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本科导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7-147-03
此次调研采取问卷调查形式,调研人员在广泛收集有关意见的基础上设计了“三化”教育下高校实行高品质本科生学术导师制的调查问卷,采取抽样调查方法。调查范围和对象为北京城市学院在校的本科生和专接本。问卷的发放和回收情况如表1所示。
一、民办高校实行本科生学术导师制的现状分析
笔者主要从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习能力这四个面,分析民办高校实行本科生学术导师制的现状。
1.学生对建立学术导师制愿望程度及了解程度的比较。本次调查男生人数有124人,占总人数的35%;女生有234人,占总人数的65%。女生的人数将近男生人数的2倍。但是,大多数同学对学术导师制的了解程度远远不够,只有47%的学生相对了解,剩余53%的学生当中,有27%的学生对此基本上不了解。
如表2所示,男生中53%的人对此较为了解,非常了解的只有10人。女生对此了解的只有44%,非常了解的有14人。可见,男生对于学术导师制的了解程度略高于女生,但男女生对此非常了解的人数都很少,只有总人数的7%。超过90%的学生都希望学校建立学术导师制,可见,学生对学术导师制是比较认可的。
在调查的人群中主要为大一和大二学生,占到了81%,这对于开展学术导师制很有帮助。45%的学生对于导师制很有兴趣,非常希望建立这一制度。愿望程度和了解程度并不是呈相关性的,愿望程度不高的了解程度也不高,愿望程度很高的,非常了解的人也很少,只有14%。总之,人们对于建立学术导师制的愿望程度是很高的,但是了解程度远远不够。表2说明愿望程度和年级没有多大关系,各年级都有超过90%的学生希望建立这一制度。本次调查中的各个年级都有接近一半的学生希望建立学术导师制。不太希望建立的只有20人,在这20人中,有17人对于学术导师制基本上不了解。所以,如果通过宣传使他们了解了,那么希望建立的人数将会更多。
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有超过45%的学生非常愿意建立学术导师制。愿望很强烈(9分)的是自然科学,有33%的学生。而社会科学只有14%的学生。不同专业对于导师制的了解程度不同,表2反映社会科学对于学术导师制非常了解的高于自然科学,将近2倍。
1/3的学生干部中,成绩优良的达96%,93%的人较希望建立学术导师制,61%的人比较了解。2/3的非学生干部中,成绩优良的达93%,95%的人较希望建立学术导师制,50%的人比较了解。由此表明非干部对于学术导师制的了解程度低于学生干部,但愿望程度与学习能力关系不大。
2.导师制收益和能力预期。学术导师制是一个老师带2~3个学生,学生有问题可以随时去请教老师。92%的学生认为这对自己有好处,如图1所示,5%的学生认为收获不大,35%的学生认为一般,60%的学生觉得很有帮助。学术导师更加关注的是每一位学生的个体智力和志趣爱好,并按照个人的能力和水平有的放矢地因材施教。学生认为这样做对自己的能力提高很有帮助,图1表明能力预期成效和导师制收益呈完全正相关。
调查数据所示,55%的男生觉得导师制对自己的帮助很明显,62%的女生觉得导师制对自己的帮助很明显,说明导师制的收益对女生的影响要高于男生。52%的男生认为因材施教对个人能力提高很有帮助,64%的女生认为因材施教对个人能力提高很有帮助。以上表明导师制的收益对男女生的影响和因材施教对男女生个人能力的提高是呈正相关的。
有60%的人认为学术导师制对自己很有帮助,63%的大一学生和64%的大三学生认为学导制对自己的帮助高于大二和专接本。不同年级的能力预期都大于50%,差别不太大,大一和大三的因材施教对个人能力的提高是一样的,而大二低于其他年级,只有55%。65%专接本认为因材施教对个人能力的提高很大。
自然科学认为导师制收益和能力预期明显高于社会科学。 65%的学生干部认为学术导师制对自己的帮助很大,68%的学生干部认为因材施教对自己的帮助很大。56%的非学生干部认为学导制对自己的帮助明显,55%的非学生干部认为因材施教对自己的提高很大,表明学术导师制对于学生干部的影响明显大于非学生干部。
3.专注倾向学术。对于学术导师制的倾向问题,88%的学生更期望它倾向于学术水平。高达93%的女生更期望倾向于学术水平,84%的男生希望倾向于学术水平,表明女生倾向学术水平的程度高于男生。
大三比较倾向学术水平的人数多达98%,位列第一,专接本比较倾向学术水平的最少,只有87%。33%的社会科学专业倾向于学术水平,40%的自然科学专业倾向于学术水平。学生干部和非学生干部都有超过90%的人倾向于学术导师专注于学生学术水平。
4.非专业预期。90%的学生认为学术导师在非专业领域进行学术指导会对今后的学习成长有较大帮助。其中,5%的学生认为帮助不大,51%的学生认为一般,44%的学生认为很有帮助。仅6%的男生认为学术导师在非专业领域进行学术指导会对今后的学习成长帮助不大,52%的人认为帮助一般。5%的女生认为在非专业领域的帮助不大,51%的人认为帮助一般。男女生都有43%的人认为帮助明显。以上表明性别对于非专业领域帮助影响不大。
55%的大一学生认为学术导师制在非专业领域帮助一般,10%的大二学生认为对自己的帮助不大,57%的大三学生认为对自己帮助很大。大一和专接本都有3%的人认为帮助不大。自然科学专业中73%的人认为在非专业领域对自己的帮助一般,27%的人认为帮助很大。社会科学专业中5%的人认为在非专业领域对自己的帮助不大,52%的人认为帮助一般,44%的人认为帮助很大。55%的非学生干部认为非专业与其帮助一般,46%的学生干部非专业预期帮助一般,低于非学生干部。但是,49%的学生干部认为非专业预期帮助明显,略高于非学生干部。
5.可行性。学术导师制度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个体,依赖师生双方的合作以及对待知识的独特态度,学生认为这样的制度在我校的可行度是83%。其中,9%的学生认为不太可行,37%的学生认为非常可行,54%的学生认为较为可行。
调查数据显示,50%的男生认为比较可行,41%的男生认为非常可行,56%的女生认为比较可行,34%的女生认为非常可行。以上表明男生认为学术导师制的可行性明显高于女生。
通过分析3个系列的最值,可以看出,8%的大一学生认为学术导师制不太可行,13%的专接本认为学术导师制不太可行。61%的专接本认为学术导师制比较可行,43%的大三学生认为学术导师制比较可行。48%的大三学生认为学术导师制非常可行,25%的转接本认为非常可行。数据说明年级对于可行性的影响不太大,但本科生和专接本略有差距。73%的自然科学专业认为学术导师制的比较可行,27%的人认为非常可行。10%的社会科学认为不太可行,53%的认为比较可行,37%的认为非常可行。表明自然科学专业认为学术导师制的可行度高于社会科学。44%的学生干部认为学术导师制可行性很高,32%的非学生干部认为可行性很高。可见学生干部认为学术导师制实施的可行度高于非学生干部。
6.优势。学术导师制的优点有很多,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关注学生的个体,还能够加强师生双方的合作和交流。调查数据显示,对于每一个优点,都有超过50%的学生赞同。18%的学生认为每个优点都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有27人认为,它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从师生双方的角度看,有17人认为这一制度有利于加强师生间的讨论、交流和合作。由此可见,学术导师制的优点很多,而且很明确,学生对于这一制度比较肯定,从而有利于其实行。
二、民办高校实行学术导师制,应扬长避短
1.根据性别比例,合理分配。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女生比例明显高于男生。我们都知道男女生在思维方式和性格特点都有很大的差距,如果一位导师带的都是男生或者女生的话,那么在有些问题讨论上可能比较局限。所以,导师在选择的时候根据男女生比例及指导的学术特点进行合理分配,给学生提供参考意见。学生在选择的时候不要盲从,既要考虑到自己的兴趣,也要考虑到学术要求。
2.按照专业设置,开展特色指导。导师制对自然科学专业的学生的影响明显大于社会科学专业。由于每个专业都有各自的特色,导师制不能一视同仁,而应当分开,根据不同的专业,制定不同的特色指导方案。比如,自然科学领域在对待学术领域上需要精确的指导,而社会科学专业需要广泛的指导,思维要开阔。当然,并不意味着把二者隔离开来,只是说在指导的过程中发挥出各自的特色。在本门学科上掌握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专业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创新意识与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比较熟练地阅读所从事专业领域的外文资料。
3.实行全方位、早指导、早提高的策略。为了使学生早提高,全面综合的发展。学校应该尽早实行学术导师制,从大一开始,采取循序渐进的,给学生提供指导。入学之后,除了上课之外,很多同学处于迷茫状态,不知究竟该读哪些书,向哪一方面努力。有些同学由于长期受到中学应试教育的影响,将专业水平简单等同于考试分数,在学习上十分迷惘。这时,前期导师就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导师指导大家该读哪些方面的书,通过阅读和小组讨论,大家会被激发起浓厚的学术兴趣,初步接触了思考学术问题的门径。经过2年的学习,同学们有了比较扎实的基础和严谨的思路,到了大三,再进行学术论文的训练,有了学术上的这一番严格的训练,就能比较自觉地遵循学术规范。到了大四,在做毕业论文的时候,就会游刃有余,对自己日后的深造帮助更大。对于专接本的学生,要适当的调整指导方案。不要急于速成,要注重质的提高,培养严谨的学术态度。
4.开展层次辅导,小班互助。由于同学们的学习能力有一定的悬殊,在开展辅导时候,不能填鸭式的采取同样的方法。可以开展层次辅导,每位导师可以采取自己的考核方式,进行筛选,按照学生当前的能力归为一个层次,当然,每个层次的学生如果表现优秀,通过考核能升级到上一个层次。这样,学生的能力就会不断提高。调查发现,学术导师制对于学生干部的影响要高于非学生干部,所以应当发挥学生干部的带头作用,单独开展小班,轮流对其他需要帮助的同学提供帮助。大家互帮互助,积极讨论学术问题,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关于学术导师制的几点建议
无论作为一种教学制度还是一种管理机制, 实行本科生学术导师制都是一个系统工程。面对本科生学术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具体定位、运行机制等问题, 我们的对策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一)因材施教,明确定位,让本科生从意识上对学术导师制有明确的了解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对于建立学术导师制的愿望是迫切的。但是,大家对于学术导师制的了解程度是远远不够的,甚至只是停留在相对抽象的概念层次上,明确定位是实施本科生学术导师制的重要前提,本科生学术导师制强调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个体发展,这从根本上吻合了我国高等教育的需求。我们应该把握好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素质,合理利用师资条件以及人财物的资源配置,使得学术导师制与当下广泛实行的学分制相得益彰、优势互补。准确的定位应包括正确处理学分制和导师制的关系,导师与班主任、辅导员的关系,合理界定导师的工作职责等。导师应侧重于对学生学术领域、专业技能、理想抱负、人生追求等方面的引导和培养。立足学校实际的(下转第150页)(上接第148页)本科生学术导师制必须摒弃导师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指导的状态,清楚明白地回答导师应该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面向哪些学生进行哪几方面的指导的问题,构建出本科生学术导师制指导方向的主体框架{1}。
(二)发挥优势,健全运行机制,展现学术导师制的优越性
健全运行机制是实施本科生学术导师制的有力保障。本科生学术导师制的实施必须充分考虑导师的产生, 指导关系的确立,指导过程、指导结果认定等环节可能存在的问题, 建立起相应的制度。
1.强化硬件和软件设施。导师的能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视野和水平。因此,有必要建立导师培训制度,定期为新增选的本科生导师进行有关专业培养计划、课程结构体系、指导方法和沟通技巧等方面的培训,组织学习本科生学术导师制实施的相关制度、规定, 以提高导师的教学管理水平和指导能力。导师队伍整体水平有赖于通过长期实践不断总结、提高,有限的培训并不能够马上提升年轻导师们的水平。但是,作为不同年龄、性格、职称、学历的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工作中往往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年轻教师更富亲和力、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年长的教师熟悉高校教育规律,在专业水平上更胜一筹。如果能够通过资源整合的方式,充分发挥不同年龄、不同经历、不同职称等级导师的优势来指导学生将不失为一种创新。就资源整合的方式而言,可以充分发挥现有科研团队或教学团队的作用,也可将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纳入导师队伍,充当导师助手,对同一团队下的本科生进行管理和指导,或者重新建立导师组,共同指导本科生{2}。
2.指导关系的确立。导师和学生作为导师制实施过程中的两个主体,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行有赖于师生双方的合作。导师学生之间容易通过频繁的接触建立起亲密的师徒关系,也会因为性格志趣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师生间的不和。在确定导师与学生之间的指导关系前, 有必要建立导师和学生之间信息渠道,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双向选择机制。比如,学生在选择导师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及能力合理选择,调整自己的兴趣点,发掘自我潜能,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及独立思考能力。导师更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加强师生双方的讨论、合作和交流,可以给学生提供合理的建议,避免学生不必要的盲从。
3.指导过程的管理。对过程的控制是确保效果的有效途径。本科生导师制的过程管理一方面是为了确保指导的效果,另一方面也是为评价导师工作的质与量提供依据。为此,建议规定导师指导工作时数、建立制作面向学生个体的指导方案和导师工作手册, 通过听取工作汇报、提交工作总结、跟踪学生表现等环节定期检查导师工作成效, 总结导师工作经验。对于导师带领的每位学生,定期提交学习成果或者学习心得,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本文是北京市财政专项“北京城市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群综合改革”(PXM2012_014202_00019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1}彭廷红,秦宝荣.本科导师制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J].高教与经济,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