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大全11篇

时间:2022-11-20 21:11:3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篇(1)

2、学会从人物性格中体会到高尚的人格

3、了解在叙述、描写中插入抒情、议论的写法。

教学难点:

1、

前面学生学到的是一个人物的描写,对于群体人物的描写较为陌生,因此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学会对群体人物的分析。

2、知道应抓住人物思想性格特征进行描写;

教学设计;

要体现新课标的理论,让学生在合作与探究中思考问题。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人物的描写,知道可以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刻画人物的性格,今天我们来结识四位举世闻名的大作家。这四位大作家的形象,被著名的法国文学家莫泊桑精彩逼真地记录在散文《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中,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查预习作业

1、同学们都已经预习过这篇课文了,这四位大作家都是谁呢?

生: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和左拉。

2、(出示有关几位作家简介的投影片)几位作家中我们最熟悉的是谁呀?为什么?你能给大家介绍这位作家吗?

福楼拜(1821-1880),法国作家,代表作有《包法利夫人》等。

屠格涅夫(181-1883),俄国作家,代表作有《父与子》等。

都德(1840-1897),法国作家,短篇小说代表作是《最后一课》。

左拉(1840-1902),法国小说家,代表作有《小酒店》等。

三、整体感知课文

(指点投影片,简介莫泊桑)莫泊桑(1850-1893),法国文学家,他是19世纪后半叶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创作成就以短篇小说最突出。他在创作上受福楼拜、左拉和屠格涅夫的影响较大。莫泊桑与福楼拜交往甚密,因此写下了这篇出色的散文

1、散文的特点是什么?

生:(齐答)形散而神不散。

教师:在这篇文章中,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没有写星期天在福楼拜家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没有开端、发展、、结局,但是四位大作家的形象却被刻画得栩栩如生。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作者是如何刻画这四位大作家的形象的。我们这节课重点解决两个问题。

2、下面请同学来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考虑这几位作家分别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作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1)我们先来看主人——福楼拜(板书:福楼拜)“每到星期天,从中午一点到七点他一直都有客人来”,这说明什么问题呢?

回答:可见福楼拜朋友特别多,与他的交往都很密切。这也可以看出他在欧洲文坛上的地位很高。(意思对即可)

(2)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往往是通过对人物进行哪些描写表现出来的呢?

回答: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

(3)找一下描写福楼拜肖像、语言、行动的语句。

回答:肖像描写是“蓝色的大眼睛”“古高卢斗士式的大胡须”。语言描写有“他的嗓音特别洪亮,仿佛在他那古高卢士式的大胡须下面,吹响着一把军号”。“他可以用一句很明了很深刻的话结束一场辩论;一次思想的飞跃纵观几个世纪,并从中找出两个类同的事实或两段类似的格言,再加以比较。于是,就像两块同样的石块碰到一起一样,一束启蒙的火花从他的话语里迸发出来”。

(4)从对福楼拜的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福楼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博学善辩。(板书:博学善辩)

(5)找有关福楼拜动作描写的语句。

“门铃一响……他总是亲自去开门。”“渐渐地,人越来越多……这时只见福楼拜作着大方的动作(就像他要飞起来似的),从这个人面前一步跨到那个人面前,带动得他内裙鼓起来,像一条渔船上的风帆。”“最后,他的朋友们一个个地陆续走了。他分别送到前厅,最后再单独和每个人讲一小会儿,紧紧握握对方的手,再热情地大笑着用手拍打几下对方的肩头……”

(6)福楼拜朋友这么多,可他是“分别送”、“单独和每个人讲”、“紧紧握握对方的手”、“再热情地大笑着用手拍打几下对方的肩头”……这些短语说明什么呢?

把关键词语通过重读表现出来。

可见福楼拜是一个热情好客、开朗豪放的人。(板书:热情豪放)

(7)“第一个来到的往往是伊万·屠格涅夫。”可见屠格涅夫与福楼拜的关系怎么样?他们深厚友谊的基础是什么呢?哪些语句可以体现出这一点呢?

“他们相同的思想、哲学观点和才能;共同的趣味、生活和梦想;相同的文学主张、狂热的理想和共同鉴赏能力与博学多识使他们两个常常是一拍即合,一见面,两人都不约而同地感到一种与其说是相互理解的愉快,倒不如说是心灵内在的欢乐。”

(8)找出作者对屠格涅夫的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

肖像描写的是“白的脸”。

语言描写是“用一种轻弱并有点犹豫的声调慢慢地讲着;但是不管什么事情一经他的嘴讲出,就那带上非凡的魅力和极大的趣味……谈话很少涉及日常琐事,总是围绕着文学史方面的事件。屠格涅夫也常常还来一些外文书籍,并非常流利地翻译一些歌德和普希金的诗句。”

动作描写是“仰坐在一个沙发上”。

(9)谁能用短语概括一下屠格涅夫的思想性格特征呢?

博学多识。老年持重。(板书:博学多识老年持重)

(10)刚才我看到大家把关于都德、左拉的肖像、语言、行动描写的语句都在书上勾画出来了,通过这些描写你们看这是两位具有什么思想性格特征的大作家呢?

都德活泼开朗,而且很幽默。

左拉不太爱说话,沉默寡言,但是坚毅聪慧。

教师总结:

篇(2)

福楼拜把莫泊桑带进客厅,全厅的人都非常热情地向莫泊桑问候,当然作为晚辈的莫泊桑也有礼貌的回敬了。

篇(3)

在教学中,我重点引导学生从福楼拜的三次谈话中懂得:观察要有目的、讲方法;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情境中去细心观察、体会,发现特点,并把它写下来。莫泊桑正是运用这样的方法才写出了许多世界名著,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就是要用这样的方法去观察,用这样的方法去写作。

二、谈话导入,激发拜师的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这样的谈话:“同学们,平常你们觉得写作最难的是什么?你们觉得难,并不奇怪,因为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在年轻时对于写作跟你们有着同样的感受。于是,他就去拜福楼拜为师,在福楼拜的指导下,他终于成了法国著名的作家。今天,我们也跟着莫泊桑一起去拜师吧!请大家一起把课题读一下。”继而,我又进一步引导:“拜师的态度应该虔诚一点,再读读课题。”

三、紧扣三次拜师,寻求写作之路

在学生读通读顺课文之后,我引导学生细读莫泊桑与福楼拜的三次对话,了解如何提高写作水平,感受两人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1.合作探究。课文写了莫泊桑几次登门拜访请教福楼拜?每次他都有什么困惑,福楼拜每次都说了些什么?所说的话中哪句话最关键?从每次交流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交流展示。学生进行自读自悟后,引导他们交流。

第一次拜师: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对话,尤其是福楼拜指导莫泊桑时的关键句,以读为主,引导学生抓住“坦白”“直截了当”体会莫、福两人的性格特点,边读边谈感悟,从而读出语气,融情入境。

莫泊桑问:“……为什么写出来的文章总感到不生动呢?”

福楼拜答:“是你的功夫还不到家。”(关键句)

体会:肯吃苦,勤练习,详细记录,坚持不懈。

第二次拜师:引导学生默读,找出福楼拜指导莫泊桑时的关键句,把自己的发现和感受写在课文旁边,培养学生学会读书、学会写作的本领。让学生联系写作实践体会到:平时观察事物也应该是多角度的。

莫泊桑说:“……没看出什么特殊的东西,那么单调,没有什么好写的。”

福楼拜答:“怎么能说没有什么东西好写呢?”(关键句)

体会:用眼,更要用心观察。

第三次拜师:这次福楼拜指导莫泊桑的关键句,学生较难找准。教师需进行相机点拨。如:这次福楼拜是怎样指导的?描写一堆篝火与描写一个守门人要抓住什么来描写?从这里你知道了什么?然后,引入关键句。最后再讨论:这句话与下面的两个例子之间的关系。这样,学生很快就能体会到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奋刻苦,福楼拜循循善诱的特点,以及写好习作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莫泊桑:写作品,请指导。

福楼拜说:“光仔细观察还不够,还要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和没有写过的特点。”(关键句)

体会:发现独特之处,追求与众不同。

3.总结写作经验。“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身。”学习了《莫泊桑拜师》,对我们在习作方面有哪些启发呢?总结写作经验:勤吃苦,常练习;仔细观察;视角独特。

篇(4)

福楼拜笑了笑说:“我每天上午用四个小时来读书写作,下午用四个小时来读书写作,晚上,我还会用四个小时来读书写作。”莫泊桑不解地问:“难道您就不会别的了吗?”福楼拜没有回答,而是接着问:“你究竟有什么特长,比如有哪样事情你做得特别好的?”这下,莫泊桑答不上来了。于是他便问福楼拜:“那么,您的特长又是什么呢?”福楼拜说:“写作。”

原来特长便是专心地做一件事情。莫泊桑下决心拜福楼拜为文学导师,一心一意地读书写作,最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目前,有不少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在接受正常教育的前提下,再接受一项或几项特长教育,以便于孩子掌握更多的技能,去迎接未来的挑战。于是,以培养孩子某些特殊能力为目的的各种特长班应运而生,诸如书法班、美术班、舞蹈班、音乐班等等,应有尽有不一而足。

进特长班学习,对于许多孩子来说都不是心甘情愿的,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家长一手包办,不少孩子对究竟该学什么好、自己是否适合进行特长教育等问题都心中无数,报名参加特长班的学习完全是家长的一厢情愿。如此,若孩子对所学的内容缺乏学习兴趣,这不但收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反倒会阻碍孩子情商和智商的正常发展

一些家长盲目认为多学总比少学好,今天让孩子学钢琴,明天让孩子学美术,过两天又让孩子改学书法。不堪重负的孩子,平时忙双休日也忙,除了要完成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外,还要忙写字弹琴或绘画,难怪有些孩子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放学后,我宁可被老师留下来,也不愿立即回家。

特长教育对孩子来说,的确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贪玩好耍是他们的天性,同时他们的兴趣与爱好都具有较大的可变性,今天喜欢的东西,明天也许就不再喜欢了。因此,家长要注意因势利导,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但事实上相当一部分家长却没有做到这一点,当孩子对学习生厌时,家长不是循循善诱地加以引导,而是采取强迫压制的办法逼着孩子去学,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这正好应验了那句老话:“强扭的瓜不甜”。

要走出误区,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首先,需要家长们端正认识。孩子不同于大人,不能用对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让孩子接受特长教育,应该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加以引导。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家长所期望的效果;同时,家长还应该明白:儿童教育的内容极为广泛,包括知识教育、品德教育以及技能教育等多个部分,特长教育只不过是其中的技能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家长不宜将其看得过重,只能将其看作对学校教育的一种补充,只能在孩子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进行,以免喧宾夺主的不良后果。

其次,还需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特长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的地方,在于它主要是培养孩子对某些技能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因而在教育过程中应有张有弛,松紧有度,并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孩子在玩中求学、在学中能玩,如此,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古人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好乐之者”。在孩子学特长的路上,守护兴趣才是关键。守护孩子的兴趣,并把孩子的兴趣发展为特长,这是最佳的特长培养模式。如果孩子没有兴趣,强逼着他去学,哪怕他最终技术高超,内心的幸福感也是打折扣的。

篇(5)

“留白”是中国艺术审美的一个重要观点,显示出中国传统艺术的智慧。中国画与西方绘画最明显的不同之处就是"留白",国画给欣赏者主动参与留下了极大的空间,即所谓“无画处皆成妙境”。古典诗词也极其讲究“留白”,追求“象外之象”“味外之旨”“韵外之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空灵的艺术境界。因此诗的语言必须特别精警含蓄、言简意丰,让读者(欣赏者)在艺术空白中凭借丰富的想象并进行艺术的再创造,把创作与欣赏,读者与作者联结起来,共同创造余味无穷的深邃意境。

由此,我想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现状:教师唯恐课堂容量不大,唯恐学生在课堂中收获太小,把整堂课安排得满满的。试想,如果一幅国画中,景物纷至沓来、拥挤不堪,能算得上好的作品么?如果“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后一句改为“只在此山中,岭后石头上”,岂不成了村夫俗语?因此语文教学也要讲究艺术,是不是也应该学习这种“留白”的艺术,将留白这一形式引用到语文教学中,给学生多留点想象和创新的空间,从而“学”、“思”结合,张弛有度。

笔者以人教版七年级教材为例,谈谈“留白”策略的运用。

1.在延伸阅读处“留白”──激发阅读兴趣

我们在处理拓展阅读这一环节时,不必每节课都把这一环节纳入课堂,而可以在课堂中通过布置练习的方式“留白”,激发学生阅读期待心理,引导他们查找相关资料,培养动手实践、主动获取知识的习惯和能力。如下册第二单元“黄河,母亲河”,可以通过师生商讨设计这样一些课外拓展类练习:查找收集与黄河有关的诗句、俗语、谚语等等。又如第四单元“戏曲大舞台”,可以通过课堂情景创设“留白”:

师: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全国许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剧种,可谓百花齐放,异彩纷呈。你知道哪些戏曲剧种?

生:……

师:每个地方的戏曲,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风情,如京剧的雍容华美,昆曲的典雅精致,梆子戏的高亢悲凉。我们绍兴的越剧有什么特点呢?

生:……

师:越剧轻柔婉转,大概同学们对越剧不太了解,给大家十天的时间阅读和准备,我们来举行一次绍兴戏曲知识大赛,好不好?

如果在课堂上师生不厌其烦的讲述这些内容,一是时间不允许,二是效果不一定比这种“留白”式的处理好。

2.在质疑碰撞处“留白”──激发研究兴趣

在课堂讨论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多种观念碰撞的情景,有时有些学生甚至会对教材和教师提出质疑。在这些情况下“留白”,有助于激发学生研究兴趣,引发他们对问题作更深入的思考。

如《人生寓言》“落难的王子”的教学中,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留白”式的思考题:人在挫折、困难中才能磨练意志、战胜脆弱,这是一条普遍规律吗?此问肯定会引发两种观点的碰撞,让这两种观点的碰撞延伸到课外,让他们思考得更深入和更成熟后再交流,可能会更好一些。

敢于挑战教材的老师,往往能恰如其分地利用教材中插图与课文内容的联系或差异“留白”给学生,从而更好地进入文本,深入文本,为更好地理解文章服务。如《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利用文中插图,让学生将文中人物一一对应,从而加深对人物描写更高层次的理解。

3.在联想想象处“留白”──激荡思绪飞扬

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欣赏能力,对于促进创造思维能力的形成,在阅读中借鉴和习得、从而将阅读能力转化为写作能力也大有益处。如《童趣》一课的教学,在朗读、理解、背诵的基础上,设计这样一道“留白”式写作练习:你在童年有过作者类似的体验吗?(如对蚊子、蝉、苍蝇、蜜蜂等之类的昆虫的体验)试用三四百字描述出来。

在课内“留白”,在课外通过写作练笔加以强化,能更充分地挖掘教材,如下册中的《伤仲永》在学完字词句段得理解后,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课后根据自己确定的角度和观点写成一段话。

4.在人物分析处“留白”──提高仿写能力

七年级下册13课《音乐巨人贝多芬》、14课《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两篇文章中对贝多芬、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等人进行了生动的描写。在教学过程结束时,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留白”式的仿写练习:注意描写贝多芬穿着和外貌特征的语句,模仿这种写法,用几句话描写你最熟悉的一个同学的外貌。

我觉得这样的设计既是对课堂内容的合理延伸,又为学生的创新意识搭建了平台,学生易于接受,颇具匠心。如有的同学课后仿写了这样一些有趣的语段:

同学甲:我的同学潘晨旗,长得异常肥胖堪称班级之最。他脸上的肥肉占据了眼睛的地盘,只留下两道能透过光的小缝,因于语文课出丑一事,人送外号“翻译官”(大汉奸)。

同学乙:她,白皙的面容,一头乌黑利索的短发,脸蛋鼓鼓的,悄悄晕开淡淡的红晕,一张诱人的樱桃小嘴,一个精致的鼻,唯独那一双含露欲溢的大眼睛,闪烁着黑宝石一般幽深的光泽,显露出倔强,瞧!她正微笑着向你走来。

同学丙:他,不高的身材,脸呈瓜子状。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眼睛大小适中,鼻子略挺,嘴巴大,笑起来会露出一排既大又白的牙齿。作风风趣幽默,五官端正,还算帅,但与我还差一点距离。

……

篇(6)

直接写出表示事物名称的名同,让读者与具体事物面对面,这看起来很简单,却也很考验作者的“学识”。因为有很多事物,有的人只知道它概括性的名称,而叫不出它们具体的名字。比如,写到路边的植物,有人只会写路边长满了“树”,开满了“花”,写不出具体的树名和花名。也有的人知道写作对象的具体名称,却不懂得在文章中使用相关名词。如果你在写文章时,能恰当地运用表示事物名称的名词,文笔就会显得有个性。看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

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莫怀戚《散步》)

花是“菜花”,树是“桑树”,塘是“鱼塘”,作者写到的每种事物,所用名词都是具体事物本身的名称,而不是模糊的概括性的“大名词”,显得亲切、温馨、现场感强、生活气息浓,电有个性。如果“菜花”用概括性的“大名同”“花”代替,“桑树”用概括性的“大名词”“树”代替,“鱼塘”用概括性的“大名词”“塘”代替,这个句子就会显得一般了,表达效果就会大打折扣,那种温和的生活气息就丧失了。

它们(大雁――编者注)现在所吃的玉米粒在整个冬天都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着,所以才未被那些在雪中搜寻玉米的乌鸦、棉尾兔、田鼠以及环颈雉所发现。(利奥波德《大雁归来》)

这个句子中加点的名词,都是具体动物的名称。这里列出一串动物的名称,让人体会到大雁栖息的环境里动物资源很丰富,让人体会到大自然勃勃的生机,字里行间透出浓郁的自然气息。如果把这句话中的动物名称,用概括性的“大名词”“动物”一词代替,句子变成:“……所以才未被那些在雪中搜寻玉米的其他动物发现。”这样表达效果是不是差了很多?浓郁的自然气息是不是荡然无存了?

不只是写植物、动物时要恰当运用表示事物名称的名词,写到服饰、建筑、器具等事物时,也要恰当用表示事物名称的名词,少用概括性的“大名词”,大家对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同到三味书屋》一文不陌生。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写到什么事物时,基本都用表示具体事物名称的名词,很少用概括性的“大名词”,如老和尚杀死妖怪的法宝是“飞蜈蚣”,作者捕的鸟是“麻雀”和“张飞鸟”,装鸟的袋子是“叉袋”,三味书屋的门是“竹门”,画画儿的纸是“荆川纸”,作者写百草同时,写到了很多动物和植物。我找来这篇文章,数了数,作者写百草园用了14个表示具体动物和植物名称的名词。这些名词,生动地表现了百草园里生机勃勃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对这个同子的熟悉和喜爱;如果没有这么多具体的“名词”,这些表达效果就出不来了。

下面的句子中,都写到了事物具体的名称。注意加点的词语,体会一下作者这样写避开了哪些概括性的“大名词”。

篇(7)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导入;良好效果;学习氛围

俗话说 “好的开始就成功了一半”,如果语文教师一走上讲台,就能像拉开一场大戏的序幕,就能像说书人用惊堂木快速安定听众的情绪一样,让学生的注意力完全转移到老师身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立刻就会被你调动了起来,那么,你的这节课定会有不同凡响的效果。所以说导入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应该被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语文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要求、课文的内容、学生的实际、文体的类型和作家的风格等因素灵活地设计课堂的导入语,使学生一开始就像神奇的魔棒点了一下头脑一样,那么,你的课堂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那么如何设计好一堂语文课的导入呢?作为课堂教学的开场白,首先,语文课的导入要新颖。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他的每一堂课都应该有不同的开场白,要出奇制胜地将学生的注意力从其他地方转移过来,最终要让对你的开场白有一个期待,期待你能带给他日日常新的享受。其次,语文课的导入要简洁。毕竟作为课堂教学的开场白不是课堂的全部,不能喧宾夺主,一开始绕了多大一个圈子还回不到正文的学习上,这不仅没有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相反,会让学生的思维误入歧途。最后,教师的导入语要有情感投入、要有语感。我们知道语文课堂上的阅读是人与人心灵的沟通,是一种自由的生活、精神的生活、智慧的生活,教师在这里作为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要深入学生的情感世界,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学习主体。

应该说,初中语文课堂的导入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当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导入方式。为此,教师在课堂导入上一定要先做好准备的功夫,一般的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式来准备自己的课堂导入。

一、解析标题导入

解析标题导入法,这是一种最常见的导入方式,运用广泛,也很有效,往往能起到开门见山的效果。从分析标题入手,可以引导学生一下子就接触教材的中心内容,绝不旁逸斜出。在解析标题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发掘标题以外的意味,读出自己对课题的独特理解和感悟。譬如,在教学《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时,我们就可以从题目入手:我国古代知识分子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他们的理想信条,反映出他们什么样的思想品质呢?著名的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为什么要对我们中国学生提出这个要求呢?他所提倡的这种格物致知的精神对于我们现在的初中学生有何作用呢?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寻求我们自己的答案!从解析标题入手,可以迅速抓住文章的主线,把握文章的纲领,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文章内容,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设疑问难导入

北宋哲学家张载曾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而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布鲁纳也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用设疑问难来导入,语文教师通过巧设疑问,学生的思维马上激活,课堂就成了最具吸引力的地方,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刻就被调动起来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就被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出来。譬如,在《最后一课》的导入时,我们让学生观察书上的关于韩麦尔先生的那幅插图,让学生从他的衣着、手势、表情甚至头发式样来体味当时韩麦尔先生为学生上最后一课时的伤心痛苦、依依难舍和坚强的信念,最后告诉学生:“这幅画虽然将韩麦尔先生的内心表现了出来,但其实这幅画是有问题的。什么问题?那就需要我们仔仔细细地阅读,从课文中去探索发现!”

三、创设情境导入

据传刘文典教授有一次才上了半小时的课就结束了上一讲的内容。学生以为他要讲新课。这时,他却宣布说:“今天提前下课,改在下星期三晚饭后七时半继续上课。”原来,下个星期三是阴历五月十五,他要在月光下讲《月赋》。语文教师应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的情绪迅速进入状态,学生一旦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就会形成身临其境的感受,并在情感上的引起共鸣。又如,在学习何其芳的《秋天》一诗时,课堂一开始,我们就给学生来一曲理查德・克来德曼的钢琴曲《秋日私语》,让学生随着音乐在头脑中慢慢地搜寻记忆中的画面,再将何其芳的诗歌《秋天》配乐朗诵给学生听。相信学生一下子就会进入我们为他精心营造的情境之中,学生情感的波澜随着音乐的起伏,学生的思维被诗中那种勾人心魄的东西所吸引,也就能快速地进入到课文的学习和品味之中。

创设情境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教师能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去创设一个情境来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学生的情感波澜,以求对所学习的内容有共鸣感,以收到先声夺人的教学效果。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用一个故事来导入。在一个曲折生动的故事所构建的情境氛围中,语文教学充满了趣味,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这样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活跃地投入课堂学习之中。我们也可以用一首诗、一支歌来导入。譬如,在学习《邓稼先》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用文章中提到的一首歌《中国男儿》作为开场白,让学生在慷慨激昂的歌声中升腾起强烈的爱国情感和作为中华后代的自豪感。

四、用多媒体导入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多媒体已更多地进入了课堂,并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更多的方便。语文教师当然应该借助这个高科技的手段,使自己的课堂变得形象化、情景化。譬如,在学习《给巴特勒的信》时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以丰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介绍圆明园,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与深刻的感性认识,从而实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性目标。我曾见过一个案例:陈从周的《说“屏”》,这一课运用多媒体来展示学生平时很少接触到的屏风,从古到今、从皇宫到日常家居的各种材质、各种样式的美仑美奂的屏风,一下子就能将学生带入屏风的世界,学生对屏风有了一个直观的了解。最后画面定格在一架用绿色蔬菜构成的屏风上,旁边是清代沈复《浮生六记》中的一段文字配乐朗诵:“乡居院旷,夏人,劳教其家,作活花屏法甚妙……多编数屏,随意遮拦,恍如绿阴满窗,透风蔽日,纡回曲折,随时可更,故曰活花屏,有此一法,即一切藤本香草随地可用。此真乡居之良法也。”我相信,学生一定会被这奇妙的屏风文化所吸引,一定会激发起阅读课文的浓厚兴趣。

五、抓住契机导入

语文教师特别要有教育的机智,要及时果断地抓住转瞬即逝的教育契机,将课堂导入的设计与上课前临时出现的情况联系起来,像是信手拈来又不着痕迹,让学生从眼前关注的现象自然而然地转到课文的学习上来。譬如,周一第一节语文课,一开始学生还处在周末丰富多彩的玩耍的兴奋点上,他们纷纷在教室里小声地交流自己的周末,鉴于此,我们索性就让几个学生来介绍他们的周末见闻,然后告诉学生:尽管你的星期天过得非常充实有趣,但比起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来,你就逊色得多了!这样就把学生一下子吸引到我们要学习的《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上来。

总之,语文课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形式。一个成功的导入设计如同一把开启学生语文学门的钥匙,一个成功的导入设计能营造一种浓郁的学习氛围,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饶有兴趣地投入到课堂的学习当中。

参考文献:

[1]陈成龙 让探究性学习与初中生相伴而行《语文建设》2006年12期。

篇(8)

片段1:

师:熟读课文,概括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和左拉的肖像、语言、行动和性格的特点。

生1:福楼拜有古高卢斗士式的大胡子,蓝色的大眼睛。

生2:福楼拜的声音特点是“洪亮”。

(注:我一惊,他丢掉了“特别”二字,这不在我的备课之中,很显然,他认为这个词无关紧要。我没有打出设计好的幻灯片,因为我即将打出的答案和他不一样,他说的是“洪亮”,而我的是“特别洪亮”。我该怎样跟学生解释这细微的差异呢?我扫视了一下全场,问:“是这样吗?有没有不同意见?”全班没有一个学生提出异议。而我是明白这个词的重要意义的,但是学生不知道。遇到了突发事件,我要把握好这件事,让学生明白这个词体现了作者语言的准确性。怎样让他们知道这个词很重要,不能删掉呢?我边向学生提问边争取时间思考解决的方法。)

师:是洪亮吗?只是洪亮吗?

(孩子们睁着疑惑的眼睛看着我,蹙眉沉思,教室里霎时寂静,弥漫着紧张的气氛。评委们也都疑惑地看着我,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也许在我之前上课的老师没有遇到这个问题,或者他们也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我心想如果我能处理好这个问题不是能给本节课增加亮点?为了不耽误太多的时间,我做了一点提示。)

师:“洪亮”前你们少了什么词语啊?

生恍然大悟:特别。

我在黑板上写了个大大的“删”字。

师:刚才你们把这个词删掉了,大家觉得这个词可有可无。大家想想,如果删掉这个词表达效果会怎样?与原句有区别吗?

(孩子们陷入沉思,没有人敢举手回答。评委们也在等着孩子们的表现和我的应对。这时我的朗读派上用场了。我先是读了一遍“洪亮”,再读“特别洪亮”,把“特别”二字读得很响亮。受了我的启发,立刻就有几个学生举手发言。)

生1:删掉后效果不一样,洪亮的程度不一样了。

生2:对,删掉后只是一般的洪亮,而“特别洪亮”强调了怎样洪亮,洪亮的程度。

师:说得太好了。这个词强调了洪亮的程度,也就是说“特别”是副词。是表达什么的副词?

生齐答:程度。

师:对了。那你们知道这个词在这里起什么作用吗?

生异口同声地回答:突出强调。

师:那这个词能不能删掉呢?

生热情高涨,响亮地回答:不能。

评析:这个环节不在我的预设之中,却带来了一个小,课堂气氛立刻活跃了起来。“特别”一词体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这正是我这节课教学的一个重难点。只不过我这节课主要分析的是形容词和动词,没有预设副词的准确性,想不到课堂上却临时出现这个问题。幸好我抓住了这个契机,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后面重难点的突破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我看到评委们窃窃私语,微笑着望着孩子们频频点头,也向我投来赞许的目光。

片段2:

师:大家说说作者对谁的外貌刻画得最详细?

生答:左拉。

师:大家看横线上填的都是些什么词?

生答:形容词。

师:假如老师把这些词都删掉呢,就像你们刚才删掉“特别”一样,可不可以?

生答:不可以。

师:为什么呢?

生1:有了这些形容词人物外貌描写得更生动形象。

生2:更具体也更逼真了。

师:说得太好了。如果删掉这些形容词,人物描写就不够具体生动了。

师:我们来仔细品味一下这些词怎样生动形象?它怎样逼真地写出人物的特点?

师:大家来齐读这段外貌描写。

生读:中等、微微发胖的身材,朴实但很固执的面庞,不漂亮但聪慧坚强的头颅,很发达的脑门,竖立着很短的头发,直挺挺、像被一刀切断的鼻子,肥胖但很坚毅的脸,修得很短的胡须,黑色的、透着十分尖锐的探求的目光的眼睛。

师:哪些词让你印象深刻?

生1:“竖立着”让我印象深刻。

生2:“直挺挺”和“像被一刀切断”。

生3:“尖锐”和“探求”。

师:这些词让我们印象深刻。大家如果在路上碰到这样长相的人害不害怕?大家看左拉的照片。

生答:害怕。

师:那作者这样写是要丑化他吗?

生齐答:不是。

师:那是赞美他啰。作者要赞美他什么特点呢?

师:我们再看这些形容词,“竖立着、直挺挺、尖锐的”给人一种什么感觉?

生1:感觉很有力量。

生2:感觉他很有个性,与众不同。

生3:他很坚强,有种不服输的力量。

生4:他是一个坚强不服输的人。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我们看看书上有没有说他坚强的词语。

生1:有,作者说“不漂亮但聪慧坚强的头颅”。

生2:还有“肥胖但很坚毅的脸”。

师:说得太好了,通过这些形容词把左拉的外貌逼真地描绘出来,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坚强的性格,你说这些词能不能删掉啊?

生答:不能。

师:如果模仿这种写法补充一两处外貌描写,也要表现他坚强的性格,你会怎样写呢?

生1:他的嘴紧紧地抿着,发出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

师:谁来分析一下?

生1:“紧紧地抿着”和“发出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用得很好,表现了左拉很坚强。

评析:这个片段重点教学外貌描写,通过品析语言把握人物性格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通过删词法让学生比较删后的句子与原句的表达效果,体会这些形容词的作用,然后带学生分析这些词生动地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刚开始的问题有点难度,我事先想好突破方法,那就是图文结合,以图解文,让大家看左拉的图片和文中相关的描写,设计几个浅易的问题循循善诱,由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感悟。教师只是略作引导,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由他们通过积极思考来解决问题,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学生一个个踊跃发言,回答得快而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尤其是最后那个学生造的句子真是太精彩了。这个环节不仅检测了学生的理解程度,还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

片段3:

师:大家再来读一读作者对福楼拜的动作描写,分析“一步跨到另一个人的面前”中的“跨”字的表达效果。

师:如果把这个词换成别的词会怎样?如换成“移、挪、走”等。

生思考品味。

师:如果换成“移(挪、走)到另一个人的面前”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生1:说明步子迈得很小。

生2:说明动作比较缓慢。

师:对,步子很小,是不是给人感觉很小家子气啊?福楼拜是不是这样的人呢?

生:不是。

师:那通过这个“跨”字看出他是什么样的人?

生1:很豪迈。

生2:很大方、很热情。

师:说得非常好。这个“跨”字动作幅度很大,说明他很豪迈大方,这个词能体现人物的这种个性。福楼拜就是一个热情好客、爽朗豪迈的人。

评析:有一些动词对于表现人物的性格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中“跨”这一动词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但是怎样让学生充分理解,突破这一难点,我想到的方法是换词,即通过换词让学生比较换的词与原词不同的表达效果,这也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的确如此,课堂上学生对此很感兴趣,积极开动大脑,认真体会比较,答案更是妙语如珠,回答得很准,课堂气氛又达到一个。

反思:

篇(9)

一、联系学生的生活,创设学习的情境

当代中学生生活丰富,娱乐多样,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知识面广,感兴趣的事物多,如果能以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或话题,为其创设出一个恰当的课堂学习情境,便能点燃他们的兴趣,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内容中去体验、领会、把握。使学生在得到认可、得到愉悦和满足的同时,吸收知识、开启智力、陶冶情操。比如,学习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由于时代久远,空间限制,学生对诗中描写的景物不了解,也缺乏冰天雪地的直观感受。上课时,我以周杰伦的歌《千里之外》开场,学生们很兴奋。我挑出歌词中的“寻梨花白…‘天在山之外”两句,请学生谈谈歌词的意思,虽然学生们对这首歌非常熟,但却说不出个所以然。由此引入对《白雪歌》的学习,学生们的积极性高涨。朗读、诗句疏通、内容归纳、情感理解很顺畅的完成。而且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也获得启发,古典诗词讲究情景相融,意境突出,现代的歌也可以从中汲取营养。这堂课,因周杰伦的进入而变的简单、有趣,师生得以心灵的沟通。

二、运用美的语言去感染学生,渲染情境

老师课堂的语言是多种多样的。其一,范读是基本。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能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产生丰富的情感想象,与作者共鸣,与作品中的人物共鸣。因此,教师的范读十分的重要,必须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重视,努力在范读中做到: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我反思教师的范读确是阅读教学中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师精彩的范读,不仅浓缩了教师领悟教材的深刻体会,而且伴随着教师的范读,课文中那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向往,就会像一股清泉流淌学生稚嫩的心田,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以情激情,在学习课文时能够更好地自主探究。语文课本中的选文大多文质兼美,感染力强。这为老师的范读渲染课堂教学情境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对高尔基《海燕》的激情范读,让学生学情荡漾;对鲁迅《孔乙己》的角色范读,让学生对孔乙己的形象有了直观的感受;采用评书的方式为学生读《杨修之死》,学生听得兴趣盎然,读完后,无须过多解说,学生就自然晓其意了。其二,态势语言也很重要。教师随教材内容自然流露出的喜怒哀乐等表情变化和恰到好处的手势与动作,有助于唤起学生对教材的感情共鸣,同时上课时还要密切注意学生表情动作的反映,并据此来判断学生感知和理解的程度,及时调整情境,改变手法,推进教学。教学中的一些强调技巧,如语言的重复、停顿、加重或延缓,动作或表情的大幅变化,巧妙的激疑问难或设问作答,组织小组讨论或课堂辩论,展开竞赛,把竞争的氛围引入课堂等等,都是创设情境的好办法。

三、展开想象,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10)

第一单元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 爸爸的花儿落了

3 丑小鸭

4 诗两首

5 伤仲永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成长的烦恼

第二单元

6 黄河颂

7 最后一课

8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19 土地的誓言

10 木兰诗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黄河,母亲河

第三单元

11 邓稼先

12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13 音乐巨人贝多芬

14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15 孙权劝学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我也追“星”

第四单元

16 社戏

17 安塞腰鼓

18 竹影

19 观舞记──献给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

20 口技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戏曲大舞台

第五单元

21 伟大的悲剧

22 荒岛余生

23 登上地球之巅

24 真正的英雄

25 短文两篇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漫话探险

第六单元

26 珍珠鸟

27 斑羚飞渡

28 华南虎

29 马

30 狼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马的世界

课外古诗词背诵

名著导读 《童年》在苦难中长大

《鲁滨孙漂流记》:孤独而顽强的冒险者

《《昆虫记》:谱写昆虫生命的诗篇

附录 临摹、欣赏:颜体书法

汉语词类表(实词)

七年级语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知识总结

本文多处用比喻来说理,既生动形象又极富说服力,如用“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比喻中华民族历史的顺利发展,用“回环曲折”“崎岖险阻”比喻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这些比喻都是作者内心深处豪情的自然流露,着重其“神似”。

重难点句子

1.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有时流到很宽阔的境界,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有时流到很逼狭的境界,两岸丛山叠岭,绝壁断崖,江河流于其间,回环曲折,极其险峻。

句中用“长江大河”比喻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用“浩浩荡荡”比喻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势不可当,一往无前;用“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比喻中华民族历史的顺利发展;用 “回环曲折”“极其险峻”比喻中华民族所逢的艰难国运。这些比喻蕴含着深刻哲理,洋溢着豪情壮志。

2.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

这种“冒险的美趣”其实是经历艰难险阻以后的趣味,是一种奋斗的快乐、幸福。这句话向我们展示了:虽然在前进的道路中会遇到艰难险阻,对于具有雄健的精神的国民而言,也给他们提供了领略奇绝壮绝景致的机会,这是奋斗者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豪情。

3.在这一段道路上,实在亦有一种奇绝壮绝的景致,使我们经过这段道路的人,感到一种壮美的趣味。但这种壮美的趣味,没有雄健的精神是不能够感觉到的。

中华民族当时正走在崎岖险峻的道路上,这样的道路富有挑战性。那些目光短浅、畏惧斗争的人们只会垂头丧气,不敢前进,只有富有冒险精神、挑战精神、雄健精神的人才会体会到其中“壮美的趣味”,这一句既是对奋勇前进的革命者深情的颂赞和鼓励,也是对畏惧者、怯弱者、徘徊者的鞭策。

看了“人教版初一下语文目录”的人还看了:

1.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目录

2.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目录

篇(11)

一、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来拓展

当前《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相当一部分的课文内容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不论是学校生活、家庭生活或身边的自然生活都有所涉及。因此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向社会,来关注我们人类生活,自然和环境,从而实现对学生的视野、思维的拓展。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课,在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后,再让学生结合自己本人的生活体验,说一说自己童年的乐趣,那么学生就能根据自己的体验说出童年时玩水、上山摘野果、同屋场小朋友姓氏大战等有趣的事,这样,学生对这篇文章就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认识。

又如《观舞记》这一课,先叫一个同学表演一段舞蹈,然后请同学说说感受,并讲讲对舞蹈的认识,且请同学做一个动作。经过这个铺垫,再学习这篇文章就象在感受平时生活一样简单了。

二、通过续写课文来拓展

续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续写,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富于联想和想象的空间,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如《最后一课》这一课,在教学可设计让学生续写小弗朗士下课后所做的事情。

如《羚羊木雕》这一课可以让学生用一段话来说说“我”从万芳家拿回了羚羊木雕后,回到家中父母对“我”的态度。

通过这样拓展训练,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通过改写课文来拓展

对课文的改写,本人认为比续写更能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它能够更加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人物来重新安排情节,设计不同的和结局,从而达到拓展的目的。如《木兰诗》这一课就可以设计这样的改写:假设木兰在战场上就已经被战友们认出是一个女将,那皇帝将会如何处置?战友们又将会如何看待?

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面对这样的改写,学生的思维应是异常活跃的,笔下所涌现的也就是一个个不同的、令人深思中发笑的结局了。

《福楼拜的星期天》这篇课文写的是欧洲当时的大文豪屠格涅夫、都德、左拉等在福楼拜家聚会作客的情景,是法国著名小说家莫泊桑所写的,但却没有写到莫泊桑本人。因此在教学时可以做些这样的尝试,让学生模仿课文从外貌、语言、行动描写人物的方法,用一段话来刻画莫泊桑在福楼拜家作客的情形。这样的改写虽有一定的难度,但却能大大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通过组织辩论来拓展

在课堂上组织辩论,既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又能激活课堂的气氛以及锻炼学生的口才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如在《羚羊木雕》一课的教学中就可针对羚羊木雕既然已送给了别人,该不该再去取回这个问题进行辩论。辩论分甲乙双方,甲代表爸爸的意见,乙代表“我”的意见,分别来陈述自己的理由。

五、通过更换课题来拓展

课文的题目往往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或者是中心、主旨的体现。在教学时就可以考虑利用课文的标题来作文章,让学生思考是否可以设计其他标题来代替课文的标题呢?

如在进行《木兰诗》一课的教学时,就可向学生提问:“可以用其它题目来代替吗?如在人名前加一个修饰词,那该定一个什么样的题目才好呢?”学生纷纷回答:“英勇的木兰”,“智慧的木兰”,“可亲的木兰”等等。

通过这样的训练,对于学生对课文内容,文章主旨的理解,很明显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结合字词教学来拓展

拓展不仅体现在上面的步骤中,就是在字词教学中也可以应用。传统教学中字词的教学只是停留在掌握字词的音义的基础上,学生学的枯燥,也提不起兴趣。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改变这种局面,在字词教学上努力进行一些尝试。

如在教学《邓稼先》这课时,老师先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生字词,并且提出要求:在弄懂音义的基础上,写一段话,这一段话要用上所有的生字词,到上课时念给同学听。这样的字词教学,既提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拓展学生的思维。

七、借助艺术来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