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微电影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2.微门槛、低成本便于大学生参与个人拍摄微电影并不需要专业的摄录设备,这为学生进行微电影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专业实践设备资源不再成为学生作品创作的障碍,网络、手机、相机、DV等移动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基本普及,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创作。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会长、中国传媒大学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胡智锋教授认为,微电影的兴起与发展成为影视教育人才培养新的有利的载体和手段,微电影短小、精致、低成本的特点有利于融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之中,成为新的人才培养手段和模式。
3.微周期制作可以较快检验教学成效微电影虽微但却浓缩了正规电影的所有结构,包括剧本创作、前期拍摄、录音、音乐、舞美、灯光以及后期制作等过程。通过微电影创作进行实践教学,有利于高校影视艺术专业在短时间内检验各个专业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能较快地体现教学成果。由于微电影篇幅短小以及投资拍摄周期短等特性,决定了其非常适合大学生参与其创作活动,它可以使得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和锻炼。同时,表演、摄影、编导、设计等艺术类不同的专业学生也可以共同参与和创作。对实践教学而言,这种相对低成本和时长短小的影片制作,有助于让学生对影视作品的生产传播形成快捷、完整的认知。
二、微电影在影视艺术实践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1.让学生在微电影创作中体验影视制作的完整流程微电影创作需要具备完整的策划和系统的制作体系、作品本身具有完整故事情节,是团队协作的产物,微电影的浓缩特质有助于开展全流程实践教学。由于其低成本、微周期的特点,微电影创作往往只需要极少数人的参与,因此制作者必须熟悉并参与到作品创作的各个环节上。在影视艺术实践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微电影创作,鼓励学生与有经验的学长合作来进行学习,掌握影视创作的全部过程。学生从最初的剧本创作、前期拍摄到后期合成,每个步骤都亲身参与,通过微电影创作来体验影视制作的完整流程,提升学生在影视艺术领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能真正成为影视制作领域的通才、全才。
2.以微电影创作为纽带,使学生通力合作、加强交流微电影作品涉及的题材和行业较为广泛,构思巧妙,形式多样,学生围绕兴趣爱好拍摄不同题材、反映不同主题思想的微电影作品,从而提升并完善自身的创作水平。微电影创作甚至可以吸引不同国籍、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一起通力合作。事实上,微电影已经超越了影视专业的范围。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家穆德远认为,电影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是其载体发生了变化,如今的电影不仅通过院线、屏幕传播,而且通过手机、电脑进行传播,这是当前多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微电影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既有影视的元素,又有新闻、艺术的元素。可以说,微电影在各个学科交叉、交融中不断发展,因此各专业学生都能够参与微电影创作、拍摄。
3.鼓励学生参赛,将学生作业变为作品影视艺术实践课程教学大多是以提交作品的方式来进行课程考核的,将学生的微电影创作与参加各种影视作品大赛结合起来,鼓励学生用微电影形式探索多样化的原创影像,培养自身创作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能更多地了解国际影视创作的发展趋势和我国当代大学生的专业追求。从2012年起,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先后参加了两届由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中国文化信息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主办,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韩国清州大学协办的“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在首届盛典上,我院09级学生作品《你是我的眼》获得纪实类三等奖,还成功入围“半岛国际纪录片节”。国际大学生微电影大赛让教学成果真正有机会参与国际交流,与世界共享,也鼓舞和带动了更多的同学积极参与到微电影创作中来,同时让老师对微电影在实践教学中的重要性有了新的思考和探索。在第二届比赛中,我院有4部作品在比赛中获奖,其中10级学生作品《外教夫妇和他们的九个孩子》荣获最佳短片单项奖、《鱼》荣获动画动漫类二等奖,另有2部作品荣获纪实类三等奖,大赛组委会根据学生投递微电影作品的数量和质量还为我院颁发了本次微电影盛典评选活动的组织奖。微电影作品参赛实现了从学生作业到学生作品的转变,是学生实践教学重要成果的提升,对老师的教学水平、责任心和管理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将日常实践教学与比赛相结合,让学生针对比赛主题量身定做、集中精力进行创作,将学生实践教学作业变成国内外影像节的作品,才能进一步加强世界各国大学生在微电影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一)受众构成情况
样本中的受众基本情况与微电影营销的目标受众具有一定契合度,其基本特征为:以青年群体为主,汉族居多,学历层次多为在校本科生,职业分布多为在校学生和企事业单位员工。
(二)受众知晓度
调查显示,受众对新疆本土微电影传播的了解程度较低,37%的受众表示从未看过新疆本土微电影,43%的受众表示只看过1-2部新疆本土微电影,提及新疆本土微电影,很多受众反问“新疆有微电影吗?”可见受众对新疆本土微电影基本处于不了解、不关注的状态,对新疆本土微电影发展的态度较为淡漠。调查表明,大部分受众主要通过微博、微信、互联网等新媒体了解到新疆本土微电影的信息,这与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移动终端技术的普及不无关联,同时也说明,新媒体之于新疆本土微电影的传播是极其有效的。
(三)受众期待视野
对于新疆本土微电影,受众的期待视野具有多样性。就微电影类型而言,受众最感兴趣的类型依次为故事片、纪录片和公益片,普遍认为这三种类型的新疆本土微电影在传播新疆区域文化方面最具有市场潜能。故事片主要通过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辅之以生动形象的人物塑造来诠释某种价值观,更易于吸引受众,而纪录片和公益片则往往通过记录现实的艺术手法,有利于展现新疆丰富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正能量的区域形象。从微电影反映的题材内容来说,受众最期待新疆本土微电影反映的内容为风土人情、青春励志与自然风光,期望通过青春励志题材的微电影激发年轻人奋发向上建设新疆的热情,通过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的题材展示来传播新疆的区域文化特色。此外,受众对都市生活、搞笑吐槽以及校园故事这三类题材的呼声也较高,这与年轻受众的爱好、兴趣与追求是相契合的。选择其他题材的受众虽少,但这也反映了受众对本土微电影内容的多层次需求。
二、新疆民营影视公司微电影市场营销现状
调研过程中,课题组成员相继走访了新疆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获取了2013年乌鲁木齐民营影视公司拍摄微电影的记录和档案,从中选取了三家具有代表性的民营影视公司联系走访,即乌鲁木齐纵横天山影视制作有限公司、新疆隆博文化传媒广告有限公司、新疆达雅风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下文中,笔者通过对新疆民营影视公司的访谈资料的分析,试图从新疆本土微电影产品的生产定位、宣传与推广媒介、发行渠道与收益方式等三方面入手,对新疆微电影市场营销现状进行一个全景勾勒。
(一)产品的生产与定位
新疆微电影生产起步较晚,发展较为滞后,在产品的生产和包装方面存在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微电影生产数量极少;二是微电影题材选择倾向于主旋律表达;三是微电影包装远离商业化定位。从新疆本土微电影生产数量来说,截止2013年年底,新疆共有各类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机构81家,在2013年期间制作发行微电影的只有7家,仅占总量8.6%。2013年度新疆各类影视制作机构制作各类节目196244分钟,制作发行微电影只有254分钟。此外,课题组走访的三家影视公司,除新疆达雅风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近年来制作了网络微剧《乐逗满屋》第1季共20集外,其他两家影视公司近两三年来均只出品过2部左右的微电影,由此不难发现,新疆微电影市场的出产状况萧条,对于催生微电影繁荣来说境况不佳,更何谈获得观众的关注度。从新疆本土微电影题材选择来说,社会教育、公益、励志等主旋律题材居多,其他类型题材基本没有。如新疆隆博文化传媒广告有限公司出品的两部微电影《父亲的女式自行车》《1%的女人》均是社会教育题材;乌鲁木齐纵横天山影视制作有限公司出品的《金盾天山》为公益题材,新疆达雅风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热血雷锋侠》意在弘扬雷锋精神、传递社会正能量,《乐逗满屋》意在展示新疆现代化都市的新形象等等。从新疆本土微电影包装定位来说,微电影不是作为消费品出现的,大部分公司对于微电影投入不低,但并未考虑收益回馈。新疆隆博文化传媒广告有限公司摄制微电影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锻炼公司主创人员的微电影制作能力,乌鲁木齐纵横天山影视制作有限公司拍摄的公益微电影是为了塑造企业良好的对外形象,只有新疆达雅风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在投拍微电影时考虑到了市场的商业回报,但至今仍未能获得预定的市场盈利。
(二)宣传与推广媒介
宣传与推广媒介作为微电影制作发行方与观众的桥梁,对微电影的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对民营影视公司的访谈中,课题组发现微信、微博等以手机终端为主要载体的新媒体是微电影的主要传播阵地,民营影视公司普遍通过建立微博、微信平台,或与知名度较高的平台、视频网站合作等方式在微电影前期进行造势宣传,如提前剧照、预告片、通过微博微信平台与观众建立互动。而传统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则通过刊载新闻、访谈等形式在微电影后对微电影进行报道,以保持微电影的受众关注度及点击量。就整体而言,新疆本土微电影的推广只使用了最为基础和普通的方式,媒介延伸的广度和深度还远远不够,新疆本土出品的微电影作品却在本土受众甚小,加之推介中,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并不被青睐,运用较少。因此,新疆本土已出品的微电影基本没有产生能激起全社会关注并讨论的话题效应,这是新疆本土微电影反响不大的主要原因。
(三)发行渠道与收益方式
新疆本土微电影的发行与流通渠道普遍比较单一,未能实现视频网站点播、公交电视播放、微电影节或微电影大赛展映、电视台播映、手持终端浏览多种方式的整合运用。如新疆隆博文化传媒广告有限公司只在本公司网站了微电影,《金盾天山》参与了2014年全国禁毒公益微电影大赛,在爱奇艺网上,《乐逗满屋》与优酷网合作,在优酷平台上进行播放,他们的播放渠道都较为单一。而在收益方式方面,通常最主要的收益方式不外乎出售播映权、投放到付费视频播放平台、投放广告分成,就此而言,新疆大部分本土微电影基本是亏本拍摄的,没有任何收益,只有新疆达雅风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在投拍《乐逗满屋》第2季时有考虑寻求广告商合作、加入优酷网的分成计划、被电视台收购、做相关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的商业企划。通过访谈,笔者了解到部分新疆本土影视公司制作人思想较为保守,更愿意选择与官方合作获取稳定的利润收入,而不愿承担市场的风险;还有一些制作人已有市场营销的意识,但由于资金、人才等各方面的限制,暂时无力进行市场营销规划;只有极少的影视公司投资人尝试将新疆微电影作品推向市场,计划迈出微电影市场营销的第一步,并对作品推向市场之后的营销有较为系统的规划。调查显示,新疆民营影视公司微电影作品的市场营销观念尚处于启蒙阶段,新疆本土微电影数量少,宣传与推广能力欠缺,制片人营销策略不成熟,都是制约新疆本土微电影繁荣的主要因素。值得玩味的是,微电影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形式,文化活力巨大,因此,所有受访者在访谈中提及对新疆本土微电影未来的发展时,均表示,若把握机遇、规避风险、努力探索市场规律,繁荣新疆本土微电影文化指日可待。
三、新疆本土微电影市场营销发展态势与应对策略分析
下文中,笔者将综合前两节的内容,尝试对新疆本土微电影市场整合营销进行SWOT态势分析,对新疆本土微电影市场营销面临的外部机会与困境、内部优势与劣势进行匹配分析,以期对新疆微电影的繁荣发展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一)新疆本土微电影市场营销面临的外部机会与困境
从政策语境来看,一是近年来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成立后,为促进网络文化的发展,主张定期举办新疆网络文化节,这为新疆本土微电影的生产提供了展示的平台;二是少数民族观影市场具有开掘潜力,作为固定的观影群体,若能开掘出较为成功的少数民族题材微电影,就意味着事先拥有了固定人数的少数民族观影受众。就其面临的困境而言,一是媒体宣传推介的力度不够,使得观众了解新疆本土微电影的渠道太少;二是资金匮乏,不少新疆本土影视公司对微电影营销存在顾虑、观念保守甚或报以怀疑的态度,认为微电影营销相对于传统营销方式而言,并没有多大市场活力,因此,新疆本土的微电影除了依靠政府投资以外,很难找到大的企业投资方与制作方。
(二)新疆本土微电影市场营销存在的内部优势与劣势
就新疆本土微电影营销的内部优势来说,微电影本身由于其短小精悍的特点,无需较大投入。再者,新疆具有丰富的影像资源,民营影视公司大可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结合新媒体特点进行创意开发。就新疆本土微电影生产与营销的内部劣势来说,新疆缺乏优秀的微电影创作和营销管理人才,尚未形成较为专业的微电影创作队伍,在当今文化生活丰富、受众拥有多种观影平台选择权的前提下,新疆本土微电影在与内地乃至国际微电影作品竞争的过程中几乎没有任何优势。
(三)对新疆本土微电影市场营销的几点建议
综上所述,根据上文对新疆本土微电影市场营销的态势分析,笔者认为新疆本土文化传媒公司、微电影制作方在微电影的市场营销方面,可以尝试采取如下努力和改进方案:
1.保持与受众持续有效地沟通。
在充分深入地掌握受众的类型、喜好及心理预期的基础上进行素材积累、灵活创作,制订出行之有效的营销策略。在整个创作和营销过程中,需利用多种平台,保持与受众持续有效地沟通,以期在受众群体中保有持续的关注度与影响力,进而使微电影作品真正的面向市场。
2.积极培养新疆本土微电影创作和营销人才。
企业与制作方需要培养一批以创意为核心的剧本创作团队、具有艺术造诣和专业化水平的影像摄制团队,以及能适应市场、发现市场的营销管理团队,从而使新疆本土微电影的生成能够形成产业化的生产与管理方式。
3.加强整合营销传播策略。
新疆本土微电影可利用网络传播、媒体传播、公关传播、活动传播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和推广,实现各种媒介的优势互补,从而达到共生共赢。在传播过程中需注重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双向互动,使受众不仅是承载信息的客体,在互动的过程中也能间接成为微电影资讯的人际传播者,从而实现新媒体的人际网络传播,使传播效果达到最大化、精准化。
4.积极开发少数民族观影市场。
新疆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有超过一千万的少数民族群众,这意味着,少数民族市场有较为稳定的本民族受众群,如果能多启用少数民族创作人才、多将微电影译制为少数民族语言,有效占领入少数民族观影市场,便意味着拥有了一千万的潜在受众。
5.充分利用政策文化与官方平台支持。
最近两年,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为繁荣网络文化,于2013、2014年连续两年举办了新疆微电影节,为本土微电影提供了展示的平台,除此还举办了“新疆穿越时尚”2013—2014跨年时尚派对、“爱•在一起”时尚盛典等大型活动,新疆本土微电影及微电影主创人员可通过参与到这些活动来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在平台亮相中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
6.打造新疆区域文化特色品牌。
首先要增加新疆本土微电影的生产数量,拓宽新疆微电影题材种类,充分利用新疆丰富的影像资源,使新疆本土微电影兼具信息传播、文化输出、塑造新疆形象等多种功能,将特色文化资源转化为传递区域名片的一种注意力资源,使观众能建立起对新疆本土微电影的感情;其次,新疆本土优秀微电影要建立起自己的品牌意识,围绕微电影内容积极开发衍生品,投拍系列剧,通过获得受众的熟识度,努力提升其对外传播的影响力、知名度、美誉度。
同时,影视技术的更新和普及是微电影产生的直接驱动力。影视技术突飞猛进,影视设备的购置成本大幅降低,技术壁垒越来越低,甚至用照相机、手机就可以拍摄制作微电影。影视技术的普及让更多的人尝试微电影的制作、,这也正是微电影能够发展壮大的直接驱动力。没有影视技术的进步普及就不可能有微电影,这是微电影制作的最现实的物质基础。其次,“碎片化”的信息接收方式的形成或者说微时代催生了微电影的诞生发展。微电影形式简单,短小精悍,恰好在“体型”上契合了受众即时消费的诉求,它既可以满足时间上的“碎片化”需要,也可以满足传播上的“碎片化”需求。人们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时间“碎片”,包括坐车、等人、排队等闲暇时间,用智能手机或网本看完一部“微电影”,感受一场关于青春和梦想的共鸣、旁观一场海枯石烂的爱情。
再次,随着网民素质的提高,网民自我意识的崛起,广大网民对广告的容忍度越来越低,尤其是那些生硬、直白、单调的叫卖式的硬广告,有些浏览器甚至可以直接将这些广告过滤掉。如今,广告需要采用更软性、更灵活、更易接受的营销方式,而定制专属于品牌自身的微电影则成为新的行业趋势。一方面,微电影比传统广告更有针对性,观看它的人群主要是具有较强购买力的年轻人;另一方面,通过微电影,可以把电的功能和品牌理念与微电影的故事情节巧妙地结合,用精彩的视听效果达到与观众的情感交流,使观众形成对电网企业品牌的认同感。电网企业制作的微电影在企业文化的传播中可以大有作为,前景看好。
⑴版权开发:随着渠道对优质内容的需求越来越大,未来版权的开发空间将更加广阔。
⑵广告植入:微电影目前已经成为各企业厂家和广告商家植入软广告的宠儿。
⑶客户定制:广告客户定制的微电影是主流,平均每部微电影,广告客户的花费仅为二三十万元。这也是目前微电影盈利的主要模式。
二、地市级电视媒体进军微电影创作领域的可行性
2014年初,鞍山广播电视台根据产业事业发展的需要,制定了进军微电影创作领域的发展战略。目前已成功创作了十余部微电影作品,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例如,为某地产项目制作的一部长度为5分钟的微电影,从前期创意征集、剧本创作、演员选拔、现场拍摄到后期剪辑包装,共用时20天左右,客户提供经费12万,制作成本6万元左右,播出费用另计,利润比较可观,发展前景良好。在实践中,我们看到:微电影市场需求很大,而在二三线城市,微电影供应方面却略显不足,产业发展格局不明晰,行业整体缺乏品牌效应。为了促进微电影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兼具主流文化传递成功经验和品牌商业运作能力的地市级电视媒体应该担负起本地微电影创作领域龙头牵动企业的大任。
1.地市级电视媒体植根本土
可实现微电影创作本地化。毋庸讳言,只要资金足够充裕,我们可以集合全世界最优秀的人力、物力资源创作微电影,但那又与我们所在的城市关联程度有多大呢?地市级电视媒体深度了解本地域文化特色,对城市具有真切情感;拥有公共关系资源,从而降低制作成本;可以将微电影产业链主要产业部分留在本地,以促进本地微电影产业发展,繁荣地域文化,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2.地市级电视媒体是本地的影视制作权威
可实现微电影创作的专业化。所谓专业化运作,就是用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微电影是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有完整故事情节的视频作品,因此,启用拥有视频制作行业经验和市场营销能力的团队进入该领域,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途径。地市级电视媒体拥有专业导演、编剧、摄影师、灯光师、后期剪辑师等专业人才和制作技术,拥有营销推广团队和平台,拥有本地知名主持人,能够以最快速度建立起优秀的微电影制作团队。
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在1895年12月将《火车到站》搬上银幕时,人们看到的是一个现实事件的复制品;7年之后,美国人埃德温·波特拍摄了《一个消防队员的生活》,出现了一组活动影像,一个影像中出现了“救火会”前的门铃,门铃下面是一张“有火警请拉铃”的告示,接下来的一幅影像是一只正在拉铃的手。这样影像间出现了意义传输,出现了叙事。这一简单的现象引起了关于“电影是什么”的讨论:从电影是杂耍还是艺术,到电影是语言还是符号,再到电影是精神症候还是意识形态;关于电影的隐喻也从画框到窗户,再到镜子。整个电影理论的发展史再现了20世纪哲学与审美的发展史,电影成为了20世纪几乎所有的哲学、美学思想和方法论的演武场,电影理论由此而成为“显学”,但所有这些讨论都围绕着一个最基本的命题展开的:电影是什么?
这些讨论事实都维系着各自的理论立场和出发点,如果将这些理论放在同一个出发点的平台上进行讨论,其结果只能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因此.将这些理论各自的出发点弄清楚是电影研究的基本功。
一、从“电影是什么”到“电影研究是什么”
当安德列·巴赞将他的论文集题名为《电影是什么》时,显然是一个关于电影本体论的设问,但当这一设问成为电影理论研究的基本命题时,我们实际要面临的是两个问题:作为电影的最基本要素是什么?电影研究的出发点是什么?
通常有两种电影:一种是现象复制品的“电影术”,另一种是“复杂叙述体系”的艺术作品。在此基础上电影又有“片种”的分类,克莉斯汀·汤普森和大卫·波德维尔的《世界电影史》就将电影研究对象限定在故事片、纪录片和动画片,这也几乎是大部分电影史写作方法。麦茨认为:“考察故事片也就直接抓住了问题的核心”,“由于电影遇到了叙事问题,它才逋过后来的各种探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表意手段”。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所谓“电影术”的影片与后来的故事片之间是何种关系?它们的共同性在哪里?麦茨回答说:“但是在电影总体的要素之中,有一个特殊的与其他要素极为不同的、在其他艺术中并非单独存在的核心要素,那就是影像的论说。”(2)影像既然成为电影的最基本要素,那么也就回答了电影研究的出发点,即“本位”问题。
“本位”问题是语言学研究的一个基本概念。汉语语法研究是在沿用西方语法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中西比较语言学的研究过程中,我国学者提出“本位”问题以应对长期存在着的以西语结构硬套汉语语法结构的误读,以此区别汉语与西语在语法结构上的基本单位。所谓“本位”,如我国学者所说:“对于什么叫‘本位’,各家的理解并不相同。可以指最重要、最根本的单位,作为语法研究的出发点的单位;可以指语法研究的基本单位,这种单位还可以不止一个;可以指语言基本结构单位,语法研究的‘基本粒子’。”将“本位”概念应用于电影研究中,同样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位问题的价值在于尊重语言的独特性,将本位概念运用到电影研究中,同样是为了要强调尊重电影以影像为基础这一特殊性。作为传播的媒介,电影影像作为人工语言与自然语言是完全不同的。麦茨说:“就语言来看,有口头语言和文学的分别,两者泾渭分明,但电影只有一种,电影就是‘电影’而已。”正是电影的这种语言和艺术双位共存的特性,使得电影很自然地与文学结亲,麦茨说早期的电影家们都是从文学的角度来思考电影的,原因就在此。也正因为此,影像所包含的确定因素与不确定因素的混杂,必然给电影研究带来本体论的困惑,影响了电影研究的对话基础,因此,提出影像本位,正是为了解决电影研究的共同基础,即出发点问题。
而这一命题所涉及到的电影本体论、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精神分析学、认知理论等更关乎人类发展的核心意义:世界已经进入到图像时代或景观世界的阶段,视觉文化已经成为文化的核心形态。电影所体现的影像视野,作为图像时代的表现形态,实际上已经不再囿于艺术领域,而更广泛地扩展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认知的基本出发点。因此“电影的独特性”的命题使得“电影是什么”这样一个设问成为跨越历史空间的常命题,并非是“音乐是什么”、“文学是什么”这类问题的翻版或延伸。
二、电影研究史中本位问题的历史回顾
电影导演说:“其实电影和小说在阅读上是不一样的……所以用镜头去思考与用文字去思考一样,是独立的。”电影理论家说:“整体来看,电影首先是一桩事实,它牵涉到的问题包括了美学、社会学、符号学,以及理解和领悟的心理学。一部电影不管好或坏,首先,它是一部电影。”人们接触电影的方式有许多种,不可能只有一种,不同的理论与批评出发点与归结点并不相同,但事实上都在回答“电影是什么”这一设问,但它们的结论同它们所持的理论本位是一致的。
德国心理学家明斯特伯格作为最早的电影心理学的研究者,是从完形心理学原理角度人手对电影进行研究的。他实际上讨论的是观影经验与心理感知机制的过程,他将电影的运动看作是一种“幻觉”:“这里运动的经验显然是由观察者的心理造成的,而不是由外界的刺激引起的。”爱因汉姆作为明斯特伯格的理论继承者,则从影像与视像的差异入手,提出电影作为艺术的根据。这里,他将视点从观众转向了影像,但仍然是以影像为基础,以观众为归结点。在方法论上,他并没有将这两者区分开来:“大脑为了把握外部世界,必须完成两次工作:一,必须获得有关它的信息;二,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我们发现,心理学派的理论出发点是影像/客体与观众/主体双位共存的。巴拉兹·贝拉是从唯物辨证法的角度提出电影的文化意义的:“这并不是说,人类将要掌握代替说话的聋哑人的手语,而是要掌握对正在直接用人体表现精神的视觉表现能力。于是,人再一次变得可见了。”巴拉兹提出来了电影的叙述、表达问题,至少在功能上将电影看作是一门语言。持相近观点的是以爱森斯坦为代表的苏联蒙太奇学派:“善于以电影形象去进行思考,想象出一个事件日后由若干片断组接起来而有顺序地出现在银幕上的样子;把真实事件只作为素材,从中选取一些富于特征的要素,然后用这些要素创造出一个新的电影现实——这就是电影导演工作的特点。”爱森斯坦同样是从叙事、表意的功能出发,将蒙太奇看作是一个表达思想的手段。本质上,蒙太奇学派也是一种电影语言学派,镜头及其组合只是电影的词法与句法。蒙太奇学派试图找到意义表达的最基本单位,但是他们将意义建立在画面的联系与冲突中,忽略了、甚至贬低了影像画面自身独立意义的认定。
安德列·巴赞从本体论和心理学机制两方面考察影像:“影像本体论和影像心理学构成了巴赞的电影生产元机制理论,这是他的美学体系的支点,也是他对电影的基本认识。”在申明影像的本体论意义的同时,巴赞仍然沿续的是传统的心理学解释,将理论视点转向影像的后段程序:观众心理的意义;而克拉考尔则是将视点引向影像的前段程序:物质现实。克拉考尔似乎肯定了影像的客观性,却在无意中成为了“具体现实的”被动纪录与展示,影像的作用反而被淡化了。
米特里同样将电影看作是一种语言,他的成就是分析了影像在意义产生过程中的特殊性:“从未有人认为电影是完全意义上的认识,电影主要还是更完整的、更纯粹的、与某种意义或某种审美价值相联系的‘感悟’。这是一种直觉认识,……它与理性认识很少相似。”他第一次肯定了影像的能指与所指的同一性是电影的最重要的特性:“影像的第一层意义便是被再现物的意义。……作为‘再现体’的影像并不表示任何附加的东西。它仅仅是展示。”他同时又指出:“影像可以超越它所映现的这个事实:再现形式成为它所再现的事物的某种具体符号(信号),同时,又是‘凝聚了’被再现的现实的一切潜在特征和‘一切存在潜能’的相似体。”在肯定影像的意义的同时,他同样引进了心理学因素:“……因为这种‘蕴涵’是以一组心理的自动性为依据的,而心理的自动性又是以涉及感知和判断的心理反应为依据的。”
麦茨吸收了米特里关于影像意义的研究成果,认为影像是无编码的信息,他首先在影像中确立意义要素:“在电影中,意义上的单位元素——或者说要素——呈现在影像中的,不但繁多,而且连续不断,即使最聪明的观众也无法全然掌握。大致而言,只要大约了解主要的要素,大约掌握其中的主要的意义,再笨的观众都是能够粗略理解一部影片的。”但就影像的性质而言,他指出了由于视觉景观所带来的能指与所指的同一性,影像没有双重分节,但从叙述的角度他提出了影像符号具有直接意指与间接意指两个层面:所谓直接意指(外延)是指影像或声轨重现的景观与声音,而间接意指(内涵),则指由附着在影像符号外延涵义上的纯美学的安排,如“风格”、“样式”、“象征”、“诗意”等。意大利符号学家艾柯将影像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从本位的角度提出了影像符码三层分节说。他将影像分为静态的三层分节与动态的三层分节。影像作为一个符码自身是不具有意义的,在影像中能指与所指是同一体,那么在作为符码时,影像只是一个能指,它的所指是潜在的,沉睡着的,因此,影像在符码阶段是没有所指的能指。而影像进入电影创作,符码进入重建阶段,它的所指才会被激活,这个激活过程是由导演、观众、社会群体、文化形态共同参与完成的。因此,影像的双重性不是双位共存的问题,而是前后两个阶段的关系问题。这样不仅解决了影像意义的传送问题,而且为影像本位提供了理论根据。
上世纪60年代以后,视觉文化成为电影理论研究的重心,在这一过程中,拉康的精神分析学说成为重要的思想基础和方法论来源。拉康是从主体确认的角度探讨人的认知问题的,拉康说:“主体就是我在世界之中的在场模式,只要把它唯一地还原为存在一个主体这样一种确定性,它就变成了能动的歼灭力量。事实上,哲学沉思的过程把主体推向了变革历史的行动,并且围绕这一点,通过能动的自我意识在历史中的变形来规范这一自我意识的构型范式。”拉康主体还原设定为意识优先原则,由此提出其人手的途径为“凝视”,“在视觉关系中,依赖于幻觉且使得主体在一种实质的摇摆不定中被悬置的对象就是凝视。它的优先性——主体一直以来也是因此而被误解为依赖于它的存在——就源于它的结构本身”。正是基于凝视的特性,拉康提出了“镜像阶段”的理论:“我将镜像阶段的功能视做‘心象’功能的一个特例。这个功能就是要在有机体与现实之间——或者,如他们所言,在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之间,——建立起某种关系。”显然,拉康的意识理论是建立在视觉的基础之上,由此影响到阿尔杜塞为代表的意识形态理论和随后的鲍德里的“洞穴”与“梦境”理论与齐泽克为代表的后现代电影研究。
但是,艾柯与在拉康基础上做出独特贡献的德勒兹关于影像研究的成果更值得重视。吉尔·德勒兹的两部著作:《电影1:运动-影像》、《电影2:时间-影像》重新诠释了柏格森的感知理论,他从影像与思维关系的角度展开对影像的研究,既包含了艾柯关于影像的确定性原则,也融合了拉康关于影像的认知因素。德勒兹的研究确认了影像作为思维模式的独特性,将影像从观看对象中解放出来。这样,影像作为研究的本位,它的“节奏”、“调性”这些确定性因素就成为影像自身“创造力”而被肯定了。
从本位原则出发,我们大致可以将电影研究史上主要的研究理论分为六类:
第一类,以明斯特伯格与爱因汉姆为代表的心理学派。他们的研究是从影像的心理基础人手的,是一种影像本位,但他们的影像观是与心理联系在一起的。
第二类,苏联蒙太奇学派。爱森斯坦等人同样重视影像自身的重要性,但他们更强调影像之间的联系、组合、冲突对意义产生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他们实质上是一种组合本位论。第三类,巴赞与克拉考尔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派。也同样是从影像入手的,特别是巴赞强调了影像的本体论原则,但巴赞是从本体引申到了原始心理情结;而克拉考尔则将影像与自然联系了起来。
第四类,米特里的语言学派。米特里明确提出了影像的双层性。
第五类,符号学派,麦茨提出了影像的重要性,但他在面临影像分析困惑时,转而将重点放在组合段理论上了。而真正直面影像本位的是艾柯和德勒兹。
第六类,受拉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影响的后现代电影的代表。他们在实际上是一种视觉本位论。
如果将这六类进一步归纳的话,大致是三类:一是影像本位;二是组合本位,三是视觉本位。如果说,后两类“组合本位”与“视觉本位”的分歧不大的话,那么第一类“影像本位”即对影像的理解,存在着很大的歧义。
我们看到,多数理论家们在对影像的把握时,几乎无一例外地提到了影像画面的双位共存性,这种双位共存,或者将影像与观众联系在一起,或者与被摄物联系在一起,影像并不具有独立性。将影像与视像(表征)混淆在一起,本质上仍然是一种从视觉本位出发的表征原则。因此,他们的影像观,其实与艾柯的影像理论是有重大区别的。艾柯的影像符码三层分节说的价值正在于揭示了影像的确定性关系。与艾柯一样,真正坚持影像本位的还有从影像创造力人手研究的德勒兹。而视觉本位则是建立在极大的不确定性上的。.视觉是人类五种感觉(视、嗅、听、触、味)中最为高级的感觉,它的感知行为远离身体的物质性的能力,实际上是一种无意识行为,视觉本质上则表现出一种权力关系。因此,视觉本位具有个人行为的不确定性。电影研究从视觉本位出发,则自然地包含了影像的确定性与视觉的不确定性共存的困惑。
三、影像与表征问题
电影研究的不同本位是基于不同的理论目的的。从表面上看,无论是影像本位还是视觉本位都是建立在电影叙述功能上的。电影的表情达意的功能,促使人们考虑导演与观众在电影意义生产与传播中的作用。但我们看到,如果将电影看作是一门艺术品,就要关注影像的审美作用;如果将电影看作是一种语言,就会关注影像的联结与结构;如果看作是意识形态的生产机制,影像必然会社会化;如果是一种文化,影像则是它的表征……但正如我们前面所提到的,当将影像活动看作是一种正在日益成为我们社会认知的主要形态的话,影像本位不仅是电影研究的本位,同时也是认知的本位。这一本位的核心要求就是影像的确定性。尽管在上文已经涉及到了影像的双位共存问题,在这里我们还要进一步将影像与表征作深入地区分。
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在1895年12月将《火车到站》搬上银幕时,人们看到的是一个现实事件的复制品;7年之后,美国人埃德温·波特拍摄了《一个消防队员的生活》,出现了一组活动影像,一个影像中出现了“救火会”前的门铃,门铃下面是一张“有火警请拉铃”的告示,接下来的一幅影像是一只正在拉铃的手。这样影像间出现了意义传输,出现了叙事。这一简单的现象引起了关于“电影是什么”的讨论:从电影是杂耍还是艺术,到电影是语言还是符号,再到电影是精神症候还是意识形态;关于电影的隐喻也从画框到窗户,再到镜子。整个电影理论的发展史再现了20世纪哲学与审美的发展史,电影成为了20世纪几乎所有的哲学、美学思想和方法论的演武场,电影理论由此而成为“显学”,但所有这些讨论都围绕着一个最基本的命题展开的:电影是什么?
这些讨论事实都维系着各自的理论立场和出发点,如果将这些理论放在同一个出发点的平台上进行讨论,其结果只能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因此.将这些理论各自的出发点弄清楚是电影研究的基本功。
一、从“电影是什么”到“电影研究是什么”
当安德列·巴赞将他的论文集题名为《电影是什么》时,显然是一个关于电影本体论的设问,但当这一设问成为电影理论研究的基本命题时,我们实际要面临的是两个问题:作为电影的最基本要素是什么?电影研究的出发点是什么?
通常有两种电影:一种是现象复制品的“电影术”,另一种是“复杂叙述体系”的艺术作品。在此基础上电影又有“片种”的分类,克莉斯汀·汤普森和大卫·波德维尔的《世界电影史》就将电影研究对象限定在故事片、纪录片和动画片,这也几乎是大部分电影史写作方法。麦茨认为:“考察故事片也就直接抓住了问题的核心”,“由于电影遇到了叙事问题,它才逋过后来的各种探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表意手段”。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所谓“电影术”的影片与后来的故事片之间是何种关系?它们的共同性在哪里?麦茨回答说:“但是在电影总体的要素之中,有一个特殊的与其他要素极为不同的、在其他艺术中并非单独存在的核心要素,那就是影像的论说。”(2)影像既然成为电影的最基本要素,那么也就回答了电影研究的出发点,即“本位”问题。
“本位”问题是语言学研究的一个基本概念。汉语语法研究是在沿用西方语法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中西比较语言学的研究过程中,我国学者提出“本位”问题以应对长期存在着的以西语结构硬套汉语语法结构的误读,以此区别汉语与西语在语法结构上的基本单位。所谓“本位”,如我国学者所说:“对于什么叫‘本位’,各家的理解并不相同。可以指最重要、最根本的单位,作为语法研究的出发点的单位;可以指语法研究的基本单位,这种单位还可以不止一个;可以指语言基本结构单位,语法研究的‘基本粒子’。”将“本位”概念应用于电影研究中,同样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位问题的价值在于尊重语言的独特性,将本位概念运用到电影研究中,同样是为了要强调尊重电影以影像为基础这一特殊性。作为传播的媒介,电影影像作为人工语言与自然语言是完全不同的。麦茨说:“就语言来看,有口头语言和文学的分别,两者泾渭分明,但电影只有一种,电影就是‘电影’而已。”正是电影的这种语言和艺术双位共存的特性,使得电影很自然地与文学结亲,麦茨说早期的电影家们都是从文学的角度来思考电影的,原因就在此。也正因为此,影像所包含的确定因素与不确定因素的混杂,必然给电影研究带来本体论的困惑,影响了电影研究的对话基础,因此,提出影像本位,正是为了解决电影研究的共同基础,即出发点问题。
而这一命题所涉及到的电影本体论、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精神分析学、认知理论等更关乎人类发展的核心意义:世界已经进入到图像时代或景观世界的阶段,视觉文化已经成为文化的核心形态。电影所体现的影像视野,作为图像时代的表现形态,实际上已经不再囿于艺术领域,而更广泛地扩展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认知的基本出发点。因此“电影的独特性”的命题使得“电影是什么”这样一个设问成为跨越历史空间的常命题,并非是“音乐是什么”、“文学是什么”这类问题的翻版或延伸。
二、电影研究史中本位问题的历史回顾
电影导演说:“其实电影和小说在阅读上是不一样的……所以用镜头去思考与用文字去思考一样,是独立的。”电影理论家说:“整体来看,电影首先是一桩事实,它牵涉到的问题包括了美学、社会学、符号学,以及理解和领悟的心理学。一部电影不管好或坏,首先,它是一部电影。”人们接触电影的方式有许多种,不可能只有一种,不同的理论与批评出发点与归结点并不相同,但事实上都在回答“电影是什么”这一设问,但它们的结论同它们所持的理论本位是一致的。
德国心理学家明斯特伯格作为最早的电影心理学的研究者,是从完形心理学原理角度人手对电影进行研究的。他实际上讨论的是观影经验与心理感知机制的过程,他将电影的运动看作是一种“幻觉”:“这里运动的经验显然是由观察者的心理造成的,而不是由外界的刺激引起的。”爱因汉姆作为明斯特伯格的理论继承者,则从影像与视像的差异入手,提出电影作为艺术的根据。这里,他将视点从观众转向了影像,但仍然是以影像为基础,以观众为归结点。在方法论上,他并没有将这两者区分开来:“大脑为了把握外部世界,必须完成两次工作:一,必须获得有关它的信息;二,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我们发现,心理学派的理论出发点是影像/客体与观众/主体双位共存的。巴拉兹·贝拉是从唯物辨证法的角度提出电影的文化意义的:“这并不是说,人类将要掌握代替说话的聋哑人的手语,而是要掌握对正在直接用人体表现精神的视觉表现能力。于是,人再一次变得可见了。”巴拉兹提出来了电影的叙述、表达问题,至少在功能上将电影看作是一门语言。持相近观点的是以爱森斯坦为代表的苏联蒙太奇学派:“善于以电影形象去进行思考,想象出一个事件日后由若干片断组接起来而有顺序地出现在银幕上的样子;把真实事件只作为素材,从中选取一些富于特征的要素,然后用这些要素创造出一个新的电影现实——这就是电影导演工作的特点。”爱森斯坦同样是从叙事、表意的功能出发,将蒙太奇看作是一个表达思想的手段。本质上,蒙太奇学派也是一种电影语言学派,镜头及其组合只是电影的词法与句法。蒙太奇学派试图找到意义表达的最基本单位,但是他们将意义建立在画面的联系与冲突中,忽略了、甚至贬低了影像画面自身独立意义的认定。
安德列·巴赞从本体论和心理学机制两方面考察影像:“影像本体论和影像心理学构成了巴赞的电影生产元机制理论,这是他的美学体系的支点,也是他对电影的基本认识。”在申明影像的本体论意义的同时,巴赞仍然沿续的是传统的心理学解释,将理论视点转向影像的后段程序:观众心理的意义;而克拉考尔则是将视点引向影像的前段程序:物质现实。克拉考尔似乎肯定了影像的客观性,却在无意中成为了“具体现实的”被动纪录与展示,影像的作用反而被淡化了。
米特里同样将电影看作是一种语言,他的成就是分析了影像在意义产生过程中的特殊性:“从未有人认为电影是完全意义上的认识,电影主要还是更完整的、更纯粹的、与某种意义或某种审美价值相联系的‘感悟’。这是一种直觉认识,……它与理性认识很少相似。”他第一次肯定了影像的能指与所指的同一性是电影的最重要的特性:“影像的第一层意义便是被再现物的意义。……作为‘再现体’的影像并不表示任何附加的东西。它仅仅是展示。”他同时又指出:“影像可以超越它所映现的这个事实:再现形式成为它所再现的事物的某种具体符号(信号),同时,又是‘凝聚了’被再现的现实的一切潜在特征和‘一切存在潜能’的相似体。”在肯定影像的意义的同时,他同样引进了心理学因素:“……因为这种‘蕴涵’是以一组心理的自动性为依据的,而心理的自动性又是以涉及感知和判断的心理反应为依据的。”
麦茨吸收了米特里关于影像意义的研究成果,认为影像是无编码的信息,他首先在影像中确立意义要素:“在电影中,意义上的单位元素——或者说要素——呈现在影像中的,不但繁多,而且连续不断,即使最聪明的观众也无法全然掌握。大致而言,只要大约了解主要的要素,大约掌握其中的主要的意义,再笨的观众都是能够粗略理解一部影片的。”但就影像的性质而言,他指出了由于视觉景观所带来的能指与所指的同一性,影像没有双重分节,但从叙述的角度他提出了影像符号具有直接意指与间接意指两个层面:所谓直接意指(外延)是指影像或声轨重现的景观与声音,而间接意指(内涵),则指由附着在影像符号外延涵义上的纯美学的安排,如“风格”、“样式”、“象征”、“诗意”等。
意大利符号学家艾柯将影像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从本位的角度提出了影像符码三层分节说。他将影像分为静态的三层分节与动态的三层分节。影像作为一个符码自身是不具有意义的,在影像中能指与所指是同一体,那么在作为符码时,影像只是一个能指,它的所指是潜在的,沉睡着的,因此,影像在符码阶段是没有所指的能指。而影像进入电影创作,符码进入重建阶段,它的所指才会被激活,这个激活过程是由导演、观众、社会群体、文化形态共同参与完成的。因此,影像的双重性不是双位共存的问题,而是前后两个阶段的关系问题。这样不仅解决了影像意义的传送问题,而且为影像本位提供了理论根据。
上世纪60年代以后,视觉文化成为电影理论研究的重心,在这一过程中,拉康的精神分析学说成为重要的思想基础和方法论来源。拉康是从主体确认的角度探讨人的认知问题的,拉康说:“主体就是我在世界之中的在场模式,只要把它唯一地还原为存在一个主体这样一种确定性,它就变成了能动的歼灭力量。事实上,哲学沉思的过程把主体推向了变革历史的行动,并且围绕这一点,通过能动的自我意识在历史中的变形来规范这一自我意识的构型范式。”拉康主体还原设定为意识优先原则,由此提出其人手的途径为“凝视”,“在视觉关系中,依赖于幻觉且使得主体在一种实质的摇摆不定中被悬置的对象就是凝视。它的优先性——主体一直以来也是因此而被误解为依赖于它的存在——就源于它的结构本身”。正是基于凝视的特性,拉康提出了“镜像阶段”的理论:“我将镜像阶段的功能视做‘心象’功能的一个特例。这个功能就是要在有机体与现实之间——或者,如他们所言,在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之间,——建立起某种关系。”显然,拉康的意识理论是建立在视觉的基础之上,由此影响到阿尔杜塞为代表的意识形态理论和随后的鲍德里的“洞穴”与“梦境”理论与齐泽克为代表的后现代电影研究。
但是,艾柯与在拉康基础上做出独特贡献的德勒兹关于影像研究的成果更值得重视。吉尔·德勒兹的两部著作:《电影1:运动-影像》、《电影2:时间-影像》重新诠释了柏格森的感知理论,他从影像与思维关系的角度展开对影像的研究,既包含了艾柯关于影像的确定性原则,也融合了拉康关于影像的认知因素。德勒兹的研究确认了影像作为思维模式的独特性,将影像从观看对象中解放出来。这样,影像作为研究的本位,它的“节奏”、“调性”这些确定性因素就成为影像自身“创造力”而被肯定了。
从本位原则出发,我们大致可以将电影研究史上主要的研究理论分为六类:
第一类,以明斯特伯格与爱因汉姆为代表的心理学派。他们的研究是从影像的心理基础人手的,是一种影像本位,但他们的影像观是与心理联系在一起的。
第二类,苏联蒙太奇学派。爱森斯坦等人同样重视影像自身的重要性,但他们更强调影像之间的联系、组合、冲突对意义产生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他们实质上是一种组合本位论。第三类,巴赞与克拉考尔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派。也同样是从影像入手的,特别是巴赞强调了影像的本体论原则,但巴赞是从本体引申到了原始心理情结;而克拉考尔则将影像与自然联系了起来。
第四类,米特里的语言学派。米特里明确提出了影像的双层性。
第五类,符号学派,麦茨提出了影像的重要性,但他在面临影像分析困惑时,转而将重点放在组合段理论上了。而真正直面影像本位的是艾柯和德勒兹。
第六类,受拉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影响的后现代电影的代表。他们在实际上是一种视觉本位论。
如果将这六类进一步归纳的话,大致是三类:一是影像本位;二是组合本位,三是视觉本位。如果说,后两类“组合本位”与“视觉本位”的分歧不大的话,那么第一类“影像本位”即对影像的理解,存在着很大的歧义。
我们看到,多数理论家们在对影像的把握时,几乎无一例外地提到了影像画面的双位共存性,这种双位共存,或者将影像与观众联系在一起,或者与被摄物联系在一起,影像并不具有独立性。将影像与视像(表征)混淆在一起,本质上仍然是一种从视觉本位出发的表征原则。因此,他们的影像观,其实与艾柯的影像理论是有重大区别的。艾柯的影像符码三层分节说的价值正在于揭示了影像的确定性关系。与艾柯一样,真正坚持影像本位的还有从影像创造力人手研究的德勒兹。而视觉本位则是建立在极大的不确定性上的。.视觉是人类五种感觉(视、嗅、听、触、味)中最为高级的感觉,它的感知行为远离身体的物质性的能力,实际上是一种无意识行为,视觉本质上则表现出一种权力关系。因此,视觉本位具有个人行为的不确定性。电影研究从视觉本位出发,则自然地包含了影像的确定性与视觉的不确定性共存的困惑。
三、影像与表征问题
电影研究的不同本位是基于不同的理论目的的。从表面上看,无论是影像本位还是视觉本位都是建立在电影叙述功能上的。电影的表情达意的功能,促使人们考虑导演与观众在电影意义生产与传播中的作用。但我们看到,如果将电影看作是一门艺术品,就要关注影像的审美作用;如果将电影看作是一种语言,就会关注影像的联结与结构;如果看作是意识形态的生产机制,影像必然会社会化;如果是一种文化,影像则是它的表征……但正如我们前面所提到的,当将影像活动看作是一种正在日益成为我们社会认知的主要形态的话,影像本位不仅是电影研究的本位,同时也是认知的本位。这一本位的核心要求就是影像的确定性。尽管在上文已经涉及到了影像的双位共存问题,在这里我们还要进一步将影像与表征作深入地区分。
1.1长尾理论。
2004年10月,ChrisAnderson(克里斯.安德森)最早提出“长尾”一词,用于反应亚马逊和Netflix等网站的经济和商业模式,当时的“长尾”作为的是统计学中幂律(PowerLaws)和帕累托分布(Paretodistributions)特征的一个口语化表达。ChrisAnderson(2006)提出,只要存储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大,即使是需求不旺或销量不佳的产品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也可以和那些数量不多的热卖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甚至更大。
1.2长尾市场。
长尾市场又名“利基市场”,“利基”一词是英文“Niche”的音译,意为拾遗补缺或见缝插针。PhilipKotler(菲利普•科特勒,2012)在《营销管理》提一书中提出“利基”是更窄地确定某部分群体,这是一个小市场并且它的需要没有被服务好,或者说“有获取利益的基础”。
1.3长尾产品。
根据长尾理论,处于尾部、需求量非旺盛或销售量不畅的产品就是长尾产品。Lew&AlanA(2008)认为在信息不流通的年代,它们往往是被封尘的产品,当信息对称的时候,能够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
2.长尾理论的运用情况。
由于长尾理论是网络时代兴起的一种新理论,其源于描述网站的商业和经济模式。因此该理论首先用于描述网络娱乐和广告媒体市场时,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有学者认为,此理论只适用于数字产业和电子商务等借助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行业。经过发展,学者们尝试将此理论进行推广,推广到其他行业。时小侬(2010)发现银行业通过引入长尾理论,对其信用卡业务进行了重新梳理,并提出招商银行通过运用长尾理论,创新营销策略,成功让自己信用卡成为中国首个盈利的银行。相继有学者将这一理论运用到了中小企业物流发展路径、现代客户关系管理以及电视产品组合等领域。基于此,本文将“长尾理论”运用到电影领域,基于“长尾理论”对其市场营销渠道进行探讨。
二、中国电影长尾产生的原因
ChrisAnderson在2004年提出长尾理论时,指出长尾的价值就在于“只要存储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大,需求不旺或销量不佳的产品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就可以和那些数量不多的热卖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甚至更大[1]”。既然长尾价值之一就是要关注渠道是否能够支持起长尾效应,从而使滞销或者不盈利的长尾产品变为盈利产品,让这部分市场变成“利基市场”。那笔者就从中国电影营销渠道入手,分析在中国电影的营销渠道中,是否存在着长尾?或者说中国电影行业现有营销渠道中亏损的电影制品是否属于长尾产品?文章先从中国电影行业的产业价值链来分析。中国国产电影的营销渠道为:影院、DVD、网络/手机/MP4/新媒体和电视。据统计,中国国产电影的票房总收入中,90%来自影院这一营销渠道。这说明,其他营销渠道国产电影的播放情况并不为零。假如以票房收入为纵坐标,以营销渠道排名为横坐标,就能看出有一条“长尾”,这就是统计中的“长尾分布”。依据这一统计结果,说明国产电影营销渠道中,确实存在着长尾现象。DVD、网络/手机/MP4/新媒体、电视这些营销渠道,正是电影营销渠道长尾现象的构成元素。此外,电影营销渠道中的“二八”现象,说明了中国电影市场的营销渠道问题正是中国电影面临问题的原因所在,营销渠道也是电影产业产生长尾的重要原因。也正是营销渠道这一问题,让其他渠道将有可能承担起让“长尾”部分中的产品转变为长尾产品的可能行。
三、中国电影长尾产品类型
通过对电影行业的营销渠道进行分析,发现在我国国产电影营销渠道中确实存在长尾现象,也就意味着用长尾理论分析电影产品具有可行性。根据有关学者对电视长尾产品的分类方法,将电影产品的长尾类型分为类型长尾、趣味长尾和时间长尾。
1.类型长尾。
中国国产电影按照其表现形式,分为商业片、艺术片和纪录片。根据中国目前的院线上映情况,发现商业电影无疑成为了“二八定律”的有力佐证,商业电影在各影院中基本上是垄断了屏幕。除了特殊推广外,目前还没有记录片主动上到影片的播放计划中。中国国产电影每年年均没有上映的电影接近400部,满足了长尾理论足够巨大的存储的要求,网络营销渠道的使用,又创造了流通渠道足够大的条件。这些没有在影院上映的电影,变成了绝对的长尾产品。
2.趣味长尾。
随着观众的欣赏趣味不断变化,对不同内容类型电影的喜爱程度也不断发生着变化。动作、科幻、喜剧、爱情和文艺等等类型,时而受到观众的喜爱,时而受到冷落。一段时间处于曲线顶端的巨片,随着观众欣赏兴趣的变化,也会渐渐远离顶端,滑入到长尾中,变为长尾产品。曾今深受观众追捧的“无厘头”喜剧的发展历程,无疑是对此现象的有力说明。
3.时间长尾。
实践证明,某部电影长期占领票房首位的情况基本不存在。这使得一部电影在院线播放的时间也越来越短,即便是轰动一时的巨片,其独领的时间也只有短短的几天。随着新影片的涌现,这些曾今辉煌一时的影片,不可避免的跌入了长尾之中。由于电影院线的供需不平衡,大量的电影基本上不可能有复播的机会。随着时间的累积,大量的影片在长尾端聚集。
四、长尾效应拓宽电影市场营销渠道需要的条件
电影产品转变为长尾产品后,要实现长尾效应,即这些产品成功转化成“利基”,形成“利基市场”,需要几个要素的推动。
1.长尾产品的推动力量。
根据长尾理论,处于长尾部分的产品,其市场总量超过热门产品市场总量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接触消费者。互联网不仅是普及的传播工具,而且能降低消费者的接触成本。无法在影院上映的影片或者无法重映的影片,能够在互联网上被观众轻松找到,且成本低廉。通过互联网的推动,让长尾部分的产品突围有了力量源泉。
2.突破消费者的“区域限制”。
截止到目前,国产电影2014年票房已经超过228亿元,现在正朝着280亿元大关迈进。相关研究者认为,2014年的中国电影票房持续快速增长的关键之一得力于中国电影银幕的高速增长。而以我国已有人口总量计算,现阶段6亿城镇人口,平均40万人才能有一座影院,平均15万人拥有一块银幕,还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一方面是巨大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区域的限制,导致以院线为主要营销渠道的影片,不能有效的覆盖观众群体。网络营销渠道不仅能突破“区域限制”带来的影响,还能对目标消费者进行有效覆盖。
3.广泛的参与者。
经麦肯锡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6.32亿,其中每天平均观看网络视频达2.84亿人次,人均每天观看网络视频的时间约2小时,观看网络视频的时间已赶超在电视上花费的时间——每天约1.8小时。巨大的网民总量,为网络营销渠道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基础。于去年兴起的“微电影”,更是将电影市场的各种目光聚集到了网络,各类视频网站及业内人士将发展转向了网络电影。随着草根阶级的加入和各种自娱自乐“电影”的推出,让网络这个营销渠道的巨大潜力展示在众人面前,为电影在这一渠道的发展注入了直接的动力。
4.广告商等利益共同体的推动。
广告商们逐渐转向网络的原因之一是来自电视广告强大的价格压力。比如CCTV-1,短达10秒的广告其播放价格却高达两万左右,而CCTN-1晚间八点左右(黄金时段)的广告更是则高达13万左右。相比之下,在电影中植入广告,投入的费用不仅比电视广告低廉,而且传播效果不比电视差。此外,电视广告的连续播出需要持续投入费用来维持,而在电影中植入广告,只需一次投放就能随着电影的不断播放得到传播。因此,那些由于营销渠道无法上映或者无法重映而跌入长尾的产品,对广告商来说都是有植入价值的。正是这些利益群体的推动,使得电影在网络中实现长尾效应是颇具可行性的事情。
五、利用长尾理论拓宽营销渠道的启示
1.善于利用长尾。
对于众多电影的制片商和发行商来说,受营销渠道的限制,他们的电影产品是无法通过影院上映的,这部分电影产品注定会进入到长尾中。发行商应该明白,长尾中的产品拥有足够的数量,其利润总额也是巨大的。因此应重视网络营销渠道,针对网络观众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网络推广及播放策略,采取有别于院线推广的差异化战略,通过差异化取胜。
2.愿意选择长尾。
根据“二八定律”,停留在长尾的影片意味着观众的漠视、广告商的冷淡、投资的损失。但是,大部分的影片确实别无选择的只能呆在长尾中。不过也应该看到,这部分影片通过网络转变为长尾产品后,被播放的机会更多,播放周期更长。ChrisAnderson的研究显示,非热门的DVD在网上的流行速度是网下的3倍多。一些电影虽然不能创造票房,但是同样能在网上引起观众关注,从而影响观众的情绪,让观众产生后续行为,广告商同样愿意把钱投给这样的电影。因此,没有必要所有的影片都非得挤到院线去,做好自己的定位,充分覆盖长尾的观众,选择拉长拉粗自己的长尾是理智的选择。
3.正确认识长尾理论。
长尾理论提出后,许多学者认为是对传统“二八定律”的颠覆,并以此推论,把长尾理论作为颠覆传统战略思维的圣经。经过相关学者研究,也有学者认为长尾理论是个错误的理论。哈佛商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AnitaElberse(安妮塔•埃尔贝斯)就对此进行了实证研究,让大家对长尾理论有了新的认识。因此,我们需要对长尾理论有正确的认识。长尾理论是在一个信息平台上对现有市场做再次细分和定位,用其分析中国电影市场营销渠道不是要求抛弃影院观众这部分市场。影片经营者不能由于“长尾理论”的存在,而由此对“二八理论”全盘否定,应该认识到“长尾理论”只是一个补充。“长尾理论”是用来提醒经营者们关注长尾商品,不是要经营者忽略热门商品的存在,而且“长尾理论”也给经营者提供一个新的营销思路:在特定的消费市场,我们完全可以走一条新路来开发新的利润点。
六、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电影长尾效应的实现与利用离不开网络这个平台,在目前中国国内的网络运营中,面临不少的挑战。其中最大的威胁来自盗版影片的泛滥。一方面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或者是监管成本的高昂,另一方面是由于国人法制意识淡薄。因此,电影投资人通过卖给网络媒体网站盈利的途径受到了削弱,一定程度影响了电影市场的长尾效应。面对这样的挑战,建议从以下方面应对:
1.与网站运营商联合。
网站运营商需要生存,点击量是其生存基础。电影在其网站的投放与宣传,一方面给网站带来点击量,另一方面给电影供应商提供了营销渠道保证。两者互利合作,共同保护自己的利益。
2.组建自己的网络视频播放网站。
相对于其他受制第三方的营销渠道来说,电影供应商组建自己的视频播放网站,能够将营销渠道掌握在自己手中,从而将自身利益最大化。
3.关注电影衍生市场。
电影市场长尾产品要盈利,就需要大量的网络消费者。既然盗版无法阻止,干脆免费放开网络播放版权,让消费者有尽量多的几率接触该影片。电影供应商通过关注电影衍生品市场,通过网络的传播让衍生品繁荣。例如像电影的同名小说、玩具、收藏纪念光碟等。
据相关调查显示,很多酒店在利用微博进行宣传时,没有对酒店的品牌进行合理的定位,形象档次不够清晰,并且,酒店微博营销的目标不够明确,使得酒店微博出现各种信息,严重影响酒店的实际形象和宣传效果,无法达到提高营销效果的目的。
1.2针对性不强,互动性不高
酒店在利用微博进行网络营销的过程中,没有根据酒店的发展需求和特色,有选择性地吸引客户,过多注重吸引大量粉丝,反而影响酒店微博的营销效果。很多酒店的微博都不具备较强针对性和较高互动性,只是将其看做普通的信息平台,没有对客户的反馈信息给以高度重视,使得酒店微博的营销效果不明显。
1.3原创信息较少,转载情况较多
对酒店微博的刷新情况进行整体分析发现,62%左右酒店微博的信息都不是原创的,只有少部分酒店的微博是原创的,并且,酒店微博的传播力、活跃度和覆盖度等都比较低。只有少部分原创微博才能获得客户的真实反馈,具有一定互动性和交流性。
1.4没有足够的吸引力
一般情况下,酒店微博会将企业文化、相关产品等方面的信息到微博上,以吸引更多的粉丝。但是,在撰写相关信息时没有注重形式、内容的甄选等,使得信息过长、广告性质太强,最终缺乏足够吸引力,影响阅读速度和效果,最终降低酒店微博的热度和客户的参与度。
2基于新浪平台的酒店微博营销策略
1当前电力营销工作的现状
1.1市场营销管理意识淡薄我们必须高度认识电力营销是电力企业的核心业务,电力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市场营销的需求,电力产品销售困难、供电服务质量差、服务体系不健全、不能完全适应电力需求的增加,这些都制约着电力销售,使得电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形成了电能需求量大但供应不足和电力企业销售困难同时并存的矛盾性电力市场。因此必须完成从生产管理为主到市场营销管理为主的转变,转变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1.2营销管理机制与信息化不相适应信息化的主要特点是方便、快捷、高效,其基本要求是信息处理标准化、统一化。而目前用电业务流程都是在传统用电营销体制下制定的,程序复杂,环节太多,与当前电力营销信息化建设要求不相适应。加之基础管理工作薄弱,现有用电客户的一些营业档案和基础资料不全,直接导致一些业务传票无法正常传递,有关信息也无法得到共享。
1.3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存在风险与不足目前电力营销信息管理系统存在很大的安全风险:一是技术风险,由于电力营销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上有一定缺陷,造成系统不稳定或不安全漏洞较多,如非法用户或电脑黑客可轻易地入侵系统、电费统计有时会出现重复或遗漏等;二是误操作风险,误操作风险主要指系统维护和操作人员无意识的误操作带来的风险,如电价标准修改时因出错而造成的电费误算;三是违规操作风险,违规操作风险主要指个别系统维护和操作人员可能利用工作之便,采用隐蔽的技术手段,蓄意对某些重要数据进行更改而造成的风险。
1.4电力营销调查存在着不科学、不合理的情况,容易造成决策的失误尽管我国多数供电部门在电力销售业务中开始应用了计算机技术但就全行业而言,还是零散的、低水平的,就给电力行业的发展以及电力用户带来了障碍。在大多数的情况下,电力营销还是纯手工操作,营销手段相对落后,使电力营销调查不尽科学、合理,容易造成决策的失误。
2对电力市场营销管理的思考
确立新的营销观、建立适合当前市场需要的营销体系是电力企业在新的形势下的必然选择。首先,强化全员营销观念的树立、合理设计营销组织体系,保证各项营销策略落到实处。其次,加强对市场需求预测的研究,搞好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提高市场预测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做好市场变化的跟踪分析,开发并形成目标市场分析软件系统。第三、坚持“电网是基础,技术是支撑,服务和管理是保障”的原则,强化电力营销策略的落实。充分利用目前城网、农网改造的大好时机逐步解决供配电网络的“瓶颈”,建立现代化安全可靠的配电网络。并运用先进的通信、网络、计算机技术,为客户提供高效的、全方位的优质服务,以严格规范的管理对各项业务进行监控,才能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
3加强电力市场营销管理的建议
要做好电力营销管理工作,光有市场营销理念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针对自身存在的薄弱环节,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才能在市场中处于不败之地。具体而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3.1建立新型的营销管理体系尽快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营销管理体系,为客户提供安全、可靠、经济的电力和快捷、方便、高效的服务,其职能相应转变到市场策划与开发、需求预测与管理、业务发展与决策、客户服务与支持、电力销售与合理管理、公共关系与用电咨询、抄表收费与电费电价等方面,全面开展电力的售前、售中、售后的一条龙服务,形成以客户服务中心为核心的电力营销管理体制。
3.2完善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开展调查研究,摸清当前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各个环节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集思广益,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研究和判别,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建立预警机制,提前防范风险,要落实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对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进行不间断跟踪和监控,以便及时发出风险预警。开展事故演练,提高应变能力,要适时开展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全局性瘫痪、系统全局性出错、电费被挪用划走等突况下的事故演练,提高抗风险能力。超级秘书网
家用电冰箱技术已经十分成熟,目前,随着现代计算机模糊技术的渗入,数字智能化冰箱逐渐问世。一般地说,电冰箱既有复杂多变的电气控制系统,又有不易辨别质量的制冷管路系统。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控制;前者相似于人体的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后者类似于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压缩机即其“心脏”)。要是一处不正常,电冰箱的制冷效率就会降低,工作性能就会反常而不稳定,严重者还会导致无法正常运行。而“望闻问切”这一技巧也同样可灵活应用于电冰箱的维修中。
一、“望闻问切”在电冰箱检修中的应用
1.“望”是指用眼睛去观察或用仪表去测量电冰箱各部分的情况。利用视觉观察故障电路中的元器件,是否有不同于正常元器件的外部特征。如:电阻体是否变黑脱落;晶体元件是否开裂;电容器是否爆裂或鼓胀;集成电路或功率器器件的引脚是否虚焊、脱焊,是否锈蚀;是否有新更换的元件;电路板上的元件引脚周围的基板颜色是否有明显的差别;电感元件外封装层是否变色或烧焦,漆包线颜色改变是否明显等。用万用表检查电源电压的高低、电动机绕组电阻值是否正常;用兆欧表测量电冰箱的绝缘电阻是否在2MΩ以上。若各项指标正常,则可以通电试运行。
用电流表测量启动电流和运行电流的大小,然后打开箱门看蒸发器的结霜情况。如果电流数值不符合规定或蒸发器结霜不均匀(或者不完全结霜),则是不正常现象。用温度计测量冰箱内的降温速度,如果降温速度比平常运转时有明显的减慢,则是反常现象。检查制冷系统管道表面(特别是各接头处)有无油污的现象,如果有油污,说明有渗漏。
2.“闻”是指用耳朵去听电冰箱运行的声音。如电动机是否运转、压缩机工作时是否有噪声、蒸发器内是否有气流声、启动器与热保护继电器是否有异常的响声等。若听不到蒸发器内的气流声,说明制冷系统有堵塞。
3.“问”就是在搞调查研究,是冰箱维修的第一步。临床上,不问情况急于开处方的医生必定是个佣医,家电维修讲究的也是这个“问”字。
首先,有的问题是属于用户使用不当所引起。例如冰箱位置放置不合理,靠墙太挤,有障碍物影响通风散热或有日光等热源使其环境温度局部过高,都会造成压缩机过热而迫使保护器过早动作进入保护状态,有时保护器的复位时间也相应延长,从而导致压缩机开少停多,制冷效率下降。所以,“问”是指向用户仔细询问电冰箱的运输、使用环境及使用过程中的各种情况并详细记录,以备分析故障时参考。
4.“切”是指用手触摸冰箱各部分的温度。电冰箱正常运转时,制冷系统各个部件的温度是不同的。压缩机的温度最高,其次是冷凝器,蒸发器的温度最低。
(1)摸压缩机运转时的温度
一般室温在+30℃以下时,用手摸感到烫手,则属压缩机温度过高,应停机检查原因。
(2)摸干燥过滤器表面的冷热程度
正常的温度应与环境温度差不多,手摸上去有微温的感觉。若出现显著低于环境温度或结霜的现象,说明其中滤网的大部分网孔已被阻塞,使制冷剂流动不畅,而产生节流降温。
(3)摸排气管的表面温度
排气管的温度很高,正常的工作状态时,夏季烫手,冬季也较热,否则就不正常。
(4)摸冷凝器的冷热程度
一般一台正常的电冰箱在连续工作时,冷凝器的温度为55℃左右。其上部最热,中间稍热,下部接近室温。冷凝器的温度与环境温度有关。冬天气温低,冷凝器温度低一些,发热范围小一些;夏天气温高,冷凝器的温度也高一些,发热范围大一些。
此外,低压吸气管温度低,夏天管壁有时结满露水,用手摸发凉;冬天用手摸则冰凉。
经过上述的“望”、“闻”、“问”、“切”之后,就可以进一步分析故障所在部位及故障程度。制冷系统彼此互相连通又互相影响,因此要综合起来分析,一般需要找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故障现象,由表及里判断其故障的实际部位,以减少维修中不必要的麻烦。平时多望、多闻、多摸,体会不同季节、不同环境下的不同感觉,当冰箱出现故障时,就容易根据这三方面的感觉判断出电冰箱的故障部位。
二、维修实例
(1)一台东芝GR204E电子控制式电冰箱不制冷
故障分析与检修:通电给电冰箱,用耳朵靠近压缩机听它是否运转,发现压缩机忽转忽停。通电五分钟后用手触摸压缩机与冷凝器皆不发热,而蒸发器也未开始制冷。卸下冷藏室内的热敏电阻,测其阻值正常。测过热、过流保护器良好,测压缩机线圈良好,卸下冰箱后背上侧外板,测电控板上保险管、压敏电阻良好。测变压器副边有交流输出,测整流有+14V直流电压输出。检查接插件时,通过观察发现有多处锈蚀。于是询问用户平时使用电冰箱的情况与位置,继而推断造成锈蚀的原因是:冰箱放在厨房内,冰箱内的控制板长期受蒸气侵蚀。关机,用95%的酒精清洗接插件的锈蚀处10分钟后插好接插件,并建议用户把冰箱移至厨房外通风良好的地方。通电试电冰箱,故障排除,冰箱恢复制冷。
(2)一台东芝GR204E电子控制式电冰箱压缩机运转不停
故障分析与检修:经询问用户平时通电使用电冰箱时的制冷情况,得知通电后按下“除霜按钮”电冰箱压缩机仍运转不停,时间久后箱内温度过低。通电给电冰箱,听到压缩机运转正常,说明制冷系统正常,通电十分钟后用手触摸冷凝器蒸发器压缩机排气管及干燥过滤器的温度皆属正常。由此可推断此情况一般多由控制继电器RY01触点粘连造成。由于压缩机电机绕组的电感作用,串接在压缩机电机绕组中的控制继电器常因触点粘连而不能断开,造成压缩机不停。检查是否粘连的简便方法是:按下除霜按钮,如果压缩机仍不停机,可判断为控制继电器存在故障。另外,Q802⑥脚的电位V6低也会造成压缩机不停,即冷藏室温度传感器的温度特性变差,温度降低时其中阻值不再增加或增大不明显,就使V6的电位值偏低,造成压缩机不停。当传感器有故障时,应更换新的传感器。如除霜时压缩机仍不停,可检查VT811是否击穿。可用万用表直流电压档测量启动继电器RY01线圈有无工作电压,如有直流电压(约13V)说明管已击穿,如无直流电压说明VT811正常。也可检查二极管VD803,如此管断路也不能停机。关机。经测量,测得三极管VT811已被击穿,C、E极短路,更换三极管VT811。通电试电冰箱,故障排除,按下除霜按钮S101后,压缩机可以停止运转。
(3)一台东芝GR-204E牌电冰箱,按下除霜按钮不除霜
故障分析与检修:先询问用户冰箱的故障情况和表现,再察看冰箱里面,看到蒸发器表面结的霜层很厚,由此可知冰箱的除霜电路部分已出现故障。检查操作盘上按键接触良好,拆下冷冻室传感器,测量电阻良好,测除霜加热丝和温度熔断器良好。测控制板VT812三极管击穿,VT812击穿后,继电器RY02不吸合,使除霜加热丝无法接通。更换三极管VT812。通电试机,按下除霜按钮,正常除霜。
在电冰箱的故障中正确使用“望闻问切”技巧,结合万用表的测量,举一反三,能快速排除电冰箱的常见故障
2资产管理系统智能化
在三维动画电影生产过程中,海量动画数字资产管理中容易出现数字资产遗失、泄漏、检索困难、重复利用率低和3D工程文件查看困难等问题。故资产模块应具有以下功能:(1)与动画生产流程和生产工艺紧密结合,对动画生产前期、中期和后期的动画生产元素涉及的数字资产采用基于智能分类技术对三维动画电影素材资源库中的素材进行统一管理和控制。(2)基于图象的颜色特征、形状特征、纹理特征与其他特征的检索技术进行交互和结合,以实现综合的多特征查询功能。
3智能化的渲染系统
为了使渲染结果更加迅速、逼真,优化动画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节约生产成本。渲染系统应具有如下功能(1)系统可将渲染节点自动注册到调度服务器上,调度服务器可即时更新渲染节点的状态,以帮助用户或管理员定位出问题的节点。(2)调度服务器可计算最佳的帧分配方案,在用户尽量少的干预下自动分配渲染帧,实现渲染节点最优化的负载平衡。(3)调度服务器可自动处理各类软硬件错误,如果渲染节点上的渲染软件遇到问题使渲染不成功,能将比较全面的日志信息回馈给用户或管理员,以快速定位和解决问题。(4)渲染系统应具备不依附其他三维软件独立运行的渲染软件,记录场景内所有元素之间相互影响的信息,通过内置的预制材质、灯光、特效等素材库可以快速方便的修改场景的各项参数,迅速得到想要实现的最终效果。
4表情捕捉系统
表情捕捉系统主要的主要功能是用来实现动画制作中角色面部动作的真实采集和制作,通过捕捉制作人员的面部表情的同时生产面部的三维数据,供后续制作工具使用。该系统应具有以下特征:(1)支持多用户。每个用户都应拥有自己的数据模型,以便进行更精确的匹配。(2)表情混合操作每秒达到1800次以上。(3)每秒50帧实时40000面的预览模型。(4)每秒50帧3D数据采集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