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免疫学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免疫学称得上是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学科,其发展日新月异,现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广泛渗透到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领域之中。而肝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是目前临床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不断提高肝脏疾病免疫学诊疗的质量,可为临床提供必要的诊疗指标。下面笔者就从普遍存在的乙肝病毒和肝脏移植着手,谈一谈对有关免疫学的认识。
一、乙肝免疫治疗之相关事项
乙肝病毒在全球有将近4亿的感染者,每年发生与乙肝相关的肝硬化和肝癌而导致的死亡人数在一百万以上,其数目骇人听闻。现阶段,对乙肝病毒理想的治疗方法应该是激活足够的免疫细胞,尽可能减少肝细胞的损伤,并能中止这种持续的感染。免疫治疗前患者体内抗原与前体DC系统的亲和积处于平衡改造状态,平衡常数L1q1L2q2=K,假设从体外补给A的替代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其浓度为X,免疫治疗效果C的增加浓度为N。由于B的群体中个体的亲和力呈正态分布,所以认为B数量的减小倍数等于平均亲和力的减小倍数,假设C的生理流量不受影响,q1不变,那么,N=L2{1-[L1/(L1+X)]1/2},当L1越小,由于L1q1L2q2=K,所以L2越大,并且当X越大时,N越大。所以免疫治疗要大剂量给药,同时大剂量给药活化势越大,活化速度也就越大。免疫治疗需先降低血液中HBV-DNA水平,所以有必要使用核苷类似物使L1减小,同时为了加速L2的增大,可能有使用免疫或血液系统兴奋剂的必要。又成熟DC数量=N×发生体积,所以有静脉给药或者多点皮下给药的必要。在慢性乙肝病人体内,由于存在静息活化平衡常数,那么在抗原浓度和亲和力相同的情况下,前体DC的浓度和亲和力之积为定值。前体DC浓度越大,亲和力越小,此时给药的途径的区别大大缩小。
乙肝病毒的各种抗原都对促进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有作用。拉米夫定能使乙肝病毒各种抗原的表达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从而能降低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乙肝病毒能通过提高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的调亡诱导受体和死亡受体4的表达而增强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的调亡诱导配体毒性,人肝细胞中HBV复制水平升高能增强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的调亡诱导配体诱导的调亡;HBV感染时肝细胞可强表达CD95L和CD95,相互作用可引起肝细胞调亡。所以拉米夫定的使用能减少肝细胞的调亡。拉米夫定治疗还能降低淋巴细胞的调亡敏感性,并且拉米夫定不会妨碍免疫系统对乙肝病毒的成功清除。在治疗的过程中可以有选择地予以护肝防纤维化治疗。
持续存在的乙肝病毒抗原对其敏感的前体DC持续的反向选择,使得这些前体DC不能在同一段时间内积累,继而使得二者相互作用后产生的成熟的活化的DC不能在同一段时间内积累,以致不能同时产生足够的CTL细胞进行有效的控制被感染的肝细胞的作用。所以有必要提前降低病人细胞外液中慢性乙肝抗原的含量,以减小它们的反向选择作用。自然界中生物对有限的资源同样存在着相互的竞争。各种免疫细胞以及它们的亚群之间均存在着相互的竞争和抑制作用,如T细胞、NK和NKT细胞之间以及它们亚群之间的相互竞争。人体各种前体DC细胞亚群之间也同样可能存在不同种群之间的相互竞争。乙肝病毒抗原系统对对其敏感的前体DC持续的反向选择,使得这些敏感的前体DC减少,进而使得它对其它前体DC细胞的抑制作用减弱,其它的前体DC细胞数量就会增加,进而增强了它们对对乙肝病毒抗原系统敏感的前体DC细胞的抑制作用,使其恢复感染前的速度减小和能恢复的数量减少。同样,被感染的肝细胞也会持续的反向选择对其敏感的CTL细胞而使其数量减少,其它CTL细胞的数量将会增加,它们的抑制作用也会抑制乙肝病毒特异性CTL的恢复。为了增加对乙肝病毒敏感的前体DC的恢复速度,增大其能恢复的数量;同样也为了特异性抗乙肝病毒的前途CTL细胞的恢复,有必要解除这种持续的抑制作用。另外,外周血中被感染的DC细胞低水平表达MHC和共刺激分子,使得它们在与乙肝病毒特异性的T细胞群作用时,诱导活化的T细胞的比例将下降,而耐受和调节性T细胞产生的比例将升高。要解决这些错综复杂的局面,必须对免疫系统重新进行一次格式化。
免疫学称得上是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学科,其发展日新月异,现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广泛渗透到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领域之中。而肝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是目前临床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不断提高肝脏疾病免疫学诊疗的质量,可为临床提供必要的诊疗指标。下面笔者就从普遍存在的乙肝病毒和肝脏移植着手,谈一谈对有关免疫学的认识。
一、乙肝免疫治疗之相关事项
乙肝病毒在全球有将近4亿的感染者,每年发生与乙肝相关的肝硬化和肝癌而导致的死亡人数在一百万以上,其数目骇人听闻。现阶段,对乙肝病毒理想的治疗方法应该是激活足够的免疫细胞,尽可能减少肝细胞的损伤,并能中止这种持续的感染。免疫治疗前患者体内抗原与前体DC系统的亲和积处于平衡改造状态,平衡常数L1q1L2q2=K,假设从体外补给A的替代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其浓度为X,免疫治疗效果C的增加浓度为N。由于B的群体中个体的亲和力呈正态分布,所以认为B数量的减小倍数等于平均亲和力的减小倍数,假设C的生理流量不受影响,q1不变,那么,N=L2{1-[L1/(L1+X)]1/2},当L1越小,由于L1q1L2q2=K,所以L2越大,并且当X越大时,N越大。所以免疫治疗要大剂量给药,同时大剂量给药活化势越大,活化速度也就越大。免疫治疗需先降低血液中HBV-DNA水平,所以有必要使用核苷类似物使L1减小,同时为了加速L2的增大,可能有使用免疫或血液系统兴奋剂的必要。又成熟DC数量=N×发生体积,所以有静脉给药或者多点皮下给药的必要。在慢性乙肝病人体内,由于存在静息活化平衡常数,那么在抗原浓度和亲和力相同的情况下,前体DC的浓度和亲和力之积为定值。前体DC浓度越大,亲和力越小,此时给药的途径的区别大大缩小。
乙肝病毒的各种抗原都对促进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有作用。拉米夫定能使乙肝病毒各种抗原的表达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从而能降低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乙肝病毒能通过提高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的调亡诱导受体和死亡受体4的表达而增强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的调亡诱导配体毒性,人肝细胞中HBV复制水平升高能增强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的调亡诱导配体诱导的调亡;HBV感染时肝细胞可强表达CD95L和CD95,相互作用可引起肝细胞调亡。所以拉米夫定的使用能减少肝细胞的调亡。拉米夫定治疗还能降低淋巴细胞的调亡敏感性,并且拉米夫定不会妨碍免疫系统对乙肝病毒的成功清除。在治疗的过程中可以有选择地予以护肝防纤维化治疗。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哈尔滨医科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16开
国际刊号:1673-4394
国内刊号:23-1535/R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8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1.1对象
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门诊和病房收治的PID患儿76例,其中普通变异性免疫缺陷病(CVID)20例,细胞免疫缺陷病10例,联合免疫缺陷病11例,低丙种免疫球蛋白血症25例,中性粒细胞减少症3例,选择性IgA缺乏症(IgAD)3例,DiGeorge综合征(DGS)2例,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AT)2例。诊断和分类标准参照2009年免疫学会国际联合会(InternationalUnionofImmunologicalSocieties,IUIS)PID分类委员会公布的方案[1]。
1.2方法
回顾性分析PID患儿相关免疫功能的实验室检测结果。检测指标包括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CD19+细胞,部分CVID患儿检测IgG亚类(IgG1、IgG2、IgG3、IgG4)、NK细胞(CD16+/CD56+)百分比及T细胞功能亚群及活化指标(CD4+CD45RA+、CD4+CD45RO+、CD8+CD45RA+、CD8+CD45RO+、CD4+HLA-DR+)。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PID患儿体液免疫功能变化
本组患儿中,CVID及联合免疫缺陷病患儿的IgG均较正常值明显降低,尤以CVID降低更为明显,且伴IgA及CD19+细胞明显降低,而联合免疫缺陷病患儿的CD19+细胞均值则增高达45.80%。IgA降低除见于CVID外,主要见于IgAD及AT,尤其是IgAD的IgA水平显著低于正常,仅为0.05g/L;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儿的免疫球蛋白不低反而均升高。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患儿的IgG、IgA及CD19+细胞均降低。见表1。本组7例CVID患儿的IgG亚类的检测结果显示,IgG1、IgG3均较同年龄正常值降低,有5例IgG2降低,IgG4均正常。见表2。
2.2PID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
本组患儿中,细胞免疫缺陷病、联合免疫缺陷病及DGS患儿的CD3+、CD4+及CD8+T细胞降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儿的CD4+T细胞及CD4+/CD8+比例有所降低;AT患儿的CD4+/CD8+比例也降低。见表3。
2.3CVID患儿NK细胞和T淋巴细胞功能亚群及活化的变化
对8例CVID患儿进行NK细胞及T淋巴细胞功能亚群及活化的检测,其中5例患儿CD4+/CD8+比例倒置(CD4+/CD8+<0.9)。与对照组相比,CVID患儿CD4+HLA-DR+和CD8+CD45RO+T细胞比例明显升高,CD4+CD45RA+T细胞比例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CD4+CD45RO+、CD8+CD45RA+和CD16+CD56+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4。
3讨论
在生命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作为生命科学三大前沿学科的免疫学,近几十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的不断进步,大大推动了免疫学的发展。目前,免疫学研究已经深人到了分子生物学水平,使过去许多悬而未决的临床疾病的发病机制问题得以阐明,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是免疫学作为一门前沿学科,发展迅速,日新月异,理论抽象,对学生而言,难学、难懂、难记。此外,其各章节的内容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学生学起来更是枯燥乏味、困难重重。为此,如何使其内容由难变易、由抽象变具体、由深奥变浅显,是免疫学教师在教学上进行不断探求,不断改革的宗旨。如何适应当代免疫学发展的要求,针对免疫学知识体系的特点,有效地提高免疫学教学质量,成为教学的关键。笔者将免疫学教学改革设想大致分为三个方面,即备课、授课及实践。
一、备课方式改革――集体备课,合理制定授课计划
集体备课,能够使教师集思广益,通过研讨促教学,最终形成资源共享。集体备课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中久已通行,对全国中小学教师而言已经是教学活动的常规。而大学中集体备课活动经验较少。免疫学是一门与其他生物学科,临床医学学科广泛交叉的前沿学科。学科知识覆盖面广,内容更新快,深奥抽象,通过免疫学教学实践“教”与“学”皆不易便是教师和学生最深的体会。由于教学课时少,如何取舍教学内容,采取何种教学方法都给教师的个人备课和教学带来不小的困扰。通过集体备课,正确分析教材,针对各部分特点制定授课计划,便于集思广益解决教师个人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问题,使教师向备课的“互补创新型”转换,形成“资源共享”。集体备课能形成良好的教研风气,让每一个参与者收获更多的思想和方法,这正是集体备课的价值所在。
二、授课方式改革
现代教育理念是把发掘人的潜力,开发人的聪明才智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那就必须积极探索,实施一系列教育改革的措施。
1.“温故知新”,注重引导学生
针对免疫学理论抽象性强的特点,还要在每次讲新内容之前.采用回顾式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温习上次授课内容,俗话说“温故知新”。在温故的同时,将当天要学习的内容串联起来,甚至是串联多个内容。如学习抗体时,要与抗原联系在一起;学习免疫分子时可以与免疫器官、免疫细胞联系起来。抓住重点内容,重点阐述,甚至是多次重复、重现所学的知识点,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巩固、掌握所学的知识。
2.以人为本,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使教学方法多样化
免疫学是一门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研究正常与疾病状态下免疫现象与机制的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仅用传统的语言教学难以完全表达清楚。以影音、图片、动画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多媒体技术为新的教学模式的应用提供了有利条件。多媒体教学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可通过声、光、电技术将医学免疫学中的大量的信息具体化,使原本枯燥、抽象、平铺直叙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如:
⑴图解法。通过一个图解启示学生具有强烈的感性认识,使其更加容易掌握。例如,我们在讲解内源性抗原和外源性抗原的概念以及区别时,如果只是讲解内源性抗原由自身细胞合成,而外源性抗原则是外界物质入侵,就会显得有些抽象。这时我们可以结合多媒体课件上的图1来讲解,这样就比较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⑵箭头示意法。很多免疫学术语对我们初学者来说比较陌生,抽象深奥,同学们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为了将难于讲解和理解的内容转化成易于讲解和理解的内容,我们采用了箭头示意法来对其进行讲解。如,我们举例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我们就采用了如图2的箭头示意法。
在讲课导入新课的过程中,多次介绍本系统的框架,从整体去阐述部分,再从各部分又回归到整体。这样,每一次上课的内容都不是孤立的、单一的,可以帮助学生整理思维过程,使学生的思路沿着教师的引导逐步深入;同学反映容易理解、易于接受。
⑶临床思维法。免疫学理论知识繁多,如果不能与临床相联系,就会导致教师教之枯燥,学之乏味。为消除这种弊端,我们在进行免疫学教学时,应尽可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基础免疫联系临床免疫,密切结合临床讲解免疫学知识,这样就会更加凝聚学生的好奇感。例如,讲到淋巴细胞中的恶性淋巴瘤,恶性淋巴瘤(m alignantlymphomas)原发于淋巴结和其他器官中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由淋巴细胞、组织细胞的恶性肿瘤性增生引起。根据病理学特点的不同,分为何杰金氏病(HD)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HL)两大类。HD又分为淋巴细胞为主型、结节硬化型、混合细胞型和淋巴细胞耗竭型(此型预后最差)等4种类型。而NHL尚无统一的分型,多按形态学、免疫学标志和恶性程度相结合分为低、中、高恶性3组,每组又分若干型。临床根据病变的范围分为4期,一般说Ⅰ~Ⅱ期低度恶性者疗效和预后较好。本病在中国并不少见,死亡率居恶性肿瘤的第11位,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以青少年多见,以NHL居多,HD发生率明显低于欧美国家,与日本相似。发热、盗汗、消瘦和全身淋巴结及肝脾肿大为本病主要表现,确诊要靠淋巴结病理检查,胸片、B超和CT等检查可判明深部淋巴结肿大,有助于临床分期,诊断时有全身症状者为B,否则为A。一般治疗原则是:HD的Ⅰ、Ⅱ期和部分Ⅲ期A及NHL的Ⅰ、Ⅱ期病人以放射治疗为主,适当加联合化疗;HD的Ⅲ期B和Ⅳ期及NHL的Ⅲ、Ⅳ期病人应以联合化疗为主,辅以局部放疗。有条件者可做自体骨髓移植加强烈化疗,可望治愈。
总之,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不应拘泥于某种教学方法,而应有针对性地根据不同授课内容对象,选择一种或多种教学方法。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理解消化课堂上的内容,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
3.学科交叉,注重培养学生联系的思维方法,帮助学生消化免疫学理论
生物学各个学科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形成了一个立体网络。如果将任何一门学科孤立看待,学生在理解上就会存在一定困难,而且很难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免疫学课同样如此,它的许多理论需要其他课程的知识才能充分理解,同样其他学科肯定也要用到免疫学知识。比如,在讲解MHC分子这一章时,学生普遍反映很难理解。我们分析了症结所在,就是这一章的学习需要学生对生物学及遗传学的知识有很好的掌握,但学生大约是在一年前学的这两门课,对知识的记忆已比较模糊,上课时对一些概念反应不过来,影响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课前要求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复习,在讲解这一与基因密切相关的难点课程时,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这一章与临床医学有密切的关系,而临床知识往往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器官移植是现实生活中常常遇到的医学话题,而MHC与器官移植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重点讲解MHC与器官移植的关系,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难点的理解。
4.与时俱进,加强理论与实际相互结合,不断更新丰富教学内容
免疫学教学内容有很强的逻辑性和综合性,在教学中各章节内容相互交叉和渗透较多,学生学习起来难度较大。前半部分主要是免疫学基础理论,它是后面临床免疫的根基。我们在教学中了解到学生爱好听临床方面的实例,在教学中讲述相对抽象的基础理论时可以举相关病。利用生活素材,掌握知识本质,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在后面把学生已感知到的临床现象与基础理论结合起来,从现象到本质,将学生的感性认识认识转变为理性认识。
5.科研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根本转变,根据高等院校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不仅仅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开拓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积极发现问题,在分析问题时还要尝试着提出一些新的见解或方法来解决问题。传统的教育模式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宰地位,教师的任务是给学生灌输知识,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从属地位,这样的教学形式死板,学生思考空间狭窄,结合各章节内容,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差。如现今流行的探究式教学法是以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为主要形式,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自主摸索合作互动中通过质疑、实验、讨论、想象,产生顿悟,进而有所发现。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对新知识进行探素,主要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自己得到未知的结果,从而达到对新知识的掌握。
6.对应素质教学目标,丰富考核及评价标准
考核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有效手段,也是教师进行有序教学的有力“杠杆”。针对素质教育的要求改革考核方式积极利用考试以外的其他方式进行考核,进而弥补单一考试评价的缺陷。我们免疫学考核方案为:平时成绩(20%),期未成绩(70%),实验成绩(10%)。这样的比例在过去看来足比较合理的,但是现在看来存在局限性.随着实验课程的增多,相应的考核分数比例应提高至少占到50%。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学习态度等比例至少为20%,期未成绩为30%。通过这样一些措施,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手动性,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起到积极作用。
在学校转型的关键时期,为适应高校素质教育和培养高质量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在免疫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加强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并取得一定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断探索,深人研究,争取总结出更多、更好的经验。
三、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使免疫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同时可开拓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此,我们增加了实用性强的实验,并注重实验内容的整体安排,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验的错误认识,要想在理论上有所突破,必须先从实验入手。为培养既有一定理论功底又有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专门人才而不断努力。比如:合作性学习。
合作性学习是当今全球范围内的一种较新的教学思想与策略根据医学免疫学学科特点,对抗原刺激机体后机体免疫系统不同成分参与免疫应答的复杂过程,采用合作性学习方法进行学习,最后以“话剧”表演方式汇报学习成果。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成绩,培养学生间良好的合作关系和团队精神,使其发挥更大的创造潜能和合作积极性。其具体方法如下:首先,选择由教室商议选择一个有意义的合作主题,在进行合作学习之前,就向学生推荐需要阅读和了解的资料,如相关教材、期刊、网站等。其次,教师来确定学术目标和合作目标。通过分组方式,组员角色的分配,给学生提供课后交流的主题和机会,让学生承担起个人责任并相互依赖,不至于使很多学生在课后觉得孤单,无所事事,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并达到目标。再次,检验合作学习效果的方法。在教师介入与监督下,随时给予学生提供指导和建议,这其实是一种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也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职责的体现。最后,进行信息反馈。以话剧方式分组汇报学习成果,并可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然后由评委点评并做自我总结。
综上所述,免疫学作为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学科,以其广度上的多交叉、深度上的多层次、发展上的高速度成为沟通生物学和临床医学重要的桥梁学科。当代医学免疫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并和临床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发生、发展等诸多环节密切相关,我们通过对免疫学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改进,希望能够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并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将不断完善免疫学教学方法,形成鲜明的教学风格,博采众长,扬长避短,使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赵良中,马爱新.免疫学教学法初探[J].工作初探,2008,5(20):140-143.
[2]靳静.医学免疫学多媒体教学实践探索[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6,18(3):655-656.
[3]宋春霞.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的价值理念和思维原点[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55-58.
[4]刘雪兰等.抓住动物免疫学知识特点,探讨其教学模式[J].畜牧与饲养科学,2009,30(3):102-103.
[5]余慧倩.多样化培养目标下的教育考核方式[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8(28):44-45.
[6]黄茵.《医学免疫学》教学改革初探[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10(5):340-342.
[7]孙凤娥,于春涛.初探医学免疫学教学改革[J].科技信息,2009,(6):335.
[8]杨惠军,张冉.合作性学习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A].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09(1):107-108.
主管单位:教育部
主办单位:同济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上海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8-9810
国内刊号:31-1680/R
邮发代号:4-665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3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关键词】免疫学, 理论;数学模型;生物数学
Advances of theoretical immunology
JIN Yan
(Basic medical college, Liaoning Universt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IAONING Shenyang, 110032,)
【Abstracts】Theoretical immunology is to develop mathematical methods that help to investigate the immunological problems, and to study the mathematical theory on immunology. With the advent of high-throughput methods and genomic data, immunological modeling of theoretical immunology shifted from receptor cross linking, Jerne interaction networks and self-non self selection, toward the informatics, spatially extended models, immunogenetics and immunoinformatics, evolutionary immunology, innate immunity and epigenetics, high-throughput research methods and Immunomics. Immunology, Theoretical; Mathematical Models; biomathematics
理论免疫学[1](Theoretical Immunology)是指用数学的方法来研究和解决免疫学问题,以及对免疫学相关的数学方法进行理论研究的一门科学。理论免疫学是免疫学与数学交叉的边缘学科,也称数学免疫学(Mathematical Immunology),是生物数学的一个分支。由于免疫现象复杂,从免疫学中提出的数学问题往往也十分复杂,需要进行大量计算工作,因此从近年兴起的复杂系统研究的角度来讲[2],理论免疫学也称复杂免疫学(Complex Immunology)。理论免疫学的任务就是揭示免疫系统运行的规律和机制,及其病理机制。数学模型(Mathematical Models)和数据分析是理论免疫学的主要方法,计算机是研究和解决理论免疫学问题的重要工具。
虽然从上个世纪中期,数学模型已经开始应用于免疫学,但传统的模型大部分是基于微分方程[3]、差分模型和元胞自动机(Cellular Automata)[4]。这些传统模型以少数成份(一种受体和一种抗原,或两个T细胞群之间等)参与的简单动力学为主要研究内容。直到2000年,人们才开始对免疫学的复杂性进行数学建模。随着高通量方法(High Throughput Methods)和基因组数据(Genomic Data)的出现,理论免疫学开始转向信息学(Informatics)方面[5]。与分子免疫学的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分析一样,当前免疫学研究中与复杂性有关的主要研究目标大多集中在高通量测量计划和系统免疫学(System Immunology)或免疫组学(Immunomics)计划。在数学模型水平上,分析方法也从以微分方程为主的简单系统转向广泛应用Monte Carlo模拟(Monte Carlo simulations)。这种向更多分子和更多计算的转变态势与复杂系统涉及的所有研究领域出现的转变极为相似。同时,理论免疫学中另一个重要转变是,人们关注焦点从对外源性的适应性免疫系统的转向更多考虑固有免疫系统的平衡。
1理论免疫学经典模型
免疫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领域,很早就认识到了数学建模和数学分析方法的作用。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数学模型已经应用于免疫学的不同领域,例如:抗原-受体的相互作用、T和B细胞群动力学、疫苗接种、生发中心动力学、病毒动力学和免疫系统对病毒的清除[6]等。现在的许多免疫学原理和观点都是数学模型的结果。
1.1 受体交联和免疫原理
受体交联[7-9](Receptor Cross Linking)和免疫原理(Immunon Theory)是由Alan Perelson提出、Carla Wofsy作了进一步分析。这个原理根据的事实是,低价抗原不能激活B细胞,而高价抗原(即抗原拥有多个重复基序)即使在抗原密度非常低(3-4目)的情况下也能够激活B细胞。Sulzer和Perelson[10-13]据此发展了这个理论和数学模型并提出,抗原能够聚集B细胞受体,从而激活B细胞。这个结论是B细胞免疫的基础之一。
尽管数学模型对免疫学发展的贡献的例子还有很多,但是免疫网络(Immunological Networks)的概念和自我选择(Self-Non Self Selection)问题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1.2 Jerne的相互作用网络
假设受体库(Receptor Repertoire)是满的,即受体库中每一个分子都有其相对应的受体,并且这些受体可以特异性地与其它受体相互作用。Jerne据此提出免疫调节网络[14](Regulatory Immune Networks)的存在。抗原激活的淋巴细胞可产生新受体,这些受体对于其它淋巴细胞来说是抗原,等等,以此类推。这个网络的概念对理论学家来说很有吸引力,特别是在提出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s)中的认知行为(Cognitive Behavior)概念之后,提出了更多的免疫网络模型[15][16]。有人用元胞自动机和布尔网络(Boolean networks)建立大尺度行为(Large Scale Behavior)模型,有人用常微分方程(ODEs)来建立自身调节网络模型(Local Regulatory Networks)。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Jerne网络学说逐渐失去了兴趣,其主要原因是Jerne网络学说的理论模型和实际的实验证据没有很好的相关性。
1.3 自我选择
调节性网络实际上是理论免疫学中自我选择这个大课题的一部分。假设表达自身反应性受体的淋巴细胞被机体清除(阴性选择)。大多数阴性选择可能是由于中枢性耐受(Central Tolerance)所导致的(T细胞在胸腺,人和小鼠的B细胞在骨髓)。阴性选择机制失败可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人们通过多种途径对自我选择展开研究。有人从分子的角度和基于特殊的选择机制来研究,而有人则建立了更为复杂的模型,例如Polly Matzinger的危险模型[17][18](Danger Model)和Irun Cohen的侏儒模型[19-27](Homunculus Model)。这些模型都是想反映真实的复杂系统,尽管仅通过检测免疫系统的成分,人们是无法接近问题的实质,但是他们的尝试拓宽了我们的视野。直到今天,关于获得和打破(自身免疫性疾病)耐受的途径,也没有一个公认的解释。
2理论免疫学的现代模型
理论免疫学的模型和问题现在正逐渐向分子理论免疫学方向发展。这种理论方向的演变与大量基因组全序列的检测、分子生物学工具的巨大进展、高通量测量技术的发展、空间分布(Spatial Distribution)作用的测量和建模能力的发展等实验技术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同时,计算机处理能力和建模技术的发展也是影响现论免疫学的重要因素。
2.1 Immsim、Simmune和其它复杂模型
免疫学中,最大胆的尝试可能就是建立一个免疫系统的系统模型。第一个建立这样模型的尝试是上世纪80年代由IBM公司Philip Seiden开发的IMMSIM模型[28-31]。其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计算机上进行免疫应答试验。IMMSIM采用了克隆选择原理的基本观点,认为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独立地识别抗原,免疫细胞被竞争地选择,以产生更好的识别抗原的克隆种类。IMMSIM模型的基础是空间扩展的元胞自动机,它用位串(或比特流,Bitstrings)代表受体、抗原和MHC分子的可变性。到目前为止,抗原和受体多样性的位串表示方法已被许多其他研究者[32,33,34]所采用。IMMSIM包括了适应性免疫系统的所有主要成份:CD4和CD8 T细胞、B细胞及其相应的受体,MHC Ⅰ类和Ⅱ类分子和一些细胞因子。但是IMMSIM模型仍然是对免疫系统的粗略描述。因此,人们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其它的开发。
第一个较有影响的是由Martin. Meier-Schellersheim开发的Simmune[35-36]。这个系统尝试建立一个足够宽广和复杂的平台,从而能够对免疫学的任意实际过程进行模拟。它不仅是一个特殊模型,更是一个建模技术或语言。
还有应用了Monte Carlo模拟[37-38]或称免疫模拟(Immunosi m)、状态图[39](State-Charts)等多种数学模型,试图涵盖免疫系统所有可能细节并建立动力学模型。在这个方向上,最有影响的是Sol Eforni的模型。此模型尝试提供胸腺空间扩展动力学的完全模拟,并以此来研究细胞选择[40]。这些综合模拟的优势在于他们涵盖了当前免疫学的所有细节。但是这些模型也有缺点,他们过于复杂,因此对于所观察到的动力学变化,我们无法充分理解其原因及模型对参数变化的敏感性。
2.2 空间扩展模型
从分子水平上讲,免疫学复杂系统分析的最大进展是细胞内分子定位[41](Molecule Localization)测量技术。免疫突触(Synapses)的发现就是利用了该技术。人们建立了多个细胞膜动力学模型,用来解释突触的形成以及突触的分子动力学。细胞膜动力学模型也应用于B细胞。这些模型中,有的是假设一个固定的细胞膜在二维晶格上(2D Lattice),有的假设一个自由漂浮的细胞膜[42-44]。另一个研究方向的是受体动力学,以及受体与其它细胞膜成份,比如Src家族激酶和脂筏[45](Lipid Rafts),之间的相互作用。目前此领域的所有模型都是以广泛的数值模拟(Numerical Simulation)为基础的。
空间扩展模拟的另一个领域是生发中心动力学的模拟。经典模型主要采用ODEs来描述一或两个总体的均匀动力学[46](Homogenous Dynamics),而现代模拟主要应用Monte Carlo模拟[47-49]来研究多空间扩展或者均匀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但是也有一些是采用ODEs。
2.3 免疫遗传学和免疫信息学
不同基因组的排列和不同等位基因的序列使免疫遗传(Immunogenetic)数据库得到了全面的发展[50-51]。免疫遗传数据库IMGT储存了多个物种的T和B细胞受体基因序列(B细胞H链和T细胞β/δ链的V、D和J基因,L链/α链/γ链的V和J基因)。该库也包括了最新的MHC分子的基因序列(包括经典和非经典的)。另外,IMGT数据库还包括了大量的淋巴细胞受体重排序列。
这样庞大的数据库是伴随着免疫信息学(Immunoinfor matics)工具的大量发展而建立的。其中包括用于junction分析[52]、免疫基因对准(Immunogene Alignment)以及系统发育的工具[53-55]。所有这些工具的基础都是将生物信息学理念应用于免疫学。免疫遗传数据库日渐显现的重要性表明,免疫学建模逐渐向基因化方向转变。
2.4 进化免疫学
与B细胞重排受体多重序列的测量一样,多细胞生物中免疫基因的不断积累,使免疫系统发育学(Immuno-Phylogenetics)得以快速发展。目前研究的主要焦点是适应性免疫系统的起源。适应性免疫是免疫系统的一部分,通过随机基因重组以适应新病原体。很明显,在软骨鱼类(Cartilaginous Fish)分化之前,适应性免疫最早出现于有腭脊椎动物(Jawed Vertebrates)。然而,这样一个复杂系统起源的来源还不清楚。T细胞受体结构域(Receptor Domain)和B细胞受体结构域之间的相似性、RAG1和RAG2分子(RAG1和RAG2可起到随机连接基因的作用,又称重组激活基因)在重排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及其物理性相邻(Physical Proximity),使许多研究者认为,淋巴细胞受体重排的起源是转座子(Transposon)横向转移到原始免疫受体(Primeval Immune Receptor)中。这个领域中使用的主要工具是系统发育分析(Phylogeny Analysis)及其相关的所有数学模型[56]。
另一个系统发育概念和方法的应用是B细胞的体超变异[57](Somatic Hyper Mutations,SHM)分析。在生发中心反应过程中,通过活化诱导胞嘧啶脱氨酶(Activation-Induced Cytidine Deaminase,AID),B细胞的受体基因发生超变异。随着克隆性增殖,B细胞受体基因平均每分裂一次就发生一次超变异,导致突变克隆的产生。这些克隆表现为微进化(Micro-Evolution),可以很容易地在实验室中研究。对B细胞系统发育树(Phylogenetic)以及它们与其它因素关系的分析,比如老化和自身免疫疾病,也已开始研究[58]。
2.5分子生物信息学和表遗传学
在分子生物信息学(Molecular Bioinformatics)和表遗传学(Epigenetics)的研究过程中[59],随着分子信息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在免疫学中应用模型水平的精细程度也不断提高。免疫学的一个特殊方面是需要将信号转导(Signal Transduction)与基因重排结合起来建模。现已建立了不同条件下的B和T细胞内的基因重排过程和淋巴细胞信息转导的模型[60-61]。从分子角度来讲,另一个重要的分子建模是在抗原提呈给T细胞之前,对抗原处理过程的分析。
2.6高通量研究方法
免疫学是典型的、以免疫假说和免疫原理为基础的研究领域。免疫学是最晚转向以数据为基础的、目前已在其它生物学领域中应用的高通量方法。近5年,在这一领域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这些进展是依靠来自生物学其它领域的经典基因表达的自适应和定位技术[62][63],以及针对免疫学的新技术的发展取得的。免疫学领域主要依靠实验手段,但实验所取得的结果却是应当属于理论免疫学的范畴,并且与复杂科学密切相关。
在基因重排过程中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64](FISH techniques)来定位基因是一个令人兴奋的、对免疫学来说更具有针对性的研究进展。这些测量手段使我们在研究基因重排过程中,能够确定受体不同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另一个对免疫系统来说具有针对性的工具是抗原芯片(Antigen Chips)的发展。这些芯片可同时测量B细胞对成百上千种抗原的应答,并提供整个免疫系统的系统表达[65]。在这类分析中使用的主要数学工具是聚类方法(Clustering Methods)。
2.7 免疫组学
目前,在理论免疫学中,最璀璨的研究领域可能就是新产生的免疫组学。这个年轻的学科已经拥有了自己的杂志《immunomic research》(省略)。免疫组学的主要目标是全方位地研究免疫系统[66][67]。这个领域采用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工具。免疫组学目前正在研究的项目有:全部T细胞抗原决定基检测;全B细胞抗体库的定义及其在不同情况下的变化方式;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所有基因位点的检测。这个新生领域的成果还有限,但是在不到10年内,免疫学建模将会从基于预定假设(Predefined Hypotheses)的理论问题研究转向对免疫系统受体和靶目标充分认识的、具有针对性的建模。
当前,理论免疫尚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许多方法和理论还很不完善,它的应用虽然取得某些成功,但仍是低水平、粗略,甚至是勉强的。许多更复杂的免疫学问题至今未能找到相应的数学方法进行研究,还有一些免疫核心问题还存在争议。这就需要未来的医学工作者具备更多的数学知识,对免疫学和数学都有更深入的了解,这样才有可能让免疫学研究更多地借助数学的威力,进入更高的境界。
参考文献
[1] 漆安慎, 杜婵英. 免疫的非线性模型. 上海: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1998:iv.
[2] Raina S. Robeva, James R. Kirkwood, Robin L. Davies, et. al. An Invitation to Biomathematics. 北京: 科学出版社, 53-129.
[3] 马知恩. 种群生态学的数学建模与研究. 安徽: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6: 5-40.
[4] 陈兰荪, 孟新柱, 焦建军. 生物动力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9: 77-177.
[5] 李涛. 计算机免疫学.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 147-203.
[6] 陆征一, 周义仓.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4: 58-73.
[7] A. S. Perelson and C. DeLisi. Receptor clustering on a cell surface. I. Theory of receptor cross-linking by ligands bearing two chemically identical functional groups. Math. Biosci. 1980, 48:71.
[8] A. S. Peielson. Receptor clustering on a cell surface. II. Theory of receptor cross-linking by ligands heaiing two chemically distinct functional groups. Math. Biosci. 1980, 49:87.
[9] A. S. Perelsoii. Receptor clustering on a cell surface. III. Theory of receptor cross-linking by multivalent ligands: descriptioii by ligand states. Math. Biosci. 1981, 53:1.
[10] Perelson, A. S., and C. DeLisi. Receptor clustering on a cell surface. I. Theory of receptor cross-linking by ligands bearing two chemically identical functional groups. Math. Biosci. 1980, 48:71110.
[11] Perelson, A. S. Receptor clustering on a cell surface. II. Theory of receptor cross-linking by ligands bearing two chemically distinct functional groups. Math. Biosci. 1980, 49:87110.
[12] Perelson, A. S. Receptor clustering on a cell surface. III. Theory of receptor cross-linking by multivalent ligands: description by ligand states. Math. Biosci. 1981, 53:139.
[13] Perelson, A. S. Some mathematical models of receptor clustering by multivalent ligands. In Cell Surface Dynamics: Concepts and Models. A. S. Perelson, C. DeLisi, and F. W. Wiegel, editors. Marcel Dekker, New York. 1984, 223276.
[14] N. K. Jerne. Towards a network theory of the immune system. Ann. Immunol. (Inst. Pasteur), 1974(125C), 373-389.
[15] Coutinho A. "The network theory: 21 years later". Scand. J. Immunol. 1995, 42 (1): 38.
[16] Campelo F, Guimares FG, Igarashi H, Ramírez JA, Noguchi S. "A Modified Immune Network Algorithm for Multimodal Electromagnetic Problems". IEEE Trans. Magnetics2006,42 (4): 11111114.
[17] Polly Matzinger and Galadriel Mirkwood. In a fully H-2 incompatible chimera, T cells of donor origin can respond to minor histocompatibility antigens in association with either donor or host H-2 typ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 1978(148): 84-92. [18] Matzinger P. The danger model: a renewed sense of self. Science 2002; 296: 3015.
[19] Cohen IR, Young DB. "Autoimmunity, microbial immunity and the immunological homunculus." Immunol Today 1991; 12(4):105-10.
[20] Cohen IR. "The immunological homunculus and autoimmune disease," in Molecular Autoimmunity, ed. Talal N., Academic Press, USA 1991, pp.438-453.
[21] Cohen IR. "The cognitive paradigm and the immunological homunculus." Immunol Today 1992; 13(12):490-4.
[22] Cohen IR. "The meaning of the immunological homunculus." Isr J Med Sci 1993; 29(2-3):173-4.
[23] Cohen IR. "Kadishman’s Tree, Escher’s Angels, and the Immunological Homunculus," in Autoimmunity: Physiology and Disease, eds. Coutinho A, Kazatchkine MD. Wiley-Liss, Inc.1994 pp.7-18.
[24] Cohen IR. "Peptide therapy for Type I diabetes: the immunological homunculus and the rationale for vaccination." Diabetologia 2002 Oct;45(10):1468-74.
[25] Gonzalez G, Montero E, Leon K, Cohen IR, Lage A. "Autoimmunization to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a component of the immunological homunculus." Autoimmun Rev. 2002 Feb;1(1-2):89-95.
[26] Cohen IR. "Immune system computation and the immunological homunculus." MoDELS 2006, in O. Niestrasz et al. (Eds). Springer-Verlag, Berlin, pp. 499-512, 2006.
[27] Cohen IR. (2007) "Biomarkers, self-antigens and the immunological homunculus." J. Autoimmun., 2007 Dec;29(4):246-9.
[28] Roberto Puzone, B. Kohler, P. Seiden, Franco Celada: A Discrete Models of Cellular/Humoral Responses. ACRI 2000: 117-125.
[29] Roberto Puzone, B. Kohler, P. Seiden, Franco Celada: IMMSIM, a flexible model for in machina experiments on immune system responses. Future Generation Comp. Syst. 2002, 18(7): 961-972
[30] Stefania Bandini, Franco Celada, Sara Manzoni, Roberto Puzone, Giuseppe Vizzari: Modelling the Immune System with Situated Agents. WIRN/NAIS 2005: 231-243.
[31] Stefania Bandini, Franco Celada, Sara Manzoni, Giuseppe Vizzari: Modelling the immune system: the case of situated cellular agents. Natural Computing 2007, 6(1): 19-32.
[32] De Boer, R.J. and A.S. Perelson (1994) T cell repertoires and competitive exclusion. J. theor. Biol. 169, 375-390.
[33] Perelson, A. S.1989. Immune network theory. Immunological Reviews 110, 5-36.
[34] Sulzer, B., De Boer, R.J. and A.S. Perelson (1996) Crosslinking reconsidered. I Binding and crosslinking fields and the cellular response. Biophys. J. 70, 1154-1168.
[35] Meier-Schellersheim M, et al. Key role of local regulation in chemosensing revealed by a new molecular interaction-based modeling method. PLoS Comput Biol. 2006;2(7):e82.
[36] M. Meier-Schellersheim, G. Mack. SIMMUNE, a tool for simulating and analyzing immune system behavior. 1999 cs.MA/9903017.
[37] Meyer-Hermann M. A mathematical model for the germinal center morphology and affinity maturation. J Theor Biol 2002;216:273300.
[38] Kleinstein SH, Singh JP. Why are there so few key mutant clones? The influence of stochastic selection and blocking on affinity maturation in the germinal center. Int Immunol 2003;15:871884.
[39] Efroni S, Harel D, Cohen IR. Toward rigorous comprehension of biological complexity: modeling, execution, and visualization of thymic T-cell maturation. Genome Res 2003;13:24852497.
[40] Efroni, E., Harel, D. & Cohen, I. R. 2003 Towards rigorous comprehension of biological complexity: modelling, execution and visualization of Thymic T cell maturation. Genome Res. 13, 24852497.
[41] Alexandros Pertsinidis, Yunxiang Zhang, Steven Chu. Subnanometre single-molecule localization, registration and distance measurements. Nature, 2010 466(7), 647651
[42] Nudelman G, Louzoun Y. The role of lipid rafts in cell surface BCR antigen binding dynamics. EMBC 2004. Conference Proceedings, 26th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Engineering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Society.
[43] Nudelman G, Louzoun Y. Cell surface dynamics: the balance between diffusion, aggregation and endocytosis. Syst Biol (Stevenage) 2006;153:3442.
[44] Chakraborty A. How and why does the immunological synapse form? Physical chemistry meets cell biology. Sci STKE 2002;2002:PE10.
[45] Li QJ, et al. CD4 enhances T cell sensitivity to antigen by coordinating Lck accumulation at the immunological synapse. Nat Immunol 2004;5:791799.
[46] Kesmir C, De Boer RJ. A mathematical model on germinal center kinetics and termination. J Immunol 1999;163:24632469.
[47] Kleinstein SH, Singh JP. Toward quantitative simulation of germinal center dynamics: biological and modeling insights from experimental validation. J Theor Biol 2001;211:253275.
[48] Meyer-Hermann M, Beyer T. Conclusions from two model concepts on germinal center dynamics and morphology. Dev Immunol 2002;9:203214.
[49] Meyer-Hermann ME, Maini PK. Cutting edge: back to ‘‘one-way’’ germinal centers. J Immunol 2005;174:24892493.
[50] Lefranc MP. Nomenclature of the human immunoglobulin kappa (IGK) genes. Exp Clin Immunogenet 2001;18:161174.
[51] Bromley SK, et al. The immunological synapse. Annu Rev Immunol 2001;19: 375396.
[52] Monod MY, Giudicelli V, Chaume D, Lefranc MP. IMGT/JunctionAnalysis: the first tool for the analysis of the immunoglobulin and T cell receptor complex V-J and V-D-J JUNCTIONs. Bioinformatics 2004; 20(Suppl.):I379I385.
[53] Ruiz M, Pallares N, Contet V, Barbi V, Lefranc MP. The human immunoglobulin heavy diversity (IGHD) and joining (IGHJ) segments. Exp Clin Immunogenet 1999;16:173184.
[54] Ruiz M, et al. IMGT, the international ImMunoGeneTics database. Nucleic Acids Res 2000;28:219221.
[55] Lefranc MP, et al. IMGT, the international ImMunoGeneTics database. Nucleic Acids Res 1999;27:209212.
[56] Mehr AJ, Ardakani MJ, Hedayati M, Shahraz S, Mehr EJ, Zali MR. Age-specific seroprevalence of hepatitis A infection among children visited in pediatric hospitals of Tehran, Iran. Eur J Epidemiol 2004;19:275278.
[57] Kleinstein SH, Louzoun Y, Shlomchik MJ. Estimating hypermutation rates from clonal tree data. J Immunol 2003;171:46394649.
[58] Eason DD, Cannon JP, Haire RN, Rast JP, Ostrovd DA, Litman GW. Mechanisms of antigen receptor evolution. Semin Immunol 2004;16:215226.
[59] Gay NJ, Gangloff M, Weber AN. Toll-like receptors as molecular switches. Nat Rev Immunol 2006;6:693698.
[60] Mehr R. Modeling the meta-dynamics of lymphocyte repertoires. Arch Immunol Ther Exp (Warsz) 2001;49:111120.
[61] Mehr R, Edelman H, Sehgal D, Mage R. Analysis of mutational lineage trees from site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Ig gene diversification in rabbits and chickens. J Immunol 2004;172:47904796.
[62] Argyropoulos C, et al. Mining microarray data to identify transcription factors expressed in naive resting but not activated T lymphocytes. Genes Immun 2004;5: 1625.
[63] Choi YL, et al. DNA microarray analysis of natural killer cell-type lymphoproliferative disease of granular lymphocytes with purified CD3-CD56? fractions. Leukemia 2004;18:556565.
[64] Singh N, Bergman Y, Cedar H, Chess A. Biallelic germline transcription at the kappa immunoglobulin locus. J Exp Med 2003; 197:743750.
[65] Quintana FJ, Hagedorn PH, Elizur G, Merbl Y, Domany E, Cohen IR. Functional immunomics: microarray analysis of IgG autoantibody repertoires predicts the future response of mice to induced diabete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4;101(Suppl.): 1461514621.
严重创伤患者手术后血浆内皮素水平的观察 羽青,传四,朱志雄,月娥
更年期女性E2、PTH、CT、VitD3检测的临床意义 蒋挺英,陈兆军,任晓华,王珠凤
CEA、GA50检测对结核性、癌性胸水的鉴别诊断价值 韩芳,丁昌平,严志刚,杨建国
妊高征妇女血浆内皮素含量的变化 谭斌,田小平,何浩明
急性白血病患者脑脊液中IL-2、sIL-2R的水平及其意义 沈正善,孙君江
老年慢性肺心病人FT3、FT4水平的变化 郭瑶,周福英
以fPSA与PSA比值鉴别前列腺良、恶性疾病的价值 周国祥
血清CYFRA21-1对鼻咽癌和鼻咽恶性淋巴瘤的鉴别作用 顾琳慧,章平年,陆远强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血清HA、PIIIP、LN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 章志娟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血清TNF和SA检测的临床意义 许升堂
偏头痛患者血浆β-内啡肽水平的观察 杜颂伟,陈祖舜,陆敏
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胰岛素水平与内皮素浓度的变化 许升堂
糖类抗原CA19-9、CA72-4 IRMA对肝癌的诊断价值 李建刚
肺结核患者治疗前后血清HA和SIC-2R水平的观察 朱翠萍
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血清IgE及TNF测定与治疗探讨 唐永元
舒血宁片对冠心病患者异构前列腺素的影响 王健玲,韩谷鸣
肝硬化患者血浆内皮素含量的变化 郭瑶,何浩明,冯岚,杨全庆
三种肿瘤标志物在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 徐海青
挤压伤患者血清皮质醇测定的临床意义 叶金松
脑挫裂伤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的观察 王兴木,张秀英,叶飞
血液病患者血清β2-m、TNF测定的临床意义 王统兰,何浩明,田小平
生长激素测定对垂体性侏儒症的诊断价值 雷培芸,杨渝生,王栋钢
血清CYFRA21-1 IRMA对肺癌的诊断价值的探讨 刘彤,曾磊,于仁波,江旭
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过程中血浆ET、NO水平的观察 刘艳,韩丽娜,董均树
胃液及血清肿瘤标记测定应用于食管贲门癌诊断的价值 王光军,姚忠秀,李家成,李胡屯
糖尿病肾病患者血小板GMP-140水平变化及其相关因素的分析 杜同信,王自正,周鹏
Ⅱ型糖尿病肾病和血清SOD水平变化的关系 汪洪流,黄慧建,李小明,何浩明,田小平
β2-m RIA在脑卒中的临床应用 黄显杨
儿童糖尿病患者血清瘦素水平的变化分析 杜同信,王自正,王书奎
脑脊液IL-2、IL-8测定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诊断中的意义 战玉喜,王洪远,张宝清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张光彩,赵玉兰,鹿群先,潘秀英
甲亢患者的垂体-性腺轴变化 王毓贵,高瑜明,滕春明
采用同一移液吸头移置高浓度AFP样品造成的误差报告 何云南,蒋立
肝病患者血清垂体-性腺激素RIA的临床意义 甄廷年,尹石华,李静波
绝经期冠心病患者的性激素变化 李柳杭
脑出血、脑梗塞患者血浆ET、CGRP水平的观察 王文亮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清IL-1 β和TNF-α水平的观察 孙宝义,董庆玉,李君,魏晓明,赵立明
HA RIA在小儿肾小球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吴立坚,汤冰,杨春莺
健康老年男性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的IRMA 李立人,刘久敏,董晖,卢百灵
血浆TXB2和6-K-PGF1α测定在脑梗塞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刘桂香,罗南萍,杨道理
男性内分泌疾病患者血清性激素的变化 崔庆华
烧伤病人尿Alb、IgG、β 2-m RIA 黄春红,黄昭穗,蔡文莲,黄永新
多项肿瘤标志物在鼻咽癌诊疗中的意义 段东升,任媛,郑永明,张中书
早期糖尿病肾病运动试验尿白蛋白排泄率测定的价值 张锦屏,张光珍,邢怀广
活动性肺结核患者血清β2-m RIA 吴月萍,卢济亨
骨折后血清HA RIA及其临床意义 张景民,张鸿,张思义
心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ET的临床观察 胡若愚,叶飞,丁建仁,田杨娟
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血浆ET-1 RIA的临床价值 李大勇
女性不孕症患者血清FT3、FT4测定的临床意义 巧兰
脐血输注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临床应用 吴振军,丁喜成,杜滨
呼吸道感染婴幼儿血清TNF、IL-6、IL-4及HA水平 凌万里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与PRL,NO,血钙及血小板关系的探讨 凌万里
放射免疫分析在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激素与抗体应用中的评价 谌剑飞,严颂琴
多项肿瘤标志物对肿瘤敏感性的实测统计 张武,高琦,张岭,丁乙夫,赵生茂,杨玉华,吕寅臣
肺癌患者TSGF,CA125检测的临床意义 王爱玲,孙振萍,于仁波
正常孕妇产前、后甲状腺激素RIA变化的临床意义 王秀梅,蒋福才,王宏煜
甲亢患者对外周血Hb及细胞量的影响 何云南,兰时安,肖创清,彭军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ET与ANP含量测定的临床意义 王敏生
尿毒症患者血浆ET,TXB2和6-酮-PGFI2水平的观察 刘从江
老年性心力衰竭时血浆ET-1,CGRP,ANF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徐惠民
血浆内皮素-1和神经肽Y与急性心肌梗塞的关系 仇卫民
献血时间长短血浆心钠素水平的观察 汪玲
肺心病治疗前后血清胃泌素水平的观察 秦新海
风湿病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的临床观察及其评价 赵桂云,赵桂香
血清β-HCG检测在异位妊娠保守治疗中的意义 王丽
Infection
2012,520p
Hardcover
ISBN9780470972472
Tracey Lamb编著
18世纪至20世纪上半期,寄生虫病学是医学院的“显学”,那时它时髦的名字是“热带病学”。因为这些病原体和病例在热带多发。现在仍可以在牛津大学、伦敦大学的招生目录上寻到热带病学系或学院。殖民时期,随着西班牙、大英帝国等国的坚船利炮横行全球,热带病的概念和防治体系也传送到各个殖民国家。那时船员最怕感染疟疾,否则就要终生服用苦之又苦的奎宁;贝格尔号上的查理·达尔文也未能幸免。据WHO近期数据,2010年约有2.19亿疟疾病例,有66万人死亡;大多数死亡发生在非洲儿童中,那里每分钟便有一名儿童死于疟疾。本书提到的血吸虫病原在我国南方农村高发,建国后大力诊治,一度使其灭绝,成为我国在公共卫生领域举世瞩目的成就。
本书有5部分25章。第1部分 介绍人体免疫系统;1. 免疫系统概要;第2部分,介绍常见原虫病及病原体,含第2-9章:2. 原虫感染导论;3. 顶复动物亚门:疟原虫;4. 顶复动物亚门:刚地弓形虫;5. 顶复动物亚门:隐孢子虫;6. 双滴虫目:贾第鞭虫;7. 动基体目:利什曼原虫;8. 动基体目:锥虫;9. 动基体目:克氏锥虫(恰加斯病)。第3部分,介绍肠道蠕虫病及病原体,含第10-17章:10. 蠕虫感染导论;11. 线虫纲:丝虫;12. 线虫纲:蛔虫;13. 线虫纲:钩虫;14. 线虫纲:鞭虫;15. 线虫纲:旋毛虫;16. 吸虫纲:血吸虫学;17. 多节亚纲:绦虫;第4部分,介绍寄生虫共感染或与HIV共感染时,人体免疫系统的应答,含第18-22章:18. 寄生虫共感染:免疫学认知;19. HIV和疟原虫共感染;20. HIV和利什曼原虫共感染;21. 胃肠道蠕虫和疟原虫感染;22. 疟原虫和血吸虫共感染。第5部分,介绍了针对寄生虫病的疫苗开发和接种技术,含第23-25章:23. 卫生条件和童年感染对免疫系统潜在功能的影响;24. 蠕虫作为治疗性有机体;25.疟原虫疫苗接种;25.针对利什曼原虫病的疫苗开发策略;25.钩虫疫苗接种;25.针对丝虫病的疫苗开发策略。
本书主编Tracey Lamb早年毕业于爱丁堡大学,现在是埃默里大学医学院感染科的助理教授。她的研究领域涉及疟原虫感染机制、免疫应答和疫苗开发。
本书适合寄生虫病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公共卫生专业的学生、医师、研究生和科研人员。
魏玉保,博士生
医学检验学属于实验室医学,是在实验室内对人体材料进行检测分析的科学。医学检验是一个动手能力极强的专业,其实习阶段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临床免疫学与免疫学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临床免疫学是将免疫学基础理论与免疫学技术相结合,用于研究临床疾病的免疫病理机制、诊断与鉴别诊断、评价治疗效果和判断预后的多个分支学科的总科。实习是学校教学的延伸,是学生将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通过实习,学校里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会得以巩固,学生的操作技能会进一步提髙。实习也是学生今后从事临床科研工作的一个过渡阶段。近十年来,随着自动化仪器设备的引进,先进的仪器设备已成为检验人员必不可少的工具,它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但并不是有了先进的设备,检验结果就肯定能准确,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很多,其中检验人员的素质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如何向社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成为医学检验教育的重中之重。本科室是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重要实习基地,十多年来,我们在临床免疫学检验实习带教中不断探索创新和实践,并有了自己的一些体会。
1.进行必要的岗前培训
医学实习生作为具有广泛科学知识和良好实验技术的未来医务人员,其职业道德水平事关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兴衰,作为教学医院,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单是技术上要过硬,思想上、作风上更要过硬。因此,一定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强调组织纪律,明确规章制度,着重培养实习学生不计名利、热爱本专业的思想,同时,还应向学生讲明医学检验实习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工作中时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做到一丝不苟,培养其严谨的工作作风。每批到科室实习的学生在进人临床免疫专业组之前,首先阅读本实验室的标准操作程序(standardoperationpro-ceed,SOP)。从标本的接收,编号,平衡,离心分离血清到最后实验操作,审核报告,熟悉每一步操作规程。同时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每台仪器的操作说明书和实验室管理制度,遵守各项规章制度,防止没事到处串岗的情况出现。
2.注重生物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的培养
我国在经历SARS后将医学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问题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近年来相继发生的实验室感染事件,也给医院各类实验室敲响了警钟。同时,学生在校期间由于生物安全方面无专门课程培训,掌握不牢固,实际运用不够,对实验室感染和生物安全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必须积极进行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和技能教育。
安排学生系统学习生物安全知识,学习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学习《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实验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等法律法规,提高生物安全的防范意识。并要告诉学生自己已成为实验室的一份子,关系到整个实验室甚至整个医院的生物安全,必须以管理者的姿态严格要求自己。比如实验室严格区分污染区和非污染区,严禁在污染区进食,严格遵守实验室消毒灭菌与废弃物处理制度。在实验室操作过程中,提高安全意识,规范操作规程,减少各种生物安全事件的发生。学会基本的安全防护技能,比如日常工作必须掌握的正确洗手方法,口罩、帽子和防护服等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废弃的一次性手套不能到处乱放;意外伤害时的正确洗眼、淋浴,皮肤伤口的正确处理等,都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
3.重视免疫学检验基本技能的培养
基本技能的培养是引导实习生步人成熟的基础。学生在学校主要是接受基础理论知识教育,实验课程相对较少,学生动手能力相对薄弱。因此重视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应强化基本技能训练,做到理论与实际融洽地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对操作技能的兴趣,增强动手能力。带教老师要耐心示范各种检验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及时纠正学生的不正确姿势,同时强调各种操作误差和人为误差引起的检验结果不准确,并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自己动手。有时,带教老师不事先把检测标本的结果告诉同学,而是检查同学的实验结果并作比较,然后总结这次实验的注意事项和操作技巧。希望能通过实习,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能够做到拿到一份免疫检测项目的说明书,就能把实验做完、做好,并了解其中的临床意义。同时,运用以问题为基础启发学生思考问题,以提髙他们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当仪器检测结果出现异常值的时候,要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是所患疾病本身还是标本采集不当所致,还是检测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应该如何解决。而不是盲目相信自动化仪器,简单地发个报告了事。现在,全国各大医院检验科均已从以前的手工操作步人自动化仪器检测阶段。
自动化仪器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既丰富了检测方法,也大大提高了检验效率。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认识到自动化仪器在临床检验中的作用。根据免疫室的工作性质特点,充分利用下午时间,对每台仪器从原理、操作到参数的设置,仪器的曰常保养、定标、质控情况作细致的讲解。让他们亲自动手,熟练掌握仪器操作。因免疫学检验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就要求着重培养实习生的动手能力。免疫学的实习主要是技能操作和概念性知识的掌握。我们把技能操作大致分为两种:一是一般性操作,这种操作技术性要求不高,只要按要求操作及一定经验就能得到正确结果,如酶标仪的使用、普通的TRUST试验等;另一种是新技术、新项目的操作,因现代免疫学的飞速发展,诞生了各种新的免疫学方法,针对这一现象我科引进了一批新仪器,如电化学发光、生物微矩阵检测系统等。这些操作需在老师的带领下操作,要求实习生多看、多问、多总结,逐步上机。在实习生“动手”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例如我们在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过程中,由于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成分较为复杂,首先让学生讲述乙型肝炎病毒的形态和结构,然后分析其抗原组分,带教老师再讲解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其主要抗原和抗体系统的特性及其“阳性”时的临床意义,最后让学生根据检查报告分析讨论临床上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时可能出现哪些模式,如什么是人们通常讲的“大三阳”和“小三阳”,其代表的临床意义如何?对于表面抗原在什么情况下出现抗原抗体的同时阳性?乙型肝炎病毒的荧光定量PCR测定的临床意义是什么?以提问的方式帮助实习生回顾所学的理论基础知识,缩短理论到实践的距离,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再通过实际的实验操作很快把所学的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此外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造能力。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例如在用ELISA方法测定HBsAg时,带教老师提出以下问题:HBsAg测定的原理;HBsAg检测为何不采用一步法;什么是钧状效应(HOOK);如何解决高浓度HBsAg检测的假阴性问题,等等。挖掘学生潜藏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更多有创新意识的学生。而“为创造性而教”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界的一句盛行的口号,创造性的培养应该成为高等学校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
因此,重点应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老师带教,实习开始由专职老师带领,边操作边讲解,使学生学会从操作中了解技术知识及方法,在脑海中留下烙印;二是放手不放眼,多让学生练习技术操作能力。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老师虽然放手,但是不放眼,指导技术操作,发现不当之处,马上指出,即锻炼了具体操作能力,又掌握了技术知识;三是培养结果分析能力,操作结束后,对于结果的判断,老师要认真帮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阳性结果可能与什么原因有关,阴性结果有何原因,或者不排除相关疾病,既锻炼了操作技能,又培养了思考分析能力。
4.重视建立与培养学生的“全面质置控制”观
质量控制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所釆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检验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临床诊断与治疗,关系到患者生命健康。为保证实验质量,必须对实验全过程进行控制。简单的说“全面质量控制”是指: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的质量控制。
4.1分析前质量控制
包括患者的准备标本的采集、储存及运输等过程。对临床免疫检验结果产生较大影响的是样本采集不当及各种原因造成的溶血。如为了使学生看到溶血对于结果的影响,对溶血标本,通知临床重新留取标本,两个标本对照做(平时我们会舍弃溶血标本),溶血标本对ELISA的结果造成假阳性,通过结果差异的对比,加深对分析前质量控制的了解。
4.2分析中的质量控制
即实验室内的质量控制。质量控制项目包括试剂、诊断血清、仪器等。每天的操作都应带有质控,并做好记录绘制质控图,以确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对失控的实验,应分析和找出原因,并重做以纠正实验错误。操作中注意严防污染,每个标本用一个吸头,不能交叉反复使用。每天作好仪器设备的使用登记等。但并不是室内质控合格任何检测报告都可以发出。为此我们在带教中时刻提醒学生执行“三查三对”制度和“差错记录”制度。对于任何异常报告都不能轻易发出,必要时与临床联系,做好临床的“侦察兵”。
4.3分析后的质量控制
包括结果计算、发出等过程。在这—过程中主要建立“结果反馈”制度。对过高或过低的检测结果,要求学生再一次核对及复查,确认无误后再发出报告,同时与临床联系看结果是否与临床相符,如不符重留标本复査^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直接感受到我们的工作在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作用。
5.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
我们医学检验本科生的培养应该是具有综合素质的髙级人才,其中包括他们的科研能力。因他们初次接触科研,对科研方法、基本过程不了解,科研效率低。表现为文献査找和获取的速度慢,技巧不足;立题较表浅,进行回顾性分析的较多;写作水平不高;写作速度慢%。而实习这一年是他们锻炼科研能力的最佳时机。首先选择年资较髙的具有多年科研工作经验的老师作为他们的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让他们从文献的检索、科研设计、科学实验、课题总结到论文撰写等诸多环节上都能得到正规的训练,使他们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为将来他们自己开展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毕业论文实施可全面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适用能力,为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起到一个良好的指导作用。
6.提高临床免疫学专业外语能力,把握学科进展
分子免疫学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检验医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对于临床医学工作者一方面要摄取大量的国外信息需要扎实的专业外语基础,另一方面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大量进口诊断试剂的应用也需要对专业外语应用自如。大部分实习学生具有一定的公共外语基础,但对专业单词常常感到陌生,专业外语学习不可能在很短时间内一蹴而就,实习期间由于时间紧,需要实习的亚专业又非常多,总结我们的经验,把专业外语实习教学贯穿在整个实习过程中,第一,从临床免疫学大量的简写入手,让学生牢记简写的英文全称,如Ab的全称为antibody、ELISA的全称为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Ig的全称为immunoglobulin、HBsAg的全称为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外-斐试验的全称为Weil-Felix、McAb的全称为mono-clonal antibody、HCV的全称为hepatitis C Virus、AFP的全称为alpha-fetoprotein等等,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大部分常用免疫学简写;第二,在ELISA应用过程中,找一份标准的全英文使用说明书,先让实习学生初步翻译,讲出其主要内容,对于一些相对专业一点的单词,查阅专业词典,分段讲解其操作原理、步骤、注意事项等,举一反三让学生牢记其内容,实际上此类实验的操作说明大同小异,学生就可以触类旁通。通过上述努力,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初步奠定其专业外语能力,为实习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很快适应临床免疫学检验工作需要打下坚实基础。
7.重视服务意识培养
一、兴趣教学法在免疫教学中的应用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也是参与学习的强大力量,能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不了解其用途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无异于来自其他世界的怪物,学生会毫不关心它的存在,更不会产生掌握它的需求”。笔者认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可以从以下几点人手:
1.依据教学目的和大纲重点来设计问题
我们在学生现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与本节新知识相衔接的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明白了本节课内学什么。怎么学,学好了有什么意义。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的过程有助于对学习内容全面深入地理解。
2.上好绪论课
绪论是医学免疫学的第一章,也是首次要讲授的内容。绪论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整个免疫学的学习情绪。我们在课堂上提出一些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动例子和一些趣味小故事,比如我国古代医学家用人痘法预防天花的由来,通过虎克发明显微镜的故事,使学生了解细胞的发现过程等。并提出问题,如为什么大家要接种疫苗,临床上输错血型为什么可能导致病人死亡,肿瘤、过敏等疾病和免疫细胞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使得同学们对免疫学的起源和发展有了浓厚的兴趣,急于通过以下各章节的学习寻找答案。
3.在教学中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树立良好的师者形象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尊重有利于教学互动的建立,学生学习的效果取决于师生的双向努力。多关心鼓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怀和人格魅力,学生就更容易获得学习的乐趣。同时教师也应该具备良好的素质和修养,才能获得尊重的同时还能引起学生的共鸣。相信”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学生才能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在学习中获得愉快的情绪。
二、理论课新模式的尝试
1.理论联系实际。和临床知识紧密结合
在教学中,将书本知识和临床实例相结合,与自身机体相联系,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免疫学理论知识的意义,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为以后走上I临床打下基础。例如讲到补体激活,可以联系临床上异型输血导致的溶血现象;讲到抗原,可以举例临床上一些抗原导致的常见病,如过敏;讲到抗体,可以联系临床上疫苗的注射等。这样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启发了学生用理论知识去解决临床问题。
2.课堂讨论和针对性讲解相结合
我们根据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提出讨论题,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在网络上或者图书馆中查找相关资料,经学生自己的学习、归纳和分析对讨论题进行准备,课堂上让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并展开学生之间的讨论,互相补充与纠正。之后围绕教学要求中的难点及讨论中提出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使得教学更条理,脉络更清晰。通过师生共同总结,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有助于章节中重点内容的掌握。
3.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的讲授形式
将多媒体应用到现代免疫教学中是很有必要的。多媒体集声音、图像、模拟等手段于一体,能够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具有极高的课堂表现力。我们在教学中避免了许多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教学时犯下的通病,即制作课件简单粗糙。文字过多而动画和图片太少的幻灯片极易使学生产生视觉疲劳和厌倦情绪。所以我们利用网络下载大量的免疫学相关图片,尝试制作一些动画插件,借鉴兄弟院校的精品课件,将这些元素重新整合,力求使讲授内容更生动活泼,更形象具体化,更容易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
三、理论和实验紧密结合,合理统筹
在免疫教学中,实验和理论相结合,既有利于对理论课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和理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免疫学的初步研究能力。我们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出的多个实验,涉及免疫学各方面的理论,并将实验与临床相联系。如抗原抗体结合出现的凝集现象,我们让学生自己指尖采血,完成血型鉴定;检测T细胞表面抗原的E花结实验中,学生同样是自己独立完成抽血、离心、染色和镜检等多个步骤的操作。因为每个学生做的是自己的样本,所以都表现出了极高的兴趣性。他们往往积极地多途径地查阅资料,以求更深入地了解相关的知识。在进行实验操作的同时,我们利用幻灯向同学展示临床相关疾病和免疫学进展,这样学生的知识也更加立体化。而在理论课的教学中,可适当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实验内容,边理论,边实践,互相穿插,强调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则更易理解和记忆。作为高校的教师,几年来,我们适应高校素质教育和培养高质量人才的要求。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注重加强改革传统的课
堂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质量,并加强对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的培养,了解学生的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活泼轻松的学习氛围,以成功实现教学相长,为学生今后的临床实践和医学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免疫学基础。
参考文献:
[1]金伯泉,朱勇,张新海.硕士研究生《医学免疫学》教学初探[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0,16(8):452—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