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社会效益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就这项业务本身来说是“很成功”的。一方面是拓宽了银行放贷范围,有利于银行业务的开展;另一方面有利于保证银行资金的安全。毕竟,不论是公务员,还是事业单位职工,或是垄断l生行业的职工,他们都有较为稳定的收入来源。而且,公务员等人员在办理贷款时,还需要单位盖好公章证明身份的真实性。在这种情况下,公务员等人员借钱不还的可能性很小,整个“白领通”业务安全系数较高。难怪无锡银监会的一位工作人员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信用贷款不需要抵押,银行出于安全考虑选择收入稳定的对象作为放贷对象无可厚非,可看做是面向特定人群的一种优惠套餐。
2退耕还林成效评价
2.1生态效益
退耕还林实施以来的5a间,全县新增林地面积1.64万hm2。在涵养水源方面,可有效调节水分平衡,达到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的目的。在保持水土方面,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经调查,土壤侵蚀模数由1999年的5500t/(a•km2)降低到2014年底的2600t/(a•km2),年降雨量由1999年的473.1mm增加到2014年的539.5mm,干热风、沙尘暴、霜冻等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得到了控制。
2.2经济效益
2.2.1退耕还林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农业、林业、畜牧业等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从事二、三产业,极大地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据统计,至2014年底,全县工农业产值达186537.0万元,与1999年的27237.0万元相比,提高了163300.0万元;农业产值由1999年的18623.0万元,增加到2014年的107726.0万元,增加了89103.0万元。2.2.2退耕还林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使广大农民群众把一部分偏远、瘠薄的陡坡耕地退下来,从广种薄收的辛苦劳作中摆脱出来,有更多的精力在有限的耕地上精耕细作,挖掘农业生产潜力,提高粮食单产。同时,通过在条件适宜的退耕地上大搞林草、林药间作,发展草畜业和中药材产业,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经济收入。在退耕还林实施期间,全县退耕区共完成林药间作0.41万hm2、林草间作1.00万hm2,每年生产的牧草可饲养15万个羊单位,加上间作药材所得的丰厚收益,使老百姓着实体会到退耕还林还草带来的生机。据调查,2014年底,全县粮食总产量为83289t,比1999年退耕还林前65489t增产17800t。2.2.3退耕还林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退耕还林的实施,广大退耕户吃粮有了保障,收入进一步提高。1999年退耕前与2014年底退耕后相比较,畜牧业收入由3117.0万元增加到11057.0万元,增加了7940.0万元;劳务收入由5845.5万元增加到5.1亿元,增加了45154.5万元;人均纯收入由1036元增加到6199元,增加了5163元。
湿地指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沼泽地等带有静止或流动水体的成片浅水区,还包括在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在世界各地分布广泛。湿地生态系统中生存着大量动植物,很多湿地被列为自然保护区。
湿地不但蕴含着丰富的资源,可以为人类提供食品、药材、原料和水资源; 还具有强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和效益,比如调节气候、降解污染、抵御自然灾害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淡水资源,被誉为“地球之肾”。三江平原湿地是低冲积平原沼泽湿地,也是全球少见的淡水沼泽湿地之一,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2002 年被列入《湿地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但是由于早期耕地的过度开垦,地下水过度开采,忽视了湿地生态用水,导致天然湿地面积减少约 340 万 hm2,湿地景观破碎严重,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生态景观及资源等的可持续发展遭到严重威胁。
如何保证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协调进行,确保湿地景观及其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三江平原湿地是维持目前的开发现状还是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因此,有必要进行三江平原湿地的社会效益评价,为湿地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湿地作为一种生态旅游资源,它的效益可分为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长期以来,针对湿地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的研究有很多,但大多数侧重于经济效益评价,而专门针对湿地社会效益评价方面的研究则少之又少。
作为生态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开展湿地生态旅游是推动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实现社会效益就是其精神产出的主要标志。因此,湿地社会效益评价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建立模糊综合评判法与网络分析法的耦合模型 Fuzzy-ANP,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三江平原湿地的社会效益进行货币化评价,为政府相关项目的制定与决策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1、 研究区域概况
三江平原是由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交汇、冲击而成,介于北纬 45°01'—48°27'56″,东经 130°13'—135°05'26″,位于东北平原东北部,是中国最大的沼泽分布区。平原西起小兴安岭东南端,东达乌苏里江,北自黑龙江畔,南抵兴凯湖,总面积 10. 89 万 km2。
三江平原地处温带湿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 1. 6 ~ 3. 9 ℃,全年日照时数2 400 ~2 500 h,年降水量 500 ~ 650 mm,雨量充沛。三江平原现存天然沼泽湿地面积达 134. 7 万 hm2,泡沼遍布,河流纵横,土壤肥沃,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共有动物近 294 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10 种,二级保护动物 36 种; 高等野生植物近 1 200 多种,已建成6 个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其中 3 个被列入了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2、 研究方法
2. 1 模糊网络耦合模型
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Saaty T L教授提出的反馈 AHP 就是网络分析法(ANP) 的最初形态。
90 年代后,ANP 法应运而生,在层次分析法(AHP)的基础上,建立网络结构模型,充分反应各指标因素间的依赖和反馈关系。1996 年,Saaty 教授正式提出了较为系统的 ANP 理论与应用研究,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2007 年,唐小丽首次提出模糊网络分析法,用于处理具有含糊性及不确定性的复杂问题,在一定形式上将不确定性转化为确定性,提升评价的准确性。
本文运用模糊网络耦合模型(Fuzzy-ANP) 对三江平原湿地社会效益进行评价,将模糊综合评判法与 ANP 法相结合,在模糊数学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构建隶属度函数,结合 ANP 法获得相应权重,将模糊性进行量化,进而运用传统的方法进行分析与处理。步骤是: 首先确定评价指标集 E,运用 ANP法构建超矩阵,求得网络层各评价指标权重 U; 再确定评判等级集 V,通过因素评判得到隶属度矩阵R; 最后计算综合评价结果 B,进而得到社会效益量化值。
2. 2 指标体系构建
由于指标的选取关系到三江平原湿地社会效益评价的全面性、准确性、科学性。为此,指标的选取采用资料统计法、理论分析法与专家评价相结合的方法,选取适合三江平原湿地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特点的社会效益评价指标。首先,通过查询大量的相关文献,尽可能选取出现频次较高的指标; 再根据湿地社会效益以及其评价的相关理论,删减、拟定详细的评价指标; 最后,以此体系为基础,结合有关专家意见,对指标进行调整与修正,得到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其中,区域发展状况指出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存在及开发带来的物质及精神享受,有效改善区域发展及居民生活质量; 休闲娱乐、疗养保健及文化教育科研是指湿地生态系统本身具有的生态环境,公益性及娱乐性功能。
根据三江平原湿地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确定社会效益评价指标集 E,E = (e1,e2,…,ei) ,ei表示指标层的第 i 个指标。其中,e11,e21,e22,e31,e32为定量指标。
2. 3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在三江平原湿地社会效益评价中,权重对最终的评价结果有重要影响,不同的权重可能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结论,因此,选用合适的方法至关重要。由于三江平原湿地是一个大而复杂的系统,各层次的内部因素往往是相互依赖的,此时系统的结构更类似于网络结构,因而选用网络分析法(ANP) 来为各指标赋值符合项目特点。
2. 3. 1 构建网络结构模型
为明确指标间的层次关系与相互作用,ANP 法将指标体系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控制因素层,即目标层; 第二部分为网络层,由受控制层支配的元素组及元素组成,内部为相互影响的网络结构。
2. 3. 2 确定指标权重
考虑到社会效益很难进行精确的数字描述,网络层中各指标的权重将采用三角模糊数来整合专家意见,将模糊的不确定语言变量转化为确定数值。三角模糊数可以表示为 M = (l,m,u) ,其中 l ≤ m ≤ u,l 和u 为 M 支撑的上界和下界,m 是中值。
通过整理有关湿地研究及生态旅游专家咨询问卷,结合德尔菲法做出适当调整,基于三角模糊数建立模糊矩阵。权重向量依赖于决策环境参数 α 和决策乐观系数λ,本文中取α = 0,λ = 1,前者说明综合权重包含了所有专家的决策信息; 后者说明专家采取比较保守的态度。
2. 4 评判等级集确定
本文为三江平原湿地社会效益的评价指标确定了 5 个评判标准,即优、良、中、差、劣,并针对不同指标为每个等级赋予具体的数值。赋值的方式则根据社会效益评价指标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对于定量指标,参考相关研究数据,确定各等级的标准值; 对于定性指标,则采用五梯度标准区分程度大小,设定 9、7、5、3、1 为优、良、中、差、劣的等级。同时确定优、良、中、差、劣的等级系数分别为 100、80、60、40、20,得到三江平原湿地社会效益评价体系中各指标层因素的评判等级集。
2. 5 隶属度确定
根据三江平原湿地社会效益评价中的指标,通过实地探访和问卷调查,计算相关数据。共发放游客调查问卷 310 份,收回有效问卷 287 份; 发放三江平原周边地区居民问卷 100 份,收回有效问卷 91 份,由旅游业相关人员、专家等组成的 7 人专家评价组。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原理是 B = U R。其中: U 是指标权重向量,R 是隶属度矩阵, 是模糊算子。模糊算子共有四种运算类型,本文采用的
式中: ui为指标 ei的权重; rij为第 i 个指标的第 j 个评判等级的可能程度; m 为评价指标的个数。得到综合评价结果 B 后,结合各评判等级的等级系数,运用加权平均法求得各准则层指标的评价分值及湿地社会效益总分值。
3、 结果与分析
三江平原湿地社会效益中,附近区域发展状况及休闲娱乐效益最突出,疗养保健效益良好,文化教育科研效益最低。查看三江平原湿地 16 个评价指标及其隶属度可发现,文化教育科研效益低的原因在于:三江平原湿地在生态文化及当地人文习俗等方面的宣传有效性低。这和湿地生态文化的建设有关, 同时如何能将信息有效传达给游客才是关键。湿地的社会效益良好,但是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且附近区域居民受益有限,湿地生态旅游业的带动潜力并未得到完全发挥。这可以通过扩大湿地生态旅游区的经营规模与方式,丰富旅游产品类型,提供多种服务人员工作岗位,提高当地居民就业机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4、 结论与讨论
1) 采用 Fuzzy-ANP 模型,对三江平原湿地的社会效益进行定量评分。三江平原湿地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的选取具有综合性和可靠性,共包含区域发展状况、休闲娱乐、疗养保健及文化教育科研四个方面共 16 个指标,综合了以往研究者的观点,筛选出了最能代表湿地社会效益的指标,提高评价的准确性。
2) 运用三角模糊数进行指标重要性评判,可克服准则及指标之间的不确定性及含糊性,减少人对一个数的感知或判断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影响,使评价结果更可信。
3) 通过参考相关文献及研究数据确定评价等级集,采用加权平均算子求得社会效益分值。加权平均算子体现权数作用明显,可全面考虑湿地社会效益的各个因素的影响,综合性强,能充分利用调查信息及专家意见,应用性强。
4) 由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很难进行明确的区分,文中对社会效益的范围界定并不明确,评价指标的界定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同时社会效益很难量化,评价具有很大模糊性,指标的选取上存在信息重叠现象,给评价结果带来些许偏差。
本文运用 Fuzzy-ANP 模型对三江平原湿地的社会效益进行了评估,突显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使政府及公众能够正确看待社会效益的重要性,提高公众的主体意识, 使其主动加入到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建设当中去,指出今后的努力方向,进而为未来三江平原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贾萍,宫辉力,赵文吉,等. 我国湿地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3(3) : 84-88,95.
[2] 武海涛,吕宪国. 中国湿地评价研究进展与展望[J]. 世界林业研究,2005(4) : 49-53.
[3] 姜琦刚,崔瀚文,李远华. 东北三江平原湿地动态变化研究[J]. 吉林大学学报. 地球科学版,2009(6) : 1127-1133.
[4] Saaty T L. Decision making with dependence and feedback: RWSPublication[M]. Pittsburgh: PA,1996.
[5] 唐小丽. 模糊网络分析法及其在大型工程项目风险评价中的应用研究[D]. 南京: 南京理工大学,2007.
[6] 黄晶. 森林公园社会效益评价研究[D]. 福州: 福建农林大学,2010.
[7] 叶珍. 基于 AHP 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及应用[D].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0.
[8] 韩利,梅强,陆玉梅,等. AHP-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分析与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14(7) : 86-89.
[9] 许雪燕.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研究及应用[D]. 成都: 西南石油大学,2011.
[10] 潘向忠,翁仕龙,余世清. 模糊综合评判法在环境风险评价中的应用[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精选,2006: 378-383.
[11] 赵刚. 基于 ANP 的模糊综合评判法在工程项目风险分析中的应用[J]. 节水灌溉,2009(5) : 63-65.
[DOI]10.13939/ki.zgsc.2016.03.212
1 国有大剧院发展现状
国有大剧院是指由我国中央或地方政府财政出资,新建或在原有剧院基础上改扩建的以舞台艺术表演为主要经营内容的规模较大的固定演出场所及设施。它大多具有两个以上演出场地,单次接待观众量一般在千人以上。剧院是发展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是各类型舞台艺术展示、表演的主要场所,更是一类特殊的文化艺术生产机构。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文化发展政策的引导下,中央和地方政府不断加大文化设施的投入,剧院也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继上海大剧院、国家大剧院等代表性项目纷纷落成后,我国的剧院发展迎来了“大剧院”时代。尤其在近几年,我国大剧院建设进一步显现出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发展的趋势,而且投资金额、占地面积和建设规模越来越大。据统计,仅2011年下半年至2013年间,全国就有18个省市29家大型剧院相继建成,总占地面积约170万平方米,总投资额达240亿元,每家剧院平均投资少则五六个亿,多则十几个亿。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规模以上国有大剧院已超过100家。比如上海大剧院与杭州大剧院都是当地政府总投资12亿元人民币兴建的。2007年建成的国家大剧院是有史以来我国投资规模最大的文化建设项目,耗资26.88亿元人民币(不包括前期的搬迁费和后期的追加费用),全部由国家财政拨款。[1]
中央和各地政府积极地投资兴建大剧院,是国家和政府促进文化发展、满足民众文化需求的重要举措,是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党的十中指出: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关键是让人们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这是我们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本目的,也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体现,是深入贯彻落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同时,大剧院作为重要的公共文化设施,对当下文化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在推动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要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剧院通过开展内容健康、题材丰富、形式多样的演出活动,可以引导社会主流文化,提高民众的文化素养,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可以提升地方文化影响力,成为地方的文化坐标和文化象征符号。
总之,大剧院的发展将会为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这是国有大剧院存在和发展的最重要价值,也体现了国家和各地政府及人民对文化发展的迫切希望。
2 国有大剧院工作导向
党的十报告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要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这是党的十自始至终贯穿以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导向在文化建设中的具体体现,即文艺工作应坚持以人民文化需求为中心。国有大剧院作为文艺活动的主要场所,其工作必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主动去适应、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在当下,随着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欣赏习惯等都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对高水准的文艺作品有了更多的需求。面对此种新变化,文艺工作者积极调整观念,不断创新,以更高水准的文艺作品和更贴近群众的文艺服务理念来履行自己的职责。而这些更多更好的作品,正是通过国有大剧院这个中间媒介传达给了广大人民群众。以国家大剧院为例,建成以来一直坚持“人民性、艺术性、公益性”的宗旨,国内各地大剧院都以“人民”为工作重心和指导理念,始终把追求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
3 国有大剧院社会效益体现
国有大剧院“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决定了其本质任务和使命,也决定了它所担负的实现公共文化设施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基本职能。
3.1 普及艺术教育,提高民众的文化艺术修养
艺术教育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因接触艺术作品、参与艺术活动而产生艺术兴趣、获得艺术能力、提高艺术修养的活动。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艺术是精神和思想的集中体现,艺术反映人们对真善美的认识,具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等。由于艺术活动是知、情、意、行的完整过程,所以艺术教育活动对于提高人的审美素养,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艺术教育来提高民众文化素养,能够实现对人的身心的全面培养,对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已经成为整个人类社会的共识。国有大剧院通过文艺演出可以进行艺术教育活动,让群众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人文艺术素养,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进人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比如国家大剧院2007年成立了艺术教育部,专门负责艺术教育活动的策划和实施,开展了一系列公共性的艺术教育活动。国家大剧院是重要的演出机构,同时也是社会艺术教育机构,它承担着面向国民实施文化艺术教育、引导和提升国民文化素质的社会责任。[2]
3.2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其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的价值主体、以和谐生活为核心的社会实践。国有大剧院的演出节目,将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演出与剧目推送到群众的面前,使广大群众在接受艺术熏陶的同时,更加深刻地理解传统文化,发扬传统文化。
国有大剧院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国有大剧院往往将优秀剧目及其所承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艺术欣赏、休闲娱乐的方式传播给广大群众,将我国的主流文化、主流意识形态潜移默化地形成于大众的世界观、价值观当中,让更广泛的人民大众共享文化发展建设的成果,更直观地去接受和理解中国梦的伟大思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力量。
3.3 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促进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爱国主义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是情感理念、情感意志、道德原则、政治原则、法律规范、具体行为的统一体。爱国主义是一个爱国情感、心理、思想和行为的理性升华,是一种关于个人与祖国关系的理性认识系统,它基于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自己的祖国无比忠诚和热爱的深厚情感,体现了忠厚的爱国之情、坚定的报国之志和高尚的效国之行的有机统一。爱国主义教育不能只喊口号,而应通过丰富的内容和形式,调动起人民的爱国热情,并引导其将爱国情感更好地落实到爱国主义行动中去。在国有大剧院的演出节目中,爱国主义节目占了很大分量,这是传播爱国思想、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它首先通过寓教于乐的艺术形式,唤起人民的爱国热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比如2014年山西大剧院和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文化厅共同主办的 “军民共筑中国梦・总政歌舞团山西老区行”活动:活动时间为4月21~26日,期间在山西大剧院由总政歌舞团演出大型红色经典舞剧《铁道游击队》、大型情景交响合唱《列兵》、大型交响合唱音乐会《军旗下的歌声》、交响音乐会《我们的岁月》四台剧目,共计演出七场。这次的演出让观众沉醉在壮烈、振奋的红色歌声中,唤起了人们对那段红色革命的历史记忆,军民鱼水深情在观看节目过程中被深深地唤醒和激发,引发观众的共鸣与热情。这些以爱国主义思想为背景的舞剧、情景交响合唱,在满足人们文化审美需求的同时,陶冶和培育着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与道德精神,激发出了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情怀和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潮的豪情。
3.4 惠民益民,保障普通民众基本文化权益
国有大剧院在日常演出中,注重向普通民众倾斜,时常举办惠民益民活动,让更多的民众走进大剧院观看演出。这会有效地保障了普通民众的文化权益,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比如山西大剧院的建设定位就是山西省委、省政府为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而建设的重点文化惠民工程之一,其根本目的是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山西大剧院自2013年正式运营以来,除完成商业演出的运作和山西省委、省政府安排的公益演出任务以外,还推出了大型常态化惠民活动――“长风之夜”周末演出,极大地弥补了山西省惠民演出数量、质量与类型上的不足。活动采取政府补贴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运作模式,以“节目质量高、艺术水准高和演出票价低”为基本原则,观众只需花30元即可欣赏到国内外优秀艺术表演。截至2015年10月,“长风之夜”周末演出共计演出一百余场,剧(节)目类型涉及民族管弦音乐会、西洋交响音乐会、钢琴音乐会、戏曲、曲艺、舞蹈、歌舞、各类室内乐音乐会、话剧、演唱会、音乐故事会、儿童剧、音乐剧、魔术等,惠及民众10万余人(次)。每周五晚上去山西大剧院看演出已成为太原百姓生活中的一项重要文化活动。此外,山西大剧院还举办了“周二戏曲鉴赏”“新春大拜年”等文化惠民演出活动,使人民群众共享文化改革发展成果。类似山西大剧院开展的此类惠民益民的活动,不仅较好地发挥了政府公共文化设施的作用,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还可激发、培育、调动民众的文化消费积极性,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形成良好互动,彰显国有大剧院的社会效益,同时对于保障普通民众的文化权益,促进社会公平起到了有效的作用。
综上所述,国有大剧院作为政府投资兴建的大型公共文化设施,是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它体现出政府的公共文化职能,对于促进社会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其出发点是为了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但也需要看到的是,国有大剧院有它本身的特殊性:既有社会属性,又有经济属性;既要有社会效益,也要有经济效益。尤其是目前大剧院发展过程中,政府财政补贴有限,难以支撑剧院发展,而大多数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剧院又较难筹集到大量资金来保障正常的运转,所以国有大剧院在实际运营过程中,经营管理主体还必须依托市场化运作方式来保障剧院的经济效益,最终实现最大化体现剧院的社会效益。
医院的经济效益指的是医院在某个特定的时间段内,其在保健卫生活动当中的保健卫生成果同所耗费的劳动、资金的比值,实质上指的是有效产出与投入存在的比值关系。医院自身的经济效益不但包括医疗服务成果的经济成效,同时还涵盖了医院自身的盈利、亏损以及卫生资源累计率。处在当前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医院自身经济效益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其自身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
(二)社会效益
医院的社会效益指的是医院充分利用各类型的医疗保健服务模式,通过自身卫生资源的有效利用,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相应的保健卫生服务,尽最大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与健康水平。而医院在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的过程中,必定会产生一些社会方面的影响,而这些社会影响即社会效益。社会效益不仅属于医院自身的责任,同时又关系医院自身的形象与信誉。
(三)医院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属于医院经营管理工作当中两个至关重要的内容,两者之间既是对立的,同时也是统一的。倘若医院过于注重经济效益,完全不估计广大人民群众自身的经济水平与心理承受能力,医院可能会在短时间内获得客观的经济利益,然而长此以往,医院必然会丧失大部分人员群众,最终致使医院自身经济效益的不断降低。而医院如果过于偏重社会效益,则会导致医院难以承载巨大的经济开支,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最后必然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丧失竞争力。因此,医院经济效益是实现社会效益的重要基础,社会效益是经济效益的关键条件与最终目标,两者之间存在相互制约、互相促进的重要联系,医院只有在两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的局面,才能够保障医院自身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提升医院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措施与建议
(一)建立健全医院经济管理体系
新医改政策的持续推进,各个医院自身的经济效益必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经济损失在所难免。医院自身的发展一般是依靠自身资金的不断积累,然而随着医院自身经济收入的不断削减,要想始终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医院就必须要建立健全自身的经济管理体系,通过不断提升医院医疗核算意识,切实加大医疗成本的控制力度。所以,在新医改背景下,医院应当积极降低医疗项目、医疗工作方面的开支,减少一些不必要支出,从而有效保障医院资金的积累。与此同时,医院还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医疗器械与医疗设施的管理工作,切实提升医疗器械与医疗设施的使用率,减少该方面的成本支出。此外,针对医院经济核算工作,应当积极采用全成本管理模式,将各个科室、全部类目当中的资金支出都计算到对应的成本中,通过全成本管理实现成本的高效控制,再保障医院自身社会效益的同时,切实提升医院的经济效益。
(二)协调医院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1.建立正确的效益观。
正确的效益观属于指导卫生系统工作开展的重要理论,其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发展;另一方面;合理的经济利润是实现两个效益统一的基本原则。社会当中发生的各种问题,经济是终极原因,倘若经济关系不顺,服务关系自然也不顺。满意的经济关系是形成满意服务关系的重要基础,即医院只有实现满意的经济关系,才能够产生满意的医疗关系。这就需要各个医院在内部树立正确的效益观,进一步明确医疗服务的宗旨,使得广大医护人员能够有效协调医院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2.正确处理两个效益。
为避免损害社会与病人的医疗效益,医院应当在内部树立正确的效益目标。医院自身经济效益的主动权在医院本身,而社会与病人医疗效益的主动权同样也在医院本身。这就需要医院真正将谋求社会与病人的医疗效益当作最高准则,不仅要为医院自身谋利益,同时也应当为社会与病人谋利益。医院必须要在内部反复强调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当两者之间出现矛盾的情况下,医院应当要求广大员工将社会效益放在首要位置,而当医院获取良好的社会效益时,社会必然会回报医院,其是市场经济等价交换的基本法则。
(三)提高医院整体素质
新医改政策主要是站在人民群众的利益角度出发,然而其对广大医院来说,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由于医院传统的经济运营模式显然无法满足新医改背景下的相关要求,因此,医院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固自身的地位,就必须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工作,以此来提升医院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各个医院应当充分利用自身的区域优势与传统优势的培育特色学科,通过与专科专病建设进行有机的整合,不仅要注重人才培养工作,同时还应当避免人才的流失,针对人才队伍建设制度进行改革创新,进一步加大职业素养方面的培训教育力度,在医院内部树立优胜劣汰的思想,使得医院内部员工能够在良好的人才机制下实现自我综合素养的提升,通过扎实的操作、优质的服务获取病人的信赖,为医院树立良好的形象。除此之外,医院还应当积极引入先进的医疗设施,加大与各个医院的合作力度,通过互相交流、沟通,实现医院综合能力共同提升的目标,切实促进各个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四)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各个医院自身的医疗、服务质量直接关系到其能够获得发展,新医改带来的不仅是挑战,同时也是机遇,这就需要医院高度重视提升自己的医疗、服务质量,使得医院自身的医疗服务质量、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能够得到有效的统一。通过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切实提升医院自身的形象,使得更多的病人更愿意选择医院。而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意味着医院必须要投入更多的资金,这就导致医院自身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都会遭受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医院要想保障自身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就应当在不断增加自身市场份额的前提下,进一步放宽对应的资金投入,保障医院能够在市场调节下,充分利用增长的经济利润来填补资金投入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差额。除此之外,医院还应当高度重视改革创新,要想在新医改背景下不断提升自己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就应当加大科研、创新方面的投入力度,通过构建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广大员工进行科研课题方面的研究,通过不断拓展医疗事业方面的新市场与利润增长点,真正把能力创新与科技创新当作提升医院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重要途径,实现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1800年,苏格兰一个叫做欧文的企业主出于对雇佣童工的不满和对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视,创办了世界上第一家幼儿园,其结果不仅在于给儿童提供了一个受照料的场所,还使妇女得以走出家庭走入职场,提高了她们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铁血宰相”俾斯麦因其在德国统一中发挥的作用而为世人纪念,然而他的另一项伟大成就同样对后世影响巨大。他在担任首相期间为德国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成为后来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滥觞。当人们极力追寻社会创新这个新词的源头时,很容易就会发现,其实社会创新一点儿也不新,众多的社会创新早已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润物无声却又意义深远。
社会创新简而言之,便是为社会问题找到创新性的解决方案。是不是创新,有多少创新,并不是看这个解决方案是不是够“新”够“奇”,而是看它与过去的方案相比是不是可以用更少的投入去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
为何需要社会创新?——“非理性的时代”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进入新千年以来,社会创新好像突然之间在全世界范围内变成了一个“热词”。2003年,《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创刊,这个领域有了第一本专业的研究期刊;2004年,伯恩斯坦出版了《如何改变世界》一书,激励了无数的普通公众成为改变世界的“社会创业家”;2006年,“小额贷款”模式的创始人尤努斯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成为社会创新领域最知名的英雄;2009年,美国奥巴马政府成立“社会创新办公室”,从国家政策的层面促进社会创新的发展;2012年,英国的“大社会资本”正式开始运作,大量社会投资的进入将对社会创新领域的发展起到无可估量的作用;2014年,欧盟将全面启动“社会企业支持计划”,力图推动用商业手段创造性地解决社会问题……
这一切的发生都与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密不可分。在新的时代里,人们意识到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非理性的时代”,世界不再是线性发展的,用过去无法预知未来,新的问题永远会出现,而过去的手段已不能有效应对。人类社会的延续与发展靠的不是理性设计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系统性地有意识地“创新”。
对于那些持久的大规模的社会问题而言,创新的解决方式经常意味着带来系统性的变革——改变人们的观念、认知、习惯,或是一个国家的政策和立法环境等,从而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比如孟加拉国的经济学教授尤努斯开创性地采用“造血式”的小额贷款模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对于穷人的看法。
另一方面,很多社会问题之间往往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却可以事半功倍。联合国的一份报告曾指出缺少清洁饮用水对非洲妇女的地位有重要影响。原因在于大多数家庭中去遥远的地方取水的多为女孩,这些女孩因此减少了去学校学习的时间;由于受教育不足,因而她们长大成人后难以找到工作;而经济地位的下降又直接影响了她们的社会地位。所以一项帮助当地解决饮用水的社会创新带来的社会效益远不是只有解渴那么简单。
社会创新的关键?——政府、NGO、企业、公众等展开跨界合作
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同时意味着社会创新只有通过多方参与才能真正实现。对于各个国家的政府来说,国民的医疗保障都是一项巨大的开支。而科学研究已经证明,大多数的疾病产生的真正原因并非人的生理因素,而是外界的环境因素和个人的不良生活习惯。显然,要想提高国民的健康水平,绝不是仅靠政府加大医疗保障的投入就能实现。正是因为意识到了“多方参与”的重要性,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基金会开始改变过去那种“撒胡椒面”式的资助方式,转而围绕特定的社会问题,资助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的各方机构。
各个社会主体也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在解决社会问题时进行跨界合作。政府部门意识到,与企业和NGO的合作并非仅仅是外包服务、政府采购那么简单,开始通过制定政策、提供资金、建设支持性网络等方式鼓励更深度的合作和共同参与式的社会治理。企业从“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发展到“经济、社会效益并重”并进而开始“通过社会效益来实现经济效益”。很多NGO转型成为能够自我维持并提供更高效服务的社会企业,另一些则积极尝试利用各种创新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资源需求。普通公民也正在成为自下而上进行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大量的“社会创业家”在世界各地出现并开始形成自己的网络。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使更多人联合起来参与社会创新成为可能。
除了更有效地解决一个个的社会问题,社会创新更大的意义正是在于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的多方参与:政府、企业、NGO和普通公民,在公共参与式的社会治理机制下,通过跨界合作,用创新性的方法系统性地解决我们在社会里所共同面对的诸多问题。这种社会治理模式在越来越多的国家里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市政当局向全球征集当地几个“顽固”的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并给予资金支持;在韩国,首尔市政府每年都会从市民那里收集到数以万计的城市改造建议,其中很多都已付诸实施;在美国,白宫的网站上,人们可以任意发起一项公民倡议或者为他人的倡议投票,任何倡议只要获得一定数量的投票都将被美国联邦政府正式评估;在中国,深受雾霾之害的首都居民拿起手中的空气质量检测仪,自发开展“我为祖国测空气”的活动;而在南方的广州,“光头哥”和他的同伴们“削发明志”,用有趣的方式成功地阻止了这座城市里饱受争议的“亮化工程”。
1 林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概念及其内涵
林业生态效益指的是森林的保护生物多样性、防风固沙、固土保肥、固碳制氧、涵养水源、净化环境等多种效益。林业的社会效益指的是林业的宗教、文化、艺术效益、景观效益和物种保护效益等等。森林资源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强大的资源库,具有调节气候、保护环境等多种功能。对维护生态平衡也起着直接的促进作用。相比林业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贡献要大很多。森林作为陆地上最大的天然基因库,不仅为生物提供生存和繁衍的空间还为人类生活的改善提供了条件,是人类物质生活的载体也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支撑。
2 留坝县林业生态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留坝县林业生态现状分析
陕西省留坝县林地面积为176416.7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93.6%,其中有林地面积166348.8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88.3%,占全县林地面积的94.3%,林地面积之大显示其林业资源的丰富。森林覆盖率为88.3%,覆盖率高也是其主要特征之一。留坝县林地面积中防护林、特种用途林、用材林、薪炭林、经济林五大林种齐全。结构安排也相对合理。森林资源相对较高,后备资源也较为丰富。
2.2 留坝县林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林业生产周期长,使得一些隐藏的问题在现阶段还没有显示出来。林业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像承包合同不规范,使用权和收益权模糊等。其次,个别镇在改革进程和质量上没有做到统一,造成一地多征、土地属性不确定的现象。此外,林农对现有政策抱怀疑态度,林业政策的反复多变使得林农不敢投入大量资金投资,再次,林权流转机制不健全,这会一定程度上阻碍林业发展规模经济。最后,留坝县林业产业结构仍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第三产业发展仍然比较滞后。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够。
3 构建林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一般性原则和前提
3.1 构建林业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前提
林业的生态产品和精神产品有价论是构建林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估机制的核心问题。我国经历了一段相当长的历史时间加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与认识,对森林作为环境的主体部分,林业核算的完善对于“绿色GDP”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两者相辅相成,随着“绿色GDP”的改革,林业发展也更加合理化。按照我国目前的产业划分,森林资源产业属于第一产业,是建立林业生态和社会效益体系的前提条件。有利于把森林资源从国民经济账户中独立出来,还有利于量化森林环境产业对工业、农业和社会提供的服务和效益,从而通过市场获得全额的补偿。
3.2 构建林业生态和社会效益的一般性原则
林业生态和社会效益的一般性原则主要有综合利用多种计价的原则、社会性原则、政策性原则、预警性原则、劳动价值论原则及系统动态分析六大原则。
综合利用多种计价原则是指可以采用历史成本或者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物价指数、现值成本等予以反映,以其精确的反映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价值。
社会性原则是指企业能站在社会的角度分析问题,考虑企业的业绩,对企业的评价要能在企业内部且企业社会效益与社会成本相配比,以取得社会利润为标准,所提供的这些信息要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
政策性原则是指林业生态和社会效益要体现国家方针政策的要求,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的确认要受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约束,林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核算结果也能为将来制定国家经济政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预警性原则是指林业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核算体系要反映环境因素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测定环境资源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预先发现环境资源状况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并起到相应的预警作用。
劳动价值论原则是指林业的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量化要遵循劳动价值论,在林业经营劳动投入的作用下使农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贡献值转化为具有劳动价值的收益值,林业经营要面临木材减少的经济损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林业生态产品和精神产品的价值确定和其它所有商品的价值确定。
系统动态分析原则是指采取现代系统工程的方法进行系统动态分析,以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基础,尽可能包含林业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各个层面,此外,还要避免重复计算,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最优化的计量结果,从而构成一个多指标、多参数的动态计量系统工程。
4 构建林业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核算体系
林业生态和社会效益核算体系包括统计核算和会计核算,对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核算属于林业的无形资产核算,是以森林资源与环境再生产过程为主体的全面核算。所以林业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核算体系应该包括三个层面的核算:一是对林业本身实物量和林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定量值(林业所提供的无形产品的数量)的统计核算。二是通过对林业本身实物量和林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定量值(林业所提供的无形产品的数量)的统计核算,并运用相应的方法来达到对林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核算。三是将对林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核算融入到整个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来确切反映经济的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为经济的决策者制定经济政策提供依据,从而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
5 结论
林业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作为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屏障,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远大于经济效益。本文通过对留坝县林业生态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构建林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般性原则和前提,结合统计学账户原理来构建我国林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核算体系。最后强调一点的是森林资源的无形效益在使用上具有非竞争性,其计价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很难明确划分与一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联系的消费者,这些因素都使得非市场评估方式需要得到进一步的研究。此外,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量化小于其自身价值,因此,对森林资源核算体系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本文探讨的还有待提高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钱伯海.国民经济统计学.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一、公路经济的内涵及表现
所谓公路经济,就是与公路有关的经济。其内涵包括公路与经济相联系的各个方面。归结起来,主要有包括两层涵义:一是在修建和改建公路期间,能够直接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当地经济繁荣,同时还可带动劳务用工、饮食服务、工程建材、商贸运输、劳务用工等一系列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增加沿线居民收入。二是公路建成使用后,随着交通环境改善、车流、客流量的涌入,会促使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提升区域间交流和地区知名度,产生聚焦效应,吸引大量资金流入,三次产业将进入结构调整与高速发展期。
可见,新建或改建的公路具体表现为两种类型的经济效益:一种内部的直接经济效益,即新建或改建的整个公路系统通过内部管理的不断强化,通过一系列创新的管理活动,使得自身所从事的公路在建设、养护和管理等各个方面的生产发展得以不断提高;二是间接经济效益,即社会效益。也就是说整个公路系统能够进行的社会经济的相关服务能力。主要表现在其能够带给车辆、行人提供舒适、安全的公路交通环境,降低人们出行的时间和行驶费用。当然,二者是相辅相承,相互促进的,它贯穿于整个公路的生产活动各个环节的全过程。
二、公路经济相关制约因素分析
从公路经济效益的具体表现来看,制约公路经济效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思想观念落后,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主要是受传统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大多数员工并没有彻底挣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这就束缚了公路各部门以及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其次,半下放型的管理体制让公路系统的各个管理体制在具体的实施中失去了主导作用;行政管理和财政管理的结合点不能满足地方建设公路的实际需求,存在着事权和财权有脱节,无法满足其地方经济发展所要求的公路建设以及养护的标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路经济效益的发挥。再次,随着经济的膨胀,物价迅速攀升等因素,公路养护等成本不断增加;还有一些落后或者偏僻的地区,公路的级别不高或是人气不够,从而失去了市场的竞争力。再加上近年来公路系统当中各个部门的人员快速的增长,致使内部混乱、机构臃肿,在职员工的管理以及薪酬发放都出现很大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公路经济效益。
三、改善制约公路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对策分析
从制约公路经济效益的因素分析,要改善公路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必须从在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上改变目前公路发展的现状,采取切实有效的控制措施,实现公路经济效益的全面提升。
1、加快思想观念的转变,提升人员素质。观念的转变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观念的转变要从全员做起,通过单位组织收听讲座,交流讨论会,提供教育培训等多种途径加强人员的业务学习,将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提高到新的台阶,改变传统的旧观念、旧思想,树立用新型的市场经济观念,以此调动每个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思想,让这些创新思想转化成真正的生产力,有效提升公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引用先进技术,提升公路经济社会效益。保质保量完成公路项目建设,技术力量是关键。首先,在公路的设计和建设中,运用先进的技术提高公路级别既能能有效地减少成本,也能减少后期养护与管理程序。其次,利用现代智能技术,能准确检测公路上发生的一切状况,能有效地减小运输事故的发生,保持公路运输的畅通无阻。最后,利用专业人才的知识理论和丰富经验,利用新的设计方案把公路的运行线路进行等级提升的同时进行线路取直设计,能有效地节约运输时间和交通运输里程。总之,在公路系统中全面推进技术改革,很大程度上能提高公路的经济效益。
3、完善公路的管理制度。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发挥公路经济管社会效益的重要依据和保障。管理层面不仅要完善传统的管理制度,还要适应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结合自身实际,还要有一个合理规范的的组织和管理机构,还有就是,我们还要依据具体的特征来制定相关的并且切合实际的法律法规。只有因事不同而制定出来的规章制度,这样的高速公路组织机构才更规范性,主要公路的规章制度规范了,这样就更能提高公路经济社会效益。
就现在而言,伴随着公路营运事业发展越来越快,我们的部门也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颁布的法律法规在公路的管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公路管理工作的有效性。所以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为依据,还要借鉴国内外的一些先进的经验,来决定什么方法可行,并通过具体的实践经验来验证方法的可行性。
4、制定科学的管理方式。为了促进公路社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就需要科学的管理公路系统,强化公路的建设与养护工作。建立适合当地公路行业状况的行业管理制度,充分调动公路系统内部的积极性;从技术、人才、设备等设施及资金上保障公路处于良好的养护状态。对公路的建设以及养护方面进行规划和设计时,应当把握编制科学以及均衡合理的原则,将有限的资金能够发挥其最大程度的投资效益。在管理程序方面,科学的制定管理措施,分工明确、有效制定奖励机制,可以极大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责任感。另外,应对公路其内部的发展潜力进行深入的挖掘,对公路进行养护时应当进行公路人员、组织、设备以及资金等各方面的准备,确保公路养护能够正常有效的进行。
5、重视整治公路周边环境治。重视公路周边环境的治理,要及时改善公路周边的噪声污染,水源污染以及空气污染。包括派人清理公路上产生的垃圾、灰尘、污水以及非公路标牌等。在公路两边栽种树木,以免公路垮塌以及坍陷,从而更进一步巩固公路的防护安全。结合实际条件在公路上设置消音带以及种植绿化带等以控制环境污染。公路部门也要加强公路周边的工厂排出的废气,废烟是否超标,如发现违禁者须采取果断措施给予制止。另外,公路部门还应定期做好整修边沟,更新交通设施、粉刷桥涵以及美化隔离带工作。
6、拓展公路的产业链条,促进多种经营方式的发展。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公路系统应该根据目前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对公路系统的内部结构进行适时的调整。在条件允许下,可以发展公路自身系统以外的其它产业,以新的理念、新的形式建立公路系统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公路开展沿线区域的互动发展,有效地实现临近的县市之间的交流和交往,这可以大大的扩大市场,带动沿线的经济以及旅游业或者其他行业的而快速发展,这样既能提高公路系统的经济效益,也实现了公路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论
综上所述,公路作为交通运输中的主动脉,其中心任务是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回报,实现经济的发展。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公路营运自身的营运能力,依靠其整体效率的增强,来发掘出新的效益增长点,才能让公路系统得以可持续发展,同时实现公路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目标。(作者单位:阜新市交通局直属分局)
参考文献:
[1]王敬娟.完善管理机制提高运行质量[J].理论界,2007,(09).
天然气在经济发达国家经历了完整的发展阶段,诸如美国、日本等等国家,对于天然气都能够够合理利用。早在天然气的社会开发还不很完善的时期,天然气处于启动阶段,此时由于对于天然气的利用价值还没有明确的认识,所以没有大规模使用。进入到发展阶段,天然气被大量地发现并开发,此时天然气的需求量逐渐上升,并被作为煤炭的取代产品。也就是说,人们对于天然气的利用价值已经形成认知,并开始科学性地开发和规范性地利用。随着天然气的有效利用率提升,各种规章制度被制定出来,政府建立了天然气合理利用的监督机制,同时还制定了与天然气相关的法律条文,以强化天然气使用的监督管理。随着经济发达国家对于天然气的使用逐渐市场化,各种管道输配网络形成,使得天然气使用形成了完整的网络体系,价格机制逐渐形成。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伴随着世界经济潮流,可持续发展意识逐渐地树立起来。目前,中国的天然气电厂是热力电厂的三大重要形式之一,但是并不具有市场竞争力,且经济效益也不太可观,却能够发挥重要的社会效益。从燃气电厂的运行来看,其具有占地面积小,运行环保的特点,且启动快速。与煤资源和水资源相比,天然气属于一次性清洁能源,且环保价值在于不会释放出污染环境的物质,而且可以循环利用,不仅改善了发电运行环境,而且还有效地降低了能源消耗,使得电厂的电力供应效率有所提升。鉴于燃气具有较高的综合利用效率,中国从战略发展的角度就要充分利用,以在发挥其社会效益的基础上,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1 中国燃气发电现状
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确立起来,中国人民对于环保问题极为关注。虽然目前中国依然以煤发电为主,但是对于天然气发电的推广并没有停止。从目前中国燃气电厂的装机容量来看,在全国的电厂总量中的占有率还很低,主要的原因在于,在当前的能源结构当中,中国具有较大的煤炭储备资源,且水电资源也比较多,天然气虽然属于是清洁能源,对于环境保护具有很高的价值,但是,处于市场经济运行状态下的今天,人的思维方式都是围绕着经济而展开。燃气电厂从初建到正常运行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投资,其所能发挥的经济效益需要在几年之后才会产生。特别是中国目前还没有自主研发的燃气轮机,对于联合循环燃气轮机也没有独立的制造能力,使得天然气发电难以发挥其优势。可见,燃气发电要适应社会的需要而发展起来,就要首先满足其经济需求,以在技术力量上有所提升。
从中国燃气发展现状来看,产量呈现出上升趋势。随着燃气储备的逐渐增多,加之新的燃气开发项目建立起来,使得天然气使用成为重点研究课题。中国天然气的使用已经进入到发展时期,西气东输就是有效的证明。西气东输管道的建成将燃气发电推向了市场运行轨道,使得天然气消费获得认可。随着天然气被广泛使用,天然气价格改革方案被制定出来,并开始实施。从2005年至2007年,天然气气价不断地调整,特别是2007 年,中国将天然气价格诉诸到法律,为了应对气价倒挂的问题,各种天然气利用政策出台,其中所涉及到的内容关乎到天然气项目开发和使用局限。2015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出通知,决定自4月1日采暖基本结束后将存量气和增量气门站价格并轨,全面理顺非居民用气价格,同时试点放开直供用户用气价格,居民用气门站价格不作调整。从而可以看出,中国的天然气产业正在实现市场化运行,并步入到法制化轨道,并已经形成了天然气市场发展规律。随着中俄、中缅等油气管道的建设持续进行,还有LNG等海外天然气来源,我国的气源缺少的现状将会得到改善。
2 中国燃气发电的现实性
2.1 中国燃气发电是时代的必然
从中国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燃气发电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目前,中国的燃气发电主要体现为市场多重性上,这就需要建设燃气发电厂时,更多地考虑经济问题,降低成本是关键。天然气开发层面,中国对于燃气开发已经形成了联合生产装置,将气田的开发、管网联接和使用以及电能终端用户三者之间建立其联系,并形成模式。天然气的生产要与供应相配合。中国的电能需求量明显高于供应量,而天然气生产要具有一定的规模性才能够实现稳定而具有规模效应的电能供应。此外,天然气从生产到供应,都要经历较长的建设周期,投资风险之大,且周期长而存在着许多难以预料的因素,使得燃气电厂的建设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性。
2.2 中国燃气发电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性
针对于燃气电厂运行的风险性进行分析,主要体现为其长期性和不可逆性。从用户终端的角度而言,电能的使用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每年都会经历峰谷性,需要电厂相应地调整供电量。这种电能使用波动性的存在,必然会影响到其长期稳定性。一旦出现有突发性事件,就会妨碍到燃气电厂的正常运行,加之一些不可预见的偶然因素存在,都会成为燃气电厂的潜在风险突发点。
2.3 中国燃气发电可以获得综合经济效益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而言,燃气电厂的社会性是不置可否的。可持续发展意味着企业采用了科学的统筹兼顾,使得企业能够处于良性运行状态。科学化的企业管理不仅可以促进天然气产业链的稳定性,而且还可以提高电厂运行效率,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是燃气电厂运行的理念,也是天然气企业的未来发展目标。从目前电能市场竞争力的增强,燃气电厂作为行业中的弱势群体,要提高经济效益,就要实施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提高管理效益,以应对这巨大的挑战。但是,有关研究专家对燃气电厂即将带来的社会贡献给予了肯定,对于其所能够创造的经济效益则需要放眼未来,从长远的角度考虑。有关人员认为,如果将清洁燃煤技术,比如安装烟气脱硫设备应用与燃煤电厂中,不仅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而且还可以降低细粉尘污染,同时还会增加的输送电的费用。如果将该设备应用 水利发电厂,则会解决枯水期用电匮乏的问题。由此可见,天然气发电所能够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多方面的,需要综合考虑。
2.4 中国燃气发电需要政策的支持
有研究专家认为,中国燃气发电的最大推动力就是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环境保护以强化。政府推行各项措施强调环境质量,对于发展清洁能源给予必要的支持,可以使中国的天然气发电快速发展起来。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天然气发电还没有得到普遍认可,但是,中国可以在政策允许下在城市周边建设燃气电厂,不仅承担着为城市供电的责任,还可以就近向城市供热。相应地,一些小型燃煤电厂则要强令关闭。目前的城市周边可以采用“热电联产”,通过发展工业配套动力发挥燃气电厂的优势,以使天然气发电在政策的支持下迎来真正的发展时机。
3 燃气电厂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3.1 天然气发电可以降低消耗、保护环境
天然气发电的优势在于,能够降低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比重。根据有关研究显示,到2020年,中国要实现翻两番的经济发展目标,如果采用燃煤发电,需要增加用煤超过12亿吨。中国的自然资源虽然丰富,但是大量的消耗已经使煤炭这种不可再生资源接近枯竭。燃煤发电会到导致资源大量减少,同时还要涉及到煤炭的采掘和运输。采用天然气发电,可以降低煤炭的消耗量,而且还会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中国面临着能源供应和环境保护双重压力,使用天然气发电,对于中国战略性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比如,某燃气电厂采用尾气综合利用技术,新建汽轮发电机组2×50兆瓦,燃气锅炉2×240吨/小时。为了扩大机组容量,规划分期建设4×50兆瓦的汽轮发电机组,高压燃气锅炉为240吨/小时。采用兰炭炉作为燃料的尾气。发电机为空冷式发电机,额定功率是50兆瓦。在尾气处理过程上,兰炭炉将尾气脱硫,经过采集后,输送到气站,然后电厂统一供应。电网变电站采用110千伏电压,对于电网集中控制。使用110千伏的母线将电源接入,按后使用分散型控制系统集中控制。采用燃气发电可以对尾气以综合利用,经过脱硫后就可以用于发电,不仅对能源以循环利用,还降低了污染物排放,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益,还发挥了社会效益。但是在使用燃气锅炉时,也会存在着风险性,燃气为易燃易爆气体,在达到一定浓度是遇到火源就会发生爆炸,因此要做好防爆、防火工作。在燃气电厂中,燃气锅炉要符合防爆要求,其所安装的设备,包括阀门执行机构、风机电机等等,都要采用隔爆型。对于尾气综合利用,是经过气站统一收集后向电厂供给。气站的设备以储气罐为主,属于是易燃易爆设施,因此要做好防火措施。
3.2 天然气发电要以政府导向为重要发展方向
中国的燃气发电要快速地发展起来,就要从环境效益的角度出发,对天然气发电进行研究。核电同样是清洁能源,可以发挥环境保护的作用,但是,相对于核电在一次性投资和处理核废料等方面方面的投入,使用天然气成本要低很多,而且在技术上更为成熟一些。目前来说天然气的原材料价格相对于煤电和水电来说是比较贵的,如果在行业竞争中,市场效益不佳,会影响到天然气发电的顺利运行。对于燃气发展,政府给予必要的支持,通过宏观调控政策使用清洁能源的硬性要求,就会促使热电厂使用清洁环保技术,比如,安装烟气脱硫设备等等。另外,政府强化环境保护,可以快速地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政府对燃气电厂提供环境保护补贴,并在政策上予以一定的优惠,可以使能源结构相应地做出调整。发达国家在工业经济时代,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但是中国不能再重复这种老路,我国环境压力本来就比较大,对于污染日渐严重的生活环境,如果毫无节制地恣意破坏下去,就会危及到人类的生存。政府从支持清洁能源的利用起,发挥其引导作用,可以为联合循环发电设备的广泛应用创设良好的条件。有专家认为,可以将天然气发电政策框架制定出来,对于中国能源结构的优化具有重要的作用,从而提高了电网的安全性,使输电线损有所降低。随着电网运行稳定性的提高,加上天然气发电机组启停快的特点,将其作为调峰电源更为适合。
4 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采用天然气发电,更有利于保护环境质量。中国的多数电厂为燃煤发电,燃煤发电带来的粉尘、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都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在我国雾霾天气日趋严重的今天,污染物排放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特别在北方城市的热电厂,由于离城市中心比较近,如果采用燃煤发电,那么来煤炭运输、污染物排放等方面都会对城市环境造成很不利的影响。在中国的能源结构中,调峰是重要的工作环节,尤其是风电近年投产比较多,其反调峰特性对电网调峰的挑战很大。将天然气发电设备由于其启停快,且可以深度调峰,将会对电网调整有很好补充作用。在中国天然气的可利用价值而言,其所创造的社会效益是不言而喻的,但是由于其建设周期长,运行成本高,使其所创造的经济效益要建立在长效机制上。因此,将燃气设备用于电厂的发电运行中,可以相应地减少环境污染,保证电网稳定运行,提高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清华大学.等.编.《清洁发展机制方法学指南》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2] Aldo Canova,Gianfranco Chicco,Giuseppe Genon,etal. Pierluigi Mancarella.Emiss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Evaluation of Natural Gas- fueled Cogeneration Microturbine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J].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2008(10).
[3]宋丽芝.山西省城市天然气工程的社会效益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社会,2009(20).
[4]吕学都,刘德顺.等.清洁发展机制在中国:采取积极和可持续的方式[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一、引言
“医院是公益性事业单位,不以营利为目的。”公立医院的最终财务目标不是利润最大化,而是让病人享受高质量、高效率的医疗服务,同时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新《医院财务制度》要求:“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即当医学人道主义与功利主义发生冲突时,公立医院要坚持医学人道主义第一的原则。
为更好地实现公立医院的公益性目的,加强财务管理就成了公立医院财务工作的核心。由于政府对卫生资源的成本投入较少,医院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既要对社会的公共卫生服务承担责任,以追求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又不得不面临自负盈亏并实现价值补偿和价值增值,以追求经济效益为最佳保障。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医院应加强财务管理,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坚持公益与经营相结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服务模式。
二、途径
(一)科学合理编制预算,真实反映财务状况
医院预算是各科室各部门的奋斗目标、协调工具、控制标准、考核依据,对提升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编制预算的起点必须有各科室各部门的参与,否则会造成预算的随意性很大以致形同虚设、无法执行,降低了医院资金的运营效率。编制预算必须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的原则,根据单位总体发展规划和年度事业发展计划,科学合理地编制年度预算,真实地反映医院的财务状况。
医院预算是控制日常业务、经济活动的依据。在规范的流程控制下,医院要严格执行批复的预算,并将预算逐级分解落实到科室以及责任人。预算执行过程中要定期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对比分析,发现偏差要及时查找原因、采取措施、及时调整,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和有效的使用。
全面科学的实行预算管理,利用预算对医院各科室和各部门的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考核、控制、分析、调整以有效地组织和协调单位的经营活动,促进医院各项管理制度的健全和落实,进而防范和监控医院财务风险,提高各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和医院的运行效益,完成既定的目标。
(二)依法组织收入,努力节约成本
由于医院承担着向社会成员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的职责,影响着政府在公众中的社会公益形象,因此加强医院财务收支管理是保证公立医院履行社会公益职能和创造社会效益的重要手段。
1.对医院收入的管理
强化刚性的收入预算管理,提高医院财务管理水平。医院预算要在强调综合绩效的前提下确定各部门的医疗收入预算,对一般临床科室要鼓励通过提高服务和技术质量扩大病源,提高收入;对特色科室要鼓励通过技术创新吸引病人,提高收入水平。同时逐渐降低药品、检查收入预算的比重,并明确降低的幅度标准,将其纳入综合绩效考核.。
加强对医院收入的控制,实现收入的全过程控制。对于大型设备检查和特殊用药,要求科室必须严格把控,并征得病人或家属同意,避免滥检查、滥用药。
寻找扩大业务收入的合理途径,提高医院综合效益。医院要增加业务收入,充分挖掘医院内部潜力,利用现有设备和技术条件,扩大医疗服务项目,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对医院支出的管理
实行支出预算管理,保证费用总量监控。支出预算的编制应本着既要保证医疗业务正常运行,又要合理节约的精神,合理确定资金比例。
加强成本控制,建设节约型医院。合理控制人力成本,减少冗员成本支出,并制定相应综合绩效指标考核。实现后勤服务社会化,建立优质、高效、低耗的后勤管理系统。
严格控制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医院应制定资金收支审批制度,并严格按审批程序办理审批手续。资金的使用要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讲究经济效益。
(三)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完善内部控制机制
医院实施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能够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堵塞管理漏洞,消除隐患,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健全医院财务管理制度。
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完善内部控制机制,是保证医院实现经营目标,降低医疗成本,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手段,也是减少医院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预防经济犯罪,规范会计行为,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保证。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涉及到医院内部的各个部门,贯穿于各项经济工作的全过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为了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提高医院财务管理水平,依据国家有关财经法律法规而制定的制度。
内部会计控制的机制是依据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施行财务管理而采用一定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对预算、收入、支出、货币资金、药品及库存物资、固定资产、工程项目、对外投资、债权债务、财务电子信息化等实施全程控制和监督检查。
财务部门是内部会计控制的组织和实施部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涵盖了会计工作的各项经济业务。因此要合理设置岗位,明确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加强制约和监督,并辅以信息技术为根本推动力的网络经济提升内部会计控制的技术手段,确保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有效实行,提升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既注重经济效益,又注重社会效益”是我们当今时代的要求, 同时也是社会效益的内涵与特点。到底什么是社会效益,在这里把社会效益定义为用尽可能大的社会贡献赢得尽可能多的社会回报。它指导一切微观经济组织按照正确的轨道发展,但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社会效益却还存在着种种模糊甚至不正确的认识,导致对社会效益重视不够,社会效益整体水平不高,并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为了澄清认识, 建设单位对工程造价的控制就是在满足项目合理的质量标准的前提下,在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和建设项目实施阶段中把工程项目造价发生控制在批准的限额内,力求在各个建设项目中合理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取得最佳的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
工程造价管理是有效控制建筑投资的至关重要的环节,而搞好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在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采用科学的计价方法和切合实际的计价依据,合理确定投资估算、初步设计概算和施工图预算,才能提高工程造价管理水平,挖掘潜力,降低成本,使人力、物力、财力等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发挥,得到最大效益。 建设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投资控制的实质就是运用科学技术原理和经济及法律手段,解决工程建设活动中的技术与经济、经营与管理等实际问题。
一、 工程造价管理各参与主体方面
1.政府方面:现在,我国建设工程造价存在两种计价管理模式并存的状态,即定额计价和工程量清单计价。政府对工程造价是以直接管理为主,将一些本属于行业协会的工程造价行业具体活动也纳入到政府的工作范围。
2.业主:一般在建设项目中设计费用约占工程造价的3%~5%,而设计环节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程度却达70%~80%。在招标过程中控制造价,业主方应注意与加强以下几点:(1)招标工作应遵循公平、公开、公正、诚信的原则。(2)做好招标文件的编制工作。造价管理人员应收集、积累、筛选、分析和总结各类有价值的数据、资料,对影响工程造价的各种因素进行鉴别、预测、分析、评价,然后编制招标文件。(3)严格报价评审,合理低价者中标。对于造价的控制一般采用经过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合理低价法为主。
3.造价咨询机构及专业人员:近几年我国建筑业发展快速,使得从事工程造价咨询工作的中介机构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建立和完善独立的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的工程造价队伍 。通过健全法规,规范行为,政企分开,建立自主经营的合伙制、股份制、有限责任制等多种组织形式,一业为主、多种经营服务的综合性工程项目咨询顾问公司,建立和发展与改革相适应的工程造价中介服务机构,使建设项目管理逐步过渡到由一个独立的专业化中介机构负责对工程造价进行全过程跟踪管理,真正在业主与承包商之间起中介作用。由于工程造价管理在建设项目中和各方经济利益密切相关,且对全社会的经济活动起着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要加强工程造价咨询行业协会的建设,建立工程造价咨询行业自律机制,不断提高工程造价协会在工程造价咨询行业的地位,使之成为真正代表行业内多数从业者的利益,成为政府与企业联系的纽带和桥梁。
4.设计、施工等单位:设计阶段是有效控制造价的关键环节。注重技术与经济的优化结合。技术与经济相结合是控制工程造价最有效的手段。中国工程设计领域长期以来没有做到这点。技术人员缺乏经济观念,设计思想保守,使设计成果的经济性得不到充分体现。因此,我们现在应该解决的问题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将组织、技术与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经济分析、技术比较及效果评价,正确处理技术先进与经济合理两者之间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力求在技术先进条件下的经济合理,在经济合理基础上的技术先进,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设计是项目建设提高效益、节省投资、缩短工期的重要保证。由于设计对工程造价的影响通常可达60%~70%左右,因此,抓住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就抓住了造价控制的核心。在设计阶段,对工程造价管理有利进行控制的情况主要是对工程设计方案开展公开而公正的招投标,通过对多种设计方案进行详尽论证优选,并请专家综合评审,确保设计功能全面、技术先进、结构合理和有利于有效控制投资额的优良方案中标。设计方案选定后,在设计实施阶段应积极推行“限额设计”,,即按照设计任务书及投资估算控制初步设计,再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概算控制施工图设计,并将投资限额分解到各专业,使各专业在保证达到工程要求的前提下,按分配造价限额进行设计,参与设计人员必须是有经验懂技术经济的设计师。他们设计的成果必须实用、先进而且有效控制工程造价。
二、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
而在施工阶段,通过优化组织施工设计,节约工程造价的可能性只有5%~10%,做好工程实施过程中的造价控制,编制经济可行的施工方案。施工阶段造价的控制就是要在施工的过程中按合同控制价款。工程合同价的变更主要为工程变更和签证。每一个项目都或多或少有变更和签证发生,因此,控制合同价必须控制工程变更和签证。首先,严把工程变更关。在施工过程中引起变更的原因很多,如工程设计粗糙,造成图纸不一致。设计规格与现有材料、设备不一致。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做到严把变更关,造价管理人员应对多个变更方案从质量、工期、造价方面进行技术经济比较,推荐经济合理的技术措施。在施工过程中,工程师要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工作,按图纸施工,严格控制变更洽商、材料代换、现场签证、额外用工等预算外费用的发生。对于必需的签证应做到先算账,后花钱,这样才能随时掌握项目费用的数额。对施工过程中所发生设计变更、现场签证等进行审核,按规定要求计算,注意施工企业报送的结算书中项目单价及分项的正确性,并根据现场情况进行分析。建设单位现场代表和监理工程师要督促施工单位做好各种施工记录、隐蔽工程记录和签证,以减少结算中出现麻烦,这也是有效控制施工投资的重要一面。
其次应以市场为中心对造价进行动态控制和管理。由于建设项目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技术复杂、人财物消耗大,考虑到投入使用后的经济效益等因素,一旦决策失误,将造成无可挽回的巨大经济损失。为了合理确定造价,必须在建设全过程,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按照建设程序进行多次计价,以充分体现造价的合理性。
三、竣工结算审核的造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