼医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农资物联网建设等方面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创造了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农资企业长期扎根农村,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已成为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生力军,成为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的排头兵。

骆琳说,在新的形势下推进农资企业创新经营服务,是适应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客观要求,是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内在要求,是适应农资行业企业面临严峻形势的迫切要求。进一步推进农资企业转型升级、创新经营服务,也具有许多有利条件和良好机遇。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骆琳强调,各地供销合作社和农资企业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1号文件精神和总社有关部署,坚持发展新理念,坚持为农服务宗旨,进一步突出工作重点,推动农资企业创新经营服务工作取得更大实效。要着力拓展经营服务领域,开展规模化、全程化、综合;着力推进农资物联网和智慧农资建设,提升农资流通服务水平;着力推进农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高效、环保、新型农资产品的供应服务;着力完善现代农资流通网络体系,优化农资网络布局和运营管理;着力加大新型庄稼医院建设力度,引导农户科学施肥用药;着力创新农资企业体制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会前,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尹力会见了骆琳一行。会上,与会人员现场参观了绵阳市盐亭县供销社为农服务中心、盐亭县供销社穗丰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土地托管园区和四川美丰绵阳循环经济产业工业园。四川省供销合作社、黑龙江倍丰农资集团、江苏苏农农资集团、浙农控股集团、安徽辉隆农资集团、广东天禾农资、新疆农资集团、烟台市农资总公司和中国农资集团等单位在会上作了典型经验交流。

全国总社合作指导部、农资局、四川省供销合作社主要负责同志,各省(区、市)供销合作社农资业务负责同志和农资企业主要负责人参加会议。

篇(8)

21世纪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共存的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主体,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其培养机制改革一直以来是学者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目前,国家在逐年增加对研究生培养的经费投入,希望培养出专业知识扎实、综合素质高、科研能力强的综合型高水平人才。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如何培养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日渐显示出其必要性和迫切性[1]。国内学者普遍认为,研究生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使用、学术氛围的营造等因素均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作为农科院校应用化学专业的硕士生导师,试图从本专业角度探讨如何在培养过程中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加深理论教育,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

 

研究生培养过程主要包含理论学习和学术研究两个部分。理论学习部分重点强调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教师通过在课堂上讲授知识引导研究生接受相关内容。在这个部分中,教师要注意在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紧密联系本学科的研究前沿和学术研究动态。例如,在农药化学课程中,教师讲到新型农药化合物分子设计理论时,首先给研究生介绍新药创制研发的“中间体衍生法”新思路,并介绍使用该思路设计新型化合物分子的相关英文文章,要求他们精读其中的分子设计部分内容[2,3]。通过这种方式介绍新型化合物设计方法的成功案例和研究成果,研究生不仅能掌握分子设计的基本理论,了解其实际应用,还能够提高阅读高水平英文文献的能力。另外,为了鼓励研究生自主学习,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我们尝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以试卷考核定成绩的考核方式,将一部分成绩用于考核研究生对于相关学习内容的拓展能力和水平。研究生通过课后对课程的特定知识点进行分析研究并在网络上并查找相关文献,获取更丰富的学科前沿知识,再回到课堂上展示其检索结果。该方法不仅锻炼了研究生检索文献的能力,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对课程中的难点主动出击,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养成了发现问题——寻找方法——解决问题的研究模式。

 

另一方面,通过建设研究生精品课程,提高授课教师理论水平,使教师充分认识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对于提高高等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性。根据应用化学学科的特点将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相融合,丰富教学内容,以确保学科知识的基础性、技能的广泛适用性、课程内容的时代性、教授方法的先进性,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将原有的讲授式教学扩展为多种教学方式,如专题讲座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不仅调动了研究生学习积极性,还培养了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4]。

 

二、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

 

在具备扎实的学科理论知识基础上,研究生培养还要注重为其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通过多种方式,让研究生积极参与到学术研究的大环境中来[5]。

 

(一)参与研究生科研创新课题

 

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应该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体作用,鼓励他们参与到各层次的研究生科研创新中来。目前我校有各级研究生创新课题可供研究生申报,导师应鼓励研究生以研究主体的方式参与到研究工作中来,在撰写申请书、设计实验研究内容、完成研究目标、发表研究成果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成长。同时研究生院和各学院也分别建立了激励机制,对于科研项目成果突出的研究生进行表彰,鼓励其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并申报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二)多参与学术交流,拓宽视野

 

为了使研究生更好的了解学科的前沿动态,并与自身所学相结合,激发创新性思维,要从多方面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给研究生创造接触最新研究成果的机会。我校近年来建立了“院长论坛”,通过邀请知名教授做客,给广大研究生带来论文选题,学术研究等相关方面的指引。各学院也结合自身学科特色,举办了相关的学术报告。如我院近期邀请了创腾科技生命科学技术部总监张春生博士介绍了分子模拟技术在农药研究领域的应用,报告中关于分子模拟技术在农药研究领域的应用和Discovery Studio在农药分子设计中的应用吸引了研究研究生的注意力。通过参加各种专题式讲座,研究生不仅可以更快更顺利的进入选题阶段,还为他们逐步进入各级别研究生课题申请提供了重要的信息积累。

 

除了听报告,还要给研究生讲报告、表达自己的机会,我校目前每年举办的“博士论坛”,鼓励在校研究生对论坛进行投稿并发表演讲。参加论坛的研究生从论文选题、立题依据开始,到研究方案、具体实施方法、研究创新点、可行性分析,再到搜集研究信息、分析研究实验结果,向其他研究生展示了自己的宝贵经验。此举大大增强了我校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协作意识,也提高了他们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促进他们的科研、学术和文化交流,为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三、实践出真知,在实践中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科学研究是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目的而搜集信息,并分析这些有效信息的一个系统化的研究过程[6]。在积累足够的基础知识之后,研究生的下一任务目标是综合应用各种知识和实验手段,创造性地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并最终实现。进行这种研究性的学习,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驱动力,也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必经之路。作为刚开始接受系统研究方法训练的研究生,导师应该教会他们建立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设计研究路线—确定研究方法—搜集研究结果—得到结论”的完整研究工作模式,养成主动寻找并解决问题的习惯。同时,在逐步接受该研究工作模式的基础上,教会研究生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研究视角,以及通过不同手段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和证实的科研方法,采用科学的方法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并整理出结论。例如,在一年级的研究生开始研究工作之前,导师应该教会他们熟练使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基础的科研方法。在高年级研究生开展研究过程中,导师要积极营造质疑、辩论的研究氛围,激发研究生的研究兴趣,鼓励研究生独立思考,准确判断并得到合理的研究结果,在科研室中建立起良性的互动机制。

 

篇(9)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金融业实现长足发展,有力支持了地区经济社会建设。但是,相对于城市金融的高速增长,云南农村金融的发展规模和速度都严重滞后。城乡金融发展存在巨大差异说明云南金融存在显著的城乡二元结构特征,该特征既是导致二元经济形成的重要原因,也是二元经济条件下经济、金融资源配置严重扭曲的重要表现,从而制约了云南城乡协调发展,以及“三农”问题的有效破解。农业供应链金融是近年来农业金融服务中出现的新型融资模式,与传统农业贷款融资方式相比,这种融资模式改变了金融机构与农户一对一的传统授信方式。它着眼于整个农业供应链,以产业链中的农业企业为中心,以农业合作组织为依托,从农业生产资料购进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为产业链整体运行提供金融支持。在这种模式下,农户不再是分散孤立、高风险、低收益的信贷群体, 而是与农业企业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的优质客户。农业供应链金融服务能够有效化解农户融资困难的问题,为解决云南省农村金融抑制问题提供思路。

一、农业供应链金融的理论内涵与运行模式解析

农业供应链金融是农业产业供应链理论与供应链金融理论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服务于整个农业生产、流通环节的新型金融服务模式。对农业供应链金融理论内涵的理解需要从农业产业供应链与供应链金融两个维度把握。根据物质有无生物属性将农业产业供应链划分为涉农供应链和工业连接型供应链。这种划分方式对整个供应链的运营及物流管理都产生了根本的影响,但农业供应链的概念如同供应链的概念一样,至今尚未在理论界得到统一。一般认为,农业价值链、涉农供应链、农产品供应链及农业物流网络等概念相同,可统称为农业供应链;它包含农业生产的产前采购环节、农副业的种植和养殖环节、农产品加工环节、流通环节及最终消费环节等;涉及所有组织和个人的网络结构,即从“种子到餐桌”的过程。现代农业在经营上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利益机制为联结,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实行产销一体化经营。龙头企业是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对整条链起主要的组织管理和控制作用,龙头企业主导整个供应链对市场需求变化进行反应,也是链中利益分配的主导者。农业产业加工后进入流通环节,进入方式有经销商直接采购、批发中心集中交易、物流中心配送等方式。物流的方向是自上游到下游,而资金流向则是相反,由最下游的消费者到最上游的农户,最终消费者是供应链资金流的最终来源。现代农业要求“物商分离”,由第三方物流企业(3PL)来执行产品由分散到集中、再配送到销售终端的过程。3PL专业化物流服务可使物流成本和服务水平达到最佳平衡。

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一个专业领域,它构架于供应链管理和现代物流管理理念的基础之上,利用对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以及面向授信自偿性来隔离借款人的信用风险。供应链金融运行框架很简单,即银行向自己的公司大客户提供融资、理财服务和其他结算,同时向这些大客户的供应商提供贷款及时收达的便利,或者向其分销商提供预付款代付及存货融资服务。传统农业具有产业化程度低、行业集中度低、作业地点分散、交易不集中(现金交易为主)、物流自营等特点,难以达到供应链金融的应用条件。通过农业产业化建立农业生产前、中、后各个时期的紧密联系,形成比较完整的、有机衔接的产业链条,以及组织化程度高,相对稳定、高效的农产品销售和加工转化渠道。大型的加工企业、经销企业及具有规模效应的物流中心成为供应链的龙头企业,为供应链金融的应用创造了条件。

二、云南省农业供应链金融体系的构建

农业供应链金融运行模式将各主体进行协调整合的组织机构及为各主体提供信用担保的担保机构处于整个供应链金融体系的中心位置,对于维持整个体系稳定与正常运转具有关键作用。因此,担保机构的选择与设计是构建整个供应链金融体系的核心环节。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中国特色的以农业产业发展需求而产生的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界定了其法律组织属性,其发展承载着云南农业产业发展的前景。作为供应链源头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后将从供应链层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规模和质量发展,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不仅牵涉着三农生产和消费循环,而且决定农业产业发展的前景。在传统的“公司+农户”或“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模式中,金融服务不能很好地开展,必要的融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从农业产业链的本质上来说,创新和发展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的金融业务、有效填补其中的金融空白将是农业发展的切实可行之路。

云南省供销合作社历史上以联系农村和城镇物资供应的方式,承担农业流通体系和农村农业发展的重任,目前以重构农村流通体系(生产资料、农特产品、其他农业流通)为主要发展模式。该模式是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和工业化时代中,以“两社一会”(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社、协会)为基础,以“打造一个龙头,建设两个体系”为目标,以重构农村流通体系为重点,建立综合广泛而有效的农村供应链和销售链系统并以此供销合作系统为基础构建全方位的农业促进服务体系。

具体来说,就是以云南省供销合作社为核心,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供销的环节中通过贸易融资形式形成金融服务支持。通过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二元模式,由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金融服务的直接承载主体,直接对接金融服务,通过供销合作社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必要的信用担保、资产抵押,从而实现农业供应链环节的金融服务支持,这种金融服务模式也可以称为供销合作金融。它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一是正规金融机构、非正规金融机构凭借供销合作社为农产品生产方提供低息、可靠、必要的金融服务;二是投入品供应商、贸易商或加工商以实物或现金的形式通过供销合作社向农产品生产者提供贸易信贷;三是订单农业中的龙头企业通过供销合作社向农户提供贸易信贷;四是农产品生产者通过供销合作社向农产品购买者以赊销的形式提供贸易信贷。

由于供销合作金融处于整个农业产业供应链的中间环节,即“农户―农村合作组织―加工企业”或“农户―农村合作组织―终端市场”环节,为供应链上下游环节提供金融服务支持,它是在原有“农户―加工企业”或“农户―终端市场”环节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来,其基础和微观对象就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业组织方式,其主体宏观对象就是供销合作社的引导组织方式。因此,构建农业供应链金融体系首先需要构建以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及信用担保机构共同参与的农产品供给金融服务机制。以供销合作社为核心,通过掌握各个专业合作社的资信水平、农产品生产状况等相关因素,向与之合作的担保机构提供信用担保,由农业价值链上各大流通环节参与方或金融机构向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金融支持,保证农业生产环节顺利实施。对于金融机构,不仅需要考察直接融资者的能力,而且要从整体上整合所有主体的竞争力及风险,为产业链量身定做合适的融资产品。

三、云南省供销合作金融的政策创新

按照《中国银监会 农业部关于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银监发[2009]1号)文件要求,将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全部纳入农村信用评定的范围,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采取“宜户则户、宜社则社”的办法,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进行综合授信,实现“集中授信、随用随贷、柜台办理、余额控制”,做到一次申请、集中授信、循环使用的金融服务。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银监会、农业部已将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了一个可以接受融资的主体,并且还要对此进行大力扶持。也就是说,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完全具备了接受农业融资服务的微观主体。

云南省供销合作社作为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直接管理机构,囊括了云南全省的基础农民专业合作社,同时也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接受农业融资服务的宏观主体。因此,云南省供销合作社是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产品供应链金融层面的发展主体,也是发展延续云南流通金融体系的核心要素,是实施各项金融功能发展要求的必要载体。

依托于云南省供销社成立的云南千社千品经贸股份有限公司,其宗旨是利用云南省乃至全国供销社系统的网络优势,服务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积极争取国家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等重大项目对云南的支持,逐步把公司建设成为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服务平台和农特产品的现代物流中心,使全省的农特产品快速进入全国物流体系,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切实助农增收。关于建立和引导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云南特色三农金融服务体系,需要做以下的政策创新。

第一,围绕着云南省供销合作社,通过云南千社千品股份有限公司构建服务于农业专业合作社、以农产品供应链金融作为产品的投融资担保公司。强化政策扶持力度,实现政府引导基金对于农村金融流通环节的必要支持,为进一步推进农业流通金融市场化起到引导和带动作用。通过成立担保机构的方式破解农村农产品供给环节的难题,改善环节融资单一化、无序化、高利息化的金融现状。

第二,云南省供销合作社及云南千社千品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投融资担保公司发起人,利用云南省供销合作社现有资产,包括土地、资金、房产等,同时结合云南千社千品股份有限公司的现金资产对投融资担保公司进行引导和带动,利用云南省供销合作社的国有政府背景接纳和引导社会资金注入,构建以云南省供销合作社和云南千社千品股份有限公司为核心、以农业担保业务为主线、服务于“三农”的投融资担保公司。

第三,利用投融资担保公司的平台,依托农业担保业务,盘活云南省供销社投入公司的资产,将各类存量资产变为流动资产并根据金融产品的特性,不断放大存量资产杠杆。

第四,以农产品供应链金融作为产品的投融资担保公司的构建将充分发挥资金的两级融资杠杆功能。第一级杠杆是政策引导资金引致省供销社的盘活社有资产变成可融资资源,第二级杠杆是第一级杠杆后带动的整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融资支持规模,切实做到金融服务深入基层,金融创新服务基层、金融资本回馈基层的金融创新服务体系的建立。

参考文献:

[1]陈贺.基于供应链视角的农业产业链融资分析[J].农村金融研究,2011(07).

[2]程杨娟.农业供应链金融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2.

[3]胡国晖,郑萌.农业供应链金融的运作模式及收益分配探讨[J].农村经济,2013(05).

[4]胡跃飞,黄少卿.供应链金融:背景、创新与概念界定[J].金融研究,2009(08).

[5]深圳发展银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应链金融”课题组.供应链金融:新经济下的新金融[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6]王宇波,马士华.我国农业产化进程中供应链管理的几点思考[J].物流技术,2004(11).

篇(10)

中图分类号:F3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4)10-2478-04

The Multi-layer Agriculture Marketing Development Pattern of Circular Economy Framework――Based on Central Plains

CHEN Xiang

(Huanghuai University,Zhumadian 463000,Henan,China)

Abstact:Central plains are the main agricultural areas, and agricultural marketing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regional agricultural economy.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agricultural circular economy index system of the central plains,the author located the regional agricultural recycling economy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focus,considering the regional agricultural recycling economy development barriers and pitfalls as well, and designed its core framework with two key innovations for the central plains agricultural marketing.

Key words:agricultural circular economy; agricultural marketing model; central plains

中原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农业主产区,同时也是人口密集区域,因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而严重制约着区内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原地区传统农业发展模式时间较长,在此基础上也衍生了应对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的农业营销方式,但随着生态破坏愈演愈烈,资源环境更加脆弱,中原地区开始在农业产业逐步引入循环经济。未来中原地区农业营销将逐步由传统农业营销模式向循环经济农业营销模式过渡。因此,结合中原地区农业循环经济特征建立地方农业循环经济评价体系,并在挖掘中原地区现有农业营销模式的基础上,以此指标体系为基础探索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中原农业营销的新路径。

1中原地区农业营销必要性研究

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却并非农业强省,与农业营销不到位有很大的关系。探讨河南地区农业营销模式具有其自身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1)开拓营销模式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实现自身农业资源的充分利用。三大产业中,中国农业产业营销力度最为薄弱,这直接导致了农业产品附加值较低,不具有其他两大产业相当的品牌价值和品牌效应。因此,寻找适合地区的农业营销模式,能够通过逐步建立适应自身产品的营销手段,提升产品价值,实现农业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提高区域内农业从业人员收入。

2)有利于利用市场充分调整省内农业发展层次和农产品结构。营销是与生产和消费均密切联系的流通环节,通过有效的营销手段能够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和热点,从而实现以消费引导生产,改变农业单一的产品结构促使农业发展适合市场化进程。

3)增强农业产品在全国市场中的竞争力。通过农业营销手段充分将区域内农产品推出区域市场走向全国。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市场,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都对农产品有了更新的要求,不仅仅满足于饱暖,而是对优质特色农产品具有了更强的需求。因此,能够通过营销手段将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推向全国,实现资源优势、市场优势和产品优势的有效融合,最终实现农产品在全国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才是实现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有效途径。

4)当今社会追求人与社会的和谐平等发展,因此以营销带动生产,最终能够倒逼农业发展的生态化水平和可持续性的提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对耕地以及农产品均造成了一定的污染。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绿色农业产品的追求,其消费理念逐渐通过营销影响到上游供给端,从而推动了中国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

2中原地区农业循环经济模式选择和评价体系建立

2.1循环经济模式

循环经济是美国经济学家Kenneth Boulding在20世纪60年代首次提出的。其关键在于人与自然资源的系统内,通过科学技术使资源在投入、企业生产和产品消费直至废弃的过程中,将传统的要依赖资源消耗的经济循环运转起来,创造新的生产能力。循环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能够在更加健康的环境下促进经济的发展,是持续经济的一种践行模式。在这一概念上,循环经济即生态经济,是在人类重新认识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经济之间的关系后,寻求平衡运行的一种经济模式。

当前循环经济按照循环范围,大致可以分为以下4种类型:第一类为企业内部循环经济。其基本特征在于以“清洁”为特征开展资源和能源的综合利用,通过各环节工艺间的物料循环延长生产物资使用链条,减少能源和原材料消耗的同时,也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提高投入―产出比。第二类为区域生态工业园模式。其关键在于形成产业间的耦合关系,通过企业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集成使一家企业的废弃物成为另一家企业的原料和能源,建立生态园内的工业系统。第三类为社会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即建立社会废旧物资回收系统,实现消费过程后的能量和物质循环。最后一类为社会循环经济体系,该体系是最大的循环经济体系,也是当今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追求的发展体系,该体系以建设循环经济社会为目标,全面限制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将环境和生态负担降到最低。

上述四类循环经济模式除在范围上具有差异外,其自身的特性也决定了不同区域、不同行业在选择上述模式时需要考虑其适用性问题。第一类企业内部循环经济是将企业作为循环经济的发展起点,其受到企业技术、信息以及成本效益等因素的制约,因此,更适用于那些能够与外界进行有效物料交流的企业进行构筑,建立企业内外的物料循环。第二类区域生态园模式大多需要政府等外力进行组织和整合,而对于企业而言,其必须将废料处理等后端部门放到和销售部门同等的重视程度上,因此,要求企业间建立超越门户界限的管理形式,保证资源的优化利用。第三类社会废物回收系统并未做前端控制,而是强调废弃物产生后的回收,因此需要与前两类循环模式相结合。第四类循环经济是前三类相结合的理想模式,但受制于多环节的参与配合程度。

2.2中原地区农业经济体系综合评价

首先利用回归模型寻找农业GDP与系列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指标的关系系数,然后利用BPEIR(行为-压力-效果-冲击-反应模型)和Dephi法建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原地区农业经济体系进行综合评价。建立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农业经济发展指标,包括粮食单产、禽畜商品率;②非自然资源投入指标,包括化肥使用率、农膜使用率以及农机投入率;③自然资源投入指标,包括复种指数;④生态安全指标,包括森林草场覆盖率、有效灌溉率以及人均耕地面积。在此基础上建立评价模型如下:

Y=a0+a1×x1+a2×x2+a3×x3+a4×x4+a5×x5+a6×x6+a7×x7+a8×x8+a9×x9+ε

由表1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除人均耕种面积外,其余指标均与农业GDP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因此,可以利用上述系数比例构建中原地区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模型,其中上述指标中有正向指标和负向指标,正向指标即对循环经济具有正向影响的指标,负向指标即对循环经济发展不利的指标。选取1985~2012年中原地区上述指标数据进行拟合,以1985年数据为基础进行标准化,其中正向指标为该年度指标/基准年度(1985年)指标,负向指标为基准年度(1985年)指标/该年度指标。在此基础上,可计算出1985~2012年中原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情况(表2)。

由表2可以看出,中原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突出方面在于农业经济自身的发展,即产业化水平的提高成为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此外,非自然资源(包括化肥、农药等)的投入有减少迹象,说明中原地区更重视农药、农机以及农膜的使用效率,而不是单单追求简单覆盖。因此,生态环境指标较基期1985年大幅上涨,且进入2000年之后具有加速上涨趋势。

3中原地区循环经济农业营销壁垒

营销活动是个人或组织进行的以交换和创造产品或价值为核心的流通活动。市场营销活动是以市场为起点,向上衔接生产环节,向下对接消费群体的中间流通环节,因此其模式和发展趋势需与上下游均进行有效的衔接。

中原地区农业以传统农业为主,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和品牌认知。因此中原地区农业营销手段以传统模式为主,营销方式较为成熟。但由于固守传统,因此未能突出区域内农业特色和发展趋势。因此,从新型农业和农业循环经济角度来看,农业营销手段仍有着越来越明显的缺陷和不足。

1)固守传统,新型农业意识薄弱,因此未能形成有效的配套营销手段。中原地区由于具有较长的农业发展史,因此其重生产和轻销售的理念仍大量存在。很多地区虽然已经开展循环经济,但农业经济发展仍然以扩大生产、扩大规模、提高单产水平为主要目标,而不注重产销结合、产融一体。因此,尽管中原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已经经历了一段时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实际上尚未形成自己的农业循环经济品牌,更遑论拓展和保护了。

2)循环经济产业链各环节上利益主体关系不够协调。农业循环经济往往涉及上下游几个子产业,甚至可能横跨多个行政区。而由于循环经济强调整体而非部分,但区域的特殊属性和经营历史决定了各地农业经济考核以区域内为主,因此各个行政区域和循环经济各环节为追求本环节的利益最大化往往忽视整体利益而产生冲突。

3)生产经济规模较小、产业化水平仍然较低,导致农业循环经济往往限定在一家一户范围内,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不利于营销手段的使用和推广。尽管近些年来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但 “公司+农户”或“公司+示范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组织力量仍然较为薄弱。这就直接导致生产销售产业一体化水平较低,计划-生产-销售衔接难以紧密,龙头企业难以形成,辐射带动能力薄弱。未能形成循环经济集群为现代化的农业市场营销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4中原地区农业营销模式新框架梳理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中原地区循环经济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其发展特色和当前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在营销框架的建设以及营销手段的选择上,必须以尊重上述特征和壁垒为前提,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原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农业营销的新框架和新思路。

1)建立产业化营销思路。循环经济模式下的农业营销与传统营销思路不同,传统营销主要关注对特定商品或产品的推广和销售。但基于对中原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和特征的量化分析可以看出,产业化是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必须把握“产业化”的抓手,才能充分享受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红利,适应产品特征。同时,建立以产业化为思路的农业营销框架,也有利于避免当前中原地区农业营销各自为战难以形成规模化效应的弊端。以产业化模式建设农业循环经济,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推广,方能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

2)建立整体品牌意识,树立以循环经济全产业链为基础进行营销的观念,而非单一产品营销。告别传统农业中因以单一农户为中心,难以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品牌效应的困境,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链,树立循环经济品牌,拒绝营销标的单一化,从而实现循环经济产业链条上各环节间的优劣势互补,降低营销失败风险。同时,发展从产品到休闲农业观光的循环经济链条,通过农业循环经济的推广,也有利于推动产融结合实现金融反哺农业循环经济。在树立循环经济品牌意识的过程中,要注意强调产品特色,关注农业循环经济本身为消费者带来的消费体验,这种体验不仅限于绿色产品带来的健康,同时也要强调循环经济产业链上的可参与性。

3)把握循环经济营销的着眼点,循环经济营销不等于绿色农业,不等于非自然资源投入(农药、化肥和农膜等)营销的退出。农业循环经济以资源环境生态建设为指导思想,但并非以降低非自然资源投入为目的。通过对中原地区循环经济特征的发展可以看出,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非自然资源投入水平的确在不断降低,但并非完全退出市场,同时更加要求非自然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因此,针对农业产业链上非自然资源产品的营销应以生态性和贡献率为着眼点。

在上述营销框架下,要积极实现农业营销的“两重创新”:第一重,具有前瞻性的营销服务创新。农业循环经济仍然受自然环境和交通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其发展中仍然具有不确定性。同时,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动要求营销服务根据市场做出正确的预测。第二重,建立具有辅助监督作用的营销管理创新,创建全循环经济产业链的营销网络导向系统,对农业循环经济品牌实现统一、规范的全产业链管理。营销创新的前提是科技创新和质量体系的创新。因此,要求营销要协助生产检查农业环境生态安全,重视市场、农产品和营销策略以及营销组合的创新。如在循环经济模式的设计阶段,可以广泛采用具有生态化和节约资源意义的绿色设计,如减量设计、可回收设计以及循环利用设计等。在生产阶段,要协助生产部门进行产、运、储存、销售等各环节的严格管理,提高全环节技术含量。只有充分控制前段的营销管理,才能将循环经济消费理念推向市场,树立品牌形象,创造品牌价值。

参考文献:

[1] CHE D,VEECK A,VEECK G.Sustaining production and strengthening the agritourism product:Linkages among Michigan agritourism destinations[J].Agriculture and Human Values,2005, 22(2):225-234.

[2] 李瑾.我国观光农业的地域模式、功能分区与规划初探[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2,23(2):48-51.

[3] 张霞.以“循环经济”理念打造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J].北京农业,2006(2):1-3.

[4] 杨楠,倪洪兴.WTO农业谈判中的非贸易关注问题[J].中国农村经济,2005(10):76-80.

[5] 张红宇,赵革.新农村建设要充分释放农业的多重功能[J].农村经济,2006(5):3-6.

[6] 尹成杰.农业多功能性与推进现代农业建设[J].中国农村经济,2007(7):4-9.

[7] 朱启臻,鲁可荣.农业的公共产品性与农业服务体系建设[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7,9(1):90-94.

篇(11)

农产品被顺利的消费和使用,离不开产品营销。拥有恒定的销售渠道,农产品才能获得经济效益和市场优势。在销售过程中,并不能一味的降低成本和价格,投放大量的宣传广告。倘若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没有形成高效、安全、快速衔接,这些做法并不有效。黑龙江农产品的传统销售渠道是大流通,自产自销为主。销售的方向是面向大众的蔬菜水果店、超市等。渠道是农产品走向市场的一个障碍。现阶段最常见的分销渠道模式,销售基础是农贸市场,核心是批发市场,形成了多元化农产品市场体系。分销渠道模式多环节、多层次、弱控制、分散化,交易成本很高、产品的保鲜时间较短,有很多的弊端和不足。

1.2品牌意识不够

品牌从表面意义上解释,就是有品位的牌子,其品牌价值是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附加利益体现出来的。但市场中的品牌产品多是工业产品,农产品品牌很少。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黑龙江农产品要打造特色、强势的农业品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农产品品牌的塑造,不能依靠广告媒体。品牌形象的树立是企业经历长期积累和凝聚的结果,品牌也代表着该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的某种需求,有着象征性价值。品牌力量能够作为市场竞争的工具。就黑龙江农产品市场而言,农产品销售往往在农贸市场和批发市场,多数企业负责农产品粗加工和初级加工,市场中存在需求短缺和过剩的矛盾。农产品的研发力不强、深加工力不强、营销策略不够、营销意识差,因此许多企业为了塑造产品品牌形象,只会进行广告无限投入,缺少市场竞争力。

黑龙江五种具有优势的农产品中,牛奶产品品牌较为突出,有“飞鹤”“、完达山”“、摇篮”“、红星”等。但内蒙古的“伊利”和“蒙牛”,知名度比黑龙江的“飞鹤”、“完达山”要高的多。专业小麦中“北大荒”品牌被广泛认可。黑龙江的肉牛品牌“宾西”“、希波”和国内的“双汇”“、皓月”差距很大。专用玉米和高油大豆这两类农产品的品牌认可率很低,黑龙江专用玉米品牌有“松北王”“、兴茂”、“碧珠”“、温格林”,这些品牌的影响范围还只是在省内。尽管黑龙江农产品品牌数量上领先于国内其他省份,种类却很单一,没有整体品牌的优势。黑龙江农产品的品牌建设,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品牌塑造反映出企业经营策略、经营观念和经营思想,构建品牌也受到了企业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和消费者满意度的影响。企业若要树立品牌应改变短期思维,制定实施步骤和长期计划,为消费者所服务。这样才能构建好企业的品牌,企业也可以实现可持续、稳步、健康的发展。

1.3农业信息技术程度不足农业信息化是利用信息技术的成果,有组织、有计划、有行动、有步骤的让农民完成信息化农业生产管理。其中包括管理、生产、技术、售后和产品营销等行为。构建农业信息网络,农民能够上网获取农业种植知识,在网上获取销售订单,实现农产品技术、销售、生产管理的直接利用。农业信息技术的介入,不仅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让传统农业转变成为了现代农业。目前,在广大农村中,农业信息化已逐步普及,信息技术渐渐被农民接纳。但由于信息技术成本较高、消费市场和生产市场信息不对称。黑龙江地处内陆地带,建立信息化和进行信息传播较为不利,不能权威、准确、及时的和外界联系、沟通。黑龙江农村的信息化建设时间很短,又缺少技术性人才,这就使得农业发展程度和信息网络建设较为薄弱。

2黑龙江农产品的发展渠道和营销策略

2.1树立现代化的市场营销观念

市场营销活动指导思想是市场营销观念,农民依据多方面环境变化和农村经济形式构成的普遍意义经营哲学即市场营销观念。黑龙江农产品需树立现代化的市场营销观念,推进绿色农产品的生产,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改变过时落后的市场营销观念。在重视农产品生产的过程中,还需构建良好的营销观念。构建农产品的营销体系,强化营销理念,提高农业生产市场化、规模化、组织化和品牌化程度,使传统农业转变成为现代农业。

2.2整合销售渠道

黑龙江农产品营销的最大阻碍是销售渠道。落后的销售渠道会制约我国的农产品市场发展。因此,为了提高农产品销售渠道的有效性,要对农产品管理模式、销售渠道进行创新。完善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会影响农产品流通的效率和成本,并直接对农产品市场竞争产生影响。黑龙江农产品企业要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提高农产品的营销组织程度,加强农产品的市场开拓力。

2.3加强农产品的品牌意识

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黑龙江农产品不能局限于省内,要争取国内市场,构建自我的产品品牌。若要争创品牌,就要先提高经济效益。黑龙江省需从传统农业基础转变为现代农业,培养好品牌,注重产品品牌的营销建设,提升产品品牌竞争力。黑龙江省要按照实施步骤和农产品品牌的战略要求,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进程。除此之外,在农产品生产中,要投入科技创新元素,提升产品品牌的设计水平,发挥出自我文化优势,构建出新颖独特的设计思路。黑龙江农产品的品牌塑造既要重视包装和商标外在形象,还要让消费者满意品牌产品质量。其中涉及了营销、产品、服务等多方面工作。个性品牌形象也是很重要的,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和消费心理不同,对品牌看法也不一样。农产品营销前要做好准确定位,给消费者留下独特的第一印象,让消费者对品牌有着深刻的评价。农产品的品牌塑造离不开产品的创新,任何农产品都会经历诞生、发展、壮大、衰落的过程,时代会不断进步,消费者的思想也会不断变化。只有不断用新设计、新材料、新技术赋予品牌新形象,才能提高品牌创新实力。

2.4建设农业信息网络

农业信息网络是一个复杂、综合、富民、宏大的系统性工程。农业信息网络能够缩短国内各地的信息交流,实现了农产品的流通。建设农业信息网络,要投入资金建设功能强大、覆盖面全、技术先进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以此加强农业产品供求的联络、分析和预测。运用网络技术能支持农产品的营销。现代化的网络和信息技术,可进行有效化的信息服务,有助于传统农业升级改造,提高了农民生活素质和劳动生产率。因此,构建农业信息网络,能够为农产品营销提供服务,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