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信息化工作交流材料大全11篇

时间:2022-07-22 20:22:3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信息化工作交流材料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信息化工作交流材料

篇(1)

根据学校改革示范校任务目标的发展规划,结合本学校实际的情况,就一体化工作站提出了建设数字化工厂。通过积极探索,不断的创新与实践,充分考虑到今后发展的需要,把企业设计制造过程的现代化无纸化引入学校,真实模拟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场景,使学校成为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优秀毕业生的理想实践场所。我校现在已经建立起PLM体验中心、理实一体化教室、数字化实训工作站、教学资源库等数字化平台。从而实现理论教学、实习训练的全数字化。为职业教育的“双师型”师资培养培训及交流创造良好的数字平台。

一、“数字化工厂”具体的内涵

信息化建设是现代设计技术的发展方向,是企业走向竞争市场的一次深刻的革命。我们认为从五个方面着手实现“数字化工厂”的目标。对各项目标的具体实施,即为“数字化工厂”具体的内涵。

(1)搭建一体化工作站数字化

搭建安全快速的网络平台是一体化工作站信息化的前提。计算机已成为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工具。我校一体化工作站的系统平台由计算机主机、网络、数据库等组成。通过软件来相连各个系统的平台,将实训车间的数控设备与数据管理平台相连,进而实现对数控设备网络化管理。当然,操作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网络操作能力,只有软硬件和操作人员都具备了数字化的能力才能实现数字化工厂。

(2)打造无纸生产场景数字化

随着管理集成系统的搭建,通过数据查询系统,即可看到学生现阶段一体化工作站的任务零件及相关信息如:毛坯尺寸、产品材料、加工图样、工艺流程、注意事项等,实现与现代化的生产制造流程接轨。对学生生产用到的数控程序,通过数据终端直接传输到机床上进行应用加工,实现无纸化的设计与生产,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规范了操作规程。

(3)一体化讨论区数字化

在一体化讨论区,通过大屏幕投影,可将学生在PLM体验中心中的工作过程现场调出来,包括产品的三维或二维图,工艺流程卡、加工模型及刀路轨迹、仿真结果、加工程序等。同时,也可看到车间机床操作面板及产品加工过程。通过模型结果及机床加工过程现场,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

(4)一体化工作站管理数字化

通过搭建一体化工作站的管理系统,通过视频可以看到师生教学在工作台上的操作场景,包括工件装夹情况、找正对刀、机床加工等情况。有信息化的支撑,一体化工作站的管理效率大幅度的提高。管理逐步向规范化转变。

二、建设数字化工厂的体会

几年来的信息化建设,使我们在探索建立数字化工厂的道路上感受颇多,在此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1)规划管理要统一

信息化建设要统一规划,在指导部门的安排下进行信息化的建设,信息互联互通,共享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应用主导,面向市场”是信息化建设的内在动力和重要手段。

① 强调资源共享时,也耍推进方法和经验的交流,取长补短。我厂的信息化工作交流活动,将各部门在信息化工作开展过程中的效果和方法进行交流,特别是具有探索性的、难度大的工作,通过交流的方式互相学习进步。

② 建成管理网络。分三个层次:一层是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全厂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及协调工作;二层由专业科室组成,负责在信息化推进过程中结合专业具体开展工作;三层是车间部门层,是各项工作具体落实和实现的地方。

③ 全厂的信息化工作统一规划。信息化主管部门制定目标,长期目标包括五年计划,短期目标包括年度和季皮工作计划等,规划将包容全厂的信息化工作内容,各部门在此基础上再制定分解目标,既紧扣总体规划,又体现自身的个性内容。

(2)现代化技术要合理运用

在建设一体化数字化工厂的过程中,先进的技术是其重要支撑。但是,片面的依赖高、新、全为目标的话,是一个错误的误区,关键是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先进的技术。其功能以够用为主。

(3)推行管理要逐步化

一体化数字工厂是一个长周期的过程,初期投入的时间很长。在建设完善过程中要有耐心和恒心。在建设过程中从人员配合及管理人员的超前意识等等都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要在每一个环节中都能让大家看到希望,感觉到好处,管理人员觉得不难了,思路清晰了,再将目标提高一个台阶。最终提出了全面推行信息化管理,实现一体化数字化工厂。

(4)操作系统要扁平化

在一体化数字工厂的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有些系统在过程中不再适合新条件下生产管理需求。例如,在初期一些小系统的开发,可能到目前为止这些小系统还在用,甚至用得很不错,但为了完整的大系统,就需要抛弃这些小的孤立的系统,这其实是操作系统需要本身扁平。

(5)建设过程要应用化

篇(2)

一?建筑施工信息化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信息时代,建筑工程施工建设引入现代化信息技术辅助管理生产,可显著提升工作效率、简化工作程序,创设良好生产效益。当前,较多建筑施工企业均注重引入信息化技术优化建设管理,并取得了阶段成效。一些企业应用计算机、信息化工具软件、自动化办公体系至施工生产中,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无纸化办公、网络共享。在管理大体积混凝土建设、实施高层工程垂直度管理、自动化控制混凝土运料、同步实施大型构件提升、设备安装、脚手架搭设、操作生产幕墙、观察工程沉降、监测采集数据等层面,也引入了一定的信息化技术,并提升了工作效率。然而,纵观其信息化发展应用水平,与国外发达市场相比,却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无法优化现场监控,存在一定弊端问题。对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仅限于一些大型企业,并将信息管理体系固化于检索资料、报表打印与整理层面。无法良好的实现各类价值化数据间的有效集成、互相联系与科学分析,并同行业发展动态资讯全面结合。同时信息化管理工作也体现了一定的孤立性,在系统内部与外部则形成信息孤岛,价值化信息则仅在现场与项目部门之间流动,无法实现真正的网络互连与共享管理。一些建筑施工项目管理则陷入了信息化误区,管理层错误的认为只要搭建了局域网络、引入计算机设备便实现了工程项目的信息化管理目标。较多业主、施工与监理单位对于信息资讯的传输交换则仍旧采用纸介手段,无法引入信息化、数字化管理模式,基于电子媒介传输便利性实现高效传输,促进传统工作模式的根本完善与优化更新。在应用服务范畴上,相关信息化技术体现了一定的局限性,主要应用于工程施工建设之前,在招投标管理、成本预算、设计规划中引入了信息技术,而在施工进度管控、质量优化、成本监测等层面却甚少涉及。其施工管理则主体依据工作人员经验与感觉实施,无法跟上信息化时代形式,发挥计算机、信息技术综合优势,令工作效率受到制约,无法实现良好的网络招标、材料供应、工程管理、信息与共享传输等现代化施工建设目标。

二?建筑施工信息技术应用科学策略

(1)完善计划制定,科学有效实践

基于信息技术科学优势,建筑施工应科学应用信息技术,拓宽应用范围、深化应用水平。应深刻明晰信息化技术的自动化收集、存储、交换、网络共享、全面检索、集成应用、专家管理、综合分析、决策支持综合特征,基于企业发展根本需求、现实状况、树立战略目标、制定管控计划,科学引入信息技术,创建施工管理现代化信息体系。同时,实践管理中,应基于信息技术、利用互联网络,创建共享信息管理平台与自动化办公系统。针对建筑施工项目建设规模较大、任务量庞大、工作人员复杂多样、公文、资料种类众多,涵盖各类设计施工图纸、往来信函、下发通知、采购记录、进度管理报告、批复文件、申请记录、变更事项登记等丰富信息现状。应摒弃传统纸质管理模式,采用电子化办公模式、网络共享传输,取代以往金字塔沟通滞后管理模式。应简化管理层次、引入信息化技术提升工作效率、降低成本费用投资、避免不良浪费,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真正创建施工管理集成控制体系,优化施工建设效果。

(2)基于网络推进建筑施工信息技术应用

为优化提升施工项目综合管理质量水平,施工企业应基于网络互联技术,开发网络系统管理平台,创建数据库体系、优化网络系统联结,进而有效实现网络查询、投标申请、跨时空网络视频会议、网络订单采购等集成化施工管理。应基于虚拟互联理念,转变以往信息交流纵向传递为科学先进平行交流模式,优化提升建筑施工工作效率与工程建设整体准确性,促进信息资源的全面集成共享,优化更新合作沟通交流模式,令决策管理更具时效性与合理性。在实践施工进程中,应基于网络平台信息化工程管理体系与专项信息化软件技术实现全过程施工建设的信息化管控。

(3)引入计算机技术优化项目管理,提升工艺水平

建筑工程施工建设持续期较长、时间跨度相对久远,因此对施工进度的优质规划安排、处理好质量、成本投入与进度的客观关系尤为重要。为此建筑施工单位应引入计算机技术优化项目管理,开发科学控制软件工具,引入虚拟技术、仿真模拟技术实施全过程研究分析,及时预期并发觉施工建设阶段中有可能出现的质量隐患与矛盾问题,进而尽早的进行组织优化与方案更新,引入现代化施工工艺,提升综合施工建设水平。

(4)强化工作人员素质建设,杜绝信息瓶颈

建筑施工项目信息化建设管理的成功与否,还受到单位各级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根本影响。基于施工建设人员整体素质水平具有较大差距,一些人员不具备熟悉新型业务流程的现代化管理理念、不能深化企业文化发展,进而给信息化技术的全面实施、深入推行造成了抑制影响。为此,建筑施工单位应强化普及宣传,令工作人员明晰信息化体系建设的科学重要性。应依据企业整体员工水平状况、素质层次实施有针对性的信息化教育培训、传授信息技术知识,通过案例教学、实例引导,深化工作人员对信息技术整体认识,进而杜绝信息瓶颈,拓宽信息技术应用发展渠道,令其发挥综合优势,在工作人员的创新实践应用中体现综合效益。

三?结语

总之,基于建筑施工引入信息技术的科学重要性、实践管理中存在的现状问题,我们只有制定科学有效的应用发展策略,完善计划制定、推进网络信息系统建设、优化项目管理、强化工作人员素质培养,才能真正杜绝信息瓶颈,拓宽信息技术应用,令其促进建筑施工管理的规范有序、健康发展与全面提升。

篇(3)

1 化工企业采购和库存管理问题

在我国目前的绝大多数化工企业之中,大部分都是一些服役时间比较长的老厂,这些老化工厂的组织结构比较传统,设备方面也比较落后,而且信息化程度不高,信息网络比较落后,因此,这些企业的化工设备零备件的采购和库存管理就处于一个比较落后的状态,从而导致企业的工作效率低下,企业的生产维修成本也居高不下,企业的盈利空间也就不能达到很大的提升,市场竞争力也就不断下降。

1.1 化工企业采购管理现状和问题 首先,我们可以从传统化工企业采购管理的现状方面进行分析,在当前我国的大多数化工企业之中,采购计划的制定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的,往往是根据企业材料消耗量乘以消耗系数进行制定,这种采购计划的制定是十分粗略的,不够精细,而且在很多方面都是依据以往的经验来进行计划的制定,因而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另外,我们可以从材料供应商的选择和评估方法来进行分析,大多数的化工企业并没有对于它们的长期合作商进行完整的评估,也没有完善的评估制度,对于本企业长期的战略计划也缺乏一个明确的目标,因而,企业与战略伙伴合作时间不够长,伙伴关系也不够稳定。最后,我们可以从供应商的管理层次来进行分析,由于企业之间缺乏稳定的长期的战略伙伴合作关系,所以企业与材料供应商两者之间的信息交流不够全面,沟通存在着一些问题,双方的合作关系往往是产品规格导向的浅层次关系,而且比较短期。

1.2 化工企业的库存管理现状和问题 在我国目前的化工企业之中,库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比较多,形势是不容乐观的。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在当前的库存管理这个环节当中,我们企业之中还没有一个比较系统的关于订货的模型,而且也没有大面积地采取信息化的先进技术,因而,在很多的情况下,我们基本上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进行订货的。其次,在我国目前的传统化工企业之中,很大一部分企业并没有制定出比较完备的库存报表系统,与之相匹配的评估系统也不完善,大多数情况下,企业仍然是用的以往的库存量报表,因而达不到最佳的使用效果,对于库存的评价也就很不客观。最后,由于化工企业与其合作的供应商之间的沟通不完善,所以两者并没有进行充分的信息共享,相应的库存共享机制也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双方的关系基本上还是传统的价格对比关系。

1.3 化工企业设备零备件的采购和库存管理过程中的价格对比 在我国传统的化工企业设备零备件的采购和库存管理过程中,我们比较注重的仍然是各个供应商之间的价格对比,哪一家提供的价格低,我们往往就会选择哪一家,这就需要企业与材料供应商之间进行许多次的价格谈判,这是一种既耗时又费力的零和博弈过程。一般情况下,企业有一个自己的计划,供应商也有其自己的另一套方案,而这两套方案都是基于自身的经济利益而制定的,因而两者之间会发生利益上的冲突,双方为了自身的利益,都会在谈判的过程中进行隐瞒,因而信息的交流是不通畅的,这种消极的谈判过程必然会导致交易成本的巨幅增加,从而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企业的运作效率低下。

2 如何改进化工企业采购和库存管理

为了改进化工设备零备件的采购和库存管理情况,让企业的运营效率提高,让企业的盈利空间提高,我们做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化工企业当前最需要做的就是必须要改进他们的供应链管理理念,采取更加先进的思路,从而提高采购技术和库存管理效率,进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因而,在采购方面,企业可以进行集中采购,在库存管理方面,企业可以采取基于供应链的库存管理方式,这两个方面是当前比较新颖的先进的处理思路。

2.1 新型的集中采购模式 所谓集中采购,主要就是指化工企业对于材料的采购与传统思路不同,要采取集中化的大批量采购,除了采购方面更加集中化之外,企业在全国的各个地方也要建立起自己的集中化统一化采购平台,从而为他们旗下的分公司进行服务。因为化工企业的规模是非常大的,企业旗下的每个分工厂都需要各自建立起自己独立的采购部门,从而满足对于原材料的采购,除此之外,每一个旗下的子公司在对于材料的采购方面基本上是类似的,例如经常是向同一个供应商进行采购,所以说,我们企业的总部可以采取集中采购的方式购进原材料,从而能够取得价格上的优势和效率上的提高,首先,这可以减少采购的次数,同时能够节省人力资源。其次,这种做法有利于整合整个企业的原料需求量,购买量增大,购买次数减少,自然也就减少了材料购进的费用。最后,这种做法更加能够促进行业内产品的标准化,由于是统一采购,所以产品的原料会保持统一,品质会有所保证,产品也就会更加标准化。

2.2 建立在供应链上的新型的库存管理模式 传统的大型化工企业要想完善设备零备件库存管理,就必须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更新自己的管理思路,因此,建立在供应链上的库存模式也就应运而生了,具体说来,首先我们需要对材料的相关供应链进行一系列改造,这其中主要包括优化传统的材料采购流程、对于供应商的有效信息交流和管理、进行集中化采购等。目前市场上的许多化工企业已经开始了这项革新进程,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企业应当进行有计划的材料采购,对于本年度的存货采购计划应当细细分析,最好能够根据前一年的数据来进行库存管理,并且要进行相应的审核和讨论,最后要把这个完整的计划向下传播,能够切实地落实到员工之中,除此之外,企业也应当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来降低运营的成本。

总而言之,企业化工设备零备件的采购和库存管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工作人员们需要进行不断地实践和探索,建立一个完整的采购和库存管理系统,让这项工作变得更加信息化和科技化,从而促进企业的高效发展,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大中专院校;学生;档案管理

一、前言

大中专学生档案是广大学生在大中专院校阶段各种社会实践、学习、政治表现、日常生活的真实历史记录,既是个人经历的全部记录,又是人才信息的重要载体,还是用人单位对新员工进行入职审查、政治思想审核、工龄审核的主要依据。做好大中专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有利于满足工作需求,有利于提高中专毕业生档案资源的利用效率,意义重大。本文就做好大中专学生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一些自己的思考。

二、加强日常档案管理工作

1.及时整理检查,促进管理规范

由人才交流中心专职档案管理人员负责督促各大中专院校将毕业生档案文件资料进行统一收集、分类整理、一一登记、分类归档;严格执行档案查阅、复印以及借阅制度,规范档案使用流程,确保现存档案不丢失、不损坏。

2.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意识

人才交流中心领导班子务必要对大中专学生档案管理工作予以足够的重视,要将其作为主要工作之一来开展,并且还要为大中专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完整性、真实性、执行情况担负领导责任。人才交流中心领导班子应该要定期组织档案管理人员来开展工作汇报,对大中专学生档案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和难点予以协调解决、统筹处理。人才交流中心所开展的一切与大中专学生档案管理有关的重大事项之前,要应该要对档案人员的意见予以充分听取,在人才交流中心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通过之后,才可具体予以实施,并形成文字纪要。

3.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人才交流中心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来健全大中专学生档案整理、归档、保管、销毁、统计、利用、交接、离岗清点等制度,并上墙公布,使大中专学生档案管理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并且还要建立起严格的大中专学生档案资料查(借)阅制度,做到档案借阅有登记,送还有注销,用完的档案及时入库。严格落实《大中专学生档案数字化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档案的管理,严格审核档案扫描内容,一律采用局域网传输档案,不得携带使用磁盘、U盘、光盘、移动硬盘等存储介质。

4.加强档案利用

人才交流中心可建立大中专学生档案利用效果登记簿,定期编印档案利用效果实例汇编,将大中专学生档案资料的登记和信用信息公示到位、利用共享到位、保存保护到位,降低交易成本,维护公共安全。

三、多样化措施助力档案服务创新发展

随着人才交流中心改革进程的逐步深入,人才交流中心所面临的工作任务明显加大,大中专学生档案服务创新迫在眉睫,人才交流中心应该积极引进高层次的档案人才,采取有效政策和措施,吸引和聘用更多的优秀专业档案管理人员为大中专学生档案工作服务,改善大中专学生档案管理人员结构性短缺问题。与此同时,政府专业的档案管理部门应该要主动深入到人才交流中心,采取多样化档案服务培训助力大中专学生档案管理工作能够取得创新发展。例如成都市档案局近日开展了各区县人才交流中心大中专学生档案服务创新应用培训会,来自成都市80名人才交流中心专兼职档案管理人员参加了培训。培训会上,成都市档案局专业技术人员结合《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表》的制作及报送工作,利用实际案例讲解了大中专学生档案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分类,现场宣讲了新颁布的《档案管理办法》和重大事件档案著录规则,并针对与档案管理人员关注的国家基本专业档案类别及管理要求进行了详细解读。

四、创建微信平台,为快速传播大中专学生档案信息服务

为了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适应移动服务的迅猛发展,人才交流中心应该对档案服务平台的使用方式进行了调整与升级,申请微信公众服务号,开发“大中专学生档案快车”之类的移动APP。微信公众服务号主要从资源检索、特色服务以及中心动态等几个方面为用户提供档案信息资源的检索、信息推送、专题跟踪、决策参考等信息服务,活动通知、在线咨询以及中心工作简报等,通过微信公众服务号加大对平台的宣传与推广。“大中专学生档案快车”之类的移动APP是以移动无线通讯网络为支撑,以集成管理系统平台和基于元数据的信息资源整合为基础,以适应移动终端一站式信息搜索应用为核心,以云共享服务为保障,通过手机、iPad等手持移动终端设备,帮助用户建立随时随地获得全面信息服务的档案信息移动服务平台。

五、加强大中专学生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1.加大投入,夯实基础

人才交流中心应该综合统筹原有的学生档案资源,进一步增加对学生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人才交流中心可在原有的基础上投入专项资金来改变数字档案信息的储存模式,强化全文扫描的软硬件建设,购买数字档案管理所需的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照相机、扫描仪等管理设备,努力改善全系统的信息化条件,促进学生档案信息化工作的发展。例如,四川某市人才交流中心投入专项资金用于大中专学生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2016年完成馆藏纸质档案全文数字化8537卷、51788件、303935张。达到馆藏档案的30%。与目录挂接共3198卷、15306件、95337张、合成PDF格式15306个。达到馆藏档案的20%。完成机检目录52493条。实现了馆藏全部学生档案目录数字化检索及查询,全部完成馆藏照片档案数字化,并实现了3636张照片与目录挂接。

2.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为进一步加强大中专学生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领导,人才交流中心可专门成立大中专学生档案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将大中专学生档案信息化建设作为政务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努力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提高服务质量。同时积极与当地档案局及相关部门沟通,加强协作,及时将档案信息化工作纳入全市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之中,统筹、协调、规划大中专学生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与此同时,大中专学生档案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务必要将电子文件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纳入相关人员的岗位职责。将数字化档案信息化作为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来抓,从电子文件产生时就要严格按制度要求,妥善管理,确保其不散失、不损失、不失真,确保数字化档案的完整性和准确度。此外,人才交流中心内部也应该多次举办档案管理员信息化专题培训,经常开展业务交流,就大中专学生档案管理规范化工作标准进行学习讨论和详细解读。总之,大中专学生档案管理工作要不断创新,紧跟时展,不断夯实人才交流中心档案基础业务工作,推动档案工作整体水平的持续提升,努力提供高质量、便捷的档案服务,为提高人才交流中心的工作效率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窦晓光.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档案管理体制——转型期的档案管理体制改革研究之二[J].档案学通讯,2006,22(1):181-184

篇(5)

我会领导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年初及时召开了信息化工作办公会议,部署全年信息化工作计划,明确将建设门户网站和加强有关工作人员利用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和材料交换以提高办公效率为本年度信息化工作重点。为进一步加强领导,加强对信息化各项工作的审核和把关,我会还成立了以工会主席任组长、党组书记和工会副主席、工会干部任成员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该项工作,下设新闻宣传报导组。同时并选派了具有一定电脑操作基础和有较高文字水平的同志负责信息化工作的网络管理及日常维护运作;由此完善了我会信息网络,落实管理责任,确保信息化工作组织有力、体系健全、职责明确。为切实推进信息公开、提高办事效率,我会建立健全了工会部门信息报送制度、信息工作会议制度、收发文制度、报送信息奖励机制等,在加快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实行长效管理,从而更好的从制度上规范本部门信息化建设,全面完善了部门信息化工作体系。

二、突出重点,确保全年各项信息化工作任务落实到位

我会继续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计算机配置基本达到人手一台,并由专人负责,实现了所有非计算机的内部共享,满足了办公自动化对电脑的需求,为单位办公业务的电脑化、信息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积极配合区信息中心做好各项信息化工作,在全面实施公文无纸化传输和电子公文交换的第二年,我们能够按照区信息中心的要求,及时、准确、接收发送公文,在收到文件后及时签收、反馈、办理,使文件的处理以及上报工作做到迅速及时,大大提高了效率。今年未出现延误接受、未及时发送回执等事件。基本能做到年初有计划、年中有落实、年底有总结的良好工作秩序。

三、资源共享,门户网站建设打开工会信息化工作新局面

“__*区工会维权之窗”网页是我会的对外窗口,我会指定专人负责单位网站的维护更新工作,做到每周更新,及时地对需公开的政务、工会信息在网站首页显著位置进行公开,方便我会内部人员和外部人员查询。开通网上下载功能,使得各基层工会干部的工作效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因此,在提高了我会内部的工作效率,减少成本支出和资源浪费的同时,与外部的交流和合作更有效率,与各基层工会干部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使我会门户网站成为一个展示__*区工会工作的重要窗口。今年5-11月份工会网累计共各类信息400余条,印发《工运之窗》4期,充分发挥了信息沟通反馈、宣传工会形象的作用,为我会信息化工作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四、加强学习,推动计算机在办公和业务处理中的广泛应用

随着计算机局域网的建立,计算机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计算机基础知识培训迫在眉睫。为顺应形势,切实拓宽广大干部职工眼界,实现学习资源信息共享,我会建立了工会工作资料为主的学习资料信息库,信息库的学习资料主要以电子文档、图片和视频光盘为主,向全区干部职工提供借阅,有效地实现了信息化资源的集中和共享。同时组织本单位工作人员进行了简单计算机操作应用和局域网共享使用的培训,解决了在实际使用中的很多问题,有力地推动了我会办公自动化的进程。

20__年,总体说来,我会信息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基本完成了区信息中心下达的各项任务。但与区信息中心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大部分工作人员电脑操作水平不高,真正实现网络办公还有待时日;二是围绕门户网站栏目、内容合理设置而进行的网站改版工作需要尽快落实。我们将在下一步工作中,以发展的眼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不断巩固和提高信息化工作成果,进一步做好信息化工作,使之更好地为我会的发展服务、为__*区的工运事业宣传添光彩。

20__年工会信息化工作安排:

1、加强领导,统一思想。在区委、区政府和区信息中心的领导下,将信息化建设工作作为本会重要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与其他各项工作同安排同部署,要将信息化建设工作开展的好坏,作为衡量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不断提高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工作的思想认识,明确适应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发展目标和要求,加快行政管理信息化、现代化步伐,更好地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篇(6)

一、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做好组织部门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意义。组织部门实行信息化,是时展的必然选择,是组织工作的大势所趋。实行信息化网络办公,有利于改进组织工作方式,充分整合组织资源,提高组织工作效率和水平,降低组织工作成本,为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息和技术服务。从当前各单位的信息化工作进展情况来看,像银行系统、医院系统、电力系统等单位,很早就实行了信息化办公,从**年开始,我们区委区政府文件传送也通过网上运行,相对而言,我们组织部门的信息化工作较为落后,这跟组织部门“走在前列”的要求不相适应。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化将逐步成为今后组织工作的一种基本手段,可以说,今后不懂计算机技术,就很难在这个社会上生存立足,也很难做好组织工作。近年来,从中央到省市委组织部非常重视信息化工作,相继下发了一系列文件,召开了一系列会议,大家一定要充分认识组织部门实行信息化的重要意义,并把之落实到行动中。

二、要增强信息化意识,养成网络办公的良好习惯。信息化的推进,是对个人工作习惯、生活习惯的一项改革。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大家要从传统的翻看纸质文件办公过渡到实行网上办公,刚开始肯定不大适应,有可能还觉得不如翻看纸质文件办公来得方便。刚才说过,信息化是大势所趋,只要大家坚持下来,过一段时间就会适应,习惯成自然。从今天开始,大家要做到每天浏览省、市、区组工专网和部机关局域网至少一次,有文件资料在网上公布时随时上网查看;办公室文书每天上下午至少浏览二次,及时在网上收、发文;有关科室上下班登陆组工专网邮箱收发邮件至少一次,养成良好的习惯,确保网站信息和公文网上传递的时效性。

篇(7)

一、信息化建设主要工作情况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今年以来,局领导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工作,把政务信息工作纳入重要工作日程,成立了以局长肖振华同志为组长,分管领导王焕普为副组长的政府信息公开领导小组,对信息化工作进行统一领导、规划和协调。局办公室具体负责,同时选调两名政治敏锐、责任心强、熟悉业务的人员充实到政务信息工作岗位。

(二)加强管理,完善制度

为保证信息化建设能规范、有序的发展,明确信息化建设方向,我局制定了信息化工作制度,并下发了《关于加强林业信息工作的意见》,对信息报送的主要内容、上报程序及责任进行了明确。为切实做好信息化建设工作,我局明确了局办公室具体负责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工作,并确定了局网络建设工作人员。另外,领导小组还在局各科室设立了信息工作联络员,落实责任,从上至下,形成合力,认真抓好信息报送工作。

(三)注重培训,提高素质

我局在人员少,人员兼职多、任务重、缺乏专业计算机人才的情况下,坚持培养、建设高素质信息化人才队伍。局领导在充分信任、充分放权的基础上,积极倡导各信息员加强自身学习,相互交流,在工作中探索创新,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同时我局注重信息化管理人员的培养,积极组织干部参加各种网络建设及维护培训班,不断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

(四)加大投入,夯实基础

今年以来,我局加大资金投入,进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机关内外网接入,实现网络正常运行,充实了我局政府门户网站信息,并成功进行了网站改版。配备了一批必要的办公硬件设备,为下一步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五)信息建设,服务林业

一是提高了的行政管理水平和办公效率,使信息资源全方位共享和流通,为各级领导及时了解情况、实施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高效便利的服务,使机关办公人员能及时掌握各方面动态,做到办公高效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二是依靠信息化建设使机关进一步转变了工作方式、工作作风,进一步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逐步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今年我局信息化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信息化建设刚刚起步,工作中也还存在很多不足,有待于我们加以改进和完善:一是信息化工作经验欠缺,业务技能有待提高;二是组织机构,监督落实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三是我局的信息化建设工作由局办公室人员兼任,人力和时间有限。

三、20*年工作思路

一是继续加强领导,进一步规范工作制度,落实责任,提高每位机关工作人员对信息化工作的认识,把信息化工作纳入个人的目标考核内容,使之完全地融入到个人的工作、生活中。

篇(8)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0.044

[中图分类号]TH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0-00-02

1 化工工程公司设计集成系统应用的现状

由于化工项目的高速发展,大型及特大型项目越来越多,项目规模越来越大,技术越来越复杂,产生的信息量也越来越大,信息交流问题成为影响工程项目管理效率的主要问题。数字化因其集成性和系统性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利用数字化的高度集成、远程交流、知识管理等特性实现工程项目信息的快速高效交流,是提高项目管理效率的时代要求。在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这一时代大背景下,化工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将是打造数字化工厂。数字化工厂是运用计算机技术对真实工厂进行虚拟现实的仿真;实现在工厂全生命周期下,本源与运行状态的数字化。化工行业数字化的实现,设汁、制造、施工建设是静态数字化工厂,工厂运行管理和维护过程是动态数字化工厂。正是由于化工行业实现数字化工厂的这种外部需求,使得化工工程企业构建设计集成系统成为当务之急。

2 工程设计集成系统的作用

通过对工程设计集成系统的应用研究,构建工程设计集成系统平台。以工程数据和工程文档为核心,用功能强大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基于工作流集成,实现对工程设计过程中的数据、应用和行为进行集成。使得相关设计应用软件、设计人员、项目数据及文档均在此系统平台进行统一集成。集成系统的应用,将大大提高设计质量,缩短设计周期,同时随着知识库的不断开发,原型库的不断完善,为设计规范化奠定基础。

工程设计的集成包含了协同设计、并行工程、工作流技术等相关技术。国外大型工程公司在设计集成的应用方面已经有多年经验,形成了包括工艺、仪表、管道、电气、材料等大部分专业的平台系统。部分公司拥有多套系统,根据项目特点和业主的要求,选用不同的系统进行设计和数字化移交。建立了企业级工程数据库,设计规范、材料编码和工程数据等均包括在内。可以在全球多地实现跨专业的数据共享和协同设计。有的公司正研究和部署云系统,便更高效、便捷地管理和使用数据。

集成化的工程设计和项目管理系统是标准化运作的数字化集成平台,可以实现标准化设计、采购和建设,信息流、工作流、资金流等若干流程的标准化,达到标准化管理的目的。各专业的工具软件实现与大平台的无缝对接,并在此平台上完成设计信息的导入导出、资料互提、同源数据采集、设计文件双向校验、设计成品输出和归档,完成设计、采购、施工、开车之间的工序连接,完成项目执行全过程的项目管理。

3 数据的重要性分析

设计集成系统中多个专业间的集成是以数据为基础,通过数据流实现专业间共享,以位号为依据,传递其附带的相关业务属性,实现专业间数据的数字化分析和提取。可以达到一次提取、多次利用的目的,减少下游专业设计数据重复输入的工作量,提高数据的完整性及正确性。集成系统就是将工作流的数据进行整合,并形成数据库。系统集成利用数据仓库技术聚集并整合各个来源的数据,并在数据流更新时重写数据。各专业建立起本专业的“数据域”,通过“数据域”分离各专业的数据,也可分隔工作状态的和己的数据。使用“数据域”技术,各专业的内容可为其他专业应用,但不可由其更改,明确数据访问权限;各应用程序可将数据于中也数据库,供其他专业共享;同时各应用程序在该库内都具备一个专用数据部分,这样就可以实现各专业间数据一致性检查。

4 工程设计集成系统的建设内容

根据工程设计集成系统的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建立数字化设计标准,为建立设计各专业模式及协同关系打下基础。如:分析、梳理并确定设计工具软件;核心专业业务流程分析与数据整合,包括需求定义、流程设计、构架设计、数据结构设计等;核心专业之间集成与协同业务流程分析与数据整合,包括需求定义、流程设计、构架设计、数据结构设计等;制定相关的数据与业务协同标准等。 #

建立主数据库和工程项目数据库及管理平台,促进设计集成系统高效与高质量应用。如:与工艺设计及PID相关的工程数据库,流体代码、管道编号等;与仪表设计相关的工程数据库,如仪表元件库、电缆库、IPD等;与设备相关的工程数据库,如EQD等;工程材料数据库,包括工程材料编码规则、裕量库、编码库、元件库、请购单与材料表模板库等;各专业的设计规则库,如管道材料等级库并与三维设计系统(PDS、PDMS等)集成、结构专业的钢结构截面库、仪表与电气专业的电缆、桥架、接线等规则库;工厂分解结构库;工厂标识库;文件编码库等。

根据集成和协同要求,开发应用、完善提升设计工具软件或系统,支撑集成与协同的实现。如:智能PID系统,智能电气设计系统,智能仪表设计系统,三维工厂设计系统等。

构建多专业设计集成平台,实现协同工作。构建工厂分解结构、主数据和工程项目数据库结构;实现版本管理、文挡管理等;实现主数据和工程项目数据管理;实现二、三维设计信息的共享和实时更新、版本管理等;通过标准工作流程完成数字化设计会签,管理和跟踪设计变更;设计系统集成;与智能PID、智能电气设汁、智能仪表设计、三维工厂设计、材料控制与采购管理等系统的集成;与其他第三方设计软件或系统的集成;实现二、三维协同设计和跨专业数据交换;对选择的已有设计工具进巧集成接口的开发,并建立集成协同的流程,完成于集成平台的集成;依据业务相关性,考虑与项目管理及企业运营管理系统的集成。如: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档案管理系统和项目计划管理系统等。

利用上述标准、工程数据库、设计软件系统和集成平成试点项目,验证 设计 成系统,初步实现协同工作。验证并完善基本的集成设计标准、工程数据库、数字化设计软件系统和集成平台;通过以上过程,应用设计集成平台,初步建立数字化工厂。

5 工程设计集成系统的主要功能

5.1 建立一套集成设计标准

设计集成标准是数字化设计集成系统基础。主要涉及工作流程与程序、信息整合与管理等标准,包括:主数据与工程项目数据管理、工程文档管理、基于设汁工具的专业内协同设升、基于集成平台的专业间协同设计等。

5.2 建立一套主数据库和工程项目数据库

实施设计集成系统的主要工作就是梳理工作流程,整合信息资源,使共享数据得到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减少冗余,保证唯一性,是数字化设计集成系统的核心。如:元件库、编码库、设计规则库、与项目相关的工程数据库、数据模型。

5.3 根据集成和协同要求,开发应用设计工具软件或系统

实现设计集成,各专业和岗位首先要尽可能广泛实现数字化设计,实现专业内设计数字化,优良的、满足集成要求的专业设计工具与软件系统的应用就成为重点。主要工程设计专业的设计工具如:智能PID系统,智能电气设计系统,智能仪表设计系统,三维工厂设计系统等。

5.4 构建多专业数字化设计集成平台,实现协同工作

作为主数据与工程数据管理平台,实现主数据和工程项目数据的集中管理;作为文挡管理平台,实现工厂全生命周期文挡管理。如储存、交换、版本、权限等管理,实现与DOCUMENTUM集成。

通过对公司工程设计集成需求进行分析,根据公司现有工程设汁软件资源,结合集成方式和集成方法策略的比较,提出适合公司的工程设计集成整体框架方案。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化工工程设计企业的实际需求,采用现有的商品软件为基础平台、结合企业需求进行二次开发,着重对工艺设计集成系统的构建和应用进行研究,并在实例项目中加以应用验证。实现工艺设计集成系统设计数据源的同一性、设计条件的一致性、设计产品的准确性和功能的多样性,在化工项目工程设计的周期、成本、效率等方面实现良好的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国军,黄刚.数字化工厂技术的应用现状与趋势[J].航空制造技术,2013(8).

篇(9)

1、报送内容: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总体工作要求和本部门实际,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及时反映本部门工作的整体情况、具体措施、工作经验、工作成绩;要加强信息调研工作,经常报送一些经验典型、措施具体、成效显著的高质量信息;同时,要及时报送反映开展工作的图片信息。

报送内容必须及时、准确、无误,观点、材料、数据等必须真实。信息编写工作要求用字用词规范,无须长篇大论,即简明扼要、主题明确、重点突出、准确无误、或写所干之事、或颂干事之人,须符合政务新闻报道的格式。要整合信息资源,做到综合调研、新闻宣传、信息和网站资源多位一体、综合运用。

报送内容涵盖即时要闻、动态新闻(部门动态、镇办动态)、民生保障、公示公告、领导讲话、重要文件、调查研究、文学写作、先进事迹及大项目建设、魅力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招商引资、一村一品、商贸流通、旅游文化、四化建设(工业化、农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等。

2、报送原则:要坚持及时、准确、全面报送信息的原则,及时收集、整理和传输信息,确保信息的时效性;坚持实事求是,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坚持全方位、多领域、多角度地提供信息,确保信息的完整性。要增强保密意识,确保信息安全,各单位报送的所有信息均为非和非敏感领域的信息。信息报送人员要遵守国家有关信息管理方面的法律和法规,及时采集本部门、本单位发生的各类信息,将采集、编辑、审核的信息在最快时间内报送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网站信息报送遵循统一组织、分头管理、责任自负的原则,由市信息化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各单位自行管理报送,市信息办统一。

3、报送要求:

(1)各镇(街道办事处)、各部门务必于月20日前将本单位信息报送员名单1至2名报送至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篇(10)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发展的背景下,信息化工作方式正逐渐覆盖掉传统工作模式,从办公系统、项目管理系统、生产管理系统等各个环节中都得到应用。中小型企业的信息化工作水平由企业资金来决定,根据各自性质的不同而呈现多种多样的状态。大型企业的信息化工作水平更高,由于其架构和中小企业相比更精细,信息化系统的发展也更为完善和具体。

一、概述

本文探讨信息化工作主要从两方面来进行,一是从宏观上来分析,探讨企业竞争战略和发展战略中关于信息化工作的定位原则和战略方向;二是从微观上来分析,探讨企业中信息化系统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从这两点着手全面研究企业的信息化工作发展情况。而在企业管理中,只有全面且不断地提高企业工作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战略定位和方向

《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指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我国的信息化发展战略是统筹规划、资源共享、深化应用、面向市场等等。而对于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战略制定,需要考虑从企业内部情况和企业外部环境两方面因素。

外部情况包括客户信息、市场动态和竞争企业信息等,内部因素则是考虑企业的架构模式、企业性质、人员素质和企业文化等情况。因此,针对外部打造信息化的客户管理、市场分析和电子商务等系统,针对内部需要建设企业内或者集团内综合信息化系统,不仅在各部门实现信息化办公和自动化办公,还将不同部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发挥资源共享、工作协调等作用。信息化工作的战略定位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企业人员素质的建设。提高企业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信息化工作水平,注重对不同性质员工的技能知识培训和员工信息化工作理念学习,培养较高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只有综合素质过关的人员才能适应企业信息化工作流程和企业信息化未来的发展;二、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建设。使用现代化管理理念对数字化企业系统进行管理,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生产、营销、物流等各个环节都实行有效控制。并且在新产品研发上和电子商务中也进行积极拓展和创新,打造信息化管理的良好基础。三、企业形象和外部建设。使用信息化方式在互联网上树立独特健康的企业形象,通过网络推广、企业宣传、客户交流等方式来进行,建立企业门户网站使得企业在相关产业内发展出自己的代表形象和位置,使客户和其他人员及时了解企业的实力和信息化发展进程等资料。

大型企业的信息化战略方向是在集中化和统一化的基础上,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系统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将业务和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提高信息技术应用的水平,在实现全部业务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上,优化企业架构来使信息化工作适应业务变化的需求。

中小型企业的信息化战略方向全面建设基于互联网的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充分与市场相连来发展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利用信息服务平台和其他企业的合作,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

三、企业信息化技术应用和发展趋势

用于企业信息化工作的计算机技术应用系统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在不断地进行更新,目前,企业内信息化工作应用系统大致可分为五类:管理方面、决策方面、制造或者生产方面、设计方面和综合。全部的信息化技术都是根据企业业务流程而设计的,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些常用的系统。

管理方面的系统主要用作日常工作的管理、日常办公和对客户、工作内容或者对公司内部人事的管理。有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管理信息系统(MIS)、办公自动化系统(OA)、客户关系和项目与工作流管理系统等。其中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应用较为普遍和有效,它是基于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对企业活动中整个产业链条和所涉及到的资源材料等进行管理;决策方面主要是决策支持信息系统;制造或生产方面有制造执行系统、车间管理系统和数据采集系统等,使用信息化智能化方式对生产或制造活动进行高效的管理和监督;设计方面包括产品协同设计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等,用于产品设计和辅助制造及其他功能,有的企业还会用到与研发部门中,对科研项目进行信息化管理;综合系统是企业用于其他方面的管理系统,如用于电子商务管理的电子商务系统和协同产品商务系统等。

在未来的发展中,信息化技术会更加多样化,并且更符合不同公司不同业务流程的需要,而决策支持信息系统的应用会为中小型企业发展提供支持和战略指导。并且将其他企业成功的经验进行整理形成决策模型库和数据库,对于不同企业都有重要的支持作用。

四、小结

企业的信息化工作是基于企业内部情况和外界环境进行定位的,由整体的战略指导和具体的信息技术执行,最终实现系统的信息化管理模式。而企业只有在信息化建设中更为完成、更适应自身的业务流程才能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立稳脚跟。

篇(11)

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模式问题

传统的高校档案管理,主要是将计算机运用于手工操作,它是以档案信息载体为核心,以纸张、塑胶和线等为材料,以计算机为辅助工具,服务于档案部门,适用于档案编目,帮助档案人员实现内部管理档案的实体,应用于检索的地方不多,更不是针对具体的档案信息,计算机所具备的资源共享与信息交流作用得不到开发,高校内部与高校之间的档案资源共享网络不畅通,更难以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共享。更为突出的是,由于各级各类高校的主管部门不同、隶属关系各异,其档案建设及其管理也就自行其是、各搞一套,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各高校多根据自身条件与喜好选购设备,所购置的机型各不相同。其数据库管理系统也多用Dbase、Fox-BASE、FoxPro等编写,难以建立覆盖全校各类信息集成的MIS系统。目前,各高校普遍缺少全文数据库和多媒体数据库,而条目数据库已无法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各类需求,所研制的应用软件功能单一、数据不完整、大多无主题标引、共享性差,与国际通用的统一规范与标准相距太远。同时,高校档案工作标准中采用国际标准的还不多,仍以传统档案管理为主要内容。而且目前高校档案整理中相近文件的重复与立卷组合的情况很多。高校应该注重校园网的建设,使高校档案馆信息数据库与各学院及各系、部、处、中心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使计算机从辅的工具很快发展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档案部门可以及时地对档案的数量需求做出统计、分析,便于准确掌握档案信息的利用规律,及时了解用户对档案信息的需求,满足用户需要。各系、部、处也可以在网上查询自己所需要的材料,同时可以打印,以方便广大师生。校园网络能够使位于不同地点的师生自由地交流、传递有关档案的信息并协同工作,从而实现资源共享,为学校档案工作再上台阶创造良好的环境。在建设好校园网的基础上,可以考虑建立与其他高校和政府部门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立足于档案局域网建设,以馆内、馆际之间互联互通的档案网络为基础,满足档案信息化管理需要和服务需求,更广泛地发挥信息技术在高校档案管理中的作用,提升高校档案的地位。软件的质量和数据库的建设也是影响高校档案信息化的重要因素。各高校购置软件时,应按照国家档案局编制的《计算机档案管理软件测评标准》,着重测查和检核其功能度、兼容性、速度、易用性、容错性等8个方面的质量。应选择适用于多种操作系统、多种硬件平台的具有多用户、多任务和能在网络环境下运行,具有客户机、服务器结构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比如,选择ORA-CLE新版本数据库,不仅可以降低应用成本,提供实时应用集群(RAC)技术,还能实现数据的完全备份、增量备份、数据恢复和容灾等功能,从而有效地保障档案信息的安全、数据的高可用性及系统的稳定性。各高校档案部门应结合自身实际,加强相关规范、制度和标准的研制。首先,应参照国际标准;其次,应考虑采用国家、行业及地方标准;再次,应结合高校档案信息化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制定切合实际的规范标准。标准一经制定,档案部门和各学院、部门都应遵照执行。只有以档案标准化建设为依托,档案信息化建设才有保障。应按照“整体规划、统一管理”的要求,建立高校范围内统一的档案管理体系(包括管理架构、管理流程和标准规范)和统一的档案管理平台,实现各学院、部门的统一档案管理,构建起二级和三级单位的档案信息化管理网络,达到馆、学院、部门之间的无缝连接。

高校档案信息化服务水平问题

高校档案信息化的建设不是一项局域性的技术工程,而是涉及所有环节的系统工程。档案工作人员既要敬业爱岗,更要精通业务,掌握充分足够的档案信息化管理相关知识,这样才能做好档案的服务工作,发挥档案信息化功能。然而,目前很多高校人事部门为了引进人才,把一些根本不具备档案管理素质的家属分配到档案部门工作,把一些无法安排的快要退休的非档案专业的干部分配到档案部门工作,作为其退休前的中转站。而高校各学院和部门安排的绝大多数是兼职档案员,这些档案工作人员身兼数职,难以全身心投入到档案管理工作中。在这种缺乏有效建设机制的情况下,高校档案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薄弱。信息化进程之所以缓慢,在很大程度上归结于目前高校档案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人才因素已严重影响了高校档案信息化工作的发展。因此,高校人事部门要重视档案工作队伍的专业建设,可以采用档案工作人员职业准入考试制度,对想进入档案部门工作的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和上岗资格考试。特别应参照律师、教师、医生等行业、专业所采取的资格准入办法,由国家制定统一考试标准,各省市自治区统一组织本省各高校档案人员的专业考试,既作为从事档案工作的入门条件,又作为职称、职务晋升的必要条件和资格。一考多用,促进档案人员的专业发展,加速高校档案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对既精通计算机,同时又非常了解档案专业的人才要加大引进力度,实施优惠政策,加强对其的吸引力。高校应加强档案工作人员的培训交流,将培训情况列入考绩、评审的范围,积极探索推行并不断完善档案信息化知识的考核制度。同时,部门应该为档案工作人员积极搭建各种工作交流平台,特别要与档案信息化建设较好的高校多联系。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效果显著的交流、合作与研讨,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共同进步、共同提高。高校档案工作人员也应自我加压、努力进取,提升自身高校档案工作的信息化素质,提高信息化背景下的档案服务工作质量,从而为高校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工作提供良好的安全信息系统保障。上述四个方面是当前我国信息技术应用于高校档案管理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信息技术为高校的档案管理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困惑和问题。让信息技术在高校档案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高校档案的管理效率,这是我们每一位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应有的责任和义务。

本文作者:黄宝春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