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校教学管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a)-0021-01
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是教学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实践基地建设问题。由于实践设备和场地不足,使得目前实践教学条件难于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问题。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明确,组织管理跟不上,实训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实践教学的考核问题。没有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对实践教学的要求远没有对理论教学要求的严格;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许多教师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操作技能的提高。随着我国新时代大学生数量伴随着大学的增多而增加。高校不断扩张,高学历人才逐渐成为就业的主要力量。但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人才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我国新时代大学生都面临着就业率低的问题,都面临着“毕业就是失业”的困境。如何在就业环境不佳的情况下,进行人生生涯规划、实现就业,是我国新时代大学生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一份工作对于学生非常重要,因此他们内心中还是会很想努力做好工作,而要获得一份较好的工作,学校就必须在实践教学方面多下功夫,综合提升学生的各项素质,为其职业生涯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高校实践教学管理的强化措施
强化实训和过程管理,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高校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过人的实践能力。
第一,加大高校实践教学方面的投入水平,从而保障各种实践教学所必需的设备得到很好的落实。要实现实践教学的作用,首要影响因素就是各种实验、实训设备的配置,其作为硬件设施,为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各种实践教学设施也是高校实践教学竞争力的综合体现之一,作为一项基础工程,支持高校的办学层次提升。实践教学的显著特征就是在于通过对各种实践教学方法的应用来培养社会亟需的各种机能性人才。优秀的实践教学开展必须有相应的设备给予支持。就目前情况来看,只有实践教学设备跟得上,才能促进各种实训活动的开展,无论是何种高校,如果纯粹的在理论层面给予实践教学以重视,而不能提供充分的设备操作的话,实践教学就很难培养出集应用性、实用性、社会性等于一身的人才。因此,配置实践设备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基础,也是实践教学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所在。
第二,努力提升双师型师资的引进与培训,为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师资保障。实践教学的开展必须依赖于教师这一首要的生产力。高校教师是否拥有较为高超的实践教学水平,以及其相应的教学技能是否先进将直接决定能否为学生提供具有实践作用的课程。因此,高校有必要综合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努力打造一支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双师型教学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校首先要编制科学的教师培训计划,将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定时安排到企事业单位中进行考察、挂职、培训等,从而确保其能够直接与第一线的实践要求相契合。除此之外,高校还需要通过创新各种规章制度来激励教师不断进行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一方面采取较为强制的措施,促使教师通过实践活动来获得各种实践教学的上岗证,从而提升教师技能层次水平,另一方面需要提升实践教师的薪酬水平,从而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实践教学当中来。
第三,在实践课程安排上给予充足的保障。高校在具备了实践教学软硬件基础之后,如果没能在课程设计上给予相应的支持,则很难发挥出这些软硬件的作用,因此必须在课程设计上给予实践教学以充足的课时量。事实上,不少高校的实践教学存在着如下的问题,也即在实践课程开设方面,没有在设计上和理论课程形成很好的搭配,仍然倾向干理论说教,而学生实践操作方面有所不足,这导致了实践课程只能培养出“半吊子”类型的实践型人才,显然极大的降低了实践课程的开设水平。因此,大幅度的提升实践教学课程的时间,而有针对性的降低理论课程的讲授势在必行。另外,在提升实践课程时间的基础上,高校还应当协调好校内与校外实践课程的时间分配,有效将两者加以结合。从校内实习课程来看,其应当以课堂讲授与实验室的模拟演练为主,从而为学生提供较为基础的实践操作理念;校外实践课程也就是学生的实习过程,这应当按照企业的需求,来将不同专业的学生合理的安排到各种实习岗位当中,这实际上是校内实践课程的延伸,有助于对学生的实践水平与能力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第四,在实习单位或在学生实习所在地聘请一些人员来对学生实习进行管理,使实习学生的管理更加直接、细致。为了实现实习管理目标,实施系统的实习培训十分必要,这也是高校的教育、培训、学习与实习等途径必须破除形式化的弊端的必经之路,逐步转变为力求实践质量效益并具有连续效果的系统化实习培训措施。任何企业为实习学生提供的机会所牵涉的范围非常广,除企业组织本身的因素外,还涉及学校或社会的教育历程。关键点在于上述途径如不能相互配合,则必损害高校学生实习的成果。举例来说,大学所培养的通才或专才如不能为企业组织所用,或学与用之间严重脱节,则所学非所用或所用非所学,无异浪费培训阶段的精力。如果高校不能针对产业需要提供适当的人才培育课程,则必会影响学生实习与发展的绩效成果。高校为学生提供的实习机会,有必要与企业进行有效的协商,选送学生分赴企业的培训机构进修或深造。知识经济背景下,高校的学生实习与企业的人才需求途径彼此间的相关性与互动性增强,这也最终使得有其系统化或连贯化导向的强烈趋势。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7-0010-02
一、教学管理与教学管理改革概念
教学管理是大学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高校作为国民教育的高等教育场所,人员多,任务重,教学管理也就变成了一项复杂的工作。教学管理有广义概念与狭义概念的区别。教育行政机构指导与管理下面各级与各类的教育机构就是广义的教学管理。狭义的教学管理就是教学管理者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教学以及管理规律来协调、控制教学,以此来达到教学目的的全过程。本文在此是以狭义的教学管理概念来进行分析探讨的。教学管理工作本质上就是以培养人才为目标,学校管理者采取一定的管理方法,制定相关规范条令,然后执行下去,为教师和学生营造一个优良的教学与学习环境,保证教学任务顺利进行。这里需要提到教学管理思想这一概念,在教学中这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教学管理思想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在教学环境下形成的一种对于管理的认识,它有助于教学管理体系的形成与完善,并成为管理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教学管理思想指导着教学管理的改革,随着社会时代的变迁,教学管理思想在不断变化,教学管理也因此需要进行改革。所以,关注教学管理思想的变化对于研究教学管理改革能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所谓教学管理改革,主要是教学管理的指导思想在社会背景与教学需求的变更下进行的调整与完善,也可以将其称为教学管理制度变迁。高校的教学管理改革过程是非常缓慢的,由于其自身的特点,这一过程是谨慎的,需要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不断进行调整试行。
二、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1.教学管理思想定位不准确。在教学管理中,教学管理思想是核心内容。教学管理思想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管理制度是否合理。我国高校正在实行的是以管理为核心,通过教学控制的手段来提高管理效率的教学管理制度模式。(1)现今的高校管理思想没有充分认识与理解高校教学管理的实质内涵。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最主要目标是为了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与优良的学习环境给教师和学生,以此促进人才的培养。这亦是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教师主要是传授知识,学生主要是吸收知识,而教学就是连接二者之间的纽带。从这点来看,只要是利于教学工作开展的管理就是有用的教学管理工作,也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所以教学管理工作及其改革的中心应该是教师与学生,而不是管理本身,这一点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核心教育思想。只有摒弃以管理为核心的教学管理思想,树立正确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思想,才能对教学管理工作有一个正确的评价。(2)现在的教学管理思想中,教学管理思想的导向性作用没有得到充分认识。教学管理思想的导向性是强烈的,不论是弹性人性化抑或是刚性管理化的教学管理思想对于管理者和管理对象的行为与感受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刚性管理化的教学管理思想不利于调动教师、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2.高校教学管理的路径依赖。路径依赖是指管理制度形成并被选择后的不可逆转性,他是存在制度变迁里的一种现象。当制度被选择以后,它就会按已存在的制度发展,就算制度发生了改革,原来的制度对其还是会有影响,并对其有一定的约束。这种现象是制度发展的自我积累与惯性。这就导致制度的改革受到了阻碍,因此,成员思想的转变是克服制度变迁困难的条件和动力。
正是由于路径依赖的问题,我国高校教学管理改革困难重重。比如,我国建国后稳定实行了前苏联教育体制的学年制教学管理模式多年,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引入选修学分制并开始实行。此举的本意是为扩大学生知识的范围,培养通识性,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并学分化这些所选的课程。核心课程学生需要在学校的规定时间内修满,选修课程主要为扩展学生的兴趣空间,如果将学分修满是可以提前毕业的。这一制度虽然引进了,但运行却不是这个样子。现今高校是以学年制为基础进行课程选修,并且必修课程繁多以及选修课程单一。学年制学习任务没有完成是不可能提前毕业的,因此,中国高等教育实质上并没有实施学分制。
3.高校行政集权化。教学管理中包含行政制度,它是其中的重要组成。行政制度的变化体现为组织权力与职责的变化。教学管理的集权化也是由于其行政化导致的。教育主管机构通过行政命令指导高校发展,这样就出现了地区性的趋同现象。高校教学管理机构没有了自主规划的权利,行政集权的教育主管部门对于高校的实际情况又不能准确地掌握,无法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
三、高校教学管理改革对策
1.改变教学管理思想。现今高校教育管理者们已经看清高校教学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学生。由于高校教育管理的对象是学生,他们思想独立且活跃,加上成长环境不同,在社会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对象的个异性增加了教育成本,加大了管理难度。因此,从管理对象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思想是必要的、必然的。现今,许多高校正以“以人为本”作为管理思想,并结合自身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与改革适合自己的教学管理方法,这是一个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起点,只有教学管理思想与实际情况相符合才能制定出实用的教学管理制度。在今后,需要对教学管理思想加以关注与重视。
2.实践与创新学分制。学分制是教学管理方法中受到普遍认可的一种方法,但是国内高校由于学年制影响的原因产生了路径依赖的问题,学分制教学管理方法的优势之处无法发挥出来。在这个问题上,若无法全部放弃学年制,高校可以在学分制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创新。
3.变革教学管理机构。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现今教学管理的核心在于学生,管理者是次要地位,但是管理者的规划依然能够提供帮助给教学管理改革。
高校教学管理者代表的是教学管理机构,改革了教学管理者就变革了教学管理机构。在管理机构的问题分析里,去除教学管理行政化是改革教学管理机构的重点。高校设立的学术委员会对教师进行管理,依据行政管理机构的教学计划来执行,二者同时进行且不干扰。这样明确了管理归属与职责,避免矛盾与问题的产生。
参考文献:
[1]许彦.我国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管理学院,2007.
[2]张波.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结构性失衡的社会学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8,(12).
[3]高凯.大学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冲突问题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10.
一、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中人的因素
高等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具有鲜活生命的人———大学生,而高等教育的实施者也是人———教学管理者、教学组织者。因此,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应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真正“以人为中心”,使教学管理活动从学生及教师的客观需要出发,做到“理解人、尊重人”。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当前各大高校并没有意识到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化”转向“大众化”的事实,在教学组织管理体系、学科体系的构建上,仍然停留在“精英教育”的模式之下,致使教学管理体系、课程构建体系及教育实施者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都没有充分考虑社会生产的实际需求,造成所培养的人才严重脱离社会需要,直接导致高校毕业生不能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甚至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作为高等教育教学的第一责任人,教学管理者在工作中还表现出“人性化缺失”的现象:首先是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相对死板,不能灵活变通,难以适应新时代社会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其次表现为高校教育、教学模式相对死板,高校学生在学习上没有自。尽管有些高校已经开始实施选修课,但也只是停留在一些不重要的学科上,学生选课的目的也相对单纯,一味追求学分。要想改变这种现象,必须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根据个人情况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再次,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计划性、规范性过于强烈,统一性要求较强,往往计划有余、灵活不足况,形成了教育教学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矛盾。这种情形下的教育教学管理者具有绝对权威,直接造成被管理者的主动性不足,固定模式也会直接影响甚至禁锢教师的思维,进而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不利于独立人格的培养和发展;最后,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评价方式也相对传统、死板,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方式根深蒂固,在教学过程中形成性评价利用不足。此外,高校学科设置过于注重理论,对学生操作能力、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不足,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甚至与社会的迅速发展背道而驰。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
教学管理理念的创新是高校教学管理更新的前提。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各项工作应充分考虑人的因素,从高校直属领导到教育教学管理的直接负责人,再到具体实施者,都应充分考虑社会和人的需要。高校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都依靠这些人最基本的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因为人不仅是管理的主体,也是管理的客体,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各种措施、手段的运用,都是通过“人”来实现的。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的能动作用,达到协调互通,促进各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有效运行至关重要。因此,“以人为本”将成为现代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核心理念,也是现代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必然要求。1.“因人而异”优化教育教学管理。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实施对象主要涵盖各学院教学组织实施者、教师及学生。因此,应充分尊重各个学院的实际情况,“因院而制”甚至“无为而治”,充分发挥各学院的主动性,制定适合自己发展的教育教学规划体系,还要充分尊重教育的终极目标———学生。高等教育教学应该“因人而异”,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实现高等教育教学知识本位、能力培养及人格塑造齐头并进的模式,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个性的发展。这就要求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必须“以人为本”,采用多种方式方法优化学科设置,丰富教学内容。2.建立健全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激励制度。现代管理理念强调“以人为本”,人是现代管理的核心,其实质是管人理事、用人成事,借助他人的力量。[3]因此,对于高校来讲,建立健全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以制度约束人,以制度监督人,以制度激励人,让人能干要比本人能干更为重要。同时,我们也要正视制度与人的差异性,必须对管理的对象———人有基本的认识。从管理的角度来讲,制度化管理更容易实施,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人的因素,因为个体差异客观存在。管理者要有效地管理好员工,就应充分考虑个体特征,承认个体差异,激发个体潜能,使每个人都有所擅长。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建立实施,也应该充分考虑管理工作及职工的特征,建立必要的约束机制,并通过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来激发管理人员的能力。提高内部竞争机制,坚持能者上、庸者下。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理念,不断更新理念,实现高校管理现代化。3.“以人为本”优化高校学科建设。当前,高校数量激增,以及严峻的招生、就业形式,促使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必须更新理念,建立合理的教学管理体系,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终极目标。不仅要教育人、培养人,还要更好地教会学生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因此,当前我国高校教育首先要合理定位,突出自主特色,形成独具特色的高等教育教学体系,将极大地推动学校的发展。对高校而言,这种特色集中体现在教育教学管理理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以及合理的学科专业设置等诸多方面。高校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建立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教育教学模式。高校只有抓住生存发展的根本,合理定位,适时改变,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而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理念及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与创新,都体现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这些都需要通过合理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来实现。因此,对当前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而言,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并认真地贯彻执行,才能使高校健康和谐地发展。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应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人作为核心来合理地安排、优化各项工作,是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中心,旨在通过合理的机制来充分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实现人的综合能力提升与高校教学管理的共同发展。这样才能使高校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也使大学生获得全面发展,从而适应社会的需求。
作者:王艳琴 单位: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
二、树立科学的人才发展观,全面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
当今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一切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教育。因此,培养一支勇于为教育事业献身的、奋力拼搏的、忘我勤奋的、乐于奉献的教学管理队伍尤为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发展观,全面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第一,提高教学管理队伍的政治修养。高校作为思想文化传播的重要园地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区,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光荣使命。因此,教学管理人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水平,忠诚于党,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前提下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用正确的思想去感染学生。第二,要有扎实的管理理论及相关知识。教学管理人员必须具备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才能掌握高等教育的教学规律,为教学管理服务。第三,要具备一定程度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工作中不断地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打破解决问题的传统常规方法,利用新思路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推动教学管理各项工作的不断发展。
教学理念的塑造对改革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有决定作用,促使教学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现代高校应该以提高自身持续创新能力为中心,塑造教学理念,促使其更好地引导社会发展,激发和提高教职工工作的主动性,并优化其内部资源组合。第一,高校教学管理要结合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刚性管理是教学管理制度中类似于纪律制度的权威化异性指标。柔性管理重视情感教育,利用感情和精神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开展管理工作,是高校教学管理向民主化发展的一个要求,确保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高校教学管理要结合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以尊重师生为基础,推动高校的发展。第二,高校要结合竞争和合作。从高校的角度来说,其面临的主要竞争是培养人才的质量和教学水平。高校一定要在知识创新的过程中引入竞争和合作,与其他系统进行合作,不断提高竞争实力。竞争和合作的理念也可应用于师生关系管理中,不仅促使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等之间进行竞争,也要加强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等之间的合作,通过合作增加交流,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第三,高校教学管理由权力集中转向民主管理。社会各界已经认识到民主化管理的必要性,高校也要将上令下行的教学的理念引入高校管理中,向上下协调、相互协商、共同参与的管理模式转变,这就需要高校管理者认识、认可、执行,通过民主化管理提高教职工、学生等的积极性。
二、高校完善各级管理机构
以正确处理教学与其他工作之间的关系高校只有好好完成教学管理工作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工作。大部分高校因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无法明确教学管理部门的职责,难以提高教学质量。所以,高校在完善各级管理机构之后,对教学与其他工作的关系进行正确处理,才能有效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和质量。重点是对校、系、教研室三级教学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正确处理。目前,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自身办学也更加自主,必须正确处理这三级之间的关系,规范性划分各级的工作,校级和教研室也要合理分配设计、检查、监控、评估,反馈教学设计的成果,不断提高教学管理功能。此外,高校教学管理组织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而合作共处和团结协作精神能够切实提高教学管理组织的效率以及成效。首先,高校领导之间要加强协作。目前,高校通常实施的是校长负责制,校长和副校长分工管理高校日常工作,极易促使领导主观性考虑问题,增加内耗,因此,高校领导需要加强合作,然后再进行分工管理。其次,教学操作成员要加强合作,也就是各院、各系、各研究室执行教学管理工作。高校不断深入改革,完善专业设计,逐渐体现出学科之间的交叉性,增加了教学管理工作的复杂性,需要加强教学成员之间的合作,推动高校教学管理的协调发展。
21 世纪,人才培养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知识和技术应用的基础。有效保障人才的培养,其核心是教学管理问题。它关系到我国高等人才培养的输送质量和发展空间,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终输出环节,为国家实现人才战略提供前提和保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重视对教学管理的研究,努力推进教学管理的创新,进而提升高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迫切任务。面对当前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我们应当审时度势,把握改革时机,树立先进教育理念,在理性教学和人性管理中取得合理平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教学管理。
一、目前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管理行政机构和制度不成熟
高校教学管理机构大多是延承传统普通高校教学管理机构建制,机构繁杂,对教学过程管的过多过细,大多情况下烦劳功微,办事效率低。相反,各专业系(室)教学一线的教学管理人员缺乏。为了适应社会快速变化,尚未成熟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任务繁重,需要系(室)教学管理人员充分了解本专业市场需求和发展方向,掌握一定的教学管理方法,积极组织本系(室)全体教师参与教学改革、教学研究,并积极加以实施。
(二)管理人员服务意识差
我国加入 WTO“教育服务”被纳入服务贸易范畴,这对我国的教育领域提出了挑战,“教育服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许多教学管理人员只想着怎样使自己管理的工作不出差错,而不了解与自己工作相联系的各个环节是怎样操作、由谁来操作的。有些教学管理人员服务意识淡薄,工作效率低,更谈不上主动为与自己工作有联系的部门、管理者或服务对象提供方便或是帮助。高等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家长式管理”严重地制约了人的个性发展,压制了人们的创新精神。
(三)专业教学培养目标定位不确定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上有两种错误倾向:一是重视职业技能训练,轻视理论基础的学习;二是重视理论基础,轻视技能训练。高等教育一方面是要帮助未来的劳动者发挥其自身所蕴藏的职业潜能,即实现职业个性化和专业化,另一方面就是培养他们具有一种职业道德境界,将人类真善美内化为一种职业素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
(四)课程结构改革相对滞后
现阶段,我国高校课程设置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学科内容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专业技能训练面过窄导致毕业生择业面窄;终结教育,毕业生缺乏继续学习的基础;不能及时调整强化方向而难以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不能及时更新内容,难以适应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缺乏选课机制,影响学生个性发展;缺乏职业指导、创业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内容。
二、加强高校教学管理的措施
(一)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要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必须首先明确“好”与“坏”的标准,不同的学科、专业“好”与“坏”的标准是不一样的,这就导致了从课前引导、课堂教学、课后辅导、考试等整个过程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要通过不断改善影响教学质量的内部因素(教师、学生、条件、管理等)和外部因素(方针、政策、体制等),通过科学的评价,分析教学质量,建立通畅的信息反馈网络,从而营造并维护良好的育人环境,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二)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素质
培养和造就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教学管理队伍是新时期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应大力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素质,转变思想观念,激发教学管理人员的内在潜能。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自我效能感;加强职业培训,鼓励自主学习,强化教学管理人员自我提升的意识;改进激励措施,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建立起稳定、精干高效的管理队伍,将德才兼备的人员充实到各级教学管理岗位。同时,高校领导应该采取积极措施鼓励教学管理人员参加正常的职称晋升,支持教学管理人员进修,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科学管理思想,使管理人员紧紧把握现代教学管理的脉搏,实现教育管理现代化,逐步实现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化。
(三)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21世纪的人才更应具备更好,更快适应环境的能力,这就需要高校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作为教学质量的标准。同时,要及时调整和充实具体内容。比如,当前在德育要求中,要强化对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现代文明意识以及市场经济意识等的培养在智育中,要强化学习能力和岗位实践的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在体育中,要强化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培养等。
(四)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专家治校”的办学理念
以人为本,就是社会以人为本,以人为主体,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理想。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在高校的办学中就是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学校的第一资源的理念,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坚持专家治校的办学方针。高等学校是人才荟萃的地方,专家、学者是学校最宝贵的资源,学校办学质量的好坏取决于高层次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而也只有以人为本,才能够反过来作用于学生的心理,使学生切实的感受到高校的重视、尊重,从而更加投入的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最终既提高自身的能力,又促进高校的发展。
三、总结
总而言之,教学管理是一项综合性、政策性很强,直接服务于人才培养的管理工作。要解决当前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不仅要有方法、手段的变革,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从思想和观念上提高认识,站在一定的高度,系统地分析问题,并结合改革实践,对问题提出解决办法。从更广泛的思路上看,还可将系统论、人本管理、全面质量管理、业务流程再造、多元智能等理论与教学管理有机融合到一起,并应用到教学管理改革的探索中,从而不断提高高校教学管理的水平。
参考文献:
从当前一些民办高校管理的实际情况看,现行的教学管理队伍的知识结构和管理理念并不能适应现代社会人才培养的要求。其一,教学理念和管理理念都严重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学管理理念落后,认为传授知识仍然是最主要的教学内容,实际上很多的高校都过分强调学生学习知识,而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其二,教学管理中,学生的独立性、主体性认识不足,而且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也不够,本身素质不高,缺乏先进的管理思想,或者是不能有效落实先进的管理思想,对于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的认识不足,制约了新型人才的培养;其三,教学方面,教学计划单一、专业面狭窄、专业的课程设置僵化,这些都是教学理念陈旧落后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社会支持力度缺乏。
对于民办高校教学管理而言,强化社会支持力度非常重要。首先,教育投入不均衡。教育投入不均衡是当前民办高校教学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办教育改革步伐的推进。由于受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或者国家相关政策的影响,国家对民办高校的投入力度远远要低于公办院校,进而也导致了教学管理的发展步伐;其次,社会参与性不够。长期以来,民办高校相关负责人没有考虑到教学管理中社会成员参与的重要性,只是要求学校、老师和学生参与进来,而把学生家长、社会工作者、理论研究者等社会其他人士排斥在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管理工作的深入推进。
二、提升民办民办高校教学管理水平的策略
(一)健全民办高校教学管理体制。
首先,实现教学管理的“去行政化”。在当前民办高校教学管理中,“行政化”阻碍了教学管理的进程,学校相关领导必须根据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充分考虑教师教学的具体安排,积极听取教师的相关意见,克服作风,形成一个民主的氛围,努力为教学提供良好环境;其次,健全教学质量监督体制。学校应该根据需要聘请校外的专家作为学校教学质量的监督人员,及时提出当前老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保教学管理的科学性;再次,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教学管理者首先要明确教学的主客体是教师和学生,将其作为任何制度和管理的首位,制定能激发师生积极参与的教学管理制度。
(二)创新教育教学理念。
首先,积极转变教学思路。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一定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思路,改变“填鸭式”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不断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因材施教。课堂上教师还要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模式,引导学生通过各自的爱好进行学习,转变学习观念,引导学生对自身内心精神世界进行挖掘和反思,帮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道德观,实现民办院校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再次,优化教学形式。教师不能够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而是应该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教师除了要完成课堂任务外,还应该对学生开展实践性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真知,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
一、大数据的革新变化
(一)大数据的涵义
大数据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所衍生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从宏观上来说,大数据之大,是因为其涵盖了海量的信息,而且,这些信息不仅涉及到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还包括了全球化的各种数据信息。从本质上来说,大数据是通过各种工具、平台、系统等载体为了某种目的采集分析而生成的,具有某些特定属性。
(二)大数据的集成优势
大数据其特点在于信息量巨大、信息种类繁多、处理信息速度快等特点。通过不同的平台和系统对这些信息加以分门别类、重新组合就能够实现其商业价值或者社会价值,甚至能够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对社会发展提供可预见的未来,这是以往任何时代都不可想象的。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信息化进程中建立的数字化应用系统,将忠实地记录大量“活”的数据,这些数据规模宏大、类型多样,并完整地记载除使用者常规信息之外的能反映个人思想、性格以及情感状态的各种心情、日志及图片,高校管理将从单一、片面的人工管理方式向复杂、综合、科学的新型管理方式转变。
二、我国高校教学管理面临的时代变迁
(一)我国高校教学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教学管理正逐步迈向信息化、智能化。教学资源大数据的有效整合以及共享渠道多样化一方面大大扩展了受教育者的视野,为教育者提供了更好的施展空间;另一方面,大部分教学资源面向的教育对象未体现差异化,忽略了受教育者的个性化培养,使得一部分受教育者很难享受到丰富的教学资源所带来的便捷和高效。
(二)我国高校教学管理面临的问题
教学管理离不开人的管理。随着高校规模的逐步扩大,管理者所面临的管理对象呈现人数增多、类型多样化、各种资源难以整合等问题。一方面,优质的教学资源通过多渠道、多平台进行共享;另一方面,受教育者个体的差异性导致在筛选适合自己的教学资源中往往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种不平衡的现象使得教学管理跟不上教学资源的更新步伐,缺乏对教学资源的分类整合,惠及所有的个性化受教育者。
(三)我国高校大学生个体差异性
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颠覆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和渠道。高校大学生正处在求知欲的上升期,根据自身不同的兴趣和个性会有不同的知识需求,这与传统高校为大学生“制定学习计划”有着重大区别。如今,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获取自己想要的知识,但这些知识没有经过系统整合,个别知识内容来源不可靠,反而导致很多大学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却收获甚少。缺乏统一的平台和先进的教学管理方式往往忽略学生个体差异性,会让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三、结合大数据对高校教学管理的创新型应用
(一)大数据给高校教学管理带来先进的管理理念
近几年兴起的开放性在线课程(MOOC)慕课就是利用大数据改变教学方式的典型案例。慕课主要是以网络化学习为主要方式的开放式教育,知识覆盖面广,从基础理论知识到高科技原理应有尽有。教师也可以成为者,在确保课程教学的统一性前提下,保证了学习者的知识摄入深度。和传统教学相比,大数据带来的教学体验不仅强调课程同步,也克服了课堂教学因为环境、课堂纪律所带来的负面因素,者可以在准备完全充分的情况下,将课堂教学发挥到最好状态。在大数据时代,丰富的数据资源使学生的情况能够更加充分地被学校掌握,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历程、性格特征、兴趣特长以及交友状况等多方面的信息都会被搜集到,甚至学生的消费卡使用状况、饭卡使用状况等都可以折射出学生的消费习惯和价值观念。
(二)关注高校大学生的个性培养
关键词:
创新教育;地方高校;教学管理;对策
教学管理作为地方高校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学校管理部门通过采用一定的管理手段,促使教师教学活动按照既定目标实施,进而保证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和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的过程。地方高校教师教学管理包含的内容较为广泛,既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过程管理、教师教学质量评估,还包括专业、学科、课堂教学、实验课程、实践基地建设、教学管理制度制定、教师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在高等教育改革和创新教育快速实施的背景下,地方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专业数量与教师数量不断增加,对教师教学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面对发展新形势、新任务,地方高校只有不断更新教学管理理念,建立健全教学管理机制,改进教学管理手段和方法,才能不断提高教师教学管理水平,更好地发挥地方高校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促进作用。
1地方高校教学管理的主要特点
1.1教学管理的整体性
地方高校的教师教学管理不同环节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教师教学管理效益的发挥是整体协同的结果,不是仅仅依靠每个环节、每一个个体的力量实现的。同时,只有将教学管理放到学校管理的整体中,才能使教学管理与其他工作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1.2教学管理的动态性
从本质意义上讲,对教师教学管理的过程也是管理者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时间、空间、场所、信息等都是在变化的,因此,学校管理者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是动态变化的。只有把握教师教学管理的动态性,才能更好地做好教学管理工作。
1.3教学管理的学术性
加强教师教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保证正常的教学活动,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由于教学管理的特殊性,管理过程中管理者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学术水平,遵循教学规律和管理发展规律,坚持以人为本,尊重教师劳动,才能实现与教师、学生之间的良好沟通交流。因此,教学管理是一种学术活动,需要管理者在实践中不断去研究。
1.4教学管理的导向性
教师教学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教学管理内容、规章制度、管理行为等都会对教师及学生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导向作用,并直接影响到教师教学水平与人才培养的质量。建立科学、完善、高效的教学管理机制对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
1.5教学管理的民主性
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扮演着教学管理对象与实施主体的不同角色。教学活动作为一种能动性较强的创造性活动,需要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勤于思考、善于钻研的能力,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只有营造民主、轻松的管理氛围,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密切合作,形成合力,才能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效益。
1.6教学管理的服务性
教学管理作为学校日常管理工作的一部分,从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服务,它服务于学校教学与人才培养工作,服务于教师与学生,为学校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更好承担服务社会职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2地方高校教学管理与创新教育之间的关系
地方高校教学管理与创新教育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一是高校教学管理创新为创新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创新教育开展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创造意识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教学管理的创新有利于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实施过程,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供了重要条件。创新教育的实施对传统教学管理模式提出了新要求,创新教育更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自我完善,与传统教育下注重知识传授的模式有着本质区别。地方高校只有转变传统教学管理模式,求新求变,适应创新教育发展新环境,才能促进创新教育的发展。二是创新教育的发展有力促进了地方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党的十把实施创新驱动作为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对地方高校教学管理来讲,如果不能顺应时展趋势,一味墨守成规,只能使地方高校的发展落后于时代要求。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教育推动了地方高校教学管理的创新。三是教学管理水平影响创新教育实施的成效。地方高校的教学管理水平越高,越能促进创新教育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创新教育的发展。
3地方高校教师教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教学管理理念亟待转变提升
在传统管理体制机制的影响下,长期以来,地方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只是被动接受和执行相关政策,简单机械地开展工作。工作上缺乏创新和思路,开拓进取精神不足,工作效率不高。此外,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地方高校教学管理人员重管理轻服务意识较重,工作中往往把自己看作是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缺乏有效、平等的沟通交流,无形中疏远了与师生之间的关系。同时,由于学校教学管理不到位,没有建立起开放式的校内外教学管理信息沟通交流机制,没有形成浓厚的教学管理工作氛围,在教学管理计划、教学工作研究、教学过程组织实施、教学质量评估等各环节缺乏具体性、系统性、目标性、整体性,对教学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3.2教学管理制度建设还需完善
近年来,随着地方高校办学规模、招生数量的不断扩大,学校的教师在教学管理工作中也遇到了一些新问题、新矛盾。为改进和提高扩招后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些问题,教育部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加强高等教育的措施意见,对改进高校的教学管理起到了促进作用。对地方高校来讲,由于扩招后学校面临的一些事务性问题的增多,加之在教学管理人员数量、专业素质、工作制度机制等方面还不健全和完善,远远跟不上学校跨越式发展的步伐,导致学校教学管理不能适应形势发展要求。
3.3教学管理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地方高校教学管理由于自身的性质与特点,对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不仅要具备相应的管理知识,熟悉管理工作流程和特点,还要求管理人员具备较高的学术素养,了解和把握高校教育管理内在规律。但从目前地方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状况看,主要以毕业后留校、刚毕业的本科或硕士生等年轻人员为主,甚至还有部分教师配偶或子女。这些教学管理人员普遍缺少在基层教学一线单位实践锻炼的经验,对教学工作的实际状况不了解、不熟悉。同时,学校对教学管理人员缺少定期的业务培训,管理人员在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工作开展缺少针对性、专业性,严重影响了教学管理的实际效果。
3.4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有待规范
地方高校在人员管理上主要由学校人事处负责,但在教学管理工作中,由于现有体制机制的制约,存在诸多问题。从业务指导方来讲,对教学管理队伍的业务培训学习应该由学校人事处负责。从管理职能方面来讲,对包括教师在内的广大教职工的职称评定、年度考核等也应该属于学校人事处。但具体到教学管理个人,管理权和归属权主要由所在院系部门负责。这种多头管理、分散管理的体制机制不利于地方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的规范化建设。
3.5教学管理人员的福利待遇有待提高
随着地方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服务对象不断增多,教学管理人员承担的工作量不断增加。同时,创新教育的发展对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和压力随之加大。但目前地方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绩效考核、津贴分配等福利待遇上与教师和科研人员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严重挫伤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不利于教学管理队伍的稳定。
4创新教育背景下加强地方高校教师教学管理的对策
4.1切实转变地方高校教师教学管理理念
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与传统教育相比,更加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培养和个人潜能的开发。创新教育的发展对地方高校的教师教学管理改革提出了新要求,不再仅仅局限于技术、方法等浅层次的改革,而是要从理念、内涵等深层次进行变革。创新教育与地方高校的教师教学管理创新具有内在一致性,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立足于当前地方高校教师教学管理发展状况,实现创新教育与教师教学管理创新的良性互动,首先要从根本上转变教学管理理念,进一步明确创新教育背景下地方高校教学管理的目标、规划、内容。只有实现思想理念的根本转变,才能真正推动地方高校教师教学管理改革的深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4.2加快改进和完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
创新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要求地方高校在教学管理中要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个性化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这就要求学校必须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管理制度,健全完善教学管理机制,使学生拥有更多自主性,最大程度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内在需求。一是赋予学生独立选择专业的权利。传统教育管理机制下,学生在入学前或刚入学就要选择专业,致使学生很难选择到适合自己的专业,而且即使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也无法更换专业,不利于以后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潜能的开发。按照创新教育发展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管理制度,允许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兴趣爱好进行专业调换,有利于学生重新找回学习的乐趣。二是允许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学习实际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和决定所修课程的时间和顺序,鼓励自学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提前完成学业。此外,学校要允许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选修课程和教师。地方高校要在保证学生认真学习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专长、特点、人生规划,自主选择辅修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教学风格的不同和学生个体对教师欣赏角度的差异化,为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应尽可能保证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教师,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4.3加快推进教师教学管理现代化改革进程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地方高校教学管理也应顺应信息化时展要求,加快推进教学管理现代化进程。对学校管理人员来讲,在教学管理理念上做到与时俱进、科学规划、整体设计的同时,还要不断改善教学管理环境。良好的环境是保障教学管理各项工作高效有序开展的必备条件,要为教学管理人员配备必要的电脑等现代化办公设备,改善办公场所,强化教学管理工作在全校日常管理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教学管理人员增强责任意识、岗位意识,为学校教学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创造外部条件。同时,还要加快地方高校教学管理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应用步伐,采用先进的软硬件设备,提高教学管理的时效性与精准性。要加快地方高校教学管理的网络化系统建设,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量,为及时做好教学管理跟踪服务和教学质量反馈提供坚实保障。
4.4全面深化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加强地方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打造一支业务精、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教学管理队伍对加快创新教育发展、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地方高校应把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首先,加强对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着力建设一支既具备现代管理理论和业务知识,又有较强服务意识和掌握现代管理手段的新型教学管理队伍。其次,建立健全科学的激励评价机制,改善学校教学管理人员工作环境,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福利待遇。要结合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实际,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人员考核和岗位津贴补助体系,将个人绩效与津贴补贴相挂钩,最大限度激发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还要从职称晋级、职务晋升、评先树优等方面加大倾斜力度,增强教学管理人员的归属感、认同感、自豪感。再次,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人员聘任制度,通过公开招聘等方式,把专业知识扎实、学历层次较高、综合素质较高的优秀人才选聘进来,优化教学管理人员结构,同时要给予充分信任,通过分配任务、压实担子、明确责任,让这些优秀人员在教学管理工作实践中快速成长。积极鼓励他们开展教学管理工作研究,开拓教学管理工作思路,深化对教学管理工作的认识,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能力与水平。
参考文献:
[1]燕良轼.创新教育:中国21世纪教育改革的主旋律[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4):87-89.
[2]黄国铭.谈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创新[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39-42.
[3]张茂仁.构建以教学质量为核心的教学管理新模式[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2(3):215-218.
一、学分制管理模式的特征及主要意义
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是以学生的选课为核心,利用学分作为主要的计量单位,来衡量学生学业的完成状况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具体来讲,教学过程中教学计划所规定范围之内,学生通过自主选择课程,取得所选课程的学分来衡量学生学习的总量,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都会有各自的学分,并且有各自的比例。以取得学分作为毕业及获得学位的主要标准。学分制可以非常形象地来形容就是:高校的学生们走进偶尔一个大超市(高校),在导购员(老师)的引导下,选购自己有兴趣的商品(课程),每种商品都具备能量(学分),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只要学生能够存储能量达到一定的标准(总的学分),就有资格获得证书,走向社会,学分制管理模式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1.学分制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学分制度核心的内容是学生可以自由的选课。教学的质量、教师教学的水平以及人格魅力都是学生选课的前提,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以及受欢迎程度的高低,通过学生选课的情况便可一目了然。这种压力会不断的促使教师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学分制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过去许多学校开设的课程内容重复,相同的内容,在类似的课程中反复的讲,在一定的程度上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在实行学分制度之后,不分专业和年级,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在相同的时间选择同一门课程,极大的节约了有限的教学资源。
3.学分制使得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具有弹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实际的情况选择学时及课程,真正的实现学有所好、学有所成。因为学生在智力和能力等情况上都有所不同,其所接受知识的速度和程度也不相同,如果按照学年制度“统一”的管理方式,一些基础较好学生的积极性会严重受到影响,而一些基础较差学生的学习负担往往过重。采用学分制管理模式,可以充分的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学习的潜能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学分制度下管理模式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教学观念方面。许多高校教师仍然固守传统观念,希望能够用考试来维系课堂纪律、出勤率,进而忽视了学生积极性,也忽视了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
2.在教学体系方面。因为学生在毕业时要求所获得的学分是有定额的,如果增加一些选修课就会削减另一部分的必修课,学生在选课时盲目选择或者缺乏指导就进行选课,很可能会弱化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及完整性。
3.在教师的管理方面。学分管理制度下,热门程度往往是以学生的数量来计算的,授课教师就存在着很大的压力,因为教师需要尽量争取更多的学生来选择自己的课程,这些教师就有可能会降低对学生的要求和考核标准,通过一味的迎合学生获得更多的学生选课,恶性的竞争会使得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下降。
三、如何进行学分制度下教学管理模式的完善
1.完善教学观念。在当今时期,以人为本是在世界范围内人文价值的追求。学分管理制度下教学管理的模式更加注重“学生”,提倡“以学生为本”。在当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师既要重视“术”也要重视“道”。在传授最基本的技能进而基本知识的前提下,更要重视对学生精神、理想、人格、视野和信念等基本素质能力的培养。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重视过程论与方法论,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教育真正的目的,是要多关注和强调学习的过程及方法,积极的引导学生如何“学会学习”,使得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同时也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方法及能力。从重视教师的“教”,转变成为着眼于学生的“学”。只有学生愿意学,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1 关于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实践的教学管理。
先制定出各种课程实践的形式规定。如法学专业:案例分析、模拟法庭、法院旁听、法律咨询、法律文书写作、情境训练、社会调查、与实务工作者对话这8种形式;社会工作专业有学生课堂PPT展示研讨、角色扮演和情境模拟、社工游戏和小组活动、机构考察、社区探访、实验室实验操作、社会调查这7种形式。首先根据培养方案上的课时中的实验实践教学课时规定,对其中实验实践活动的授课要求提交相应书面材料。制定《课堂实践教学表》、附实践活动图片和相关记录,以此作为教学归档资料。上述材料只是作为一个书面形式的教学档案留存,但是仅仅需要详细材料是不够的,教学管理者还应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做好相应检查和监督工作,对学生的实践活动效果展开问卷调查和分析,看学生是否真正在课程实践中得到益处。
2 关于专业见习的教学管理。
专业见习活动,一般都是在大二和大三的暑假进行,是在学生学习了一系列基本专业知识后开展的,主要是提高学生运用法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巩固和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进一步学习和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或者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见习教学形式为根据本专业特点及见习点的具体情况,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自己联系见习单位,必要时由学校统一安排。管理方法采取“托管”和“共管”两种模式。专业见习由准备阶段、见习阶段,总结评分三个阶段组成。在见习准备阶段,见习小组和带队指导教师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主要包括组织布置见习前动员会、宣布见习纪律和要求、落实见习具体内容、提交专业见习计划等。在见习阶段,根据见习协议和见习计划要求,对见习生实施管理。见习领导小组成员与见习单位一起负责对见习全过程进行管理,并经常进行交流,以促进科学管理、共同提高。在总结评分阶段,见习单位、见习领导小组成员与见习生认真做好相关材料。见习成绩经见习单位签名、盖章密封后由见习生带回。在整个专业见习的教学活动中,虽然见习时间较短,一般只有2-3周,但是也要制定指导教师对见习学生的探望表,规定好探望次数以及人员,做好探望记录,这有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见习情况并加以指导。
3 关于毕业实习的教学管理。
毕业实习,鼓励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必要时由学校统一安排。按专业教学计划规定,实习时间为8周,安排在第八学期进行。毕业实习由准备阶段、实习阶段,总结评分三个阶段组成。首先在准备阶段,也是组织召开实习动员大会,要求学生完成与实习单位联系,确定实习单位,组织学生、实习指导老师开展会谈,学生完成实习计划书,在实习阶段,根据实习协议和实习计划要求,对实习生实施管理。确立学校的实习领导小组成员,与实习单位一起负责对实习全过程进行管理,并经常进行交流,以促进科学管理、共同提高。学生根据实习计划书,认真完成各项任务。最后,学生完成实习自我评估报告,汇总实习单位对学生实习的反馈表以及汇总指导老师对学生的评估并确定实习最终成绩,完成实结。
参考文献:
[1] 史金联. 高校实践教学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24):15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