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沟通与交流心理活动大全11篇

时间:2022-05-19 17:36:4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沟通与交流心理活动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沟通与交流心理活动

篇(1)

一、我不是无人知道的小草——人人设点,最广泛地掌握每个学生的心理状况

在我校的教学安排中,心理活动课为每两周一节。心理教师与学生接触较少,较难全面掌握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针对这一事实,笔者在心理活动课堂中把每个学生都当做需要关注的“点”,在相关的主题活动中,尽可能地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并能及时得到老师的反馈。在一对一的互动中,及时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动态。

例如,在“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的专题中,我们设计了“二十个我是谁”活动。在要求学生回答“我是谁”20遍之后,逐个检查并给予反馈。若发现有学生的自我认识趋于消极的情况,及时给予干预和认知的调整。在长期的心理辅导工作中,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种现象:那些在课堂上存在感很低、经常被忽略的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鉴于此,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我们会重点关注那些平时较内向、自我评价偏低的学生,积极引导他们悦纳自我。

二、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小组构线,运用同伴的正能量积极引导

在咨询中,笔者发现,人际关系的困扰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生于1990年后的高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处理与父母、与老师、与同学,特别是与异性同学的关系方面缺乏技巧,由此引发了较多的人际困扰。而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自我意识飞速发展,渴望独立和尊重,希望挣脱家长和老师的各种束缚,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叛逆心理。与父母老师相比,他们更喜欢与同辈的同学、朋友交流。针对他们的这种心理特点,我们在设计人际交往的相关主题时,通过开发和运用同辈资源的方式,开展“同伴互助”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例如,在同伴交往技巧的主题活动中,我们设计了“优点大轰炸”活动。在课堂上,学生以六人小组为单位,对每个小组成员轮流进行真诚的表扬,并将这些表扬的话语一一记录下来。然后,学生们把这些表扬制作成独一无二的奖状,颁发给每一位组员。在这样的课堂上,包容与支持始终在小组成员间传递和回应,每一位小组成员都能在肯定与被肯定的过程中收获良多。

人际交往方面的相关主题还有很多,亲子交往、师生交往、同学交往、异往等,都需要我们给学生更多的指导。小组活动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同伴的支持和分享中明白“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从而最大限度地运用同伴的正能量,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提高心理活动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我是我班一份子——班级布面,营造健康积极的心理氛围

拓展训练,是笔者较常运用于心理活动课堂的教学形式。这种以活动的形式开展的心理活动课,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向心力,让每一个班级成员都能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凝聚在一起。

篇(2)

在表演教学中,“交流”是指在行动的过程中舞台人物与人物之间想法、情感、意念、行为动作等的相互传递、作用和影响。舞台人物与舞台人物之间的呼出和吸收,刺激和反应。交流与形式如下:

演员自己与自己交流:是舞台人物在行动中与自己的想法、感情之间的交流。所谓自己与自己交流是舞台人物自己的情商和情感的交流,首先演员要认清自我,在话剧中往往会以独白的形式出现。例如:雷雨中周萍去找四凤,四凤和母亲发誓不再见他,内心中的冲突等。

与想象的舞台人物交流:这种交流并不存在真正的交流对象。例如:原野中仇虎与死去的父亲妹妹和阎王之间的对谈。与想象的舞台人物交流,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在进行自我交流,是与外部的幻想进行的交流。

舞台人物与舞台人物之间的交谈:这种交流是在相互中进行的,也可以叫做相互行动。主要指在想法、感情、目的和欲望上的相互作用。

斯坦尼拉夫斯基说过的“同对象的活的心灵的交流”,演员永远是以自己的活的心灵负载了人物的思想情感、目的和欲求,这种活的心灵永远属于演员自己的,演员以自己的身心作为所创造的角色的载体。例如:排练长恨歌。在排练和演出中我们往往会因为排练次数太多,对台词太过熟悉而缺失了最基本的第一反应。

在表演中对手之间的连贯性,情感和基调的配合,要依靠对手给的刺激交流来获得准确的自我感觉。例如:台词课。若二者之间所表达的意思情感基调等不在一条线上,这部作品也就不能成立。所以无论从演员心理和外部动作等方面一定要与自己的对手沟通,把握之间的度,让演员与对手更和谐。

没有对手的交谈:也可以说是一种想象中的舞台人物的交谈,演员向幕后并不存在的人物对话、喊话等都可以说是没有对象交谈。在电影电视中经常会遇到这种交流。

演员与导演之间的交流:不管是戏剧还是影视剧的人物塑造,都是在导演的总体把握下,依靠演员来体现的。演员的表演是决定演出或作品拍摄成败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导演的构思和意念是通过演员创造的人物形象来体现的。要求人物与导演之间的沟通,演员要把导演所想表达的思想意思表演出来,但是导演也不能一味地将自己的意念强加给演员,也许需要听取演员的想法和思想。无论是话剧也好,电影电视剧也好,演员与导演之间一定要及时沟通,才能更好地呈现作品。

此外还有演员与观众之间的交流。一般来说,与观众的交流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自我交谈和与其他舞台人物之间的交谈来完成的。还要注意演员与舞台和道具之间的交流。要求演员要具备适应能力。在一部话剧中,演员的台词和舞台上的道具、灯光、音乐等是没有多余的,它的存在都是为这部剧来铺垫的,都是作用于这部话剧。演员与道具舞台的交流,也就是演员要适应舞台上的一切事物。

适应概念:所谓适应,是在舞台行动中与行动的对象在意念、感情、目的和欲望上的相互交谈、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时所使用的办法。适应可以说是在接受演者的刺激的同时所产生的呼应,不去交流就无从适应,而没有适应也就无从交流。

心理上的适应:所谓心理上的适应就是搭档所给予的刺激,在自己心灵上的感受并且在感受的同时如何给予对方真诚的回应。

外部适应:舞台人物必须在演出中能够随时随地去真想、真看,真正地去感受、思考。所谓此时、此地,就是说舞台人物不能把自己事先准备好的东西在演出时直接照搬。

语言是有力的交流工具,是给予对手刺激的有力手段。演员研究角色台词的时候,必须寻找产生这些思想和话语的原因。角色的语言,首先是对于外来刺激感受的思想反应,在舞台上说话的时候要注意对手,不断对对手进行判断,检查行动的效果。交流时,传达和接受的过程,显然是互相交替着的,就是说当我在说话、你在听的时候,我就已经感觉到你的心理活动了。唯有密切注意对手的反应,细致揣摩对手的心灵,才可能为自己的行动适应获得有力的依据。

舞台交流除了语言之外,最重要的手段就是眼睛,要善于锻炼自己的眼睛准确地传达自己的情感。还有无言的交流与适应。

交流与适应在角色的塑造中所起的作用:第一,演员的交流与适应,能有效地促使表演者相互影响,引起与角色本身的共鸣。第二,演员的交流与适应,能真实地塑造角色的性格以及心理活动(于是之:你们创作一个角色要让观众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第三,演员的交流与适应,能使角色更富有真实情感、血肉丰满(表演艺术的实践活动实际上是情感上宣泄的艺术)。第四,演员的交流与适应,能激发表演者的热情,使其诠释的角色更加精彩。

篇(3)

作为医院精神科的护理人员,面对的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成员,患者都有严重的心理障碍,患者的认识、情感、意志、动作行为等心理活动均可出现持久的明显的异常,动作行为难以被一般人理解,他们的要求往往都异于常人,为了防止护患之间产生正面的冲突,而又要完成患者的要求,因此,我将自己总结的方法进行简要的论述。

1 了解患者的需要

精神疾病主要是以表现在行为以及心理活动上的紊乱为主的神经系统疾病,其是一种以精神无能,行为异常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多数精神科患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家庭、社会环境等外在原因,和患者自身的生理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等内在原因相互作用所导致的心理活动、行为、及其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要特征的病症,护理人员应积极的对患者的要求进行了解,并配合患者积极完成,由于患者的疾病种类以及疾病分为各个阶段,所以患者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护理人员应主动的去询问[1],在遇到患者病史中的隐私时,护理人员务必耐心对待患者的倾诉,并给出自己的意见、态度以及相应的鼓励话语,使患者对护士有亲切感与信赖感。

2 护患之间良好的沟通方式

患者病情的变化,治疗及护理合作行等各个方面信息的获得,都要依靠护患的沟通,所以,护患之间良好的沟通方式的掌握和运用的程度在 一 定程度上可反映护士的护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只有很好的沟通,才能更好、更巧妙的完成患者的要求。

巧妙运用语言工具,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是感情沟通的桥梁,不论是对健康人群间,还是对精神科的患者,语言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尤其的护患之间的沟通,语言交流是最有效的方法,人们常说"良好的护患关系是患者早日康复的基石,沟通技巧是链接护患关系的纽带",所以护患之间的沟通顺利与否直接对患者病情的好转有影响。

除了要讲究沟通方法之外,沟通环境也非常重要,所以,护理人员不能盲目的与患者进行交流,要注意周围环境,环境的选择要尽量让患者置身于一个和谐并且愉悦的氛围中,在这样的环境中与患者交流沟通患者感觉很舒心[2],就会由衷的对护理人员有一种心理寄托,从而产生信任感。

3 巧妙的完成患者的要求

精神科患者的要求往往会异于常理,有时候,为了不让患者失望,甚至是为了避免激怒患者而加重并且,护理人员不得不按照患者的要求去做,这就要求我们护理人员要有自己的处理方法,既能够巧妙的完成患者的要求,又不能违背常理。

对于患者不合理的要求,不能马上拒绝,可以先表面答应,这样可以先稳定患者,然后慢慢安抚患者情绪,可以先聊一些题外话,然后慢慢引导患者的要求中,告诉患者这样做是不太正确的,以及为什么不正确,此做法会对其他人造成哪些影响,最后,如果患者情况良好,还可以进行正确方法的指导[3];但是不论是制止还是指导,都要尊重患者,维护患者的权利及其尊严,对不合作的患者,护士都必须给予理解和谅解,防止一切不良因素给患者带来的躯体和精神痛苦。

而对于有些不想接受治疗要求的患者,则要有耐心做好解释工作.为患者治疗护理时,一定要做好解释,在病情允许的前提下,操作前尽量告诉患者操作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争取患者的合作.操作时要态度稳重, 技术熟练,动作轻巧,取得患者的信任.操作后告诉患者必要的注意事项,评估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并感谢患者的配合。

4 总结

作为一名经常面对特殊群体的护理人员,不仅要有很好的沟通能力,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与耐心,还要有遇事灵活运用的态度,面对特殊群体的特殊要求,不要盲目的服从,更不能急于拒绝,要做到巧妙的完成患者的要求,才能让患者对护理人员产生信任感,从而愉快的配合治疗。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G621.14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7-0094-01

一、小学管理中非制度管理概述

在二十一世纪倡导以人为本的时代背景下,现今的小学管理中非制度管理正在逐渐引起重视,管理者越来越意识到一个集体中,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情感交流这些非制度化的管理方式,在管理中起到了至关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非制度管理不但能增加集体荣誉感,同时具有亲和力的心理疏导与情感交流更能够增加这个集体中成员的凝聚力、向心力。

在当前小学管理中,一些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很多学校也基本按原来的管理模式去管理课程改革。要实现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除了要转变观念以外,校长、教师也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尤其是校长。“要想造就他人,先得造就自己”。校长、教师的质量是保持学校声望和地位的重要因素。小学校长必须具备先进的管理思想和较强的管理能力。

校长是学校工作的主要决策者.是教师的领头人.但学校工作的实施者主要是全体教职员工。教职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合作性会大大地影响学校目标的实施和完成质量。学校校长必须能使教职员工与自己达成共识,使自己得到教职员工的接受,并赢得支持与合作,尽量减少工作障碍,化解矛盾。因此。学校校长除了要有较强的计划决策能力,还要有有效的组织指挥能力。

二、心理疏导与情感交流的作用

教师在工作中,面临的压力和困难,来自于学校、学生、学生家长三方面,同时也面临着本岗位的竞争。国家的振兴在教育,教育的振兴在教师,尤其是大力倡导科教兴国,使得教师的压力源呈现多角度多方面的态势。

学校通过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提高了教职工的思想境界、生活情趣和个人品位,培育了教职工乐观、豁达、宽容的职业精神,调节了教职工的情感和心理。让他们以开阔的心胸和积极的心态,学会沟通,学会聆听,学会宽容,学会赞美,懂得感激,从而促进了自身和学校的共同发展。

通过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心理疏导与情感交流使得校长善于对各种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进行逻辑推理,抓住事物的本质,做出准确判断。这样才能客观辩证地认识人、教育人,认识事、处理事。校长在心理疏导与情感交流,知己知彼的的基础上周密思考,善于多方比较,提出有创见的计划、方案、方法。

三、心理疏导与情感交流的运用

校长通过谈话、日常接触、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不断提高沟通技巧。了解教职员工的心理特点,增进校长与教职工的理解与信任,促使教职员工能积极主动地做好课改工作。

心理疏导与情感交流中,校长与教师沟通的能力尤为重要。教师是有感情、有自己观念的复杂的人,要求校长要有能从心理上与教职员工沟通的技巧,这就要求校长要有如下的沟通能力:

第一,有能够把握教师的个体心理活动特点的技巧。校长要能利用观察、谈心、参加娱乐活动等形式,深入到教师中,多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呼声,了解他们的想法,把握他们的个体心理活动的特点,使教职员工把自己看作是值得尊敬、关心和真诚合作的朋友。对他们的思想倾向无论是肯定或否定,都能采用和善友好的态度来表达;对他们个人的习惯、特长、愿望、兴趣、爱好等表示心中有数和尊重,并给其创造发展的机会。在与教职工谈话时,表现出一种友好的态度,使教职工感到自己受到真正的重视。校长如能很好地跟教职员工沟通,按照教职员工的心理特点来进行管理,是能提高学校的效率,顺利推进课程改革的进行的。

第二,有迂回心理接触的技巧,赢得教师的理解与信任。

谈心是思想工作的传统模式,原本没有较多思想沟通的双方可能对正式的谈心有心理障碍。很难潜心入境,缺乏真诚,双方感情投入慢、少,甚至有人会产生抵触情绪。这就要求校长学会利用迂回方法与教师进行心理接触来达到目的。

迂回接触方法的最好形式是暗示。在工作中,校长要在教职工心目中形成非权力影响力,即让他们了解你的学识,在工作上肯定你,在情感上接受你,感觉到你对角色有适应,感觉到你对工作真诚投入而值得信赖、尊重。当他们自觉创造舆论时,就说明你在他面前的客观行为已经引起心理共鸣,谈心的条件便成熟了,这才可能进一步有更深的心理接触,互通思想,赢得理解与支持。

校长运用迂回心理接触教职员工。要能灵活地利用交叉的多向的信息传递渠道,间接表达对教师专业素质、工作能力的信任,以及对其优点、特长的赞赏。切不可在他们面前任意诋毁别人,同时还要相信同事不会做出任何可能损害自己威信和利益的事情。这是一种工作策略,也是一种素质。

四、在心理疏导与情感交流中的角色互换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都有独特的自我和精神世界。学校的管理应加强心理疏导、情感交流与其他方法并用,讲究心理疏导与情感交流的管理方法。保证学校团体的心理相容,要正确用权,使群众与领导者心理相容。

在服务过程中,校长要用自己的思想品德、工作作风、人格修养等方面的优良品质感化教职工,以获得实现领导的可能。要能通过心理疏导与情感交流与教职工心理相容,顺利合作。

其次,校长通过给教职工做心理辅导报告和对班主任的心理辅导培训,引导教职工学会换位思考,自我调节,自我减压。使教职员工在一个和谐的环境以积极的状态工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校的发展。

篇(5)

关键词:社会建构论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健康的概念也从一开始的身体健康没有疾病发展到现在的不但身体健康、还要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等。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更是要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此,高校需要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理念、新方式、新体系,努力培养一批适应学校和社会发展的心理健康人才。

一、社会建构论心理学概述

社会建构论是当代西方心理学中的一股重要学术思潮。它认为知识不是一种科学发现,而是一种社会建构。社会建构论心理学(social constructionist psychology)是社会建构论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在心理学中的反映。

社会建构论心理学认为:

第一,人的认识过程是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反映过程。个人描述、解释、说明他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过程是建构的过程。

第二,从社会建构的观点来看,心理现象存在于人与人之间,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互动、对话、协商、冲突、修辞等社会性过程,是人际互动的结果,是社会建构的产物。

第三,心理状态、心理过程要用语言表达出来,而语言是现在的,一切用语言表述出来的都是建构的。

二、社会建构论心理学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从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社会建构论心理学强调建构积极、主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氛围。

积极、主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氛围需要高校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活动。5.25心理健康月活动,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活动、大型心理情景剧表演活动、心理健康测试活动、心理图片展示活动、心理电影赏析活动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建构积极、活跃、健康的校园氛围,对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件提供良好的基础。

第二、社会建构论心理学强调建构沟通、对话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过程。

有了丰富多彩的心理活动,可以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在活动中相互沟通、相互交流、不断互动,在沟通、交流、互动中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过程是不断变化的,需要不断调整的。大学阶段对于大学生来说有着很多的不确定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正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的过程中解决自身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通过和大学生不断的沟通、交流、互动,引导他们正确处理问题,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基于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

基于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正是要在积极、主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氛围中,体现沟通、对话、交流、互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过程。

第一、在建构的沟通对话思想中促进学生自身不断学习心理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大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课下交流互动能够学到许多关于心理健康的知识。在学习和互动中,不但获得了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还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也能够帮助大学生在遇到一些心理问题时,自己或求助于他人进行很好地处理。

第二、在建构的沟通对话思想中促进家长与学生的沟通,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大学生虽然已经从中学阶段进入大学,但还未真正接触过社会。他们虽是从为数众多的中学生中选的佼佼者,但却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他们不仅需要学学的课程知识,更需要在父母、家庭的帮助下,在和家长的沟通互动中,在和谐的家庭环境中学会适应紧张的社会生活节奏。

第三、在建构的沟通对话思想中增强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交流。

在大学校园里,学生接受各个科目门类的教师传到授业解惑。大学生在接受知识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的是与教师会自己的沟通对话。在沟通对话中教师更多地了解学生,学生更多

的学习成长。

第四、在建构的沟通对话思想中,媒体尽量摒除负面新闻的传播,多给学生正面的、积极的影响。

大多数人倾向于关注负面的东西,新闻报道更是如此。很多负面的新闻报道最能博人眼球,而正面的、积极的新闻报道看得人相对较少。鉴于此,需要媒体在沟通对话的氛围中为学生营造积极的媒体环境。

第五、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作用。

在建构的沟通对话思想中,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大学生心理

健康教育活动,指导学生更多地掌握心理知识,提升心理水平。

在建构的沟通对话思想中教育行政部门将心理健康教育放在一个凸显的位置上,给予政策、资金的支持,不断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

如此,在学生、家长、教师、媒体、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等多方面的沟通协作的基础之上,构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定能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杨莉萍等.社会建构论心理学及其发展:对话科尼斯・格根.教育心理研究.2012.04

[2]叶浩生.社会建构论及其心理学的方法论蕴含.社会科学.2008.12

篇(6)

体育教学和其它教学一样,都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是体育教师指导学生自觉积极学习,掌握一定的运动知识、技能,提高健康水平的教育认识过程。体育教师教学的组织、观察、运用教材与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直接关系着学生掌握“三基”的能力和提高素质的实效。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教师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近年来,许多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与学”相互间的关系处理感到束手无策,常常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某个或一些教学环节把握不好,导致在课堂中出现伤害等意外事件,使学生的心理与体育教学的效果受到影响。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促使学生热爱体育、积极运动,本文从体育教师的角度进行分析性研究,从体育教师自身寻找影响学生心理因素的原因,提出改进的方法,为教学提供帮助。

1.课堂组织能力

1.1课堂准备工作

教师应该具有很强的组织能力,这样才能保证教学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师的组织能力首先表现在善于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编写和使用教材,以及组织体育教学,这样的组织能力是在一定深度的专业基础上,在掌握体育科学技术、更新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等情况下形成的。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就会对课堂上将出现的大多数情况都有所预测,减少课堂的复杂性。应当重点指出,教师的调查研究、深思熟虑的计划、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也是教师组织能力的重要条件。

2.学习能力

2.1掌握和运用教材的能力

教师全面掌握和运用教材的能力,对学生心理同样起着很大的影响。教师在备课中应根据教学对象,努力钻研教材,从教和学中区分教材中哪些是重点,哪些内容先讲或先做示范,哪些内容应该结合人体的知识加以说明,抓住时机启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再根据学生的原有基础和体育认识水平与接受能力,对教材进行适宜的调整和加工,使学生较容易地从动作的泛化阶段逐渐过渡到自动化阶段,从对体育的低认识逐渐过渡到高认识,从受教育的过程逐渐过渡到自我教育的过程。只有教师对课本熟练掌握,这一阶段才可以顺利进行,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他们的机体感受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认识。学生通过亲身体会,会感受到体育运动的乐趣与简便。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结合事例传授给学生一些体育各学科术科的知识,可以诱发学生的心理活动,启发学生在参加锻炼后的机体感受,促使他们思考,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动机,从内心产生对体育活动的认知度。

2.2更新知识能力

教师对体育科学的理解和知识的更新对学生的心理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如果教师对体育这门学科不从理论上,从跨学科和实践上进行研究,不断更新知识,学习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拓宽知识面,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地进行教学,那么就无法正确启发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从学生们个性心理和对知识需求方面讲,学生自身在不断地发展,接触的新鲜事物越来越多,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改革旧的传统教学方法,使教学方法与实践相联系、相适应,才能使得体育教学质量逐步提高。由此可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老师都必须具备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把学到新的知识、新的方法和新手段用来指导学生,运用交叉学科的理论(如:力、质量、速度、加速度、重力和惯性力等)来讲解,把交叉学科的新理论运用到体育教学中,确保体育教学的先进性,从而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通过科学理论来指导运动实践,使学生心理上有科学的保证,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发展体育教育事业。如果教师墨守成规,用老眼光看待现代的体育,缺乏对新知识的领悟,必将导致相反的结果。

3.语言表达能力、示范能力

3.1精炼的语言

教师的教育教学首先要靠语言来实现。教师的教学语言主要有口头语言、书面语言、体态语言等。教师的语言要精炼,在教学过程中语言艺术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创造一种和谐、亲切信赖的学习环境,使教学过程变得轻松、充实、统一。教师语言罗嗦、平铺直叙,缺乏面部表情和手势,将会使学生产生无味、疲劳和厌烦的感觉。其主要原因是教师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未能得到良好的沟通和交流,相互间的心理活动缺乏同感与共鸣,故无法把握住学生的心理活动。有的教师虽然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但应用知识不当也不能满足学生自我意念的需要,加上认识水平的差异也会导致相互间不能理解,形成了“教”而“不学”,“学”而“不教”的局面。所以说语言是沟通理解人的一条渠道,同样是教学的枢纽。这一切都需要教师用现代化的眼光合理加以分析、综合定论、化繁为简,善于运用现在教学的语言。在运用语言感染学生的心理的同时,体育老师还应使用适当的面部表情和手势,如此方能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心理活动。

3.2准确简易的示范

体育课与其它学科不一样,教师应精讲多练,所以说体育老师的示范很重要。正确优美的示范动作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和诱导性,可为学生学习创造良好的心理和生理条件。教师的示范能力直接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需要起着较深的影响,体育教学大部分是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的练习来完成的,教师的示范动作正确、敏捷、协调并富有力量和柔韧的美感,动作简单易于操作,可促进学生的直观视觉和情感的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彼此间能逐渐地校正自我行为和动机,提高教学效果。

4.观察能力、判断能力

4.1敏锐的洞察力

体育教师的观察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上体育课,全班学生都在不停地运动,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表现,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活动、运动能力、技术水平和身体发展状况,从中找出学生共同的特点,同时发现每个学生的个体心理差异和机体现状、特征,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影响学生,激起学生对体育教学和自身锻炼的愿望。教师要提高观察力,就要提高运用知识、更新知识和掌握心理学知识的能力。教师提高观察能力,才能全面深入迅速地了解学生的心理面貌,把握住最佳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起学生对学习的心理需要。

4.2精准的判断

在体育课上,学生通常是在不同的强度、不同的身体情况下完成各种不同动作,有许多情况需要教师灵活机智地对待,教师的工作对象是许多具有复杂心理活动的学生,随时都可能发生难以预料,必须特殊对待的问题。教师要通过学生的表情、身体状况、完成动作的质量来判断一个学生的心理情况,正确引导学生,在学生运动遇到困难时及时疏导学生心理,不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障碍。只有教师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当时的情景有分寸地进行判断和评估,才能激起学生的良好学习心理,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热爱体育课、热爱体育。教师如果不能迅速地了解、正确估计即将发生的事情并及时作出正确的判断,便不能正确解决问题和有意识地去影响学生。

5.想象能力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教师对学生在接受、理解和掌握自己的讲授、指导时的心理活动,以及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可能产生后果的想象力,对于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影响。具有丰富想象力的教师,不仅能预料学生的学习情况、个性心理特点、技能发展水平、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以及对待体育这门学科的认识水平,而且能预料他们的发展动向,获得预期的效果。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包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在创造性的劳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科学家、艺术家需要它,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类体魄的建筑师”,体育教师更需要它。

6.交往能力

良好的师生交流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激励因素,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努力改进有效的交流技巧,不断提高两者间的交流效果,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技术,提高技术技能,而且有助于体育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教师拥有交往能力,可以获得有关的教育改革、教学知识和方法的信息,而且在与学生交往中也能用现代体育发展和科学知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潜移默化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排球课上相互对传对垫,一位教师指定两人练习,由技术水平高的帮助技术差的同学,要求在几次课内达到规定的技术动作和传垫球的数量。从表面上看同学们是按教师的要求在练习,但实际上积极性不高、效果不明显。教师与学生交谈,学生提出建议,希望教师不要硬性指定谁与谁一对传垫球,最好是由同学们自由组合。虽然最后大多数的组合也是一个技术好,一个技术差,但大家的积极性高,效果明显。

教师通过与同学的交往可以了解学生的需要,通过与同行的交往可以了解其它学校体育改革的动向,是一种教书育人,获得反馈信息的交往,从而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更好地安排和寻求最佳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影响学生,鼓励和鞭策学生,教育学生,关心学生,激起学生的心理活动,以及对体育事业的热爱,纠正不良的思想品质。

总之,体育老师的教学能力犹如一门艺术贯穿在体育教学的始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体育教学的效果、作用。体育教师应认识自身的主导作用,拥有丰富的体育教学能力,诱导学生心理向良性方面发展,追求优化的教学效果,使得学生热爱体育,立志于做终身体育运动者。

参考文献:

[1]张流民.调动积极情绪,提高有效教学――体育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当代教学论坛,2009,(八).

篇(7)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074(2011)05-0146-03

据2010年11月30日的《哈尔滨日报》中的文章报道:2010年7月以黑龙江省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和“96311”哈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热线为平台,由来自黑龙江省的10余名从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研究的专家,联合完成了一项对全省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状况及对策的调查研究。据调查数据反映,因学业负担过重引发的心理问题咨询人数最多,学习压力导致厌学、情绪反应、失眠、焦虑等心理问题的有825人次,占咨询总人次的38.8%。家庭教育不当导致心理问题位列热点咨询问题的第二位,其中青春期教育成为热点话题。专家分析,忽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及未成年人自身心理健康知识缺乏是其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由此可见,中小学生不仅需要学习与创造的空间,更需要心理的支持和心灵的沟通。许多中小学因此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运用电话咨询、网络联系、板报宣传等多种渠道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建立学生心理健康记录档案,进行心理辅导服务,举办心理健康活动月或活动周活动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许多学校在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却存在着一些显性的问题,怎样改进是目前一个值得思考的热点问题。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三个显性问题

由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始的时间不长,还存在不少需要不断改进的方面,其中有三个突出的显性问题。

(一)课程开设存在随意性

目前,许多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由于课时量少,课程与教材的开发不丰富,教师上课的方式较为松散,使课堂内容单调、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有的学校每周一节心理活动课还常常被其他活动替换。这些原因导致该课程的开设不能较好的起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辅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的效果。

(二)任课教师存在非专业性

一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问题与思想品德问题归入一个范畴,没有深入思考和研究两者的区别与联系,甚至把心理问题当做思想品德问题来看待。把心理健康教育看做学校德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认为加强德育工作就是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于是没有专门设立心理健康辅导课或心理健康活动课。一些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以前或现在就是担任思想品德、社会等课程的老师,没有机会和时间参加相关的专业培训和指导,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的倾向比较明显。很多学校已经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教师仍然相当匮乏,有的甚至配置专兼职的心理教师都难以做到。心理老师兼任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辅导与咨询、心理训练等种种工作,人少任务多就不能充分满足学校心理服务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对从教人员的专业性要求较高,既要具备扎实的心理学科专业知识,又要积累有教育教学实践经验。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安排一些其他学科或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老师来做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这些勉为其难的老师既缺少心理学理论的专业知识和心理咨询的专业技术,又缺乏优质的教育教学方法,因此常常导致心理健康活动课效果欠佳和心理辅导没有成效的窘境。

(三)心理辅导存在片面性

有些学校忽视大多数学生的需求,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点放在对个别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导和咨询上,忽略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有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单理解为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放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把他们当做患者,不考虑问题的成因、涉及的心理深度和有针对性地改进目标;有的用不适合中小学生的心理疾病量表来测评学生,对一些国外的量表照搬照套,不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草率得出存在偏差的结论,导致学生高度紧张,甚至引发害怕心理辅导的焦虑。近年来,许多学校为了评上示范学校,按照评选条件和要求,纷纷配备心理咨询室,然而学校的心理咨询室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三个显性问题的对策

根据存在的上述三个显性问题,解决的策略如下:

(一)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性

要做好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要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相关理论,掌握必要的操作程序。每堂心理活动课都是以相关心理学理论基础为背景知识的,针对中小学生而言这些知识并不需要以学科的直接结论和理论形态呈现出来,而是需要经过教师处理后以比较通俗化、生活化的阐释形态出现,并渗透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在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基础上,还必须掌握应用于实践的方法,善于根据不同的对象和情境,精心设计心理辅导方案和心理干预措施,调适学生亚健康和不健康心理,矫正问题心理,增进学生心理健康。除此之外,还要重视心理活动课的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首先,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了解学生和组织教学内容。任课教师可以采用谈话法、问卷法、座谈法等方式,通过与学生、教师及家长的交流和调研,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觉察学生群体中存在的身心发展、学习、适应等普遍性的困惑和烦恼,以便教师课前确定教学目标,课上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与疏通。其次,注重学生体验活动的过程。教师以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身份主持课堂活动,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同伴友爱、群体活力和团队力量,促进形成健康人格,达到心理活动课的作用和目的。再次,课后适当留些思考。心理活动课需要唤起学生更多的感悟,在情感体验和情绪释放中,促进自身的心情调节和问题解决。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把课堂里悟出的道理进行正向迁移,处理好当前和其他的生活、学习困惑和问题。同时提倡学生把心理活动课后的所思所感写成心得或日记,适当的时候在小组或班组中与同学或老师进行交流。这三个关键点突出了心理活动课重体验、重感悟、重反馈的特点。

(二)增强专职教师培训的科学性

抓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训是重中之重。从多个方面培养专职、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对此,可以通过菜单式培训的方式来满足教师培训的需求。首先是专业技能培训。根据中小学心理活动课或心理咨询服务的要求,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与高校联合聘请经验丰富的专业心理学专家、教授,将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与生动的教育实践结合,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同时可以同相关部门联合测试,颁发学校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从而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规范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其次是研讨式培训。通过各类主题、各种类型的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多角度、多方面的就当前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广泛的交流、研讨,有利于学校之间和学科老师之间互相切磋、总结经验、取长补短。再次是以评促教式培训。以公开课、交流课或示范课的形式,让教师们相互学习,课后由专家进行点评,从中交流教学理念、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第四是专题式培训。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某个方面的专题或问题,邀请富有经验的专家或资深教师对专职或兼职的心理辅导教师进行讲解、指导,并进行互动交流和提高。做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对心理辅导教师是一个艰难的心路历程。因个体差异,有的方法有效,有的未必凑效。所以,要做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相关理论,掌握必要的操作程序,并做到身体力行,内外和谐,心神专一,化解隔阂,达到与孩子的真正沟通和理解。对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辅导或开设心理活动课的老师进行专业培训势在必行,其专业性不容忽视。

(三)增强学校心理咨询室的服务功能

学校心理咨询室面向全校师生和家长提供心理咨询、指导和服务。对来访的师生和家长而言,学校心理咨询室是他们获取心理指导的场所,是心理咨询教师与来访者进行面对面的以真诚为前提交流、沟通和解困的地方。心理老师与来访者就某一问题共同探讨,共同尝试,最终使来访者自己进行正确选择,从而达到促进来访者获得心理能量和健康发展的目的。

从实际和有效的角度来说,应该发挥好学校心理咨询室的服务功能:首先,针对学生的常见心理障碍,为他们解决学校适应不良、轻微神经症、常见的人格缺陷等心理问题,指导学生找到原因,进行自助,从而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的形成;其次,提供学习心理辅导,对学习困难和有学习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学业不良的类型和学业不良的成因诊断,帮助他们了解各自的学习心理特征,从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上进行改变和调适,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提升学业水平;再次,发现心理问题较重的学生,采用个别辅导已无法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时,及时向家长或监护人沟通,不放弃,不离去,共同寻找突破口,制定心理长期辅导方案;第四,开展对学校校教学教辅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和咨询工作,人人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常规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营造良好氛围;第五,做好家庭心理咨询服务工作,协助家长正确认识和对待孩子成长与发展所带来的家庭关系、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法、亲子关系的调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等问题。

心理辅导教师任重道远,在工作中既要认真耐心,又要善解人意,真正成为学生的“知心伙伴”,切实为学生排忧解难,为学生排除成长路上的心理障碍。心理辅导老师是学生的拐杖,心理咨询和训练要通过对学生的理解和帮助,从心理上增强他们自身的能量,让他们调整和改善认知、情感、人格、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困惑,帮助和引导他们心理健康发展,培养积极的人格,开发自身潜能,使学生个性得到完善与发展,生活和学习更加愉悦,使他们健康地成长。

The Evident Problems of the Mental Health for Student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and Targeted Strategies

WEI Pan-shi

篇(8)

体育教学和其它教学一样,都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是体育教师指导学生自觉积极学习,掌握一定的运动知识、技能,提高健康水平的教育认识过程。体育教师教学的组织、观察、运用教材与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直接关系着学生掌握“三基”的能力和提高素质的实效。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教师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近年来,许多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与学”相互间的关系处理感到束手无策,常常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某个或一些教学环节把握不好,导致在课堂中出现伤害等意外事件,使学生的心理与体育教学的效果受到影响。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促使学生热爱体育、积极运动,本文从体育教师的角度进行分析性研究,从体育教师自身寻找影响学生心理因素的原因.提出改进的方法,为教学提供帮助。

1.课堂组织能力

1.1课堂准备工作

教师应该具有很强的组织能力,这样才能保证教学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师的组织能力首先表现在善于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编写和使用教材,以及组织体育教学,这样的组织能力是在一定深度的专业基础_L,在掌握体育科学技术、更新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等情况下形成的。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就会对课堂上将出现的大多数情况都有所预测,减少课堂的复杂性。应当重点指出,教师的调查研究、深思熟虑的计划、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一也是教师组织能力的重要条件。

2.学习能力

2.1掌握和运用教材的能力

教师全面掌握和运用教材的能力,对学生心理同样起着很大的影响。教师在备课中应根据教学对象,努力钻研教材,从教和学中区分教材中哪些是重点,哪些内容先讲或先做示范,哪些内容应该结合人体的知识加以说明,抓住时机启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再根据学生的原有基础和体育认识水平与接受能力,对教材进行适宜的调整和加工,使学生较容易地从动作的泛化阶段逐渐过渡到自动化阶段,从对体育的低认识逐渐过渡到高认识,从受教育的过程逐渐过渡到自我教育的过程。只有教师对课本熟练掌握,这一阶段才可以顺利进行,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他们的机体感受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认识。学生通过亲身体会,会感受到体育运动的乐趣与简便。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结合事例传授给学生一些体育各学科术科的知识,可以诱发学生的心理活动,启发学生在参加锻炼后的机体感受,促使他们思考,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动机,从内心产生对体育活动的认知度。

2.2更新知识能力

教师对体育科学的理解和知识的更新对学生的心理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如果教师对体育这门学科不从理论上,从跨学科和实践上进行研究,不断更新知识,学习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拓宽知识面,理论联系实际,深人浅出地进行教学,那么就无法正确启发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从学生们个性心理和对知识需求方面讲,学生自身在不断地发展,接触的新鲜事物越来越多,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改革旧的传统教学方法,使教学方法与实践相联系、相适应,才能使得体育教学质量逐步提高。由此可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老师都必须具备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把学到新的知识、新的方法和新手段用来指导学生,运用交叉学科的理论(如:力、质量、速度、加速度、重力和惯性力等)来讲解,把交叉学科的新理论运用到体育教学中,确保体育教学的先进性,从而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通过科学理论来指导运动实践,使学生心理上有科学的保证,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发展体育教育事业。如果教师墨守成规,用老眼光看待现代的体育,缺乏对新知识的领悟,必将导致相反的结果。

3.语言表达能力、示范能力

3.1精炼的语言

教师的教育教学首先要靠语言来实现。教师的教学语言主要有口头语言、书面语言、体态语言等。教师的语言要精炼,在教学过程中语言艺术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创造一种和谐、亲切信赖的学习环境,使教学过程变得轻松、充实、统一。教师语言罗嗦、平铺直叙,缺乏面部表情和手势,将会使学生产生无味、疲劳和厌烦的感觉。其主要原因是教师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未能得到良好的沟通和交流,相互间的心理活动缺乏同感与共鸣,故无法把握住学生的心理活动。有的教师虽然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但应用知识不当也不能满足学生自我意念的需要,加上认识水平的差异也会导致相互间不能理解,形成了“教”而“不学”,“学”而“不教”的局面。所以说语言是沟通理解人的一条渠道,同样是教学的枢纽。这一切都需要教师用现代化的眼光合理加以分析、综合定论、化繁为简,善于运用现在教学的语言。在运用语言感染学生的心理的同时,体育老师还应使用适当的面部表情和手势,如此方能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心理活动。

3.2准确简易的示范

体育课与其它学科不一样,教师应精讲多练,所以说体育老师的示范很重要。正确优美的示范动作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和诱导性,可为学生学习创造良好的心理和生理条件。教师的示范能力直接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需要起着较深的影响,体育教学大部分是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的练习来完成的,教师的示范动作正确、敏捷、协调并富有力量和柔韧的美感,动作简单易于操作,可促进学生的直观视觉和情感的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彼此间能逐渐地校正自我行为和动机,提高教学效果。

4.观察能力、判断能力

4.1敏锐的洞察力

体育教师的观察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上体育课,全班学生都在不停地运动,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表现,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活动、运动能力、技术水平和身体发展状况,从中找出学生共同的特点,同时发现每个学生的个体心理差异和机体现状、特征,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影响学生,激起学生对体育教学和自身锻炼的愿望。教师要提高观察力,就要提高运用知识、更新知识和掌握心理学知识的能力。教师提高观察能力,才能全面深入迅速地了解学生的心理面貌,把握住最佳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起学生对学习的心理需要。

4.2精准的判断

在体育课上,学生通常是在不同的强度、不同的身体情况下完成各种不同动作.有许多情况需要教师灵活机智地对待,教师的工作对象是许多具有复杂心理活动的学生,随时都可能发生难以预料,必须特殊对待的问题。教师要通过学生的表情、身体状况、完成动作的质量来判断一个学生的心理情况,正确引导学生,在学生运动遇到困难时及时疏导学生心理,不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障碍。只有教师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当时的情景有分寸地进行判断和评估,才能激起学生的良好学习心理,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热爱体育课、热爱体育。教师如果不能迅速地了解、正确估计即将发生的事情并及时作出正确的判断,便不能正确解决问题和有意识地去影响学生。

5.想象能力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教师对学生在接受、理解和掌握自己的讲授、指导时的心理活动,以及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可能产生后果的想象力,对于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影响。具有丰富想象力的教师,不仅能预料学生的学习情况、个性心理特点、技能发展水平、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以及对待体育这门学科的认识水平,而且能预料他们的发展动向,获得预期的效果。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包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在创造性的劳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科学家、艺术家需要它,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类体魄的建筑师”,体育教师更需要它。

6.交往能力

篇(9)

关键词:  脑卒中;心理障碍;护理

1 临床资料

脑卒中患者58例,年龄50~75岁,男42例,女16例。糖尿病10例,高血压36例,高血压糖尿病12例。器质性病变致心理障碍16例,心理因素致心理障碍42例。

2 心理分析

脑卒中患者由于起病急、病情重、生活突然不能自理,需他人照顾,部分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不能表达自己的需求,情绪波动较大,烦躁易怒。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对家庭生活质量影响大,精神极度压抑,老年人平时就认为自己被社会淘汰、自卑感重,儿女工作忙碌,语言交流少,一旦患上脑血管病,很容易出现缺乏生存的信心,甚至有轻生的念头或举动。

部分患者是家庭的经济支柱,一旦患病,家庭经济大厦倒塌,家庭成员不知所措,而患者自己更悲观沮丧、焦虑不安、思虑过度,甚至放弃治疗。所以,此类疾病患者多有抑郁心理,但由于抑郁心理与器质性疾病交织在一起,导致临床症状不明显,抑郁心理不能得到及时发现,及时纠正。这就要求医护人员不仅对疾病的治疗有较高的认识和警觉性,还应包括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关怀,对家庭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的分析,多与患者及家属交谈,倾听其心声。

3 护理对策

3.1 创造良好护患关系的气氛及环境 护士应该建立一个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的和谐、安全、安静、舒适、整洁、支持性的护理环境,使患者在接受治疗及护理服务过程中保持较好的心态,尽可能使病人发挥自己的潜能,最大限度配合治疗、护理及康复活动。护士同时应充分尊重患者的权利及人格,平等对待每一位患者,并通过自己扎实的护理知识及技能,增加患者对自己的信任感,使患者感到被接纳和理解,减少患者由于疾病而造成的焦虑、孤独、忧虑、恐惧等心理,以发展良好的护患关系。

3.2 做好基础及康复护理 根据病情程度和肢体功能障碍情况,护士应主动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与交流,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的动态变化,并协助做好基础及康复护理,包括良肢的活动,患肢的摆放及摩擦,大小便失禁、尿潴留及便秘的处理,肢体技巧性训练,步态训练、饮食护理指导、及时翻身叩背等,以给予患者躯体及心理支持。

3.3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都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也是病人最需要、最重要的护理工作,不良的心理状态是脑血管疾病复发及加重的因素,护士应做好疾病不同时期的心理调整(如,急性期、稳定期、康复期),患者病情程度、心理承受能力、家庭状况、学历、性格等情况各不相同,病情表现及心理活动各异。因此,护理工作应该做到个性化,针对性实施护理措施。

3.4 药物治疗 脑卒中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对于症状轻者,仅表现为情绪低落、主动性差、心情沉重、忧心忡忡,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的患者,主要从心理治疗入手,有专业医师或护士做好与患者的沟通交流,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症状较重伴有焦虑,甚至有轻生念头或行为的患者,需要药物治疗,目前临床多选用百忧解20 mg,1次/d,晨服,多在服药后2周见效。

篇(10)

1.1患病时的心理特点飞行人员是一特殊职业群体,对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要求很高,当他们患病时,受职业、家庭、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心理压力很大,易诱发心理疾病。飞行员住院后陌生的环境、疾病的痛苦及角色的冲突均使他们感到恐惧和焦虑,表现为烦躁、抑郁等症状。

1.2经历同行出事故时的心理特点飞行员因操作失误或飞机出现故障导致重大事故的事件虽然发生的几率很小,但一旦发生,对周围的飞行员影响很大,有的人因害怕而产生停飞的念头。

1.3医学鉴定中心对飞行员心理特点的评价飞行员除需治疗身体疾病外,还应作出准确的飞行结论。飞行员每年进行一次大体检,评价其身体状况,鉴定是否符合飞行要求,飞行结论的不同必然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如飞行结论不合格而飞行员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希望结论合格;如飞行结论合格而飞行员因一些因素影响不想飞行,要求停飞。这些心理状态,直接影响飞行员的身体、工作及飞行安全。

1.4康复疗养时的心理特点康复疗养是维护飞行员身体健康的重要环节,疗养期间不同的阶段会产生不同的心理问题。入院阶段,环境生疏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使飞行员感到不适应;体检实施阶段,健康疗养的飞行员对体检项目和安排不重视,有的拒绝检查尿便常规,认为不重要,康复疗养的飞行员急于了解健康状况;出院阶段,飞行员关心未来的飞行计划安排以及自己的身体状况能否很快投入飞行。这些因素直接关系到整个疗养效果。

2心理护理措施

2.1运用护理美学,调节异常心态病人在就诊、治疗、住院期间接触最多的是护理人员,飞行人员更是如此。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加强自身修养,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着装整齐美观,动作大方得体,态度和蔼耐心,服务热情周到,一视同仁,实行首问负责制,及时解决他们的问题,以形象美、语言美去影响改变飞行员的异常心态。

篇(11)

“社交形象焦虑”不存在

网上所谓的“社交形象焦虑症”并非是一种心理疾病。在社交网络平台上期待点赞、关注别人的评论,有的表现为注意自己的形象等,不是什么太大的事,期待落空而产生的轻微焦虑情绪也并非典型的疾病症状。这些表现的背后弥漫着的“快来关注我”的心理渴望,是人们社会心理活动的体现。

人们需要关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威廉?詹姆斯在其《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曾写道:“如果可行,对一个人最残忍的惩罚莫过如此:给他自由,让他在社会上遨游,却又视之无物,完全不给他丝毫的关注。”缺少关注对人们来说是件不快或者痛苦的事情,因为人们有需要关注,寻求关注的心理。

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当人们的基本生活满足后,寻求关注、获得自尊的心理需求自然而然地也就来临了。

我们需要被“点赞”

沟通是满足人们需求、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也是人们情感分享、思想交流的工具。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与传播特点,导致虚拟网络沟通成了人们彼此交流的重要方式。网络具有跨时空性、便利性,人们能迅速把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发送出去,以满足抢先、追新、求速、好奇、展现自我等心理。匿名性、虚拟性的特征导致人们可以不顾现实的控制,尽情地扮演自己希望的角色,交流的内容也远远超出传统的面对面交流,甚至包括那些自我感受、自己隐私的东西,只要你愿意,一切皆有可能。

人们的交流在于互动,所以在发出信息后,人们会期盼有所回应,以了解别人的态度或看法,从而不断地修正自己。一些人通过微信、语音等传播出去,并非简单的单向交流,而是也要从别人那里获得点什么,如期待别人或多或少地给你点个“赞”,发个笑脸或做个善意的评论等,这是一个司空见惯的过程或现象。在意别人的看法或关注没有错,只是别太过。

低自尊者更易焦虑

在社交中,主动向他人暴露自身相关信息的行为被称之为“自我表露”。一般而言,现实生活中,对自己有积极态度,对自己感到骄傲,感到自己是成功的、有价值的那些具有高自尊的人,通常善于自我暴露,相反那些低自尊者不喜欢自我表露,他们害怕暴露自己的缺陷,担心受到他人轻视和诋毁。

网络微信中留言透露心声,在公共平台上发自拍等等,都是自我表露的形式。由于网络交流不像现实生活中的交谈,低自尊者可能觉得网上交流对自己不利的风险远远低于现实交流,因而更乐于在网上暴露自己。发表在《心理科学》上的一项研究证实了这一点,研究者找了80名被试者,让他们填写自尊量表,结果提示,低自尊的人觉得在网络上表露自己更安全。

采用网络交流,人们并不需要立刻做出回应,低自尊者可以深思熟虑找个最合适的方式应答,有足够的时间思索,以期获得满意的心理感受或效果,因此,网上自我暴露对低自尊者更具吸引力。低自尊的人能够在网络交流中产生更满意的感受,而网络的匿名性会鼓励那些害羞、孤独、社交障碍患者和低自尊的人群表露自己。

网络社交压力并不小

然而,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特别是熟人社交圈,比如微信朋友圈的出现,匿名性慢慢在消解,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压力已侵袭网络交流。另一方面,评论、转发、点赞等反馈的及时、多样与量化,也增加了低自尊人群在网络社交方面的焦虑情绪。

网络只是提供了虚拟交流平台,低自尊的人可以方便地利用网络交流,然而,导致他们易于出现焦虑的低自尊本质的东西并未改变。他们还是担心自己够不够上相?有没有说错话?会不会冷场等?社交反馈的压力反使低自尊人群更加注重自己在他人面前的形象,从而出现“社交形象焦虑症”中的各种心理或表现。低自尊者,自尊心更强,彼此矛盾与冲突使低自尊者易焦虑。

除此之外,人们更喜欢“正能量”信息的传播和传播者,而低自尊的人很容易消极,缺乏自信,经常发些如悲伤、愤怒、挫折和焦虑等负面的东西,因此很难感受到应有的关注,更感到失落。

如何提升自信与自尊

低自尊的人在社交中出现的问题还是要从自身找答案。一般来讲,自尊水平的高低与成功、主观期盼有关。越成功,或成功对个体的意义越大,或主观期盼越低,自尊水平则越高。成功受许多因素影响,不是很容易就能做到的,然而通过降低生活、工作的期盼欲望,这样,一个小的成功就可能令人欣喜不已,提升自信与自尊。

1。正视自己的问题,而不仅是消极评价。掩盖自己的不足,避免让别人发现,太看重自己的“表现”或面子,只能令自己更加敏感。

2.合理归因,改善认知偏差。低自尊者在遇到挫折时,会将原因归结于自身的特质上,比如发信息给别人没有及时收到回复,他可能认为是自己的卑微而导致他人的漠视,而不去具体分析各种可能性,比如收件人也许手机没电等。

3.活出自我,提升独立性。低自尊者通常过分依赖他人,过分关注他人的看法,将生活的主动权拱手于他人,这些都不利于自己的成长。自己要有独立性,关注自己取得的成功,哪怕是小小的成绩,不断强化,慢慢提升自尊水平。

4.选择参与或扬长避短。选择那些适合自己、能取得成绩的活动,有益于增加自尊。

5.根据相似性原理寻求比较。选择身份、地位等相似的人作比较,把自己放在恰当的位置,会增加自尊。

不要与社交焦虑障碍混淆

尽管网络版的“社交形象焦虑症”不是病,低自尊者也仅表现的是心理活动方面的一些特点,然而,临床实践中涉及社交形象的某些精神心理疾病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影响还是很严重的。

社交焦虑障碍(社交恐惧症)的主要表现为:

明显而持久地害怕暴露于陌生人或可能被他人审视的场合,或担心自己出丑、做出令人难堪的行为,诸如害怕在其他人面前做事如说话、吃东西、写东西等;

暴露于所害怕的场所总引起焦虑,表现为与情景有关的焦虑甚至惊恐发作;所害怕的场所无法回避时,则忍受持久强烈的不舒适体验、焦虑乃至痛苦;

回避、焦虑体验或害怕情景的痛苦显著影响生活、职业学习功能、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或因恐惧导致明显痛苦或纠葛。

如果有上述表现,且不是因为药物、物质、其他躯体疾病导致的,就可考虑社交焦虑障碍了。

罗森伯格自尊量表

该量表目前是我国心理学界使用最多的自尊测量工具。由5个正向计分和5个反向计分的条目组成。量表分四级评分,“非常同意”计4分,“同意”计3分,“不同意”计2分,“非常不同意”计1分,1、2、4、6、7正向记分,3、5、8、9、10反向记分,总分范围是10~40分,分值越高,自尊程度越高。

1.我认为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至少与别人不相上下。

2.我觉得我有许多优点。

3.总的来说,我倾向于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

4.我做事可以做得和大多数人一样好。

5.我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值得自豪的地方。

6.我对自己持有一种肯定的态度。

7.整体而言,我对自己觉得很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