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鼓励人的经典语句大全11篇

时间:2023-01-03 05:38:2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鼓励人的经典语句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鼓励人的经典语句

篇(1)

3、哪怕是最没有希望的事情,只要有一个勇敢者去坚持做,到最后就会拥有希望。

篇(2)

作文难,不是一个人的感受,而是整个学生族的心声。中高年级的孩子,虽然涉世不深,但是恐怕早已被“世故”成人影响了,他们对作文充满着敬畏,在他们眼里作文是少数优秀孩子的专利,是作家才有的非凡能力。实际上作文已经在孩子们的笔下了,三年级上册教材习作1中“有好多同学上学期的写话,就已经是习作了。”的说法,受这句话的启发,我首先把课程表上的作文课,悄悄改成了写话课,消除孩子们的畏难心里。我班有学生发现课程表上没有作文课,他们既惊讶又担心:别的班孩子都写作文了,我们怎么还学写话呀,我们要落后了。我是笑而不答,日子久了,他们也就不问了,更没有孩子提及作文的事,在我们的世界里没有作文,只有写话,写话是一二年级小孩子干的活,现在我们中年级的大孩子来写,小菜一碟。孩子们对习作的敬畏,慢慢在感性认识和实践中消融了。

二、定准训练目标,循序渐进

目标能激励人积极向上,为之努力,为之奋斗,但是如果目标太高,太远,无法企及,则会令人失望,从而放弃目标,走向消极。小学习作教学目标一直在人们的潜意识中一次次被拔高,一次次把习作和文学相融相生,令孩子们觉得自己虽然在不懈努力,用心作文,却与作文日益陌生,相去甚远。曾经听说过一位老师,这样批改学生习作,只要学生作文题目写在第一行的中间,每小节开头都空两个,这样的习作就能得100分。受这位老师做法的启发,我想我们的习作训练要完成的任务很多,要达成的目标也不是一次两次训练,一朝一夕的功夫能够实现的,我们要围绕中级段的习作教学目标进行细化,将年段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小任务,逐步地训练实施。例如在学习《北大荒的秋天》第四自然段时,体会作者如何把“原野热闹非凡”写具体,模仿这一段的写法,学习把一个意思写具体。批改学生习作时,只要是围绕一个意思来写,语句通顺,就能得到一百分。这样孩子与作文的心理距离就近了,不会觉得作文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至于按照一定的顺序,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把事物写生动、写具体,这是以后习作训练的目标,循序渐进,顺乎孩子的天性,由易到难,逐层训练,逐渐深入。

三、守望生态阅读,让经典滋润言语

一个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2―13岁)是发展记忆力的黄金时期,是学习语言文字的最佳时期,心灵最清澈的年龄阶段走近经典与经典共成长,熟读背诵经典美文、唐诗宋词,进行文化熏陶,储备经典言语,从而达到厚积薄发。

篇(3)

优秀传统文学作品中有许多鼓励人积极向上的语句和章节,例如,《周易》中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倡导,主张人们应当发愤图强、劲健刚强。孟子“舍生取义”的人生主张则启发我们要有牺牲精神,做人应当为正义事业奋斗不息且不惧牺牲。同时他还提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提醒人们在顺境中应当有忧患意识,逆境之中应当奋起拼搏,在苦难之中寻求生存之道,探求生命的希望。诸葛亮则以“志当存高远”鼓励年轻人树立远大理想,不应为眼前利益所迷惑。顾炎武在其著作中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告诫青年人应当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当今社会,部分大学生受到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不务正业,沉迷于玩乐,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还有部分大学生崇尚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在生活中肆意攀比,一些大学生甚至因为自己的物质条件较差产生抱怨和自卑的情绪。而优秀传统文学对当前大学生面临的这些思想道德问题,无疑是一剂良药,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奋斗意志,鼓励大学生树立积极昂扬的人生态度。

(二)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

我国古代教育较为重视个人的内在修养,关注道德教育,儒家提倡“修身治国平天下”,将“修身”作为人的立世之本。儒家思想创始人孔子将“仁”作为其教育思想的核心,且提出“从己于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两个方面,来达到“仁”的境界。另一位重要的儒学人物孟子则以“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作为大丈夫的衡量标准。提倡君子应当不畏强权、坚持正义、坚守节操。这些儒家学说不仅闪耀着思想光芒,还具有强大的人格力量。林则徐则在其作品中指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主张人生在世应当拥有广阔的胸怀。同样倡导包容精神的还有“和而不同,”。这些优秀传统文学中的主张和理念,对于完善大学生人格,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改进大学生的处世原则,都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互助、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增强他们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人们报效、忠诚和热爱祖国的一种思想、意志和情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共同价值信仰。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民族追求。我国传统文学中有许多倡导爱国主义的作品和思想。例如,道家创始人老子就曾指出“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礼记》中也主张人们努力构建“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屈原在其著作《离骚》中高呼“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命运的关怀。范仲淹则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语句表达自己的家国之忧。可见,学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学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大学生多关注国家与人民的生存情况,并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优秀传统文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文化呈现出鲜明的多元化特点,面对西方思潮的涌入和影响,部分大学生未能抵挡西方消极思想的影响,价值观念和生活理念逐渐扭曲,在各种思想和观念的碰撞中逐渐迷失了自我,盲目崇拜西方价值观,滋生了虚无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自私自利的思想,这无疑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极为不利。通过以上论述不难发现,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学对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具有积极意义,因此,高校必须根据教学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机融入优秀传统文学,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将优秀传统文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

若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融入优秀传统文学,首先必须加大传统文学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比例。在思想政治课程讲授中渗透传统文学。可以选取经典名篇进行解读、赏析和研究,发现和弘扬其中蕴涵的民族美德和道德情操。或赏鉴经典传统文学篇目的作者情感、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从而增强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同时,还应鼓励大学生将传统文学中的优秀精神与自己的生活、学习、责任、工作联系起来,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传统文学中关于真善美及民族精神的诠释和弘扬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水平也有重要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鼓励学生诵读和研究传统文学作品,必须注意方法和内容,应避免机械的教条化传授。我国著名古典文学专家霍松林先生就曾指出:“古典文学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其经典篇目凝聚着我国的民族精神,并闪耀着爱国主义的光芒,因此,通过研究传统文学优秀作品可以有效提高国民素质,这实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可见,若要培养大学生和谐处事的观念、爱国主义情操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提高大学生的审美品位,就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视传统文学的渗透。例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为学生讲解《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等思想理念,帮助大学生养成诚信待人、理解宽容的高尚品质。或引导学生解读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赏析《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语句,引导大学生树立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又或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慷慨之语培养学生的民族气节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融入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学精神和作品,能够宣扬慎独、明礼、博爱、诚信等优秀品质,进而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

(二)将优秀传统文学融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

众所周知,校园文化活动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塑造人格、陶冶情操、启迪思维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将传统文学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渗透到大学生活的各个场景、细节和角落中,让学生时常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首先,可以定期举行传统文学报告会和学术讲座,例如“国学经典”讲座,详细解读国学经典,以增强大学生对优秀国学著作的认同感。其次,要把握重要的历史事件、传统节日和纪念日,并以学校、院系、班级为单位举办相关的宣传活动,邀请英雄模范、道德榜样、专家教授做专题报告会,用榜样的力量号召大学生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再次,要组织传统文学相关的读书活动,例如,举办经典著作研读活动、传统文学知识竞赛、经典格言比赛等,并开展与传统文学相关的歌咏比赛、文艺表演等,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接受传统文化的感染。同时,还应当鼓励大学生践行传统文化,参加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具体实践中体悟传统文学的魅力,进而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

(三)将优秀传统文学融入高校媒介宣传中

网络及新闻媒体被高校媒介视为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学,应充分重视高校媒介的宣传作用。首先,应当在校园内创设传统文化宣传栏,介绍相关的传统文学知识,扩大宣传范围。其次,应当关注影视剧院和校园广播等媒体,将其作为宣传传统文学的重要渠道,院系可以组织学生定期观看相关的影视作品,宣扬传统文化中的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加深大学生对传统文学的理解,进而提升他们的道德境界。再次,可以开设“红色经典”网站,并通过微博、微信、论坛等社交网络传播传统文学知识,增强传统文化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觉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篇(4)

“TVB体”是指大量套用TVB电视剧中的经典台词来“吐槽”或者寻求“安慰”,这种新的网络文体被赞语言平实却“很疗伤”,成为新的“吐槽”方式并在网络上走红,受网友追捧。

关于“TVB体”的来源,据说是因为某网友于2011年8月26日在天涯论坛发了这样一个帖子:“我找不到男朋友,大家可不可以用TVB语气安慰我一下。”随后,马上有网友回复:“发生这种事,大家都不想的。感情的事呢,是不能强求的。所谓吉人自有天相,做人最要紧的就是开心。饿不饿,我给你煮碗面?”该帖子迅速激起港剧追捧者的热情,大家纷纷效仿,总结出了很多香港TVB剧中经典台词,并用这些典型TVB台词来“吐槽”,或者安慰“倒霉”明星。就这样,被网友称为“很疗伤”的“TVB体”风靡网络,成为时下最流行的网络语体。

一、TVB体语体特点研究

TVB体举例:

TVB体“刘翔版”:跑跨栏呢,最重要的就是开心。破世界纪录得金牌这种事呢,是不能强求的。我们练田径的光练下肢力量了,结果今天比赛最后让古巴人拿三头肌搅黄了。发生这种事呢,大家都不想的嘛。呐,肚子饿不饿呢?回家吃火锅。赛后采访,可不可以不是冬日娜呢?(《北京晚报》)

TVB体“涨工资版”:呐,工资涨不涨无所谓啦,最要紧的就是开心。涨吧,是不能强求的。呐,领导没有说给你涨,是领导觉得你还有许多才能没有开发出来。发生这种事呢,大家都不想的。呐,我这里有五毛钱,要不要拿去啊?(网友@fensi)

TVB体“高三版”:读高三呢,最重要的就是开心,最后能不能考到重本呢,是不能强求的;这次摸底考净考了我们没有复习的知识点,发生这种事,大家都不想的;有些事情是不能勉强的,我们已经尽力了;吉人自有天相,如果不开心就哭出来吧,哭出来会舒服点;你肚子饿不饿?我煮碗面给你吃,吃完去写作业去。(《北京晚报》)

TVB体“国足版”:做球迷呢,最重要的就是开心。国足赢球的事呢,是不能强求的。呐,积极地助威呐喊却仍然输球呢,那是他们不懂得珍惜。发生这种事呢,大家都不想啊。听不懂主教练的话,我给你找个翻译?(《北京晚报》)

TVB体“编辑版”:呐,做编辑呢,最要紧的就是开心。写稿子的事呢,是不能强求的。呐,作者不给你写,是他们不懂得珍惜。发生这种事呢,大家都不想的。呐,我发了围脖,要不要来转一下啊?(网友@0.618)

上述例子取自《北京晚报》和网络资源。笔者从大量的网络“TVB体”例子中总结出“TVB体”的以下几个特点:

(一)香港TVB经典台词的运用

香港TVB剧的经典台词是网络“TVB体”的强力支撑,这些经典台词几乎是每部香港TVB剧中一定出现的语句,在网友们回忆少年追剧的美好时光时,大量香港TVB剧经典台词被挖掘出来。例如上述“TVB体”中出现的“做人(可替换)呢,最重要的就是开心”“感情的事(可替换)呢,是不能强求的”“发生这种事呢,大家都不想的”“你肚子饿不饿?我给你煮碗面”。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香港TVB剧经典台词也会被搬上“TVB体”,例如:“有搞错?”“东西可以乱吃,话可不能乱讲啊”“你知不知道大家都很担心你啊?”“最近发生了这么多事,我想一个人静一静”等等。

正是由于香港TVB剧经典台词的运用,网友称“TVB就是这个味道”。

(二)“呐、啊、呢、了、吗”等语气词的大量使用

首先,最显著的语气词就是“呐”的运用。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呐”是作为语气词“哪”的异体字;在“TVB体”中,语气词“呐”全部位于句首,起到句首发语词的作用,相当于古汉语中的“夫”,没有具体的实在意义,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笔者认为,“TVB体”中“呐”更多的成为一种“口头禅”,只是起到一种强调语体特色拉近交际者之间的距离的作用。

另一方面,除了大量的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疑问等语气外,句中语气词的运用也是“TVB体”的一大特色。语气词不仅可以出现在句尾,也可以出现在句中,主要表示停顿,一般用在句子停顿较大的地方。语气词用在主语、状语或并列项之后,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TVB体”想要表达一种“吐槽”或者“安慰”的语气,句中语气词的使用起到舒缓语气、加强停顿的作用。例如“做编辑呢,最要紧的是开心”“发生这种事呢,大家都不想的”,读起来就有语气平缓、亲切之感。

(三)以提供帮助式的反问句结尾

从网友创作的大量“TVB体”的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几乎都是以提供帮助式的反问句来安慰“受伤者”。例如,“我这里有五毛钱,要不要拿去啊?”“听不懂主教练的话,我给你找个翻译?”“你肚子饿不饿?我给你煮碗面。”“我用了你最喜欢的‘TVB体’,要不要一起求个粉?”“我发了围脖,要不要来转一下啊?”“我准备了软件大全,要不要一起去忽悠一下?”

反问句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感彩更加强烈。在“TVB体”的具体语境中,为了表达网友间的关心、问候尤其是对于“受伤者”的安慰之情,这种以提供帮助式的询问似乎成了必不可少的情感表达,也更容易引起共鸣。

(四)反应时事、社会,起到鼓励、安慰作用

从内容上看,“TVB体”主要是以香港TVB剧中经典台词为依托,反映时事、社会生活或者个人生活状态,在“吐槽”的过程中,认清社会、行业、时事的现状,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也就是达到“安慰”的效果。例如,针对时事热点问题的,网友用“TVB体”对一些倒霉的明星进行安慰;针对各个职业的心酸,网友们用“TVB体”来认清职业特点,从而鼓励人们平和对待一切不公平现状,乐观生活等。

二、“TVB体”风靡网络的原因分析

(一)“TVB体”与语言模因

模因(meme)一次最早见于道金斯所著的《自私的基因》,道金斯创造这个词主要是用以说明文化进化的规律,他认为模因是人类文化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文化遗传单位。根据道金斯的观点,能够通过复制和传播的语言、文化习俗、观念和社会行为等都属于模因的表现。语言就其本身而言亦是一种模因,只要它是通过模仿而得到复制和传播的。语言的模因在复制、传播的过程中,往往与不同的语境相结合,出现新的结合,组成新的模因复合体。当下流行的各种网络流行体都是语言模因的表现,对于“TVB体”来说,就是将香港TVB剧中的经典台词进行模因,将实质性的内容替换为说话者想表达的内容,其余部分保留。所以说,“TVB体”的流行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自身的可模因决定的。如果一种网络语言的产生没有模因的可能,那么这种语言现象必然不会长久存在下去。

网络体作为一种语言模因,遵循着其复制和传播的方式。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主要有“内容相同形式各异”的模因基因型传播和“形式相同内容各异”的模因表现型传播。“TVB体”这种网络流行体属于模因表现型传播,因为它固定地采用“呐”字开头、香港TVB剧中经典台词的表现模式,通过替换内容的方式表达一种“吐槽式安慰”的心理感情。

(二)“TVB体”与香港TVB剧

“TVB体”的流行跟香港TVB电视剧的影响力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可以说没有TVB电视剧的广泛流行就不会有“TVB体”的产生。

20世纪80年代,香港的电视剧工业人才济济,香港两大电视厂纷纷推出大量电视剧。1984年,《射雕英雄传》在全国迅速开播,使得TVB成为内地观众最喜欢的电视剧厂牌。80年代港剧风行全国,播出了20多部TVB电视剧。90年代和21世纪以来,香港TVB剧更是以庞大的剧目和感人的剧情深入人心。而且,TVB是香港名副其实的“造星工厂”,四十多年来为演艺界输送无数演艺人才,也成为年轻一代追捧它的原因。

TVB剧对年轻一代产生深刻影响,而年轻一代是网络时代的主力军,因此,“TVB体”的产生能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开来,网友们以饱满的热情纷纷效仿,使得TVB体风靡网络。

(三)“TVB体”与网络时代

和其他网络语体的流行一样,网络时代为“TVB体”的迅速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互联网是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出现的“第四媒体”,QQ、MSN、微博、论坛等网络交流媒介为各种网络流行语的即时接受、复制、模仿、提供了物质平台;而且我国的网民数量庞大,尤其是年轻一代,他们多是由高学历、高收入的人群组成的“智愿者”,成为网络流行语的生力军。

从“给力”“”“尼玛”等网络词语的产生,到“淘宝体”“知音体”“咆哮体”“梨花体”“hold住体”“纺纱体”的产生,网络流行语成为时尚、新奇的代名词。正是各式网络流行语的纷纷出现,使得“TVB体”赶上了这个网络流行语的大潮,满足了年轻群体追求新颖、追求时尚的需要。

三、“TVB体”的前景预测

“TVB体”作为一种网络流行体,也作为一种模因,能够被不断地复制、传播,那么作为一种模因的“TVB体”能不能长久流行下去呢?会不会像有的网络流行体一样盛极一时就退出时代的舞台呢?

从模因论的角度来分析,成功模因有三个主要特征:长寿性(longgevity)、多产性(fecundity)、复制忠实性(coping-fidelity)。对于“TVB体”是否具有长寿性,我们姑且不能做出判断,这主要是由模因的多产性与复制忠实性决定的。我们说“TVB体”具有多产性,主要是因为它以香港TVB电视剧的经典台词为依托,TVB剧的影响不断深入;而且“TVB体”的适用范围很广泛,再加上它本身呈现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因此说“TVB体”的多产性是不言而喻的。“TVB体”作为一种模因在复制的过程中保留原有模因的核心或精髓,所以说具有复制忠实性。基于道金斯关于成功模因的理论,我们对“TVB体”的发展持乐观态度。

当然,作为一种网络语言,“TVB体”必然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信息的更新速度是我们始料未及的,很多盛极一时的网络流行体的消亡就是例证。比如“梨花体”和“羊羔体”等就因与大众的文学审美观相背离而很快消亡,“TVB体”能走多远还有待于时间的检验。从另一方面说,各类网络流行体的出现、复制、传播,都丰富了网络时代的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作为一种语言文化现象的“TVB体”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各类网络语言也需要国家政策的规范和引导,以促进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何自然,谢朝群,陈新任.语用三轮: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荆娜娜,王丙晖.对网络语言模因动因及类型的分析[J].文学界(理论版),2011,(2).

[4]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

篇(5)

1.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悲剧现象

中国古典文学中悲情主义的代表作为《楚辞》和《诗经》。这两部古典文学作品可以被称为中国文学的始祖。《诗经》的表达方式普遍为四言诗,利用这种表达方式描绘出一个个令人感伤的故事。《诗经》中记录了许多老百姓抗争封建制度的悲情故事,例如“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通过这些经典语句让我们深刻了解人生中的不如意,并且嫩巩固直接的感受到作者的郁闷、低落的悲情情境;屈原通过《楚辞》给我们展现了忧国忧民、千里马难遇伯乐的心境,这些都是中国古典文学中非常经典的悲剧情节。《红楼梦》是非常著名的悲剧情感的文学作品之一,也是悲剧题材的典型作品。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因为寄人篱下,再加上自身的总是误解别人的意图,成为读者公认的悲情角色。贾宝玉以一个叛逆的形象,但是深受着林黛玉,但是却久久得不到真爱,因为种种的阻碍,最终的结果也成为一个悲剧情节。薛宝钗虽然也爱着贾宝玉,但是这份爱中或多或少的带有一定的功利性,最终薛宝钗千方百计所追求的爱情也扑空。《红楼梦》所处的封建时代,也是这个悲情故事的主要原因。在当时的社会,宝钗和宝玉的故事能够被世人所认同,但是林黛玉的爱情却只能以悲剧收场。

2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悲剧精神的价值

我国传统文化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需要在悲剧情节当中展现出乐观精神。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悲剧精神往往都具备一定的隐性特征,这也是根深于读者的心中,隐于读者的骨髓中。在文学作品中,悲剧往往是体现生活的失败、不幸、死亡、毁灭和痛苦等来体现。在遇到非人的对待、巨大的压迫和残忍的剥削时,这种隐藏的悲剧精神便会突显而来,让人们因为悲情情感失去坚持的动力。对于古典文学作品而言,作者往往通过文字,让人们正确认识到种种困难,并且鼓励人们去面对并战胜这些悲剧,将故事和画面神东的描绘在读者心中,让读者能够真正的了解这个故事和背景。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的悲剧情节往往会导致两个结果,一是对人生的巨大抨击,一个是国家的灭亡。在国家灭亡之时,文学作品通过这样的悲剧情节,将人为了生存所坚持的理由给抹灭了。我国的古代的历史中,遭受了许多的外族侵略,文学作者通过这些外族入侵,表达出对国家的热爱和反抗精神,并将这些情感融入到文学作品当中,融入到字字句句中。国家亡了,宗族便也保不了了,宗族的血脉便会受到极大的迫害,这也便是我国古代亡国时的悲剧情节。许多的爱国情感比较作者在遇到这类事情的时候,心中便会出现气愤的情绪,这种情绪只能够通过诗句、文字才能够得到宣泄和抒发。当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相连接时,并且有许多难以解决的矛盾时,文学作者便会将这种不平、仇恨和怨忿的情绪写做成一种悲剧。读者在阅读这类文学作品会,会因为悲愤和仇恨,更加努力的工作或完善自己,这也是古典文学的悲剧精神所带来的正面影响。中古古典文学能够体现一定的社会意义,能够反映目前社会中的实际情况,让人们反思或思考目前所生存的状态。例如《红楼梦》,从这篇文学作品被群众所知之后,许多的学者开始对其进行全面的研究,发掘其内在的社会意义。这篇文学作品中,直接的给读者展现封建社会中束缚思想、压抑人性的社会面,读者能够通过阅读这种古典文学作品,了解其内在的悲剧故事,然后根据这种悲剧故事分析自身的情况,分析目前生活当中的美好和善恶。通过古典文学中的悲剧精神让国人更加的艰辛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轮回,通过这种精神来约束自身,控制自身的精神。

3.《红楼梦》中的主要悲剧精神

在整个《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历经叛离与整个封建社会的腐朽的思想是格格不入,相对立的。贾宝玉内心向往自由平等,反对封建社会的伦理思想。在面对整个相对立的封建社会,贾宝玉丝毫没有退缩,勇往直前。在当时封建思想为正统思想的年代,贾宝玉的义无反顾是整个《红楼梦》悲剧色彩的一个基础。早《红楼梦》中还有许许多多的贾宝玉式的人物,他们为了自己的爱情、理想义无反顾,他们在面对不利势力的时候,是勇往直前。就像是智能儿,为了勇敢的追求自己的爱情,勇于冲破封建的牢笼,但是最后的结果还是被人逐出。这就说明了这个人物的悲剧碰撞。虽然这些与封建势力作斗争的人们是悲剧的,但是在封建的一方面,人物的历程也是悲剧的。就像爱恋着宝玉的薛宝钗,金玉良缘的婚姻,独一无二的美貌已经才貌双全的优势,并没有让他在封建的社会中得到一个圆满的结局,最后在宝钗于宝玉结婚后,独守空房,为了能够挽回宝玉的心,她与这些旧势力站在了一起,结果确是自己一生与孤苦为伴。从这两个对立的方面都能看出《红楼梦》中的悲剧人物的碰撞。不管你是追求自由的人类,还是恪守封建教条的人类,最后的结局都是一样的悲剧。这就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悲伤,不是一些就能改变的。

《红楼梦》整本书都是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宏伟巨制。整个情节相互串联。整本书就奠定了悲伤地基调,丝丝入扣。为观众从个人到家庭到整个社会都展现了出来。刚开始的繁荣迹象,都是为以后的衰败奠定了基础。一层层的展开,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悲剧的事件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慢慢堆e起来,早晚有一天爆发出来,树倒猢狲散,整个剧情达到了悲伤的顶峰。在爆发的一瞬间,各自拥有的东西,各自所纠结的东西,全都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所以在整个《红楼梦》的人物中,因为悲剧的基调吗,导致了所有的人物都渐渐的走向了灭亡。

结束语

悲剧意识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永恒话题,在封建制度下,社会制度压制,导致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极度不满,却得不到宣泄,只有在文学做平中,运用悲剧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抒发大众的不满,宣泄多社会不公的愤慨。所以,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悲剧精神就成了文学作品的主要线索。

参考文献:

[1]龚世学.中国古代神话的“混沌”观念与中国古典悲剧精神[J].戏曲研究,2016(3):176-191.

篇(6)

1 、只有千锤百炼,才能成为好钢。

2 、“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

3 、没有热忱,世间便无进步。

4 、肉体是精神居住的花园,意志则是这个花园的园丁。意志既能使肉体“贫瘠”下去,又能用勤劳使它“肥沃”起来。

5 、一个人除非自己有信心,否则带给别人信心。

6 、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7 、蚁穴虽小,溃之千里。

8 、每一发奋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

9 、没有天生的信心,只有不断培养的信心。

10 、智者一切求自己,愚者一切求他人。

11 、忍别人所不能忍的痛,吃别人所别人所不能吃的苦,是为了收获得不到的收获。

12 、如果不想做点事情,就甭想到达这个世界上的任何地方。

13 、能把在面前行走的机会抓住的人,十有八九都会成功。

14 、环境不会改变,解决之道在于改变自己。

15 、成功决不喜欢会见懒汉,而是唤醒懒汉。

16 、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

17 、行动是治愈恐惧的良药,而犹豫拖延将不断滋养恐惧。

18 、生命之灯因热情而点燃,生命之舟因拼搏而前行。

19 、伟大的事业不是靠力气速度和身体的敏捷完成的,而是靠性格意志和知识的力量完成的。

20 、没有哪种教育能及得上逆境。

21 、在真实的生命里,每桩伟业都由信心开始,并由信心跨出第一步。

22 、障碍与失败,是通往成功最稳靠的踏脚石,肯研究利用它们,便能从失败中培养出成功。

23 、一个人几乎可以在任何他怀有无限热忱的事情上成功。

24 、让我们将事前的忧虑,换为事前的思考和计划吧!

25 、这个世界并不是掌握在那些嘲笑者的手中,而恰恰掌握在能够经受得住嘲笑与批评忍不断往前走的人手中。

26 、没有什么事情有象热忱这般具有传染性,它能感动顽石,它是真诚的精髓。

祈祷自己能成功的句子(经典篇)

1 、人生舞台的大幕随时都可能拉开,关键是你愿意表演,还是选择躲避。

2 、最有效的资本是我们的信誉,它小时不停为我们工作。

3 、世上最重要的事,不在于我们在何处,而在于我们朝着什么方向走。

4 、人的才华就如海绵的水,没有外力的挤压,它是绝对流不出来的。流出来后,海绵才能吸收新的源泉。

5 、成功需要成本,时间也是一种成本,对时间的珍惜就是对成本的节约。

6 、没有一种不通过蔑视忍受和奋斗就可以征服的命运。

7 、对于最有能力的领航人风浪总是格外的汹涌。

8 、行动不一定带来快乐,而无行动则决无快乐。

9 、没有口水与汗水,就没有成功的泪水。

10 、那些尝试去做某事却失败的人,比那些什么也不尝试做却成功的人不知要好上多少。

11 、顾客后还有顾客,服务的开始才是销售的开始。

12 、绊脚石乃是进身之阶。

13 、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成功的利器之一。没有它,天才也会在矛盾无定的迷径中徒劳无功。

14 、拥有梦想只是一种智力,实现梦想才是一种能力。

15 、成功的信念在人脑中的作用就如闹钟,会在你需要时将你唤醒。

16 、为明天做准备的最好方法就是集中你所有智慧,所有的热忱,把今天的工作做得尽善尽美,这就是你能应付未来的唯一方法。

17 、恐惧自己受苦的人,已经因为自己的恐惧在受苦。

18 、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

19 、穷不一定思变,应该是思富思变。

20 、我成功因为我志在成功!

21 、不大可能的事也许今天实现,根本不可能的事也许明天会实现。

22 、世界会向那些有目标和远见的人让路。

23 、销售世界上第一号的产品——不是汽车,而是自己。在你成功地把自己推销给别人之前,你必须百分之百的把自己推销给自己。

24 、股票有涨有落,然而打着信心标志的股票将使你永涨无落。

25 、好咖啡要和朋友一起品尝,好机会也要和朋友一起分享。

26 、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相信就是强大,怀疑只会抑制能力,而信仰就是力量。

 

看了祈祷自己能成功的句子的人还看了:

1.鼓励自己成功的名言名句

2.激励人成功的正能量句子

篇(7)

一、翻译批评和译者角色

翻译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种文化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因此,翻译出来的文章将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原语文化倾向。翻译批评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遵循一定的翻译原则,并运用一定的方法,对某一译作所做的评价。如果外部因素(社会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译者面对文化冲突时应在尊重其原语文化范畴的基础上进行翻译。如果翻译受其它外部因素的影响,或者翻译在尊重源文化和文本中进行的话,也就是说,当翻译涉及到意识形态时,我们很难能去定义哪些是源意识形态下的翻译,哪些不是。因此,很难对译本进行客观而正确的翻译批评,因为翻译批评也会像翻译一样容易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在过去几十年的时间里,翻译批评都集中在译者的角色和他的主体性上。译者中心论由来已久,但是,最近有一些持有其它观点的学者发出了反对的声音。我们应该把翻译与译者的位置关系看成是动态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事实上译者既不属于源文化也不属于目标文化,他是存在于两者之间的。在交织的两种文化中,译者的位置处于一个波动的状态中。译者摆脱了在原文和译文两个极端之间摇摆的束缚,能够自由地根据形势判断来选择翻译策略,可以在两个文化之间自由穿梭,吸取不同文化知识。译者在翻译时关心的主要问题应该是翻译的可信度。用Berman的话来说,好的翻译不一定要最忠于原著,它可以在保留现有社会价值观的前提下进行适当改变,但是它一定要在两种文化间找到平衡,良好的认知能力能够帮助我们很好的实现这一平衡。

二、读者教育:批判性阅读和学习外语的重要性

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是无法避免的,但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使其对译本的影响趋向合理。只有译者个人的选择才能决定翻译文本的选择。现在,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普通读者从无意识操纵中解放出来。这里所说的普通读者是指没有接受过阅读指导的人,他们中的大多数选择在空闲时间看书,而且只是为了消遣,不求甚解。普通读者的这种读书观使得他们在阅读时不会进行批判性的思考,更容易被译文操纵。为了广大读者在阅读时能够进行自主思考,我们有必要提高他们的批判性阅读能力。批判性阅读在语言和文化层面都有体现。在语言层面,读者应该知道书中出现的语言是如何被使用,隐藏于文字背后的逻辑关系,对于文字的争议和文字所表达的情绪,以及在社会和历史背景改变后,该语言有什么变化。因此读者必须研究词语的使用和语句的表达,弄清楚它们的意思。在文化层面,批判性阅读允许不同文化并存,人们在阅读时可以学习到不同的文化知识,鼓励人们有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对于语言使用的批判性研究,我们要从社会历史文化,作者在认知上扮演的角色,读者的理解这三方面着手。所以,批评应根据翻译文本来展开,不能脱离文本内容,同时还要考虑到社会和历史对读者认知过程的影响。

此外,对译本进行批判性阅读对于非英语母语的普通读者来说,这种做法是非常有价值的,因为它能促使普通读者从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对译本进行仔细思考和深入探究其中的翻译方法,从而帮助读者学好一门外语,提高翻译水平。

英语国家和学习英语的国家都可以进行批判性阅读。而且,他们批判性的阅读的对象既可以是原著,也可以是译本。这样一来,就增大了批判性阅读的效果和影响范围。

篇(8)

我国是诗的国度。中国上下五千年的诗,特别是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最宝贵的文化遗产。所有的文学体裁中,诗是最高的艺术,最难的艺术,也是最凝练的最美的艺术。诗歌,以其独有的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的语句,集中地反映着社会生活。它的想象奇特、节奏强烈、韵律美妙、饱含感情的特点,能让我们在朗诵中充分融入,有效地克服自身的消极自我暗示,提高自信心。

诗,可以“兴、观、群、怨”,是孔子对诗歌的社会作用的阐释。人们通过诗歌可以考察历史的变迁、了解社会、促进人们团结、抒发自己对社会的看法并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些作用对我们今天来说仍然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中华诗词,气势磅礴,意蕴深厚,境界高远,蕴涵着丰厚的人文精神。它从各个方面表达了人们对人生的理解。在人类从愚昧走向文明的路途上,诗词带给人以心智的启迪,开启了人类对美好的追寻、对爱情的神往、对真理的探索、对智慧的渴求、对理想的渴望。在文化多元的今天,大学生思想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加强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的教育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要求,下面谈一下诗词鉴赏对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所起的作用。

一、在读诗中提高人生觉悟

政教功用是中国古人对诗歌功用的最初认识。《诗经》已有其思想萌芽,如《小雅.节南山》云:“家父作诵,以究王K。”孔子是最早明确提出诗歌具有政教功用的理论家,《论语.子路》云: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论语・阳货》云:《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战国时产生的“诗言志”命题,也体现着浓重的政教功用意识。《尚书・尧典》曰:“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帝舜命乐官夔用诗乐教育宫廷弟子,把他们培养成具有“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道德品格的人。《毛诗序》的作者认为,一方面,“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可见,《毛诗序》实际解决了诗何以能“美教化”、“移风俗”,何以具有政教功用的内在原理。汉代的另一重要诗论文章郑玄的《诗谱序》,也是强调诗歌的政教功用,认为诗歌功用在于“论功颂德,所以将顺其美;刺过讥失,所以匡救其恶”。所以清人程廷祚说:“汉儒言诗,不过美刺二端”①。故,多读诗,读好诗,对一个人思想境界的提升,眼界的开阔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要具有高远的人生境界,首先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古人云:“修犹切磋琢磨,养犹涵养陶冶。”早在我国先秦时代,儒家就以经典的方式概括了人们的成才之路,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人生理想从古到今不知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这已形成了优良的民族传统代代相承。

《诗经・秦风・无衣》中的“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王予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③”表现出中华民族同仇敌忾、誓死抗击入侵者的信念,这是一种高尚的爱国主义境界。屈原《国殇》中的“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是一曲爱国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精神的赞歌。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孟子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所表现的高尚境界,至今已成为炎黄子孙的人生行为规范。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诗,能陶冶学生的情操;诗,能把和平、博爱和主流价值观带给这复杂多变的世界。

诗歌可以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进而推动自身认识到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多读诗,多鉴赏诗歌,是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必修功课。我们要学会怎样从诗词深厚的思想意蕴中感悟到生活和做人的道理。司马迁的“士可杀,不可辱”,孟子的“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李清照的“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道出了做人的准则和应遵守的气节与操守。

在诗歌中有许多激励学生立志成才的诗句,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等,都是劝戒人们要把握短暂的时光,做一番大事业。这些诗句,无疑对我们今天的大学生有着积极的教育和启迪作用。如李白有诗云:“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他鼓励人们抗拒恶势力,敢于自我肯定,受到挫折也不变初衷,绝不做受环境影响摆布的软弱桃李,而应像青松一样,做一个百折不挠的堂堂正正的大丈夫。

二、在诗歌鉴赏中启迪智慧

“诗是人类向未来所寄发的信息,诗给人类以朝向理想的勇气”。诗是智慧的产物,诗与其他文体相比,能更充分的显示作者的品格与情怀。优秀的诗歌往往凝聚着诗人对美好未来的憧憬,闪烁着充分诗意化的理想精神,而且这种精神又植根于特定的时代,是对时代精神的高度提炼。我们所能看到的好诗,都是诗人用他们的真性,真情,真意,用他们的实际行为和人生遭际,用他们呢的碧血热泪乃至生命写成的。太史公云:“《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也”。 正因为如此,读诗,是接触,感受一颗颗鲜活的心并与之共振。

西方哲人培根也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缜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在培根看来,诗歌作为学问的一种,是可以补救人的精神上的缺陷的。诗歌对人们精神所产生的影响的确很大,尤其是每当我们读完一首激动人心或意味深长的诗篇,实际上就意味着与诗人做一次心灵的对话,走进诗歌,对于启迪人的智慧意义深远。

如果说哲学给人们提供超越性的智慧和深邃力量,那么诗歌就在于点燃生命的内核――激情,升华为人的情感价值和理想境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诗歌鉴赏中可以启迪人的智慧。中国是一个智慧的民族,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留下来灿若星海的优秀诗篇,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当代大学生是中国未来的希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我们一定要从先辈那里吸取并创造性地继承精神养料。让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大学生,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有志青年,用自己的智慧去开创新的诗篇。我们要从古人的诗篇中去寻找智慧,去寻找符合我们时代精神的精神源泉。

三、诗词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诗歌是浓缩的语言,它将深刻的道理溶于简短的文字,字里行间充满着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对世事的态度。所以,诗歌本身就是智慧的结晶,就是创造力的体现。我们当代大学生多读诗,多写诗,也将会提升我们自身的文学修养,从而达到启迪智慧的作用。诗歌创作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同一个题材不同时代的诗人可以写出不同的内容,从古自今描写泰山的诗句可以说不计其数,孔子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慨,杜甫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同样的秋季在诗人的笔下可以有不同的感受,马致远的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断肠人在天涯”,而峻青的《秋色赋》则表现了截然不同的意境,到了穆旦晚年所作的《秋》则更寄寓了诗人对人生的认识,对自我境遇的感慨,对生命价值的思索。可以说每一首诗都是一种新的创造。诗人在创作时驰骋想象,“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而读者在鉴赏它们的时候的感受也是各不相同的,这种感受可以说就是一种再创造。 作者和读者在写诗和读诗的过程中,达到了心灵的共鸣,传递了知识,同时也传递了智慧。

在诗歌欣赏中,人们通常都是通过想象和联想来体会诗歌的思想、领略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美的。同样一首诗每个人的领会是不同的,在鉴赏时对诗词的意境的想象和联想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想象,开阔了人的眼界,启迪了人的智慧。在中国古代诗论中,强调诗歌要有“象外之像、景外之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之说。其实,“象外之像、景外之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都是说欣赏者在欣赏诗歌时要加以想象,领会诗歌的“韵外之致”。欣赏者在鉴赏之时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想象来体会诗歌的意蕴,激感的共鸣获得美的享受。许多精美的诗篇给人们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人回味无穷。

没有想象也就没有艺术鉴赏,我们之所以能够在艺术作品的外在形式中体验到它的内在意蕴,激起情感的共鸣,获得艺术美的享受,关键就在于我们通过想象和联想进行艺术的再创造,不断充实诗歌的内涵,获得新的认识和感受。鉴赏想象能够丰富和充实审美感知,在鉴赏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审美经验带入当前的审美对象中,或补充它,或调整它,或切换它,这一过程就是创造,这一过程就是智慧的展现。

篇(9)

2005年5月13日。

广州番禺禺山高级中学。

3700多名中学生云集于广场上,在“激励英语”、“Kiss成功学”创始人黄词瀚的感召下,年轻的心鼓涨着澎湃的激情,跟着黄词瀚一起用英语狂喊。而场外众多老师、家长也同样热血沸腾。

黄词瀚15岁初中辍学来到广东做杂工,16岁学习雕塑,18岁在深圳创办了一家雕塑公司,20岁时受一位美国设计师启发,下定决心从7个单词开始自学英语。七年以来,他跟老师学习英语的时间不超过两个月,他用英文向世界大师学习成功学、演讲学,商务谈判等。在24岁创办了“KISS成功”,帮助大学生,中学生建立国际语言自信。2002年至今,他相继应邀到深圳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外经贸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南京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高校做中英文巡回演讲,直接听众超过一百万。

过去完成时:从15岁辍学打工到Kiss成功

黄词瀚,湖南常德人,生于1977年。父亲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所以淘气的词瀚动不动就挨一顿“笋子炒肉”。然而,比父亲的粗暴更让小词潮痛苦的是农村的单调、落后。词瀚每天放牛下田,付出的汗水很多,挣回的却很少。初中二年级那年,只有15岁的黄词瀚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辍学,南下广东闯世界。

那个时候,比词瀚早三年来广东的姐姐把他介绍到深圳关外一家工厂做工人。打工的生活很苦、很累,特别是对于只有15岁、身材偏瘦小的黄词瀚来说,其中的辛酸更是不言而喻。姐姐见了心痛,就把他介绍到另一家工厂当起了雕塑工。那时候,一个雕塑师傅每个月能赚上万块钱,于是能成为一个雕塑师傅就成了词瀚最大的梦想。两年后,词瀚不仅出了师,还自己开了一个小作坊,雇了十多个工人,做起了小老板。有一次,有个外国人来买雕塑,听见翻译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词瀚很是羡慕,特别是他得知那个翻译只有高中学历就能把英语说得那么好的时候,他更是觉得自己看到了希望。于是,词瀚想到了去学英语,一方面是觉得学会了英语能带来更多的生意,而更重要的是,只要学会了说英语,就没有人瞧不起他的初中学历。

为了能全心全意地学好英语,词瀚关闭了小作坊,从深圳来到了广州。先是买“快译通”,背单词;叫人把初中的英语书从家里寄过来,从音标开始记起;报读许国璋英语,但因为基础太差,所以有时候连听也听不懂……几乎认为可行的方法都尝试过后,词瀚的英语还是丝毫没有进展。正好这个时候,李阳的“疯狂”英语炒得沸沸扬扬,所以有人提议词瀚去跟李阳学习。

词瀚一打听,20天的学费要6000元!当时,词瀚积蓄已全部花光,不得已只好向“阎王”老爸借,却被他老爸骂了个狗血淋头:你一个初中都没读完的人也想学英语,简直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词瀚没辙了,只好用上了苦肉计,用头撞墙,一边撞墙一边对父亲说:“不给我钱,我就撞死给你看。”父亲吓坏了,立即给了词瀚学费。

交费上了李阳的疯狂英语班后,词瀚也“疯狂”了。走路练英语,逛公园说英语,坐公交车还在说英语,尽管有些英语句子他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不明白的人都说:“可惜了,这么帅的小伙子,年纪轻轻的就疯了,真是可惜啊。”这样又过了一年,词瀚去大学的英语角已经可以跟老外说英语了。为了磨练自己的能力,词瀚应聘到了深圳一家海运公司做业务员,但三个月过去了,不善交际的词瀚一个单都没拉到,最后没办法,只好让在深圳打工的姐姐给他冒充一回顾客,为他做了第一单业务。

在黄词瀚最迷惘的时候,有人告诉他:“安东尼・罗宾在广州举办成功学演讲,你去听听吧。”身无分文的黄词瀚找姐姐借了2800元第一次聆听了大师级人物的激情英语演讲。从中获益匪浅,2800元花得值。黄词瀚发现一个人要想成功并不难,只要研究那些名人的成功之道,然后照着去做就行了。

经过自己长时间的训练,词瀚的英语口语演讲水平突飞猛进,某次在听别人的讲座时,词瀚上台用英语跟大家作了一个自我介绍,然后竟然有人问他:“你开这方面的培训班吗?我想学!”一语惊醒梦中人,词瀚决定开个英语成功演讲培训班!

从2002年3月起,黄词瀚的“激励英语”(通过英语演讲激励人们)、“Kiss成功”(讲授成功的经验、秘诀)培训班就在深圳大学、中山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一步步声誉鹊起,培训费也从50元涨到了1800元。

现在进行时:走向成功的超级学校

2005年11月20日。“Kiss成功学”自我认知培训课现场:中山大学旁海洋雅苑,1100人。主持人:“大西瓜(张开手),小西瓜(鼓掌);大西瓜,小西瓜,大西瓜,小西瓜(掌声连成一片),让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欢迎我们的Mark老师。

台上一个“大西瓜”慢慢打开,哇,Mark老师出来了!雪白的衬衣,黑色的西裤,简约而帅气!

Mark:“我们今天1100位朋友相聚在这里分享成功的经验,首先请各位起身向右转,同一排的后面一位朋友给前面做按摩操。

“I am Mark. I was born in a poor family Hunan Province. I couldn’t finish Middle school.”(我是Mark,我出生在湖南省一个贫寒的家庭,我第一件事就是讲英语,因为我中学都没毕业。)

“我过去初中都没毕业,之所以能走到今天,是因为我不断地鼓励自己,每天早上我都对着镜子跟自己说,我是最好的,我是最棒的。很多人说这个人是傻子,是疯子,但我想告诉你们:正因为学得疯狂,我才会成功,如果你也愿意投入像我,放开胆子大声说大胆做,你也会成功。”

客观地说,黄词瀚的“激励英语”跟李阳的“疯狂英语”有异曲同工之妙(传授成功的经验秘诀),但黄词瀚存在自己的独门剑法:“Kiss 成功课程”。

“Kiss成功”课程有两个经典法则:1、做成功者做过的事情,成功是可以复制的,没有任何理由阻挡我得到跟他相同的成功。2、成功=下定决心+学习最棒的+付出代价(投资)。

“Kiss成功学”课程包括自我认知、自我定位、自我成功、自我超越四部分,上课形式活泼、轻松愉快,学员自我表现的时间多。

11月26日,笔者见到的培训现场,有1105位学员大部分为大学生、中学生,也有企业人员。一位叫张祺的学员说:以前我是一个性格内向,极度害羞的人。我清晰地记得,两年前我被妈妈拖去参加了Mark老师的“Kiss成功”课程的那一幕,我手脚冰凉,瑟瑟缩缩的,完全不敢顾视周围的一切,只想回家……。可Mark老师“游戏式”的上课方式却令我有了彻底的改变。在演讲课上,我第一次上台作自我介绍的时候,我紧张得两手冒汗、语无伦次,那时的我觉得自己很丢脸,简直想找个洞钻进去。后来是Mark老师给了我一个拥抱,跟我说:“我以前也是一个没有胆量的人,况且我读的书比你少,我能做到今天站在这个讲台上跟你们讲课,你为什么不能呢?你要相信自己,你能做得比我好!”

Mark老师的这一番话给予了我极大的鼓励。现在的我不仅见到老师不会脸红,还主持活动,参加各种大型的演讲比赛。在这里我要由衷的感谢Mark老师,真诚地跟他道声“谢谢”。

未来进行时:做中国的卡耐基

篇(10)

一、对知识与能力相互关系认识的历史演变

知识与能力的本质及其关系不一定等于人对知识和能力本质及其关系的认识,但人在现实中处理知识和能力的关系则与人对知识和能力的本质及其关系的认识有密切关系。有人认为,世界哲学史的发展基本遵循从古代重视本体论研究到近代重视认识论研究、现当代重视价值论研究这样的轨迹,但就是十分重视认识论研究的近代哲学也没有把知识与能力关系的问题作为重要问题深入研究,而是以“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语意不详的命题为主流,抑制了对解决这一问题的深入认识和实践。现代人不仅认为知识与能力相互制约和促进,而且特别赞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但对知识教学究竟如何促进能力发展,既没有全面深刻认识,也没有落实到位。

关于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在中国古代就有不同观点。孔子主张学思结合,学用结合,反对学富五车,胸无一策。《论语?为政》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论述明确提出知识与能力的联系和区别。“学而不行,可无忧乎?”“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都是对死记硬背、学用分离的质疑。荀子强调人的先天能力和目的性对认识事物和学习知识的重要性,他在《荀子?解蔽篇》中提出:“凡以知,人之性;可以知,物之理。以可以知人之性,求可以知物之理而无所疑止之,则没世穷年不能遍也”。王充早于培根1500多年就在《论衡?效力篇》中提出“人有知学,则有力矣”的“知为力”命题。强调知识对能力的重要性,认为人要提高能力必须学习知识。

在古代西方,柏拉图早就说过:“知识是一切能力中最强的能力”。在《理想国》中,他深刻阐述了知识与能力、能力与心灵的关系。认为教育不像有些人所说的,可以把知识装入空无所有的心灵里,仿佛可以把视觉装进盲者的眼里。心灵有善有恶,善的心灵指挥眼睛走向光明、善,恶的心灵支配眼睛朝向黑暗、恶。在坏人中,也有很精明的,他们并不是没有能力,而是坚决用来为恶,因此他们的观察力和辨别力愈敏锐,危害就愈大。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的第一句话就是“求知是人的本性”。这句话提出了一个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本源性问题,即究竟什么是能力,能力是否包括本能、本性。如果说求知本性包括求知欲望、兴趣和能力,那就可以说,人首先有求知欲望、兴趣和能力,然后才有知识,但这并不能说没有知识就没有能力。

近代西方对知识与能力关系的研究是影响现当代社会的主流思想。培根在其名著《新工具》中提出:“达到人的力量的道路和达到人的知识的道路是紧挨着的,而且几乎是一样的”。“单凭一双赤手和无依无靠的理智,没有什么力量……知识和人类的力量是同义语,因为对原因的无知,对结果便迷惑起来。只有服从自然,才能征服自然,而在深思哲学中与原因符合的东西,在实践科学中便成为规律。”谁把培根的思想概括为“知识就是力量”,并首次创造了这一著名译法很难考证,但这句言辞凿凿的经典名言,在原文语境中只是被悬置在括号内的一句十分不起眼的过渡性语句,而且目前尚未发现在培根以后的近300年的时间内有哪位著名人物引用过这句名言。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都在自己的著作中评述过培根,马克思对培根有高度评价并同样把科学视为“力量”或生产力,但他们都没有提及培根这句名言。其根源就在于近代科学在培根时代刚从古代自然哲学中分离出来不久,还远未达到显示力量的程度,还只是上流社会的业余癖好,毫无实用价值。直至培根死后40年的1666年,法国人才率先开始使用科学(science)这一词。在当时生产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工匠的经验性技艺,而不是学者的理论性科学。“除了比科学历史悠久外,技术不需科学的帮助就能创造精致的结构与器具”,这种状况“只是到了19世纪后半叶”才有所改变。只有到大机器生产阶段,科学才开始成为生产力从而真正显示出其力量。

据维柯考证,知识是关于“本质”或“德性”的问题,而本质和德性这两个词在拉丁文中都有“能力(capability or faculty)”之义。在培根之前康帕内拉就说过:“我们的能力与我们的知识成正比”。如果据此含义就应该把他们的认识概括为“知识就是能力”,而不是“知识就是力量(force orstrength)”。培根和其他人还认为“知识就是权力(power)”。关于知识的三种解释根源于三种不同的角度或立场,“知识就是能力”是一个纯粹的认识论命题,“知识就是力量”是一个广泛的社会学和伦理学论题,而“知识就是权力”则容易使人联想到许多政治学问题。前后两种都有依据,但就是这个毫无根据的“知识就是力量”的“误读”却传之久远,诵遍全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这正好验证了解释学的观点:“在严格的意义上,正确或错误的解释或翻译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有满足或不满足我们今天的期望的解释或翻译。”

然而这就又产生了一个更为重要或本源性的问题,究竟什么是知识和能力,经验和技术是否算知识。有人以生活事例说明经验和技能比科学技术更重要。有一个故事说,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与一位目不识丁的船夫一起乘船过河。学者轻蔑地问船夫:“你懂得历史吗?”船夫摇摇头说道:“不懂。”“那你就失去了生命的一半。”学者嘲讽地说道:“那你懂得数学吗?”“不懂。”船夫又摇了摇头,脸涨得通红。学者鄙视地一笑说道:“那你就失去了一半以上的生命。”就在这时,一阵风浪袭来,船翻了,两个人都掉进了水里。船夫与学者在水中不停挣扎,船夫凭着高超的游泳技能抓住了一块木板,他喘息着问学者:“你会游泳吗?”“不……不会!”学者狼狈地答道。“那你就失去了整个生命!”船夫的话还没说完,学者已经消失在了水面……由此可见,当人身处险境时,日常生活中磨炼出来的实际技能远比书本知识更有用:面对猛兽侵袭,那套人与动物是朋友的理论远比不上逃跑或搏斗更实际;面对汹涌激流,那套科学训练的游泳知识根本派不上用场,只有游泳技能才能保全生命。不懂历史和数学,尽管失去了一半以上的生命,但最起码还能保全另一少半生命,而只有空洞理论缺乏实际能力,就会失去一大半甚至全部生命。

这个故事强调生活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是有积极意义的,它不仅说明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以“应试教育”方式形成的“高分低能”素质已经不符合社会要求,而且说明照搬书本知识的做法,在古今中外都不是明智之举,但它也有轻视理论知识、科学技术的明显倾向。生活知识和技能是人生存的前提条件,但人不仅要生存、要活着,还要发展,要活得更好;不仅要吃饭、喝水、游泳、打猎,还要看电视、开汽车、打手机,还要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科学发明、发现、创新甚至应用、推广,不可能在生活中完全形成,不可能没有理论基础。知识和能力内涵都十分丰富,它们的相互促进和制约关系十分复杂,以偏概全不仅不是科学态度,对实践也有不良影响。哲学、数学和现代科技可能对传统游泳、格斗技能、能力的形成用处不大,但绝对不能说它们是无用知识。现代人应用科学技术创造了许多人间奇迹,但这也不能说传统游泳、格斗知识和技能,烹饪、书写知识和技能等无用。

即便是把所有知识和能力都涵盖在“知识就是力量”的知识和能力中,也很难证明“知识就是力量”命题的科学性。因为它首先否定了人性力量或人的本能、潜能力量的重要价值,也明显轻视人的价值追求、社会制度和环境等对知识教学和能力发展的影响。然后是否认了求知和知识教学方式对求知和知识教学效果的重要价值,混淆了人的求知和知识教学方式的天然性、自在性和自为性、选择性区别,把能力仅看做是知识的自然而然产物,把教育万能与教育无能、知识改变命运与知识残害生命相互对立,又是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否定。没有知识,能力必然有限;有了知识,能力未必强大。如果知识方向正确、教学方式有效、社会环境良好和个人努力到位,而且这几个层面和谐统一,知识就是力量,但事实并不尽然。知识方向正确未必能保证教学方式有效,知识方向正确、教学方式有效未必能保证社会环境良好和个人努力到位,几个层面不和谐,知识的力量就会受到很大限制,甚至走向反面。因此,有人不同意“知识就是力量”的命题,提出“和谐就是力量”、“文化就是力量”等命题。认为人的力量和能力是知识、价值、努力等的综合。这不无道理,但还是没有全面深入说明知识与能力、力量的本真关系。

二、知识与能力的本质及其相互制约

和促进的本真关系

要弄清知识与能力的本质关系必须弄清知识和能力的本质。关于什么是知识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认识可以形成不同的观点。心理学、信息论从刺激反应、信息输入输出视角认为,知识是人对事物知道或熟悉程度的认识,知识是信息、信号。哲学不仅把知识看做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且是与人的本质、价值紧密联系的文化,认为知识是人类经验的结晶,知识是信念、信仰。

不同层面的知识对能力和力量形成、发挥有不同作用和价值。知识可以通过规范、引导和开发人的本能、先天欲望和能力形成力量,通过规范、引导和开发人的后天欲望、兴趣和能力产生力量,通过规范、引导和开发人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产生力量,还可以通过规范和引导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产生力量。知识可以通过影响人的主客观性潜能产生力量,不等于知识就是能力和力量,知识只有转化成认识和实践能力才能成为力量,否则只是可能的力量,而非现实的力量。力量的朴素含义是力的分量,有相当分量的力,包括力气、能力、效力、重力等,是主客体或主体对象之间、主体间产生的实际作用或影响及其程度。力量既可能来源于知识,也可能来源于情感、信念,来源于知识的合理结构和知识的有效教学方式,甚至来源于合理的社会制度、机制,来源于本能或先天素质。知识就是力量是对人的主观能动性中主观性的肯定,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对听天由命的人生态度的否定。每个人都足一个偶然存在,从客观标准看,有人幸运地获得良好身体、智力、社会环境、家庭背景等先天条件,有人则不那么幸运甚至很不幸。从主观感受看,有人把无论幸运还是不幸的存在本身就当作幸运,有人则不仅把客观不幸看做不幸,而且把客观幸运也看做不幸。但无论如何,知识则是后天学习的,是主观努力的结果。强调知识或知识的力量就是强调天道酬勤、苦干实干,强调后天主观努力对改变人生的价值,甚至是同情处境不利人群及其努力,当然有积极的意义。但这种知识观或知识伦理学不鼓励天道酬能、酬聪、酬巧,轻视巧干,很容易鼓励人死读书、读死书,强化应试教育,也有明显消极作用。当代社会认识论、知识论、教学论重新全面深入认识知识与力量、能力的关系,对知识就是力量、知识能改变命运这个几乎是近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坚信的真理、命题提出质疑,绝非否认知识能产生力量,而是反对、纠正和防止不加思考和分析笼统盲目地相信知识的力量,知识能改变命运导致的轻视能力发展的不良倾向;轻视、忽视知识结构的合理性、知识教学方式的有效性作用,阻滞知识向能力有效转化和知识作用的有效发挥;轻视、忽视信念、制度等多层面和途径增强人的力量。

心理学把能力定义为完成活动的心理特征,含义十分模糊。人的认识和实践力量、人完成活动需要的良好心理特征,既包括能力、技能、技术等,也包括动机、兴趣、态度、意志、价值取向等,是它们的综合作用或影响力,能力是这些力量中的一种力量。有能力没意志不可能有力量,至少力量很难强大;有意志没能力,力量也很难强大。一个人对某些事物不感兴趣,没有坚持性,而没有表现出对这些事物的认识和实践能力,不等于这个人没有对这些事物的认识和实践能力。一个人对某些事物很感兴趣,还有坚持性,却没有表现出对这些事物的认识和实践能力,说明这个人没有对这些事物的认识和实践能力。然而一个人对某些事物既很感兴趣,又有坚持性,表现出对这些事物的认识和实践能力,也不能把兴趣、意志等的主观性与能力、技能的客观性合而为一。能力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客观力量或直接作用,兴趣、爱好、欲求、意志等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主观力量或间接作用。作为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客观力量的能力,既包括内隐的认识能力和外显的实践能力,也包括本能和学能。本能是先天能力,不学而能的能力。学能是后天能力,是通过学习而获得和发展的能力。人没有纯粹的本能,只有社会的本能或者社会化的本能。因此,人的本能也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客观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与能力相互作用的关系既是自然而然的关系,更是自觉主动的关系。人的先天和后天的能力对知识学习都有重要作用。人的本能、本性或先天能力、欲望是学习知识的基础,知识是人的后天能力发展的基础。人只要学习知识就能或多或少不同程度地增强能力,但这绝不等于像自然论认为的那样,知识就是能力、就是力量,“我们的能力与我们的知识成正比”,“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能力和知识的全面性、准确性、深刻性、新颖性、创新性等特性,不仅受先天本能、能力和欲望的影响,也受人的理想目标追求、求知动力和教育教学方式的影响,甚至受社会和自然条件的影响。人的能力、欲望和教学方式有时统一、有时矛盾。有人可能感知、记忆、思维和创新能力强而欲望弱,但教学方式未必有效;有人可能感知、记忆、思维和创新能力弱而欲望强,但教学方式有效,这两种状况形成的效果可能基本一致,处于中间状态;有人可能感知、记忆、思维和创新能力和欲望都强,也有有效教学方式,学习效果肯定最好;有人可能这几个方面都弱,而且也缺乏有效教学方式,这样的学习效果肯定最差。

稳定的感知、记忆和思维等学习能力和欲望不仅有水平差别,也有类型差别。就认识能力和兴趣优势而言,可能有人是对声音,有人是对图像,有人是对文字、数据有兴趣。有人可能对声音、图像、文字和数据的认识有能力而缺乏兴趣,或有兴趣而能力平平。对声音、图像认识有能力和兴趣,有利于形象思维的发展;对文字和数据认识有能力和兴趣,有利于抽象思维的发展。对声音、图像、文字和数据认识都有能力和兴趣,则有利于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全面发展和相互促进。相反,对声音、图像、文字和数据认识有力,但缺乏兴趣,或者有兴趣而缺乏能力,都不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既对声音、图像又对文字认识有力而且兴趣,更有利于文学能力的发展;既对声音、图像又对数据认识有力而且兴趣,更有利于理学能力的发展。不仅有较强思维等认识能力和兴趣,而且有很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兴趣,则更有利于工科、管理等实践能力的发展。

知识的力量,既包括知识转化为思想品德等精神动力和方向的力量,转化为感知、记忆和思维等认识活动的力量,转化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认识和实践的力量,也包括知识转化为认识、学习和教学方式的力量;还包括简单知识与简单知识、简单能力相互转化,复杂知识与复杂知识、复杂能力相互转化,简单知识与复杂知识、复杂能力和复杂知识与简单能力等的相互转化。简单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其转化为简单能力的过程和方式是简单的,复杂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其转化为复杂能力的过程和方式是复杂的。感知、记忆、思维的知识和能力与应用、发现、创新知识的知识和能力都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不可缺少的基本知识和能力。认识能力是认识世界形成观念的能力,实践能力是观念支配行动影响世界的能力。不同层面的知识和能力及其形成方式既相互促进和制约,又相对独立,用求知的方式来求能很可能导致“高分低能”,用求能的方式来求知很可能使能力失去坚实的知识基础。知识促进智力发展的方式或者知识向认识能力的转化主要是心理过程,知识促进实践能力的方式或者知识和认识能力向实践能力的转化则是心理活动和肢体行动的有机统一。感知与思维,继承、记忆和创新虽然紧密联系,但用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的感知方式形成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的思维知识和能力,用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的思维方式形成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的感知知识和能力;用继承、记忆方式形成创新的知识和能力,用创新方式形成继承、记忆的知识和能力的效果不仅不好,甚至无效。同样以促进知识和能力等智力因素的方式形成良好思想品德,效果不仅不好、无效,甚至适得其反。

知识对能力和德行发展的影响结果无论是否自觉都可能产生正向平衡和不平衡与负向平衡和不平衡四种状态。既有完全一致状态,即“高分高能”、“低分低能”状态,也有不一致的理想状态,或者既掌握了比较丰富知识,又最大限度促进了能力发展的“低分高能”状态,还有不一致的不良状态,或者知识丰富能力低下、整体“高分低能”相对“高分高能”状态。“高分低能”并非指凡高分都低能,既可能是记忆知识的认识能力高而应用和创新知识的认识能力低,也可能是记忆和陈述知识、理论和技术的认识和表达能力高而实践应用和创新知识、理论、技术的能力低,还可能是记忆力也不高,通过刻苦学习获得较高知识分数而应用和创新能力则较低。无论哪种状态其实质都是知识丰富能力低下。解决“高分低能”问题的目的是提高求知和教学方式的自觉性,知识教学促进能力发展的基本目标是正向平衡,即“高分高能”,最高目标是良性非平衡或“低分高能”效果,以较小知识教学投入获得能力发展的最大效果。

三、知识教学方式对促进能力发展的重要意义

“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教学方式不是具体的教学策略、方法或技术,而是对教学结果具有决定性影响,对人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方法和形式。人只要求知,就有求知方式。如果把求知方式看做认识方式,包括学习知识、知识教学、科学研究等的方法、手段,那么,教学方式则既包括求知方式――教师指导学生获得和发现知识的方式,也包括求能方式――教师指导学生发展能力的方式。求能必须求知,人无论如何求知都能获得知识并自然而然促进能力发展,但促进程度十分有限;自觉的教学方式是知识教学促进能力发展达到正向平衡和不平衡的有效方式。

求知动力、求知潜能和能力、求知方式都是求知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都直接影响求知效果,既影响知识丰富与否和结构是否合理的量、质效果,也影响知识促进和转化为能力、技能和思想品德等发展的效果。相反,求知效果也影响求知的动力、能力和方式。仅就求知和知识教学的量、质效果促进能力发展的效果而言,假定人的求知动力和求知方式一致和恒定,那么知识量、质效果促进能力发展的效果则由求知知识量、质效果本身决定;假定人的求知方式和量、质效果一致和恒定,那么知识量、质效果促进能力发展的效果则由求知动力决定;假定人的求知动力和求知知识量、质效果一致和恒定,那么知识量、质效果促进能力发展效果则由求知方式决定。事实上,不同社会和个人的求知动力、潜能和方式不仅不可能完全一致和恒定,而且有许多不同层面,科学的认识为知识和能力的相互促进提供了理论依据;相反,则对知识增进及其促进能力发展造成困难。

中西方先贤早就对学与思、知识与智慧的关系有精辟见解。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形成的“知识爆炸”使得求知方式对知识增进和能力发展的作用及其对社会和个人产生的影响日益明显,选择科学有效求知方式促进知识增进和能力发展,成为教育学、心理学甚至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笛卡尔认为,人“单有聪明才智是不够的,主要在于正确地运用才智”。莫兰认为,人类不仅需要学习,而且需要学习如何学习。劳丹认为,方法论是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方法论与科学理论之间“矛盾”的消除常常通过修正该理论使之符合方法论规范来达到,但在许多情况下,也通过改变方法论本身得到解决。在教育研究中有实质教育与形式教育的争论,卢梭的“无知识教学”,杜威的“做中学”,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赞科夫的“双高”教学理论,布鲁纳的“发现法”和结构主义教学理论,都是从不同角度探寻知识教学促进能力发展的努力。卢梭认为,一切良好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核心“问题不在于你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死记硬背,不理解意义的教学是毁灭判断力。第斯多惠认为,“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真正的教育不是把主要意义放在科学,而是放在由于掌握了科学而获得能力的发展。“积极的实质教育不是最后目的,只有积极的形式教育才是最后目的。”杜威认为,“把单纯积累知识和教育等同起来乃是荒唐的”。“学校中求知识的真正目的,不在知识本身,而在学得制造知识以应需求的方法。”“学校所能做和需要做的一切,就是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状态就是思维,而思维的核心要素是思维方式,“没有什么比它的思维方式更重要”。怀特海则更为绝对,认为使知识充满活力而不使其僵化是一切教育的核心问题。“文化是思想活动,是对美和崇高情感的接受。支离破碎的信息或知识与文化毫不相干。一个人仅仅见多识广,他不过是这个世界上最无用而令人讨厌的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不仅把“学会认知”同“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看做教育的四大支柱,而且是第一支柱。就连被认为普遍是传统教育思想代表人物的赫尔巴特也认为,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平衡的多方面兴趣”和“一切能力的和谐发展”。

但究竟以什么教学方式促进知识的有效学习,促进能力的有效发展,不同流派的观点却莫衷一是,虽然不是“指鹿为马”,也基本处于“盲人摸象”的“百家争鸣”状态,似乎给人形成知识本质无“真”可言,知识论和教学认识论的科学发现只是智力竞赛的文字游戏的不良印象。其原因既有认识的局限、科学发现逻辑与教学实践逻辑的区别,也有价值取向的不同。经验主义、行为主义、唯理主义、知识外在论或者客观反映论、知识内在论或者主观生成论等都有非常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认识。建构主义则强调知识的主客观统一性、体验性、情境性甚至个体性。“反对方法”的“怎样都行”也并非不要方法,而是不要固定无效的方法,强调有明确目的的、根据形成知识、能力的性质和完成任务的需要精心选择的有效教学方式。“科学是一种本质上属于无政府主义的事业。理论上的无政府主义比起它的反面,即比起讲究理论上的方法和秩序来,更符合人本主义,也更能鼓励进步。”“没有一个理论会同其领域中的全部事实都相符合,但该受诘难的并非总是理论。事实是由旧的意识形态构成的,所以事实和理论间的冲突可能是进步的征兆。”

存在的可能是合理的,但未必是合理的,即便是合理的,也只是更好的,不是最好的。最好都是暂时的,更好则是永远的。只有更多地看到历史辉煌中的遗憾才能具有创造更加美好未来的动力,否则就会背上沉重的包袱裹足不前、重复历史,甚至倒退历史。推进理论的全面深入发展,把实事求是和实是求事、平面思维和立体思维、常规归纳和演绎思维和全息归纳和演绎等紧密结合。实事求是首先是研究事物发展状况和规律,根据事物发展状况和规律确定实践理想、目的和办法,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的办法。实是求事是根据事先对事实的感受发现和分析现存的问题,根据价值追求设定理想性目标,根据远大理想和具体目的寻找实现理想和解决问题的规律和方法的方法。平面思维则是从纵向历史或者是从横向现实寻找普遍性的思维,立体思维是把纵向历史和横向现实结合起来寻求纵横交错的、普遍性的思维。纵向历史的普遍性未必是横向现实的普遍性,反之亦然。常规归纳和演绎思维是哲学研究最常用的方法,是从对不同事物归纳的共性或普遍性演绎到不同事物的共性或普遍性,主要是解决普遍问题,因此还是表层的归纳和演绎。全息归纳和演绎与常规概括思维归纳和演绎有不同特点,是从不同事物归纳的共性或普遍性演绎到不同事物的个性或特殊性,把解决普遍问题与解决特殊问题紧密结合,因此是深层或深入的归纳和演绎。有人说,科学是把复杂的问题弄简单,哲学是把简单的问题弄复杂。但知识和能力的形成及其相互促进的复杂性要比哲学能想象到的复杂性复杂得多。有许多问题现代人并不清楚,需要把实事求是和实是求事相结合,以立体、全息的归纳和演绎开展全面深入研究。包括哲学、脑科学和认知科学在内的心理学、教学认识论对学习和教育的研究有积极进展,但教学实践和实践教育学,特别是教育教学方法论需要比哲学、心理学研究更明白、更实用的理论。“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教学实践和实践教育学需要在哲学、心理学、教学认识论对学习和教育教学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应用性、实用性研究,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教学认识论科学发现的主要旨趣是发现人的教学认识的各种可能性,而教学实践和实践教育学则必须协调科学发现的逻辑与教学实践的逻辑,发现各种教学认识论整合的可能性,特别是相互冲突的教学认识之间的可能联系和在教学实践中整合的最佳效果,据此制定教学行动计划,进行教学实践操作。各种教学认识论相对于整个教育实践都有一定的合理性或有效性,但相对于不同层面的教学实践也只有一定的合理性或有效性。整体教学实践需要各种层面教学认识论的科学发现,但不同对象、内容、环节等不同层面的教学实践对不同层面教学认识论的科学发现需要的程度又有很大差别。教学实践和实践教育学必须研究在何种情况下、范围内和程度上人是刺激反应和接受学习的产物,是“发现”、“顿悟”的结果,是自由选择的产物,是客观反映、主观生成和合理建构的存在;在何种情况下、范围内和程度上,人需要系统性、理论性、客观性、超验性知识和需要生活性、情景性、个体性、主观性、体验性知识;在何种情况下、范围内和程度上,求知需要兴趣和需要努力。教学实践如果根据某种目的接受和应用了某种教学认识论的科学发现就等于否定了其他教学认识论科学发现的合理性;如果由于无法说明和证明任何一种理论的正确性,出于无奈以“怎样都行”和“价值中立”态度随便接受和选择应用一种教学认识论的科学发现,实际上还是以某种教学认识论的科学发现代替甚至否定其他教学认识论科学发现的盲目行为。

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都需要多种类别和层次的知识和能力及其教学,都要求教育形成人也应具有多元目标、内容和方式。但不同性质和层面的知识教学都存在教育形成人的主流或者核心价值取向和目标定位问题。知识观变革和知识转型、求知和教学方式变革和转型与教育本质观、教师观、学生观的变革密切联系,既是社会变革的要求和推动的结果,又是教育观和教育变革的根本。提高国民创造性,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不仅应该是教育的永恒目标,而且是现当代社会对教育的强烈要求。现当代教育必须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为核心目标和价值取向,整合各种教学认识论的科学发现及其教学方式,进而建构创新型教学方式。合理建构知识教学方式应该是统一刺激反应、客观反映、主观生成等知识教学方式的知识教学方式,是既重视对世界的客观反映和通过刺激反应对记忆、技能的训练,更强调人的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及其对未来世界的合理建构;既重视知识教学,又重视创造能力发展;既重视创造性智力因素,又重视创造性非智力因素的知识教学方式,是反映创新教育本质、解决“高分低能”问题和有利于形成具有创造性人才的知识教学方式。

四、学科知识和教育学知识教学促进教育

教学能力发展的有效教学方式

普遍寓于特殊,是众多特殊的共性。特殊多于普遍,是具有共性事物的个性。任何事物的整体特征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不同的知识促进不同的能力发展有不同的规律和方式。教育学知识教学促进教育教学能力的发展,既有知识促进能力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有自己的不同特点、规律和方式。深入认识教育学知识教学促进教育教学能力发展规律,必须把知识促进能力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学知识教学促进教育教学能力发展特殊规律紧密结合,不能深入认识知识促进能力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只停留在知识促进能力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不能深入认识教育学知识教学促进教育教学能力发展的特殊性,就不可能认识教育学知识教学促进教育教学能力发展。把知识促进能力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学知识教学促进教育教学能力发展特殊规律紧密结合,不仅有利于认识教育学知识教学促进教育教学、能力发展特殊规律,也有利于认识知识促进能力发展的一般规律,甚至一般哲学阐释的普遍性许多来源于类似本研究的对特殊性探索与发现,虽然始于探索特殊性的目的、终于探索特殊性的结果、展开于探索特殊性的过程。但进一步的研究却发现这种特殊性的认识揭示的则是普遍规律和真理。基于探索特殊性的目的、过程、结果和方法不同于基于普遍性的目的、过程、结果和方法。前者的目的是改造世界,过程是从历史和现实存在的不完满性和问题出发,从求是出发求实、求事,是实是求事,方法是立体思维和全息学的深层归纳和演绎法;后者的目的是解释世界,过程是从历史和现实存在的完满性和合理性出发,从求实、求事出发求是,是实事求是,方法是平面思维和常规概括思维的表层归纳和演绎法。

不同学科、专业等性质的知识促进相应能力的发展既有普遍的方式,也有不同的方式。数学知识有数字知识、运算知识、几何知识等,数学能力有数学感知能力,数学记忆能力,数学分析、归纳、演绎、推理等思维想象能力,数学教学能力,数学应用能力,数学发现、发明创新能力等。数学知识和能力还有概念性知识和能力、命题性知识和能力、程序性知识和能力等。数学的数字知识教学、运算知识教学、几何知识教学和概念性知识教学、命题性知识教学、程序性知识教学,对促进数学感知能力,数学记忆能力,数学分析、归纳、演绎、推理等思维想象能力,数学教学能力,数学应用能力,数学发现、发明创新能力的发展等都有不同作用。数学知识教学促进数学能力发展同样有自然和自觉两个层面,数学教学应该自觉采用有效知识教学方式促进数学能力发展,这也应该是数学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语文知识有字词知识、文本分析知识、文学欣赏知识、语言和文学写作等,有不同文体知识、丰富的修辞知识,还有标点符号知识等。语文能力也有语言文字感知能力、记忆能力,语言文学分析、欣赏、归纳、演绎、推理等思维想象能力,语言教学能力,语言应用能力,语文发现、发明、创作、创新能力等,语文知识和能力也有概念性知识和能力、命题性知识和能力、程序性知识和能力,还有口头语言知识和能力、书面语言知识和能力、肢体语言知识和能力等。不同层面的语文知识教学对促进不同层面语文能力发展都有不同作用。语文知识教学促进语文能力发展同样有自然和自觉两个层面,语文教学应该自觉采用有效知识教学方式促进语文能力发展,这也应该是语文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学科都有不同性质和层面的知识,各学科不同性质层面的知识教学对促进不同层面能力发展都有不同作用,都有自然和自觉两个层面,都应该自觉采用有效知识教学方式促进能力发展,这也应该是不同学科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教育学知识教学是教育者人教育受教育者人的知识教学,它不仅有通过教育学知识教学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发展的问题,也有通过教育学知识教学促进人的多层面能力和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问题。教育学知识教学促进教育教学能力的发展,既有知识促进能力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有自己的特点。教育学知识和能力首先是形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的知识和能力,是指导学习者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和形成良好德行的知识,不是形成物的知识和能力;其次是理论知识和能力与实践知识和能力结合的知识和能力,不是纯理论知识和能力;再次是通过教育教学普遍提高全体公民素质的知识和能力,促进各学科、行业专业人才知识学习、能力发展和德行形成的知识和能力;也是丰富教师科学文化知识、教育教学知识,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师德水平和全面素质的知识和能力。教育学知识和能力的不同性质决定了教育学知识教学、能力发展和教育学知识转化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育教学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