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美术教师自我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3-01-16 18:37:4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美术教师自我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美术教师自我总结

篇(1)

课堂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为促进学生学习和改善教师教学而实施的、对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的评价,是学生学习,老师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大力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美术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方式需要变得更加灵活多样。

新的教育改革是要把课堂的主角交给学生,将课堂打造成学生接受知识,提升能力,培养情感的平台,因为绘画本身就是一种艺术语言,这种艺术美有时需用言语去描述,用感觉去体验,去感受。教师在课堂上就要科学地向学生传递这种美。因此,要改变三个观念:一是重视作业结果转向重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二是从重视优生转向重视全体学生和困难学生;三是从教师判定学生的优劣转向由学生自我评价和互评,充分发挥和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对自己的评价。

一、学生自我评价

使学生作为评价主体,依据一定的标准对自己的作画思路,作画过程与结果进行判断与评估,使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提高的过程,简单的优良中下已是过去的评估方式,在个性教育的时代,如何挖掘每个学生的自身独特的可塑性的优势,激励引导学生的自信自尊,是值的每个教育者相关者思索的课题。

学生的自我评价也是自我激励、自我总结、自我校正的有效途径。学生可以口述或以文字方式解释自己的作品,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发现自己的长处,对创作主题有更深的认识;二是觉察自己的不足;三是锻炼自己的口头或文字的表达能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进行检查,可以是对一本作业进行过程中或完成作业后结果的自我检查;可以是对一个学期学习过程的总结等等,应从认知、技能和情感的角度全方位进行自我评价。

二、学生之间的互评

这是以发现对方优点为主,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别人长处、互相尊重和信任的习惯,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并能正确地对待他人的评价。互评包括同学互评、小组互评。小组之间可以展开竞争式评价,提高组内同学的互评与合作意识。要使学生之间的互评形成激励的导向作用,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评价的目的是指出学生的优缺点,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所以,我们在组织学生进行互评时,不能只简简单单地说个好差,而应该说说为什么,即哪些地方画得好,哪些地方画得不够,要让被评的人心服口服。

2.从多个角度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对待学生的学习不应只看他有没有掌握最终的画面效果,也要看到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付出的努力,学习的态度,所用的学习方法,持之以恒的耐心,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评价的内容。

3.教育学生要公正、公平。在学生群体中,最突出的关系就是伙伴关系。如果,让学生把这种关系带到互评中去,势必会影响评价的真实性,所以,在组织学生进行互评时,教师应教育学生做到公正、公平。

学生间一次充满爱心和理解的评价能使他们感到温暖,一次合理而公平的评价能使他们看到希望,所以学生间的互评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一种方式。

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可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的重点在于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可以是一节课,可以是一个单元,也可以是一个学期。主要包括学生的课堂学习态度和习惯、学生对美术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想象能力和造型能力。综合性评价是根据课堂教学、课外美术活动等方面的跟踪记录资料、学生作业效果以及学生自评、互评的结果,全面评定学生。评定的结果可采用等级制或评语等形式。

在大力实施新课程改革,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今天,美术教育改革刻不容缓。为了更好地培养高素质人才,教育必须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每个教师都应当在教学中探索教学评价的方式,使学生在评价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20—0088—01

课堂是学生发现自我、表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而美术教学质量的高低,不仅体现在教师是否教会了学生美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而且还体现在学生是否养成了观察、记忆、想象、分析和创造的能力。其间,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则直接说明了一节课的好坏。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如能引导学生发现美术之美,让他们沉浸在对美的鉴赏和感悟之中,这样必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吸引教学法”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一、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现代教育提倡课堂教学方式的多元化。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选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有效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把学生的个性潜能激发出来。这样,学生创作出的作品则会个性化十足。如,学生在下课十分钟身心比较放松,一上课时还不能马上集中精力。这时教师可利用一个小的游戏来进行“铺垫”,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中来。如,在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校园艺术节》活动三——面具的设计与制作一课教学前,首先,我给学生讲了一个简短的故事。然后,让他们扮演故事中的角色。最后,在学生对所要制作面具的特征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新课学习。

二、科学安排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美术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美术学习的一种内在的强大动力。美术学科具有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等特点,并且与社会、人文、自然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可将美术学科知识与文学、戏剧、舞蹈、音乐、地理等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整合,揭示美术与社会、美术与环境、美术与科学等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综合的实践活动,如,设计学校海报,布置艺术节、运动会与音乐会的会场,以及美化教室等,使“综合·探索”活动落到实处,把美术教学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教学的层面,这样能够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美术与人、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情感、美术与历史等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美术知识。

篇(3)

一、中职校色彩基础课堂实施多样性多元化教学评价的背景

首先,中职学校由于受普通高中扩招的影响,生源质量难免相对较低。而色彩课程又是一门基础课程,多数学生对这门课程不够重视,认为“学来不一定有用”,对色彩学习不感兴趣,美术基础知识普遍较差,甚至有放弃的态度。个别学生学习习惯极差,主要表现为:教师示范时不认真学,不认真看;自己练习时不认真画,应付了事,甚至不准备绘画工具,不带书本进画室,在课堂上做与课程无关的事,说与课程无关的话。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低,不习惯修改画面,把课堂实践当成一项极不愿意的苦差事。这些不良习惯严重影响了学生色彩课程的学习效果。

其次,多样性多元化教学评价力求产生一种能让学生在整个色彩基础课堂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实验、在实验中创造的积极效应。在新的教育形式下,过去那种采用课堂最后几分钟通过一幅画来评论学生的整体美术素养的方式,是片面地理解了美术教学评价,忽视了评价的全程性、全面性,不能全方位地考虑评价问题,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形势。那些单一的夸奖“画得好”“画得真棒”“不好看”等无趣、笼统、浮于表面的评价对中职生来说越来越无效。

因此,为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构建新的评价体系,让“评价”为课堂教学有效服务。而多样性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能更好地培养中职学生对色彩基础课程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整体美术素养。

二、中职校色彩基础课堂使用多样性多元化教学评价的理论依据

1.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加德纳认为过去对智力的定义过于狭窄,未能真正反映一个人的真实能力。个体之间存在智力差异和不平衡发展。这一新型的教育理论与当前的教育不谋而合: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强调个体差异。比如临摹能力不强的学生,有可能在创作能力方面很突出;素描造型能力差的学生,在色彩感觉方面特别敏锐等。多元智能理论对评价的看法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评价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智能,而不在于判断学生的优劣;二是评价的形式是多元化的,评价的内容是多方面的,评价的角度是多维度的。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教育学家皮亚杰。建构主义教学评价观认为应重视评价学生知识建构过程,包括如何寻找知识点、使用认知策略与自我监控,如何在知识建构中提高探究与创新能力。建构主义的评价观是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允许学生依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表达不同形式或内容的解答,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结合建构主义理论,我们可以科学地使评价以多样形式存在于整个课程教学当中。

三、多样性多元化教学评价在中职校色彩基础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体部分,是实施多样性多元化评价的主要场地。笔者根据学生色彩学习的实际情况,在学校2012级三个广告设计专业学生的色彩基础课堂中尝试运用多样性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以学生为中心,把多元化多样性课堂教学评价与课堂实践过程中的起稿、大体色、深入、调整四个基本环节相融合,教学效果取得成效。

1.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主体是指那些参与教育评价活动并按照一定的标准对评价作品进行价值判断的个人或团体,评价主体多元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群体互评式:学生与学生之间评价对方作品。在绘画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尽量建议学生第一问自己,第二询问周边同学,第三询问教师。在询问周边同学或相互评价时,教师发现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往往充满了趣味性、独特性、创造性,同学间的意见与分析不但会使绘画者更容易接受,而且还更愿意修改,一改以往不愿意修改画面、应付作业的现象,同时也锻炼了提出评价者的艺术素养及绘画评画的眼力、水平,并且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掌握有了第二次巩固复习。由此可见,学生互评方式能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提高效率,活跃课堂气氛;能让学生爱上色彩基础这门课程。

(2)个体自评式: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一张色彩作业需要6课时完成,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教学目标、评价标准,按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在习作的背面对自己进行评价。在课程结束时,学生可以连同课堂画作、自评详情一同上交。这是多元性教学评价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评价方式。自评和自我总结是一种学习反思,是学生对自身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与学习效果的一种反省、监控和调节,是学生内在学习意识的觉醒,是将学习内容内化的重要过程。只有将学习自评和学习自我总结这个环节做好了,学生的学习才更具自觉性和自主性。

篇(4)

《蚂蚁搬家》

授课时间

40分钟

所属学科

美术

适用年级

一年级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是湘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19课。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是一节表现性绘画课,以蚂蚁搬家的故事为题材引导学生进行绘画创作,是一节通过创设情境渗透德育意识、培养学生集体协作精神的典型课目。

教学设计强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营造宽松自由,热烈紧凑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去感受、去体验。引导学生在掌握蚂蚁的造型表现方法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夸张地表现蚂蚁搬家的情景。本课从课题到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以及学习活动的方式等都考虑德育的暗示作用,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树立集体意识,培养团结、友爱、协作的精神。

学习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想象力比较丰富,课上举手回答问题很积极,愿意尝试用鲜艳的颜色进行绘画,喜欢上美术课,上美术课时都非常愿意展现自己,课上学习气氛活跃!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欣赏课件动画片,学生认识、了解蚂蚁的外形特征,并了解漫画中的蚂蚁运用了两种绘画表现形式拟人手法和夸张手法。

2.使学生能够自主探究学习,学会运用绘画形式来创造表现蚂蚁搬家。

3.通过对蚂蚁外型特征及搬家过程的描绘,激发对蚂蚁的喜爱和探究兴趣;在共同创作、相互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合作的乐趣和劳动的喜悦,树立集体意识,培养通过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观念。

教学重点:运用绘画形式,创造性地表现蚂蚁搬家的生活情景。了解蚂蚁的身体结构,知道搬家的动作

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启发学生把想象的“蚂蚁搬家”情景用绘画语言大胆地表现出来。教学通过创设情境,组织游戏表演进行蚂蚁搬家的行为模拟,同时展开学习讨论来实现难点的突破。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学方法设计

观察法、讨论法、演示法等充分运用多媒体资源,让学生最大程度的理解和掌握教材。电化教学与课本探讨相结合,老师启发和学生讨论为基础,进一步小组合作的方式为提升,理解和掌握教学目标并且完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学习活动

一、观

1.

课前拍手歌组织学生。

2.

猜谜语导入

3.

今天注定是蚂蚁王国忙碌的一天,看看小蚂蚁都在忙些什么呢?带着问题欣赏蚂蚁搬家的动画。

4.

学生回答:看到蚂蚁在搬家

5.

揭示课题:蚂蚁搬家

6.

为什么搬家呢?学生:因为要下雨了

7.

你从哪看出来要下雨了呢?学生:有乌云,狂风,电闪雷鸣

8.

小蚂蚁是怎么搬家的呢?学生:背着各种粮食,互帮互助。

欣赏,思考

回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了解蚂蚁搬家的起因和大体让学生对蚂蚁的结构有些初步的了解。

二、了

1.那么蚂蚁都会搬些什么粮食和水果呢?

(1)用西瓜子变小蚂蚁(教师示范正面)

(2)学生尝试贴侧面的蚂蚁

(3)教师添画

2.引导学生了解蚂蚁身体的构造:

⑴蚂蚁身体由六部分组成:触角、头、胸、腹、腿

⑵擦一擦,快速认蚂蚁身体结构名称

3.关于蚂蚁王国的小秘密

(1)蚂蚁用触角在交流

(2)蚂蚁是动物世界里的大力士

(3)蚂蚁非常的团结友爱

(4)小朋友们还知道什么关于蚂蚁的秘密么?

4.现实中我们看到的蚂蚁是这样的,可是画画的时候会让蚂蚁会跑会跳,会给蚂蚁穿上花衣服,带上墨镜,这种手法叫做拟人。

5.学生观看运用拟人手法蚂蚁的绘画。

探索

教师示范贴

讨论

学生说说他们知道小蚂蚁的小知识,生活习性或者蚂蚁分类。

欣赏图片,了解拟人的装饰手法

学生观察学生合力搬凳子的动作

观察动作

教师示范添画动作

学生思考回答

思考怎么用不同的动作可以将玉米抬起来

三、感

1.搬家小游戏

2.蚂蚁是自然里的大力士,用篮球让学生想办法搬动。

3.背、抬、抱、扛、推等

4.摆一摆:草莓,在白板上让学生摆一摆

四只动作不一样小蚂蚁怎么能把草莓搬回家。

设计意图:通过搬家小游戏,认识蚂蚁搬家的动作,学生动作教师示范添画,摆一摆让学生知道蚂蚁如果要搬食物该怎么摆。

四、作

五、学

1.

欣赏学生作品:

(1)

西瓜屋子和蘑菇屋子

(2)

构图大,用拟人的手法去画小蚂蚁

(3)

涂颜色小注意:金黄色不能碰到黑色的线

学生欣赏,思考

说说你有什么的构思,想画一个什么样的蚂蚁,想用什么动作搬家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让学生欣赏作品,对自己之后的创作有想法。

1.学生作业:造型运用拟人的手法

画至少两只不同姿态的

小蚂蚁搬家的动作

2.

作业合作完成,同桌之间要有分工

学生合作创作

教师巡回指导

3.小组内自由欣赏,选一些好的作品到讲台上集中展示。并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

4.请同学们评一评哪个画最有想法,讲出理由。

5.评选出最佳创意作品,最佳线条,最佳色彩,并给予表扬。

欣赏

说一说

评一评

评价

六、归

1.情感升华,拓展延伸

(1)观看视频,团结一心打败大象

(2)爱护小动物

2.在欢乐的歌曲中结束本课

团结友爱有力量

在困难面前要团结

教学资源(说明在教学中资源应用的思路、制作或搜集方法):

1.学习材料:教材,彩色笔,卡纸等

2.信息化资源:多媒体教学课件(自制),多媒体教学课中主要应用希沃5白板软件制作,操作性强。

3.学习过程中形成性资源:

作品展示,学生作品直观展示,师生共同构造成学习过程中形成性资源

评价方法或工具:

1.激励性语言:教师根据学生参与学习的表现,及时使用“你真棒”

、“你观察的真细致”

、“同学们真聪明!”等激励性语言给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表扬、肯定。目的是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兴趣,感受到学习成功地快乐。

篇(5)

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相比较,都需要明确教学目的、方法及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一种交往过程”。这就要求学校尽可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个性的“自我实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建立师生相互合作的“互动式”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通过教师的科学指导,积极自主、富有创造性地学习,培养探索意识和创新能力。

关于“师生互动”这一教学理论与策略,已经受到了各国教育理论界的重视和关注。学生在交往中互动、互惠的模式逐渐在教学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尤其在美术课堂中,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为“教师讲授——学生练习”,课堂中鲜见互动。教师一味地灌输知识,枯燥乏味,未能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人。美术互动教学对学生“主体性”和“自主参与性”的学习培养,在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自我表达能力和观察世界能力,塑造人文精神素养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今,不少美术教师意识到该问题,将“互动”这一环节纳入了教学过程。但一些互动环节显得程式化,甚至无法促成教学,形同虚设。那么,何为“师生有效互动”呢?激发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当中,在师生的教学交流活动中获得丰富的知识与经验。而如何衡量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并不在于师生之间互动频率的高低。而是在这过程中,学生注意力是否集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掘程度以及认知态度的改观与否。怎样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我学习了不少优秀教师的相关经验,并结合自身实践总结如下几点:

1 教师导动——推陈出新 激趣启发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互动,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激励、唤醒、鼓舞等形式,吸引学生投人教学各项活动中。要达到目的,教师必须做好教学铺垫、引导等工作。我在课前对美术课题或内容做些改动,如:“给青花瓷瓶”设计纹样、“我给小动物设计房子”;或找一件T恤,把自己不满意的地方改变一下,重新设计花纹并画出来。这些题目都属于设计课,但相比以往单纯地学习纹样设计,画房屋造型等有趣多了。还有手工课上“新年贺卡”的色彩肌理制作,让学生了解几种不同的肌理构成,如吹色、弹喷、压印等方法。通过游戏实验的方式,让学生在变化莫测的实验中兴奋起来,由此引入贺卡的制作。这样把美术技能通过不同的方式逐渐转化为有趣的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单一或生硬的学科术语,有利于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强调课程内容的同时,努力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性,真正启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2 师生互动——形象传递 感知体验

学生在学习绘画语言,理解审美法则时,用简单的讲解是无济于事的。学生自我的体验感知是任何东西无可代替的。体验、感知是把对事物的观察,感受内化为自身的经验,从而唤起自身的种种情感,激发创作热情。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传统教学往往只强调以传授、临摹为主。为此,教学中我总是力求打破单—的信息传递,让学生与教师非常愉快、自由平等地对话, 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去动手、去创造。例如:在素描教学中,我们经常谈到明暗层次的深浅变化,我形象地将它定义为明暗“节奏”的变化。那么,怎么能用简单明了而又生动有趣的方式让学生搞清楚这个问题呢?既然说到“节奏”,我就借用了音乐,先让学生听听音乐。我播放了一段节奏变化丰富的乐曲,并让学生仔细听,并提出问题请他们辨别出曲中节奏的强弱。由音乐中的“节奏”引申到“素描”明暗层次的轻重深浅。除了素描“五大调”的主调外,丰富的明暗层次该如何表现?让学生仔细思考,根据这个问题展开讨论,积极回答。在练习的过程中,我让他们尝试根据听到的不同强弱的曲调排出深浅不同的明暗线,学生在感受中体验,有效降低了技能训练的难度。

篇(6)

主题词: 信息技术 教学模式 采集·交流·想象·评价

信息技术是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科技所创造的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环境和条件,对学习过程的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活动,它不但改变着人们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及学习方式,而且极大地拓宽了教育的时空界限,极大地拓展了学习者的认知领域。

在信息技术还未走进教育教学领域之前,小学美术教学模式单一,不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几乎所有美术课都是采用“讲授示范、临摹练习”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学生基本成了被动接受和“依照型”技能训练的工具,其独立性、主动性、探究性、创造性受到了很大程度的抑制,甚至遭到扼杀。随着信息技术手段在教育教学领域应用的发展,可供教师选择的媒体资源越来越丰富,使用也越来也方便,以环节化和协作化教学模式为代表的各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的优势必将通过技术信息手段所提供的各种功能得到充分发挥。通过“优化设计、开发管理、评价过程”能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与探究、勤于动手、想象创造”的能力。在这样的教学互动环节中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根据新课程标准精神:“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探索出了“采集·交流·想象·评价”小学美术教学模式。此模式是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一种教学互动模式,使用方便,教学灵活,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模式;它改变了过去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以技法教学为导向,以技能训练为手段、以追求逼真为目标的教学方法。

本模式是一种环节式结构模式

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采集· 搜集资料·发现美

这是课前准备阶段,是实施本模式的基础环节。

其中心是:学生利用信息技术采集与课时有关的资料,在采集过程中发现美。

让学生自己采集资料就是要培养学生搜取信息和发现美的能力。按课时要求,老师提前几天布置采集方案,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通过互联网以及校园网去采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自己认为最具有美感特征的资料存入自己的资源文件夹,网上不理想的,他们会到生活中去寻找,寻找到了以后拍成照片,再经过扫描进入电脑,成为资料。整个采集过程其实就是审美过程。因为从动态过程考察,学生审美感受是由直接感知审美对象而发生的。审美对象的形状、色彩、声音、光线、运动、空间变换等感性物质美的要素作用于学生,引起学生的直觉感知,但当某几个感性物质美的因素由于自身的排列组合,在学生头脑中引起整体性反映和学生原有的某种审美趣味和审美需要相结合时就会产生审美能力。

第二个环节——交流·阅读资料·理解美

这是实施本模式的启导阶段。

其中心是:学生交流资料,实现资源共享,老师启发导入,培养创造思维。

要求学生把自己存放资料的文件夹设置为共享,这样即缩小了学生浏览资料的范围,又缩短了在网上搜取资料的时间,为同学们学习赢得了时间也扩大了知识面。使每一位学生都能“阅读”到与课时有关的共享资料。所谓阅读,一般指读书,而在美术教学中,可称之为“读画”。这里所指的阅读就是要求学生把共享的资料的布局、景物、构图、色彩等通通“阅读”一遍。通过“阅读”促使学生加深对作品的感受,并由感受深入理解,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同学们互相讨论,交流作品的主题、创意、构图、色彩、表现形式等等。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思维,增强群众意识,取长补短,在众多议论中达成共识,培养理解美的能力。教师则要帮助学生把对美已有的零星的感性认识进行提炼、概括、总结上升为理性认识,理解美感产生的原因,启发引导他们发展想象思维,为下一环节作准备。

第三个环节——想象·自行探究·创造美

这是实施本模式的提高环节。

其中心是:指导学生针对资料认真观察、讨论、自行探究和掌握创造美的方法、手段进行创作实践。

这一提高环节过程是一个分析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加工处理信息、形成具有个性的创造方法的集中性思维过程,是知识创新的过程,是运用已获得知识指导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些过程中,获得创造美的能力。因为创造美的能力是审美主体深入生活积累审美形象的原型,再由审美主体对积累起来的原型进行思维加工,在头脑里创造出新的审美对象,然后在审美知识和审美观点和指导下,借助与审美技能将头脑中的新的审美对象“外化”、“物质化”的一个整体阶段。

第四个环节——评价·欣赏评述·鉴赏美

这是本模式的重要环节。

其中心是:检验作品效果,总结创作经验。

这个环节的全过程是:

1、 学生自评

学生自评是学生自己评价自己的作品,把创作过程、创作意图、创作方法和手段一一告诉同学和老师。也是他们在活动过程中自我感受、自我分析、自我反思、自我决策并获得成功的自我总结。也是后面环节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就很可能把一件构思新颖但表现效果不佳的作品说得一无是处,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2、 学生互评

学生互评是使学生学习多角度的欣赏和认识同学作品的形式和内容,逐步形成提高视觉感受能力,掌握运用语言和形体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互相欣赏和互相评价是非常有价值的,因为他们的水平接近,每一位同学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而这种做法即给教师提供更多的机会全面了解学生对同学作品的评价,又让学生学习到了别人的学习经验和创作技巧,利于学生及时地对自己的实践进行调整,从而取百家之长,酿自家特酿,培养鉴赏美能力。

篇(7)

园长,作为幼儿园的一名主要管理者,首要任务是打造一支优秀的团队,到底什么样的团队才称得上是一支优秀的团队?曾看到过这样的一段话:“一支优秀的团队,应该是充满活力、生机勃勃的,是能够经得起考验,在竞争中永不言败的;一个优秀的团队,不仅要有宽松的工作环境,无限的发展空间,还要有充分的理解信任和及时的支持帮助以及全体上下的通力合作。”寥寥数语,道出了优秀团队所应具备的特质。我一直以此指导自己的工作,在8年的园长生涯中,始终以教师为本,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不断前行,终于得到几分感悟。

一、沟通、激励,达到心灵的交融

1.幼儿园的教职工大多为女性,直觉敏感,感情丰富,园长首先要摸清她们的思想,恰当地进行感情交流,充分挖掘精神动力,由于各人的家庭、性格、脾气等各不相同,因此感情交流要注重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平时我注意收起做领导的威严,走进每位教师的内心,与她们面对面真诚地交流、沟通,换位思考,小心呵护她们的心灵家园。对做出成绩的同志,及时表扬鼓励,使其心理上得到满足,对于工作差一些的人做到不嫌弃,不冷落,认真分析原因,有的放矢地帮助她们提高工作责任感和工作效率。

2.园长要经常过问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在语言上不要太吝啬,特别是当老师完成一项工作任务时,更应给予老师一定程度的表扬,因为它包含着园长对老师工作成绩的肯定和辛勤劳动的认可,也包含了对老师的注意和器重,这是最现实的精神奖励。

3.一位优秀的园长应该擅长于激发教职工的最大潜能,使其完全发挥出来,做到用人所长,人尽其才,让每一个成员利用其聪明才智,为园所的发展壮大服务。幼儿老师普遍踏实、勤恳、听话,但不善于巧干、创新地干,工作求量不太追求质,久而久之,按部就班就成了习惯。

二、支持、帮助,展示教师的才华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创造宣言》中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我在园教育管理中实行“放权”,支持教师进行自我管理,来激发教师的创造力。幼儿园规章制度、计划的制定让教师来参与;在教学中给教师较大的弹性空间,让教师自主教学,允许教师根据本班幼儿实际,自行选择、研究、设计课程,允许教师依据幼儿学习活动的实际情况调整活动进程;允许教师建立相对稳定又有弹性的活动日程;允许教师依据实际活动的需要进行环境的布置与更换;允许教师自行选择和运用各种教学资源及教学评量工具,包括选择适合本班幼儿实际发展状况的评价方式。放权之后,教师的潜能才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每位教师都有被别人赏识的愿望,每位教师都有被别人认同的需求,哪怕素质一般的教师,她都希望在某些场合能展示自己的一项特长,即使此项特长对于别人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技能而已。因此我会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适时为她们搭建展示的平台。我园有位老师在环境布置上很喜欢动脑筋,经常有一些独特的想法,但美术技能却很平常。面对她的热情,我一开始的时候会把园内一些不是很重要的环境布置交给她去完成。往往她的创意很好,只是做出来的东西不够专业、精致。对此,每次我先是大为赞赏一番,然后鼓励她:“徐老师,你真的不简单,能想出这么别致的方案,真让我羡慕!我觉得你美术天赋极强,你如果能跟专业的美术老师学习,你一定在美术方面有建树!”

三、反思、提升,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篇(8)

美术新课程标准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中心环节。素质教育反映在美术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培养,注重技能训练,体验学习方法,充分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能力,提高审美水平和陶冶情操。如何将素质教育渗透到美术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对初中美术新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谈点浅见。

一、唤醒审美意识,激发审美兴趣

艺术教育的内涵是广泛的,就中学美术教学而言,我们在传授固有的书本知识基础上要大胆鼓励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及时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画下来,在原有画面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把生活中的东西扩大化、创新化,把自己的情感在绘画作品中表现出来,通过观察、思考把这些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东西融入到美术作品中来,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美的能力,要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巧妙地、耐心地、愉快地激发学生用真实的心灵去感受、去描绘美的能力,因此美术欣赏不应局限于课堂教学,应多层次、全方位地进行,教师是美的创造者,我们要用心去感悟、去表现,尽可能地丰富他们的生活,陶冶情操,提高审美力。引导学生感知什么是美,在艺术活动中去唤醒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引导他们用基础的艺术形式去表现人们的内心情感,在充满愉快幻想的艺术教学中,用自己的思想来思考、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用自己的意愿来创造,实现个性优化和身心素质全面和谐发展。如在《我们的调色板》这节课教学中,教师应提示学生知道哪些色彩,最喜欢哪一种颜色,它放在哪里最美,要求学生积极发现美,并学会表达美、学会审美和热爱生活中美好事物。如在《泼墨荷花》这一课教学中,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搜集有关资料,包括不同作品家的作品等。课中把准备好的作品及学生搜集到的作品都挂出来,并组织学生自由讨论:《泼墨荷花》有什么特征?不同的作品家用的何种画法技巧?为进一步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适时的进行总结:①指出画《泼墨荷花》最著名的画家――张大千。②张大千的生平、与之相关有趣的故事。③指出《泼墨荷花》在中国国画史的地位。④还可以重点介绍代表人物张大千的《泼墨荷花》与其他各家画法的联系和区别。接下来教师还要在事先准备好的纸(挂在黑板上)上进行示范。边示范边就如何蘸墨、用笔、调色,以及笔头水分的控制等,进行简要讲解。让学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教师的示范上,学生可边看边拿毛笔在空中模仿教师的运笔。由于时间关系,教师不一定很完整地画完一幅画,可以只是对画中的组成部分,如荷叶的画法、花瓣的画法,单独示范即可。教师还要用启发式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有没有兴趣完成课堂作业?”“想不想画得比老师好?”“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画好!”等等。教师肯定、温和、生动的语言,使学生感到教师尊重和信任他们,学生的表现欲和创作欲也会得到很好的调动。教通过这些教学过程的相互融合,可以唤醒学生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

二、加强学生对美术作品评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许多教师看来,美术评论应该是评论家的事,似乎与学生无关。其实不然,在欣赏美术名作时学生都有一种自己初步的印象和感觉。因为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积累一些初步的历史文化知识。而教师如何抓住学生的最初感觉,可以作为深入分析作品的起点,积极引导学生对具体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比如在欣赏徐悲鸿先生的《奔马图》时,我要求学生仔细地观察作品,用语言简单的描述自己看了作品以后的心理感受,课堂呈现一片活跃、热烈的气氛。在充分地肯定了学生的回答以后,趁机简单地介绍画家的生平和创作这幅画的时代背景,然后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分析。这时学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把马的思想和画家的思想联系起来,而且把马的精神升华到民族的精神,学生们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一堂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同时也获得了美的享受。实践证明这样做的结果,使学生增强了对理解新事物的自信心,培养了他们主动学习的习惯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给学生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使学生评论有序进行,避免出现随意的现象。

三、心理安全,自由的情感

课堂上教师多用赞许的目光去鼓励孩子,多用竞争的形式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同时,尽量改变以前对学生作品的“画得像”、“画得不像”的评价语言。因为学生中只有极少数模仿得较逼真,并且这样的评价标准引导下的孩子也只能是模仿而不敢突破常规,从而妨碍了他们创造力的培养,打击了孩子们的自信心。作为美术教师,我们应该摸索出一种更符合学生实际的语言、表情、动作来评价学生们的绘画或手工作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不同绘画基础的学生都能在美术课上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只有在这种“心理安全、心理自由”的情感状态下,才能大胆而又自由地表现。凡是学生能想的,让他们自己去想,凡学生能做的,让他们自己去做,这样才能使学生有兴趣获取知识。好的实验情景能给美术教学带来生动活泼的局面。进行实验活动要紧扣教学内容;实验活动要很有趣,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并引起兴趣,促使他们主动思考和研究;实验活动要是“开放型”的,可以在正确答案的基础上延续扩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实验的答案必须由学生和情景相互作用而得出。不能简单说教,要让学生自我总结、自我认知,这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识过程看,是完全必要的。

总之,我们美术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开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途径,充分优化美术课堂,从而培养出更多的富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以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周性茂.寻找美术课程与教学的评价语境[M].中国美术教育,2006

篇(9)

从2002年起实行多学科综合,在美术教学中将文化课知识作为研究的重点。由于普通高中的学生知识面窄,课外阅读量不够,把美术知识与历史、地理知识结合不但能整合美术资源,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高一美术欣赏课中有民族服饰、民居等内容,把这部分内容整合历史、地理知识,把傣族、苗族、回族等民族的聚居地生活习惯,美术文化特色进行单元学习,学生们不但能将文化课的知识进行拓展,而且寓教于学,起到了激发学生兴趣、开发课程资源的目的。

2.课程形式上

经过多年的总结与研究,普通高中的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较差,学生在课堂上的时间无法保证多个教学环节的完成,因此寻找一种可行的课堂模式成了课程开发的重中之重。经过近十年的探索,结合学校的教学科研开发“三学一验”的教学模式。“三学一验”教学模式为自学、导学、研学、检验四个环节,其中自学由学生在课前进行,导学、研学、检验在课上完成。这一教学模式在学校的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特点,经过四年的实践和完善,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沉闷的课堂变成了主动学习的阵地。在美术教学中如何更好地结合学科实际成为研究和运用这一教学模式的关键。

(1)课前自学。在教学进行之前把课程系统单元整合,请学生按单元系统自学。例如雕塑艺术部分,在课前把需要自学的要点制成自学提纲,并下发给学生。请学生在课前自行完成提纲,在完成自学提纲的前提下还布置了若干思考题,布置的思考题不能过多地限制学生的学习思路。

(2)课上的导学。五十八中的学习模式是分组制。班级的各小组已相对完善,组长负责制,并且在班级的座次也安排的很合理,这就解决了课堂的许多问题,以小组为单位的导学完成得很顺利。再以雕塑艺术部分的“外国雕塑撷英”一课为例,按教材体系把教材内容按时间和区域在自学提纲中分成六部分,小组自由选择,可以多选。

(3)研学环节最精彩。在课上各小组展示课件,展示准备的作品,介绍雕塑家,总结本组提纲的雕塑艺术特色等。如发言中有问题和不足,本组成员一同完成,也可其他组补充。这样一来,生动的课堂就出现在教师面前了,更惊喜的是学生的自我总结更让我们对学生有了新的认识:以往他们没有如此优秀并不是他们自身的原因,而是没给他们充分展示的机会与舞台。总结评价的方面有很多,如积极性、灵活性、动手能力、合作性、独立性等,总结评价的方式也可多样,如语言、文字、数据、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间互评等。这让课堂变的更加鲜活,生动。

(4)检验环节可以课上完成,也可以作为家庭作业,还可以变为展示内容后面的单元进行展示,这就解决了以往课堂教学无法检验的弊端。在课堂上期待已久的学生们的热情目光,感受到了他们释放的深藏已久的学习热情,创造性与主动性就是这样被调动起来的,这也成为教学中一个特色。在这段教学中体会到美术学科教学一直以来处于高中教学的薄弱环节,学生动手能力较差,积极性不高,师生互动少,这些都成为教学的屏障。自五十八中的“三学一验”教学模式运用以来,更加明确了美术课程改革的目标,真正改变了美术课堂的那种生、死、硬的印象,作新型的美术教师,为学生营造全新的美术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动脑,找到符合学校美术教学的新路。本次高中美术课程改革同以前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教学课时数增加了,由过去的36课时增加到54课时。二是教材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过去单一的美术鉴赏变为五个系列、九个模块,增加了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和现代媒体艺术等内容。并且实行学分管理,每个学生必须修习美术课程54学时,才能获得规定的3个基本学分。单就增加的八个模块而言,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学识修养提出了极大挑战。面对巨大的挑战,通过积极参加并组织市、区培训,不断明确理念,理清思路,读懂课标,学习意见,深刻认识到:课改是一个平台,是一个能促进师生交流、师师交流、探讨、实验的平台。课改也是一个舞台:是一个能促使师生充分施展自己特长,发挥各自资源优势,探讨各种教学形式,呈现“异彩纷呈”教学效果的舞台。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师要实现专业化发展,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必先实现专业化,这是教师实现专业化发展的前提。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教师的发展是不可能专业化的,只能是“教书匠”。因此采取多种教学方式目的就在于促进教师与学生间教学地位的改变,这也是课程开发的又一大特色。

篇(10)

一、深读教科书,合理把握教材

现如今的高中美术教材涵盖范围非常广,更多的突出学生的活动与表达,教学内容也有所拓展,这就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对老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人教版高中美术教材为例,分为欣赏、绘画、雕塑、工艺、设计、书法、篆刻、电脑绘画/电脑设计、摄影/摄像九个模块编写。教师必须吃透教材。合理把握教材。

1.以学生为本,内容选择以学生生活及需要为出发点,方式方法也力求符合高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

2.教学互动,改变以往的单纯授课、满堂灌的模式。提倡给学生以表达的空间。充分考虑学生的主动陸,尤其在作业设计中,强调学生动脑、动手。

3.以提高审美能力、鉴别能力为重要目标。无论是欣赏还是表现,设计、手工,都作为审美活动,培养“眼力”,提高“品味”。

4.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即使在欣赏模块,也有资料查询,信息处理,讨论表达,艺术实践等环节与活动。

二、在美术欣赏课上,教师要合理的引导

美术作为一门学科之所以能够存在,就是因为它有完整的知识和技能体系,而且在人格完善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实施这种“综合”教学中,确有着一些操作上的偏差,全抛弃美术学科性的东西而成为其他的学科附属课。学科自身的本质特征都被“综合”得没有了,“综合”也就失去了意义。“那是荒了自己的田去种人家的地。”美术课中涉及到的综合应依托视觉艺术的思维和表达特征,基于对社会、生活、对自然感受经验。在美术学习中,学生会有很多产生疑问的地方。作为老师,就应该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设置矛盾情境,使学生在“疑”中思。“思”中学。引导学生通过广泛地了解社会、文化背景,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领悟人类社会和生活的丰富性。通过引导学生对一些美术或跨越美术学科的课题进行综合与探索性的学习,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达到发展创造能力的目标。

三、转变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的教学以学生主动学习为基础,并取得预期的效果。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能力是无限的,给他们以无限展示自己才能的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促进知识、技能的提高,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是美术教学的重心。单向的填鸭式的教育模式以及注重技能的训练已不再是新时代的教育理念了。美术是视觉形象的艺术,是一种无需翻译的图形化语言,通过图像传播信息,交流情感。所以,要进行欣赏与创作,营造一个轻松愉快、民主互动、拥有丰富信息资源、自主活动形式并能高度激发课堂学习的情境非常重要。在这个环境中,变个体的学习为小组的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变课堂知识为生活经验;变技能训练为能力培养。一旦课堂变成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并与他人分享和交流的场所,学生很自然地会认为他们是学习的主人,这也是艺术教育应该达到的目的,也是我们所期盼的。

四、转变评价方式,以赞赏代替批评,树立学生创作的信心和勇气

习惯了具象作品的欣赏和评价。对于抽象作品学生有些一筹莫展,不知所措。特别是对于自己的作品更是缺乏自信心。

新课改非常重视这一问题,提出多角度评价方式。让学生学会对名画、名作评价,对自己学习行为和自己作业的评价,学会对同学作品的评价,以及对教师教学的评价等。教学中还应加入了《学生自我评价表》,让学生能够形成自我反思意识和评价意识,这是让学生学会反思、学会学习以及形成“可持续发展”学力的必要条件。

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注重用赞赏代替批评的方式进行评价。面对学生们绞尽脑汁,苦思冥想创作出的作品,我往往表现出非常惊喜的神态,并用赞赏的口吻称赞道:真不错!非常漂亮!很有创意!……教师于万不能吝啬自己的表扬,要知道,你的这一句看似平淡的话语,会增加学生多大的自信和勇气,而这恰恰是现代人应有的品质。学生有了自信和勇气,就呢面对现实。他们会毫无顾忌地评价自己、同学甚至画家的作品。要让别人心服口服,必须言之有物、以理服人,这样在评价过程中,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审美能力,评价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五、示范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

美术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把自己的情感转变为可见的一种线条、形状、色彩、造型。因此,教学中要通过教师有目的的诱导、引导、启发,围绕教学任务来展开,促使学生全身心地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且能基本上形成一个新的教学模式,但同时也使不少老师“遗忘”了美术教学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最直观的教学方法——示范法。示范,是老师与学生是面对面的交流,是心与心的沟通,通过示范,可以给学生一种心境,可以创造一种氛围,可以产生一种情绪,可以激发一份冲动。通过示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技能的认识和由此带来的愉悦感是非常重要的。

现如今美术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手段也越来越新颖,但是没有一定的美术基本功还是难以上好美术课的。随着多媒体的使用,无论多难技法可以事先在动画软件中准备好,电脑完全可以实现直观的演示。电脑作为教学手段是辅助教学的工具,合理的运用现代教学工具是为了更好的、更充分的将美术教学发挥得更完善,让美术课更引人人胜、更精彩;但不能滥用多媒体。自从有了电脑,美术老师课上的所有的徒手演示就变换成了电脑演示,只要老师轻点键盘,只要会使用课件,方法步骤尽收眼底,没有美术基本功同样也能上美术课。教师只会“动口”而不“动手”,黑板上不写一个字、不画一笔画,老师不用笔、不用纸、不用带任何工具,就可以面对学生和听课的老师们将一堂课“说”完。这样一来,美术课“技术性强”的特征缺失了,“美术味儿”冲淡了。

因此,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传统的技法演示相互结合,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巨大的优势。

六,开发本土教材,弘扬民间艺术

篇(11)

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应该体现出美术的精髓,让学生体会美术的独特,感受美术的气息,自然而然地借用美术作品来表达自己内心所想。一堂课如果学生没有真正融入课堂中,自然不会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没有丰富的情感体验自然不会创作出真实的、形神兼备的作品。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该怎么做才能解决学生空乏的情感认知,巧妙把握住美术的魂呢?

一、课前认知,产生独特的情感体验

以教学“认识身边的小树”为例。小树无处不在,学生眼见若无,基本上没有仔细认真去了解过,观察过,在这种状态下无论教师采用什么方式教学,学生也不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学生被动学习,了无生趣,产生厌学情绪也在情理中。

我在教学“认识身边的小树”前,向学生布置预习作业,要求学生收集关于小树的资料,包括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的小树的照片、绘画作品、视频,或者是语言描述文章等。经过课前收集,很多学生对小树都有了自己的认识。有的学生说,小树其实就像一个脆弱的小婴儿,需要呵护,暴风雨也许会折了他们的翅膀;有的学生说,小树虽小,却也有非常顽强的生命力,不然也长不成参天大树,有的生命比人类更长;还有学生说,前年去外婆家大家一起种了棵小桂圆树,今年已经长高了些,很有成就感,就等着再过几年吃桂圆……学生有了这样一些独特的情感体验,才能拉近他们与事物之间的距离,找到创作的灵感,自然能在作品中反映出心中的那棵小树,美术作品的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二、润物无声,培养真实的情感态度

美术教育的核心是情感。情感的教育是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强硬灌输的情感绝不会得到广泛认同。教师应该展开思想情感的引导,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影响,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一种正确的情感态度。

1.情境中体验情感

情境法是激感的有效方式。但单凭教师的语言描述来创设情境,在小学阶段是相对困难的。因此,教师可以选择图画、视频再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生活展现情境的途径来培养学生的情感。如在“认识身边的小树”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或校园中去认识几种身边的小树,鲜活的小树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

2.适时引导情感走向

学生的情感具有稳定性差的特点,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还要善于适时引导学生情感的走向,从学生的言词用语、语气语调中预见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而鼓励、补充或者纠正。再以“认识身边的小树”为例,收集资料后的交流中,我发现每个学生对小树的理解是不尽相同的:有的学生认为小树是很坚强的,屹立着接受阳光、风雨,而人类却不能做到;也有的认为小树为我们遮风挡雨,像一个为我们默默付出的人……这是学生对小树品质的肯定。显然这样的想法包含了对小树的钦佩之情,教师及时肯定学生的看法会让学生的情感态度更加坚定。

3.鼓励学生换位体验

小学生能体验自己的情感,却相对以自我为中心,不太能理解别人的情感。根据他们的情感发展特征,我常常鼓励学生换位体验他人的情感,当然有些情况是无法真实换位的,只能用相似的场景替换。再如“认识身边的小树”,学生都是从婴儿成长起来的,教师可以唤起他们的记忆,让他们对比自己从幼儿长成小学生的经历来体验小树成长的经历,体验成长的快乐和不易等情感。

三、手法多样,表达丰富的情感内容

美术在很多业余人士的眼中其实就是画画,这其实是一种误解。美术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其表现事物的方式包括绘画、设计、雕塑等。

在“认识身边的小树”这节教研课上,学生基本都选择了以绘画的方式来表现小树,然而他们的小树画得都大同小异,缺乏感染力。不得不说,特别是农村学校,美术课几乎长期都是使用单一纸笔绘画来完成作品,这种做法往往不能充分表达出创作者的情感。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选择适合的、多样化的方式来表达对事物的看法及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