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级经济师专业技术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前言:
“高职教育”是高等职业技术的简称。目前我国对高职院校的建筑设计研究较少,科别分类下的实训空间设计的研究更少,本文以建筑设计的角度对高职院校钻井技术专业的钻井液实训空间进行调查研究,并总结使用现状问题,对调研实训用房进行优化设计,分析钻井液实训空间的设计模式,丰富钻井技术专业实训空间的建筑设计研究。
1研究背景
1.1高职院校建筑设计研究现状
高职院校承担着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教学角色。高职院校不同于普通高校,其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和培养目标与普通高等院校有着本质的区别。由于我国对高职院校建筑设计领域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且我国现行的高职院校建设标准较少,199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简称“92指标”),以及《技工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等,已实行二十余年,与现状脱节,设计指导意义减弱,亟须修订与完善。[1]很多高职在校园规划建设时参照普通高校的设计模式,各个专业的实训空间没有按照课程需求设计,造成了实训空间面积不足或浪费的现象。
1.2钻井技术专业
钻井技术专业是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下的石油与天然气类里的一个专业,其专业代码为540401,钻井技术专业是高职院校石油工程院系的一个主要专业。钻井技术是以整个钻井过程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学科。
1.3钻井液实训空间
钻井液实训是钻井技术专业实践训练的一门必修课程。钻井液实训空间主要包括实训室和准备室两部分,其主要功能是使学生掌握常用测试仪器的结构和测量原理,掌握常用处理剂的性质作用和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
2钻井液实训用房现状调研
2.1调研方法
(1)实地调研分析法本文调研选取YA职校、TJGC职校和CDSY高专为对象,对调研对象进行建筑图像采集、室内外环境调研、建筑平面测绘和师生访谈,然后绘制实训用房平面图,通过计算机辅助分析,为课题研究获取详实有效的实证信息。(2)对比研究法综合上述已有资料,从建筑学角度进行论证,对实测内容进行分析绘制数据表格,从而总结其空间的相似性和特殊性,运用科学的数据进行量化分析。(3)相关学科交叉分析法高职院校的实训建筑与教育学、建筑学、规划学、环境行为学等多个学科有联系,结合上述学科,综合分析钻井液实训用房的空间设计,系统地对实训空间设计模式进行研究。
2.2平面布局及使用现状
钻井液实训用房的空间没有相应的建筑设计参照,现有的实训空间多数按照普通实验室的标准设计,缺乏专业特色,不能满足教学目标。
2.3影响钻井液实训用房的因素
(1)学生数量。实训空间的使用主体是学生,上课学生数量决定了实训空间使用的舒适度,一般情况下2人一组进行实验,分15~20组,生均指标是衡量实训室使用舒适度的标尺。(2)学科建设。各高职院校的学科建设重点、招生数量不同,对实训室的需求程度存在差异化,所以在建设初期面积的差异化就体现出来。(3)实验要求。实验需要良好的通风系统、上下水系统,以及钻井液废液处理处。
3钻井液实训空间设计模式
3.1设计模式
设计模式是指实训空间的建筑尺寸、空间组织、面积配置等,结合实训设备和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设计,形成量化标准。高职教育的实训应按自身定位创建特色。课程设计应注重专业实践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3]钻井液实训用房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的场所,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标准化原则。实训用房应以标准的实验台操作距离设计,实验台有良好的上下水系统,在实验台两侧设置交通空间,形成标准化的实验实训空间。(2)规范化原则。实训空间应遵循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采用规范化的建筑模数。(3)实用化原则。空间设计要符合人体工程学,空间满足操作需求,体现实用化原则,使实训用房使用较为合理。
3.2优化方案
笔者在CDSY高专的钻井液实训室基础上进行优化设计。(1)调整理论教学方向,并将实训设备区域放置在教室一端,留出一角专门用于钻井液废液收集。(2)在原有黑板处放置实训仪器存放柜,方便仪器保存。(3)在实训室一侧设有准备室,为教师提供操作准备区域。(4)钻井液实训室同时满足40人操作实验,2人一组,共计20组。钻井液实训室实训设备为中小型设备,对层高无特殊要求,可以设置在任意楼层。具体的设计方案及对比如表2所示。钻井液实训空间需要容纳学生操作的实验台,应有良好的给排水、通风系统,且需设置钻井液废液处理处。各院校在建设钻井液实训用房时可根据院校特色和学科建设等方面进行调整。
4结论
高职院校钻井技术专业的钻井液实训空间设计应结合院校特色和需求,以标准化、规范化和实用化为原则。实训空间是高职院校建设的核心,我国的高职院校实训建筑的理论研究较少,希望今后有更多的细分化研究,丰富高职教育的建筑设计。
参考文献:
[1]王琰,李志民,罗琳.关于西北地区职业技术院校校园规划与设计的研究思考[J].南方建筑,2013,(03):35-37.
思路的程序性
思路,就是演讲者的思维脉络:程序是指演讲中先讲什么后讲什么的顺序。竞聘演讲不像一般演讲那么自由,它除了题目和称呼外,一般分为五步:
第1步,开门见山讲自己所竞聘的职务和竞聘的缘由。
第2步,简洁地介绍自己的情况:年龄、政治面貌、学历、现任职务等一些自然情况。
第3步,摆出自己优于他人的竞聘条件,如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工作能力等。(既要有概括的论述,又要有降人的论据。比如,讲自己的业务能力时,可用一些获得的成果和业绩来证明。)
第4步,提出假设自己任职后的施政措施。(这一步是重点,应该讲得具体详实,切实可行。)
第5步,用最简洁的话语表明自己的决心和请求。
【专业技术师岗位竞聘演讲稿范文】
尊敬的企业领导、专业前辈:
大家好!
我叫xx,XX年6月即将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软件编程与开发专业。
得知贵公司正在招聘一名自动化专业的电气工程师,我就赶来应聘了,虽然我深知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与专业内容与招聘要求相去甚远,但我还是满心希望地参与竞聘,理由有三:
一、熟悉公司电气设计的职责范围及设计各阶段任务;电气专业与其他专业的分工;电气专业设计各阶段工作程序等等;能够协同主题专业参加现场勘察。选站、选址、选线及收集有关本专业的各种基础资料(包括供电电源、电压等级、功率因数要求、外部线路走向及当地气象条件等);能够论证供电方案,根据工程项目的用电负荷,进行负荷等级划分及用电负荷估算,确定工程项目电气设计的原则,选择变配电所的配置;能够完整的完成项目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熟悉各专业接口分工问题,确保分工明确。在设计审核方面,有我师傅和其他工程师负责,确保设计无误。
二、熟悉单位电气设备的运行方式及检修工艺是我的一个明显优势,我从1996年到单位,从刚开始设备的安装、调试及运行,至今一直都工作在一线,能够熟练地从事电气设备的日常维护及预防性试验等,特别是公司从二期工程以来,采用了许多新型的电气设备及全自动微机控制,电气设备采用综合自动化系统,我对电气设备综合自动化系统及保护等方面都比较熟悉,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网络知识与能力,经过努力和加强学习我完全可以胜任。
三、在公司两年左右的时间里,我参加了很多工程项目。其中包括:在刚来的时候,抚顺项目部的一、二、三厂及洗化厂的污泥脱水工程、高升轻烃项目等设计都是由我师傅设计,我负责施工前设计交底及竣工图。今年的主要项目有:大庆聚南八放水站沉降罐气浮改造工程及大庆南ⅱ沉降罐加气浮技术处理含油污水现场试验工程,虽然电气方面的内容工作量不是很大,对撬块内的用电设备配电,但我依然能够细心完成;华锦集团废水处理及回用工程,四台500方气浮及加药系统配电,系统防雷接地等;kbm油田采出水回用蒸汽发生器源水处理中试试验项目,集装箱内用电设备配电,照明、接地等;新疆油田风城油田重32井区1号特稠油联合站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撬块配电及过滤管管线电伴热;陆梁作业区水厂水处理设备优化改造工程,撬块内配电。
四、在目前的企业实践中,专业对口招聘虽是常规,但专业人才的成长和杰出好些都来自专业外的精英。大学教育的重点是在灌输专业基础的同时,注重能力的培养。我认为大学教育的目标有两个:一是专业基础,也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专业理论知识,这是教育的主流,目的是理论灌输和专业素养浸染以提升专业能力;二是教育学生如何利用专业工具(包括文献、著作等)快捷、方便地为现实专业服务以提升应用能力。而好多历史故事甚至当下现实告诉我们,应用能力的快速提高才是职场竞争中获胜的重要法宝。
五、我认为,刚出校的大学生在社会实践工作中,不管是专业对口的还是专业不对口的,都需要重新再学习,几乎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只不过专业对口者有事半功倍的优势而已),而这种学习的效果以及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绩效可以说千差万别,甚至与专业本身相去甚远的现象都会发生。所以,我想自己的优势是:学习能力强,悟性较高,学习速度快,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电气工程师所要求的一些基础知识,同时可以结合自身的专长,把一些电气开发程序等固化成软件,从而为公司自动化专业工作创造更好的条件和平台。
我国的现代设计艺术高等教育始于上世纪80年代,是一门相对较年轻的专业。设计艺术是文学艺术与工科和设计等多个学科综合的交叉学科。因此,设计艺术的教育与设计艺术专业的教师,同原来的单一的美术学科或工科的教学和教师结构相比,有了一些新特点。该学科教学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教师和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设计艺术院校怎样做到“以人为本”,改善其工作环境,提高教师的素质,从而提高教师的竞争优势,是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课题之一。
一、建立良好的人才机制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等院校投资力度的加大,高等院校普遍扩招学生,适龄青年能够读大学的比例正在逐年增加,大学教师的在职人数暂时处于稳定状态。随着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适龄的中小学生比前几年明显减少,随之相当数量的中小学校教师由于学校缺少生源而下岗。单从我国在读大学生占适龄青年比例较低这一点看,高等院校教师过剩还有几年才能反映出来。但是我们可以分析和预测,近年来由于美术类、特别是设计艺术类的学生毕业后就业的情况较好,不但原有的美术类、设计艺术类院校大力扩招学生,同时许多边缘学科院校和与设计艺术学科无关的院校也招收这些专业的学生。这样,艺术类、设计艺术类的人才需求将很快供过于求,从事以上专业的教师也潜伏着师资过剩的危机。
我国已实行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许可制度。一方面,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需要,教育的优先发展要求教师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要跟上,特别是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比增加教师的数量更为重要。另一方面,实行教师资格制度,有利于建立“公正、平等、竞争、择优”的教师合格人才的选拔机制。现行高等学校教师职务的聘用通常是采取契约的方式,它体现了高等院校与教师之间的法定关系及彼此的权利和义务。从以上我们可以了解到学校和教师之间是双向选择的,为了增强学校的竞争优势,学校在淘汰极少数不符合教师要求人员的同时,也要为大多数尽职尽责的教师的现在和未来着想,对未来的师资需求情况做出正确的预测和分析,并及早采取措施。比如进行预测性分流或转向,及早对教师进行新兴专业的培训,或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引进优秀学术带头人等措施,极大地提高了高等院校设计艺术专业的竞争实力,防止由于社会原因或一些专业的原因而出现的教师过剩。
学校能使大部分合格的教师觉得有聘用的保证,使教师不会因为非自身的原因而下岗。学校对合格教师提供长期聘用的信息,这种实施可使教师产生忠诚、信赖感,并自发性地为组织的利益付出努力。
二、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
美国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舒尔茨在《教育与经济发展》中指出:“教育是当代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即:教育培养人才科技进步创造经济繁荣。”现代人力资本投资的理念告诉我们:A、人力是资本;B、经济发展,不仅靠物资资本,也要靠人才资本的投入;C、两种资本投资相比较,人力资源更重要,是有战略意义和地位的投资。教育科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本科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在一生中都起作用的只占10%,所以教师需要不断的学习。在高校的投资中,鼓励教师继续学习接受成人教育是相当重要的,原因是教师是学校的主体,教师队伍的思想水平和专业水平的高低能够决定学校的兴衰和学校的效益。应看到这种教育是投资回报率最高最快的方式,可以极大地提高投资转化率。
因此,学校可以从提高人力资源的竞争力出发,充分考虑教师享有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培训的权利。教师参加进修和接受其他形式的培训,以提高业务水平和政治觉悟。我国《教师法》第四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教师所需的政治教育和业务培训;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应当为教师的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提供方便,给予协助。”学校作为教师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为社会服务的载体,对教师的培养提高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切实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提高。教师的成长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因此要及早安排他们进行业务进修,为他们提供报考在职研究生、助教进修班、在职进修研究生课程学习的信息和机会,使其拓展知识面,练好基本功,对成绩突出者给予奖励或提前晋升职务,使青年教师尽快成才。
2.选拔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教师。此举是提高师资水平、办好高校的战略之举。“名师出名校”,一个学科有几名学术造诣深的教师,可以形成一个教学科研能力强、素质高的教师群体,从而带动整个师资队伍的建设。学校要多方面关心这些教师的成长,为他们创造和谐的学术环境,提供必需的图书、信息、仪器,为一些专业的学术骨干教师配备电脑等设备。给予教师到名校进修或出国进修、交流、调研、访问讲学的机会,大力扶植他们在学术上尽快成长起来。
三、创造优厚的生活条件
大多数追求上进的教师,会在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所说的人的三种最重要的投资方面花费不少金钱,即:教育投资、旅游投资、健康投资。教育投资,一方面是教师自己的继续教育,一方面是对自己小孩的教育投资。旅游投资,设计艺术专业的教师大多有课余广泛收集与本专业有关的、大量的图形与实物资料的专业素质,这些收集对于教学和学术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艺术教育的特定属性,艺术设计专业教师需要到一些重要的自然、人类文化遗产地区、民俗民居集中地进行采风、写生、摄影、临摹、考察等学术研究活动,这些并非简单意义上的旅游。而这些活动需要不少经费的支撑,尽管这些对于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实际上目前绝大部分的费用是教师自己支出,而靠目前并不很高的工资负担这些费用确实不容易。
由于设计艺术专业的学科前沿性,该专业的教师必须保持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社会的同步甚至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这需要相当水平和数量的IT行业的软硬件、耗材以及互联网和一些特殊的材料来支持(比如教师为适应设计艺术最基本的形象教学的需要,做一个多媒体演示课件,就必须准备图文资料,从而用到电脑、与互联网相关的IT设备),而且这些设备的更新率极快。现在从事设计艺术教育的绝大部分教师是个人支撑这方面的费用,而这种费用与教师目前的工资收入并不相称。
人们在得到薪酬时,往往会进行横向和纵向两方面的比较。横向比较:会与自己的同事相比较,用于确定自己在同一个部门工作的同事间的地位和价值是否与自己认为的地位和价值相接近,如果接近,即可得到心理平衡。纵向比较:会将自己与社会上相同或类似工作的职业人群相比较,以期获得心理平衡。
我国《教育法》规定:“国家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教师的工资报酬、福利待遇,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教师的工资待遇是教师通过教育教学的智力劳动所获得的工资报酬。因此,保障教师的工资能得到正常的晋级增薪、不被拖欠,对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影响很大。《教育法》和《教师法》为教师的社会地位的确定提供了依据,对教育经费和教师的工资水平、住房和医疗社会福利、退休制度、奖励办法都有明确规定,以法律的形式向社会说明教师理应受到社会的尊重,享受较高的社会待遇。
转贴于
高薪的学校容易吸引高素质的人才,也容易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之路。学校要能留住人才,使教师的积极性保持在高昂的状态,就要使教师得到的薪酬在同一个地域、同类型的或同等级的学校里处在中等偏上的水平,这样能够使教师纵向比较获得心理上的平衡。目前学校之间展开的不仅仅是生源之间的竞争,同时也展开了争夺优秀教师的竞争。很多高校已经开始迅速优化教师结构,对调入的优秀教师提供课题经费、提供住房补贴、提供较高的薪酬等待遇。实际上,一场高等院校的人才争夺战已经打响。
目前,公办学校实行的是国家政策制定的工资标准,仅靠工资教师的收入较难达到同类学校的中上水平,学校便想办法提供多种收入方式,支付给教师的薪水力争比竞争者支付得要高。较高的薪酬比较容易吸引资格较高的优秀人才,可以降低优秀教师的调出率,同时体现出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与认可。
四、打造开放的服务平台
高等学校要完成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为社会服务这三个职能,主要通过教师的工作来实现,因此高校教师的任务主要有:
一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即教书育人。这是高等学校教师义不容辞的主要任务。
二是开展科学研究。教师要通过科学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掌握科研规律和治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三是为社会服务。作为现代的、开放型的大学,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进步有着越来越密切的联系。高校教师应当运用已掌握和创作的科研成果,通过学术报告、科技咨询、培训人才等方式来推广新成果、新工艺、新技术、参与和主持工程设计施工、参与企业的营销策划和产品设计,直接为社会服务。设计艺术专业的教师是学校教师中参与社会实践较多的群体,而且有些教师从社会上争取的横向课题项目的收益情况相对可能也较好,这一点受到的议论也较多,对此,学校需要积极地看待这一现象。作为设计艺术专业的教师,关注研究的是现代的技术和设计,这一领域正在以极快的速度发展和更新,专业教师需要尽快了解和掌握本学科的最新动态和发展。直接参与设计项目便是直接进行课题研究,可以将最新的学科知识用于教学,从而避免教师所教授的知识与专业发展的趋势相脱节。
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教师又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了解对高校科研成果的需求,能更快地提高教学和学术水平。在保障纵向课题的同时,积极参与横向课题不但能为社会创造财富,而且能够为学校的实验基地提供一定的资金,也为教师增加了个人收入。教师的收入提高后,又为教学资料和素材收集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支持。这种良性循环的结果最终为学生的学习以及学校竞争力的提高带来益处。
五、强化和谐的团队精神
学校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施中可以尝试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这种模式与学校的组织成员的能力、动机和工作态度等有关。
能力:教职工所持有他们工作需要的知识、技术和能力。
动机:教职工愿意付出努力,以便他们的工作执行得更好。
工作态度:教职工对他们的工作感到满意,信赖他们的组织,行为如同组织中良好的居民。
组织承诺:与“在特定组织中对一个个体的认同感和参与感的相对强度”有关。当他们信赖他们的组织时,教师便会对组织有参与感,并容易产生忠诚感。要使教师有这种工作态度,学校要提出需要共同确认的远景,并驱使组织成员为之共同努力。
组织荣誉感:指教师的行为会自动自发地帮助学校达成它的目标。这些行为包括与工作有关的活动,教师自发性地接受指示,对暂时性的工作负担具有耐性而不会感到困扰,愿意为组织的利益做出牺牲,比如说,在必须的时候做出额外的工作或贡献,这些行为对设想的院校目标有助益,是教师的自愿行为。组织荣誉感产生组织的团队精神,这依赖于对教师的人力资源的开发。
1.关注教师的健康水平:关心教职员工的健康,采取一些切实有效措施,如提供饮水、防暑降温、防寒保暖等方便。定期为教师进行体格健康检查,加大对组织成员的健康投资,体现组织对成员的关心。有了一支生理和心理健康的教师队伍就有了实现教书育人目标的基本保障。
2.不断改善教职员工的生活条件:营造一种温馨宜人、充满关爱的团队环境。为教师的住房、福利、资讯等方面不断提供改善,始终让本校教师的生活条件至少处于同类学校的中上水平。
3.不断改善教职员工的工作环境:工作环境的改善,使教师不会将工作视为一种负担,而是一种生活需求。除了给教师提供优良的教学设施和环境外,还可以建立设计工作室或扩大院系的设计公司,提供课题资讯,使全体员工共同维护和发展设计艺术教育的品牌。建立一个可供师生共同研究学习设计艺术的、设施一流的、氛围融洽的空间。
4.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由于设计艺术专业教学特点的原因,课程大多采用集中周的方式,所以教师互相见面和接触的机会相对较少。针对这一特点,可以开展由学校或教研室组织的文化体育活动,创造机会使同事之间加深了解,加强组织的凝聚力,增强团队精神。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内容丰富、高度复杂的工作。学校的工作千头万绪,管人是前提,理事是目标。通过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激发设计艺术专业教师的工作潜能和创造性,汇集成团队的巨大力量,从而整体提高学校的竞争优势,为实现学校的战略目标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茨威尔著《创造基于能力的企业文化》,华夏出版社,2002年2月
[2]《组织发展与人力资源管理》, MBA课程教材,(美)文化教育基金会,2001年8月
1.1 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
对于经济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高等数学的目的是:掌握高等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思想方法,并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以后的研究提供必要的数学方法和技能。但是,大部分的经济类高等数学教材理论性过强,导致教学内容并不能满足经济类专业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大部分教材内容上只是理工类专业高等数学教材的简化,过多的强调数学逻辑的严谨性,没有同经济类学科知识紧密联系起来,与经济领域相关的案例较少,导致学生应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不足。这样一来,所学知识缺乏实用性,因而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学习高等数学的过程中,学习效果就会较差,教学要求难以完成。
1.2 学生的中学数学基础较弱
早在十几年前,我国的大学教育就已经由精英教育逐步转为大众教育,大学的录取比例不断升高,一大部分经济类专业的学生是文科生,于是一些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进入经济类专业,与纯理科班的专业相比,数学基础差距较大,在高等数学课程的讲授中,并不能完全兼顾。另外,高等数学属于公共课,大部分是大班上课,学生人数较多,且是多班级选课,如果要实施分层教学法,难度较大。高等数学课程具有抽象、逻辑严谨的特点,一半以上的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存在不足,不善于总结,学习效果较差。
2 经济类专业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几点认识
2.1 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根据经济类专业高等数学的教学要求和任务,教师应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方式上,应当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比如每章拿出一节课,选取典型的习题,让学生去讲解,教师总结和评判,这样一来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讲课过程中尽量弱化数学的抽象性,多结合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实用性。而对于一些在黑板上难以表现的问题,比如旋转物的旋转等,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有助于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只有通过两者相结合的方式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2 扩充教师的经济类专业知识,充分理解经济与数学的关系
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经济类问题的能力,教师应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对于高等数学的理论知识,数学教师要努力做到精;对于经济类专业知识,数学教师要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体系。首先,数学教师可以通过与经济类专业课教师的交流和沟通,了解经济学科对数学知识的要求,明确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其次,数学教师还应学习一些数学与经济交叉的理论和案例,以便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经济的密切联系。另外,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与经济学的教师进行探讨,交流经验,相互学习,以便扩充新知识,掌握新的概念,进而不断丰富自己的经济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2.3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兴趣是学习最有效的动力,只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才有可能使学生学好高等数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介绍相关的数学史和高等数学在经济领域里的应用,使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历程,了解高等数学在经济领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高等数学的实用性,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2.4 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进行网上辅导和答疑
高等数学的知识点较多且较为烦琐,相关题目的灵活性较强,应充分利用高等数学精品课程网站,在网上对学生进行高等数学辅导与答疑,这样就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效果。另外,学生可以通过网上平台对学习情况进行自测,进一步找出自己知识的弱点,明确自己应加强的知识点,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可以在讲课之前对内容进行预习,并为学有余力的同学开设数学建模训练,为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做充分准备,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2.5 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5-0174-01
一、毕业设计创作模式改革需求
为了培养出更多地满足市场需要的、受用人单位欢迎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对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环境艺术设计方向)毕业设计环节进行了改革与调整,经过几年的实践,初步形成了从“展板上的虚拟空间”形式到“实景中的实体空间”的“实景实体实作”创作模式,完成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立体的转型。
二、传统毕业设计――“展板上的虚拟空间”
多数的高职环艺毕业设计课题通常由老师命题,以模拟课题训练为主。老师首先进行理论讲解,布置毕业设计要求,随后学生自行完成。学生普遍没有压力,缺乏有关技术知识的培养,不能从装饰材料、施工工艺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来寻求解决方案,没有参入项目的真实感受。学生对怎样与客户沟通、图纸与施工的关系、材料与施工工艺等都没有切实直观的认识。造成的结果一方面大量的用人单位对实践工作能力强、专业过硬的人才一将难求;另一方面,毕业生缺乏实践经验及操作技能薄弱,导致就业形势严峻。解决的途径是从市场需要出发,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毕业设计是综合能力运用表现的有效方法,是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的体现,学生动手与设计创新能力的考核。
在学生毕业走向社会前,充分利用毕业设计这个综合教学环节整合所学课程内容,强化综合训练,所以我们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思考创新,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打下基础,探索出符合我们教学状况的模式:实景实体实作的三维立体创作模式。
三、创新毕业设计――“实景中的实体空间”
与常规的高职院校环艺专业采用设计展板展出的方式不同,以学校展厅环境为毕业设计展示空间,进行“展示化”、“实景化”、“实体化”、“实作化”的呈现。
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环境艺术设计方向)的毕业设计方案完成了三维立体形式, 突破传统展板、文本等二维平面展示形式。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学院实训室的设备,比如平板雕刻机、激光雕刻机、UV平板喷绘机等仪器,帮助学生打开了创作思路,同时也为学生作品制作提供了更丰富的表现手段。学生变成了在“工地”――展厅、实训室、工作室、材料市场等完成他们的设计任务。
学院展厅由原有单一的展览功能,转化为一个综合的实训基地。学校成为理实一体的大基地,教师成为实训的引导者。在毕业展这个平台,很好地实现了“教室与设计室合一、教师与项目负责人合一、学生与设计人员合一、理论知识运用与动手实践合一”的“四合一”的教学模式。以“装饰设计”为主题,“装饰效果”为目的,注重视觉“装饰化”,强调新奇的概念,寻找不同切入点和新颖表现形式,呈现出前卫、多元化的特质。
学生首先完成虚拟空间的整体设计方案,选取最具精华,最具表现力的区域,进行实体呈现,打造局部展示空间。由于展示区域变小,则展示效果需增强,装饰重点需突出,这是对学生创作过程中提出的要求。
尝试证明了改革效果是成功的。学生作品创意独特,制作精良,强化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开始逐渐变得有扎实的动手能力,大胆地利用多种材料、材质,研究性、探索性地设计,将学生潜能发挥到极致。制作过程中,也使学院的实训设备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
四、实景实体实作创作模式研究成果
(一)强调“综合跨界设计”,增强视觉展示效果
“跨界设计”适应于当今多元的设计风格,学生在毕业创作中应该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而不是对专业门类狭隘、机械地理解。环艺方向学生应该强化对二维的形式感分析,以此强化空间设计中的视觉效果和文化内涵。在毕业设计创作指导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二维的平面设计意识,有意识地加强平面版面的布局、结构、色彩、内容等的分析,增强毕业设计展示的视觉效果,强化展示的整体效果。
(二)“艺术与技术并举”、“创意与实用并举”
高等职业院校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支重要力量,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属性,2004年《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被预测为21世纪拥有最大产业规模和最具广阔前景的新兴产业之一的软件产业亦蓬勃发展。如何以企业对信息产业人才需求为依据,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使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笔者认为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注重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对未来就业岗位进行科学定位
对于刚入学的新生,在入学之前大多都对所选择的专业缺乏深入了解,对职业素质要求也缺乏认识,学院可以针对性地聘请该专业的成功人士做专业教育专题讲座,或带领学生到软件企业参观、调查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进校之初就能对自己未来所要从事的职业进行科学界定。只有让学生了解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和行业背景、课程体系间的内在联系、就业岗位以及软件技术人员必备的职业素质和能力等,学生才能真正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明确学习目标,才能为以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很好的铺垫。专业教师在日常授课过程中也应当言传身教,将职业素质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中,让学生通过体验和实践,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
二、建立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科学的实践教学环节,是提高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前提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沟通、协调、合作等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对构成学生的合理知识、智能结构、启迪学生思维、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
实践教学环节一般分为以下几种基本教学形式,即课内实验、实习、综合技能训练、顶岗实训、毕业设计等部分组成。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软件技术、学生实践能力,必须注重以下几种实践教学环节:
1.验证性实验:通过在课程中精心设计的验证性实验巩固和加深学生对于特定理论知识点的理解程度;
2.设计性实验:通过设计性实验循序渐进地强化学生的构思、设计、实施和操作能力;
3.实训:通过与企业共同设计实施的实训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工作能力;
4.实习:通过实习使学生体验业界氛围和一线开发人员的工作环境,锻炼其工程能力;
5.一体化设计:通过整体化规划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实训和实习,逐次展开工程能力培养过程,建立有效的工程能力训练体系。
实践能力是人才所应具备的最基本也是很重要的能力。软件技术专业只有通过多种实践教学环节很好地融合,才能为学生的实践操作提供良好的平台。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是提高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保证
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主要是从事专业课教学的教师,一般都没有下企业锻炼过,虽然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基础,但实践经验不足,对企业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及工作要求了解不够,在实践教学方面应用性较薄弱。要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水平,就必须要求教师下到企业顶岗锻炼,从获得实际工作锻炼,来增进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也通过参与企业相关的具体技术工作,真实感受企业的工作过程,才能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很好地融合起来,才能真正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同时学校也可以通过加大力度对实践教师的培养和引进,比如,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引进校外企业及社会中实践经验丰富的名师专家、高级技术人员或技师及能工巧匠作为学生的外聘兼职教师,让他们对学生的实践水平进行具体的指导,才能使学生在实验、实训过程中获取技能及提升技能。
四、重视职业技能和能力考核,通过开展职业资格考试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
高职院校应建立起与本专业培养目标相匹配的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制度,让专业知识的考核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接轨。高职院校要求“双证书”制度,即学生在取得毕业证的同时,要取得一个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作为从业者从事某一职业的必备证书,是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可通过参加教育部考试中心举办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及以上证书、劳动部举办的专业技能及职业资格证书及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教育与考试中心以及人事部劳动部联合举办的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等。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各种认证考试掌握相关的职业能力或技术能力,达到提高专业应用能力的要求。
五、毕业设计是检验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毕业设计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综合性最强的实践教学环节,是结合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具有综合地、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毕业前最后的教学环节。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应根据所学专业的要求,选定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或一定理论意义的题目,综合运用所学的主要理论、知识和技术,结合社会实践,依据课题任务书的要求完成设计任务,通过毕业设计来总结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
六、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做好学生校外顶岗实训教学工作
高职院校应加大力度创造条件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通过校企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共同确定教学内容,共建实验实训条件,共同进行师资队伍建设,让学生下企业进行顶岗实训,通过体验业界氛围和一线开发人员的工作环境,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刻苦钻研、求真创新的精神和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养成规范代码的编写习惯。在学生的项目开发实践中,通过为学生创设企业开发环境,让学生养成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通过团队精神培养学生的语言沟通和与人协作能力、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学生只有从实际工作锻炼中才能全方位了解社会行业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增进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才能不断提高实践操作能力、综合性工程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就业作好铺垫。
经济数学是高等院校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它所提供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理论知识是学生学习后续课程的理论基础和重要工具,对学生素质、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的高等农林院校经过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等方面的不断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具有农林院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对数学的要求越来越高,数学作为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和重视。笔者基于多年来在经济管理专业中经济数学实践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根据实际教学实践逐步积累的经验,对经济类管理专业学生的经济数学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一、高等农林院校经济数学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对经济数学的认识存在偏差
一方面,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对经济数学作用的认识不明确。并没有认识到学习数学对自己专业的帮助。另一方面,对数学的工具价值认识不清。经济学界和数学界都认为数学在经济学中的作用是定量工具。将数学界定为定量工具,恰恰消除了数学的最核心的作用。而现代经济学也分为定性和定量,一定意义上,所有的经济理论都被归为定性,真正研究定量的是计量经济学。
(二)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数学知识储备欠缺,数学思维没有建立系统
有相当一部分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在中学时期数学基础薄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形成严密的数学逻辑思维;由于缺乏良好的知识铺垫和积累,就转入大学经济数学的学习,加剧了学生的畏惧心理,兴趣不足,师生互动教学不理想,课堂教学反馈欠佳,这对于学生接受经济数学知识造成了困难。
(三)经济数学的教学内容和教材存在的问题
由于前面所述认识上的偏差,导致经济数学教学内容和教材编写方式上存在问题。教材内容过分强调细节而将现代经济学所要求的丰富的数学内容排除在外,比如微积分的教学中花大量的篇幅和学时在一些复杂的具体函数的求极限,求导,求积分上,而经济学中很多情况讨论的并非具体函数,即使是具体函数,函数形式也非常简单。数学教学对经济学中常遇到的符号表示的函数,特别是隐函数以及变量之间的定性关系强调的不够。同时,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不够。
(四)教师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教学手段单一
高等农林院校经济管理专业经济数学课程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量统计这几部分内容的教学。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多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而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是主体,教师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概念和理论较抽象,课堂教学缺乏活力,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过分强调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及理论的严谨性,偏爱纯数学的理论推导及计算,使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感觉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呆板,讲解枯燥无味,缺乏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采用的依然是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模式。有的内容,如空间解析几何部分,如果可以使用多媒体课件,利用它形式的多样性、动态性和直观性,无疑能够增加经济专业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兴趣。
二、解决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经济数学教学的对策
(一)用鼓励的方式贯穿教学全过程,帮助学生建立掌握知识的自信心
围绕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学生缺乏数学学习兴趣,感觉数学课程晦涩难懂;有针对性的将知识点按照引入例题排列,而非惯常的知识点内在联系排列;考虑到这样会割裂知识体系,不利于全面宏观掌握该学科思想,此举往往在章节开始采用,旨在提高学习兴趣。
(二)重视基础知识,强调重点、讲清难点,勤思多练,多总结,建立相关知识点的联系。
首先,要给经济管理类学生灌输一种思想,打好基础是学好经济数学的基础和关键。因此,基本概念,基本定理等的掌握很重要,这不仅关系到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而且关系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数学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
其次,对重点知识一定要讲清多练,要加强对经济管理类学生重点知识的练习,熟练掌握解题的基本思路。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得到基本数举表达式,更应该关注在实例抽象过程中学生思维上相关关概念的形成过程,全力引导、启发学生体会其中的数学思想,只有这徉才能让学生“发现”这些隐藏在实例中的事物的本质,从而提出相应的概念,同时,又能够达到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
最后,多总结,建立相关知识点的联系。经济数学的教学周期通常为一年半,其中微积分学习为一年;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习为半年。比如,微积分两学期的知识为垂直对应的关系,如果能结合上册的知识引入下册的对应内容,能方便教学也能让经济管理类学生将整个微积分涉及的知识点纵向联系。
(三)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数学史,能够激发经济管理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需要更多的耐心和鼓励,在教学过程中适当使用多媒体课件,能够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如让学生了解,“无限细分,无限求和”的微积分思想,在古代的西方和中国早就已经萌芽。这就包含了“无限细分,无限求和”的微积分思想。
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精髓。数学来源于实际,并服务于实际。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可以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科学和创新思维习惯,增强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这点对于偏重于数学工具作用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实践教学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不可或缺的基本途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教育建设30条意见》和《高等教育专题规划》等都明确要求强化实践教学并将其提升到实践育人的高度。技术经济及管理是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该专业研究生是培养目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具有创新意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技术与经济管理专业知识的硕士研究生水平的高级管理人才,从而要求学生不仅具有坚实的经济学与管理学理论,掌握系统的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该专业的学科性质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现实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笔者认为,在该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实践教学平台,为培养、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一、强化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
1.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
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无论是招生总规模还是增长速度,均居世界前列。2011年研究生招生达56万人,在学研究生165万人;普通本专科680多万人,在校生2300多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5%左右;按照国际口径,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不再是精英教育的象牙塔。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20年毛入学率将达到40%,亦即毛入学率今后年平均至少提高1.5个百分点,每年毕业生将达1000多万人,这预示着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将更趋激烈。目前我国有130所高校开设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学校招生规模也在逐年扩大。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在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社会发展转型,对应用性人才需求强劲,也要求高等教育重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及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为此,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教育建设30条意见》第8条中提出要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在《高等教育专题规划》中明确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构想,而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应该发挥重要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此,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教育建设30条意见》第9条中提出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在《高等教育专题规划》中要求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注重创新性,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是为适应技术科学、经济学和管理学不断交叉、融合而设立的,按教育部对该专业的描述,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技术的生产、流通及应用三个部分。技术的生产主要包括开发与管理、技术创新理论与方法等;技术流通主要包括技术转移的方式确定、途径选择、效果评价等;技术应用既包括技术在企业产品开发、生产过程的应用,也包括技术在行业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因此,该专业培养的人才可以直接从事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等国民经济部门的技术创新及管理工作,在人才培养中只有通过实践教学,才能使学生了解国民经济各部门技术经济及管理的现状,才能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创新意识和灵活应用知识创造性地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目前财经类院校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研情况来看,就总体而言,对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理工类院校明显高于财经类院校。财经类院校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在课程和课时分配上重理论,轻实践
财经类院主要依靠其经济学、管理学学科背景优势设置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的研究方向,虽然各校有所差异,但大都集中在投资融资决策分析、资产评估与产业重组、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技术创新与风险投资、技术经济评价与管理、项目投融资管理、资产评估及管理、投资决策与风险管理等方面。其所涉及的技术是“软技术”,主要是采用定量分析方法研究经济或管理中的问题,很少讨论产品开发、生产、运输、储藏等“硬技术”的创新及管理问题。因此在课程体系设计和课时分配上主要侧重于理论教学,而实践教学课程、课时分配明显不足。
2.在实践教学内容上重课程实验,轻技能实训和科研训练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应明确定位在技术实施型教育的类型,并办出自己的特色。这就要求学校在办学过程别注重管理技术知识的运用,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种真实的职业环境,使毕业生就业后能在具体的岗位上迅速开展工作。
一、脱离真实的职业环境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不利影响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改革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改革不系统、不深入。毕业论文高职经济管理类教育的改革起步更晚,以前我国对高职高专教育工科类人才的培养研究较多,但对文科类特别是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研究较少,往往办成了本科压缩型。与工科类人才的培养模式比较,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显得非常薄弱,特别是没有与工商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因而使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与其培养目标仍存在偏差。
1.脱离真实的职业环境使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相对滞后于企业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越来越高。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竞争环境的变化、产品需求的变化、企业体制的改革、管理理念的更新、企业的大规模改造、管理技术的提升等导致企业对管理人才需求也日趋不稳定。比如,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流程再造、客户管理等概念的导入与实施,使企业增加了对具备相应现代管理技术的人才的需要。但高职教育由于市场反应慢,加之与企业的联系松散,使得其专业设置滞后于企业的需求,主要体现在稳定的专业教学内容、实践性教学计划、从业教师、教学环境、教学理念、教师知识体系等适应不了企业的要求,出现了教学内容与实际需要的断裂。
2.脱离真实的职业环境使专业设置的通用性与学生就业的行业特征发生偏差。除部分行业办的高职院校外,大部分学校所设置的经济管理类专业都是通用专业。
3.脱离真实的职业环境使教学过程的标准化与管理工作艺术性发生偏差。目前,由于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和传统教育模式的制约,使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仍然处于标准化的阶段。具体表现在:主讲教师的单一,甚至没有专门的实训老师;每班学生人数较多;教学环节程序化、标准化;实践性教学也多采用案例教学、模拟实验等,且由学校统一安排。这种教学模式往往造成一个学校毕业的学哄性太多,像从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而经济管理工作是一门艺术性很强的工作,特别讲究根据不同的情境因素而采取灵活多样的工作方法。忽视个体教育的模式必将影响毕业生的工作能力。
4.实训场所的模拟性与职业环境的真实性的偏差。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中实训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实训教师缺乏,实训基地难以建立,实训方式单一,甚至很多院校没有一个系统的实训计划与实训方案。目前各院校普遍采用案例教学、模拟实习的方式,这两种方式具有模拟实习的性质,即使是高度仿真,提供的情景模拟背景会因实施的不齐全和费用的昂贵而有所简化,因此与学生将来就业的真实环境有很大的差异性。
二、校企合作是解决教学与职业环境相脱离的最佳途径
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企业进行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合作,实现教育资源的有偿互享,硕士论文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是实现其教育目标的最好选择。
1.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校可以前瞻性地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包括需求的种类、结构、以及各类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的变化,掌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规律,以适时地调整专业教学计划,设置新的专业,培养更加适用的人才。
2.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可以有效地整合社会教育资源。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起步较晚,教育资源短缺,具体表现在“双师型”教师少,实验实习场所紧张,科研资金不够等。现代企业,积累了大量的生产、建设、经营、管理技术人才。他们可以为企业职业教育所用,而且通常不需要办理复杂的手续。学校与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可以将学校的科研理论优势与企业的资金优势、生产优势、管理实践优势相互结合,提高老师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缓解学校实验实习场所紧张,科研资金不够的矛盾,又能为企业及时输送适用性人才。
3.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我们强调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性特色,而参与整个企业的运作过程是学生实训、实习的最好机会,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具体岗位,这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和学习,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采购、生产、销售、财务会计、人力资源管理、投资等环节中的具体问题,以及解决现场突发性问题,培养应变能力和一定的操作技能,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民族精神,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等等。
4.企业也是教师开展现场调研的基地。是促进教师将其科研成果与企业的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在直接为企业创造效益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平台。企业是教师开展调研活动的基地,可以为实例、课题、情景模拟等教学方式提供更多的素材。
三、经济管理类高职教育进行校企合作的方式
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利用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培养适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教育模式。目前,在理论界已被普遍认同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必然选择。在培养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中,可以开发出多层次、多形式的校企合作方式。
1.建立契约式实训基地。校企双方通过契约的方式约定,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建立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实习指导委员会。医学论文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高级技师等为实习指导委员会成员,与企业签订专业实习协议,由企业定期向学生提供实习场所、设施和机会,学校定期向企业输送优秀人才。这种形式由于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使学生的一部分实习成果直接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为企业创造了效益,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教育成本。同时在解决学生实习问题的同时,也解决了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
2.采取员工培训的方式。采用这种方式与学校联合的一般为大企业,校企双方通过签订联合办学的契约,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共同培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这是一种校企双方之间较深层次的合作,学校为企业员工进行中专、大专、本科层次的学历教育或高层次的专项管理培训等。
3.开展“订单式”教育。所谓“订单式”教学就是学校与企业达成协议,由企业在学校挑选学生,双方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技术要求等有针对性地制定的教学计划,实现培训、就业一条龙服务的联合方式。
4.企业管理咨询业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利用其经济管理理论、管理技术和产业务实的优势,接受企业的委托,分析企业存在的问题、辨析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利益的机会,根据清晰的市场定位采取适宜的行动方案,为客户提供具有更高价值的解决问题方案。
参考文献:
1.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环境艺术”是一个大的范畴,综合性很强,是指环境艺术工程的空间规划,艺术构想方案的综合计划,其中包括了环境与设施计划、空间与装饰计划、造型与构造计划、材料与色彩计划、采光与布光计划、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计划等,其表现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是二战后在欧美逐渐受到重视的,它是二十世纪工业与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中,科学、经济和艺术结合的产物。它一步到位地把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作为有机的整体统一起来。
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目标设计。教学应强调设计中的人文,强调挖掘继承传统文化,民间文化。只有首先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是一个纯粹的艺术方向指导法,也适用于艺术设计,得出一般性设计艺术学院的目标定位标准。首先,根据“优质教育”、“个性化教育”,培养和促进艺术设计的创新和创造力。其次,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方向、专业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和专业结构,对市场的发展也有前瞻性的,冷、热专业相互调剂、合理的配置。最后,结合当地经济的特点,从实际出发,逐步形成自己的专业教育的功能和特点,以服务地方经济。
2.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随着时代的发展,环境艺术设计水平不断提高,一方面是室内和室外环境设计教学系统化和专业化;另一方面,相关行业逐渐成熟,在环境艺术设计实践领域,已经形成例如室内装饰和设计两大行业,对更多的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设计实践对人才培养的声音也越来越高,可以说,社会分工的不同使原始的教学结构分化着。同时,先进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由于有限的读书时间和逐渐涨增多的课程之间的矛盾日益严重,整合现有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十分必要,在强调基础宽厚、积累厚实的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加强专业方向的学术研究与实践,建立相对独立的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教学结构。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环节的研究
1.讲授时应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设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真正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去解决解决问题。但是,低年级的学生是很难理解一些枯燥的理论,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应考虑将理论教学内容分成若干单元,每个单元都密切与设计过程进行有机结合,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互结合起来,把枯燥的理论知识的融入每个有代表性的工程实例中。通过参观访问,老师现场指导学生,让学生零距离感受每一个设计原则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效果,从而直接提高学习效率,如“装饰材料和施工”就可以用这种方法教学。另外,现场教学,能够使学生学习一些日常的课堂教学无法描述的知识、无法感受的设计理念,如空间感,装饰材料的质感、材质的对比等。
2.进行市场调研并分析资料
任何创新意识的建立都出现在科学的思考之后,因此市场调查和研究是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这个过程是基于对设计项目的整体环境、功能、背景、数据收集、调查和分析收集到的数据,再比较、归纳。科学的结论是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如果市场调查不深入就会造成数据分析不全面,项目的市场定位不准确。因此,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设计提出更合理的发展方向,对市场定位的项目设计起关键性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研究可以使学生的思考,同时也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如观察、勇敢、独立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等。
3.确立合适的课题,再展开设计
目前,很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计中,普遍有一些利用虚拟的课题进行联系的情况。作为一个合格的设计师,为项目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了解项目的实际情况,如该项目的招标、投标、可行性研究、投资估算、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现场施工协调和监督等都需设计到,甚至一块玻璃的成本应该知道。课堂上的虚拟课题,没有实际设计项目真实,解决不了真正的技术问题。因此,建立设计课题时,应结合实际工程中,实题实做,要在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和范围中,让学生到社会去联系及设计项目,还可举行实际设计项目的设计比赛,更加调动学生的设计热情。
4.加强能力和自身修养的提高
加强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建设。艺术设计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范围广,要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设计水平,就必须涉及到多学科,如现代科学、建筑、历史、文学等。目前,各种新的学科、边缘学科的整合了各种传统专业知识的,因此我们必须在很多方面的对其需要进行立体研究。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妨学习美国的一些课程经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朝着多面化、宽广化的方向发展,应该是具有很大的优势。
三、结语
环境艺术设计有较强的实践性,其中培养专业水平高的环境艺术设计的人才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要建立理论教学和实践的相互关系。高等院校不是游玩的乐园,当代的大学教育要在加强素质教育的同时,也万万不能忽视学生的基本技能的培养训练,这是由于环境艺术设计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对于高校中的环境艺术设计的教育,我们应该倡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引领设计市场方向的信念和理想,同时也应该具备适应设计时间的基本技能。我们相信,在国家建设的大潮中,环境艺术设计会占据较为重要的一席。
参考文献:
[1]赵琛.设计艺术教育与社会实践关系辨析[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6,(04).
[2]谢麒.论环境设计中的用户参与机制[J].装饰,2006,(12).
北京亚盛增光物理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 常玉堂
河北农业大学教授 张彦萍
物理农业的概念及现状
物理农业就是运用声、光、电、热、磁等物理要素,为作物生长营造一个无公害的生产环境,从而缩短作物生长周期,提高产量,改善品质。物理农业具体包含:LED植物生长灯、植物补碳(二氧化碳捕捉剂)、农业光伏LED诱虫杀虫灯、空间电场生物效应、土壤连作处理、物理农业物联网等。
目前,国内外大多把物理农业技术应用在植物工厂中,但是基于中国国情,依托成熟的技术,将物理农业落地温室大棚,达到良好的投入产出比,增加温室大棚的收益尤为重要。其中,LED植物生长灯等技术的应用,已经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可,但该技术主要停留在实验室和植物工厂阶段。北京亚盛增光物理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目标是结合各大科研院所、产业联盟,把此项技术投入到实际的生产中。
LED植物生长灯的优势及前景
光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光照强度、光质和光周期都对植物的生理生态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弱光是日光温室冬春栽培的主要逆境条件,尤其近几年北方连续雾霾天气,光照不足成为日光温室冬季生产的瓶颈问题。传统的补光光源,如荧光灯、高压钠灯、日光灯等的缺点在于光辐射能量的利用率低,且光谱较宽、发热量大、能耗大、运行费用和能耗费用高。而LED补光不仅具有体积小、寿命长、耗能低、波长固定与低发热等优点,而且还能根据植物生长所需进行光谱的精准配置。
试验数据显示,LED补光显著提高了番茄的单果重、结果率和产量,也改善了番茄的果实品质。和对照组相比,经过LED补光的番茄的番茄红素和VC含量分别提高了37.2%和5.31%。因此,LED植物生长灯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配合合理的商业化经营模式,一定会在全国得到大力推广。
熊蜂授粉在设施农业领域的应用
比利时碧奥特Biobest公司中国分公司销售总监 董良
作为一种新兴的授粉技术,熊蜂授粉不但提高了蔬菜果实的产量,改善果菜品质,还可以降低畸形果菜的比率,解决应用化学激素授粉所带来的污染等问题。目前,熊蜂授粉可以用于番茄、猕猴桃、甜瓜、蓝莓、草莓等园艺作物的生产和育种,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熊蜂基本介绍
熊蜂属于膜翅目蜜蜂总科熊蜂属,是一种多食性的半社会性昆虫,每巢有一只蜂后、多只雄蜂和工蜂。工蜂的生命周期为1~2个月,雄峰的生命周期为3~4周,蜂后的生命周期为1年。
熊蜂如何授粉(以番茄为例)
熊蜂采集花粉时,会用腿和颚抓住花朵并振动,从而来收集胸部附近的花粉,并把花粉放在花粉篮里,通常熊蜂会在花朵上留下咬痕。
如何保证授粉率
检查熊峰在花朵上留下的咬痕情况,黑色咬痕则说明雌蕊受损,棕色咬痕则说明授粉效果很好。总体来说,咬痕的颜色越浅,授粉效果越好,无咬痕就是没有授粉。
刚刚盛开的花朵花色较淡,对熊蜂的吸引力较差。
影响授粉效果的因素
熊蜂授粉效果受季节、花期和品种的影响较大。例如,作物在夏季对熊蜂的需要会多于冬季,大番茄对熊蜂的需求量会少于樱桃番茄。为保证授粉率,种植者应时刻注意温室内的开花情况,并在花朵开放数量较多的时候(一般为气温升高时),额外多投放1箱熊峰。但是如果花朵、花粉的质量差,熊蜂的数量再多也无法达到较好的授粉效果。
另外,蜂箱在厥夷诎诜盼恢貌坏保蜂箱存放时间过长(多于7天),熊蜂缺少食物来源,熊蜂活动过度等情况都会影响授粉效果。
授粉的理想气候条件为:温度17~25℃,相对湿度60%~80%,花朵颜色鲜艳,花瓣长度是萼片的1.5倍,花柱长度短于雄蕊,花药产生大量花粉。
当植物由于缺乏光照和同化作用,形成大量畸形花(即花朵的花瓣和萼片一般长),小花且不易开花或者由于营养过盛,花瓣长度大于萼片的1.5倍,都会影响授粉效果,导致植物不坐果。
投放蜂箱前的准备工作及注意事项
温室内应尽量使用对熊蜂无害的农药,在喷施农药时及时将蜂箱移走。若使用对熊蜂有害的农药,要在喷药几周后再将蜂箱重新放入温室。
花朵开放到达一定数量后,尽快投入蜂箱。并将蜂箱均匀放置于温室内。玻璃温室或者日光温室内蜂箱放置点约为1个/1000m2;拱棚内,蜂箱放置点约为2个/1000m2。
每个放置点最多摆放6~8箱熊蜂,要按箱体互相交错、箱口朝向相反的方式摆放蜂箱。
要水平放置蜂箱,不能将蜂箱放置于地面或者作物的正上方,也不能靠近CO2管道附近。要避免阳光直射蜂箱,并在蜂箱底部设置遮挡物,防止蚂蚁等昆虫进入。
最好在清晨安装蜂箱,避免在中午气温高时候安置蜂箱。安置蜂箱后不能立即打开蜂锁,要等30~60 min后再开。
在熊蜂确定路线期间要关闭天窗、门和风口,大约1 h左右。
为避免蜂蜇,工作人员不要碰撞蜂箱或惊扰熊蜂,不要喷香水或穿亮黄色、蓝色衣物。
熊蜂与蜜蜂的区别
和蜜蜂相比,熊蜂更为温和,在温室内更为活跃,有风或寒冷、多云天气,仍可活跃授粉。并且熊蜂体型大,授粉效率更高。此外,蜜蜂不为番茄授粉,而熊蜂却可以。
目前,利用熊蜂授粉已经成为世界公认的绿色食品生产的一项重要措施,随着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不断升温,无公害的熊蜂授粉技术正在逐步走进大众视野,得到大力推广。
工厂化设施园艺装备技术与应用
北京华农农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园艺装备事业部总经理 王海
设施园艺工厂化
一座能盈利的园艺工厂,一个轻松愉悦的劳作环境,一份幸福感与自豪感并存的工作,吸引着年轻农业工作者的加入,这就是设施园艺产业的未来。以工业理念发展设施园艺,就是让温室变成“厂房车间”,智能装备与生产物流系统变成“生产作业流水线”,在集约化的生产模式下,温室不再是只具有单一生产功能的“作坊”,而是具有全面集成、调度统一、高产高效、全产业链融合的生产性工厂。在我国现有的设施环境与条件下,无论是大棚,还是日光温室、连栋温室,都可以实现不同程度的工厂化,但是由于各类设施目标不同、路径不同,需要因地制宜,按需而定,以效益为中心,以工业生产思维为导向,实现效益最大化。
目前,我国部分设施园艺呈集群式规模化发展,但这和工厂化是有本质性的区e。例如一个生产基地拥有成片的日光温室,但仅仅是温室单体数量的复制,形成了数量规模化,没有实现生产集约化,其生产模式仍然是分散的个体经营。只有形成产前、产中、产后的全方位管理和全产业链融合,才能实现工厂化的价值。工厂化的魅力在于利用智能装备与生产物流系统形成生产作业流水线,从而减少人员的活动,增加单一环节的熟练性,实现操作智能化、产品标准化、环境可调控的集约化生产。
传统生产模式发展瓶颈
在传统的设施园艺生产环节中,生产瓶颈日益凸显,例如一个盆栽花卉的生产过程,通常会涉及种苗定植、种植生产、收货运输、分级包装、出货五个阶段,而人工管理、水资源利用、环境调控是当前盆花生产中遇到的主要瓶颈。从原料到商品,全程自动化不一定都能全面适用整个流程,但全程化的适宜解决方案却不可少,例如,应用潮汐式灌溉的新模式,可以解决人工浇水不均、植物叶病蔓延等问题;应用全新的苗床式物流栽培系统,可以解决出入货运输繁琐、生产调度困难等问题;应用局部节点设备,如播种、扦插等设备可极大程度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可见种植生产中每一个环节的效率提升,都具有效益倍增的效应。
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增加,以及人们对花卉、蔬菜品质提升的需求增加,设施园艺产业面临全面转型升级,需要更多的先进生产装备、生产技术、种植工艺融合发展,让植物从育苗到商品,形成一整套的规范化高效生产模式,进而逐步实现全面自动化。目前,北京华农农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针对种苗生产、盆花生产、水培叶菜类生产的全程自动化流水线体系已经形成,这不仅给公司带来利益,更推动了我国温室园艺生产自动化、智能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