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建筑行业发展迅猛,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一些比较传统的建筑设计方案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再加上目前我国的土地资源日益紧缺,建筑行业发展出一种新的建筑形式,即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进行加层改造。这种建筑方式在满足人们对建筑物需求的前提下,不仅可以缓解我国土地资源紧张的局面,而且还可以节约建筑材料,降低建设资金的投入,已经成为建筑行业一个新的发展趋势。想要提高这种建筑形式的质量,就必须要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加层优化问题进行研究。
一、前期准备工作
在进行过程建设之前,一定要搜集原有建筑物的设计资料,详细的勘察原有建筑工程的概况。勘察的内容包括原有建筑工程的设计方案、框架结构、地基形式、地基承载力、建筑物荷载大小、建筑物的抗震能力等。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才能为之后的工程设计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保障工程建设的质量。
二、原有建筑物结构的检测鉴定
“先鉴定、后设计,先加固、后加层”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加层需要坚持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加层工程的质量。在对原有建筑物加层处理之前,一定要对原有建筑物的结构的可靠性进行鉴定,确定原有建筑物加层的潜力以及原有建筑物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做好这个工作是进行加层设计的基础和前提,能够保障加层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一)地基的调查和复核
要判定原有建筑物的地基是否稳定,就要对原有建筑物的上部结构进行检查,如果整个建筑物的上部结构没有出现裂缝、移位或者变化,那么就可以判定原有建筑物的地基非常稳定,并没有出现不均匀的沉降问题,这时候在进行加层建设时就不需要对原有建筑物的基础进行加固,否则就要对基础进行加固。另外,想要准确的了解地基的承载力,必须要对原有建筑物的地基进行钻探勘察或者取得相对于的地勘资料,并计算出加层之后的荷载量,如果大于地基的承载力就需要对地基进行加固,如果小于地基的承载力就没有必有对原有建筑物的进行加固处理[1]。
(二)鉴定原有建筑物基础、梁、板、柱的承载能力
无论加层方式是直接加层还是对原有建筑构架加固之后再加层,在加层设计之前,都必须要对原有建筑的构件的承载力进行鉴定,如原有建筑物的基础、梁、板、柱等。通过回弹和钻芯取样的方式对原有建筑的基础构件的勘察,如果这些构件的混凝土强度可以达到C25,(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不应低于C20,采用强度等级400MPa及以上的钢筋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2])。则说明原有建筑混凝土的强度复核加层设计的要求,不需要度对原有建筑物的这些构件进行加固。另外,还要注意对原有建筑物的钢筋进行勘察,了解原有建筑物的钢筋的强度、根数以及布置情况,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加层设计与原有建筑物的设计相符合[3]。
三、加层设计优化
(一)加层方案的选择
想要使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加层改造成功就必须要有一个安全可行又经济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加层设计方案,加层设计方案是完成加层建设的基础和关键,因此,一定要选择一个合理的设计方案,这个设计方案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即保障新结构的安全和原结构的安全。要选择一个优质的加层设计方案,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1.设计方案中,加层结构改造一定要充分的利用原有建筑物的结构,这样可以减少工程建设量,同时注意结合实际情况不断的对结构改造设计方案进行优化,使之与实际情况相符合,提高结构改造的质量。
2.选择新做楼面面层和新加屋面恒载少的方案,并且这个方案要规定新加层的结构要使用质量较轻的材料,进而达到实用、经济和缩短工期的目的。
(二)加层结构的连接做法
加层结构的连接工作是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确保加层结构安全的核心工作。在进行加层结构连接时,一定要对关键的部位进行连接处理,所谓关键的部位就是指加层柱与下部的连接部位,之所以要特别注意这个部位的连接处理,主要是因为这个部位的原框架柱没有预留钢筋搭接,施工的难度比较大,也最容易出现问题,进而影响整个工程的质量。
一方面,在进行钢筋连接设计时,一定要重点考虑受力的要求,从而保障垂直力和水平力两者之间可以正常的进行传递。同时,在进行施工设计时,一定要保障施工的便利性,特别是在框架节点和梁柱钢筋密集的地方,在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分析所有技术的可行性,如在使用钻孔技术时,要分析钻孔技术的可行性,尽量选择对原有建筑物结构损伤较小的技术方案。另外,还要注意连接设计的简洁性,从而降低施工过程中对原有建筑物的破坏程度[5]。
另一方面,由于原建筑物框架节点上的钢筋较为密集,原有的钻孔方法会增加施工的难度,因此一定要主要选择合适的连接方法,而钻孔植筋法能够很好的对钢筋的连接进行处理。
(三)加层结构的复核和加固
在加层建筑中,一般都需要对原建筑物的一些结构进行加固处理,而进行加固处理就需要用到一些加固技术,比较常用的加固技术包括加大截面技术、预应力技术、外粘钢板技术碳纤维技术等,不同的加固技术适用不同的施工情况,因此在选择加固方法时一定要结合实际的情况进行选择。另外,一定要注意对加层之后的建筑物的受力情况和承载力进行详细的复核,这是因为加层建设之后,建筑物的高度和荷载都会出现变化,相应的建筑物的下部梁柱的受力情况也会发生变化。同时,要根据一定的计算原则,计算出加层之后的建筑物的承载力和梁柱内的受力。从加层的结构来说,加层之后对原建筑物的楼板的影响较小,通过框架配筋就可以满足加层建设的要求,因而可以不对框架梁柱进行加固处理[6]。
结语:
综上所述,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加层改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对原有建筑物进行加层加固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对原有建筑物在地质条件、房屋受力情况和施工质量等方面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核算,鉴定原有建筑物的可靠性以及加层的潜力,然后根据一定的原则选择优质的加层设计方案,注意一定不要一概而论,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只有严格的按照程序进行,才能保障加层建设的质量以及经济适用性,促进建筑行业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剑平,刘礼君,王斌等.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加层减震"能量时程分析[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8,25(5):16-20.
[2]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刘捷,杜婷.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加层改造设计探讨[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7(1):13-17.
中图分类号:TV331文献标识码: A
我国属于大陆地震比较多的国家,唐山大地震、汶川地震等情况历历在目,地震所在地区人员伤亡十分严重,同时也给我国的社会治安带来较大的挑战[1]。本文将主要从钢筋混凝土建筑的框架结构抗震能力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明确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
一、抗震能力
钢筋混凝土建筑在抵抗地震的过程中,主要依靠结构自身的强度与延性。在发生地震时,结构会首先使用自身强度来抵抗,如果地面运动速度变快,导致强度不能满足抗震的需求,就需要使用结构延性来抵抗更为强烈的运动加速。在延性使用完毕后,建筑结构便会遭到彻底的破坏。钢筋混凝土结构需要根据构件尺寸及配筋来计算结构自身的强度和延性,并且综合框架弹性的地震分析计算出杆件内力。
二、强度与延伸角度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能力分析
钢筋混凝土结构属于建筑中主要的承重结构,使用钢筋混凝土对薄壳结构、现浇结构以及升板等建筑进行建造,框架为梁、柱构件节点连接在一起在一种结构[2]。目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我国建筑中使用比较广泛,所以本文主要从该点为出发点进行论述。
延性指的是材料、构建以及结构处于载荷作用状态下发生明显非线性形变的时候,结构依旧可以维持建造之初的强度的一种能力,属于结构弹性阶段时自身的变形能力,延性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结构的抗震能力,囊括承受大变形能力以及靠滞回特性来吸收能量的一种能力[3]。从延性自身本质上看,延性反应出一种非弹性变形能力,这种能力可以保证结构强度不会因受到非弹性的形变而下降的情况发生。在材料方面,只有在发生比较大的非弹性变形情况下材料强度没有发生明显下降的材料[4],才可以称之为延性材料,而有延性材料就会有脆性材料,脆性材料指在受到弹性形变或者是在受到比较小的非弹性形变的时候就会被破坏掉的材料。在结构方面与材料判定方式相同。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发现,梁A的荷载量达到最大数值的时候,突然降低,即表明时呈脆性的破坏状态。而梁B在受到拉钢筋屈服之后,因为截面的中性轴上升并且钢筋强化,承载力还会具有一定的增加,在经历了长时间变形之后,最后因为受压区域混凝土被压碎而导致破坏[5],整体表现出较好的延性。通过非线性计算可以发现,构建结构发生破坏的主要原因如果是因为钢筋屈服,那么通常情况下会表现出较好的延性。如果破坏原因是因为混凝土拉断或者是压碎的,通常表现成脆性。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延性可以视为整体上的延性,但是结构的构建延性为局部延性。并且结构整体延性和延性构建当中局部延性强度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但是结构整体的延性不仅会受到构件延性的影响,与设计合理性之间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关系[6]。
钢筋混凝土中延性构建非弹性的变形能力,一般来源于塑性中截面塑性转动。塑性铰去的截面塑性转动能力,通常由截面曲率延性的系数反应。曲率延性系数可以定为截面屈服之后曲率及屈服曲率之间的比值记为。
三、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能力评估简化能力谱的方式
常规钢筋混凝土的抗震能力评估方式十分繁琐,所以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出一种比较简单而且有效的评估方法,能力谱方式应运而生。能力谱方法属于一种简化弹塑性的评估方式,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将其视为静力弹塑性分析中的一部分。能力谱方法的本质是使用力设计法加位移、变形的校核,比力的设计方法更为合理。本文主要从ETABS软件对结构模型静力弹塑性进行分析。该软件具有比较直观并且强大的图形界面设计,可以广泛的应用到非线性效应、巨大并且比较复杂的建筑模型中,并且进行非线性的精力Pushover也比较简单。在能力谱的方法当中,我们可以假设结构反应和等价单自身体系具有一定的联系,该特性代表结构反应只会受到单一振型控制,并且振型在整体反应的过程当中会保持不变。经试验表明,在结构反应受到单一振型控制的时候,将多自由度体系成功转化成等价单的自由体系方法较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从中选择适合自身的方式。弹塑性的反应谱会受到延性系数以及折减弹性的影响。当地震情况比较强烈的时候,延性结构自身最大加速度和反应对应的完全弹性结构加速度反应之间必然会存在某种关系。假定S为能力曲线上方对屈服强度上的谱加速度,并且S1是结构保持弹性的时候所对应弹性反应谱的加速度,那么可以将屈服强度折减系数定义为S=S1/R。我们就可以把弹性谱加速度的需求强度除以折减的系数,从而得到非线性谱的加速需求。从而得出抗震设计中所需要的数据。
四、抗震评估程序
首先需要使用ETABS软件对被测试建筑的结构进行弹性的地震分析,计算出中用地面运动的加速度0.05g并对其进行加载,最终求出梁柱杆三方面的内力。之后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单根的梁柱弯矩强度,建筑自身剪力强度以及延性,综合弹性地震分析,对梁柱内力进行判断,确定属于弯矩破坏还是剪力破坏,并且对延性进行及时的对比。因为每个柱所承担的剪力和延性是不同的,所以需要求出整体半层剪力的强度和延性比值。根据每隔半层剪力的强度和0.05g的弹性地震对层剪力的影响,可以计算出半层屈服地面的加速度。之后综合半层延性比,求出建筑结构系统中的地震力折减系数,将该系数乘以服务地面的运动加速度,即可明确该半层抗震能力。最后一步就是对每个半层的抗震能力进行对比,最小值即为整体建筑结构抗震能力解。
结束语:近些年来,我国频繁发生各种大小地震,并且从不同程度上对人们的人身安全及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笔者通过总结自身工作经验,结合相关试验数据,主要从剪力墙与结构两方面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能力的计算方式及能力进行了简要分析,主要阐述了结构及剪力墙双方面的抗震能力分析方式。
参考文献:
[1]季志政. 高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能力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
[2] 鄢宇. 底部薄弱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能力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12.
[3]龙炳煌,范华冰.一个具有轴压比和配筋率参数的开裂弯矩计算公式[J]. 建筑与结构设计,2012,30 (5).
一、钢筋混凝土的概论
(一)相关理论的界定。框架是由横梁和立柱联合组成能同时承受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的结构构件。在一般的工业和民用建筑中,框架的横梁和立柱都是刚性连接的。它们间的夹角在受力前后是保持一致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由楼板、梁、柱及基础四种承重构件组成的,由主梁、柱与基础构成平面框架,各平面框架再由连续梁连接起来而形成的空间结构体系。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结构是一种常用的结构形式,具有传力明确、结构布置灵活、抗震性和整体性好的优点,目前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类多层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中。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由梁和柱刚性连接的骨架所组成,框架的连接点是刚节点,是一个几何不变体。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一种抗震、抗风较好的结构体系,建筑平面布置灵活,使用空间大,延性较好易于满足建筑物设置大房间的要求,还可以减轻建筑物的重量,在现代工业与民用建筑中被广泛应用。
(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与钢筋混凝土结构。钢框架结构是以钢材制作为主的结构,是主要的建筑结构类型之一。具有以下特点:自重较轻,工作的可靠性较高,抗震性、抗冲击性好,工业化程度较高,容易做成密封结构,易腐蚀,耐火性差等特点。
钢筋混凝土结构是用钢筋和混凝土建造的一种结构,钢筋承受拉力。混凝土承受压力。具有坚固、耐久、防火性能好、比钢结构节省钢材和成本低等优点。
由于钢材塑性、韧性好,可有较大变形,能很好地承受动力荷载,其次钢材匀质性和各向同性好,属理想弹性体,最符合一般工程力学的基本假定,因此,钢结构的抗震性能比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好。
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应当注意的几点问题
(一)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平面布置结构。梁、柱的截面尺寸的选择是框架结构设计的前提,除应满足规范所要求的取值范围,还应注意尽可能使柱的线刚度与梁的线刚度的比值大于1,以达到在罕遇地震作用下,梁端形成塑性铰时,柱端处于非弹性工作状态而没有屈服,节点仍处于弹性工作阶段的目的,即规范所要求的“强柱弱梁强节点”。
为了保证框架结构的抗震安全,结构应具有必要的承载力、刚度、稳定性、延性及耗能等性能。设计中应合理地布置抗侧力构件,减少地震作用下的扭转效应;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并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结构的侧向刚度宜均匀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宜自下而上逐渐减小(不应在同一层同时改变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避免抗侧力结构的侧向刚度和承载力突变。
(二)钢筋混凝土框架柱配筋的调整。框架柱的配筋率一般都很低,有时电算结果为构造配筋,但是实际工程中应注意一些薄弱环节的配筋。因为在地震作用下的框架柱,尤其是角柱,所受的扭转剪力最大,同时又受双向弯矩作用,而横梁的约束又较小,工作状态下又处于双向偏心受压状态。所以其震害重于内柱。对于质量分布不均匀的框架尤为明显。为了满足框架柱在多种内力组合作用下其强度要求,在配筋计算时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角柱、边柱及抗震墙端柱在地震作用组合下会产生偏心受拉时,其柱内纵筋应加强;二是框架柱的配筋可加强。满足概念设计中的强柱弱梁原则。框架柱的箍筋形式应选用菱形或井字形,以增强箍筋对混凝土的约束;三是对于二、三级框架的底层柱底和底部加强部位纵筋宜采用焊接,且当柱纵向钢筋的总配筋率超过3%时,箍筋的直径不应小于8,并应焊接。
三、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质量控制
混凝土框架结构是由梁、板、柱构件组成的空间结构,既承受竖向荷载,又承受水平荷载。其延性较好,横向侧移刚度较小,特点是柱网布置灵活,便于获得较大的使用空间,适用于需要大空间的、层数不宜太多、房屋的高度不宜太高的建筑。
一、截面尺寸的选择
梁、柱的截面尺寸的选择是框架结构设计的前提,除应满足规范[1]所要求的取值范围,还应注意尽可能使柱的线刚度与梁的线刚度的比值大于1,以达到在罕遇地震作用下,梁端形成塑性铰时,柱端处于非弹性工作状态而没有屈服,节点仍处于弹性工作阶段的目的。即规范所要求的“强柱弱梁强节点”。
二、梁、柱的适宜配筋率
框架梁的配筋在设计中应掌握“适中”的原则,一般情况下其配筋率宜取0.4%~1.5%框架柱的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率宜取1%~3%。另外当梁端的纵向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大于2%时,其箍筋的最小直径应增大2mm。但是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均应满足规范[1]所规定的最大、最小配筋率的要求。另外框架梁的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应注意规范[1]与规范[2]中的区别:规范[2]中梁的纵向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只和框架的抗震等级有关,而在规范[1]中梁的最小配筋率除和框架的抗震等级有关外,还和混凝土的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与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的比值有关,所以在设计中应依据规范[1]来确定梁的最小配筋。
三、框架柱配筋的调整
框架柱的配筋率一般都很低,有时电算结果为构造配筋,但是实际工程中均不会按此配筋。因为在地震作用下的框架柱,尤其是角柱,所受的扭转剪力最大,同时又受双向弯矩作用,而横梁的约束又较小,工作状态下又处于双向偏心受压状态,所以其震害重于内柱。对于质量分布不均匀的框架尤为明显。因此应选择最不利的方向进行框架计算,另外也可分别从纵、横两个方向计算后比较同一侧面的配筋,取其较大值,并采用对称配筋的原则。为了满足框架柱在多种内力组合作用下其强度要求,在配筋计算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角柱、边柱及抗震墙端柱在地震作用组合下会产生偏心受拉时,其柱内纵筋总截面面积应比计算值增大25%。
2.框架柱的配筋可放大1.2~1.6倍,其中角柱1.4倍,边柱1.3倍,中柱1.2倍。
3.框架柱的箍筋形式应选用菱形或井字形,以增强箍筋对混凝土的约束。
4.对于二、三级框架的底层柱底和底部加强部位纵筋宜采用焊接,且当柱纵向钢筋的总配筋率超过3%时,箍筋的直径不应小于Φ8,并应焊接。
另外多层框架电算时常不考虑温度应力和基础的不均匀沉降,当多层框架水平尺寸和垂直尺寸较大以及地基软弱土层较厚或地基土质不均匀时,可以适当放大框架柱的配筋,且宜在纵、横两个方向设置基础梁,其配筋不宜按构造设置,应按框架梁进行设计,并按规范[1]要求设置箍筋加密区。
四、框架梁裂缝宽度、斜截面配筋调整
在满足梁柱的截面尺寸和配筋率的情况下,仍需在计算配筋后进行梁的裂缝宽度的验算和满足梁端斜截面“强剪弱弯”条件下的梁端配筋调整。
1.影响裂缝宽度的因素和调整的办法。框架梁的裂缝宽度验算往往被工程设计人员忽视,对此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影响裂缝宽度的主要因素有两方面,一是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二是钢筋的级别和直径。由于混凝土等级与钢筋的级别有一定的“依赖关系”,因此对于普通的混凝土构件,混凝土的高等级对减小梁的裂缝宽度影响不大,一般情况下宜采用加大梁的配筋率或增大梁的截面尺寸的方法来减小梁的裂缝宽度。另外需注意在利用计算机辅助软件进行结构建模中的荷载输入时,一定要将恒、活载数值分开输入,以便进行内力组合和裂缝宽度的计算,不要贪图省事而将恒、活载合并输入,以防止梁、柱内力计算错误,致使所绘制的施工图不能使用。
2.梁端斜截面的配筋调整。框架结构设计中,宜满足在地震作用下框架梁的梁端斜截面受弯承载力的规范要求,即“强剪弱弯”。在具体设计和梁配筋调整时,可采用以下方法:
(1)不放大梁端负弯矩钢筋而加大梁的跨中受力钢筋(一般放大1.1~1.3倍);(2)梁端箍筋的直径可增加2mm;(3)支座处尽量不设置弯起钢筋,宜利用箍筋承受支座剪力。
3、在电算中合理、准确运用弯矩的调幅
规范规定只有在竖向力作用下梁端弯矩可调幅,水平力作用下梁端弯矩不允许调幅,因此在计算时必须先将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梁端弯矩调幅后,再将水平荷载产生的梁端弯矩叠加。在此可采用两种方法:一是将梁端的固定弯矩调幅后,再进行力矩分配;二是将由力矩分配法算得的梁端负弯矩直接乘以调幅系数。
五、框架结构设计中应注意的其它问题
1.在框架结构中不允许采用两种不同的结构型式,楼、电梯间、局部突出屋顶的房间,均不得采用砖墙承重。因为框架结构是一种柔性结构体系,而砖混结构是一种刚性结构。为了使结构的变形相互协调,不应采用不同结构混合受力。
2.加强短柱的构造措施: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顶棚可能要吊顶或其它装修,甲方为了节约开支,往往要求柱间填充墙不到顶或者是在墙上任意开门窗洞口,这样往往会造成短柱。由于短柱刚度大,吸收地震作用使其受剪,当混凝土抗剪强度不足时,则产生交叉裂缝及脆性错断,从而引起建筑物或构筑物的破坏甚至倒塌。所以在设计中应采取如下措施:
(1)尽量减弱短柱的楼层约束,如降低相连梁的高度、梁与柱采用铰接等;(2)增加箍筋的配置,在短柱范围内箍筋的间距不应大于100mm,柱的纵向钢筋间距≤150mm;(3)采用良好的箍筋类型,如螺旋箍筋、复合螺旋箍筋、双螺旋箍筋等。
3.由于建筑的需要,有时需要框架梁外挑,且梁下设置钢筋混凝土柱。在柱的内力和配筋计算中,有些设计人员对其受力概念不清,误认为此柱为构造柱,并且其配筋为构造配筋,悬臂梁也未按计算配筋,这样有可能导致水平荷载作用下承载力不足,为事故的发生埋下隐患。实际上,在结构的整体计算中,此柱为偏心受压构件,柱与梁端交接处类似于框架梁、柱节点,应考虑悬臂梁梁端的协调变形。所以对于此柱应作为竖向构件参与结构的整体分析,并且柱与梁端交接处应按框架梁、柱的节点处理。
4.对于框架梁下部的填充墙构造措施,当填充墙长度大于5m时,墙顶与梁宜采用拉接措施;当墙高度超过4m时,宜在墙高中部设置与柱连接的通长钢筋混凝土水平墙梁。
5.在设计框架结构和裙房时,高低跨之间不要采用主楼设牛腿、低层屋面或楼梯梁搁在牛腿上的做法,也不要用牛腿托梁的方式作为防震缝。因为在地震时各单元之间,尤其是高低层之间的震动情况不同,连接处很容易压碎、拉断。因此,凡要设缝,就要分得彻底,凡不设缝,就要连接牢固,绝不能似分非分,似连非连,否则很容易在地震中破坏。
6.在设计中不得随意加大主筋的面积,或为了简化构造而统一截面设计,以避免造成结构的某些部位相对薄弱。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1、节点的受力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节点的受力机理是指结构在荷载作用下,梁、板、柱构件受力后如何通过节点核心区传递给支座,以及结构由此产生的不同的行为表现或破坏形式。目前,节点受力机理主要有三种理论:斜压杆机理、剪摩擦机理和桁架机理。这三种框架节点的受力机理各有其特点,被应用于描述各种不同的破坏形式和不同国家的设计规范中。例如,新西兰以斜压杆和桁架机理共同作用为依据来设计架节点,而美国主要采用剪摩擦机理和斜压杆机理,我国则主要着眼于节点核心区的宏观受力性能,未涉及受力机理研究。
2、节点设计准则
在钢筋混凝土框架中,节点设计的基本要求如下:
1)节点应表现出与其相邻构件相同的使用荷载特性,节点的承载力不应低于其连接构件的承载力(强节点,弱构件);
2)梁,柱纵筋在节点区应可靠锚固(强节点,强锚固);
3)节点应具有足够的强度,足以抵抗最不利荷载条件下相邻构件所承受的内力,还必须有足够的安全系数,以抵抗各种偶遇荷载或设计中未考虑到的荷载;
4)多遇地震时,节点应处在弹性范围内;罕遇地震时,节点承载力允许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但不得危及竖向荷载的传递;
5)在满足承载力要求的条件下,节点构造应尽量简单,节点配筋应注意不应过分增加施工难度,以免影响施工效果;
6)梁柱节点的设计可以采用极限强度设计法,以充分利用材料。
3、节点设计时要注意的因素
在地震作用下,框架节点承受的水平剪力很大,容易使节点区产生剪切脆性破坏。其主要破坏特征为:节点核心区混凝土出现斜向交叉裂缝;柱纵向钢筋和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退化,混凝土开裂,保护层剥落;纵向混凝土压屈成灯笼状等,最终造成节点核心区破坏,其功能失效,同时也意味着与节点相连的全部梁、柱失效,结构丧失承载力。影响框架结构节点抗剪强度的主要因素有以下方面:
3.1材料性能
混凝土强度直接影响框架节点抗剪承载力。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2010),在梁柱截面不变的情况下,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能提高框架梁柱节点核心区的受剪承载力。因此在其余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混凝土强度越高,则所需的梁、柱构件截面尺寸越小,节点核心区混凝土承受剪力的截面也相应减小,在配箍率一定的条件下,不利于其抗震。
采用较低强度等级的混凝土时,会使水平剪力作用下节点处于过高的平均剪应力状态,造成节点区裂缝过早出现,导致混凝土碎裂,同时框架梁纵向钢筋在节点处的锚固效果也会受到影响。在水平剪力作用下,节点处混凝土与框架梁纵向钢筋之间的粘结力退化,纵筋与混凝土产生相对移动,影响到梁端塑性铰的形成,不利于内力重分布,强柱弱梁的设计无法满足而失效。
3.2水平箍筋
在框架节点内配置水平封闭箍筋,一方面能够承担一部分水平剪力,提高节点区抗剪承载力;另一方面箍筋能对核心区混凝土产生约束作用,使其传递轴向荷载的能力提高。试验结果表明,若配箍率适当,当框架节点核心区出现贯通裂缝后,混凝土还能够继续承担剪力,直至箍筋全部屈服。也就是说,箍筋屈服时混凝土也正好剪坏,混凝土与箍筋同时达到极限承载力,使节点核心区在破坏时达到最大受剪承载力。当节点处未配置箍筋或箍筋配置过少时,在剪力和压力共同作用下,箍筋不能对节点核心区混凝土起到足够的约束作用,混凝土强度无法得到充分发挥,节点核心区就可能出现斜拉破坏或斜压破坏。而当节点核心区配箍率较高时,当混凝土出现贯通斜裂缝时,混凝土达到抗剪承载力极值,但箍筋应力还很低,即箍筋屈服晚于混凝土破坏,使得箍筋作用不能充分发挥,节点核心区的抗剪承载力也达不到最大值。因此必须控制剪压比,即限制核心区体积配箍率,避免框架节点核心区混凝土的破坏先于箍筋的屈服。
3.3竖向箍筋
节点受水复荷载作用时,当节点核心区混凝土出现交叉斜裂缝后,剪力的传递由斜压杆作用过渡到桁架抗剪机制,即水平箍筋承担水平分力、柱纵筋承担竖向分力,平行于斜裂缝的混凝土骨料咬合力也承受一部分剪力。设置竖向箍筋可承担一部分节点区的竖向剪力分量,减少混凝土承担的荷载,从而提高了框架节点的抗剪承载力,但缺点是施工不太方便。
3.4柱纵向钢筋
通常根据抗弯要求或构造规定,柱截面的高度方向均应配置一定数量的纵向钢筋。这些纵筋与水平箍筋共同对框架节点核心区混凝土形成双向约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节点抗剪承载力。但提高效果不如增加水平箍筋那样显著。
3.5楼板
当框架节点周围存在楼板时,板中与梁平行的钢筋与梁上部的受力筋共同作用,使楼板对节点核心区起到约束作用,则相应地可以提高节点的抗剪承载力。
4、节点构造设计要点
尽量使节点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与柱的相同或相近,这样就可以保证节点的强度和延性的要求。实际施工过程中,应使节点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与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相差不超过5MPa。节点中必须配置足够的箍筋,使之对核心区混凝土起到足够的约束作用,使混凝土处于多向受压的有利状态,提高其强度和变形能力,防止混凝土发生剪切破坏,增强节点延性。抗震设计时节点内配筋除应满足计算的承载能力要求外,还应符合相关的构造要求。节点核心区内一律采用封闭式箍筋,抗震设计时节点内的封闭箍筋末端应有135°弯钩,弯钩端部直线长度不小于10倍的箍筋直径,以保证钢筋锚固牢靠。柱中的纵筋在节点范围内宜保持上下贯通,梁上部钢筋也应贯通中间节点,梁端、柱顶钢筋均应按照相应构造要求设置,保证其在节点内的锚固坚固可靠。
4.1强柱弱梁节点的核算
一般情况下框架柱的延性要比梁的小,因此对抗震等级为一、二、三级的框架节点,必须严格按照“强柱弱梁”的要求,提高柱端受弯承载力的设计值,使柱端受弯承载力比梁端的大,以保证梁上先出现塑性铰,防止框架柱首先出现塑性铰进而发生屈服,导致严重后果。
4.2框架节点截面设计
调查表明,框架节点区的破坏与节点处梁柱破坏的先后顺序关系很大,不同烈度地震作用下结构进入非弹性的程度也不同。在抗震设计时应注意保证节点具有一定的强度储备,节点的截面尺寸、核心区混凝土的强度等级都是直接影响结点质量的重要因素。同时,梁对节点有明显的约束作用,当结点四边都有梁约束时,核心区混凝土处于多向受压的受力状态,其强度得到提高,从而能提高节点的抗剪承载力,这些有利因素在设计时也应加以考虑。
4.3框架节点抗剪验算
节点的水平剪力,通常由混凝土斜压杆和箍筋共同承担。当进行非抗震设计和四级抗震等级框架设计时,节点可以不进行抗剪验算,只需按构造要求配置钢筋。试验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柱端轴力的增大,混凝土斜压杆截面积也相应增大,但当轴压比增大到一定程度,即使再增加柱的轴压比节点抗剪承载力也不再提高。因此,为了防止混凝土压溃先于受拉钢筋屈服,使柱子发生剪切破坏,应限制大偏压状态下柱子的轴压比。
5、结语
总之,通过对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的受力原理以及提高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抗震性能的因素和节点设计要素的分析,我们得知在设计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时,要综合“概念设计”和“构造措施”,确保结构设计安全和经济。
参考文献:
[1]王亚勇.结构抗震设计时程分析法中地震波的选择[J].工程抗震,1988(4).
[2]白国良,姜维山,赵鸿铁,等.钢梁-钢筋混凝土柱组合结构厂房的动力性能实测[J].工业建筑,1996(4).
[3]杨建江,郝志军.钢梁-钢筋混凝土柱节点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受力性能的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2001(7).
中图分类号:TU375.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719/14-1279/tu.2016.03.017
整个工业厂房结构设计和工程运行中,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提高该部分工程设计水平和设计质量,不仅能有效保障方案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还能提高厂房质量,增强其综合性能,预防质量缺陷出现,为工业生产创造良好条件。但在设计过程中,一些单位忽视采取有效的控制和完善方法,未能严格遵循相应的工作流程,制约其综合性能提升,为此,今后需要采取措施改进和完善。文章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并提出设计对策,希望能为类似工程的有效开展提供启示与借鉴。
1工业厂房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组成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稳固可靠,有利于增强结构的抗震、抗裂性能,在工业厂房建设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为促进工程质量提高,施工中需要采取相应措施,加强每个环节的质量控制,保证方案设计的合理性,促进工业厂房更好运行和发挥作用。1)横向框架。该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柱和由柱支撑的屋架、屋盖横梁,在整个工业厂房施工和运行过程中,它是最为主要的承重结构体系,在确保结构稳定运行方面具有积极作用。横向框架主要承受结构自重、风雪荷载、吊车的横向和竖向荷载,保证结构稳定。同时在承受这些荷载的前提下,将其传递至工业厂房的结构基础,对保证结构安全稳定也具有积极作用。2)屋盖结构。屋盖结构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能遮住太阳和雨水,确保工业厂房有效运行和发挥作用。该结构主要承担屋盖所带来的荷载,具体的结构类型包括横梁、托架、中间屋架、天窗架、檩条等,在保证屋盖结构稳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3)支撑体系。支撑体系能确保结构得到稳定支撑,让工业厂房更好发挥相应的作用,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屋盖部分支撑和柱间支撑。支撑体系与柱、吊车梁有效结合,能有效承担纵向水平框架,保证纵向框架结构的稳定与可靠,让纵向框架更好发挥作用。同时还能将主要的承重结构体系,由个别整合而成为整体,形成空间整体结构,实现对厂房结构的有效支撑,保证结构的刚度和稳定性。进而避免出现倾斜、垮塌现象,促进结构更好发挥相应的作用。4)托架结构。包括梁和桁架,具体是指吊车梁和制动桁架,也是整个结构设计必须关注和重视的内容,对确保结构稳定可靠,促进工业厂房发挥作用具有积极作用。在实际运行中,这些结构主要承受吊车竖向荷载以及水平荷载,使其传递至横向和纵向框架之上,促进其作用的有效发挥,提高结构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另外还有墙架,墙架结构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工程实际运行中,能有效承受墙体自重以及风荷载,避免出现垮塌现象,实现对其质量的有效保障和控制。
2工业厂房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的对策
在明确结构组成的前提下,还要结合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设的基本情况,综合采取有效对策,促进设计水平提高。进而增强方案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更为有效的指导工程施工。1)坚持有效设计原则。坚持以相应的设计原则为指导,包括适用性、经济性、合理性、安全性、效益性等原则,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科学合理安排,有效指导后续施工建设和运行维护。要确保结构合理,安全稳定可靠,在满足结构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实现对结构综合性能的全面考虑,推动结构更好运行和发挥作用。2)合理选择设计方案。在对框架结构设计时,包括屋盖、横向框架、支撑体系等,都要综合全面考虑,保证结构设计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对比不同方案的技术性和经济性,实现对设计方案的有效改进和完善,达到科学合理指导施工建设,降低维护管理成本的目的。3)科学进行结构布置。结构布置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处理和应对。根据刚度对称、均匀的规则进行,降低扭矩和偏心。合理控制结构高跨比,降低水平荷载侧移,统一规划柱网和层高,科学布局构件尺寸和类型。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尽量简化柱与梁的设计,促进工业厂房更好发挥作用。4)注重结构受力分析。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编制的PK-PM2010V2.2版本的相关设计程序进行计算,模拟框架结构受力过程,准确计算出框架结构的跨度、层高、横截面大小等数据。重视增强结构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满足刚度要求,稳定性要求,科学布置抗侧力构件,使其更好发挥作用。5)合理设计框架结构。在遵循相应的原则,提高方案设计科学性与合理性的前提下,为实现设计水平提高,应该结合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应用合理方法。常用直接和间接设计法,最终实现提高结构稳定性与可靠性的目的。a.框架结构直接设计。考虑增强结构稳定性与可靠性的目的,让工业厂房更好运行和发挥作用,对存在缺陷与不足的部位直接进行设计改进和完善。例如,置换混凝土设计中,结合实际需要有针对性的采取完善措施,与加大截面积方法非常类似,操作步骤和基本原理存在相似之处,有利于增强结构稳定性。但该方法也存在缺陷,例如整个施工过程中,湿作业法使用的时间较长,容易延误施工进度,影响工程建设效果。因此,在混凝土强度不足,结构存在严重缺陷的部位加工时,可以采用该设计方法。另外还可以适当采用粘贴纤维增强塑料设计法,效果明显,对提高结构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具有积极作用。耐腐蚀、耐潮湿性能良好,结构自重较轻,几乎不会增加框架结构的重量。同时还能保证框架结构性能良好,维修管理方便,并且可以节约维护管理费用。值得注意的是,施工中需要进行专门的防火处理,在一般结构构件和混凝土结构构件加工中应用具有良好效果。b.框架结构间接设计。采用预应力水平拉杆,将混凝土受弯构件进行科学规划和设计。在预应力和新增外部荷载的作用下,拉杆内产生轴向拉力,并且会传递至构件上,进而产生偏心受压作用。在该作用的影响之下,能实现构件良好运行的目的,还可以克服外荷载产生的弯矩,减少外荷载效应,增强构件的抗弯能力。另外还能有效缓解和控制构件裂缝,实现对裂缝的有效预防,增强斜截面的抗剪承载力,确保构件综合性能良好。新项目设计过渡到既有工程改造加固时,注重整体加固和重要节点加固。从提高框架结构整体性能出发,优化结构传力,符合结构规则性、刚度、延性要求,提高整体设计水平。
3结语
整个结构设计过程中,应该根据工程建设基本情况,重视现场调查,采取有效的设计方法,提高方案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从而顺利完成设计任务,有效指导工程建设,确保工业厂房建筑工程质量和综合性能。
参考文献:
[1]刘道鹏.混凝土框架厂房结构设计[J].城市建筑,2015(5):49-50.
Abstract:The article concludes the typical damage of RC frame structure in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and analyses the reasons.
Key words:reinforced concreteframe structureseismic damage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 TU5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通过对汶川地震中建筑震害资料的调查和分析,发现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表现了较强的抗震能力,但仍存在一些明显的典型震害特征。本文归纳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各种典型震害特征,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 指出在目前国内抗震规范的指导下,保证“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准则的实现。
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震害特征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广泛用于办公楼,医院,学校,商店,住宅等房屋建筑,也用于工业厂房。框架结构是由梁柱通过刚性节点连接形成的整体受力骨架,通常为整体现浇,也有梁柱现浇,预制楼板加现浇叠合层。为满足建筑使用空间的分割需要,常采用砌体或砌块做内外填充墙,也有采用轻质隔墙。
框架结构同时承受竖向荷载和水平地震作用。尽管框架结构的形式简单,可较好地满足使用要求,但其整体抗侧刚度较小,抗震储备能力较小,震害重于框架剪力墙结构和剪力墙结构。汶川地震中框架结构的主要震害特征有:
2.1 填充墙破坏甚至倒塌
在框架结构的受力分析和设计中,填充墙仅作为荷载考虑。实际上,砖砌体填充墙具有一定的刚度,地震时承受地震剪力;但砖砌体尤其是空心砖砌体填充墙的承载力低,变形能力小,地震作用下填充墙首先开裂破坏,加上填充墙面外地震作用,可能造成填充墙倒塌。
对于框架结构,当遭遇烈度为设防烈度水平,发生填充墙开裂和损坏,但主体结构基本无损害,可以认为达到了抗震设防目标。尽管如此,填充墙的破坏对用户会造成很大的心理影响,认为结构不安全,影响灾后安置。从汶川地震中砖砌体填充墙的震害可知,加强其与主体结构的拉结,设置水平配筋增加其变形能力,以适应框架结构变形较大的受力特征,可以减轻填充墙的震害,尤其是可以避免填充墙倒塌破坏而造成人员伤亡。
2.2 填充墙沿高度不连续造成薄弱层破坏或倒塌
在框架结构的受力分析和设计中,一般不考虑填充墙的结构受力作用,仅作为荷载考虑。但(空心)砖砌体(砌块)填充墙本身具有较大的刚度,影响主体框架结构实际平面刚度分布和竖向刚度分布,造成结构实际地震力分布与框架结构计算地震力分布存在较大差异。同时,填充墙具有一定的承载力,其结构作用还将改变框架结构的层承载力分布,即结构的实际层承载力分布与框架结构的层承载力分布存在很大差异。这两方面的差异使得填充墙布置较少的楼层成为薄弱层,在地震作用下薄弱层发生很大的集中变形,从而改变框架结构的侧移变形模式;且会因薄弱层的承载力不足而引起严重破坏,甚至倒塌。这种情况多数出现在底商住宅的框架结构中,或底部有大空间需要的框架结构中。
2.3 填充墙平面布置不均匀造成结构扭转震害
举北川某饭店例子,二层产生平面扭转震害,其原因是底层纵向结构多于二层,二层成为薄弱层。二层一侧为大饭厅,室内无填充墙,另一侧为小饭厅,有较多横向填充墙,二层的刚度中心与质量中心不重合,产生平扭偶联效应,导致二层大餐厅一侧的框架柱形成柱铰层机制,侧移变形大,而二层小餐厅一侧的框架柱也产生一定程度的破坏,但由于室内填充墙的帮助,层间侧移较小。
2.4 同层框架柱抗侧刚度不等造成破坏
对于在平坦地面建造的建筑,这种情况很小出现,但山地地区的建筑经常会遇到,有时因直接依山地高程变化也会使得柱长短不一,造成不同框架柱的地震剪力大小不一,引起破坏。对于这种情况,应根据实际结构建模进行抗震分析,减小同层框架柱抗侧刚度差异。
2.5 柱端形成塑性铰
“强柱弱梁” 屈服破坏机制是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所希望的。然而,汶川地震中框架结构很少见到框架梁端出铰,而是大量出现柱端塑性铰,其中有很多框架是按我国01版抗震规范设计的。举北川职教中心例子 ,由于框架结构抗震防线单一,相对于框剪结构和剪力墙结构,在遭遇超设防烈度地震时更容易倒塌,“柱铰机制”则使得倒塌率又进一步增大。“强柱弱梁”使框架结构有大的耗能能力,可以降低超设防烈度地震时的倒塌率,这是北川职教中心南倒塌的一个因素,另一个因素就是填充墙对框架结构承载力的贡献,并且填充墙也充当了框架结构的第一道抗震防线。
2.6 框架柱剪切破坏
“强剪弱弯” 是框架梁柱构件抗震设计的原则,对于框架柱尤为重要。由于抗震规范对框架柱“强剪弱弯”设计有明确的规定,且比较容易实现,汶川地震中因箍筋配置不足而发生框架柱剪切破坏的情况并不多。绵竹某框架结构底层框架柱配筋较少,箍筋弯钩锚固构造不合要求,造成柱端剪切破坏。此外,地震区大量采用的底框砖混结构,底框柱配箍往往不足,箍筋弯钩锚固构造不合要求,框架柱剪切破坏的情况也较多。另一种情况是填充墙剪切破坏对底框柱产生推剪作用,引起底框柱剪切破坏。
2.7 梁柱节点区破坏
“强节点弱构件” 也是框架结构设计的原则,目的是避免因节点破坏而使相关联的梁柱构件失去整体作用,充分保证梁柱构件的承载力和延性能够充分发挥,以实现预期的整体结构抗震能力。但是,由于框架梁柱节点是梁柱纵筋交汇锚固区域,同时又是梁柱端受力最大部位,规范要求的配筋构造措施有时难以落实,施工难度大,梁柱节点区箍筋配置不足,甚至偷工减料不配置箍筋的情况时有发现,造成节点区破坏。
2.8 楼梯破坏
框架结构楼梯间震害严重的原因:框架抗侧刚度小,而楼梯板类似斜撑,使楼梯间抗侧刚度大,地震剪力也大;楼梯间结构复杂,传力路径也复杂。楼梯震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上下梯段板交叉处梯梁和梯梁支座剪扭破坏。
梯板受拉破坏或拉断。
(三)休息平台处短柱破坏。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汶川地震中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震害进行了归纳及分析,并提出了其主要的破坏原因。通过以上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震害分析可知,合理布置结构构件和采取必要的抗震措施,是达到较好抗震效果的前提条件,是保证人民财产安全的必要手段。
中图分类号:TU37 文献标识码: A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当今建筑结构主要结构形式之一。如何使结构设计更为可靠、经济、合理,是设计者与开发商关心的主要问题。所谓可靠、经济、合理,就是在满足工程使用要求和控制条件下使设计达到一个最佳方案,即达到结构优化设计。例如,追求材料达到充分利用,用料最省,造价最低,可靠性更高和追求结构的形状更合理。
结构优化设计是20世纪60年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它的兴起给结构设计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设计方法发生了深刻变革,使人们从传统的被动结构分析转变为主动的结构优化设计,为结构设计的自动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利用结构优化设计方法,通过计算机可迅速求出给定条件下的最优设计方案,设计速度大大加快,设计质量显著提高。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目前乃至今后很长时间仍是我国建筑结构中一种量大面广的结构形式,特别是近年来结构设计出图时间随着市场的要求越来越短,而结构设计、校对、审核、审查各环节主要强调满足规范、规程要求,忽视结构方案优化,这样掌握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优化设计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1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优化设计概述
1.1 常用的结构优化设计方法概述
结构优化设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尺寸优化、性能指标优化和拓扑优化。
1.1.1尺寸优化
对结构进行优化设计的最简单和最直接的做法是修改结构单元的尺寸,亦即在优化设计过程中将结构的尺寸参数作为设计变量,这种方法称为结构尺寸优化设计。运用这种方法,人们可以对结构进行优化,以达到目标函数最优的目的。但尺寸优化不能改变原结构的形状和拓扑,很难对原设计进行较大的修改。
1.1.2性能指标优化
常用的形状设计方法将控制结构形状的某些边界控制点的几何信息取为设计变量,由这些控制点生成结构的边界,从而达到改变结构的形状,使目标函数最优的目的。性能指标优化既可以改变结构单元的尺寸,又可以改变结构的形状。
1.1.3拓扑优化。
结构拓扑优化方法的主要思想是将寻求结构的最优拓扑问题转化为在给定的设计区域内寻求最优材料的分布问题。它不仅要解决尺寸优化问题,还要确定结点间杆件的连接方式,是结构优化领域中更为困难、更具挑战性的课题。
1.2 优化设计步骤
通常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可以采用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进行优化设计,即把工程实际问题用数学表达式表示,包括选定设计变量,选择目标函数,建立约束方程等几个步骤。
1.2.1给定参数
指预先给定的描述结构特性的参数。在优化过程中,其值是固定的,因此可以作为常数考虑,如荷载、柱高、梁长、弹性模量以及材料容重等一般都属于给定参数。
1.2.2明确设计变量
优化设计中待确定的某些参数,称为设计变量。一个结构的设计方案是由若干个量来描述的,这些量可以是结构构件的截面尺寸,如面积、惯性矩等几何参数,也可以是结构的几何参数,如结点坐标、高度、跨度和间距等,还可以是结构材料的力学或物理特性参数,如材料的弹性模量等。设计变量是最优化设计数学模型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最优化设计最后所要确定的参数。
1.2.3构造目标函数
利用设计参数描述追求目标(如重量、造价)的数学表达式称为目标函数,也称为直函数、评价函数,它是设计变量的函数,代表所设计结构的某个最重要的特征或指标。优化设计就是要从许多的可行设计中,以目标函数为标准,找出这个函数的极值(极小值或极大值),从而选出最优设计方案。结构的体积、造价、刚度、承载力、自振频率等都可以根据需要作为优化设计中的目标函数。
1.2.4构建约束条件
优化设计寻求目标函数极值时的某些限制条件,称为约束条件。它反映了有关设计规范、计算规程、运输、安装、施工、构造等各方面的要求,有的约束条件还反映了优化设计工作者的设计意图。
2结构平面布置
2.1选取竖向荷载传至柱的传荷路径最短的结构布置形式
框架柱、框架梁的布置应选取在上下各层墙体基本对齐的轴线上,以便绝大部分墙体荷载直接经框架梁传至框架柱;次梁的布置应使墙体荷载及楼、屋面恒活荷载传至框架梁的传力路线最短,这样使得梁的数量最少。
2.2选取纵横向框架梁均匀承重的结构布置形式
结构布置若能尽量做到纵横向框架梁均匀承重,不但结构整体抗震性能好,而且能发挥纵向框架梁的作用,同时也使得柱配筋上下均匀,柱截面大小合理。
一般情况下,房间的隔墙均在横向框架梁上,若一级次梁布置又沿纵向布置,则纵向框架梁分配到的荷载很小,而纵向框架梁截面按整体刚度要求又不能取得太小,故纵向框架梁截面作用远没有发挥出来,反而增大了横向框架梁的截面及配筋,如图1所示为一种较好的次梁布置形式:横向次梁为一级次梁,内走廊墙下次梁为二级次梁。若将X~Y轴跨次梁改为沿纵向居中布置,还会使得顶层角柱、边柱变成大偏心受压,配筋量增大,甚至有时形成顶层柱截面尺寸为控制截面尺寸。
图1 结构平面布置
有内柱的大空间房间,若纵横向柱距相等或者相差不超过20%,则宜在纵横向均匀布置次梁,形成连续井字梁,这样使得纵横向框架梁高度相同且最小,井字梁高度也相同且最小,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建筑在大空间使用时净高的要求,井字梁规则可不做吊顶,或在柱网内做吊顶都能满足建筑设计要求。
无内柱的大空间房间,若房间长短向尺寸相等或者相差不超过20%,则宜在纵横向均匀布置次梁,次梁间距以2.5~3.0 m为最佳,形成大跨度井字梁,周边边梁应取较大的截面来约束井字梁并承受较大的扭矩,这样使得大空间净高最大,同时使得周边柱双向受弯,避免了单向布置次梁一个方向形成截面高度很大的框架梁将弯矩传到柱的一个方向,形成大偏心受压柱,使得柱截面和配筋变大。
2.3次梁尽可能连续布置且外挑
连续梁自身的受力性能和经济性比单跨梁优越,这是由于多跨连续梁为非静定结构,梁挠度较小,梁截面可取得较小,弯矩包络图连续均匀分布在梁上下两侧,梁截面配筋上下均匀,梁裂缝宽度容易满足规范要求,裂缝宽度控制时不必增加太多的钢筋。正是由于自身的优点,连续梁在结构中对其他梁的帮助也很大。
无内柱的大空间房屋井字梁布置四周向外连续或外挑,其优越性更明显。
2.4利用结构中其他结构构件来传递直接作用(荷载)及间接作用(温度变化、混凝土收缩等)
地下室底板及顶板次梁的布置可利用地下室混凝土外墙及水池墙体来传递直接作用,地下室混凝土外墙及水池墙体的设置主要用来传递其平面外的水平作用,其竖向承载力远未充分发挥,将次梁支承在其上,一般情况不会增加其截面及配筋,且能增加其平面外的约束。
超长结构中可利用抵抗其直接作用的部分承载力来抵抗间接作用。当结构的均布活荷载值较大且其准永久值系数较小时(如有固定座位的看台),由于其均布活荷载不是长时间连续作用,而间接作用(温度变化、混凝土收缩等)是随结构所处环境的变化,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有量的变化,故此种直接作用及间接作用同时达到最大值的概率较小,可以充分利用结构的长期抗力来抵抗间接作用。
3 梁、柱截面选取与配筋
3.1 柱截面选取与配筋
柱截面按柱轴压比控制,以绝大多数柱配筋是构造配筋为最优结果。按规范规定,柱纵筋配筋率大于3%时,柱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 mm,且宜采用焊接接头,这就使得配筋费用变大。
3.2 梁截面选取与配筋
(1)梁截面选取按纵筋配筋率在1.0%~2.0%之间为最佳。梁截面选取应使梁纵筋配筋率在当时市场条件下(混凝土及钢筋的单价)的经济配筋率范围内。梁纵筋配筋率2.0%时梁端箍筋加密区范围内的箍筋最小直径要加大2 mm。
(2)连续梁(次梁、框架梁)各跨梁截面应按梁纵筋配筋包络图及剪力包络图选取。连续梁各跨梁截面的选取在满足梁挠度要求的条件下,使得梁纵筋配筋率在1.0%~2.0%之间,同时应使梁纵筋配筋包络图连续均匀地分布在梁上下两侧。
梁纵筋配筋在满足纵筋最小净距的条件下,应使配筋排数最少,以便使得梁截面有效高度最大。外挑梁截面可设计成变截面,变截面的斜度根据其剪力及弯矩包络图决定。
4结语
通过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合理优化设计,能够显著较少钢材、混凝土的用量,一方面可以降低工程的建设成本,另一方面还可以有效的减缓建筑能耗,达到集约化建设的目的,因此在现代化的工程建设中,应当大力推广结构优化设计方法。
参考文献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以下简称框架结构)是我国既有建筑的重要组成类型。钢筋混凝土框架体系,其建筑布置比较灵活,可以设计成具有较大空间的各类建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工业与民用建筑中是一种常见的结构类型,特别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一些大中型、多功能的综合建筑应用更加广泛,在工业建筑中应用也很普遍。此类建筑结构设计中应遵循质量中心和刚度中心的重合。如设计中由于功能的区分和要求,质量中心和刚度中心的不重合,在地震作用下会产生较大的扭转效应,设计中应高度重视,这是框架结构的主要特点。因此应充分提高其整体的抗震能力。
1 建筑设计布置原则
在建筑设计中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不宜采用严重不规则设计方案。在抗震设计中建筑及抗侧力结构的平面图布置应遵循平面和立面外型简单、规则、对称并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原则,合理的建筑布置对抗震起重要作用。因为震害表明,建筑结构形式简单对称的建筑在地震时较不容易破坏。建筑布置的“规则”包括了对建筑的平面和立面外形尺寸,抗侧力构件布置原则,结构的侧向刚度宜均匀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和材料宜自下而上逐步减少避免抗侧力结构的侧向刚度和承载力突变,质量分布、承载力分布等诸多因素的综合要求。在设计过程中,建筑专业和结构专业应相互配合、协调,才能布置出合理的布局。对抗震性良好的建筑,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1)面易简单、规则、对称,减少偏心;2)度中心与质量中心尽量重合,否则应考虑其不利影响;3)量大的设备宜布置在刚度中心较近的布位;4)宜采用悬挑结构;5)有多道抗震防线。
2 结构的抗震等级
抗震等级确定是为了更好的对建筑物的抗震采取措施,抗震等级在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抗震设计,应根据结构类型、房屋高度和设防烈度采取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
在平面、立面不规则的建筑结构中,应进行水平地震作用计算和内力调整,并应对薄弱部位采用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适当提高承载力以推迟或减少进入非弹性阶段,结合具体情况进行承载力和变形能力的设计是解决复杂结构抗震设计的有效方法。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的抗震要求不仅与建筑重要性和地震烈度有关,而且与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有关,结构的抗震能力又与房屋高度和结构类型、主要抗侧力构件还是次要抗侧力构件等直接有关。结构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其内力和侧移随房屋高度增长速度很快,房屋越高地震效应越大,不同结构类型的抗侧力体系或构件对结构抗震能力的贡献不同,框架-抗震墙结构中框架的要求可低于纯框架结构中的框架,抗震墙结构中抗震墙的抗震要求可低于框架-抗震墙结构中抗震墙的抗震要求。
3 抗震结构的延性及结构中设计原则
对于抗震结构除承载力问题之外,还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延性。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即使进入破坏阶段,由于具有充分的延性性能将意味着结构虽然会产生较大的变形,但是不会发生脆性破坏和倒塌。考虑到地震区的结构设计应经济合理,延性性能成为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因为现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基本原则只能用来设计在弹性范围内承担低于本地区多遇地震作用的结构,而在罕遇地震时,则需依靠屈服后可利用的延性,使得结构能够保存下来而不致倒塌,这就是延性设计的重要意义。
延性性能是指结构或构件在承载力没有明显下降的情况下能够承受很大的非弹性变形能力。一般结构的延性包括:结构延性和构件延性,而结构延性包括总体延性和楼层延性。构件延性要求一般都高于结构延性的要求,而构件延性又取决于构件截面纵向配筋率,约束混凝土和防止纵向钢筋压屈的箍筋配筋率,混凝土和钢筋的强度以及轴向荷载的大小。
构件破坏时的变形与屈服时变形的比值称为构件的延性,延性越大,则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可以承受大的塑性变形而不破坏倒塌,可以使地震作用更多地降下来。因此结构的设计和配筋构造都要保证它具有足够的延性。因此,结构要有良好的抗震性能,通常采取以下措施保证结构的延性:
1)有足够的承载力来保证结构的强度;2)有足够的抗侧向力的刚度来保证结构的侧向位移;3)结构的自震周期应与地震的卓越周期错开;4)尽可能设置多道防线;5)在地震作用下节点承载力应大于相连构件承载力,当构件屈服时,退化时,节点应保证承载力和刚度不变;6)合理控制结构的非弹性部位(塑性铰区),实现合理的机制;7)结构单元之间应遵守牢固连接或彻底分离的原则;8)底层应加强,弯矩考虑增大;地下室一层可考虑延性;9)采用有效措施,防止早出现剪切、锚固、受压等脆性破坏,因此采用“约束混凝土”是非常重要的措施;10)抗震设计中应加强的就强,应弱的就弱,不得任意加强。因此在设计不合理的任意加强以及在施工中以大代小改变钢筋,都需要慎重考虑;
框架设计中应遵循“强柱弱梁”的原则,推迟柱端出现塑性铰;还应满足“强剪弱弯”的要求,防止过早发生剪切破坏。为提高框架柱的延性,尚应控制柱的轴压比不要太大。
由于框架柱的延性比梁的延性小,一旦在框架柱形成塑性绞,就会产生很大的层间侧移直接危及结构的竖向承载力。因此在设计中可以有目的地增大柱端弯矩设计值,体现出“强柱弱梁”的原则,使得框架结构在水平地震作用下梁先出现塑性铰。为了防止柱在弯压破坏前发生剪切破坏,要求柱受剪承载力大于柱弯曲屈服时实际达到的剪力。“强剪弱弯”是保证构件的延性防止脆性破坏的重要原则。
4 框架结构的底层柱底、角柱的设计及框架节点
框架结构的底层柱底的抗弯能力应适当提高,其原因:①框架结构的底层柱底过早出现塑性铰,将影响整个框架结构的变形能力,不利于结构持续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②随着梁端塑性铰的出现结构发生塑性内力重分布,底层柱的反弯点位置也将改变,而使底层柱底弯矩增大。因此,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6.2.3条一、二、三、四级框架结构的底层,柱下面截面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应分别乘以增大系数1.7、1.5、1.3和1.2。
框架结构中角柱也应适当提高,其考虑到角柱由于地震作用引起的内力较大且受力复杂,在设计中应增大弯矩和剪力的设计值,对一、二、三、四级框架结构,当角柱内力计算按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考虑地震作用时其弯矩、剪力设计值宜在调整后的弯矩、剪力设计值基础上在乘以不小于1.1的增大系数。
框架节点是结构抗震的薄弱部位,在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框架节点受到梁柱传来的弯矩、剪力和轴力作用,节点核芯区复杂应力状态,地震时,一旦节点破坏,难以修复和加固。因此应根据“强节点”的设计原则使得节点核芯区的承载力强于与之相连的杆件的承载力设计值。
5 结语
总之,结构抗震设计一方面应按现行设计规范对结构进行必要的计算,满足承载力和变形的要求;另一方面还要采取正确的构造措施,提高结构的延性,防止结构倒塌。在进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时,首先要有合理的满足抗震要求的建筑布置,同时要有清楚的抗震设计概念,不仅要进行抗震理论计算,更要重视框架结构的构造要求,确保框架结构的设计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 概述
Push-over即结构推覆分析。1975年,Freeman等人在push法中引入了地震需求谱曲线和能力谱曲线的概念,发展了push over法,并促进了push over法在结构抗震性能评估等方面的应用推广。中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的交汇处,地震频繁震灾严重。因此,快速、准确地评估位于地震区的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可以更好地指导施工建设,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 评估指标、标准和步骤
2.1 评估指标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层间各构件变形的综合结果和层高的影响,可通过层间位移角反映出来,同时也与结构的破坏程度有一定关联。对于剪切型结构来说,每个楼层的层间侧移都相互独立。[1]计算建筑工程项目的弹塑性地震反应得知,抗震效果最差的楼层,其层间最大位移角均比同一楼层最危险杆件的位移角大。因此,可根据层间位移角对结构物抗震性能进行综合评定。强烈的地震作用会使个别主要抗侧力构件的变形量超出其承受极限致使建筑物倒塌。基于此,弹塑性变形验算的变形限值,必须规定出层间位移角限值以及控制弯曲程度的构件的截面塑性铰转角限值,以免个别构件的塑性铰过大造成建筑物局部倒塌。通过分析受地震灾害影响的建筑物结构我们发现,在地震作用的影响下,结构的薄弱处最先损坏,弹塑性变形集中发展。据此,我们可检查薄弱楼层的层间弹塑性位移是否超过限定范围,来对建筑物的整体抗震性能进行综合评估。结构强度和结构弹塑性反应特点都能通过层间强度屈服系数体现出来[2]。
2.2 评估标准 按照国际惯例容许的变形取值,参照国内外地震灾害数据资料,总结出表1中钢筋混凝土结构层间容许变形的取值。[3]对六个弱梁型梁柱组合件试验测得的塑性铰转角分布区间是[0.019,0.033],最小值和平均值分别为0.026、0.0296。基于安全储备的考虑,表2给出了框架柱端的极限塑性铰转动角限值。[4]基于综合分析结果给出层间强度屈服系数对应的破坏标准,如表3所示。
2.3 评估流程(如图1)
3 工程应用
3.1 工程概况 于1950年完工的某四层现浇混凝土建筑物,采用外挂墙板与轻质内隔墙设计,框架下部是箱形地下室,图2为该建筑物的平面布局。该建筑物的位置在9度设防区,属Ⅱ类场地,均采用C13混凝土梁、柱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3.2 现行建筑抗震鉴定标准[5]鉴定结果
3.2.1 第一级鉴定。①该结构属平立面规则的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没有砌体结构连接,也没有易倒塌构件(如女儿墙、填充墙等),缺少抗震设计。②混凝土梁、柱及其节点的使用年限已超过四十年,除了局部有不同程度的开裂和剥落现象,钢筋不锈蚀、未露筋,主体结构倾斜度偏大。③结构地基属砂质黏土,未出现不均匀沉降,基础兼做地下室的箱形基础,原地基承载力为15t/m2(150kPa)。④该建筑施工项目与第一级鉴定要求不符,需进行二级鉴定。
3.2.2 第二级鉴定。楼层横向综合抗震能力指数都未达到1.0,抗震设计与第二级鉴定标准不相符,必须进行加固或采取其他措施。
3.3 据结构推覆分析得出该结构层间位移角沿楼层的分布规律(如图3) 在大震作用、中震作用和小震作用下,层间位移角的分布规律分别是:最大为0.008814(1/113),小于1/100;0.006194(1/161),1/200~1/150;0.002358(1/424),大于1/500。据结构推覆分析结果得知,结构在大震作用下,其层间位移角虽然未达到设计要求,但从结构塑性铰的分布图(图4)可以看出,结构底层柱底端完全形成塑性铰,在梁端多处形成塑性铰,说明结构已不具承载能力,彻底成为了一个机构,当遭遇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结构物可能损坏,无法通过一般修理来恢复抗震功能;在小震作用下,建筑物最大层间位移角已超出既定标准,因此无法达到“小震不坏”的要求。无需对塑性铰转角进行过多的计算即可判定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与设计要求不符。下表4为强梁弱柱类型结构物层间屈服强度系数的计算结果[6]。
计算结果表明,该建筑物会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需要全面加固。
4 结论
笔者所探究的评估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方法,经计算验证,该方法的评估结果与《建筑抗震鉴定标准》中的评估结果基本相同。该评估方法主要分析的是建筑物的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因而能迅速定位抗震能力较差的薄弱部位,同时可作为加固后结构抗震性能的进一步评估。
参考文献:
[1]魏琏.高层及多层钢筋混凝土建筑抗震设计手册[M].地震出版社,1990.
[2]李培林.建筑抗震与结构选型构造[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3]郭子雄,吕西林,王亚勇.建筑结构抗震变形验算中层间弹性位移角限值的研讨[J].工程抗震,1998(02).
1 前 言
对于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施工,有关规范虽已有详细规定,但仍有若干问题没有明确具体作法,例如:双向框架梁钢筋同时穿过梁柱节点或高度相同的井字梁交叉点如何保证其保护层以及由此产生的对结构设计的影响问题;梁柱节点不同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施工措施及其对设计的影响问题;节点加密箍筋施工及其间距保证问题;屋面梁柱节点处框架梁面筋伸入框架柱的锚固长度与传统施工缝留设位置相矛盾的问题等。上述问题在规范条文中没有具体规定,也往往易被忽视,给工程质量留下隐患。
2 保护层方面的问题
我们知道,混凝土保护层的作用是保护钢筋不发生锈蚀,并保证钢筋的黏结锚固性能。有时我们只注意到主筋的保护层厚度,造成箍筋外露或保护层厚度不足,有的在主次梁交叉处,主梁、次梁和板的钢筋关系处理不明确,造成板负筋保护层厚度不足或者加厚梁的保护层(即有效截面高度损失),直接影响到构件的安全性、耐久性及钢筋的受力性能。下面举例说明保护层的不当之处及解决办法。框架梁在柱边的节点处,见图l 对柱来说,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规范规定为30mm,但从图1中,我们不难得出框架梁端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实际为d(柱直径)+30mm,显然比施工规范规定值偏大,且梁端一侧55mm左右厚度均为混凝土。受荷后极易产生开裂现象,梁端部的有效截面宽度和混凝土核心区均有所减小,削弱了梁截面抗弯承载能力。针对上述问题。施工时应该在梁端保护层超过30mm的区域内,增加一道双肢箍。其直径间距均同梁箍筋,并设置4d12mm纵向钢筋,见图2
图2增加双肢箍等措施后的保护层(mm)
再如框架主次梁与板的节点处, 由于上部纵筋相互交叉重叠, 使主梁下部纵筋位置下移,距板面距离为d+25mm(d为次梁上部纵筋直径),此时板负弯矩钢筋应如何捆扎呢? 经实际总结如下:在有次梁时,可直接绑于次梁纵筋上,在无次梁时, 可以沿主梁方向增设1d12mm钢筋,并绑于主梁箍筋上皮,板负弯矩钢筋就可以绑在其上了。这样,板负弯矩钢筋的保护层就可符合设计要求,达到控制板的有效高度的效果。
3 钢筋锚固长度问题
为了保证锚固长度,主梁纵向钢筋须弯折插入节点区域,当水平锚固长度较短时,多出现侧面鼓胀裂缝,致使核心区混凝土斜向劈裂或压碎破坏,当段板较短时,常发生垂直钢筋踢破保护层而破坏。因此规范对节点区钢筋的最小锚固长度L。水平锚固长度及垂直锚固长度L都做了明确的规定。
在实际中,有些设计人员虽然对锚固长度作了规定,但取值时却忽略了梁柱的实际尺寸,致使施工时难以办到。框架主梁断面尺寸为300mm×600mm。次梁为250mm×550mm,按规范规定的锚固长度为:L=40d,(因为不同条件,La长度不一样)故L=40×25=1000mm.受主梁断面尺寸限制。锚固长度最大只能为850mm,因此采用了加焊水平钢筋的方法来保证锚固长度,即在梁纵筋上加焊同规格的水平钢筋,采取此措施后,锚固长度就可按规范规定的长度乘以0.8的系数这样就能满足要求。
另外,施工缝留设位置不合理也可造成锚固长度不足。施工规范规定, 柱的施工缝宜留设在梁底标高下20mm~30mm,或留设在梁板面标高处,其原则是施工缝宜留在结构受力小且便于施工的位置。施工时为方便柱身混凝土下料和振捣,习惯于在梁内钢筋未绑扎前进行柱身混凝土浇筑,并将施工缝留在梁底,以致梁内节点上部钢筋不能伸入柱内,造成节点主梁受力钢筋的锚固长度不足,削弱了结构的抗震能力,所以在施工组织设计时应详细做好施工方案,考虑到节点处的每一个细节问题。
4 混凝土施工方面出现的问题
为满足结构承载的要求,节约工程造价通常在设计中对上、下柱或柱与梁板的混凝土选择不同强度等级,然而未对结构的点区域的混凝土强度作出明确说明。柱的混凝土施工通常在梁底标高以下20~30mm处留设施工缝,与梁板同时施工,而施工人员往往贪图方便而使用同样强度等级的混凝土施工,降低节点的强度,节点受力破坏形态主要为剪切破坏,节点区域的剪力由混凝土及箍筋共同承担。因此,应该保证节点区域的混凝土具有足够的强度,按施工规范要求,当梁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同时,节点处应按强柱弱梁的原则,节点区域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应与柱相同采用强度较高的混凝土,而在梁柱交汇处侧面设垂直施工缝是不符合规范要求的。混凝土浇筑时,应按图在梁柱接头周边用钢网或小板定位,并先浇筑梁柱接头的混凝土,随后浇筑梁板混凝土,这样既不便于施工,其质量也得不到保证。有些施工人员为了方便而将梁与柱使用强度等级相同的混凝土,这样既提高了工程造价。又造成浪费。因此,在结构设计时应作综合考虑,根据实际情况将柱与梁板选择相同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以方便施工。
另外,浇筑节点区域混凝土前,未及时对施工缝按规范要求进行处理在浇筑柱的混凝土时。由于振捣、石子自重等因素,柱头施工缝区域一般浮浆较多。表面混凝土层较软弱,应在安装接点模板之前及时清除松动的石子及软弱的混凝土层。模板安装完成后,要清理杂物、泥沙、小屑等,防止浇筑混凝土时出现水平裂缝或松散夹层。在浇筑混凝土前,还要先浇一层水泥浆,以保证新旧混凝土良好地结合成一体:由于节点受力状态复杂,且钢筋密集,在混凝土浇注时下料、振捣均较困难,容易出现蜂窝等情况降低了混凝土强度。因此,在混凝土施工中要严格控制骨料的颗粒大小,并选择合适的坍落度,精心施工以保证工程质量。模板制作安装方面的问题在框架结构节点的施工中,由于处在梁、柱、板的巾心或梁、柱钢筋的交叉点,密度大,且受力复杂。
当与柱相互交汇的横梁与纵梁设计高度不一致时,就容易出现误差。在模板制作安装方面难度较大对小工的要求一定要非常严格,模板的尺寸也一定要非常准确,并认真检查校对图纸,模板要钉牢,撑拉受力要均匀,特别是柱头模板要密实,四周不能出现空洞,发现问题时要及时处理或加固。否则就容易出现漏浆而形成蜂窝麻面,或者造成爆模,既影响混凝土的质量,也影响梁柱的外观。因此,在施工中要做好对施工人员的技术交底,并精心施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