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大全11篇

时间:2022-11-02 23:25:1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

篇(1)

学校设立学生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或兼职的专业心理辅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负责本校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对心理问题突出的学生进行个别咨询和心理治疗,学校心理咨询室应定期或不定期地通过心理测量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且做好记录,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由心理咨询机构负责保管,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做到有的放矢。通过心理辅导,使学生增强自我调节能力,并让学生认识到在自我调节无效的情况下应主动寻求帮助。对于个别有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应该及时识别并转介到专业诊治部门。

二、班主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在职高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是班级管理的指导者、组织者和领导者,担负着培养人、教育人的重要职责,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基层的实施者。作为班主任这个特定的角色要做好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首先必须实现自我完善,强化人格魅力,要有扎实的教育教学知识、较渊博的学科知识及科学的现代意识。其次,班主任应具有一定的人文精神,其对人生意义、教育理想、自我超越等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人格心理,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都注入班主任的素质,才可能用现代教育思想培养出现代人。班主任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者———班主任,首先应该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因人而异地开展教育、教学、管理,向学生传播先进的思想和科学的理论,指导学生在做出正确选择,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班主任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积极做学生的心理辅导员,多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鼓励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激励他们自尊自强。其次,班主任作为学生与任课老师之间的桥梁,要加强与任课教师的沟通交流,做好学生和任课教师两方面的工作,为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氛围。

三、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

篇(2)

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的分析现状

(一)来自学习方面的压力

高职学生学习方面的压力来自多个方面,首先,高职学生都来自各高中的中下等水平,普遍基础薄弱,对学习的自觉性与能动性把握不够,大多数学生出现厌学情绪,不思进去,得过且过。其次,进入到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对于如何适应大学学习环境没有一套适合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法,导致很多学生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再次,高职院校的学制是三年,因此在课程的安排上使得高职学生无法应对,课程安排的过于紧张,使得本来基础就很薄弱的学生学起来更加吃力,以此就更增加了他们的厌学情绪。

(二)情感问题处理的不当导致心理变异

大学期间学生的心理正处于成熟与未成熟得过度时期。缺乏生活阅历的高职学生,对爱与被爱缺乏正确的理解,常常放任感情,因此,在大学校园里频繁出现交往不得体、为感情打架、为爱而失去理智的等等。

(三)网络的隐患

大家都知道21世纪是网络的时代,同时也是年轻人的时代。网络的推广不仅给我们年轻人提供了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挑战,同学们不能正确的使用网络,常常被网络中那些扭曲的东西所吸引,另一方面也渴望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寻找心理满足,填补现实中的心理空白。

二、高职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的影响

首先,家庭教育存在不适当的教育方法和教养方式。现在大部分家庭只重视智力教育,而忽略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相当多的家长在子女考入大学后将更多的精力转移到提供经济支持上。而对子女的心理成长问题则关注不够。其次,家庭的人际和谐程度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发育,调查案例中发现,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的产生与父母关系不和(如父母离异或父母性格怪异,或者与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主要亲属关系的不和谐以及父母或其他长辈营造的家庭氛围、家庭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有直接关系)。另外,家庭的经济状况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们面临着巨大贫富差距的考验,如果家庭教育引导不够,一些家庭经济贫困的大学生就会浮躁、自卑,进而产生偏执、虚伪的心理倾向,甚至引发假、丑、恶等不良行为。

(二)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的变化、网吧的大量存在、生活节奏、社会风气、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等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不可忽视的因素。还有当代社会的重金钱实惠轻理想追求,重个人利益轻国家集体,重知识才能轻道德品质,重奢侈享受轻艰苦奋斗的不良风气,给“象牙塔”中的大学生造的不良影响,经常使他们产生学习无用,上学仅仅想要的是一张文凭等等的错误理念。

(三)学校环境的影响

学校的生活环境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极大。学生们在校园里要独立面对学业上的压力、生活上的自理,还要面对来自不同地方、性格各异的同学,协调各方面的人际关系,这些压力使有些学生感到很不适应,往往会不知所措、无所适从,尤其是刚刚入校的新生,如果他们对上述问题处理不当,不能及时求助于同学或老师,长此以往,必将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

(四)个体因素的影响

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年龄一般处于18~23岁之间,属于青年初期末和青年中期。由于其生理、心理并未真正完全成熟,容易出现人格不健全,情绪不稳定,自我控制能力弱等心理健康问题。严重者,还会出现强迫性神经症。

三、解决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的新进路

(一)在学校管理中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

促进学生包括心理素质在内的整体素质的提高,是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学校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学校管理工作既要体现教学的作用,也要发挥学生管理的根本目的,最终为学生创造和谐、愉悦、积极向上的心理环境;同时也要有心理健康教育计划。

(二)做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和辅导工作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系统讲授心理知识,使学生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特点,帮助他们缩短心理适应期、加快人格的成熟、掌握心理保健知识。举办心理讲座,帮助学生集中解决特定时期、特定情景下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例如家庭的变故,感情问题,就业问题以及如何面对挫折等等,指导学生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社团组织。

(三)建立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机制

心理健康教育重在预防,要建立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机制,在学生出问题之前进行心理援助。这是有效预防学生心理问题和因心理问题出现的突发事件的方法。当然这需要根据各个学校的情况而制定计划,如我所在的湖北科技职业学院,我们在各年级各班安排心理委员进行每月的月会,通过月报表排查有心理异常的学生,对学生心里突发事件起到了有效的干预。

(四)积极开展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工作。

对入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测,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以及心理健康报告制度,并实行跟踪;针对学院特点以及高职生的心理特点建立学生心理危机的应对预案,主动对重点人群开展心理辅导,预防或减少心理危机的发生。加强辅导员心理咨询培训,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开展心理辅导咨询工作。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多方齐心协力高职学生辅导员思想教育指导工作的常规与琐碎较易导致只注重眼前的事务性工作而忽略本质,有很多时候是无法真正触及90后学生的内心世界,思想教育工作的成效也只他能够留在表面。本文通过采用心理访谈、文献查阅等方式对当前高职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分析,希望能更多地挖掘和发现90后学生内心深层的想法,不断探索,寻求更多良策将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开展的更加有效。

篇(3)

1999年以来,为贯彻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政策,我国高校扩招迅猛发展,办学规模扩大。英法德日韩等经济发达国家用十年、几十年才走完的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发展的历程,中国在短短几年内就完成了。根据教育部门的资料,我国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人数由1998年的340.9万人,上升到1999年的413.42万人,2000年已达556.09万人。到2003年,全国1000所普通高校共录取新生340多万人,全国高考平均录取率超过60%,到2005年,在校大学生人数猛增到1400万。现在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已经超过了位于世界首位的美国高等教育总规模,成为高等教育大国。高校扩招后,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加,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转型和不同文化相互撞击的情况下,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对一个人来说,大学时期是既特殊又重要的时期,是他们成长的阶段,是走向成熟而又没有完全成熟的阶段,他们人格的成熟和完善也大多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这个时期除了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更不能忽视了心理健康辅导。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适应能力,预防心理问题,才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一、扩招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及产生原因

1、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

调查发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一项研究表明,16%―25.4%的大学生有心理问题,以焦虑不安、人际关系敏感、恐怖、神经衰弱、强迫症状和抑郁情绪为主。一次对清华大学2900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发现,700名大学生有着轻重不同的心理问题,占被试总数的24.83%,还有35人有轻生念头。扩招以来的调查显示,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比例还在上升,西安某高校新生UPI问题调查发现30%的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问题;广西某高校二、三年级SCL-90量表调查显示33.3%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河南某高校大学新生UPI问卷调查发现39.8%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

大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等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上的心理障碍、人际关系上的心理障碍、适应社会环境而产生的心理障碍、还有在恋爱和性方面的心理障碍等。不同类别的大学生心理问题有一定的差异,存在心理问题的比重为女生大于男生、高年级学生大于低年级学生、农村生大于城市生。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死亡的主要原因,已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2、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竞争压力。21世纪是个充满竞争的世纪,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转型和不同文化冲击的形势,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产生很大影响。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在这种特殊的背景和环境影响下,很容易出现困惑和矛盾。高校逐年扩招导致大学生人数激增,造成了就业的压力,使当代大学生心理负担过大,他们既想考研又担心失去就业机会,找工作既考虑待遇又担心发展,就业压力在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中排名第一位;另外高校里学业的压力也让学生丝毫不敢懈怠,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把“学习压力”当成最大的负担。有一项对大学生心理问题易发事件的研究显示,在平均心理压力最大的十项事件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感到竞争激烈、择业困难和考试不过关。

二是经济压力。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国民生活水平普遍偏低,尤其是贫困的农村地区的家庭,培养一个大学生往往超出他们的支付能力,不堪重负,大学生们看到他们的父母省吃俭用东挪西借供养自己念大学,往往心里不安,导致巨大的心理压力。尽管高校都设有奖学金、贷学金和困难补助,但由于经费有限,能得到帮助的只是少数,而且杯水车薪,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由此很多学生不得不利用课余和假期在外打工或者做兼职,以维持正常学业的完成,因此又会对学业有一定的影响和耽误。有42.8%的学生认为经济负担是主要心理压力之一。

三是精神危机。社会转型时期以来,高校的校园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化冷淡症”和“文化躁狂症”是高校文化中常见的两种文化障碍,“文化冷淡症”主要指大学生对精神文化表现出一种冷漠感,对社会主流政治文化缺少兴趣,对倡导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难以认同,轻视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等;“文化躁狂症”是指大学生缺乏理性地过分迷恋某一文化的心理障碍,如过分地热衷于西方文化热潮,萨特存在主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尼采叔本华的超人哲学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成了大学生包装自己谈吐的一种时尚。还有部分大学生崇尚港台浅层低俗文化,以流行歌曲、通俗文学和影视作品为主的港台文化,迎合了大学生内心矛盾冲突的需要,这些文化都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冲击和震荡,使他们在思想上迷失方向,丧失精神支柱,产生困惑甚至精神危机,从而导致个性扭曲与心理障碍。

另外,信息社会迅猛发展,网络成了大学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泛滥超载的信息引发了大学生在认知、情感、人格等方面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其结果导致他们感情冷漠、人格障碍、人际交往困难等,从而更深地陷入网络,在网络中寻求情感的满足。这种病理性网络成瘾导致大学生无法正常地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使很多大学生陷入心理危机而无法自拔。

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的心理不健康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要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和大学生自身都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应建立起一套有效的教育帮助方式和方法,其中之一是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要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进行,并从以下途径入手:

1、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丰富其心理学知识。心理学成为思政工作的一把钥匙,成为思政工作者手中的武器,这是新形势下对高校思政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也是经过无数实践检验的行之有效的做法。首先,思政工作者自身的心理素质对于做好心理教育工作至关重要,因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价值观念,促使科学价值观念的内化。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知识和相关的理论水平,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心理学知识是思想政治工作者了解人的思想产生以及变化规律的钥匙。在以往的实践中多多少少出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的倾向,忽视人的个性,忽视每个人都有能力、性格、气质等个性特征的差异,采用强输的方法,影响了教育的实效。工作中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才能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新时期,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平等意识不断增强,只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各自的功能和作用,并将二者有效结合起来,不但传播思想道德观念和知识,而且教大学生学会做人,形成健康的人格和情感,才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充分发挥心理咨询作用,对大学生实行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于80年代中期,经历了一个逐步被认识,逐步受重视,逐步得到加强的过程。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逐步普及,重视心理素质的观念正在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学生及各方面所接受和支持。目前我们已初步形成了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步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是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举措,服务于培养人才的根本目标和任务。

篇(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4-0074-03

一、问题的提出

为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对在校高职大学生进行卓有成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业已成为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渠道,是培养自我意识健全、人格完善的根本途径。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实际效果。但是,在目前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中,存在着诸多的实用性不强的知识,学生掌握了这知识不但对自己心理健康调节不起作用,反而还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从而给大学生带来新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如,关于学习问题,教材中大量篇幅介绍了一些学习的理论,笔者认为这是不合适的。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材,应该着重侧重于实际应用,即如何解决沟通的心理健康问题,而不应该是以理论知识介绍为主。因此,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实效性,是我们目前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以辽东学院信息学院新生(2011年9月入学)为试验对象,用随机取样的方法,抽取两个班为实验组(62人);两个班为对照组(64人)。采用的是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在实验前,首先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大学生进行前侧,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然后对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心理健康课程改革实验,实验组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侧重于应用,对照组仍然采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一个学期后,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后侧;最后,将前侧与后侧数据比较,分析改革实验的效果。本研究的数据材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的比较:

1.实验改革前两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比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前,分别对两组大学生进行SCL-90因子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两组得分均没有显著差异。这说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相差不大,而且大学生均有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2.实验组大学生教学改革前后心理健康水平比较。对实验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前与实验组教学改革后大学生SCL-90因子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前后得分均有显著差异。(见表2)这说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的影响,实验后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良好。

3.对照组前后测SCL-90因子分比较。对照组前测与后测大学生SCL-90因子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对照组前测与后测因子分上得分没有显著差异。(见表3)这说明对照组的大学生经过半个学期后,心理健康水平没有太大的变化,这进一步说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学对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无显著的效果。

4.实验组与对照组后测SCL-90因子分比较。对实验组教学改革后大学生SCL-90因子分与对照组大学生SCL-90因子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因子上得分与实验组改革后得分均有显著差异。(见表4)

这说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的影响,实验后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良好。

四、讨论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与教学内容有着高度的相关。实验改革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因子得分均没有显著差异,如表1所示。这说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相差不大,而且大学生均有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教学改革实验结束后(一个学期),实验组与对照组因子上得分均有显著差异,如表4所示。实验组的大学生SCL-90的所有因子皆成阴性,对照组实验前后因子得分没有显著差异,如表3所示,这说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实验改革是成功的。传统心理健康教学对大学生影响不大,没有起到应有的实际效果,而采用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验所取得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

五、结论与对策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实效性存在着高度的相关。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于心理学课,心理学侧重心理基础理论,而心理健康教育是应用学科,应侧重于大学生心理调控技能的培养。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对大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决定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在内容体系上应侧重于实际操作。由于受课时的限制,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理论内容不宜过多,而在于精,并且所占用的课堂教学时间不宜过长,可大约占2/5左右,其余的应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即实践操作。心理健康问题辅导主要是解决大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既可以是发展问题,也可以是健康问题,二者应以大学生的发展问题为主。

参考文献:

篇(5)

一、当前职业学院学生存在的不健康心理

1.不能做好面试准备工作。每次召开就业招聘会之前的几天,学校会提前把要来的企业具体概况张贴出来,很多学生不仔细阅读企业信息,也不从网络上去了解企业。对面试岗位要求什么、需要具备的能力及企业文化、背景等不了解;对企业做什么产品及未来发展方向等基本信息不清楚。同时,部分应聘企业的学生缺乏时间概念。企业到校来面试,不能按时参加招聘会,拖拖拉拉;不带应聘资料或笔;面对企业人事的询问谈吐不流畅,所答非所问,应对能力不足,不能随面试人员的思维走,自言自语,如同浮云。

2.跟风现象严重,缺乏自主择业观念。部分学生不论自己的职业理想是否与招聘企业相一致,条件是否符合企业岗位的要求,常常是一窝蜂地前去应聘,出现就业迷茫,继而从众跟风,缺乏合理的职业规划。不能正视自我,对企业求全责备。部分学生不能全面、客观、正确的认识自我,盲目乐观、过高的评估自己的能力,暴露出理想化的求职状态。自己的不足不去正视,企业的缺点却被无限放大,甚至有一点不如意,他们就不认可企业。

3.毕业生职业意识淡漠,到岗后工作不稳定。部分学生潜意识存在一次就业定终生的误区,流露出不满足做基础工作、不愿从一线工作做起、想一步到位的思想;有些学生不能摆正心态,没有做好就业心理准备,离职的理由是离家远不行、三班倒不行、挣钱少不行、工作环境差不行、住宿没空调不行、上班太受约束不行???????表现为:懒惰、好逸恶劳、见异思迁、以“自我”为中心等等。频繁的跳槽,很多学生在一个岗位上不会干很长时间,一年时间换好几家公司,做两个月休息十几天,不能吃苦,又想享受较高的待遇,飘飘欲仙地生存,根本没什么职业规划。

4.在当代职校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表现为自卑、偏激等,缺乏责任心、安全感和关爱他人的能力。因为上职业院校的学生主流来自农村,相当部分学生在少儿时期属于留守儿童,导致了他们不健全的心理素质。上述的心理缺陷在就业后与他人相处与沟通中极大的表现出来,例如:不服从管理人员的管理,面对别人的指责要么辞职不干,要么做出极端举动;不能与他人通力协作,出现问题相互推脱责任;一同就业的伙伴,看到自己分配的工种不如别人时(自己认为),不是通过自己努力的工作得到领导的认可去改变现在的状况,而是找各种理由辞职或鼓动其他同学离职。

二、确立健康的就业心理标准

1.建立自信。要正确认识自我,多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不要因为是职校生而产生自卑,不要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力评价太低而不敢主动推销自己,不敢参与竞争,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中。要能进行自我剖析、自我定位、自我调控和自我进取;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对优点积极的发扬,对不足能自觉地去改进。

2.坚韧不拔的意志。意志是指一个人自觉的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客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职校生应具备一种积极向上、不畏艰险的“阳光心态”去面对生活,面对工作;以一种“杂草精神”勇往直前、茁壮成长。因而职校生在平时生活中应养成吃苦耐劳、不拈轻怕重、不讲经说法的好习惯。

3.健全的性格特征。一个健全的性格特征主要表现为勤奋、勇敢、坚强、自信、谦虚、谨慎、积极、进取、细致、乐观、文明有礼等。如果一个人具有健全的性格特征,往往能自觉主动地区组织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克服各种困难挫折,实现预定的目的,从而使学习和工作取得优异的成绩,给工作和生活带来愉快和成功。

4.乐观稳定的情绪。情绪作为人反映客观世界的一种形式,是人的心理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各方面都有重要作用。职校生要保持心理健康,就必须情绪稳定乐观。任何人都会碰到顺心和不顺心的事,都有积极和消极情绪,关键是要保持积极多于消极;乐观多于悲观,使喜怒哀乐等情绪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职校生则应具备较强的情绪自我控制能力。

5.优良的品质。优良的道德品质应包括社会公德、人品修养、职业道德、组织纪律性、服从服务意识等。通过对几十家大型企业的调查,他们普遍认为:职校生的人品比技能更重要。在就业竞争中,职校生没有很大优势可言,但职校生的谦虚、服从及良好的个人修养能成为其不可缺的最大资本。

三、高度重视职业院校学生心理指导

1.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心理。学校制定班级值日周制度,值日周班级从周一至周五负责全校的卫生,分别在每天第一节课前后、下午放学后对校园各个角落进行打扫,分配到各个岗位的同学打扫完毕后,在原处留守,保持所打扫区域的清洁,见到老师敬礼问好!班主任给学生灌输“服从”意识,班主任向学生布置工作时,学生能够任劳任怨、不拈轻怕重,不讲经说法,认真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

2.培养学生遵守制度的良好习惯。学校为了规范学生的言谈举止,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如学生上学必须佩带校徽,男生留短发,不穿奇装异服,不佩戴饰品,女生不浓妆艳抹、染发、烫发,不得抽烟、打架、酗酒等等。学校开展一系列学生自治的活动,成立学生会,有学生会管理学生的早晨出操整队;校园清洁卫生的检查、打分、评比;早晚自习的班级纪律等等。同时,每天利用业余时间来训练学生的文明礼貌、团队精神、人际交往能力。

篇(6)

1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1.1学业压力过大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不能够适应高职院校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从而导致他们学习的动力减弱,并且长久下去很容易让他们丧失学习的兴趣,形成 一种恶性循环。这样最终会导致这些学生在考试上不及格,进而带来焦虑、厌学、自信心降低、惧怕考试等一系列的严重后果。总而言之,这些学生会因为学 业上的过多压力而给心理上带来沉重的负担,产生心理问题。

 

1.2人际交往问题

 

每个人都愿意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但是很多高职院校学生却由于较少与他人交往,缺乏人际交往经验。这主要表现在缺乏主动交往人的能力,在公共 场合与他人交往缺乏信心和勇气,在参加集体活动与他人交往时,既充满期待又担心失败。另外,由于学生之间交往不足,容易与他人之间产生妒忌、猜疑等 不良心理问题。

 

1.3情绪控制问题

 

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还处于青春发育期,所以他们社会经验不足,并且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尚且不成熟。青年人的情绪波动较大,自我调节能力不足,很 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另外,他们由于自我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形成,所以易受到外界的各种因素干扰和影响。自身的情绪也随之会大起大落,长此 以往,很容易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

 

2关于创新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议和思考

 

相对传统教学的讲授法,现在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更多地采用一些新的探索性教学模式来让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他们心理健康水平,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最终保证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2.1运用参与式教学法进行心理健康教学

 

心理健康课程相对其他学科课程有其独特性。它既是一门学科,也是一种实贱活动。它是一门以学科形式展开的活动课程。所以在教学中应当注重活动的重要 性,不需严格按照其他学科进行讲授式教学。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与学生形成一种互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有利 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教师开展参与式教学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应当重新确定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着重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格平等,相互之间建立朋友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与学生建立和谐、轻松的氛围,有利于教学的展开。

 

然后,教师应当深入地了解所要教授的学生,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来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心理上需要解决的问题等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有的放矢,确定教学内容,以便有效地展开教学。

 

最后,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心理教育教学中来,进而达到以趣促学的目的。

 

2.2运用团队心理辅导式教学法进行心理健康教学

 

由于一个班级的学生过多,所以实现教师对每个人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辅导是不现实的,所以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势在必行。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活动来进行团体心理辅导,这些活动有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多向对话“角色扮演”表演等。这能使学生克服交际恐惧、心理羞涩和苦恼,能够有效改善学生的交际水平,有利于提高整体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同时,在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时,会发现一些个别同学存在的心理问题,有别于其他普遍性心理问题。这就需要教师针对这些学生进行单独的心理辅导。个案辅导的方式主要包括当面谈话辅导、电话辅导和网络聊天辅导等等。

 

2.3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其他学科教学之中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只靠心理健康课程来进行是远远不够的,它还需要其他学科教学的支持和补充。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其他学科教学中去,既是实施心 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其他学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个学科中包含着很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例如语文教学中就有很多积极向上的故事,有利于 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心理观念。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应当考虑到学生的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将各学科中一些知识经验和技能传授给学生,让其内化成为学生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部分,有利于他们心理健康发展。

 

2.4举办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高职院校应当多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活动,加大心理健康卫生宣传,让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从中学到预防和治疗心理问题的方法。心理健康宣传活 动可以通过黑板报、宣传栏、传单和广播等形式进行。这些活动能够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并针对自身发现存在的心理问题,采取有效的应对措 施,也可预防各种心理疾病的产生,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

 

另外,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一些有学分心理健康讲座和学术活动来进一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发展。通过邀请一些名人或者专家来进行讲座传授心理健康知识,会吸引很多同学参加,讲座的内容将会为学生在人际交往、学习态度、情绪控制、职业规划方面提供心理健康指导。

 

开展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磨练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身心理调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交际能力、互助意识以及顽强意志,进而提高了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使学生能够保持一种积极、健康和乐观的心理。

 

3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进入转型期,一些不良社会风气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导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不断增加。通过对心理健康教学模式的探索和 改进,给学生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最终有效地提高心理教学效果。通过心理健康教学,能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而依据学习的知识不 断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陆华.德育工作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理论界,2005(6).

 

[2]袁晶.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研究J].教育学,2011(7).

 

[3]张艳.建立有效的高职院心理健康教育体系J].高职论丛,2007(9).

 

篇(7)

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形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宣传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利用受众面较广的媒体和其他有效途径宣传心理健康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民众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民众对自身心理健康的保健意识,形成人人重视心理健康、人人认识心理保健的氛围。

1.通过各种宣传途径加大宣传力度让学生中形成氛围、达成共识,主动学习掌握心理保健和心理健康相关知识,能够积极主动维护自身心理健康,并能够对自身心理健康状况做自评自查。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在我国起步比较晚,但发展比较快。从02年以前社会大众对这个行业的不认识,04年左右的认识模糊或者误解(认为看心理医生是丢人的事情),08年左右开始认识和接受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到现在已经有一部分人会主动寻求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帮助,说明社会对整个心理健康的认识在进步。但是也有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不够,很多有心理保健需求的人不能获得相应服务,广大社会群众不能普及到心理健康和心理保健的相关知识。

(二)充分发挥电视广播网络等在宣传中的主渠道作用,利用其受众面广、方式灵活多样的特点开展广泛宣传。各地方要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和社会大众的需要,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负责制,开设规范的、连贯的、系统的、实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栏目,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保证广大的人民群众有机会认识心理健康、接触和普及到心理健康知识。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校可以通过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堂、主题班会及其他形式来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推广心理保健意识;对整个社会大众而言,除了电视广播外还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包括心理健康主题日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心理电影展播、心理健康板报、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测验等。其中可开展的心理健康活动主题日有“3.21”世界睡眠日、“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9.10”世界预防自杀日、“10.10”世界精神卫生日等。

一、积极拓展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及覆盖面。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提高全心理健康素质,要努力实现心理健康资源全覆盖。

目前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需求量较大的人群主要分为类。第一类,目前我国的教育体系中的一些不合理因素导致了学生和教师的压力巨大,导致出现了大量的心理问题,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很大。第二类部分人群因他们有问题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人倾诉,或者心里的困扰,没有自己真信任的人可以给自己做心理咨询辅导。第三类是因为身份和环境,这一群体有很多复杂严重的心理问题。第四类是残疾人群,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多种因素导致这个群体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比如别人的歧视、自身遇到的各种困难等。第五类是性心理问题的人群,这类人群他们找不到一个合理的解决性心理问题的途径,或者没合适的心理咨询师。第六类是危机感与自杀的人群,这类人群自我伤害的倾向很强烈,这些人需要及时的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这六类人群是心理健康教育当中的第一线服务对象,要力争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和政策能够全面覆盖这些群体,对这些群体重点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

二、学校要设立心理健康教育责任部门,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体规划、建立体系,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常态工作;规范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和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开展质量;规范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素质和质量,规范相关专业技能培训的标准和质量,建立专业素质考核制度,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实效性的质量保障。

学校要成立心理健康教育责任部门,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体规划、建立体系,安排部署并监督落实各类社会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责任部门负责安排部署各单位团体开展心理健康工作的内容、形式等,检查落实工作开展效果;组织实施或审批大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的内容、形式等;组织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库,并做好专家库成员的管理工作,组织好专家库成员的交流学习和互动;充分整合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形成资源互补资源共享;组织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技能考核和规范业务培训等工作;组织好心理援助。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常态性的工作来做。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也很不一致,有些高水平的专家开展工作的平台局限或者受众面小不能很好的发挥专业特长;部分冲锋陷阵在第一战线的心理健康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够扎实,开展工作的效果不是很理想。社会上公开开设的心理咨询所、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课程、资格考试培训课程、专题讲座、以及像沙盘游戏和绘画治疗等技能培训很多,但培训老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没有统一的规范的考核标准,培训班的培训效果好坏很难界定,心理咨询室的建设没有统一标准要求,心理咨询室开展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也有统一的监督考核机制;我省已经获得二级心理咨询师的人员很多,这些人群中有能够熟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也有一部分是持有资格证却不能承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鉴于以上情况,若心理健康教育责任部门能够规范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素质和质量,规范相关专业技能培训的标准和质量,建立专业素质考核制度,这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实效性的质量保障。

注:保山市科技局科技基金:项目编号2014kj031 项目名称《对医学院校在校学生开展生命教育模式研究》。

篇(8)

(一)心理适应的科学内涵

心理适应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个体能自由选择自己所从事的活动,追求自己的目标,以顺从环境和改变环境。个人与环境的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不同的环境下,对同样的事物,个人会因环境的不同而作出不同的调适。因而,心理适应者有满足感,心情舒适,而无恐怖、阴郁、压抑、焦虑。通常心理适应的好与坏是以个体与环境能否取得和谐的关系而定,其标准可以分为以下两点:一是个人的心理环境和实际环境相一致,二是能够依据实际环境调节自己的反映。

(二)心理健康的科学内涵

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 )的定义,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指个体社会生活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即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到最佳状态。目前在我国,心理健康既指人的一种心理健康状态,也指维持心理健康、预防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不断提高人的心理素质的过程。处于心理健康状态下的人,不论从事何种活动都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水平,同时自身的发展也能达到比较充分的程度。

(三)问卷调查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对2014级入学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回收的1691份问卷进行统计,77.5%的新生对校园生活设施比较满意,83.4%的新生对学生公寓的住宿条件比较满意,68.2%的新生对辅导员比较满意。因此,学校的环境、学生的食宿条件,辅导员的好坏等等,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新生是否能更快更容易融入到大学生活中。

二、影响高职新生心理适应问题和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一)社会及学校环境的影响

社会、家庭对刚入学的新生提出了很高的期望,但学生的思想发展水平和觉悟高度则相对滞后,与家庭的期望之间存在着差距,从而导致新生焦虑感的产生。学校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群,以及对生活环境的满意度也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教育模式、自身身心发展水平的影响,他们的心理素质相对比较脆弱,缺乏独立生活经验与适应、承受挫折的能力。

(二)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的影响

由于高校不实行坐班制,因此很多专业教师都是上课结束就离开学校,而与大学新生接触最多的一般来说都是辅导员。辅导员面对的大学新生只是刚刚步入成年阶段的“学生娃”,无论是在社会阅历还是个人感情体验方面,比起教师是少之又少,就像是一张“白纸”。如果心理不健康的辅导员“利用”或忽视了这一点,往往就有可能造成学生认知和心理上的障碍,从而影响他今后的生活。特别是一些辅导员喜怒无常和暴躁乖戾的性格,常常会成为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直接原因。

(三)人际交往的影响

由于现在的新生以90后出生为主,一般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相对优越,手机、电脑一般都比较普及。他们普遍生活在网络世界里,容易形成自我封闭的心理定势。大学新生由于刚从高中毕业,生活范围较为狭小,缺乏丰富的交往技能和经验。一旦遇到困难或问题得不到建议、指导,将会导致他们造成冷漠、嫉妒、不满等不良心理,这将增加一些学生的个人中心主义,形成人际关系障碍的恶性循环。

(四)自我心理调控能力不足的影响

大学新生阅历较少,对很多问题看待不全,比如:交友、学业,碰到问题不知有何种方法或渠道得到解决。面对压力,这些学生的受内在自我防御机制的支配,或默默忍受,或过于紧张、神经过敏,产生恐惧心理。有些学生表现出谨小慎微、自我克制、墨守成规和苛求自己;有些学生容易出现自卑、不安、无助、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表现出失眠、疲劳、食欲不振等许多躯体症状。没有自我心理调控能力的学习、训练,自我心理调控能力明显不足。

(五)生活习性的影响

大学新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大家的生活习惯不尽相同,每个学生的人格因素和生活经历也各不相同。其中人格因素中的个人性格气质、目标制定的实际程度、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心理调节能力等,是造成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内在直接因素。新生之间一旦缺乏沟通,容易使他们之间产生孤独、烦闷、冷漠等消极情绪。

三、高职院校心理健康的干预策略

(一)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机构

通过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健康学习讲座等为学生的不良情绪和心理障碍提供疏导、排解渠道。定期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知识咨询:一方面运用真情释疑、融情说法等科学的心理教育方法,帮助学生以正确的态度、顽强的意志和宽阔的胸怀对待困难和挫折;另一方面,运用科学的心理治疗手段,消除和治疗学生的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疏导、排解渠道,标本兼治。

(二)加强对辅导员心理健康知识的培养

高职院校应重视和强化辅导员心理健康知识的培养,提高人格魅力和心理健康辅导能力,增强辅导员的工作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调节心理状态,开发心理潜能,完善个性,帮助学生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自觉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以及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从而使学生尤其是新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心理健康受到较大提高。

(三)开展丰富多彩校园活动

学校组织开展各式各样的学术报告、演讲比赛、文娱活动和社团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学生能根据自己爱好进行选择参加。除了可以增加课外知识,也可以培养自己的多种兴趣爱好,使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意识、意志品质等心理素质得到提高和发展。这样既能获取知识,增长智慧,又能派遣烦恼,舒缓紧张的神经,有助于放松心情,增加生活乐趣,使身心得到调节。

(四)提高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篇(9)

我们就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学习状况进行了专门的调查,随机抽取了平凉工业中专在校学习的没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11个班和已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1个班做调查。发出调查问卷表两项共1000份,收回调查表共980份。

该调查运用了格瑞思(Derogaitis,L.R.)编制的,由上海铁道学院吴文源教授引进修订,在我国国内应用广泛的《身心症状自评量表-SCL90》,它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心理健康测试量表之一。它具有容量大,反应心理症状面广,能准确刻画各症状程度,省时,易操作等特点。对学生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测试。本测验共90个自我评定项目。采用五级评分制,根据症状分为正常、轻微、中度、较重和严重五个等级,分别评为1、2、3、4、5分。测验的十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及其它方面的内容。

按修订的我们中国的常模大于160分的学生心理上就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由于,目前国内采用的心理健康量表有好几种,鉴于职业学校学生基本都在十六岁以上,我们只能应用《身心症状自评量表-SCL90》来测定,各种量表测出的数据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使用不同的心理测验量表,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急切盼望有关部门和专家尽快修订、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心理健康量表,能够得到比较一致性的数据,并做统一要求。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此外还运用了《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元认知问卷》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了测评,按四类不同的状况统计得分,汇总出了测评学生的总分,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了评估。

二、调查结果

1.学生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并不乐观,有62.7%的学生有轻度以上心理问题。我们测定的结果并不能完全代表其他学校。虽然我们的统计是笼统的,并没有严格区分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没有细化衡量。但完全可以看出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问题远远高于普通中学学生。

2.从性别来上看,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抽查的男生124人,大于160分的有67人,占抽查男生人数的54.0%;而65.6%的女生心理上有一些问题,女生的心理问题大于男生。这是因为女生天生的气质特征就表现出内心体验深刻而持久,考虑问题细致,比男生更容易烦恼和激动,对小事也会容易过敏,感情很容易受到伤害,往往把小事容易放在心上,很难轻易放下来,如果没有人开导或者自己还没学会自我调节,就会产生偏激的心理。另外,女生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比男生多,从而使有心理问题的女生就较多。

3.中专一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高于中专二年级学生。中专一年级的学生调查了185人,大于160分的有113人,占61.1%,中专二年级的学生调查了188人,大于160分的有121人,占64.4%,比一年级学生高3.3个百分点,主要是一年级学生入学时间并不长,较少考虑自己的前途、去向,而二年级学生第二年将要进入实习就业,较多的考虑自己出路,心理压力加大,心理问题因而较为突出。

我们又从11个没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班中随机抽取了10%的学生46名,心理健康的23名和心理有问题的23名学生,经过统计计算发现:心理健康学生学习状况平均得分为65.1分;而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学习状况平均得分为56.1分。虽然学习状况与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学习兴趣,学生的努力程度等都有很大的关系,但通过调查,有一点可以肯定,在相同情况下心理健康的学生,学习动机强,学习进步快;而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不思学习,学习动机稍差。虽然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本人如果能密切配合,只要我们能坚持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就能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

又对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大专英语二班统计计算相关性,其结论为:25个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学习状况的样本相关系数与零相关有极其显著性差异。或者从总体上看,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学习状况之间存在着较高的正相关。

三、讨论分析

以上计算说明:心理健康教育与学习状况有着较高的相关性和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联系。相关性虽然不能完全证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学习状况直接的因果关系,但我们还可以从现实生活中得到佐证。不良的心理健康状况可以导致学业不良;同时,学业不良又会引起种种心理健康问题。从而影响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影响着学生学习中取得良好的成绩,今后很难适应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有心理异常或心理障碍③的学生是客观存在的。学生的心理问题有些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的发展和主观努力而逐渐消失,有些则需要接受专门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才能有效地克服。

四、调查建议

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我们建议:在职业学校要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设系统的心理教育课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也是富有成效的。职业学校应当配备经过培训的心理辅导员或心理咨询员并建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不仅关系到我们教育的成败,而且,事关到未来整个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教育部早在2004年7月,就颁发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它是加强和规范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职校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对职校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最佳时期、关键时期,应该不失时机的抓紧抓好。应当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学会沟通、学会自我教育、学会适应社会,树立社会主义的荣辱观,把他们培养成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身心健康的、德才兼备的有实用技术的应用型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学心理学》陈安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篇(10)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战略的实施和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高校贫困生的人数呈迅速增长趋势。作为大学校园里一个特殊的群体,高校贫困生承受着经济、学业、情感、就业等各个方面的巨大压力,使得他们的精神长期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如果没有合适的方式进行调整,就会导致心理冲突乃至心理疾患的发生。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许多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认知方式对心理健康有影响。[1]高校贫困生中虽然有心理方面问题的人比例不低,但实际上大多数人并没有达到心理疾病的诊断标准,很多不健康的心态都是由心理误区、认知偏差造成的。

一、问卷调查

为了了解高校贫困生对自己心理健康状况的认知情况,我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我校经过认定的贫困生数据库中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650份,收回有效问卷640份,占98.5%。通过问卷,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1.大多数贫困生有一定的自我认知能力。

大多数贫困生对自己的个性特征、爱好和能力倾向等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希望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较大发展;但也有不少学生没有能够以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所长选择专业,由家长替其做决定或被调剂来的,他们有的主动性欠缺,遇到困难总是找借口以不负学习上的责任;有的主观努力,耗费了大量精力,但成效甚微。由于自我认识与自我选择的心理矛盾冲突,使这部分同学比其他同学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2.部分贫困生认知上存在偏差。

贫困生能否正确地看待自身贫困形成的原因,将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心理健康与否,如归因正确,则思想上进,态度积极,相反则容易思想颓废,态度消极。在现实生活中,一些贫困生往往将家庭贫困的原因简单地归结为客观条件所致,片面地认为自己之所以贫困主要是社会、政府给予贫困群体的机会不公平,贫困差距的拉大更多的是体制改革与经济政策所致。

3.部分贫困生缺乏正确的应对方式。

贫困使贫困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他们在人际关系上趋于封闭,遇到一些不顺利的事情时,没有人可以交流,无法获得相应的应对方式,由此长期压抑在心里,必然会产生种种心理障碍。如来自学习的压力:贫困生大多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那里普遍存在着文化环境和教育条件相对落后、学习起点低的客观情况,进入大学后,由于经济原因,他们在学习上的投入比其他学生要少得多。但另一方面,他们又期望通过努力学习获取高额奖学金以改变自身经济困境。这使他们经常处在一种想勤工助学又怕耽误学习、想学习又需要勤工助学的矛盾心理冲突中,面临着巨大的心理考验。

二、认知和心理健康的关系

所谓认知,就是指人的认识过程,指人们在对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时构成的想法和观点的过程。认知理论认为:认知是刺激和反应的中介,外界刺激正是通过认知这一中介发生作用,而使人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行为。面临同样的问题,不同认知结构的人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所以,认知方式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人的心理健康。[2]

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更多地体现一维性的特征:教师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家长对孩子理想化的教育都只强调了认知的外源因素,而忽视了认知的内源因素,大大降低了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结构的可能性,势必会影响他们健康品格的形成。高校认知教育的对象已经到了成人年龄,他们应该具有与年龄相称的认知观念,但从新生的实际来看,大多数人的认知模式仍处于“先天不足”状态。虽然仍有可塑性,但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已经基本形成,此时开始认知观念的教育已经不能达到最佳效果。

部分大学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因此,当面临一些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问题时,心理冲突就时有发生,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所谓的心理问题。

三、贫困生心理认知特征

贫困生心理属于大学生心理的一支特殊支系,它除具有大学生心理的一般规律外,还根据学生贫困原因不同、学校教育环境不同、个人学习和社会交往能力不同而表现出不同差异。能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贫困生,其心理较稳定,能够以积极进取的态度投入到大学学习和生活中,而受家庭、社会特殊环境影响,个人生理或心理有缺陷的学生,容易产生各类心理问题,其主要表现有:

1.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贫困生把取得高学历作为日后提高就业水平,从而让家庭和自己摆脱贫困的有效途径,他们希望通过发奋学习而努力成才,彻底改变现实命运。而现实生活中,贫困生为了缓解经济压力,在拼命学习以期获得奖学金的同时又不断寻求勤工俭学的机会。由于不能保障学习时间的矛盾使贫困生长期处于心理紧张、焦虑的状态,使学习压力更大,久而久之,部分贫困学生可能对学习、生活失去信心,甚至人格发生变化,出现精神病症状。

2.坚强与脆弱的冲突。

多数贫困生从小就生活在家境贫寒的环境中,这塑造了他们自立自强的精神,“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贫困生过早地学会了坚强地面对社会生活,承担起家庭的重担。然而,受到家庭条件的制约,加上自身的社会经验不足,当他们遇到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压力时,又显得十分脆弱,总是期望别人能给予他们关心和帮助。

3.自尊与自卑的冲突。

自尊是个体对自我价值的一种肯定和认同,而自卑是个体对自我价值的否定和贬低。贫困生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和家庭生活的现状,他们自立自强、勤奋好学,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经常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称赞,使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但是,由于经济贫困使得他们的生活拮据、知识面较窄、动手能力较差、自我发展受到限制等,又容易使得他们产生自卑的心理,否定自我的价值。

4.独立与依赖的冲突。

贫困生渴望通过勤工俭学等方式自立,但许多现实问题难以通过他们自身的努力拼搏得以解决,常常需要依赖家庭、学校和社会。当今社会通过各种方式对贫困生进行资助,这本身是件好事,但如果资助方式不当,善意的举动就会造成贫困生的心理失衡,导致一些学生虽然经济上得到了救助,自尊心却受到了严重伤害。

四、改善贫困生认知的途径

贫困生面临的有时就是比较简单的认识与适应问题,只是由于认知偏差或不当的教育方式才导致了心理误区,如果通过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是完全可战胜心理问题走上身心健康发展道路的。环境心理学家库乐特・勒温曾提出过一个深受好评的公式:B=F(P・E)。意即人的行为(Behavior)是人的个性(Personality)与环境(Environment)相互作用的结果。根据他的理论,改变人的行为有两条途径,一是提高人的自身素质,二是调节影响人的环境因素。

1.更新德育教育观念,培育贫困生良好的认知策略。

高校应充分认识到贫困生的社会人格和心理发展是具有可塑性的,在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要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鼓励他们在困难面前不低头、逆境面前不畏缩,培养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要使贫困生认识到,贫困缘于历史、自然、社会,以及家庭收入等各方面的原因,而并非学生自身的原因所致。帮助贫困生学会用本质的、发展的眼光观察社会和人生,并意识到自己的家庭责任与社会责任,以积极的态度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远离心理贫困,从而形成健康心理。

2.优化校园心理环境,拓展贫困生的认知空间。

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对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有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高校应通过文学、哲学、艺术、美学、音乐等人文课程和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对贫困生进行人文素质的教育与熏陶,陶冶他们的情感,升华他们的思想,开阔他们的眼界,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认知能力、稳定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品格和健全的人格,这对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大有裨益。高校也要加强班级、宿舍的管理工作,倡导同学之间形成相互关怀、真诚接纳、共同成长的理念,为贫困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大力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营造勤奋学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保障调整认知偏差的效果。

在贫困生中,多数人的心理问题属于心理失衡,可以随着诱境的消失或经过心理辅导老师的辅导而恢复正常,只有少数人有心理疾病。因此,以心理健康教育课、各种专题讲座等形式在高校中开展心理卫生宣传普及活动,让广大贫困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加强心理健康意识,掌握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针对贫困生的心理状况,还可通过实践小组、拓展训练等行为指导使贫困生对心理问题有正确的认知。

4.引导贫困生进行自我教育,发挥贫困生的主体地位。

高校要充分调动贫困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方面要引导贫困生进行自我教育,正确地认识、理解贫困,树立正确的贫困价值观。要让贫困生对生活充满希望,树立健康向上的积极心态,敢于正视贫困,挑战贫困,把贫困视为人生的财富,把贫困当作人生奋进的动力。另一方面要发挥贫困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解决自己的困难和问题。当前我国高校中涌现了一大批优秀贫困大学生的典型,他们自强不息、奋发成才的感人事迹证明了贫困苦难只是人生的一笔财富,办法总比困难多。因此,可通过宣传他们的事迹鼓励贫困生自强自立、超越自我。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包括校园文化建设、思想道德教育和经济帮助体系在内的系统工程。对贫困生进行正确的心理引导,改善他们的认知结构,及时有效地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可以促使他们成长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篇(11)

学生进入学校的根本目的是学习本领、健康成长。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用人观念不断改变,有技能的人不一定被企业接受,而心理健康、为人阳光、热情达观的人更受社会的欢迎。从企业家口中得知,企业用人的首要条件是:“具有岗位需求的技能,具有知识转化能力,有较好的道德品质。”但从现在的情况看,职业学校的学生差距很大。

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和身心急剧变化的阶段,他们心理虽然趋于成熟,但却摆脱不了童年的幼稚,他们的成长和对环境的适应必然产生许多的心理问题。他们的年龄正处在逆反心理阶段,心理年龄与实际年龄相对滞后,在理智、情感、道德、社交、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还尚未成熟,总体表现为思想单纯,看事偏激,容易冲动,做事缺乏持久性,常下决心但无恒心,没有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缺少人类责任感。更为严重的是他们有着强烈的自我为中心的自私心理,自我防范意识非常强,而且极其缺乏控制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只要个人利益受到侵害,他们会做出非常可怕的蠢事。他们有时心胸狭隘、偏执,还具有抗拒心理和不良道德情感,这些都是他们至命的弱点,一时的冲动就会造成终身遗憾。

青少年心理处于不健康或是亚健康状态,已经给学校和社会带来很大危害。近几年青少年犯罪率已经从2007年的21.52%上升到2010年的37.18%,住宿学生的违法违纪现象比走读生严重,职业学校违法违纪率比普通高中要高,所以职业学校急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更为严峻的是,许多职业学校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上,重技能操作轻心理健康教育现象依然存在,心理健康教师缺乏,心理咨询室未建或空设,使心理健康教育无法开展。学生接触的心理健康教育书籍较少,有的也是内容高深,使学生难以理解,这些都是职业学校急需解决的问题。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找准学生病因所在,然后才能对症下药,做到药到病除。

1.职业学校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成因

1.1 厌学心理。职业学校的学生都是学习成绩较差,不愿学习和不想学习的后进生,有的是从小学四年级以上就因学习成绩差而失去了学习兴趣,有的是在初二就放弃了学习,有的是智能水平原因几经努力还是没有跟上,被失败击倒。究其原因:①家长由于没有教育经验和能力,有的不忍心孩子过度劳累;有的经济条件差,无暇顾及;有的用强迫手段压制,遭到孩子的极力反抗怕出意外而放弃管教,从而降低了对孩子的要求。②社会不良影响场所给他们提供了弃学的娱乐场地。一所学校附近最少有两个以上的网吧、游戏厅、台球厅,上学得不到的成就感在这里非常容易得到,而且那些最被学生崇拜的打打杀杀的暴力场面非常刺激,许多学生就像着了魔似的被吸引过去,难以自拔。③由于家长抓得不紧,学生没有跟上教学进度,上课如 “鸭子听雷”,失去了兴趣,有的不能忍受学习的艰苦,选择了放弃。④重点高中的门槛太高,学生无法跨跃。⑤教师有“厌教”心理,只重视成绩好的学生和升学率,不想在后进学生身上花费力气和时间。有的学生在中学擦了两年的地,三年期间上学不足一年,教师的无情使学生失去了上进的信心。

1.2 自卑心理。自卑心理产生源于没有培养自信品质,做什么事都有恐惧感,怕别人瞧不起。总有自己在中学就是差生的心理,怕做错事让人笑话,总有一种低人一等的心理。具有自卑心理的学生自我防范意识极强,有时把别人的夸奖误认为讥讽。自卑心理给学生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们在意志方面表现异常,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控制自己。

1.3 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学生屡遭挫折后引起不满时表现出来的反常心理。任何人都会遇到挫折,而有逆反心理的学生经受不住打击,没有能力进行自我心理调控,遇事表现出惊慌失措、怨天尤人,不能坦然面对。挫折使他们失望、痛苦,产生失去信心等消极颓废的后果。当他们对学校产生不满,对教师产生不信任感时,就会采取对立态度,把教师的正确的批评教育帮助理解成“整”自己。他们有不正常而且非常警觉的戒备心,他们有时怀疑教师的每一句话。他们用敌视的心态对待一切,有时不但不听从教师的安排,反而会做出一些对立破坏性的事情,使教育教学难以正常进行。更可怕的是他们逆反心理会让他们失去理智,难以自控,给社会带来危害。

1.4 失败心理。失败心理在职业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是严重的,它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自信心,带着消极的情绪和灰暗的心理对待学习和生活,失去了进步的基本动力。这种心态不仅导致学生成就动机水平下降,而且使大量的学生形成一种避免失败的倾向,放弃追求成功的倾向。学生形成一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理,最大的心愿是避免失败或减少惩罚。失败心理会导致有的学生沉默寡言,远离人群,当受到打击和挫折时,不是产生轻生念头就是产生报复心理,对家庭、学校和社会危害极大。

1.5 情绪化心理。情绪化心理是指学生受情绪的影响而表现出不正常的行为。职业学校学生的情绪极不稳定,原因是心理素质差,他们表现出喜怒无常,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对自己没有严格的约束能力。他们在心情好或做自己喜欢作的事时情绪很高,做事认真、表现很好,能够听取不同意见、接受批评教育。如情绪不好时则心神不定、无所用心,甚至容易冲动莽撞,甚至做出一些令自己都不能理解的事情。

2.研究和实践教育对策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由之路

2.1 领导高度重视,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和教育教学双轨制。

教育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德育工作是教育教学的灵魂,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教育教学和德育教育的根本保证。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心理问题,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们是不可能接受教育,也不能用心去学习。他们只是在陌生的环境中短时间约束自己,三天过后他们就会“显形”,各种心理问题就会迫不及待地表现出来,所以适时机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学校要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心理专家为核心组成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除有相应课时的心理咨询课外,还要要求每位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学校必须建立心理咨询室,要把心理健康咨询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如果职业学校是一列火车,那么心理健康教育和教育教学就是保证列车正常运行的双轨。

2.2 解决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必须有恰当的教育对策。

教育对策一:用关爱温暖他们。

职业学校的学生是从家长的望子成龙热烈期盼捧宠娇惯,到希望破灭横眉冷对,最后放任自流弃之不管,把孩子从幸福的峰顶一下子抛到哀伤的谷底,在冷眼和指责的包围下,学生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他们感到学习枯燥无味、上课愈加痛苦,使小小年纪的学生对上学极其反感。对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关爱他们,首先要接近他们,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真言,让他们把心中的苦恼一泻而出。然后从生活上关心帮助他们,从感情上亲近他们,让他们感觉到春天的温暖。其次要先降低学习上的标准,不提过高的要求,如果他的数学只能达到20分,你就把要求定到30或者40分。

教育对策二:教师要取得信任。

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的研究表明,和学生最接近、最亲近的教师,学生才能信任,才能听这些教师的话,无论在面前和背后,都能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要得到学生信任,教师必须先放下架子,从语言到行动都表现出真诚,说话和气,平易近人,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教师要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对心理健康教育对策进行研究和探索,要有耐心、有恒心、有信心,要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强意志。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与之多接触、多关心、多谈心,当取得学生信任后,就要对症下药,做到药到病除。

教育对策三:把大自然变成医治心理伤痛的ICU。

心理学家们提倡,到大自然中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室不好说的话,在学校不能说的话,可以到操场说,到野外说,到爬山时候说。这就是给学生创造美好的情境,让学生心理得到放松,心情好的时候,正是进行心理疏导的最好时机。在进行心理疏导时,一定要多谈学生的优点,长处,做过的好事,取得的成绩;谈学生的不足时,注意方式,语气和蔼,耐心细致,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教育对策四:进行他们能适应的挫折训练、心理承受训练、耐力训练、生存训练。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科学性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在思想上高要求,学习上巧要求,行为上严要求,生活上多要求。心理健康教育不能误认为是哄、惯、宠,管理上要人性化,要宽严得当,也要奖罚分明。

心理健康教育课要从实践出发,要按照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去开展模拟训练,让心理健康教育从课堂中走出来,走到实际生活中去,去吃苦,去经受各种磨练和考验。

教育对策五:把心理健康教育延伸到学生家庭。

有许多家长没有正确的教育方法,管教中多为随意性、简单性、粗暴性和感情用事,所以我们要帮助家长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首先我们要通过有效手段提高家长的素质,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其次是帮助家长了解孩子心理,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协助家长解决学生在行为习惯、人际关系、意志品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其三,班任与家长要沟通,相互配合,携起手来,形成合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良好发展。

教师要叮嘱家长做到:不唠叨,不要总围着一个问题说个没完;不比较,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较;不食言,答应的事情一定要做到;有耐性,不要简单粗暴;公正性,决不能偏袒护自己的孩子;要放手,让儿女去做事,扶持他们的自信心;少打击,多鼓励,多关爱,不溺爱。另一方面,老师和家长要建立好双边关系,珍贵的友情,会让这个家庭欢笑起来。

教育对策六:营造良好环境、设计美好的情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我们要呼吁政府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占领文化娱乐阵地,充分发挥积极健康的社会导向和引领作用。我们还要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和班风,让尊敬师长、热爱学生、文明礼貌、团结友爱、刻苦学习、积极向上的良好气氛熏陶和感染学生。要精心设计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境,让学生在美好的情境中提高心智、积极进取。

教育对策七: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宣泄、释放和注意力转移。

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在心理发育期,幼小的心理十分脆弱,在遇到挫折和打击时,他们没有心理调解的能力,如果没有宣泄和释放的机会,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对学生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我们要教他们学会“倾诉”,在倾诉过程中去宣泄和释放,如果没有找到倾诉的对象,就要学会注意力转移,先想别的事情,把不开心的事情先淡忘,“压力太大学会弯一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