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中国咖啡文化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议论文是作文的“大壁江山”。分量如此之重的文体,议论文本应成为学生反思生存困境,追问自由精神,针砭时弊,闪耀理性光芒的最爱最美。语文写作教育对学生的写作认知与终身发展都有着深远影响,难怪有学者忧心忡忡疾声高呼:“作文教学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误尽苍生是作文。”
议论文伪写作如此盛行的原因林林总总,究根溯源,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占主导地位的儒释道三家都注重直觉思维。正如金元浦所言:“中国传统直觉思维对宇宙人生的思考,更多地表现为在直观基础上对宇宙人生的一种猜测、感悟和体验,因而必然表现出模糊性和非逻辑性的特点。”这种重直觉,重感知,重整体,不习惯分析、分类、量化的思维方式已经深入中国人的意识与无意识之中。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当前议论文写作教学的不作为:无物、无序、无招,尤其缺乏逻辑思维训练,缺少理性精神和思辨分析。“在我国中小学的语文课里,几乎没有写作教学,”上海师范大学博导王荣生如是说。张志公认为:“作文教学是老大难的‘老大难’。……为什么这么难呢?这也许与对待作文这件事有些不对头的看法有关系。不大对头的看法必将导致教学中不合适的做法。看法不对头,教学的做法不大合适,训练效果自然就不会很好,久而久之,成了‘老大难’”。
究竟如何对待作文这件事?如何拯救议论文写作?如何解决写作教学老大难的问题?关键是让议论文写作充满理性思维。如何让理性的光芒照彻写作殿堂呢?
一、明确写作课程标准,培育科学理性公民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表达与交流”要求:“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高考是选拔性的考试,选拔人才的国家意志,利用高考促进人的成长。新课标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理性精神,注重语言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步发展。它要求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学会思辨分析。
议论文最能体现理性思维,承载更多的思想。思想是议论文的灵魂、精髓,议论文凭借思想而有生命。议论文的这种思想要有足够的冲击力,具有独特性、现实性和批判性。打开国门,放眼世界,西方国家对高中生理性精神、逻辑思维、批判意识的重视和培养,尤其值得反思与追赶。美国高考作文SAT(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评分标准中,有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原则。既是对学生素质(从感性抒情上升到理性批判)的要求,又是议论文的根本准则的规定。这就要求对一切公认的说法,包括谚语、格言,都要反思,不管是,还是解构主义,其活的灵魂都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所幸,在肯定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对命题材料进行有理有据的质疑批判这点上,福建高考阅卷开始表现出了极大的主题包容和思想开放。如2014年高考作文,只要针对“空谷”的本义及引申义,自圆其说,就能拿到不错的分数,基本没有离题卷,有的只是思想水平的高下和逻辑推理的深浅。
二、界清议论文概念,明确以理服人的本质特征
自二十世纪初期陈望道等人从西方引进“论说文”的说法,国人对议论文有了自己的种种解读。陈望道:使人信从作者的判断,基于确立判断的欲求;梁启超:发表或修正他人的主张,希望别人从我;夏尊、刘薰宇:以使人承认为目的,概假定有敌论者立在前面;叶圣陶:表示作者的见解,议论一件事物只能有一个判断。他们都阐明了议论文以理服人的本质特征。美国当代学者詹姆士・A・雷金和安德鲁・W・哈特,给议论文下的定义最为科学完整:议论文是以逻辑为基石,以证据为结构,以说服读者接受观点或采取行动(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为写作意图的文章。的确,议论文是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主张的文体。以理服人是它的写作目的,说理是它的本质,逻辑是它的思维形式,议论、阐述是它的主要语言表达方式。总之,议论文写作贵在:逻辑思维,以理服人。
三、注重逻辑思维训练,学会思辨分析说理
(一)开设形式逻辑课,培养理性推理能力。
议论文写作其实就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推演过程。逻辑是议论文论证必须遵循的判断推理的规则,是议论文论点得以成立的坚实基础。当前高中生议论文写作状况不尽如人意,除了名言加事例加观点的伪写作外,试图讲点道理的又有偏题跑题套题,概念混乱,以偏概全,强拉因果,强行推理,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混淆等错误。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没有接受形式逻辑教育,缺乏逻辑思维训练。
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甚至必修写作课中开设形式逻辑课程。讲清楚:什么是概念的内涵外延;概念与概念之间有哪些关系;形式逻辑的三大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包括“三段论”)和类比推理,等等。力争集理论与事例、知识与趣味、学习与运用于一体。
如在讲清什么是概念的内涵外延后;及时在写作课中指导学生审题时就要界定清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确定论题概念的范围和方向,使之清晰、稳定,一以贯之。如以2005年四川满分卷为例,让学生讨论它在逻辑思维上存在什么样的明显硬伤。
“席慕容说:‘生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我们都是那过河的人。’生命之河的左岸是忘记,生命之河的右岸是铭记。我们乘坐各自独有的船在左岸与右岸穿梭,才知道――忘记该忘记的,铭记该铭记的。行走在人生路上,笑看花开花落,静观云卷云舒,我们经历着太多悲喜交集的事,学会了忘记该忘记的悲欢之事,铭记该铭记的点点滴滴”――明确:此文用华美的言语掩盖逻辑概念的混乱,内涵不清,外延不明,使论证中形成不恰当的判断和不合理的推论,只在语言上绕圈圈,让人不知所云。“该铭记的”和“该忘记的”具体内涵是什么?有没有一个铭记与忘记的明确标准?“该忘记的悲欢之事”具体指什么?是不是所有的“悲欢之事”都该忘记?
又如在讲清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包括“三段论”)和类比推理后,让学生修改文段,看看是否符合逻辑推理。――“古人云:功夫不负有心人。的确,只要肯付出努力,那你就一定能够收获丰厚的人生硕果。如果你在此时开始利用好每一分钟,做好每一个细节。那么,你就一定能够成就属于你的卓越人生。”――此论乍看很有道理,丝丝入扣,仔细分析,发现其违反推理原理。推论中大前提错误,结论就不合理。
如此这般与修改病文病句等相结合,让学生清楚理解各种论证方法的推理原理,力争集理论与事例、知识与趣味、学习与运用于一体。
(二)趣味视听读辩,提高理性思辨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可以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指引他们写议论文。可以在微博里,在微信朋友圈、QQ群上随时将热点话题,思辨美文展示给学生;还可以就学生写的片段作文进行及时的点赞评价,及时有效地提升评价和修改的速度和品质,提高学生议论文理性写作的趣味性。
西方国家,从古希腊开始就十分看重演讲、辩论,其实这就是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尤其是辩论,双方在相互质疑、追问、解惑、辩疑、阐述、论证等过程中,暴露出自己论点和论证的种种漏洞,并及时加以修补、改正、完善。老师应该极力营造宽松、理性地开展讨论、演讲、辩论与争鸣的文化氛围。不能在课堂教学中高高在上,掌控话语霸权,让学生听到的永远只有一种声音、一个腔调、一方观点,这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质疑意识、批判精神和逻辑思维。
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课前三分钟演讲,让他们关注时政,选定热点话题,每天课前三分钟轮流演讲,评出分数并折算为过程性评价。引导学生课余观看央视一套“开讲啦”“新闻1+1”和凤凰卫视“时事辩论会”“锵锵三人行”“时事开讲”等节目。甚至在课堂上观赏大学生辩论赛决赛的精彩片段,思考辩论双方是怎样抓住辩题质疑、追问、解惑、辩疑、阐述、论证的。定期开展演讲、讨论、辩论等活动,在活动中渗透理性思维的诱导与规训,教他们如何面对活生生的论敌,逼迫自己逐步做到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演讲、辩论让他们切身感受到逻辑的力量,感受流畅语言与睿智的思辨二者完美调和并相互促进的畅快淋漓。要求学生趁热打铁整理辩论过程,写成相关驳论文。
(三)引进思维导图,延展思维广度与深度。
思维导图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图像思考和笔记工具,它用“画”的方法记录思考和创作的过程,是一种组织结构性思维工具。它可以把枯燥的文字信息变作富有逻辑的易于记忆的图像,被誉为“大脑的瑞士军刀”。在议论文写作中引进思维导图,进行由此及彼的发散思维,加大论证力度,让学生可能肤浅的思维在深度与广度上获得延展。
“千古文章意最高”,议论文的深广度某种意义上决定了文章的高低。所谓的深度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使所阐述的观点具有现实性、启发性、预测性。我们可以利用放射性的思维导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一步一步启发学生由果溯因、追本溯源。
如对当前“外来文化”论题的探讨,其一,让学生画上中心图并写上“外来文化”。其二,让学生由中心图画四条分支,第一条分支上写关键词“以小见大”,并引导学生思考“在故宫一座古香古色的大殿一角,星巴克咖啡店――一家美国咖啡店――开门营业了。你如何看待此事?用以小见大的方法来分析――故宫,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而星巴克咖啡代表的则是美国消费文化。外国文化已大举进入我国。写上:文化入侵。其三,在第二条分支上写上关键词“横向联系”,并引导学生思考“以小见大,由表及里,从现象看到了本质。这则事例反映的是文化问题。但仅就此一个事件来谈文化问题显然是单薄而没有说服力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与之联系的事例呢?你是如何看待的呢?”――国人爱过洋节,爱看洋剧,爱穿洋服。其四,第三条分支上写关键词“纵向联系”,并引导学生思考:由果溯因,我们思考前二三十年外来文化在我国没有如此风行,为什么今天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全球化,文化大交融。其五,第四条分支上写关键词“预测未来”,并引导学生思考:你觉得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汉文化会有怎样的结果?我们应该怎么做?――被强势文化同化?在全球大放光彩?我们应该固守民族文化的根,并大胆拿来,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兴起国学热,如办孔子学院等,让汉文化在全球发扬光大。如此这般引进放射性的思维导图,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可能肤浅的思维在深度与广度上获得延展。
“误尽苍生是作文”。高中议论文写作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也已经到了彻底悔悟、根治的时候。福建师大中文系教授潘新和主张:高中作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对生活对社会的理性思辨能力,作文训练应以议论文训练为主;对学生议论能力与思辨表达的检测考量,应是高考作文的主要方向。培养高中生写议论文的能力,已经成为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反思现状,激活思辨,由果溯因,层层深入,表达独特新颖的感悟和思考,显示出理性的力量和思想的深度,让高中议论文写作真正发出理性的璀璨光芒。
参考文献:
[1]俞发亮.走进议论文.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7.
[2]叶黎明.写作教学内容新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3]潘新和.高考“伪写作”导向可以休矣.中学语文教学,2012,9.
[4]金元浦.中国文化概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谢业昌.议论文写作的立意与论证.福建省教育学院高级教师专业培训讲座,2014,7.
[6]石修银.从抒情文体向议论文体的历史过渡――2011年高考作文题目纵横谈.
在人际交往中礼貌是制约人们选择语言形式或策略的重要因素之一。在Leech看来,交际中人们有效地运用语言属于一种修辞现象。修辞的范围十分广泛,可由交际双方相互遵循的一系列原则与准则构成。其中之一是制约人际交往的“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总的来说礼貌原则共包括六条准则,每条准则还包括两条次则。
一、得体准则(tact maxim):减少表达有损他人的观点。
a.尽量让别人少吃亏;
b.尽量让别人多受益。
例如,甲:一起喝杯咖啡好吗?
乙:请赏光一起喝杯咖啡好吗?
在这两句话中乙使听话人得到的益处更多些,因此礼貌程度更高。反之,如果某一行为对听话人所产生的驱使程度越大,即听话人的选择余地越少,该话语就显得越不礼貌。
例如,Diner: There’s something wrong with thesehot dogs.
Waiter: Well, don’t tell it to me; I’m only a waiter, not a veterinarian.
在这则对话里,饭店的服务员几乎没有给顾客留有任何余地,让顾客没有受到任何益处,甚至可以说是威胁面子的行为。
二、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减少表达有利于自己的观点。
a.尽量让自己少受益;
b.尽量让自己多吃亏。
例如,A: A cup of coffee.
B: A cup of coffee, please.
C: Could you give me a cup of coffee, please?
在这三句话中礼貌的程度是依次渐进的。A的话语较生硬,有可能遭拒绝,B的语气和蔼了一些,让听话人多少有些受益;C让自己的收益程度做到了最小,吃亏程度做到了最大,让听话人就是想拒绝也无法拒绝,并且会非常高兴地准备一杯美味的咖啡给说话人。免费论文参考网。
再例如,A: What time is it, please?
B: I am not here to tell you the time.
在这则对话里A吧自己的收益程度将到最低,给对方留有余地,让对方感到友好,符合慷慨准则,而B却给对方没有留余地,直接表示了拒绝,让对方受损,完全没有符合礼貌原则,这在我们日常人际交往中应尽量避免。
三、赞誉准则(praise maxim):减少表达对他人的贬损。
a.尽量少贬低别人;
b.尽量多赞誉别人。
此准则以听话人或他人为出发点,涉及说话人的评价或批评。例如,
甲:你认为我的新发型怎么样?
乙1:怎么这么难看!
乙2:马马虎虎吧。
乙3:真漂亮,正是我喜欢的那种。
在三个人的评价中,乙1违反了赞誉准则,没有赞誉对方甚至贬低对方,可想而知对方听了后心情肯定不好,马上会降低对乙1的好感,如果是两个好朋友以后都有可能分道扬镳;乙2虽然没有直接贬低对方但缺少赞誉,也不会给对方带来好感;只有乙3符合了赞誉准则,一点也没有贬低对方而是尽可能给对方多的赞美。这样的话语在人际交往中才会受欢迎。
四、谦逊准则(modesty maxim):减少对自己的表扬
a.尽量少赞誉自己;
b.尽量多贬低自己。
此准则以说话人为出发点,它和“赞誉准则”构成一对姐妹准则。自夸往往是不礼貌的,因此贬低自己会显得更得体,更礼貌。而这点正好符合了我们中国人一向谦逊的传统。例如,甲:听说你孩子学习很好呀!
乙:哪里哪里,一般一般。
在这则对话中,乙的回答虽然是“哪里哪里”,但并不代表着他的孩子学习不好,真的一般,他只是尽量的贬低自己以表达对甲的礼貌。这对中国人来说都很好理解,但 如果一个西方人听了乙的话,有可能会真的认为他的孩子学习一般,因为西方人对待别人的赞誉一回答的是“Thank you”,所以礼貌准则的符合与否也要和说话人和听话人的文化背景结合起来。免费论文参考网。再例如,Tom: I used to shoot tigers in Africa.
Jack: Nonsense!There are no tigers in Africa.
Tom: Right youare. I shoot them all!
在这则对话中Tom虽然违反了谦逊准则,尽量的赞誉自己,甚至夸大事实,但却是典型的西方人的幽默。
五、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减少自己与他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
a.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
b.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
此准则关注的是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观点、看法是否一致。保持了一致就显得有礼貌。例如,甲:今天去游泳怎么样?
乙1:太累了,不能玩点轻松地吗?
乙2:好吧,如果实在没有别的活动的话。
乙3:太好了,我最喜欢游泳了。
这则对话中,乙1直接表明了分歧,与一致准则相违背;乙2虽然没有直接表明分歧,但没有对说话人表示赞同,保持一致,只有乙3最大限度的增加了和说话人的一致,符合一致准则,属于礼貌的言语。当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可能永远符合别人,有时有必要提出自己的意见,这样如果不得不和说话人产生分歧时,我们可以采取委婉的语气或是幽默的说法,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和不愉快,甚至即使是分歧让对方听了也乐于接受。例如,Father(angrily): You can get rid of moneyfaster than any man I know!
Son: True,dad, but listen. By getting rid of it quickly I save lots of time, and time ismoney.
这则对话虽然是个笑话,但儿子幽默的应对愤怒的父亲,而避免了直接和父亲顶撞也不失位聪明之举。
六、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减少自己与他人在感情上的对立。
a.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
b.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
此准则涉及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双方的心理感受。例如,甲:我这两天感冒了。
乙1:我知道,肯定是那天游泳游的。
乙2:怎么自己都不知道注意。免费论文参考网。
乙3:真不幸,这两天一定要多注意休息。
在这三个人的回答中,甲没有从乙1和乙2得到期待的同情,甚至得到了责备,容易让甲产生反感,只有乙3的话语增加了同情,显得更得体、更礼貌。
结语:
礼貌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无论哪个语言集团中都是普遍存在的,但在不同的社会文化条件下礼貌原则应该是存在区别的,而非一概而论。我们在日常交际的时候也要针对不同的听话人,比如说东方人和西方人,针对他们不同的文化背景,灵活的运用礼貌原则,真正做到任何场合,任何背景下的礼貌与得体。
参考文献:
1、冉永平. 语用学:现象与分析.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2、何自然、冉永平. 语用学概论.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年.
保罗・萨缪尔森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也是世界上第二位、美国第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森在许多研究领域作出突破性贡献。其最著名的作品是《经济分析基础》和《经济学》,后者至今仍是经典的经济学教科书。
本书遴选出12篇关于萨缪尔森及其学术观点的研究文章,汇集成册。这些关于萨缪尔森的论文,有助于审视和判断他在经济学研究领域的贡献及得失。全书分三大主题,其中最重要的是“萨缪尔森和现代经济学基础”。以及“拓展了20世纪的经济学”和“萨缪尔森――经济思想史学的理论家”。
《风景与认同:英国民族与阶级地理》,(美)温迪・J.达比著,张箭飞、赵红英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1月
本书是作者一项风景文化研究的成果,源于其了解风景“如何充当社会、经济和政治历史宝库”的持之以恒的兴趣。这项研究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通过追溯风景的文学和艺术根源,将研究推向文雅社会与圈地运动受害者之间的紧张关系;第二部分仍在政治经济的范畴内探讨风景的问题性。当风景区受到铁路和采矿业等的危害时,文化精英们发起了反入侵抗议,并引起全国范围内的争论;第三部分从“行走”人类学角度考证社会关系如何空间化和空间关系如何社会化的问题。
“进入乡村”在英国已成为一件富有争议的事情,就此问题形成的对立派系,代表了城市与乡村的基本差别,其关注的焦点是哪些人和哪些活动有权使用风景。
知识与情趣
《保卫社会》,郑永年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1月
本书为中国问题专家郑永年的专栏文章合集。所谓“保卫社会”,是指政府应建立基本社会制度,保护人民的基本社会权利,促进公民社会发育,从而避免转型期的社会问题演化成危机。
作者指出,中国在过去三十多年的经济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政治和社会制度改革却滞后于经济制度改革,因而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诸多负面因素,无法由社会消化,这导致社会矛盾丛生。作者认为,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改革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必须由以“社会均衡”为取向的社会改革来纠正,否则不仅社会治理将变得日益困难,甚至执政党的地位也将面临挑战。
《斜目而视:透过通俗文化看拉康》
(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著,季广茂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
齐泽克是欧洲著名哲学家和批判理论家,深受黑格尔主义和拉康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擅长以通俗文化作品来解读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并结合黑格尔哲学等来解析最新的社会文化现象。
作者在本书中的基本研究方法是以对希区柯克电影的分析为例,通过剔除希区柯克电影中的叙事内容,保留其中高强度的形式模型,以解析拉康理论。齐泽克注意到,希区柯克常使用快速推拉镜头或者慢速推拉镜头,却总是不用正常速度,这是捕捉小客体“空无性”的两种方式。如对某个斑痕(如尸体)的快速推拉,意味着放纵我们的欲望,让我们更近地观察令人恐惧的客体。
《一路向前》,(美)霍华德・舒尔茨、乔安・戈登著,张万伟译,中信出版社2011年4月
新课标实施后,新教材在编写上有了很大的改革,每一单元都有英、美等国家的文化背景介绍,课文题材广泛,体裁多样,涉及西方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在思想内容方面具有一定深度。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局限于传授词汇语法知识,讲解试题,还要教给学生准确的文化背景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习得意识,使文化规范的教学与语言技能的培养同步进行。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教师生动、形象适度地介绍会激发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强烈欲望,促使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带着浓厚的兴趣主动积极地学习。培养学生对英语语法结构、文学作品和语言逻辑问题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在中西文化比较中进行英语教学,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巧妙利用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
一、利用英美国家的词汇文化知识,培养新的词汇学习策略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不可避免地接触到与之相关的文化。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其中,词汇是文化信息的缩影。在英语学习中,学生除了多记词汇外,还必须熟悉英语词汇的内涵和外延,尤其需要掌握其不同的文化内涵。高中词汇教学更注重对词汇所承载的深层含义的理解,更注重表达的灵活性和恰当性。高中的词汇教学重视语篇的支持,在具体的语境中准确地体现单词的真正词义的同时,还要重视文化的影响,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结合词汇文化知识进行词汇学习。
例如:"a white lie”不是“白色的谎言”而是。不怀恶意的谎言”;"black coffee”不是“黑咖啡”,而是指不加牛奶的“浓咖啡”,而white coffee也并非“白色咖啡”,而是指加了奶的咖啡。因此我们说,how do you like your coffee black or white?你的咖啡要什么样的?这是由于中西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导致的理解不同。再如:freeze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冰冻”、“结冰”。而在一个私人拥有枪支的美国社会中,freeze!—“站住”、“不许动”却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语。一位留学生因听不懂美国人的口语“freeze!”而被枪杀。又如:因为在一个老人普遍得不到尊重的社会里,老人们养成了不服老、坚持独立的习惯。所以美国的老人都不喜欢别人称其为elderly people,在美国都用sen初r citizens“年长的公民”这一委婉语来指代老人。词汇教学要从用的角度出发,发展学生比较强的语言意识,词汇学习与说话的意识联系起来,与语境联系起来,与文化联系起来,突出交际,强调应用。
二、利用英美国家的地理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语篇理解能力
英国在强盛时期四处侵略扩张,二百多年的殖民统治使其语言和文化广为传播,对世界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因而,英语成为当今世界上最为流行的语言。人教版高中教材中,有好几单元都涉及到了英美国家的地理、历史知识,如《the british isles)),((thesouth american)), ((going west)), ((american litera-tune》等。教师可以搜集跟单元教学同步的资料,利用地图、多媒体等将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特点直观形象地展示给学生,使其拓宽视野,积累背景知识。相应的历史、地理文化背景知识的引入可以激发学生对这些课文内容进行探究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从以语言知识为目标逐渐过渡到以语篇信息为目标上来,进而对语篇进行整体的把握。只有对文化背景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才能更快更准确地把握英语的语言本质和思想内涵,才会准确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更好地理解语篇,提高阅读能力,才能更准确地学习和运用英语。
一、引语
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母语的交际双方往往会根据各自母语文化中的语言礼貌准则对交际的各方面进行诠释、理解(Gumperz andCook-Gumperz,1982)。论文写作,文化差异。当非英语母语者用英语和英语母语者交流时,文化差异的语用负迁移可能会引起对非母语者整个品质、形象错误的判断(Kotani,2002)。感谢语使用不当或应该使用时没有使用,会被视为无礼表现,对人际关系造成负面影响。表达感谢要讲究策略。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汉英感谢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探索,以帮助减少或避免我国学生用英语表达感谢时的语用失误。
二、英文中感谢的表达方式
1.Thank you的使用范围
英文化中,thank you/thanks到处适用,特别是服务性行业,如商店、饭店、车站、机场等。因为自动、客套、机械的thank you/thanks(真诚的、发自肺腑的感谢除外),作为一种礼节,多数时候是表示一种认可:对服务的认可,对会话结束的认可等。Thank you的社会作用在于承认或认可从他人(的行为中)得到了好处,即便是很小的好处:如售票员递票给乘客,银行职员从柜台上递钱给顾客,侍者为顾客端来一杯咖啡等。并把英语中感谢的最基本形式Thank you/thanks的主要作用概括如下:(Thank you/thanks是最基本的词语,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增补和加强,以显得更礼貌,如:“Thank you very muchindeed”,“Thanks ever so”)
ⅰ承认得到好处;
ⅱ递给自己东西,认可得到好处;
ⅲ提前表达感谢(如服务,主动提供,许诺等);
ⅳ不再需要某人或某人的服务;
ⅴ接受会话结束的标志(特别是电话中);
ⅵ会话结束(e.g.Eisenstein & Bodman,1986;1993);
ⅶ接受主动提供;
ⅷ寒暄(如:作为对“how are you”的回答,“fine,thanks”除了寒暄,几乎没有什么实际功能,仅仅是让问话的人感觉舒服而已。
ⅸ结合不同的音调,可以表示懊恼,讥讽,挖苦和唐突无礼(e.g.Eisenstein & Bodman,1986;1993;Okamoto & Robinson,1997);
消极请求。如:“Thank you for notsmoking”——请求听话者不要抽烟。论文写作,文化差异。
(根据Aijmer(1996)整理)
Thank you/thanks在会话序列中出现的地方不同,作用也不同,如:Thank you 作为会话标志,表示服务的各个阶段。在餐馆里或售票处,我们可以常常听见以下的对话(Coulmas,1981):
(情景:售票员递来车票)
Conductor:Thank you.(递票时)
Passenger:Thank you.(接过票时)
Conductor:Thank you.(结束对话)
Eisenstein & Bodman(1986;1993)通过自然观察、书面/口头问卷和角色模仿等方式,从英语母语者和母语主要为汉语、朝鲜语、日语、俄语和西班牙语、正在美国学习的学生(他们在美国的平均时间为两年)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这些英语水平很高的非英语母语者在受惠程度很高的情景下,找不到合适的言语方式来充分、恰当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不仅表现在语用语言方面,也表现在社会语用方面。其研究结果表明,外语学习者通常只认识到表达感谢的普遍性,没有意识到跨文化中的重大差异。
三、汉英感谢的差异
1.理解差异
汉语的感谢语多用于确实受人之惠时,少了西方文化中的客套,多了发自内心的真诚。因此,在我国的一些行业,特别是服务性行业,按照我们自己的社会文化礼貌准则,对方纯属工作范围内履行职责,没有必要说谢谢。我国偏重于集体主义文化,家庭成员、至亲好友被视为自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Scollon &Scollon,2001:145),“自己人”互相帮助,理所当然,如果道谢,反而见外了。
英语同其他语言进行对比时,差异在于对谁说thank you,何时说thank you,何地说thank you。论文写作,文化差异。受惠可分为两类:实体(如礼物,服务)和非实体(如祝福,赞扬,提供,建议等)。影响感谢最重要的因素是受惠的类型,同时双方的关系,受惠的程度。施惠者在时间、金钱、精力等方面的付出,场所 (work or at home)会相互作用。如施惠方作为朋友借给了受惠方500美元,英语母语者觉得“You’re a lifesaver.Thanks.I’llnever forget it.You really can’t imagine what this means to me” 恰当、充分地表达了内心的感激。但是,如果施惠方和受惠方的社会地位相差大,表达反而简短。
还有一个很大的差异:收到礼物时,中国人会把礼物放在一边,不会当着送礼者的面打开,以免显得贪婪,看重礼物而冷落送礼者;而一般西方文化的礼仪是当着送礼者的面打开并致谢。在某些情况下,受惠程度很高时,除了当面感谢,事后再打一个电话或写封短信,才合乎礼节。
2. 英语感谢表达差异
英语母语者表达感谢的形式在不断变化和创新。我们处在一个外语环境,同英语母语者接触的机会相对较少,如果不能正确理解这些表达方式,也有可能导致交际失误。
譬如单词cheers和 ta 。非正式场合,随处可以听见 cheers 和 ta。举杯时常用的cheers可以用来表达感谢,也可以作为对感谢的回答。论文写作,文化差异。Ta用于感谢和道别,有good-bye的意思。如:
A:I’ll I’ll give her enough.
B:yes.
A:ta ta love.
又如:
A:The grapes please.
B.Seventy P.
A.Thanks very much.Ta verymuch.
B.Four twenty two.
A.Thanks.
B.Thank you.
A.Thanks.Thanks a lot.
从这个例句中,我们知道两点:a) ta 用来表示感谢或道别;b) thank you/thanks既可以用来感谢,也可以用来作为对感谢语的回答,表示一种认可。
4.感谢的音调
当需要表达真诚的感谢时,发自内心、不虚假的感激,相信英语母语者是能体会的。非母语者在用英语表达真挚谢意时,其音调缺乏母语者表达感激之情时的热情和真诚。可能因为是非母语表达,他们正忙于搜寻合适的词语,而忽略了语音语调。感谢表达说话人的一种认可和感谢的心理状态,少不了恰当的音调。
A:Don’t say anything dumb in your interview.
B:Well,thanksa lot.It’s nice to know you have confidence in me.
这里的thank you,结合音调,言外之意应该是懊恼或气愤。
四、结束语
会用英语说 thank you/thanks,并不表示我们已掌握英语里感谢的礼貌准则,能恰当、得体地加以运用。论文写作,文化差异。汉英两种语言中的感谢从理解、表达都有很大的差异,跨文化中的交际双方都应对此有一定的掌握和了解。当我们用英语表达感谢时,交际对方倾向于用英语文化中的准则对我们的言语行为进行评断。论文写作,文化差异。充分利用影视资料,让学生从中学习、体会和掌握言语行为的正确使用,是减少语用失误,增强学生语用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Aijmer,K.Conversational Routines inEnglish [M].Longman,London.1996.
[2]Brown,P.& Levinson,S.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Us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1987.
[3]Coulmas,F.‘Poison to your soul’:thanks and apologiescontrastively viewed [A].In:Coulmas,F.(Ed.),Conversational Routine.Mouton,The Hague,1981.69-91.
[4]Gumperz,J.J.,& Cook-Gumperz,J.Introduction:language and the communicationof social identity[A].In J.J.Gumperz (Ed.),Language and Social Identity.1982:1-21.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Hinkel,E.Pragmatics of interaction:expressing thanks in a secondlanguage [J].Applied Language Learning,1994,5(1):73-91.
耄耋之岁不言老
刘守华教授现年近八旬,但给人的感觉好像是花甲之岁。他步履稳健、疾步自如;面容慈祥,服饰极其朴素,却精神矍铄,谈锋甚健,记忆清晰、准确、谈吐明快而谦和,给人一种至为详和、宁静、安闲、美妙的心境。这种心境纯净无染、淡然豁达、坦然自得。至今,他依然坚守讲堂,为学生们传道授业解惑,尽显师者风范。
研究生的课堂是青春的课堂,也是激情碰撞、启迪智慧的讲堂。
在课堂上,刘守华教授思维敏捷、讲课风趣,面容如孩童般纯净,笑容爽朗,声音洪亮,其风骨神采与众不同,他将师生之间的互动、情感交流、知识的传递、智慧的引领,生动交织得相得益彰,让学生们很易得到精神上的鼓舞,知识上的不断追求。
研究生的课堂在笔者看来更是浪漫的课堂。
课堂上静静流淌着浓厚的书香和导师刘守华杯中淡淡的咖啡芬芳,构成的是一种浪漫香浓的讲堂氛围。
讲堂上袅袅飘香中的那份明悟,牵引着学生们随着他的节拍,在悠悠的时光中穿越童话与传说的论著,在解读与诠释中悠悠微醉。他授课的魅力给一载又一载的研究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如那咖啡的芬芳和美丽,又像学子手中研读着导师的学术论著《中国民间故事史》一样永恒。
说刘守华教授八旬之岁,能让人感觉不到丝毫的垂暮之气,学生们都很爱戴他,提起他都是津津乐道。这与刘教授在民间“童话”这块奇妙瑰丽的园地里,长达半个世纪的长期“修炼”是不无关系的。
老骥伏枥硕果丰
刘守华教授常说:“一个人如果能把自己的职业、兴趣和社会责任三者统一起来,那是很幸运的事情。”刘守华教授觉得自己就是其中一个,以至于他能在民间文艺的事业里安贫乐道,坚持不懈,痴迷地耕耘半个世纪,不断攀登新的学术高峰。
2013到2014年,桂子山捷报频频,78岁的导师刘守华教授主持的国家人文社科基金课题《佛经故事和中国民间故事演变》,在十一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中获学术著作奖,此前他所著的《道教与中国民间文学》获得第六届全国高校人文社优秀成果二等奖,这是刘守华先生的学术著作连续五届在全国高校人文社科的评奖中获此殊荣。
可以说改革开放之后,刘守华教授迎来了长达三十多年的学术青春……他七十年代末出版的的《中国民间童话概说》于1994年首届高校人文社科评奖中获二等奖;《比较故事学》于1998年获全国高校第二届人文社科评奖中获三等奖;又于2001年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学术著作山花奖中获一等奖;另一部篇幅长达70万字的著作《中国民间故事史》在2003年全国高校第三届人文社科评奖中获二等奖;2001年,以刘守华教授主持的教育部项目,并以他为主笔与人合著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一书,于2006年全国高校第四届人文社科评奖中获三等奖。这些具有真知灼见的学术论文,这些成果标示着民俗学科的不断开创和进步,具有重大理论指导意义。但志存高远的刘守华先生,并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术业有专攻”。在刘守华教授看来,民间故事是口油井,要从各个侧面不断对之加宽加深的开掘。这多侧面不仅是民间文艺学、民俗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宗教学等多种学科研究方法的交叉运用,更重要的是意味着要超越自我,吐故纳新,努力从相邻诸学科中吸收新的文化滋养。
刘守华教授1957年于华中师院中文系毕业,留校任教以来,坚持不懈地投身于以故事为主的民间文学研究。他曾说:“民间故事是口油井,要从各个侧面不断对之加宽加深的开掘。”他期待在有限的生命中能有更新更多的发现奉献于世。
刘守华教授在社会上享有盛名、身兼多职,曾兼任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民间文学组长。迄今在海内外发表有关民间文化的文章400多篇,出版学术论著10余种,其中《中国民间故事史》等五部著作获得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曾先后获湖北省文联首届文艺明星奖、湖北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2007年以他为首的华中师大民间文学教研室获中央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奖。曾先后多次被录入中国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大师名录。近日又被湖北省委宣传部和湖北省文联评为首届十佳“民间文化守望者”称号。
拈花一笑待后人
学识渊博的刘守华教授并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他一生践行着三重并举――
为了深入研究有深厚历史渊源的中国民俗文化,为了让民族的精神植被,葱郁长青,刘守华先生以其深厚的学问,高洁的品行,为了培养好一代代的“守林人”,仍以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严谨治学传承学术精神,在教学研究一线传道、授业、解惑。
在德行上,为了民间文学事业后继有人,他更是不遗余力传帮带,在同事和学生们的心中,刘守华教授是宽厚仁爱,行履高超,清风满袖,洒脱自如的长者,这不禁让人想到了中国民间文艺大家钟敬文先生曾对刘守华教授的寄语:“吾侪肩负千秋业,不愧前人庇后人!”
一.引言
商务英语是英语的一种社会功能变体,是在国际商务背景下,进行跨文化交际的一种共通语言。国际商务活动,内容繁杂丰富,因此,在进行的商务英语翻译的过程中,将各种跨文化因素考虑在内,重视文化差异和传递文化信息,要注重翻译的准确性,并根据此进行相应的翻译策略调整,运用恰当的翻译技巧,提高翻译的质量。
二.影响商务英语翻译的跨文化因素
1、颜色内涵差异
颜色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赋予了不同的象征意义,由于地域,思维方式,等的差异,颜色所代表的内涵在中西方文化中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以红色为例,在中国,红色一直以来备受推崇,成为中华民族的标志性色彩,人们也将其视作吉祥如意,幸福,美好,喜庆的颜色,过年长辈会给孩子红包,促成美好姻缘的中间人,是红娘。而在西方,红色却被视作凶残,暴力,贬义的代表,例如红灯区,就是英文中,red-light-district,译过来的。
2、数字内涵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中,数字的内涵的差异也千差万别,例如,中国人非常喜欢6,8,9,10这几个数字,分别寓意着顺利,发财,天长地久,十全十美的美好含义,而在西方,却没有相对应的含义。相反,在《圣经》中,666则代表着魔鬼。(王茜:2013)另外,13在中国的佛教文化中,是一个吉利的数字,然而在西方,人们却避免使用这个数字,因为《圣经》中有记载,耶稣是被他的第13个门徒犹大出卖。还有,七对英语国家人是一个大吉大利的数字,英语国家的人心目中的七相当于中国人的八。因此,考虑到这层文化的差异因素,商标为7一Up的饮料翻译成汉语为七喜,而非七上。(陈柳悦:2011)
3、风俗习惯的差异
图腾作为一种象征,往往凝聚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在不同民族人们心里,往往有着凝聚力的作用。“龙”自古以来,在中华民族的内心中的地位,不可动摇,而在西方文化里,“龙”则是凶残的象征,以亚洲四小龙的翻译为例,我们将其译作“four Asian tigers”,原因也就在此。而在东南亚,白象则是一种神圣的动物,那么以“白象”命名或与之相关的产品,在东南亚畅销的原因,也就不足为奇了。
以上仅仅列举了三种影响商务英语翻译准确性的跨文化因素,其实,还存在许多其他的因素,例如,,地理位置,思维方式等等其他的许多因素,翻译工作者应该统筹考虑,多观察,多了解,从而做到翻译对原文的忠实。
三.跨文化因素对商务英语翻译准确性的影响
1.品名的翻译
影响商务英语翻译准确性的跨文化因素非常之多,除上述所述之外,不同地域的人们在思维方式以及看待事物的角度,存在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同样在对事物的命名上有所体现。例如:汉语中的红糖翻译成英语brown sugar,为什么红糖翻译成英语就由红变棕了呢?这是因为汉语是就红糖中泡后糖水所呈现的颜色而言,于是糖就有了红与棕之分,而英语中是直接按糖本身的颜色来命名的,有了红与棕之分便不足为奇了。(陈柳悦:2011)另外,中国的许多出口产品,商品名称已经约定俗成,不能进行硬译,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例如,馄饨、饺子、汤圆等都被称为dumplings;cabbage一词则用来统称我们的白菜、卷心菜和黄牙菜。(陈柳悦:2011)
作为翻译工作者,应该注意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积累相关的经验,准确的进行翻译,避免在货物进出口的过程中,出现失误。
2.商标名称的翻译
在商业活动中,商标名称往往在吸引顾客眼球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商标名称翻译,要综合考虑各种跨文化因素,要准确的传达商标源语所包含的内涵。因此,很多跨国公司,在进军其他国家市场的时候,总会做一番详细的市场调查,一方面是为了迎合易于民族文化和人们审美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防止出现严重的用语失误,而贻笑大方。在这一方面,宝洁公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宝洁公司的产品,在中国的洗化用品市场占有绝对优势的份额,这与其优异的产品名称翻译是离不开的,比如,舒肤佳(safeguard),海飞丝(head and shoulders),飘柔(rejoice),汰渍(Tide),帮宝适(pampers),这些翻译,并没有采用传统的音译的方法,而是将产品特点,使用效果,甚至企业文化相互融合,给消费者耳目一新的感觉。
同样,可口可乐(Coca-Cola)的翻译也是一段佳话。Coca-Cola是由美国药剂师约翰·斯蒂斯·彭伯顿于1986年发明的,而coca和cola则是代表了其两种不同的主要成分,然而在20世纪20年代,登陆中国之时,可口可乐这个名称则一炮打响,译者的成功就在于将音译和文化相结合,在保持源语语音特征忠实的基础上,也同中国传统文化紧密融合,是难得的好翻译。
除此之外,像耐克(Nike),雪碧(Sprite),多芬(Dove)Yahoo(雅虎)等等的翻译,琅琅上口,深入人心!外文商标在译成中文宜采用两字或三字的结构准确地表达出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因为这既符合中国传统习惯,又与时俱进。(马驭骅:2008)如果译者只是采取简单音译的方法来处理这些商标名称,而不考虑本土文化的因素,则达不到真正的品牌推广的效果。
3.广告宣传语的翻译
广告宣传语的翻译,要做到精炼,简洁,让读者印象深刻,而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将译入语的言语表达习惯相结合,例如麦斯威尔咖啡的广告语,Good to the last drop,滴滴香浓,意犹未尽。19世纪70年代,美食家Joe Cheek穷尽一生,研制出一种香醇浓郁的咖啡,这种咖啡大受欢迎。1907年,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在首次品尝麦斯威尔咖啡后,惊异于它的美味,大赞“滴滴香浓,意犹未尽”。从此,“滴滴香浓,意犹未尽”也成为麦斯威尔一贯遵循的准则,这句来自总统的评语,也被麦斯威尔咖啡作为广告语沿用至今。这句广告语的翻译,不仅将源语的含义传神的表达出来,而且对仗工整,深的中国观众的喜爱。
其次,还有很多经典的广告词翻译,例如,摩托罗拉手机的经典广告词,Intelligence everywhere,被译作智慧演绎,无处不在;A Kodak Moment.(Kodak 柯达)就在柯达一刻;A diamond is forever.(De Beers 地比尔斯)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商务英语的翻译,是一种特殊的翻译,其翻译的成果需要带来一定的商业价值,而作为品牌推动力量的广告语翻译的准确与否,则至关重要。
四.结语
商业英语的翻译,涉及方方面面,译者要具备跨文化的意识,在翻译的过程中,了解商务英语词汇的特点和其中的文化内涵,正确处理中西文化差异,减少文化冲撞。同时,避免死板的直译,将音译,意译等多种翻译技巧相结合。因此,译者首先应该深入理解原文,仔细推敲,确保翻译将原文准确的表达出来,并且恰当运用翻译技巧,提高翻译的质量。(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2-0077-02
在一种语言发展过程中,为了弥补自己语言表达上空白,不同语言开始相互接触,在这接触过程中便产生了借词。语言学家萨丕尔指出:“语言,像文化一样,很少是自给自足的,……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最简单的影响是词的‘借贷’。只要有文化借贷,就可能把相关的词也借过来”①,在语言诸要素中,词语和文化关系最密切。汉语文化借词普遍是经文化交流和翻译活动被借入其他语言中,同时我国也为了弥补表达特定事物或文化概念时词汇不足的情况引进了一些外来词汇,这两者都是文化交流和融合的产物。因此,本文在对汉语文化借词研究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对这些汉语文化借词进行分类,并对这些词语进行对比研究。
语言之间相互借用是语言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汉语也不例外。汉语借鉴外来词语是历史悠久,且词汇中外来词数量不断上升。由于语言和文化存密不可分,因此我们能从借词中窥见文化交流的方方面面,例如汉语输出和引进的借词主要涉及哪些方面,这些外来文化借词对我们民族传统文化又有何影响。这次论文中汉语引进与输出的外来词是以《现代汉语词典》和《牛津英语词典简编》这两本规范性词典为语料库来统计和分析。
一、汉语引进的文化借词的内容及其分类
《现代汉语词典》在中国最具权威性的一部词典,收词不仅包括本族词语,而且包括一定数量的外来词。《现代汉语词典》这里所说的外来词主要是音译词,不包括意译词。《现汉》(第6版)收录36个文化音借词中,就词义而言,可粗略分为如下十大类:
(一)佛教用语
阿鼻地狱、阿兰若、阿罗汉、比丘、比丘尼、菠萝蜜、刹那、刹禅、阿弥陀佛、佛陀、弥勒、魔婆、罗门教、菩萨、菩提、伽蓝等。
(二)科技、人文及社会名称
哀的美敦书、爱克斯射线、逻辑、德比、莱塞、来复线、歇斯底里、芭蕾舞、贝斯、蹦极、博客、的士等。
(三)日常生活中具体事物名称
梯恩梯、阿尔法粒子、安瓿、巴士、酒吧、保龄球、高尔夫球、贝雷帽、贝塔粒子、泵、大巴等。
(四)人、组织、地方名称
爱斯基摩人、阿訇、阿拉伯人、、安琪瓦斯、雪茄、呼啦圈、卡宾枪等。
(五)食品、酒水、饮料名称
白兰地、比萨饼、便当、冰激凌、刺身、伏特加、咖啡、咖啡因、啤酒、热狗等。
(六)表示有机化合物名称
吖嗪、吡啶、吡咯、卟吩、卟啉、哒嗪、蒽、菲、氟利昂、福尔马林、胍、咔唑等。
(七)大小、计量单位名称
盎司、磅、镑、打、吨、尔格、加仑、令、托、纳米、贝尔、比特、达因等。
(八)动植物名称
鸸鹋、霍加皮、几维鸟、康乃馨、可可、奇异果、沙丁鱼、三文鱼等。
(九)布料、衣服名称
的确良、法兰绒、卡其、开司米、尼龙、派力司、乔其纱、纱笼等。
(十)货币
比索、法郎、戈比、卢比、马克、欧元等。
以上是汉语中引进文化借词词汇的大致分类。首先,从词汇上看,在改革开放之前,汉语所吸收的外来词多出现在宗教领域。因为佛教传入我国时, 汉语从印度梵语中借入很多佛教用语,对中国佛教思想和宗教意识有很大影响,且流传至今。中国改革开放后,中西文化交流日益加深,大量外来词汇流入汉语,主要涉及政治、社会、科学、文化以及日常用品等方面,丰富了汉语词汇,这些外来文化借词涉及生活方方面面,呈现出多方位、宽领域的特点。其次,我们还能看出汉语外来文化借词中最多是关于社会科技、人文及社科方面的词语,这些词语体现了科技对我国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同时有关西方道德文化价值观念的人文词语也不断涌现,对我国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也有很大冲击。再次,是有关生活中具体事物词语,这些词语对我国新词语的产生有重要影响。
总之,汉语中外来借词不仅弥补汉语词汇空缺,且丰富了汉语词汇表述能力。同时,这些外来借词输入,也丰富了汉语对外来文化表达,加深了国人对外来各个方面文化的认识,一方面使国人更进一步了解外来和生活习惯;另一方面,也使我们更好了解外来民族文化,为各国文化交流提供便利条件。
二、汉语输出词语的内容及其分类
《牛津英语词典简编》是一部英文权威词典,其中收录汉语词汇265个,足以代表汉语输出文化借词类别,大致可分为以下15类:
(一)饮食、酒水
茶点、乌龙、人参、番茄酱、豆腐、锅贴、油炸春卷、混沌、宫保鸡丁等。
(二)历史、政治、经济
走狗、纸老虎、衙门、透明度、督军、、工业合作社、、战国等。
(三)语言、文化
易经、八卦、风水、拼音、汉字、普通话、草书、拼音、红学、八股文等。
(四)节气、民俗
磕头、春节、端午节、阴历、元宵、龙舟等。
(五)哲学、宗教
阴阳、禅、道教、佛、神道教、儒教、和尚等。
(六)艺术、娱乐
赌场、二胡、麻将、秧歌、牌九、筝、琵琶等。
(七)体育、健身
武术、围棋、太极拳、七巧板、乒乓球、功夫等。
(八)具体人名、地名
少林、孙子、孔子、世外桃源、师傅、城管等。
(九)布料、衣服类
丝绸、旗袍、长衫、中山装等。
(十)古文物类
麒麟、龙眼、白墩子、高岭、瓷器、白底青花瓷等。
(十一)住宅、建筑类
长城、故宫、天坛等。
(十二)货币、度量衡
圆、分、人民币、角、里、两、亩等。
(十三)中医、中药类
针灸、麻醉、中药、把脉等。
(十四)其他
小费、哪儿去、不行、要面子、丢脸、不能做、看看、好久不见、热心等。
首先,借词中中国有关饮食、酒水类词语是输出最多的,主要是因为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在全世界享有盛名。其次,是有关中国政治、经济、历史等生活中多个方面的词语,不难看出它们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记载着中华民族同外族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诸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中华民族很早就与外族有着密切的往来,早期的交流仅是物质上的礼物馈赠或者贸易往来, 于是在借词上也留有物质文化的因素。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文化的影响力逐步增大,不仅仅停留在物质文化的方面,更进一步迈向精神文化。再次,就是一些有关中国历史传统的词语,这些词语充分体现了中国的人文价值和文化底蕴,对其他国家的影响也很大。
三、结语
以上就是汉语引进和输出文化借词的内容及分类情况,从两者对比看,引进和输出的汉语借词有很大差异,这都与语言之间词汇空缺和语言接触是分不开的。从这些词汇中,我们不难看出其所蕴含的文化寓意, 它们记载着中华民族同外族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诸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并且随着全球化的趋势,现在借词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文化的影响力也越来越重要了。总之,汉语文化借词的引进和输出是两种语言接触的必然产物,也是文化相互融合的必然结果,随着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的交流交往日益频繁,来自汉语的外来借词及表达方式必然会越来越多。
注释:
①陈原.语言与社会文化[M].北京:三联出版社,1980.
【参考文献】
中国分类号:J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5-141-1
一、视觉识别系统表达与显像特征
房地产视觉识别系统是最外在的、最有感染力的,也是最容易被消费者所接触与反映的。将房地产企业或项目视觉识别基础要素,通过强有力的政策和管理制度将其有效地扩大,并形成固有的视觉形象,通过统一设计的视觉符号来传达企业或项目精神和理念,有效地推广其知名度和品牌形象。视觉识别系统通过视觉来传达企业的核心理念与价值观以及企业文化,创造出鲜明的企业形象。视觉识别系统是基于标志、标准字、标准色为核心展开的具有整体性的视觉传达体系,是将定位、价值观、文化等抽象语意概念转化为具体象征的传播载体,是创造具有个性的房地产企业与项目品牌形象的基础。
视觉识别系统表征:
1.绿色生态:通过建筑、植物、阳光、蓝天等图形进行结合,表达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的美好生活方式。
2.欧陆生活:运用欧洲建筑或人物进行表达,渲染出欧美风格。
3.现代时尚:通常使用理性点、线、面与明快的色彩结合,表达出时尚年轻品牌形象。
4.传统文化:使用中国传统的纹样、传统表达手法文字一般使用书法体,传达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意境的中国民族风格。
二、广告营销认知与品牌建立的链接性
房地产广告营销是指房地产开发商的房地产项目销售、项目介绍等的广告营销形式。以房地产这一不动产为中心所展开进行的各种形式的销售活动以及相联的广告营销形式。
房地产广告营销在整个市场营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首先,作为广告费用投入较大的行业,广告营销是必然要使用的,它的作用是任何技术手段无法代替的;其次,因为房地产项目的区域性特点,房地产项目是独一无二,具有非复制性,结合项目楼盘特点,比如环境、户型结构、区位交通、周边配套等方面的特征。用广告营销将房地产项目这些特点展现出来,吸引消费者,从而有效的推广房地产项目,使项目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广告营销对房地产品牌形象建设中的影响显而易见,许多房地产企业在发展自身品牌的同时,也在思考怎样协调企业品牌与项目品牌之间的关系,项目品牌效果无论是在速度上还是在资金上都能比较迅速呈现,而企业品牌对项目品牌有很大的辐射力,因此统一品牌形象推广就增加了一定难度,所以对广告营销来说所担负品牌形象建立的责任是重大的。
广告营销的视觉表征:
图像图形是迅速表达意思的快捷手段,在房产视觉营销中,图形图像应用的更加普遍和广泛,起到了很好的传递品牌形象以及销售信息的作用。
1.营造家的氛围
由于房产楼盘本身的属性,家的概念在楼盘视觉形象里最为突出,体现消费者对家概念的美好向往,对家的描述比如格兰春天、吉祥谷、荷逸湾等等,都是消费者对家的理想生活方式憧憬。
2.代表一种身份
通过构建家,来追求一种高尚阶层感,也是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的更高要求,图形图像上的展示一般是西装革履的成功人士,富丽堂皇的建筑家居等等。
3.意境
图像图形使用应根据品牌形象和楼盘特征来进行展现,在传递信息的基础上,在不同的视觉介质中不断强化楼盘品牌的形象与气质。
通过色彩处理与搭配,可以很好的体现楼盘的风格以及气质,房产色彩基调大致有以下几种:
1.贵族色彩:以深色为主体,比如黑色、深咖啡、深红色为底,字颜色一般采用白色、黄色、金黄色显的整体稳重大气。
2.年轻色彩:以白色、黄色、天蓝色为主,字体颜色不限、整体感觉富有朝气有动感有活力。
3.大众色彩:以红色、橘黄色等为主色,配以白色、金色等色为辅助,是大多数消费者喜闻乐见的一种色彩搭配风格。
参考文献:
[1]王爱民.房地产市场营销[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于鑫.我国服装企业塑造国际品牌营销策略研究[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硕士),2005,(05).
[3]赵亚杰.服装品牌的视觉营销[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09).
一.食品包装色彩个性化设计的起因
(一)费心理的需求
法国著名符号学家皮埃尔·杰罗斯说:“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并不是购买具体的物品,而是在寻找潮流、青春和成功的象征。”然而受不同年龄阶段、消费层面、生活阅历、知识结构以及外来文化熏陶等影响,每个消费者看到同一食品包装时会有不同的感觉,因而产生不同的心理需求。设计的目的在于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两大需求成为人类设计的原动力。墨子说过:“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对食品来说,首先起码的是满足人的最基本温饱需求,然后再是包装设计带来的审美、心理上的关怀,包装色彩必须有新颖的感觉,才能引起顾客的注意,这是人类内心深处潜在的喜新厌旧的“恶习”所造成的。但长久以来食品包装设计中,化学化工论文用暖色来诱发食欲的这种逻辑思维定势成了设计师最热衷使用的方式。事实上,以往这种设计上的从众心理导致了几乎所有品牌的食品都湮没在同一性中而丧失最可贵的独特性。
(二)市场品牌的竞争
时至今日,随着消费者审美鉴赏力的不断提高,以及在报纸、电视、网络媒体的耳濡目染之下,消费者对色彩的理解也比过去更加理性、个性,并渴望在大同小异的包装中寻求全新的色彩刺激。消费者的需求不仅限于被动满足,而更在于主动创造,以此来满足个性化的心理需求。
(三)设计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多元化的需求,决定多元化的设计,也出现了多元化的食品包装色彩。从上个世纪80-90年代,个性化设计在多元化设计时期成为焦点,并逐渐形成一种不可逆转的潮流,不仅在包装结构上赋予了个性化设计,包装的色彩设计也不例外。包装色彩的个性化设计,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本质特征,是从色彩上体现对人性的尊重,关怀,创造和谐、舒适的色彩视觉,更有利于人的生存与发展。成功的包装离不开先声夺人的色彩美感,色彩不仅起促进销售、树立品牌形象的作用,还具有呼唤情感的力量。色彩作为包装设计的重要元素之一,会计理论论文具有类似语言的功能,在对人们形成直接、强烈的视觉中击的同时,又与消费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二.个性化食品包装色彩设计表现特征
个性化思维是指“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对事情反过来想一想,站在习惯性思考问题的对面。克服常规色彩逻辑思维刻板、单一、从众的局限性,以达到创造机会的目的,以寻找事物中的新视点”。在食品包装色彩设计过程中,正确地运用个性设计思维,来冲击人们常规的视觉经验,从而创造性地解决设计中的问题。它的提出以不违背逻辑为目的,不抛弃色彩逻辑思维的既定秩序,兼容逻辑与非逻辑思维,运用大脑潜意识活动,在常规中求特异,从定势中寻觅突破,大胆而前瞻性的运用色彩,拓展食品包装色彩空间,充实包装色彩内涵,丰富包装色彩语言,使商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一)兼容逻辑与非逻辑思维的统一
色彩的可变性和多样性决定了色彩的复杂程度,但多数人都认为色彩具有的情感暗示作用,是色彩作用于人的心理,靠人的联想产生。因而,在食品包装的色彩设计中,设计师往往通过人们对色彩存在的一些固定联想而展开设计:比如,在炎热的夏天,冷饮食品的包装用冷色调,给消费者凉爽、降温、解渴的心理感觉;在寒冷的冬季,营养品、保健品等包装设计应采用暖色调,给消费者温暖和热烈的感觉。消费者的这种情感变化向设计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促使他们在进行色彩设计时克服常规的色彩思维模式,运用逆向思维方法,多角度、多视点地丰富包装色彩的设计语言,从而充实包装色彩的情感内涵,拓展包装色彩的情感领域。如“娃哈哈”纯净水的包装设计就大胆地使用了暖色系列的红色,设计师从反常规的思路出发,让人联想到红彤彤的炎热夏日,进而联想到清凉可口的纯净水。总之,包装色彩情感的个性要求设计师摆脱传统色彩观念的束缚,运用设计新视点创造出色彩设计的新感觉、新样式,使包装商品在竞争中独树一帜、脱颖而出,促使企业的包装设计迈向个性化的发展方向。
(二)传统色彩与现代色彩的统一
食品包装色彩设计,首先应考虑它能否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近年来,许多食品包装色彩设计倾向于运用传统色彩与现代色彩相融合的配色方案。中国传统的色彩强调传神、写意的韵味,崇尚平淡自然、朴素幽深的意境,而具有现代感的色彩搭配则简洁、基础教育论文明快、时尚、优雅。两者的融通必然会使人产生亲切、自然、和谐、安详、人性化的心理体验,加深消费者对食品包装色彩的理解与回味。市场上流行的具有中国传统色彩的饮料包装“王老吉”,采用传统的中国红和黄色为色彩视觉主旋律,向消费者发起强大的视觉传达攻势,增强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已获得商业成效。人们欣赏着这样经典的包装设计,感受着源自色彩魅力的高品质生活,自然会与“商品”和“设计师”产生情感的互动交流。
村上春树在接受松家仁之的采访时,这样提及自己一天的标准生活:写长篇小说时,基本上凌晨四点钟起床,就是凌晨两三点钟起来也是常有的事。泡一杯咖啡,弄点小点心,比如半个烤饼,羊角面包之类的,吃完就坐到电脑前立刻开始工作。这与他在《1Q84》中描述的天吾的写作场景非常类似一一独立的艺术创作者,只要有笔、手稿、传真、打印等辅助工具,在家工作并非没有可能。
或许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工作战场,SOHO将工作室融入住宅,让众多自由创业者从两点一线的上下班奔波中消停下来,给生活带来了更多便捷:办公时间、日常进程安排更加弹性化、吃住、工作合二为一。对SOHO个性化、多样化的生活方式的关注和探讨,也逐渐跨领域延伸至设计行业,左右着设计业态的发展。
其实,早在大师盛行的时代,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Wright''shome&studio”、路易斯·巴拉干设计的奥特加住宅、维克多·奥塔的住宅及办公室“Maison&AteljlerHorta”,都是大师们在自住宅中开设办公空间的尝试典范。只是每位设计师对家庭工作室的设计及关注的点不同,路易斯·巴拉干更注重色彩及空间的变化,在设计书房及工作室时运用空间挑高,并将各个房间的窗户都设计成朝向庭院,让设计师的生活、工作都能享受到鸟语花香。赖特的住宅和工作室则是特意分隔开,工作室周围散布有好几张制图桌,天花的八角顶和其下的四角边采用铁链受力的支撑结构,虽没使用大梁或支撑柱,但采用了在视觉上能产生重心的横梁装饰。这些典范建筑都保留了下来,像奥特加住宅、“Maison&Atelier Horta”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建筑大师们以他们的独特视角,解构了SOHO在住宅及工作室合二为一的建筑模式上的可能性,并带给后世极丰富的借鉴和参照。审视中国SOHO的发展,早在十年前,即2002年起,SOHO中国地产就投入到建外SOHO的设计及建造上,虽然很多业内人士认为,建外SOHO仅仅是商业地产的宣传噱头,但它所引导的商住合用的社区模式到底对SOHO家庭工作室而言意味着什么,产生了何种影响,是否能真正直抵“工住合一”的设计内核?一直是业内所关注的焦点。
自建外SOHO之后,中国业界也在尝试着其他的SOHO方式,譬如DnA建筑设计事务所2009年在北京宋庄艺术家村构筑了一个庞大的宋庄艺术家工作室兼集合住宅的体系,其工作室区域为六米高的简洁方盒子,居住空间高三米,有一系列几何形空间容纳起居厨厕功能,不同的量体高差决定了每个单元都有不同关联的工作、居住空间。它的构筑,既反拨了中国一以贯之的高层集合住宅的运作模版,又预示着中国在吸纳日式SOHO特点上所做出的努力。同时,独立艺术家也另辟蹊径,在住宅工作室的建筑样式上大费心思,艺术家冯大中的辽宁“凹舍”即是其一,它不像国外艺术家,譬如美国Victoria&RichardEmprise设计的船屋以建筑载体为特色,“凹舍”契合了宅院、工作室、私人美术馆集于一体的设计诉求,更承载了新晋建筑师陶磊对公共空间、私密空间完美融合的设计理念。
在中国,SOHO住宅还处在商业操作与凤毛麟角的探索中,以SOHO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统计发现,中国期刊网上发表过的论文篇数达到了580余篇,这些论文囊括了SOHO的办公设计、空间结构、风格演变,以及办公家具设计、橱柜配套设计等,但甚少触及以设计师角度去深度解读他们或参与或已完成的设计项目,也未能对SOHO住宅的设计特点进行横纵向的比较。为此,本刊特别邀请到台湾澔岳设计事务所创始人、设计总监陈岳夫先生,及上海A-ASTERISK/AA设计事务所的董事、设计总监中村诚宏先生,分别从台湾、日本的角度,解读SOHo的发展演变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