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放射科应急预案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2-0199-02
近年来,虽然招生和就业形势都极其严峻,但河北省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人数仍然呈上升趋势,这就使得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为了社会各界关心的主要问题。河北省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来自河北省内。而且由于家庭、人际关系网络或是其他个人因素,大多数毕业生会留在家乡或是离家乡较近的城市工作。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地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教育形式。因此河北省的高职教育主要还是要为河北省的发展培养人才,所以高职院校应结合河北省的地域特点,尤其是河北省的社会、经济、文化现状制定培养方案、组织课堂教学。
河北省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位于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区域,拥有多个国际性港口,如唐山港、秦皇岛港、黄骅港等,是华北和西北地区对外贸易的重要通道。近年来,河北省高度重视对外开放,下大力度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到目前为止,河北省已经与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对外经贸联系,每年都会在中国和世界各地举办或参与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经贸洽谈活动,已经吸引了数十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河北省内投资建厂,而且创立了几十个国际知名的出口自主品牌,如“立中车轮”“桥防防爆工具”“华北制药”“惠达陶瓷”等。[5]
河北省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石家庄、邯郸、秦皇岛、保定、承德是河北省的五大文化和旅游名城,拥有众多享誉国内外的旅游景点,每年吸引了上百万的海内外游客前来欣赏“燕赵文化”的风采。近年来,为了提升河北文化的在国内外的知名度,河北省开始实施文化对外开放。不仅支持和鼓励我省有实力的文化企业到省外、国外发展,也欢迎国外文化企业到我省投资。另外还主办或参与了多项全国性的乃至世界性的重大文化活动,在文化交流和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5]
一、职业英语教学理论
职业英语,又称EOP(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s)属于专门用途英语的分支。职业英语教学围绕学生需求和职业需求,以情景分析为前提,培养学生在特定工作环境中应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注重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的真实性与职业性,将教、学、做融为一体。[2]
如前所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而职业英语教学注重学生的职业需求,旨在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可以看出二者在培养目标上是高度一致的。因此职业英语教学是适用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一种教学模式。而这已经引起了很多高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宁顺青[3]探讨了如何在高职院校开展职业英语教学。李淑苹[4]在调查毕业生就业岗位和就业需求的基础上,创新了职业英语教学模式。李师君[1]研究了如何依据地域特点开发高职院校职业英语课程。
二、高职口译课堂职业英语教学方案
(一)教学内容
采用职业英语教学模式后,课堂内容不再局限于教材,教师将按照地域特点、职业需求和学生需求选择教学内容。在进行职业英语教学时,教师要最大限度的与工作实际、行业标准以及地区社会经济或人文背景相联系,体现地方特色,使学生感觉语言技能的训练是在一个非常现实的环境中进行,语言应用的场景仿佛就在身边,不再是天马行空纸上谈兵。[1]
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受学历和工作经验的限制,毕业后只能在有对外业务的企业从事陪同口译工作。结合这一现实以及河北省的现状,口译课堂教学可以选择一些陪同口译中常涉及到的并与河北省的经济和文化相关的真实语言材料,如某些企业的公司简介和产品介绍资料、政府单位和部门印发的宣传地方特色文化的资料、以及某些旅游景点的介绍资料等。或是根据陪同口译工作流程选择一些任务型资料,如机场迎宾、宾馆入住、饭店用餐、商务谈判等对话资料。这些资料完全是为了学生的就业而准备,因此必定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学习效率。
(二)教学方法
职业英语教学重在提升学生在职场中的英语交际能力,要将教、学、做融为一体。因此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不适用于职业英语教学,教师应选择以学生为中心、能够让学生高度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所以,情境教学法是比较适合的。
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实际工作岗位需求,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符的、与社会现实接近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教学内容。[6]情境教学法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而英语口译课是注重实践练习的课程,学生需要时常进行听译训练,因此特别适合使用情境教学法。
在讲授接待口译内容时,教师可以创设接待口译场景。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一组完成一个接待任务,如机场迎宾、工厂参观等。有的学生扮演外宾,有的扮演接待人员,还有至少一名同学扮演口译人员。讲授景点参观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带学生去附近的景点实训,让学生轮流充当导游和口译人员。这样的训练相当于岗前培训,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并不是随意设置的,它决定着如何向学生展现教学内容,以实现教学效率的最大化。职业英语教学模式注重教学过程的真实性和职业性,因此口译教师在设计教学流程时可以按照各个行业的工作流程来进行设计。
在得知有商务口译的任务后,职业译员都会先做准备工作,搜集资料和知识储备,然后参加谈判。因此在学习商务谈判口译内容时,教师也可以按照这个流程来进行教学。首先教师要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要求他们尽量通过各种渠道搜集谈判双方的信息,包括公司信息和产品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背下来。然后教师会搜集一些有关商务谈判的词汇和句型,在课堂上通过对话练习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之后将学生分组模拟谈判过程,让学生们轮流扮演谈判双方及译员。
(四)教学评价
传统的英语教学评价通常采用闭卷测验方式,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注重知识不注重技能。职业英语教学重视培养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要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考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
口译课堂上,每完成一项教学内容教师都应该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这样做一是有利于掌握教学效果,以便改进教学过程,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完善和提升。另外除了必要的期末测验外,阶段性测验也必不可少。可以隔一个月或是几周进行一次集中测验,以便督促学生集中精力学习,紧跟学习进度。而且这样的测验方式也消除了一次期末测验决定一科成绩的弊端,能够更加全面公正地评定学生的表现。
【参考文献】
[1]李师君.以地域为背景的高职EOP课程开发探讨[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2]倪宇红.高职院校英语教学EOP转向及其影响因素探究[J].外语界,2013
[3]宁顺青.高等职业教育EOP英语教学模式的理据和路径[J].当代外语研究,2012.
新课程标准实施迄今已有多年,高中英语学科的发展也是一日千里,无论是课程内容体系的编排,还是理论架构的完善,亦或英语教研的研究及师资队伍教学水平的提高等,都有长足的进步。在深入推进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中,结合“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新课标核心理念,高中英语选修课在英语教学改革中的地位也日益受到重视。高中英语选修课的开设是建立在保证整体英语教育水平的前提和基础下,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师资队伍,以满足学生就业选择、升学深造、个人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为前提,为完善学生英语素养、跨学科学习、跨文化交流提供助力,从而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并为后续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新高考方案背景下,高中英语选修课程设计与开发面临的双重挑战。一方面,英语教师必须处理好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的知识内容衔接与拓展。新高考方案对词汇有较高的要求,即至少要完成3500词汇量来算,这需要完成最少9个模块的学习,除了必修5个模块以外,还要完成4个模块的选修课程。选修课的4个模块选择不仅要考虑学生兴趣与需要,也要充分考虑到新高考方案的有关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选修课的设计与教学达到要求。另一方面,英语选修课还要以课程标准的语言技能为目标,有效拓展学生的英语技能,在听、说、读、写等能力上达到七级到八级目标,甚至实现九级目标。这就更需要广大高中英语教师积极探索高中英语选修课的设计与开发,使学生能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学习到更多的英语知识与技能,能流利自然阅读英语书籍及与外国友人交流。因此,如何开展高中英语选修课有效教学与评价,就成为了高中英语教师关注并研究课题。
一、基于新高考方案,处理好英语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更新教学与教育理念,转变认识和观念,制定合适高中英语选修课的教学目标,是有效开展高中选修课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要处理好英语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就要深入理解新课标对必修课、选修课的定位。高中英语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英语一方面要促进学生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另一方面要熟练运用英语进行国际交流与交往。这实际上指明了英语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定位,必修课立足于获得基本的英语语言能力,为有效深入学习英语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而选修课则是满足个人需要,为个人升学、兴趣、就业等进行拓展性学习和延伸性学习。但在选修课的实际开课中,由于高考应试需要、教师对选修课理解不到位等原因,选修课往往变成了复习课,讲授的知识往往也是“定语从句精讲”、“状语从句精练”等,这等同于将必修课与选修课归为从属关系而不是新课标要求的并列关系。这样的开课形式不仅会让师生模糊英语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定位,认为新课标不过就是换汤不换药,也就没有办法转变认识和观念,更新教学与教育观念更无从谈起,新课标英语教学目标根本无法实现。因此,处理好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关系,直接关系到高中英语教学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学生个性发展与发展性成长的重要问题。而新高考方案却给处理英语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在新高考方案背景下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两条途径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1.比照于新高考方案要求,基于主题对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教学资源和内容进行整合。如必修课的语言知识可以和选修课的英语语法与修辞进行整合,既要完成基本语法、语汇等方面的学习,还要通过选修课模块进一步深入语法与修辞,使学生在写作和表达上能更上一层楼,从而达到语言技能的更高等级。
2.充分研究和利用新高考方案,基于能力拓展的前提下,对选修课程进行设计与开发,充分利用新题型语法填空题、作文续写等新题型来开发和设计选修课,使之更契合新高考方案的有关要求。
由于英语选修课是灵活多样的,要因地、因人、因时进行课程设计,要重视学生个性发展与自我需求,就要求讲授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以开放、民主、发展的姿态来不断调整英语选修课的开设,其教学目标也要灵活多变。如果在职业高中开展选修课,我们就要将教学目标更多立足于学生的就业需要如文秘英语、经贸英语等;而在普通高中,我们要考虑学生升学及升学之后的专业需要,将教学目标更多立足于科技、文化、文学、阅读、笔译等发展性课程内容上。教学目标的确立,要求英语教师对学生要比较了解,能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的学习状况,更新教学内容。当然这对广大高中英语教师来说,是一次比较大的挑战。以英语歌曲欣赏为例,教学目标不仅要定位在理解英文歌曲,更要重视情感的培养与跨文化的沟通上。如在教授All out of love这首歌曲时,不仅要了解Air Supply创作及演唱风格、成就,沟通时代差别,更要将All out of love内在的蕴味讲出来:当歌声响起,如烟往事穿越时空,穿越身边的声嚣光影、车水马龙,为我们筑起一道明丽又伤感的风景――牵手的日子、恋人的微笑、失恋的酸涩、深深的期待……把我们带入到一个单纯、圣洁的爱的世界。由此可见,制度合适的教学目标既是对教师开设选修的挑战,又能加深教师对英语选修课的深化理解。
二、新高考方案背景下,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配置,将民主教学与探究式教学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热情积极参与到英语选修课的各个环节,从而实现英语选修课的教学目标,体现选修课的设计与开发的有效性
英语选修课特别强调学生的个体需要,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一方面要求我们要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要求英语选修课的教学内容,要契合学生兴趣和需要,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到教学中来。以旅游英语为例,英语教师要充分挖掘地方文化特色旅游景点,以熟悉的内容来调动学生积极性,然后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交流性学习,最后小组选代表以导游的身份来介绍景点内容。小组学习包含着民主教学与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小组的讨论不仅要求每个同学参与到其中,而且还会在讨论中形成如何介绍的共识。这时候教师的引导就很重要,一方面要把握好学生介绍过程中的知识运用,如中英文之间的叙事差别、语言运用得当与否、结构安排是否合理、关键词汇表述清晰与否等,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介绍的情感表达与情感体验。通过这样的课程安排,学生不仅有了自我表达实践的一次机会,更能通过这样的形式加强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从而达到英语选修课满足个体需要与情感体验结合的目标。由此可见,民主教学与探究式教学本质上是建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同时尊重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
民主教学与探究式教学应当成为英语选修课的主要教学方法,这是由高中英语选修课的性质决定的。与必修课的区别告诉我们,选修课旨在满足学生兴趣爱好与发展需要,换言之即是学生学习需求为选修课的核心导向。高中生的学习需求包含着显性的和潜在的,民主教学与探究式教学能够很好的挖掘学生学习潜能,满足学生学习需要。首先从本质上来讲,民主教学给学生表达机会,有了参与性;探究式教学能够激情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确立自主学习目标。民主教学与探究式教学的结合,不单是新课标的要求,更是自主学习的必经之路。其次从手段方式来看,民主教学与探究式教学都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主体地位就决定了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等教学诸要素,教师只有优化这些教学配置,才有可能让学生接受。最后从教学目标来看,为学生终身学习和跨文化交流奠定基础,是民主教学与探究式教学的归宿。终身学习就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跨文化交流就必须深入了解英语文化与传统,这都离不开民主教学与探究式教学。因此,民主教学与探究式教学方法,能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积极、挖掘学生学习潜能,实现高中英语选修课目标。
三、在新高考方案下建立开放、多元、互动式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作用,推动高中英语选修课的发展和完善
新课标和新高考方案都提出要建立多元化、多样性的评价体系,反映出对民主教学与探究式教学的肯定,也是学生学习主体的体现。由于学生学习情况参差不齐,用一个标准去评价学生显然是不合理和不公平的。开放式、多元化、互动式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充分体现出英语选修课的灵活性与多样性。开放式要求评价体系要有真实性与交流性,以便培养学生形成对英语选修课学习的现实生活的领悟能力、解释能力和创造能力;多元化要求评价体系去单一化,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态度、学习进步、学习效果与师生评价、自我评价等多个方面来进行,以便更科学合理体现学生学习英语选修课的整体情况。互动式强调评价应建立在民主、开放、平等的基础上,这样的评价重在沟通、协商,充满了人文关怀。重视评价双方的互动过程,强调评价双方的沟通和协商,关注评价结果的多向认同,加强自评、互评,使评价成为教师、教学管理者、学生和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才能达到英语选修课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以上述旅游英语为例,在小组形式的学习过程中,既要看到个体在小组中的不同作用,又要看到每个学生学习进步程度,通过多元、多样、开放、互动式的评价,让每个学生清楚自己学习的情况,认识进步与不足,为学生提高自身学习提供参考依据。
新课标倡导英语选修课要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强调形成性评价突出学生的发展作用,终结性评价突出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运用。两者结合,既要求体现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状态及发展走向,关注英语选修课对学生个体发展的作用,又要求对学生学习英语选修课体现在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上。从这样的要求我们可以看出,在英语选修课中要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就要体现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和合作学习需要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就应尽量与学生的学习经历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真实的生活情景相接近,应创设有价值、有意义的评价活动,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展现学生整体学习情况。
总之,基于新高考方案背景下,立足于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深刻理解,协调并处理好英语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关系,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配置与教学资源,以民主教学与探究式教学方法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各个环节,就能有效达到英语选修课的教学目标。通过开放、多元、互动式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目标,以评价来丰富高中英语选修课的有效性,从而达到推动英语选修课改革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未亚,郑志恋.开设高中英语口语选修课的实践[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08(05).
关键词:应用性本科;培养方案;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应用性本科专业的设置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个必然结果,发展应用性本科教育既是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要求。应用性本科不是低层次的高等教育,它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新形势下对高等教育结构的合理调整,主要培养面向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面向社会生产、服务、建设、管理等一线岗位,能够解决实际工作中具体技术问题的应用型人才。
我国很多高等院校都设置了应用性本科计算机专业,但其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体系都是参照传统研究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制定的。在计算机专业范畴日益扩大的趋势下,学生群体也日趋庞大,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不同,学术型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应用性人才培养的要求,应用性本科计算机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都需要进行改革。
2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近年来,我国计算机本科专业发展很快,众多从事计算机教学的教师辛勤工作、深入探索,形成了自己得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但由于计算机和软件技术发展迅猛,现存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不少弊端,专业改革落后于计算机和软件技术的发展,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实际需要。
目前,我国计算机专业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专业定位与社会需求脱节。专业满足社会需要的针对性不明确,人才培养层次单一,人才结构培养不合理。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各类院校对自己培养的人才定位不清,专业定位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明显的偏差。虽然课程体系设置比较全面,但没有特色,毕业生虽然知识结构比较全面,但实际工作能力不强。
(2) 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计算机和软件技术的发展。课程设置陈旧,没有跟踪新技术的发展,专业课教学内容滞后,基础课教学多年不变。教学方法改革不够,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内容设计缺乏特色,从重点高校到地方普通院校,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基本相同。
(3) 师资队伍不能满足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需求。教师来源单一,大都是从高校到高校,没有实际软件工程和项目研发经验,缺乏双师型教师。大部分教师没有参加继续教育,没有时间和机会参加专业实践和技能培训。
(4) 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虽然实践硬件得到了改善,但软件没有实质性提高。实验指导教师层次不高,缺乏高质量的设计性实验和实践项目库。学生们缺乏充足、系统、综合的训练,影响了学生专业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造成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缺乏。
3应用性本科计算机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计算机及应用领域的变化,教育部、IT企业界、专家及学者普遍形成的一个共识是:“计算机专业”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了很大的扩展,应根据IT产业发展情况,将“培养规格分类”的核心思想作为计算机专业建设与改革的重点,不同类型的院校要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实际情况对专业培养规格进行准确定位。从目前研究的情况来看,计算机本科专业培养规格分为研究型、工程型和应用型三类。研究型专业为“计算机科学”专业方向,工程型专业包括“计算机工程”和“软件工程”两个专业方向,应用型专业为“信息技术”专业方向。
研究型人才是计算机专业人才体系中极少的一部分,社会各界需要更多的是能够在企业从事产品研发的工程型和面向社会各行业使用计算机解决各类问题的应用型人才。根据“培养规格分类”思想和我国软件人才需求,我们认为应用性本科计算机专业主要培养应用性人才,专业培养规格应该定位为软件工程和信息技术两类。
应用性本科人才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一类新型本科人才,因此在应用性本科专业设置上应以社会需求和就业市场为导向。通过广泛调查和研究,应用性本科计算机专业(软件工程和信息技术)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综述为:培养面向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事业第一线,具有计算机专业技能和软件工程能力或信息技术实践能力的应用性人才。软件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在计算机应用领域从事软件开发、数据库应用、软件测试、技术支持、软件产品销售等方面的工作;信息技术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在信息技术领域从事信息系统的开发、集成、运行、维护、管理和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工作。应用性本科计算机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包括软件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技术支持工程师、信息监理工程师、网络集成工程师、项目经理和销售经理等。
4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改革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制订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其根本思路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的,在课程体系、专业课教学方式、实践教学和基础课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应用性本科专业应该在岗位与技术之间建立关联,并充分考虑岗位、技术所要求的专业应用能力。专业应用能力包括专业基本技能和专业核心应用能力。专业基本技能是指完成专业工作应具备或掌握的基础性的专门技术技能。专业核心应用能力是指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完成专业工作任务所特有的综合能力。专业基本技能是专业核心应用能力的重要支撑。
4.1课程体系设计
应用性本科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设计采用I型结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包括必修和选修)所占比例相当。课程体系设计体现“依托学科、面向应用”的指导思想,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三方面的课程。既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注重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团队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较强的专业应用能力。
应用性本科计算机专业与技术关联密切,因此需要及时把最新的计算机理论和应用加入到课程体系中。新的课程体系要着重体现以下特点:重视专业课教学,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课程、专业实习、毕业设计与实践等。要与具体应用领域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团队精神和职业素质。针对岗位、技术所要求的专业应用能力,研究专业基本技能和专业核心应用能力的具体要求。
计算机应用性本科专业基本技能主要包括程序设计技能、数据库管理与应用技能、软件测试技能、信息系统运行管理技能,通过若干门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专业核心应用能力主要包括计算机应用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软件开发与项目管理能力,主要通过综合性性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应用能力。
进一步围绕培养专业应用能力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以专业基本技能和专业核心应用能力为基本依据,设置实践教学环节。针对每一项专业基本技能,至少有一门具有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与之对应;针对每一项专业核心应用能力,至少有一组具有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或一门综合性课程与之对应。
培养方案应该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竞赛、专利申请,引导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鼓励学生技术创新。在培养计划中制定了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和竞赛获奖的学分替代方案。学生参加企业职业培训并考试合格也可以获得相应选修课的学分。
4.2专业课教学改革
计算机专业课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三类,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中重要的课程构成专业核心课程。根据课程在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任务来设计课程教学内容。虽然计算机和软件技术发展迅速,但是其基本原理、基础知识是相对稳定的,因而教学中一方面专业基础课应有其成熟和相对稳定的课程组成,另一方面需要不断更新其内容和技术背景。专业选修课选择范围较大,并且需要根据技术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把握重点。
除了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专业课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是教学方法的改革。按照现代教育思想组织教学,在有些专业课中可以推行“问题式”教学法,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的。同时,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光是“听”和“读”是不够的,在努力改进理论课堂教学方法的同时,必须加强实践教学,这样才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以下三个层次来加强实践教学:一是强化基础上机实验,使学生在上机操作、编程、程序调试等基本技能方面得到严格的训练;二是强化课程设计,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的比例,开设综合性课程,加强专业实习,增加培养学生专业核心应用能力的实践环节。
4.3综合性课程建设
实际工作中完成工作任务所要求的能力往往是综合性的,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核心应用能力和体现素质的关键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要通过综合性专业课程来完成。综合性课程是应用性本科教育的重要课程形式和一个特色,因此,我们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将综合性课程建设作为应用性本科计算机专业改革的一个重点。
综合性课程是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相融合的课程,教学目标应指向培养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所以该类课程一般应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按项目形式展开。设计教学环节时,应着眼于本专业学生未来从事的工作岗位的要求,重点进行核心专业应用能力和完成工作任务的训练和教学。
我们制定了综合性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包括构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提出相应的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并给出课程大纲和教案。实际教学中要合理处理综合性课程与专业课的关系,保证综合性课程与毕业综合实践的有机衔接。
例如,对于软件工程专业方向的学生而言,软件开发与项目管理能力是一个必备的专业核心应用能力,这种能力是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上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是所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的综合体现。因此,我们开设了“软件开发与项目管理实战训练”综合性课程,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强化学生的职业素质为主要目标。该课程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在CMM工程规范下,按项目形式展开,项目经理由老师承担,分小组进行实际项目的开发。
综合性课程需要真实的实践环境、具有实践经验的师资和项目资源,一般应通过校企合作来实施,因此需要发挥企业优势,合作培养应用性人才。综合性课程一般可安排在毕业学期之前,用连续8周以上的时间集中进行。
4.4基础课教学改革
基础课的教学涉及到不同教学部门的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人数众多的学生,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任务艰巨性。新的教学思想的确立需要一个认识、实践和深化的过程,新的课程内容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基础课的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想真正得到良好的改革结果,与教学有关的各部门、各方面、各环节就必须做到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和有机衔接。
5结束语
近年来我们围绕培养IT产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开展专业建设与改革工作,制定了新的培养方案。2007版培养方案采用“分类培养”模式,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统一的专业名称下设置了软件工程和信息技术两个应用性本科专业方向,并以信息技术专业方向作为改革试点。试点专业采用“3+1”培养模式,即第1学年至第3学年完成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第4学年开设一门综合性课程和进行毕业综合实践。从专业改革实践的效果看,新的培养方案是可行的。
进一步改革的设想是:将在企业大规模实践引入到教学中,建立校外集中技术实践基地,校企合作开设实训、实践课程,合作开展综合毕业实践。以行业实习形式驱动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统一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引进具有实践经验的高水平专业人才,采用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机制培养双师型教师。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李晓明. 认清形势,推进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的计算机专业教育――计算机专业分委会“十五”工作概要与“十一五”工作构想[J]. 计算机教育,2006,(5).
[3] 孙全党,靳瑞霞,龚声蓉. 德国高等教育对构建我国计算机人培养金字塔体系的启示[J]. 计算机教育,2007,(19).
[4] 高林. 应用性本科教育导论[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5] 陈岳林. 关于高等教育分类与应用性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05,(29).
[6] 陈幼明,王立群. 计算机专业毕业实习模式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07,(24).
[7] 韩利凯,雷伟军,毛艳,等. 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人才培养与计算机教育教学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7,(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职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高职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高职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伴随着信息技术和高职教育的发展,不断进行改革与自我完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随着计算机作为一门技术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不再满足于只会操作计算机,而是要求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能够应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管理、利用计算机进行开发和设计、对计算机和网络进行维护等。基于上述情况,我们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进行了“平台+岗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课程为主体”课程开发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适应社会对计算机应用技术及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
1 “平台+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项目课程为主体”的含义
在“人全面发展”教育理念和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理论指导下,提出“平台+岗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项目课程为主体”课程开发模式。
“平台+岗位”是指在保证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前提下,通过开设多个岗位方向,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力争做到“一专多能”,增加学生就业机会和就业能力。其中,“平台”是指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进行行业通用技能和素质的培养,即专业基本素质培养,使学生达到专业“基础人才”的要求。“岗位”就是按岗位设置专业方向,围绕职业技能展开培养,即应用能力培养,使学生达到专业“应用人才”的要求。综合分析计算机应用专业人员岗位、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学生学习能力等诸多情况,我们将专业方向设置为软件开发技术(A)、网络技术(B)、信息化办公(C)三个方向。
工作过程导向是指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开发中,针对岗位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整合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以工作过程为基础设计训练项目,建立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的联系,增强学生的直接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关注学生工作任务的完成,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
项目课程是“一种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组织并学习工作知识的课程模式。”[1]它以典型产品的生产或服务等项目为载体设计教学内容,具有明确的工作任务,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结合,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有直接关系,学生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可以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等特点[2]。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项目课程可理解为一个企业网站的建设与管理、一个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软件的开发、一次会议材料准备等。
2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按照高职课程开发的流程,结合“平台+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项目课程为主体”课程开发模式,进行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课程结构设计、课程科目设置和课程内容重构。
2.1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通过对计算机技术应用现状的调查分析,将专业技术分为通用和专用技术两个部分,对其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分析(见表1)。
2.2课程结构设计
根据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将课程结构设计为“山”字形,如图1所示。“山”字中横向的“―”为基础平台,注重基本素质和通用技术培养,即通识教育;纵向的“|”,为专业岗位方向,即软件开发、网络技术、信息化办公方向,加强对学生的岗位技能培养。
2.3课程科目设置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类型设置为必修和选修两种。在基础平台,除设置必修课程外,增加选修课程的数量及交叉学科选修课程,基础平台课程设置如图2所示。
专业岗位方向课程模块化,学生可根据学习基础、个人兴趣及发展定位选修一个专业方向。每个专业岗位方向设置1-2个项目课程,开设相应岗位方向的职业资格认证课程,实现“双证书”培养,岗位方向课程设置见表2。
2.4课程内容的重构
课程内容重构按照完成工作过程所需的职业能力,采用模块化设计,将完成一项工作任务所需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实践经验以及活动方式方法等综合为项目课程。项目课程的内容包括工作任务、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拓展知识、练习和结果评价等。项目课程的课时分配以工作任务的难易程度和应用程度为依据,而不以知识点的难易程度为依据。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核心项目课程设计见表3。
3培养方案的特点
本课程方案设计以高职研究的理论为指导,贯彻“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从多个视角调查分析,充分考虑企业、行业、学生和学校等多方面的意见,专业人才定位准确,培养目标明确。
首先,课程方案中通过“平台+岗位”模式加强了通用技术和岗位技术培养,充分体现了社会需求和人的自我发展两个目标。课程采用“山”字形结构,实现了对“三段式”结构的彻底改良。通过课程内容整合或分解重构项目课程,项目课程以实际项目为出发点,实现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实际应用的融合,解决了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教学与生产实际脱节、课程缺乏实用性、课程内容陈旧以及课程呈现方式单一等问题。
其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项目课程为主体”模式体现了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中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在项目课程实施过程中,通过构建真实生产环境,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快速适应工作需要的能力[3]。同时,真实的生产环境有助于学生了解企业或行业对员工知识结构、技术技能、综合素质的要求;体验企业的文化氛围;体会典型行业团队的角色构成及团队角色协同工作技巧;学习体验课堂理论知识在实际工程项目中的应用,积累项目实战经验,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和信心[4]。
最后,本课程方案有利于改变传统的评价手段和方法,结合项目采用阶段评价、过程评价、目标评价等多种评价模式,更加注重了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评价形式结合课堂表现、学生作业、平时测验、实验实训、技能竞赛等情况,更能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成绩和能力,解决现有课程评价中的不足。
4结语
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缺乏与毕业生就业困难早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这说明高职提供的专业教育服务存在问题,职业教育的产品存在问题,不能很好地培养适销对路的产品,其根源除了课程方案设计存在问题外,还包括职业教育市场缺乏有效的规范和监控,没有明确的专业标准和严格的评鉴体系。因此,为了保证高职教育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健康发展,除了要重视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外,还要在课程分析、课程方案实施、课程方案评价等环节上下大力气。此外,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可以借鉴ISO 9000质量管理理念,树立现代教学服务观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质量观,从高职教学实际出发,建立以专业课程质量标准为依据,以工作情景中职业能力和操作能力为评价重点,以掌握的职业能力为目的,以工作场所人员为评价者、以工作场所的实际操作表现为依据的课程评价体系,全面客观地评价高职教育质量,促进高职教育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蒋庆斌,徐国庆. 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 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22):46-50.
[2] 徐国庆. 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25-133.
[3] 唐文君. 建构主义视野下的高职课程改革[J]. 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06(3):11-13.
[4] 黄伟业,孟德欣. 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J]. 计算机教育,2007(23):93-96.
Personnel Training Schemes Design by Project Curriculum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Technology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LÜ Yan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医学影像设备的不断引入,如彩超、CT、MRI等,使医院的影像学检查水平明显得到提升。医学影像学检查效果除与影像设备性能有关外,还与操作人员的操作水平有关[1]。加强医学影像设备技术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医学影像设备课程教学的改革方向。本文就对医学影像设备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方案。
一、医学影像设备教学现状
(一)课程特点
医学影像设备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内容是研究临床常用的彩超、CT、MRI等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操作方法及维修方法。该学科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实践性,且涉及面广,知识内容更新快[2]。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医学影像设备课程教学已在中等、高等职业教育中广泛开展。但经实践观察,发现医学影像设备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基础知识薄弱,经了解,大多学生对电子学、物理学、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等知识的掌握较差,使得教学工作难以正常开展。②学生对该教学课程不够重视,大多学生认为课堂教学所学的电路原理、故障判断及维修方法等知识与就业岗位无直接关系,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③因医学影像设备通常体积较大,难以在课堂进行演示,当涉及到抽象或较复杂的电路图时,因学生对影像学设备电路工作原理的不了解,加上影像设备理论知识较多,枯燥、乏味,使得大多学生对学习缺乏积极性。④医学影像设备通常较昂贵,学校难以配置种类齐全的设备作为教学使用,导致学生很少有机会亲自操作,实践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二、改革方案
针对当前医学影像设备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医疗体制不断改革下,以及医院对技能型专业人才的需求,如何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形象地传授给学生,已成为医学影像设备教学的重要问题。经调查了解,影像学技术人员参与到设备的维护与管理,对提高医学影响设备的维修效率有重要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医学影像学设备故障主要由技术人员操作不熟练、未按说明书操作、未严格按操作要求定期维护和保养等原因造成。因此,加强医学影像学设备课程教学改革,对培养影像设备技术人才有重要意义。
(一)教学内容的整合
结合我国卫生专业人才的需求,明确医学影像设备课程教学内容,包括X线机的结构、基本原理及使用方法;超声成像设备的结构、基本原理及使用方法;核磁共振成像设备的结构、基本原理及使用方法;X射线机基本电路组成及工作原理;核医学成像设备的种类、结构及基本原理;各影像学设备的日常维护及保B等。目前,我国中高等职业教学所选取的教材为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医学影像设备学(第三版)》,但由于学生基础知识薄弱,教学工作的开展难度较大。因此,对影像设备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开展以技能型人才培养未导向的课程体系,按学生就业岗位需求,将课程整合为X射线机设备、超声成像设备、核磁共振成像设备及核医学成像设备等多个项目,每个项目又划分为若干个任务,包括结构组成、基本原理、设备使用、常见故障判断、日常维护等[3]。
(二)教学方法的改进
以往临床多采取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学习积极性缺乏,实践操作能力欠缺。因此,根据学生就业岗位的需求以及工作任务的不同,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一体化,采用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头脑风暴教学法等,在加强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此外,对现有的考核模式进行改进,将考核成绩分为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考核两部分,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总结
医学影像设备作为医学影像学专业必修的一门课程,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加强医学影像设备课程教学改革,将医学影像设备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效结合起来,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培养技能型人才,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蔡惠芳,杨德武.医学影像设备课程教学现状分析及改革方案[J].中国医学装备,2016,13(3):137-138,139.
医院,是一所于年9月建立的由个人筹资48万元合伙经营的综合性非营利性民营医院,位于城大道号,现有业务用房平方米,职工人,设置病床张。
放射科设置于医院综合业务楼二楼右侧,从事放射工作用房三间,共计70平方米,分别设有照射诊断室(40平方米)、工作人员操作室和值班室。现有专业技术人员4人,其中:医师1人,主管技师1,技士2人;主要设备和设施有:北京万东frk302-1·200ma·光诊断机1台(属于ⅲ类射线装置),cr1台,阅片灯箱1个,微机1台、打印机1台。
二、防护设施
(一)环境安全防护:照射室墙壁屏蔽厚度为30厘米钡沙砖混墙。辐射监测点三个,分别是放射操作人员观察窗、病人出入门和操作人员出入门。放射操作人员操作观察窗为120080020的铅玻璃,病人出入门为50毫米不锈钢铅门,放射操作人员出入门为木铅门。
(二)辐射防护设备:大号铅衣1件、大号铅围脖1条、大号铅手套1双、中号铅眼镜1架。
(三)辐射监测设备:oslnlight个人胸章剂量计5个、辐射监测仪1台。
三、管理措施
(一)健全管理组织。医院高度重视辐射安全防护工作,成立了以医院法人代表同志为组长、分管放射安全工作的副院长同志为副组长、放射科主任和工作人员、同志为成员的“放射性安全防护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医院内部放射性安全防护管理工作,组织对含射线装置设备、使用、贮存、应急处理、废弃物回收,培训教育放射工作人员,宣传放射防护知识,监督执行放射诊疗管理规定,检查放射机器设备及其场所环境,及时排除放射故障和安全隐患。
(二)建立和完善辐射防护安全管理制度。制定了《放射科线机操作规则》、《北京万东专用透视机操作规程及维护措施》、《放射科质量控制制度》、《辐射防护制度》、《辐射设备维护维修制度》、《放射科事件报告制度》、《放射科辐射防护和安全保卫制度》、《人员培训制度》、《放射科人员健康及个人剂量管理制度》、《放射科岗位责任制》、《放射科定期自查和监测制度》、《放射科应急控制和保障措施》等。
(三)应急处置。为有效应对可能发生的放射事故,确保有序地组织开展事故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消除事故和紧急情况造成的影响,避免事故蔓延和扩大,维护正常的医疗工作秩序,制定了《发生放射线事故应急预案》,成立了以院长同志为组长、副院长同志为副组长、相关人员为成员的放射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明确了可能发生事故应急处理的职责、组织指挥、工作程序等。
四、日常管理。
1.为增强放射工作人员的辐射防护意识,加强放射工作人员从事放射工作专业知识培训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对放射工作人员采取了多途径多种形式的培训,并承诺我院全部放射工作人员参加省、市环保部门举办的辐射安全和防护专业知识培训。
2.定期监测辐射防护效果和检定监测仪器设备,确保监测正常运行。2010年6月德阳市同佳环境检测有限公司进行了“医用光机周围环境-γ辐射课题率监测”,2010年7月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对“x、γ环境水平剂量率仪”进行检定合格,分别报告了监测结果和检定结果,出具了监测报告和检定证书。
3.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健康监测,一是上岗前健康体检,上岗后定期体检。二是工作人员上岗必须佩戴个人胸章剂量计,并定期由蓝道尔个人剂量监测室进行检测。
2012年10月12日,我院为检验急救绿色通道是否畅通,切实加强急救队伍建设,提高医护人员应对突发医疗卫生事件的快速反应和有效处置能力,
医政科组织在急诊科、护理部、病房、麻醉科、感染科、药房、检验科、放射科、设备科、总务科、保卫科及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的大力协助下进行了天津市口腔医院突发医疗卫生事件应急演练。
演练在下午5点正式开始。现场模拟因公交车车祸致3人颌面部严重创伤,由同事陪同紧急来到我院急诊科就诊。
患者来院后急诊科值班医生明确诊断,及时分头处理,值班医生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展开急救。
急救同时根据应急预案,通知行政总值班负责组织协调。病房总值班、麻醉科、感染科、检验科、药房、放射科均按规定时间到场参与危急重症患者急救会诊。
行政总值班根据应急预案,协调设备科人员到场保障急救设备的正常使用。协调总务科安排病房电梯,确保急诊转入院快速便捷。
经抢救患者病情基本稳定,生命体征平稳。专家会诊认为可以转入病房继续专科治疗。做好抢救后病历记录,通过急诊绿色通道为患者快速办理入院手续,急诊科与病房做好病情及药品交接。整个急救过程共历时30分钟。
一、
突发病情
1、发生时间:2012年10月12日
17:00
2、发生事件:公交车车祸多人严重外伤
3、地点:天津市口腔医院急诊科
4、考核内容:
(1)急诊科医生遇突发事件接诊能力及接诊处置流程
(2)现场如何协调及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会诊。
(3)入急诊后如何交班处理
5、事件经过:
卫津南路突发公交车与公交车车祸事件,多人严重外伤,其中3人颌面部严重创伤,被同事坐出租车送至我医院急诊科就诊。
患者陈某:
(1)创伤性休克;(2)上颌骨骨折:(3)面部软组织严重挫裂伤
患者张某:
女,43岁,面部多处擦伤,有活动性出血。患者面色潮红,神志清晰,呼吸均匀。立即生命体征检测:体温36.5c,呼吸22次/分,脉搏80次/分,血压90/130mmhg。
临床诊断:
(1)
面部软组织挫裂伤
患者王某:
男,48岁,面部多处擦伤,下颌骨骨折,患者面色苍白,意识
清晰。生命体征检测:体温35.9c,呼吸25次/分,脉搏90次/分,血压100/140mmhg。
临床诊断:
(1)下颌骨骨折
(2)面部软组织挫裂伤
6、处理流程:
17:00急诊科值班医生张伟主治医师、赵忱光医师检查患者,同时通知行政值班。
17:02
行政值班联系检验科,放射科,手术室,感染科。就位。
17:02患者陈某出血突然加重,脉搏触及不到,血压听不清楚,呼吸微弱。主诊医生立即请王津惠主任医师会诊,心脏骤停的诊断成立。王主任立即组织抢救陈某。
赵忱光医师处理患者王某及张某,病情平稳,为其清创,止血,缝合,安排王某收入院。
紧急抢救陈某:
1、现场急救:
(1)建立静脉通道:生理盐水500ml+地塞米松15mg(刘凤伟、金培、苏明月重复执行口头医嘱)。
(2)氧气吸入(彭立红护师重复执行口头医嘱)
(3)通知行政值班——病房总值班——医政科——主管院长
个循环。患者心跳出现,血压60/40mmhg。
2、17:13行政值班高璐赶到,负责总调度
向医政科张建科长;院办成伟主任;张建成院长;张兰成院长汇报现场的情况,并听取指示。
3、请病房总值班会诊(张萍主任+值班医师17:10分赶到)
病房总值班赶到后,立即加入急救工作。手术将错位的上颌骨复位,使出血得到有效的控制。目前血压仍不能上升,处于休克状态,患者不能脱离危险。
同时,
4、请感染科会诊(何惠英主任17:12赶到)
(1)密切监控患者生命体征(2)肾上腺素推注0.5mg
5、请麻醉科会诊(李连群主任+麻醉值班医师17:12赶到)
(1)检测生命体征;(2)必要时气管插管(3)准备手术室麻醉。
6、请检验科会诊(关永强主任17:12赶到)
(1)血液化验;(2)核血;(3)向血站申请输血
7、请药房会诊(杨凤昆主任17:15赶到)
(1)提供保障抗休克药物(2)补充提供代血浆;(3)保障提供止血药物;(4)保障提供麻醉药物(5)保障抗菌素药物
8、请放射科会诊(肖玲主任17:20赶到)
(1)准备全景片检查;(2)准备ct检查
9、总务科、设备科(17:25赶到)
(1)检测患者感染情况;(2)准备电梯转运;(3)保障整个抢救工
作设备的良好运转。
二、向院领导汇报抢救的效果
1、患者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抢救成功
2、出血性休克得到纠正
3、出血得到有效的控制
张兰成院长、张建成副院长检查病情后同意目前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建议转病房继续专科治疗。
三、患者陈某转运病房
1、再次检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苏明月主管护师记录)
t:36.5c;p:76次/分;r:22次/分;bp:120/78mmhg
2、准备电梯(通知小周)运行
3、应用担架护送(物业赵师傅、刘师傅;赵忱光主治医师、苏明月主管护师护送)
4、17:30与病房医护人员交接
通过绿色通道进入病房,与病房医护人员进行交接(1)病情交接
(2)药品交接。
5、做好抢救后病历记录和科室的整理、消毒工作。重新补齐急救药品,设备检修完好,以备其他病人使用。
四、应急演练现场总结
五、演练结束
二、各部门值班人员到达时间:篇二:急诊科应急演练工作总结
急诊科应急演练工作总结
为全面提升我院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能力,
2012
年5月1日下午我院按照卫生应急大练兵活动方案的工作部署,加强领导、周密组织、结合我院实际应急能力
,以急诊科为重点、内科icu
骨科
手术室等科室辅助,开展了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的基本技术培训和创伤、
急救理论及处置技
术培训,总结汇报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为推进卫生应急大练兵活动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根椐《
市卫生系统
2012
年卫生应急大练兵活动实施方案》,院领导高度重视,并将内容布置应急办,召集医务科、急诊医学科等相关科室负责人召开会议,并将
相关工作进行分解、落实、并提出要求。在推进我院卫生应急大练兵
活动中我们做到充分认识,同时将此项活动列入我院工作的重点,并
针对应急大练兵活动的要求制定了多项活动的演练方案。
在此项活动
中各科室工作任务和职责分工明确,通过认真组织,全面动员,为全
院卫生大练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加强应急知识和枝能培训,积极开展模型-模拟演练,推动卫生
大练兵活动深入、扎实开展。
(一)是加强卫生应急理论知识学习
把卫生应急理论知识的学习工作作为本次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坚持常抓不懈,
急诊科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纳入医院职工的
继续教育内容,认真学习并组织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技术档案,
提高了医务人员的学习积极性,丰富了他们的专业理论和基本知识。并以《2010
年国际心肺复苏术指南》为标准进行理论培训
与现场考核工作,已于
3月上旬前完成。培训考核方式:先以分批方式进行训练。经过合理有效训
练后的职工再参加考核,考核不合格的需要进行补考直到考核通过。
此次参加培训和考试的人员有
30
余人,均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考试。
在“大操练”的过程中,医务工作者充分展现了他们科学的态度
和奉献的精神。即使他们工作再忙,但仍挤出时间,积极投入到训练
中,
认真操练,
扎实掌握好这项急救技能。
一些非一线临床工作者们,
虽然在他们实际的工作中很少遇到这类病人,
但他们仍认真努力地参
加训练,致力于掌握好这项“救命的本事”
,防范于未然,以备日后
能及时抢救伤病员。
(二)
是强化了医务人员特别是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技能的培训
为了务实卫生应急基础,提升专业人员应急技能,我们积极创造
条件。组织了应急事件相关的理论知识培训课
程,通过培训,有效增强了全科卫
生应急工作的组织领导能力,
促进了保障措施、
预案体系、
应急队伍、
应急网络、模拟演练、信息管理、监测预警、协调联动、宣传教育、
指挥决策、医疗救治等方面的技能。
(三)是开展了应急处置模拟演练
1.过敏性休克抢救演练
为了锻炼卫生应急队
伍,
提高我院职工的实战能力,
在急诊科的组织下
2012
年
5月
1
日下午开展1
过敏性休克抢救应急演练。2突发事故的院前急救
由急诊科组织参加。
演练历时一个半小时,
圆满结束。
通过演练使专业人员掌握过1敏性休克抢救应急处理工作的运行程序和方法,2
突发交通事故的现场急救技能操作。
更提高各专业队伍协调作战的能力和科室和各部门在发生突发事件时的应急处理能力,此次大练兵活动不仅发挥了我院急救队伍的应急救治能力,同时展现了各部门间的组织协调能力篇三:医院消防演练总结
颍上县人民医院
消防安全应急演练总结
为了使我中心员工了解消防基础知识,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掌握对突发火灾的应变、逃生技能,学会灭火以及有序地进行人员、财物的疏散处理,确保员工生命安全及财产安全
。我院于2013年6月10日下午15时30分,在120急救中心路面旁边空地组织了一次消防安全应急演练。
本次消防演练由执行院长彭学生担任指挥长,保卫科科长王廷辉负责消防演练的组织与指挥。演练工作组分为:疏散组、灭火组、抢救组、通讯组等四个组。
当天下午15:30,安全检查小组成员发出火警报警信号。各演练工作组在听到指令后,迅速到位,参加演练的安保员和工作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于病房、楼梯间及安全出口处,通过口令加手势,指挥员工从指定路线进行有秩序地疏散;把现场所有人员,快捷有序地疏散到安全地带(院内停车场)。
消防演练按照预定的方案,有序、紧张地进行。整体疏散到位后,进行了人员的清点统计。随后,安全检查小组成员演练用干粉灭火器进行现场灭火。
演练结束后,总指挥彭学生、分项总指挥王廷辉、技术负责人罗柱为员工进行了消防安全应急操作与火场逃生技
巧讲解,教大家掌握一旦发生火情,每个人应该做什么,如何正确地报警、扑救、疏散,如何自救和逃生。最后,总指挥王廷辉对此次消防演练做了总评,对于演练结果给了充分的肯定,表扬了员工们听从指挥、行动迅速,要求大家要进一步提高安全生产责任意识,宣布消防演练取得了圆满成功。
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的地方,如一些同志在听到报警后不知道做什么,都在等小组长来下达命令后才采取行动,没有做到主动出击。有得同志还在演练过程中有说有笑,希望在下一次演练中得到改进。
通过这次消防演练活动,参加消防演练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和灭火能力有所增强,全体员工对消防安全常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抗火灾的应变能力得到了提高。消防演练过程中,也锻炼了各演练工作小组的组织能力、指挥能力和应变能力。
颍上县人民医院
综治办
2013年6月10日篇四:应急演练工作总结
新泰市第二人民医院
应急演练工作总结
2012年6月12日下午2:30分,我院应急办主任陈涛率领院感染科、护理部、急诊科、传染病科相关人员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甲型h1n1流感应急演练工作。
下午2时30分,在必要的现场准备后,从西良庄社区二号楼一单元二楼电话医院120,告知该处有一昨天从上海回来的人,今日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疑似甲型h1n1流感病例需到医院救治。急诊科护士庞静接电话后,立即通知医生、护士、消毒人员、驾驶员出车,并通知院办公室;院办公室分别电话分管院长、医务科长和应急办;应急办主任陈涛立即通知传染科医护人员做好收治病人准备工作,同时报告区疾控中心。护理部主任高灵芝和应急办主任陈涛到急诊科对工作人员现场准备情况和穿戴防护用品顺序进行考核。5名工作人员(医生、护士、消毒人员、工人、驾驶员)穿戴完毕后随救护车前往。2时44分到达现场,医生赵淑刚询问病史及相关情况后,确认病人疑似甲型h1n1流感病例
,决定将病人接回医院隔离观察治疗。在医生询问病史的过程中,应急办主任陈涛对工作人员防护、物品、药品准备进行了检查。回院后医务人员通过专用通道护送病人到达传染科,并与传染科医护人员进行了详细的病情交接,消毒人员消毒救护车后、沿途进行消毒。诊治完毕,检查了脱防护用品顺序,及用物的处置等情况。演练结束后,所有参加医务人员进行了总结。
本次演练,检验了我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警惕性、应急反应速度、和准备工作以及用物处置是否规范。结果,参与演练的工作人员反应敏捷、到位及时、准备工作较充分,疫情报告程序正确。不足之处:一是医生寻问病史欠熟练,未了解病人接触史。二是用后物品未按要求放置在专用桶内,脱下的统靴未准备专用器具盛装;三是浸泡护目镜容器太小,护目镜未完全浸没于消毒液中。四是消毒员消毒液配制浓度不清楚,消毒范围未达到1.5米。五是通道上有自行车。希望各科室针对问题再次组织演练,直到熟练掌握为止,以提高了我院医务人员防控甲型h1n1流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
新泰市第二人民医院
2012-6-12篇五:应急演练工作总结
白城中医院急诊急救事件
应急演练工作总结
2012年7月30日我院进行了急诊急救事件应急演练,目的是为了提高急诊科及临床科室对群死群伤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和处置能力,提高各科室间工作配合能力,提高应急预案领导小组的组织协调能力,检验我院各个行政部门和临床各部门应对突发事件的指挥和现场应急处理能力。
参加此次演练的有医院应急领导小组、医教科、护理部、总务科保卫科、院办、急诊科、120急救中心、外一科、外二科、外三科、五官科、手术室、内一科、內二科、供应室、电诊科、检验科、ct科、放射线科等科室人员,本次演练依据急诊急救事件应急演练方案展开。相关人员通过演练培训,对急诊急救事件应急演练方案的时间、地点、内容、流程、方式、场景等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参与演练的科室、人员对主要流程等方面充分交换了意见,为进一步完善演练方案奠定基础。
演练以模拟群体车祸后急诊急救应急处置为背景,首先是120急救中心对院前群体突发车祸伤员进行应急抢救,转送回医院;其次是演练逐级报告及应急预案领导小组的组织协调能力;第三是急诊科对群体突发车祸伤员的紧急处置。第四是各科室对伤员的紧急处置能力。演练过程中我们组织应急队伍进行分步推进,检查应急处置各项措施是否科学、及时、准确、有效。各参演队员根据各自职责和应急
认真贯彻落实卫生部、省卫生厅及县卫生局关于甲型h1n1流感医疗救治工作要求,以对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增强做好防控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把防控工作作为当前第一位的任务和头等大事,切实抓紧抓好。5月5日上午,我院召开甲型h1n1流感防控专题会议,我院相关科室负责人参加会议,鞠炎田书记传达了××省政府、省卫生厅以及市、县卫生局关于防控甲型h1n1流感工作精神,并就我院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做了具体的部署,制订了甲型h1n1流感防控应急预案及甲型h1n1流感防控实施方案。医务科连续组织召开了三次专题会议,进一步落实预案、人员部署、物质储备、设备到位、流程安排等工作,明确职责分工,完善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把任务分解细化,落实到人,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治的原则,加强领导,统一指挥,强化协调,统筹全院医疗卫生资源,全力做好甲型h1n1流感患者医疗救治工作。医院成立由县卫生局党委书记、院总支书记鞠炎田同志任组长,各分管副院长任副组长,相关科室主要负责人任成员的甲型h1n1流感防控领导小组及工作专班,在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领导下,具体负责我院甲型h1n1流感患者医疗救治工作的总体协调、统一指挥,整合与调配全院医疗资源,做好甲型h1n1流感患者医疗救治。成立防治甲型h1n1流感专家组,重点指导做好医疗救治和会诊。成立了三支防治甲型h1n1流感应急预备队,队员均由呼吸科、感染科、icu、急诊科、放射科、检验科等技术骨干组成,其中大多数均参加过2003年抗击非典工作,具有丰富的治疗经验以及个人防护知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医务科,负责所有有关防治甲型h1n1流感工作协调及调度工作。
三、完善应急预案,建立诊疗流程
认真贯彻落实卫生部、省卫生厅及县卫生局关于甲型h1n1流感医疗救治工作要求,以对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增强做好防控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把防控工作作为当前第一位的任务和头等大事,切实抓紧抓好。5月5日上午,我院召开甲型h1n1流感防控专题会议,我院相关科室负责人参加会议,鞠炎田书记传达了××省政府、省卫生厅以及市、县卫生局关于防控甲型h1n1流感工作精神,并就我院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做了具体的部署,制订了甲型h1n1流感防控应急预案及甲型h1n1流感防控实施方案。医务科连续组织召开了三次专题会议,进一步落实预案、人员部署、物质储备、设备到位、流程安排等工作,明确职责分工,完善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把任务分解细化,落实到人,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治的原则,加强领导,统一指挥,强化协调,统筹全院医疗卫生资源,全力做好甲型h1n1流感患者医疗救治工作。医院成立由县卫生局党委书记、院总支书记鞠炎田同志任组长,各分管副院长任副组长,相关科室主要负责人任成员的甲型h1n1流感防控领导小组及工作专班,在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领导下,具体负责我院甲型h1n1流感患者医疗救治工作的总体协调、统一指挥,整合与调配全院医疗资源,做好甲型h1n1流感患者医疗救治。成立防治甲型h1n1流感专家组,重点指导做好医疗救治和会诊。成立了三支防治甲型h1n1流感应急预备队,队员均由呼吸科、感染科、icu、急诊科、放射科、检验科等技术骨干组成,其中大多数均参加过2003年抗击非典工作,具有丰富的治疗经验以及个人防护知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医务科,负责所有有关防治甲型h1n1流感工作协调及调度工作。
三、完善应急预案,建立诊疗流程
在二期工程紧张推进,人员不足、设施条件还不完全到位的情况下,克服种种困难,在不影响医院正常医疗工作的情况下,进行了门诊的装修改造,优化了门急诊医疗服务流程,使门、急诊各区域功能进一步完善,布局流程更加便捷,急诊绿色通道更加顺畅。
2、狠抓医疗质量与安全,严防医疗差错和纠纷
严格落实手术分级管理制度以及重大、特殊手术审批制度,对危重、疑难、复杂、重特大手术患者,业务部都亲自到病区查看病人,并组织全院会诊后再酌情审批,最大限度的保障了手术病人的安全。
深入临床一线,解决重点问题。日常工作以及各种业务专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利用院周会及时反馈给科室;发现有重大问题或者有代表性的问题,召开专题会议,共同讨论并查找原因及解决办法。
加强重点科室、重点时段、高风险手术和疑难危重病人的监管,对急诊留观和疑难重危病人,特大及二次手术病人,有医疗纠纷隐患的病人以及社会知名人士等实行重点管理,业务部安排专人全程处理。
3、积极组织中青年医务人员技能培训和技能考核,
为提高广大医护人员的临床技能和服务水平,业务部对中青年医师临床技能培训常抓不懈。2017年业务部制定了详细的培训计划,培训和考核对象包括东区所有三年副高以下的医师、护理人员。要求所有符合条件的医护人员都踊跃踊跃参加医院组织的各项临床技能比赛。在本年度全院青年医护人员临床技能比赛中,崂山院区选送的选手都取得优秀成绩。
4、认真做好卫生强基和基层卫生技术骨干培训工作
按照省、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关于“卫生强基工程”和加强“医联体”建设的要求,真帮实扶、真抓实干,全力以赴做好对口支援城乡医院工作,我们将“派出去”和“接过来”作为对口支援的两项重点,双管齐下,全方位开展支援合作。与崂山王哥庄、沙子口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医联体合作,派出骨干技术力量到崂山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沙子口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查房和教学,接收来院进修人员。
5、圆满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医疗保障任务
对于上级下达的每一项医疗保健任务,都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完成,专门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选派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到现场保健,院内成立救治专家小组,院内门诊各窗口科室设立优先窗口,确保了我们的医疗保障工作万无一失。周密部署,严格管理,圆满完成全年青岛市及崂山区承办的各级会议期间的医疗保障工作,包括啤酒节、马拉松比赛,受到了各级领导、政府以及参赛、参会人员的高度赞扬和好评。
6、重视纠纷和投诉的接待和处理工作,业务部对待每一起纠纷或投诉,从不推诿,认真接待,公正处理,采取多种措施有效的化解了绝大部分的纠纷,成功控制了几起较大纠纷的进一步升级,使其向着有利于解决问题的方向转化,最终将问题妥善解决。
7、重点做好急门诊留观病人的疏散以及重症监护的协调与管理,确保“绿色通道”畅通,接诊、会诊、抢救及时有效。业务部每天巡视急诊留观病人,凡需住院治疗的病人,及时协调病房收住院,确保了急危重症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8、定期进行门诊处方、申请单、报告单、日志、门诊和门诊病历的检查及督促。针对门诊工作的细节,从整体管理、文书、门诊秩序等多方面,进行严格的跟班督查,并将检查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整改,将每项工作落实到位。
9、进一步完善东区各项应急预案,特别是群体外伤和群体中毒事件的应急预案,进一步加强和充实了应急抢救分队的第一、二线专家力量,优化简化了联系方式,重新确认了各位专家的联系电话,确保东区全力做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和力量。
10、对门诊医技科室临床输血、临床检验、医学影像、临床病理、介入诊疗、传染病及放射防护工作进行专项检查,对发现的相关问题,如预约时间长、等候时间长以及影响诊断治疗方面的问题进行及时总结反馈整改,提高了工作效率及患者满意度。
问题:
通过对大型车祸伤患者的救治及护理应急管理,反映了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够及时应对、快速反应、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为抢救患者的生命赢得宝贵时间,也反映了一个边远山区的县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综合能力。
资料与方法
“4·27”车祸伤当场死亡2人,均为成年女性;伤35人,其中男25人,女10人;年龄2~55岁;蛛网膜下腔出血2人,骨盆粉碎性骨折2人,肋骨骨折3人,胫腓骨骨折1人,左外耳道皮肤裂伤1人,头皮、皮肤多处裂伤11人,其余人员为软组织伤及擦伤。因该车人员多数是家人、亲戚、朋友邀约外出务工的外地人员,除根据病种外,还考虑家人、亲戚、朋友关系分别安置在骨脑外科22人、普通外科8人、五官科5人,以便互相照顾及提供心里援助[2]。35位患者,除1人转院,2人好转外,均在较短时间内治愈出院。
护理应急管理:①外科现场急救组:由护理部1名副主任、4名护理应急人员和急诊科“120”人员组成,负责现场处理和急救处理,对大批伤员进行预检分诊和紧急救治,依据受害者的伤情,按轻、中、重、死亡分类,分别用平时准备好的绿、黄、红、黑飘带标示,本着先救人后治伤、先治重伤后治轻伤的原则,将经治的伤员的伤情、急救处置、注意事项等逐一填写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登记本上。伤病员经现场检伤分类处理后,安全转运到急诊科。②陪检、登记、单架组:分别由内科现场急救组人员、急诊科人员、我院清洁工组成。送到急诊科的伤员,根据诊疗常规对患者进行施救后,急诊科人员负责伤员登记、开单检查;内科急救组人员负责陪同伤员到CT室、放射科、检验科做各种检查,正确指导单架队人员安全运送伤员到相关科室。③外科院内急救组:由外科系列各科护士长任组长,各科护理人员为成员组成,负责伤员床位安置、患者的救护,人力、物资、药品的准备工作。④协调组:由门诊护士长、导诊人员和妇产科护士长组成,负责门诊相关检查工作秩序,正确分配引导伤员到各检查科室,以免伤员堆积在一个科室检查,耽误抢救时间;妇产科护士长负责外科楼伤员住院安排工作及科室间的协调工作。⑤物资供应组:由供应室护士长任组长、科室所有人员组成,负责各种物资供应,手术器械包的清洗消毒灭菌,下收下送等工作。⑥人力资源组:由护理部主任、副主任组成,根据伤员在各科住院患者的多少和伤情的轻重,调整内科组应急人员到相关科室参与排班,确保患者能得到及时的救治和护理,保障了患者的生命安全。
结 果
“4·27”大型车祸伤经过全院医务人员近4个小时紧张而有序的努力,35名伤员很快得到了救护和安置,做到了“急而不乱,忙而有序”,改变了过去遇大批伤员盲目混乱的状况,保证了应急任务的完成,得到了县委政府的高度肯定和表彰。说明了我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已上了一个台阶,护理应急管理工作走上了正规化、程序化、科学化道路,急救技术、应急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讨 论
我院作为县城一所二级甲等综合医院,承担着全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治工作,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事件的危害,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维护正常的医疗秩序,院领导及管理者应高度重视,根据卫生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按照病种、数量、时间、季节等,结合医院及当地实际,制定各种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合理调配人力资源,并及时进行补充、调整、完善。对应急人员遵循依法管理、预防为主、强化培训、适时演练、平战结合、常抓不懈的方针。才能正确、及时、有效地应对突发公卫生事件群体患者的救治工作,保障患者的健康及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