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七年级数学教学大全11篇

时间:2023-01-20 00:51:2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七年级数学教学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七年级数学教学

篇(1)

七年级数学是教学学科的重要基础,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七年级数学的概貌:有理数,它是继小学学过的自然数、分数后,数域的扩充,在零和正数的基础上增加了负数。在教学中,由于思维惯性的影响,很多学生对负数的认识是模糊的,甚至无法理解。这就需要教师讲清负数的意义。负数和其他数一样也是表述自然现象及人类各个方面活动情况的数学工具。让学生对负数也有较好的认同感。代数式这一章是小学数学进入七年级后质的飞跃。在小学也介绍过一些代数式,但比较简单、零散,不成系统。进入七年级后要将代数式提升到系统化、完整化的理论高度。在教学中要强调代数式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的特点。做到可以用有限个特殊情况去了解一般规律,也可以在一般的规律性中找到特殊的数值,理解其中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为以后学习方程理论和解法打下基础。整式运算主要介绍整式的合并,多项式与单项式或多项之积的展开。该章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容易掌握。一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一次不等式是七年级代数课的重点,它融汇了有理数运算、整式运算及方程和不等式理论。在教学中要深入浅出,讲清楚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找到建立方程的方法和条件,检查和判断解出的方程的解的正确性。进入七年级,几何学部分由小学学过的几何学知识上长到对几何理论的理解与图形相结合的阶段,在教学中要注意几何绘图工具的使用。根据理论画出符合条件的图形。在理论与实际操作中可加强操作,不必过分强调理论,而在实际操作中让学生理解理论的内涵和外延。介绍公理及定理是让学生了解几何学中公理与定理的区别与联系――即公理的认同性和定理的可证性。公理是说明定理的依据。定理是公理的延伸。

对教材重点难点的处理:七年级数学教学是继小学数学知识系统化后加进新内容,为今后的教学学习打好基础。所以要对教学系统建立的教学狠下工夫,让学生学会归纳、整理、归类。找到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第一章的教学中,首先复习小学的教学知识;然后再引入负数的概念。从有理数的减法法则中,认识到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是把小学学习的加减法统一为有理数的加法,加法运算中包含有减法运算。这种认识与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加减法概念有质的区别,要让学生了解和接受这种观点。在代数式的教学中:代数式是用英文字母和其他字母来表示数,有广泛的代表性。代数式的值是它的特殊情况,在讲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可以介绍二元一次方程组是可以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的,不用二元一次方程组建立方程时要简单些,而解方程组的过程又要麻烦些。在实际操作中可灵活运用,不必局限于某种形式。解题方式灵活多变,有利于学生思维严密性、变通性的培养。理解零指数和质指数时,介绍数学中的规定,零指数是同底数幂相除时出现的情况。这时我们不能再用乘方的概念来理解零指数。对于这种情况在数学上用规定来解释。规定是在出现与数学普通概念相抵触时作出的合理规定。

教学信息的反馈,作业中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应及时处理,分析原因,找出问题。对于个别解题有新意的学生要加以鼓励,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另外,教师要和家长保持联系,争取社会的关心和支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篇(2)

学生从小学进入中学,学习压力越来越大,课程增多了,学习的知识范围扩大了。学生的生理、心理也发生了变化。以往学生刚升入初中学习,对各学科都感到新鲜,学习也有一定的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难度逐渐增加,学习兴趣也就淡了下来。特别是对于数学学习,学生一直兴趣不浓,这是教学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这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直接关系,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努力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精神,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一、注重起始阶段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教材中渗透了对学生初始学习数学的情感的激发。学生翻开数学课本后,都感觉新奇、有趣,都有想学好数学的欲望。因此,教师要不惜花费时间,狠下工夫,在教学中采取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产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教师要在七年级数学起始阶段的教学中,以数学的趣味性、教学的艺术性感染学生,让学生向往着教师,向往着数学学习。从而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二、课堂教学要求新、求活,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七年级数学比较贴进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现实性和趣味性,以其丰富的内容诱发学生学习情趣。新教材在编排上抓住了七年级学生情绪易变、起伏较大的心理、生理特点,要求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1.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导入环节。在课堂教学导入中,教师要以有效的导入形式,运用各种手段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唤起学生的参与意识,把问题设置于适当的情境之下,营造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兴趣盎然,自然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2.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教材针对七年级学生喜欢观看、喜欢动手的性格特征,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性内容。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利用自制教具进行教学,优化课堂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共同准备实验器材,共同进行实验演示。在实验中可以展开讨论,相互交流,共同总结。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自参与认识“自我”,产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三、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材以“指导教法,渗透学法”为指导思想,在每章节内容的编排上安排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读一读”等栏目,独具特色、面目一新。其宗旨是设法使学生学有趣、学有法、学有得,同时对教师的教法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要引导学生“会读数学”,在学生阅读前教师要先提出要求和问题。如在教学“角的度量与表示”时,可出示阅读题:我们学习测量线段长短时用刻度尺,那么我们用什么来度量角的大小呢?角的表示方法有几种?在表示角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学生阅读课文完毕后,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小组讨论后可以由中心发言人汇报讨论结果。教师以评估的形式来检查阅读效果,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找出问题,并不失时机地表扬在阅读中有进步的学生,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篇(3)

一、教材的内容编排及实践

当前我国新教材已经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教学大纲,在教学内容上轻能力重知识的许多方面涌现出很多新的教育思路,并将教材内容分为不同的类型,一会儿是几何知识,而另一会儿又是代数知识,就好比一部机器,将所有的零部件全放到了学生面前。通过实践教学,让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现在很有必要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新教材有其独特的一面性,新教材紧密结合了学生的实际生活特点,进而更多更全面地考虑到学生心理和年龄,在七年级的学生中大部分学生还都喜欢色彩缤纷的画片,因而新教材编排进去很多剪剪拼拼、想想做做,这些能让学生在游戏中学数学,并且是在玩中学习的24点计算及火柴棒和排方桌等等生活常识中的数学,这些方法使原本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了,让学生更容易掌握和理解了,这种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而且学生更能体会到数学就是身边的事,使学生更大程度上体验到了数学的魅力所在。

二、教学实践

当代教师不仅是学生在学习上的指导者,并且还是学习的设计者,就好比是机器零件的供应者一样,教师要从传统的只单独站在讲台上的“独奏者”改变成到后台里的“伴奏者”。教师不但要仔细认真地研究教材,还要准确地找出教材里的重点和难点,把教材、教师、学生的关系处理好。尽可能多地找出相关的数学资源及实物模型、图片等,创造出一个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以便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对待当今的现实生活,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现实生活是离不开数学的。提高学生要把数学学好的

信心。

把生活中的常识融入数学教学中,用这种方式教学能使学生马上进入学习状态,此时的课堂会热闹非凡,讨论的场面热烈而愉快,学生的思想集中,充分调动起他们的学习。这样的教学使七年级数学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再把生活中最常见的事情应用到教学上。比如,商品在销售中经常会出现商品打折销售,这些对于学生来讲,商场里买卖服装是在人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情,但是这里面其中包含的数学知识学生知道的却是寥寥无几,这就要求教师在准备收集的资料上必须真实有效,学生才会很感兴趣地用数学方面的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在七年级数学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教师在教学中要时时刻刻注重学生能力方面的培养。另一方面,还要针对广大农村学生,因为他们的课外读物不多,无法阅读到大量的读物,这时若看到有些数据没有办法用数学语言去表达,教师应当在讲课时尽量做到多让平时不爱说话不爱表达的学生发言,教师尽量做到多鼓励和少批评这部分学生,让学生之间也少指责,使他们在学习时不再沉默,让他们变得活跃好学。

参考文献:

[1]鞠金海.思考还给了学生 创新走进了课堂:谈谈数学新教材七年级・上的几个特点[J].中学数学月刊,2012,16(08).

篇(4)

中图分类号: G6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7-0105-01

一、转变

1.由怕到不怕的转变。由于不了解起初由此害怕。通过参加新教材课改培训,不断钻研,探索和教学实践,加深知识沉淀奠定了自信心,知道了如何去寻找答案,心里的恐惧感消失了。使我感到新教材内容现实、有意义、富有挑战性,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活动,能充分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由苦到乐的转变。备课量急剧增加感到很辛苦,新教材备一节课与旧教材相比要花很多时间,学要提前准备教具,准备小组活动内容,及分工情况,还要预见活动过程中可能碰到的问题等等。且过去是老师高高在上学生被动学习,而新教材要求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需要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刚开始一段时间学生不适应,成绩与兄弟班相比平均分低4分多,是我傍徨不安,但我不灰心,及时调整学生心态,大胆探索,经过将近一年的实践我所带的班级的学生学习成绩稳步上升,由去年中期的倒数第一跃为今年中期第一,且比其他班的平均成绩高出将近5分多,学生爱学数学了,使我感到心花怒放。

3.由“教书匠”到“研究者”的转变。

二、感想

1.新教材为学生合作学习提供了发展空间。学生从主动沟通、交流、寻求、合作中得到收获,增强合作意识,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2.新教材让学生成为研究者。新教材主要是研究性学习,它是以感受和体验为基础的学习,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能力、创新意识的发展,是站在认识起点看终点而进行的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通过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来得出结论,总结规律,且进行展示与交流,这就使学生成为研究者。

3.新教材的拓展延伸为学生提供了创新空间。学生在探索性学习的过程中,自主探索、互相交流,通过对已掌握的知识分析、重组、联想、猜测等思维过程,可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的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产生自己从未有过的想法和见解。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形成事实求是的态度,及教师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达到培养其创新思维与意识。

4.新教材的使用为教师提供了创新的空间。新教材中只提出问题,没有给出结论与分析让学生探索,重在知识的发展过程,降低了推理难度,将“折纸法”作为研究,检验结论的一种方法,并将其视为分析问题的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这就为教师提供了重新的空间。

5.新教材要求教师成为研究者。不少教师认为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研究是专家学者的“专利”,但这种认识是不适应性课程要求的,新课程在实施中出各种新问题,是过去经验难以应付的,因此要求每位教师应自觉地成为研究者。要求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面对教学情境,对每一个问题,以研究者的目光审视,分析、探索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经常对自身的教学方法进行反思,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将教学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教学为研究提供载体,研究是为了更好的教学。使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研究者”。

三、学习方法指导

1.预习方法的指导

七年级学生往往不善于预习,也不知道预习起什么作用,预习仅是流于形式,草草看一遍,看不出问题和疑点。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做到:一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掌握本节知识的概貌。二细读,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出记号,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方法上可采用随课预习或单元预习。预习前教师先布置预习提纲,使学生有的放矢。实践证明,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能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听课方法的指导

在听课方法的指导方面要处理好“听”、“思”、“记”的关系。

“听”是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识,应指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1)听每节课的学习要求;(2)听知识引人及知识形成过程;(3)听懂重点、难点剖析(尤其是预习中的疑点);(4)听例题解法的思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5)听好课后小结。教师讲课要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要注意防止“注入式”、“满堂灌”,一定掌握最佳讲授时间,使学生听之有效。

“思”是指学生思维。没有思维,就发挥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思维方法指导时,应使学生注意:(1)多思、勤思,随听随思;(2)深思,即追根溯源地思考,善于大胆提出问题;(3)善思,由听和观察去联想、猜想、归纳;(4)树立批判意识,学会反思。可以说“听”是“思”的基储关键,“思”是“听”的深化,是学习方法的核心和本质的内容,会思维才会学习。

“记”是指学生课堂笔记。七年级学生一般不会合理记笔记,通常是教师黑板上写什么学生就抄什么,往往是用“记”代替“听”和“思”。有的笔记虽然记得很全,但收效甚微。因此在指导学生作笔记时应要求学生:(1)记笔记服从听讲,要掌握记录时机;(2)记要点、记疑问、记解题思路和方法;(3)记小结、记课后思考题。使学生明确“记”是为“听”和“思”服务的。

掌握好这三者的关系,就能使课堂这一数学学习主要环节达到较完美的境界。课堂学习指导是学法中最重要的。同时还要结合不同的授课内容进行相应的学法指导。

3.深后复习巩固及完成作业方法的指导

篇(5)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260-01

就七年级学生来说,从小学步入初中,完全进入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在这个陌生的环境中,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学习课程增多,知识结构发生变化,以及教学内容和思维方式的要求发生了改变。这些都使得七年级数学教学必须重视基础教学,做好从小学到初中的过度,并结合学生实际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关于七年级数学教学的体会:

一、上好每节课,取得学生的信任

七年级学生会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产生害怕的心态,认为进入初中后数学的知识将会变的非常复杂,从而产生担心、甚至恐惧的心理。而教师就要及时帮助学生克服这种心态。所以我在第一节课安排的是“生活中的数学”,在教学活动中我模拟生活、结合生活,赋予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变单调乏味的数学学习为一种体验、一种享受,去关注学生的情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数学有了浓厚的兴趣,才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七年级的新生的兴趣很大程度受老师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第一堂课的机会,凭借教师优异的教学素质,敏锐的数学智慧来感染学生,征服学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这将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承上启下,抓好小学与初中的衔接

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总是要经历从简单到复杂、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抽象、从单一到综合的这一过程。整个认识过程是不能割裂,更不能随意地跳跃的,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这一认识过程。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了解学生,要立于善于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培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自觉主动地在学中问、问中学,同时抓好六七年级数学知识和衔接,搭好桥梁是让学生能较为容易完成这一认识过程的好方法。因此最初的数学教学不是急于讲授新课,而总是花一周左右的时间去了解学生们在小学阶段里对数学知识掌握的基本情况,接着才开始向学生传授新内容。

学生在小学阶段对非负有理娄的认识经历了六年多的时间,而到了中学经过五六个星期的课程就把数的概念扩充到有理数域,同时还得完成相应的五则运算,所以教师得注重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由旧知识引入新内容,在学生自己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上,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从而使学生把新知识内化到自己的认知过程中,为以后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更好地奠定牢固的基础。

三、放慢教学进度,关注适应性不佳的学生

不同的学生由于悟性不同,基础各异,在面对新的数学内容时适应能力自然有强有弱,有的学生在这种新的内容和授课方式的转变中适应得快,自然数学成绩就比较的好,有的学生适应能力不强,数学成绩就落后得多,其实对于七年级数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的学生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原来的基础好坏并不起决定性作用,更关键的是要看谁能在新内容和新授课方式下,适应性更强。这时我的策略就是放慢教学进度,等待那些一时半会适应不过来的学生。但是可能有一个问题出现,就是教学任务完不成,其实只要学生能很好的适应初中数学内容和新的授课方式,后半期适当加快教学进度也是可行的。如我在七年级入学一个半月只安排学习第一章有理数的内容,到了后面学生进入状态后适当加快。

四、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意义

在方程引入时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际问题,在学习方程的整个阶段,都应该关注应用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方程教学中,教师要是引用一些学生相对熟悉、直观的事例来作对比和示范,可起到化抽象为具体的效果。比如有这样例题:你坐过出租车吗?请你帮小明算一算,连云港市出租车收费标准是:起步价(3千米以内)5元,超过3千米的部分每千米1.5元,小明乘坐了x(x>3)千米的路程。请写出他应该支付费用的代数表达式,经过简单思考显然学生很快可以得出:1.5(x-3)+5=1.5x+0.5。接下来,老师拓展问题:若他支付的费用是23元,你能算出他乘坐的路程吗?然后学生列出方程等式进行解题,1.5x+0.5=23,得出x=15。与学生生活中的实际紧密相连,,有助于学生理解方程等式的意义。

五、加强作业讲评,巩固学生学习效果

作业讲评是课堂教学反馈的基本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巩固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作为批改作业的后续工作,进行高质量的数学作业讲评,对七年级教师的事前准备提出更高的要求:做好批改记录、设计讲评步骤以及注明详讲、略讲与不讲范围,力求透彻分析典型的错误和方程这一章节的代表性题目。简而言之,对于存在共性或知识性的错误必须进行详讲,而属于个别或习惯性的错误可以略讲或个别指正。因此,在讲评作业过程中,不能仅仅机械地给出标准答案,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寻求解题的方法。对于存在争议的问题,组织学生开展讨论,畅所欲言,教师加以适当引导和归纳总结。特别有的习题的集体方法多种多样,并且综合应用许多知识点,通过讨论让学生加深对方程章节知识点的认识,进行各个知识的串联分析,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篇(6)

数学往往因其枯燥而不被学生喜欢,尤其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心理和心理素质还不够健全,让他们去学一种他们并不感兴趣的东西,必然会引起他们的反感。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厌学。从八年级或九年级的学情调查反馈中表明,好大一部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存在苦学或厌学的情绪。造成这种情绪的原因有多方面,有苦学或厌学情绪的这部分学生中,好些与中学起始蘳年级不太喜欢数学有一定的关系。面对这种情况,如何在七年级就减少学困生,如何让更多的学生喜欢数学,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下面结合我自己在七年级的数学教学实践,谈谈一些教学点滴。

一、教师要强调七年级学生养成自己做作业的习惯

数学作业是巩固数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训练数学能力的重要环节。有些同学视作业为负担,课后只凭着课堂上的印象匆忙作答,往往解法单一;有的还字迹潦草、马虎粗心、格式不规范、甚至抄袭。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自己做作业的好习惯,方法有:(1)严格要求,规范书写的习惯。书写潦草,格式混乱,粗心马虎,都是造成错题的原因。要保证作业的正确性,就要克服这些不良的习惯。(2)要养成独立做作业的习惯。若有特殊情况,不能如期完成,可向老师说明情况:如遇到难题不会做时,可向老师或同学请教,弄懂以后独立完成。切不可为了应付任务而去抄袭。(3)先复习后作业。这个习惯主要针对家庭作业来说的。有许多七年级学生,在做家庭作业的过程中,一边翻书看书中的公式或例题,一边做题。这样虽然也把作业做完了,但并没有真正达到做作业的目的。(4)作业独立思考,当天作业当天完成。

二、创设愉快的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使七年级学生喜欢数学,爱学数学

兴趣是学习的动机和动力,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和组织教材,用数学本身的美去感染学生以提高兴趣,用巧妙的课堂教学安排去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要让每一位七年级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热爱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仔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学生的“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作为七年级数学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者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习困难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对于学困生我还经常作出一些激励性的评价。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棒。”“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得好!”“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并使学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进步。总之,要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

四、要教给七年级学生学习方法

学生获得知识,一是从被动接受中获得,二是从主动学习中获得。我们应提倡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主动地获取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改变重视“教”而忽略“学”的现状,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不知到知,从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并在学会数学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的方法。

例如:在学习方法上,要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在小学,教师讲得细,练得多,考试时,学生只要记准概念,公式及教师所讲的例题类型,一般均可对号入座取得好成绩。因此,学生习惯于围着教师转,不注重独立思考和对规律的归纳总结。到了初中,由于内容多时间少,教师不可能讲细,只能讲一些具体有典型性的题目,因此,要求学生要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教学思想方法,做到举一反三。然而,对于刚入学的初一新生,往往继续沿用小学的学法,对于预习,复习及总结和自我调整的学习习惯尚未养成,这显然不利于良好学法的形成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五、承上启下,教师要抓好小学与初中知识的衔接

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总是要经历从简单到复杂、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抽象、从单一到综合的这一过程。整个认识过程是不能割裂,更不能随意地跳跃的,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这一认识过程。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了解学生,要立于善于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培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自觉主动地在学中问、问中学,同时抓好六七年级数学知识和衔接,搭好桥梁是让学生能较为容易完成这一认识过程的好方法。因此最初的数学教学不是急于讲授新课,而总是花一周左右的时间去了解学生们在小学阶段里对数学知识掌握的基本情况,接着才开始向学生传授新内容。

学生在小学阶段对非负有理娄的认识经历了六年多的时间,而到了中学经过五六个星期的课程就把数的概念扩充到有理数域,同时还得完成相应的五则运算,所以教师得注重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由旧知识引入新内容,在学生自己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上,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从而使学生把新知识内化到自己的认知过程中,为以后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更好地奠定牢固的基础。

篇(7)

学生刚入初中学习,对各学科都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学生对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就慢慢失去了兴趣,如对七年级数学的学习兴趣就不那么浓厚了。那么,面对这种状况,应该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经过笔者不断的探索和实践,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充分把握起始阶段的教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七年级学生翻开刚拿到的数学课本后,一般都感觉新奇、有趣,想学好数学的求知欲较为迫切。因此,教师要不惜花费时间,深下功夫,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在教学第一章时,可让学生参与部分实验。在本章结束后,可以利用课外活动举办一次自由形式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设计学生对数学难学吗、有用吗?数学是不是都这样有趣?对基础弱的能不能学好?对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求新、求活以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

七年级数学比较贴进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现实性和趣味性。因此,它以丰富的内容提供教学中诱发学生情趣和动机的酵母。新教材还抓住了七年级学生情绪易变、起伏较大的心理、生理特点,要求以“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陶行知先生语),来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

1.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引入环节

在课堂引入中,设计各种形式、运用各种手段把学生调动起来,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如教学“七巧板”时,一开始就用事先准备好的七巧板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提出:这些图案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它们的边与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待他们思考回答后再进行总结。最后让他们自由合作进行制作,也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这样,通过简单的表演,把问题设置于适当的情境下,从而营造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相信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下,学生会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2.充分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

新教材还针对七年级学生喜欢观看、喜欢动手的性格特征,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性内容。要求尽可能利用自制教具优化课堂结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自由组合),请他们做我的助手,一道准备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操作,既规范了学生的劳动、行为习惯,又使他们在参与活动中认识“自我”,以产生兴趣和求知欲。

三、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教材以“指导教法,渗透学法”的思想,在每章节内容的编排上安排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读一读”等栏目,其独具匠心、面目一新。其宗旨是设法使学生学有趣、学有法、学有得,同时对教师的教法提出了高要求。在教学实践中,要从兴趣教学入手,侧重于以下几个环节。

1.培养阅读习惯

具体方法是阅读前出示阅读题,如教学“角的度量与表示”时,可出示阅读题:我们以前用刻度尺测量线段的长短,那我们用什么来度量角的大小呢? 角的表示方法有几种?表示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阅读完毕,或通过提问、或以评估的形式来检查阅读效果;或有计划地组织学习小组以讨论的形式探讨阅读内容。同时,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找出问题,并不失时机地表扬在阅读中有进步、有成绩的学生,使学生有获得成功之喜悦,从而产生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

2.培养讨论的习惯

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合理性的提问,引发学生进入教学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引发他们积极探讨数学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的习惯。特别是一题多解的题目或需要分类讨论的问题,如在教学“绝对值”、“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就有很多需要分类讨论的题目;还有在探索规律这一节的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由此引导学生三、五人一组进行讨论,归纳出相应的方法和规律。

3.培养观察能力

学生对图形、对实验的观察特别感兴趣,缺点是思维被动、目的不明确,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有的放矢、积极主动去观察。可采取边观察、边提问、边引导学生对变化原因、条件、 结果进行讨论;也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较熟悉的环境中去观察。如在教学“平行”前,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现实生活中有关于平行的实物,上新课时着重提问几个学生,并根据他们的观察、分析的情况逐步导出平行及其性质。这样能使学生体会观察所带来的收获与兴奋,自觉养成观察的习惯。

4.培养小结习惯

根据新教材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或让学生上讲台进行小结评比,或以板报的形式张贴几个学生的小结,或在课余时间对互帮互助小组双方的小结进行评比,从章节、小节慢慢过渡到课时小结。由于经常强调自己去归纳、小结,这使学生记忆效果明显,认识结构清晰,学过的知识不易遗忘。实践表明,只有正确的学法指导,才能使学生站在教学的主置上,学有所获,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还能保持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篇(8)

受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的影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仍普遍存在以“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学生的主体没有得到尊重。这样导致学生的主体性不断丧失,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如何在七年级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是当今初中数学教师所急待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的七年级数学教学经验,谈谈在七年级数学教学中实施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

一、从提出问题开始,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兴趣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寻求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教师应运用启发引导式教学,根据教材特点,提出一些符合大多数学生智力水平的启发性问题和形象化实例。如在七年级数学“射线”的教学中,可提出手电筒射出的光线问题,让学生联想到数学中的“射线”概念。在“坐标”的教学中,可提出我们到电影院找座位,只找几排不找几座不行,反之只找几座不找几排也不行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坐标表示一个有序的实数对的概念。又如对有理数意义的教学,通过提出“零上与零下”,“高出与低于”,“运进与运出”等实例,启发引导学生认识到现实世界确定存在着许多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如果只用算术里的自然数和分数(包括小数)能不能区别开来呢?如果能区别开来应该怎样区别呢?如果说不能区别又怎么办呢?以突出引进“负数”、“有理数”的概念。这样不但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能促进学生的求知欲望。又如在讲无理数的概念时,先提出如下问题:以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BD为边作一个正方形,该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它的对角线BD是多少呢?当学生设BD的长为X,知道X的平方等于2,就继续提问:在以前学过的有理数中,有没有平方等于2的数呢?从而说明仅有理数远远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这样,引入一种新的数——无理数,就是顺理成章,势在必行的了。

二、从学生现实生活开始,启发引导学生经营和开拓市场能力

一切数学知识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中,同时,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都需要用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去思考解决。比如,洗衣机按什么程序运行有利节约用水;渔场主怎样经营既能获得最高产量,又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一件好的产品设计怎样营销方案才能快速得到市场认可,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为此我们数学教师应从学生现实生活开始,启发引导学生经营和开拓市场的能力。善于经营和开拓市场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主要体现为对一个数学问题或实际问题如何设计出最佳的解决方案或模型。如在七年级数学的方程的应用教学中,可从学生最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开始,启发引导学生经营和开拓市场能力。某商店购进了一批成衣,进价每件50元,原计划每件100元,则每天可卖出10件,后来经调查发现:若降价1元,则每天多卖2件。商店为了减少经营周期,决定降价处理这批成衣,问降价多少元所获利润最多?又如,经营和开拓市场时,我们常常需要对市场进行一些基本的数字统计,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分析研究来驾驭和把握市场的实例也不少。这类问题的讲解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智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善于经营和开拓市场的能力大有益处。

三、从提高老师素质开始,启发引导学生思维能力

启发引导式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可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时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为此我们的教师必须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认真学习各种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以及新教材的理念,增加自己的业务技能,提高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整合能力。为了更好地驾驭课堂,驾驭新教材,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应该进行相应的反思。教学反思不单是教学经验的总结,它是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根据教学过程的先后进程,教学反思可以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教学前的反思使教师全身心地投入,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探索;教学中,反思使教学少走弯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率;教学后的反思使教学更趋理论化。教师在反思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反思中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关注自己各方面的成败得失,拓展提升自己的空间,更好地促进学生能自主地学好数学。

篇(9)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文字叙述通常都简单易懂,而到初中,随着学习任务的加重和学习内容的加深,数学叙述语言也会逐渐变得复杂.这时,如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叙述语言与符号语言相互转化的能力,就会影响学生对后继内容的学习与应用.

1.加强从叙述语言到符号语言的表达训练

从文字叙述到符号表达:“求与…的和(差、商、积)是…的数”,如果不仔细琢磨,则80%的学生会错列成和(差、商、积)式的代数式,其实应该列的是其逆运算式.如“求与x的一半的差是15的数”,题目要求的是被减数,所以代数式应列成“■+15”,而不是“■-15”.又如“求与的积是的数”,题目要求的是因数而不是求积,故代数式应列为“■”,而不是“ab”.

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训练,多让他们琢磨叙述语言,抓住重点,教会他们深刻理解题目中的关键词;对于一些相反或相似的题目,要及时归纳与比较,引导学生认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在归纳比较中加深理解与联系.如多训练学生理解“a除b”与“a除以b”中的被除数与除数关系,并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根源是对“除”和“除以”的理解.

2.加强从符号语言到叙述语言的理解训练

刚学绝对值和负数时,学生很长时间都转不过弯来,总认为“|a|=a”.因此要强化对|a|=a,(a>0)0,(a=0)-a,(a

有的同学能将文字叙述列成符号表达式,而在实际解题时,对于字母表示“式”的情况便不会套用公式.如平方差公式:(a+b)(a-b)=a■-b■,用数学符号语言表达很简单,要真正认识到其中非常灵活的字母a与b,既可表示数又可表示式,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实际运算中常常出现失误,原因就是对这些字母所能代表的意义理解不甚透彻.

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将数学符号语言转化为叙述语言的能力.如在引入课题、课后小结、解题分析时,引导学生口头叙述数学符号语言表达的意思,逐步提高数学语言转化能力.

3.加强符号语言教学及书写训练

学生在小学接触的都是具体的正有理数,到了初中,用字母表示数、式是基础.而正确理解字母表示数、式的意义,是跨进代数大门的关键.

(1)字母表示数、式可以广泛地说明数量关系,精辟地表达或解决数学问题,还可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通过对字母表示数、式的理解,可要求学生把一些公式、定律、法则、性质用符号语言简明地书写表达出来.

(2)强调书写格式的规范,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一些分数、分式、指数式、繁分式、带分数等数、字母的书写位置要规范,要让学生养成好习惯.如两个数之间用“,”隔开,而很多学生在作业中经常是随意点上一点.

二、正确判断数学符号的能力

由于小学没学负数,小学的数学公式中的字母都不存在判断符号的问题.而初中逐渐接触负数、字母表示数、字母表示式.对于字母表示“数”的理解,这个“数”可以是正数、负数、零.字母表示“式”中的“式”含义就更广泛了.不仅表示“单项式”,还可表示“多项式”;不仅表示“整式”,还可表示“分式”、“代数式”等.所以,七年级代数教学中数学符号的判断能力培养至关重要.有些观点在没学负数时是正确的,而在学了负数后,这些观点就不一定正确了.学生刚接触负数时,因为5是正数,-5是负数,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总是习惯性地认为:-a,-a■,-(a-b),-a-b等一定是负数.又如“两个数相加,和一定大于或等于各加数”,“两个数相减,差一定小于或等于被减数”等观点在实数范围内都不一定成立.因为“两个负数相加,和却小于两个加数;当一个正数减去一个负数时,差却大于被减数.”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强化“前提条件”的意识,如果不注意题目中的前提条件或隐含条件就很容易出错.由于有理数加减法可以统一,在学完加减法运算后,对于其结果的符号可归纳为两点:

第一,在有理数范围内,有的式子看起来是加,但实质是减,如正数加负数时:7+(-4)=7-4;有的式子看起来是减,但实质是加,像正数减负数时,如7-(-4)=7+4.

第二,减法可分两种情况:

1.凡是小数减大数,结果一定为负数.

(1)小正数或零减大正数,如5-6=-1;

(2)负数减正数或零,如-3-5=-8;

(3)小负数减大负数或零,如-5-(-3)=-8.

2.凡是大数减小数,结果一定为正数.

(1)大正数减小正数或零,如7-5=+2;

(2)大负数或零减小负数,如-2-(-5)=+3;

(3)正数减负数或零,如7-(-3)=+10.

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小负数减大负数”和“大负数减小负数”的情形,可引导学生养成先比较被减数与减数的大小再确定结果的符号的习惯.

对于有理数的乘除法运算结果的符号也不可忽视.初学有理数的学生经常将“乘方的相反数”与“相反数的乘方”混为一谈.在计算负数的偶次幂和幂的相反数时常出错.如总将-3■视为(-3)■.在教学中需要教会学生理解概念,弄懂幂的含义,分清楚“幂底数的性质符号”与“幂的性质符号”的区别.同时加强读、写训练,促进理解.如(-3)■读作“负3的平方”;-(-3)■读作“负3的平方的相反数”;-3■读作“3的平方的相反数”.

在添括号和去括号的教学中,对于括号前是“-”号的情况一定要强调指出:各项符号均改变.避免改变部分项的符号而引发错误.只有对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认识透彻了,在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才能准确判定符号,正确运算.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又是后续学习式的混合运算的基础.

教学中可从不同角度设计一些判断结果的符号的问题以促进七年级学生判断符号的能力的提高.如引导学生思考“两个有理数的积为正数,和为负数,这两个数的符号同号,还是异号?”;“已知有理数a,b,c满足■+■+■=1,则■=?”;“若ab

三、一题多解的能力

一题多解,有利于培养广大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即使是再简单的数学题,也要培养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养成提出尽可能多的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的习惯,然后提炼出最佳解法.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只有在不断寻求最佳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的思维锻炼中,学生才能变成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如解方程■-4=■

这种分母含小数的方程,在以后的物理、化学解题中常常用到.解决这类方程有两种方法:

一是用分数的性质处理分母中的小数,方程中不含分母的项都不变,变形得:

■-4=■

■-4=■

5x-4=■

再去分母……

二是用方程的性质处理,方程的两边都乘以■,得

■(■-4)=■·■

■-■=■

再去分母……

在去分母前,第一种方法有三步,而第二种方法只有两步.但在去分母时,第一种解法却简单多了.又如,在解二元(三元)一次方程组时,选择消哪个未知数、用代入消元法还是加减消元法直接决定运算求解步骤的繁简.即使遇到非常简单的题目,也要引导学生想想解决它的不同思路与方法,以便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他们的思维.

四、数形结合的能力

篇(10)

作为一名七年级的新生,他们很想知道新的老师与小学有什么不同:性别、年龄、身形样貌、上课凶不凶、作业多不多等等,他们都很想在第一节课看个明白,弄个清楚。所以,开学的第一节课学生是最紧张的。此时如果老师能抓住学生这个心理,上好第一节课,先给学生一个好印象,这样将会为以后的教学起到莫大的帮助。

在七年级数学的第一节课时,一进入课堂,笔者并没有马上让学生起立,而是让学生坐下来先听老师的自我介绍,然后问学生都认识新老师了吗,学生回答是。突然,笔者说:“上课,起立。”这样让学生又惊又喜,有的措手不及,有的懵然不知,此时课堂的气氛就自然融洽起来了。之后的时间,笔者并没有讲新课,而是面带笑容站在教坛下与学生谈话,和学生一起分享读中学时的学习经历等。整节课不像是上课而像茶话会,以后笔者和学生的关系更亲近了。

二、认真地上好每一章的第一节课

七年级的学生对数学是比较喜欢的,但具有不稳定性。刚开始学习时,出于好奇,兴趣较浓,在上每章的第一课时,学生们一般都抱着见一见“庐山真面目”的心理,期待着能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得到上课的乐趣。如果这一节课处理得不理想,就会使学生大失所望。因此,教师对第一节课不能掉以轻心,不加重视,使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感情。教师应精心设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感情。例如,笔者在讲授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代数式》时,是这样引入的:

师:每个同学拿出笔和纸,心里随便想一个数,在纸上把你想的这个数按下面的顺序计算,先乘以2,得数加上3,和再乘以2,结果再减去你想得那个数的4 倍,最后结果加上7。计算完毕,看看得数是多少。同学们你们不告诉我结果,我也知道你们的结果是13。

学生:老师真神了,感觉真不可思议。

师:同学们,你们学习完这章知识后,一样能做到的。结果学生学习这章内容的热情高涨。

三、在学生第一次犯错时要灵活运用“首因效应”

犯错误,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是必然的。作为教师必须要有耐心,循循善诱地使学生通过努力克服缺点。但是,如果老师能在学生刚犯错的时候,灵活地发挥“首因效应”作用,学生犯错的影响就会深刻得多了,纠正的习惯就会强烈得多。当发现学生第一次抄袭作业的时候,老师先不要发火,不妨“欲擒故纵”。笔者习惯在班上公开表扬抄袭作业的学生功课完成得好,甚至邀请他们为学生讲解,或者在学生的抄袭作业上写上几句,“好样的,继续吧,但小心跌倒,会很痛的”。通过这种明褒暗贬的方法,学生心里的滋味更不好受,坏习惯反而在自律中改正过来。

四、认真对待每位学生的第一次提问

课堂提问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手段是不容忽视的,它能够及时地反馈学生的学习信息,教师则可以及时根据学习的具体情况来调整教学过程、方法和内容,以便提高教学效果。同样第一次回答数学课上的提问,对学生来讲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如果处理得不当,将起不到提问本来的作用,并会对今后的学习产生负作用。因此,进行提问要注意设计的问题要适应学生年龄和个人能力水平;要特别注意明确问题的重点,问题内容要集中;问题的答案要明确、简洁;注意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学生回答后多鼓励,对回答不对的学生要分析错因,明确修正方法等。

五、从内容难度等方面设计好第一次数学考试

篇(11)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这句古语道出老师的职责。老师通过言传身教,使讲授知识技能,使学生有能力通过今后的考试测试,所以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至为关键,它影响到学生是否可以学会某方面的知识或技能,甚至影响到学生对教师的印象评价。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让学生清晰明了的把知识铭记在心,灵学活用,自然就能熟练掌握老师教给的知识。而且对学生而言,老师表达的越好,讲的越幽默清晰,学生内心就会潜意识的接受你认可你,上你的课他就会被你的语言吸引,不由自主的就认真的听课,把你说的每一句话都熟记在心,时刻配合你的引导提问,这样教学效果就非常明显。反之若是教师在讲课时吞吞吐吐磕磕绊绊,学生从心里就会排斥你,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青春期,叛逆心极强,心里难免会有这种想法:这算是什么老师,这水平还没我强呢凭什么给我讲课!这样一来,不管你怎么努力备课怎么尽心准备,其结果就是课堂一片混乱,学生爱答不理,偌大的教室只有老师唱独角戏,教学效果更不用说了。唱独角戏我深有感触,那种尴尬的气氛我久久不能忘怀。要每节课都能让学生在来欢声笑语中学到真正的知识,每次下课都会有学生礼貌的说一句老师我们走啦,下节课还会听你课的。作为一个实习老师的我,内心充满喜悦。

二、课堂导入能力

一个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用在上课过程中导入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最适合不过,用一个新奇的引子激起大家对新知识的渴望,可以有效的吸引学生注意力,课堂更能有序的进行,学生更能快速的接受;如果一上来就把新的知识点给学生介绍完,很难引起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思考。用什么方式来吸引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呢?起初,我用机械化的方式讲课,第一句话总是说:“上节课讲了...这节课咱们讲...”像是机器人一样,这说的学生都会了,上回有的学生还接话,我说上课,他立马就说上节课讲了...从此我意识到,开头需要改一改了。教育要面对全部,所以经过研究,积累经验,课堂导入能力一定会有更大提高。

三、应对课堂突发事件能力

作为一名教师,每次上课,面对几十个生龙活虎、个性迥异的学生,各种不利于课堂教学的突发事件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对此,若处理得好,则会风平浪静,海阔天空;若处理得不好,遇会招来是非,甚至会影响师生情绪。如何处理这些突发事件,使课堂教学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这是摆在每一个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课堂教学是师生在教室特定情景中的交流和对话,是动态变化的,随时都可能出现教师备课考虑不到的情况,所以我们要求认真备课,强调充分的准备,尽可能估计到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和问题,在课堂上要处理每一个你眼中的小事。只有教师坦然面对课堂中的偶发性,积极应对课堂中的意外或问题,课堂才会有弹性和活力,也势必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只有辩证地认识课堂教学中的出现的意外情况,才有可能科学地把握课堂教学、处理课堂教学。

四、组织课堂能力

对于教学来说,组织好课堂教学是关键,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面对如今的新课标改革,我们需要用新的理念来组织课堂教学。对于初中的学生,义气比较重,尤其是刚刚升入初中的这群00后。面对新的环境,新的老师,新的同学,内心总是充满激情,想要表现自己。实习这些日子里,我以课堂老师、课下朋友的身份来引导他们,告诉他们初中生活是你一辈子最充实快乐的三年,最真挚的友情就在这里,你们要试着去发现。一开始与学生沟通不够,学生不认可我这个实习老师,甚至有学生说:“你不就是个实习的啊!”但是,我们与学生的年龄相差不多,经过课下的一段了解,与学生打成了一片。课堂上,我用幽默风趣时尚的语言来引导他们学习新的知识,并让他们认为初中的知识不是那么困难,其实非常有乐趣。课堂纪律也大有提高,因为学生都在听你说的话。从古至今,就有“严师出高徒”这一说法,我认为对待如今的00后学生,严厉只能让他们反抗,与其火上浇油不如引火归源。上课纪律乱是他们叛逆的表现,有一种说法是“打一棒子,给个甜枣”,他们都想得到更多的关注,只要真心的关心他们指导他们,这群学生每一个都非常可爱。要想组织好教学,自身必须有高的知识水平,这样说话时才会有底气,在学生面前才会有尊严,语言才会有威力,学生才会服气。”清楚了组织好课堂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在以后的教学中都将逐步去落实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