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服装生产流程大全11篇

时间:2022-03-02 07:44:5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服装生产流程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服装生产流程

篇(1)

1、业务接单工作是服装生产组织生产的第一环节,业务员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公司的形象,关系到公司接单的数量。因此业务员必须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思想,为客户做好服务工作,为公司组织生产做好资料收集和信息传递工作。

2、业务员要及时收发各种资料。收到客户样衣打样单后首先要对打样单进行登记,如打样技术资料不全则及时通知客户提交相关的打样技术资料,并对收到的打样技术资料进行登记。业务员通过打样通知单来通知技术中心打样,通知单上要明确打样计划完成时间,并在打样单登记表中填写实际完成时间和客户批文时间。

在打样期间业务员要做好客户和技术中心的沟通工作,及时把各自的信息传递给对方。业务员要关注技术中心的打样情况, 在客户交期内寄或送到客户手里。收到客户的确认意见(客户批文)后,及时反馈给技术科,业务员根据客户意见决定下一步的工作。

3、业务员收到面辅料打样单后,要对打样单进行登记,业务员通过面辅料打样通知单去通知供销科联系加工商打样。通知单上要明确打样计划完成时间,并在打样单登记表中填写实际完成时间和客户批文时间。业务员要关注面辅料的打样情况,在客户交期内寄或送到客户手里。收到客户的确认意见(客户批文)后,及时反馈给供销科。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B-0046-02

当前,中职学校服装专业课因受到课时量及中职学校教育特殊性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专业课教学中服装制版、裁剪、缝制、后整等四个方面的内容知识衔接性不够好,专业教学与企业生产实际脱节,学生对职业技术岗位的要求不够熟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毕业后对工作岗位的选择。校企合作下服装专业教产训结合教学针对传统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专业教学与企业生产合作的形式,在每学期的最后3个月,由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组织学生共同完成服装成衣生产中的制版、裁剪、缝制、后整等四大流程生产实训。在生产实训过程中,由教师与技术人员对四大生产流程中涉及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进行讲解或示范,将专业教学中的制版、裁剪、缝制、后整等知识技能与企业生产实际进行有效衔接,以岗位轮换的形式,通过流水线作业,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生产实训机会,使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得到磨炼和提升,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增强学生自信心、提高专业教师的岗位能力和专业教学质量的教产训结合教学目的。

一、中职学校服装专业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服装制版方面。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服装制版课的授课流程一般是专业教师对某款式进行款式讲解、设定制图规格、画部件结构图、放缝、裁剪纸样等。在授课中制版内容是就单件成衣而言,缺乏工业大批量生产的可鉴性,学生对成衣的结构钻研不够深入,对工业放码的要求熟悉程度不高,相关制版岗位介绍涉及较少,制版授课仍然停留在量体裁衣阶段,学生今后从事制版工作还要从头学习,不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对企业制版师岗位的意识。

(二)服装裁剪方面。服装裁剪在纸样完成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将纸样平铺在面料上,再用画粉画出纸样轮廓,最后用剪刀对面料进行裁剪,学生只需要一剪刀一画粉一锥子就可以完成单件款式的裁剪。在授课过程中,由于学校设备的有限,学生与教师比例一般是几十比一,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针对学生排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不能很好地逐一进行指导,进而在裁剪的过程中面料浪费较多,学生学习成衣的单件裁剪显然也和企业大批量生产相矛盾,授课中对裁剪师的岗位职责和要求及裁剪设备的使用方面涉及也较少,对提升学生的裁剪技能效果不够明显。

(三)服装缝制方面。农村中职学校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受家庭经济的影响,学生在实训耗材使用方面有一定限制,学生实训机会相对减少,缺少大量的实训来提高对技能的掌握和熟练程度;学生在实训中一般先看老师示范,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实训,对某款成衣的缝制基本是第一次实训也是最后一次实训,加上学生本身的素质有差异,教师示范及指导过程中的局限性,成品效果不理想也大多数在情理中。而在实训过程中,大多数教师一般是重在学生短时间内对某款成衣缝制技能的掌握,除讲解某款成衣的工序、工艺要求外,对于成衣化生产中的工艺文件、流水线操作、车间岗位等讲解内容会偏少,没有注意到技能后期的延续性和上升性。在实训过程中,学生作为生手,在缝制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缝制用时较长,身心都会比较累,进而影响学生对成衣化缝制的认识偏差,产生学习服装就是反复缝制衣服的片面认识,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服装后整方面。传统教学中后整是在学生完成成品的基础上,利用专业实训室配备的后整设备对服装成品进行熨烫、剪线、钉扣等工序。在传统教学下,学生对熨烫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要求比较低,学生熨烫技能水平停留在单件服装成品的熨烫上,教师对服装企业中后整车间工作岗位讲解较少,学生没有很好地系统了解后整车间的工作流程,在加深对职业岗位的了解方面作用效果不是很理想,实训中不能有针对性地结合和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

二、中职学校服装专业教产训结合教学的运用

(一)服装制版方面。在教产训结合教学中,服装制版通过改变以往授课过程中教师对某单一款成衣的讲解,由企业技术人员和专业教师根据企业的生产进度,对某成衣款进行工业纸样制版讲解,讲解内容上涉及制订商品规划书、绘制款式图、制作纸样、试制样衣、绘制基样板、系列工业样板推板等整个制版生产流程。在制版流程过程中,会涉及款式设计(助理)师、制版(助理)师等岗位的讲解和岗位职责要求,从而可以实现知识技能与岗位的对接,增强授课的实效性,实现知识与技能的应用性。

(二)服装裁剪方面。服装裁剪的教产训结合是指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根据生产货单号,组织学生完成制订裁剪方案、领样制样、排料、填写裁床铺料记录和裁床生产报表、运用现代电动设备进行裁剪、分包捆扎等裁剪生产流程。在整个裁剪过程中,明确裁剪师岗位要求和职责,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单色插色服装裁剪方案制订方法、样板领用细则、单排套排基本排料法、填写裁床记录和生产报表的方法和要求、电动工具使用、分包捆扎的技能,而且加深了对裁剪师岗位的认识,为今后从事裁剪师等工作打下初步的基础,学生学习起来更有效也更有针对性。

(三)服装缝制方面。服装缝制在教产训教学中,通过学生定期的流水线轮换作业形式,在车间班组长的指导下,学生完成制订流程工艺文件、设计和制作生产工序工艺卡、组织生产缝制流水线、流水线场地安排、前中期原辅材料收发等缝制生产流程。在生产实训中,学生通过与车间主任、技术员、班组长、检验员、机工、付工、设备维修人员等岗位人员的了解、接触、认识,不断地了解不同的工作岗位职责和要求,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岗位能力,逐渐形成职业岗位意识,为今后从事相关的缝制车间工作打下基础。

(四)服装后整方面。在教产训教学下,企业技术人员与教师根据生产进度,带领学生一起制订后整车间生产流程、编写整烫流程、制订装箱配码方案等生产流程。学生在不同的生产流程中,会不断地接触和掌握新的知识,如在制订整烫流程中,介绍企业对小烫、中烫、大烫的岗位职责要求;在装箱配码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安排组织能力和细心严谨的工作态度,这些都对学生今后从事后整车间的工作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特别是当服装成品打包装车投运到市场后,这无疑是对学生参加企业实训工作成绩的最好肯定,既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也给予学生今后从事服装行业以最大的鼓舞。

综上所述,中职学校服装专业教产训结合教学在扩大学生知识量、提高学生技能、提供学生实训机会、增强学生职业岗位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增强学生自信心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有效地提升了学生职业技能岗位水平和服装专业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姜蕾,傅月清.服装生产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篇(3)

关键词 :人才培养模式服装专业校企合作

一、服装专业学生实行校企合作的基本方式

绝大多数服装专业学生,在学校期间只是学到了专业理论,对于真正的服装生产流程并不十分了解。校企合作的方式,就是将学生投入到服装企业生产一线,通过观察生产流水线并动手实际操作,从而切实了解掌握服装加工的实操技能。在进入企业实习的阶段,注重的是锻炼动手能力,这是在学校日常教学中无法实现的。例如服装结构制图这门课程,学生在学校只能完成单件服装的制板、剪裁,当深入到企业之后,实际看到的是批量生产服装,在多层布料上排板、复板、剪切等,经过多重工序加工批量生产所需的裁片,还包括人员的分工协作、各种辅料的准备,不同工序的加工标准及质检要求等。这些都是学生在学校无法了解和掌握的,只有到企业生产实践中学习领会,才能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到企业,还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验证巩固在校学习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快速地将之运用到生产实践中。所以,这种校企合作的方式,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书本上专业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是使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不脱节,用实践检验理论,用理论促进实践。为培养专业理论知识扎实、符合社会生产实践需求的人才搭建平台,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服装专业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

企业是社会商品的生产者,对于学校的专业知识而言,企业更看重的是人才的实践操作能力。为了更好地符合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学院特别注重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是仅就专业知识纸上谈兵,而是学校依据实际情况,特色办学,做好校企合作的实践尝试。

1.创建专业的工作室

动手难、没有实践操作经验,是当今人才培养的瓶颈。根据办学特色与专业特色优势,我们可以在院校创建专业的工作室,模仿企业的技术室、工艺室。专业教师指导学生按照企业提供的任务单,模拟企业生产流程,完成较为简单的服装部件的制作。还可作为企业的一个外加工地点,使学生对企业的工艺要求和生产流程有初步的了解,逐渐地达到学生与企业需求的对接。

教师可以合理安排时间,发挥专业工作室功能,组织学生一边复习平时学习的服装专业知识,一边传授教材以外扩展的知识。为学生布置功课,检查指导学生作业,不间断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理论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不足,逐步完善和改进教学。还可以在工作室中添置一些专业书籍,让学生通过阅读扩大知识技能外延,增强学生对服装专业的喜爱,加深对服装行业的理解,拓展服装专业知识和技能空间。

2.改进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于服装穿着越来越追求时尚潮流,一些新技术、新思想也融入到服装生产中。所以服装专业教师也要结合服装行业的发展情况与人们日益增长的服装需求变化,改变教学方法。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要调整教学计划,将新鲜的思想与教学理念充分的体现在教学环节中,将服装行业的新技术、新知识以更加形象化的方式渗透到教学实践中。在教学内容中我们可以插入企业的技术要求、工艺编制、管理程序等相关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适应企业的各种岗位角色,为后期的定岗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学院可以聘用有经验的企业退休技师作为专业的指导教师,为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补充和专业技能的辅导,使学生及时将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有效结合。学院还应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组织学生制作服装产品实物,定期开展服装产品制作评比竞赛,举办服装实物展,通过竞赛评比活动,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技能的运用,加深学生对服装专业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学生服装制作整体技能水平。

3.渗透企业理念

篇(4)

我们国家的服装企业面临着很多问题,主要包括:

①首先我国气候变化的影响使得加工费的价格不断地下降,但是现在人工的工资却不断增大,整个工厂的支出费用与之前相比也不断上升,整个服装工厂的收入较低,获得的利润不断下降,使我们的服装企业越来越后退。

②由于服装行业之间的竞争,一些企业往往通过价低价格来获得客户,但是因为市场之间的互相竞争,服装企业不能很好地把握市场的占有率,所以各家之间的竞争导致了服装企业的倒闭或者是生产链中断。

③生产秩序的不流畅及其生产流程的不顺畅,常常导致我们耽误服装的生产,间接导致各种资源的损耗。

④由于人们对服装的要求不断提高,而且企业的生产量和产品的类型降低,因此服装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远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使得一些服装企业不得不对订单方进行赔偿,白白造成时间和资源浪费。

⑤我国企业经济出现大量的问题,如果一些企业不能完成对员工或者是服装设计人员的培训和深造,那么整个服装企业就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由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就会被同行企业淘汰。总而言之,现在我国服装企业面临着重大的问题,我们必须加强服装企业的技术管理来提高效益,同时不断地提高服装企业职工的技术综合素质,促进服装的生产发展。

2 充分运用技术管理来提高效益

服装企业运用技术管理来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是非常可行的途径,主要措施包括以下方面:

①技术准备是前提条件。做任何事情想要成功,那么准备工作必须是其前提条件。在服装生产过程中也是如此,我们必须做好准备工作,这是服装投入生产的基础条件,只有我们在服装生产之前,把各种可能出现的事情都预防一遍,这样才能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不会因为出现差错而延误生产。技术准备工作是一项非常严谨的环节,一个小的疏忽很可能造成各项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要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我们必须进行技术管理程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样品方面我们应该严格把关,样品呈现出的是我们生产的工艺和生产的能力,反映了服装企业的综合水平,因此我们必须按照实际的尺寸和标准来确定进行生产,与此同时,掌握面料的各种特性,比如缩水率、色泽度等相关特性。如果我们生产的样品不符合标准,生产的参数也出现问题太,这很可能导致生产失败,合作破裂,同时影响到我们服装企业的名声,但是相反,如果企业生产的服装质量较高,各项服装参数掌握得非常准确,合作方会非常肯定和认可我们的企业信誉和产品质量,有利于服装企业的未来发展。因此,在技术准备阶段我们一定要加强预防,防止各种不利事情的发生。

②加强服装材料的验收。我们服装材料的验收工作主要是检查面料的成分、色泽等各项条件与我们的生产工艺是否相符合。例如扣子的颜色与衣服的主打颜色不能相匹配、服装的拉链与衣服的设计规格不相符、面料的质量达不到生产要求等可能会导致我们的生产失败。

③根据客户的要求制定高标准和工艺的操作流程。根据我们客户对服装的要求我们应该制定相应的工艺规格和相应的操作方法,我们必须保证我们的服装生产安全,避免因为企业的操作失误而造成生产的失误。所谓的生产工艺规格和操作方法主要是指产品的规格或者是服装各个部位尺寸的要求,以及工序的操作等。除此之外,我们在制定服装的生产工艺过程中,我们应该加强自我服务意识,认真负责我们的生产过程,对服装的生产流程严格把关,通过各种查缺补漏的方法消除各种生产问题。

④根据科学准确的生产数据,有效地安排生产。由于生产提供原材料要不断地消耗我们的生产资源,不仅仅包括面料和包装等资源的使用,还包括材料的使用等,所以我们要加强原材料的生产控制,在小的细节上不断节约资源也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除此之外,我们一定要提供各种工序的耗时,有计划地安排生产,主要包括生产环节中时间的控制等。

⑤提供优秀的服务,完善企业内部的监督制度。在服装生产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加强生产的监督等各个环节,不放过一点的工艺疏漏,在生产服装的过程中力求完美,使我们的生产工序更加顺畅地运行。

3 提高人员的技术综合素质,促进服装的生产发展

整个服装公司的职工综合素质也是非常关键的,它直接关系到我们服装企业的未来发展。

①通过我国服装企业的技术培训,可以组织开展群众的技术活动,从而提高整个服装企业的生产质量,使生产服装的过程更加流畅。

②在实践中改进工艺,能够合理地利用设备和工具等,提高服装生产的效率,使其在相同的生产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服装。

篇(5)

随着中欧、中美就未来几年纺织品贸易达成协议,我国服装出口企业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市场环境,但是由于我国的服装业过度依赖劳动力成本优势,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水平有限。打造服装企业的敏捷供应链,通过管理创新可以使我国服装出口企业能主动适应国际市场采购模式的变化,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扩大服装出口。

服装业敏捷供应链

服装作为一种创新性产品,其产品特点主要有:生命周期短;种类多、颜色多、尺码多;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例如服装的流行易受气候、流行文化等的影响);顾客购买时宜受冲动情绪的影响。所有这些因素导致需求难以预测,产品需求平均偏差,偏差率大于40%。服装零售企业普遍存在存货率高,销售季节过后降价幅度大等问题。因此越来越多的零售商在选择服装供应商时,一项重要的考察因素就是服装供应商的供应速度和灵活性,以迅速应对不可预见的市场需求,降低因产品脱销,季节降价和库存过时所造成的损失。服装供应商要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胜出,提高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就是要建立敏捷供应链,采用快速反应战略(QR)。

服装业敏捷供应链的特点

敏捷供应链,又称反应型供应链,是指在竞争,合作和动态的市场环境中,由供应链上各环节组成部分构成的快速反应的动态供需网络,其核心是提高产品的可获得性,以尽快满足复杂多变的需求,充分利用每一个新的市场机会。

服装业敏捷供应链主要有以下特征:市场敏感性―迅速对最终顾客的需求做出反应;虚拟性――组成虚拟组织,供应链所有的成员信息共享;基于网络―整合各节点的企业,各尽所能,从而获得供应链的灵活性;过程的集成性―供应网络各成员之间业务流程是一个整体。图1反映了服装业敏捷供应链中四个特征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市场敏感性 对市场的敏感性是敏捷供应链的最本质特征。对市场的敏感性是指迅速而准确地把握最终顾客的需求并对其做出快速反应。借助于信息技术,通过多渠道快速、准确地收集顾客对产品或服务的个性化需求,真正做到以市场需求为驱动来安排服装生产计划。服装零售商通过对POS机提供的销售数据,可以分析消费者的偏好和需求的变化,然后把这些信息及时反映到供应商进行分析整理,整理后的数据反映到设计部门,设计部门通过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CAD)和计算机辅助打样系统(CAM)及时生产出合适的样品,同时推向市场,通过敏捷供应链的运作,从得到最新服装流行的信息到新的款式上市,一般只有数周的时间。

基于网络 敏捷供应链就是要建立一个包括从最初的原料供应商到最终顾客在内的供应链网络,在该网络内实现合理的库存分布,在网络中实现供应链伙伴的合作、协调、重构及利益分配,迅速传递顾客需求。服装的供应链网络是以品牌持有人或零售商为核心企业,众多供应商组成的统一的供应体系,在这个系统中,供应链各节点的成员信息共享,技术上合作,资金上相互支持,有足够的柔性来应对需求的突然变化。服装敏捷供应链网络的成员大多是小企业,这一网络中各成员的业务关系是长期合作的关系,尽管如此,并不是所有的成员都能够参与所有的项目―核心企业会根据不同的产品选择不同的企业构成供应网络。

过程的集成性(流程一体化) 敏捷供应链要求各节点的企业要打破组织界限,站在整体供应链的高度来进行跨企业的业务过程集成,在供应链网络中各相关企业共同进行新产品开发,系统管理及共享信息,充分发挥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真正实现缩短供应链渠道,协调各实体对变化的实时性响应,达到敏捷、快速响应需求的目的。在传统的服装供应链中,从产品设计到最后的产品销售往往需要1年时间,但是在敏捷的服装供应链中,由于有基于网络信息共享的虚拟团队的合作,使业务流程高度集成,能使这一时间大大缩短。

虚拟性 通过信息共享,建立虚拟组织,供应链中的各个成员企业明确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将不是自己优势的方面交给其他成员完成。近年来,服装采购趋于集约化―采购商希望一站式采购,要求供应商提供多种产品这就要求供应商有能力有效的控制供应链,建立虚拟组织,进行虚拟经营。在服装敏捷供应链中,面料、辅料供应商,服装厂,出口商,经销商,零售商共同建立了一个虚拟组织,在这个虚拟组织中,零售商是核心,而出口商是连接国内和国际市场的桥梁和纽带。

敏捷供应链的QR策略

敏捷供应链的需求反应机制为QR战略,即在最终顾客需求订单的拉动下,以提前期为供应链的管理核心,通过提高供应、生产、销售及物流的柔性和速度,实现对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的快速反应。从1985年以后,美国的服装业中大量采用QR战略,成效显著。 Blackburn的研究的结果是:以休闲裤为例,零售商Wal-mart、服装生产企业Semiloe和面料供应商Milliken通过建立敏捷供应链,采用快速反应战略,使销售额增加了31%,商品周转率提高30%(Blackburn,J.D., 1994)。

快速反应(QR)是一种运营战略(Lowson,2002),对于服装行业来讲,一方面要利用快速反应战略来处理服装的复杂的供应链和物流系统,另一方面,对于国外的零售商来说,将快速反应和离岸采购结合起来,能够有效地降低成本。

国外采购商对服装的供应有两种选择:低成本的离岸采购和本地快速柔性生产,采用何种战略取决于交货时间,供应商的服务水平和供应商供货速度,其中有两个条件和供应商有关。基于这个原因,我国的服装出口企业应该采取有效的快速反应战略,缩短面辅料采购流程和生产时间,提高服务水平(例如缩短打样时间,接受小批量订单等)以弥补由于地理位置带来的运输时间长所带来的竞争劣势。

我国服装出口企业打造敏捷供应链的必要性

适应国外采购商的要求

研究表明,通过分析价值链,根据产品特点选择合适的供应链战略,是通过对供应链的管理获得利润的有效途径。Gary Gereffi和Olga Memedovic(2003)认为,服装的价值链分为五部分:原料供应(纺织原料),面辅料供应,生产网络,出口渠道,营销网络和零售环节。服装产品的价值链是典型的买方驱动的价值链,在服装的价值链中,大量的零售商和品牌专卖店起核心作用,而服装出口企业作为全球价值链的关键部分,是连接国内外市场的主体,既是生产企业和下游供应商的排头兵,又是国外买方的供应商。不难看出,服装出口企业能够控制和改进,进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是供应链的前端:原料供应,生产网络,出口渠道,营销网络。

在全球服装价值链,地理位置,技术水平,工人的熟练程度,企业的规模影响供应链中的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和应得利润。由于零售商为维持品牌需要做大量的广告和促销投入,为增加收入,降低风险,零售商需要建立供应链的快速反应机制。由于全球服装供应链的末端的零售商大部分都在欧美国家,我国企业在地理位置上不如北非和中美洲国家占优势,只有建立敏捷的供应链,缩短供应链的流程,才能适应客户的需求。

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打造敏捷供应链,是弥补地理位置偏远的有效途径,通过打造敏捷供应链,及时,准确,快速的将货发到客户手中,才能增加我国服装企业的竞争力。这也是国外客户-进口商或批发商为满足最终客户的需求对外贸出口商提出的要求。

适应精益零售和跨国采购新特点要求

精益零售最初出现在美国的服装零售业,服装零售商通过对库存和销售的信息化管理,例如使用电子数据交换(EDI)、条形码技术和POS机等,可以准确及时地收集销售情况,预测库存数量,从而减少了采购和库存数量,增加了采购次数。这样可以有效地节约成本,降低风险。同传统零售模式下的大批量采购不同,精益零售的出现使采购模式也发生了变化,零售商通过及时掌握库存水平,要求批发商(进口商)小批量,多批次的发货。研究表明,零售商补充新货的频率达到每周一次甚至3天一次(Abernathy等,2000年),这一要求沿供应链传递,这就大大提高了对供应商及时生产,及时供货的要求。精益零售的出现,促使批发商要求国外供应商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打造敏捷供应链。

近年来,服装市场的激烈竞争使零售商在服装供应链中的地位逐渐提高,其对跨国采购的管理日益增强。国外零售商和采购商凭借对市场需求和销售渠道的掌控,对商品提出质量,价格,服务等需求,然后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好的生产者或供应商,最后销售到全球市场中。其采购特点主要有:压缩中间环节,降低采购成本。 越来越多的零售商或采购商直接在中国设立采购中心或办事处,直接与供应商洽谈,快速传递流行信息和客户信息;缩短采购周期,供货时间成为竞争焦点。这使得企业必须具有产品创新快、价格有竞争力、具有快速反应能力和频繁少量供货能力。建立敏捷供应链是非常有效的途径。

我国服装出口敏捷供应链系统的运作模式

建立以出口企业为核心的虚拟组织

通过以上对服装产品价值链的分析可以看出,服装的供应链被分成了两部分:供应链的前端―生产供应部分(国内部分)和供应链的后端―销售部分(国外部分)。我国的服装出口企业正是连接这两部分的关键节点。

服装出口企业在供应链各节点中有其特殊的优势:有稳定的客户和销售渠道;有专门的外贸人才,对出口的流程和国外市场开发有经验;资金充裕,可以为面料辅料供应商和服装生产厂商提供资金保障等。

因此构建我国服装企业敏捷供应链,就是要以服装出口企业为龙头建立虚拟组织,建立有效的供应网络,加大信息化建设,有效地整合供应和生产流程,最大程度满足国外进口商(供应商)和零售商对服装供应的时效性和灵活性的要求。

加强信息化建设和先进的设计开发设备的投入

从服装的全球敏捷供应链角度来说,零售商是实施快速反应战略的起点,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供应链各方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我国服装出口企业要满足进口商和零售商的要求,就要加大信息化方面的投入,在信息化方面同国际接轨,以便更好地同零售商共享信息。另一方面,出口企业要同国内其他供应链伙伴共享流行信息,销售,库存甚至成本等方面的信息。敏捷供应链是需求拉动的,只有信息畅通,顾客的需求才能通过进口商逆供应链在各节点企业之间形成连续的订单流。

由于服装产品必须要看到实物后才能预测市场前景,这就需要服装出口和生产企业提高复样的速度,引入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CAD)和计算机辅助制造系统(CAM)以及配套的设备有利于对国外客户的设计意图准确把握、快速生产和推销样品。有的客户甚至带设计人员到工厂洽谈订单,当场修改设计,及时看到样品,这大大提前了产品上市时间。

建立合理的生产流程,提高柔性生产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的服装生产企业在两个生产方式之间进行权衡和选择:要么提供大规模生产的标准化低成本的大路货产品,要么提供小规模生产的客户化或高度差异化的产品,当然,成本相对也高。但是随着国外零售商和进口商对供货速度快和产品批量小的要求日益增加,传统的生产方式很难满足打造敏捷供应链的要求。而大规模定制却能将这两种生产方式结合起来,以大规模生产的成本和速度,提供小批量、多品种、交货时间短的产品,即满足客户的需求,又能有效地降低成本,保持竞争优势。

在重构敏捷供应链的生产运作流程上,大规模定制就是用定制点有效地衔接生产过程的标准化和定制化的两部分。服装的供应链一般包括原料供给- 纺纱- 织布-印染-后整理-裁剪-缝制-整烫-包装,根据笔者的经验,一般敏捷服装供应链的定制点应以织造和印染直接为界,因为服装的个性化主要体现在颜色和款式上,适当保持合理的坯布库存,有利于迅速组织染色,满足客户需求,当然,对于长期客户,可以为其保留一定数量染色布的库存。

服装的生产过程中,要适当调整生产流水线,特别是缝制的流水线,在人员配备和机器设备的配置上要符合柔性生产的要求,例如,一个28-30人生产班组平时可以生产批量大的订单,必要时可以分解成2-3个小班组生产数量小的订单。

生产流程中引入服装柔性加工系统是提高快速反应能力的技术支持。柔性加工系统是采用生产调度控制软件和计算机控制的吊挂运输、生产加工单元所组成的柔性加工线。对于品种的适应性广,效率高,服装出口企业作为整个供应链国内部分的核心,应该适当投资或向下游服装加工企业推荐推广。

建立敏捷供应链,对生产决策的要求就是要使面料辅料的供应和服装生产有足够的柔性以支持大规模的定制。

建立敏捷供应链的快速物流管理机制

快速物流是快速反应战略从生产向物流领域的延伸,通过针对整个供应链物流系统的规划,迅速、准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运输。

建立敏捷供应链既要保证原材料和半成品在供应链迅速转移,以便节省时间,还要保持合理库存,节约成本,适应柔性生产的需要。对基于出口的敏捷供应链来说,保持一定库存是保证生产的柔性和灵活性所必需的。

出口的快速物流要保证成品能够迅速运送到进口商的仓库。由于客户下订单的小批量、多批次、多品种的特点,出口运输需采用拼箱方式,但国外的拼箱提货费用高,时间长,这就需要外贸出口企业将所需出运的订单整合,利用第三方物流服务商(货运)提供的方便,将同一国家、不同客户的货拼在一起出运,然后直接送到客户仓库(例如使用CIP价格术语成交)。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节省时间和物流费用。

打造敏捷的服装供应链是服装出口企业为了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生存而主动适应国外客户对供应链的敏捷性的要求,联合供应链上所有的伙伴敏捷应对最终顾客需求变化的一种企业运营方式,同时也是为了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而采取的一种运营战略。本文对服装敏捷供应链做了初步分析,对如何打造敏捷供应链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模式,但在具体运用方面,还需要各企业针对自身的性质和经营情况在实践中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篇(6)

随着中欧、中美就未来几年纺织品贸易达成协议,我国服装出口企业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市场环境,但是由于我国的服装业过度依赖劳动力成本优势,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水平有限。打造服装企业的敏捷供应链,通过管理创新可以使我国服装出口企业能主动适应国际市场采购模式的变化,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扩大服装出口。

服装业敏捷供应链

服装作为一种创新性产品,其产品特点主要有:生命周期短;种类多、颜色多、尺码多;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例如服装的流行易受气候、流行文化等的影响);顾客购买时宜受冲动情绪的影响。所有这些因素导致需求难以预测,产品需求平均偏差,偏差率大于40%。服装零售企业普遍存在存货率高,销售季节过后降价幅度大等问题。因此越来越多的零售商在选择服装供应商时,一项重要的考察因素就是服装供应商的供应速度和灵活性,以迅速应对不可预见的市场需求,降低因产品脱销,季节降价和库存过时所造成的损失。服装供应商要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胜出,提高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就是要建立敏捷供应链,采用快速反应战略(QR)。

服装业敏捷供应链的特点

敏捷供应链,又称反应型供应链,是指在竞争,合作和动态的市场环境中,由供应链上各环节组成部分构成的快速反应的动态供需网络,其核心是提高产品的可获得性,以尽快满足复杂多变的需求,充分利用每一个新的市场机会。

服装业敏捷供应链主要有以下特征:市场敏感性—迅速对最终顾客的需求做出反应;虚拟性——组成虚拟组织,供应链所有的成员信息共享;基于网络—整合各节点的企业,各尽所能,从而获得供应链的灵活性;过程的集成性—供应网络各成员之间业务流程是一个整体。图1反映了服装业敏捷供应链中四个特征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市场敏感性对市场的敏感性是敏捷供应链的最本质特征。对市场的敏感性是指迅速而准确地把握最终顾客的需求并对其做出快速反应。借助于信息技术,通过多渠道快速、准确地收集顾客对产品或服务的个性化需求,真正做到以市场需求为驱动来安排服装生产计划。服装零售商通过对POS机提供的销售数据,可以分析消费者的偏好和需求的变化,然后把这些信息及时反映到供应商进行分析整理,整理后的数据反映到设计部门,设计部门通过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CAD)和计算机辅助打样系统(CAM)及时生产出合适的样品,同时推向市场,通过敏捷供应链的运作,从得到最新服装流行的信息到新的款式上市,一般只有数周的时间。

基于网络敏捷供应链就是要建立一个包括从最初的原料供应商到最终顾客在内的供应链网络,在该网络内实现合理的库存分布,在网络中实现供应链伙伴的合作、协调、重构及利益分配,迅速传递顾客需求。服装的供应链网络是以品牌持有人或零售商为核心企业,众多供应商组成的统一的供应体系,在这个系统中,供应链各节点的成员信息共享,技术上合作,资金上相互支持,有足够的柔性来应对需求的突然变化。服装敏捷供应链网络的成员大多是小企业,这一网络中各成员的业务关系是长期合作的关系,尽管如此,并不是所有的成员都能够参与所有的项目—核心企业会根据不同的产品选择不同的企业构成供应网络。

过程的集成性(流程一体化)敏捷供应链要求各节点的企业要打破组织界限,站在整体供应链的高度来进行跨企业的业务过程集成,在供应链网络中各相关企业共同进行新产品开发,系统管理及共享信息,充分发挥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真正实现缩短供应链渠道,协调各实体对变化的实时性响应,达到敏捷、快速响应需求的目的。在传统的服装供应链中,从产品设计到最后的产品销售往往需要1年时间,但是在敏捷的服装供应链中,由于有基于网络信息共享的虚拟团队的合作,使业务流程高度集成,能使这一时间大大缩短。

虚拟性通过信息共享,建立虚拟组织,供应链中的各个成员企业明确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将不是自己优势的方面交给其他成员完成。近年来,服装采购趋于集约化—采购商希望一站式采购,要求供应商提供多种产品这就要求供应商有能力有效的控制供应链,建立虚拟组织,进行虚拟经营。在服装敏捷供应链中,面料、辅料供应商,服装厂,出口商,经销商,零售商共同建立了一个虚拟组织,在这个虚拟组织中,零售商是核心,而出口商是连接国内和国际市场的桥梁和纽带。

敏捷供应链的QR策略

敏捷供应链的需求反应机制为QR战略,即在最终顾客需求订单的拉动下,以提前期为供应链的管理核心,通过提高供应、生产、销售及物流的柔性和速度,实现对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的快速反应。从1985年以后,美国的服装业中大量采用QR战略,成效显著。Blackburn的研究的结果是:以休闲裤为例,零售商Wal-mart、服装生产企业Semiloe和面料供应商Milliken通过建立敏捷供应链,采用快速反应战略,使销售额增加了31%,商品周转率提高30%(Blackburn,J.D.,1994)。

快速反应(QR)是一种运营战略(Lowson,2002),对于服装行业来讲,一方面要利用快速反应战略来处理服装的复杂的供应链和物流系统,另一方面,对于国外的零售商来说,将快速反应和离岸采购结合起来,能够有效地降低成本。

国外采购商对服装的供应有两种选择:低成本的离岸采购和本地快速柔性生产,采用何种战略取决于交货时间,供应商的服务水平和供应商供货速度,其中有两个条件和供应商有关。基于这个原因,我国的服装出口企业应该采取有效的快速反应战略,缩短面辅料采购流程和生产时间,提高服务水平(例如缩短打样时间,接受小批量订单等)以弥补由于地理位置带来的运输时间长所带来的竞争劣势。

我国服装出口企业打造敏捷供应链的必要性

适应国外采购商的要求

研究表明,通过分析价值链,根据产品特点选择合适的供应链战略,是通过对供应链的管理获得利润的有效途径。GaryGereffi和OlgaMemedovic(2003)认为,服装的价值链分为五部分:原料供应(纺织原料),面辅料供应,生产网络,出口渠道,营销网络和零售环节。服装产品的价值链是典型的买方驱动的价值链,在服装的价值链中,大量的零售商和品牌专卖店起核心作用,而服装出口企业作为全球价值链的关键部分,是连接国内外市场的主体,既是生产企业和下游供应商的排头兵,又是国外买方的供应商。不难看出,服装出口企业能够控制和改进,进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是供应链的前端:原料供应,生产网络,出口渠道,营销网络。

在全球服装价值链,地理位置,技术水平,工人的熟练程度,企业的规模影响供应链中的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和应得利润。由于零售商为维持品牌需要做大量的广告和促销投入,为增加收入,降低风险,零售商需要建立供应链的快速反应机制。由于全球服装供应链的末端的零售商大部分都在欧美国家,我国企业在地理位置上不如北非和中美洲国家占优势,只有建立敏捷的供应链,缩短供应链的流程,才能适应客户的需求。

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打造敏捷供应链,是弥补地理位置偏远的有效途径,通过打造敏捷供应链,及时,准确,快速的将货发到客户手中,才能增加我国服装企业的竞争力。这也是国外客户-进口商或批发商为满足最终客户的需求对外贸出口商提出的要求。

适应精益零售和跨国采购新特点要求

精益零售最初出现在美国的服装零售业,服装零售商通过对库存和销售的信息化管理,例如使用电子数据交换(EDI)、条形码技术和POS机等,可以准确及时地收集销售情况,预测库存数量,从而减少了采购和库存数量,增加了采购次数。这样可以有效地节约成本,降低风险。同传统零售模式下的大批量采购不同,精益零售的出现使采购模式也发生了变化,零售商通过及时掌握库存水平,要求批发商(进口商)小批量,多批次的发货。研究表明,零售商补充新货的频率达到每周一次甚至3天一次(Abernathy等,2000年),这一要求沿供应链传递,这就大大提高了对供应商及时生产,及时供货的要求。精益零售的出现,促使批发商要求国外供应商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打造敏捷供应链。

近年来,服装市场的激烈竞争使零售商在服装供应链中的地位逐渐提高,其对跨国采购的管理日益增强。国外零售商和采购商凭借对市场需求和销售渠道的掌控,对商品提出质量,价格,服务等需求,然后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好的生产者或供应商,最后销售到全球市场中。其采购特点主要有:压缩中间环节,降低采购成本。越来越多的零售商或采购商直接在中国设立采购中心或办事处,直接与供应商洽谈,快速传递流行信息和客户信息;缩短采购周期,供货时间成为竞争焦点。这使得企业必须具有产品创新快、价格有竞争力、具有快速反应能力和频繁少量供货能力。建立敏捷供应链是非常有效的途径。

我国服装出口敏捷供应链系统的运作模式

建立以出口企业为核心的虚拟组织

通过以上对服装产品价值链的分析可以看出,服装的供应链被分成了两部分:供应链的前端—生产供应部分(国内部分)和供应链的后端—销售部分(国外部分)。我国的服装出口企业正是连接这两部分的关键节点。

服装出口企业在供应链各节点中有其特殊的优势:有稳定的客户和销售渠道;有专门的外贸人才,对出口的流程和国外市场开发有经验;资金充裕,可以为面料辅料供应商和服装生产厂商提供资金保障等。

因此构建我国服装企业敏捷供应链,就是要以服装出口企业为龙头建立虚拟组织,建立有效的供应网络,加大信息化建设,有效地整合供应和生产流程,最大程度满足国外进口商(供应商)和零售商对服装供应的时效性和灵活性的要求。

加强信息化建设和先进的设计开发设备的投入

从服装的全球敏捷供应链角度来说,零售商是实施快速反应战略的起点,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供应链各方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我国服装出口企业要满足进口商和零售商的要求,就要加大信息化方面的投入,在信息化方面同国际接轨,以便更好地同零售商共享信息。另一方面,出口企业要同国内其他供应链伙伴共享流行信息,销售,库存甚至成本等方面的信息。敏捷供应链是需求拉动的,只有信息畅通,顾客的需求才能通过进口商逆供应链在各节点企业之间形成连续的订单流。

由于服装产品必须要看到实物后才能预测市场前景,这就需要服装出口和生产企业提高复样的速度,引入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CAD)和计算机辅助制造系统(CAM)以及配套的设备有利于对国外客户的设计意图准确把握、快速生产和推销样品。有的客户甚至带设计人员到工厂洽谈订单,当场修改设计,及时看到样品,这大大提前了产品上市时间。

建立合理的生产流程,提高柔性生产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的服装生产企业在两个生产方式之间进行权衡和选择:要么提供大规模生产的标准化低成本的大路货产品,要么提供小规模生产的客户化或高度差异化的产品,当然,成本相对也高。但是随着国外零售商和进口商对供货速度快和产品批量小的要求日益增加,传统的生产方式很难满足打造敏捷供应链的要求。而大规模定制却能将这两种生产方式结合起来,以大规模生产的成本和速度,提供小批量、多品种、交货时间短的产品,即满足客户的需求,又能有效地降低成本,保持竞争优势。

在重构敏捷供应链的生产运作流程上,大规模定制就是用定制点有效地衔接生产过程的标准化和定制化的两部分。服装的供应链一般包括原料供给-纺纱-织布-印染-后整理-裁剪-缝制-整烫-包装,根据笔者的经验,一般敏捷服装供应链的定制点应以织造和印染直接为界,因为服装的个性化主要体现在颜色和款式上,适当保持合理的坯布库存,有利于迅速组织染色,满足客户需求,当然,对于长期客户,可以为其保留一定数量染色布的库存。

服装的生产过程中,要适当调整生产流水线,特别是缝制的流水线,在人员配备和机器设备的配置上要符合柔性生产的要求,例如,一个28-30人生产班组平时可以生产批量大的订单,必要时可以分解成2-3个小班组生产数量小的订单。

生产流程中引入服装柔性加工系统是提高快速反应能力的技术支持。柔性加工系统是采用生产调度控制软件和计算机控制的吊挂运输、生产加工单元所组成的柔性加工线。对于品种的适应性广,效率高,服装出口企业作为整个供应链国内部分的核心,应该适当投资或向下游服装加工企业推荐推广。

建立敏捷供应链,对生产决策的要求就是要使面料辅料的供应和服装生产有足够的柔性以支持大规模的定制。

建立敏捷供应链的快速物流管理机制

快速物流是快速反应战略从生产向物流领域的延伸,通过针对整个供应链物流系统的规划,迅速、准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运输。

建立敏捷供应链既要保证原材料和半成品在供应链迅速转移,以便节省时间,还要保持合理库存,节约成本,适应柔性生产的需要。对基于出口的敏捷供应链来说,保持一定库存是保证生产的柔性和灵活性所必需的。

出口的快速物流要保证成品能够迅速运送到进口商的仓库。由于客户下订单的小批量、多批次、多品种的特点,出口运输需采用拼箱方式,但国外的拼箱提货费用高,时间长,这就需要外贸出口企业将所需出运的订单整合,利用第三方物流服务商(货运)提供的方便,将同一国家、不同客户的货拼在一起出运,然后直接送到客户仓库(例如使用CIP价格术语成交)。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节省时间和物流费用。

打造敏捷的服装供应链是服装出口企业为了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生存而主动适应国外客户对供应链的敏捷性的要求,联合供应链上所有的伙伴敏捷应对最终顾客需求变化的一种企业运营方式,同时也是为了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而采取的一种运营战略。本文对服装敏捷供应链做了初步分析,对如何打造敏捷供应链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模式,但在具体运用方面,还需要各企业针对自身的性质和经营情况在实践中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篇(7)

一、中职服装专业企业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常规教学

企业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常规教学,涉及到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改革等。课程设置要与企业的需求相关,服装软件要与市场需要切合,体现市场化。中职学校可以采用专业模块化教学,实施小班小模块一体化教学,让学生走入“准企业”实践并设计成果,以贴近市场需要。在专业建设中,中职学校应积极推行弹性学习制度,继续推动以学分制为核心的教学制度改革,建立“学分银行”,鼓励工学交替,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高一阶段,学生统一进行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高二阶段,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爱好、兴趣和专长,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高三阶段,强化和巩固专业技能,进行课程和毕业设计,完成企业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所有程序。

二、中职服装专业企业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项目教学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进行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在职业技术教育中,项目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该劳动过程可用于学习一定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具有一个轮廓清晰的任务说明;能将某一个教学课题的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与企业生产过程或实际的商业活动有直接的关系;学生有机会独立进行项目计划工作,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或劳动行为;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具有一定的难度,不仅是已有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且还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在一定范围内解决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江苏省盐城高级职业学校(以下简称“我校”)在一整套流水线的教学中,融入生产和销售,从服装款式设计到裁剪,从制衣到展示,从管理到销售都上学生来完成。完成一件产品就是一个项目,一件产品的生产过程就是一个教学过程,就是学生的一个学习过程。

三、中职服装专业企业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仿真实训教学

企业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训教学,体现在校内岗位模拟、校外顶岗实习等。功能室、实训室的建设规划要与市场反馈信息吻合,具有超前意识。专业建设实施企业化模式,按企业架构设置部门、按企业的模式运作并细化项目,如设置设计部、生产部、营销部、人力资源部、模拟品牌陈列室等。企业化人才培养模式模拟企业的架构进行人才培养,认真研究企业的架构是首先要做的工作,在此基础上,对学校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按照企业架构进行重组,为学生构建一个真实的教学环境。

我校实行以生产实习工厂为平台,变学科本位为岗位本位,实现了“学校工厂化,车间产业化”,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体系,集教学、培训、研究、生产、销售、展示于一体,形成了具有完整生产流程的“准企业”人才培养架构。按照服装产品的生产流程来搭建模拟服装生产公司的内部架构,一家典型的服装生产企业一般设有五个部门,即生产部、设计部、展示部、销售部和人力资源部,对应于企业中的相关部门,学校也成立了企业化的部门。如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建立了服装设计工作室,服装美术专业成立了美术工作室,服装制作与营销专业建立了服装制作板房与特种缝制技术工作室,服装表演专业具有专业的服装表演厅,服装陈列设计专业拥有品牌陈列室,服装营销专业开办了品牌直营店和网络营销店。

在此架构下,学生与教师一起参与学校品牌的制作,从款式设计、打样、裁剪、缝制到制衣,从精选优秀作品到学校品牌专卖店展示与销售,及时把学生的最新作品推向社会,推向市场。通过一整套流水线上的实践,让学生和教师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专业知识和培养动手能力。学生操作与企业生产相仿,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指导教师和学生模拟企业岗位角色,模拟工厂实践并设计完成岗位任务,“做中学,做中教”。

企业化人才模式在服装实训基地教学中的应用,就是依靠专业、课程、教师、学生、教学、实训等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对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过程进行调节、监督、评价和保障,以保证中职学校目标和任务真正实现。

篇(8)

中图分类号:TP29 文献标志码:A

Application of Computerized Hanger System in Textile Industry

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of computerized hanger system can improve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 and enhance the market competitiveness of garment and home textile enterprises, thus bring them more economic benefit. Using this system in an efficient and cautious way is very important for both of the textiles makers and the industry to strength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dustrialization.

Key words: computerized hanger syst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dustrialization; garment; home textiles

《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要加大推广智能装备在纺织行业的应用,加强服装企业信息化集成制造系统和大规模定制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在服装和家纺企业推广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生产工艺技术,提高计算机辅助制造系统(CAM)、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CAD)、射频识别技术(RFID)、电脑控制自动吊挂系统(FMS)、智能仓储配送系统在服装行业中的普及率。‘十二五’期间,计算机辅助设计普及率要达到50%,计算机辅助制造的普及率则要达到25%”。把信息化融入工业中,必须改变传统思维模式,寻找适合企业特点的两化融合着力点,才能将传统产业改造成有信息时代特征和生机的新产业。而智能吊挂系统的应用就是服装、家用纺织品等行业实现两化融合的重要切入点。

1 智能吊挂系统简介

吊挂系统按照输送方式一段可分为落差输送吊挂系统和链条输送吊挂系统,按照控制方法则分为机械控制吊挂系统和计算机控制吊挂系统(智能吊挂系统)。其中,智能吊挂生产系统最早应用于纺织服装生产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简单的手工和机械传输方式逐步演变而来,是一种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新型传输方式,也是信息化和工业化有机融合的产物。目前,市场上主要的智能吊挂系统有瑞典ETON(铱腾)、德国杜克普、新加坡的INA和SMART MRT以及中国上海的威士、欧泰科等品牌。

智能吊挂系统按传输系统分属于柔性传输系统(FMS),它基于传统的流水线生产模式,以单元化生产为主要特征。其根据生产加工顺序,通过在计算机上设置参数来控制工件的运输路线,由吊架自动将工件输送到各道工序进行加工。其基本组成单元为工作站,工作站之间通过循环的运输轨道连接,挂有工件的吊架按工艺流程通过运输轨道自动输送到每个操作人员最方便加工的位置上,操作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取下或不取下工件操作,在完成该工序的部件后,通过输送控制键将挂在吊架上的部件送出,同时接收下一个吊架。

系统的整个运行过程为:上架站读编码主传动系统进料系统检码工位进料进料系统出码工位出料主传动系统下一个进料系统检码……(依次循环)下架站。

模块化的系统易于变化和拓展,可轻易添加工作站和暂存区,对于优化生产流程有重要帮助,能快速地变换流水线设置,适合多品种的生产。系统还可以根据所加工服装的颜色、款式、号码等信息,应用多内轨的工作站设置分轨接收路线,使操作者实现分色、分款式、分号码作业。同时,由于整个传输过程的自动化,因此可以实现产品不落地操作,最终减少成品的折皱和污垢,全面提升产品品质和生产效率。

2 智能吊挂系统在服装行业中的应用

大规模的成品服装生产,其整个经营过程是微利被动的,而信息化技术的融入可以有效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浪费,从而大大缩短订单的完成时间、降低成本和增强灵活性,提高企业的生产管理效率,进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有机融合将推动企业改进管理工具和产品设计,有效增加管理系统和产品本身的科技含量,实现各个环节的相互沟通和协作,从而全面把控其间的成本和时间节奏,最终促进企业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转型。

现代服装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小批量、多品种、短周期、定制化和个性化服务,这就要求服装企业具有快速的反应能力和现代化的管理水平。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步发展,除了采用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生产理念外,使用先进的智能化设备也是企业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缩短生产时间的重要条件。这也成为智能吊挂系统在服装行业应用不断扩大的主要驱动力。

目前,服装生产的组织形式主要分为整件作业和流水生产两种,流水生产的方式效率较高,因此被多数服装企业采用。传统服装的生产流程为:客户来单服装设计裁剪缝纫整烫后整理。在整个流程中,缝制是关键环节。但是由于物料传送穿插在各个环节中间,以捆包搬运形式进行的工件流动占用的时间最多。每一个流程中的服装部件加工结束后,一般工厂都会采用“单件流水”或“批量流水”的方式运送。由于衣料的尺寸、颜色、花样种类繁多,工序间产品的搬运方法也各不相同,因此每个产品的管理就变得很繁琐。目前一些中小型服装企业最普遍使用的搬运方法是绳子捆扎,虽然这种方法能缩短部分搬运时间,但仍有80%的时间要耗费在物料的传送上,真正用于缝制、熨烫和后整理的时间仅剩20%。因此,在服装企业的缝制车间里,捆包和分包就成为了管理困难、劳动强度大的工作。随着全自动裁床、拉布机、电脑平缝机、智能化整烫定形设备等一系列智能机械的广泛应用,这一问题变得更为突出。于是针对物料传送,一种能缩短生产时间、提高生产效率、自动平衡生产且可计算机控制的智能吊挂系统被研发出来。

早期的服装吊挂系统在国内服装行业的应用始于20世纪90年代,起初应用范围不广,主要集中在国有大型服装企业。进入21世纪以来,在经济全球化、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依托两化深度融合,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加强精细化管理能力和水平成为纺织服装企业提升竞争力和效益的突破口。作为缝制车间实现信息化的重要装置,智能吊挂系统理所当然地成为服装企业提效的首选。至此,智能吊挂系统的销量才开始明显上升,普及率也开始越来越高。

智能吊挂系统是在原有机械控制吊挂系统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它增加了能将每道工序的生产时间最小化、多方面提高生产效率的软件处理系统。整个系统的基本工作流程为:首先将整件衣服的所有裁片挂到吊架上(每个吊架上都可以设置客户的个性化信息),然后挂着裁片的吊架按照事先编好的工序路线被自动送往各道工序的操作员手里,并放置在最佳操作位置,从而大幅地减少折叠、搬运、绑扎、剪票据等非生产时间;当操作员完成当前工序后,只需按下操作员按键,吊挂系统就自动将吊架传送至下一工序站;所有工序完成之后,成品在下架工作站下架,空吊架返回上架站循环使用。同时由于每个工作站都拥有独立的地址,并且还可以在整个流程中使用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从而及时提供每站的实际生产现况、总的潜力产能分析以及每位员工的详细薪资资料、总的薪资报表、生产成本差异分析等,达到全程的生产控制和成品的可追溯。

流水线上产品在各工序间移动耗费的时间,直接影响流水线的生产速度和效率。智能吊挂系统则可以根据每个工作站传来的数据分析不同缝纫工的工作能力,通过自动平衡同一工序、不同工作站上工件供应数量的方式来减少工序间的移动。这种运行方式突破了传统流水作业平衡率只能维持在50%左右的极限,可以尽可能地使各项分工做到同步化,从而提高设备负荷和劳动生产率,缩短生产周期。

传统捆扎式生产模式在解决服装企业插单、翻单追加生产的问题时需要耗费大量时间,而采用智能吊挂系统后,服装企业只需通过中央控制系统将在线生产中的衣片暂停传输,并集中悬挂停放在指定区域,然后各工作站便可立刻投入新品种的生产加工,待这批产品加工结束,可继续原产品的加工。各传输吊架接收新品种的控制指令,各衣片按新的传输路线传输,实现与原品种的互不干涉、井然有序。同时,整个过程所耗费的时间也将大大减少。

总体而言,相比传统生产模式,智能吊挂系统一般可以提高10% ~ 50%的生产效率。除此之外,智能吊挂系统还解决了传统的衣片捆扎传递带来的衣片易折皱、半成品堆放混乱、整烫工作量加大等问题。

3 智能吊挂系统在家纺行业中的应用

智能吊挂系统在服装行业的成功应用,也激发了其在家纺行业的应用潜力。2012年,新加坡双星集团推出“衣拿”牌EH6R-C豪华型智能家纺吊挂系统,该系统采用链条式输送方式,增加了宽度和高度,且高度可自由调节,站位查看同员工多工序的生产信息,同时还具有返工疵点记录功能,可自动生成目标产量。

瑞典铱腾公司推出的适用于家纺产品的智能吊挂系统包括实时信息系统和为改进生产流程而设计的软件程序工具,可用于被单和枕套、床单、毯子、桌布、窗帘、垫子、床垫等家纺产品的生产。该系统由计算机管理,可采集所有可用于监控生产、管理生产的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对生产线做出迅速调整,并能满足扩大生产的需要,因此具有高度的灵活性。系统由高悬的传送系统和可单独寻址的工作站组成,把一件产品的所有裁片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传送。一件产品的所有裁片(例如床垫生产中的面张、包边、拉链等)被挂到一个可寻址的吊架上,送往各道工序。每道工序都在独立的工作站中进行,所有工序完成后得到成品。由于省去了搬运等浮余时间,成本得以降低。此外由于减少了人工处理操作、缩减了前期准备时间、改善了人体工程学以及大幅缩短了投入产出时间,生产效率可提升30% ~ 100%。

2013年初,由天津宏大纺织机械有限公司和北京经纬纺机新技术有限公司共同研制开发的SS型家纺智能吊挂输送系统初步成型。该项目是2010年底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向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提出研发家纺成品生产流水线的愿望,进而在后者的积极组织下进行的家纺智能吊挂系统研究项目。SS型家纺吊挂输送系统是基于RFID射频识别技术的智能吊挂输送系统,可帮助家纺企业实现生产各工序间的自动输送和存储;通过RFID技术对产品线进行详细记录,管理人员可以直观看到每个员工的生产信息(生产数量、返修量、待加工量等)的统计结果,实时监控各工序的供需情况,动态掌握整条生产线状况。

家纺行业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技术进步,促进产业升级,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措施就是研究推广家纺成品生产的流水线,提高行业自动化、连续化水平。智能家纺吊挂系统是家纺行业成品生产流水线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常有助于企业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抗风险能力。

4 总结

智能吊挂系统在服装、家纺行业的成功应用是纺织行业践行“两化融合”的重要体现,它不但可以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还可以使上下游各阶段的信息化系统联合起来,建立科学高效的信息化集成系统,促进销售环节和生产过程的优化,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和市场反应能力,从而适应现代服装和家纺生产的要求。

纺织企业在选择引入智能吊挂系统前,必须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慎重考虑投资回报、性能的完善性和长期有效性以及是否能从中获得足够的技术支持等问题。同时在引进智能吊挂系统后,必须加强对吊挂理念的认识,不能盲目照搬外国专家的工艺组合,需针对企业实际的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合理地进行工艺设计,充分发挥吊挂系统硬件和软件的效用,制定符合自身生产需要的解决方案。此外,并不是每个产品的生产都必须在智能吊挂生产线上完成,企业应对相应产品的每道工序仔细测试、比对,把不适宜在吊挂线上加工的工序调整下来,重新设计。除了针对系统本身的一些应用研究,企业还应重视对相关使用人员进行操作技能方面的培训,提高现场管理水平,并针对产品生产和企业发展的需求对智能吊挂系统进行持续的技术升级。

参考文献

[1] 中国服装协会. 2012 — 2013中国服装行业发展报告[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3.

[2] 武建.缝前设备科技创造价值[N]. 中国服饰报,2012-12-28(A25).

篇(9)

当前,高档服装、时装和职业装的成衣定制MTM(made-to-measure)已成为世界潮流,也成为服装生产企业应对困境和挑战的有效途径。然而传统的服装量身定做模式显然存在许多局限:一方面是大型服装企业不愿意从事零碎的加工业,而小规模的服装作坊不具备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无法生产出高品质的服装。另一方面是传统的服装量身定做由于受诸多因素的限制,只能服务一小部分范围,效率不高,异地接单速度慢且沟通不便。

如何突破这些制约和瓶颈,红领集团的成功实践给出了很好的答案。红领集团以现代科技手段突破传统的服装定制瓶颈,以实现信息化、个性化、差异化、国际化融入工业化,建立了一种全新的MTM商业模式,最终实现平台化作业模式。

红领MTM运营支撑平台是专注于男士正装个性化定制的全生命周期彻底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平台。由红领服饰斥数亿资金、历时十几年精心打造,融合精湛的正装定制工艺与先进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为一体,依托全球多语言数字化服务系统的强大支撑,迅速发展成为全球唯一的男士正装定制领域的大型供应商平台。

作为企业两化融合团队的直接领导者,红领集团董事长张说过这样一句话——“信息化是一个工具,你的战略思想有了,定位有了,方向有了,IT可以帮你实现。”他认为,新技术的应用可能为企业创造全新的战略机会,不同的基础信息架构,为企业带来的也许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商业模式,尤其是对创新型战略来说,信息化最能够体现企业战略的差异之处。理想的信息化架构可以把商业模式转化为行动,并能灵活经济地影响企业流程的变化。

IT之上

红领集团的MTM战略是建立在基于以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核心的弹性信息化架构的基础之上的,强调的是通过对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所蕴含的创新驱动力的深刻挖掘,捕捉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的化学反应式的变革力量,规划设计能够高效率、低成本支撑MTM战略实现的创新型信息基础架构和自动化快速生产体系。

红领MTM运营支撑平台的构建是基于三维信息化模型,以订单信息流为核心线索,以专业技术数据库和管理指标体系为核心依据,在组织节点进行工艺分解和任务分解,以指令推送的方式将分解任务推向各部门(工位),并以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数据传感器,持续不断地收集任务完成状况,反馈至中央决策系统及电子商务系统,能够透明、高效地弹性化实现MTM商务流程和MTM生产流程的基础信息架构。最终形成基于弹性信息架构,由以客户价值和客户流程为核心的电子商务平台和业务操作系统组成的支持新型商业模式的企业商务管理系统;以订单信息流为核心的由计算机网络控制的多个柔性加工单元组成的分布式自主制造系统;以统计指标体系为核心的由多屏展示系统和数据分析中心组成的支持目标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组成的全面实现MTM商务流程和MTM生产流程整体信息化系统。

在整个MTM运营支撑系统中有两个环节最为关键,一个是人体测量与大规模样板库,另外一个是电子商务门户平台。采集人体数据的型与号是MTM工作的关键一步,它的正确与否决定了结果如何。红领创造了一套标准化、规范化的数据采集方法,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将很难作对的成了很难做错。此外,大规模量身定制是以智能化、自动化工业生产装备为基础,以CAD/CAM为设计手段,以网络化与通讯技术、软件技术为数据采集、生产管理与控制平台的综合性生产经营管理模式。这样的综合模式,需要把上述的各类设施集成为一个信息资源共享、协调工作的大系统。采用什么模式进行综合集成?经历了几次失败的教训,红领集团终于明白只有电子商务门户平台化能完成这一任务,并以此为中心把原先各孤立系统整合为一个大系统。从前端数据采集、到后端的自动化出样板、裁剪、缝制、如期交付、用户满意度反馈、以及原材料的供应、采购都在电子商务门户平台上协调的运作起来。

告别OEM

篇(10)

中图分类号:TS941 文献标志码:A A Study on Apparel Mass Customization System Based on Knowledge Base of Production Resources

Abstract: By developing mass customization system for apparel, the paper explor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ch system. Transforming the information system is the precondition for enterprise to implement mass customization, while the integration and processing of production resources-related information is the basis. Key words: apparel mass customization; agile production; knowledge base of production resources

大规模定制是一种先进制造模式,其本质是基于定制的敏捷制造。随着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大规模定制也成为服装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服装大规模定制以柔性生产线为消费者实现单量单裁,量身定制;既可利用信息化手段,减少库存和缩短制造提前期、大大降低定制服装的生产成本,又可使定制服装走出原先狭窄的高端市场的限制,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1 服装大规模定制的特点

服装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作为一个展现个性的空间,人们对服装定制的个性化需求更为多变。消费者的职业、年龄、肤色、性格、喜好以及不同的身材尺寸和体型特征等因素,使得实现服装大规模定制更为不易。实施服装大规模定制需要满足的基本条件如下。

新的生产资源信息管理。定制的生产始于获取消费者的定制需求后,企业内部原有的产品管理、生产管理、运营管理以及企业外部的客户关系管理、供应商的协作管理和物流配送管理等需要进行重组和改造。

新型设计能力。定制常由消费者与企业共同完成服装设计,需要全盘考虑工艺组合和柔性制造能力,协调消费者需求、产品设计和产品系列的关系,形成一套全新的服装设计方法或基于仿真的虚拟设计技术。

柔性制造能力。基于成本与效率,定制仍然采用流水线的加工方式来完成生产。除了大量数字化服装加工设备的应用,原有基于大规模生产的流水线的工序编排、工艺设计及生产组织形式需要进行新的业务重构,使之能够胜任单量单裁的柔性生产。

总体而言,服装大规模定制的本质是基于定制的敏捷制造,是基于高度信息化、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数据处理、图形处理、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工艺过程等综合技术成果的一种先进生产与管理模式。其主要构成是:企业通过网络、专卖店等渠道向社会提供定制服务;根据用户的个性定制要求,企业以智能化和高效率的服装设计系统以及高柔性的敏捷生产线,快速生产出符合用户需求的服装。

2 服装大规模定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本研究项目通过重组和优化企业生产资源,依据服装大规模定制的特点,集成、组织、规范服装定制过程中需求获取、服装设计和服装生产等环节的信息,构建企业生产资源知识库,完成了企业信息化改造,并以此为基础,实现了服装大规模定制系统(简称为JCMC系统),运行模型如图 1 所示。

2.1 生产资源知识库的构建

大规模定制要求企业完成业务重构,实现信息化改造。而服装定制生产时,服装定制信息、服装设计CAD、服装生产CAM都是围绕企业的生产资源进行的。为此,利用信息处理技术创建用于大规模定制的生产资源知识库成为服装大规模定制系统研制的关键基础。JCMC系统的生产资源知识库的主要构成如下。

产品模块库:服装大规模定制企业资源知识库的信息样本都是基于产品族的,模块化设计是产品族设计的主要思想,模块组成了服装产品配置设计和变形设计的基础。其具体实现是:在全面分析服装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将服装分解为各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服装模块,这些模块通过局部修改组成服装产品系列。更新一个或几个模块,或在主要功能模块中融入新变化模块,就能迅速设计出新的服装产品。

在JCMC系统中,是模块类的变量名,用以表达模块类对象实例的不同属性值;用来描述该模块类对象的构成方式;用来定义模块类元素执行的模糊映射等各种操作;指出该模块类实例化时应满足的约束条件。产品族、产品平台与模块化设计的关系见图 2。

模块约束库:各模块在组合、配置形成服装产品时必须符合约束规范,如修饰花边模块只能用于女装而非男装,笔袋模块只用于上装而非下装等。

服装产品库:满足约束的模块的不同组合形成了服装产品。例如,上衣服装通常由前、后衣身、衣领、衣袖、外、内衣袋、袖口、门襟、饰件等模块组成。各服装模块的不同形状的组合形成了不同款式(产品),如学生装、工作装等;各款式中不同模块的不同尺寸的组合形成了不同系列,如宽松系列、修身系列等。这些模块的数据经标准化和系列化处理后组成了服装产品库、面料辅料库、成衣样板库等。

人体数字模型库:通过大量人体样本数据的采集、统计、分类和处理,创建人体数字模型库,预设适用于规模定制的服装规格,建立各款服装标准样本库。一方面可以用于新款服装的模块设计,另一方面也可用与匹配消费者的身材尺寸,获取合适的服装样板。

工艺模块库:在服装模块库创建后,依据本企业的生产资源构成和特点,为各模块的不同生产工艺配置对应的工艺流程。用于柔性生产线上对不同款式、不同模块及不同尺寸服装产品的加工工艺。

2.2 定制数据采集

服装生产的一般工艺流程是:设计制版面料处理裁剪缝纫锁钉修饰整烫。服装定制的实施就是在标准生产流程的工艺环节中有机结合消费者定制需求(如面料定制、款式定制、修饰定制、尺寸定制等)。在大规模定制中,定制需求中的面料定制、款式定制、修饰定制都可以由消费者自主选择确定,主要难题是非现场定制,如何快捷准确地获取定制消费者的身材尺寸信息。成熟的大规模服装定制系统,必须配备能适应非现场定制的量体功能,并能达到如下要求:(1)非专业性:即非专业的消费者能方便地自我测量;(2)准确性:能够准确地获得消费者的身材尺寸数据;(3)方便性:测量工具使用方便,测量方法和操作简单。

在JCMC系统中,为消费者提供的定制途径有 3 种,服装定制店、定制网站(Web)和手机客户端(Wap)。服装定制店能完成所有的定制信息采集,包括人体尺寸现场测量。而对于通过Web和Wap方式完成的非现场定制,消费者身材尺寸的获取,是由专门设计的人体影像量体软件实现的。其原理是通过进行图像识别和物体轮廓曲线提取等图像处理获取特征点数据,再用人体数据模型处理(主要是二阶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分析),从二维人体影像快速拟合出人体三维身体信息。当消费者通过Web或Wap完成服装定制定单时,由网络或手机客户端上传其自身的正、侧面图像。JCMC系统在获取该定制定单和用户影像后,启用人体影像量体软件进行处理,便可方便快捷地获取消费者身材尺寸。

2.3 产品配置设计方法

在大规模定制中,产品设计和生产的起点始于取得用户定制信息后。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模块、减少新的设计,常采用模块化产品配置设计法。在服装定制中就是根据消费者定制需求和服装产品配置模型,对模块化的服装部件进行组装后快速生成个性化产品。其原理是在服装部件模块化基础上,进行模块的相似匹配搜索和模块组合约束检测,从而配置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定制产品。JCMC系统的产品配置设计流程如图 3 所示。

2.4 基于知识库的敏捷生产

生产资源知识库的创建为服装大规模定制尊定了基础。在消费者定制服装的完备信息文件形成后,JCMC系统就可立即对定单实施分析处理:首先搜索服装产品库,匹配符合定制的服装产品;其次根据定制产品的产品编号,搜索服装模板库、成衣样板库、面料辅料库中对应产品相应组合模块的信息,生成该服装定单生产所用的BOM(Bill of Materials,产品物料清单)文件;再通过JCMC系统中的工艺模块库,为该服装定单中关于服装面料处理、模版修剪、修饰处理的加工工艺生成相应的生产工艺文件。

JCMC系统运行时,BOM文件为生产流水线各工位(制版面料处理裁剪缝纫锁钉修饰整烫)的物料准备提供了定制产品的预制模版件;工艺文件为服装CAM提供了预制模版件的修剪数据、加工信息和工艺路线;各工位的生产计划、制造工艺和检验工艺等信息都可以便捷地随时查看。企业生产资源知识库为生产流水线上不同款式、不同面料、不同规格及不同修饰的产品的生产提供相应的加工、工艺和检验信息。组织、管理这些产品生产的工艺、工序的组合完全取决于生产资源知识库的信息处理,而非生产现场管理员工或工人的经验和技术。从根本上保证了生产流水线上同时加工的不同消费者的定制服装能在很短的数小时内按质量要求制作完毕。

3 结语

JCMC系统实现了一个基于生产资源知识库的大规模服装定制系统,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赢得了契机。生产资源知识库的作用是根据不同的消费定制需求,提供相对应的服装设计、工艺流程、制作与检验的数据和信息。该知识库的信息构建和信息处理是围绕服装模块化的思想实施的。与传统的服装生产不同,服装大规模定制作为一种先进制造模式,其实施的前提就是完成企业生产资源信息的信息化处理。

参考文献

[1] 派恩 B约瑟夫.大规模定制——企业竞争的新前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 王倩.服装大规模定制的发展态势分析[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1, 40(1):39-42.

[3] 吴迪冲, 顾新建.服装大规模定制特性分析[J].纺织学报,2005,26(3):150-152.

[4] 刘辉.工作流技术在中小企业ERP系统的应用[J].煤炭技术,2010, 29(6):239-240.

[5] 张曼, 裘建新.面向大批量定制的服装生产策略与模式研究[J].上海纺织科技,2006,34(6):78-80.

[6] 李仁旺,祁国宁,顾新建,等.大批量定制生产及其实施方法初探[J].中国机械工程, 2001,12(4):405-408.

篇(11)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现代服务业发展以及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科技进步,加快了职业的分化和整合,社会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这就对职业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课程改革要实现目标与结果的统一,首先必须在课程理念上有所突破;其次,应当彻底摆脱学科性倾向,围绕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从岗位工作分析入手,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真正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实现教学体系从“知识中心”向“任务中心”的转变,从而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

基于上述思考,我院提出了构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高职课程模式改革方案,我系的服装设计专业作为重点建设专业也在此方案指导下进行了系列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和相应的系统化课程分析,方案如下:

一、样板师工作任务分析

1、现代服装样板师的工作任务

在现代服装企业中,服装样板师是把时装设计师的设计草图变成服装的关键人物,工作任务涉及到从产品计划到产品完成的很多环节。除了按照设计师的要求完成每件款式的样板制作、根据服装工艺要求进行制板、做好生产款式的推档工作外,还需做诸如以下的工作:向服装设计师提供相应的工艺信息、最新的设备信息,并配合设计师选定料样,做面料性能试验;设定号型搭配,与设计师共同商定辅料配置;指导样衣工制作样衣、解决板型与工艺质量问题、修正样板和样衣、计算用料、参与生产过程的现场技术指导和质量控制工作等等。

2、现代化服装样板师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在业内,样板师又称为服装结构设计师,对服装的处理不仅要符合设计师唯美、时尚、个性化的要求,还要适合工厂可操作性、工业化、经济化的要求,他们除应具备必须的专业知识外,更应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具体而言,服装结构设计师必须具备:较高的审美素质和良好的立体造型能力;服装材料的性能和外观效果的识别选择和应用能力;服装工艺处理能力和新技术在服装制作过程中的应用能力;服装机械新设备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服装成衣生产流程管理和技术文件处理能力。作为一名合格的服装样板师!还需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信息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沟通能力及良好的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

二、源自样板师工作任务的系统化课程分析

1、合理调整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根据企业要求和服装样板师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特点,在教学中需要注重知识的横向拓展与结合,体现知识的先进性和应用性,培养学生掌握新技术、运用新设备的能力。原有的高职课程体系强调课程的独立性,忽视课程间的连贯性,学生学到的只是一门门具体的课程知识,当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工作实践中碰到的具体问题时,会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我们尝试以样板师岗位需求为导向来重新整合课程和更新教学内容。

(1)整合设置专业主干课程: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制图与工艺、服装立体裁剪、服装设计、服装材料学、服装CAD、服装工业制板与推板、服装结构设计与工艺综合训练、服装生产管理、服装专业外语等。

(2)将“服装制图”和“服装生产工艺”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协调重组,整合为“服装制图与工艺”,完成对学生服装制图和工艺处理能力的培养。

(3)将“服装标准化”、“服装生产管理”两门课程整合为“服装生产管理”,完成对学生服装生产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

(4)增加综合性实践教学——服装结构设计与工艺综合训练,以加强对学生实际操作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5)对核心课程“服装结构设计”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改变原先就款式授课的方法,结合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理论上加强服装结构基本原理及其变化规律的分析,实践上组织学生完成各种款式的纸样制作,样衣试制修正,完成服装从平面纸样向成衣产品的过渡,操作流程和要求均模拟服装生产企业的运作方式和标准,让学生直接感受企业的工作氛围,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及知识灵活应用能力。

(6)对核心课程“服装制图与工艺”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先完成基础工艺的教学,按照典型款式和基本零部件完成各种工艺操作方法的学习,再结合结构设计中样衣试制进行工艺实践训练,增强学生对整体服装的把握,最后组织安排流水线生产,使学生对成衣生产过程及质量控制有全新的认识。

2、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改革

任务引领型新课程的教学环节应包括五个步骤:

(1)提示工作任务。老师首先要给学生讲述清楚要完成的工作任务的内容、条件和目标,并通过对工作任务的提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尝试完成工作任务。在教师简单演示后,即让学生尝试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适当地进行指导。如果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而难以完成任务,那么就应当尽快转入第三个阶段。

(3)提出问题。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提出问题。即如要完成这一任务,需要先完成哪些任务?需要先获得哪些知识?如果学生通过模仿教师能够基本完成任务,那么所提出的问题就应当是针对如何理解操作过程的;如果学生没法完成任务,那么所提出的问题就应当是针对问题解决的。

(4)查阅并理解和记住理论知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或查阅其它资料,获得回答这些问题所需要的理论知识,或通过教师讲解来让学生获得这些理论知识,并理解和记住这些理论知识。

(5)回归工作任务。在完成以上几个教学环节的基础上,让学生再一次完成工作任务。

(6)最后还要把所获得的知识与任务联系起来,看看在掌握了这些理论知识后,能否把工作任务完成得更好。这一步骤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有利于促进知识与工作任务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