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大学生联合对比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自麦克兰德(Mcclelland)提出胜任力概念以来,国内外学者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除了应用于组织管理和人力资源外,其他学科也对此进行研究,深化了职业胜任力的内涵和外延。麦克兰德的胜任力是指在工作和有关情境中,帮助个体取得成功的决定性的、基本的个体特征。一般认为,胜任力是指绩效优异者所具备的一种特质,包含能力、技能以及知识。进一步的研究深化了对胜任力的理解,是指在特定工作场景下员工所表现出来的一些关键特征,比如价值观、动机、知识、技能甚至个性,这些都有助于增强其职场竞争力。
对于大学生而言,其职业胜任力包含了未来就业所需要的各种胜任要素的总和,既有专业素养,又具备工作能力;既有潜在能力,又能付诸实际。具体而言,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表现为进人职场的一种素养,包括基本的专业知识、具备从事某种职业的技能、对职业的基本态度、所表现出来的职场行为;二是从事某种工作的能力,既包含从事各种工作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又包括从事特定工作和岗位所拥有的专业技能;三是既包含寻求工作的能力,又包含工作中能体现优良业绩的技能。
二、公共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胜利力开发的前提
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肇始于20世纪60年代,进人中国后对企业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教育体制的特殊原因,高校引人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相对较晚。职业生涯规划实现了个人目标、组织需求和社会发展的综合考量,通过对个体主观因素的测定和分析,考虑社会的现实和未来需求,确定个人的奋斗目标,选择合适的职业目标,以此制定分阶段的执行方案。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个体正确认知自我和社会,提前做好职场准备。特别是对于面临就业难的大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走向成功最重要的先决条件。
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能等到即将就业才开始,应该从进入高校的第一天就开始进行。不仅仅只是规划大学期间的,也要对未来职业生涯有个初步愿景,关键是把二者很好地进行接轨。整个大学职业生涯规划包括三个过程:一是打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主要是认真学习公共文化知识以及专业基础知识;二是树立职业发展目标,了解专业未来的发展空间,熟知公共部门对大学毕业生能力和知识的要求;三是学习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和国家公务员制度课程,能够使每个专业学生学习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了解政府部门的岗位分析,了解公共部门的用人之道。
三、公共管理类大学生职业胜任力模型的构建
随着社会的日趋复杂化,公共管理的不可治理性大大增加,这对公共管理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对从事公共管理的人员素质和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明确高校公共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目标,有必要明确公共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的关键指标,通过对这些关键特征进行识别,才能为公共管理类大学生的培养和教学改革提供指南。
如何识别胜任力,关键是建立胜任力模型。胜任力模型实际上是为了实现绩效目标而所需的各种要素的组合。如何建立模型,一般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BehavioralEventInterview,BEI)。该方法通过对被访谈者在职业生涯中最成功和最失败的三件事的回顾,探察访谈内容中所表现出来的该访谈者的胜任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比该工作角色中优异者和表现一般者所体现出来的差异,以此确定工作角色的胜任特征模型。
为了建立公共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胜任力模型,我们对已就业的公共管理专业毕业生、部分党政机关以及专业教师进行了半结构化的访谈。通过半年多的持续性访谈,结合已有文献的检索总结,根据互斥性、相关性和完备性要求,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初步形成了公共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的七个基本指标?.业务知识、管理技能、社会交往、业务能力、精神风貌、身心特征、成长导向。内容分析最终得出一个七维度的公共管理类专业毕业生职业胜任力的概念模型。每个胜任力指标又包含若干个胜任力二级指标。
四、公共管理类大学生职业胜任力开发方案
根据公共管理类专业的特点,结合公共部门的实际情况,从公共管理类专业胜任力模型的要152素出发,将理论学习与实习实践相结合,运用公共部门场景模拟和现场实践,使学生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公共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具备未来公共管理者的胜任力。具体而言,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将职业胜任力模型指标植人整个培养体系。职业胜任力的模型指标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涵盖了公共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必须具备的各种知识和技能要素。国外一些高校的实践表明,只有将所有的模型指标整合到培养体系之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大学生的职业胜任力。将职业胜任力模型指标植人培养体系,首先是根据模型指标,结合公共部门的现实需求以及公共管理类专业大学生的实际状况,设置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拓展课、实习实践课等课程和实习体系,课程改革是课程内容、课程目标和课程方法的系统变革[2]。保证所有培养方案都与职业胜任力密切相关,最终目标是提升大学生的职业胜任力。其次,公共管理类大学生的培养不能封闭在学校,而应该由学校和公共管理部门通力合作,从公共部门的现实需求出发,课程设计与人才培养方案有必要邀请公共部门工作人员的参与。同时,通过举办各种论坛聘请公共部门领导开展专题讲座,甚至直接聘用公共部门工作人员为学生授课,对学生学习质量和效果的评价也可以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第二,构建以提升职业胜任力为目标的实习实践体系。公共管理类大学生的培养必须定位于复合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地方治理与社会发展需要。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实习实践学时必须得到充分的保障,可以把职业胜任力的模型指标分解到相对应的实习实践中去,设计校内实验和校外实践两大模块。
校内实验模块主要是模拟真实工作环境,购置公共部门管理的实验教学软件,通过软件平台的仿真实验模拟公共部门系统的运作,比如电子政务系统、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系统、社会保障模拟系统等,利用模拟真实工作场景的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和网络平台,把公共部门搬到高校的实验室,让学生在实验室模拟熟悉公共部门的运作流程,运用虚实结合、以实为主的教学方式,促进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全面提高公共管理类专业大学生的业务知识能力和管理技能,从而促进综合能力的提升。
校外实验模块主要通过参与公共部门实际工作,撰写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实现理论结合实际,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习实践,可以把学到的公共管理理论应用于实践,同时发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成为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选题指南和写作方向。理论与实际的高度结合既强化了对公共问题的深刻认识,又拓展了实际动手解决现实问题的技能。
第三,发挥公共部门在大学生职业胜任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公共管理类大学生的未来职场在公共管理部门,因此提前邀请公共部门介入公共管理类大学生的人才培养体系,是提升他们职业胜任力的重要一环。
首先,培养公共管理类大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公共管理类大学生入学之后,组织他们参观和认识公共部门,特别是通过认知实习,选择参观诸如政务服务中心等有代表性的公共部门,初步了解公共部门的职能、组织结构、规章制度和日常管理行为。选聘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公共部门工作人员加以介绍,边参观边了解边学习,可以通过座谈会、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为加强对整个公共管理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许多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创业教育是能够适应经济社会的教育形态,是时展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党的十报告提出:“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创业可以增加就业机会,是落实建设新型国家战略的需要。随着大众化进程的日益深入,每年有几百万大学生毕业,大学生就业形势日渐严峻:人数过少,创业人数不到毕业生人数的1%;创业成功率过低,大学生创办的企业能长期坚持下去的很少。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从政府、社会、企业、高校、家庭各个方面去共同努力,为大学生创业营造良好氛围。由于创业发展势头迅猛,创业教育的模式不断的推层出新。从近年湖南大学生创业的案例中分析可能影响大学生创业的诸多因素,包括大学生本身具备的条件和专业知识等内部因素和政府、高校、企业等外部的因素,通过对湖南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研究现状的评价,希望对于有志创业的大学生一些启示,更好的应用于创业实际。
一、国外研究现状
创业教育最早出现在美国,随着经济转型,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美国95%的财富来至于中小企业创造。到1919年美国商人霍勒斯?摩西(Horace Moses)创立了青年商业社,帮助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成立公司,进行市场调研、选定商品、为商品定价、确定销售方案、建立账目、计算公司盈亏等,青年商业社在很大程度上催生了美国的创业教育。947年,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尔斯?梅斯(Myles Mace)教授率先开设《新创企业管理》,158名MBA学生参加了这门课,这被认为是美国大学的第一门创业学课程。1977年有60余所大学开设了与创业有关的课程,1995年有400余所,到了1999年就有1100余所大学开设了创业相关课程,其中许多大学还开设了创业专业。1999年6月美国考夫曼创业领导中心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所涉及的10个发达国家中显示有91%的美国人认为创办自己的企业是一项令人尊敬的工作,美国每12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期望开办自己的企业。到20世纪80年代创业在美国就已经形成潮流并对美国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作用,硅谷等一大批的高科技创业园区带动了惠普、思科等企业。比尔?盖茨在哈佛就读期间休学创业,成为微软的缔造者,提供了个人创业深化的典范效应,形成一个庞大的帝国。
当前,创业教育已经成为美国、英国、法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理念。这些国家普遍将创业教育作为培养未来富有挑战性人才的战略,积极部署高等教育及基础教育阶段创业教育的实施计划。英国、法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先后出台了推进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本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的开展。这些国家的地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时基本上是寓创业教育于专业教育之中,特别是英国赫瑞瓦特大学、卡迪夫大学和利兹城市大学的创业教育已经融入到本科专业教育的全过程,十分强调让学生尽早接触创业类课程,并提出了创业课程开设得越早越好的理念。特别是旅游管理专业与创业教育课程密切相关,显然英国创业教育与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紧密结合的创业教育模式,是值得我国研究和借鉴的。
二、国内研究现状
全球创业联合会主席马修定义创业为创造新的业务模式,创造新的商业模式或创造新的高科技产品的过程,国内学者通常认为的创业是经济学上的创业,是指通过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通过市场动作,获取利润并取得更大发展的过程。目前,国内关于创业教育的定义虽然还没有统一,但普遍认为创业教育不能等同于创建企业的教育,强调高校创业教育核心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的教育。
2013年是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重要的一年。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就业形势严峻,舆论就此称今年是“史上最难就业年”。毕业生“销路”在哪,就业路又将迈向何方?不仅是官方迫切解决的问题,同时引发全社会的共同关注。面对如此形势,教育部门要力争在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工作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各地和高等学校要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大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笔者利用中国知网数据库,分别以“创业教育”和“旅游管理”为检索词进行篇名路径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在1982-2012年期间收录了与“旅游管理专业创业教育”有关的论文6897篇,分别是2012(1580)、2011(1242)、2010(1039)、2009(781)、2008(637)、2007(469)、2006(312)、2005(237)、2004(177)、2003(116)、2002(62)、2001(44)、2000(27)、1999(29)、1998(20)、1997(7)、1996(4)、1995(2)、1994(0)、1993(1)、1992(4)、1991(2)、1990(0)、1989(1)、1988(0)、1987(2)、1986(2)。再以“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创业教育”为主题词检索共4239篇,分别是2012(1092)、2011(954)、2010(717)、2009(546)、2008(323)、2007(239)、2006(133)、2005(93)、2004(62)、2003(33)、2002(17)、2001(6)、2000(7)、1999(5)、1998(8)、1997(1)、1996(0)、1995(0)、1994(0)、1993(0)、1992(0)、1991(2)、1990(0)、1989(0)、1988(0)、1987(0)、1986(1)。论文数量的年代分布呈现出递增趋势和阶段特征。就“旅游管理专业创业教育”研究而言,相关的论文1986-2002年为研究的初始阶段,国内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创业教育的研究刚刚起步,每年只有几篇到几十篇,其中有3年是空白,说明国家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2003-2007年为快速发展阶段,此阶段研究论文比起步阶段增长了20%以上,说明国内开始逐渐重视对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2008至今为快速发展阶段,相关研究论文数量急剧增加,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都在600篇以上,特别是最近三年来,年年都超过了1000篇,可见,我国对旅游管理专业创业教育的研究开始初具规模,研究的内容包括了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创业教育体系、模式、目标、路径、对策等。就“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创业教育”研究而言,相关的论文1986-2001年为研究的初始阶段,国内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创业教育的研究刚刚起步,每年只有几篇,其中有9年是空白,说明虽然在1997年教育部就发文强调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2002-2006年为快速发展阶段,此阶段研究论文比起步阶段增长了百分之十几,说明国内开始逐渐重视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2007至今为快速发展阶段,相关研究论文数量急剧增加,6年以来的论文数量占到了总发文数的80%。我国对旅游管理专业创业教育的研究已经步入快速发展阶段,相关研究论文数量急剧增加。这可以看出在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创业教育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创业教育是不能脱离了知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而单独存在,需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与专业教育融为一体,必须要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总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创业教育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在逐步深化和发展。对于这个主力军群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分析旅游管理专业创业的相关理论,对比国外旅游管理专业的创业教育模式,并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目前,我国的创业教育仅仅只在高校开展,而且大多借鉴了国外的创业教育的培养模式。面对创业者日益年轻化的未来,创业教育应该在我国的各地方高校,特别是管理类专业开展,即使在一些非管理类的专业中也应当全面的普及金融、投资、理财、营销、商务等方面的教育。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2-0289-02
一、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及其与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切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目的,教师多致力于如何去教懂学生,教会学生;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他们本身存在的巨大潜能,同时也忽略了学生的个体经验和感受,使学生感到厌烦。这正如朱熹所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教育家孔子也曾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出“寓教于乐”的教法。21世纪需要新型的人才,新型人才必须具备创新和实践能力,教育教学要发展进步,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因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法就日益受到重视。
“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的学习,是指教学条件下学习者的高质量的学习,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是由学习者的态度、能力和学习策略等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主导学习的内在机制,是指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以及使用的学习材料的控制能力。自主学习也是一种学习模式,是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订并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1]合作学习是围绕共同的问题,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协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成员各自的经验、知识优势和思维特点,共同研究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思路,寻求解决办法,形成共同的研究成果。研究性学习主要是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自主学习既是学生自身的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高校实行学分制的需要,又是大学生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需要,同时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成败关键。”[2]在三者的关系上:第一,自主学习需要合作与探究。在学生个体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这时就需要通过独立探究来解决;当学生个体通过探究尚不足以解决问题时,就需要寻求他人的帮助;当被求助者也不能解答此问题时,可能就需要分工与协作,共同探究来解决问题。第二,研究性学习离不开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从组织形式上来看,研究性学习有个人研究与集体研究之分。学生个体从事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自主学习过程。这一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个体具有主动探究的动机和精神,而且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探究过程做出监控和调节,对自己的探究结果作出总结和评价。集体进行的研究性学习就是合作学习过程。集体开展研究性学习经常需要成立课题组,需要课题组的成员分工协作,各展所长,交流探讨,共同把问题解决,共享研究成果。第三,合作学习需要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小组的成员都需要各负其责,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可以说是一种集体的自主学习。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会碰到学习问题,如果个体通过独立探究不足以解决问题,就要与小组成员共同探究来解决,这又属于集体的研究性学习。三种学习方式存在着一种相互支持、互为补充的关系。
在《马哲史》课程学习过程中,我们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尝试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在课下我们分组讨论学习,通过合作完成文献综述、线索梳理等,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二、《马哲史》课程学习方法收获
哲学这门学科,是一门能让学生养成独特体验和感悟的学科,也是能让学生养成良好品格魅力的学科。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不同的方法从而使我们在学习马哲史知识的同时,拓展了学习的思路,掌握了多样的学习方法,使这个既神圣又有些抽象的名词在同学们的脑海里清晰明了,对也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
【中图分类号】 B 848.6 R 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10-0914-02
完美主义是一种力求尽善尽美地完成任务并伴随批判性自我评估倾向的人格特质[1],已在国外的资质优异教育领域取得极大的研究成果[2-6]。竞争就是人们为了生存、发展和享受的需要而展开的争胜负优劣的一种较量,竞争意识的强弱和竞争心的有无对个体的社会活动、行为习惯以及身心健康都有显著影响,也是个体在现代社会中能否获得成功的必备条件[7]。为探究完美主义的核心特征与个体竞争性的关系,笔者开展了大学生完美主义与竞争的关系的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曲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800名一~四年级大学生进行调查,最后得到有效问卷760份,男生307名,女生453名;平均年龄为19.89岁。
1.2 工具 (1)“中国大学生完美主义量表”[8],由李建伟等编制。调查前进行小样本初测,信、效度较好。该量表将完美主义心理分为6个特征,包括自省、高标准、担心错误、条理性、重要他人要求和完美期待,此次量表的克龙巴赫α系数均在0.70以上。(2)“竞争人格倾向量表”[9],由谢晓非等编制,包含过度竞争、自我成长与超越他人3个维度,信、效度良好,此次测量的信度为0.75。
1.3 统计方法 问卷的施测由笔者和心理系研究生、教师共同完成。全部数据由SPSS 11.5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大学生完美主义与竞争的状况 文、理科大学生在完美期待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文科生得分显著高于理科生;女生在高标准因子上的得分显著低于男生;在担心错误因子上,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独生子女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在条理性上男生、独生子女的得分都显著地低于女生和非独生子女,文科生得分显著地高于理科生;在自省因子上,男生得分显著低于女生,来自城市的学生得分则显著地高于乡镇学生。上述变量在竞争心理的各个因子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多因素回归分析 以竞争的各个因子为因变量,以完美主义的6个因子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在α=0.05水平进入回归模型,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的因素有7个。担心错误与完美期待对过度竞争有显著的预测效用,联合解释力达到25.9%;高标准与条理性对竞争的自我成长因子有显著的回归预测效用,联合解释力达到11.7%;高标准、担心错误与完美期待对竞争的超越他人有显著预测效用,联合解释力达到25.7%。见表2。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文科生在完美期待因子上得分显著高于理科生,表明文科学生在行动前较理科学生更具有完美信念,更具有动机层面的“完美期待”,即完美动机更强,但对于完美期待的正负向作用应该辨证分析。相关研究认为,完美期待过强则易导致个体对自身行动的犹豫度提高,易致焦虑[10]。男生在高标准和担心错误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表明男生背负着更多的来自教师或家长的期望,因此,这种对于高标准的追求很可能是对权威他人期望的知觉,而对权威他人高标准的内化极可能造成个体对这种期望的辜负感的产生,这也是个体在担心错误因子上得分显著增高的重要原因。因此,今后应注意引导大学生追求适合自身情况的高标准,从而有效克服其担心错误心理,提高大学生做事的果断性。
“条理性”是个体对精确、秩序和条理的过分追求,男生、独生子女的得分都显著低于女生和非独生子女,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相符合;但如果过度追求精确和条理,反而会由于太注重细节,过于谨慎而难以真正做到有条理。因此在现实生活中,非独生子女未必较独生子女更有条理。自省反映的是个体对自身的反思和内部调节,牵涉的是个体对自身思维的审度[11],女生思维缜密,感情较细腻,故较男生更容易自省;城市学生的自省度高于乡镇学生,可能的解释是与早期的家庭和学校教育有关联,城市学生更多地得到来自父母和师长的耐心而细致的批评、教育。上述变量在竞争心理的各个因子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明竞争在校园里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7]。
担心错误与完美期待对过度竞争有显著的预测效用,表明造成个体“过度竞争”的重要原因就是个体对完美结果的期待和对自身行为的有效性等的“错误”担心。因此,为避免“过度竞争”的有害影响,应从合理引导和调节“完美期待”等心理特征入手。自我成长反映的是个体关注自身成绩,努力让自己做到最好,完美主义的核心特征“高标准”与“条理性”对其有显著的预测效用。超越因子主要是个体在与人比较时,希望自己表现得更加优秀,完美主义的追求高标准、担心错误与完美期待对其有显著预测效用。
竞争所带来的心理效应有正面与负面之分[12]。如何正确疏导个体的竞争心理,使其潜能得到最大发挥,避免过度竞争而导致的紧张、焦虑等心理压力,需要相关教育人员深入探究。从上述完美主义各因子对竞争的显著预测效用可知,完美主义与竞争关系密切,与王敬群等[13-14]的理论研究一致。因此,从引导和梳理个体的完美主义心理着手,可以有效地调节和发挥个体积极的竞争心理,有利于个体健康成材。
4 参考文献
[1] FROST, LAHART R. The dimensions of perfectionism. Cogn Therap Res, 1990,14:449-468.
[2] SCHULER PA. Voices of perfectionism: Perfectionistic gifted adolescents in a rural middle school// STORRS CT. The 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on the gifted and talented.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1999:49-52.
[3] SILVERMAN LK. Perfectionism: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1th world conference on gifted talented children. Hong Kong, 1995:101-103.
[4] ORANGE C. Gifted students and perfectionism. Roep Rev, 1997, 20:39-41.
[5] SCHULER PA. Perfectionism and gifted adolescents. J Second Gif Educ(Ⅱ), 2000, 6(4):183-196.
[6] KLINE BE, SHORT EB. Changes in emotional resilience: Gifted adolescent females. Roep Rev, 1991, 13 :118-121.
[7] 时蓉华.社会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03-109.
[8] 李建伟,宋广文,王淑娟,等.中国大学生多维完美主义量表的初步编制(一).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7,16(4):377-378.
[9] 谢晓非,余媛媛,陈曦.合作与竞争人格倾向测量.心理学报,2006,38(1):116-125.
[10]李建伟,胡凌燕.中国大学生多维完美主义量表的初步编制(一).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大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心理学会,2007:465-466.
[11]李建伟,宋广文,李飞.中国青少年完美主义量表的编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4):346-348.
[12]岑延远,聂衍刚.论个体竞争性的心理学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28(3):125-128.
近几年,国家积极推动大学生创业,一来填补岗位的缺失,其次也能为其他社会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党的十提出了“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鼓励青年创业”等一系列新要求、新使命,为目前和此后一个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指明了方向。2015年7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第36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到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互联网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进一步加深。同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确保电子商务健康发展。在这种背景下,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便利的创业平台,帮助他们达成创业梦想。本文通过对近几年来学术界对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能更好地把握我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的研究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
一、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研究概况
从研究论文数量看,关于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研究的论文数量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在中国知网、中国期刊数据库中输入“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初步得出文献506篇,经过二次整理,有价值的文献,具体如下表:
文、博士论文以及重要会议和中国图书数目还鲜有涉及,说明大学生基于电子商务创业的研究还有巨大的研究潜力和空间。
从研究视角上看,重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从我国大学生目前面临的就业状况和实情出发,认为大学生依托信息技术进行创业有很大的意义,一方面解决自身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也带动社会就业;其二,从大学生利用电子商务创业的可行性出发,指出网络催育并促进电子商务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式严峻的现实,再加上电子商务的应用风险小、门槛低、成本小的优越性,再加上政府的鼓励和支持,庞大的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群体便由此诞生。其三,从现实的运营角度出发,对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状况进行梳理,总结出大学生网上创业需要面临的现实问题,并依据一些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其四,从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着眼点出发,指出为支持大学生创业,学校要开展电子商务专业实训体系的构建,进行校企合作,为同学们创建优良的创业平台。其五,从具体地区个别院校的角度出发,比如《基于访谈法的龙岩市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状况研究》。
二、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的SWOT分析
三、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模式研究
按照创业平台的不同划分,目前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的模式主要有三种:
从校企互助的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模式出发,提出几种传统的模式已无法适应当前的需求,得出要探索开展新型的创业模式,具有更多灵活性、选择性、多样性的校企合作的创业模式需要得到更多的重视。
从具体地区的事例出发,分析两种创业模式的不同,一是入驻阿里巴巴平台进行网络销售,或者成为网络供应商,依托很多平台的网络供销平台,被称为基于网络代销模式的创业形式。第二种模式是基于进货模式的创业形式。
从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的各种模式进行对比分析,例如
四、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一)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1)融资困难,这是大学生从事电子商务创业中面临的最主要的、也是最基础的问题。
(2)高校对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的认识不够、资源投入不大,缺乏相关的校内电子商务创业指导、师资力量薄弱。
(3)大学生自身缺乏风险意识,创业理性不强,缺乏足够的意志力。
(4)创业之初推广较难,角逐愈来愈激烈。
(5)欠缺电商运营及管理的专业知识及实践,创业项目难以选择;创业产品供给选择单一化,缺乏价格优势致使创业效益低廉化。
(二)解决基于电子商务创业问题的对策研究
针对目前我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相关对策主要有:
(1)政府和社会要积极支持。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创业资金扶持体系;改善服务环境,提高服务效率,加强各部门协作,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绿色通道”。
(2)学校要积极激励和帮扶。将电子商务创业贯彻到高校教学过程之中,及时改革课程设置及教学方式,加强校企联合,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创业辅导;要积极提供电子商务创业信息服务,丰富服务类型。协助进行项目风险评估,及时提供帮助解决困难。
(3)大学生自身应积极主动挑战电子商务创业。理性选择创业项目,树立风险意识;树立积极向上的创业意识,即要有激情,也要持之以恒的意志。
(4)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应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把握外部机遇。要学会“合力”,在创业时要对自己的人脉进行“投资”。创业之初要熟悉地方经营环境,了解人脉关系,也要积极主动抱团发展,形成合力,降低创业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家庭更要“齐心协力”。要建构政府、社会、高校与家庭“四位一体”的多元化创业机制,形成一个相对科学健全的机制。
(5)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应紧紧把握住机遇以克服自身劣势。积极投身到各种创业实训、实践中,努力提高自身创业知识技能,积累创业所需的各类知识,实时了解和关注政府出台的相关创业政策信息,做好前期的筹备规划,对拟进入市场认真考察和调研,实现经验积累,将创业热情转化为创业行动。
五、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研究评论
从总体上看,大学生基于电子商务创业的相关研究在近几年随着网络科技的迅速发展正在持续不断地发酵。但是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同时,相关研究并没有取得很大的突破。对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没有一定的归纳、梳理和研究;缺乏对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内在关系研究;对电子商务创业的模式和思考也多处于基础阶段,且多少印有外国的经验和烙印;研究缺乏深厚的理论基础,现有的文献大都是一些经验总结,鲜有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展开相关研究的文章;目前的研究很少将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模式与整个大学生教育体系与互联网发展体系联动起来,各种模式之间缺少内部联动。
面对互联网瞬息万变的发展形势,我们需要对电子商务创业的相关研究提出新思路,打破原来的发展瓶颈,不能故步自封,要对研究内容进行相关调整,结合我国社会发展实际,展望全球经济发展大环境,以及大学生自身的需求和渴望,吸取西方国家相关电子商务创业研究的精华部分,进行理论创新,为我国大学生进行电子商务创业实践提供正确的理论基础。从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的学科理论中汲取营养,从不同角度分析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系统地、综合地将大学生教育体系和互联网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只有不断创新,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的相关研究才能够更加具有实践意义。
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的研究视角创新迫在眉睫,目前单一的研究视角确实限制了其发展,长此以往的发展形势,必定会独木难支。伴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愈来愈多的大学生踊跃投身于电子商务创业,它的研究潜力将非常巨大,只有百家争鸣,才能更好地激发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研究方面的创新和突破。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CI第36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5.
[2]陈娜.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4):60-63.
[3]谢娟.大学生利用电子商务创业的可行性分析及模式研究.职教论坛,2009(27):578-579.
[4]邱阳,宋兵.浅析大学生电子商务网络创业.职业教育,2012(2):179-180.
[5]占明珍.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融合的研究综述 .高效管理,2012(2):262-263.
[6]徐萤雪,黄芳.基于C2C电子商务平台下大学生创业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6):43-46.
[7]郭夏玉,李卫宏.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模式研究.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21-23.
[8]郑旭阳.试论校企合作下的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模式研究.黑龙江科学,2014(10):213.
[9]吕晓敏.基于浙江块状经济的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模式研究.现代商业,2013(14):73-74.
[10]毛超海,王慧.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模式探索.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15).
[11]苏培强.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问题调查研究.现代商业,2011(11):273-274.
[12]刘树安.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成功秘诀.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11):74-76.
[13]苏玉刚,代牧.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问题及对策研究.商业时代,2014(1).
关键词:独立院校;英语;科研现状
1、引言
独立学院是指经教育部批准,利用公办高校的管理和教学资源,按照新机制运作而组建的高等院校,其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辅助部分1。独立院校除了承担着教学任务之外,同时也承担着科学研究的任务。目前,大部分独立院校设立了英语专业。为提高独立院校英语教学水平和英语科研能力,本文从“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收集了近10年有关独立院校英语方面的科研论文近150篇。从数量和质量两个层面分析了目前的研究现状。
2、研究现状及问题
2.2针对师资问题的研究
独立院校的师资培养问题一直是研究热点。但在所收集的论文中,只有8篇是探讨英语师资问题的文献。研究的问题主要关于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与教师的自身发展。由于独立院校起步晚,在职教师基本为青年教师。因依托于母体院校,某些独立院校甚至没有完全的独立师资体系。这说明我国目前独立院校师资建设需加强力度,进行合理配比;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现在独立院校的英语教学研究缺乏关注,没有资深的专家投入与带动,而青年教师显然经验不足。青年教师是独立院校的主力军,为提高独立院校的英语教学和科研水平,应更多的关注青年英语教师的培养,这样才能整体提高独立院校英语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2.3针对学生英语学习问题的研究
独立院校的学生一般基础相对薄弱,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目前有关独立院校学生英语学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等层面,占据了所数量的20%。研究之所以侧重这两个问题是因为独立院校学生英语基础知识普遍薄弱,学习动机不明确。为提高独立院校英语教学质量,很多院校不断探索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力求建立一个适合本院校学生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深度还不够,理论支撑不足,研究方法尚不完善。多数研究只是就事论事,研究内容过于片面,缺乏实用性和适用性。
2.4对比性研究
在收集到的文献中,有3篇论文是关于独立院校与其他本科批次(一本或二本)的对比性研究。权巧丽2做了关于“一本”和“三本”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刘慧和徐素云3做了一项关于“二本”和“三本”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动机的比较研究。居丽萍4通过对比研究“二本”和“三本”学生在英语写作中的词块运用情况,分析了“二本”和“三本”学生是否存在英语运用能力的差异。事实上,此类对比研究能很好的反映“三本”学生与其他本科批次学生的差异性。但单从研究数量上就可以看出此类研究严重不足。因此需要更多的学者和专家进行关注,这样才能更全面的了解独立院校学生存在的不足,从而构建适合独立院校学生英语学习的培养模式。
2.5英语自身学科性问题的研究
此类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于听力和口语方面,这说明独立院校学生在听说方面的基础更为薄弱。听力方面的研究包括提高听力能力策略、听力教学模式、听力测试与教学方法等层面;口语方面主要涉及口语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口语能力薄弱的原因及对策等。这两个方面的研究针对性较强,研究内容较全面。同时,关于英语学科性研究的内容也涉及词汇、阅读、写作、翻译和文学等教学问题。但这部分研究相对笼统,范围不够全面具体,针对性差,研究方法不够科学完善。总体上来说,从数量上看,学科性的研究要多于其他方面的研究;从内容上看,研究也相对具体,针对性更强。
2.6针对英语教材的研究
在收集到的文献中,有5篇是关于独立院校英语教学过程中教材的研究。独立院校的学生英语基础薄弱,但对学生的英语培养目标却不能降低。面对现代社会紧张的就业压力,降低培养目标会使学生丧失市场竞争力,独立院校英语教学的意义也就不存在了。因此,在保持原有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如何让所使用的教材适应基础薄弱的学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目前大多数独立院校使用的是《新视野》、《新编大学英语》等教材,这些教材是否符合独立院校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是否适合独立院校的学生都还是个问题。徐来永和徐喜梅5表示,目前在众多的教材中没有专门适合独立院校学生使用的英语课本。显然,某套教材的普遍适用性依然值得探讨,同时,针对独立院校英语教材的改革迫在眉睫。
2.7针对教学及相关层面的研究
这类研究主要从学校角度出发,内容关于教学改革及理念、教学现状及培养模式等。多数研究依托于研究者所在院校,因此具有可参考性,但不具有普遍适用性。文献中有4篇是关于其他专业学生大学英语教学方面的研究,如医学、会计等。这类研究针对性强。独立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不能降低,同时考虑到其学生的特点,英语培养目标必须从全面培养转为专业培养。因此,独立院校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应针对学生所学专业,适用日后的发展。英语专业的教学要注意平衡整体性与专业性。因基础薄弱,培养目标要切合实际,不能只重整体,应从某个方面切入,让学生在某个领域具有专业优势。此外,还有一些研究针对目前英语教学现状,力求揭示独立院校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并试图寻找合理的解决办法。但这类研究内容大相径庭,提出的解决办法多属“治标不治本”。
3、研究展望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独立院校英语方面科研还存在很多不足。首先,深度和宽度不够。由于独立院校作为中国教育的新生力量,关于英语方面的科研究内容从深度和宽度上都明显不足。其次,研究本身所涉及的理论相对匮乏。从收集到的文献中,大多数文献只是就事论事,理论深度不够。研究方法不够科学完善。最后,研究内容过于感性,在收集到的文献中,只有6篇是实证研究。多数研究只是作者的感性认识,缺乏客观性。
总之,独立院校的英语教学和科研存在着很多问题,因此,提高独立院校英语科研力度有现实意义。这就需要有更多经验丰富的专家和学者投身于独立院校英语科研中来,培养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独立院校在教学和科研上的整体水平,为独立院校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作者单位:河北联合大学轻工学院)
参考文献
[1]李芳.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之我思[J],科技创新导报,2008(34).
[2]权巧丽.中国“一本”和“三本”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探讨[D],2006,山西大学.
1.引言
数学建模是联系数学与实际问题的桥梁,是数学在各个领域广泛应用的媒介。加强数学建模教学,开展数学建模竞赛,是强化实践应用能力、启迪创新思维、锻炼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激发学习欲望,培养主动探索、努力进取学风和团结协作精神的有力措施,是科学技术转化的主要途径。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是由教育部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联合举办四大学科竞赛之一,自1992年首次举办以来获得全国高校广泛响应。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参加竞赛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有必要根据教育部及省厅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各个高校自身实际,进一步推进各学校的竞赛管理工作。
2.探索高校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织工作的目的和意义
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协作及实践能力,提升学校的办学实力、知名度和社会声誉,推动高校教学改革,从总体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其教育教学层面上主要有以下实践意义。
(1)体现了当前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我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实施扩招以来,招生数量连年增加,当前高等教育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必须采取措施。针对地方本科的特点,广泛开展学科竞赛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式,且在实践中已被证明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推动地方本科院校,特别是新升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地方本科院校特别是地方本科院校从学科竞赛中同国内一些同类地方院校相比较,寻找差距,促进各校间交流,提高高校各类学生学科竞赛的发展水平,探索教学的相关规章制度、组织措施等相关政策,推动学校间的教学改革经验交流有积极的意义。
(3)加深对数学建模竞赛和数学教学的研究,以数学建模竞赛为突破口,深化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构建有力的平台,进一步增强高等学校的办学实力。
(4)探索适合地方院校实际的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训练方法与特点,为学校完善学科竞赛的相关制度、建立相应机制,提供实践依据。
3.地方院校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探索与实践
数学建模本身是一个创造性的思维过程,数学建模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数学建模竞赛活动的培训等都是围绕着培养创新人才这个核心主题进行的。数学建模竞赛,以它特有的内容和形式深深吸引着广大学生。结合几年组织参赛的经验,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对竞赛本身、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1)对比参加竞赛学生与未参加竞赛学生在综合素质、创新能力方面的进步情况比较,探索研究学科竞赛在学生素质全面进步中的作用,竞赛教学对学校办学特色、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的促进作用。
(2)探索适合自身学校实际的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训练方法与特点,促进适合各校实际的数学教学改革方式的转变方向。围绕竞赛开展,可采取的教学活动形式,积极探索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方法。
(3)参与竞赛对学生的科研能力与学术水平的提升作用。
(4)探索参与竞赛与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关系,竞赛对提升学生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学术水平与创新能力作用。
(5)竞赛对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影响,对教学思想和教学体系的推动作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丰富,数学教学的改革等方面的影响。
4.结语
学科竞赛对推动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而学科竞赛的组织管理工作及与之相关的规章制度、措施的完善对学科竞赛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很多新升本科院校来说,相关的规章制度措施都还很不完善,而制定一个完善而又切实可行的制度,必须结合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并需要经过实际的检验。
将学科竞赛的一般理论与方法与学校实际相结合,探索适合各校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训练方法与特点,促进适合各校实际的数学教学改革方式的转变。围绕竞赛开展,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积极探索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方法。
参考文献:
[1]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全国大学生生数学建模竞赛通讯[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
[2]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章程.
[3]石玉强.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教学组织和培训[J].琼州大学学报,2005,(2):59-61.
[4]刘锋.《数学建模》课程的建设与实践[J].江苏技术学院学报,2004,(2):85-88.
[5]李大潜.数学建模与素质教育[J].中国大学教育,2002(10):41-43.
[6]叶其孝.大学生数学建模辅导(五)[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
摘要:
农业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有其特殊意义,承载着培养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人才的重任。以创业教育为契机,加强大学生人才培养,可以提升学生品格、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笔者通过对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相关性的分析,提出“四个基准点,三种路径”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创业教育组织实施提出对策和建议。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的来袭和大数据时代、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作为人才储备库和资源库的高等院校,其人才培养方向也悄然发生着转变。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常务会议、夏季达沃斯论坛、世界互联网大会等场合中多次提到创业及其重要意义:“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可见创业不仅能够缓解新形势下严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而且能够创造工作岗位、转化创新成果并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对指导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的人才培养改革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和意义[1]。农业院校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生源数量和质量逐步下降、教学经费投入偏少、专业思想不牢固、重理论轻实践等现象一直存在。
1创业教育理念与创新人才培养的相关性
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指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创业技能的教育活动,即培养学生如何适应社会,提高生存能力,以及进行自我创业的方法和途径[2]。在一份关于农业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调查中,运用SPSS专业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得出总体状况均值水平为3.56(单样本检验值t=3),处于中间值偏上水平[3],说明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认可程度值得对其进行积极引导。
1.1创业教育理念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有效平台
参加创业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实践锻炼提高的过程,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可以了解创业的基本内涵、基本政策、企业运作、市场竞争、企业文化、资本经营、团队意识等内容,对于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锻炼创新思维等都有着很好的作用。比如现在采取的比较多的形式———企业家进校园讲创业活动,学生通过与创业成功人士面对面地交流,能够直面企业家的风采,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树立创业的信心。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或遇到的困难,也必然要去主动学习相关专业知识,通过阅读思考、积累、剖析研究,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这就是创新能力培养和形成的过程。
1.2创业教育理念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创业教育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倡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进基层企业,在实践中学习与运用专业理论知识,有效调动大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某农业高校的一份针对学习自主性的问卷调查中,总体状况均值水平为2.78(t=3),其中学习态度仅为2.38[4]。说明目前大学生在自我学习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通过实践方式加强。在创业教育学习过程中,学生面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剖析,以团队或个人的形式找到解决新情况、新问题的对策与办法,大学生不断补充专业知识,不断积累,不断发现与解决随时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通过自主学习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和体系,以此良性循环,积累实践经验,为成功踏入社会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1.3创业教育理念有助于发掘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创业教育的推行及其理念有利于发掘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它没有按部就班的理论,更没有可套用的模式,只能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实践,极大地启发了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大学生作为创业教育的对象,从创业计划、创业要素、创业类型、创业过程、创业融资、创业管理、创业风险、创业者个人素质等诸多方面都需要审慎斟酌与思考,这个过程恰恰就是、启发思维的过程,也是大学生个人品质形成的过程。教育者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给每个有创新意识的个体提供平台,为其铺平道路,也要充分激活大学生在创业教育中显现的个人能力和创新思维。
1.4创业教育理念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
创业教育本身与社会实践、基层一线结合紧密,需要随时关注动态发展、变化趋势、信息更迭等。通过创业教育将脑海中的创新点转化成实践成果,每个环节中都考验着创业者的动手与动脑能力。将抽象的创新点和思维逐步转化,并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进而提高了实践能力。
1.5创业教育理念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团队协作是所有创业教育必须倡导的理念之一,一个良好的创业团队会带来1+1>2的效果。在一个团队里,所有的个体各自发挥所长,承担着不同的分工与任务,各司其职、各展所长、通力协作。团队协作能够较好地提高大学生的集体意识、荣辱与共观念、互相帮扶精神和顽强拼搏意志,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也较好地锻炼了大学生的沟通、协调等组织能力。
2创业教育理念的“四个基点,三种路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总体设计应遵循“强化基础、突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加强实践、拓宽专业、提高素质”的原则,重点突出创新[5]。基于创业教育理念的“四个基准点,三种路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即以理论体系教学、创新创业竞赛项目、创业实践训练、后期追踪反馈为四个基准点,实施学科优势与专业背景、高校创业产业孵化园、校企合作与联合培养三种路径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独特优势。
2.1四个基准点
1)以创业教育理论体系教学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基础。创业教育的重点在于对创业教育基本理论、知识点和技能点的理解和掌握。课堂中的讲授是获取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最主要形式,任课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课堂教学对理论知识的传播,特别应在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考核方式、评价指标等人才培养方案中进行设计,充分发挥系统理论教学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性作用。注重基础课的安排,注重实践环节的落实,注重对学生的创业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同时,开展参与式、互动式体验和研究,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枯燥的理论知识,在体验中对理论进行思考,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建立跨学科、多学科交叉的尝试,拓宽知识面,培养敢于批判的自由学术氛围,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大胆假设,小心求证。2)以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项目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主要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等三类主要形式,旨在促进高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以增强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创新创业竞赛项目自实施以来,得到了在校大学生的积极响应:他们在导师指导下,以个人或团队的形式完成创新研究项目、编制商业计划书、开展可行性研究、模拟企业运作、撰写创业报告、开展创新型实验和实践活动。通过一系列的实践载体,充分激发大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钻研与刻苦精神,培养大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3)以创业实践训练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手段。通过创业教育实践训练可以较好地锻炼大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在实践一线将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相结合,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知识二次创造的过程,它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大学生通过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在学校或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符合市场规律的创新型项目的基础实践设计和基础性实践实训,对于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都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创业教育实践环节的训练过程,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上加大实践训练的比重,让大学生走出教室和校园,走进基地和一线,走进企业内部和核心,通过最为直接的感官进行学习的再提升,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4)以创业教育后期追踪反馈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具体体现。从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作为创业教育培养机构的高校在完成大学教育之外,其并未完成终身教育的历史使命,而应该继续进行后期追踪、加强反馈、统计分析。通过后期追踪形成人才培养报告,以此来指导在校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使其不断地得到完善与提高。比如:2015年“两会”期间,政协委员温思美对国内17所高校近6000名大学生进行了创业教育的调查,其中“三低”(创业率低、创业层次低和创业成功率低)是摆在高校创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最大挑战,其中“大学教育对创业帮助”观测点在10分制的评分中还不到3.0分,为所有观测点的最低分。这组数据充分说明了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不能局限于大学教育阶段,更要注重终生学习和后期持续培养工作,这种倒叙式的人才培养理念应得到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2.2三种路径
1)学科优势与专业背景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以广州某高等农业院校刘某某为例,该生为2003级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后攻读动物科学领域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该生专业成绩名列前茅,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过学术论文,也曾获得省级、校级优秀硕士论文等荣誉。该生硕士毕业时,放弃了高薪的饲料厂职位、体面的大学教师和令人羡慕的公务员等工作机会,到珠海斗门农村,养殖南美白对虾。创业路上充满艰辛,靠着坚定信念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摸爬滚打,勤奋执着,矢志不渝,愈挫愈奋。通过两年创业努力,已经在当地水产养殖领域初具规模,创造千万财富,水产养殖事业也正以蓬勃的态势高速发展,成为了该校毕业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典范。2)高校创业产业孵化园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以广州某高等农业院校为例,该校历来重视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与扶持,通过“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红满堂”计划等,鼓励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大刀阔斧地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每年经费投入过300万。截止2015年,共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工作室103个,有55个创业团队入驻创业孵化基地,有45个企业正式注册落地。学校为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提供政策扶持和场地,孵化大学生创业实体,推进校园创业环境建设,提高创业者综合能力与素质,同时开展创业教育与研究工作,为进一步深入推进孵化园建设创造更有利的条件。3)校企合作与联合培养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以广州某高等农业院校为例,为了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该高校自2011年起,与广东某大型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创新型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共同组建某某创新班,针对该企业的农科专业特点,实行订单式创新型人才培养。该模式主要采用“学校课程学习+企业课程学习+企业实习”的校企联合培养方式,探索校企协同育人的新型办学模式,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进入该班的学生,由公司从大二开始资助学费及住宿费,企业安排学生进行实习锻炼,学生毕业后,公司优先录用,为毕业生在集团发展提供空间和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在管理上,采取精细化培养,由学校和企业各派一人担任班主任,每1~3名学生配备1名导师。在教学上,除开展通识教育和专业理论教育外,还涵盖管理、营销、经济、法律等多方面的课程,力图打造该农科领域的领军人才。三种路径均取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无论是刘某某扎实的专业技能和坚忍不拔的毅力,还是学校主导开展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与校企合作订单式联合培养,其最终的目的就是培养又博又专的优秀创新型人才,这三种路径相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均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个体的创新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的迸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进一步完善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6]。
3组织实施的对策与建议
3.1保障机制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首要前提
机制建设是保障创新型人才培养持续开展的首要前提,农业院校可依托农科专业的资源优势,开展适合学校特点的创业教育式人才培养,以其为突破口,将创业教育及其理念融入其中。加强教学条件和资源平台的整合建设,充分利用实验室、孵化基地、图书馆、高校联盟等资源,开展创业项目宣讲、论坛、沙龙等系列活动;充分利用受大学生欢迎的微博、微信、BBS、APP、O2O等新媒体平台和线上线下形式,积极参与创新型人才教育;充分发挥农业院校校内外实践基地、实习基地、校友等资源的作用;逐步提升对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的认知程度,在制度、管理、队伍、硬件、环境、经费等多方面加以倾斜。
3.2激励机制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措施
激励机制是通过一定的方法与管理体系,将个体工作效能最大化的过程,它主要包括精神激励、薪酬激励、荣誉激励、工作激励等,能够对系统本身的生存和发展进行调节,起到助长作用和致弱作用[7]。在农业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结合创业教育理念,因地制宜地运用激励机制能够更好地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可以考虑恰当地运用机会均等、阶梯晋升和破格提拔等措施,对人才进行规划和培养,公平竞争、惟才是举,特别是对非常之才、特殊之才等稀有杰出人才应该不拘一格,以激励促成长,以激励促成才。
3.3约束机制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约束机制是为了规范组织成员行为,便于组织有序运转,充分发挥其作用而经法定程序制定和颁布执行的具体规范性要求、标准的规章制度和手段的总称[8]。无规矩不成方圆,对于农业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更应该如此。根据农业院校办学特色、学科特点、师资力量、学生生源等多方面实情设立相应的约束机制。规范合理的约束机制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充分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三公”原则,让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教学能力的教师能够真正融入人才培养创新工作中来,也能够让具有创新思维的大学生得到更好地培养,真正使教与学融合统一,共同发展。
3.4转化机制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价值体现
成果转化机制是进一步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持续发展的一种长效机制,成果展示能够起到模范引领作用,发挥扩散效应,持续保持创新型人才新鲜血液的引入。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室、教研室、教研团队等资源平台,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成果如论文、专利、创新项目、实践教学成果、基地建设特点、学科竞赛优势、学术讲座成果、素质教育成果等进行互动展示。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中心,加强对技术型专业技能的培养,尝试开展校企联合招生、校企联合培养,拓展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结合创业教育理念,遵循创新培养规律,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全面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开创农业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梅伟惠.创业人才培养新视域:全校性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J].教育研究,2012(6):144.
[2]马洪丽,杨道宇,温恒福.创业教育理念下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11(17):45.
[3]李伟,陈雄锋,刘运春.农业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调查与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4):97.
[4]李伟,吴丽姬,崔芸,等.农业院校新生自主学习适应性的差异对比分析:基于ERG激励理论角度[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15(2):70.
[5]朱宏.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校教育管理,2008(3):7.
[6]林晓.基于创新竞赛的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江苏高教,2015(2):133.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6-0118-04
引言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通知》和《教育部关于批准实施“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2年建设项目的通知》要求,各高校在十二五期间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该计划将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分为三种类型: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其中创新训练项目强调项目设计、研究的过程;创业训练项目强调对项目商业可行性计划的研究和经营模式的研究;而创业实践项目强调真正的企业运行和市场化经营管理。这三种项目的共同特点都是学生自主参与、在导师指导下完成。通过实施该计划,促进高等院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
对比2007年国家教育部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通知》(教高(2007)1号)精神设立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十二五期间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范围有了进一步扩展和提升。通过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起到了“带动广大同学在本科阶段加强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训练,改变目前高等教育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的现状”的作用。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是在原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成果的基础上,开展产品市场运作和推广的模拟运行和实际运行,积累创业经验,完成从创新到创业的蜕变。它体现了教育部在人才培养上的重要举措。高校不仅要重视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管理和实施,培养学生诚信、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组织协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要重视学生对商业规律和资本运作方式、公司运营和管理等相关知识的了解,加强对学生的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
北京邮电大学认真学习领会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精神,在全面总结多年创新实验计划工作的基础上,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管理模式,精心组织实施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培养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
一 我校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工作基础
2007年,我校被批准成为全国首批60所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高校。学校高度重视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管理和建设工作,积极探索和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从各方面给予支持和保障,全面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
经过几年的建设,我校创新实践基地形成了在学校统一领导下的校院两级管理机制,截止到2011年,我校共设立十二个创新实践分基地,将创新实践活动的受益面由原来的校本部校区扩大了宏福分校区,确保了大部分创新实践活动的顺利有效开展。2011年,我校创新实践基地累计提供350400多人时数的实验室资源用于项目研究和竞赛培训。
承认大学生创新项目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将指导创新项目的业绩纳入到学校教师岗位考核的标志性成果中。同时,我们加大了对指导教师的奖励力度,除了每年评选校级“优秀指导教师”外,2011年在全校范围内组织评选了“大学生创新实践工作突出贡献指导教师”,重点奖励连续指导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数量多且效果良好的教师。这项措施将继续延续执行,以提高教师指导创新项目的工作积极性。2011年11月,我校第一届大学生创新指导教师研讨会隆重召开,研讨会的召开增进了创新项目指导教师之间的交流,为院系间的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学校一系列措施的激励下,参与到创新实践活动中的教师逐年增加,副高职以上职称的指导教师所占比例由2010年的63.5%上升为2011年的69.8%。
为了提高管理效率,营造校园创新文化氛围,学校积极拓宽信息渠道,加强创新实践活动的宣传力度。在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的信息功能的基础上,2011年实现了网上创新项目的过程管理功能;另一方面我们还在高人气的北邮人论坛开设大学生创新板块,建立创新指导教师和学生飞信群,利用现代化通信手段实现信息和项目管理。
学校印制大学生创新实践简报,及时更换学校宣传橱窗的内容,使广大师生能及时关注学校创新工作状况和取得的成绩;2011年编写了《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宣传手册(2011)版》;录制《2011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宣传片》和《2011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成果简介》,同时通过新闻媒体对外报道我校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
截止到2011年,我校已连续举办了三届北京邮电大学大学生创新实践成果展示交流会,共有参展项目295项,参观人次超过两万余人,并成功举办了两届大学生创新论坛。2012年的创新成果展示交流会和创新论坛正在积极筹备中,申请参与的项目和企业数都有很大的提高。
学校将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竞赛、发表学术论文和获得专利、大学生创新性实验活动、自主实验活动、参加学术报告、英语听力口语测试、语言文字能力测试、选读书目、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都纳入到创新实践与课外活动四学分中,旨在引导和调动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创新热情。
自2007年开展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至2012年3月,我校共有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746项,参与学生近2900人次,累计指导教师794人次。参与创新项目的学生覆盖全校9个学院35个全部本科专业。
分析2007年至今的大学生创新实践各项数据,不难发现我校大学生创新实践工作的进展情况。2007年我校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立项90项,参与学生252人,指导教师104人次;2009年我校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立项89项,参与学生350人,指导教师81人次;而2011年我校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立项数达到265项,参与学生1055人,指导教师286人次。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创新活动受益面逐年增加。2007年立项项目放弃终止的项目32项,放弃终止比例为35.5%,2009年放弃终止的项目4项。放弃终止率为4%,2011年立项项目到目前为止的放弃终止项目16项,放弃终止率为6%,几年的数字对比告诉我们,参与创新实践的学生因为无法克服项目技术困难和其他原因而导致的项目放弃终止数量呈现下降趋势,而且下降趋势明显。从一定程度表明我校学生创新团队技术和知识储备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学生创新梯队逐步形成,指导教师队伍稳定。从项目立项、中期检查、到结题验收的全过程科学管理机制已经形成并正在发挥其重要作用,为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上升空间。
二 我校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疾划的管理模式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校在大学生创新训练环节卓有成效,在国际大赛当中与世界强队竞争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奠定了进一步开展大学生创业训练环节和创业实践环节的基础。“十二五”期间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工作目标是:建立符合学校综合发展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打造一支包括学生、指导教师和企业导师在内的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搭建完善的校企联合育人平台;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培养知识、能力、人格、素质协调发展,具有“复合、创新”特征的创新型人才。
1 明确三类项目的关系,构成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
我们把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是基础,创业训练项目是过渡,而创业实践项目则是目标。
首先做好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和创业训练项目,分别从科研基本功和商业基本素质入手对学生进行实际培训和锻炼,培养学生的科研基本素质和经营管理基本技能。
可以从完成的创新训练项目中筛选优秀者,由学生申请成为创业训练项目。在科研开发和设计锻炼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产品经营技能的训练,这样做不仅能够锻炼学生面对市场的能力和经营管理的基本技能,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对已经完成的科研项目进一步修改,使之和市场需求进一步接轨,帮助学生培养服务社会的意识,并在社会需求中不断锻炼自己的科研工作能力。
最终,经过创新训练和创业训练两个阶段后形成的具有独特商业模式的优秀科技成果,可以作为创业实践项目进行进一步孵化和支持。帮助这样的项目尽早服务于社会,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锻炼他们的创业能力。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三类项目虽然各有侧重,但可以相互转化和促进,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实施过程中不能将三者孤立对待。三类项目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2 以“兴趣驱动、自主实验,重在过程,面向需求”为原则,加强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引导。
考虑到高等教育的工作重点为人才培养,我校确立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为主体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过去四年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成功实施,使我校积累了许多经验和方法,这部分的工作仍然延续以往的工作思路和做法,但要充分考虑和创业训练计划的结合。也就是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在前期立项时,强调充分考虑所开展的科学实验和技术革新的市场前景分析,对技术方案的成本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并做好与同类产品和技术的分析和对比。商业思考和商业规划的引入,从一定程度降低了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纯粹性,但同时也减小了科学和技术创新的盲目性。将成本核算的方法引入科学研究和技术革新,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生动和实际的实践训练和演练过程。不仅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得以训练,而且有助于树立学生的创业意识,建立市场敏感性。
3 引入“模拟公司制管理”模式,开展创业训练计划。
创业训练项目团队中的每个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一个或多个具体的角色,通过编制商业计划书、开展可行性研究、模拟企业运行、参加企业实践、撰写创业报告等工作。这部分项目可以单独申请,也可以从已立项完成的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中接受学生的转换申请而设立。重点强调模拟企业运行、通过市场调研等方式撰写完成切实可行的创业计划书。重点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以及塑造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增强学生“服务国家和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对市场的敏感性和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
所谓模拟公司制管理就是每个进入创业训练计划的团队以《公司法》为法律依据,在学校的“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虚拟注册公司,按照公司的管理方式开展经营活动。“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相当于“政务大厅”,提供虚拟的公司注册、工商年检、税务登记、银行开户、海关报批、人才引进、社保服务、市场监管等综合培训和服务。
在学校的帮助下,获得企业运行的体验和产品推广实际经验。
(1)编制项目计划书。选拔优秀的项目和团队进入创业训练环节。团队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编制商业计划书,这是创业训练的基本功,让学生真正了解到“我有什么,我要什么,我如何实施”。内容涉及创业产品介绍、服务介绍、营销或者经营模式设定,产品或者服务的成本核算、运营模式财务分析以及投资回报和市场退出机制等。
(2)虚拟注册公司。完全按照注册公司的要求,准备模拟注册所需要的资料和文件,符合要求的由“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颁发模拟的营业执照,标志着虚拟公司正式成立。
(3)建设经营管理团队。创业训练项目团队中的每个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一个或多个具体的角色,团队设置可以包括:CEO(首席执行官)、COO(首席运营官)、CFO(首席财务官)、CTO(首席技术官),同时聘请一名相应的教师担任模拟公司的首席科学家或者首席顾问。
(4)模拟公司运营。重点强调对学生的创业实践进行模拟企业运行,一方面学习制定以激励机制为核心的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开展经营活动,涉及产品研发、市场营销、财务核算等。定期向“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提供模拟税务报表,定期模拟企业年检。
4 导入“创业导师”,引进“孵化器”,实施创业实践计划。
创业实践项目重点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激情和创业激情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对市场的敏感性,增强学生“服务国家和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1)鼓励和帮助大学生创业团队聘请创业导师。
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在校内外聘请具有创业经验的人员担任创业团队的创业导师,主要解决如何选择创业项目、如何激发创业激情、如何保持创业激情的可持续发展、如何从创业者成长为企业家等重大问题。通过创业导师的辅导,引进创业计划的资源要素,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率,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大学生就业之路。
(2)依托大学生科技创业园,为创业项目提供孵化器。
我校是行业特色明显的高校,创业企业集中在信息技术领域。为此学校应该依托以信息技术开发为主的大学生科技创业园孵化创业实践项目。并积极建立与风险投资公司的联系,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资金支持。
(3)教学计划和创业计划相结合,定制个性化专业培养计划。
进入创业环节的学生在学籍管理和课程管理方面给我们提出了挑战。我们拟成立专家委员会,个性化制定这部分学生的培养计划,一方面在完成教学大纲任务的基础上适当调整课程内容设置,增加实践环节,另一方面在授课时间上给予更多地灵活性。
5 营造创业氛围,联合搭建创新创业交流平台。
我校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要联合校团委、学生会、校友联谊会和大学科技园,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氛围,以“创新创业知识讲座、创新创业知识培训和主办创业大赛”为主要形式,宣传以创新精神为主题的创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当中切实得到实惠,提升他们对高科技的深层次理解,为培养高端科技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194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上将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总称。1990年,WHO在有关文件中对健康的定义又加以补充,认为健康应包括四个方面: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因此,健康是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统一,二者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据统计,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比例为23.25%,90年代上升为25%,近几年有的大学已达到30%。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课题组最新的调查显示:有16.5%的学生存在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因此,改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当前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的任务。本研究在实验的基础上,研究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旨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这对于落实体育教学改革所提倡的课程理念有着现实的意义和价值。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2008级大学生200名,其中100名大学生(男生53人,女生47人),在体育课上进行拓展训练,称为实验组,100名大学生(男生45人,女生55人),正常上体育课,称为对照组。实验前,两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社会适应能力无明显差异,体育课为每周一次,一学期32学时。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根据研究的内容和需要,广泛查阅有关著作、论文,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
2.问卷调查法
采用《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量表》(UPI),该量表是我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者1993年从国外引进并修订的,主要以青年大学生为对象,可以了解大学生的苦恼、心理冲突、迷惘、焦虑,有无心身疾病、神经症、精神病等问题,是目前在我国普遍应用的一种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筛选量表。采用《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量表》,该量表由北京师范大学郑日昌教授主编的,1999年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是测量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心理量表。
一学期结束,同时向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同学发放问卷。两组各发放问卷100份,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5份,有效率为97.5%,其中实验组96份,有效率为96%;对照组99份,有效率为99%。
3.访谈法
对大学生及相关教师,就拓展训练开展的有关情况进行访谈。
4.数量统计法
研究中所有数据均采用Excel2003进行初步的录入和整理,运用SpsslO.0对数据进行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拓展训练简介
拓展训练,英文名outwardbound,寓意为一艘小船驶离平静的港湾,义无反顾地投向未知的旅程,去迎接挑战。这种训练起源于二战期间的英国。当时,大西洋商务船队屡遭德国人袭击,许多缺乏经验的年轻船员葬身海底。针对这种情况,汉思等人创办了“海上学校”,训练年轻海员在海上的生存能力和技巧,使他们的身体和意志都得到锻炼。二战以后,这种训练的目标由单纯的体能、生存训练扩展到心理训练、人格训练、管理训练和职业能力训练等。
(二)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的分析
青年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特别是对于大学生学子们,上大学是一件积极而有意义的事,但环境及各种关系的改变,必然会带来他们所不曾想象的压力和挑战。大学阶段对大学生成年期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对整个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潜在的重要价值。专家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存在有着诸多原因,其中人际交往排在首位。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生活上的娇生惯养和学习上的一帆风顺,使他们很少经受挫折锻炼,独立的生活能力较差,大学生活与梦想上的落差,以及同学生活上的差异,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稳定。
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性检验,由表1看以看出,在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类型上,实验组和对照组差异很显著,在存在某些心理问题和心理较为健康两个类型上,实验组和对照组差异显著。这是因为:拓展训练中的大部分项目都是针对于提高人的心理素质设计的,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不断克服心理恐惧战胜自我,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让他们明白这样一个道理:面对困难保持平和的心态,充分相信自己和队友,挖掘自身的潜能,再困难的任务也能完成,这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升对自我及他人的认识有着积极的作用。例如:拓展训练中运用较多的“空中断桥”项目,要求学生在7米高的地方从一块木板跳到另一块木板上,在这种特定环境中能否及时调整心态、控制自己的情绪,果断、勇敢地跨出一步,将是成功的关键。
(三)拓展训练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影响的分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强调,未来社会,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其中,学会做人就是社会适应范畴的内容,由此可见,社会适应能力是当今社会新型人才必备的重要素质。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体现在个体应与客观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秩序,既要进行客观观察以取得正确认识,以有效的办法应对环境中的各种困难,不退缩;又要根据环境的特点和自我意识的情况努力进行协调或改变环境适应个体需要,改造自我适应环境。
从表2可以看出,在实验组和对照组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差异性检验中,除了在适应能力很强等级上差异不显著,在适应能力良好、一般、较差三个等级上差异显著,在适应能力很差等级上差异很显著。拓展训练要求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坚定地信心,既需要团队的协作精神,更需要团队问和团队内部的精细分工,学生需要根据训练需要,所扮演的角色、地位也会经常发生变化,复杂的人际关系要求学生在困难面前竭力为集体争取荣誉,在主动寻求帮助与帮助他人的同时,从集体中获得巨大的力量和信心,在集体中充分彰显个性。角色的定位、变换与清晰的分工在使学生体力、毅力、交往、分工与协作等全方位得到锻炼的同时,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广泛的社交能力也随之得到培养提高。例如:“盲人方阵”这个项目要求十几个人在规定的时间里把一捆杂乱无章的绳子拉成一个正方形,并且所有的人要平均分配在四条边上,整个过程中所有的学生都要蒙上眼睛。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与大家进行交流、沟通,阐述自己的观点,倾听别人的意见,集体协商最后达成统一的意见,共同完成任务。通过这个项目,让学生学会了交流、倾听和阐述,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由此可见,拓展训练对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上世纪80年代后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创业教育”的新概念,并对高等院校提出了要将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作为高等教育基本培养目标要求[1]。
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是创业教育的重心,而不只是培养能去创业的人。研究生群体是高等教育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目前,我国本科生创业教育开展势头良好,而研究生创业教育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各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对象主要是本科生,由此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方式等并不完全适合研究生群体[2]。研究生的创业教育总体还处于少数研究者的理论探讨阶段,缺少实践教育环节。虽然有的高校已经开始重视,但从全国整体来看,研究生的创业教育的实践开展还存在空白。因此怎样能有针对性地对研究生群体进行创业教育是当前各高校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我国研究生与本科生创业教育的对比分析
(一)创业教育的历史沿革对比
1988年,组织开展了全国第一届创业大赛,这一举动解开了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帷幕。4年后,清华大学等9所高校被教育部选为创业教育的试点高校以推动全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这意味着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已经跨入了多元化探索的阶段。2010年,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在教育部的指导下成立了,随后教育部组织召开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视频会议,并引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的文件。这标志了我国创业教育已经进入了快速的发展阶段[3]。
因此,就历史发展进程而言,我国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创业教育可以说是同时起步,并驾齐驱。只是大部分高校都将创业教育的工作重点放在了本科生,而针对研究生的创业教育却被忽略掉了。
(二)创业教育的内涵对比
目前学者对创业教育的内涵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定义。
对于本科生的创业教育的内涵来说,主要有两种说法。第一种为“创业型人才说”,即指以培养创业者为教育的主要方向,提出本科生创业教育应该多培养能够真正创业的人才,并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第二种为“创业素质说”,指的是以企业家精神、创业能力、创新素质等为培养内容来引导学生,让他们更好地适应和改变未来的工作[4]。
而对于研究生创业教育的内涵,学者们提出首先是要对研究生主观精神层面的塑造,通过理论知识的丰富,让研究生对于创业思想有深入的认识,然后再进行创业相关技能的训练和知识的学习。而且强调,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则更加重要[5]。
可见,研究生创业教育的内涵较本科生创业教育更加强调精神层面的塑造,同时,也更加强调对专业技能的灵活运用。
(三)创业教育开展的模式对比
本科生创业教育模式包括核心层、社会层和国际层三个层面。核心层是基于学校层面的,它包括三大要素:创业教学、创业活动和创业实践,三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社会层是基于国内社会环境层面的,它包括四大要素:校际交流、企业、政府、社会舆论,它们共同构成了影响高校创业教育的社会层面。而国际层是基于国际环境层面的,它包括两大要素:国际院校交流和国际校企交流。
目前本科生创业教育模式主要为:高校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开展了一系列的创业设计和大赛,同时设计和组织一些创业类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实际参与进去。同时要做好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加强校企合作,帮助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另外,在新形势下,高校要加强国际合作,如开展国际院校交流和国际校企交流[6]。
而研究生创业教育主要有:第一,通过开展专题讲座,举办相关创业大赛,强化创业意识的教育,传授创业知识。强化研究生的创业理论和创业思想。第二,建立创业园,进行商业化运作,专门为学生创业提供咨询和资金资助以及技术援助,教会学生如何创业。第三,设立创业教育学院,并以此为依托,在学生中间开展专门的创业教育和训练,并通过各类创业活动以及联和企业实训来提高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7]。
(四)创业教育的具体内容对比
就目前的研究生创业教育来看,其创业教育的内容侧重在:培养研究生的自主创业意识;培养学生创业的基本素养(含创业心理素质、知识结构和能力)。
而本科生创业教育的内容,则主要以创业知识技能类课程为主,也会开设创业意识训练、创新创业思维和创业精神的相关课程,主要以选修课程为主,少数高校开设了创业必修课。
从创业教育内容方面来对比分析,研究生和本科生大体相似,但就开展的情况而言,仍旧不够全面,无论是研究生还是本科生的创业教育,在内容上都过于局限于理论的学习,而实践类的课程显得比较少。
(五)创业教育遇到的问题对比
国内本科生创业教育虽然已经开展了多年,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第一,高校开设创业课程普遍不足,有的学校还没有设立创业课程;第二,高校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相关的创业教育教材还不够科学系统;第三,学生在创业活动和创业实践的参与度方面积极性不高;第四,目前没有一个很好的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可依[6]。
在研究生创业教育方面,主要遇到的问题有:第一,全国大部分高校都不太重视研究生创业教育,所以其大的教育环境还没有充分形成;第二,大部分研究生的创业教育都是走在本科生创业教育的后面,一部分高校简单模仿本课程的创业教育,另一部分则实施较严格的管理,但缺乏复合研究生专业和个性的多样性教育方式;第三,我国大部分高校对研究生的培养已经开始实施奖学金制度,而且竞争激烈,因此研究生都十分关注自己的学习和科研,很难将精力转移到创业方面[7]。
三、加强我国研究生创业教育的思考和措施分析
(一)政府和高校应更加重视研究生的创业教育
就目前的研究生创业教育状况来看,政府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主导性作用,要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指明方向,提出了主要的目标和具体规划,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和保障措施。同时联合社会企业,推动企业要为研究生的创业教育提供平台。高校是研究生创业教育的具体执行方,高校应重视研究生创业教育的研究,培育优良的创业教育队伍,提高工作实效。在政府政策的帮助下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毕业人才。
(二)对研究生创业教育的内涵进行科学定位
高校应结合研究生的实际特点对研究生创业教育进行重新定位,应更多地注重从广义的角度来探索研究生创业教育的内涵,应将研究生创业教育定位为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毕竟研究生创业的愿望与本科生相比并不强烈,另外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人才的创新精神、学习能力、独立自主能力及专业能力。从狭义的角度来看,创业教育是指培养能够自主创业的人。但实际上,创业教育并非是要让大学生都去创业,而更多的是让大学生能理解创业的内涵,了解创业和创新的重要性。由此看来创业教育应更加要基于人的职业生涯发展的内在需求,因此研究生创业教育应加强研究生的自我认知的能力、心里调适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重点放在研究生的创新教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