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改革开放之前,由于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等的不足,设计艺术的发展自然受到方方面面的影响与制约,艺术设计教育的学科专业设置亦极少,同时,其课程设置比较多地采取了前苏联模式。①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迅速崛起,为我国设计艺术教育和艺术设计市场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艺术设计专业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得到空前的重视和建设。21世纪,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突显,新媒体艺术、材质艺术等随之萌生,快速发展的艺术设计及艺术设计教育正迎接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现在的艺术设计专业是由上世纪末期的环境、染织、服装、陶瓷、装潢、装饰及室内与家具7个艺术设计专业合置而成。②这个合并使其专业涵盖很丰富,对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又是一种提升,这就要求为实现该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而设置的各门课程,尤其是主要课程更应服从和服务于这一目的。设计素描课是该专业规定的主要课程,③综合类高校艺术设计专业,都将其列为专业基础教学的主干课程或核心课程。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非常需要优良扎实的素描基础功底,也需要面对其实践能力要求高、市场应用针对强的特殊性,将素描基础与设计能力培养有机、有效地结合起来,所以,在设计素描课教学中,要充分体现这些需求,认真做好其教学的探索研究。
一、设计素描的课程定位与教学理念
设计素描以艺术设计为教学目的,既是现代设计绘画的训练基础,也是培养设计师形象思维和表现能力的有效方法。通过教学中的各类素描写生和素描创作实践活动使学生的观察、动手、想象能力等方面得到有效训练,强化学生对空间的认识、创造想象能力,以及逻辑思维的培养,是认识形态、创新形态的重要学习途径。设计素描与传统艺术的感性美不同,它是一项有目标的造型活动,故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处理好各类承接关系。
(一)处理好设计素描和传统绘画的关联
传统意义的素描更多的是作为绘画的基础或是作为独立的造型艺术形式存在,而设计素描是一种现代设计的素描造型表现形式,以设计理念为先导,用“设计”一词强调与纯艺术形态的区别,包含设想与计划两个层面的意义,是设计师展现设计理念、表现造型创意、交流设计方案的重要语言和手段。作为艺术设计专业一年级基础课程,新生受以前写实再现绘画艺术的影响,在面对此课程时不可避免地会经历逐步适应的过程,因为在以前的素描学习中,更多的是沿袭造型类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有可能导致以前以写实再现为目的的绘画造型教学与现在以抽象形态和造物构想训练为目的教学之间衔接的断裂。
处理好上述传统素描和设计素描在教学衔接上的断裂问题,我们并不能截然否认两者的继承和发展关系。有些学生在进入高校前接受的是以入学为目的的应试素描教育,掌握基本的对客观事物的再现技巧,如静物、人物头像及半身的素描写生训练,接触了解的西方绘画艺术和画家大多是19世纪印象派之前的,对现代绘画与设计艺术创作的关系以及设计思想理念缺乏深入了解,对西方现代艺术大师,如毕加索、马蒂斯、布拉克、蒙德里安、康定斯基、达利、马格利特、埃舍尔、贾科梅蒂、纳兰霍、布洛克等的绘画理念对设计素描的贡献知之甚少。在教学中让学生理解传统绘画和现代绘画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后者与设计素描的关系,让学生在学习中有一个较好的认识和过渡,针对有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认知和角色定位不准,还停留在做造型艺术的阶段,让他们了解绘画大师作品中的设计观念,对他们以后做设计有一个准确的引导。
(二)处理好设计素描课与设计基础课以及职业定位的衔接
素描基础练习不仅是训练学生客观再现造型的能力,作为一个创造性的造物过程,设计素描更是培养年轻艺术设计学子确定创作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之意识的重要阶段。培养学生以设计为先的素描学习理念,既是高校专业教育的目的,也要充分体现在学生的专业素养水平上。如果设计素描中的“设计”因素体现得不突出,则会影响学生最终的艺术设计水平,学生进入设计角色时就会出现困难和偏差,所以,如何使设计素描与设计基础合理地衔接显得尤为重要。设计素描除了有传统素描的意义和功能外,为更好地与设计理念相结合,还应具备其在设计审美、设计造型、逻辑推理、实践方法、具体创作等方面的独立系统。
艺术设计是服务于社会经济、服务于市场的。在该专业介绍中,特别指出了“市场调研”的实践性教学环节,④故服务于该专业的课程教学,也包括设计素描课教学过程,还应充分关注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市场意识及对本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就业认同,创建专业品牌。这样,经过4年的本科学习,除少数学生继续深造外,大多数的学生将进入职场,在与客户良好沟通、准确定位项目和有关商业因素考虑周全的同时,以设计为先的理念可能会得到客户更多的专业认同。
二、设计素描课程的分阶段教学安排
这一教学安排应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从具象到抽象、循序渐进、不断深入的原则,设计素描课可以按照结构素描―图形推导―设计素描写生―创意素描―材质练习等内容分阶段教学研究。
结构素描以线条为主要表现手段,较少明暗光影变化,强调突出物象的结构特征。除了画出可见的外部轮廓,还画出看不见的内在连贯结构。除了培养造型能力外,它最终目的在于训练设计者用立体的思维去看待和理解设计对象,将画面对象的立体结构、空间透视以解析形式表现出来,把握形体的骨架、空间、结构和节点之间的关系,进行以理性为主的表现。在结构素描训练中,除了常态的静物写生,还可以做空间悬体的训练。⑤要求在画面中将物体在空间上移位与旋转,物体在空间中的占位、形体、比例、透视,以及形态间的相互关系发生变化,画面中要留下学生的思考痕迹及其作画表现的过程和路径。
图形推导是具象(似)―意象(似与不似)―抽象(不似)的素描训练。通过三个阶段的图形推导演化,培养学生从一点到多点的设计思维模式。训练学生用直觉判断方法、类比推理方法、逻辑推理判断和整合的方法对物象进行理性的逻辑推理与整合,实现从常规到变革的转化。教学中通过讲解毕加索对牛系列的推导演化经典案例以强化学生的理解,这个内容的训练与以后学生在建立设计方案的最初构想阶段的思路多元化有很大关联。
设计素描写生阶段是在进行以上训练学生的思路被打开后,通过欣赏大师作品,学会在利用剖析、分解造型、解构重构、替换等方式基础上对客观物象进行设计素描的写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力,避免千人一面的画面效果。
创意素描要针对学生在掌握了设计素描基础的理念、思维和方法的前提下,又不与以前传统的素描绘画相脱节,兼顾二者,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意素描的练习。通过西方艺术大师的作品以及国内外现代艺术的经典案例(包括绘画、装置、影像、平面设计等领域),引导学生展开丰富联想,确立一定的绘画主题,发挥各自的创意理念。
材质练习是让材质点亮设计灵感。因为素描并不是简单的单色绘画。在欧洲传统的素描中采用的工具及材质也是多样的,如铅笔、银笔、碳铅、木炭条、色粉、墨水、有色卡纸等。现代素描更是向多元化发展,不同材质的原料和不同材质的工具所产生的画面效果也不同。目前,“材艺”已是一个极具创意的全新概念,开拓了材质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创作与设计空间。材质练习作为一个专题研究可以培养和训练学生对工具及材料性能的熟悉与掌握,为以后设计效果能够具有丰富性、层次性做好准备。所以,在工具及材质的选择上尽可能做到为我所用,会有意想不到的创作或设计效果。
在教学方法及手段上除常态的绘画指导、示范教学外,应重视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材料的多元化教学。如合理利用多媒体经典案例分析、实物实践的材质练习、师生讨论和同学分组探究、大量的各类优秀作品赏析及校外参观相应的展览等,以达到与后期各专业课程的自然结合十分必要。
总之,艺术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素描不只是单一的主干课程,它在学生的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联系着绘画艺术与艺术设计,在培养学生艺术审美的同时引导他们快速从观念、思维、方法上进入未来设计师的角色。因此,作为引导者的教师任重道远,应广泛吸收、触类旁通,才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注释:
①崔莉萍.设计的民族自觉意识[J].新美术,2011,(1):4.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通过校企合作,可以把专业课程的教学搬到企业的实际工作中,这样既提高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也让学生参与实际课题操作的全过程。学生在企业里不仅可以与客户面对面的交流,了解客户的需求,还可以与企业设计师进行沟通,了解企业设计师的工作,这样的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更加明确在学校学习的侧重点,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对于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可以从学生的创意构思中得到设计灵感,同时也提前把品牌引入学生的脑海,吸引学生这个潜在的消费群体。此外对于优秀的学生,企业可以在学生毕业后直接进行招聘 ,并达到快速上岗,省去了企业对新入职员工的岗前培训环节。这种模式是高校与企业共赢的发展规划。
近年来,各大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都在建设和发展校企合作模式,大力探索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不断的改进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现,积极的进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制度和课程模式的改革。但是这种改革模式在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所有如何使这些课程在校企合作模式的背景下设计的更加合理,能够符合我校教学的要求,培养出扎实的应用型人才,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问题。
我校艺术设计专业在之前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首先经过专业基础课程的训练,并到达一定的教学目的,然后再经过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在每门专业主干课程结束的同时,学生必须完成这门课程的模拟训练,并掌握该课程的教学重点。但是,随着近些年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校企合作中的企业对该专业学生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掌握好这些课程,而是更好的促进专业的发展,更好的服务于社会的应用型人才。
加强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建立相对独立的
实践教学体系
校企合作模式下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要体现就业导向,要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做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不再是独立的分割模式,而是在内容、时间和空间上的相互融合。通过学校和企业的的合作教学,根据社会、企业以及用人单位的需求,对课程的结构和教学环节的设置进行有目的的调整。需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学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计划中,要设置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紧密结合企业的发展需求,实施灵活多样和开放式的实践教学模式。根据艺术社专业课程的特殊化,实践教学是教学活动过程中比不可少的环节,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和职业技术能力的最好途径。学生通过实践教学的学习在学校期间就能建立较强的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加强专业教师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使用网络教学,课堂多媒体教学等,来提升教学水平。图文并茂、声形结合多种教学模式融入,能快速提高该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进而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注入新的教学模式。
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为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校企合作中,企业大力支持学院的实训设施建设,保证现代化教学技术设施的更新。提供校外实习基地,有力保证专业教学的进行。企业定期的开展专职教师的挂职锻炼培训,促进教师跟踪该行业的发展,经过企业培训的教师团队结合社会反馈信息和企业实践性培训资料,进行本专业教材的开发和创新。使学校能在艺术设计类专业教材建设上形成鲜明的专业特色。
加强专业教学活动的创新,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索精神
在专业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为学生设置适当的情境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或以某个项目为依托来组织教学活动,或在学生实习的项目现场直接组织教学活动。这样就形成了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实训项目的全过程,并协同完成项目成果,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性,也提高了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技能。
校企合作建设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与以往在教室授课的教学形式相比较,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顾及到每位学生,专业指导的范围更加广泛。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可按照企业岗位需求为依据,确定课程的整体目标,课程计划的内容可以不断的进行修订和完善,结合每门专业课所涉及的实际工作背景,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内容和教学设置,提升教学活动的创新。
学生对专业学习有了一定的学习兴趣,就能主动参与学习,在自主学习能力上就会有显著的提高,因此教学模式要创新,不能老停留在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学模式要多样化。可以鼓励学生去企业进行实习,为在企业实习的学生单独补习专业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并有针对性的添加训练项目和考核项目。
在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实施中,学生到企业实习,换了新的学习环境,更加贴近实际工作,与企业设计师的交流和项目的共同参与,激发了学生对专业课学习的热情,加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今后的就业工作缩短了与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距离,对学生设计技能的提升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加强专业教师团队的建设,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
专职教师应采取定期的进修学习、到实际的工作现场和到企业挂职锻炼等措施,来加强专业教师团队的建设。专职教师在课堂教学与专业实际操作技术合作中,提高了教学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专业教学水平能力。通过在企业挂职锻炼,学校培养出了一批既精于理论又善于技能实训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学校也可以聘请企业中的高级设计师和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承担实践教学课程的授课任务,为这些兼职教师实行“岗前培训”计划,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教育能力。
结语
由此可见,结合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决定了专业课程的建设必须有校企合作作为教学支撑。通过校企合作的建设,能够促进教师和学生专业能力与时俱进,不会与社会对专业的需求脱节,促进专业教学改革,加强了专业教师团队的建设。同时既缩短学生的就业适应期,也促进了学校办学特色化的建设。独立院校中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设置,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适应企业项目发展的需求。因此,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方法与课程建设应该贴近企业与行业。
我们国家自从成功加入WTO世贸经济合作组织后,社会的发展给高校艺术设计带来了新的挑战,需要培养全新的创新型人才,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这一模式需要追随市场经济体制与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要实现这个要求,首先让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与经济、科技紧紧连结,让设计教育与经济科技紧紧连结,互相补充。再次就要改变传统的设计教育思想,让人才培养的模式和培养高素质的创新设计人才相适应。高等学校艺术设计专业采取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模式及必需要要处理以上这些普遍出现的问题。
一、艺术设计专业产学研相合作的教育模式的特点
(1)产学研结合这一教育模式让高校和社会经济科学连结在一起。产学研结合顺应了我们国家当今的社会发展,不仅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对产业界增大科技能力与员工素质的需要,而且让高校的设计力量和成果变为社会的生产力。产学研合作的教育模式是高等学校科技研究的全新方法,它的样式有很多种,比如产学结合与学研结合等,艺术设计的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能够让研究企业、高校和科研组织无法单独完成的任务集中到了一起来研究,提高了创新与竞争的能力,进一步变为社会生产力,给社会带来了更大的效益。
(2)产学研结合这一教育模式可以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艺术创新人才。社会的需求与以前单一的只重视书本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的教育模式已经不相适应,当今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是培养知识、能力与素质全方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这个教育模式让学校、产业和科研组织在培养人才时候的好的条件与方法集中到了一起,让理论和实践互相结合,学习书本的知识和发挥学生的创造相连结,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和实际的生产现场相连结,在设计工作与实践的时候要让学生养成主体的意识以及创新的精神,让学生更加地主动与积极参与实践,全方位地培养学生,造就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队伍,更好地改善了高校的教育制度。
二、艺术设计有利于带动社会发展,是社会的生产力量
艺术设计包括了技术科学、美学和经济学、人文科学等,它是为了设计和应用人们的信息视觉,进行形象的设计和宣传,对产品进行设计与开发,对环境艺术进行研究与设计。艺术设计专业一定要让艺术设计与社会市场互相结合,艺术设计一定要根据市场的需要来设计,要让科技、艺术与市场连结要依赖设计,设计最主要的发展因素是构思,即发明和创新。设计有利于带动社会发展,是社会的生产力量。
(1)设计的实践和社会。人、社会和自然共同组成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它们能通过设计实践而互相融合,艺术设计通过当今的设计观念来观看这个世界,艺术设计可以改善人的生活,实现人的精神与生活工作上的物质欲望。
(2)艺术设计和市场。当今,科学和意识的有机结合必须依靠设计,当今的技术需要和美学互相融合与补充,新的技术必须顺应新的潮流,高新科技必须要有新的活力。
市场变化与人精神的需求促成了艺术设计,艺术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精神欲望与促进市场的发展进步,所以其实设计是为了创造人生活的新方式,是为了带动人们生活的新趋势。
(3)艺术设计和知识经济。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已经开始转变为了知识经济,经济的发展必须依赖知识,经济的发展的必需依靠知识经济,这是取决于知识经济自身的特点。而艺术设计教育又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必需发展艺术设计。
三、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要发展就必须依赖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模式
(1)产学研结合这一教育模式的成效。这一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模式加速了高等学校艺术设计学科的建设和改造,给高等学校的科研和教学提供了实践的条件和基地,它同时让学校和企业两方都能得到各自的利益,学校能够培养人才,企业能够获得人才在艺术设计创新上获得的成果。
(2)建立教育的发展机制必须依赖产学研合作这一教育模式。艺术设计教育是为了满足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求,能够加速艺术设计教育自身的成长,建立艺术设计教育本有的投入和产出的制度可以让产学研的每个环节相互补充和连结,组建设计教育发展必须的全新组织,要顺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艺术设计的教育这个学科要生存和发展首先就要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学生的发展和教学的内容一定要顺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它的运行体制要促进市场经济制度的运行。
参考文献:
随着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不断发展,传统意义上的教与学两方面关系已经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原有的教务管理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新形势的要求,为保证职业教育持续稳定的向前发展,各高职院校迫切需要建立新的教务管理体制。艺术设计类专业在高职院校中的地位不容忽视,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务管理进行探索,也是势在必行。
一、目前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校企联合教学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对校企合作中学生教育和管理主体认识模糊,管理制度构建滞后
从企业角度来看,在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下,企业不再是外在辅助条件,而是教学模式的重要构成因素之一。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当前许多高职院校与企业建立的合作关系只是把企业作为教育过程的一部分载体,致使企业处于被动地位。现实中,不少学校管理者和企业都往往认为,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要在学校课堂或者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中进行,企业主要是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这样的想法,割裂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在统一关系。
当前,不少学校在学生教育管理上更是重视不够,在校企合作的具体操作过程中,许多合作协议的起草、合作机制的构建、合作步骤的实施、合作活动的安排往往都是以学校为主,由学校来组织安排,企业只是被动地配合校方的工作。此外,学校与企业缺乏有效的联动,将学生投入企业后,对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心理、企业文化等没有跟进。其结果往往是学生苦、学校累、企业也抱怨不已。
2、教学评价方式的灵活性不足
传统的教育中,教师绝大部分都是校内专任教师,他们会按照学校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安排固定在校内授课,在时间上面可以保证按照学校的安排进行。但随着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和校企合作的深入,来自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队伍越来越壮大,这些兼职教师本身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各企业也都是主力员工,因此不可能完全按照学校安排的固定时间上课,他们的教学任务完成必须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如果按照学校原有方法对其进行教学评价,无疑是片面和偏颇的。
二、新形势下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校企联合教学的管理策略
1、完善组织管理机构,制定校企合作的制度
校企合作从松散、零星的形式开始, 到经常性的紧密合作, 无论学校或企业, 仅凭一腔热情是不够的, 还需要有科学的管理和运行机制作保障。高职院校应将校企合作列入院校的重要议事日程, 在政策、经费、组织和人员等方面提供充分保证。框架,明晰企业和学校的责任和义务,建立以能力序列为主的职业资格认定体系,理顺劳动用工制度,工资薪酬制度、继续教育制度和学习考核制度等相互配套的制度。要通过签订协议、合同等法律文书的形式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违约责任,确保学生、学校和企业的利益受到法律的保护。
2、建立约束机制,加强学生管理
建立约束机制是能够保证校企合作主体实现预期目标、满足社会人才培养需要的必要条件,它是校企合作进行合作的控制器和协调器,对于偏离了预期目标的校企双方行为加以约束,从而实现双方行为的合理化,对于校企合作双方来说两者之间是需要共同履行责任和义务,而非任何一方从属于另一方,任何一方帮助另一方的,应当是实现双赢的共同目标。以学生顶岗实习为例,学校要对学生进行实习前的教育和培训,使学生了解本次顶岗实习的意义、目的、任务和要求,强调实习纪律以及违反实习纪律的处罚规定,并在学生顶岗实习前,聘请企业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到校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使学生了解实习企业的基本情况、规章制度以及实习要求。在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学校可安排教学任务较轻的辅导员作为实习管理教师,全程管理并参与学生的顶岗实习,一方面保障学生顶岗实习的安全,另一方面有效地与企业进行沟通,以保障顶岗实习的顺利完成。学生平时的学习考察, 通过实习日志和实训总结进行, 对学生的成绩考核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考核方法。对学生的考核评价要体现顶岗实习的过程性和全面性。评价项目应该包括平时工作态度、工作纪律、操作技能、团队精神、安全意识及完成工作质量、实习手册完成情况等,由校内、校外指导教师共同做出评价。只有校企共同参与评价标准的制定和过程的实施,才能保证评价与考核的科学性,达到通过顶岗实习提高学生技能及综合素质的目的。
3、构建双重激励机制,增强专兼职教师积极性
构建良好的激励机制,是推动工作有序进行的动力。针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员工、高职教师合作项目人员直接或间接带来的促进合作效益产出的行为,企业和学校都应该给予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双重结合的奖励。这样一方面已经参与到校企合作的教师和企业员工得到了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同时也会影响到未参加过或者参与较少的人员积极的参与其中。
三、结束语
我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起步较晚,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也在不断的探索中发展。专业对学生的实践性、技能型要求较高,因此,只有高度重视不断完善校企联合教学的管理,才能培养出适合现代设计行业需求的合格人才。
信息素养及其职业素养是两个密不可分的概念。信息素养是图书馆系统提出来的,简单讲就是指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懂得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认为,信息素养就是“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职业素养是从事职业的劳动者应具备的一种综合能力和素养,包括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职业技能)、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团队精神等。信息技术课程中职业素养教育,是指在信息技术素养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直接从事信息技术、信息服务等相关职业或其他职业时所需信息素养的教育。当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通过计算机与网络教学实施信息技术素养教育。正如其他学科一样,学科教学并不一定要将学生培养成为学科专家,将来从事相关职业。但是,蕴含其中的职业素养教育对学科素养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牵引力、推动力从来就不可或缺,更不能削弱。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小学课程体系中的基础课程,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实施信息技术职业素养教育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全面发展,而且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没有中考、高考压力,反而能够更好地实践素质教育理念。
二、当前信息技术课程及其职业素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按照上述定位要求,当前信息技术课程及其职业素养教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一是信息与技术割裂。在其他学科教学中,主要表现为有信息但缺乏技术;在当前信息技术课程中有技术但缺乏信息。由于我们目前的信息技术课程是从计算机与网络课程发展而来,还没有完全构建起包括信息、信息技术、信息科学、信息哲学等在内的信息技术课程基本范畴,以及基于此范畴的信息技术课程逻辑体系,可以说当前中学教育阶段还缺乏真正意义上的、适合学生全科学习和全面发展需要的信息技术课程。目前,我们正在着手研究并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同时,在当前人生职业规划教育逐渐向中小学教育介入的趋势下,要防止将学科教学与人生职业规划教育割裂开来的做法,不能单搞一门所谓的人生职业规划课程,因为对于人生职业的规划本质上是一个人将来偏重于以什么信息和技术谋取幸福的选择和规划,因此应该将其融入到新的信息技术课程及其职业素养教育体系中来。
二是技术色彩太浓。狭义的信息技术技能的学习当然是基础,学生通过这种学习,能够运用计算机和网络制作电子文档、网页、动画、编程,上网、发邮件、搜信息等,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目前信息技术课程的重点内容,然而由于“信息与技术割裂”,将大量课时、资源和人力耗费在“技术活”上,致使信息技术及其职业素养教育本身被湮没。而且,所谓计算机网络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也仅仅是将计算机及其网络作为一种手段、工具来使用,对学生信息技术及其职业素养的培养并不是该类研究课题的重点。另一方面,现行信息技术课程强调技术而缺乏信息,是造成学生厌学,而热衷于游戏厅的原因之一。
三是窄化信息技术及其职业素养教育。当前,还没有形成以计算机教师为主体,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学科教学为阵地,整合学校图书馆,其他学科教师全员承担信息技术职业素养教育的有效机制。学校校长应该主动思考如何在本校进行全员信息技术职业素养教育研究,从而推动信息社会的全员信息教育进程。其中,最可行的变革应该是打通学校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房、网络教室等信息节点,成立学校信息中心,统筹实施信息技术及其职业素养教育,并使其成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智囊机构。对此,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从制度安排上加以引导和支持。
三、建设新信息技术课程及其职业素养教育体系的基本原则
打破当前信息技术课程“技术活”的尴尬局面,需要我们敢于杀出重围,敢于走出新路,建设新的信息技术课程及其职业素养教育体系和机制。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如下几项基本原则。
一是课程的基础性。新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将整合散布在各个学科学习中的信息技术需求、学生职业理想所需的共性信息素养需求,按照信息、信息技术、信息科学、信息哲学的范畴,着眼于奠定学生信息基础,进行编排,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构成一个基础的学习领域。
二是课程的信息技术性。新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的一条主线就是信息技术本身的学习安排,毫无疑问,这是新体系得以实施的前提条件。信息的本质在于交流,技术的本质在于创造,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以交流和创造为核心的课程,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
三是课程的应用性。学生将在新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营造出的信息技术环境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处理信息、掌握技术、发展技能,培养信息技术素养及其职业素养。这就决定了要在新体系中正确处理变与不变的关系、信息与技术的关系、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应用的关系。
四是课程的统筹性。新的体系和机制最大特色在于全员参与,全学科参与,全信息节点参与,统筹实施。一方面,它立足于为全科学习提供信息技术服务;另一方面,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中体现对学科体系的超越和综合运用。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8-0223-02
高等设计艺术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也就是艺术设计大学应当培养出能直接服务于设计一线的专业设计人才(专、本科层次)。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各大艺术高校也都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和办法,其中“校企合作”的理念已经被广大艺术高校所认可和采纳,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从毕业生与企业对接这一方面去看“校企合作”的效果的话,其结果确不令人满意――大部分企业不愿意要应届毕业生,更喜欢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出现这样的结果有以下几个可能性:1.说明“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企业人才需求的问题。2.同时也说明“校企合作”的合作方式可能存在问题。3.可能是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出现了问题。
通过对以上几点问题的思考,现就以郑州轻工业学院易斯顿美术学院和郑州市平面设计艺术协会联合举办的“尖荷行动”教学实训项目为例,来探讨一下“校企合作”的一些可行性方法和思路在《标志设计》课程中的具体运用。
一、对“校企合作”模式的思考
(一)传统教育模式的缺陷
之所以在设计艺术高校会产生“校企合作”这样的教学模式,是因为现有的学校教育存在着一些缺陷,这些缺陷导致的结果是学生毕业后在很长一段时间无法适应企业和公司的工作,以致产生了“大学教育无用论”和企业需要“重新培养教育”的现象。
传统教育模式且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主要问题。我们的设计教育基本处于和现实脱轨的“虚拟阶段”,大多教师与企业毫无接触,教学只能是“拿来主义”――只要备好教材即可。
(二)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现状
设计艺术教育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教育对象是企业产品设计和研发的直接参与者(工业设计、服装设计、广告设计、动漫设计、书籍设计、包装设计等等),这一特点就直接地表达了艺术设计专业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便能在学生毕业之后与企业进行顺利对接上起到“磨合期”作用。
“校企合作”已有一些可以借鉴的成果,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1.校企合作落不到实处,学生在校期间去企业实习工作只能看不能做甚至是成了“打杂工”。2.由于地方经济发展差异,一些区域企业认为校企合作无用,不愿合作。3.企业一方认为无利时便消极对待。4.学校教学规律与社会企业运行规律的不兼容,尤其是时间问题。
二、通过“尖荷行动”教学实训项目对“校企合作”的新解读
本次是以《标志设计》课程为内容,对“校企合作”展开的一次新尝试和探索。
(一)实现校企合作的动因
“企业想让有用的人进来,学校想让输出的人有用”,这就是企业和学校能实现“校企合作”的根本原因。有了这一致性的需求,企业与学校(郑州轻工业学院易斯顿美术学院和郑州平面设计艺术协会)的合作就具备了可行性的基础。
(二)合作理念
“基于岗位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教学改革”、“互利多赢”是本次合作的基本理念和目的。本次标志设计实训完全是按照企业岗位的要求,让学生从设计过程中熟悉了解企业的工作流程,最终实现企业、学校、学生三方获益。
(三)合作教学的目标
通过实训让学生掌握对课题分析的方法和思路,熟悉掌握标志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创作思路,学会如何进行设计提案。
(四)教学方案的制定
前期学校需要和企业实训导师共同商讨具体教学方案,安排相关事宜。将参与学生数量、导师数、实训时间、实训内容、教学场地、教学用具设备等统筹计划要事先做好方案。
(五)导师的选聘
聘请一线设计资深师、设计总监担任实训导师。(由郑州平面设计艺术协会委派会员单位公司共六位设计师担任实训导师)
(六)教学内容的选择
实训项目一般要选择一些真实的课题作为教学的内容,这样能体现实战。实训导师可以将自己本公司的项目拿来作为训练项目,也可在网络查找一些招标项目。本次选择南京农业大学和新疆农业大学的真实项目“荒漠生态产业研究院”以及“新疆农业大学干旱区荒漠研究所”标识,作为教学实训的内容。
(七)教学过程
聘请企业实训导师参与教学,应当在学校理论导师课程之后集中时间进行。一般利用三天时间集中展开训练,整个过程完全按照企业公司(设计公司)的运行模式进行,整个教学安排由实训导师负责。
色彩课,是所有造型艺术中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无论你是学艺术还是学设计的,都离不开色彩的基础训练。相对于当代的色彩,传统的写实性色彩课的教学方法偏重于光的色彩变化、冷暖关系等色彩的基本规律的研究。课程安排是把训练重点放在写生上,往往是客观的、自然主义的描摹,形式大于内容,或是在写实的基础上,充其量带一些主观色彩流露,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造成学生的作品,缺乏学习艺术学生所应具有的创造精神。传统的色彩教学通常是学生上完课后,只关注了传统的观察方式和一些表现技巧,而忽视了当代艺术与当代设计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以至于色彩基础的训练对以后所从事的当代艺术设计或艺术观的形成,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技能上,都没有从根本上起到引导作用和促进作用,出现了色彩的基础训练与后续相关专业课程开设的脱节现象。
基于以上原因,结合在色彩基础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我认为在色彩基础教学过程中增加带有表现主义色彩的表现性色彩训练手段很有必要,适当地传统的教学体系进行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大胆地探索和尝试,通过教学实践,来证实其可行性:
一、突破传统,拓宽色彩教学新的思路
如何更新观念、突破传统,拓宽色彩教学新的思路;如何突破传统的自然主义描摹的传统教学思路,鼓励和引导学生改变观念、大胆创新,这是色彩基础教学改革首先面临的问题。要想走出传统的老路子,变被动为主动,适时地把具有主观化和创造性的并且带有表现主义色彩的表现性色彩观念引入到教学当中,通过对表现性色彩了解,在教学训练中作大胆地探索与尝试,来锻炼学生从多视角、多元化的体会中,寻找表现性色彩在形式上、观念上的多种可能性,使学生学会如何以表现主义色彩特有的表现形式,表达视觉秩序,展现创意思想,传送信息观念,这才是当今作为专业基础的色彩课程所要确定和追求的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意识到色彩课不仅是基础训练的一种手段,而且它也是培养艺术设计或艺术创作的开始,是提高审美的最初手段。如能体会到这点,对一个课程提出新的教学思路,设计新的课程内容,会是教学改革取得成果的关键。
二、根据色彩教学新的教学理念与设计专业特点,进行调整
传统的色彩教学,训练要求也是明确的,训练目的就是提高组织画面色彩的能力,往往是以写生写实为主,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大量的写生与概念上的重复,难免使学生感到单调、古板、枯躁、乏味,后果是重复劳动过多,造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为此我们应把色彩课程作出相应的调整,把重点放在更具艺术表现力和时代特色的表现性色彩训练上,一方面通过大量表现主义名品的欣赏,把它们进行横向和纵向比对,把这些比对结果和课堂上的实践相结合,来找出学生们的兴奋点,进而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感兴趣的表现方式来表现所观察到的和所想到的描绘对象,使他们成为画面的主人;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在对工具材料的选择时,学生们可根据画面想表现什么,需要什么样的肌理和材质,才能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画面的尝试,来增强色彩的表现力、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做到感动别人的同时,首先要感动自己。
总之,改革不意味着对传统的全盘否定,传统色彩教学中好的部分是需要尊重和继承的,但一沉不变的传统是落后的,是不符合当代节奏和国际化的趋势,设计类院校的色彩教学也是如此,也应有顺时而变。表现性色彩尽管可以提高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但有时过度的表现会使学生丢失对造型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开设表现性色彩课程时,应把它作为写实性色彩课程的后续课程或两门课程相互穿插来安排,使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两不耽误,既提高了写实能力,又有助于提升对色彩的认识。通过这种改变是学生意识到艺术和商业设计二者不是对立的,它们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虽然这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过程,关键是教师们怎样拨开这层迷雾,作出正确的判断。
参考文献:
“一只乌鸦口渴了……”孩子们大声地朗读着课文《乌鸦喝水》(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呢?不少学生仍有些迷茫。也许他们觉得,只要能完成读熟课文的任务就万事大吉了。
老师走到孩子们身边,他手里拿着一个小口瓶子,瓶子里装了半瓶水。老师把手指捏成鸟嘴状,“快,小鸟们来喝水!”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拥到老师跟前,学着老师的样子,伸着“鸟嘴”去喝水,结果没有一个同学能“喝”到。
“怎么办?快想办法。”老师看着孩子们催促道。
“小鸟”们一愣,随即就有几只飞出教室叼来了小石子,接着就是一大群……孩子们轮流将石子一块一块地投入瓶中,眼看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孩子们的“鸟嘴”又伸到瓶子里“喝水”,终于都能“喝”到水了,课堂里一片欢呼……
课堂是孩子们的课堂,切实让孩子们参与教学实践,是一节课是否成功的具体体现。而让孩子们用什么方式参与,教师的“引”与“导”非常重要。根据课文内容巧妙地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零距离”接触语文材料,既能让他们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又能让他们在动作的表达中有效地体会到语言文字表达的方法。
语文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王二小》(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课后的“我会读”,内容是认识“把”字句和“被”字句。反复读过几遍之后,孩子们已经明白了这两个句子的意思相同,但句子中词的顺序不同。可怎样将“把”字句和“被”字句互换呢?老师让同学们举一个例子,他们面有难色。老师灵机一动,说:“请同学们准备好铅笔盒。”
孩子们莫名其妙。
老师说:“其实,语文就在我们身边。现在请同学们拿起铅笔盒,说一说‘我’怎么样了?”
孩子们举着铅笔盒大声说:“我把铅笔盒拿起来了。”
“还可以换种说半,铅笔盒怎么样了?”老师又问。
“铅笔盒被我拿起来了。”
“对呀,这就是把字句与被字句的互换!”
孩子们失声而笑,太简单了,懂了。
自身行为与语言文字结合的过程就是孩子们最好的语文学习过程,而将身边的事物作为媒介,把枯燥的语文知识巧妙地融入其中,孩子们感觉到语文就在自己身边,因而兴味盎然,主动性增强,教师教起来更是得心应手。
小树不冷了
一位老师执教《爷爷和小树》(人教版一年级上册)一课,学生识记了生字,朗读了几遍课文,弄清了故事情节后,似乎无所事事,开始不安心起来。老师说:“请大家再仔细读读课文,同桌分好工,一个饰演爷爷,一个饰演小树,老师读课文,大家动手演一演。”
孩子们兴高采烈,在简单地准备了几分钟后,老师开始慢慢朗读:“我家门口有一棵小树。”
“小树”挺直了腰杆,“爷爷”微笑地看着……
“冬天到了,爷爷给小树穿上暖和的衣裳。小树不冷了。”
“小树”抖着身子说:“我冷,我冷,冻死我了,谁来帮帮我呢?”
“爷爷”:“小树不要怕,我来帮助你。”说着,他把草垫子轻轻地捆在了“小树”的“树干”上。
“小树”的腰挺直了,脸上露出笑:“谢谢您,老爷爷,我会报答您的……”孩子们的表演充满童趣,真切感人。
阅读能力的核心是理解,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去理解以不同形式出现的文字,是提高学生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把自己置身于“角色”之中,不但能激发阅读兴趣,更能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抓住课文的重点和精彩之处,甚至在表演展示中对文章进行再创造,则凸显了孩子能力的提高与思维的拓展。这也正是语文教学追求的境界。
认知:
1.懂得知错要及时改正。
2.知道知错就改才能不断进步。
情感:
愿意及时改正错误。
行为:
做了错事能主动及时地改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一、二年级“诚实勇敢”德目中的有关要求设置的,与“勇于认错”一课同属一个德目,是在要勇于认错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教育学生,知道自己犯了错误必须及时改正,才能不断进步。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在日常生活中犯错是难免的。但是,如果不能正确对待,不能知错就改,就会助长错误的发展,影响个人的成长和进步。因此,对他们进行“知错就改”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课文讲的是小学生孙芳和周丽知道自己做了错事,立即改正的故事。这个故事情节比较简单,孙芳和周丽犯的错误也是生活中常见的错误,而她们能够主动改正。故事中人物的年龄与二年级学生接近,这样利于学生体会教材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利于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
教法建议
1.备课时,教师应对学生中“知错就改”利于进步的事例有所了解,以便课上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提高教学效果。
2.本课第一个栏目“想一想”,可以让学生对“勇于认错”一课有所回忆,这样利于引出本课的教学目标,也使教学增强连续性。
3.教学中应该注意引导学生体验教材中的角色,体验孙芳、周丽急于练习跳皮筋准备参加比赛时的心情;听了李爷爷的劝告立即改正错误后的心情。这样有利于完成教学目标。
4.“读一读”栏目中的名言和谚语,让学生抄写在功课表旁,或制成书签,时刻提醒自己。
5.建议将“议一议”“讲一讲”栏目中的插图制成幻灯片教学中使用。“讲一讲”栏目可以让学生为故事配画外音,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检验学生对“知错就改”“小错不改会犯大错”道理的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第六课知错就改
教学目标
认知:
1.懂得知错要及时改正。
2.知道知错就改才能不断进步。
情感:
愿意及时改正错误。
行为:
做了错事能主动及时地改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前课,导入新课。
1.提问:
(1)上节思想品德课讲的是什么内容?
(2)能承认错误是具有什么好品质的表现?
(诚实、勇敢)
(3)能承认错误对自己有什么好处?
(是改正错误的前提)
2.小结并过渡(要点):
(1)小学生年龄小,懂得的道理不多,控制自己的能力不强,犯点小错误是难免的。关键是怎样对待这些错误。
板书:错误
(2)能承认错误是诚实、勇敢的表现,是一种好品质,并且承认错误是改正错误的前提,犯了错误首先要承认。
(3)我们犯了错误不能只停留在认识错误、承认错误的阶段。
板书:认错
(4)请同学们想一想,承认错误以后又应该怎样做呢?平时,同学们是怎样做的?
板书:及时改慢慢改不改
二、打比方,喻明道理。
1.引言。
同学们在认识错误也就是知错以后,往往有这样三种不同的表现;第一种是及时改正;第二种是准备慢慢地改;第三种是不改。下面,我们就打几个比方,看看这三种不同的做法可能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呢?
2.《小虫和大船》的启示。
(1)边讲故事边演示投影片。
故事内容同教材“讲一讲”栏目文。
投影片共2组活动抽拉片。
第一组:①木板上有一些小虫眼。②钉在木船底。③木板上的虫眼变大,变多。④虫眼连成一片。⑤形成大洞。
第二组:①木船在海上航行。②木船沉入大海。(同“讲一讲”栏目图)
(2)讨论:
①大木船为什么沉了?
②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用虫眼比做我们身上的缺点、错误,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3)小结要点:
①开始时船上的虫眼很小、也很少,后来发展到很多,连起来就变成大洞。海水涌进来船就沉没了。这说明小问题不解决,会酿成大祸。
②我们身上的错误、缺点也是这样,如果不及时改正,也会由小变大、由少变多,“小错不改,酿成大错”,像船沉没一样,还可能毁掉自己的一生。有错不改多么危险!
板书:不改大错错多危险
3.《小树苗》的启示。
(1)讲《小树苗》的故事,同时演示图片。
故事内容略。
图①一棵弯的小树,一棵弯的大树。
图②一棵直的小树,一棵直的大树。
(2)讨论:
①小树苗长弯了,老爷爷是怎样做的?
(扶直、捆好。)
②老爷爷为什么把小树苗扶直捆好?(演示图①)不这样做会怎样?过几年再捆行不行?(演示图②)
③从小树苗的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3)小结要点:
①小树苗树干细、软,变弯了容易矫正过来。树越长大,树干越粗,弯曲的部分越不容易矫正。
②这和我们身上的缺点、错误一样,错误小容易改,错误少容易改,初犯时容易改。所以我们改错越及时越好。
4.“铅笔道”的启示。
(1)让学生在纸上画一条比较轻的铅笔道,然后用橡皮擦。再让学生在纸上同一地方反复画铅笔道,然后用橡皮擦。
(2)谈一谈体会,受到什么启示。
引导:
①只画一次的铅笔道留下的痕迹和反复画铅笔道留下的痕迹有什么不同?
②擦起来有什么不同?擦后结果有什么不同?
③如果把这些铅笔道比做我们身上的缺点、错误,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3)小结要点:
初犯错误,由于留下的“痕迹”浅,最容易改正,这样才容易进步。
板书:进步快
如果不及时改,反复犯错误,犯得越多,留下的“痕迹”就越深,就越不容易改正。
板书:不易改
5.学生小结。
(1)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参考板书内容。)
(2)通过比较,你知道知错以后,怎样做最好?为什么?
板书:就改
6.读课题《知错就改》,说一说是什么意思。(把“就”和“及时”用线连起来。)
三、学习课文.指导行为。
1.读课文,看插图。
2.讨论:
(1)孙芳和周丽犯了什么错误?她俩原来是怎样想的?犯错的原因是什么?(缺乏爱护小树的知识和保护小树的意识;想问题不周到,只想到方便自己。)
(2)如果不及时改错有什么危害?
(3)孙芳和周丽知道自己错了是怎样做的?
(4)她们能及时改正错误有什么好处?
3.小结要点。
(1)孙芳和周丽能及时改正错误,不仅保护了小树,而且也懂得了遇事不能只图自己方便,应想到维护他人、社会的利益。
(2)知错就改,才能进步。
(3)像孙芳和周丽这样,能做到知错就改就是好孩子。
四、辨析练习,深化认识。
1.议一议,谁做得对,谁做得不对?为什么?
小宝和大伟在陈阿姨窗前踢球,不小心打碎了玻璃,他俩立即向陈阿姨认了错,还给陈阿姨送来了玻璃。
从此以后,大伟再也不在别人家的窗前踢球了。小宝仍在那儿踢球。
2.答案要点。
(1)大伟做得对。他能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改正彻底,这样进步快。
(2)小宝做得不对。他不能改正自己的错误。以后,他还可能碰碎别人的玻璃或惹出别的祸。这种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思想、行为不改,不利于自己的成长,这样下去还会犯更大的错误。
五、谈作会,联系实际。
1.联系自己知错就改的事情,说一说这样做的好处。
2.联系自己或别人的事例,说一说知错不改的危害。
六、总结全课,引导实践。
1.读读下面的名言和谚语,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1)犯了错误则要求改正,改正得越迅速,越彻底,越好。
(2)聪明人知错就改,糊涂人有错就瞒。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3.你知道自己还有什么缺点、错误没改吗?你准备什么时候改,怎样改?为什么?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不断地得到更新。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课堂效率低仍是影响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积极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对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教学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在情境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性
语言的直观能够凸显语文的学科特色,语文中的情境需要语言来描绘,这样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时,能身临其境的感受文章描绘的画面、感受文字中蕴含的情感,能很好地体会到作者的写作用意。教师通过优美地范读课文,将学生带入文中,通过用激情饱满的语言创设情境,能让学生仿佛置身其中,这就是语言的魅力。图画是展示形象的重要手段,文章的情境通过图画来表现,就是让文章的内容更加形象。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爷爷和小树》课后习题让孩子理解“撑开绿色的小伞”和“穿上暖和的衣裳”,学生就可以通过插图来理解和表述。渲染情境时还有一种方法就是通过音乐让学生体会到文中的意境美。在教授《去年的树》这篇课文时,我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创设情境,引领学生深入童话中的角色。首先,通过有感情的范读,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朗读的欲望。“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我用饱含激情的语言声情并茂地朗读,很快地把学生带入了文章的情境中,在指名朗读时,他们跃跃欲试。其次,我设置了层层追问,鸟儿为了实现它和大树的承诺,第二年春天,它历尽千辛万苦,来到它们约好的地方,却发现只有树根留在了那里,这时,鸟儿的心情是怎样的?当它得知大树被伐木人砍倒拉进了山谷之后,它毅然飞向了山谷,来到了工厂的大门前,它的耳边传来了锯木头的“沙沙”声,它想到好朋友大树一定面临着危险,这时它的心情又是怎样的?而当它知道大树被切成了细条,做成了火柴卖掉之后,它来到了那盏煤油灯前,看着用好朋友生命点燃的灯火,它在想什么?通过层层追问,引导学生思考鸟儿会怎样的问树根、大门和小女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了鸟儿寻访大树时越来越焦急、伤心的情感,边读边想象画面,提高了语言感受能力。再次,我利用了教材中的配图和富有感染力的音乐烘托了情境,在鸟儿默默地看着自己的好朋友用身躯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时,它会对大树说什么呢?这时,一张鸟儿对着灯火吟唱的图片出示,一阵伤感、动人的旋律响起,孩子们都高高地举起了小手,我知道,孩子们已经被打动了。
二、在有效的互动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参与
首先,鼓励学生参与讲课。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么讲,我常常在讲授词语时,让学生自己当小老师。哪个字想向大家提醒?如果让你讲授这一段,你会给大家讲解哪些知识点?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处于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学生对外界新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什么事情都想一探究竟,教师要鼓励孩子们大胆的猜想,对孩子们的奇思妙想要尊重,充分利用他们的长处,发动学生,让他们集思广益,制定学习方案,课后的思考和练习口语让学生先行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再进行讲解。让他们在参与备课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不仅确保学习质量,同时学生积累知识,解决问题的习惯逐步得到培养,,促进学生广泛阅读,扩大信息量。其次,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板书课题后,问问学生,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在读课文时,带着质疑走进文本。在准备《扁鹊治病》这则寓言的教学设计时,我看到教学参考给出的教学建议是熟读课文后,让学生思考你有哪些问题,然后整堂课围绕着学生的问题展开,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潜入文本,品词析句。然而对于这样开放的课堂我心存忐忑,孩子们能问出这么“高水平”的问题吗?万一提出的问题没有价值怎么办,但尝试过后才知道他们提的每一个问题都是有价值的,教师要做的就是抓住契机,引导学生从教师一层层的追问中体会人物的形象,感悟文章表达的感情。最后,不要赋予课本内容和所讲知识以绝对真理的色彩,要允许学生质疑,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课文进行独特的阐发、评价和质疑,其中包括虽不成熟完善,却闪烁着创新思维火花的一得之见。有时,在品析词语时,有同学提出把文中的词换成另外一个词好不好,类似这样跟课文“较劲”的行为,我都不反对,我们一起分析对比,在我的鼓励下,学生们都信心高涨,对语文学习充满了兴趣。
三、通过恰当的阅读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比较阅读的课文需要有可比性。教学单元是由某一基本方面相同或相近的若干篇课文组成的教学单位,这样安排就为学生比较阅读创造了条件,相类似的几篇文章都在一个单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很好的总结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总结文章异同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很好的培养。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选取的课文中就很有可比性。该单元的主题是以写动物为主,都是名家写家常动物。首篇是丰子惜写的《白鹅》,接着是俄国作家叶诺索夫写的《白公鹅》。这两篇文章一中一外,虽然都是写鹅,但是在表现鹅的步态、叫声等方面写的各有特点,有同有异。之后,是老舍先生的《猫》,最后是老舍先生的《母鸡》。这是同一个作者所描写的两种不同动物。但是在写法和情感上都有不同,学生通过阅读内容可以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语文教学也要注重阅读的作用。阅读过程是要通过内部语言进行理解,消化吸收的过程。阅读可以很好的掌握和理解文章内容。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培养语感,获得更丰富的感性经验。这样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中,可以帮助他们很好的阅读,写作,语文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四、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可以很好地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高效课堂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的视野得到开阔,语文水平不断得到提高。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我们一线教师不断创新,努力,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参考文献:
1. 引导学生设想情境。
在教学中可以让小学生设想自己曾经经历过的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口语交际的兴趣。如在教学一年级口语交际课《小苹果树请医生》时,小学生很难进行角色的转换,不能把自己设想成一棵小苹果树,也就不知道如何去表达。这时教师就应该做适当的引导和提示:“假设你的邻居王大妈生病了,她家刚好没有别人,你知道后应该怎么办?你是如何为她请医生的呢?怎么样才能请到医生?”……有了教师的假设和引导,学生自然就能讲得清楚。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多为小学生创造说的机会,激发其进行人际交往的兴趣,当然,在学生进行实际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契机,有目的地进行引导。
2. 设计课件展示情境。多媒体课件集图像、文字、声音、色彩、动画等多种形式于一身,可以多方面地刺激学生的感官,把学生带进一个色彩斑斓、声像逼真的奇妙世界,极大地激发小学生想说的欲望。如在设计五年级的《七嘴八舌话环保》的口语交际课时,可利用课件创设多个交际情境:
(1) 由课件展示穿越时空100年以后与现在的天气作对比,让小学生说说天气预报里的各种自然灾害的区别与强度。
(2) 由课件展示垃圾图片引发小学生的担忧。
(3) 由课件展示自己学校的一组组优美的风景图后,猛地跳出一张校园垃圾池蚊蝇肆虐的反差极大的图片,给小学生以强烈的视觉震撼。
(4) 假如老师就是校长,你有什么话想对校长说呢?
通过上述多媒体课件展示的情境,引发小学生的讨论、思考,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3. 利用身边事创设情境。选择发生在小学生身边甚至他们自己身上的一些事进行交际,营造一个良好的情境氛围,以激发小学生人人参与交际的热情。我们要根据每次口语训练的不同要求,结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就地取材,创设适合的情境,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训练效果。
例如,同样在教学五年级《七嘴八舌话环保》的口语交际课时,正值麦子收割时节,当地农民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大面积焚烧秸秆,我拍摄了一些大田焚烧麦秆的图片,又从网上下载了一些因焚烧秸秆产生的烟雾引发的交通事故等,然后设计了一些小问题,如:你们在上学放学时有什么感受?呼吸舒服吗?秸杆没有用处吗?秸秆不可以回收再利用吗?你能想象一下如何解决这个困挠农民多年的问题吗?等等。问题一出,小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有的说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刺鼻的烟味,都没法呼吸了;有的说浓烟熏得他们眼睛睁不开;还有的说天空已经不是清澈的湛蓝色了,已经变得灰蒙蒙的。有的说可以利用秸杆来造纸,有的说可以利用秸杆制造液化气等。又如:在教学《学会待客》这一节课时,让小学生表演自己在家时表哥来了,设想自己如何招待表哥的情境。我找了一个其他班的小学生扮作表哥,因为是即兴表演,表演的学生没有准备,一时不知如何说。这时我在旁告诉他,他是你的表哥,你见到了小时候一起玩的表哥,会说什么?你爸爸妈妈平时是如何招待亲戚的呢?你到表哥家,表哥是如何招待你的呢?经过我的引导,他就好像真的见到了自己的表哥一样,大大方方地招待,不再拘谨。
4. 利用自然环境创设情境。巧妙地利用大自然环境指导训练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仅能培养学生较强的观察能力,更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例如在上《春天来了》这节口语交际课时,我就把学生带到大自然的怀抱中,让学生亲自感受到,春天来时,冰雪融化了,小河里的水在潺潺流动,河边的小草绿了,路旁的小树发芽了,万物正在复苏,仿佛让小学生欣赏到一组组美丽、清新的春天图片,把学生带入了诗一般的境界。这时我们训练口语交际能力的时机已经成熟,也该是教师进行引导的时候了:春天来了,你看到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这些变化美吗?从这些变化中你想到了什么?等等。然后尽可能地请学生说,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锻炼的机会。这样,不仅能丰富学生知识,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陶冶美的情操,而且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把我们的课堂变得更丰富多彩。
5. 在语文其他教学活动中创设情境。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实际上就是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因此,仅靠几节口语交际课远远不够,应该将其贯穿在整个语文教学之中,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创设出合乎学生训练口语交际能力的情境,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例如在教学《三打白骨精》这篇课文时,可通过提纲形式引导学生复述学习内容,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1) “一打打的是白骨精变的村姑”。
(2) “二打打的是白骨精变的老奶奶”。
(3) “三打打的是白骨精变的老爷爷”。
让学生在上述提纲上添加有血有肉的内容,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训练与提升。
二、 口语交际教学创设情境的要求
1. 创设情境要轻松、愉快。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口语交际环境,促使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获得长足的发展。也只有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生才能没有压力地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也敢于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如在上《关于春节的建议》这节口语交际课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忆过春节时的情景。因此只要提起春节,学生就会眉飞色舞,滔滔不绝,恨不能把自己在春节发生的所有事告诉别人,趣事多,话就多,表达也就顺畅,效果会更好。
2. 创设情境要平等和谐。只有营造一个和谐的、平等的课堂氛围,学生才会有说的欲望,就好像好朋友之间的对话,没有什么话不能说,不仅要做到生生平等,而且要做到师生平等。如在四年级《小烦恼热线》中,我们就可以在开始的时候问小学生:“你们有烦恼吗?老师今天就有一个烦恼……请你们帮帮我,告诉我怎么办。”小学生纷纷帮老师出主意。这样的做法是把老师和学生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使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