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计算机硬件知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TP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06-0100-0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已经不是遥不可及的高科技产品了,已经开始走进千家万户,并且广泛的应用于学习与生活之中。计算机在使用的时候需要注意的地方非常多,只有对计算机的保护得当,才能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更长。计算机硬件在日常使用的时候需要注意的事项有很多。放电脑的房间应该非常整洁,避免灰尘太多影响电脑各配件;不应该在电脑周围堆放杂物,应该给电脑留有充足的散热空间;电脑周围不应该有强大的磁场,显示器附近尽量不要音箱;不应该把专有液体的容器放在电脑桌上,也不应该把装有液体的容器放在主机、显示器、键盘之上。如果较长时间不使用电脑的话,必须断电,需要定期开机运行,避免其内部产生的潮气损害内部元件。搬运机箱的时候不应该在电脑工作中进行,不要震动工作中的电脑;除此之外,我们必须定期对电脑进行清洁。电脑中的显示器是最贵的配件,同时也是最晚淘汰的,维护的时候也需要特别的注意。
一、显示器的日常使用常识
在使用显示器的时候,应该非常注意。显示器的上面不要放东西,堵住显示器的外壳的散热器更是不允许的;强光照射也会损害显示器,也需要尽量避免。避免显示器的显像管的灯丝和荧光粉过早老化,尽量不要把显示器调的过亮或对比度过强;电脑的显示器如果不是触屏的,就尽可能的不要用手去触碰显示器,屏幕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一部分原因是来自于人手的触碰。人的手上有许多东西会损害显示器屏幕。显示器在工作之后,用手直接触摸显示器屏幕,会产生剧烈的静电放电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显示器产生损害,特别是脆弱的LCD。具有强磁场的东西尽量远离显示器,各种电磁波会干扰显示器,因此,显示器通常情况下自身都具有消磁功能,我们使用显示器的时候应该做好消磁工作,最好是定期进行,但是此功能不适宜在同一时期内反复使用。
二、机箱的日常使用常识
不要开机箱运行,我们通常认为打开机箱盖会让CPU更凉快,其实这不是正确的做法,而且会产生比较严重的负面影响,设计机箱时候前后都开孔,使机箱内的空气形成对流,使内部各个配件散热得更好。除CPU之外,对硬盘和光驱的发热量也必须高度重视,现在的主流硬盘转速可以达到7200转每秒,既然转速这么快肯定是发热的;开机箱盖运行对使用者的身体健康非常不利,会产生电磁辐射、噪音等危害;机箱内部难以形成空气对流的话,将会使得硬盘和光驱下部的电路板,产生的热量会并且逐渐上升;开机箱运行会使里面的配件更加易脏,并且阻碍风扇的转动。
三、CPU的日常使用常识
现在主流CPU运行频率非常的快,不必再超频使用,与此相反的是在夏天应降频,此外,通常来说,CPU安全工作是在75度以下。说到CPU也应该说说CPU风扇,通常人们对它并不是很重视,但是CPU必须由CPU风扇来保护,如果没有CPU风扇的话,在几分钟之内就会被烧毁。因此,要注意CPU风扇的运行状况,风扇页片上的灰尘要定期清除,并且记得给风扇轴承加油。
四、掌握硬盘的日常使用常识
硬盘相对比较脆弱,要注意特别保护,否则很易出现问题,首先,震动会对硬盘的损害比较严重,所以搬运主机的时候在关机状态下进行;其次,计算机在运行的时候硬盘高速运转,这个时候严禁重启电脑或,直接切断电源也是不可以的。
五、掌握电源、电脑风扇日常使用常识
灰尘最多的部件就是电源盒,定期对其进行除尘。电脑在插座使用的选择,最好使用单独的插座。保持电源插座接触良好,电源尽量放在不易碰绊的地方,尽量杜绝意外原因使电源断电。如果条件允许,确保计算机有洁净的电力可用,建议购买稳压电源之类的设备。
六、掌握鼠标的日常使用常识
计算机使用的配件众多,最容易出现故障的配件是鼠标。鼠标在使用的时候需要小心,避免鼠标与其它锐利或重物相碰,强力拉拽导线也是不允许的,点击鼠标的时候要力度适中。光电鼠标在使用的时候,鼠标垫要保持清洁使其处于良好的感光状态,尽量不在反光率高的情况下使用鼠标。
七、掌握键盘的日常使用常识
使用键盘的时候要非常注意,装有液体的杯子不要放键盘上,若液体洒到键盘上会造成键盘故障。使用键盘的时候,按键不要过猛,动作要轻柔并且力度适中,特别是玩游戏的时候,为了避免键帽损坏尽量减小按键力度。
八、结语
二十一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水平随之不断提高,社会需要的人才需要掌握的技能开始日益增多,会使用计算机已经成为新时期人才必备技能之一。计算机的快速普及并且在各个领域广泛应用,人们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计算机已经走进千家万户,人们可以很方便地使用计算机进行工作、学习、娱乐。但是电脑在使用的时候给人们生活带来更多便利的同时也有一定的问题。计算机的硬件日常维护就是问题之一。在电脑使用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机硬件日常使用常识,能够使计算机硬件的使用寿命延长,在使用计算机过程中,每位计算机使用的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计算机日常使用常识对计算机进行维护,认真对待这项工作,只有这样认真、负责地做好维护工作,才能使电脑运行的更加流畅。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3-0210-02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虚拟仿真技术在各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主要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对现实中的一些实验或者操作进行仿真处理,使现实中的一些难度大或成本高的操作或者实验通过虚拟计算机实验平台来完成。如对计算机硬件的测试、开发以及相关知识学习等等,通过虚拟技术,能有效地将计算机硬件的相关功能、特性以及实验测试直观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从而有效提升计算机硬件的实验和操作效率。
1 虚拟计算机硬件实验平台概述
虚拟计算机技术又称为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和计算机虚拟仿真技术,主要通过计算机技术,将一些难度大或者成本高的操作和实验利用现代科技置于计算机中进行完成。从而制造出一些直观的集视觉、听觉以及触觉的虚拟环境,让用户身临其境地进行感受与操作。虚拟计算机硬件实验平台,主要是对对计算机硬件的测试、开发以及相关知识学习等等,通过虚拟技术,能有效地将计算机硬件的相关功能、特性以及实验测试直观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从而有效提升计算机硬件的实验和操作效率。通过虚拟计算机硬件实验平台,将计算机中一些复杂的在现实环境中不能直观操作或者操作繁复的过程置于虚拟环境进行操作,并实现现实仿真的效果。
2 虚拟计算机硬件实验平台的构建
虚拟计算机硬件实验平台的构建首先必须构建一个完整的虚拟现实系统。虚拟显示系统主要包括以下一个方面,具体如下图1所示:
2.1 虚拟现实开发平台
虚拟计算机硬件实验平台的构建,离不开虚拟现实开发平台,计算机硬件开发平台具有一套高性能的图象生成和处理系统。硬件虚拟开发平台是整个虚拟实验平台的核心。其主要负责整个VR场景的开发、运算、生成,是整个虚拟现实系统最基本的物理平台,同时连接和协调整个系统的其他各个子系统的工作和运转,与他们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虚拟现实系统。
2.2 虚拟仿真交互系统
多自由度实时交互是虚拟现实技术最本质的特征和要求之一,也是虚拟现实技术的精髓,离开实时交互,虚拟现实应用将失去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也是虚拟现实技术与三维动画和多媒体应用的最根本的区别。在虚拟现实交互应用中通常会借助于一些面向特定应用的特殊虚拟外设,它们主要是6自由度虚拟交互系统,比如:力或触觉反馈系统、数据手套、位置跟踪器或6自由度空间鼠标、操纵杆等等。
2.3 虚拟三维显示系统
在虚拟现实应用系统中,通常有多种显示系统或设备,比如:大屏幕监视器、头盔显示器、立体显示器和虚拟三维投影显示系统,而虚拟三维投影显示系统则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系统,因为虚拟现实技术要求应用系统具备沉浸性,而在这些所有的显示系统或设备中,虚拟三维投影显示系统是最能满足这项功能要求的系统,因此,该种系统也最受广大专业仿真用户的欢迎。虚拟三维投影显示系统是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虚拟现实和视景仿真实现手段和方式,也是一种最典型、最实用、最高级别的投入型虚拟现实显示系统。这些高度逼真三维显示系统的高度临场感和高度参与性最终使参与者真正实现与虚拟空间的信息交流与现实构想。
3 虚拟计算机硬件实验平台的应用
3.1 虚拟计算机硬件实验平台在计算机硬件教学中的应用
在计算机硬件相关的教学中,可以通过计算机硬件实验平台,将硬件的一些特性、功能、组装过程等等各种内容设计成各种图形、动画、声音等信息,从而将这些信息在多媒体等工具中进行展现,让学生们在直观的画面下对计算机硬件进行认识和学习。计算机硬件虚拟实验平台对于计算机硬件教学有着很大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共享性、交互性、表现性等方面。共享性主要是指在制作好的计算机硬件教学课件可以进行多元的传递和共享,交互性主要是指在课堂上能促使学生进行现场互动,让学生们在计算机硬件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身临其境地对硬件相关功能、特性以及组装过程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操作。表现性主要是指在硬件教学过程中,通过虚拟计算机平台,将计算机硬件及其构件以及组装过程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产生即时的想象性和沉浸感,能有效提升学生学习计算机硬件的积极性。在计算机硬件教学中,虚拟计算机实验平台主要应用在三维课件的制作、硬件组装的实践操作、虚拟实验室等方面。
3.2 虚拟计算机硬件实验平台在计算机硬件设计和组装中的应用
计算机硬件虚拟实验平台在计算机硬件的设计和组装中应用是比较常见的,计算机的各硬件在开发设计中不可能重复地进行现实实验操作,这样的话将浪费大量的成本,而通过虚拟计算机硬件实验平台,将计算机硬件在计算机中进行展示、设计和测试,从而大大降低计算机硬件开发设计的成本。比如计算机硬件的组装,其操作性以及直^性非常强,组装过程中所涉及的计算机硬件非常多,并且计算机一些部件的更新速度比较快,而且相应的设备跟进有点滞后性,所以对计算机进行操作实验往往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因此,通过计算机硬件虚拟仿真技术,将计算机各硬件在相关系统或者软件中进行仿真模拟,以构建一个虚拟计算机硬件实验平台,如利用VRML技术,使用户通过人机界面,对计算机各硬件在虚拟环境中展开组装操作。
其实,虚拟计算机硬件实验平台对于计算机硬件的设计和组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体现在对计算机硬件及其各部件的直观浏览上,通过虚拟仿真平台,让用户直观的观看和了解计算机各硬件及部件。其次,体现在计算机各硬件及其部件的组装过程的演示上,通过计算机组装的演示,让应用者能清楚地了解整个组装过程,对整个组装过程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最后,对各硬件的功能和特性及其效果进行监测。通过虚拟计算机硬件实验平台,对计算机各硬件的功能和特性在虚拟现实环境中进行实验,这对于新开发和设计出来的硬件性能检测有着巨大的帮助作用。
3.3 虚拟计算机硬件实验平台在计算机硬件维护中的应用
计算机技术并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的。新技术的出现势必会产生计算机硬件设备性能的改变,这一定程度上也促使了计算机硬件维护方法的改变。因此,用户在计算机使用过程中,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更新,其也需要不断增进计算机硬件的维护常识和技能。比如在计算机各硬件设备出现一些故障时,用户应该形成一种维护常识。同时,用户应该对计算机的各硬件及应用状况等知识进行一定的了解,用户应该根据硬件设备的技术更新,而实时地改进其维护方法和知识。而针对这些知识的获得,通过虚拟计算机硬件实验平台是最有效的方法。
综上所述,虚拟计算机硬件实验平台开发将计算机中一些复杂的在现实环境中不能直观操作或者操作繁复的过程置于虚拟环境进行操作,并实现现实仿真的效果。其在计算机硬件教学、计算机硬件设计和组装、计算机硬件维护中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蒋青泉.电信交换设备[M].北京: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7.
[2] ITU-TY. 1311(2002). Network Based VPNs -Generic Architecture and Service Requirements[S].
一、构建计算机应用技术实训基地
基地集校园网络中心、计算机基本技能实训中心(计算机中心)、计算机类专业技能实训中心于一体,为数字化校园提供环境、为校园网应用搭建平台,为计算机技能实训提供保障。
1.1网络中心既要保障技术的成熟性,还要考虑技术的主流性,同时也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学校投资建成架构合理、信息通畅、数据共享度高、可靠性强、应用集成的数字化校园平台,为实施计算机教育、拓展计算机应用提供了基本保障。
1.2计算机基本技能实训中心可提供500台计算机实训工位,承担全校非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技能的实训,同时满足学生课余时间的上机需求。
二、实训基地的立体化建设
为了适应企业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计算机应用技术实训基地必须按照IT基本技能、岗位能力、综合能力实训的功能要求进行建设,而且要与企业接轨,为学生从大学生到职业人的演变提供渐变的工序和环境。
2.1 基本技能实训中心建设
该中心的服务对象为全校学生。实训内容为:
(1)计算机软件操作。将指法练习及文字录入、Windows操作系统基本操作、Office组件的基本应用、实用软件等内容进行整合,形成任务驱动、以学生实际操作为主,教师指导和督察为辅的教学模式。该实训不仅要求网络环境,而且要有教师机和服务器。教师机能够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全体广播、分组讨论和个别指导。学生可以从服务器上下载实训任务和实训指导,也可以将实训的结果上传到服务器。
(2)计算机硬件综合是将计算机组成、计算机拆装、常见故障诊断与排除、常用工具的使用、网线制作、简单网络互联等内容进行整合,重点培养学生硬件维护方面的动手能力。该实训要求至少2个场所:实训操作场所(学生在这里完成指定的实训任务。)和网络环境的机房(学生在这里可以查询各种配件和设备的性能与价格、撰写实训报告,锻炼学生通过网络查询资料也是该实训的要求,并将实训报告上传到服务器)。
(3)数据库基础和程序逻辑,以课堂教学与实训相结合的模式进行。这2门课程是计算机类专业的公共平台课程,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管理、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学生在计算机基本技能实训中心主要进行的是认知和感知的基本训练,以学生个体能力培养与展现为主。
2.2岗位能力实训中心的建设
该中心的服务对象是划分专业后的计算机各专业学生。实训内容突出专业设色,根据专业培养位的岗位群,将每个岗位的课程组合成一个模块(称之为岗位模块)。对岗位模块内的课程,根据课程之间的关系合理安排并行或串行实施,时间要相对集中,一般在一个学期内完成。该阶段的教学内容要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工程项目为主线,教学组织始于工程项目的提出,教学于工程项目的过程分解与实施,终于工程项目的竣工。一般课堂教学和实训的比例为1:1。课堂教学和实训应选用2个不同的工程项目同步进行。课堂教学的项目,形成一个使教学的组织由整体到肢解,由肢解再到整体的载体,将课程的知识形成一条主线连贯起来。实训项目为学生提供了对课堂教学的消化、理解、模仿、拓展和创新的载体,使学生能完整地掌握相应岗位的技术和技能。
2.3综合能力实训中心的建设
该中心的服务对象是具有一定专业岗位能力的学生。当学生完成了岗位模块课程学习后,要做一个将该岗位模块课程综合到一起的阶段项目,该项目需要集中时间进行,一般不应少于2周。如果说学生在岗位能力实训中心的学习和实训主要以线状开展,则综合能力实训中心的学习和实训应该是网状实施。该阶段的实训是将岗位的知识点、技术和职业素养交融到一起,要求以团队的形式组织教学,要采用真题真做或假题真做。将学生分成若干个项目组,并选出项目组长,确定项目进度和实施计划,要有阶段汇报和项目验收。该实训中心的教学环节,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演兼指导。
该中心开展的实训是项目实训,重点培养团队精神。该中心的建设不仅要求设备要满足职业的需求,而且要构建企业氛围,仿真企业环境。
2.4 I T项目实战、顶岗实习基地建设
为了给学生创造和提供实际工位,可以采取挖掘内在潜力与积极向外拓展相结合的策略。基地研发室以教师为主的科技开发场所,采用吸收学生参加教师科技形式,可为学生提供约几个工位,通过承担小型软件开发、网站建设、学科竞赛等形式;计算机应用技术实训中心(包括校园网络中心)本身的运行为学生。学生参加真实的项目开发或实际工作,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工程意识和对企业的忠诚意识,也为计算机类专业推行工学结合、师生参加科技开发和技术服务搭建了平台,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的就业创造了机会,企业得到了满意的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1-0138-02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Computer Application Foundation" Course Teaching Practice Research ― Tieling Technician Institute as an Example
HAO Ying, XU Yue
(Liaoning Engineering Vocational College, Tielling 112008, China)
Abstract: The computer application base is a public basic course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the main content is using the office method and some basic knowledge of computer. But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basic computer application scope is also different, and the requirements with different professional students having basic computer application ability also have difference. According to the aspect of basic computer application situation, creating situation for different professional computer basic application course not only can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can also be combined with professional knowledge in order to apply it. To Tieling technician institut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computer application foundation" course teaching practice.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computer application basis;Professional situation;Auto parts professional;teaching practice
当前,既掌握牢固的专业能力,又能利用计算机处理实际工作中问题的毕业生越来越受到企业和用人单位的欢迎。学生在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拥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中等职业院校各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各个专业的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也应该越加重视。在对毕业学生的回访中发现,有些学生正是因为能够很好地利用所掌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工作问题而得到了工作机会。下面将从企业调研及毕业生回访、毕业生应具备的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根据专业设置情境教学、汽车维修专业的情境教学设计四个方面来阐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分专业教学实践。
1 企业调研及毕业生回访
为了掌握汽车装配专业毕业生在实习工作过程中应用哪些计算机基础知识处理问题的实际情况,了解社会、行业以及企业对非计算机专业人才掌握计算机的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和相关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开展了企业调研及毕业生回访工作。[1]同时,还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是否适合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以及企业、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的双向满意度等做了考察。经过调研和回访,将以企业实际应用为导向设计适应汽车维修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情境教学,为铁岭技师学院不同专业确定分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打下良好的基础,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应用的综合素质与社会竞争力。
本次主要调研对象是铁岭地区专用车生产基地的企业,包括铁岭地区的5家汽车修理厂和3家汽车4S店,单位性质均为民营企业。 主要调查企业对新招聘的毕业生岗位设置情况以及各岗位对掌握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的需求情况。调研和回访共经历五个步骤:1)拟好调研提纲、方案,设计好调查问卷。2)到企业分别与新入职的毕业生和管理层进行访谈,做好记录。3)到工作区实地观察毕业生的工作情况,了解企业员工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和所需要掌握的技能,然后发放调查问卷。4)回收问卷,收集相关的资料,做好数据分析,绘制数据表格和分析图等。5)分析结果。
2 毕业生应具备的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
通过到企业走访、进行问卷调查及查看企业招聘数据中可以看出,在企业中计算机基础的应用主要用于对事务的处理,这也是对计算机的最基本的应用,具体包括文字处理、个人日程安排、行文办公、函件处理、文档资料管理、编辑排版、电子报表、人事管理、工资管理,以及其他事务处理。[2]涉及的主要计算机技术包括文字处理、数据处理、电子报表处理以及图像图形的处理技术等内容。这些事务通常使用诸如Microsoft Office等办公软件即可处理,与学校所设置的课程内容一致。
经过以上分析,确定了我院非计算机专业中职学生在学完《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后,应具备以下能力:1)基础能力:即计算机的思维能力,应该有较强的分析具体的企业实际问题,并利用掌握的计算机基础应用的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应用能力:主要有熟练的应用计算机硬件系统和操作系统的能力,有效应用计算机操作系统及安装的应用软件进行企业的文档、图片和数据处理能力,能对计算机具有管理和维护能力。3)团队协作和组织能力:主要是沟通能力,包括表达、交流和通讯能力,与其他成员协同工作能力,项目的筹划安排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4)适应能力:主要是指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使自己专业技能与学科发展保持同步。
3 根据专业设置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法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和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3]一般情境教学都以案例为载体,以专业特点为依据,架设与其相关的教学情境,以中等职业院校铁岭技师学院汽车维修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在教学中创建出与汽车维修专业相关的需要计算机知识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这样的任务,既学习了计算机知识,又提前实践了本专业的知识。在中职院校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应用性比较强的公共课,是学生接触电脑基础知识课程的途径,但是涉及的知识点并不简单,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学好这门课走上工作岗位。因此我把这门课和学生的专业联系起来。[4]让学生在一个专业问题中学习计算机知识,再用计算机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如用Excel办公软件制作一张汽车配件报价表格。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交给了学生工作中如何快速解决问题的技能,在学中用,在用中学。
4 汽车维修专业的情境教学设计
根据汽车维修专业的特点,将汽车维修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设定为三个主情境模式(如图1)和12个子情境模式,分别为word实训子情境(如图2)、Excel实训子情境(如图3)和PowerPint实训子情境(如图4)。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文字处理Word、表格处理Excel、幻灯片制作PowerPoint。这些情境模式分别用丰富的例子贯通整个教学。[5]例如在Word教学过程中,将教学情境设置为底盘安装,学生在实训过程中通过借助计算机完成部分实习任务。汽车维修专业情境结构图如下:
图1 主情境
图2 word实训子情境
图3 excel实训子情境
图4 PowerPoint实训子情境
在完成上诉任务后,能够完成下列既定的教学目标:1)利用Word制作表格,联系了Word中的表格部分和边框底纹设置等知识内容;插入图片掌握了图文混排的知识点;制作流程图掌握了自选图形的绘制。2)Excel表格的制作;使用Excel公式、函数、数据透视表统计分析数据,利用图表实现对数据的直观显示。3)演示文稿的制作,包括幻灯片的使用以及各种对象的简单操作。
通过对铁岭技师学院汽车维修班学生的实践教学,取得了较理想的成效,目前在企业实习的学生,在计算机基础应用方面普遍得到了企业的认可。[6]这就证明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加强公共课的专业特性及优化课程标准,能为社会提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职业能力和高素质的劳动者。
参考文献:
[1] 孟国强,张胜宾.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模式下的教学实施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2(7). (下转第142页)
(上接第139页)
[2] 谢丽辉. “校、企、地”文化融合视野下石化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2(10).
[3] 徐涵.德国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基本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8(1):69-71.
中职计算机专业大多开设了诸如《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等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但大多数中等专业学校由于学校经费不足,计算机实验室都比较紧张,为了便于管理维护计算机,实验室大都采用硬盘还原卡系统,这样虽然可以有效防止由于学生错误操作或计算机病毒引起的系统崩溃,但是正因如此计算机系统不能重启,从而导致很多实践教学无法在计算机实验室来完成。学生只能进行一些简单的系统配置实验和软件应用实验,这样很难保证教学质量。为了缓解这一矛盾,我们在部分机房采用了虚拟机技术。下面,我将从虚拟机的原理、优势和应用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VMware虚拟机技术简介
1.虚拟机工作原理
虚拟机(Virtual Machine)指通过软件模拟的具有完整硬件系统功能的、运行在一个完全隔离环境中的完整计算机系统。通过虚拟机软件,你可以在一台物理计算机上模拟出一台或多台虚拟的计算机,这些虚拟机完全就像真正的计算机那样进行工作,例
如你可以安装操作系统、安装应用程序、访问网络资源等等。对你而言,它只是运行在你物理计算机上的一个应用程序,但是对于在虚拟机中运行的应用程序而言,它就是一台真正的计算机。因此,当你在虚拟机中进行软件评测时,可能系统一样会崩溃;但
是,崩溃的只是虚拟机上的操作系统,而不是物理计算机上的操作系统,并且,使用虚拟机的“Undo”(恢复)功能,你可以马上恢复虚拟机到安装软件之前的状态。
2.术语介绍
(1)HOST(宿主机)――指物理存在的计算机,Host’s OS指宿主机上运行的操作系统。
(2)Guest OS(客户机)――指运行在VMware上的操作系统。例如在一台安装了Windows XP的计算机上安装了Vmware,那么,宿主机指的是安装Windows XP的这台计算机, VMware上运行的是Linux,那么Linux即为客户机。
(3)Snapshot(快照)――磁盘“快照”是虚拟机磁盘文件(VMDK)在某个点及时的复本。可以瞬间恢复系统当时状态,不管当时虚拟系统是不是完全损坏,还是被全盘格式化。
(4)Clone(克隆)――克隆是在硬盘上再次划出一定的空间来复制出一个和当前虚拟机一样的虚拟机,它们的地位是并列的。
克隆一般分为两种:create a linked done(创建一个克隆连接)和
create a full done(创建一个完整克隆)。链接克隆只是在源镜像快照的一个快照分支,该源镜像快照不能修改和破坏;完全克隆是对源镜像的一个完整复制。
(5)VMware网络设置的三种方式
①Bridged方式:虚拟系统的IP可设置成与本机系统在同一网段,虚拟系统相当于网络内的一立的机器,与本机共同插在一个Hub上,网络内其他机器可访问虚拟系统,虚拟系统也可访问网络内其他机器。
②NAT方式:这种方式也可以实现本机系统与虚拟系统的双向访问,但网络内其他机器不能访问虚拟系统,虚拟系统可通过本机系统用NAT协议访问网络内其他机器。
③host-only方式:这种方式只能进行虚拟机和主机之间的网络通信,即网络内其他机器不能访问虚拟系统,虚拟系统也不能访问其他机器。
3.虚拟机的优势
(1)集成性――能够在一台PC机上运行多个虚拟机,每个虚拟机都可安装不同的操作系统,而不需要对物理硬盘进行分区或重新开机,不受到物理计算机硬件的限制。各虚拟机与主机之间可以进行通信、共享文件和网络资源。
(2)移植性――虚拟机表现在物理电脑上是一个文件,不同的操作系统之间能够进行互动操作。使用者可以直接拷贝备份好的虚拟机文件到其他计算机上使用,大大节省了系统安装的时间。
(3)经济性――由于虚拟机是利用软件来模拟完整的计算机系统,无需添加新的硬件设备,真正可以做到一机多用,同时又节省维护费用。
(4)可维护性――虚拟机与主机之间有良好的隔离性,在虚拟机上进行的操作不会破坏物理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和软件,对主机现有的硬盘分区和数据都不会造成任何破坏。
4.目前主流的虚拟机软件
目前流行的虚拟机软件有VMware Workstation、Virtual Box和Virtual PC,它们都能在Windows系统上虚拟出多个计算机。Virtual PC的软件体积最小,Virtual Box其次,VMware Workstation软件的体积最大,但从功能和应用广泛程度来说,VMware
Workstation仍然占据主要的位置,本文是以VMware Workstation为例。
二、VMware虚拟机在计算机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1.多操作系统的安装及维护实验
中职计算机专业中的《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操作系统》以及《局域网的组建与维护》等课程中均涉及多种操作系统的安装
和使用,学生相对了解的也只有Windows2000和Windows XP等,对于MS-DOS、Windows 3.2、Windows NT/2003/2008、Linux、Unix等操作系统基本没有接触。如何让学生学习多种操作系统,掌握多种操作系统下的操作技能,一种较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利用虚拟机进行多系统的安装。
由于操作系统的安装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学生可以在硬盘上建立自己的虚拟机,利用虚拟机可以将一台计算机的硬件虚拟化成多立运行而互不干扰的计算机。这些“新”电脑各自拥有自己独立的CMOS、硬盘和其操作系统,学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对它们进行分区、格式化、系统安装等具有破坏性的实验。
虚拟系统的崩溃不会影响到宿主机的系统,教师不需要重启就能在同一台电脑上操作多个操作系统,方便进行教学演示。
2.网络搭建实验
学生在学习局域网的组建、网络配置与管理、FTP、邮件服务器等各种网络服务的配置、远程访问和路由的设置等知识时,单凭理论讲授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利用虚拟机,学生可以在单台计算机上组建网络环境,进行各种网络配置,也可以组建虚拟局域网,实现集群试验,而这类实验如果没有虚拟机的支持,光设备费用至少需要二三十万。若学生不能按时完成实验,可借助虚拟机的挂起功能,保留当前状态,以便下次继续完成。
3.网络安全实验
在网络环境下,病毒、木马、黑客程序非常盛行。教师在讲解计算机病毒、木马等知识时只能停留在讲述阶段,而利用虚拟机技术,教师可以在虚拟机系统上植入病毒文件进行病毒、木马程序的传播与演示,以及如何实现安全防御等操作,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系统的安全及防御技术。同时,学生也可以放心大胆地进行测试,强化技能,无须担心对系统的破坏。
4.编程应用与软件测试实验
学生在学习软件设计、网页设计等课程时,编写的程序需要在多种环境(单机、网络、IE版本、数据库环境等)及多个操作系统环境下(特别是Linux下LAPM网站平台的搭建)进行测试。应用虚拟机,我们可以很轻松地搭建各种实验平台,有利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虚拟机的快照功能能够方便而又快速地恢复到系统的某个安全和干净状态,这也为在教学中测试各种从网络中下载的软件提供了便捷而又安全的平台。
5.教师课件制作
计算机专业课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常常需要在多种操作系统下操作,使用虚拟机,能一改原单操作系统抓图、屏幕录像等方面的不便,有助于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
中职教育以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为目标,在教学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为社会培养大量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虚拟机是计算机教学的有效工具,在计算机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广泛的应用。如何利用虚拟机更好地为计算机教学服务,我认为是每个计算机教师需要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中图分类号:TP391.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6-0013-03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practical teaching quality problems in the higher vocational practice teaching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status of the computer simulation expe-
riment system are put forward. Based on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the related theory of 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this paper ex-
pounds the necessity of the application with the computer simulation
experiment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its appli-
cation status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is sum-marized. In addition, application suggestions of the computer simu-lation experiment system are analyzed.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omputer simulation experi-ment system; practice teaching
1 前言
高职理工科类专业具有应用性广、实践性强等特点,实验教学是其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目前,高职理工科类专业的教学模式仍然比较重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也普遍采用实验指导书加教师讲解的传统常规实验教学手段,无法引领学生主动学习,实现工学结合[1-2]。
计算机仿真实验是近年来一种新型的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实践教学模式,利用实物或电脑设计多种虚拟环境来仿效真实环境,并在虚拟环境中根据预设的实际情况完成实践设计、操作运行等的教学方式,具有使用便捷、操作简单、交互性好、成本低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优点,已在我国高等教育实验教学中得到一定应用[3-4]。为实现工学结合,解决高职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高职实践教学也应加强计算机仿真实验与传统实验的结合,促进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
2 计算机仿真实验教学的必要性
2014年5月,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变缓,企业面临多种挑战,更蕴含多种机遇,赋予企业更多创新的空间。为满足产业升级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素质技能人才资源是发展的基础性条件。用人单位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愈来愈大,所需人才素质越来越高,而高职教育也面临发展中的“新常态”。
以广东省为例,2011年,广东省共有独立设置高职院校80所,占全省134所普通高校的60%,高职在校生超过65万人,高职教育在广东省高等教育中占据半壁江山。但随着广东省人口红利现象的弱化,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以及新建各类高等院校的增加,高等教育学校尤其是高职院校迟早将面临生源竞争激烈的局面。另一方面,90后学生已成为高职院校的主角,表现出诸如“个体思想观念的独立性加强,群体的思想统一度降低,对现代信息技术如互联网的依赖性急剧上升”等群体特点。且高职两类生源――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三校生”(职高、中专、技校毕业生)在文化知识、学习能力、技术技能、综合素质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传统的教学手段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和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素质、能力等人才规格的要求。
基于以上分析,对照政府和社会加快教学改革、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迫切希望,以及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的要求[5-6],高职院系应逐步统一实验教学改革的战略重要性,认识到实践应用能力是高职人才培养及高职院校生命力的核心。以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计算机仿真实验教学为手段,通过教学模式、教学条件、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法等的改进与创新,从根本上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TP31 文献标识码:A
为了培养合格的ICT从业者,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实验无法完全使用真实设备完成,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一般使用网络模拟器完成。目前学校用得较多的Cisco Packet Tracer虽然使用方便,但更新缓慢和仿真度低等缺点;H3C模拟器虽然具有仿真度高的特点,但不能模拟二层设备和更改拓扑等缺点;GNS模拟器存在着安装困难和对计算机硬件要求较高等缺点;eNSP模拟器实验过程直观、模拟仿真度高,为设计、配置和排除网络故障提供网络模拟环境。
1 eNSP网络模拟器
eNSP(Enterprise Network Simulation Platform)是一款由华为提供的免费的、可扩展的、图形化网络仿真工具平台,主要对企业网路由器、交换机进行软件仿真,完美呈现真实设备实景,支持大型网络模拟。
2中职计算机网络实验要求与内容
2.1中职计算机网络实验的要求
中职计算机网络实验要求以培养学生的技能为主,能够从计算机网络课程理论内容中提取实验内容。要求学生能够读懂网络拓扑,熟悉各网络设备的接口特性、网络带宽和连接方式。对于实验过程中使用到的各种网络命令需要在课堂上耐心讲解,做实验时充分演示这些命令的使用格式和参数应用,使学生能够掌握对各种网络命令的使用,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技能的目标。
2.2 中职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实验内容
中职学生普遍现状是文化基础较差,对理论知识较难理解,但具有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从实验中穿插讲解理论知识,从而达到通过实验教学促进理论教学的目的。中职计算机网络的实验内容主要包括:交换机基本配置、虚拟局网VLAN配置、利用三层交换机实现VLAN间路由配置、生成树协议配置、端口聚合配置、路由器基本配置与telnet、静态路由、RIP V1和RIP V2路由协议基本配置、单区域和多区域OSPF协议配置、点对点PPP协议PAP认证、CHAP认证和访问控制列表配置。
3 eNSP软件在中职计算机网络模拟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3.1 交换机和虚拟局域网VLAN实验
实验内容主要包括:PC基本配置、交换机基本配置、虚拟局域网VLAN、跨交换机VLAN实现、生成树协议、三层交换机实现VLAN间路由等内容,实验拓扑图如图1所示,IP地址配置如表1所示。
3.1.1 PC基本配置
双击PC1打开PC1属性窗口,选择【配置】选项,在IP地址栏输入IP地址172.16.10.1,在子网掩码栏输入255.255.255.0,在网关栏上输入:172.16.10.254,点击【应用】完成配置;其它PC配置方法相同。
3.1.2 S3700-LSW1和S3700-LSW2配置
在交换机S3700-LSW1上首先创建虚拟局网vlan 10、vlan 20,而后将e0/0/5划入vlan 10,将e0/0/11划入vlan 20;将e0/0/21和e0/0/22设为trunk,为了避免环路产生,在交换机上设置快速生成树。主要配置命令如下:
[lsw1- Ethernet0/0/5]port link-type access
[lsw1- Ethernet 0/0/5]port default vlan 10
[lsw1-Ethernet0/0/21]port link-type trunk
[lsw1-Ethernet0/0/21]port trunk allow-pass vlan all
[lsw1]stp enable
[lsw1]stp mode rstp
在交换机S3700-LSW2上首先创建虚拟局网vlan 10、vlan 20 和vlan 30,并将e0/0/5划入vlan 10,将e0/0/11划入vlan 30;将e0/0/21和e0/0/22设为trunk,为了避免环路产生,在交换机上设置快速生成树。其中三层lSV2配置如下:
[lsw2]int vlan 10
[lsw2-Vlanif10]ip add 172.16.10.254 255.255.255.0
[lsw2-Vlanif10]int vlan 20
[lsw2-Vlanif20]ip add 172.16.20.254 255.255.255.0
[lsw2-Vlanif20]int vlan 30
[lsw2-Vlanif30]ip add 172.16.30.254 255.255.255.0
如果生成树设置为STP,断开ROOT,ping包需要30秒钟才能恢复正常;如果生成树设置为RSTP,断开ROOT,ping包很快就能恢复正常。一般将连接PC的端口设置为边缘端口,在指定端口是边缘端口的情况下,指定端口可以直接进入转发状态,没有延迟。
3.2 路由协议配置
实验内容主要包括:静态路由、动态路由RIP和OSPF;其中注意配置OSPF时DR和BDR的选举方式。实验拓扑图如图2所示,IP地址配置如表2所示。
3.2.1 路由各接口配置IP
双击路由R1设备进入CLI模式进行配置E0/0/0和loopback 0接口地址,配置命令如下:
[r1]int loopback 0
[r1-LoopBack0]ip add 172.16.2.1 32
[r1-LoopBack0]int e0/0/0
[r1-Ethernet0/0/0]ip add 12.0.0.1 24
用同样的方法完成配置R2和R3各接口地址。
3.2.2 动态路由协议RIP配置
在R1上显示路由表信息,发现只有直连路由,用ping命令ping路由R3接口E0/0/0地址发现超时,说明icmp包有到达R3接口E0/0/0,但回应包无法到达R1。可以在R1、R2和R3上配置静态路由以达到互通;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使用默认路由配置时要注意配在边缘路由上(本例在R1和R3上可以配置),如果配错可能出现路由环路。由于静态路由配置繁锁和维护不方便等因素,如果路由跳数不超过15跳的话可以使用动态路由RIP协议配置,如图2所示拓扑,(下转第53页)(上接第51页)RIP协议配置如下:
R1配置:
[r1]rip
[r1-rip-1]network 172.16.0.0
[r1-rip-1]network 12.0.0.0
用同样的方法将R2和R3的各直连网段宣告。在R2上查看路由表信息,发现RIP V1宣告网段时不含子网掩码,这样路由在学习时可能出错,所以我们用RIP协议时使用RIP V2宣告。命令如下:
[r1]rip
[r1-rip-1]ver 2
3.2.3 动态路由OSPF配置
RIP协议有跳数限制不适用于大型网络,而OSPF协议不受跳数限制只跟带宽有关,同时OSPF有单区域和多区域,这样方便管理大规模网络。下面如图2所示拓扑配置OSPF协议,配置方法如下:
R1配置OSPF协议:
[r1]router id 1.1.1.1
[r1]ospf
[r1-ospf-1]area 0
[r1-ospf-1-area-0.0.0.0]network 172.16.2.1 0.0.0.0
[r1-ospf-1-area-0.0.0.0]network 12.0.0.0 0.0.0.255
R2配置OSPF协议:
[r2]router id 2.2.2.2
[r2]ospf
[r2-ospf-1]area 0
[r2-ospf-1-area-0.0.0.0]network 12.0.0.0 0.0.0.255
[r2-ospf-1-area-0.0.0.0]area 1
[r2-ospf-1-area-0.0.0.1]network 23.0.0.0 0.0.0.255
R3配置OSPF协议:
[r3]router id 3.3.3.3
[r3]ospf
[r3-ospf-1]area 1
[r3-ospf-1-area-0.0.0.1]network 23.0.0.0 0.0.0.255
[r3-ospf-1-area-0.0.0.1]network 172.16.1.1 0.0.0.0
配置完成后在R2上查看邻居关系(命令display ospf peer),发现R2有两个邻居,其一是router id 1.1.1.1,DR为12.0.0.1,BDR为12.0.0.2;另一个是 router id 3.3.3.3,DR为23.0.0.2,BDR为23.0.0.3。注意接口模式为广播模式才选举DR和BDR,如果是P to P模式则不选举DR和BDR。
4结束语
通过eNSP软件建立网络模拟实验环境,解决因缺乏实验设备无法开展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的问题,使中职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理论有直观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组建计算机网络的技能,达到理论能够通过实验验证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c)-0156-02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高专院校一门基于工作过程分析,以项目和工作任务为载体,实践性较强的公共基础课,其教学工作的实施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规律与教学特点与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点不谋而合。
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特点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上,改变了传统理论与技能教学分离模式,立足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通过能力训练、资源优化,实现理论与操作双重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其包括教学管理与资源优化一体化、理论教学与实践空间一体化、理论知识与实际训练一体化等内容。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一门实用性课程,非常注重教学的实践性。高职高专院校专注于学生技能培养,专业定向性高,因此,在展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必须将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深入其中,走理实一体化教学之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具有以下特点,其一,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并重。理实一体化教学关键在于知识理论与技能实践的统一,教学中应在精讲基本概念、操作原理后强化学生的操作练习,以刺激学生从大脑思考向动手转化,实现知识教学与技能教学的统一。其二,技能传授与能力提升并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学生必须在掌握某些技能的同时,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与自我素养,因此,理实一体化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适量、适度、有所提升地向学生传授技能,并以案例教学、合作教学等具体化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以适应高职学生阶段的能力发展要求。其三,课程设置与专业要求一致。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活动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定向性,突出专业教学,而计算机基础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多、范围广、更新程度高,这就要求教学“有的放矢”,选择与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关联性最强的内容,以服务于专业教学,服务于学生专业知识及技能的掌握。
2 计算机基础课程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管理与资源配置
当前,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将理论教学、实训教学及教学媒体配置职责分别归属于教研室、计算机中心及技术中心,而在此种教学管理――分配分离模式的影响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落实受限,如实训教学基地缺乏媒体教学资源、理论教学中缺乏实训支持等,进而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不利于实现高职高专院校技能教学的办学目标。因此,要充分落实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必须将计算机教研室、计算机管理中心与教育技术中心隶属于统一管理部门,为组织教学、上机安排及计算机资源配置提供保障,进而强化教学管理,实现教学资源最大化、最优化利用。与此同时,由于相关资源的支持,教师不但可利用媒体资源进行理论学习与研究,且能积极参加项目实训,这对促进教师交流、合作具有积极作用,利于实现教学相长的教学目标。
3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
3.1 优化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体系
若是说教学管理与资源配置为理实一体化教学提供了大层面支持,则教学组织的具体化直接控制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落实,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必须首先建立理实一体化展开的具体路径。
首先,合理规划好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内容,打造符合本校教学实情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进行教材的编写时,要以详细的市场调研为基础,深入摸索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并结合当前就业形势,准确地制定教学目标和内容。可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内容划分为基础知识(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与工作原理,计算机软件知识)、基本技能(windows XP操作系统、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和应用能力(局域网基础与应用、Internet基础、音频与视频的处理、flas处理、网页设计)三部分,以明确各部分教学内容及侧重点。其次,进行学时及成绩划分。学时课时划分直接影响着技能教学与理论教学所占的比重,考试成绩影响着学生对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的投入度,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增加实践学时以加大技能成绩比重的方式,提升学生上机训练强度,如计算机基础教学总共分为76学时,设置理论知识教学30个学时,实践技能学习45学时。把考试的总成绩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理论方面的成绩,可以设置其占总成绩的2/5,另一个是实践操作方面的成绩,设置其占总成绩的3/5。最后,优化评估体系。教学评估是监督教学活动的重要工具,是检测教学实效的必备手段,通过优化教学评估体系,一方面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一方面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理实一体化教学关注学生能力的开发与提升,因此,评价不但要涉及到教学效果,且要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以理论考试、上机考试、日常训练等方面的综合成绩来评定学生学习效果,以鼓励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表现评价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热情,从而提升学生的训练程度。例如,将学生平时的出勤、作业、课堂表现等情况进行考量,作为平时成绩纳入考核评估的范围,并适当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使学生认识到平时成绩的重要性,以此激励学生日常学习的积极性,逐渐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3.2 设置实训项目体系
由于受到学校的软件和硬件环境的影响,影响了学生们的“上机率”,导致高职高专学生上机操作的课时数没法得到保证。理论知识的学习是操作成功的基础,实践操作更加深化了学生们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训项目是实现理论知识转化为技能操作的基本途径,在上机操作中,可以适当嵌入实用性的综合实训项目,更好地将综合应用与基础实验相联系。也就是说,在实训体系中,所有的基础实验都可以作为整体综合应用训练的有机组成。比如说,以“个人网站的制作”为例,通过word文档处理的内容,可以作为网页的部分内容;通过学习、联系IE浏览器,可以有效搜索网站中的文字、图片、音频以及视频等相关资料;通过在Flash实验学习,可以为网页制作提供所需要的动画;在学习Excel、PowerPoint过程中制作出来的小案例,都可以在网站中进行共享。
4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中的问题与解决途径
4.1 偏重实践教学,忽视理论深化
理实一体化教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高职高专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老师需要在此理念下,摒弃传统的、陈旧的理论教学观念,大力投入到实践教学中,在此过程中,会出现偏重练习、训练教学,而忽视理论知识教学。可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涉及到的基本概念较多,理论知识的学习是操作成功的基础,实践操作更加深化了学生们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若理论教学不足,则不能应对学生的后期练习。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当转变偏重实践、忽视理论的教学观点,在关注实践教学的同时,重视起理论教学,精讲、细讲重难点理论后,引导学生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实现知识的迁移;同时,在训练学生过程中,以课上练习、课下作业、自我训练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实现实践对理论的验证作用。
4.2 偏重资源运用,忽视实训效果
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需用到计算机、教材、多媒体等资源,而一些教师片面认为,理实一体化教学关键在于资源的运用,于是教学中只顾自我演示多媒体、计算机的操作,而忽视了学生对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掌握,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达不到实训效果。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技能掌握度,以多种实训方式展开教学。其一,设置实训项目,展开适度教学。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编写计算机基础的实训教材,积极建设与综合应用与实验任务相吻合的实训项目。结合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删减,理论知识的学习应以“够用”为原则,压缩原有的理论课教学时数,用作综合性项目的训练。其二,展开实训教学。在开展理实一体化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模式过程中,应该以“项目驱动、案例分析、实践训练”的方式为主,从而更好地开展以综合技能、基础知识为主的教学。
4.3 关注单项培训,忽视合作教学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展开,必须依靠教师对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这就要求教师不但具备坚实的科研水平、理论知识,且具备强有力的技能操作能力,能为学生展开实践提供可靠的指导。而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计算机教师在日常培训中偏重本职培训,而忽视非专业培训,造成教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掌握不全面,如不能熟练掌握计算机电算化、ERP等一些新技术、新软件,严重影响了学生后期就业。因此,要求教师积极走出单项专业培训的轨道,积极深入市场,了解企业发展动向、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要求走向等,在提升自身专业素质的前提下,向学生展示更全面、更先进的技术,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服务于学生的后期学习与就业。
5 结语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现代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重要途径,其关注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的统一,服务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该文从计算机基础课程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特点入手,结合教学管理与资源配置要求,分析了理实一体化教学路径,并从内容与理念构建、教学方式改革、教师素质培训等方面论述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注意点,希望为相关的教学工作带来一些帮助和启迪。
参考文献
[1] 云正富,任友理,赵国庆.高职情境、项目、任务式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4(3):144-145.
[2] 罗祖兵.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理念及其实践诉求[J].高等教育研究,2006,12(8):63-65.
[3] 邹显春,张小莉,李盛瑜,等.基于网络环境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类分层次教学改革与实践[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0(6):213-219.
[4] 张凤梅.浅谈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理实―体化教学[J].消费电子,2013(18):200.
[5] 于凌云.关于高职计算机网络教学的研究[J].职教论坛,2009(5):24-25.
[6] 庄剑英.“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3(35):153-154.
[7] 宋向红,白明月.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五法[J].中国成人教育,2013(6):184-185.
2.根据行业需求和岗位需要,建立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将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开发与企业岗位能力无缝对接的课程内容,并注重与企业联合开发核心课程,打造精品课程,将行业、企业的焦点、难点问题融入课程,体现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应用性。
3.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评价方法,推行“教、学、做、评”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建立理论考核与实践技能考核相结合的考核体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优质人才。
4.加强信息化资源建设,搭建数字化教学资源服务平台,优化信息资源库,提高计算机专业的信息化水平。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专业教师队伍的结构优化与素质提高,重点是专业教师实践技能的提高。
6.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升级实习实训设备,积极创新教学模式,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创设优越的实习实训环境。
二、建设内容
(一)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根据人才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坚持“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通过“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的形式,着力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互动、真实演练,学生以企业员工、学徒身份参与生产过程等形式,促进知识学习、技能实训、工作实践和职业鉴定等功能的整合。
2.课程体系建设及改革创新
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实现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技能,制定专业设置的动态调整机制,适应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用人需求;围绕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所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创新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针对职业能力中核心能力的培养要求,构建基于工作过程、梯次递进培养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逐步完善“工学结合”优质精品课程建设及教学资源信息库建设。
3.教材建设、应用及更新
根据IT行业和用人单位对从业人员的需求,适应课程体系改革的要求,完成核心课程建设相关校本教材的编写,组建以专业教师为主体、企业专家参与的校本教材建设团队,落实教材编写负责人,编写《Photoshop平面设计》《Flash动画设计与制作》《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三本适合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实训的校本教材。
4.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
以校园网为依托,搭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的服务平台,建立完善核心课程的声像资料、课件、电子教案、数字化素材库平台及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平台、平面设计实训系统的建设,提供较完善的网络与服务支撑环境,实现全校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二)师资队伍建设
1.专业带头人培养
通过国外进修、国培、省培、专业或行业研讨、下企业锻炼等多种渠道,制定人才成长激励机制和措施,培养专业带头人,引领把握本专业发展的方向以及前沿知识,在专业建设中起到带头的作用。
2.骨干教师培养
通过在职进修、企业岗位实践、外出培训等方式,培养专业骨干教师,使其具备一体化教学能力,承担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与实践指导,带动本专业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3.“双师型”教师培养
以建设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为目标,制订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规划和专业教师职业能力认定标准,制定“双师型”教师准入制度、培训制度、实践操作考核制度。
(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1.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
通过“学生工学结合、协助企业完成订单”的形式,与企业合作共建生产性平面设计实训室;增加和补充理实一体化教学所需要的设备,使其成为工学结合的载体,使计算机实训室不仅用于培养计算机专业在校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还能满足各级各类社会培训,并力争为培训学员提供优质服务。加强与IT行业、用人企业和兄弟院校的合作,通过人员交流和体制创新建立稳定长期的合作模式,满足学生專业实习和人员培训的需求,同时也为专业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
2.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进一步发挥社会服务功能。本专业将积极利用专业优势,加大校内教育资源共享的力度,以“校内短期培训班”的方式,以社会青年为招生对象,加强与劳动部门的联系,建立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点,积极开展职业技能上岗培训,并直接输送人才到企业就业。
三、结语
通过建设,力争将我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打造成具有中职示范性的重点专业,带动周边城市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发展;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带动IT产业的发展,使我校成为滁州市计算机应用行业技能人才的优质输送基地。
参考文献:
[1]宋艳芳.浅谈我校计算机实践教学现状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12(7).
实践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加以引导的一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应用知识起到了很好地促进作用,以实践为动力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活动,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地执行实践等步骤去掌握知识,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教学活动,从而获得清晰的思路和方法,掌握知识的脉络。实践法教学中教师不再主宰整个教学过程,而只是帮助学生完成任务,通过教师引导,使学生能够完成任务过程中形成的创新能力和意识,在任务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独立用计算机处理信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实践教学法适合于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等以实践性为主的学科,它帮助学习者明确学习目标,在进行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教学时,采用实践教学法非常适合。然而,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关键是实践的选择与设计,从教师的角度看,实践教学法提倡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中职的教学实践中,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本文设计不同类型的案例应用作为教材的扩展、补充。
二、构建中职的计算机实践教学模式
1.创设情景,设计实践
实践设计是知识与技能的载体,要做到科学准确、切合教学内容、突出难点和重点、符合学习者的特征。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针对计算机课程的性质、课程标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实践教学主题中巧妙的把学习内容隐含其中,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习水平规律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实践进入学习情境。例如:在Excel函数和公式的学习中,可以选取学生的期中考试成绩表这一案例来展开教学,用Excel中的函数和公式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在计算机课程的实践教学中,知识编排体系具有一定的连续性,把学生需要学习的技能与知识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紧密的联系,将一个总目标细分成若干小任务,把这个学习内容细分成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小任务,通过这些小任务来体现总的教学目标,加深对课程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让学生做一做就有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达到预期教学目的。
2.教师指导,分析案例
在理论上计算机课程本身是一门比较难的学科,它是集知识与技能为一体,实践与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内容比较繁琐,知识点比较抽象。比如在 Excel图表的讲解中,单纯的讲解图表的操作步骤,学生一成不变地按照步骤去操作,过一段时间很容易就会遗忘,在这里我是这样设计的,在学生成绩表中通过多个图表的比较,让学生自己动手,学生看到自己与别人的信息产生比较,进行对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自己的相关信息多个图表进行相互比较,学生势必会在脑海里加深印象,从而形成知识点之间的关联,从而形成一个整体。虽然在教学过程中安排有一定的实习或实验,但理论与实践联系不是很密切,若采用实践与案例教学法,将重要内容设计成一个个综合任务,将零散的知识点有机地串接起来,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使学生掌握本门课程的实践技能和理论知识。
3.自主探究,协作完成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要进行有效的组合,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计算机的知识和技能是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任务的分解、编排要注意分散难点、重点,要考虑到任务的大小,任务的要求,各任务之间相互联系等因素。例如:在学习 Excel中函数的运用这部分内容时,设计了计算学校文化艺术节参赛节目的最后得分这一任务,考虑到这一部分内容是各个函数的综合运用,特将这个任务分解为几个较小的任务,指导学生分步骤完成。
4.科学教学,多元选择
计算机实践教学中引入新知识、新概念时,授课中必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意识为根本出发点,实践教学就是将新知识分解到一些案例中,进行知识的逻辑性、完整性和系统性。教师对案例进行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考虑学生的兴趣、年龄、认知能力等特点,选择设计要难度适宜,将案例与学习的知识紧密相结合,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熟练掌握计算机系统的技能和知识。实践教学中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自我开拓的余地,培养学生探索式的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后能够综合应用,加以变换,进行简单地创作和实践。
在计算机实践教学课程中,根据学生文化知识层次不同,案例的难度与设计可为阶梯模式,实践课程教师、学生可以进行选择,分成不同的课程类型:任务中心类型、案例中心类型、问题中心类型、复合类型等。尤其要在问题中心的表述时做到清晰、形象、生动,能够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以小组交流的形式进行合作学习,提升学生团结协作能力,以讨论交流的方式解决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适当的总结,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及归纳总结的能力,原则上由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要有层次性而且要具体;要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具有必要的先后顺序和逻辑性。
总之,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采用实践教学开展中职计算机技术教学,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根据学生、教师、知识等实际情况灵活应用。实践教学同时要与时俱进,根据时展需求,调整和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成为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人工智能是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下的新兴产物,其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实践应用有着无线前景。基于此,在计算机未来发展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人工智能动向,研究与探索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应用方向,从而推进计算机的创新性发展。
一、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应用方向
(一)网络与信息安全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变得更加突出,怎样增强网络信息安全已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点关注。在计算机网络安全维护中采用传统方法暴露出了一些弊端与不足,而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有效增强网络信息安全[1]。比如在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能够实现网络安全威胁种类的精确分析与判断,然后及时选择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控制安全威胁,从而实现计算机网络的安全运行。
(二)数据采集与分析在数据信息的采集与分析中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是实现海量数据信息有效融合的根本性需要,也是深度开发计算机功能的直接表现。大数据时代序幕的拉开,面对多元化的海量信息,若是采用传统技术进行数据信息采集与分析,则难以完成这一艰巨任务[2]。而实践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就可以完成计算机系统各种数据信息的具体分类管理,同时准确鉴别与高效提炼出具备价值的数据信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数据采集与分析效果。
(三)软件升级对于软硬件的升级与维护而言,借助于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进一步深化软硬件的升级与维护成果。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功能与作用的发挥越来越依赖软硬件的升级。而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实时完成计算机软硬件的升级与维护,比如腾讯在用户软件分析与升级系统中就实践应用了人工智能技术,其可以准确辨别出用户是否要完成软硬件更新,若是发现用户有需要进行更新的软件,则会及时把软件更新信息推送给用户,然后点击更新便可。
二、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实践应用
(一)人脸识别技术从本质上分析,人脸识别技术指的是利用技术手段有效识别人脸重要部位,从而实现人脸部位信息的采集与存储[3]。人脸识别技术在计算机网络技术领域中的实践应用比较多,虽然获得了非凡的成就,但也暴露出了一些弊端,例如对面部表情的微妙变化与发型难以有效识别,且人脸识别技术会受到环境条件、装扮等有关要素的影响。现如今,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领域中的应用,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人脸识别技术,所以应该进一步分析与研究人脸识别技术,以使其在计算机中充分发挥作用与价值。
(二)指纹识别技术指纹技术是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代表之一,其在计算机网络中的实践应用充分的表现出了人工智能。指纹识别技术指的是有效识别、处理以及存储人类指纹,确定各个用户的身份与环境等信息,在保护用户私人信息的安全性方面起着关键性作用[4]。对于指纹识别技术而言,指纹的采集不受位置、时间的限制,且指纹复制比较简单,所以实践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但也必须注意一点,目前指纹识别技术还不是很完善,并没有达到最佳的识别状态。
三、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应用建议
(一)进一步深化智能程度从本质上分析,在计算机中人工智能的实践应用效果与其智能化程度息息相关,所以这就需要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化研究,不断地提高智能化水平,将自身的优势展现的淋漓尽致。而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化而言,应该突出实践应用的便捷性,关注对各种数据信息的整合能力与现场模拟能力。例如,在计算机网络中实践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应综合分析应用具体需要与特点,有目标性的优化人工智能技术,提高人工智能技术和实践应用环境之前的匹配度,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的各项应用优势。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