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比热容教案大全11篇

时间:2022-11-27 20:15:4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比热容教案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比热容教案

篇(1)

b.知道比热的单位是焦/(千克·℃)及其读法

c.会查物质的比热表

d.能用学的比热知识解释一些常见日常现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分析一:比热是初中物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也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物理量.教材首先从日常生活常识出发,说明物质在温度变化时,吸收(或释放)的热量与物体质量和温度变化量有关,从而为比热概念的引出作好铺垫.然后安排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分析,最终抽象出比热的概念,并进一步由比热的定义说明其单位.最后列出一些常见物质的比热表,并联系实际讨论一些日常现象.

分析二:比热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通过对它的学习,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教法建议

建议一:比热的概念比较抽象,因此通过实验总结出来是一个好办法,做好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和思考至关重要.实验前明确实验要研究的是不同的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相同时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在实验前要格外强调杯子内的水和煤油质量相同,两个热水器也是完全相同的,这些实验条件对学生正确得出比热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当学生观察到煤油的温度上升得快时,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相等质量的不同物质在吸收相同热量时,升高的温度不同,并进一步引申到其它物质.最后引导学生怎样描述物质的这一特性,从而得出比热的概念.

建议二:在介绍比热表时,要教会学生怎样运用比热表,通过比较,指出水的比热较大,为讲解水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做好铺垫.另外,根据水和冰的比热不同,说明不仅不同的物质比热不同,即使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比热值也不同.

建议三:为巩固学生对比热概念的理解,可以多联系实际,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并运用比热进行解释.

比热容”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

比热容

教学重点

掌握并理解比热的概念

教学难点

掌握并理解比热的概念

教学方法

讲授、实验

教具

温度计、煤油、水、电加热器、天平

知识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实验

(1)常见有关比热现象

(2)煤油、水对比实验

二、比热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一物质的比热容.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1℃所释放的热量也等于比热.

比热的单位是焦/(千克·℃)

三、比热表

四、水的应用

由比热表可以看出水的比热较大

五、小节

六、作业

记忆并理解比热的概念,想一想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用比热来解释.

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有关比热现象

演示实验现象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不同,而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不同,那么用什么方法来描述物质的这一特性呢?

引导学生看比热表,加深学生对比热概念的理解

解释海洋性气候形成原因

引导学生回忆什么是比热,其物理意义是什么

观察实验

思考实验所说明的问题

思考问题,提出描述不同物质的这一特性.

看比热表,对比各种物质的比热

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暖气以及冷凝剂为什么常用水

篇(2)

辩证思维是唯物辩证法在思维活动中的运用,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它强调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认识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运动规律,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对立,又要看到事物之间的统一;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又要看到事物的反面,并且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一、设置两难问题,用辩论培养辩证思维

人地关系问题是地理新课标、地理教学中的一条主线,实现可持续发展、人地和谐的科学发展观,是辩证思维的集中体现。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是矛盾的统一体,如何对待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地理教学中一个难点,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则反映出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智慧。教师如果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那么,课堂就会风平浪静,缺乏生机和活力;教师如果强拉硬拽、牵强附会,灌输自己的观点,那么,就不能使学生信服,更不能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若将课堂交给学生,看着他们兴奋的面庞、渴望知识的眼神,若时机成熟,便可设置“当下是搞好经济建设还是搞好环境保护”这一辩论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畅所欲言,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教学达到。随着辩论的深入,他们发现谁都不能说服谁,双方陷入僵局,最终又将目光投向教师,希望能指点迷津。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学生欲罢不能、欲言又止、百思不得其解时,可通过师生的综合分析,再次辩论,发现“二选一”的结果必然造成片面性,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两者不可偏颇,不可分割,“二选二”体现了辩证思维,因为,地理环境无论是自然地理环境还是人文地理环境及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统一的整体,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组成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特征。

二、设置开放问题,用谈论培养辩证思维

列夫・托尔斯泰说:“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确切地说,每一节地理课,就是一次师生、生生的心灵对话,是一次智慧火花的迸发,是一次思想的深度交融,也是一次难得的思维活动绽放过程。正处于青春成长期的初中生由于受家庭背景、社会环境、知识储备、认知能力不同的影响,对于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观点,是十分正常的,作为初中地理教学活动,并不是通过一系列学习活动达成统一观点,追求标准答案。在课堂活动中,如果学生能面对同一问题众所纷纭,那么这种教学活动是有效而富有创造性的。为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方向去思考和分析问题,在学习“中东”一节时,可设置“如何解决中东水资源匮乏”这一开放性问题,学生通过深思熟虑、相互谈论、发表见解。有的曰:通过谈判对话跨流域调水;有的道:采用海水淡化的措施;有的说:以油买水;有的讲:节约用水,一水多用……大家畅所欲言。教师都对他们的观点加以肯定和激励,学生的知识、思维、能力、智慧,在谈论中得以彰显、培养和提升。求大同、存小异,以全面、综合的辩证思维是处理此类问题的关键。但需要教师引导:此类开放性问题并非天马行空、随心所欲,而是遵循水资源解决的科学性、合理性原则,既要“开源”更要“节流”。通过这样的谈话活动,不仅可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辩证思维,同时又形成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人文情怀和节约水资源的意识。

三、设置正反问题,用争论培养辩证思维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具有正反两个方面,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初中生看待问题时,往往是非此则彼,看不到人和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学习“自然灾害”一节,可设置“怎样看待地震的积极面”这一问题。学生先对这一问题感到惊讶,他们都说:“地震难道还有积极的方面?”于是议论起来,有的说:地震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看不出还有积极的方面,让人不解;有的说:地震给许多人造成的心灵创伤至今难以弥合,怎么还有积极的方面,令人费解。他们唇枪舌剑,轮番上阵,看到学生个个似乎理直气壮,振振有词,教师感到学生心灵的碰撞迸发出了智慧的火花,思维的大门已经打开,只不过暂时遇到关卡。因此并不急于与他们正面争论,而是引导他们回答这些问题:为什么日本的建筑质量世界一流?温泉是否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硫磺矿为什么如此丰富?通过追问,他们似乎有所领悟,于是趁机说:“中国也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通过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壮举,大家更能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得到进一步加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美德得到进一步弘扬光大,它必将成为克服一切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动力。”通过分析,大家恍然大悟,马上改变思维方式,从正反两方面辩证地看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自我、评价他人,尤其在身处劣境时能有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四、设置探究问题,用讨论培养辩证思维

地理学科研究地理环境及各要素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与辩证思维高度融合。而有些问题学生仅凭感性认识不能很好地去理解与掌握,必须引导他们利用思维活动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进行综合分析,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讲“黄河的治理与开发”这一内容,可设置“黄河大量泥沙注入渤海,但渤海的形状为什么至今没有大变?”这一探究问题。首先让学生分组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假设,再收集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在分析、质疑的思维活动过程中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久而久之,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得以培养和提升,使他们认识到:塑造地表的力量是内力和外力相互作用的结果。正如卢梭所言:“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并无目的。”生长即引领学生向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扩展,从而实现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

190.如何关注“意外”促进精彩生成?

江苏省苏州市太仓高级中学凌锋教师回答:

课堂师生互动过程中的生成性往往不确定,常常会出现与教师认知不同的“学生观点”。如果在课堂上生成出乎教师意料之外的“问题”或者“答案”,就需要a教师运用自身的专业素养,抓住瞬息万变的生成信息,采用科学合理的应对策略,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将错就错”的顺应策略 ――因“地”制宜

由于学生本身知识的局限性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性,在面对教师课前精心预设的核心问题时,不可能像教师所想象的那样能够系统、全面、科学地认识和思考问题。很多时候,学生往往不能立即找到正确的应答方式,部分思维活跃的学生还会提出一些“错误”的解答。因此,教师需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顺着学生的错误思维方向,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使学生真正体验认知过程,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乐趣。

案例Ⅰ:人教版必修1“气压带和风带――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顺应策略

教师:由于海洋和陆地比热容不同,导致同纬度海洋和陆地的吸热和放热存在差异,影响同纬度海洋和陆地的气温差异,进而影响其气压差异。那么,北半球同纬度陆地和海洋,夏季和冬季气压存在什么差异,为什么?

学生甲:夏季,同纬度地区,陆地比热容小,吸热快,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形成低压;海洋比热容大,吸热慢,气温低,盛行下沉气流,形成高压。

学生乙:冬季,同纬度地区,陆地比热容小,放热快,气温低,盛行下沉气流,形成高压;海洋比热容大,放热慢,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形成低压。

学生丙:换句话说,季节不同,气温不同,气压也不同,可以归纳出气温和气压呈负相关的规律。

教师:青藏高原气温和气压都比同纬度长江中下游平原低,为什么?

学生丁: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海拔高,空气稀薄,气压低;说明青藏高压其实是一个冷低压。

学生戊:如果是热低压和冷高压,气温和气压呈负相关;如果是热高压和冷低压,气温和气压不呈负相关。

学生己:除了海陆的比热容之外,地势高低也是影响气温和气压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上述教学中,有学生总结出“同纬度夏季陆地气温高,气压低,海洋气温低,气压高;冬季陆地气温低,气压高,海洋气温高,气压低”的规律,于是就想到“气温和气压呈负相关”的错误认识。这时,教师可利用这种错误,及时展开分析,使学生明白其原因,不仅可提高学生思维的严谨性,还可提高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二、“因势利导”的同化策略 ――因“时”制宜

课堂不是教师的“舞台”,而是学生的“展台”;课堂教学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师生和谐互动的“共振场”。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乘势而上,用敏锐的双眼捕捉“生成”时机,用智慧的大脑去伪存真、辨识“生成”价值,使学生主动尽情地建构地理知识,让“生成”的意外成为课堂教学的“源头活水”。

案例Ⅱ:人教版必修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的同化策略

教师:布置任务――根据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1),自主设计并展示问题。

学生甲:展示问题――岩石圈有哪三大类岩石?三大类岩石与岩浆是怎样进行相互转化的?

学生乙:展示问题――在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各环节的作用名称是什么?哪些环节属于内力作用?哪些环节属于外力作用?

学生丙:展示问题――岩浆岩能否直接转化为沉积岩?沉积岩能否直接转化为变质岩?变质岩能否直接转化为岩浆?

教师:点拨引导――设计问题重点是描述三大岩类和岩浆之间的转化,设计问题关键点是注意转化过程方向有的是单向,有的是双向。

学生丁:重设问题――岩石圈有哪三大类岩石?形成三大类岩石的作用力分别是什么?岩浆岩能否直接转化为沉积岩和变质岩?沉积岩能否直接转化为岩浆岩和变质岩?变质岩能否直接转化为岩浆岩和沉积岩?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能否直接转化为岩浆?

学生戊:点评问题――学生丁设计的问题短小、精练,既能把握知识的重难点,又具有极强的指向性,大家应该向他学习。

教师:如果没有异议,就以重新设计和总结归纳的问题开展分组学习。

在上述教学中,对某一知识的学习,需要教师预设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遇到困难、瓶颈或偏向时,教师应因势利导,调动学生求知欲望,经过学生自身努力实现对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促进对知识的自主建构。

三、“以生为本”的应变策略――因“人”制宜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递进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课堂教学中如果要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及时有效地调整教学节奏和教学内容,从而使教学真正地落到“以学生为本”的实处。

案例Ⅲ:人教版选修6“水污染及其成因――水体富营养化”的应变策略

教师:从水温、光照、海域等自然因素和工农业废水、居民污水、水产养殖等社会因素出发,分析珠江三角洲夏季“赤潮”的成因。

学生甲:(自然原因)纬度较低,水温较高;大陆架,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海湾较封闭,营养盐类不易扩散。

学生乙:(社会原因)沿岸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工农业废水和居民生活污水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海水养殖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

学生丙:(课堂插话)珠江三角洲除了夏季有“赤潮”以外,冬季为什么还有“咸潮”?

教师:(马上调整教学目标)讲解何为“咸潮”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从气候、地形等自然因素和生产生活用水等社会因素出发,分析珠江三角洲冬季“咸潮”的成因。

学生丁:(自然原因)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降水少,珠江正处枯水期,流量较小,入海水量较少;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海水容易入侵。

篇(3)

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不注意教学方式方法,自上讲台后,便“一厢情愿”地对教案进行叙述和讲解,对物理概念、知识和原理进行宣读,接着便是进行“题海战术”,一个接一个地讲解相关习题,从上课开始到课堂结束,不提一个问题地“满堂灌”,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昏昏欲睡,即使偶尔提几个问题,也是重复的、低级的、没有知识含量的,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优质的课堂提问是师生进行教与学双边活动的重要渠道,是非常有效的语言和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快速有效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教学方法。

教学实践证明,优质精彩的课堂提问可以准确巧妙地切中问题关键,有效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答得全、答得妙,答出物理的无穷奥妙,进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听得更认真、学得更深入、用得更自如,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下面我就高中物理课堂提问策略进行探讨。

一、高中物理教学课堂提问原则

1.提问的科学性原则。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科学性是课堂提问的首要要求,这是由物理学科自身的科学性决定的,每一个物理概念、原理与定律都是科学家“千锤百炼”地磨炼出来的,是经受无数次实践检验后的总结。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必须注重使用正确性、准确性和规范性的物理学科术语。例如:在讲“电场”时,应该非常严谨科学地说“带电体周围的空间存在电场”,而不应随意地说“带电体周围的空间叫电场”;又如:在讲“比热容”时,应该说“物质的比热容”,而不应该说“物体的比热容”。

2.提问的启发性原则。新课标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注重采取启发式教学法,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考虑更加周密。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必须特别注意采用启发性的方式进行提问,有效减少或避免“是不是”、“对不对”等低效或无效提问。通过启发式提问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物理概念、原理和定律,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提问的难易适度原则。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整体能力和素质提问,提的问题既不能过于困难,又不能过于容易,必须难易适度。如果提问过于容易,就会给学生很无聊的感觉,从而产生对其不屑一顾的态度,失去参与课堂提问的兴趣。如果提问过于困难,就会使学生百思不得其解,严重打击他们的自信心,从而放弃思考,影响教学效果。

二、高中物理教学课堂提问策略

1.直接与间接提问引导。对于教学中的问题可以采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提出。直接就是直截了当、开门见山地提出,例如:“什么是电场强度”、“什么叫加速度”等,这有助于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地分析问题、梳理问题和解决问题。间接提问通常是一种引导式提问,即试图问B问题,却从A问题引入,这有利于帮助学生疏通思路,循序渐进地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

2.正面与逆向提问交替。正面提问就是沿着问题的正向逻辑,引导学生在探索问题答案过程中梳理和消化物理知识,逆向提问则是从问题的对立面提出假设,通过对比的方法,得出正确的结论。将正面提问和逆向提问交替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可以促进学生从对立面加强对问题的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缜密的思维能力。例如:在“磁场”教学中,可以通过“磁场线有何特点?”进行正面提问,再通过“两条磁场线是否可能相交,为什么?”进行逆向提问,从而加深学生对“磁场”的认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3.广泛与特定提问互补。相对于初中物理来说,高中物理知识涉及的领域,更为宽广、高深、专业。因此,对课堂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可以面向全体同学进行广泛提问,也可以针对某些学习成绩好、综合能力强的学生进行特定提问。教师必须联系课堂教学的实际,根据不同的目的、不同的内容进行选择性提问,将两种提问方式互补进行。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教学中,可以进行广泛式提问:“匀加速直线运动有哪些特点?”让学生自由发言,接着对不同层次的同学进行提问:“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什么状态?”“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是多少?”……从而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三、结语

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对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侧面、不同方向进行提问,提问的角度和方位不同,其效果和结局往往不一样,甚至是天壤之别。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课堂提问的策略,精心设计问题、把握发问时机、善用语言交流。在学生的回答离题较远时,要引导学生一步步靠近问题的实质;问题较难时,要分解问题、降低问题的难度。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只有不断地加强探索、加强研究、加强应用与实践,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篇(4)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人们在虚幻的空间中寻找自己,多媒体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教育是一种社会责任,教育促进了人类文明发展。教育的方方面面都会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当教育和信息技术联系起来,教育的新模式出现了,借助多媒体技术,教育正向着更高更远的空间发展。

物理课堂传递着物理知识,物理课堂教学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专业性的教学模式。物理课堂教学最有效的模式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演示引导为辅,课后巩固为补充。相继经历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改革性地以演示实验为主题的教学尝试;应用多媒体的开放性的以实验探究为主题的教学改革,最后发展成为借助多媒体技术,灵活实用的实验探究型教学模式。物理教学的每一次变革,都是物理教学认知水平的一次提升,都是物理教学认识的升华。

一、传统的物理教学方式

传统的物理教学方式比较单调,教师在课堂上拥有绝对的权威,学生没有任何的发言权。教师在讲台上慷慨激昂地讲述,学生在座位上小心翼翼地听着,手中的笔不停地写着。我们通常称为“填鸭式”教学。教师依据自己的教学思路,一步步将知识塞给学生,通过大量的习题加以强化。学生花费很大的气力来背诵、理解知识,模仿教师的解题思路。通过“题海战术”取得一定的成绩。学生是解题的能手,模仿的高手,但是在知识的社会应用中,却成为知识的“傻子”,不能精确有效地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传统的教育方式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摧残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物理知识只存在于课本中,课本外浑然不知有物理。例如:学生熟练地记住水的比热容比沙子、泥土的比热容大,但是不能有效解释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很大,沿海地区昼夜温差小的生活现象。学生把物理的学习完全作为一种学习,忽略了物理是来源于生活,最终应用于生活的本质。传统教学着重培养了学生的忍耐力,提升学生的定力,学生的课堂纪律性好,但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不适合新教学发式的转变。

多媒体技术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基本表现有以下几种情况。

1. 教师用word、PPT等手段制作了简单的物理知识框架,配备大量的例题、习题。教师省掉了板书知识框架和抄例题、习题的时间,教师的教学进度加快了,讲述的题目更多了,学生抄的知识点更多了,这是一种“包袱”式的多媒体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学生毫无讨论交流的机会,受到了更加严厉的“迫害”。

2. 教师的教案、例题、习题直接通过展示台投影在屏幕上,学生面对密密麻麻的整版教师的“真迹”,毫不思索地做笔记,教师讲授的知识点更是汹涌澎湃,学生唯一言语是“老师等一下了,还有几行没有抄完”。

3. 教师讲课不使用多媒体,作业、考试时疯狂地使用,屏幕上投影着满满题目,学生不停地抬头低头,哪有时间思考,最后还是相互抄袭占多数。

二、改革性的以演示实验为主题的教学尝试

物理学科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各阶段物理有不同的特点。初中是趣味性物理,高中是推理性物理,大学是深究性物理。教育的每个阶段都会对学生进行一次筛选,学生终究会适应物理的特点。物理的起始阶段是初中,针对学生喜欢观察社会现象的特点,在知识允许的条件下,教师创设与物理知识相关的演示实验,通过教师的现场动手操作,学生的观察,最终得到实验数据,教师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进而有效地推出实验结果。讲述大气压存在时,马德堡半球实验是最好的例证。教师携带实验器材:马德堡半球、抽气机,在教室进行现场试验。教师利用抽气机逐渐地抽取马德堡半球里面的空气,学生在教室进行多次的对拉,以此来验证大气压的存在。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参与了教学,教师进行了有效的演示,最终有效地证明大气压的存在。相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讲,这无疑是一种提高。演示性的教学尝试对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是有限的,学生只是教学中活动的帮手,没有真正的去思考实验的原理,也没有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忽略了学生探索性思维的发展。

篇(5)

教育和信息技术联系起来,教育的新模式出现了,借助多媒体技术,教育正向着更高更远的方向发展。物理是社会发展的加速器,快速地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一、打破常规,真正发挥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传统的物理教学方式比较单调,教师在课堂上拥有绝对的权威,学生没有任何的发言权。学生是解题的能手,模仿的高手,但是在知识的社会应用中,成为知识的“傻子”,不能精确有效地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传统的教育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摧残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物理知识只存在于课本中,课本外浑然不知有物理。例如:学生熟练地记住水的比热容比沙子、泥土的比热容大,但是不能有效解释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很大,沿海地区昼夜温差小的生活现象。学生把物理的学习完全作为一种学习,忽略了物理来源于生活,最终应用于生活的本质。

多媒体技术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基本表现有以下几种情况:

1.教师用word,PPT等手段制作了简单的物理知识框架,配备大量的例题、习题。教师省掉了板书知识框架和抄例题、习题的时间,教师的教学进度加快了,讲述的题目更多了,学生抄的知识点更多了,这是一种“包袱”式的多媒体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使学生毫无讨论交流的机会,受到了更加严厉的“迫害”。

2.教师的教案、例题、习题直接通过展示台投影在屏幕上,学生面对密密麻麻的整版教师的“真迹”,毫不思索地做笔记,教师讲授的知识点更是“汹涌澎湃”,学生唯一言语是“老师等一下,还有几行没有抄完”。

3.教师讲课不使用多媒体,作业、考试时疯狂地使用,屏幕上投影着满满的题目,学生不停地抬头低头,根本没有时间思考,最后只好相互抄袭。

二、多媒体在以演示实验为主题的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物理学科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各阶段物理有不同的特点,初中学的是趣味性物理。物理的起始阶段是初中,针对学生喜欢观察社会现象的特点,在知识允许的条件下,教师设置与物理知识相关的演示实验,通过教师的现场动手操作,学生的观察,最终得到实验数据,教师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进而有效地推出实验结果。讲述大气压存在时,马德堡半球实验是最好的例证。教师携带实验器材:马德堡半球、抽气机,在教室进行现场试验。教师利用抽气机逐渐抽出马德堡半球里面的空气,学生在教室进行多次对拉,以此来验证大气压的存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参与了教学,教师进行了有效演示,最终有效地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相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讲,这无疑是一种进步。演示性的教学尝试对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是有限的,学生只是教学活动的帮手,没有真正地思考实验的原理,也没有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忽略了学生探索性思维的发展。

多媒体技术在改革性的以演示实验为主题的教学中的应用如下:

1.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从网络上下载物理课程相关的视屏或Flash,直接投在屏幕上,组织学生观看,进而说明知识内容。这是一种“裹足”式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学生听听声音,凑凑热闹,毫无动手经验,更谈不上培养科研能力了。

2.教师象征性地摆出实验器材,讲述实验的步骤,陈述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郑重地打开多媒体,将事先准备好反映实验现象的视频或Flash播放。这是一种“造假”式的多媒体技术应用,物理知识的严谨性、科学性被学生否认。

三、多媒体在以实验探究为主题的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篇(6)

1.传统的物理教学方式

传统的物理教学方式比较单调,教师在课堂上拥有绝对的权威,学生没有任何的发言权。教师在讲台上慷慨激昂地讲述,学生在座位上小心翼翼地听着,手中的笔不停地写着。我们通常称为"填鸭式"教学。教师依据自己的教学思路,一步步将知识塞给学生,通过大量的习题加以强化。学生花费很大的气力来背诵、理解知识,模仿教师的解题思路。通过"题海战术"取得一定的成绩。学生是解题的能手,模仿的高手,但是在知识的社会应用中,却成为知识的"傻子",不能精确有效地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传统的教育方式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摧残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物理知识只存在于课本中,课本外浑然不知有物理。例如:学生熟练地记住水的比热容比沙子、泥土的比热容大,但是不能有效解释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很大,沿海地区昼夜温差小的生活现象。学生把物理的学习完全作为一种学习,忽略了物理是来源于生活,最终应用于生活的本质。传统教学着重培养了学生的忍耐力,提升学生的定力,学生的课堂纪律性好,但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不适合新教学发式的转变。

多媒体技术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基本表现有以下几种情况。(1)教师用word、PPT等手段制作了简单的物理知识框架,配备大量的例题、习题。教师省掉了板书知识框架和抄例题、习题的时间,教师的教学进度加快了,讲述的题目更多了,学生抄的知识点更多了,这是一种"包袱"式的多媒体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学生毫无讨论交流的机会,受到了更加严厉的"迫害"。(2)教师的教案、例题、习题直接通过展示台投影在屏幕上,学生面对密密麻麻的整版教师的"真迹",毫不思索的做笔记,教师讲授的知识点更是汹涌澎湃,学生唯一言语是"老师等一下了,还有几行没有抄完"。(3)教师讲课不使用多媒体,作业、考试时疯狂的使用,屏幕上投影着满满题目,学生不停地抬头低头,哪有时间思考,最后还是相互抄袭占多数。

2.改革性的以演示实验为主题的教学尝试

物理学科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各阶段物理是有不同的特点。初中是趣味性物理,高中是推理性物理,大学是深究性物理。教育的每个阶段都会对学生进行一次筛选,学生终究会适应物理的特点。物理的起始阶段是初中,针对学生喜欢观察社会现象的特点,在知识允许的条件下,教师创设与物理知识相关的演示实验,通过教师的现场动手操作,学生的观察,最终得到实验数据,教师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进而有效地推出实验结果。

3.以实验探究为主题的教学方式

篇(7)

1、实施方案

(1)确定纠错的资料为九年级物理备课组校本复习资料

(2)总结学生出错原因:

A审错物理量,张冠李戴:

B解题不规范

(3)单位或单位换算出错

2、备课组集体讨论出纠错范围及纠错对象还有具体的纠错时间和纠错形式。

(1)主要是利用纠错本让学生形成自主纠错能力。

(2)勾画出重点错题,比如审题不清的,张冠李戴的这类题目让学生在纠错本上纠错

(3)在纠错本上明确规定,注意错题中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也就是让学生分析出错原因,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及高度的概括、归纳能力;也可以促进学生更加积极上进的自主纠错。

(4)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从纠错本中进行总结并结合知识点。让纠错常态化,让学生的纠错更加自主自觉。

3、及时总结与反思,查看学生的纠错本,并进行比较,找出一周以来学生纠错过程中的漏洞,并商量出解决方案,以便学生尽快掌握这些类型的题目,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二、物理兴趣实验

心理学表明,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它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主要的一个因素,它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强大动力,中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如果对物理具有浓厚的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物理学,超乎寻常地研究物理问题,教学上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意义是深远的。而趣味实验则是开启兴趣大门的钥匙。

1、设计趣味性实验,引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引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精心设计的引入犹如乐曲中的前奏,起着提示主题、激起兴趣、进入情境的作用,设计趣味性实验,引入新课,不但可以让学生将上课前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更重要的是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把学生迅速带到学习物理的环境中去,例如:在初二学生刚开始接触物理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做一做这几个小实验。

烧不着的布条 ,找一块棉布条,用水淋时,在中间部分滴上酒精,然后用手拿着布条的两端,把布条张开,用蜡烛的火焰烧有酒精的部分。有趣的现象出现了:在棉布条正对火焰的上方升起了火焰,好像火焰穿过了布条。拿下布条一看,棉布条并没有烧焦。

“节日的火焰” 在沸腾的蜡油中滴入水滴,就会看见窜起的火苗

这两个实验的结果都出乎学生的意料,学生会很想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这时教师就可以很自然的将学生引入物理的殿堂。

2、设计趣味性实验,讲解新课

在新课的讲解时做几个小实验也可以起到既培养了学生兴趣又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的效果。

例如:在学气压强时可以做一下下面的实验:

蜡烛抽水机

在左边的玻璃杯内放少量的水和一只燃烧的蜡烛。杯口上涂一些凡士林,再用一张穿有橡皮管的硬纸片盖上。把橡皮管的另一头没入右边水杯的水中。不一会右边水杯里的水让蜡烛抽过来了!这样的现象学生觉得很惊奇,而且记忆深刻,在这样的氛围下讲解知识,可立即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

学习水的比热容可以设计这样的实验:

不怕烫的金鱼

在圆底烧瓶中放入水和金鱼,用酒精灯在瓶颈处加热,发现水部分沸腾了,但金鱼还游来游去的,可以用水的比热容来解释。

3、设计趣味性实验,巩固知识

在巩固知识时做个实验的效果往往比一张试卷的效果还要好。因而,设计针对性实验,解决学生学习物理的瓶颈问题,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一环。例如:在学习完流体压强后做下面的实验:

隔物灭火

桌上放一只玻璃杯,杯子前面20cm处放一只点燃的蜡烛。用力对着玻璃杯吹起,烛焰被吹灭了。如果要你通过一只大漏斗吹气按如图所示吹气,却不能把蜡烛吹灭。这样的实验不但巩固了流体压强的知识而且将知识加以延伸。

还有在学习完能量转化这节课可以做下面的实验

塞子飞出去

对水加热,水内能增加,对塞子做功,塞子飞出去,试管口有大量的白气让学生再一次理解内能与机械能的相互转化。

三、自制教具

1、教学活动中的教具

烧瓶口封起来,同时把酒精灯移开。让学生猜想这个气球会怎么样。学生们都认为气球会在瓶外变大,结果他们看见气球慢慢地被吸进烧瓶里面,并在瓶里逐渐变大。由此实验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因大气压的存在而产生的现象,并学会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找出导致发生该现象的根本原因。

物理实验可以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巩固和深化知识。因此,利用随手可得的器材设计实验或改进课本实验,可以增加其趣味性、简化其实验操作,还可以变化演示方式,突出实验效果,增加刺激量,给学生强烈的直观印象,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提高兴趣,启迪思维。如果能进一步挖掘器材的多种作用,实现同一物品多种功能的转变,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探索精神。

2、课外活动小组制作的教具

通过鼓励,学生参加自制教具的激情很大,把物理与生活联系起来,做出了很多值得赞扬的教具,也为今后物理教学提供良好的素材。下面是学生配合老师制作的一些教具

四、电子白板的利用与挖掘。

1、电子白板的由来

一直以来,黑板始终是一种方便的、使用最为广泛的传统教学媒体,它面向师生集体、易于重复使用、而且成本低廉,所以它的历史价值是不能够被抹杀的。

但黑板存在着很多的缺点,比如,使大量粉笔导致灰尘太多,危害师生健康,虽然使用了无尘粉笔,但还是不能克服课堂环境污染;只能表现静态的而不能表现动态的东西或者是只能有图像和文字,不能有声音和视频,这导致课堂的直观性受到限制;由于版面空间无法随机扩展,写完就得擦掉,不能保留下来,不利于学生的随机复习;由于对其他教学资源无法兼容,导致无法高效开展课堂互动,限制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诞生了电子白板。它通过应用电磁感应原理,结合计算机和投影机,可以实现无纸化办公及教学,在一个类似黑板的白色书写板平台上,操作者能在其界面上用鼠标笔或普通笔,如同粉笔在黑板上板书一样自由书写。但与普通白板或黑板不同的是,通过该界面或附在界面上的感应器,电子白板能将书写笔的位置与运动信息送至计算机或独立的处理器中,将书写笔的轨迹转化成图形数据,把板书内容存储并打印出来,这是电子白板产品的基本功能。

2、 应用白板平台优化教学内容的情境创设,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在课堂讲授环节,教师主要应用了白板的工具功能、素材库功能、资源功能和交互功能等:

工具功能

在《滑轮》的讲授环节中,教师将各种生活中的滑轮素材拖拽到白板中,创设了丰富的教学内容情境,充分地让学生了解滑轮的广泛用途,激发学生探究滑轮的兴趣(如图)。

课堂讲授环节中拖拽功能的应用

素材库功能

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讲授环节中,中学物理的学科符号是常用的素材,比如在《串联和并联》教学中,教师在实物串联电路图的基础上,教师将电路元件素材随机拖拽到白板平台上,提高了教学效率(如图)。

课堂讲授环节中学科素材的应用

资源库功能

在白板的学科资源库中,储存了大量的教学课件和视频,也可以随机调取教师的自备资源,如在《滑轮》的讲授环节中,教师为学生调用了用滑轮升国旗的flash课件,形象地展示了滑轮的工作原理(如图)。

课堂讲授环节中flash课件资源的应用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

课题组经过一年的研究,取得了以下初步研究成果:

(一)建立了我校的物理活动中心----学生课外小制作的基地

学校对我们这个课题非常重视,从校长到教务、教研处,对成立我校学生的物理活动中心提供了很大的支持,我们购置了一套加工工具,一些必要的组装工具等,我们的学生有什么好的想法,苦于没有办法制作时,可以在我们的活动室得到帮助,我们的物理老师会与他们一起来制作,来完成他们的想法。

(二)创新性自制实验器材

这是课题组老师与学生一起仿制、研究开发的低成本自制仪器。这部分自制实验器材解决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直接解决了困难,因课程改革后实验室器材配备不全,造成缺少仪器而无法进行科学探究,本课题在理念上解决了这个困难;二是更新了理念,没有配备器材就无法做实验的观念被课题组教师彻底摒弃。

(三)与师生课外制作的教具、学具相关的教案

这是我们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将一些制作的小教具、学具在课堂中有典型应用的案例总结而成的教学研究成果。在教案中,我们着重体现了小教具、学具的易得性、直观性、低价性。

六、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改进

第一,存在以下的问题

1、对小课题的研究的理论领会不够深刻,还缺乏高度和深度。

2、小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系统性不强,研究内容和成果较零散。

3.我们的课题在一些方面没有能够作系统研究,对一些方面的研究很不完善,比如对学生自制器材如何应用在具体的课堂中研究不足,这是我们以后的研究方向。

4. 评价体系的滞后给课程改革带来的负面影响。就目前来看教材和教师都能够及时的学习和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力争与新课程接轨,但是,评价的理念仍停留在以纸笔考试为主线上,不注重综合素质的评价,有时会逼着教师少做实验,课外实验基本不做(留时间做题去了)。

5.我们感到由于受现行教材和考试制度的限制,实验活动目前还未能在大面积的在课堂全面推开,特别是初三年级下学期因中考的压力,课后的实验活动也因学生没有时间紧张而无法正常进行了。所以迫切希望实行新的评价制度。

6.要在课堂上和课后大量的开展实验活动,实验仪器要尽可能的不断更新和配备齐全,呼吁学校加大对实验室装备的投入和更新。

第二,今后的研究中需要改进的:

篇(8)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人们在虚幻的空间中寻找自己,多媒体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教育是一种社会责任,教育促进了人类文明发展。教育的方方面面都会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当教育和信息技术联系起来,教育的新模式出现了,借助多媒体技术,教育正向着更高更远的空间发展。物理是社会发展的加速器,快速地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初中学物理是中学阶段锻炼学生思维模式的有效课程,物理思维决定着中学生的认知水平。

物理课堂传递着物理知识,物理课堂教学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专业性的教学模式。物理课堂教学最有效模式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演示引导为辅,课后巩固为补充。相继经历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改革性的以演示实验为主题的教学尝试;应用多媒体的开放性的以实验探究为主题的教学改革,最后发展成为借助多媒体技术,灵活实用的实验探究型教学模式。物理教学的每一次变革,都是物理教学认知水平的一次提升,都是物理教学认识的升华。物理教学过程中,博学多才的教师与追求真知的学生密切配合,物理的教学不断进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提升。

1 传统的物理教学方式。

传统的物理教学方式比较单调,教师在课堂上拥有绝对的权威,学生没有任何的发言权。教师在讲台上慷慨激昂地讲述,学生在座位上小心翼翼地听着,手中的笔不停地写着。我们通常称为“填鸭式”教学。教师依据自己的教学思路,一步步将知识塞给学生,通过大量的习题加以强化。学生花费很大的气力来背诵、理解知识,模仿教师的解题思路。通过“题海战术”取得一定的成绩。学生是解题的能手,模仿的高手,但是在知识的社会应用中,却成为知识的“傻子”,不能精确有效地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传统的教育方式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摧残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物理知识只存在于课本中,课本外浑然不知有物理。

例如:学生熟练地记住水的比热容比沙子、泥土的比热容大,但是不能有效解释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很大,沿海地区昼夜温差小的生活现象。学生把物理的学习完全作为一种学习,忽略了物理是来源于生活,最终应用于生活的本质。传统教学着重培养了学生的忍耐力,提升学生的定力,学生的课堂纪律性好,但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不适合新教学发式的转变。

多媒体技术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基本表现有以下几种情况。1、教师用word、PPT等手段制作了简单的物理知识框架,配备大量的例题、习题。教师省掉了板书知识框架和抄例题、习题的时间,教师的教学进度加快了,讲述的题目更多了,学生抄的知识点更多了,这是一种“包袱”式的多媒体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学生毫无讨论交流的机会,受到了更加严厉的“迫害”。2、教师的教案、例题、习题直接通过展示台投影在屏幕上,学生面对密密麻麻的整版教师的“真迹”,毫不思索的做笔记,教师讲授的知识点更是汹涌澎湃,学生唯一言语是“老师等一下了,还有几行没有抄完”。3、教师讲课不使用多媒体,作业、考试时疯狂的使用,屏幕上投影着满满题目,学生不停地抬头低头,哪有时间思考,最后还是相互抄袭占多数。

2 改革性的以演示实验为主题的教学尝试。

物理学科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各阶段物理是有不同的特点。初中是趣味性物理,高中是推理性物理,大学是深究性物理。教育的每个阶段都会对学生进行一次筛选,学生终究会适应物理的特点。物理的起始阶段是初中,针对学生喜欢观察社会现象的特点,在知识允许的条件下,教师创设与物理知识相关的演示实验,通过教师的现场动手操作,学生的观察,最终得到实验数据,教师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进而有效地推出实验结果。讲述大气压存在时,马德堡半球实验是最好的例证。教师携带实验器材:马德堡半球、抽气机,在教室进行现场试验。教师利用抽气机逐渐的抽取马德堡半球里面的空气,学生在教室进行多次的对拉,以此来验证大气压的存在。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参与了教学,教师的进行了有效的演示,最终有效地证明大气压的存在。相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讲,这无疑是一种提高。演示性的教学尝试对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是有限的,学生只是教学中活动的帮手,没有真正的去思考实验的原理,也没有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忽略了学生探索性思维的发展。

多媒体技术在改革性的以演示实验为主题的教学中的应用如下:

⑴ 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从网络上下载物理课程相关的视屏或Flash,直接投在屏幕上,组织学生观看,进而说明知识内容。这是一种“裹足”式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学生听听声音,凑凑热闹,毫无动手经验,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⑵ 教师象征性地摆出实验器材,讲述实验的步骤,陈述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郑重地打开多媒体,将事先准备好反映实验现象的视频或Flash播放。这是一种“造假”式的多媒体技术应用,物理知识的严谨性、科学性被学生否认,学生会异口同声地说:好假呀,好假呀。

3 以实验探究为主题的教学方式。

物理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学生。提升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必须重视物理的实验教学。物理实验探究教学模式迅速有效地发展起来。教师充当知识的引导者,学生是知识的追求者。教师提出主题,学生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总结。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是实验的设计者、操作者、决定者,有效地锻炼了学生动手的能力,提高了学习效果。一个物理人,能遵循社会的规律,将物理知识应用在生活,从生活中总结出物理规律,这就是物理素养锻炼人思维能力的明证。例如初中电学学习之后,学生自己设计电路图,装饰自己的房间。串、并联知识轻而易举地被理解,电路图整洁美观、横平竖直特点,学生容易接受。家庭电路的零、火线的区分被应用在电器的安装上。

实验探究型的教学模式促进了物理教学思维的改变,引起了物理教学的进步。探究实验要求学生、教师都有一定的知识底蕴。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一定的自我监控能力和创新能力。现代初中阶段物理教学压力增大,教师在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有效开展探究性实验,容易造成教学实践中教学进度的仓促,全国同科类的交流平台缺乏,优秀的资源和成功的方案短缺,实验探究型教学是大范围内推广,在小范围内交流,阻碍了物理教学方式的真正改革。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弥补了物理教学改革中的难题,有效地促进了物理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师的应用表现在以下方面:

⑴ 教师制作或借鉴相关的实验课件,通过实验步骤的逐步推进,注重知识的汇总,提高实验探究课的效果。学生顺着实验步骤,纠正偏差,理顺过程,总结物理规律。

⑵ 学生提出探究问题,设计探究方案。教师将有效的探究方案投在屏幕上,邀请学生来评价和修正,并促使探究的开放性和科学性。学生有收获知识的成就感、快乐感,教师感受传递知识的轻松感。这是我们渴求的“互补”性教学方式,促使整个物理教学的改革。

总之,纵观整个物理教学的模式,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是人类物理教育技术的提升,借助多媒体技术,灵活实用的实验探究型教学模式是物理教学模式发展的必然。多媒体技术丰富的素材,顺畅的教学程序,知识的地区无差异性,促进了物理课堂教学的进步。多媒体灵活应用的实验探究型教学方式弥补了单纯教学方式的缺陷,开拓了实验探究新方式,节省了探究时间,提高了探究效果。多媒体技术在新课改的发展中,必定具有优越的广泛性、实效性。

【参考文献】

篇(9)

一、传统的物理教学方式。传统的物理教学方式比较单调,教师在课堂上拥有绝对的权威,学生没有任何的发言权。教师在讲台上慷慨激昂地讲述,学生在座位上小心翼翼地听着,手中的笔不停地写着。我们通常称为“填鸭式”教学。教师依据自己的教学思路,一步步将知识塞给学生,通过大量的习题加以强化。学生花费很大的气力来背诵、理解知识,模仿教师的解题思路。通过“题海战术”取得一定的成绩。学生是解题的能手,模仿的高手,但是在知识的社会应用中,却成为知识的“傻子”,不能精确有效地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传统的教育方式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摧残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物理知识只存在于课本中,课本外浑然不知有物理。例如:学生熟练地记住水的比热容比沙子、泥土的比热容大,但是不能有效解释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很大,沿海地区昼夜温差小的生活现象。学生把物理的学习完全作为一种学习,忽略了物理是来源于生活,最终应用于生活的本质。传统教学着重培养了学生的忍耐力,提升学生的定力,学生的课堂纪律性好,但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不适合新教学发式的转变。

多媒体技术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基本表现有以下几种情况。1、教师用word、PPT等手段制作了简单的物理知识框架,配备大量的例题、习题。教师省掉了板书知识框架和抄例题、习题的时间,教师的教学进度加快了,讲述的题目更多了,学生抄的知识点更多了,这是一种“包袱”式的多媒体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学生毫无讨论交流的机会,受到了更加严厉的“迫害”。2、教师的教案、例题、习题直接通过展示台投影在屏幕上,学生面对密密麻麻的整版教师的“真迹”,毫不思索的做笔记,教师讲授的知识点更是汹涌澎湃,学生唯一言语是“老师等一下了,还有几行没有抄完”。3、教师讲课不使用多媒体,作业、考试时疯狂的使用,屏幕上投影着满满题目,学生不停地抬头低头,哪有时间思考,最后还是相互抄袭占多数。

二、改革性的以演示实验为主题的教学尝试。物理学科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各阶段物理是有不同的特点。初中是趣味性物理,高中是推理性物理,大学是深究性物理。教育的每个阶段都会对学生进行一次筛选,学生终究会适应物理的特点。物理的起始阶段是初中,针对学生喜欢观察社会现象的特点,在知识允许的条件下,教师创设与物理知识相关的演示实验,通过教师的现场动手操作,学生的观察,最终得到实验数据,教师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进而有效地推出实验结果。讲述大气压存在时,马德堡半球实验是最好的例证。教师携带实验器材:马德堡半球、抽气机,在教室进行现场试验。教师利用抽气机逐渐的抽取马德堡半球里面的空气,学生在教室进行多次的对拉,以此来验证大气压的存在。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参与了教学,教师的进行了有效的演示,最终有效地证明大气压的存在。相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讲,这无疑是一种提高。演示性的教学尝试对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是有限的,学生只是教学中活动的帮手,没有真正的去思考实验的原理,也没有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忽略了学生探索性思维的发展。

多媒体技术在改革性的以演示实验为主题的教学中的应用如下:1、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从网络上下载物理课程相关的视屏或Flash,直接投在屏幕上,组织学生观看,进而说明知识内容。这是一种“裹足”式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学生听听声音,凑凑热闹,毫无动手经验,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2、教师象征性地摆出实验器材,讲述实验的步骤,陈述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郑重地打开多媒体,将事先准备好反映实验现象的视频或Flash播放。这是一种“造假”式的多媒体技术应用,物理知识的严谨性、科学性被学生否认,学生会异口同声地说:好假呀,好假呀。

三、以实验探究为主题的教学方式。物理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学生。提升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必须重视物理的实验教学。物理实验探究教学模式迅速有效地发展起来。教师充当知识的引导者,学生是知识的追求者。教师提出主题,学生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总结。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是实验的设计者、操作者、决定者,有效地锻炼了学生动手的能力,提高了学习效果。一个物理人,能遵循社会的规律,将物理知识应用在生活,从生活中总结出物理规律,这就是物理素养锻炼人思维能力的明证。例如初中电学学习之后,学生自己设计电路图,装饰自己的房间。串、并联知识轻而易举地被理解,电路图整洁美观、横平竖直特点,学生容易接受。家庭电路的零、火线的区分被应用在电器的安装上。

篇(10)

课堂是学生获取各种知识的最直接场所,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最主要途径,课堂教学中运用课件,对学生形成多角度、多层次的信息剌激,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缩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时间。

1. 利用课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美国著名认知派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曾经指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研究的东西有着内在的兴趣,学生一旦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就会产生愉悦的情绪,从而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可适时引入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课件,给枯燥的内容创设新颖有趣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脑、耳、口、手多种感官,达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有机结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2. 利用课件丰富物理课堂教学信息

在传统物理教学中,教师经常在讲述某一问题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总是先用语言描述,然后再画一个示意图,结合示意图再进行讲解,以达到对物理概念、规律的正确理解和准确描述。而物理教材中,有一些物理事实或物理过程如理想状态、微观粒子的运动等,若仅依靠传统教学手段来完成这些内容,教学效果势必将受到较大局限。在这样的条件下,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就必须将所要传授的知识信息以多媒体形式向学生表达,使学生易于认同和理解。

3. 使用课件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课件能突破教材的重难点。物理有许多概念、定理、定律,内容比较抽象,学生觉得难以理解和消化,如果利用多媒体方式呈现教学信息的特点,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便可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例如传统教学中,教师做测量大气压强量值的托里拆利演示实验时,由于无法改变教室里的大气压强,只能利用挂图讲解,学生往往一知半解,无法理解教学内容。而运用多媒体课件却可以方便地解决这一问题。

4. 使用课件加强学生的主体性

美国心理学家和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斯金纳认为: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对每一个问题有所反应,才能使学生的消极学习变成积极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要使学生的积极反应充分得到实现,必须使学生立即知道其反应是否正确,即给学生“及时确认”或“及时强化”。当一个操作反应为一个刺激紧随时,这个操作的力量就会明显提高。计算机的交互性就为学生的积极反应得到及时的确认和强化创造了条件,从而激励学生不断地奋发向上,使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5. 使用课件加大信息流量

使用物理课件教学能节省教师对复杂图像和表格的描绘以及对标题、定义、定律、原理、公式、例题总结等文字的书写,使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集中在对物理现象、规律、方法、和各种问题的分析和讲解上;同时,可以向学生展示更多的教学资料,如某一领域或学科的发展全貌或是现以及工程技术中的有关物理基础知识等。这样既可提高教学效率,又可开阔学生的眼界。

值得注意的是,课堂教学不一定完全按照预先制作好的课件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为备不时之需,教师可先设计一些备用的知识,以超级链接或开新窗口的方式,放在教案后面备用,也可以利用白板或投影仪讲授。另外,对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或与物理有关的新的科技发展,要及时修改或添加到教学课件中去。

二、课件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物理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一门学科,物理教学应重视对学生的实现教学。多媒体课件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能突破实验条件的限制,模拟、辅助物理实验,直观、清晰、有效地展示物理知识、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物理概念等。

1. 利用课件的模拟功能辅助学生实验

中学物理实验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方法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等,在这些能力中,除动手能力外,需要的主要是思维和方法,这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一种虚拟的物理实验环境来实现这些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实验设备和条件不足时,我们可先用课件进行模拟演示和仿真实验,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复杂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熟悉实验过程和注意事项、步骤的操练等,再让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实际动手操作。这样既可让学生顺利完成实验,又能提高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减少仪器设备的损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我们还应使每个实验的课件在功能上均包含仪器仿真、动态操作界面、实验原理、数据采集、结果分析和问题解答、实验提示和错误纠正等。

2. 利用课件重复实验过程

物理课教学中,许多物理现象一瞬即逝,学生无法观察,教师光口头评说或利用挂图也很难讲解清楚,这样很不利于学生深入的学习思考。利用课件我们可以化一闪即逝为慢速连续、化不可操作为可操作、虚实结合、重复实验过程,帮助学生观察实验,准确记录和科学分析实验结果,进而得出重要规律。

3. 多媒体课件在课堂验证性实验中的应用

验证性实验不但能直观地验证各种规律,避免纸上谈兵,并且可使学生进一步深化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养成用实验手段探索自然规律的习惯,提高学习能力。如初中“比热容”教学中运用电加热水和煤油,证明物体吸收的热量与质量、温度和物质种类的关系。实验器材简单、易准备,但美中不足的是教师需花大量的时间演示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计算实验结果。如果用计算机来模拟演示并进行数据处理,可使教师抛开实验操作和计算的过程,快速得到实验结果,使课堂教学过程更加紧凑。

三、多媒体课件在物理教学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1. 多媒体课件的选择和设计要注意物理学科的特点,最大程度地把抽象思维具体化。

2. 恰当把握运用时机,理顺与传统教学的关系,避免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的滥用。

篇(11)

1善用习题,发展教师课堂教学能力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声音的传播课堂教学,常常由于容器的气密性不好,导致课堂实验教学失败.也常由于抽气设备的庞大,或者抽气的效果差,而导致课堂教学浪费大量的时间.

习题1如图1甲所示,把小铃铛拴在线上,线上端穿过橡皮塞,照图1乙那样,用橡皮塞把烧瓶口塞紧,然后摇动烧瓶,记住铃铛的铃声有多么响;取下橡皮塞,向烧瓶中倒入一些水,给烧瓶加热使水沸腾,大量水蒸气排出部分空气后停止加热,并迅速照图1乙那样塞紧橡皮塞,冷却一会儿再摇动烧瓶,听铃铛的响声.(1)第二次听到的响声比第一次听到的响声要些.(2)这个实验近似地说明.

这道习题,让这节物理课从课堂调控、教学效果、吸引学生以及启发思维等方面得到改善.强调了从外延到内涵,注重学生天性和个性得到良好发展的课堂教学质量.让我们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得到提高.物理课堂实验,不应过分强调器材的新奇、抢眼;不追求器材本身的复杂.这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减轻了备课的负担.正如特级教师黄厚江所说,“新课改的课,应该是一般老师都能上的课,要研究家常课怎么上,大多数老师都不能模仿上的课是贵族课,这不是我们的追求.”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有趣、有疑”.应该说,“有趣”,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做到的,而在“有趣”的基础上“有疑”,实现课堂教学品质的提升,相对来说,就比较难做到.例如,在光的直线传播教学中,既可以用如图2所示的分组活动,实现学生自主参与,也可以如图3所示的新趣实验,让课堂教学,至少是表面看起来热热闹闹.但是,我们会发现,这里包括学生质疑方面的思维并不明显,就是说在动手、动眼的时候,有品质的思维或是有一定深度的思维含量不高.

习题2小明在学习“光的传播”时,看到老师的一个演示实验,如图4所示.过程如下:①用激光笔射向水中,观察到光线是一条直线(如图);②用漏斗向水中慢慢注入海波溶液,观察到光线发生了弯曲;③经搅拌后,观察到光线又变直.小明根据上述现象得出的结果,正确的是

A.光的传播需要介质

B.光只有在水中才沿直线传播

C.光在海波溶液里不能沿直线传播

D.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学生,一群初学者,我们不能认为结论显然的,因而简单地“教给”初学者.光在水中、空气中、玻璃中传播的实验得出“光的直线传播”.步骤清,实验有趣,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到知识的拓展,学生在肯定和质疑中逐步领悟等方面显然是很不够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指的学习方法,也不是传授的,而是通过具体的学习过程,学生领悟学习方法.善用这一习题,围绕如图4所示实验开展课堂教学,可以让课堂教学做到真实、正确,不欺骗学生;实验仪器结构、操作简单;对比实验现象可见度高;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培养目的性明确,思维发展有效.学生们会思考在不均匀介质中光的传播,以及“搅拌”后,均匀介质中光的传播.有对比,有思辨.

2善用习题,提高教师教学研究水平

教学研究是对日常教育教学的工作研究,以学科的研究为主,强调常规性,追求实效性、操作性和例行性.教师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分析学情、编写教案(学案或教学设计)、反思教学(教后感或案例分析)、撰写论文等个体的活动,都是教学的研究活动.教研活动是学科教师互动的平台,比较注重感性认识和经验交流,过程相对比较随意,活动形式多样,常见的有主题讨论、集体备课、专题讲座、教学探讨(示范课、汇报课、研讨课、公开课等)等,研究的内容比较具体,注重实践操作.必须在实践中实现,教师日常教学与教学研究融合,既能提高教学成绩,也能写出教学论文,还能让我们和学生都轻松一点,快乐一点.而不是只有“盯关跟抢”.也就是说,适合不同教师的教学研究,才能使研究成为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常态性,使日常教学与教学研究融合成就教师职业的美好.教师收获教学研究实惠,愿意投身;感到教学研究的“简单”,乐于触摸.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会遇到,诸如试卷讲评课教学模式的构建;如何提高试卷讲评课的效用;班级讲评及其实施策略;复习课中如何放飞学生的思维;复习课如何把握方法提升能力;初三物理高效复习课;巧用多媒体,突出中考“重围”等研究课题,这些可以通过善用习题,来提高教师教学研究水平.

习题3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时,同学们用酒精灯同时开始均匀加热质量和初温都相等的沙子和水,装置如图5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中,沙子吸热升温较快,说明沙子吸热能力较强

B.在本实验中,物体吸热多少是由物质的种类决定的

C.实验中,将沙子和水加热到相同温度时,它们吸收的热量相同

D.实验中,加热相同的时间,末温低的物质吸热能力强

善用此习题,会让教师发现,虽然沙子和水的加热,在操作上比较困难,测温与搅拌都不如用水和煤油方便.但是,新课程强调以生为本,从生活走向物理.像煤油、二甲苯、醋酸等物质,与当今学生的生活相去较远.而现今的教学,是从海边的沙滩,引到容热能力的大小,既能让物理与学生产生亲切感,也能让学生的物理学习自然生动.因此,新课程教学中,一股采用如图6的方式,进行比热容的教学.进一步对比此习题,还能发现,图6中的加热方式,不易让沙子和水吸收相等的热量,而习题中的图5,相比就易做到.此习题还引发教师的后续思考.图5的方式,还可以进一步改进.更好地实现便于测温与受热均匀.如图7,使用白炽灯作热源,既可以模拟太阳下的沙滩,又能较均匀地给沙子和水加热.这样,善用习题,不唯习题.使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有了现实提升与持续发展,有了适合一部分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3善用习题,提升辅导学生效率

在当前教育形势下,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已经取消了早自修、午自习,或是辅导课等自修课,也明确地规定,不允许加班加点,过重加大学生课业负担.那么,我们在课堂教学之外的学生辅导,怎样开展?

首先是确定“目标生”,善用做错的习题进行辅导.班级所有学生全做,但不全辅导.教师进行作业习题的选择性批改与微辅导;其次是建立教师的学生错题库,而不是让学生自己整理错题本.因为,尤其是初三学生,一开学让学生准备一本错题本,开始的激情、良好的愿望,最终会被摘抄的疲惫所打败,时间一长,纠错变成了抄答案.恒定的温度能把鸡蛋孵成小鸡,五分钟的高温只能将其煮熟.

教师通过学生错题库,对目标生进行“微辅导”,然后再把目标生放入不同的学习小组,让“准优目标生”和“合格目标生”相结合,进行小组自主学习.而对目标生进行的“微辅导”,是指教师课堂上或是课间,有意对“目标生”进行分层微辅导,然后再让这些目标生,做其他学生的小师傅,进行分组自主学习.为提升辅导学生效用,不必拘泥于课堂的形式与结构,尤其是习题讲评课.

习题4如图8所示,斜面长s=10 m,高h=4 m.用沿斜面方向的推力F,将一个重为100 N的物体由斜面底端A匀速推到顶端B.运动过程中物体克服摩擦力100 J的功.求推力F的大小.

推荐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