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乙肝免疫球蛋白大全11篇

时间:2022-09-05 18:43:3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乙肝免疫球蛋白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乙肝免疫球蛋白

篇(1)

[中图分类号] R714.2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7(a)-062-02

乙型肝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传染病,我国是乙肝高发区, 全世界大约有3 亿例HBsAg 阳性携带者,而我国约有1.2 亿例[1],HBsAg 阳性携带者中,约1/3 来源于母婴传播,乙肝病毒母婴间传播的主要途径有,宫内感染:通过胎盘感染胎儿;产时感染:生产时接触母血和羊水;产后感染:密切接触、乳汁传播。而宫内感染是乙肝病毒母婴间传播的主要途径[2],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能有效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笔者通过对94例乙肝血清标志物阳性的孕妇进行乙肝免疫球蛋白肌注取得很好的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0~2004年在我科定期产前检查并在我院分娩的乙肝血清标志物阳性的孕妇188例。年龄22~34岁,平均24.5岁。所选病例孕期均无先兆流产或先兆早产及妊高征史,无肝炎史及相应的症状或体征,肝功能正常。孕妇分娩新生儿188例,其中,男108例,女80 例,无新生儿畸形及胎儿宫内窘迫史。

1.2方法

将188例孕妇随机分为治疗组94例和对照组94例,两组孕妇年龄、孕产式、分娩时胎龄、分娩方式差异均无显著性。

1.2.1 治疗方法:治疗组94 例怀孕28周起开始注射高效乙肝免疫球蛋白200 IU,每隔1个月注射1次,共3次;对照组产前未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1.2.2 观察检测方法:孕妇于孕20~24周抽静脉血查乙肝血清标志物5 项,新生儿断脐后,1 min 内在胎盘距断端2 cm 处经酒精消毒后抽静脉血查乙肝血清标志物5 项。检测方法:乙肝5 项指标的测定: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试剂盒购自厦门泰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检测仪器为美国DENLEY自动酶标洗板机、BIO2RAD450型酶标仪。操作步骤及结果判定按照说明书。

1.2.3观察指标:观察新生儿脐血HBsAg阳性(诊断为宫内感染)及新生儿脐血清抗-HBs检出率并进行对比。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t检验、χ2检验。

2 结果

2.1新生儿脐血HBsAg阳性率

治疗组94例孕妇分娩的新生儿乙肝血清标志物阳性5 例,感染率为5.3%;对照组94 例,新生儿乙肝血清标志物阳性45 例,感染率为47.8%。孕期应用HBIG可降低胎儿HBV感染率,孕妇HBIG治疗组胎儿HBV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

2.2 新生儿脐血清抗-HBs检出率

治疗组94例孕妇分娩的新生儿脐血清抗-HBs检出70 例(74.46%);对照组94例孕妇分娩的新生儿脐血清抗-HBs检出2例(2.12%)。新生儿脐血清抗-HBs检出率与孕妇应用HBIG预防呈相关性,预防组新生儿脐血清抗-HBs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

3 讨论

乙肝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多发性传染病,母婴垂直传播是一条重要途径,宫内感染是母婴传播的主要途径。据文献报道,HBsAg 阳性及HBsAg-DNA 阳性携带者分娩的婴儿血清HBsAg-DNA 达50%~60%[2]。多年来的研究资料证明,HBV携带者中35%~50%在围生期被感染,而孕早、中期感染率较低,HBV 可以清除,很少发生宫内感染[3]。HBV 经胎盘感染主要发生在孕晚期。滋养细胞层变薄,乙肝病毒更易通过胎盘屏障[4]。

HBIG是乙肝疫苗免疫健康人后采集的高效价免疫球蛋白制剂,属被动抗体。抗HBs抗体可与HBs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同时激活补体系统,增强体液免疫,还可产生抗体,该抗体也可中和乙肝病毒[5],降低母血中病毒含量,可防止和减少正常细胞感染,也可能减少乙肝病毒在体内的复制[6]。孕20 周后,胎盘滋养细胞具有主动从母体转输IgG型抗体给胎儿的功能。新生儿体液免疫的主要成分为IgG,新生儿体内IgG主要来源于母亲胎盘的运输,妊娠后期4~6 周胎盘对IgG的活性转运最明显,孕晚期胎盘有从母体输送抗体通过胎盘到达胎儿体内,使其在宫内获得被动免疫。

总之,孕晚期3 次注射乙肝免疫蛋白被动免疫方式对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具有重大作用,同时加强产时产后新生儿主被动免疫,减少了母婴垂直传播(宫内感染)的发生率,减少了乙肝传播。

[参考文献]

[1]董兆文,王德启.母婴传播疾病诊断技术与防治[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1996:46.

[2]陈敏,朱坤仪,来华,等.乙肝病毒携带孕妇被动免疫阻断母婴传播的研究[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3,11(3):65.

[3]郭永,马振芝,王清图,等.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子垂直传播研究[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1,(9):68.

[4]闫永平,徐德忠,王文亮,等.胎盘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宫内传播的关系[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9,34(7):392-395.

篇(2)

【中图分类号】R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553-02

乙型病毒性肝炎,又称乙肝,它主要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机体后而引起的。乙型肝炎病毒是在我国属于高发流行疾病之一,它可最终使患者出现肝硬化、肝癌、慢性肝炎等现象。乙型肝炎具有传播性,且母婴传播成为了它进行传播的关键途径,我国乙型肝炎病毒携带患者人群中,约有半数左右都是因为母婴传播而导致的,所以,控制乙型肝炎蔓延的关键手段便是阻断乙型肝炎的母婴传播。且当前,对HBV母婴传播进行阻断的最关键的方法即是于孕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且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1年2月―2012年2月前来我院做孕期检查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孕妇60例,并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于孕晚期所次注射HBIG 200 IU,对照组仅作常规孕期检查。两组平均年龄均为26―29岁,孕龄为37―42周。所有患者HBsAg呈阳性,肝肾功能无障碍,没有其他产科并发症和合并症,且孕妇丈夫均为非乙肝患者或者乙肝病毒携带者。

1.2 方法

观察组孕妇孕龄至28周时,注射一次HBIG 200 IU,32周、36周时再进行HBIG 200 IU注射各一次,而对照组孕妇仅作常规孕期检查。

1.3 检测方法

孕妇在怀孕至20―24周后,对其进行静脉抽血,随后对乙肝血清标识物进行检测(5项),婴儿分娩断脐后,1分钟内将酒精擦拭于胎盘距断端2 cm的位置,随后抽脐带静脉血,对乙肝血清标志物进行检测(5项,检测方法为酶联免疫法)。

1.4 新生儿宫内感染定义

如果HBsAg呈阳性,说明新生儿于宫内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11.0 软件,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P

2.结果

(1)将两组孕妇28周之前的乙肝标志物(HB-VM)及HBV-DNA与分娩前的进行对比。将观察组孕妇28周之前的HBV-DNA与分娩前的进行对比发现,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孕妇30例中,HBV-DNA由阳性向阴性转变的孕妇有1例,HBsAg由弱阳性向阴性转变的孕妇1例,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使用前后差异不明显。对照组孕妇HBV-DNA没有出现任何改变,28周前和分娩前对比,HBeAg于28周前的阴性转变为28周后的阴性的孕妇有1例,此外,其余均没有改变。观察组合对照组两组28周前的HB-VM及HBV-DNA与分娩前的对比差异不明显,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2)两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于宫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新生儿分别有1例和9例,分别占3%和30%,两组数据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X2=12.97,P

(3)两组新生儿抗HBsAg阳性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新生儿血清抗HBsAg阳性的分别有15例和3例,分别占50%和10%,两组数据差距也比较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X2=15.36,P

(4)HBIG副反应。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的孕妇和新生儿,并未发现有发热、寒战以及皮疹等现象,肝功能、肾功能均正常,局部注射部位也没有硬结、红肿现象。

3.讨论

乙型病毒性肝炎,又称乙肝,属一种常见的对人类健康具有危害性的传染疾病。人体肝细胞是乙肝病毒存在的重要部位,并对肝细胞产生损害作用,从而导致人体肝细胞出现炎症、纤维化或者坏死。在我国,乙肝得以传播的主要途径为母婴传播,有相关资料显示,我国30%―50%的乙肝患者是由于母婴传播而导致的。母婴传播主要有三种途径,即宫内传播、产时传播以及产后传播,其中宫内和产时传播是最为关键的途径。宫内传播的主要原理,一是孕晚期胎儿关键器官已经发育完成,1gG型抗体在孕期至20周后便可通过胎盘进行转运,与此同时HBV便能够通过胎盘进行扩散。二是,HBV可通过因为先兆性流产等方面原因而致血管破损的胎盘进行传播,胎盘破损以后,母血进入至胎儿循环血液中,从而导致婴儿感染乙肝病毒。因此,在孕晚期应用乙肝病毒抑制药物,可以阻断母婴传播的途径,从而保护胎儿不受传染。由以上研究可知,观察组多次应用HBIG后与对照组相比,新生儿的病毒感染率具有了明显的降低现象,其主要机理为,HBIG能够对孕妇体内的HBV进行中和,从而降低HBV的复制。其次,HBIG由于孕妇体内Th1型细胞活化增加之后,可以促进体内白介素-12 ( IL-12)和干扰素-γ( IFN-γ)的分泌,可以有效促进HBV的清除,从从而减少体内HBV-DNA的含量,有利于胎儿HBV感染率的降低,因此,孕妇孕晚期多次注射HBIG可以预防新生儿感染乙肝病毒。

总而言之,乙肝型病毒主要通过母婴来进行传播,而HBIG对于乙肝型病毒母婴传播具有有效的阻断作用,妊娠期孕妇应按时按期进行孕期检查,及早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预防胎儿感染乙肝型病毒。

参考文献:

篇(3)

doi:10.14033/ki.cfmr.2017.8.06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8-0114-02

目前,HBV感染数目较大,而我国属于高发地区,约有1亿左右[1]。HBV感染途径较多,尤其以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及性传播等为主,在HBV携带者有40%左右主要是因母婴传播造成,为此需加强重视。乙肝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传统比较常用的方式,不过从已有临床研究来看,尽管新生儿出生后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处理可阻断90%母婴传播乙肝病毒,但依旧有10%左右接种失败后感染乙肝病毒[2-3]。随着研究深入,疾病预防中心推出了一种新型方案,即孕妇与新生儿均联合采取乙肝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联合处理,笔者所在医院实施了相关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共计纳入对象120例,全部为笔者所在医院接诊的乙型肝炎病毒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纳入时间2014年4月-2016年4月。纳入研究对象临床资料完整,最终生产均为单胎,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时排除肝肾功能异常等孕妇。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对照组年龄20~38岁,平均(25.8±1.3)岁;孕周37~42周,平均(39.87±1.03)周;孕次1~5次,平均(1.84±0.45)次。研究组年龄20~37岁,平均(25.5±1.6)岁;孕周37~42周,平均(39.79±1.12)周;孕次1~6次,平均(1.91±0.43)次。两组患者年龄、孕周、孕次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孕妇并未注射任何药物,采集1 ml新生儿出生时血液,于新生儿出生后1 h内、1个月时、半年时接种乙肝疫苗。研究组孕妇在妊娠28、32、36周时均采取乙肝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联合处理,共计处理3次,新生儿出生后采集1 ml血液,并在出生后1 h内、1个月时、半年时分别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新生儿宫内与出生后HBV感染率、HBsAg转阴率,并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将本次研究的相关数据录入Excel表格,统计学分析采取SPSS 18.0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研究组新生儿宫内、出生后HBV感染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出生时与出生半年时HBsAg转阴率则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乙型肝炎属于临床常见多发性疾病,除了发病率极高,还有极强的传染性,若不及时诊断与治疗,病情恶化后会进展为肝硬化或肝癌,一旦进展到晚期,则有肝功能障碍,门静脉压力值显著升高[4],威胁患者生命安全。乙肝传播途径较多,如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及性传播等,但母婴传播最为常见,会影响母婴预后效果,需尽早预防与处理。通常情况下,乙型肝炎病毒在母体会复制,或释放抗原表达,其肝组织持续性复制后除了会生成大量纤维组织,还会加重肝纤维化,健康肝细胞总数明显下降,肝组织储备能力也会相应降低,从而发生新生儿病毒感染。乙肝疫苗与乙肝免疫球蛋白属于比较常用的预防乙肝病毒药物,笔者所在医院近几年也有相关研究,但传统方式单纯接种新生儿,而未对孕妇进行处理,为此笔者所在医院针对孕妇与新生儿实施了研究。

笔者所在医院针对接诊的乙型肝炎病毒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妇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新生儿仅仅采取乙肝疫苗处理,研究组孕妇与新生儿均实施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处理,结果经统计学分析可知:研究组新生儿宫内、出生后HBV感染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出生时与出生半年时HBsAg转阴率则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乙肝疫苗是一种乙肝病毒抗原,若新生儿接种这种疫苗后,疫苗会刺激机体,促使其产生大量特异性抗体,达到有效杀灭病毒的作用[7]。通常情况下,单用乙肝疫苗能达到预防病毒肆意传播的效果,但这种药物因作用时间较长,起效也极为缓慢,为此在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时效果并不明显,为此笔者所在医院参考相关研究,将乙肝疫苗结合乙肝免疫球蛋白应用在母婴中,乙肝免疫球蛋白内有大量免疫球蛋白,有着良好的抗乙型肝炎病毒,但其进入新生儿体内后,新生儿被动接受药品中的抗体,迅速形成免疫力,除了起效迅速,还能有效清除血清病毒,避免发生如乙肝病毒样的定位感染,这样便能预防母婴传播[8]。乙肝免疫球蛋白属于高效能免疫球蛋白,生产过程是由HBsAg阳性血清经纯化和浓缩制成,能和机体HBsAg中和,产生清除病毒的能力,而且还有特异性(被动免疫)效果。

综上所述,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应用在母婴中,能起到不错的预防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减少HBV感染,提高HBsAg转阴率,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马磊.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对阻断HBV母婴传播效果探析[J].中外女性健康(下半月),2013,18(5):83.

[2]何卫华,郭芳,金晓舟,等.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2,29(1):71-73.

[3]宋婷婷,单芙香,程锦泉,等.乙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母婴传播效果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1,15(6):497-499.

[4]陈志英,王丽芳,张永茂,等.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效果观察[J].河北医药,2013,35(9):1326-1327.

[5]郁春G.分析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预防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疗效观察[EB/OL].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6(82):59-60.

[6]彭静媛,黄蓉.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效果[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13(3):103-105.

篇(4)

167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141-01

我国传染科疾病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有着较高的发病率,目前,我国携带乙型肝炎病毒的患者占据10%左右,其中有超过1/4的病毒携带患者会逐渐往肝癌、肝硬化、慢性肝炎等疾病发展。为了分析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对HBsAg阳性预防的效果,抽取2010――2012年期间到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受治疗HBsAg阳性孕妇,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采用不同方式进行治疗,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抽取2010――2012年期间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受治疗HBsAg阳性孕妇100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最小年龄22岁,最大年龄38岁,平均年龄(29.3±2.3)岁;孕妇的体重在50-70kg之间,平均体重为(60.1±2.3)kg;分娩时怀孕周数在37-41周之间,平均怀孕周数为(39.6±3.9);其中30例剖腹产,70例自然分娩。根据患者治疗意愿,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孕妇在年龄、体重、怀孕周数、生产类型等一般资料没有明显差别(P>0.05),具有研究价值。

1.2方法对照组孕妇没有通过被动或者主动进行免疫阻断,完成分娩后,收集1mL的静脉血,在婴儿出生后的12h、2个月、7个月、12个月时给予乙肝疫苗接种,5μg/次,从0岁-3岁进行随访。观察组孕妇分娩过后,将婴儿1mL静脉血给予采集,同时在婴儿出生后的12h、2个月、7个月、12个月时,每次采用100IU免疫球蛋白以及5μg乙肝疫苗给予注射,从0岁-3岁进行随访。

1.3临床观察指标分别观察两组婴儿脐血HBsAg阳性概率,并且对婴儿进行0-3年的回访,分别对比两组婴儿第2个月,第7个月、第12个月的HBsAg阳性率等指标。

1.4统计学分析本组研究数据分析处理工作均通过SPSS18.0统计包进行,通过x2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数据具有统计学差异以P

2结果

2.1对比两组婴儿脐血HBsAg阳性概率观察组有4例婴儿为脐血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概率为8%,对照组有9例婴儿为脐血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为18%,观察组婴儿脐血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明显低于对照组婴儿,组间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

2.2对比两组婴儿随访结果对新生儿脐血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以及出生后第2个月,第7个月、第12个月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进行观察,观察组婴儿HBsAg阳性率显著少于对照组婴儿,组间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

3讨论

乙型肝炎在临床中有着较高的发病率,母婴传播是造成感染乙型肝炎的主要原因,要想使乙型肝炎的感染率得到有效降低,则应该采取有效的途径对乙型肝炎母婴传播进行预防。乙型肝炎母婴传播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进行传播:①首先是宫内以及产前传播,在母婴传播途径中占据大概5%左右;②其次,通过产程传播乙肝肝炎病毒,主要是在孕妇分娩时由于阴道分泌物、母血在婴儿体内渗入出现感染的情况,占据母婴传播中90%的概率;③最后是通过产后传播乙肝肝炎病毒,主要是因为产妇在分娩后照顾新生儿时出现传播病毒的情况。

乙肝疫苗主要在人体进入乙肝病毒抗原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抗人体受到刺激后出现的特异性,使表面抗原得到中和,将病毒全面清除,其有着较慢的效果,较长的作用时间。乙肝免疫球蛋白主要是通过浓缩人体血清后制作的免疫球蛋白,被动免疫具有极大的特异性,对人体内表面抗原能够启到中和的作用,且能够全面清除病毒。由于乙肝免疫球蛋白无法在肝脏肝细胞内进入。人体一旦入侵乙肝病毒后,则会大量繁殖在肝细胞中。所以,乙肝免疫球蛋白需要在肝细胞进入病毒之前使用,才能获得较为明显的效果。本组观察组组患儿在孕妇分娩过后,将婴儿1mL静脉血给予采集,同时在婴儿出生后的12h、2个月、7个月、12个月时,每次采用100IU免疫球蛋白以及5μg乙肝疫苗给予注射,对婴儿进行3年的回访,观察组婴儿脐血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明显低于对照组婴儿,观察组婴儿HBsAg阳性率显著少于对照组婴儿,组间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

研究表明,乙肝疫苗与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应用能够减少母婴传播乙型肝炎病毒的概率,有着较为良好的免疫效果,对母婴直接传播病毒起到有效阻断的作用,使婴儿健康得到有效保护,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篇(5)

060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054-01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感染是一个严重的社会健康问题,我国乙肝发病率极高,据不完全统计,每10个国人中就有1个乙肝携带者。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体液及母婴直接传播三种途径,母婴传播发生率高,可达30%-50%。母婴传播是婴幼儿早期的感染,使得患者体质弱且更容易发生肝硬化、肝癌等,对患儿将来的工作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所以早期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是预防和控制乙肝病毒传播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科室对于HBV感染的孕妇在孕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并对新生儿进行联合免疫,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于我院收治的产检中检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103例的患者,年龄22-36岁,初产妇78例,经产妇25例。所有孕妇均在孕初三个月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PCR)定性检出HBV感染,其中检查出大三阳(HBsAg+、HBeAg+、抗-HBc)45例,小三阳(HBsAg+、抗-HBe、抗-HBc+)58例。所有103例孕妇均孕妇足月分娩,身体一般状态良好,无妊娠合并症出现。两组孕妇年龄、孕期、一般情况、新生儿Apgar评分,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两对半检查方法血清HBV-DNA定性测定: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PCR),HBV-DNA>105COPY/ml。乙肝两对半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以上所有试剂盒由上海科华医药制品有限公司提供。产前检查孕妇前臂静脉血,新生儿产后和出生半年后采集股静脉血进行两对半检查,为保证两组的可比性,所有试剂盒均来自同一厂家。

1.3阻断方法将103例HBV感染的孕妇,分为两组,观察组53例,对照组50例。观察组在孕28周、32周、36周每月注射200U乙肝免疫球蛋白一次,对照组孕妇未给予阻断措施。所有产妇生产前均由专门人员记录登记乙肝免疫球蛋白使用情况。所有孕妇均顺利生产,所有新生儿Apgar评分正常,婴儿出生后,其中母亲为大三阳不喂母乳,小三阳母乳喂养。出生后24小时内大腿前部外侧肌肉内注射联合应用高效价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U和乙肝疫苗15微克注射一次,并于生后第1个月、第6个月在次注射乙肝疫苗15微克1次。

1.4宫内感染标准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未进行联合主动免疫/被动免疫前,外周血HBsAg和/或HBeAg和/或HBVCDNA(>105COPY/ml)阳性判为宫内感染。

1.5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新生儿HBV宫内感染比较观察组53例患者中有3例检测出HBV-DNA(+),发生率为5.7%,对照组未经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干预,其HBV感染发生率达2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3.1HBV的母婴传播现代研究表明,HBV的母婴传播的感染是通过以下三种方式传播的进行:①宫内感染:HBV通过胎盘屏障侵犯胎儿的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目前比较认可的两种说法是胎盘早期破裂,母体血管部分的破裂,使得含有病毒的血液与新生儿的血液混合所致,另一种说法是受感染的子宫母体细胞,逐渐移行,逐渐侵袭到胎儿的毛细血管细胞,引起毛细血管的感染。②生产时感染:分娩时胎盘破裂引起少了血液通过脐带进入胎儿体内,或者是经过产道时胎儿吸入母体含有病毒的血液、体液或者阴道分泌物。③产后感染:主要是通过母亲乳液或唾液感染引起。一般来说产后24小时内及时给以联合被动及主动免疫可以有效的阻止产时及产后感染,对宫内感染无效。

3.2孕期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的时间与意义临床资料表明,乙肝病毒通过胎盘感染胎儿主要是发生在妊娠的晚期,在妊娠早期、中期影响胎盘完整的极少,一般不易发生感染。在妊娠晚期,子宫内膜滋养层细胞逐渐变薄变成绒毛-血管膜,乙肝病毒易于侵犯胎儿。乙肝免疫球蛋白属于被动抗体,能够激活体内免疫系统,与病毒抗原结合,明显降低病毒含量。且在孕20周以后,胎盘能够主动从母体输送IgG型抗体给胎儿,故而在中晚期给产妇注射高效价的乙肝免疫球蛋白,能够有效增加胎儿体内抗HBs抗体,宫腔内的被动免疫的作用,减少了宫内感染发生的概率。

HBV-DNA即使乙型肝炎的脱氧核糖核酸,反应病毒在体内复制速度的快慢及感染的程度。HBV-DNA与HbsAg(+)几乎同时出现,本次临床观察中,观察组有3例检测出HBV-DNA(+),发生率为5.7%,对照组的发生率在20%;观察组中HbsAg(+)3例,占5.7%,对照组HbsAg(+)12例,占21.8%%,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在孕期未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孕妇所生新生儿发生宫内感染的概率明显增加,临床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

参考文献

[1]乐杰,主编.妇产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72.

[2]崔恒春,闫永平,邵中军,等.免疫预防后HBeAg与HBV宫内感染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6,22(7):824-826.

篇(6)

AntiHBV immunoglobulin combined with hepatitis B vaccine in preventing intrauterine infection of HBV

【Abstract】 AIM: To evaluate the potency of different methods in blocking HBV transmission from mother to the infants.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twenty HBsAg/HBeAg positive pregnant women were assigned to three groups, of whom 42 pregnant women in group A were treated with HBV immune globulin combined with hepatitis B vaccine, 40 pregnant women in group B were treated with hepatitis B vaccine only, and 38 pregnant women in group C received no treatment. Pregnant women in group A and in group B were subjected to treatment from the 20 th week of gestation. ELISA method was used to detect the serum HBV biomarkers of pregnant women and serum HBsAg of the infants. RESULTS: The HBV infection rates of infants were 7% (3/42), 30% (12/40) and 37% (14/38) in group A, group B and group C respectively. The HBV infection rate of infants in group A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group B and in group C (P

【Keywords】 preventive intervention;hepatitis B virus;intrauterine infection;HBV immunoglobulin;hepatitis B vaccine.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方法阻断母婴垂直传播的效果.方法: 将120例HBsAg和(或)HBeAg阳性的孕妇分成3组,A组42例给予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治疗,B组40例给予乙肝疫苗治疗,C组38例,未给任何治疗.A组和B组均在孕20 wk时开始注射,用ELISA检测孕妇HBV血清标志物和新生儿的血清HBsAg.结果: 新生儿A组感染率为7%(3/42).B组感染率为30%(12/40).C组感染率为37%(14/38).A组HBV感染率明显低于B组与C组(P

【关键词】 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乙肝免疫球胆白;乙肝疫苗

0引言

孕妇携带的乙肝病毒可垂直传播给新生儿,虽然分娩时采取了许多措施,但完全阻断母婴传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宫内感染是母婴传播的主要途径,是导致乙肝疫苗接种失败的主要原因[1],因此,阻止母婴传播是控制乙肝流行的主要环节.我们采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联合治疗来控制乙肝宫内传播,获得了明显的效果.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200202/200402在我院就诊的孕18 wk孕妇检查中检出的HBsAg和(或)HBeAg阳性120例,按接诊次序分为A(n=42)、B(n=40)、C(n=38)3组.120例孕妇肝功均正常,3组年龄、孕次、胎龄无明显差异.120例孕妇生产新生儿120(男64,女56)例.

12方法A组在孕20 wk每月1次在上臂三角肌部位注射1支免疫球蛋白(由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剂量为200 U)和乙肝疫苗(由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剂量为30 μg),B组只注射乙肝疫苗,疫苗来源、注射时间、部位同A组.C组38例未给任何处理.通过观察新生儿和孕妇血清标志物(HBVM)来评价干预效果

13血清标志物的检测孕妇采分娩前肘静脉血2 mL,新生儿采脐静脉血2 mL,检测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用ELISA,试剂由上海科化华生物有限公司生产.

统计学处理: 记数资料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

转贴于

2结果

21均衡性检验在孕妇18 wk时检测其HBVM,3组之间各指标均无明显差异(均P>001, Tab 1).

表1孕妇18 wk时HBVM 略

223组孕妇产前38 wk HBVM比较孕妇分别经过不同的治疗后,其产前A 组HBsAg和HBeAg的阳性率明显低于B、C组(P

表2孕妇38 wk时HBVM 略

233组新生儿HBV感染率比较与产前孕妇相对应的产后A组新生儿外周血中HBsAg阳性率明显低于B、C组(P

表3新生儿外周血HBV感染率 略

3讨论

我国是乙肝高发区,母婴传播是形成慢性乙肝感染的重要原因,乙肝病毒携带率达12亿,其中50%以上为母婴垂直传播所致[3],80%~90%的新生儿感染乙肝病毒后发展为慢性携带者[4],而这其中35%将发展为慢性活动性肝炎,最终有一部分转变为肝硬化和肝癌,而成人乙肝病毒急性感染的慢性化不足3%.因此阻断母婴垂直传播是控制乙肝流行的关键.孕妇血清中的病毒含量与母婴传播感染呈正相关,孕前降低孕妇血清中的病毒含量,能有效的降低宫内感染率,而发生主要在孕晚期[5],特别是在孕20 wk时,此时胎儿各主要器官已发育成形,并且胎盘具有主动转运IgG型免疫球蛋白,给孕妇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后,不但可以降低孕妇血清中的病毒含量,而且HBsAb可经胎盘传给胎儿使其在宫内获得被动和主动免疫的保护,可以预防宫内感染的发生.因此可选择在孕20 wk时,加强免疫治疗比较合适.

从本组资料中可以看出,孕晚期应用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联合治疗后,可降低孕妇血清中的病毒量机制可能是乙肝免疫球蛋白能使感染细胞释放出来的HBV发生中和反应,不但减少乙肝病毒再感染宿主细胞,也可能减少HBV在体内的复制.乙肝疫苗具有抗原性,可刺激机体免疫系统、改善机体的免疫状态,通过免疫调节而抗HBV复制,使血清病毒含量减低.

【参考文献】

[1] Zhang SL, Han XB Yue YF. Relationship beween HBV viremia level of pregnant women and intrauterine infection: Nested PCR for detection of HBV DNA[J]. World J Gastroenterol, 1998;4:61-63.

[2] 王清图,修霞. 不同方案阻断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临床研究[J].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02;18(1):51-52.

Wang Qing TU, Xiou Xia. Clinic study of different scheme preventing on motherinfant vertical transmiss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HBV) [J]. J Hepatol,2002;18(1):51-52.

[3] Cacciold, Cerenzia G, Pollicino T, et al. Genomic heterogeneieg of hepatitis Bvirus (HBV) and out come of perinatal HBV infection[J]. J Hepatol, 2002;36(3):426-432.

篇(7)

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地区,乙肝肝炎是导致肝硬化、肝癌的重要原因。在孕妇中有5%~10%的孕妇为HBsAg携带者[1],由于孕妇HBV感染率高,使得母婴传播已经成为乙型肝炎传播的重要途径,据统计HBV携带者中的30%~50%的是由母婴传播所导致[2]。因此,进行母婴阻断对于控制其流行与发病率有重要意义[3]。乙肝免疫球蛋白是目前阻断母婴传播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对HBV感染孕妇注射HBIG,阻断HBV母婴传播,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在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05年8月-2011年8月收治的195例进行孕期HBV检查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并住院分娩的孕妇及其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孕妇平均年龄(27.3±3.5)岁,其中初产妇154例,经产妇41例。其中同意孕期及新生儿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的120例孕妇为观察组,均不同意孕期注射HBIG与新生儿注射HBIG的75例为对照组,观察组所生新生儿为A组(120例),对照组所生新生儿为B组(75例)。所选孕妇在孕期均无妊娠期期血压及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肝功能正常。两组孕妇年龄、孕次、分娩时孕周、分娩方式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中HBsAg(+)孕妇分别于孕28、32和36周时注射HBIG 100 IU,HBeAg(+)孕妇每次注射200 IU;对照组孕妇孕期不注射HBIG。A组新生儿出生后6 h内均注射10 μg乙肝疫苗(HBV ac),以后1、6月时分别注射相同剂量HBV ac;A组新生儿中HBsAg(+)孕妇所生者在6 h内、1月时注射100 IU HBIG,HBeAg(+)所生者在6月时再次注射HBIG 100 IU;B组新生儿不注射HBIG,只在出生后6 h内均注射10 μg乙肝疫苗(HBV ac),以后1、6月时分别注射相同剂量HBV ac。HBeAg(+)孕妇所生新生儿禁止进行母乳喂养[4]。

1.3 检测方法 所有孕妇均于孕28周前及分娩前取静脉血进行乙肝血清标志物和肝功能检查。新生儿在出生时取脐血进行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查[5]。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取 字2检验,P

2 结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孕妇孕28周前及分娩前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查结果分析 所有孕妇在28周前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查结果显示,携带者37例,小三阳53例,大三阳105例;分娩前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查结果显示,携带者37例,小三阳53例,大三阳105例。孕28周前与分娩前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观察组与对照组所生新生儿脐血免疫结果比较 观察组所生新生儿脐血检查乙肝血清标志中有7例HBsAg(+),阳性率为5.83%;71例HBsAb(+),阳性率为59.17%。对照组有18例HBsAg(+),阳性率为24.00%;26 例HBsAb(+),阳性率为34.67%。观察组新生儿脐血HBsAg(+)率较对照组有显著降低(P

3 讨论

由于5%~10%的孕妇为HBsAg携带者[1],母婴传播中HBV感染的重要途径,在孕期进行HBV宫内阻断治疗对于控制其流行率与发病率有重要意义。有学者认为在妊娠早期、中期宫内HBV感染率为6.20%,这时进行宫内阻断可以有效清除HBV,宫内感染发生率很低[6]。随着妊娠时间的增加,在妊娠晚期发生宫内感染率约为70%,其中HBsAg(+),HBeAg(+)及HBV-DNA(+)孕妇胎儿发生宫内感染率达85%,如果不对其所生婴儿进行免疫干预,以后将有90%成为HBsAg携带者[7]。经上所述,HBV宫内感染发生时间主要在孕晚期,主要是由于此期滋养细胞层逐渐形成绒毛血管膜,HBV更易于透过胎盘屏障,使得HBV感染几率明显升高,此时由于胎儿各主要器官均已成形,因此,在孕晚期进行干预可对于阻断HBV宫内感染有重要意义[8]。HBIG含有抗HBV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HBV宫内感染的原理是孕妇在孕期注射HBIG后,HBsAb可通过胎盘到达胎儿体内,使胎儿在宫内获得被动免疫达到降低HBV感染的作用,其次是利用HBIG中的抗乙肝病毒IgG中和HBV这一免疫反应,快速降低母血中HBV的浓度,降低胎儿感染率[9-10]。本文中观察组120例HBV感染孕妇在孕期经多次肌肉注射HBIG后,发生宫内感染率(5.83%)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4.00%的感染率。因此,在孕晚期进行多次肌肉注射HBIG对于阻断HBV宫内感染有比较好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 玉玲,耿正惠.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的处理[J].中国实用妇产科杂志,2004,20(2):80-81.

[2] 郑鹏远,唐荚爱,卢高峰,等.慢乙肝母婴传播阻断和治疗策略的建议[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7,15(1):1-6.

[3] 韩惠明.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阻断母婴垂直传播的临床观察[J].青海医药杂志,2010,40(11):59-60.

[4] 詹爱琴,刘佩芝,张红,等.母婴双重免疫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的临床观察[J].农垦医学,2010,32(2):139-141.

[5] 周英惠,谢爱玲,罗志娟,等.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黄芪颗粒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观察[J].广西中医药,2010 ,33(5):13-15.

[6] 郭永,马振芝,王清图.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研究[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1,9(6):68-69.

[7] 闫永平,徐熏忠,王文亮.胎盘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宫内传播的关系[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9,34(7):392-393.

[8] 马秀丽.阻断后乙肝母婴传播100例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刊,2009,36(18):64-65.

篇(8)

材料与方法

疫苗: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批号0430061(10μg/0.5ml)。

观察对象及免疫:2009年我中心应用ELISA法筛选HBsAg、HBeAg双阳性孕妇分娩的121名新生儿为一组观察对象,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只进行重组(酵母)乙肝疫苗10μg注射;而另一组根据自己的要求对我中心268名新生儿乙肝10μg和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100~200IU联合注射,前1组采用0、1、6月免疫程序,而另1组采用乙肝疫苗和HBIG联合注射于新生儿24小时内及第28天联合注射,并在第6个月注射乙肝疫苗。

血清标本采集新生儿在全程免疫后1~3个月采静脉血1次,分离血清-20℃保存。

血清学检测:孕妇血ELISA法检测HBsAg和HBeAg,新生儿免疫后血清标本用RIA法,同时检测HBsAg、抗-HBs、抗-HBc和免疫试剂盒为卫生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市售产品,抗-HBs>10mIu/ml为阳性。

结 果

疫苗的安全性:接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的新生儿,未观察到全身反应和局部反应,表明该疫苗是安全的。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的阻断效果,接种后1~3个月HBsAg阳性率及保护率,见表1。

只接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10μg的新生儿观察人数为121人,HBsAg(+)数为19人,阳性率15.7%(19/121),其保护率84.3%(102/121);而接种乙肝疫苗10μg和HBIG 100~200IU的新生儿,观察人数为268人,HBsAg(+)数为1人,阳转率0.004%(1/268),其保护率99.6%,两者经统计学处理(X2>/sup>40.17,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和乙肝疫苗与乙肝免疫球蛋白的联合接种后1~3个月抗-HBs阳性率,见表2。

只接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10μg的新生儿,观察人数为121人,抗-HBs数为93人,阳转率为76.9%;而接种乙肝疫苗10μg和HBIG 100~200IU的新儿,观察人数268人,抗HBs数为265人,阳性率98.9%,两者经统计学处理(X2>/sup>55.12,P<0.005),差异有显著性。

讨 论

篇(9)

乙型肝炎,又称乙肝(HB),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大约有30%的世界人口患上了乙肝[1],在我国的发病率很高,其表面抗原携带者占总人口的15%内。研究表明,如果母亲是乙肝表面抗原的携带者,则其直接传播给新生儿并发展为慢性乙肝的概率是70%[1]。如果孕妇既是HBsAg阳性,也是e抗原的HBeAg阳性,则新生婴儿大约有90%的概率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2]。为观察乙肝免疫蛋白阻断母婴间传播的具体效果,选择70例孕产妇进行治疗观察,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县人民医院2010年3月~2012年9月接受系统检验分娩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孕妇病例140例及其新生婴儿,孕妇的选择标准:①孕妇怀孕时间0.05)。

1.2方法 实验组孕妇从怀孕28 w时开始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山东泰邦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10930002)200 IU,4 w/次,直至分娩;对照组仅仅使用常规的产前检查和护理。孕妇分娩后,将所有新生婴儿分为相应的两组,实验组新生婴儿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对照组婴儿仅采用注射乙肝疫苗的方式,在整个实验过程,均需对孕妇及其新生婴儿12个月后进行定期检测乙肝HBsAg阳性情况[3]。

实验组孕妇在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期间内,未发现发热,寒颤,皮疹等现象,局部注射的部位也未发现硬结、红肿等反应,其肾功能及肝功能均正常。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采用χ2检验的方法处理计数资料,以P

2结果

实验组孕妇治疗前后HBV-DNA比较,3例由阳性转变为阴性,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对照组孕妇HBV-DNA无任何变化。实验组孕妇乙肝HBeAg检验结果中,除了1例孕妇28 w HBeAg由较弱阳性转变为阴性,其他孕妇无明显变化。对照组孕妇中,1例孕妇在28 w前的阴性结果转变为弱阳性以外,其他孕妇无明显变化。实验组与对照组,在28w前的各项乙肝检查项目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新生儿出生12个月后,实验组新生儿HBsAg阳性显著低于对照组新生儿(P

3讨论

HBV-DNA在母血中的水平越高,新生婴儿感染的几率越大[4]。向孕妇注射乙肝免疫蛋白之后,并将乙肝免疫球蛋白蛋白与乙肝疫苗联用时,新生婴儿的HBV-DNA阳性率明显下降,实验组阳性率仅8.57%,与对照组的24.29%相比,优势明显(P

综上所述,乙肝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联用可以较为有效的阻断乙肝病毒在母婴间的传播,可以有效降低新生婴儿的乙肝感染率。

参考文献:

[1]杨桂桂,尹龙德.乙型肝炎母婴传播阻断效果调查分析[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3,24(6):438-439.

篇(10)

Determination of malt sugar in human 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 for intravenous use by colorimetry

[Abstract:] Objective: To establish a rapid and simple method of colorimetry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content of malt sugar in human 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 for intravenous use. Methods: Colorimetry was applied to quantitative analysis. Results: The calibration curves ofmalt sugar werelinear in the concentration range from 5mgmL-1~40 mgmL-1,the average recovery and RSD were 99.4%(n=6) and 1.13%, respectively. Conclution: The method is accurate, simple and can be adopted for determining the malt sugar in HBIGIV.

Key Words:Colorimetry;Hbigiv;Malt Sugar;Content

人乙肝免疫球蛋白是用于预防乙肝病毒感染及阻断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一种特异性免疫制剂[1],由含有高效价乙肝抗体的健康人血浆中提取精制而成[2]。目前我国批准上市的人乙肝免疫球蛋白为肌肉注射剂[3],静脉注射用人乙肝免疫球蛋白在欧洲药典中已有收载[4]。麦芽糖作为该制剂中的添加辅料,其含量是重要的质量控制指标。由于麦芽糖分子没有共扼结构,不能产生紫外吸收,故不能直接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含量。但麦芽糖分子含有的自由醛基,能与费林试剂反应,使其在700nm处的吸收强度随麦芽糖含量增加而减弱[5]。故本文用比色法对静脉注射用人乙肝免疫球蛋白中的麦芽糖含量进行测定。

1 仪器与试药

HPUV8452A紫外分光光度计;费林试剂(自制);麦芽糖标准品(chem. service Inc.);台式离心机(80-2B型,上海安亭科仪厂);静脉注射用人乙肝免疫球蛋白冻干粉(蛋白含量5%,批号20060501、20060502、20060503,试制);其他化学试剂为分析纯。

2 方法与结果

2.1 费林试剂制备

甲液:称取15g硫酸铜(CuSO4・5H2O)及0.05g亚甲基蓝,溶于蒸馏水中并稀释到1000mL。

乙液:称取50g酒石酸钾钠及75g NaOH,溶于蒸馏水中,再加入4g亚铁氰化钾,完全溶解后,用蒸馏水稀释到1000ml,贮存于具橡皮塞玻璃瓶中。临用时将甲,乙两液等体积混合,即得。

2.2.1 标准品储备液:麦芽糖标准品经85℃干燥恒重,精密称取5.0028克,放入100ml容量瓶,加水溶解并稀释到刻度。

2.2.2 供试品溶液:准确称取1.00g静脉注射用人乙肝免疫球蛋白冻干粉,置于10ml容量瓶,加入1.5%磺基水杨酸至刻度,沉淀后离心(3000rpm,10min),上清液用0.45μm的微孔滤膜过滤,取续滤液。

2.2.3 阴性对照溶液:按工艺规程制备静脉注射用人乙肝免疫球蛋白液,不加麦芽糖,取此空白蛋白液10ml,置于10ml容量瓶,加入1.5%磺基水杨酸至刻度,沉淀后离心(3000rpm,10min),上清液用0.45μm的微孔滤膜过滤,取续滤液。

2.3 系统适应性及专属性试验

临用前分别取对照品溶液、供试品溶液及阴性对照品溶液分别加入等体积费林试剂,摇匀,沸水浴5min,冷却至室温,离心后,用分光光度计在400-800nm波长范围扫描,结果表明,对照品、供试品在700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阴性对照品在相应位置无吸收。试验结果表明人乙肝免疫球蛋白溶液经沉淀离心除蛋白后不含有麦芽糖检测的干扰物质,系统适应性及专属性良好。

2.4 线性关系考察

精密吸取标准品储备液1.0、2.0、4.0、6.0、8.0ml,分别放入10ml容量瓶,加水到刻度,摇匀即得系列浓度的对照品溶液。分别取配制好的各浓度对照品溶液2ml,加入等体积费林试剂,摇匀,沸水浴2min,冷却至室温,离心,在波长700nm处测定其吸光度(A)。计算得回归方程y=0.05448x++0.00226,r=0.998。实验结果表明本法检测麦芽糖含量在5 mgml-1~40m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2.5 精密度试验

麦芽糖对照品溶液,重复测定6次,记录吸收度。计算得RSD为0.15%,表明试验方法精密度良好。

2.6 重复性试验

取同一批号供试品6份,按供试品溶液配制方法制样,测定麦芽糖含量,计算相对标准偏差RSD。计算得麦芽糖平均含量100.6 mgml-1,RSD为0.35%,表明试验重复性良好。

2.7 加样回收率试验

取10ml相同批号的供试品6份,准确称重6份麦芽糖标准品,分别加入供试品中,按供试品溶液配制方法制样,临用前加入等体积费林试剂,摇匀,沸水浴5min,冷却至室温,离心,在波长700nm处测定其吸光度(A),计算样品麦芽糖含量平均回收率。计算结果如表2,平均回收率99.4%,RSD=1.13%。

表2 麦芽糖回收率试验结果(n=6)

Tab 2 Results of recovery of malt sugar (n=6)

2.8 样品含量测定

按照“2.2.2 供试品溶液配制” 的方法制样,临用前加入等体积费林试剂,摇匀,沸水浴5min,冷却至室温,离心,在波长700nm处测定其吸光度(A),计算麦芽糖含量。本品为蛋白含量5%的人乙肝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溶液,其中麦芽糖含量应控制在100±10 mgml-1。测定并计算结果如下表3。

表3 样品中麦芽糖含量测定结果(n=3)

Tab 3 Results of determination of malt sugar in samples (n=3)

3 讨论

麦芽糖在静注人乙肝免疫球蛋白制剂中作为蛋白质的稳定剂,具有维持蛋白质活性结构、防止蛋白质沉淀变性的作用。麦芽糖含量是该制剂的一项重要质控指标,麦芽糖含量过低不能有效起到蛋白质保护剂的作用,含量过高可能对接受输液的糖尿病患者不利,因此准确控制制剂中麦芽糖含量十分重要。

在制备供试品溶液时,加入4倍体积1.5%的磺基水杨酸溶液,不仅可以将供试品中的蛋白质沉淀除去,而且将麦芽糖含量稀释到20mgml-1左右,使所得结果准确可靠。

参考文献

1 赵军,李荣贞. 人乙肝免疫球蛋白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 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5,8(2):726-727.

2 中国生物制品标准化委员会. 中国生物制品规程[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338.

篇(11)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the HBIG to prevent the hepatitis B infection during late pregnancy

LI Feng*,YU Wen-mei,SU Xi-yuan*.*Weihai City Women and Children Hospital,Shandong Province,Weihai 2642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HBIG clinic

result during late pregnancy period preventing the hepatitis B infection.Methods

68 HbsAg(+)pregnant women ,including HBeAg(+) 18 case were injected for 200 IU HBIG,at 28 weeks from pregnancy once every 4 weeks, after delivery infant cord blood 5 ml collected, and the HBVM checked.Results The HBsAg positive rate is 10.3% in these 68 infants,within them and the HBsAg and HBeAg positive rate is 5.9%.The positive rate of the infants from 50 HBsAg positive pregnancy women is only 4%(2/50),while the positive rate of the infants from 18 HBsAg and HBeAg positive is 27.8%(5/18), there are great different between two groups.Conclusion It is greatly effective in late pregnant period to inject HBIG preventing HBV infection.The danger for HBeAg(+) pregnant women is much larger.

【Key words】 HBV;HBIG;Cord blood;Pregnancy

我国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高发区,慢性HBV 携带者超过1.2 亿,其中大多数为母婴传播所致。阻断HBV母婴传播是控制我国乙肝流行之关键。新生儿出生时接种乙肝免疫(HBVac) ,或联合使用HBIG仍有10%~20%的婴儿无应答反应,其中宫内感染为其主要原因之一。随着检测方法的改进,发现HBV宫内感染率高达10%~44%,提示宫内感染在母婴传播中的地位。孕20周后胎盘具有主动转运IgG型抗体给胎儿的功能,对HBsAg(+) 孕妇多次肌内注射HBIG,阻断宫内感染已有较多报告,本文对68例HBsAg(+)孕晚期妇女肌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观察阻断乙肝宫内感染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5 年12月至2006 年12月在我院产科门诊检查并住院分娩的孕产妇中, 检测出HBsAg阳性者68例,其中HBeAg(+)者18例,分娩后新生儿检测脐血HBV 标志物HBVM(包括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HBV DNA)。

1.2 方法

1.2.1 检测方法 孕妇HBsAg检测采用酶免法。婴儿脐血HBVM检测采用乳胶法;HBV DNA采用PCR方法。

1.2 新生儿脐血采集方法 新生儿娩出、胎盘未娩时,严格消毒采血部位,靠近新生儿侧采脐血5 ml。

1.3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用法 自孕28周开始每4周肌内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200 IU。

2 结果

2.1 新生儿脐血检测结果 孕晚期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共68例,所生产68例新生儿的脐血检验结果如下。

2.1.1 50例母血仅HBsAg(+)者新生儿脐血检验结果如下 HBsAg(-)、HBeAg(-)、HBsAb(-)、HBeAb(+)、HBcAb(+)30例;HBsAg(-)、HBeAg(-)、HBsAb(-)、HBeAb(-)、HBcAb(+)18例;HBsAg(+)、HBeAg(-)、HBsAb(-)、HBeAb(+)、HBcAb(+)2例。HBV DNA均<1.0×103 copies/ml,为正常值。

2.1.2 18例母血 HBsAg(+)、HBeAg(+)者新生儿脐血结果 HBsAg(-)、HBeAg(-)、HBsAb(-)、HBeAb(+)、HBcAb(+)6例;HBsAg(-)、HBeAg(-)、HBsAb(-)、HBeAb(-)、HBcAb(+)7例;HBsAg(+)、HBeAg(-)、HBsAb(-)、HBeAb(+)、HBcAb(+)2例;HBsAg(+)、HBeAg(+)、HBsAb(-)、HBeAb(+)、HBcAb(+)3例。双阳的3例HBV DNA均>1.0×103 copies/ml。

2.2 阳性率 68例新生儿脐血HBsAg阳性者占10.3%;其中HBsAg、HBeAg双阳性者占5.9%。 50例仅HBsAg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脐血HBsAg阳性率为4%(2/50),18例HBsAg、HBeAg双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脐血HBsAg阳性率为27.8%(5/1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HBsAg、HBeAg双阳性孕妇较单纯HBsAg阳性者孕晚期注射HBIG阻断宫内感染的效果较差。

3 讨论

我国孕妇产前检查HBsAg 阳性率约为11.2%~12.5%,其中HBeAg同时阳性者达20%~30%,乙型肝炎病毒(HBV) 的母婴传播可以发生在宫内。近年来报告活产新生儿的宫内感染率为10%~16%。出生婴儿经免疫预防采用主动、被动联合免疫对阻断母婴HBV 传播的保护效果达70%~90%,而宫内感染是免疫失败最主要的原因。朱启等[1]对携带HBsAg 的无症状孕妇所生496例新生儿,生后接种乙肝疫苗和HBIG,宫内感染率为14.3%;而孕晚期注射HBIG组491例婴儿的宫内感染率为5.7%。

本研究以检测脐血HBV标志物估计HBV宫内感染。临床上HBV 宫内感染最确切的诊断依据是从胎儿血中分离出HBV,但技术繁杂,价格昂贵,难以在临床普及。70 年代以来,开始以脐血中检出HBsAg 作为宫内感染的指标。近年有学者认为母血HBsAg ,特别是HBeAg 易通过胎盘。如单以脐血HBsAg阳性确定宫内感染,可能会过高地估计宫内感染的状况。刘颖琳等[2]研究表明脐血假阳性率为20.0%,而外周静脉血HBV-DNA的检测具有确诊的意义。

本研究结果表明,HBsAg、HBeAg双阳性孕妇在同样的干预条件下,与单纯HBsAg阳性者相比,发生宫内感染率显著增高。刘颖琳等[2]研究表明孕妇血HBV DNA、HBeAg 阳性是胎儿感染HBV 的高危因素。王素萍等[3]研究结果表明,孕妇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和血清HBV-DNA阳性及胎盘HBV感染为HBV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孕妇PBMC HBV-DNA阳性可能是形成新生儿宫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另有归巧娣等[4]研究认为,HBsAg及HBeAg阴性孕妇也可发生HBV宫内感染,检测孕妇及其新生儿血清及PBMC中HBV-DNA,对诊断HBV宫内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以上情况(血HBeAg、HBV-DNA阳性或高滴度及PBMC HBV-DNA)是否应该加大HBIG的注射剂量,以期能使孕妇血清中HBV-DNA转为阴性,降低宫内感染,在有效的治疗HBV药物临床应用之前,尚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朱启,于广军,吕晴,等.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的随机对照研究. 中华儿科杂志,2002,40(8):478-480.

2 刘颖琳邝健全,张睿,等.胎儿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临床研究.中华妇产科杂志,2002,37(8):465-468.

推荐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