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教育与考试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大学教育进行考试,最主要的目的是对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测量,是重要的教育评价手段,是提高教学相长的有效途径。但是在现在教育体系中,教师和学生单纯的为了考试而教学而学习已经成为一种畸形的发展现象。大学教学管理过程中,将学生的考试结果和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挂钩,导致了很多的大学教师重视科学知识轻视学生素质,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重视考试结果轻视学习过程。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教师还会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辅导资料,为学生划定考试的范围降低考试的难度。学生在这种环境中也养成了平时不认真学习考前临阵抱佛脚的习惯,只要在考前通宵达旦地背重点背资料,就能够获取很好的成绩。
(二)考试命题欠缺研究
在如今的考试教学中,有的学校规定教师的考试试题,回避自己任教的学生,同时避免对学生的命题监考和阅卷的工作。教育者普遍认为,这种考教分离的教学模式,能够减少教师的随意性增加考试结果的有效性、可比性和真实性。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结果,教师一般都会在书本的引导之下进行命题,知识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延伸。在考试过程中,客观题和死记硬背的题目较多,考察学生的个人潜力和个人知识的题目特别少。教师选择的题型主要是综合论述题、简答题、判断题、选择题和填空题。所以这种考教分离的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较低。单一的考试模式,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应用技能也不能得到提升,个性的发展受到了限制。
(三)考试形式过于单一
高校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在每个学期的期末,对学生进行考试。开卷考试非常少、闭卷考试比较多,口试答辩考试比较少、笔试方式比较多,因材施教的考试比较少、理论知识考得比较多。这样单调的考试既不能反映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也不能培养具有丰富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学生,还会导致大量的考试作弊现象。单一的考试形式,挫伤了学生学生的积极性,扰乱了学校正常教学氛围,对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负面影响。
(四)考试过程监管不力
在高校教学过程中,一是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才能够评优获得奖学金,二是考试成绩合格才能够达到学位证和毕业证,三是考试成绩优异的学生享有优先推荐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学生会在考试过程中作弊以提高考试分数。由于大学本身的考试制度并不健全,监考老师的责任心不够强,对于考试违规作弊的行为处理不够严重,导致了非常多的学生铤而走险在考试过程中作弊。考试过程监管不力,会让学校的教学风气发生变化,不能实现考试的真正目的。
(五)考试结果缺乏分析
在对学生进行考试之后,对试卷进行分析,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简单的分析,缺乏对试卷效度分析和难度分析。不透彻的分析会让考试失去反馈的价值,不能够有效地指导教学质量。最为常见的是,教师很少将教学考试分析结果告诉学生,缺少和学生的分析讨论,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不会发生改变,就不会发挥考试应有的反馈作用。
二、加强大学教育考试过程管理的策略
(一)大学要建立正确的考试观
在原来的教学过程中,考试是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而在现代教学理念下教师应该树立实践能力、知识结构、思想品德、培养人才的思想。为了帮助学生和教师树立正确的考试观,进行考试之前相关的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召开动员大会,加大考试宣传力度,让学生集中统一学习考试相关的注意事项,通过张贴考试警示标语,悬挂横幅等,让学生意识到考试的目的性,树立尊重知识的证据观念,通过自身努力获取货真价实的分数。对参与考试管理的教师,要进行培训工作,让教师有明确的分工,承担相应的责任,增强服务意识和敬业意识。
(二)完善大学考试管理制度
相关负责人要依据教学考试管理的相关规定,制定合理的考试管理制度,保证考试过程的规范性和科学性。考试工作的严肃性、规范化、制度化,能够加强考试过程管理,提高考试的效果。学校要建立考务管理手册,主要包括考试管理机构、考前管理、考场管理、制度措施、试卷管理、考后管理六个方面,建立健全考试管理责任制度,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可以提高考试管理的有效性。在考试过程中要进行交叉巡考等多种考试形式,加强在考前的人员教育和考试之后的总结力度,开展诚信考试评选活动。在考试过程中违法乱纪的学生,要进行违纪处理。考试制度也要建立一定的激励政策,在考试工作过程中表现优异的教师,以及表现良好的优秀学生团体都可以获得相应的激励。
(三)争取大学考试的形式多样化
大学的考试管理,要进行考教合一和考教分离相互协调的模式。在考试之前教师要依据教学层次,完善学校的题库建设。这样学生能够知道本次考试的重点,在认真学习之后从容面对考试。学校还要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依据教学的内容,选择合理的考试形式。例如可以采取口头辩论、即兴演讲、现场模拟等形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还可以让考试有灵活性、有效性。大学中有一些课程实践性比较强,教师就可以采取技能操作加理论考试的考试模式,不仅能够测量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还能够了解到学生的实践水平。
(四)探究开放的教育考试管理模式
要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采取合理的考试管理模式。尤其是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之下,学生喜欢在网络上学习相关的知识,因此教师依据考试的内容,进行网络考试。开放的考试管理模式下要细化考试的内容,夯实基础的管理。进行形成性考核,是对学生进行检查、监督、评价的主要方法。将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完成作业的情况,批改情况以及成绩评定等录入相关的系统,作为考试给分的主要依据。在笔试考试过程中,要加强考试的管理工作,完善考试监考制度,促进考风考纪建设。监考教师要发挥自身的职责,严格的组织好相关的考试,要求学生遵守相关考场的规则,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念和考试意识。在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之中,教师要针对实际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考试结果点评。例如在口头即兴演讲过程中,教师就要避免个人的倾向性,而是要客观公正地看待学生的演讲,综合考虑学生的表现,给出客观的成绩。
诗画相促,再现诗歌中的画面之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不仅是宋代诗人苏轼对唐代诗人王维诗歌艺术的千古定评,同时,这句话也揭示了诗歌具有图画美的特质。王维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在他的诗中,“诗”与“画”自然得到了最完美的结合。《使至塞上》是初中教材中的一首古诗。为了让学生更形象生动地理解《使至塞上》这首诗,在赏析完此诗后,教师让学生大胆想象,并结合自己所学的构图知识,在画纸上把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意象进行合理组合,将诗中的物象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并推荐好的作品让学生一起品析。通过诗画相促的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让诗中陌生的内容变得立体生动,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不仅教王维的诗歌如此,在教其他古典诗歌时教师也应尝试诗画相促的方法。以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为例,老师将自己在野外拍摄的田园风光制成幻灯片,让学生在欣赏图片同时,携心灵跟随陶渊明来到南山下,去领略诗人笔下的“南山种豆图”、“晨耕图”、‘“月归图”等,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力,用绘画的方式再现诗歌的内容,感悟诗中所蕴含的图画美。
借助音乐,聆听诗中节奏之美
诗与歌是一对孪生姐妹。中国古代诗歌自产生之日起就与音乐紧密相连。诗歌教学中学生要学的是情感浸润下的诗歌语言,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去感受诗歌语言丰沛的美,让学生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乐器、音乐是诗人情感速写的工具。教师如果遇到有关乐器的诗句时,除了讲解该乐器相关的知识,还应该让学生领悟渗透在诗作中的情感因素,并根据情感基调选择恰当的背景音乐进行配乐朗诵。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迅速把握诗歌的意境美,而且还能体会到诗中蕴含的音乐美。古典诗歌中与乐器、音乐紧密相连的作品比比皆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在贬谪期间,虽身居陋室,却一边“调素琴”,一边“阅金经”,其安贫乐道的情操在诗人闲适的乐声中流淌。学习《陋室铭》,教师可以选取一些轻松的音乐让学生一边欣赏聆听,一边把握诵读节奏,在轻松的旋律中体会作者安贫乐道的情怀,感悟诗歌的韵律美;范仲淹在《渔家傲》中用“羌管悠悠霜满地”来抒发戍边战士思乡的情怀。学习此诗,教师应该选取具有边塞风情且最能勾起思乡之情的羌、笛等乐音来渲染气氛,让学生带着浓郁的思乡情怀和诗人一起感怀;辛弃疾在《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一句“五十弦翻塞外声”奏响了悲壮粗犷的战歌。学习此诗,教师可选取一些高亢豪迈的曲子作为背景,让学生的心灵在铿锵有力的诵读节奏中猛烈搏击。由此可见,诗歌历来是以诗载歌,古典诗歌教学只有在音乐的陪伴下,才能弹奏出最美的生命力。
理清结构,体会诗歌结构美
1.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
1.1 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教育的核心。
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观取向,是我们教育教学的核心所在。
任何真正的教学不仅向学生提供知识,而且教育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最高的目的,知识是通向道德的阶梯。语文是传情达意的工具,语文教学的自身特点要求教师把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情操教育融汇渗透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使学生在德智两方面均得到发展。
1.2 提高学生道德素质,迫在眉睫。
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内容。凡是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助于学生学习怎样做人的,且教学内容本身具有思想教育因素,都是语文学科思想教育的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方面的,道德品质方面的,科学思想方面的,审美的及其它方面的,加之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人才的需求,加强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已迫在眉睫。
1.3 以智育德,以德促智,正确把握德育与智育的关系。
德育的发展对于智育的发展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资源。有的心理学家把各种智力因素称作“操作系统”,把各种非智力因素称作动力系统。如果没有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观察想象思维等智力因素都只能永远在黑暗中沉睡。“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片土壤上。”教学实践中最明显的事实是:如果学生自己有了健康而积极的思想感情,其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就能以非常快的速度进行,并且达到高度复杂的水平,而健康积极的情感正是德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2.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尝试
2.1 读中感悟,与作者产生共鸣。
小学语文教材和小学语文教学,不是按照德育知识和德育能力发展序列来组织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的,只能根据学生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发展序列的认知结构,根据具体教学内容中德育因素的具体特点,随机进行。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领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落花生》这篇课文借“它的果实埋在地里——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这句话向学生昭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个道理。
2.2 德育教学贯穿教学过程始终。
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贯穿语文教学过程始终,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是渗透理论,即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第二是指向理论,即教学过程的每一步都指向课文结尾或总结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在讲授《詹天佑》一文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最好用渗透理论。课文第三段写饱受帝国主义欺凌的中国工程师詹天佑不怕帝国主义国家的嘲笑,敢于接受这项艰巨的任务,为中国人民“争了一口气”,不正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吗?教师在导读第三段时,要结合每一段的具体内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在导读第四自然段“勘测线路”时,可引导学生学习詹天佑对工作严肃认真遇困难身先士卒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在导读第五、第六自然段“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领悟詹天佑高超的智慧卓越的才能和独特的创举,进一步感受支配詹天佑行为的强大动力——对祖国衷心地热爱。
3.德育在小学语文中的情感体验
语文教学改革似乎越改越让人感到困惑,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的确体现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体现了时代的特点,但要真正实行起来,怕的不是那么容易。一个语文教师从事语文教学三十年,要经历多少次的教学改革很难有个准。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既然是科学,就应该有它自身的客观规律。遵循规律,按照语文自身的特点,进行语文教学是天经地义的。但从语文教学的实践来看,语文教学的现状确是令人堪忧。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真让人感到语文教学的路啊,越走越窄。
看看语文教学的现状如何:语文课堂上有几个学生能够坚持45分钟认真听课或者积极主动参与语文活动的?教师辛辛苦苦,却是吃力不讨好。原因是什么呢?明眼人一看就清楚。都是考试惹的祸。学生都知道老师教的内容考试很少考,甚至根本就考不到。笔者曾经有过深切的体会。有一个学期三次考试,考前为学生做辅导,提一些重点,我煞有介事地说,凡是背诵的课文都要认真准备,重点段落要背上,学生是听了我的话,认真复习,可是考试时却一点也没有考课本中的重点内容。评讲试卷时,我非常抱歉地对学生说,老师的功力还不够,下一次老师一定好好准备,尽量靠近考试题目。第二次考试之前,我真的下了一番工夫,把名篇名句弄得滚瓜烂熟,学生也准备很充分,可是考试时,一题也没有碰上,我又一次汗颜。第三次考试我仍然指导学生突出重点,好好预习,并和学生打赌说,《兰亭集序》肯定考,因为是期末考试,又是最近刚刚结束的课文,你说他不考名篇又考什么呢?可是事实上真是没有考到。一次又一次地在学生面前失灵,一次又一次地说话不算数,学生还怎么听你的?问出卷老师是怎么回事,答曰:模拟高考。平时默记多少个名句,可高考突然来个“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学生怎能回答得了?以前考名句是接续上句或者填写下句,学生根据上下句的提示,可以展开回忆联想,而现在却把上下两句话抽出来让学生默写,这有一定难度。高考这样考倒也罢了,最不应该的是,平时语文训练也一律模拟高考,并不注重书本知识的考查。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急功近利,学生不注重课本学习,大家千军万马瞄准高考,向高考冲刺,结果是语文课变成了模拟高考习题课,自觉的学生还能跟着老师,钻研课文,有的学生根本不听语文课。他们认为,听也没有多少效果,还不如到时候碰碰运气,能考多少是多少。但领导却要你拿出成绩来,你没有出色的考试成绩,你怎么能得到教学奖金?最终受苦的还是语文老师。
虽然从理论上讲,教学评估要重结果更重过程,但现实是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在一些人看来,学生分数高,老师就是有水平,学生分数低,就是老师无能。不是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教师吗?
有的领导甚至认为,你第一次比别的老师人平分少了0.1分,下一次你还少0.1分,这不是你老师的责任是谁的责任呢?语文教学变成了行政干预,什么都要统一,有的单位还搞什么“四备”、“五步”、“六统一”,试问在这样的背景下,老师还有什么创造性可言呢?
考试方式和教学评估的滞后严重地阻碍了语文教学的发展,束缚了语文教师的手脚,使本应生动活泼的语文教学变成机械的试题训练,枯燥无味。有一句话形容现今的语文教学现状非常贴切:素质教育烘烘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放眼看看今天的教育教学管理,公开场合高唱减轻学生负担,私下里却拼命地忙应试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一位分管教学的领导直言不讳地说,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并不矛盾,应试教育搞好了,就是最好的素质教育。没有成绩,没有升学率,你素质教育再好也不行。更有甚者,竟裸地说,要放心大胆地抓升学率。如此,还有什么语文教学的改革可言?还谈什么终身教育,可持续发展?
不错,课程是要改革,教学方式也应该与培养现代化的人才相适应。理论,谁都能说上一大套,可就是实践中不能很好地贯彻落实。一会儿学洋思“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创立的教学模式),一会儿又学衡水“三变五让”(湖北省衡水中学的教学模式),红头文件发了,检查组也派了,年终总是取得了重大成果。可放眼语文教学现实,还不是依然故我?谁要是相信文件上讲的那一套,那你才傻冒呢!你的考分不如人,就有叫你走人的危险。为了生存,语文教师不得不巧于应付,上面检查了,就来素质教育,检查一走,赶忙忙应试。眼睛一睁,忙到熄灯。竞争成了教师的紧箍咒,最苦的恐怕还是学生。诸位有没有发现,减轻学生的负担喊得震天响,学生的负担减轻了没有?结果是学生的书包越来越沉。三番五次地号召不准乱定教辅用书,可上级命令你购买的复习资料,你能顶住?
什么都要行政命令,什么都要统一,结果遭殃的是语文教学,受苦的是广大的语文教师。
二、预约考试系统的开发与设计
1.相关技术基于B/S的三层体系结构。基于网络的预约考试系统不断改革和创新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由早期的C/S模式逐渐发展为成熟的B/S模式。基于B/S模式的在线考试系统,客户端不需要额外安装任何软件,利用浏览器即可完成考试。启动下载到浏览器的ActiveX控件,可实时控制考生的考试时间以及交卷等操作,实现了客户端的“零”安装。若需要更新或升级系统,操作服务器即可完成,实现了系统正常维护的极简化和较好的可移植性。基于B/S的在线考试系统开发一般多采用ASP.NET和SQLServer等技术。ASP开发技术是在线考试系统的核心。ASP.NET是基于.NET的环境,是建立动态网站和WEB应用程序的最佳选择。ASP.NET有利于实现分布式数据库的管理,并提供平台的互用性以及可伸缩的数据访问,通过数据控件中的封装功能,可以灵活地控制数据。SQL,全称为StructuredQueryLanguage,是介于关系代数与关系演算之间的结构化查询语言。它的主要功能不仅仅是查询,还包括定义、修改以及控制等。作为一种功能超强的分布式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具备如下优点:第一,允许直接在高层的数据结构的执行操作,而不需要指定和了解数据的存放方法;第二,可用于任何用户的DB活动模型,比如数据库管理员、应用程序员、系统管理员、决策支持系统人员等类型的终端用户;第三,SQL是所有关系数据库的公共语言,用SQL编写的任何程序都是可以移植的。2.预约考试业务流程设计预约考试的过程中,考试组织者是为考生考试提供服务,而不再是考试的主导方。考试组织者首先要制订预约考试的整体计划,包括考试科目对应的题库、考核方式、时间周期、考点设置,通过各种平台渠道向社会公布考试信息。考生在考试计划成功后,通过预约考试相关平台进行预约,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考试地点、考试时间以及场次。考生报名预约结束后,考试组织部门根据报名情况,进行考场编排和考试具体事项准备。考试组织者在考试结束后,回收答卷数据,组织评阅,生成成绩,并将成绩对外,考生可以通过查询系统进行查询。3.预约考试系统功能模块设计预约考试系统功能模块分为:预约报考子系统、网络缴费子系统、题库子系统以及考试子系统[4]。实现考生自助预约报考是预约子系统的主要功能。因此,系统要提供简单方便的用户登录界面、预约考试资源设置情况查询和合理高效的报考资格审查等操作。网上缴费子系统通过实现网上支付,方便学生预约考试费用的缴纳。题库子系统是预约考试得以多批次进行的重要前提,主要对各考试科目的试题进行管理,根据组卷策略和要求,随机抽取试题组成试卷。题库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包括系统管理、试题管理、组卷策略、试卷合成、试卷。考试子系统是预约考试的最终实现平台。按功能需求不同,该系统应包括考试管理与组织、考生考试答题、考试阅卷组织、数据统计管理等模块。主要完成考试过程控制,组织教师阅卷,利用数据库技术完成考生数据的存储、导出,保证数据的安全、完整。
教育科研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办学水平的具体体现.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在服务学校教育改革发展决策、开展教学研究、总结推广教学成果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作为大学办学的主体,教师的科研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办学水平,因此,培养“科研型”教师,提高大学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和科研能力并促进其专业成长.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意义重大。
在前一阶段地方高校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活动中,高等教育研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承担的工作出发,提出以课题研究为实践活动载体,努力构建学校发展的支撑体系,提高服务发展的能力水平。通过运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学校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工作的现状,了解教师的真实想法和建议.以期找准影响和制约地方高校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为学校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决策依据。
一、问卷调查总体情况
本案例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地方本科院校。调查对象为教学部门和管理部门的教职工。其占全校专任教师总数59.8%。调查对象职称结构分布情况如图l所示,其中担任行政职务的有18.5%,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的占29.8%。共发放问卷313份,回收答卷284份,有效问卷27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8%调查内容主要围绕“教师教育科研的能力”、“教育科研的价值”、“教育科研意识”、“教育科研选题和方向”、“当前制约地方高校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的主要因素”和“地方高校教育科研工作应重点解决哪些问题”等方面展开,共设有13个选择题,1个开放性问题。在回收的284份问卷中,有116~q问卷就如何进一步加强教育科研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参与人数占42.2%(以有效问卷为基数)。
1.教师教育科研的能力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职称结构、教学管理工作对教育科研能力存在影响。从职称结构与参与课题研究情况看,如图1所示,在省级或校级课题中,负责人是教授或副教授的比例远高于讲师、助教,其中教授、副教授分别有60.O%和29.5%主持省级课题,讲师、助教分别只有6.1%和6.7%,这反映出教育科研与教师的成长密切相关。青年教师在成长中参与科研活动,可以积累经验、打下研究基础。27.2%的讲师和45.6%的助教未参与课题研究.反映出这部分青年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尚未形成、经验欠缺。这就要求注重对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科带头人的引领,形成研究团队。
调查显示了担任教学管理工作与教育科研的关系。29.8%的从事教学管理人员中。包括有院系主任、教研室(实验室)主任和专兼职教学管理人员,承担或参与各类课题研究的比例均高于总体水平,如图2所示。这一数据反映出他们在教学管理中关注问题、善于探究。
针对“您在教育科研方面有什么成果?”的问题。有29.1%被调查者回答“没有教科研成果或发表过文章”.这其中讲师占33.8%、助教占55%,如图3所示。这说明地方高校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还比较薄弱。教育科研成果太少,已成为影响地方高校教师教育科研素质的重要因素。
针对目前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的积极性.6.9%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和教学研
2.教育科研的价值认识
对于“您认为所承担的研究是否具有针对性,能解决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或对教学改革有积极作用?”“您所取得的成果能否得到推广运用,发挥出示范作用?”的问题,70.9%的被调查者认为“所承担的研究具有针对性。能解决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或对教学改革有促进作用”,52.7%的被调查者认为“所取得的成果能够得到推广运用.发挥出示范作用”。这组数据说明大多数教师能够真正认识到开展科研对学校的发展和对提高自身水平及教学质量的意义。
3.教育科研的影响因素
针对“制约地方高校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的主要因素”这一问题。61.5%的被调查者认为“教学任务繁重”是制约他们教育科研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49.8%的被调查者指出“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也是制约教育科研的主要因素:47.6%的被调查者认为“缺少学术带头人和课题组织者”。从总体情况来看,影响教育科研的主要因素的前三位依次为:教学任务繁重、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缺少学术带头人和课题组织者。由于没有时间对实证资料收集整理.加之学校在教育科研工作量计算、教育科研和教学成果奖励政策等方面对教育科研工作激励作用不够.难以调动广大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和开展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再者在组织和实施过程中、很多教师常常是单兵作战,如何把想法付诸行动,困难重重。
4.教育科研的保障条件。
如何处理好教学与教育科研的关系.结合教学进行教育科研?针对“地方高校教育科研工作应重点解决哪些问题”,61.5%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加大教育科研资助力度;56%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完善激励机制:另有55.6%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加强研究团队建设。
在教育科研管理和指导方面,调查显示,62.5%的被调查者认为“课题指南对教育科研选题有指导作用”;7.3%的被调查者认为“没有作用”;而30.2%的被调查者表示“没有看到,说不清楚”。51.6%的被调查者认为《高教研究》和《高教信息》以及网站平台对开展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有帮助:¨.6%的被调查者认为“没什么作用”:36.7%的被调查者“没有看过,不知道”。69.8%的被调查者了解我校现有的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项目申报的途径;有30.2%的被调查者表示“不了解”。这组数据说明,大多数教师在开展教育科研时需要一些指导和帮助。作为教育科研管理部门,应科学规划和引导。
二、教育科研现状:不容乐观
从以上调查结果显示,地方高校教师教育科研不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都还滞后于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步伐,教师教育科研现状不容乐观,问卷反映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教育科研能力不强。
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不强主要表现为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滞后.教育理论素养不高,问题与研究意识比较淡薄,导致开展教育科研的能力欠缺。
2.教育科研氛围不浓。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加之教育科研与教师职称晋升方面的政策失衡。不少教师认为教学是最重要的.课堂教学是硬任务,教育科研是软指标,另有部分人认为在高校扩招之后,教学任务繁重,教学工作量大,相当多的教师整天陷于备课、上课等具体的教学事务中,无暇从事教育科研工作,因此对教育科研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广泛参与性。
3.教育科研意识淡薄。
教育科研意识的强弱与教师对教育科研价值的认识及自身教育科研素质紧密相关。虽然大多数教师能够认识到教育科研价值和实践意义,但在观念上仍存在着忽视教育科研的现象,认为教育科研属于教学行为,教育科研无非搞些教学改革,与“科研”没有关系,仅在晋升职称时要开具从事教研的证明时才给予关注。有的认为工科院校做教育科研难以形成一定的水平.认为其取得成果的学术价值、社会价值或实践意义比不上自然科学研究。
4.教育科研保障条件不够。
教育科研保障条件包括经费的投入,相关制度与激励机制等。良好的条件是教育科研顺利进行的保障。现实中存在的科研经费欠缺、制度不完善、激励机制不健全等严重影响了学校教育科研的顺利开展,对于学校整体水平的提升影响很大。
三、思考和认识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因素.地方高校教育科研实力普遍还不够强。随着“质量工程”的提出和实施,指导和推动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实践、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高校自身发展都要求地方高校加强教育科研。而教育科研是一项长期的艰苦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何改善地方高校教育科研现状,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的积极性,笔者认为可以从学校和教师自身两个角度人手。
1.正确认识教育科研的重要意义。
地方高校教育科研的定位要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学校要正确认识教育科研的重要意义,通过教育科研,促进教学改革。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科研工作,树立“科研兴校”的思想.将教育科研与科研同等看待。并将教育科研列入学校发展规划,并由校领导负责将具体落实到学校工作计划中去,从制度上加以保障。
2.加大经费投入、加强教育科研资助力度。
地方高校多是教学型高校,在工作中强调以教学为中心.虽然也能够认识到教育科研对于促进教学以及提升办学水平的积极作用,但是能够用于教育科研的经费在学校总支出中的比例还是很少的,加之由于实力有限,获得高级别的项目不多,这就容易使得一些具有科研和教改价值的项目无法正常实施,因此在教育科研项目上要有专项和充足的经费加以保障。
3.完善对教育科研工作的激励机制、评价机制。
教育科研工作的激励机制.主要包括对教育科研工
作及其研究成果转化的政策性支持、制度性奖励和宣传推广工作。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在了解制约学校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的主要因素后.需要清理和修订现有的规章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教育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为教育科研培育良好的政策环境。将教师教育科研与院系考核、教研组考核、教师评聘挂钩;可以设立青年基金项目,鼓励扶持青年教师成为研究者。培养研究型教师:通过组织开展“教学示范”、“论文评选”、“成果表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多方面展示教师的科研能力;同时给予积极参与科研活动或科研成果突出的教师相应的奖励,从而产生一定的导向作用。
4.不断充实和强化教育科研工作体系.完善教育科研工作体系。
教育科研工作离不开规划和引导.我们要逐步实行课题分层分级管理,加强课题校院(系)二级管理、过程管理,健全从学校到二级单位的教育科研网络.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形成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教育科研队伍.加强应用研究。作为课题管理部门,要不断加强对课题研究的规划。必要时实施“一对一”的课题指导计划,不断提高服务教育教学改革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发展教育科研机构,加强基础研究,教育科研与教学改革、学术与应用逐步实现一体化.在服务教育决策、组织教改实验、开展教学研究、总结推广教学成果、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教育改革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5.提高教育科研能力是高校教师必备的素质
从教师角度来讲,要确立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制订专业发展规划。增强开展研究的自觉性。要将教育科研看成是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不仅是教育者,还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既是专业业务尖子,体现学科专业化,又要具备教育科学素养。在教学中高校教师应提高研究意识,注重自身科研素质的提高,具体来说:
(1)树立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思想。大学作为一个文化实体和学术组织,其特点是以高深知识的继承、传播、发展、转化和利用为核心而建立起来的有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独特机构。教学与科研作为大学的两大基本职能,两者不能相脱离。教师要打破纯教书的传统思想,应做“善于思考的实践者”,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深刻、严谨的思考,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积极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在科研上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将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统一起来,通过科研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应该说上个世纪的语文教育病得不轻,但更严重的是身在其中的语文教师们却毫不知情,还自我感觉良好地以为“寡人无疾”,因为这场论争是由语文教育界的发起的。至于问题的症结,笔者以为并不在语文教学技术层面的落后,因为其他学科诸如数理化政史地等,它们同样是采取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但并没有遭受发难,何况我们语文教师已经在尝试各种花样翻新的教学形式的突破。如果把教学行为理解成是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有机组合的话,我们并没在教学形式上出大问题(所谓“训诲型”“传授型”“对话型”,笔者以为这只是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而非根本上解决语文教育弊端的症结所在,因为内容决定形式),那么问题只能是出在教学内容上了。
一、关于语文知识的几个重要概念
皮连生把知识定义为“个人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学习及其组织。被储存于个人内,即为个人知识。通过书本或其他媒介储存于个人外,即为人类知识。广义的知识观已将(狭义的)知识、技能与策略融为一体了”。在前人的基础上,王荣生在其论文中,把语文知识的主体界定为“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并且结合阿普尔的说法,将纳入语文科课程与教学的知识,称为学校语文知识,或者“(狭义)语文知识”,即所谓的“语文基础知识”。韩雪屏在《审视语文课程的知识基础》一文中,曾将知识分为三类: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其中,陈述性知识主要反映事物的状态、内容及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它主要用来描述一个事实或陈述一种观点,因此又称为描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主要反映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骤,用来说明学习者“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它实质上是一套关于办事的操作步骤和过程,主要用于对办事的实际操作,因此也称为操作性知识、步骤性知识或过程性知识。而策略性知识是指获得知识的方法和策略,也就是关于认知的认知(元认知)。这种从性质角度来划分知识的方法,将为本文论述时所采用。
二、语文知识的现状
我们现在传授给学生的语文知识,基本都是陈述性知识,即陈述一些客观事实,然后让学生去记忆、背诵,这样的语文课堂难免就会变成“一言堂”之下的“满堂灌”了。通过对语文知识现状的分析与总结,我们发现现在的学校语文知识呈现以下特征。
1.知识内容的无序与泛化
(1)语文知识如语音、词汇、修辞等,从小学讲到初中,从初中讲到高中,翻来覆去地折腾,美其名日“螺旋式上升”。其实,就是无意义、低水平、低层次的重复。而字词句篇的知识积累一直是处于杂乱无序状态,小学、初中、高中没有明确的梯级分工,尤其缺乏量的积累和质的规定性。
(2)没有将语法和修辞等课程知识教学化,只是直接照搬现代汉语知识。
(3)新课程标准中没有将知识点细化和具体化,这意味着经验、体验、方法、态度、过程、能力等都可以是知识,这其实是对学校语文知识概念的模糊不清所致,都是知识其实就是没知识。
2.知识类型的有限与虚化
(1)将语文知识等同于语文基础知识,而语文基础知识基本上只是“字词句篇语修逻常”知识的堆砌,而这些知识主要是静态的封闭的陈述性知识。
(2)课程大纲中的语文知识是为课程教材服务的,如“了解课本涉及的重要作家和作品知识”,课本是否能涉及所有应该掌握和识记的经典名家名作?
(3)语文知识如“语修逻常”等都只是统领在文法之下,为读文和作文服务,而能够帮助欣赏文章的最新的文学理论知识和如何作文、如何修改的策略性知识一直没有很好地进入语文课程。
(4)听说读写的策略性知识缺乏。
三、语文知识的建构
问题的症结已经找到,那么如何突破重围?我的回答是在课程论基础上加快对语文知识进行科学而合理的建构。
1.课程内容的建设,首先要有科学的课程目标作为指引,“课程目标不应模糊和笼统,而应具有具体化和标准化的特性。课程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基本依据。”这需要教育部门能够在多元视野下,在对别国母语知识教学的规律总结下,制订出适合汉语语言规律与特点的课程目标。
2.语文知识的附着载体可以尝试打破当前单一的选文模式,让选文统属于语文知识,选文无非只是个例子,只要发挥其对语文知识的体现功能即可,让教师从海量的选文中真正得以解放出来。
3.将课程内容教材化、教材内容课程化。课程内容,课程论研究中一般称为“课程要素”,指特定形态的课程中学生需要学习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故而所设计的语文知识应该包括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三者不可偏废。
农村教育服务是中央政府转移支付中的主要对象之一,地方依靠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来填补地方财政以及服务提供中的具体缺口。由于中央政府的指令加上不断增加的转移支付,农村教育服务的预算急剧上升。1998-2004年,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全部预算拨款从325亿增长到1326亿元,所占该阶段全部教育资金比重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不足53%增加到2004年的80%以上。对所有教育的全部预算拨款从1998年的1340亿增加到2005年的近4000亿元。而在增加的2630亿元中,仅有120亿元来自中央政府,其余都是来自地方政府的预算。规定地方政府要增加支出,并通过具体的农村教育服务项目来填补服务部门之间的差距,这种方法还是存在一定局限性。尽管最近的两个五年计划都将加强教育作为重点,但从1998年到2005年,中央政府自己预算中对教育的投入占全部支出的比重却是逐年下降的,从将近4%下降到不足3%。
地方县一级政府负担着农村发展和减贫的重任,这些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为了可以顺利执行这重要的职责,强化县级政府的管理是加强农村服务的关键。农村教育服务的分配以县为主的改革,加上农村税费改革,从2001年开始农村基础教育的责任也从乡镇一级转移到县一级。还有许多职能部门的“垂直化管理”正在进行中,将农村教育服务从乡镇归到县级政府管理。自农村税费改革以来,乡镇和行政村开始大幅合并。尽管这些改革有助于减少农村教育经常性开支,但在短期内却可能对服务的供给产生不利影响。县一级政府对农村教育服务起着决定作用,主要负责制订计划和预算,对学校的日常工作、校长的任命和评估、教师的聘任及晋职进行监督,还有学校设施的维护和建设,监督义务教育入学率目标是否达到等。当然,具体的实施执行,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做法,取决于上一级政府如何对下一级政府进行职能分配。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与国际接轨,劳动力市场日益完善,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出路必然趋于多样化。有的要就业,有的要继续深造。在就业的群体中,有的是定向培养,有的是在劳动力市场选择就业机会,有的则是准备自我创业。这就导致对培养目标的要求不一致,多样化。对于市场经济转轨我国来说,创业能力为高校毕业生经济独立提供了最大的潜力。因此,培养高校学生的创业能力,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我国高教育人才的一个重要特征。
一、充分认识在高等教育中加强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1.开展创业教育对创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知识经济、提高综合国力起着关键作用。
当今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科学技术的竞争。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电子计算机已广泛应用,开始了信息技术、智能模拟和微电子多媒体时代。随着发达国家在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空间开发技术和海洋开发技术等六大高新技术领域的发展,一大批高新技术群已相继出现,并揭开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的时代的序幕,使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经济关系和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不仅带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辐射、拉动其他产业,而且对综合国力的提高起着关键作用。
我国面临着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产业结构正在进行调整。产业结构调整,意味着原有的许多行业发生萎缩甚至消失,而新兴的一些行业、产业必将迅速崛起。这些新兴的行业产业需要以知识为基本要素。开展创业教育就是在知识经济领域中考虑创业。把知识当作一种资源,用知识去开发知识资源,把知识的产生、传播、应用,作为经济增长和创建行业的基本思想。知识经济时代,财富形成不再仅仅取决于对现有可利用资源的有效配置,而更重要的取决于人类对自身智力的开发,如对知识不断更新,对技术不断创新。也就是说,财富不再单纯地得自已经充分了解并占有的东西,即不取决于已有的知识,而越来越得自那些尚属于未知的东西还不能充分了解并占有的东西。
2.开展创业教育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从整体上把民族素质提高到新水平的基本保证。
目前,我国大学生入学率在10%以下就已出现了就业的瓶颈效应,如果高等教育大众化,意味着入学率增加到15%,这势必给大学生就业带来更大的难度。因此,没有创业教育作支持,学生就业问题将无法解决,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将失去意义。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困难表面看是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产业结构不合理造成的,实际上反映了高等教育内部的问题,需要在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改革,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择业能力、适应能力。工业社会的就业岗位在计划经济时期是一个固定的常数,有多少个岗位用人、用多少人,每年按计划分配,培养人数和用人正好吻合。但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用人单位是一个变数,只要通过开发,就会出现社会需要的新岗位,就会扩大就业人数。而开发就业岗位靠具有创业能力的人才的努力。大学创业教育能成为创建新的产业、行业、扩大就业岗位的源头和基地。可以说,开展创业教育具有一石三鸟、带动教育和社会整体发展的作用。
二、开展创业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首先,创业教育必须着重于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创业成就的大小,除环境和机遇之外,就创业者主体而言主要与两个要素有关。一个是智力发达程度,另一个是创造性人格。创造性人格强调个体创造行为中的人格因素所起的作用,是由动机、兴趣、信念、性格、气质、能力等多种心理因素构成的有机整体。这些因素在创造性个体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也是创业人才成长中所需要培养的因素。
创业教育应首先考虑培养创造动机、创造意识。即培养创造意识,把创造看成是生活中所必需。一个人总想做点什么,只有发现点新东西,解决点新问题,头脑运转得力,他才心满意足。与创造意识紧密相联系的是创造动机,动机是创造活动中的重要心理因素,动机越强烈,效果越显著。创造意识、创造动机是创业的前提条件。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锐性、独创性是创业人才的特点,在这些综合利用特点上须表现出不为陈规旧俗束缚,能随机应变,充分发挥创造性,对变化着的外部条件能够适应,能摆脱惯性,改变定势;还能从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那些不属于已有知识和观念范围内的东西。迫寻可能的世界,探索未知是创业人才所应具有的品格。
其次,创业教育必须以素质教育和智能教育为基础。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智能教育的深入和具体化。创业需要综合素质,特别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因此,创业教育是建立在素质教育基础上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创业又是一种创新,需要有智慧、视野开阔、知识面广泛,既懂专业知识,又有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管理知识,能够进行决策选择、运筹帷幄,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合作精神的人来实现。具有创业能力的人是兼具管理者、发明家、社会活动家角色。
创业教育可融会在素质教育、智能教育之中。应把对创业人才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作为一种具体、特殊的教育模式进行研究,从而使大学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得到深入和具体化。要使学生学会怎样做、和谁做方面的知识。知识经济时代,要让学生学会是什么、为什么的知识,而且还要学会如何做、和谁做的知识。前两种知识是可符号化的知识,是人的外在化了的知识,后两种知识是不能文字化的诀窍类的知识,是人的内在化了的知识。进行这四种知识的教育将会克服传统知识教育的片面性,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里需特别突出知识学习的广泛性、和别人合作的学习。我们可以从创业的典型代表比尔·盖茨的忠告中得到启示,他说:你先拿到一本书阅读或学会许多门功课并不能成功,你需要与他人一起学习。知识的获得必须是宽广的,但有时也要有深入挖掘,对任何一种课程都应很感兴趣。高中与大学教育为学生们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学习宽广课程范畴,同时也让我们有机会与别的同学一起完成课业,让我们有第一手的经验了解团队合作所能达到的力量。培养学生广泛的知识学习兴趣、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这是创业教育的基本特征。
再次,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必须重在培养学生的完整经验,这是培养和提高理解能力的基础。现代社会需要高新技术人才,因而在大学教育中专业性很强,专注于知识传授、技能训练,这就造成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专业化的分裂,使人在各自特殊的狭隘的专业化中工作,使得生活不完整。过于专门的教育训练,又使学生无法扩展自己的经验,容易接受片面知识而缺乏真正意义的理解。理解是需要有完整的经验作支撑的,课程应着眼于建构学生完整的经验,这不仅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创业能力培养的需要。 (下转封三)(上接第162页)
1、"反思探究型"语文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
2、"反思探究型"语文教学模式的理论思考
3、"反思探究型"语文教学模式的实践初探
"反思探究型"语文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的智力、能力得到进1步的发展,其意志品质、自主精神、问题意识、学习方法和创新能力得到进1步的升华。针对这1问题,笔者在教学中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结合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灵活运用我校构建的"反思探究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反思、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创新等终身受益的东西。
1、"反思探究型"语文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
"反思探究型"语文教学模式,是1种在反思分析前提下进行探究尝试获取知识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此当中,反思性分析和探究性常识是分不开的。有反思的介入才有"问题"的发生,才有师生对问题的进1步追究。也正因为"探究"时时随着"反思","探究"才能得以持续;而"反思"由于是"探究"的需要,迫使"反思"必须贯穿于始终。在教学中,有两种反思探究活动并存,既有教师对教学的反思,又有学生对学习的反思。师生通过反思性分析发现问题,并在教学活动中尝试探究解题的策略,以便及时地对教和学做出合适的调整和修改。这种师生以研究者的心态不断地回顾、解惑和创造的过程,就是"反思探究教学"。
据此,本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是:反思??问题??尝试。这1流程不象其它教学流程那样1次性地贯穿于始终,而是在教学过程中循环往复、多次出现,重复渗透于每1个教学环节,迂回循环于每1个教学层次。由此而构成的教学基本环节是:问题导引??自主尝试??交流研讨??拓展深化。本教学模式既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揭示语文教学的1般结构和特点,又体现了"主动参与、创新学习"教学的鲜明个性,着眼于学生主体的发展。同时,它又不拘泥于某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对模式中的各环节进行灵活性的删调、增补。但是不论教学环节如何变化,"反思??问题??尝试"这个基本流程都会反复循环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2、"反思探究型"语文教学模式的理论思考
"反思探究"是1种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式。它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为核心,以探索为主线,以创新为目标,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的1种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活动。
所谓"反思",就是回过头来思考,即对自己做过的、学过的东西进行再思考。如刚才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对(不对)?如果错了,错在哪里?如果对了,还有什么别的(更好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做这种引导,学生根据这种引导进行反省,就是反思。学生扪心自问、独立思考也是在反思;教师运用变式、举1反3,是在促进学生反思。这种反思与回想联想、自我剖析是紧密地联系在1起的。同时,对别人思考过的东西和现有的结论进行思考,并发现自己的独特见解或对别人不同的见解进行反驳,也是1种反思。教师鼓励学生凡事都要问1个为什么,并且力图从别人观点和方法中找出漏洞和缺陷,就是1种反思性的教学。
反思具有的强烈的批判性。对自己做过的、学过的、想过的进行反思,为的是从中找出经验和教训。找出经验是为了今后取得更好的经验,找出教训是为了避免今后重蹈覆辙,两者都是为了超越自身。或者借助别人的观点和方法,启发自己提出独特见解,这是为了超越对方。因此,反思是1种具有批判性,也有创造性的活动。创造性不能凭空而来,是建立在对旧东西的超越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对旧东西的批判以及不断超越的愿望和行动,就不可能有什么创造。
而"探究"则是在"反思"的基础上进行的。"反思"是导致问题的发生,"探究"是为了澄清问题的所在,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它包括创造性想象和前瞻性思维,也包含"反思"在其中,两者相互依存,循环互动。如果只"探究",不"反思",那么这种探究只是形式上的探究、假的探究,是教学改革中的误区,正是我们把"反思"与"探究"连用的意图所在。
由于"反思探究"是1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先导,改变以往的教学行为,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它特别强调"自主"和"创造"。"自主",就是教师专业自主,减少对教参和课本的依赖,自己思考设计教学过程,对教材分析有自己的见解,并赋予学生自主发展的机会,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创造",就是要转变课堂教学观,从预定的教案剧转向滚动的真实的课堂。关注课堂教学的动态性和不可预料因素,及时捕捉学生的创新火花,超越标准答案,标准不是唯1,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容忍错误和不同。
3、"反思探究型"语文教学模式的实践初探
1、问题导引。本环节是进入新课后师生通过反思发现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实践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提问题的兴趣。同时,教师还可通过适时的提问启发学生思考,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质疑能力,而不是单纯为了获得特定的答案。
比如,教学《草船借箭》1课,我紧紧抓住"神机妙算"1词引发问题情境,提出质疑:诸葛亮敢于草船借箭是由于他的"神机妙算",这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反思:它妙算到了什么?他的妙算正确吗?为什么他能够神机妙算?……在这里,学生开始会经历这样1个过程:发现不了什么问题发现大量"问题"(无价值的)发现1些问题(有价值的)。无论怎样,教师都应予以保护。重要的是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质疑的方法,懂得发现问题的技能技巧。鼓励学生向教师挑战,敢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和观点;鼓励学生向课本挑战,敢于提出与课本不同的看法;鼓励学生向权威挑战,敢于质疑权威的结论。可以说,师生通过反思导引问题的出现,使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是创新学习的起点。
2、自主尝试。问题导引后,自主尝试是本模式的关键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深入思考,认真推理,得出结论。1般要求是:带着问题1边读、1边想、1边画出不懂得字、词、句和可能又出现的新问题,并由自己尝试释题。如《白杨》1文,教学时我要求学生思考:白杨有哪些生长特点?让学生通过读课文理解白杨的正直高大、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等特点,并通过推理认识:"爸爸"介绍白杨,是借以表达自己服从祖国需要、为建设边疆作贡献的志向以及希望子女也能扎根边疆的心愿。
当学生自主尝试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裕的时间和空间,要给予适当的指导以及提示与问题有关的材料(如准备性练习、补充性小知识或教材的重点章节等)。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4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让学生思考:大人能几次碰墙壁,可能发生吗?如若不是,这句子的含义是什么?同时,向学生交待文章的时代背景,让学生联系鲁迅先生当时的处境去理解这1含义深刻的句子。这样,学生的自主尝试才能获得成功。
3、交流研讨。这1环节包括两个层次,1是让学生汇报、谈论上1节自主尝试的结果,找出难点、疑点集体讨论。2是教师根据研讨情况,对学生的尝试作出评价、总结,并对学法进行归纳和指导。
中职校在历经由计划向并轨的变革后迎来了又一新的挑战。它一方面有利地推动了中职教育的发展,给中职学校的生存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另一方面,也给中职学校提出了许多亟待解决的新课题。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形势,怎样才能使中职语文教学走出“教师难教、学生厌学”的困境,是我们每一位中职语文教师都必须思考的问题。中职语文教学应依照中职学校办学方针,打破传统观念上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从教材教法上进行大胆的革新,将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知识技能培养紧密地结合起来,探索出一条适应新形势发展的中职语文教学新路。
一、结合中职培养目标,强调语文教学的实用性和技能性
中职校培养的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大都要到生产第一线,从事技术型的生产劳动。因此,语文学科教育目标也应与中职生的正确定位相结合,重点突出语文课教学的实用性、技能性。
1.加大口语实训,培养学生的“动口”能力
中职生在校学习两年后必将面临就业的选择,如何在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抢占先机,学会推销自己,在面试的第一关就给用人单位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是其社交能力强弱的充分体现。而良好社交能力的基础是语言,“语言是一种工具,就个人说,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就人与人的关系说,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语言的表达能力,并非是人人都具有的天赋,除了极少数人似乎是天生的伶牙利齿外,绝大部分人是要通过后天的努力才能锻炼出来的。目前大多数的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课堂仍延续着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很少有甚至几乎没有时间“讲”,毕业后不少学生在人稍多的场合就产生惧怕心理,不敢发言,或者说话语无伦次,自相矛盾,不能准确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今天我们有必要改变传统的“灌输”模式,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也来讲讲,老师来当一当听众。不管学生讲得好次,总之,通过讲,锻炼学生的胆量和口才。尤其是对那些来自农村边远山区,性格内向且又少言寡语的学生来说,让他们能够开口大声说话,学会自如地表达内心所想,也是培养和提高其语文能力的一条重要通道。表面看来“说话”很简单,但实际却包含逻辑思维、判断理解、临场应变等诸多因素。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有必要加大口语实训,以此来训练学生语言组织和口语表达的能力。
2.注重学生“听力”培养
“接受和发表,表现在口头是听(听人说)和说(自己说),表现在书面上是读和写。在接受方面,听和读同样重要。所以,听说读写缺一不可,这是生活的需要也是工作的需要。”可见,在让学生灵活运用语文技能的过程中,不可忽视其听力培养,要重点培养他们的接受能力。对于经过两年职业培训后踏入社会的中职生来说,“听力”不仅是指听到与否,更重要的是听懂与否。在实际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同一件事用同样的语音、语调在班级反复说了好几遍,但却还是有同学听到了,却没听懂,严重的还会出现指鹿为马、大相径庭的现象。为此,我们可以多开展对话、演讲、解说、讨论、答辩等口语训练活动,强化“听力”训练。
3.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
语文教学的目的,一是教会学生自己能看书读书,不断汲取精神养料;二是要教会学生把所想的东西用嘴用笔表达出来。理论基础偏低、实际操作能力较差是目前中职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尤为表现明显的是一年的语文课程学习后学生对动笔写作仍是望而生畏。导致这一现象长期存在的根源还是传统教学模式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轻实际动手能力,即写作能力的训练。如《应用文写作基础》课程的教学,过去我们只注重对学生进行一些写作方法和要求的理论讲解,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实际的写作指导和训练,从学生交上来的作业看,除常见的写作问题外,更多的是文体格式的不规范,这说明还是练习不够。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勿需对学生灌输太多高深的理论知识,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样写,尽可能的避免教师在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在台下听得云里雾里的现象。在“讲”的同时。多花一些时间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一些范文,再让学生动手写作,那怕是先“照葫芦画瓢”的仿写也行,目的是让学生从动笔开始学起。
4.引导学生进行课内外阅读,加强理解能力的培养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只有大量的阅读,才会见多识广。除了阅读教材上的文章,教师还可以找一些报刊杂志上的好文章印发给学生阅读,或者组织学生进行网上阅读,借助课外阅读视野和知识面的拓宽,采取小短文复述、故事情节概括陈述、用自己的话转换表述等方式进行训练。通过广泛的阅读和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和接受大量的知识信息,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二、调整教学内容,实现中职语文教学的专业化
中职教育强调的是专业化、技能化,所有课程都应围绕这一目的来开设,语文课也不例外。这就要求我们敢于在教材和教法上进行大担的创新和尝试,全方位的调整语文教学内容。
1.对现有语文教材内容作适当的调整
目前中职学校使用的教材,在很大程度上仍侧重于古今中外的文学篇章,体裁涉及面广,强调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操、审美情趣的熏陶及各种文学体裁的鉴赏,初衷是好的,但却与中职教学实际不相衔接。由于中职语文教学的时间仅为一年,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让语文基础普遍较差的学生全面地学好语文,确是件难事。因此,我们有必要结合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删去教材中的一些不适用的内容,少些生涩难懂、与学生们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没有多少关联的文言文,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的现代文上,尤其是中职生较为生疏和薄弱的说明文体上,因为说明文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的使用率是很高的,如商业营销中对产品的说明介绍;旅游行业对景物景点的解说;公关文秘对公司事务上传下达的书面材料等都离不开说明文写作。
2.根据专业培养需求,组织教师自己编写教材
不同专业的教材,内容及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如旅游专业可选一些介绍文物古迹、描写山川景物的游记体散文或说明文,内容上紧扣旅游专业知识,提高学生对一些历史知识、地理环境、人文景观的感知能力,并着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营销专业应以经济合同、产品推广说明、企划文案、市场调查报告的撰写为重点;企管专业则选用介绍企业文化、介绍企业发展的实用文,让学生懂得如何更好地宣传企业、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现代管理意识;财会专业应侧重于财经应用文的写作,如合同、条据、报单、财务分析报告等;文秘专业除学习各种实用文体的写作外,还要注重学生文学素养、审美能力的熏陶和培养,教材中就要多选一些脍炙人口的精品佳作。
三、大胆进行教法革新
1.树立教学民主思想,努力搭建沟通的平台
打破传统观念上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教师要从心理上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接受学生。从他们的实际出发,既不好高骛远,也不消极懈怠;鼓励学生提问、质疑,充分调动其参与意识;尽可能地将沟通“平台”延伸到课堂以外。将课堂延伸到户外、街道、商场等,让学生在实地参与中得到真实的体会和感受,从而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直观认识和理解。此外,还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安排一些简单的实际文体运用的现场模拟活动,如请柬的制作、大会发言、旅游景点解说、就业应聘、活动策划的草拟等,在活动进程中学会如何去接纳和帮助他人,增强了同学问的协作交流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