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生产成本核算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10-27 05:27:0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生产成本核算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生产成本核算论文

篇(1)

成本作为一个经济价值的范畴,在市场经济中是客观存在的,加强成本管理,努力降低成本,无论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还是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经济效益都是极为重要的,而要做好成本的管理工作,就必须充分认识成本的经济实质。

成本的经济实质是:生产经营过程中不断消耗的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和劳动者为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货币表现,也就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所耗费的资金总额。

成本的经济实质决定成本在经济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表现在:(1)成本是划分生产经营耗费和企业纯收入的依据,在一定的销售收入中,成本越低企业纯收入就越多;(2)成本是一种综合性的经济指标,企业经营管理中各方面工作的业绩,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在成本上反映出来;(3)成本是制定价格的一项重要因素;(4)成本还是企业进行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进行成本核算,提供真实、有用的核算资料,是成本会计的基本任务和中心环节,也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

因此,成本的经济实质也决定了成本会计反映的首要职能,也就是从经济价值补偿的角度出发,反映生产经营过程中实际发生各种费用的支出,提供实际的成本核算资料。

二、煤矿企业的成本费用支出特点

目前,煤炭行业成本核算是依据1991年能源部制度的成本核算办法,1993年取消了行业会计制度,但是,煤炭成本核算基本框架没有变,还是按照计划经济和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确定,它仅核算煤矿的直接生产成本,导致长期以来煤炭企业成本核算不完整。

(一)通过制造成本来反映一个企业的经营状况的不足

1.随着矿山开采时间的延续,开采条件在逐步恶化。如开采水平逐年延深,排水、提升系统越来越复杂,地温增高导致通风费用加大等等,使得煤矿企业产量逐年递减,成本却逐年上升。

2.煤炭开采过程中,其作业人员不可避免地受到粉尘的伤害,这一伤害是逐渐的,不可逆转的,这些作业人员的伤害补偿,如果未能在伤害当时进入成本进行核算,将给行业的发展背上沉重的包袱。

3.煤矿职工收入低,绝大多数没有能力购买住房,回原籍安置也比较困难,所以退休后职工留在矿山的不少。煤矿企业多在深山和边远,其所盖的职工住房随着矿井开采的结束将变得一文不值。因此对煤矿职工的老有所养、安居乐业,这一最基本福利待遇,也应进行核算,作为当期费用进入生产成本。

4.煤矿开采属资源性的开发,80年代后煤炭资源取得必须有偿使用,存在前期勘探费用,而我们在进行成本核算时并未计入这一费用。

5.煤矿资源有限,随着时间的推移,煤炭资源必将枯竭,因而企业也将报废关闭,企业需要大量资金用于转产和安置人员,因而存在退出成本,而这些成本企业却不能预提。

6.煤矿存在特困群体救助成本。邵武煤矿经过48年的开采,现有离退休人员、内退人员2000多人,另有伤病亡遗属等困难职工多,生活贫困。作为国有企业,我们积极对困难职工展开困难救助活动,给予发放救助金和慰问金,仅靠提取的福利费根本无法解决,而不足部分也没有在当期成本费用中体现,仅近几年,矿上支付春节慰问金平均每年就达100多万元。

7.煤矿企业存在改制成本。煤矿企业要走向市场竞争,但企业背负的历史包袱比较沉重,要卸掉包袱轻装上阵,就必须对担负的社会职能多的矿山学校、矿山医院和矿山公安分局进行剥离,对矿办企业进行改制。仅2004年一年,矿上对相关单位进行资产剥离和改制成本就开销2000多万元。

以上特点是煤矿企业不同于一般的工业企业,按照目前的成本会计核算办法,以上内容有些并没有进入当期成本核算范围,而是直接进入费用,这与会计核算的谨慎性、配比性原则明显是不相符的,不利于行业的科学发展。

邵武煤矿是经过了48年开采历史的老矿,欠职工的历史老账太多,尚有许多历史遗留问题还在逐项解决,特别是不可避免的、逐渐的、不可逆转的粉尘伤害造成的职业病问题,还有一次性工伤补偿问题等,都在困扰着矿山企业,而这些历史问题,从开矿以来实际就已经形成一种或有负债,而我们所执行的会计制度却未能在吨煤成本中提取这些支出,难以进入当期成本,无法准确体现煤炭生产成本,现在解决这些历史遗留问题支出巨大,费用达8000多万元,企业无法承受。

(二)邵武煤矿在闭坑时发生的具体费用(不考虑闭坑预留费用)

1.邵武煤矿闭坑时(2005年2月)对离退休人员进行“三项补贴”参加保险的共有1800多人,仅支付保险费3400多万元。

2.职业病职工1200多人,约占全省煤炭系统四分之一多,新的《工伤法》出台后,要对以上职业病人员进行一次性补偿,2005年已支出1800多万元。

3.职业病的医疗费问题,仅2005年支付工亡家属的抚恤金为120万元及医疗费150万元。

4.职工福利欠账多,建房成本及房补成本大。煤矿企业绝大多数位于偏僻山区,交通极为不便,早年职工福利建房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而随着资源的枯竭,矿井闭坑,这些职工住宅将一文不值,为此企业还将付出职工住房补贴的代价。邵武煤矿虽地处市郊、交通非常便利,但在如此相对优越的地理位置上,2005年支付职工住房补贴900多万元。

5.企业负担的社会费用加大。随着医保政策的出台,矿山离退休人员多,目前国家财政无力承担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医保费用,而是由企业自己负担,仅我矿为社会负担的离退休人员医保费用就达到1300多万元。

6.人员安置1000多人,支付安置费用达800多万元。

7.离退人员社会化管理费用165万元。

8.环境的恢复费用280万元。

以上这些问题,按《会计法》核算办法都属于当期费用,构成不了企业直接生产成本,而从会计配比性、历史性、可比性原则来说,这些费用应该从企业经营之日起就将要发生的,是构成生产成本的不可缺少的部分,目前煤炭企业成本核算的范围过窄。

三、对煤炭企业成本核算项目构成的设想

正是煤炭企业成本核算的不科学,使得现有的煤炭成本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煤炭在生产过程中的实际耗费,故提出应增加如下成本核算项目设想:

(一)增加煤炭企业的资源成本,用于分摊取得的采矿权、探矿权、煤田勘探费、资源税及与煤炭资源取得有关的费用。

(二)增加社会福利成本,用于困难救助、困难职工住房支出和矿区医院经费等。医院地处山区,效益不佳,而医院为煤矿职工救死扶伤,每年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维持其生存。

(三)积极争取政策,在吨煤成本中提取一次性伤残补助金。

(四)计提矿井建设基金,过去矿井的基本建设都由国家投资,企业无偿使用国家的探矿权和资源权,目前政府已取消这一政策,全部实施有偿使用,矿井的投资基本上靠企业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解决。矿井的建设投入需要巨额资金,为了使矿井能够维持简单的再生产及今后的生产接替,必须按吨煤提取矿井建设基金。

篇(2)

一、变动成本法和全部成本法的概念

在会计学中有两种计算生产成本的方法:全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是在组织常规的成本计算过程中,以成本性态分析为前提条件,将一定时期所发生的成本按照其成本性态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类,只将变动生产成本作为产品成本的构成内容,而将固定性制造费用和固定成本全部作为期间成本,并按贡献式损益确定程序计算损益的一种成本计算模式。全部成本法是较为普遍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是指将一定时期所发生的成本按其经济用途分为生产成本和非生产成本两大类,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包括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全部生产成本(即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将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成本。这样,在全部成本法下计算出的产品成本既包括变动生产成本又包括固定生产成本。在全部成本法下,全部生产成本要在已售产成品、库存产成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所以期末在产品和产成品存货成本中,包含了一部分固定生产成本。

二、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结合应用的必要性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各有利弊结合,单纯使用其中任何一种方法都不能满足企业管理的要求。尽管变动成本法在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成本核算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等方面具有诸多优点,但它与现行“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中成本核算及财务报告的编制等内容的要求不一致。为此,一些企业按照现行统一会计制度编制定期的财务报表,同时存货计价和收益决定也以完全成本计算;但在企业内部,则大多采用变动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编制内部报表,为企业管理部门正确进行预测、决策、分析和控制提供有用的资料。由此可见企业会计为了能更好地履行其对内、对外两方面的职能,两种成本法可以结合使用、互相补充,以变动成本法为基础,在编制对外财务报表时进行适当的调整。但绝不搞两套平行的成本计算资料。否则,工作量太大,还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上的极大浪费以及数据、资料的重复。

三、两种成本核算方法在企业中的联合应用模式

1、两种成本核算方法联合应用的可行性

通过两种方法的比较不难发现,两种方法最主要的差别是对固定制造费用的处理不同,在完全成本法下固定制造费用要计入产品的生产成本;而变动成本法下固定制造费用则作为期间费用处理。但对于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在两种方法下都必须列入产品成本中,对于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二者都是作为期间费用处理的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因此,两种方法虽然在成本划分、存货计价、损益表的编制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对于具体成本项目的处理大体是一致的,这些都为两种方法的结合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本着既能享受变动成本计算法的优势,又不影响当前对会计核算的统一要求这一基本原则,企业以一种核算方法为基础,同时提供另一种方法下相关的成本资料,提出将两种方法联合应用使企业会计核算兼顾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要求,从而实现企业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可行和必要的。

2、两种成本核算方法联合应用设计思路

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在账户处理方面最主要的区别,是对固定性制造费用的处理不同,由此导致存货估价、损益计算结果不同。完全成本法下,本期发生的固定性制造费用总额=期末在产品中的固定性制造费用+期末库存商品中的固定性制造成本+本期已销商品中的固定制造成本。由于在两种成本计算法下结合,对本期已销商品中的固定性制造成本的处理并无实质性的差别,最终都计入了当期损益。因此,在变动成本法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本年利润账户期末余额=A-B-C

存货账户期末余额=D-B-C

主营业务成本账户本期发生额=E-(F-B-C)

其中,A为完全成本法下的本年利润账户期末余额; B为完全成本法下期末库存商品中的固定性生产成本;C为完全成本法下期末在产品中的固定性制造费用; D为完全成本法下存货账户期末余额;E为完全成本法下营业成本账户本期发生额;F为完全成本法下本期发生的固定性制造费用。

3、两种成本核算方法联合应用账户设置

一级账户的设置完全按现行会计制度的规定,不需新增一级账户,只在一级账户下增设需要的二级账户,主要设以下二级科目:制造费用-变动性制造费用;制造费用-固定性制造费用;生产成本-变动性制造费用;生产成本-固定性制造费用;库存商品-变动性生产成本;库存商品-固定性生产成本。

4、两种成本核算方法联合应用账务处理

在成本的日常核算过程中,首先应对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按成本性态进行分类、归集,将生产费用划分为变动费用和固定费用,由于构成产品成本内容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属变动成本。因此只需将当期发生的制造费用分解为变动性制造费用和固定性制造费用。日常的账务处理程序与完全成本法完全相同,根据两种成本计算法的内在联系,可以很方便的获取企业内部经营决策所需要的数据资料。

5.两种成本核算方法在企业中的联合应用总结

现行企业会计制度中成本项目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企业先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企业的自身特点,将生产费用按其与产量的依存关系,分解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尤其是制造费用应逐项进行分解。把日常核算建立在变动成本计算的基础上,对在产品、产成品账户均按变动成本反映,同时另设“存货中的固定成本”账户。也就是说,对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性制造费用等变动成本,仍然按照原来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进行归集和分配,把厂房折旧费、保险费、租金等固定成本先计入“存货中的固定成本”账户。平时根据有关记账凭证和费用分配表,登记产品成本明细账,分别归集各品种的产品成本,并采用适当的分配方法,分配计算这两种产品的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但由于期初在产品成本和本月生产成本均不包括固定性制造费用,所以无论是完工产品成本,还是月末在产品成本中也都不包含固定性制造费用,固定性制造费用仍停留在“存货中的固定成本”账户中。期末,其账户余额可以在不同品种的产品之间按照分配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进行分配结合,如:生产工人工时比例法、生产工人工资比例法、机器工时比例法和按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等,分配出每种产品应负担的固定性制造费用,然后按每种产品当期销售量、期末产成品数量及期末在产品的约当产量比例,将“存货中的固定成本”应归属于本期已销售产品的部分转入“主营业务成本”账户,并列入利润表,作为本期销售收入的一个扣减项目;而其中应归属于期末在产品、产成品部分,则仍留在这个账户上,其分配的结果填列在资产负债表上的存货(在产品、产成品)项上,使它们仍按所耗费的完全成本列示。

所以为了发挥变动成本法在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方面的作用,同时满足现行会计制度对外报告的需要,应将变动成本法与全部成本法结合应用。即将日常核算建立在变动成本法的基础上,期末调整,使产品的生产成本、销售成本和存货成本按全部成本法反映,以满足对外编制会计报表的需要。这样能实现企业与国家的双盈。

四.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结合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及其应遵循的原则。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同时生产多种产品且各月不同产品生产工时水平相差悬殊的企业中,在不同产品之间按照分配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对“存货中的固定成本”进行分配,如生产工时等资料都是本月的发生数,而“存货中的固定成本”却是一个逐期的累计数,显然按此标准进行分配不够准确。

(2)在实际工作中有不少的成本、费用对业务量的依存关系是比较复杂的,其成本虽然可随产量的增减而成同方向变动,但其变动幅度却不与产量变动幅度保持严格的正比例关系。这是因为这些成本同时兼有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两种不同的性质,称为混合成本。

(3)对于某些机械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固定性制造费用中包括不少与机械使用有关的费用,例如机器设备的折旧费、租赁费和保险费等等。如果采用生产工人工时比例法、生产工人工资比例法分配固定性制造费用就不尽合理,所以采用机器工时比例分配法分配各种产品应负担的固定性制造费用会更合理一些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

(4)由于平时核算是建立在变动成本法的基础上,产品成本以变动成本反映,如果企业以此成本为依据进行产品订价应区别对待。

2.改进建议。

(1)对于上述第一个问题,首先,可以通过以生产工时、生产工人工资等全年累计数为标准结合,进行分配。其次,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单位也可以对“存货中固定成本”按不同的车间或产品设置明细账,账内按照费用项目设立专栏或专户(即多栏式明细账)分别反映各车间、产品品种中各项固定性制造费用的发生情况,此明细账应根据有关的付款凭证、转账凭证和前述各种费用分配表进行登记。在对“存货中的固定成本”进行分摊时,可以分车间、产品进行分配,甚至可以按费用项目进行分配,以增加核算的准确性。

(2)对于上述第二个问题叙述的混合成本必须对其进行分解,以便分别将其合并到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中去。分解混合成本的方法很多,较简便的方法有近似分类法、比例分摊法等。

3.需要注意的几项原则:

(1)以完全成本法为基础,采用“先外后内”的原则。即统一成本核算系统首先应满足对外报告的法定要求,然后再考虑对内经营管理的需要。

(2)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统一成本核算系统的设立不以额外增加企业运行成本、过多增加会计核算人员的工作负担为前提,而应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在遵循原有成本核算系统框架的前提下,通过对核算帐户的巧妙设计,利用两种成本计算法的内在联系,来实现对内对外的资源共享。

(3)简化成本核算原则。统一成本核算系统的设计应符合简便、实用、高效原则。即在统一成本核算系统下,既能满足对外报告的要求,又能方便、快捷地提供对内所需的资料。

参考文献

[1]姚凤环.变动成本法在企业营业损益方面的应用[J].管理天地,2004, (7):87.

[2]冉英.浅析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差异[J].财会研究, 2002,(7):32-33.

[3]曹惠杰.管理会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1:225-257.

篇(3)

一、变动成本法和全部成本法的概念

在会计学中有两种计算生产成本的方法:全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是在组织常规的成本计算过程中,以成本性态分析为前提条件,将一定时期所发生的成本按照其成本性态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类,只将变动生产成本作为产品成本的构成内容,而将固定性制造费用和固定成本全部作为期间成本,并按贡献式损益确定程序计算损益的一种成本计算模式。全部成本法是较为普遍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是指将一定时期所发生的成本按其经济用途分为生产成本和非生产成本两大类,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包括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全部生产成本(即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将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成本。这样,在全部成本法下计算出的产品成本既包括变动生产成本又包括固定生产成本。在全部成本法下,全部生产成本要在已售产成品、库存产成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所以期末在产品和产成品存货成本中,包含了一部分固定生产成本。

二、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结合应用的必要性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各有利弊结合,单纯使用其中任何一种方法都不能满足企业管理的要求。尽管变动成本法在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成本核算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等方面具有诸多优点,但它与现行“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中成本核算及财务报告的编制等内容的要求不一致。为此,一些企业按照现行统一会计制度编制定期的财务报表,同时存货计价和收益决定也以完全成本计算;但在企业内部,则大多采用变动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编制内部报表,为企业管理部门正确进行预测、决策、分析和控制提供有用的资料。由此可见企业会计为了能更好地履行其对内、对外两方面的职能,两种成本法可以结合使用、互相补充,以变动成本法为基础,在编制对外财务报表时进行适当的调整。但绝不搞两套平行的成本计算资料。否则,工作量太大,还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上的极大浪费以及数据、资料的重复。

三、两种成本核算方法在企业中的联合应用模式

1、两种成本核算方法联合应用的可行性

通过两种方法的比较不难发现,两种方法最主要的差别是对固定制造费用的处理不同,在完全成本法下固定制造费用要计入产品的生产成本;而变动成本法下固定制造费用则作为期间费用处理。但对于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在两种方法下都必须列入产品成本中,对于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二者都是作为期间费用处理的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因此,两种方法虽然在成本划分、存货计价、损益表的编制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对于具体成本项目的处理大体是一致的,这些都为两种方法的结合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本着既能享受变动成本计算法的优势,又不影响当前对会计核算的统一要求这一基本原则,企业以一种核算方法为基础,同时提供另一种方法下相关的成本资料,提出将两种方法联合应用使企业会计核算兼顾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要求,从而实现企业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可行和必要的。

2、两种成本核算方法联合应用设计思路

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在账户处理方面最主要的区别,是对固定性制造费用的处理不同,由此导致存货估价、损益计算结果不同。完全成本法下,本期发生的固定性制造费用总额=期末在产品中的固定性制造费用+期末库存商品中的固定性制造成本+本期已销商品中的固定制造成本。由于在两种成本计算法下结合,对本期已销商品中的固定性制造成本的处理并无实质性的差别,最终都计入了当期损益。因此,在变动成本法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本年利润账户期末余额=A-B-C

存货账户期末余额=D-B-C

主营业务成本账户本期发生额=E-(F-B-C)

其中,A为完全成本法下的本年利润账户期末余额; B为完全成本法下期末库存商品中的固定性生产成本;C为完全成本法下期末在产品中的固定性制造费用; D为完全成本法下存货账户期末余额;E为完全成本法下营业成本账户本期发生额;F为完全成本法下本期发生的固定性制造费用。

3、两种成本核算方法联合应用账户设置

一级账户的设置完全按现行会计制度的规定,不需新增一级账户,只在一级账户下增设需要的二级账户,主要设以下二级科目:制造费用-变动性制造费用;制造费用-固定性制造费用;生产成本-变动性制造费用;生产成本-固定性制造费用;库存商品-变动性生产成本;库存商品-固定性生产成本。

4、两种成本核算方法联合应用账务处理

在成本的日常核算过程中,首先应对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按成本性态进行分类、归集,将生产费用划分为变动费用和固定费用,由于构成产品成本内容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属变动成本。因此只需将当期发生的制造费用分解为变动性制造费用和固定性制造费用。日常的账务处理程序与完全成本法完全相同,根据两种成本计算法的内在联系,可以很方便的获取企业内部经营决策所需要的数据资料。

5.两种成本核算方法在企业中的联合应用总结

现行企业会计制度中成本项目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企业先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企业的自身特点,将生产费用按其与产量的依存关系,分解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尤其是制造费用应逐项进行分解。把日常核算建立在变动成本计算的基础上,对在产品、产成品账户均按变动成本反映,同时另设“存货中的固定成本”账户。也就是说,对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性制造费用等变动成本,仍然按照原来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进行归集和分配,把厂房折旧费、保险费、租金等固定成本先计入“存货中的固定成本”账户。平时根据有关记账凭证和费用分配表,登记产品成本明细账,分别归集各品种的产品成本,并采用适当的分配方法,分配计算这两种产品的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但由于期初在产品成本和本月生产成本均不包括固定性制造费用,所以无论是完工产品成本,还是月末在产品成本中也都不包含固定性制造费用,固定性制造费用仍停留在“存货中的固定成本”账户中。期末,其账户余额可以在不同品种的产品之间按照分配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进行分配结合,如:生产工人工时比例法、生产工人工资比例法、机器工时比例法和按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等,分配出每种产品应负担的固定性制造费用,然后按每种产品当期销售量、期末产成品数量及期末在产品的约当产量比例,将“存货中的固定成本”应归属于本期已销售产品的部分转入“主营业务成本”账户,并列入利润表,作为本期销售收入的一个扣减项目;而其中应归属于期末在产品、产成品部分,则仍留在这个账户上,其分配的结果填列在资产负债表上的存货(在产品、产成品)项上,使它们仍按所耗费的完全成本列示。

所以为了发挥变动成本法在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方面的作用,同时满足现行会计制度对外报告的需要,应将变动成本法与全部成本法结合应用。即将日常核算建立在变动成本法的基础上,期末调整,使产品的生产成本、销售成本和存货成本按全部成本法反映,以满足对外编制会计报表的需要。这样能实现企业与国家的双盈。

四.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结合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及其应遵循的原则。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同时生产多种产品且各月不同产品生产工时水平相差悬殊的企业中,在不同产品之间按照分配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对“存货中的固定成本”进行分配,如生产工时等资料都是本月的发生数,而“存货中的固定成本”却是一个逐期的累计数,显然按此标准进行分配不够准确。

(2)在实际工作中有不少的成本、费用对业务量的依存关系是比较复杂的,其成本虽然可随产量的增减而成同方向变动,但其变动幅度却不与产量变动幅度保持严格的正比例关系。这是因为这些成本同时兼有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两种不同的性质,称为混合成本。

(3)对于某些机械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固定性制造费用中包括不少与机械使用有关的费用,例如机器设备的折旧费、租赁费和保险费等等。如果采用生产工人工时比例法、生产工人工资比例法分配固定性制造费用就不尽合理,所以采用机器工时比例分配法分配各种产品应负担的固定性制造费用会更合理一些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

(4)由于平时核算是建立在变动成本法的基础上,产品成本以变动成本反映,如果企业以此成本为依据进行产品订价应区别对待。

2.改进建议。

(1)对于上述第一个问题,首先,可以通过以生产工时、生产工人工资等全年累计数为标准结合,进行分配。其次,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单位也可以对“存货中固定成本”按不同的车间或产品设置明细账,账内按照费用项目设立专栏或专户(即多栏式明细账)分别反映各车间、产品品种中各项固定性制造费用的发生情况,此明细账应根据有关的付款凭证、转账凭证和前述各种费用分配表进行登记。在对“存货中的固定成本”进行分摊时,可以分车间、产品进行分配,甚至可以按费用项目进行分配,以增加核算的准确性。

(2)对于上述第二个问题叙述的混合成本必须对其进行分解,以便分别将其合并到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中去。分解混合成本的方法很多,较简便的方法有近似分类法、比例分摊法等。

3.需要注意的几项原则:

(1)以完全成本法为基础,采用“先外后内”的原则。即统一成本核算系统首先应满足对外报告的法定要求,然后再考虑对内经营管理的需要。

(2)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统一成本核算系统的设立不以额外增加企业运行成本、过多增加会计核算人员的工作负担为前提,而应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在遵循原有成本核算系统框架的前提下,通过对核算帐户的巧妙设计,利用两种成本计算法的内在联系,来实现对内对外的资源共享。

(3)简化成本核算原则。统一成本核算系统的设计应符合简便、实用、高效原则。即在统一成本核算系统下,既能满足对外报告的要求,又能方便、快捷地提供对内所需的资料。

参考文献:

[1]姚凤环.变动成本法在企业营业损益方面的应用[J].管理天地,2004, (7):87.

[2]冉英.浅析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差异[J].财会研究, 2002,(7):32-33.

[3]曹惠杰.管理会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1:225-257.

[4]再探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的结合运用.刘智群.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8.3.15

篇(4)

    成本核算是企业管理和财务决策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必须降低生产成本,做好成本核算,着力提高利润水平。经调查了多家企业成本核算情况,对能给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依据的简洁有效核算方法进行了分析、整理,现分述如下:

    一、核算方法的选择

    中小型企业一般指资产规模较小、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和产品结构及所用原材料大部分相同的、管理人员(财务人员少)相对精简的企业,管理结构通常是垂直管理体系。中小型企业因数量多而在经济结构链中起着不可少的作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到来,具备先进技术的人员创办新兴的科技型企业将不断的增加。中小型企业因受到财力、物力和人力的瓶颈,企业内部管理水平、财务决策能力、成本核算制度、财务控制制度等基本制度一般不完整、不系统带来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信息数据采集不准确。在生产过程中具体表现为:①没有专职的成本核算人员;②辅助核算部门没有独立核算;③车间物流划分不明显、传递手续不完善而导致数据失真;④车间生产管理人员与行政管理人员不区分。中小企业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应对成本核算方法进行简化,使成本核算方法能符合其管理的需要;也同时决定了他们大多数使用的是实际成本法,而不会采用标准成本法或其他的成本核算方法。

    二、中小企业的管理模式决定其应使用简易的成本核算方法

    中小型企业,无论其生产什么类型的产品,也不论管理标准如何,最终目标都是要按照产品品种算出产品成本。按产品品种计算成本,是产品成本计算最基本要求,品种法是最基本的成本计算方法。若有需要或管理上要求按订单生产,也可采用分批法。同时因小企业一般不对外筹集资金或者筹借金额较小,一般不要向金融机构报送报表而只需向税务部门报送税务报表,所执行的也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企业会计制度》或《小企业会计制度》,执行的将是符合税法规定的一种简易的能满足税法要求的会计政策,从而达到不违法税法规定,避免涉嫌偷税漏税。

    三、基本科目设置和成本核算思路

    1.不分别设置基本生产成本和辅助生产成本两大科目,将其合并为一个生产成本科目,不再按产品设明细账,直接设原材料、工资薪酬、动力费用、制造费用等几个二级明细科目对大项费用进行归集。因为中小企业经营范围比较小,生产产品的工艺和产品结构及所耗原材料基本相同,除了主要原材料能归属到具体产品外,其它项目不宜归属到具体某一产品,其实核算到产品反而失去真实性。但当所用原料及所产产品区别较大,达到重要性原则,往往可以单一产品设明细帐;也可不设置,而以成本核算表代替。

    2.原材料范围,在满足生产需要的前提下,只把产品构成比例较大的几种做为原材料,把非主要的原材料提前进入了成本,这样既能降低工作量,也符合会计原则重要性原则。对生产车间月末已领未用的原材料,酌情处理:若价值较低,归入当月即可;若价值较高,按照实际领用实用部分计算成本。

    3.中小企业因车间划分不明显或虽明显但传递手续不完全,制造费用科目很难按车间设明细账,只好直接设机物料、修理费、折旧等几个二级明细科目对车间费用进行归集。同时因中小企业管理人员多参加生产管理,对这种由管理人员参与且发生的差旅费、办公费而无法确定是车间费用还是办公费用而往往直接归属到办公费用内,直接记入管理费用。制造费用月底不先进行分配,而是转到生产成本科目后往往是已销产品和库存产品之间统一分配。

    4.废品损失只在管理上做处理,不单独做成本核算,企业一般是按存记耗,按已销售数量加库存成品计算生产数量。

    5.若管理上或生产工艺上非常有必要,设自制半成品科目。否则不设。

    6.设立低值易耗品科目或不设直接记入制造费用---机物料或修理费明细科目,同时设备查帐以备管理需要,采用一次摊销法,入账同时即进行分配。

    7.关于固定资产折旧,采用符合税法规定的年限计算,可省去纳税调整的麻烦有可以及时掌握交税额度。税法没有明确规定的,应按税法的一般要求进行折旧核算。

    8.对于在产品构成中所占比重较小且数量众多的存货一般采用实地盘存制,以存记耗计算每月实际消耗量。

    四、日常核算工作及成本数据资料的取得

    (一)日常成本数据的归集

    1.日常成本计算离不开仓库和车间等单据的传递、归集、整理等,这就需要企业起码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如库房管理制度,生产管理制度等

    2.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记录:原材料入库单、生产计划通知单、产品生产领料单、成品或半成品入库单等单据资料要及时转交会计部门。

    3.日常发生的与生产有关的费用归入生产成本或制造费用科目。

    (二)月底

    1.计提折旧,结转制造费用科目到生产成本科目。

    2.取得原材料库月报表,先比对已入财务帐原材料与库房所报购入数量是否有出入,若有应属发票未到者,要估价入账。原材料发出一般采用加权平均法。

    3.取得工资相关资料,计提工资及福利费。

    4.由生产车间相关部门提供各工序在产品数量及完工程度分摊成本。

    五、成本费用分配原则及方法

    1.分配方法要符合企业自身的生产特点及工艺流程,要能体现受益原则。

    2.分配标准的选择原则上应选择的标准与待分配的费用之间有一定关联,并且容易取得。

    3.能辨别受益对象的直接记入,不能明确辨别的按一定标准记入。

    4.能直接归属到某一产品的原材料等大项费用应直接归入相应产品。

    5.不是直接成本费用一律采用产值比例法分配,即按各产品的产值占总产值的比例进行分配,在产品按约当产量计算产值参与分配。

    六、简易的成本核算方法的优缺点

    1.核算基本准确,能满足成本分析的需要,也符合会计的重要性原则,但不够精确。

    2.产品约当产量估计不够准确,这也是成本核算中的不可避免的问题,在中小型企业使用基本能够满足生产及管理决策的需要,也基本达到税务核算的要求。

    七、简易成本核算的几个相关问题

    1.成本会计核心的是掌握企业的生产流程和各个关键的作业,了解车间最新的生产情况,月底通过编制成本核算报表将财务与业务结合,及时地分析每个月的成本波动的原因,为决策做好材料依据。

    2.成本核算不仅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而是包括生产管理、采购与销售各部门的事情。一是成本核算需要生产车间、技术部门、采购部门、销售部门等多部门的配合;二是计算出的成本是否合理有价值,不但需要财务部门的不断改善和时间的印证,还需要生产、技术等部门提供数据及客观的评价,仅靠财务部门独立思考有时难以发现问题。

    3.成本会计实务应接受成本会计理论的指导,但要理论联系实际突破相关理论的束缚,不要局限在成本会计理论的框框里面,最好的成本会计核算和管理体系就是最贴近企业生产流程最科学合理核算出成本的核算体系,这样才能有力的服务生产管理及经营决策,每一个企业的生产流程都有其特殊性,公司的管理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一样的管理任务,所以在确定整体思路的前提下,成本核算体系要有一定的可变性,关键的要在成本理论的指导下解决管理层关心的问题,将业务和财务相结合从而服务于企业管理与决策。

    参考文献

篇(5)

多年来她在生产一线从事生产统计、成本核算管理工作。对车间电积、电解两条生产线的稳定运行、提质降耗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她的刻苦钻研、精细管理,车间各项生产技术台帐、经济技术指标资料管理规范,各种统计数据、核算数据详实、分析准确,为车间基础管理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2015年她独自撰写的《影响镍电积生产成本的主要因素及降本增效措施》获公司管理创新论文三等奖、厂二等奖;《班组精细化管理在镍电积生产系统中的应用》获厂管理创新论文二等奖,她就是镍电解三车间王晓玲。

在生产统计工作中,她经常深入班组、生产现场,做好上下工序金属物料的质量、数量进行监督检查,同时做好协调、结算和产品质量的信息反馈;组织金属物料的盘点、核算及金属平衡表的编制;针对物料管理、提高金属回收率、工艺控制管理等方面,大胆创新工作,提合理化建议,并积极参与落实。完善了车间金属物料管理制度和管理网络,严格执行物料交接传票制度,在外购原料管理中,与有关人员一道,积极采取措施,明确岗位职责,对金属物料的装卸、存放等管理进一步细化、明确,确保了金属物流的有序、通畅,为提升产能、提质降耗做出了积极贡献。

篇(6)

关键词:事业单位;繁育成本;成本核算

黑龙江省家畜繁育指导站是服务于家畜品种改良工作的科研推广单位。站内设有繁育技术研发、猪育种中心、奶牛生产性能测定中心等15个部门。主要职能是制定全省家畜繁育改良规划、制定省内各畜禽品种育种目标;负责全省奶牛生产性能测定体系建设等。近年来,承担了世界银行的奶牛群体改良(DHI)、繁育体系建设及重大科技攻关等项目,这对于其自身发展,实现畜牧业科学发展都具深远影响。因此,进行并做好成本核算就是重要一环,事业单位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目的是提高事业单位经济业务管理水平以及资金的使用效率。

一、事业单位成本核算的相关理论

(一)成本核算

成本核算是企业进行产品成本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单位和企业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家畜繁育站的成本核算就是对家畜场所生产的优质种子母牛、仔猪、商品猪、种猪等产品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价值总和进行计算,以此得到每个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资金总额,即产品成本。成本管理则是在进行成本核算的基础上,考察构成成本的各项消耗数量及其增减变化的原因,寻找降低成本的途径。在增加生产量的同时,不断地降低生产成本是家畜繁育站扩大赢利的主要方法。

(二)繁育成本

繁殖成本,从理论角度来说,就是动物为了实现繁殖以及人们为了使动物高效繁殖而付出的代价。对于家畜繁育指导战这样的事业单来说,必须了解繁育成本的核算,才能有效管理业务的发生及发展,促进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核算科目

成本核算属于支出类科目,应设置“成本费用”这一会计科目,用来核算事业单位列入龙舞的各项费用,借方反映业务活动或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贷方反映产品完工验收入库的实际成本。

二、事业单位进行成本核算的方法及步骤

事业单位进行成本核算需要较为完整的统计数据,这些数据从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原始记录和分类整理而来,因此,建立一套完整准确的原始记录系统,并且及时地记录整理,这是进行成本核算的首要环节。只有进行成本核算才能达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首先,明确成本核算的对象、指标以及计算单位。比如,黑龙江家畜繁育指导站的最终产品是优质种子母牛,那么成本核算的指标就是每头产品的成本资金总量或资金总额,计算单位有月、季度、半年、年等。现在以100头优质母牛为例,将商品牛作为成本核算的对象,以元/千克、元/头作为成本核算的指标,以年为计算单位来说明母牛的成本核算的具体流程以及核算方法。

其次,确定组成繁育指导站的核算成本项目。在一般情况下,将组成繁育指导站的产品成本核算的成本费用项目分为两类:固定费用和变动费用。固定成本是指与家畜生产量的大小无关或关系很小的费用,其不随生产量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生产量的提高,由固定费用形成的那部分成本将会显著降低,从而降低了生产的总成本,即产生了规模效应。因此,降低固定费用从而降低总成本是事业单位提高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途径。固定成本费用有:饲养人员的工资、福利费用和管理人员的费用、固定资产折旧费以及维修费。变动费用是指随着家畜生产量的变化,其费用大小也变化的费用,即随生产量的变化而变化。变动成本费用有:饲料费用、药品费用、煤、汽油、电费等。其中饲料费用包括买价、运费和加工费。

最后,从黑龙江省家畜繁育站的各项业务来看,成本核算的过程如下:

发生的各类成本费用有:

1.变动费用中的采购费用的核算:

采购分配率=采购费用总额/原材料买价总额×100%

原材料采购成本=买价总额×采购分配率

饲料的加工费分配总量=加工费总额/加工总数

已耗饲料产品的成本=原材料总价÷损耗率+加工费分配总量

损耗率=(原材料损耗量-饲料消耗量)/原材料损耗量×100%

在饲料的加工过程中,饲料产品的原材料总价应该按照饲料的组成计算。

2.饲养成本总额的核算:

饲养成本总额=饲料的变动费用+其他变动费用+固定费用

因此,通过上述的成本核算,我们得出了产品中的各类成本费用在总成本费用中的比例,同时得出了该年度或该季度家畜产品的总成本及单位产品的成本。财务人员应将每年或每季度的各类成本定期及时地进行核算,做一个统计记录,就会发现单位存在的问题,能够全面地向上级部门反映情况,有助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此外,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成本收入的计算 。

假设黑龙江省家畜繁育指导站生产的1组(250头母牛/组)母牛。

成本:

(1)引进幼种的款项:2.9万元(假设数据)。

(2)饲料费用:每头母牛的成本8-10元,14585头约要饲料费约14万元,种牛的饲料费大约1万元,共17.9万元。

(3)水电费:1000元(年或季度)。

(4)职工工资:平均每人每年7000元,2人共计1.4万元。共计19.4万元。

假设全年的利润是42万元,那么,全年的纯利润为 22.6万元。

三、事业单位的收入如何上缴财政专户

由缴款人或其人提出申请,经征收机关审核确定无误后,通过缴款人或委托人的开户银行将款项直接缴入国库单,即财政专户。应缴财政专户款是事业单位按规定代收各种应上缴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在此项资金上缴之前,对事业单位来说是一种负债,不能作为事业单位的收入来处理。事业单位按规定代收的预算外资金必须上缴同级财政专户,支出由同级财政按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和单位财务收支计划统筹安排,从财政专户中拨付,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事业单位实行全额上缴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不能直接作为事业收入处理,应缴入同级财政专户,待同级财政部门拨付本单位使用时,才能计入财政专户返还收入。实行按比例上缴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其上缴部分不能直接作为事业收入处理,应缴入同级财政专户,带同级财政拨付本单位使用时,才能计入事业收入,其留用部分可以直接作为事业收入处理。实行按收支结余的数额上缴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平时可以直接作为事业收入处理,年终按该项预算外资金的收支结余数额上缴财政专户。

目前,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的资金主要是各种非税收入、政府性基金、专项收入等。

为了核算事业单位应上交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设置“应缴财政专户款”科目。该科目贷方反映收到应缴财政专户款的收入数或实行预算外资金介于上缴办法的单位定期结算预算外资金的结余数,借方反映上缴财政专户的收入数,贷方余额反映应缴的未交数目。下面具体说明:

(1)全额上缴时:

收到预算外资金时,借:银行存款,贷:应缴财政专户款

上缴财政专户时,借:应缴财政专户款,贷:银行存款

(2)按比例上缴时:

收到预算外资金时,借:银行存款,贷:预算外资金收入

应缴财政专户款,收到预算外资金时,借:银行存款,贷:事业收入

应缴财政专户款,缴入财政专户时,借:应缴财政专户款,贷:银行存款

(3)结余上缴时:

取得预算外资金时,借:银行存款,贷:预算外资金收入

定期结算预算外资金结余时, 借:预算外资金收入,贷:应缴财政专户款

取得预算外资金时,借:银行存款等,贷:事业收入

定期结算预算外资金结余时, 借:事业收入,贷:应缴财政专户款

缴入财政专户时,借:应缴财政专户款,贷:银行存款

以上就是收入上缴财政专户款的方法和步骤,与此同时,事业单位还必须建立严格的控制制度,保证专款的上缴。因为财政收入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稳定、企事业的持续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国家通过财政能够有效地调节资源的配置。财政是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起着重要作用。其次,国家通过财政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国家通过对财政收支数量、方向的控制,有利于实现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及结构的优化,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再次,财政可以有力地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科教文卫都属于事业单位,他们或者没有经济收入,或者经济收入有限,必须依靠财政的大力支持。最后,财政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建设支出是国家财政支出的重要内容,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财政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障支出,对社会分配进行着广泛的调节,为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此外,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四、结束语

事业单位会计是以事业单位实际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反映和监督事业单位预算执行过程及其结果的专业会计,是预算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整个管理过程中,成本核算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家都知道,现在是以社会责任最大化来衡量一个企业、一个单位、一个机构的可持续性,只有准确及时地进行成本核算,把我成本核算的整个流程,才能降低生产过程的总成本,以节约资源,节省费用,将更的资金用于后续发展的过程中,达到符合国家政策规定且人民满意的标准。同时为国家制定收费项目提供参考标准,通过相互参考,促进服务和成本的对等性。

参考文献:

[1]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之窗[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4).

[2] 贺南轩.成本会计学[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10).

[3] 叶胜春,杨梅芳.论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及创新[J].市场论坛,2006 ,(11).

篇(7)

作业成本法被引入我国,它有着制造成本计算法无可比拟的优点,但是,作业成本法始终未能在我国制造业企业中得到广泛的运用。本文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对作业成本法的最新理论、核算流程及应用实践进行了系统分析,通过比较作业成本法与制造成本法的联系和区别,得出作业成本法与制造成本法在中国的可适用性,具体表现在:

一、作业成本法与制造成本法的基本原理和成本核算

1.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和成本核算

(1)作业成本法的含义

作业成本法(简称ABC),即基于作业成本的成本计算方法,是指以作业为间接费用归集对象,通过资源动因的确认、计量,归集资源费用到作业上,再通过作业动因的确认计量,归集作业成本到产品或顾客上去的间接费用分配方法。

(2)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作业本法的原理,简单地讲,就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作业成本法以成本动因理论为基本依据。这种理论提出分配间接费用应着眼于费用、成本的来源,把间接费用的分配与发生这些费用的原因联系起来。

(3)作业成本法的成本核算

作业成本计算流程分为八个步骤,其实际操作步骤如下:

①确认和计量耗用企业资源的成本。

②确认和计量耗用资源的作业。

③计量作业成本。

④选择成本动因,即选择驱动成本发生的因素。

⑤汇集成本库。

⑥计算成本(库)分配率。

2. 制造成本法的基本原理和成本核算

(1)制造成本法的概念

制造成本法是指企业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分配和归集与生产经营有着最直接和最密切关系的费用,(即直接材料、直接工资、其他直接支出和制造费用)而将与生产经营没有直接关系和关系不密切的费用,(即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 直接计入企业当期损益从当期收益中扣除。

(2)制造成本法下工业企业产品的生产成本核算及其应用

会计制度设置了“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作为成本类科目,按照成本核算对象和成本项目,汇集企业为生产产品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属直接材料、直接工资等制造成本,直接通过“生产成本”科目计入产品(包括自制工具、设备)成本的有关项目,借记:“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科目,贷记:“原材料”“现金”“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等科目;辅助生产成本应于月末按照一定的分配标准分配给各受益部门;为生产产品和劳务提供而发生的不能直接计入产品成本的各项间接费用,通过“制造费用”科目进行归集,月末,再按一定方法分配计入有关成本核算对象和成本项目。在制造成本法下,企业仍需根据生产特点和成本管理的要求,确定成本核算对象。自制半成品以及完工产品的成本中都不包含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直接列入当期损益,从而简化成本核算。

二、作业成本法与制造成本法的联系与区别

1.作业成本法与制造成本法的相互联系

(1)作业成本法是责任成本与制造成本计算方法的结合。

(2)计算的目的相同。二者都是以计算产品成本为目的。

(3)对直接费用的确认和分配相同。

2.作业成本法与制造成本法的主要区别

(1)制造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差异的比较

①间接费用界限的差异。

在制造成本法下,间接费用指制造成本,就经济内容来看,只包括与生产产品直接、间接有关的费用,而用于管理和组织全厂生产、销售产品和筹集生产资金的支出作为期间费用。

在作业成本法下,产品成本则是完全成本,所有费用只要合理有效,都是对最终企业价值有益的支出,都被应计入生产成本。

②信息准确性的差异。

制造成本法计算成本的主要目的是把辅助部门归集的制造费用以一种平均线性方式的分配到各产品,没有考虑实际生产中产品消耗与费用的配比问题,只能是一种“绝对不准确”(absolute inaccuracy)的信息。

作业成本法在分配间接费用时,选择多样化的分配标准(成本动因),使成本的可归属性大大提高,并将按人为标准分配间接费用的比重降到最低限度,提高了成本信息的准确性。

③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方式的差异。

制造成本法下的管理生产系统是一种由前向后推的生产系统。即生产从原材料开始进入第一生产工序,第一工序完工后的半成品转入到第二生产工序,依次类推按部就班,直至最终形成完工产品,从而传统的成本质量管理一般都将工作重点放在半成品和完工产品的质量检测上,出现问题,及时修补或剔除。

作业成本法下的生产管理系统一般为适时生产系统(Just-in-time Production System,简称JIT),它与传统生产不同,是由后向前拉的一种逆推似的生产系统,企业的生产程序环环相扣,衔接非常紧密,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收益,也使得企业减少了存货带来的费用。

④分配基准特性的差异。

制造成本法主要采用单一的人工工时等财务变量为分配基准,而忽略了一套良好的非财务变量,因而丧失了一些改善公司管理的有利机会。

作业成本法的分配基础是多元的,不但强调如人工工时、机械工时、生产批量、产品的零部件数量等财务变量,也强调如工艺变更指令、调整准备次数、运输距离等非财务变量。采用多元分配基准,提高了产品与其实际消耗费用的相关性,使管理深入到作业层次,以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增加“顾客价值”。

(2)制造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局限性的比较

制造成本法存在三个不可避免的缺陷。

第一是成本信息失真。科技的进步,导致资金的密集和直接人工工时的减少。如果仍然采用制造成本计算方法中的直接人工标准来分配数倍、甚至数十倍高于自己的制造费用,必将导致成本信息失真 。第二是对成本事前控制乏力。产品寿命周期成本的60%~80%是在产品设计阶段确定的,一旦投入生产,降低成本的空间就不大了。此外,对于新产品的设计费用,如果仍然按照制造成本计算方法,让标准化的产品负担这部分费用,势必扭曲新产品、非标准产品成本的信息,导致产品组织及资源配置决策失误。

第三是成本信息相关性弱化。制造成本法无法计算与产品无关的成本,导致了相关性的弱化。根据不相关的成本信息极有可能做出错误的决策。

三、作业成本法和制造成本法在中国的可适用性

1.制造成本法在中国的可适用性

一定的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 决定了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并为之服务的会计管理体制和会计核算模式。长期以来, 我国的生产制造技术和国外先进技术相比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很多企业仍然使用比较原始的生产制造技术,现代化程度不高,企业工作中心多,相对的作业中心也多,因此今天看来仍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制造成本法有利于生产部门以及相关管理部门分清经济责任,便于企业推行目标成本管理,加强对产品成本的控制以及对各相关部门业绩的考核,从而达到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目的。

(2)制造成本法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企业的潜亏问题。

2.作业成本法在中国的可适用性

从ABC产生的根据、时代背景和上述调查分析中,可能会很自然地觉得:ABC应用的前提条件必须有一个高科技制造环境。而我国不少制造企业仍然属于劳动密集型,我国企业在目前应用ABC条件还不太成熟。笔者认为,ABC虽然受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但是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并不排斥一般企业,相反,在个别先进制造业企业或企业中的某一部门可以先行实施,将会带动整个企业管理思维的变革。对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竞争力的增强,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从长期看,ABC还会反作用于其科技环境,促进企业自动化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子技术革命加速发展,进而产生了越来越多高度自动化的先进制造企业,提供了日益先进的生产技术,也带来了管理观念和管理技术的巨大变革,ABC这种成本管理的新思维、新理念在我国先进制造业企业或一般企业的某个部门是可以率先推行、逐步推广的。

参考文献:

[1]刘月霞:作业成本法及其应用:[硕士学位论文]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2007

[2]继良:国外作业成本法推行情况的调查综述.会计研究.2007年4月第81页

[3]乐艳芬:成本管理会计.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篇(8)

一、加工贸易单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加工贸易所用原材料和生产成品数量的膨胀增长导致单耗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

单耗是进口原料与出口成品之间的一对一的数量关系,也就是说每单成品耗用单耗的原材料也是一定的,每一种规格和型号原材料又可生产出不同规格型号的成品,随着加工贸易的飞速发展,加工成品的品种越来越多,涉及的行业越来越广,因此,单耗对应关系的数量也随之不断增加,造成单耗管理面临工作量大、内容繁杂、监管风险加大的困境。

(二)新技术、新工艺的广泛应用使企业实际单耗变动频繁

随着加工贸易企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生产设备不断更新换代,生产固定产品的单耗也在发生变化,实际单耗水平不断降低。

(三)企业办理加工贸易合同备案时单耗申报随意和不规范

在加工贸易实际监管中,绝大部分的企业都选择在备案环节申报单耗,但由于合同备案时企业还没有生产产品,其申报的单耗往往是根据以往经验或理论估算的一个虚拟值,因此经常会发生企业备案单耗与实际核定单耗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的情况,造成手册进口料件和出口成品之间的严重失衡,引发违规或补税等法律后果,加大海关执法风险。

(四)企业的成本核算与海关单耗管理之间的差异给海关单耗的核定带来困难

目前,海关单耗管理与企业的成本核算、料件控制系统的标准和口径不同,海关未能有效利用企业的生产管理资料,影响单耗核算的准确性。加工贸易企业内部管理需要成本核算和物料控制,企业与客户之间一般也要核算料件消耗数量,不少企业在此方面管理相当严格和完善,比海关核算单耗要求更细。对这些数据进行整合,本可作为核算单耗的重要参考,但企业一般是分客户记录这些数据,而非按照海关的备案合同,因此很难将这些数据进行整合。企业在核销时不得不根据进出口报关数据和按照海关要求设立的账册核算单耗,有些企业尤其是产品品种繁多且变化较快的企业,出于成本和核算繁杂的考虑,通常按产品归大类及加权平均单耗来申报,这就必然导致申报的情况与企业的生产实际之间存在误差,而不能准确反映企业的实际耗料。

二、成本管理方法

(一)材料成本管理方法

1.保税材料仓库管理 加工贸易管理主要涉及的是对产品的材料单耗审核,海关会重点检查进口料件的管理,所以对于进料加工和一般贸易都有的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仓库管理制度,保税材料(含原料、节余料件、边角料、残次品、半成品、成品等)与非保税料件分库位存储;不同加工贸易手册保税料件按照不同储位列管;保税料件之入库单、领料单、缴库单、出库单等对保税品、手册号等作出明确标示。

2.仓库帐簿管理 保税料件与非保税料件分不同库位账册作数量进、耗(销)、存核算,不同加工贸易手册保税料件按照手册号、料件品号别作数量进、耗(销)、存核算。所有出入库业务必须有单据支持,财务需要为仓库设好各种单证,确保做到账实相符。

3.编制物料清单(BOM表) 控制材料成本的最基本工具是由研发部门编制的物料清单(BOM)表,BOM表对于加工贸易企业显得尤为重要,它为海关核定单耗提供重要依据。它包括了每种产品在生产时必须要使用材料的规格和每种材料的使用数量,这个材料消耗数量里面已经考虑了边角料的消耗、生产报废率和不良品率。将编制后的某批产品物料清单(BOM表)发放到各有关部门并明确其相关的责任。

4.控制材料消耗 建立定额领料制度[1],生产部门根据物料清单填制定额领料单去仓库分批分库位领料,仓库在发料的同时做相应的记录工作,扣减领料单位、领料人剩余可领用数量,从源头严格控制材料消耗。另外填制超额领料单,每月底将本月的所有超额领料单汇总,统计超额材料消耗的数量、金额和原因,尽量杜绝超额领料的问题。

5.材料消耗定额的制定 加工贸易企业单耗是指在正常加工条件下加工单位成品所耗用的料件量,单耗包括净耗和工艺损耗[2]。净耗,是指在加工后,料件通过物理变化或者化学反应存在或者转化到单位成品中的量。

工艺损耗,是指因加工工艺原因,料件在正常加工过程中除净耗外所必需耗用、但不能存在或者转化到成品中的量,包括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工艺损耗率,是指工艺损耗占所耗用料件的百分比。原材料消耗定额的制定和某种产品实际单耗的计算如公式(1)、公式(2)和公式(3)所示。

原材料消耗定额=单位零件净耗+各种工艺性损耗 (1)

单耗=净耗/(1-工艺损耗率) (2)

某种产品实际单耗=原材料消耗总量/产品产量 (3)

(二)采用成本核算法进行加工贸易单耗核定

1.对企业的信誉等级做初步的评估 海关关员在单耗核定工作开始前,查看企业在以往的单耗申报中是否有过不良记录,比如单耗申报不实,在备案、核销环节有过退单处理,有过要求企业重新申报甚至被罚款处理等,对企业的信誉等级做初步的评估,确定对企业进行耗料管理所采取的方式和方法,比如是深入企业核定还是直接依据企业的备案申报核定,以应对企业申报单耗的随意性。

2.从固定资产账簿和固定资产卡片记录入手核定企业产品的单耗是否发生变动 企业成本管理包括改进工艺流程和更新生产设备,所以加工贸易耗料管理依据企业固定资产账簿和固定资产卡片记录,是否有新增生产设备,因为工艺流程的改进和设备的完好程度决定了企业生产产品时材料消耗量,海关关员要及时发现企业实际单耗变动,及时查验企业备案申报的单耗是否为变动后的单耗。

3.采用成本逆推法进一步核定产品所耗不同材料的单耗 所需单证:生产成本明细账、原材料明细账、在产品明细账、加工记录、仓库账册、产品销售的统计资料、海关需要的其它单证或手册。

①依据仓库记录和库存商品账簿查实某批入库产品的总产量(N)

依据产品成本明细账及对应的仓库记录产品入库单,注意核对记账凭证日期、凭证号数、摘要与该批次的产品成本账册记录是否相符。

②核定生产成本的直接材料成本

根据生产成本明细账中完工产品的结转,核定完工产品生产成本中的直接材料成本。

③核定不同规格单位产品耗用各种材料的数量

第i种材料的实际单耗 = 第i种材料的实际耗用量÷总产量(N)

(4)

单位产品单耗 = ∑第i种材料单耗 (i=1,2,… n) (5)

n代表所耗料件的种类数。

若公司生产的某批产品没有残次品、废品损失和废料,则发生的损耗均为工艺性损耗,产品的实际单耗即为海关所要核定的单耗。

三、成本管理与加工贸易耗料管理关系研究

(一)成本管理与加工贸易耗料管理之间的关联性

1.成本核算方法在加工贸易单耗核定中具有可行性 企业成本核算是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对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料、工、费进行的有固定程序、精准的归集、计算和分配,形成了客观性的会计信息载体,能够提供生产过程转化到产品中的直接费用、间接费用、修复废品费用和废品损失的多少,能够提供投入和产出的数量,能够提供边角废料的入库和处理收入的金额,能够反映生产成本和原材料消耗的对应关系,从而根据材料的总消耗和总产量得到单位产品材料消耗(含净耗、工艺性消耗和非工艺性损耗),结合原材料明细账、废料、余料及废品损失记录核算出非工艺性损耗,进而得到海关所需要的加工贸易单耗。加工贸易耗料管理的成本核算类方法就是运用企业的账册、相关凭证、海关所需的其它凭证和企业成本核算方法提供的上述信息对企业的保税料件的单耗进行的核定,所以说成本核算方法在加工贸易单耗核定中具有可行性。

2.成本管理核定产品单耗较具准确性 若企业信誉良好,企业净耗申报数据真实无误,原材料消耗单证、会计账册、加工记录、仓库账册等相对比较齐全,则采用成本核算类中成本倒推方法进行单耗核定,成本核算方法对保税料件单耗的核定具有准确性。

3.企业成本管理和加工贸易耗料管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企业成本管理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始终,单耗管理贯穿于海关加工贸易监管链条全过程,海关加工贸易耗料管理是以企业成本管理基础工作、成本核算方法、相关的凭证、账册和资料为基础进行单耗的核定,加工贸易耗料核定管理依赖于企业成本管理并促进海关核定单耗的准确性。另外,海关对加工贸易企业的进口料件单耗的核定是针对不同的企业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于成本管理好的企业一般都有良好的信誉,海关在审核单耗时会简化工作量,加工贸易耗料管理对企业加强和优化成本管理有促进作用,从而也有利于促进企业形成良好的信誉,所以说企业成本管理与加工贸易耗料核定管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二)企业成本管理与加工贸易耗料管理之间的区别

1.管理主体和核心不同 成本管理的主体是企业本身,监管的核心是产品成本的核算;加工贸易耗料管理的主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监管的核心是加工贸易企业产品的材料单耗。

2.管理目标不同 企业成本管理的管理目标[3]是降低成本(包括降低单位产品材料消耗)提高经营效益及价值创造;加工贸易耗料管理目标是监督保税料件的合法使用,防止不法企业利用单耗牟取非法利益,保护守法企业免受不法企业冲击,促进企业的公平竞争,强化内控、防范廉政风险。

3.管理要求不同 企业成本管理的基本要求是规范化、标准化、统一化、程序化;而加工贸易耗料管理是在单耗标准幅度范围内,各地海关按加工企业生产加工的实际核定、核销单耗,也就是“据实核销”原则。这既反映了生产加工的实际,也在可控的幅度内规范了海关的核销尺度、降低了监管风险和廉政风险。

4.管理方法不完全相同 企业成本管理方法包括成本核算、成本控制和业绩考评;加工贸易耗料管理是采用实际测定类、成本核算类和技术分析类等方法进行核定。

参考文献:

篇(9)

二、现代化工类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成本控制不等同节约,怎样把每一分钱都花得有实质意义,是我国企业在新的竞争时代必须面对的问题。成本控制的过程是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进行计算、调节和监督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发现漏洞,挖掘内部潜力,寻找尽可能降低成本途径的过程。对化工企业来讲,以前的成本管理是以节约为衡量标准,但按目前先进的成本管理观念,企业应从公司大的方向去实施,不再是单纯的减少成本,而是在保证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的前提下,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然而,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仍存在一些比较严重的成本控制问题:

(一)成本控制意识不强。首先,对控制成本最终意义认识不清。大多数企业都认为成本是越低越好,所以不管不顾的降低企业成本,甚至耽误生产并且产品质量的不到保证。其次,对成本控制的内容和范围认识不清。认为成本控制是生产环节的程序,控制范围没有包含企业的规划、采购、销售等环节,现金管理、投资融资等财务活动也未纳入控制内容,控制过于局限。

(二)控制方法落后。在进行成本管理时应当考虑化工产品特殊的化学性质,进而进行严格、特殊的库存管理和运输等,而不应该只为追求低成本而忽略生产安全问题。

(三)成本核算分析被轻视。企业对成本核算分析并未过多看重,成本核算分析基础不成熟,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反映出来:①成本核算内容过于简单;②成本核算方法不科学;③成本核算分析应用不够

(四)成本控制环境混乱,控制机制不全。首先,企业关于成本控制的制度不完整。由不同的部门共同进行成本控制,这样就会导致没有主心骨,控制过乱。没有严谨的管理制度,会使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不通,导致信息滞后,从而影响生产进程。。其次,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企业虽然制定了成本控制目标,但是却忽视了对于员工的监督和考核,导致员工消极怠工,积极性不高。最后,企业人员素质低下。要使成本控制进行的更顺利,需要企业的财务人员有较强的专业性,但是现在的财务人员普遍比较松懈,专业知识不强,难以满足企业对其的要求。

三、现代化工类企业成本控制实施建议

(一)化工类企业关键部门改进措施

1、增加对公司生产中心的关注度。化工企业如果想要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就必须先完善生产机制,从根本上促进成本管理的高效进行。企业应该让每个员工都增强成本控制意识,提高生产中心在企业的地位,使生产部门和其他部门的紧密联系,共同针对同一个问题合作,实现对公司成本的共同控制。

2、提高财务部门人员的财务核算能力。在企业的成本核算中,应该选择适当的成本核算方法,规范核算过程,减少随意性,一旦确定了核算方法,就不能随意变动。

3、提高生产部门成员对成本控制的认识。生产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成本的高低,只有员工本身的节约意识增强了,才有可能实现整个企业成本降低的可能。

(二)企业整体角度改进措施

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改进基础设备的配置,使其在降低生产成本的任务上发挥更大的效益。着重培养企业成本管理人才,优化企业的成本管理和成本控制能力。其次,企业在降低成本的基础上,更应该保证服务的质量,以此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另外,企业应该时刻关注成本控制技术的发展,必要时,要不断引进新技术,革新本公司的成本控制技术和方法。加深现代成本观念的灌输。企业应该通过培训等方式,对管理人员进行现代成本观念的灌输,增强其成本控制意识。

四、结论

本文系统地分析了化工企业成本控制和管理,对其他制造企业尤其是化工企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从企业活动的范围角度,结合公司的发展战略,以及生产的各个阶段和流程,针对成本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完善公司生产制度,从根本上解决成本过高,资源浪费的局面,进而增强企业在社会中的竞争力,不只是化工企业,对其他类型的企业也有明显的借鉴意义。

篇(10)

 

一.概述

变动成本法是把产品生产过程中直接耗用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包括在生产成本中,而固定制造费用计入期间费用,归入当期损益。其理论依据是固定制造费用在一定范围内不因产量变化而增减,因此不应递延到下期。与变动成本法相对应的是完全成本法。在完全成本法下,固定制造费用计入产品成本,其理论依据是固定制造费用发生在生产领域,与直接材料并无直接区别固定制造费用,因此应作为产品成本的一部分。

二. 成本核算方法比较分析

(一).变动成本法

企业采取变动成本核算成本的主要原因有:(1)提供每种产品的盈利能力。变动成本法是按成本性态划分为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两大类。其贡献损益式为:

销售收入—变动成本=边际贡献

边际贡献—固定成本=税前利润

每种产品的盈利能力可以通过边际贡献表示。边际贡献是用于在补偿整个企业的固定成本后还有余额的部分即表示利润。因此,变动成本法能体现各产品对企业贡献的大小。(2)为企业短期经营决策提供有价值的资料cssci期刊目录。由上诉分析可知,变动成本法通过边际贡献的观念反映产品的盈利能力,直接揭示了业务量、成本以及利润之间的关系。企业在短期内生产经营能力很难改变,以贡献损益式为基础的本—利—量(CVP)分析是企业合理计划和有效控制经营过程的重要方法,因此采用变动成本法能为企业决策提供极大的数据资料。

然而,变动成本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其成本观念与会计准则不符。我国现行会计准则没有把制造费用划分为变动制造费用与固定性制造费用,而把全部制造费用归入产品成本中。而变动成本法下固定制造费用被计入当期损益,所计算出的当期利润与完全成本法下有时会产生差异,进而影响报表使用者决策。因此现行会计准则要求企业使用完全成本法编制对外报表。

(二).完全成本法

企业采用完全成本法是必要的。现行会计准则及税法要求把制造费用归入产品成本。因此,企业采用完全成本法核算产品成本,便于企业期末编制对外财务报表以及纳税申报。

完全成本法也有其缺点。根据损益式的计算方法:

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毛利

销售毛利—期间费用=税前利润

销售成本的计算方法是当期产量与包含固定制造费用的单位产品成本乘积,同时当企业产量大于销量的时候其固定制造费用停留在存货中,容易会出现产量改变而影响利润固定制造费用,从而企业盲目扩大生产而无助于企业发展,或者造成利润与销量成反比例出项的情况,与现行市场经济客观要求相背离。

(三).小结

因此,将两者结合起来可以同时满足对内决策以及对外披露的要求。由于企业要根据日常情况变化而作出调整,而对外披露一年可能只需要一次或两次,所以应建立以变动成本法为主、同时通过适当的调整达到披露要求的成本核算系统。

三. 成本核算方法差异分析

例:ABC公司在2X10年1—3月生产一种新产品D,其销售及成本费用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项目

1月份

2月份

3月份

期初存货(单位:件)

200

本期生产(单位:件)

600

800

400

本期销售(单位:件)

600

600

600

期末存货(单位:件)

200

销售单价(单位:元)

20

20

20

单位直接材料(单位:元)

3

3

3

单位直接人工(单位:元)

2

2

2

单位变动制造费用(单位:元)

2

2

2

固定制造费用(单位:元)

1200

1200

1200

管理及销售费用(单位:元)

200

200

200

变动成本法下产品单位成本

7

7

7

固定成本法下产品单位成本

篇(11)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1-258-02

目前煤炭企业多采取传统的会计体系来进行成本核算。成本主要由生产成本、资源成本、安全成本与环境成本四大部分组成。生产成本包括制造成本与期间费用,主要的费用科目有材料、配件、工资、井巷工程费、维检费、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资源成本则包括勘探费用、采矿权使用费等项目;安全成本包括事故预防、救助、处理费用与安全教育费用等;环境成本则多是政府或上级单位征收的绿化费、矿山资源补偿费、煤矿可持续发展基金等。笔者根据所在煤矿实际情况对原煤成本费用影响因素、成本控制体系及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展开逐一分析。

一、原煤成本费用影响因素

1.资源赋存条件。煤矿的资源赋存是由自然决定的,不同矿区的资源状况各有特点,因此每一个矿井成本费用各有所异,投入也各有所重。如煤层的分布及开采难度决定着成本费用的高低;水文状况与地质情况影响着煤炭井巷维护费用等。

2.生产技术条件。生产技术所形成的成本状况是成本管理与控制的基础,也是影响降低成本水平的关键因素。一个矿井的现代化程度、煤机配套的覆盖率以及机器设备的效率都直接决定着原煤开采成本的高低。煤炭开采是地下作业,需要大量的辅助设备的投入,因此选择合适的设备与技术,因地制宜地进行成本控制管理,将会对成本产生关键性的影响。

3.管理理念与方式。先进的管理理念可以为企业带来活力,引领企业的员工走向卓越。在同样的条件下,不同的管理理念可以带来不同的管理效果。企业若想降低生产成本,必先在职工心中树立控制成本的意识。生产实践证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但科学管理也是生产力,是不可忽视的生产力。通过科学的管理方式开展成本核算,可以根据生产过程和成本项目分责任,以测定的责任目标为依据,按照干什么,管什么的,划分企业内部责任层次和责任范围,把成本与经济责任结合,使生产单位、管理部门以及班组或个人对成本支出负有责任,并对其完成的好坏程度进行考评,奖罚兑现,使成本处于有效的控制状态,从而达到了降低成本的目的。

二、煤炭企业成本控制体系

1.成本控制的基本概念。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以成本会计为主的各种方法,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比较,衡量经营活动的业绩和效果,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乃至超过预期的成本限额。

生产成本控制有三层含义:一是对目标成本本身的控制;二是对目标成本完成的控制和过程的监督;三是在过程控制的基础上,着眼于未来,为今后成本的降低指明方向。

2.成本控制的目标。企业中成本控制的目标可以分层次来界定,一般分为战略层、管理层(战术层)、作业层。对于企业战略层来说,成本控制目标是配合企业取得竞争优势。企业管理中,战略的选择与实施是企业的根本利益之所在,战略的需要高于一切。成本控制首先要配合企业为取得竞争优势所进行的战略选择,要配合企业为实施各种战略对成本控制的需要,在企业战略许可的范围内,引导企业走向成本最低化。

对于管理层来说,在既定的企业战略模式下,利用成本、质量、价格、销量等因素之间的联动关系,以成本支持质量、价格、扩大市场份额等对成本的需要,促使企业最大限度地获得利润。

对于作业层来说,在资源限制条件下,通过成本控制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消除非增值作业。当企业不能无限制地取得所需的经济资源时,成本控制的基本作用不仅仅只表现在降低成本方面,还表现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方面。通过成本控制降低有限资源的消耗,不仅降低了成本,还可以利用有限的经济资源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创造出更多的价值,达到“节约增产”的目的。另外,改变资源的用途,用有限的资源生产利润总额更高的产品也是一种现实的选择。要使总体边际收益最大化,企业必须先使受限制资源的边际收益最大化。此时的重点由降低成本转向可供利用的成本(资源)的使用。

三、现行煤炭企业成本控制方法与体系

目前我国绝大数煤炭企业采用成本预算法来进行成本控制。成本预算法主要体现为三个基本环节:目标成本设定——目标成本分解——目标成本达成。

1.目标成本设定。目标成本设定亦称成本目标,是指企业及相关各环节、层次为适应市场竞争和实现目标利润而预先设定并力求达到成本的指标值。在传统的目标成本观念看来,当企业的目标利润与目标销售已确定后,只需要用倒挤的方法,便可以算出目标成本,即目标成本=目标销售-目标利润。

2.目标成本分解。为使企业及各相关层次、环节的工作具有明确的目标,并确保成本目标的最终达成,企业必须对所设定的目标按照适当的标准进行分解与落实。目标成本的分解方式大体上可以按物为对象和按人为对象分解,其中包括各自的细化分解。

3.目标成本的达成。目标成本分解后,应动员各方面的潜能来实现。

煤炭企业依照往年成本数据设立目标成本进行事前控制,再将目标成本分解到各项费用指标中,以控制生产经营中的成本发生情况,同时将实际发生成本与预算成本进行对比来进行事后控制,从而对生产活动进行调整,由此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成本控制体系。

四、煤炭企业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原煤成本的特殊性及其存在的问题。原煤生产属于地下开采业,其成本构成复杂可变因素较多,因此与其他产品相比具有较明显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1)部分消耗的材料不构成产品实体,且可被回收重复利用,如木材、支护用品、大型材料专用工具等。(2)原煤开采成本受自然条件因素的影响较大,辅助费用也会随之增减。煤炭开采工作面深在井下,受瓦斯、水患、火患、断层、冒顶、煤尘、片帮等自然条件的威胁,为保证生产的顺利与安全,必须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与财力,从而加大了成本支出。(3)受地质条件影响,开采原煤的难度与工艺过程在不同的矿井中各有所异,开采的成本也受采煤方法、工作面的机械化程度等因素影响。(4)因我国基本国情的需要,煤炭开采业仍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工作效率较低;同时,井下工作环境十分恶劣,采掘作业劳动强度很大,因此工人的津贴较高,全部的工资约占整个生产成本的25%。(5)煤矿的井下作业多是采掘并举,而掘进活动所产生的费用对整体成本影响较大,大部分的掘进费用由生产成本负担,约占全部直接费用的15%以上。(6)由于煤炭生产在矿井中多区域进行,形成了井下开采点多、面广、线长的特点,也因此造成了生产组织和成本管理较一般行业更加困难。

由于上述的原因,使得原煤成本管理变得十分复杂,煤炭企业中的资源浪费现象也十分严重。如何进行有效的成本分析,降低资源的消耗率,提高生产效率是每一个煤炭企业所要首先面对的难题。

2.原煤成本的社会性及其存在的问题。除客观原因外,煤炭开采成本也受一些社会因素的影响,这体现在非生产成本上,主要包括:(1)社会成本的支出。社会成本大多表现在企业办社会方面,一些不该由企业所负担的费用,因国家、地方政府的规定,通过产品销售补偿计入了产品成本中,从而加大了企业的包袱。某些不合理的社会摊派支出,也提高了企业经营管理的难度。(2)资金成本的支出。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企业需要资金来满足正常再扩大生产需要。但政企分离后,国家的拨补经常不到位,煤炭企业大多采取向银行借贷的方式进行融资,由此造成了利息支出的逐年增加。而受融资方式较少的束缚,也影响了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3)三角债带来的成本损失。当前企业间的结算较以前更为松弛,只需供需双方在商业银行进行传递票据。而有些企业认为“负债有利”,常会前清后欠,延迟交付。这使得煤炭企业的资金周转出现问题,不但增加了延付滞纳金费用也加大了企业的债务风险。(4)企业历史包袱较重。在煤炭企业步入市场经济轨道后,曾进行了分流减员与资产剥离等改革。一方面将非煤因素从煤炭一线生产中剥离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分流后的人员生活支出仍由企业承担,企业经济效益受到一定影响。

社会影响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政策制定、经济的运转,也包括行业间的约束与企业的历史问题。这些问题并不只是一家企业所面对的,也不是只靠一家企业就能够解决的。但做好企业自身的成本管理,约束企业自身行为却是可行的。

3.煤炭生产成本控制中的普遍问题。成本控制是管理企业的关键,煤炭生产企业由于其自身行业的特殊性,成本控制显得尤为重要。虽然越来越多的煤炭企业开始注重自身的成本管理,但由于信息的闭塞或执行力度的不够,经常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概括起来为以下几点:(1)控制力度不够。企业在进行成本控制时,只片面强调了节约生产,而没有去寻求生产与成本的最优点,在技术、质量方面没有形成最佳的组合。同时,忽视了外因控制,只侧重内因控制。在控制措施上,事前、事中控制少,事后分析不足或没有进行相应的反馈行动,没有将科学技术发挥在控制中。(2)核算分析不全面。核算分析主体大多集中在矿级成本,对班组、工作面等基础单位成本核算分析较少。注重分析传统物料科目,不重视其他可变因素分析。重视产量成本分析,忽视了安全、质量等多方面成本的核算。忽视了会计管理中的更深一层的意义,即为内部管理提供改进的数据与资料,从而使得大多核算分析成为摆设。(3)成本考核与成本分配制度不够完善。在考核中只重视生产队伍而忽略对管理、财务和辅助生产等区队的考核。当成本控制达到一定效果时,却没能反映在职工的奖励中。成本控制制度不够完整,成本考核招标不配套。考核指标不明晰,在寻找目标成本数据时不科学,造成评价不清,成本动因不明,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4)成本核算体系需要调整。核算体系尚没有与上市企业的会计核算要求接轨,存在隐患。企业改革的成本,如企业办社会及环境费用成本等缺乏列支渠道。

参考文献:

1.赵海龙.煤炭企业成本构成及其控制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2.郑永泉.煤炭企业成本管理与控制.黄河水利出版社,2011

3.王菊云.高新技术企业成本控制的战略研究.西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4

4.蒋宏伟.试论成本控制.今日科苑,2009(7)

5.王红伟.基于整合的企业成本管理体系研究.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7

6.胡灵芝.论现代成本控制目标.理论界,2002(11)

7.杜占杰.更新观念合理确定成本控制目标.矿业快报,2004.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