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生态畜牧业大全11篇

时间:2022-10-28 22:38:0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生态畜牧业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生态畜牧业

篇(1)

“扎实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及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走出一条具有高原特色海西特点的现代高效生态畜牧业发展之路。”以这个目标作为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海西,先后制定并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高效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意见》、《海西州推进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奖励办法》,建立激励机制奖励先进、鞭策后进,极大地调动了牧民群众参与生态畜牧业建设、合作社争先创优的积极性,成为引领牧区生产、组织、分配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有力抓手。

“梅陇”破荒畜牧业跨越发展

2008年,在天峻县梅陇村开展的全省生态畜牧业建设试点工作,成功探索出了“以草场承包经营权、牲畜折价入股,劳动力专业分工,生产指标量化,用工按谌〕辏利润按股分红为主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股份制经营模式”的“梅陇模式”涌向潮头,成为该州生态畜牧业建设的主推模式。

至今,在全州牧区150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7个生态畜牧业联合社依然可以看见梅陇模式的身影,初步实现了草地畜牧业资源集约化、资产股份化、生产专业化等向好环境,开创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生共赢”的草地畜牧业生产新局面。

梅陇模式的成功在海西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不断创新和丰富生态畜牧业建设发展的写照。以此模式作为辐射覆盖,在海西各地已经不只是一个梅陇模式,更多的是根据各地鲜明特色而探索出的一个个诸如“转产转业型”“社企联姻型”“三产拉动型”“联合三产型”等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生态畜牧业发展新模式。

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新模式的推进,改变了过去合作社“眉毛胡子一把抓”的不足,组织调动了牧民参与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的积极性,实现了自我发展,加速了国家政策导向的落实。而且,改变了过去项目到户、分散建设的方式,以全新的“支部+合作社”的组建模式,实现了牧区基层组织和生态畜牧业建设相互促进,在提升合作社模式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额外惊喜。

截至目前,该州近82%的牧民已自愿加入合作社,部分牧业村社入社率达100%,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这让更多的牧民群众参与到了生态畜牧业建设当中,共同参与建设、共同致富成为大家一致的目标。

股份“改造” 合作社“如虎添翼”

倾力推进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造是海西自梅陇模式后的又一大重要举措。在推进工作中,海西以提升生产要素整合、优化畜群结构、完善规章制度、规范运行管理等为主要内容,这些工作的一一推进,无疑为当前合作社的发展注入了崭新的内生动力。

截至目前,该州38个试点合作社扎实推进草场整合划区和畜群重组工作,有序开展数据统计、建档立卡、股权证填写等步骤。经过相关部门统计,该州试点合作社入社牧户已达到1599户,整合草场面积1624万亩,整合牲畜29.3万头(只)。

股份制改造主要通过生产要素资源重组,开展牲畜组群、种公畜集中管理、牲畜鉴定和选种选配,畜种、畜群结构得到优化,草地资源得到了合理配置利用,打破以往以家庭为主的小而散的生产方式,进而向以合作社为载体的股份制发展方式迈进。目前,该州规范运行股份制经营的合作社能繁母畜比例由前5年的40%左右提升至70%以上。

在积极推进试点单元建设的同时,海西按照“坚持主次兼顾,统筹推进”的原则,积极鼓励非试点合作社在没有列为试点合作社的情况下,主动作为,积极投身于试验区建设。

像都兰县艾里斯台和科学图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就率先成为试点外的股份制改造成功样本。艾里斯台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已经被查汗西里联合社吸纳为成员社,迈出了联合社由村级联合向跨乡镇联合的第一步;都兰鸿格尔、茫崖行委嘎斯浩特、格尔木明根台吉3个生态畜牧业联合社的24个成员社股份制改造工作正在推进中。

项目建设产业发展“根深蒂固”

13个试点合作社产业发展项目、21个大学生领办合作社创业基金项目、12个试点合作社发展能力提升项目等一批项目的稳步推进,为海西全面推进生态畜牧业产业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政策保障。

重点推进合作社畜产品品牌建设项目,充分发挥海西畜牧业资源优势和牦牛、藏牛、茶卡羊、蒙古羊等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以打造绿色、有机畜产品特色品牌为目标,加快了天峻县玉舟联合社玉舟藏羊牦牛、格尔木那陵格勒合作社蒙古羊、乌兰巴里河滩合作社茶卡羊等一批地理标志产品的品牌商标建设,实现了资源优势向产品优势、品牌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变。

针对天峻县有机畜牧业生产体系建设,完成有机藏羊牦牛认证工作,取得了有机产品活畜认证证书,认证范围覆盖天峻县10个乡镇,认证藏羊28万只、牦牛9.6万头。完成6个有机生态牧场和8个有机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同时,扎实推进高效养殖技术推广项目,从项目实施效果来看,实现了母畜营养均衡、繁殖率稳步提升、幼畜断奶期提前的目标,加快了幼畜出栏,经济效益明显。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老干部领办合作社发挥了“事半功倍”的帮带引领作用。涌现出了以王洛、李科等一批退休老干部帮带合作社的典型,他们中有的担任合作社理事长,有的担任工作顾问,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优势特点,破解了畜牧业产业化发展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贴近了与当地牧民的关系,为合作社在决策、政策、技术、服务支撑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强强联动畜牧业发展“新业态”

“构建生态畜牧业联合社经济实体是破解当前合作社产业发展规模不强,有效带动生产经营能力薄弱,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过程漫长,品牌建设和畜产品附加值不强等诸多问题的有效载体。”在海西州生态畜牧业建设发展研究中有这么一段文字,揭示出发展联合社的必要性。

如果把合作社比作是各村独自发展的“小集市”,那么联合社就是跨入专业化和规模化的“大超市”。联合社主要通过鼓励和引导,按照“科学管理、统一规划、地位平等、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等原则,自愿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实现规模化和多元化发展。

在2个县级联合社和5个乡级联合社中成员社覆盖面已达到63个,形成了跨村社、跨乡镇的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格局。

为了推动联合社规范化建设及后续产业发展问题,在联合社下面设立滚动发展基金,制定了联合社滚动发展基金管理办法,扶持联合社成员优势特色产业,有效地促进了产业的发展。先后投入滚动发展基金963万元,用于联合社饲草料加工厂、规模养殖场、屠宰加工厂及综合大楼、引进优良等级母畜等一二三产建设。

天峻县草希生态畜牧业联合社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不断壮大起来的。在生格乡党委政府的引导下,用好、用活草原生态补奖资金,率先开展了联合发展三产建设,筹集1200多万元资金,在县城建设了一处集住宿、民族特色餐饮为一体的生格大酒店,占地面积达1万余平方米,所得收益实行按股分红,实现了“一产”支撑“三产”、“三产”反推“一产”发展的多产融合互动机制模式。

同r,联合社还专门成立了牲畜防疫、剪毛、畜产品及饲料拉运等专业综合服务队,在服务于成员社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专业综合服务队还将通过“走出去”的方式,开展有偿服务,壮大和提升联合社专业化服务水平,有效发挥联合社辐射带动作用,做到有的放矢。

随着生态畜牧业联合社的稳步推进,其影响力和辐射面正在不断向农牧区纵深推进,经济效益和品牌效益凸显。目前,部分非试点合作社积极递交申请,纷纷要求加合社“抱团”经营,都兰县宗加镇12家合作社、格尔木乌图美仁乡9家合作社和茫崖行委3家合作社主动参与成立乡(镇)级生态畜牧业联合社。

服务“加码” 激发新活力

海西州在推进试验区建设中,围绕规范合作社财务管理、建立融资服务机制、夯实产业发展等基础方面,多措并举,创新服务,激发合作社发展活力。

通过组建生态畜牧业合作社金融服务中心,加快了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进程,促进了合作社规范运行和组织化程度提升,为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了坚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并且以合作社需求建设为导向,建设内容按照合作社理事会提议、社员大会表决、县农牧局审查、州农牧局审核批复、省农牧厅备案等程序确定,推行项目建设资金折股量化,加速合作社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

另一方面,积极探索生态畜牧业社会化服务和政府购买社会化服务的新路径。牵头组建成立了以财务管理、技术服务和政策宣传、项目咨询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机构,开展生态畜牧业购买社会化服务,已在规范合作社财务管理和组织运行方面取得了实效。

篇(2)

1.1概况

武川县位于中部,是通往北部草原和二连口岸的重要门户。全县辖3镇5乡,93个行政村,964个自然村,总人口17.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1万人。全县辖地面积710万亩。其中,耕地面积220多万亩(水浇地占了18万亩),天然优质草牧场373万亩。当地农民历来以种地养畜为生,发展畜牧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条件。改革开放以来,依托优势,坚持“农牧并举、农牧结合”的发展思路,重视畜牧业生产,逐步实现由靠天养畜向建设养畜转变。2006年以来,结合县域实际,以蒙羊公司为龙头,建立了山区乡和远离公路的丘陵乡村为基地的肉羊产业链。以伊利、蒙牛为龙头,可镇和黑色公路沿线的乡村为基地的奶牛产业链初步成型。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格局已具雏型。2011年6月末,全县家畜存栏达到82.05万头(只),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350元。生态畜牧业已成为全县农村经济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今后农民增收具有后发优势的特色产业。

1.2发展生态畜牧业优势

1.2.1有基础

1984年以来,县委、政府就提出农牧结合战略,重视扶持畜牧业发展,经过努力,畜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牲畜总量实现了翻番,主要畜禽产品的产量翻了一番,畜牧业生产条件有了明显改善。

1.2.2有潜力

武川县是以农牧为主体的经济区,不仅天然草场广阔,而且耕地面积大,具有退耕种草的条件。此外,粮食和农作物秸秆充足,还有大量的糠、麸、饼、粕、山药渣等农副产品,这些资源目前还没有充分利用,如果科学合理开发利用,饲草料有保障。

1.2.3有市场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动物性食品需求量也会逐年增加。特别是加入WTO后,畜产品以其纯天然、无污染的品牌具有更加有利的竞争优势,市场前景广阔。

1.2.4有政策

保障中央、自治区、呼市均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大力扶持发展生态畜牧业。同时,县委、政府也制定了加快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支持畜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畜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更加有利。

1.3存在问题

生态畜牧业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与区域总体经济飞速发展的形势极不适应,在县域特色经济中还没有完全充分发挥其作用,且所面临的困难和深层次矛盾越来越显露出来。

1.3.1养殖方式

转换发展不平衡多数农民对舍饲养殖认识跟不上,仍沿袭传统养殖、粗放经营,标准化生产程度低。1.3.2养殖技术推广亟待提高生产方式落后,出栏率低,效益差。肉羊养殖科技含量不高,快速育肥出栏少,产业意识薄弱,导致了出栏率低、周转慢、效益差。1.3.3草畜矛盾突出现有退耕地、人工草场科学利用程度较差,人工种草规模小,种草力度不强。1.3.4企业加工能力不足,产品生产链条短没有大型肉羊加工企业,只有几家小型屠宰场,而且其产品以出售整羊为主,深加工落后,羊肉产品单一低档,尚未实现优质优价和优质品牌肉生产,不具有市场竞争力,大部分出栏羊流向外地,在肉羊生产各个环节(如毛、革、下水)不能实现产品多层次、高附加值。1.3.5资金馈乏肉羊产业融资不畅,规模化肉羊基地生产资金断链现象严重,农户融资更为困难。

2发展策略

2.1发展思路

进一步优化农牧业结构,不断提高生态畜牧业在大农业中的比重,继续大力扶持以规模化、标准化、工厂化养殖为重点的肉羊、绒山羊养殖和特种特色养殖。增加科技含量,改善畜种品质,强化草原建设,提高养殖效益,使养殖业真正走上生态保护与舍饲圈养良性互动的高效、科学发展之路。

2.2发展模式

通过龙头企业的示范引导带动及技术支撑,逐步完善以农户为主的家庭农牧场、中心养殖户及单元养殖户、以公司自建的标准化养殖场和以移民区为主的养殖小区5种模式,形成模式化、多层次养殖群,使全县优质肉羊数量迅速上升,肉羊产业上台阶,建成全国最大的优质肉羊基地。

2.3发展对策

2.3.1坚持以草定畜,着力发展草产业加大种草力度,将产量低、效益差的旱坡地退耕还草,恢复生态植被,逐步打造自己的草原,建成避灾型立体网络式生态畜牧业发展格局。要充分利用人均耕地多这一优势,坚持“草当粮用,草当粮种”的思路,调整种植结构,大面积种植高产优质的一年生和多年生牧草,彻底解决畜草矛盾,理顺农牧关系,实现转化养殖增收。

篇(3)

加快发展生态畜牧业是农业发展新阶段的战略任务在当前我国的畜牧业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引导生态化的发展战略,不仅能够带动种植业的发展,也能够促进我国农业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吸纳农业富余劳动力,更加有效、合理的配置农业资源,促进农民的增收。不失时机地加快生态畜牧业发展市场需求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肉、禽、蛋、奶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特别是绿色食品的市场需求量空前提升,为此,加快发展生态畜牧业,有效平衡好养殖业和种植业之间的关系,满足市场结构的需要,提高畜牧业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尽快把生态畜牧业发展成一个大产业调整生态畜牧业发展布局,变革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的转变,提高畜牧业的产值比重,增加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切实将生态畜牧业推动到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上来。

篇(4)

生态畜牧业概念是在草原畜牧业发展环境恶化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具有时展的特性与意义,对于生态畜牧业的定义是根据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规律,食物链原理、生态位原理以及结合了当代技术发展的成就,力图构建以畜牧业为主,农、林、草、牧、副、渔协调发展的新模式,并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搭配,打造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之间的协同发展。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具有着如下的特点:

1.1整个系统仍是主要以畜禽养殖为主,只是通过合理的搭配与调整,实现内部各元素之间的合理发展,共同发展,各部分之间相辅相成,互相共生,实现了各资源之间的可持续发展。

1.2在生态模式当中,各元素都很重要,如果当中某一元素出现问题,都将影响到整个系统内的正常运转,破坏彼此之间的平衡。

1.3生态畜牧业力图实现其内部之间能源与物质的循环流动,实现整个系统内的资源共享,让系统内的废弃物和污染物逐步减少,实现了效益与环境优化的核心统一。

2生态畜牧业发展策略

2.1科学规划,构建和谐发展的畜牧发展模式

在整个系统当中牧草作为第一生产力,在畜牧业发展之中起到着关键的作用,要想发展畜牧业必须要拥有完善的草原植被,加快人工草场的修建,树立“立草为业,以草兴牧,以草富民”的观念,科学合理控制草场载畜量,让其维持稳定可持续的生产力,另外,做好牧草品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构建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有效的防止草场的退化。

2.2做好季节性规划,提高培育技术

牧草有着积极性特点,所以培育养殖要根据季节性变化,做好培育计划,在牧草生产旺盛期养畜,在枯草期出栏,并根据牛羊生长规律,打好“时间差”、“空间差”,以时间争空间,以空间夺时间,进行资源合理配置,改变传统牧业养殖的“长周期”观念,实现草畜之间的同步发展,保持生态平衡,从而提高畜牧的周转率、出栏率和商品率,以此增加经济效益。

2.3构建完善的物流、能流生态体系

畜禽可以先用饲料进行喂食,之后畜禽经过排泄,再将发酵处理后的排泄物在喂食畜禽或者喂鱼,鱼塘的淤泥还可以添加到土壤中增加土壤的营养,从而提高农作物的生产总值。以上就是利用了食物链的关系。利用此类循环,能够使物质和能量的到循环的流动。最常见的生态体系可分为:鸡粪-猪粪-养鱼-鱼塘泥肥田-农作物;农作物的茎和叶-养羊、兔、牛-粪喂猪-猪粪-沼气-沼渣-蚯蚓-鸡等有机循环。这些循环链,把本来已经不能再利用的东西又充分的得到了利用。将物质和能量的潜能发挥到最大,从而提高了农牧业的总产值,又将土壤的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维护了自然界生态的平衡发展。

篇(5)

中图分类号:F32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1-0026-03

1.甘肃省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甘肃畜牧业呈现稳步发展态势,基本实现了由家庭副业到支柱产业、从短期经济到买方市场、由传统经营向产业化经营的重要转变,畜牧业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之一。

1.1 畜牧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作为拥有全国五大草原牧区基地之一的甘肃省,其畜牧业经过20多年的长足发展,基本实现了由家庭副业到支柱产业的历史性转变,已成为兴省富民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十五”期间,甘肃省畜牧业产值总量接近翻一番,农民人均牧业收入增长了71.4%,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3%。截止2006年底,全省有45个县畜牧业产值超过农业产值的30%,其中13个县在40%;在21个民族县(市)中、畜牧业在很大程度上挑起了振兴民族经济的大梁;在20个牧业和半牧业县中、畜牧业擎起县域经济的半边天,其中有7个县农牧民达到小康水平。畜牧业生产方式和养殖水平有了新突破,全省畜禽总饲养量增长了40%,养殖小区达到1130个。市场有效供给能力明显增强,全省肉、蛋、奶产量分别增长53.03%、32.41%、169.80%。在城乡居民整个“菜篮子”消费支出中,畜产品所占的份额达到三分之二。产业化发展开始提速,全省各类畜牧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721个,带动农户80万户。以草食畜为主的畜牧产业已成为全省重要的支柱产业。

1.2 畜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草原生态恶化严重威胁着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甘肃省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由于自然条件变化,滥垦乱采,加上草场承包后,因长期超载放牧、管理不善等原因,导致草原退化、碱化和沙化严重。例如甘南州草原的亩均产草量由1980年的374公斤降至2006年的250公斤。草原生产力的大幅下降严重威胁着牧区的生态平衡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1.2.2 畜群结构不合理。牧民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加上部分牧区存在“牧民富不富,就看牧畜数”的陈旧意识,造成牲畜出栏率低,生产周期长,成年牲畜、老残畜比例过大。

1.2.3 管理方式粗放落后。畜牧业靠天养畜、粗放经营的管理方式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部分牧区大牲畜尚无固定棚圈,甚至有些生产母畜也没有固定棚圈,造成牲畜死亡率较高。

1.2.4 服务体系不完善。甘肃省畜牧业以草畜为主,但目前全省草原水利基础设施几乎空白,良种繁育场少,品种改良手段落后,加上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畜牧产品市场体系和信息体系不完善,特别是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十分薄弱,县乡两级畜牧兽医站经费缺乏、手段落后,很大程度影响了畜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1.2.5 龙头企业少,畜产品加工缓慢。由于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数量少,辐射带动力不强,尤其是省级以下牧业龙头企业受技术、管理、信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规模普遍小、效益低、产业链衔接不紧密,加工水平低,市场竞争力差。

2.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必要性

2.1 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少,要求畜牧业遵循持续利用的原则

畜牧业资源是直接关系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甘肃省畜牧业资源却面临着日益短缺的威胁。首先,可利用土地贫瘠且日趋减少,全省耕地中有三分之二以上是坡地,大部分可耕地较为贫瘠,垦殖率低,其中,坡度大于25度的耕地就占耕地总面积的14.15%。其次,草地退化严重,牧草生长季节短,枯草期长。全省天然草地约有90%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达中度以上退化程度的约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33%,在现有天然草地中带有荒漠化性质的草地比重高达38.5%。全省天然草地“三化”(沙化、退化、碱化)面积达713万公顷,占全省可利用草地面积的44.4%。另外,在甘肃省的畜牧业发展模式中,有许多模式仍然是依赖资源的过度消耗来提高食物生产能力的,不少地方因资源耗竭而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制约了畜牧业生产的正常发展。因此,只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充分利用和节约有限的自然资源,实现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和能量资源的综合多级利用,才有可能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2.2 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要求畜牧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由于长期重开发轻环境保护,忽视生态平衡,致使畜牧业生态环境破坏日益加剧。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草原退化十分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城乡农牧业生产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畜禽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病时有传播,直接危害人畜的生命安全,限制了畜牧业的长足发展。这些生态环境恶化的现实,迫使战略选择上,必须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以扼制畜牧业生态环境的继续恶化。

2.3 人口压力不断增加,要求选择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模式

由于城镇化等原因,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粮食产量不断下降,人畜争粮矛盾日益突出。为了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和增加畜禽产品的有效供给,保证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力发展节粮型生态畜牧业,是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4 甘肃省的农牧业产业特征,促使其走生态畜牧业之路

由于甘肃省粮食生产成本特别是主要农产品粮食和棉花成本高、价格高、运输距离长,与其他产粮、产棉省区相比,缺乏竞争力,利润率低下;另一方面,甘肃省在畜牧业(牛奶和羊毛除外)特别是牛羊肉生产及其皮毛的深加工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是全国细毛羊战略重点基地之一,全省细毛羊存栏数,仅次于新疆、内蒙居全国第三位。因此,甘肃省发展生态畜牧业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3.发展生态畜牧业的优势及机遇

3.1 发展生态畜牧业的优势

3.1.1 具有发展生态畜牧业的优越气候条件。甘肃省地处西北内陆,地域跨度大,有独特的气候条件、地理条件和生态条件,属农牧交错地带。很多地区因农业生产主要以传统方式为主,工业污染较小,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优良,是发展绿色畜牧业和生产绿色食品的优势区域,尤其对于发展以资源、气候为生产基础的生态畜牧业提供了优越环境,发展草食畜牧业的潜力巨大。

3.1.2 具有发展生态畜牧业的饲草饲料资源。一方面,截止2005年底,甘肃省共有牧草地1429.94万公顷,居全国第5位。其中可利用天然草场面积2.41亿亩、农作物秸秆1200万吨(利用率仅为25%左右)。仅此两项,理论载畜量850万个羊单位(秸秆利用率每提高1%,就可多饲养16万个羊单位)。2003年全省人工种草保留面积1540万亩,居全国第一位;人工种草面积年均增长率为11.8%。人工草地生产的优质青干草可饲养2994万个羊单位,基本实现了种草养畜、草畜平衡、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在甘肃省农区,农民有饲喂草食家畜的传统。农区和半农半牧区还有大量的天然优质饲料,如玉米秸秆、优质苜蓿、饲用甜菜等,其储量和质量均远远超过东部地区,这也为甘肃省发展牛羊产业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物质基础。况且农区农作物秸秆利用率很低,如果将农作物秸秆和副产品充分利用起来,农区、半农半牧区的草食牲畜将能增加1倍,所以农区畜牧业发展潜力巨大。

3.1.3 具有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品种资源。甘肃省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食草家畜种质资源,如陇东的早胜牛、关山红牛及遗传性状丰富的高原黑、白牦牛等。这些优良品种和特色品种为我省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3.1.4 具有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成本优势。一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牛肉和羊肉市场价格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绝对优势,分别比国际市场价格低84%和57%,而甘肃省的牛肉、羊肉价格又低于国内市场价格。另一方面,从国内牛羊肉分布状况看,南方牛羊肉主要从北方调入。充分利用西部地区剩余劳动力,对我省草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经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尤其是近几年,甘肃省把草畜产业作为一个大产业进行推动,它蕴藏的潜力已经明显地显现出来了。

3.1.5 具有发展生态畜牧业较为完善的人才梯队。截止2005年底,全省拥有畜牧兽医科研教学单位11所,从事畜牧业科研、教学、推广的技术人员1.03万人,另有乡村防疫员1.4万人,形成了省、地、县、乡四级兽医防治、动物检疫和畜牧技术推广体系,能有效地连接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为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3.1.6 中国加入WTO后,国际市场前景更加广阔。甘肃省作为“亚欧大陆桥”重镇,是开拓中亚市场、联系远东的纽带,与东部相比,具有一定优势。与甘肃邻近的俄罗斯和中东地区是世界畜产品主要进口国之一,尤其是中东地区由于内陆多为沙漠地区,粮食和农副产品长期不能自给,各国每年需进羊1500万-2500万只。2001年甘肃省向中东地区出口分割牛肉1000多吨,为甘肃省发展外向型畜牧业带来了生机与希望。其次,中东各国全民信仰伊斯兰教,而甘肃省有150多万穆斯林,在宗教文化、生活习俗各方面都与阿拉伯各国相一致。尤其是素以“东方麦加”著称的临夏回族自治州有70多万穆斯林,2757座清真寺,中东、西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临夏人侨居,可以设想依托“亚欧大陆桥”和空运的便利条件将临夏回族自治州作为甘肃省向中东、西亚地区出口畜产品的基地是很有市场潜力的[4]。

3.2 畜牧业的发展机遇

3.2.1 西部大开发战略及退耕还草的实施,增强了畜牧业在甘肃省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物质基础。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大力扶持西部农牧业的发展,集中科研力量对草畜品种进行改良,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动物疫病防治监控体系。国家动用专项资金治理西北地区草场“三化”问题,各地在保护草原资源,维护草原生态平衡的基础上,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实行“划区轮牧”、“舍饲圈养”等措施,对于特色养殖给予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这些为甘肃省发展生态畜牧业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和物质保证。

3.2.2 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得到甘肃省委、省政府的更加重视,使发展生态畜牧业具有更加坚实的工作基础和政治保障。《甘肃省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指出,甘肃省将要实施优质高效草业和畜牧业科技工程,力争把甘肃建成草业大省和畜牧强省,这将必然会促进生态畜牧业的发展。

4.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思路

4.1 结合甘肃实际,实行农牧结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甘肃是个缺粮的省份,这就决定了单纯依靠农业致富是不实际的,同时甘肃特殊的地理环境,又决定了它在畜牧业尤其是食草畜产业的发展上有很大前景。因此,甘肃省要把畜牧业与种植业、林业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规划,调整结构,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确保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同时,推行三元种植结构,实行农牧、果牧和渔牧相结合,有效配置和利用资源,为畜牧业持续发展奠定可靠的基础。

在农牧业发展的同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绿色环保之路。将控制草原“三化”为主,与治理草地“三化”相结合,坚持退耕还草,保护草地生态环境,提高环保意识,消除畜产品生产和加工中的环境污染。

4.2 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走优质高效之路

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只有面向市场,才能提高经济效益。选择适合市场的新品种、新技术,控制动物疫病和畜产品有毒有害物质残留,保证畜产品安全;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业,提高产品档次,实现畜产品的多次增值,是甘肃省畜牧业得以长足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在畜牧业内部结构中,要结合甘肃实际,优先加快发展生态型草食畜产业。草食畜产业占甘肃省畜牧业的40%,且在国际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使其逐步发展成为甘肃省的强势产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4.3 大力推广“服务体系+农户”的产业化模式,走产业化经营之路

畜牧业的创新突破,在于畜牧业生产业的发展。有了服务体系的强大支持,才能改变畜牧业在市场化、国际化环境中的处境。小型规模化种养结合的新型农户,在市场化环境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但同时需要建设社会化的畜牧业服务体系,来解决农民单门独户无法解决的问题。没有服务体系就没有新型农户,就没有畜牧的现代化。“服务体系+农户”的产业化模式,是以畜牧生产业做支柱的创新型产业组织形式。在服务体系中,有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性组织,也有公益性的非盈利组织。有政府、工厂、个体户等中介,也有提供资金的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这些产业链上的成员,构成了社会化的产业服务体系。它们是社会化的,也是专业化的,通过信息化链接形成有分有合的网络体系。“服务体系+农户”的产业化模式,搭建了一个平台,让社会各方面的资源都能投身进来,使其扮演适当角色,促进生态畜牧业的发展。

甘肃的省情决定了本地区目前只能走农户家庭经营的模式。世界畜牧业强国的国情是地多人少,它们多是土地、资本、技术密集型畜牧业,是以量取胜的大型规模化畜牧业。甘肃省的省情正好相反,是地少人多,在规模上没有竞争力。因此,甘肃省必须走种养结合的小型规模化农户的模式,精耕细养,发展种养结合的小型规模化农户,利用有限的农牧业资源向生产的深度与广度进军,生产劳动密集型的有机食品,生产有传统优势的美味食品,生产多样化的特色食品,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9]。另外,众所周知,畜牧业生产要经历养殖、加工、流通三个环节,其中加工、流通收入占70%,可见增值增收的主要环节在加工、流通上。因此,甘肃省只有以创建名优产品为突破口,瞄准国内外市场的多种需求,促进畜产品向深加工转变,提高畜产品的总体效益。

4.4 实行科教相结合,加强畜牧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走科技兴牧之路

现代生物技术的成就已成为人类彻底认识和改造自然,克服自身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可靠手段和工具,它的发展将从根本上改变农牧业的面貌。生物技术在畜牧产业化上的开发和应用,不仅可以推动畜牧生产向更高的层次、更宽广的领域发展,而且将会使畜牧业生产原有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重大变化,加快畜牧业产业化、生态化的步伐。当前,许多农牧业发达的国家都已从传统农业向以生物技术为基础的未来农业转变,全球畜牧生物技术正在向产业化方面迅猛发展。据美国国会技术评价办公室估计,今后7年内,美国农牧业因普遍采用生物技术而增加的总产值在1000亿美元以上。因此,甘肃省在将应用技术推广和畜牧管理人才培养作为当前最紧迫的任务的同时,必须将着眼点放在畜牧生物工程方面,科教相结合,加强畜牧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

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畜牧业作为一个朝阳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甘肃省要立足于省情,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以科技为信托,争创名牌,不断开拓国内外市场,促进生态畜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 [G].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384-385。

[2]丁立,胡宝钧.世界贸易组织基本知识教程[G].甘肃省人事厅组编,2001(149):143

[3]丁法稳,尚杰.耕作制度改革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J].中国畜牧杂志,2002(2):41

[4]李占魁.关于甘肃省少数民族同阿拉伯国家经济往来的几点设想[J].甘肃统战理论研究,1991(1):62-70[5]农业部软科学办公室.保障粮食安全与提高农产品质量[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324-331

篇(6)

2畜牧养殖于周边环境的影响

2.1影响周边生态环境。现阶段,畜牧养殖渐成规模化发展,而产生的粪污数量更是与日俱增。但是,废弃物处理设备水平低,粪污处理投入普遍不足,很多粪污被直接堆放在露天,或者被排放到沟渠荒坡中,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极坏,已成为乡村污染的主要来源。2.2影响禽畜及产品质量。由于我国大部分养殖场企业化程度不高,片面追求养殖数量及经济效益,缺乏生态健康养殖的理念以及科学的养殖技术,加上动物卫生监督部门缺乏有效的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手段与条件,一部分养殖场,乱用兽用生物制剂、添加剂、兽药、防腐剂、抗生素等,甚至使用违禁品,如瘦肉精、激素等,造成畜禽产品有害物质超标,不仅严重危害群众健康,而且在国际市场上损害了自身形象,无法出口国外、赢取外汇。2.3破坏其社会公共印象。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大大提升民众社会水平,居民对禽畜产品的需求由早先的量,逐渐向现在的质转移。但是,近年来,市场上频频爆出的,瘦肉精事件、三聚氰胺事件等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众对畜牧产品质量的担忧。加上,禽畜养殖卫生条件不尽如人意,现在社会对禽畜养殖业的认同度是越来越低。

3生态养殖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养殖技术的推广,一则保护了生态环境,二则促进畜牧业发展,确保畜产品安全,确保生态、经济、社会等三大效益的综合平衡。推广生态养殖技术,能逐步摆脱产出低、风险高、污染严重、后劲不足等恶性畜牧经济发展态势。在几年来的推广实践中,推广生态健康养殖,能促进畜牧业向着效益更好、环境更优、前景更广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靠拢。总而言之,生态健康养殖,是未来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是发展的后续保障。而确保畜牧业走得更高更远,同样需提升生态畜牧养殖技术水平。某种程度上分析,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4生态养殖于畜牧业的积极引导

实施生态健康养殖,有助于畜牧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有助于改变脏乱差的坏形象,有助于今后畜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健康养殖,有助于畜牧业与农林渔业的结合,有利于发展适度规模经济,有助于畜牧产业的标准化、规模化、企业化发展,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实施生态健康养殖,确保畜牧生产提供健康、安全、放心、无公害的畜产品,有助于树立品牌形象,有助于增强畜牧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5推广畜牧生态养殖技术近些年来,国内各地都在探索推广畜牧生态养殖技术。而在山西本地同样探索不少实用的生态养殖技术,现在作汇总阐述:(1)种草养畜:此项技术,经种植优质牧草,以饲喂草食畜类,能减少添加剂的应用。一方面节省用料成本,二则控制药物残留,确保养殖禽畜的高品质。同时,排泄部分粪便,可做有机肥涵养草场,控制粪便的环境污染。(2)疫病防控:调查流行病学发生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免疫程序,选择其中有效的疫病防控方案,大大降低生物制药、兽药剂、添加剂等的使用。同时,制定严格休药期,拒绝使用违禁药品,严格卫生防疫监管,确保禽畜养殖个体的健康卫生。(3)发酵床养猪:借助微生物发酵原理,将微生物与秸秆、稻壳、锯末等,按照恰当比例混合调配成发酵床垫养殖生猪。这项技术的应用,借助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更好转化粪尿,大大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同时,用适合禽畜的生活习性,节省了粪污的处理费用。(4)林网化生态养殖技术:该技术在笔者所在的乡宁县区域推广普及率较高,主要技术特点是利用山地丘陵地区良好的植被,放养当地土鸡品种。土鸡性活泼,善奔走,林间放养符合土鸡特性,土鸡以林间青草、昆虫、果实为食,辅以饲料,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土鸡原有的风味和优良品质。良好的植被为土鸡养殖提供了较好的疫病保护屏障,鸡粪又给林木提供有机肥料,不会污染环境。该技术已经取得非常明显的经济和生态双重效益。(5)畜禽—沼—渔—农作物循环利用技术:该技术通过养殖畜禽,产生粪污,进行沼气发酵,产生沼液、沼渣,一部分用于渔业饲料,另一部分用于农作物肥料,农作物收获后可出售,可作畜禽饲料。整个循环过程充分利用了粪污,产生畜禽、沼气、水产、农作物多重经济效益,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生态环境污染问题。

作者:屠牧仁 王宪宁 单位:1.山西省临汾市乡宁县牧草机械管理站 2.山西省临汾市乡宁县动物卫生监督所

参考文献

[1]吴梅阶,余舒.规模畜禽养殖场环境污染与控制措施[J].养殖与饲料,2010,(10):99-100.

篇(7)

果洛州位于中国青海省东南部。疆域辽阔,草原资源丰富。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强草原保护和建设,把促进生态畜牧业发展做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培育特色产业的重要举措,快速推动了生态畜牧业健康发展,传统粗放的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和畜牧业增长方式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

1落实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

要进一步完善组织实施良好禁牧,草畜平衡发展和饲料良种奖励补贴的措施,依法加强草原生态管理保护,严格草原监督执法,加强草原征占用管理,依法查处违法占领,、乱开滥垦、乱采滥挖及其他侵占破坏草原等违法行为,及时纠正违反禁牧条例和畜牧平衡管理条例的行为,对群众反映强烈的草原非法行为进行坚决遏制,并采取有效的措施遏制滥开乱垦草原现象。

2加快推进传统畜牧业转型升级

加强草原基础性设施建设力度,加强龙头企业辐射带能力建设,促进规范化,规模化,专业化的集约型畜牧业发展,不断提升其规模、数量,质量和效益等。大力发展草原畜牧业经济,多途径、多方式的推广实施人工饲草地建设规模,增强草原防灾抗灾能力。通过科技创新和本地畜牧良种杂交等方式培养出符合本地生长优良品种。推广实施舍饲圈养,减少因多度载畜给生态草原带来的危害,同时落实和抓好草牧场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的开展。

3落实好制度机制建设

实施有效措施稳步推进草原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开展,并通过草原确权登记确保农牧民的权益,更好地促进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提供良好的实施条件。加大对人员的培训力度,对农牧民开展广泛有效的政策宣传,提升农牧民对生态草原建设支持,为草原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条件。发挥农村(牧区)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职能作用,有效调解,仲裁草场矛盾纠纷工作,解决草牧场承包等方面的纠纷。严格执行生态红线保护制度,从源头上保护草原生态。

4积极培育壮大畜牧业龙头企业

大力发展乳产业行业,应在优化龙头企业和利益链接机制的基础上,支持奶粉重点企业在区域内设置奶源加工基地,建立公平合理的奶价格形成机制,实现多赢合作。大量发展肉羊产业,积极引进或整合大型龙头企业,依托当地优势资源品种,共同创建区域品牌,提升品牌知名度和整体竞争力。积极构建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在羊绒行业发展过程中,做好山羊养殖质量改善工程,解决羊绒质量下降的问题。努力促进羊绒加工企业联合改组,积极打造具有国内外知名品牌的自主知识产权,振兴本地区羊绒行业。

5建立禁牧管护的有效机制

坚定不移做好禁牧工作,不断加大对禁牧管理的监督管理力度,招聘协管员,加大对禁牧管护人员管理,打击非法放牧,执法队伍定期轮岗,公平公开办事;建立生态草原保护激励基金,对禁牧和保护草场牧民给予奖励,对严重违规给予一定的处罚并停止给予其相关补贴,做到奖罚分明。建立专人督办定期动物出栏、干部包户到村、畜牧信息跟踪服务等相关的服务措施,并根据时间和季节的因素落实好草原的防火工作,有效减少草原火灾带来的危害。

6科学合理利用草原资源

充分考虑草原生长特点在不影响草原生态建设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和开发草原资源,根据草原生态恢复的实际情况,结合本地优势和产业特色,根据牧草生长的需要和草原要求标准,在4月中旬—7月中旬实施季节性放牧,其余时间搞划区轮牧。鼓励草原牧场流转,转租和入股经营,推动组建联合家庭牧场。对严重沙化区和稀有物种、自然保护区、工业园区实施全年围封禁牧。

7完善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政策

要进一步完善组织实施禁牧,草畜平衡和饲料种子奖励补贴等各项补助和奖励措施,依法管理保障,严格草原执法监督,加强草原执法管理,依法追究违法占用,乱开滥垦、以及其他非法占用和破坏草原的行为,及时纠正违反禁牧条例和畜牧平衡管理条例的行为,群众反映强烈的草原非法行为要给予严厉打击,坚决遏制滥开乱垦草原资源的现象。

篇(8)

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调整和优化资源配置,满足市场需求,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同时,草地生态畜牧业是壮大农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有利于加快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既能解决人畜争粮的矛盾,优化畜牧业内部结构,又可拉动农村相关产业发展,增强农村发展后劲。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和扶贫攻坚战略的实施,特别是毕节实验区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使威宁县喀斯特草地生态畜牧业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加快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增加农民收入。为此,威宁县结合实际,利用草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同时抓住有利时机,实施退耕还草工程,以项目为载体,走产业化的发展路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笔者对该县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旨在为威宁县草地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威宁县基本情况

1.1自然概况

威宁县属亚热带高原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海拔季风气候特点,年温差小,昼夜温差大,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冬春干旱,秋天多雨,雨热同季,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0.4℃,极端低温-15.3℃,极端高温31℃,年日照时数1800h,≥10℃积温2486℃,年降水量960~1100mm,无霜期195d。其位于黔西北乌蒙山脉腹地,东经103°36′~104°5′、北纬26°30′~27°25′之间。东接贵州省六盘水市,南、西、西北与云南省的彝良、鲁甸、会泽、宣威和昭通相邻,东北与贵州省赫章县相连,属贵州省西北的乌蒙贫困山区;地势从东南向西北缓平抬升,平缓开阔,有较完整的高原平地,平均海拔2200m,素称“贵州屋脊”。威宁县是长江上游乌江支流的发源地,也是长江和珠江的分水岭。全县南北长105km,东西宽116km,总面积6295km2,是贵州省面积最大的县;海拔2300m以上的凉山地区约占全县总面积的27%,分布有较大的天然草场和人工草地,是全县畜牧业的主产区;海拔2000~2300m的半凉山地区约占全县总面积的37%,是全县马铃薯、玉米的主产区;海拔2000m以下的河谷地区约占全县总面积的36%,这些地区水热条件好,气候温和,但山陡、峡谷深,是全县玉米主产区。

1.2社会经济状况

全县辖35个乡(镇),620个行政村,3872个村民组,总人口12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4万人,占总人口的95%;全县居住着汉、彝、回、苗、布依等18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25.2%,为贵州省少数民族自治县之一;全县耕地面积221.7万hm2,占总面积的35.2%;林地211.3万hm2,占总面积的35.1%,畜牧用地117.5万hm2(国土部门数据),占总面积的18.7%。据统计,全县2009年农业总产值27亿元,其中畜牧业产值1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2%,农民人均纯收入2553元,其中畜牧业人均纯收入1207元。威宁县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基础设施差,人民生活贫困,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

二、威宁县草地生态畜牧业的发展现状

2.1草地资源状况

威宁县天然草地资源丰富,在建国初期草山草坡面积36万hm2,占全县土地面积的56.98%;1959年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草山草坡面积减少到30.7万hm2,占全县土地面积的48.53%;1985年经县土壤普查资料统计,草山草坡面积20.9万hm2,占全县土地面积的33.22%。到目前为止,全县天然草地面积为19.1万hm2,主要分布在凉山和半凉山地区。全县境内牧草种类繁多,常见的有35个科,150多种牧草品种;有丰富的玉米、荞麦、豆类等农作物饲料;灌丛放牧地4.3万hm2。威宁县天然草地和灌丛放牧地平均鲜草产量为4.5~6.0t/hm2;人工草地平均鲜草产量45~75t/hm2;天然草地上的主要牧草有多年生黑麦草、白三叶、羊茅、细叶苔草、西南委陵菜、画眉草、早熟禾等,而人工草地种植的牧草品种有多年生黑麦草、一年生黑麦草、白三叶、红三叶、紫花苜蓿、聚合草、鸭茅等。全县人工草地保苗面积达1.877万hm2。多种类型的草地资源与独特的气候特点,形成了威宁县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潜在优势。

2.2草地生态畜牧业生产状况

威宁县畜牧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享有“畜牧之乡”的美誉;“威宁火腿”享有盛誉;威宁四堡黑山羊,肉质细嫩且无膻味,广受欢迎;威宁黄牛是贵州省的优质地方品种;威宁还是贵州半细毛羊的主产区。畜牧业是农村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也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在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威宁县把草地生态畜牧业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来抓,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据统计,2009年全县各种牲畜存栏206.6万(头、匹、只),其中,大牲畜存栏36万头,出栏6.5万头;猪存栏92.7万头,出栏65.9万头;羊存栏47.9万只,出栏29.3万只;家禽存栏202万只,出栏168万只;肉类总产量7.97万t;禽蛋产量0.24万t。

2.3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状况

威宁县受地理环境、气候等因素影响,粮食生产受到一定程度地制约。一直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草地生态畜牧业的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逐步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来源,农民对草场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及种草养畜先进的管理技术已有初步认识,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有良好的社会基础。

“六五”期间,国家农业部在威宁灼甫飞播牧草取得成功,此后连续5年飞播牧草达0.7万hm2,威宁县承担了国家“南方草山草坡建设和发展畜牧业”的有关项目。国家科学院院士任继周教授、甘肃兰州草原生态研究所蒋文兰博士等在威宁灼甫进行了国家“六五”、“七五”、“八五”草地畜牧业发展的多个科技攻关课题研究,并创建了南方种草养畜的著名“灼甫模式”,将科研、示范、推广有机结合,建立以专业户为主,实行独立自主经营、分户核算、自负盈亏的经营管理模式;在威宁实施“粮—经—草”三元结构种植,使“以草定畜、划区轮牧、刈割饲养、绵羊宿营改良草地”等先进的种草养畜技术深深扎根于农户中。“七五”以来,先后引进国际凯尔组织、香港乐施会的发展项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新西兰政府援华的草地绵羊生态农业系统项目。近年来,“天然草原恢复与建设”项目、“国家科技扶贫草地生态畜牧业”项目、“岩溶地区草地治理试点”项目、“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项目、“优质肉羊”项目、“贵州黑山羊保种”项目、“生猪标准化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优质家禽养殖基地建设”项目等重大项目先后实施。在这些项目的拉动下,通过人工种草、天然草地改良、以草定畜等技术,使草畜配置更加合理。全县草地生态畜牧业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更进一步促进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三、威宁县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

3.1规模化程度低

威宁县属典型的喀斯特山区,农户居住分散,长期以来形成的小而全、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仍没有根本改变,散户饲养较为普遍。全县规模养殖场(大户)牲畜饲养量占全县牲畜饲养量比重很小,效益较低。

3.2养殖水平不高

养殖农户文化素质低,接受能力差,良种良法普及率和工业饲料入户率低;饲养方式落后,深坑圈比例大,牲畜商品率低,畜禽个体生产性能不高。

3.3产业化发展缓慢

一是规模养殖比例小,集约化程度低,生产基地发展缓慢,存栏量不足,生产能力弱;二是畜产品加工发展滞后,龙头企业少。创品牌、带农户、闯市场的能力弱;三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市场体系不健全;四是缺少品牌,市场竞争力弱,产业链短,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壮大。

3.4基础设施薄弱

良繁体系设施设备简陋、陈旧;动物防疫体系装备不齐,设施不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设备短缺;饲草饲料基础设施不配套。

四、威宁县草地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对策

威宁县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要深入推进草地生态畜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立足全局看待草地生态畜牧业,用扎实的工作推进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要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方针政策,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发展原则,以解决“三农”问题为根本,努力提高草地生态畜牧业竞争能力,进一步优化草地生态畜牧业结构,不断提高组织化程度,强化支撑服务体系建设,转变监管服务方式方法,在畜牧业产量增长的同时,不断提高质量,增进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实现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4.1制订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带发展规划

①肉牛产业带:主要在草地资源丰富、土地宽广、农民养牛经验丰富、积极性高、经济意识强的乡(镇)开展。积极推广冻精输配、胚胎移植等技术,以西门塔尔、安格斯等肉牛养殖和短期育肥为主,提高肉牛出栏率和商品率,使肉牛生产形成集约化、规模化,进而带动全县肉牛养殖的发展。②肉羊产业带:在地势开阔、气候凉爽、灌木林和宜牧草地较多、群众养羊经验丰富、养殖水平较高、羊存栏较大的乡镇)开展。要搞好品种选育,利用优质肉羊品种波尔山羊,有选择、有计划地对本地山羊进行改良,增强个体生产性能,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加强贵州黑山羊品种选育,建立核心繁殖场,保存优良基因,保持贵州黑山羊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无膻味的特点;加强饲养管理,提高出栏率和商品率。③贵州半细毛羊产业带:主要规划在凉山地区,重点是加快贵州半细毛羊的发展步伐,争取国家资金投入,扩大县种羊场种羊核心群的数量,增加种群体系,进一步加快对全县绵羊的改良程度,提高个体生产性能。④商品猪产业带:大力推广混合饲料,以饲养瘦肉型品种为主,力推以杜洛克为父本,生产“杜×可”二元杂交母猪,再以长白或约克为父本生产三元杂交商品仔猪,满足全县河谷地带育肥的需要;同时进一步抓好本地可乐猪的保种与扩繁,扩大内三元生猪养殖面。

4.2抓实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基础

①夯实优质饲草饲料基础。首先要抓好人工种草和加大对已退化的天然草场的改良力度,实行林草间作、粮草间作及“粮—经—草”三元结构种植;其次,充分利用冬闲田土种植优质饲草小黑麦、绿肥及地方优良牧草品种洋萝卜,以解决冬春季节草料短缺问题;另外,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的青贮、氨化、微贮等,提高农作物秸秆的科学利用力度。②实施优良畜禽品种工程:坚持自繁和外引相结合,积极培育良种繁育体系,鼓励农村养殖大户、民营企业兴办良繁场,开展有偿服务,业务部门加强品种改良步伐,逐步形成县有良种场,乡有良繁场,农户有核心群的良种繁育体系格局。③建立或引进龙头企业:以建立基地为重点,因地制宜推行“市场+业务部门+协会+基地+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确保发展资金到位,达到种畜“放得好、管得住、收得回、滚得动、做得大、致富快”的目标。在优势产区培植一批大规模、高水平的龙头加工企业,按照国际通行标准要求组织畜产品深加工,生产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真正把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④加强动物疫病防治:在全县动物疫病疫情防治网络、防疫队伍建设、动物防疫责任制落实、重大动物疫病防治等方面加强管理。⑤增强投资拉动: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招商引资等,积极加大对草地生态畜牧业的投入。创新投资机制,逐步形成以政府投资为引导,金融贷款、社会投资、农民和企业投资相结合的多元化的融资体制。⑥抓好项目示范: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建立示范基地,借助项目实施,集中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确保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进,体现项目的带动辐射效应,增强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后劲。

五、小结

草地生态畜牧业不仅是威宁县大农业生产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整个农业结构调整的热门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亮点产业,发达的畜牧业体现了农业的完整性。威宁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由于受地理环境的制约,经济相对落后,县委、县政府提出由畜牧业大县向畜牧业强县的发展战略目标,充分发展畜牧业在全县的支柱产业作用。“十一五”期间,威宁县草地生态畜牧业以养殖小区、养殖专业村、畜牧强村建设、扶贫养殖等项目为载体,着力抓龙头,建基地,抓大户,积极实施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一体化服务,努力实现草地生态畜牧业的大转变、大发展、大提升,进而促进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加快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

六、参考文献

[1]崔关苑,周明秀,张生庆.果洛牧区草地生态畜牧业建设的思考及对策[J].青海草业,2003(2):19-21.

篇(9)

一、主要做法版权所有

我县紧紧围绕“做生态文章,建畜牧强县”的发展思路,把发展生态畜牧业作为实现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切入点和农民增收的主渠道来抓,努力实现“四个根本性转变”,即,在思想观念上,由重畜轻草向建设养畜转变;在经营饲养方式上,实现由自然放牧的粗放经营向舍饲半舍饲集约化经营转变,从根本上改变牲畜完全依赖天然草场的传统习惯;在增长方式上,实现由单一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在市场开拓上,实现由局部小市场面向国内大市场转变,提高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一)抓好宣传发动,全面提高对发展生态畜牧业认识。针对“入世”后农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县委、政府在指导思想上做到“两个坚定不移”:一是坚定不移地稳定发展畜牧业;二是坚定不移地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把发展畜牧业同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走发展生态畜牧业之路,变粗放经营为集约化生产。为切实提高人们对发展生态畜牧业的认识,我县先后多次组织产业结构调整宣讲团,深入各村屯大力宣传发展生态畜牧业的重大现实意义。县电视台、××通讯等新闻媒体还开设了专栏、专刊,集中宣传,形成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县委、政府与各乡镇签订了2001-200*年畜牧业发展责任状,把加强生态建设,发展生态畜牧业作为乡镇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每年召开2次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生态畜牧业发展问题。通过舆论宣传,政策引导,广大干部职工特别是农民群众发展生态畜牧业的积极性普遍提高。

(二)加强生态建设,强力推进可持续发展。为了妥善处理发展畜牧业与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县委、县政府响亮提出“生态就是生命”的口号。200*年,编制完成了《××县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纲要》。200*年,完成了全县15个乡镇生态建设详规,出台了《××县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重点实施了农业生态治理、退耕还林、荒山绿化等十四大生态建设工程。200*年以来,包括投工投劳累计投入1.87亿元,完成退耕还林还草、灭荒造林62.6万亩,禁牧20.2万亩,休牧60万亩,建人工草场22万亩。严厉查处破坏草场的乱开荒行为。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改善,一个生态良好,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逐步形成。

(三)明确方向,大力推行舍饲养畜。为有效解决草畜、林畜日益突出的矛盾,实现生态建设与畜牧业发展的双赢,我县重点实施了三大工程:一是草业工程。坚持“立草为业,草业先行,以草定畜”的思想,以保护天然草地和发展人工草地为主要措施,加大草原保护和改良力度,积极鼓励养畜户扩大饲草料种植和玉米播种面积。从200*年起,对利用承包田种植人工牧草和青贮玉米的,减半征收农业税。近年来,县财政采购优质饲草、饲料种子投入达100多万元,多年生人工牧草和青贮玉米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今年全县种植饲草料35万亩,其中,粮饲兼用玉米种植17万亩。目前,50万亩、投资800多万元的退牧还草工程已顺利通过自治区验收。二是舍饲工程。组织各乡镇干部和养畜大户赴突泉县、富裕县等地对舍饲养畜进行了考察,200*、200*年先后两次专门召开了秸秆转化、舍饲圈养现场会,对完全舍饲养畜的,免征3年牧业税,充分调动农民舍饲养畜积极性,许多养畜户纷纷建起了标准化的舍饲圈舍。同时积极推广“四化两贮”技术,全县秸秆转化利用率达到30%以上。目前,全县已建暖棚3200多个、18.8万平方米,建青贮窖2000多个、19.3万立方米。通过对比,算经济帐,广大农民真正认识到,舍饲养畜经济效益不但高于散放天养,而且还有明显的生态效益,老百姓对加强生态建设与发展畜牧业二者间的关系认识越来越高,紧紧抓住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这一政策机遇,种树种草,林草间作,既保护生态环境,又促进畜牧业发展,形成了发展畜牧业和生态建设与保护互动的良好局面。三是改良工程。传统养殖只重量而忽视质,因此效益不高。鉴于此,我县坚持以提质提效为目标,大力实施良种工程。近3年来,先后举办牛冷配、羊人工授精及动物卫检法律、条例培训班28次,在全县15个乡镇设立牛冷配站点72个、羊人工授精站点78个,引进了加系荷斯坦、西门塔尔、利木赞等优良种畜冻精细管,完成牛冷配8000余头,奶牛基本上实行冷配,改良率达到90%以上。同时通过多种渠道引导和鼓励养殖户引进、繁育、推广乳肉、肉毛兼用优良畜种,提高牲畜良种化水平,促进畜牧业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发展,为提高养畜户经济效益、创立品牌奠定了基础。

(四)创新机制,加大资金、政策和技术扶持力度。资金、政策和技术是影响发展畜牧业的关键因素。为此,县委、县政府广泛发动群众,群策群力,采取银行贷一块、招商引一块、养畜户自筹一块、财政补一块、项目投一块的办法,多渠道筹措资金,有效地促进了生态畜牧业的发展。自200*年以来,全县共投入畜牧业发展资金5.8亿元,其中,县委、县政府协调金融部门共发放畜牧业专项贷款1.6亿元,招商引资投入1.12亿元,群众自筹2.58亿元,争取项目3000万元,县财政补贴2000多万元。为推动畜牧业超常规发展,县委、县政府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快发展畜牧业的决定》、《2002—200*年牲畜舍饲圈养实施意见》等17个配套文件,在农业税、牧业税、特产税、草原资源补偿费等方面给予优惠。从200*年起,对利用承包田种植多年生牧草和青贮玉米的地块减免农业税;对新购进的秸秆揉碎机每台补助300元;对畜牧业发展排在前3名的乡镇予以重奖;对200*—200*年养畜专业村人均达到1头奶牛或2头肉牛、5只羊的,由县财政为该村支部书记和村主任购买3年人寿险。县农牧、科技部门实行跟踪上门服务,及时把品种改良、养殖技术送到农民手上,鼓励支持农民发展畜牧业,彻底消除了广大农民因不懂饲养技术而不敢养畜的心理。

(五)狠抓普及,促进牲畜总量快速扩张。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就没有抓产业化的物质基础。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岭东抓普及、抓速度的要求,大力实施“三个百万工程”,即到200*年牲畜总量达到100万头(只),200*年实现牛羊存栏达到100万头(只),200*年实现羊存栏达到100万只。通过全县上下通过外购、自繁等多种方式,牲畜总量迅速扩张,200*年牧业年度牲畜存栏达到101.5万头只,比上年增长33.2%,纯增25.33万头只;200*年牧业年度牲畜存栏达175.56万头(只),比上年增长72.9%,纯增74万头(只),提前一年实现了三个“百万工程”目标;200*年牧业年度牲畜存栏达到257.1万头(只),同比增长46.4%,增量达81.5万头(只),牲畜总量跃居××市第一位。全县农牧结合户占全县农户的90%以上。今年年初,我县开始规划实施500万牲畜工程,力争通过3年的时间,把我县建设成为全区牧业大县。

(六)典型带动,促小区规模养殖。强力推进养畜专业村(屯)、小区建设,下大力气抓好农牧结合户的普及和各类典型示范户的培育指导和扶持工作。目前,我县共建养畜专业村屯96个,舍饲户达到2.23万户,半舍饲户达到3.33万户,建养殖小区6个,培育各类典型示范户670个。进一步培育以奶牛、肉牛、肉羊为重点的各类典型,以点带面、辐射周边,以养殖小区为骨架、大户示范为支撑、千家万户为基础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七)强化服务,为畜牧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县委、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畜牧业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和《全县畜牧兽医在编在岗专业技术人员全员聘用实施方案》,采取科技承包、按劳取酬、工效挂钩等措施,调整了技术人员工资分配制度,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了县乡村三级畜牧业服务体系建设。推行竞争上岗,通过考试、考核将畜牧兽医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到基层。实行领导干部、科技人员和养畜户“三结合”,县乡两级畜牧站所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明显提高。现在已基本形成了以县畜牧业局所属各站所为中心、乡镇畜牧业服务中心为骨干、村防治室为重点、组防疫员为补充、养殖户为依托的防疫网络。大力加强无规定疫病区建设,建立了牲畜免疫档案,跟踪检疫,牲畜防疫密度达到100%。各部门密切配合,形成了支持生态畜牧业发展合力,水利部门积极配合实施人畜饮水工程;交通部门主动实施通村公路建设;电力部门优先为舍饲户解决用电问题。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使生态畜牧业的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

(八)拓宽渠道,实行产业化经营。一是抓龙头企业带动。通过招商引进了蒙源、精华、鑫源等肉类屠宰加工企业16家,现已组建为草原联邦肉类集团。现我县年加工肉羊能力已达到230万只,其中仅××中敖食品有限公司年可加工肉羊150万只,该企业去年入驻我县工业园区,今年一期工程已开工建设,年内建成投产。北京洛娃、黑龙江雪花、德龙三家乳业加工企业日处理鲜奶能力220吨,年可生产奶粉3000吨。200*年,北京双娃乳业在霍尔奇镇建立了千头奶牛基地,目前,由新西兰进口的首批680头奶牛已经入驻基地。二是组建养殖协会,不断提高养殖户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结合实际,重点加强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将千家万户的农民和千变万化的市场有机地联结起来,为企业牵线,为农户架桥,促进了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目前,我县共组建各类经合组织22家,拥有会员1360人,辐射带动农户22314户,拥有固定资产达2300多万元。

二、工作体会版权所有

一是转变生产经营方式是农区畜牧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可促进生态与畜牧业和谐发展,实现增草、增效、增收的有机结合。农民为养而种、种养结合,种植结构更加合理。特别是青贮技术的大面积推广,进一步优化了种植业结构,提高了经济效益。在经营管理上,模式化舍饲饲养,降低了饲养成本,缩短了饲养周期,提高了养殖效益。

篇(10)

中图分类号: F3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4-0250-1

0 引言

伴随着时代的进步,资源匮乏也逐渐的显现出来,人们在一边开发利用大自然资源的同时,也在思考如何节约能源的使用,越来越多的人们呼吁人与大自然要和谐相处,才能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直接的关系,那么快速发展的畜牧业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主要有哪些呢?为什么说发展生态畜牧业势在必行呢?

1 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污染问题

污染问题总体来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环境和大气的污染;二是对水资源的污染;三是对土壤的污染。

1.1.1 对环境和大气的污染 畜牧业对环境的主要污染包括,粪便、污水、噪音、粉尘、病原微生物等。这些污染情况在我国非常常见,对环境影响比较大。

在大气污染方面,畜牧业产生的气味、粉尘、微生物等到大气中会得到自净,但是如果过量释放超过了大气的自净能力就会危害人类和动物,影响周围的人和动物,破坏卫生环境,甚至引发疾病。

1.1.2 水资源污染 畜禽粪污产生的有机污染物会随着雨水进入到自然水体中,同样,少量的污染水体可以自净,但是大量的污染就会影响水质。污染严重时,病菌可以直接通过水体,危害人和动物的健康,因此不容小视。

1.1.3 对土壤的污染 同样粪污进入土壤后,有一部分会被土壤微生物净化分解,如果粪污过量同样有一部分无法分解,也就是所说的超过了土壤的自净能力。这种情况发生时同样会破坏土壤成分,对土壤造成了污染。

1.2 畜禽疫病与食品安全

1.2.1 畜禽疫病 最让人头疼的就是畜禽疫病的发生。

据统计畜禽的疫病有上百种,并且疫病种类正在逐年上升。疫病已经成为我国畜牧业发展的一大障碍,每年因畜禽疾病所带来的损失非常严重。畜禽疫病容易传染,并且人畜共患的疾病也有好几十种,因此畜禽疾病是我国畜牧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1.2.2 食品安全问题 人们最关注的问题就是食品安全问题。

除了疫病外,人们最担心的就是化学物质、药物、重金属、生物激素在畜禽体内的残留问题,给人们的饮食生活带来了极大困扰。因此国家把食品安全问题作为食品问题的重中之重,在食品安全检查上加大力度。

2 发展生态畜牧业,是畜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2.1 畜牧业的发展水平也是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

从我国畜牧业现在存在的问题不难看出,发展生态畜牧业势在必行,刻不容缓。所谓的发展生态畜牧业就是要努力的寻求解决我国畜牧业现存的问题,不断创新来配合生态畜牧业的发展现状。

大力的发展生态畜牧业,可以有效的转化粮食和其他副食品,带动种植业和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提升农产品增值空间,促进经济发展。随着人们对绿色食品需求的不断增加,生态畜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正是畜牧业发展水平的体现,畜牧业的发展水平也是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

2.2 生态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畜牧业的发展也跟上了时展的脚步。畜牧业发展过程中的生态问题也正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现代社会的飞速进步使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生态平衡这一问题,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们才能生存和发展。生态畜牧业的产生也是一种必然,因此,生态畜牧业是畜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邢金锁.贫困山区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几点思考――兼论麟游县畜牧业的发展思路[J].畜牧兽医杂志,2009(01).

[2] 黄梓梁.生态畜牧业及其减灾防灾作用初探[J].湖南畜牧兽医,2001(04).

[3] 安立龙,效梅,王均良.论我国生态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理论及实践[J].中国草食动物,2003(04).

[4] 赵黎明.环境问题与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上)[J].当代畜牧,2000(02).

[5] 常景周,孙淑梅,王占江,田海渠,刘五方.家畜生态与饲料利用[J].家畜生态,1999(03).

[6] 张继先.关于人工生态型畜牧场及其构成模式的探讨[J].家畜生态,1999(03).

[7] 林其伟.对我省畜牧业持续发展的思考[J].福建畜牧兽医,1999(03).

[8] 张福权,余斌.我国集约化畜牧业该如何迎接知识经济时代[J].广东畜牧兽医科技,1999(02).

[9] 高惠林,方热军,汤少勋.生态畜牧业的理论与实践[J].家畜生态,1999(02).

[10] 王占彬.畜牧业产业化与家畜生态学[J].家畜生态,1999

篇(11)

2探索一套技术体系

探索一套技术体系即将产学研结合集成一套实用的节能减排技术体系并大力推广,顺应节能减排政策,不断推进高效生态畜牧业的发展进程。节能减排是发展生态畜牧业的重要内容,要利用最先进的畜牧科技和工艺技术,整合产学研的力量,进行技术集成和组装配套。一是通过合理设计提高供暖效率,提高畜禽舍的保温性能,减少供暖用煤。不少畜禽品种在寒冷季节养殖需要供暖,小型养殖场可能直接用火炉供暖,大型养殖场都是用锅炉,用煤量很大,因养殖基数很大,即便仅仅把用煤量降低5%也是很大的数目。二是通过科学设计畜禽舍结构,实行雨污分离和干湿分离,实现粪污减量化。三是进一步研发饲料酶等技术。使用饲料酶能够提高饲料利用率,减少粪污排放;一些微生物制剂能够改善猪的肠道环境,减少氨气排放,改善舍内空气质量。四是加强对新型饲料原料的开发和饲料配方的设计,通过新型饲料原料和新型饲料配方的使用达到减少代谢废物排放的目的。

3加强两方面措施引导

3.1加强相关配套措施的制定实施,通过优化高效生态畜牧业发展环境,实现生态畜牧业快速发展

当前发展高效生态畜牧业,面临着用地形势紧张、人工成本高、资金链不完善、市场风险大、人才队伍匮乏等环境因素的制约,所以,在发展高效生态畜牧业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的研究和制定,并尽力贯彻实施,优化高效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环境,使之顺利发展并达到预期的发展目标。具体可以从用地政策、资金补贴、信贷政策、产品推荐、奖惩结合、以奖促推(通过奖励政策来推进生态养殖)等方面入手。比如,发酵床养殖能实现清洁生产,它将传统的“养殖生产+粪污处理”模式中的“粪污处理”环节提前到“养殖生产”环节来消纳,其中增加的部分成本属于社会化成本,可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应该给予养殖场(户)补贴,但目前却由养殖户自己承担,加之目前垫料成本较高,制约了该模式的推广,政府可从政策方面予以支持。

3.2出台相关措施引导有机肥使用,通过有机肥推广使用带动粪污处理,实现畜禽排泄物的资源化利用

粪污经处理做有机肥是实现其资源化利用的主要途经,此技术已经成熟,但现在种植业使用有机肥的比例太低,制约了粪污处理的开展,也难以实现资源化利用。粪污处理需要成本和占用一定土地,目前每生产一吨有机肥的成本在800元以上,售价可达1200元,生产的成本较高,只有把生产的有机肥卖出去,才能有后续资金投入到粪污处理与有机肥生产中,否则单是存放有机肥所需用地都成问题。另外,有机肥和化肥成分不同,每亩地所需有机肥的量比化肥多,现在物流成本高,使用有机肥的运输成本比化肥高得多,而这些成本最终会转嫁给种植业者,这必然会制约有机肥的推广使用,有机肥市场需求的萎靡反过来必然会影响到粪污处理和有机肥加工。因此,建议把引导有机肥的使用作为一个发展重点来抓,打不开有机肥使用的广阔市场,粪污的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只能是空谈,而要打开有机肥使用的市场,也需要一定的配套措施来引导推动。建议从生产、运输、使用三个环节予以政策支持,包括财政资金补助、有机肥产品开发、有机肥运输阶段减免税政策以及对种植业者使用有机肥的予以补贴等。

4实现两个紧密对接

4.1通过科学规划布局生态养殖区和有机肥加工厂,实现高效生态畜牧业与高效生态种植业的紧密对接

与高效生态畜牧业对应的是高效生态种植业,两者有机结合才能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有机肥运输的费用较高,必须离消纳地较近,否则过高的运输成本会限制有机肥的使用,因此科学的规划布局非常关键。发展生态畜牧业,在养殖区域密集的地方,可以采用以养殖大场(户)投资为主导其他场(户)参与、多户联合入股投资、其他社会资金独自投资以及养殖户与社会资金联合投资等多种方式,鼓励建设有机肥加工厂。养殖区规划布局时应尽量与果蔬种植或者花卉培育基地结合,以便于就地解决有机肥销路。果疏或者花卉种植属高效种植业,一亩地年收入可从几千元到上万元,从业者使用有机肥的积极性较高,即使运输距离稍远,也有可能去购买使用;而种植普通的粮食作物,一亩地年收入仅千元左右,从业者自然不可能有积极性去使用有机肥(特别是运输距离较远时)。因此,科学的规划、布局生态养殖区和有机肥加工厂、实现与高效生态种植业的紧密对接,应作为一个工作重点来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