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环保建设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9-21 21:04:2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环保建设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环保建设论文

篇(1)

1.1景区公路建设的特点

森林旅游景区公路与普通公路在两者的要求和使用上有着许多不同点,景区公路为使旅客能够尽量地欣赏到沿线的风景,在线路的选择上多迂回曲折。在景区公路施工过程中,土石方多采用线外取土,以保护沿线生态环境为主,以减少对景区动植物资源的破坏。景区的交通量较小,但在可能出现大的车流量的节假日应控制好景区的游客量,保护好景区内人文古迹。景区公路内应尽量不设置大的桥涵,以盘山公路为主,利用好沿线风景,体现出动态的景观美。景区公路的设计车速较低,其设计时可以根据路段采用不同等级公路,同时结合交通量的要求,根据地形和环境情况考虑技术经济合理性,分段选用不同的设计技术指标。表1为景区公路与普通公路的不同点。

1.2景区公路建设的基本要求

1.2.1公路环境设计方面的要求

森林旅游景区的公路建设要将道路的周围环境纳入到设计之中,把景区高等级公路设计成立体多维的、全方位的,融环境科学、文化艺术于一体的绚丽多彩的带状公园。道路上的所有景物都应以浩瀚的林海为依托,把森林风光、险峻的地形、奇特的岩石、各种农田及居民区连成一体,构成一个既有带状线形系统,又有块状建筑群体的独特的自然景区。即以人工与自然的综合进行设计。在环境设计中,为了使路线及结构与周围环境相谐调,一般情况下桥梁的位置应服从路线线形的要求,桥型要与周围景观谐调一致,以实现路线整体化,把桥梁周围变成新的景区,如在深山峡谷区采用拱桥或悬索桥,给人以居高临下、气势磅礴之感;在开阔平坦的河谷地区采用梁桥给人以安全宁静之感。

1.2.2公路交通环境设计方面的要求

交通环境是与行车有关的一些环境问题。在公路上行驶的车辆,速度一般都比较快,在环境设计时应考虑司机的心理和生理要求,以满足司机对视觉环境的需要。在行驶的汽车中,司机不断地从路外、路内优美多变的外观景致获得新鲜而清晰的信息,以使精力集中,减轻疲劳。

同时,视野的多变、沿途景色各异,也会使司机感到舒适安全、头脑清醒、赏心悦目,把注意力集中在近处和远处的目标上,保证汽车高速安全行驶。沿途的各种设施和行道树的布局、形式、颜色如果不合理会刺激司机的视觉,引起司机心理上的震动,影响操作的准确性。所以,景区公路的各种设施及路两侧的栽植,一定要结合林木的特点,既要突出功能又要与大森林相谐调,以满足行车要求。

2景区公路建设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分析

2.1水土流失

森林旅游景区多分布于地形地势复杂的山区,公路建设不可避免地会扰动大量岩土、改变局部地貌、破坏森林景区的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在施工期的水土流失主要表现为对沿线土地表层的侵蚀以及当地水体的损失,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填深挖造成的水土流失。为了保证道路线形的流畅和美观,路基工程施工时要对原有地面进行填挖以及改变原地表坡度、坡长,使沿线土地表层受到侵蚀,同时破坏公路用地范围内的原有地表植被,产生新的坡面。这就使得土壤的抗蚀能力降低,诱发水土流失。

(2)取、弃土引发的水土流失。在道路建设施工过程中,在原地面上的高填深挖会导致大量的土石方搬运。由于受地形及运输条件的限制,废弃的土石方很可能被就近倾倒于沟谷。这些松散的岩土和弃渣孔隙大、结构疏松,分布也较分散。若不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在温度、暴雨、水分下渗、震动及认为活动的触发下,有可能发生一系列如崩塌、滑坡等重力侵蚀,导致新的水土流失及生态环境的恶化,甚至可能影响公路的安全运营。

(3)临时占地的水土流失。在公路施工过程中,施工区内的临时占用地(包括临时工棚、料场、仓库、临时便道等)一般都缺少必要的水土保持措施,一遇暴雨或大风将不可避免地产生水土流失。虽然临时占地的水土流失没有公路主体工程和取弃土场那么严重,但是从区域和全局的水土保持来看也是不容忽视的。

总之,由于公路建设,不可避免地会对森林景区的周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对沿线的土地资源产生破坏,导致土地质量和生产力下降,这不仅造成公路路基路面的破坏,影响公路自身的安全运行,而且使区域性生态环境恶化,严重时诱发山洪暴发,泥石流侵蚀以及滑坡等地质灾害。

2.2植被破坏

森林旅游景区的植被破坏主要是在公路建设的施工期间所造成的。在公路建设过程中,由于过度的砍伐以及施工中没有及时的处理措施,如工程完工后没有迅速对弃土区、山体开挖区边坡等部位进行植树植草等措施,造成了植被破坏。

植被的破坏会影响到森林旅游景区的景观生态环境,破坏景区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更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2.3噪声污染

森林旅游景区公路建设中的噪声污染包括公路施工中的噪声污染以及营运期间的噪声污染(主要是指行车所造成的噪声污染)。噪声作为现代社会的主要污染物之一,森林旅游景区公路建设产生的噪声不仅影响人们的休息,降低工作效率,而且使人心情烦躁、情绪波动,甚至容易引起眩晕、头痛、血压升高等疾病,更会影响到森林旅游景区野生动物自然环境。

2.4水体破坏

森林旅游景区公路的建设,由于公路建设中的开挖、废水的排放等原因会对水体产生以下破坏:

(1)对地表水质的影响。地表水水质的问题主要是路面径流和服务区污水的水质问题。在公路的施工期,施工队伍的生活污水、施工接写的油料遗弃,施工物质如沥青、施工车辆与施工材料的冲洗废水等都会对路面径流、附近河流、水源、农田等水质造成很大的影响。

(2)对地下水质的影响。施工活动(如:开挖、爆破作业、钻孔、挖沟和开挖沟)会影响施工区域地下水的质量和数量,改变地下水资源埋藏和运动的条件,破坏正常的自然规律。水文扰动会导致水流与数量的变化,进而影响路边设置距路较远地区的动植物。

(3)对地表水流的改变。公路工程会造成水流集中与某些点,在许多场合,还会使水流速度加快,从而改变地表水流的自然状态。铺设路面会降低土壤的可渗透性,从而增加地表径流。

(4)对地下径流的改变。公路排水和开挖会降低周围区域的地下水位,而路基和其他结构物则会因限制水流而提高周围区域的地下水位。其结果会造成土壤侵蚀、土壤劣化、植被减少、引用水和农业用水流失以及野生动物的生存。

2.5人文景观的破坏

伴随着森林旅游景区公路的发展,公路建设中的不完善的地方,如沿线采土,土石方的运输等,对沿线的一些人文景观会产生破坏,如林地景观破坏、山体景观破坏、水域景观破坏、路堑边坡景观破坏、服务区景观破坏等。人文景观大多是不可修复或者修复困难,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3景区公路建设中的环保措施

3.1精心规划、合理确定线路方案

公路线型是构成公路的骨架,线型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构筑物的设置、设计及对周围环境的破坏程度以及公路建设费用。虽然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对线型指标的选用有明确的规定。但线型选择设计诸多因素,如地质条件、地形条件、交通流量和景观协调等等。森林旅游景区的公路建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充分把握好线型指标,解决好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其协调发展。森林旅游景区公路的选线与普通公路的选线有所不同,普通公路的选线主要是以“经济为主”的建设指导思想,而森林旅游景区公路是以“环保为主”的建设指导思想。

森林旅游景区的公路选线的特点是山高谷深、高差大、地形、地质复杂,可比选的方案多。在地质方面,山区土层薄,岩层厚,岩层产状和地址构造变化复杂,影响路线布设;在气候方面,山区暴雨多,山洪急。溪流水位变化幅度大,是公路定线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在其他方面,比如森林旅游景区公路的主要作用是连接各个景点以及方便游客欣赏沿线风景,这也是森林旅游景区公路定线中的一个重要原则。

3.2重视环保设计

施工中,对料场的挖取、树木的砍伐、植被的占用、耕地的征用等等,往往是按照设计图纸进行的,因此勘测设计阶段是真正抓好环境保护的龙头。搞好森林公园公路环境保护必须从勘测设计抓起。设计阶段要综合考虑规划阶段的具体环保方案和措施。为公路建设和环境协调发展奠定基础。

在公路的设计阶段必须考虑公路选线及线位选择,取一弃土场的选择,绿化设计的要求和公路的景观设计要求等方面;在公路建设中要考虑到的环境保护因素,有地形的开挖造成的水土流失、生态破坏以及公路施工过程中的植被问题等。

3.3精心组织,规范施工

公路施工阶段是抓好环境保护的关键,因此,施工阶段更应重视环保工作,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在公路施工阶段应注意到的环境保护问题有严格控制植被破坏、路基和护坡的施工措施、噪音防护、水环境污染防护、人文景观的保护等。对此,在公路施工阶段,要抓好这些方面来保护环境。

3.4加强公路养护与环保设施的维护

对于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已经研发出新型沥青,比如由广州市高速公路总公司与华南理工大学交通学院联合开发的在重载交通流量下的沥青混凝土新技术,即富油沥青混凝土技术(FAC)。新型沥青采用了11项新技术。加铺层厚度可由传统的20cm减薄至10cm以下,经济效益十分显著。经过测试,新型沥青不但可保证行车舒适,行车噪声下降。使道路通行能力提高30%。而且抗滑性优越,能极大地减少交通事故。新型沥青保证5年内零养护,15年的使用寿命。对于森林旅游景区来说,提高了公路材料的耐久性,无疑对环境保护技术是有促进作用的,可以减少多方面的环境污染。

对于还没采用新型沥青以及其他新材料的公路建设,通过以下方面的做法,亦可很好地对公路建设起到良好的作用。

(1)必须做到经常保持路面平整、坚实、整洁,对路面的本身变形,要事前做好预防,及时修理,使路面没有破损、纹裂,提高路面质量。延长使用年限。

(2)对路面翻浆的处置。一种是换土法。一种是打砂桩。①换土法:公路路基是由于常年受路边耕地水的侵蚀,每年春季出现路基翻浆,造成路面破损,随着时间的推移,翻浆越来越严重,导致阻车,滞留车辆,为了解决这一状况,尽快回复路况,可采取“换土法”来处治该路段翻浆的路基。②打砂桩:其具体做法:在路面纵横每2m挖一直径为50cm,深1m的坑,为便于行车。采用半边施工,在坑内80cm厚分层填筑天然砂砾并夯实,上面20cm拌和符合做级配层的天然砂砾80%掺配20%黏土,并拌匀填筑夯实,再上可直接做沥青路面。

(3)对路面坑槽、松散、破裂、啃边等病害的处理。可挖去路面的损坏部分,将路基下部垫入砾石、洒水、夯实后,洒上冷底子油,将钳缝处刷人沥青,将沥青料拌和后进行修补碾压密实,一般分为两层,下部为0.5cm~25cm沥青拌和料,厚度2.5cm~3cm,上部为中粗砂厚0.5cm,绿豆砂拌和料,厚度为0.5cm~0.8cm,通过修补、碾压成形即可通车。:

篇(2)

Abstract: The problem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one of the key problems in society by people's attention, along with the creation of China's market economic system and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culture have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piritu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work real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we must accomplish two civilization, promot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building gradually win support among the peo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hope to play some of the guiding role.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中图分类号:X3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当下环保政策内容及浅析

在我们国家成立以后的较长一段时间中,从来没有意识到环境对于人类生存及社会发展的关键性作用,但环境方面的矛盾依然不会消失。如果我们的忽视了环保的重要性意义,那么将会面临着巨大的、不可挽回的代价。伴随着环境矛盾日益显现出来,国务院在1973年成立了环保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在全国开始“三废”治理和环保教育,这一行动的开展是我国环保工作的开端。历经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和进步,我国的环保政策逐渐发展为一个较为完善的系统,具体包括三大政策八项制度,[2]即“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这三项政策和“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排污收费”,“环保目标责任”,“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排污申请登记与许可证”,“限期治理”, “集中控制”等八项制度。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环保政策是将环境污染掌控在一定的区域之内,经过各种形式达到一定的治理污染的水准。[3]所以,在环境还未遭受严重的污染损害之前进行有关的预防,是有效避免环境遭到污染和损害的最有力的途径。我国环保的最终目的是在经济获得发展的同时,预防大环境遭受外界不良因素的污染和扩散。其中最为关键性的方法是:将环保问题逐渐加入到长期国民经济和现代化社会长期发展的计划当中。

2、谁污染,谁治理

从环境经济学方面入手,环境既是一种稀少的资源,为了预防环境在污染后无法挽回的悲剧发生,就一定要由对环境造成破坏的人承担相关治理成本。这个是国际上通用的污染及付费原则。这其中主要包括:对超过排放标准向大气、水体等排放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征收超标排污费,专门使用在预防污染;对那些污染严重的单位进行限定时期的治理;有效的结合先进的科学结束进行工业污染的预防和治理。

3、强化环境管理政策

环境污染问题属于外部行为的特殊形式,所以,有关政府部门一定要加入到环保工作当中来,承担起监管的责任,跟有关企业共同来开展环境治理的工作。加强环境管理政策的最终目标是经过加强政府和企业的环境治理责任,掌控、避免由于管理不到位而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污染问题的出现。

二、强化环保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

社会主义最为关键性的特点就是精神文明建设,强化环保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理念是以环保为前提条件的,只有使得全体人民环保理念得到一定的提升,才能够强有力的使得人们积极的参加到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当中去。有关工作人员一定要努力的去探求在环保理念的支持下,该怎样将精神文明工作切实的落到实处,精神文明建设的创建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性意义。

在强化环保精神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之下,就需要人们一定要很好的了解到社会环保精神文明的重要性意义、有关价值性能,以便于能够关注环保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作用所在,在当下存在的环保理念上,为促使环保事业获得长足的发展尽自己最大的力量。

三、如何进行环保精神文明的建设

(一)逐渐完善有关管理机能

一般情况下对于环保精神文明建设制度的确定都是在国家相关部门的宏观调控之下来进行的,通过借助该体制技能能对有关的工作进行安排和服务,环保精神文明建设形成的未来计划、年度规划及将来工作都是在有关的会议上获得确立的。为此,只有真正的强化环保部门在宏观决策管理上的相关职能,有效的推动环保部门进行有关的革新,理顺中央与地方、环保部门与经济发展部门的关系,创建较为科学化的管理规章制度,才能够使得管理机能获得进一步的完善。

(二)开展环保精神文明建设思想工作的制定和审核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迅速发展的关键性时期,这个时候对于环保方面的压力必然会增加很多,大多数的人都会觉得环保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为此,精神文明建设目标和任务的确定就会变得十分关键。譬如,需要对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及精神文明建设等四方面进行考核及制定,与此同时,需要对即将运用的相关策略、方法和奖惩体制实施相关的审核。

(三)加强思想建设

在未来的历史长流当中,环境污染方面的矛盾仍然是迫切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所以,有关政府部门部门工作者要不断的加强思想建设理念。从我国长远发展来分析,如果想要达到总体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就一定要继续加强环保思想理念和意识。这就需要对相关工作者开展思想理念的培养,而在思想培养方面,环保思想建设工作是一个重要性的问题。

重视干部对环保精神文明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好学习体制的重点工作,着重进行政治方面的学习。认真的去学习政治理论,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增加干部对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深入认识,认真的看好自己需要尽到的工作职责,尽快的提升实践“三个代表”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四)建立健全奖惩制度

可以充分的调动相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譬如,对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和相关的行为如果是正确的话就要对其进行奖励;相关工作人员如果对环境的治理和改善作出一定的贡献的也要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或者进行表彰。这么做的目的不仅仅是对员工的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还会有物质上的奖励,以此促使了工作人员今后工作的主管动力和积极性,以便于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到自己应尽的职责。

总的来讲,加强环保精神文明建设是当下社会发展的准求,我们只有实现有效的环保工作,才能够有助于人类跟大自然处于和平的大环境下,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四、开展环保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一)开展丰富多彩文体活动

努力使得企业员工文化生活丰富起来、陶冶情操、增强体质,这些都是环保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关键性方面,譬如,开展阅览室的创建活动,举行乒乓球、羽毛球及篮球的比赛活动,定期举办演讲活动,或者提供一些可以进行健身的活动场所,增强企业员工身体的体质情况。

(二)深入开展宣传活动

届时举办各种有利于环保教育的活动,在小区中或者街道宣传栏里面进行环保知识的讲座,或者利用世界环境日、地球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调动和加强群众关注环保、参与环保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开展以青年为主体的精神文明的创建活动

根据青年分布的情况以及自身的特点,可以对青年开展争创文明青年的活动,将这项评比争优的活动的目标,措施以及参加评比的项目和考核进行规划和实施。能够促使每个青年自觉行动起来。

在平时的时候要届时的对之前发生的一些环保先进典型事迹开展宣传,让这些先进事迹来促使人门环保意识上得到一定的提高,将环保理念真正的深入到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以便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获得很大的发展。

结束语:

目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性时期,而在这一关键性时期,人类与大自然的矛盾问题逐渐凸显出来,我们只有有效的解决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才能够获得长足的进步。而这就需要人类开展环保工作。开展环保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是使得环保意识深入人们内心深处的有效方法。只有在一个良好的环保理念和大环境下,整个社会,整个国家才能够获得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刘磊;论精神文明建设在我国的运用[D];山东科技大学;2007年

2.柯坚;精神文明建设的若干问题探析[J];环境导报;2001年02期

3.凌相权;浅谈环保立法与客观规律的关系[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8年02期

4.聂强;要正确理解我国环保法中的经济建设和环保协调发展原则[J];中国环境管理;2009年04期

篇(3)

二、环保节能建筑设计原则

1要做到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化。具体如下:

(1)防止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污染水、土壤和空气;

(2)尽量的使用本地建材,这样做不仅可以大大的减少在运输的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3)注重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我们在选择材料时,一定要充分的考虑材料的可循环性,在建设过程中倡导材料循环再利用。

(4)尽量利用既有的建筑,从而能够提高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2要使资源的利用率达到最高。即要充分地利用在建设的过程中的能源、水、土地、以及各种建筑材料等,从而可以更好的节约能源。

3要做到能够最好的对待生态环境。这里所说的对待生态环境好是指要做到对于人和其他自然中的生物的生存和健康要有利。众所周知“以人为本”原则固然正确,然而人类亦是自然生物当中的一份子。因此,在建筑设计中,不但要满足“人”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还要做到平衡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从而更好的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如何实现建筑设计中节能环保

1建筑的绿化覆盖

绿化和自然环境不是孤立存在,他们之间相互依赖。要想实现建筑的绿化覆盖,首先要使建筑空间与城市绿化能够得到统一。其次,要将建筑与绿化复合,使双方的效益达到最大化。再次,要以一种人性化的方式解决建筑与城市的生态问题。

2选用绿色环保节能型建筑材料

(1)装饰材料。因为不同的装饰材料所消耗的能源都不尽相同。例如,如果一个房间贴着深色的壁纸,其所需要的照明用电是同样大小贴浅色壁纸的房间的两倍。另外,房间里面选择合适的灯具可以实现节能效果。首先,像大面积的房间例如客厅,要选用那些多角度的装饰灯具,这样可以更好的使房间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得到照明;其次,应大量使用一些节能的灯具,使灯的亮度根据自然光线的强弱来调节;再次,要鼓励居民经常使用不同规格的灯泡。因为不同材料对于能源的利用是不一样的,所以要尽可能的选用那些绿色节能的材料来建造我们的家园。

(2)维护材料。据统计,目前我国的民用建筑外墙围护热能损耗量是发达国家的几倍甚至十几倍,因此,解决外墙周护热能损耗的问题刻不容缓。市场上一些新型的节能环保材料如:外墙挤塑板、中空玻璃、倒置式隔热保温屋面等都可以更好的提高建筑的保温性能,改善建筑热工环境,因此,在今后的建筑设计中我们要积极的推广使用。

(3)要开发一些新的节能能源代替电力。目前,节能灯的使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用电紧张的局面,但是每逢夏季,用电不足的现象在我国南部仍然存在。因此,如果在建筑住宅设计的最初阶段把燃气作为电力能源的补充考虑进去的话,就能够节省很大一部分的电力。因为液化天然气具有安全、价格低廉、清洁等优点,所以成为燃气空调的首选能源。此外,我们还要加大对新能源的开发,如地热、水热、风能等自然能源。

3屋面节能设计

住宅建筑护充分考虑节能设计以后,还应对屋面隔热保温效果进一步加强。首先,选择保温层的时候,要选择那些导热系数较低并且密度较小的材料,以防止屋面厚度和重量过于大;其次,要控制好保温层的吸水率,防止由于保温层吸水过量导致保温效果降低。目前市场上,膨胀珍珠岩保温层能够很好地解决常规屋面保温材料的一些缺点,而且它不污染环境、价格也比较低廉、施工操作还简单。至于住宅建筑其他部位则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分析。

4太阳能的利用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较好的太阳能资源,这样就可以大大的减少建筑能耗。太阳能的主要利用方式有两种:

(1)主动式太阳能建筑。指那些需要借助其他资源配合的太阳能使用系统的建筑。在该系统里面,光电系统的研究最多,这是因为它的能量转换率低但是费用却很高。所以如果想要在今后能够大批量使用的话,还需要进一步来研究。

(2)被动式太阳能建筑。主要是指在阳面通过使用储蓄热质和阳光房来吸取储备热量进而将其合理利用的这样一种形式,这种方式在我国目前应用比较广泛。

篇(4)

2节能环保建筑设计设计的背景

2.1建筑产业能耗巨大,具有巨大节能空间

建筑工程是一个能耗非常大的产业,与交通运输业、工业并成为三大能耗巨头。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每年城镇化建设都有大量的建筑项目拔地而起,据初步估计,我国每年新增20亿㎡的建筑面积,同时也消耗了世界上约四成的钢筋和水泥,这些能耗加起来是全国总能耗的35%左右。建筑能够是一个关系国际民生的重要产业,而我国所有建筑项目中,约9成以上的项目都是高能耗建筑产业,只要将一些不必要的能耗降低,就能极大地释放大量的建筑产业和能耗。

2.2我国的建筑产业化水平较低,节能水平远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

据住建部的一项统计,我国建筑节能系数在国际上仅仅处于中下游水平。通常来说,很多建筑保温、散热性能都普遍较差,外立面的隔热保温效果是同纬度发达国家的五分之一,屋顶保温散热为四分之一,门和窗户的散热率是发达国家的四到六倍。从这些数据看,我国建筑行业节能环保的需求和市场非常大。

2.3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国策

中国建筑行业的发展现状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真实写照。虽然我国很多大城市高楼耸立,现代大都市写字楼、商场无处不在,但是我国人均建筑空间却极不均衡,人均资源分配不足,同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又处于季风气候局,居民对于改变冬季寒冷、夏季炎热的需求也较为迫切,使得建筑节能环保较为迫切。同时,为了有效贯彻和落实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全面实现建筑节能环保的要求,必需实施建筑工程的节能减排,以缓解当前我国不断加剧的因能源问题而引发的经济和社会矛盾。

3建筑项目节能环保建筑设计的实施策略

3.1选择合理的项目地址

建筑项目是一个与人密切关联的场所,因此首先要根据人们的喜好选择合适的项目地址,不能简单贪图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和环境效益。通常要根据备选地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地质条件、水文条件等综合因素考量,经过系统论证和评估之后,还要保证整个项目不破坏或微破坏原有自然环境,借助当地资源,进行土地开发。

3.2设计合理的朝向日照及朝向

选择的原则是冬季能获得足够的日照并避开主导风向,夏季能利用自然通风并防止太阳辐射。然而建筑的朝向、方位以及建筑总平面的设计应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建筑受到社会历史文化、地形、城市规划、道路、环境等条件的制约,要想使建筑物的朝向均满足夏季防热和冬季保温是困难的,因此,只能权衡各个因素之间的得失,找到一个平衡点,选择出这一地区建筑的最佳朝向和较好朝向,尽量避免东西向日晒。

3.3建筑项目主体结构的设计

建筑围护结构组成部分(屋顶、外墙、门和窗、遮阳等设施)的设计对建筑能耗与用户所处热舒适环境有根本的影响。一般增大围护结构的费用仅为总投资的3%~6%,而节能却可达20%~40%。通过改善建筑物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在夏季可减少室外热量传入室内,在冬季可减少室内热量的流失,使建筑热环境得以改善,从而减少建筑冷、热消耗。

3.3.1建筑屋顶的节能设计屋顶是住宅第五立面,对建筑造型起着重要作用。住宅做斜坡顶屋面,可借助屋面坡度与日照斜率相接近的特点,可再降低住宅顶层的层高。在维持平屋面住宅日照间距的条件下,既取得了改变建筑轮廓、有效地解决了屋面防水和扩大屋顶部位使用空间的效果;也减少了住宅之间的日照间距,节约了建设用地。平屋顶可采用北向的退台,既获得露天活动空间,也可缩小日照间距。

3.3.2建筑墙体和外立面的节能设计建筑墙体作为整个项目的主要设计,它的基本性能决定着整个建筑物的节能减排效果,因此,它是建筑节能设计的重中之重。一般来说,建筑墙体和外立面通常起到防潮、防水、隔热、保温等作用,建筑材料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它的基本作用。作为建筑墙体和外立面的基本作用,保温性能直接关系着整个建筑节能减排的效果。实践证明,通常单一的墙体难以完全做到隔热、保温作用,因此在设计中,尽量选择空心砖或者复合墙体,实现多重防护。

3.4有关建筑材料的节能设计

建筑材料的节能环保是建筑项目进行节能减排的重要方面,它是整个建筑物的物理组成部分,也是建筑节能环保中的关键一环。在建材的选择中,首先要选择节能、环保、经济型材料,积极应用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新型建材。同时,在建筑过程中,也要注意节省材料,合理利用建材,提高建材的使用效率。

3.5积极使用新型能源

新型能源具有环保、低能耗的特性,通常情况下,风能、地热、太阳能是新型绿色建筑中比较常见的能源。目前,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随着科技的进步也在不断提高。太阳能具有清洁、体量大、不会造成环境困扰等特点而被人们津津乐道。虽然现代科技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人们所能利用的太阳能却只占太阳能源的很少一部分。当前,建筑项目中,主要利用太阳能采暖和制冷。太阳能取暖主要是利用太阳能加热水,利用热水的循环作用相建筑物供暖。而太阳能制冷则要利用太阳能制冷压缩机进行吸收或吸附制冷。压缩机将太阳能转换成电能,再用电能驱动,进行压缩制冷。风能也是人们所喜闻乐见的新型能源之一。自然风通过在建筑物内的流通实现制冷。通常使用风能供冷的季节是自然风出现季节过度或黑白过度的时期,利用自然风进入压缩机实现驱动通风蓄冷,这样既节省了电能,也不会对自然环境带来任何污染和破坏,同时还能有效改善建筑物内空气质量。当然,地下水也是暖通空调的重要环保伙伴。利用地热水的热能或冷源对建筑物供暖或供冷,是当前非常流行的供暖方式。

篇(5)

2陆上风电项目建设主要的环境影响

陆上风电项目建设,特别是山区风电场项目建设主要的(也是直接的)环境影响是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如果在动植物物种丰富地区,可能引起生物多样性下降,甚至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问题,主要源于进场及场内道路、风机基础和平台、升压站、送出线路占地的影响。山区风电场一般植被覆盖较好,交通条件较差,建筑材料及设备的运送往往需要修建较长的运输公路。由于风机叶片较长(约50m),进场及场内主要运输道路宽度一般不低于5m,道路转弯半径一般不低于35m(采用特种车辆运输时道路转弯半径可降低至25m左右)。以山区风电项目常见的50MW风电装机(25台单机容量为2000kW)为例,项目总占地约50hm2,新建道路占地约30hm2占项目总占地的60%。风机平台建设需满足风机叶片、轮毂吊装要求,风机平台及送出线路施工占地约10hm2,占项目总占地的20%。我国南方山区风电场植被条件好,动植物和自然景观丰富,在风电场场区或周边区域很有可能分布有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部分分布有高山湿地、鸟类迁徙通道等特殊生境,或者施工影响区域分布有珍稀(濒危)保护动植物、古(大)树等。对于这些风电项目建设,除关注常规的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影响外,还要特别关注对这些特殊敏感区、敏感对象的影响。某些风电场风机点位或升压站距离居民较近,对于这些风电项目,运行期的噪声和电磁影响评价也是一个重点。

3风电项目建设环境保护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规划阶段

风电项目建设规划阶段主要的环境管理是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目前,国家层面的风电规划属于指导性规划,一般只提出全国或某个区域在规划水平年的风电装机规模,不涉及具体的建设项目,也不要求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各省(市、区)编制的风电规划属于能源专项规划,按照《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令第559号,2009年8月)要求,应在规划草案报送审批前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然而,目前各地区一般按照《风电场工程规划报告编制办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5年5月)或《近海风电场工程规划报告编制办法(试行)》(FD005-2008)要求,编制环境影响篇章,基本上未编写环境影响报告书。有些规划报告在环境影响篇章中对项目选址的环境制约因素分析不到位,导致部分项目选点没有很好的避开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环境敏感区,从而一开始就埋下了生态破坏的“种子”。

3.2可行性研究阶段

风电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阶段主要的环境管理是开展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并同步开展环境保护措施设计。在可行性研究阶段,需论证建设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对于一些大型风电场项目,有些地区要求编制预可行性研究报告。风电建设项目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主要依据《风电场预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该办法第十五条要求编写环境影响评价篇章,但篇章编制要求简单,对主要的环境制约因素分析未做明确要求。风电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主要依据《风电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该办法第十六条要求编写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设计篇章,但篇章编制要求简单,对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和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表)中的环保、水保措施设计的衔接关系未予明确。对于风电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表)的编制,目前我国行业主管部门正在研究制定行业规范。行业规范出台后,将有利用评价单位抓住风电建设项目的工程特征,突出重点,做好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设计。

3.3微观选址阶段

风电场微观选址是对可行性研究阶段成果进行现场确认的关键阶段。实际上,随着现场调查的深入,本阶段可能发现上一阶段未调查到的环境敏感点,如珍稀物种、古(大)树、少量居民点、用地和坟地等。对于这些分布范围较小的敏感点,通过机位的微观调整,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可以有效避免或减轻对这些敏感点的环境影响。但由于本阶段缺乏环境保护专业机构的监督,设计单位往往只考虑风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如何降低工程造价,忽略了对这些环境敏感点的保护,最终确定的不合理的风机布置给后期环境保护带来了很大困难。

3.4施工图设计阶段

风电建设项目施工图设计阶段的环境管理主要在开展主体工程设计的同时,同步落实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设计。目前,该阶段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设计滞后,甚至没有开展同等深度的设计。

3.5施工和运行阶段

风电建设项目施工和运行阶段的环境管理主要监督相关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并进行专项验收。目前,大多数地区要求风电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同步开展环境监理和水土保持监理。但一些建设单位对风电场建设过程中的环境监理、水土保持监理不够重视,迫于环保、水保专项验收压力被动开展监理,常常出现监理工作滞后或流于形式等问题。

4加强风电项目建设环境保护的建议

加强风电项目建设环境管理关键是如何落实环境保护措施“三同时”制度(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4.1加强“同时设计”管理

各省(市、区)编制风电规划,应按照《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要求,在规划报告报送审批前编制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并征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同时,建议能源行业主管部门参照《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致总纲》(HJ130-2014),修编《风电场工程规划报告编制办法》,明确风电规划报告中环境影响评价篇章的编写重点和要求。根据国家简化前置审批的经济体制改革要求,风电项目核准建议取消预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同时建议行业主管部门参考《海上风电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FD007-2011),编制《陆上风电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细化陆上风电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篇章编制要求。目前,能源行业主管部门正在编制风电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编制规范。笔者认为,可行性研究报告应依据批复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表),开展同等深度的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设计,措施上有优化(或变更)的需要补充说明。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投资必须纳入工程投资概算,并保证专款专用。可行性研究报告是项目核准的必要文件,项目核准单位应明确项目开发企业申报核准项目时,必须附环境保护和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复意见。在开展风电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时,建设单位应委托有资质的设计单位与主体工程同步开展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设计,设计依据是可行性研究报告,同时对照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表)及其审批意见的要求进行复核。

4.2加强“同时施工”管理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应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开展环境监理和水保监理工作。建议环境监理在微观选址阶段就开始介入,并贯穿微观选址、施工图设计及工程施工全过程。建设单位应委托有资质的单位,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和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表)及批复中的监测计划,开展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在风电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应将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环境监理监测落实情况定期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在风电场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如出现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设计重大变更,应当编制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的变更文件。

4.3加强“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管理

在工程试运行前,建设单位应开展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自查工作,全面检查工程各项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落实情况。在项目整体竣工验收前,建设单位应按照国家相关法规要求,及时开展工程竣工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验收工作。验收前,建设单位应委托有资质的单位编制工程竣工环境保护调查报告和水土保持技术评估报告。严格环保执法监督。风电项目运行期,建设单位应采取措施确保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设施安全、正常、稳定运行。风电项目施工过程中未严格落实“三同时”管理制度,由此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由环境保护和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项目核准机关可对项目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的落实进行专项巡查,发现相关问题及时移交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主管部门处理。其他单位和个人可将发现的问题向相关部门举报。

篇(6)

2公路交通工程建设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2.1合理选择路线,精心设计

要减少公路工程建设对于环境破坏的一个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选择相对合理的路线,在路线选择的时候要远离那些环境比较敏感的地区,包含多个方面:像气候、水资源、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等等。公路路线在经过那些植被比较茂密、动物种类比较多的路段的时候,就要尽量减少公路对于主河道的侵占以及对于周围植被的破坏。进行路线设计为了减少工程建设对于地形和植被的破坏,减少对自然水系产生的影响,就要把传统的定线方式改变,这样不但能够更好的提高定线的效率,还能使线路的布设跟沿线的地形吻合,减少断背曲线等不良路线。在纵面设计的时候,要在平面线位的配合下进行因势利导,不能过分的追求高指标,要减少大填大挖的现象出现,这样就能减少对自然植被所产生的毁坏。对于湿地、水源地等对生态环境起到重要作用的特殊地段,在进行路线设计的时候要尽量选择绕行。那些不能避开的,就要选择影响最小的路线,采用合理的措施减少环境破坏。公路建设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山区或者丘陵地带原有的自然稳定性,因为开挖问题就可能导致应力释放引发坡度滑动。当前很多设计都很少考虑到应力释放问题,只做了一些简单的地质勘探工作,在出现滑坡问题之后的治理费用要比之前避免滑坡的费用要高出很多。此外,还要重视公路排水设计问题,因为排水设计不到位不但会影响公路本身的使用,还会对环境产生破坏,出现冲刷原地表的现象。

2.2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2.2.1减少噪声污染的措施

为了减少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噪声污染,就要注重对公路施工机械的保养问题,保证机械有足够的来减少噪声。对于施工路段在居民住宅区的距离小于150m的情况,要限制施工的时间,也可以对施工的时间进行调整,减少施工噪声对于居民生活的干扰。为了进一步强化施工工人的劳动保护,要实施轮班机械操作制度,减少大范围接触高分贝噪声的时间。而对于那些在噪声周围工作时间比较长的工人,发放相应的耳塞等保护工具让他们进行自我保护。除此之外,还可以设置相应的公路防噪声屏障,把金属、轻型符合材料等多种材料结合在一起。

2.2.2减少大气污染的措施

为了防范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大气污染,就要在施工过程中定时进行洒水降尘工作,在粉尘材料运输的时候要有遮挡措施。料场与搅拌站要设立在比较空旷的地区,在距离两百米的范围之内不能出现集中的学校或者居民区等等。在进行沥青路面施工的时候,沥青材料搅拌厂要设置在学校或者居民区等环境敏感地点之外的风向处,这样为生产提供了方便的同时,也符合卫生方面的要求,此外,还要进一步提高爆破技术,可以采用合理的爆破器材以及装药方法,强化公路施工现场的管理,通过对施工人员进行施工作业安排、技术交底与指导,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从而减少爆破所产生的粉尘污染。

2.2.3减少水污染的措施

为了减少公路施工带来的水污染,以路边沟的路边水污染为例,要把路面的水跟农作物灌溉的水分开,可以在公路沿线设置一部分集水池,把公路路面水导入到这些水池中进行净化处理,经过处理达标之后排入到相应的污水处理系统。

篇(7)

一、21世纪的到来使人们从工业时代转入到了信息时代,有建筑业的权威曾说过:21世纪的高消费就是回归大自然,回归乡土。就其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应该走客车学发展的建筑设计道路具体来说就是在进行建筑设计时首先要研究生态环境状况,考虑解决好与周边环境的协调,解决好自然能源的利用,自然材料的合理利用。采光照明设计,内部空间物理性能调节设计,建筑装饰,装潢,室内设计中景可能的多利用自然元素和天然才智,创造出自然质朴的生活工作环境,建筑应尽量减少能源消耗,开发资源和材料再生利用,按“绿色建材”概念装修房屋,改变人们现存的世俗审美观判断标准不搞病态空间,不搞过渡装饰,减少视觉污染,减少人力,物力的滥用和浪费,使建筑更贴近自然,使能源利用和景观创造都达到新的高度。

(二)努力做好面向未来的设计建筑设计应具有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的两面性,设计在满足物质功能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满足精神功能的要求,要创造出风格,意境和情趣来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形象简洁,造型亲切,经济透明,功能多样,材料自然,无毒无害和可再生性以及细部设计要达到细致入微才会受到人们的欢迎。

二、21世纪的建筑设计是个大问题,它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应该走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道路21世纪是信息时代,更应该是生态文明时代。人类运用高新科技,探索生存生产和生活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按照国际社会所承认的原则进行设计。

①对涉及的地方性,地域性理解,重视地方场所的文化脉络;

②运用技术的公众意识,结合建筑功能要求,采用简单合适的技术;

③树立建筑材料蕴含能量和循环使用的意识,在最大范围内使用可再生的地方性建筑材料,避免使用高温能量,破坏环境,产生废物以及带有放射性的建筑材料,征求重新利用旧的建筑材料和构件;

④针对当地的气候条件,采用别动式能源策略,尽量应用可再生能源;

⑤完善建筑空间使用的灵活性,以便减少建筑体量。将建设所需的资源降至最少;

⑥减少建筑过程中对环境损害,避免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浪费以及建材的浪费;

2.重结构体系将要以框架结构为主众所周知目前大量已有的住宅均以砖混结构为主,这种建筑结构体系有很多的缺点如抗震性能差,总高度受到施工限制,机械化程度难以提高,作业量大,施工质量难以保证。住宅采用框架结构之后有利于新型墙体材料的推广应用,提高了住宅的抗震性能,并可以为住户提供自由分割的空间,丰富住宅的立面造型,使用面积系数也可提高自重,比砖混结构的轻,单位面积造价与砖混结构持平,由此可见,框架结构是住宅在承重结构体系上的一大发展。

3.住宅的寿命将要大大的延长,超耐久性住宅将要大量出现目前,住宅的使用寿命按其设计方案来说一般是在50年左右,人们用几十年以至终身的积蓄来购买一栋房屋,在使用之后就要报废,这种现实的现象实在是有点太残忍了,所以人们很迫切的要求提高住宅的耐久性,现在超耐久型混凝土的研究正在兴起,在不远的将来有望使混凝土的耐久性达到几百年以至上千年,当住宅采用框架结构之后,就可以采用超耐久型混凝土从而大大的提高住宅的耐久性,实现我们拥有超耐久型住宅的梦想,其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不言而喻的。

4.建筑时空的延续性关怀自然,就是关怀人类本身,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就在于此。因此,“以人为本”的住宅建筑有相当一部分就是强调其自然方面的因素,由其自然性引发出其在时空中的循环延续,进而成为一个整体,使得建筑生命周期(life-cycle)构成设计工作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住宅建筑中时空的延续性,就是要求在住宅创作中,在遵循自然因素的前提下,从传统居住形态中汲养分,提取要素,结合当代住宅科技特点和居住需求,创建的再现建筑地域空间文化特点,以寻求住宅建筑的个性表达。这种延续形式的传统居民范式中的要素运用现代建筑语言创新的再现,其再现可以是局部或全部,有形的或无形的,均可兼而有之,目的就在于给传统居住形式一个延续和生存的空间,并使之与时代同步与传统居住文明相辅相成。

5.住宅建筑时空的全面性“以人为本”的住宅建筑,时空的延续性使其具有了某种低于建筑空间文化的特质,实现了抵御建筑空间文化创新的再现,丰富了当前颇为雷同的居住模式。然而,仅有时空的延续性,并不能符合现代人的要求。为此,还必须考虑其时空的全面性。在完成了人性空间与自然空间的合理结合之后,需将适合现代化社会发展的人类自身生活方式的一些必要因素考虑到其中,主要包括住宅建筑的舒适性,适应性,生态性,信息性,文化性,智能型等等。

①住宅建筑的舒适性住宅建筑的本质就是为人服务,首先就要讲舒适性,也就是说住宅建筑要寻求一种在符合购买面积,户型的基础上,使得各功能空间有合理有效的安排,各得其所,分区明确,并使各功能的空间有诗意的尺度,比例,方便家具的布置和人的活动,同时要保证各功能空间的相对私密性。为满足室内环境质量,各功能空间要采光充足,通风良好,使用率高,并体现一定的艺术性和超前性。对于外部空间的环境,居民交往的空间创建也是居住舒适性的重要体现,应力求把原有的生活纳入进来,作为居民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要结构明朗,形象纲举目张,群体设计要多种围合,变化多变的私密,半私密的空间,配合如一,广场,绿地,小品,通透环廊等构成统一景观,做到安全宁静,温馨而利于交往。

②住宅建筑的适应性主要表现在多样性和可变性两方面,多样性:由于住宅市场需求的多样性,住宅开发建设单位要避免“贫富皆宜”的单一项目而要有一定的特殊,适合多种目标群体,赋予个性化的项目,来满足日益多样的市场需求,可变性:由于功能的多样性和技术的可行性,使居住空间的灵活可变得以实现,其可变性一般是以“户”为设计单位,按基本间定型的厨卫等定型设计,居室部分采用活动式隔断灵活分隔,即每户的平面围护结构不变,管道基本固定不动,厅室隔断按一定模数灵活不止,分户墙可以固定,也可采取取消分户墙而根据实际购买需求取舍的售楼方式,据此,住户的室内布置就可以各尽其能,各取所需,设计布置一个温馨而有个性的家,如此自然提高了居住建筑的使用效率,使住宅建筑易于改造而拥有更长的使用寿命。

③住宅的生态型如今生活在都市里的人都渴望回归自然,希望更多地与大自然接触,但住宅建筑仅有绿色还不能说其具有生态型,住宅的生态型是以绿色为基础涵盖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等多种理念。首先就绿色本身而言,要达到国家有关标准,并具有完整的包括设计,施工,物业管理等多个环节的生命周期评价,且要和所有城市的整体环境质量相结合。

三、生态的建筑设计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尊重设计地段内的土地,环境,及植被的特点,因地制宜。

2.整体,全面的考虑设计区域内部与外部环境关系。

3.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不可分割。

4.设计过程的多学科综合性为实现这些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有效途径:

(一)开发地下空间解决城市用地紧张的途径有两种,一是向城郊发展,会导致耕地面积减少,生态平衡破坏,城市化程度增加。二是向高空发展,往往导致人口密度增加,空气污染严重,交通更加拥挤,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1.节省土地资源,减少对城市土壤的破坏,减轻地面上住宅,交通生产和生活服务,社会活动的相互干扰。2.节约能源,土壤具有隔热和蓄热的双重功效。据测地下建筑比地上建筑可节省热能25~80%。3.有利于生态平衡,不破坏植被,不侵占农田,有利于美化环境,净化空气,改善小气候。4.防尘,防毒。地下空间无大气污染。5.利于储存蔬菜,水果,粮食。地下环境相对湿度适宜,避免鼠害虫害。6.抗震性能好,维护费用低。

(二)物质能量循环利用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进展,各种生态住房,低能耗住房大量兴建。将来的房屋建设对能量的利用将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

1.自然能(太阳能,风能等)的直接利用直接利用各种技术装置如风车,太阳能收集装置,将太阳能,风能转化为人们生活的动力来源。

2.太阳能的间接利用——生物能循环1991年9月,美国利桑那州沙漠进行的生物圈号计划,八个人与3800多个物种在一个建筑物内生存了2年。室内有微缩的沼泽,海洋,草原,沙漠,热带雨林等生态系统,空气,水,营养物质将在其中循环,以取得生物能循环的经验,生物能循环的简单形式是立体种植,通过绿化可以美化环境,利用空间,增加产量,同时又可以起到保温节水,净化空气,调节室内气候等效果。

(三)加强绿化设计城市与建筑的绿化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绿色植物有时放氧,净化空气,杀菌,调节空气等作用。还具有一等的心理功能。要提高环境的绿化覆盖,增加绿地面积以外,还可以立体发展,想空中拓宽,采取屋顶绿化,窗,墙垂直绿化等手段,日本的“与环境共生的住宅”中。屋顶种植有地锦植物和蔬菜,在提高绿化率的同时,加强了建筑的隔热功能。有效的防止了热辐射,改善了夏季室内环境,阳台上采用垂直绿化。同时装饰了中庭,用生物气候来调节室内气候。

(四)建立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平衡1935年斯坦力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他认为人们对生物体的基本看法,不能把生物体与它们的环境分开,在自然界中,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作用构成的自然整体,就是“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及其栖息地组成的复杂的整体系统,自然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果和功能,再发展中系统内各种生物的因素和环境内因素按一定的规律相互联系。保护原因的环境的生态平衡是不可能的,虽然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诗人们实践活动所必须遵守的,但保护是为了利用,合理利用自然环境和资源就可以实现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目标。

(五)智能型建筑20世纪80年代以来,电子科技高度发达,通信技术迅猛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使智能建筑应运而生,人们的梦想成为现实。

智能建筑是把现代的高新技术——智能型计算机,多媒体现代通信,智能保安,环境监控等技术与建筑艺术相融合在一起,通过对设备的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和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及其与建筑优化组合,使人获得投资合理适合信息社会需要,并且具有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灵活的建筑空间。

通俗的讲,智能建筑就是一种有创造力的环境。在智能建筑里,人们可以获得:

(1)安全,健康,节能,舒适宜人,能提高工作和生活质量的环境,温度,湿度,照度可以自动调节,环境的色彩,味道与背景噪音可随心所欲,尽量利用自然界的光,冷,热,大气等,自动调节室内环境,最大限度的减少能源消耗,创造更有人性的生存行为环境。

(2)不同用户对不同环境的要求,开放式的大跨度和大空间结构,允许拥护迅速,方便的改变建筑物的使用功能。

(3)现代化的通讯手段与办公条件,在智能建筑内,人们可以通过国际直播电话,可视电话,电子邮件,声音邮件,电视会议,信息检索等手段,获得全球性情报,信息,以空前的高速度与世界各地的人们进行商贸活动。

未来的新世纪是一个注重生态,环保,追求人与自然科学整体协调发展的社会。传统的粗放型工业生产对城市和自然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负面影响正在逐步的得到遏制。未来的工业生产必须在生态环保方面加大力度,依靠科技进步的力量,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达到既能保证生产,又具有自净能力,杜绝废气,废料,有害化学物质对城市空气水源,土壤,生物造成的环境污染,同时,尽可能利用工业生产中产生的余热,对于可重复利用的废料实现循环利用,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其中的环保措施如净化回收装置,空调洁净设施,采热利用设备等。在国外,一些工厂在保护自然,创造健康的工作环境方面做出了很好的表率,生态环保意识不仅体现在建造阶段,而且体现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如生产中只能用生态的被降解的原料,而最后的产品也要尽可能是再生产的,从而将生产带来的负面影响力降到最小程度。未来的工业生产对生产工艺,工人专业技能,生产环境,企业管理等方面都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其中,室内的恒温,恒湿,洁净,照明,防火,保安等方面需要先进的技术措施加以管理。现在,这些方面已开始逐步实现智能化管理和监控,对供暖,空调,供电等设备专业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生产的安全,高效,高质量,才能使产品更具有市场竞争力,企业才更具有发展前途。网络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传统的工业建筑设计观念提出了挑战。顺应时代,研究新时代工业建筑的新特点,新模式,努力做到以人为本,创造具有时代精神,人文关怀的工业建筑形象,是我们当代建筑师的历史责任。我们相信,工业建筑一定会在有着高科技,多样化,个性化的时代,重新绽放异彩,为城市景观增辉添彩。如今,世界大型建筑的主流是生态建筑和智能建筑,我国目前正在建造和将要建造的大型综合建筑使用期限至少在50年以上,都是面对21世纪的,无论是在建筑艺术上,还是在设备上,都应有超前意识。随着生态意识的普及和可持续发展的深入人心,以我国目前的经济实力,建筑技术,科学技术的实际水平,建设有前途的大厦将作为我国提高综合国力的具体表现,将带动建筑业的迅猛发展。

参考文献

①《发展生态建筑,改善人民环境》刘海龙《住宅科技》2001.9

②《可持续的生态建筑设计》李效军,陈翔等《建筑学报》2000.5

③生态危机的对策——建筑创作中的5r原则陈易《建筑学报》2001.5

④浅议住宅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周金萍周联军等《住宅科技》2001.6

⑤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住宅科技》2001.6

篇(8)

1.1采用新型卫生器具及其配件

旧的卫生器具,特别是大便器冲洗水箱耗水量大,卫生器具给水配件密封性和耐用性差,经常造成“跑、冒、滴、漏”现象,造成水资源的巨大浪费。而新型的卫生设备,如JS型虹吸式高效节水型坐便器每次冲洗水量仅为5升,可节水50%;公共浴室采用单管恒温供水配合脚踏阀淋浴器、光电淋浴器、手拉延时自闭淋浴器等比一般双管淋浴器可节水20-50%;而陶瓷芯水龙头密封性能好,开关数万次无滴漏,节水效果明显。

1.2屋顶水箱浮球阀

屋顶水箱浮球阀继阀芯两步到位的配重逆开式浮球阀外,又出现了双筒浮球阀、液压式浮球阀和呼吸阀。最具特点的是导阀控制型浮球阀,兼有浮球阀、减压阀、止回阀、流量控制阀、泄压阀等功能。这些新式浮球阀克服了传统产品开关不灵的现象,减少了溢流。

1.3建筑中水

节流必需要开源,建筑中水使污、废水处理后回用,既可节约用水,又使污水无害化、资源化,起到保护环境、防治水污染、缓解水资源不足的作用,社会效益显著。《建筑中水设计规范》的颁布实施,对中水水源、水质标准、中水系统、处理工艺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对中水利用将起到推进作用。

2节能

节能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措施,节能的就是环保的。在建筑给排水的设计中,除了对系统进行合理布置、精心计算外,节能的重点的在二次供水设备的选择和热水供应系统。

2.1二次供水设备的选择

一般来说,水泵、水箱供水方式中水质易受污染,所以,二次供水已越来越多的被气压罐供水和变频调速供水所取代。其中变频调速设备9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普遍采用的供水方式,它采用变频器改变电机的供电频率,根据用水量的大小实现对水泵的无级调速和循环软起动。变频设备已从最初的恒压变量供水发展到变压变量、变频气压供水等方式,合理的选择设备,具有明显的节能效果。在用水低谷时偏离设计工况最严重,设备的组成必须满足低谷用水量变化的特点,设备必须在系统用水低谷时效率要高。当低谷用水量不及单台水泵最大流量20%的时候,宜设置小流量泵进行小流量时的自动切换;当低谷用水量是断续的小流量时,宜设置适合于断续供水的压力供水装置。

2.2热水供应和太阳能利用

热水供应系统可采用:①降低使用温度(热水在管道和设备中的热损失与配水点要求的水温成正比,降低使用温度可减少能耗);减少热水耗量,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减少流率;②高效能保温材料减少热损失;③提高换热器的传热效率;④节能型产品;⑤开发利用新能源等措施。

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安全的新能源,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热水供应系统。利用太阳能的直接加热设备有真空管式和热管式,其集热效率高,保温性能好,受环境影响小,全自动运行,操作简单、维护方便,可全年使用。在太阳能热水系统设计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集热器选用要考虑其抗冻性能、抗热冲击性能和承压能力因素。②寒冷地区应采取可靠的防冻方式。③集热应因地制宜综合应用串联、并联方式使水流平衡。④必要时采取辅助加热方式。

3生活用水二次供水的污染防治

目前,我国二次供水是建筑给排水中保证水压的有效措施,同时增加了贮水设施、供水设备等中间环节,增大了水质污染的可能性。要防治二次供水的水质污染,在设计上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系统。在确定供水系统时,应作多方案比较,尽量减少中间环节。如在市政管网允许的情况下,供水设备直接从市政管网吸水而不设贮水池;尽量采用变频调速设备,取消高位水池(箱)。

二是水池(箱)。在很多情况下不得不设贮水池(箱),水池(箱)中水质污染主要来源于:本体、附件、停留时间过长。传统的钢筋混凝土水池、水箱由于表面粗糙,极易滋生青苔、微生物、细菌;钢板水箱则易锈蚀,使水质下降。应采用不锈钢、搪瓷钢板或达到卫生要求的玻璃钢水箱代替传统钢板水箱,采用钢筋混凝土水池时宜加内衬。水池(箱)检修孔、溢流管等附件极易封闭不严造成水质污染,在设计上应采取在溢流管上加防鼠网等措施。据资料显示,水在水箱中贮存24h后余氯为零,超过24h后,水质会严重恶化,而生活消防合用水池中水的停留时间大都超过24h。为解决这个问题,除尽量单设生活水池外,应在水池中补充加氯或采取其他消毒方法。

三是管材。绝大部分自来水水质有腐蚀倾向,致使金属管道腐蚀严重,导致水中余氯迅速减少,浊度、色度、铁、锰、锌、溶解性总固体、细菌学指标等明显增大,造成水质污染。国际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已经明确规定普通镀锌钢管不再用于生活给水管。我们也应当逐步推广使用硬聚氯乙烯给水管、铝塑管、钢塑管、聚丙烯管、聚丁烯管、交联聚乙烯管、纳米聚丙烯等卫生性能较好的新型管材,以保证生活用水在输送环节中不被污染。

4结束语

篇(9)

随着西部开发战略的逐步实施,公路建设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时期。环境保护成了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保护人类的生存和健康,所采取的各项措施的总称。在公路建设中,我们只有保护建设环境的责任,不能也无权恣意消费。良好的生态和独特的资源是自然风景区发展的优势,也是最大的资本。发展生态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设计良好的公路能同时满足人、车、路环境及景观的要求,富有行车诱导性,将人、车、路、环境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不仅使公路本身形成一个行车迅速、舒适、清洁、安全的环境,还要创造一个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绿色生态环境。公路的绿色文化全新概念,强调公路是景观、文化、旅游资源,与沿线风土、历史和时空相适应,与时代感相适应,与运动中人的感知和静态中人的观察相适应,与环境相适应。反映当地风土人情,在满足人民精神需求,增进人类健康,促进人和自然和谐等方面具有重大价值,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改建公路与环境保护

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改建公路仍将作为公路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不必要的重复改造,不但造成了大量的资金浪费,也加大了不必要的土地浪费和自然环境的破坏,所以有必要从根源上进行探讨。

(一)公路建设必须着眼于高起点。过去由于资金短缺和对远景交通发展规划不足,公路等级和技术指标采用较低,不论是线型、纵面、横向宽度还是路面结构,都只能缓解短期之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公路运输对道路的技术标准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但公路建设的发展却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和运输业的要求,在旧路改造中还存在着短期效应的现象。对公路发展缺乏预见性,往往采用低限指标,以致刚改造的公路通车不久,很快就不能满足运输的需要,不得不进行新的改建。所以公路改建必须要着眼于高起点,线型上要满足发展要求,红线范围满足拓宽要求,无论在断面上一次改造,还是分期改造,都应将环境保护与植被恢复措施考虑周到,并付诸实施。同时改造过程中要尽可能绕避村镇,靠村不进村,以保证道路畅通,减少干扰及污染,真正起到便民、利民的效果。

(二)废弃公路的合理处置。旧路改建必然要废弃一部分原有旧路,在本着尽量利用原有线位、提高路线标准的前提下,适当开辟部分新路是必要的,而处理好废弃的旧路也是必要的。对于改造成高等级的公路,废弃旧路可视其价值的多少作为辅道,否则应因地制宜进行旧路还田或者绿化,使土地得到有效的利用。这项工作应在公路改建中完成,旧路路堤可作为新路的取土场,或者平整周围地表的土方来源。废旧油皮及其他不适宜于还田绿化的废弃物,运走集中处理,以便有效地保护环境,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二、新建公路与环境保护

公路建设必须要经过工可研、设计、施工三个主要环节,对环保认识不足都可能在公路建成后,对路线周围造成难以想象的破坏,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工可研阶段对环境保护的影响作为项目建设的前期准备,工可研阶段在投资费用估算、经济费用及效益分析上的考虑,基本建立在实地踏勘和调查上,但是目前在论证项目可行性时,对自然环境论述较少,大多局限于一些古迹和自然保护区,在满足技术指标的前提下,许多大填大挖的方案很少考虑自然环境及植被保护。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公路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评估势在必行,工可研阶段应该把环保与效益分析等论证放在同等程度,尽可能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以指导后期的测设、施工。测试阶段对环境保护的影响公路测设是在工可研的指导下,具体确定路线的布局。线位的具体设置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公路建成后的使用情况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所以公路测设在满足技术等级要求前提下,不但要考虑线形指标,还要考虑环境保护,尽可能地优化方案,力求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少破坏自然环境,减少水土流失,无论永久性占地、还是临时性占地,都应有合理的环保设计。对于在建设中破坏的植被应提供恢复措施设计,防护工程应优先考虑植物防护。这样,虽然初期投资可能大一些,但从长远看,无论对公路本身的发展还是对自然环境的保护都十分有益。

三、采取的措施

(一)公路设计阶段环保措施。可行性研究及

初步设计阶段进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为进行环境保护设计和采取环保措施提供依据。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阶段进行环境保护设计。正确处理造价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重视大型结构物设计与自然景观的协调。路线走向应尽量减少避免穿越对地球生态至关重要的湿地、林区等。保护原有地质结构的稳定性。公路建设破坏了山区或丘陵本来的自然稳定性,由于开挖导致应力释放引起坡度滑动。目前的设计很少考虑应力释放,只简单地考虑土质的自然休止角,只做一些较粗的地质勘探,出现滑坡后治理的费用远远超过先期避免滑坡所投入的费用。重视排水、防护设计。公路排水设计不畅,不但对公路本身造成损坏,并且对环境造成破坏,在公路运营阶段仍然存在水淹耕地、冲刷原地表的现象。

公路设计并不是一个独立的阶段,它融贯于公路规划、设计、施工过程的始终。随着时间和沿线环境的变迁,公路的影响因素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动态设计的概念,运用先进的技术,结合施工现场的情况,需随时间、空间的推移不断地进行补充和完善,经过反复的调整及技术经济比较,才能设计出经济、与环境协调的公路方案。

(二)公路施工阶段环保措施。在公路建设中,要做到填挖平衡,土方开挖避开雨季,保护水利设施等措施,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边坡防护和绿化,可以有效地保护水土流失。减少公路的水毁,保证公路的安全。废弃土石方要进行妥善处理,不能就地乱堆乱放造成新的环境破坏。最好的做法就是选择农田耕地少,不易引起水土流失的山洼作弃土场,把废弃的土运往填土场堆放,用压路机分层碾压达到一定压实度,然后进行植树、种草、绿化美化,恢复生态环境。当施工路段距住宅区距离小于150m时,为保证居民夜间休息,在规定时间内禁止施工。注意机械保养,使机械保持最低声级水平;安排工人轮流进行机械操作,减少接触高噪声的时间;对在声源附近工作时间较长的工人,发放防声耳塞、头盔等,对工人进行自身保护。公路施工堆料场在空旷地区,不应有集中的居民区、学校等。沥青、油料、化学物品等不堆放在民用水井及河流湖泊附近,并采取措施,防止雨水冲刷进入水体。施工驻地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粪便等集中处理,不直接排入水体。

(三)公路运营阶段环保措施。对公路附近的住人地方,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噪声防治措施。附近有学校的路段两端设置禁止鸣笛标志。严禁各种泄漏、散装、超载车辆上路,防止公路散失物造成水体污染。

参考文献:

篇(10)

目前,我国仍有3亿多农村人口饮水达不到安全标准,其中因污染造成饮用水不安全的人口达9000多万人。有相当比例的农村饮用水源地没有得到有效保护。来自国家环保总局的一组最新数据显示,我们的饮用水50%以上是不安全的。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最新检测报告(2005年6月份)称,我国七大水系,水质达到I~III类水体的占49.2%,IV-V类(受污染水质,不能用作饮用水源)水体的占28.5%,劣五类(已丧失直接使用功能)水体的占22.3%。湖泊水库中满足Ⅱ~Ⅲ类水质的湖库有7个,占26.9%;Ⅳ~V类水质湖库有9个,占34.6%;劣V类水质湖库有10个,占38.5%。

(二)土壤污染严重

全国约25%的土壤处于警戒状态,污染比较严重的约5%。蔬菜中农药污染问题更为严重,农产品已经缺乏安全保障。由土坡污染引发的农产品安全和人体健康事件时有发生,成为影响农业生产、群众健康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在有关部门进行的典型区域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调查中,江苏调查区蔬菜和稻米的铅超标率分别达到60%和46%。广州调查区的蔬菜样品中,七氯和异狄氏剂醛的检出率都在85%以上,而硫代硫酸盐的检出率竟然高达94%。一些地方的稻田土壤因渗入镉废渣而被泻染,致使稻米中的含镉量超标,无法食用。因土壤污染,全国每年粮食减产1000万吨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约125亿元。

(三)固体废弃物污染蔓延

近年来,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速度加快,由此带来生活垃圾量的迅猛增长,并且因城市垃圾向城郊和农村转移,对农村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日益严重。2005年《各地区城市市容环境卫生情况》显示,当年全国生活垃圾无害处理率仅为51.7%。据测算,全国农村每年产生生活垃圾约2.8亿吨,生活污水约90多亿吨,人粪尿年产生量为2.6亿吨,绝大多数没有处理,生活污水和垃圾随意倾倒、随地丢放、随意排放。畜禽粪便年产生量达27亿吨,80%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没有污染治理设施。在一些地区,畜禽养殖污染成为水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

二、农村生态环境复合污染的原因

(一)污染型产业向农村快速转移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污染型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转移,从城市向农村转移。一些农村,为承接污染型产业和引进这些企业,地方政府许诺提供各种优惠条件,表面上看,引进这些污染产业不仅给当地带来了大量的投资,而且给当地村民一些就业机会,有些地方为了回避国家对土地的管制政策,采取“以租代征”的办法非法占用农民的土地。有些地方根本不考虑国家的环保政策,违法违规建设。由此对村民造成的危害是长远的。

(二)农业化学品的过量使用

我国化肥年施用量已达4700万吨,居世界之首,单位播种面积化肥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成倍超出发达国家为防止水体污染所设置的安全上限值。我国湖泊与河流中的污染负荷有50%以上源于非点源污染,来自农业面源污染的约占1/3。此外,仅从占全国作物总播种面积20%的集约化、专业化的蔬菜、瓜果、花卉种植区域来看,每年因氮肥的不合理使用而损失的氮就达300万吨,占我国氮化肥总用量的12%。大量使用化肥已经引发全方位立体污染,使得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难以逆转,还导致了温室气体对气候变化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等现象。

我国年均化学防治面积45亿亩次,因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而污染的土地超过2187万公顷,约占耕地面积的16%。过量使用的农药和化肥利用率仅为30%左右,流失的化肥和农药造成了地表水富营养化和地下水污染。

(三)农村土地布局不合理

农村工业化是中国改革开放期间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在县域经济发达的浙江、江苏等东部发达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受乡村自然经济的深刻影响,这种工业化实际上是一种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经营为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反积聚效应的工业化,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不仅造成污染治理困难,还导致直接污染的危害。目前,我国乡镇企业废水COD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50%以上,而且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污染物处理率也明显低于工业污染物平均处理率。

综上所述。没有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城市污染向农村地区转移、污染严重的企业向西部和落后农村地区转移;同时,农村工业化过程中,对企业以及集约化畜禽养殖的不合理布局,农田中农药和化肥的使用过量是农村生态环境复合污染的主要原因。

三、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一)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

针对我国目前农村生态环镜污染日益严重的状况,我国在起草污染防治政策、立法、标准体系时,有必要借鉴美英先进经验。第一,由于各生态要素相互关联的特点,在研究起草土壤污染防治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农村环境保护条例,建立农村环境监测、信息统计、质量评价等标准、方法体系时,应注意与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的综合协调,同时应对现有的这些法规中已有的一些制度进行完善;第二。在立法中应强调预防体系的健全,并规定严格的法律责任;第三,在立法上应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确立公众参与制度,充分发挥公民个人、NGO等环保组织以及社区的作用,让他们积极参加到污染防治工作中来;第四,建立污染整治基金制度、污染整治市场体系和环境污染风险责任保险制度,促进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整治向市场化发展。

(二)强化政府在生态环境管理中的作用

政府在生态环境管理中有着举足轻熏、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现阶段,政府应采取“发展导向”模式。(1)政府应打击地方保护主义,加强环境执法力度。健全有利于提高执法效能的长效保护机制,用制度来监督环境。环保系统应该实行环境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2)建立宏观综合决策机制,健全中央—地方协商制度。要把环境容量、环境质量状况和对环境的影响、对资源的消耗、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纳入统计指标,使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表示。环境保护政策要同部门发展政策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相结合。同时,生态环境保护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博弈的合作均衡。(3)进行有效管理,促使环境外部性内在化。由于市场存在失灵情况,因而通过政府来对环境资源利用进行管理来纠正市场失灵,使外部性问题得以解决。政府可通过征收“屁古税”来解决外部性问题。建立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和补偿制度。

随着发展,政府应逐渐转向“秩序导向”模式。强化公共资源的管理和服务职能,建立起合理的环境经济利益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经济利益关系。

(三)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要完善农村环境监测体系,建立健全监测指标体系和信息系统,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重要农产品产地的环境监测。加大农村环境监督执法力度,严格查处小造纸、小化工、小冶炼、小水泥等高污染行业违法排污行为。对长期超标排污的私设暗管偷排偷放的、污染直排的,应停产关闭。对建设项目未批先建、未经验收擅自投产的,应停产停建。对治理无望的企业和生产能力,应关闭取缔。严格环境准入,禁止不符合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在农村地区立项。加强自然保护区环境监管,严厉打击违法采矿和开展旅游等破坏生态的行为。要充实农村环境保护力量,保证必要的监测、执法装备、经费等工作条件。

篇(11)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ity construction, the building of the our country energy consumption increases year by year, the huge energy consumption, has become a huge burden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Accordingly,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overall energy saving is imperative, of which the building design is a very important link. This paper mainly of building energy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how to carry out the importance of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measures were introduced, and put forward some personal advice refers for the colleague.

Keywords: green architectur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nergy saving

中图分类号: TU20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引言:建筑行业是一个资源和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的行业,随着人类环保节能意识地不断提高,绿色建筑逐渐成为热门。

2. 绿色建筑

2.1绿色建筑的概念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所谓“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 ,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

2.2绿色建筑的特征

绿色建筑主要有以下几点特征:建筑本身较传统建筑,其耗能大大降低。绿色建筑尊重当地自然,人文,气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此没有明确的建筑模式和规则。绿色建筑充分利用自然,如绿地,阳光,空气,注重内外部的有效联通,其开放的布局较封闭的传统建筑的布局有很多区别。绿色建筑过程中,对整个过程都注重环保因素。

2.3绿色建筑的内涵

2.3.1节约环保

节约环保就是要求人们在构建和使用建筑物的全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呵护生态和减少污染,将因人类对建筑物的构建和使用活动所造成的对地球资源与环境的负荷和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和生态的再造能力范围之内。

2.3.2健康舒适

创造健康和舒适的生活与工作环境是人们构建和使用建筑物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要为人们提供一个健康、适用和高效的活动空间。对于经受过非典SARS肆虐和甲型H1N1流感全球蔓延困扰的人们来说,对拥有一个健康舒适的生存环境的渴望是不言而喻的。

2.3.3自然和谐

自然和谐就是要求人们在构建和使用建筑物的全过程中,亲近、关爱与呵护人与建筑物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将认识世界、适应世界、关爱世界和改造世界自然和谐与相安无事地统一起来,做到人、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只有这样,才能兼顾与协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才能实现国民经济、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又好又快地可持续发展。

2.4绿色建筑的意义

节约能源和资源,减少CO2污染 建筑本身就是能源消耗大户,同时对环境也有重大影响。据统计,全球有50%的能源用于建筑,同时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也是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施。尽管诸如道路,桥梁,隧道等不能以绿色建筑去衡量,但是居住区,办公大厦,公寓等对资源的利用是周而复始的。另外,建筑引起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占据了环境总污染的1/3还多,人类活动产生的垃圾,其中40%为建筑垃圾。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对住宅,道路,地下工程,公共设施的需求越来越高,所耗费的能源也越来越多,这与日益匮乏的石油资源,煤资源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3 绿色建筑设计的要点

建筑作为人类经济生活的重要活动,更被时代赋予了强烈的使命。把绿色生命的概念赋予建筑是为了让建筑有健康和再生的机理,使建筑与生态系统联系起来,从而为人们提供舒适并可持续的生活工作环境。

3.1重视整体设计

整体设计的优劣将直接影响绿色建筑的性能及成本。建筑设计必须结合气候、文化、经济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整体设计,切勿盲目照搬所谓的先进绿色技术,也不能仅仅着眼于一个局部而不顾整体。如热带地区使用保温材料和蓄热墙体就毫无意义,而对于寒冷地区,如果窗户的热工性能很差,使用再昂贵的墙体保温材料也不会达到节能的效果,因为热量会通过窗户迅速散失。在经济拮据的情况下,将有限的保温材料安置在关键部位,而不是均匀分布,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对于有些类型的建筑如内部发热量大的商场或实验室,没有保温材料利于降低空调能耗,也会更利于节能。

3.2 因地制宜

绿色建筑非常强调的一点是因地制宜,绝不能照搬盲从。气候的差异也使得不同地区的绿色设计策略大相径庭。建筑设计应充分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及其它地域条件,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被动式集热和制冷,从而减少因采光、通风、供暖、空调所导致的能耗和污染。在日照充足的西北地区,太阳能的利用就显得高效、重要。而对于终日阴云密布或阴雨绵绵的地区则效果不明显,甚至可有可无。北方寒冷地区的建筑应该在建筑保温材料上多花钱、多投入,而南方炎热地区则更多的是要考虑遮阳板的方位和角度,即防止太阳辐射和避免产生眩光。

3. 3尊重基地环境

在保证建筑安全性、便利性、舒适性、经济性基础上,在建筑规划、设计的各个环节引入环境概念,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规划、设计时须结合当地生态、地理、人文环境特性,收集有关气候、水资源、土地使用、交通、基础设施、能源系统、人文环境等资料,力求做到建筑与周围的生态、人文环境的有机结合,增加人类的舒适和健康,最大限度提高能源和材料的使用效率。

3.4 创造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

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包括:使用对人体健康无害的材料,抑制危害人体健康的有害辐射、电波、气体等,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设计;室内具有优良的空气质量,优良的温、湿度环境,优良的光、视线环境,优良的声环境。

3.5 应用减轻环境负荷的建筑节能新技术

能源使用的高效节约化,包括:根据日照强度自动调节室内照明系统、局域空调、局域换气系统、节水系统;注意能源的循环使用,包括对二次能源的利用、蓄热系统、排回收等;使用耐久性强的建筑材料。采用便于对建筑保养、修缮、更新的设计;设备竖井、机房、面积、层高、荷载等设计留有发展余地。

3.6 使建筑融入历史与地域的人文环境

这一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对古建筑的妥善保存,对传统街区景观的继承和发展;②继承地方传统的施工技术和生产技术;③ 继承保护城市与地域的景观特色,并创造积极的城市新景观;④保持居民原有的生活方式并使居民参与建筑设计与街区更新。要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建筑师就必须进行绿色建筑设计。

绿色建筑设计是按照业主需求,综合考虑建筑对内外环境的影响,采用各种节能措施的对建筑的全面优化设计方法。绿色建筑设计不仅要考虑到建筑的初投资,更要考虑建筑在全寿命周期内的运行状况

4.结论

绿色建筑作为一个新兴产物,对环保、节能的要求,值得探索、研究和尝试,这一道路是漫长而又艰辛的。随着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迈进,随着工业文明向绿色文明的转变,可持续发展将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旋律。绿色建筑理论的发展将导致建筑学技术内容的极大丰富与建筑艺术创造的相应发展,绿色建筑必将以自身的独特风格、千姿百态的建筑形态与生态环境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