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呼吸科门诊护士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1一般资料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2013年10月~2014年10月间我院儿科门诊输液室收治的80例接受输液治疗的患儿,其中男性患儿有44例,女性患儿有36例,他们的年龄为1~6岁,平均年龄为(2.9±1.5)岁,其中接受头部静脉穿刺的患儿有24例,接受四肢静脉穿刺的患儿有56例。我们按照RevMan5.0软件生成的随机数字表将这80例患儿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及穿刺部位等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为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护理,为观察组患儿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个体化护理干预。观察对比两组患儿穿刺的一次性成功率及其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
1.2.1对照组为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护理,具体的方法是:①护理人员应依据医生开具的处方准备好输液药物,然后对其进行配比。②根据患儿的年龄及具体情况为其建立静脉通道,并在穿刺的过程中安抚患儿的情绪。③对患儿及其家长提出的问题及疑虑进行详细的解答。④观察药物的注射情况,注射完毕后拔除针管,常规处理穿刺口。
1.2.2观察组为观察组患儿在进行上述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个体化护理干预,具体的方法是:①环境护理。护理人员应根据患儿的年龄及性格特点为其营造一个舒适、整洁的输液环境,并将儿童较为喜爱的图片或卡通人物画张贴在输液室的墙上,同时还可以通过音视频设施为患儿播放童话故事、儿歌及动画片等,以吸引患儿的注意力,避免其出现躁动、哭闹等情况。②心理护理。由于患儿对穿刺所造成的疼痛较为敏感,因此其多伴有烦躁、恐惧等负性心理。对此,护理人员应对患儿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同时通过肢体语言及呼唤昵称等方式与患儿建立起互信关系,并多与其进行沟通交流,多对其进行鼓励和抚慰。③穿刺护理。护理人员应严格按照规范执行穿刺操作,并严格遵循三查七对制度,合理地为患儿选择穿刺部位和血管,并应做到操作熟练、动作轻柔,尽量保证一次性穿刺成功,避免反复穿刺。④巡视护理。在输液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儿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留意穿刺部位是否存在液体外渗、针头脱落、疼痛或针头移位等情况。
1.3观察指标
①一次性穿刺成功率。②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当P<0.05时,视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的比较
观察组患儿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7.5%,对照组患儿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75.0%,观察组患儿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比较
观察组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为100.0%,对照组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为95.0%,观察组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家长,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29-0108-02
doi:10.14033/ki.cfmr.2015.29.053
静脉输液,是临床常见的治疗方法,特别是婴幼儿不能积极配合用药口服,治疗效果欠佳。医师通常会选择静脉给药,使儿科门诊输液量日渐上升。近几年,笔者所在医院门诊部的输液患儿例数较前年同期有所增长。针对各年龄段、不同个性患儿,为争取获得患儿及家属的配合,避免输液纠纷,笔者所在科室自2013年1月起,对55例儿科输液患儿实施细节护理,其疗效显著,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儿科门诊2013年1-12月收治的110例输液患儿分为两组,观察组55例提供细节护理,年龄为10个月~12岁,平均(4.2±2.1)岁,男女分别为31、24例;对照组55例患儿则提供常规护理,年龄9个月~13岁,平均(4.3±3.4)岁,男女分别为27、28例。两组患儿临床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提供常规护理,如接诊、遵从医嘱、查对及巡视。观察组患儿酌情提供细节护理,具体内容如下。
1.2.1 输液前护理 (1)输液环境与心理干预:如儿科输液大厅墙壁上贴整面墙的卡通墙贴,设置滑滑梯、小山洞及翘翘板等,用以缓解患儿情绪;输液大厅设立整面墙,定期更新各类护理知识。(2)核对医嘱及药物:儿科输液室环境较为复杂,同姓名、同性别患儿较多,接诊护士在收取输液治疗单后,应认真同家长进行核对,确保无误后再签全名,避免护理差错。(3)提供“告知服务”。静脉穿刺前,护士应安抚患儿,并告知家长输液所需时间、总量;穿刺后,应告知自行调速的危害,巡视时讲解疾病知识;拔针时,应告知静脉穿刺点按压时间。(4)选择静脉穿刺针。本研究均为4.5~5.5号头皮针,可根据患儿年龄及输液速度酌情调整[1]。
1.2.2 穿剌时护理 (1)血管选择与固定。小儿血管较为细、滑,且自制力较差,临床需选取易固定、难扯脱、便于看护的部位;针对手背静脉穿刺者,应尽可能取桡骨茎突,第三掌三角形区域及尺骨茎突皮肤薄区,便于穿刺与固定,以减少痛感感。对中重度脱水患儿,应选用负压进针法,便于顺利输液。此外,小儿四肢静脉输液时,根据其肢体大小,可酌情选择小手板(自制)予以固定,小手板、手腕两者间垫小纸巾,以增加患儿的舒适度。(2)加强巡视,监测病情变化。每隔30 min巡视一次,观察患儿反应及穿刺处变化。(3)加强护患沟通。技术沟通:患儿输液难点为构建静脉通道,不同年龄的患儿静脉通道搭建部位也不相同[2-3]。基于此,护士应准确选取输液位置,力求“一针见血”,以缓解患儿疼痛。言语沟通。护士应进行安慰性语言沟通,针对病痛中患儿及其家属情绪脆弱者,应通过安慰、鼓励性语言交流(如输液时奖励小贴贴等),以减少各类纠纷。注射前,护士应提醒家长用药目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以争取家长的配合。
1.2.3 输液后护理 (1)拔针时机。小儿输液总量偏少,瓶内残留量过多对疗效影响较大。因此,针对那些昂贵药物,待瓶内液体毕后,茂菲氏滴管内液面未降低时予以拔针,输液毕后采用少量生理盐水冲管;选取直压拔针法,拔针前将调节器转移至输液管终端滤器上,将针头逐渐向外拔(先慢后快),以减少淤血及疼痛[4]。(2)细节指导。患儿输液毕后,护士应提醒其家长留观10~20 min,并根据患儿疾病及所用药物,嘱家长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及合理的质量、就诊时间等,并不定期电话回访,征求意见,以改进护理质量。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静脉重注率、疼痛、护患纠纷率、护理满意度及依从性(优、良、差)。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结果分析
经护理,观察组静脉重注率、疼痛及护患纠纷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护理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护理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在儿科门诊输液室,每天均会出现不同年龄、性别、病情的患儿,怎样赢得患儿及其家属的信任与配合,维护输液安全,这是儿科门诊输液室的基本使命。护患纠纷在各门诊儿科输液病例中较为常见,它不仅有医护自身因素,更源自护患沟通问题。现阶段,我国家庭多为独生子女,患儿就诊时常有2名以上家长陪同,护理操作环境繁杂,护士情绪较为急躁。有时因缺乏交流,极易产生纠纷。笔者建议,应重视健康教育,引导家长室内输液;改善输液室环境,如安装有线电视,滚动式播出健康教育内容,以转移其注意力,使之在愉快、安全的环境中完成输液[5-6]。应采取有效的防范对策,避免护患冲突,提升患者满意度。
王翠花[7]通过将门诊110例输液患儿进行两组,对照组:常规输液;实验组:实施细节护理,具体体现为关注患儿输液的各个细节。结果发现:实验组患儿的静脉重注率、护士差错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王秋凤[8]通过对门诊100例输液患儿提供细节护理,并取80例常规护理为对照组,结果表明:两组护理效果存在明显差异,观察组护理依从性和家属配合度均较对照组更佳,护理满意度显著提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杨海燕,热那古吾布力哈森木.浅析门诊输液室的优质护理服务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4):57-58.
[2]刘宪荣.临床护理路径在门诊输液治疗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11):89-91.
[3]周莉.2160例老年患者门诊输液的临床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12):99-101.
[4]曹美凤.应用PDCA循环降低静脉输液护理缺陷率[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8):84-85.
[5]王国芳.外科患者应用精细过滤输液器静脉输注脱水药物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5):110-111.
[6]宋建松.静脉输液患者需求调查与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147-148.
关键词: 门诊护士;压力源;应对措施
1 压力源产生的原因
1.1 门诊压力因素 门诊作为医院的服务窗口,服务的质量和护理效果将直接影响着医院的社会形象和经济效益。因此每个医院会将门诊作为一个重点科室来管理,对其工作人员要求严格,护士长期工作在充满了“应激源”的环境中,容易导致心理负荷加重和身体疲劳。
1.2 患儿家长压力因素 儿科门诊护士工作平凡、琐碎、繁重、紧张,每天要面对不同文化、不同层次、不同病种人群,还要应付要求准确、快捷、严谨的工作,其沟通协调能力、操作的技巧直接影响到护理质量以及患儿家长对护士工作的认可程度。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的实施,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良好的素质,特别是对于儿科门诊护士。
1.3 院内及院外因素 为预防医疗纠纷,实施人文关怀及人性化护理,各医院采取了不少措施,以提高护理质量。他们更多是单方面强调护士的态度,没有深入去考虑护士的情感需要及心理承受能力。护士如需完善自己的工作,往往会感到力不从心,压力重重。
1.4 工作环境嘈杂 儿科门诊每天就诊患儿上千,一个患儿往往有三四个家长陪同,大多数患儿因为恐惧白大褂会大哭大闹,也会有因身体不适而哭闹不止的。工作在这样的环境下,不论是医务人员还是心急如焚的家长都会觉得心浮气躁,尤其是医务人员更会感到心理压力的沉重感。
1.5 心理卫生知识缺乏 由于多数人员未受过心理健康的专门教育和训练,心理卫生知识缺乏,一旦在工作、生活上受挫,则不会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心理调节,造成护患冲突,人际障碍。
1.6 社会偏见 社会上对护理工作和角色定位不准确,认为护理工作是辅助于医疗的从属位置,对护理人员缺乏理解,护士付出的辛勤劳动得不到认可。特别是近年来医患关系矛盾加深,一些患者把对医院甚至医疗体制的不满都发泄在护士身上,导致护理人员产生自卑感失落感及消极情绪。
2 承受压力产生的症状
2.1 心理症状 心理失调与工作条件有重要的关系。表现为焦虑、压力、迷惑、急躁、疲劳、分散,缺乏自发性和创造性,自信心不足。
2.2 生理症状 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肾上腺激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肠胃失调,如溃疡、自体受伤、身体疲劳、头痛、睡眠不好。
2.3 行为症状 拖延和避免工作,表现和生产能力降低,胆怯,积极性下降等。
3 应对措施
3.1 自我控制 儿科门诊护士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情绪特征和性格特点,学会自我控制。不要将工作之余的不开心带到工作中,特别是不能将所有的情绪、怨恨转嫁于患儿。儿科护士因为经常面对的是哭闹不止的患儿和求医心切的家长,有时会采取麻木或不耐烦的态度,出现冷、硬、顶、推等现象,这样很容易影响护患关系,甚至引起医疗纠纷。因此生气动怒前要想想后果,稳定情绪,镇定地对待患儿及家长,热情和善,推动护患关系的和谐。
3.2 加强自身专业技能的训练,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护理人员的素质是决定护理质量的基础,护理管理者要鼓励护理人员学习,提高学历层次和专业理论水平,并把理论知识运用到护理实践中,使护士学会观察,勤于思考,提高分析、判断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同时鼓励护士撰写论文,在院内开展护理新业务、新技术专题讲座及新仪器、新设备培训,组织护理知识和操作比赛,并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培养人才,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护士的学习热情,从而达到提高护士综合素质的目的。
3.3 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 护理管理者应实施科学、有效的人性化管理,以达到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巩固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如对护理人员的继续再教育给予一定的奖励,放宽晋升标准,延长夜班周期,提高夜班待遇等措施,引发护理人员对工作的热情。
3.4 适时宣泄情绪 合理宣泄消极的情绪。在工作和生活当中,经常会有不愉快和不开心的事情发生,要及时调整情绪,向同事、关心自己的朋友或家属倾诉,保持乐观开朗,要善于谅解别人,不斤斤计较,从而减轻压力,松弛精神,促进健康。
3.5 自我调节 在工作之余,要保持愉悦的心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经常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动,如唱歌、跳舞、旅游、看书等,放松紧张的心情。消极的态度不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抱怨和压抑等不良情绪对身心有害无益,面对护理工作中的不尽人意,应下决心消除这些负性情绪,改善自己的工作环境,精神愉快地做好各项工作。
3.6 加强自身素质修养 改变社会对护士的偏见,接人待物使用文明用语,待患儿如亲人,加强专业技术知识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
通过上述措施,使儿科门诊护士认识到舒缓压力、放松心情对于提高护士积极性的重要性。护士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也得到了提高,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吴波.实施整体护理必须注重护士情商的培养[J].实用护理杂志,2006,16(4):12.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241-01
儿科门诊常通过静脉输液给药,而此种给药方式属于侵入性操作,有引发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风险,而输液过程又受到操作者水平及素质、患儿自身因素、环境因素等多方面共同影响[1]。基于输液风险因素开展针对性的个性化风险护理服务是保障输液安全和疗效的关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儿科门诊2013年1月~2014年1月输液患儿共100例(研究组),男56例,女44例;年龄6个月~12岁,平均年龄(2.8±0.4)岁,其中6个月~3岁51例(51%)、4~6岁35例(35%)、7~12岁14例(14%)。另选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我院儿科门诊输液患儿共100例(对照组),男55例,女45例;年龄6个月~13岁,平均年龄(2.7±0.7)岁,其中6个月~3岁50例(50%)、4~6岁37例(37%)、7~12岁13例(13%)。2组患儿性别、年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风险因素分析
①患儿自身因素。患儿尚处于发育阶段、体质弱、免疫力较弱,对操作及用药要求更高;且不同患儿体质有所差别,可能在同等操作、同样用药方案下有少数患儿出现不良反应和并发症;一些患儿病情多变,如不及时调整输液方案,可能出现意外。②用药因素。随着输液量上升,并发症、不良反应发生率更高;盲目使用新特药、中成药、抗生素,都可能因配伍禁忌掌握不全面或其他用药原因引发意外。③环境因素。空间狭小、人员流动性大、座椅少而不舒适、温度不适宜,会影响输液效果,高峰期难以实施空气消毒,容易引发交叉感染。④护士素质及技术水平。部分护士因工作繁琐而没有注意服务态度、沟通不充分,病情分析和判断能力不足、操作不熟练,反复穿刺、未及时应对突发状况,容易引发意外、与家属冲突。
1.2.2个性化风险护理
掌握药品适应证。医护人员应在深入分析适应证的基础上确定药物种类及用法用量,设定安全滴速,护士细心进行输液过程巡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和不良反应。
操作及沟通技术培训。安排护士接受系统的护理培训,提高操作熟练度和一次穿刺成功率,并学会输液过程观察病情和巡视输液情况;建立亲情式护患关系,以简洁、易懂、耐心的语言鼓励患儿、与家长交流,与患儿交流时配合抚摸等肢体语言,起到更好的安抚作用,引导患儿和家长配合操作、降低患儿敏感度。
改善输液环境。借鉴成功的门诊管理经验、征求医护人员及家长意见,调整输液室布局,加大空间、增加座椅数量、合理分区、提高舒适度,维持适宜的温度和良好的空气流通,定时消毒。另外,提供纸杯、饮用水、卫生纸等,提高舒适度。
1.3评价标准
观察并记录2组患儿护理意外、护患纠纷情况。
患儿治疗完毕后为家长发放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2],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与不满意。
1.4数据处理
本次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计数资料的对比应用卡方检验,而计量资料的对比应用t检验,P
2结果
2.1护理满意度
研究组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非常满意73例、满意27例,总满意度100%,高于对照组(P
表12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对比(n/%)
2.2护理意外与护患纠纷
对照组门诊输液患儿护理意外8例(8.0%)、护患纠纷5例(5.0%),研究组未发生护理意外和护患纠纷(0%),护理意外及护患纠纷控制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
3讨论
儿科门诊输液质量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主要包括护士操作水平及综合素质、患儿自身因素、环境因素等因素[3]。对待此种问题应齐抓共管,提高护士综合素质和操作水平,熟练操作、一次穿刺成功,并通过沟通培训学会高效、亲切与患儿、家属沟通,站在家长和患儿的角度想问题,发自内心地关怀患儿、体谅家长,引导患儿和家长配合护理操作[4]。另外,还要改善输液环境,调整布局以使环境更温馨、更宽松、更有序、更整洁,方便护士巡视和清洁消毒。
研究表明[5],个性化风险护理有助于提升护理满意度、避免护理意外和护患纠纷,此种护理模式的采用可以保障输液安全、预防不良反应与并发症。本研究通过分析我院输液患儿的输液风险因素,予以个性化风险护理,结果发现研究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为100%,高于对照组的86%(P
参考文献
[1]杨辉,李婵,赵璎,等.儿科门诊输液安全管理中细微服务理念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z2):119.
[2]王凯.儿科门诊输液室使用静脉留置针的可行性分析[J].河北医学,2013,19(8):1261-1262.
未满14周岁的孩子和婴儿是儿科疾病的高发人群,且还没有较高的理解表达能力。门诊输液室患儿较多,在护理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矛盾。此时护患沟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沟通是治疗信息传递的载体,也是良好护患关系的保障[1]。所以良好的沟通有利于促进提高护理质量和满意度。在加强护患沟通护理方面我院输液室显著成效,介绍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在我院输液的240例患儿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男孩70例,女孩50例,年龄1~12岁,平婚年龄6岁;观察组中男孩75例,女孩45例,年龄0.4~13岁,平均年龄6.9岁。将患儿的性别、年龄相比较,差异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方法有药物、找到静脉通道、照顾好患儿和家属的情绪、满意回复家属提的出的问题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大沟通力度,提高患儿家属的配合度和依从性,具体方法如下:
1.2.1接待患者时要有良好的服务态度,积极的沟通,热情的接待,向他们介绍自己、介绍医院,让他们适应医院环境。刚开始进入医院患儿家属都会很急切,护士缓解患儿父母焦急和紧张情绪。患儿在听到其他孩子哭闹以及打针时都会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哭闹,会使静脉通道的建立产生困难,并且患儿家属也会产生焦急情绪。此时护士可通过抚摸、利用玩具转移注意力等方法保持患儿情绪稳定。
1.2.2找到静脉通道是静脉输液的关键,对于不同年龄的患儿来说通道的部位不同,比如2岁以上和2岁以下患儿就具有差异。护士应该尽量做到一次扎针成功,减少患儿痛苦,提高家属满意度。
1.2.3语言拥有其独特魅力,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应加强语言沟通。患儿和陪伴他们的父母情绪在就医时比较脆弱,需要鼓励,护士要对首先对家属进行安慰,可以对孩子的父母说这样的话:"疾病对于孩子来说是无法避免的,这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磨练,在以后面对困难时他们会更加坚强勇敢!"赞美与沟通拉近了医患关系,使患者的心理负担减轻,使治疗顺利。以此家属才会积极配合治疗。家属由于不了解疾病,会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所以护士应该对不同的家庭进行不同的讲解。对于文化程度不高的家庭,给予容易理解的解释;对于高文化水平的家庭,可以运用专业术语,尽量做到让每一位父母明白了解疾病,加强配合。
1.2.4沟通不仅有语言沟通,非语言沟通也非常重要。比如肢体语言就非常重要,超过一半的沟通方式为肢体语言。护士要注意自己的仪表,完善自我的形象。因为,在与患者接触过程中这不仅是素养的体现,也可以促进与患者的关系。抚摸可以使患儿减少哭闹,降低对环境的陌生感,有利于治疗的进行。护士要懂得理解对方的感受,既要理解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比孩子更痛苦的感受,也要鼓励他们坚强。对于患儿,护士也要懂得从内心深处鼓励他们,使他们尽快康复。
1.2.5与家长的沟通每位家长都因为自己的孩子生病而焦虑万分,渴望药到病除,这是可以理解的。首先我们要怀着同情心,向他们解释,任何病症都有一个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可以用 "一定想尽办法让您的宝宝康复"等语言来弱化家长的焦虑和不安。其次,要尽可能与家长进行预见性的交流,比如,对于发热的患儿,在输液前就应向其家长说明在输液过程中,孩子的体温可能还会升高,请你多留意并及时告诉我们。又如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可能出现腹痛、呕吐;阿托品类药物可能出现面色潮红;钾盐可能出现输液部位疼痛等,即使真的发生上述情况,由于有言在先,他们也会表示理解和积极配合治疗。心理学家证实,处理预见性事件比处理突发性事件所面临的压力会减少,而对成功的信任度却明显增强。
2 结果
观察、对照两组护理结果的对比。无论从满意度还是投诉率来说,观察组都有好于对照组。
3 讨论
沟通在儿科护理中有无法替代的作用,是护理基础。正确的沟通方法拉近护患关系,提高护理效果[2]。所以说,护士应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积极运用到工作中,医院形象才能更深入人心。通过观察组患儿护理前后顺应性可以看出,沟通能使患儿尽快的适应陌生环境,缓解不安情绪,使治疗更加顺利,同时父母的焦急担忧也得到了减轻[3]。很多时候父母们的不满意情绪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因此积极地和父母们进行沟通交流特别重要,使患儿父母能够及时正确理智的对待,情绪得到缓解从而能够有效的配合护理,使护理效果得到显著的提高[4-6]。由研究数据可以看出,观察组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投诉率远远小于对照组,因此可以得出总结,沟通在护理过程中必不可少,它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并且可以促进医护人员和家属患者之间的关系[7-8],减轻了父母在护理过程中的焦虑和负担,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良好的沟通交流有利于减少护患之间的纠纷,提高护理效果,所以说良好的沟通理念创造显著的护理效果,值得在儿科输液室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于海微.儿科门诊输液室的护患沟通技巧[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14,31(1):86.
[2]邱梅,张华.护患沟通技巧培训对减少门诊输液室护理纠纷的作用[J].吉林医学,2013,34(26):5485-5486..
[3]廖莉苹.门诊输液室护理中人性化护理的临床效果分析[J].现代养生,2014,3:237.
[4]谭敏.儿科门诊输液室护理沟通技巧效果分析[J].医学信息,2011(4):1446-1447.
[5]谈谈门诊护士的语言修养问题[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143-144.
1.1 技术水平不高 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经验、个人心理素质、业务素质方面均有不同的差异,静脉穿刺的成功率也有所不同,而来院就诊的患儿以及家属,对静脉穿刺成功率均抱有较高的期望,在一次未能成功的情况下,心理上便有难以接受的感觉,若再二次、三次静脉穿刺不成功,自然会产生“上当受骗和拿自己小孩作试验”的心理,易产生护患纠纷。
1.2 缺乏责任心 护士不能严格执行“三查七对一注意”,粗心大意,出现错、漏、忘等现象;巡视不及时,观察不到位,未及时发现肿胀、渗漏,输液更换不及时;护士缺乏耐心细心,头皮静脉穿刺时备皮误伤头皮,拔针时动作粗鲁,将局部皮肤粘破,头发撕掉,针头划伤皮肤等,都可造成患儿家长不满情绪引发护患纠纷。
1.3 缺乏有效的护患沟通 儿科护理工作繁琐,工作量较大,特别是在输液治疗时,患儿哭闹、环境嘈杂,护士情绪易急躁,特别在为患儿作静脉穿刺时,护理人员对家属提出的疑问没有作耐心、细致的解答,给患儿以必要的鼓励、等,面无表情,纯粹为静脉穿刺而穿刺,当一次或二次静脉穿刺不成功的情况发生时,护士不但没有歉意,而是一味责怪家属配合不好,或以患儿血管不好为托辞,如果家属抱怨几句,索性不作任何解释,把患儿放在一边置之不理,而最终激怒了家长,引发护患纠纷。
1.4 健康教育告知不到位 输液完毕后拔针时不注重告诉按压针眼部位、时间,导致按压错位,
时间短,而出现局部出血、淤血、肿胀等,易引发纠纷。
1.5 护理人员少,工作量大 在输液高峰期,护理人员相对较少,工作繁忙,患者等待时间长,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从而发生护患冲突。
2.对策
2.1 加强操作技能的培训 精湛的护理技术和丰富的专业知识是提高护理质量的保证,规范护理行为是防范护患纠纷的重要因素。因此,每月进行一次静脉输液跟班考核,统计一次穿刺成功率,并指定高年资穿刺技术好的护士进行一帮一带教。
2.2 增强责任心 责任心是个体对个人行为及服务对象负责的一种自觉意识,是执行规章制度的保证[1],提高护士责任心,严格操作规程是安全护理的保障。在患儿输液时主动巡视,严密观察,如输注速度的情况、液体是否需要更换、穿刺局部有无渗液、有无药物反应、病情变化等,做到腿勤、眼勤、手勤、嘴勤。
2.3 加强沟通,改善护患关系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减少护患纠纷的重要因素[2-3]。o理人员处理问题时因人而异,避免矛盾激化,并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答,操作欠缺时要向患儿及家长道歉,以得到谅解。
2.4 积极开展健康教育 认真、及时地向家长做好健康宣教工作,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向家长介绍有关疾病的病程、病情变化及应注意观察的内容、用药的名称、目的、作用及注意事项,以及在用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护士拔针时告诉正确的按压针眼方法、部位、时间,杜绝注射部
位发生出血、淤血。
2.5 合理排班 护士长排班时注意护士合理搭配,增加高峰期上班人数,注意各班次环节的衔接,以减少患儿家长等待输液的时间。
3.小结
总之,要重视易引起护患纠纷的各种因素。定期开展纠纷医患讨论,总结和学习同行在护理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使护理工作标准化、制度化[4]。转变服务观念,改善服务态度,加强护患沟通,不断提高护理技术水平,是减少护患纠纷的有效措施[5]。
参考文献
[1]刘微群,护士差错的归因的调查分析中华护理杂志,1999,34(4):206.
[2]严秀芳.护患沟通的技巧[J].护理研究,2005,19(7C):1398.
【中图分类号】R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609-02
营养干预是指对人们营养上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改进的对策,以便在营养问题得到解决的同时提高人们其他方面的能力。
合理均衡的营养是保证孕妇健康和胎儿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口素质的高低,关系着国家未来的发展和希望,且随着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国民营养知识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加强,孕妇的孕期营养保健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家庭的普遍关注,所以,孕妇的营养和健康问题不容小觑。
而就目前来我院产科门诊就诊的孕妇情况来看,很多孕妇营养知识贫乏,在妊娠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营养不足或营养过剩等营养误区的问题,这样对孕妇自身和胎儿的发育都是极为不利的。因此,门诊医护人员对孕妇进行营养知识的干预,是非常有必要的!
1 方法和资料
1.1 一般资料
从2012年5月-2013年10月之间来我院就诊的孕妇中选取140例孕中晚期(怀孕13周以后)孕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对观察组的孕妇进行营养知识宣教和干预,对照组则不采取任何营养干预措施。其中,实验中所选取的对象(孕妇及其家人)在年龄、文化程度方面没有显著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本次临床试验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对孕妇的营养知识进行测验。问卷设计主要以选择题、填空题和问答题三部分组成。内容主要以孕期营养学知识为主,包括孕妇对合理膳食的理念认识,对营养素的食物来源和搭配的认识等问题。在对孕妇进行营养知识干预以前,先对两组孕妇进行测验,保留其问卷资料,等孕妇接受完营养知识干预之后,再次对其进行测验,其间使用的是相同的问卷资料,将两次成绩进行对比观察。
在对孕妇进行分组后,由院方选取专业的医护人员对观察组的孕妇进行营养知识的宣教和具体指导,而对照组的70例孕妇除了给予常规检查治疗之外,不进行任何的营养知识干预措施。在此期间还需仔细观察两组孕妇的临床妊娠反应。
1.3 统计与质量控制
问卷调查法的关键在于确保其有效性,这样,才能确保我们的问卷都具有可靠性。所以,这就要求对每份问卷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对题目的设计,以及事后的统计都需要严格控制,对有遗漏、填写错误或者敷衍填写的都不予以统计。
而经过统计的问卷也需要妥善保管,并且由质量控制人员随机抽取问卷进行数据校对,以确保所得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2 结果
未经过营养知识干预以前,两组孕妇对营养知识所了解的都不多,也不全面。观察组及格率46%,优秀率9%,不及格率为54%;而对照组及格率为47%,优秀率8%,不及格率53%,两组问卷统计数据无差别意义。在试验后期,再次对两组孕妇进行问卷调查。在经过营养知识干预后,观察组及格率为91%,其中,优秀率为53%,不合格率仅为9%;而对照组的及格率为53%,优秀率为9%,不合格率为47%,观察组孕妇的及格率和优秀率都远远高于对照组,数据具有比较意义。观察组的孕妇很轻松地便能准确回答问卷上关于营养知识的问题,而对照组的孕妇还是与之前一样,对很多问题都回答不上,对营养知识知之甚少。
在对观察组进行详细而全面的营养知识干预以后,观察组的孕妇对营养知识的了解明显提高,也能进行合理均衡的饮食营养调节,以满足自身健康及胎儿生长发育的营养需要;对照组的孕妇仍旧和原来一样,对营养知识所知甚少,对日常膳食更不知如何进行合理均衡的营养调节和搭配。
并且,在对观察组进行营养知识的干预后,观察组的孕妇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体重儿及巨大儿的出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在妊娠期间对孕妇进行营养干预不仅能够提高孕妇的营养知识掌握度,也能有效降低妊娠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低体重儿、巨大儿的出生率。
3 结论
由对140例孕妇的第二次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在没有接受营养知识的干预以前,两组孕妇对营养知识的了解都甚少,不知如何进行合理的均衡营养膳食;在对观察组孕妇进行了营养知识的干预之后,观察组孕妇对营养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度也越来越高,并且能够科学合理的平衡营养膳食。
通过对孕妇孕期营养知识的干预,孕妇能够及时有效地改正其原本饮食中存在的营养误区,及时纠正营养失衡的状况,提高了孕妇的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水平,确保了孕妇自身的健康及胎儿的正常发育,能为优生优育打下良好基础。
通过临床试验,我们还发现,对孕妇进行营养知识的干预还能有效地减少孕妇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等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低体重儿及巨大儿的出生率。
还有,孕产妇在人类社会中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她们的健康对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人口素质至关重要,这一群体对健康与营养知识有着很强的接受欲,她们渴求通过正规途径获取保健与营养方面的相关知识,对其进行干预和正确引导能收到明显效果。
所以,为了优生优育、提高国民素质,产科门诊医护人员对孕妇及其家属系统规范地开展孕产期营养知识的健康教育干预活动很有必要,大力提倡并实施在产科门诊增设专门的孕产妇营养咨询门诊更是显得尤为紧要、且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R542.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2(a)-042-01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以及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所致,是内科危重病症之一,常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和心力衰竭等。发病急、病势凶险、死亡率高,有些患者甚至是来医院门诊就医时突发心肌梗死,因此,正确完善的实施门诊急救护理程序。门诊护士积极参与抢救,能有效地提高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1临床资料
自2005年3月~2008年6月来我院门诊就诊时突发心肌梗死患者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40~65岁,平均52岁,其中8例抢救成功,2例抢救无效死亡。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表现、心电图、心肌酶谱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
2急救抢救措施及护理
2.1门诊急救措施
在门诊看病期间有的患者突发心肌梗死,门诊护士立即拨通急救电话通知紧急抢救,将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使口腔内分泌物易于流出,并防止舌后坠,及时清除口咽部分泌物,保持诊室空气流通,行胸外心脏按压及口对口人工呼吸,迅速测血压、脉搏、呼吸、神志及瞳孔,不搬动病人,以防病情恶化。
2.2急诊处理措施
急诊科工作人员携急救药品及物品快速到达现场,立即给予氧气吸入,迅速建立静脉通道,按医嘱给予输液,根据药物和病情适当调节滴数,建立静脉通道,抽血送心肌酶学等检查;控制疼痛;密切观察患者神志、呼吸、血压、尿量、心率、心律及心前区疼痛等指标的变化,并给予持续心电监护;按医嘱使用溶栓治疗,如给予硝酸甘油扩张血管治疗处理并发症。严密观查心率、心律、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呼吸心跳骤停时,立即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电除颤等,争分夺秒,待病情稳定后,经医生同意送入急诊科或心内科病房,门诊护士应向患者家属解释,争取得到家属配合。
3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和康复指导
作为门诊护士,对于患有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者)、糖尿病,长期吸烟者进行健康教育,因为上述因素是诱发急性心肌梗死的因素,要注意识别急性心肌梗死的前驱症状,如大多数病人发病前数日或数周有乏力、胸部不适、背痛、牙痛、乏力心悸、烦躁等,有的患者诱发因素不明显,发现上述症状后,停止任何主动活动和运动;立即舌下含服硝酸甘油1片(0.6 mg),每5分钟可重复使用。若含服硝酸甘油3片仍无效则应拨打急救电话,由急救中心派出配备有专业医务人员要立即就近就医,防患于未然。
3.1家庭支持
家属是病人的主要照顾者,也是新的生活方式执行者与监督者,因此,护士需对病人家庭成员进行疾病及康复知识教育,指导家属如何做好护理工作,当病人遇到困难和问题时,给予帮助和解决,多陪伴病人,病人出现不适时及时处理。
3.2饮食指导
护士在病人出院前必须告知病人及家属合理膳食,均衡营养对促进疾病恢复和防止梗死再发生有重要作用,指导病人饮食应坚持低脂肪、低胆固醇、低蛋白、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饮食,不饮酒不抽烟,以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
3.3运动与工作指导
AMI患者恢复工作及家务活动有助于改善其生活质量,但出院后1个月内不能超负荷活动,开始活动量不易太大,应逐渐增加,运动量以不出现胸闷、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为原则,运动方式以步行、慢跑为佳,一般出院后3个月可以正常工作。
4体会
在门诊工作的护士,在分诊期间应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对危重患者应安排及时就诊,对突发心肌梗死的患者,必须具备急救知识和急救程序,争分夺秒有条不紊的急救护理,对病人抢救及病人的预后有很大的帮助,可减少死亡率,提高抢救效率。
[参考文献]
[1]顾晖.实用重症监护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8,22(2):22.
[2]沈秀群,刘曙英.实用重症监护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8,22(2):20.
[3]顾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监护[J].中外医疗,2008,(22):24.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护理职能的扩展[1],以人为本的理念使医院对患者的服务更为人性化[2] ,医院及患者对门诊护士的工作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提高护理人员的“三基”水平既〔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已成为护理管理者的首要任务。2006年,根据医院管理年提出的工作要求和护理部的基本考核要求。现就考核情况做如下回顾和分析;
1 方法
1.1 门诊护士出生时间见,见表1
1.2 门诊护士学历情况,见表2
1.3 考试内容
1.3.1基本理论考核内容为
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护理学科
1.3.2 基本操作内容为;
静脉输液、口腔护理、肌肉注射等共计等八项,专科操作为;呼吸机、电击除颤等,共计九项
1.3.3基本知识考核内容为
护理工作质量标准,风险防范措施,护理工作制度,护理管理制度。护理临床教材相关的理论知识。
1.4 考核形式
护理部组织全院集中进行理论和操作考核每年各一次,病区护士,护理部老师到病房随机抽考。门诊护士到示教室考。
1.5 考核结果
基本理论考核,除5人因年龄在45岁以上予以开卷考核以外,其余全部闭卷考。85分为标准及格分,及格为15人,不及格为30人。
基本操作及专科考核为85分为及格,及格为30人,不及格为20人。
2 分析
2.1门诊护士多数出身于上世纪50~60年代,由于年龄、健康、学历层次偏低等因素,影响了门诊护士综合能力的提高。年龄偏大的导致记忆力差的原因是门诊护士对于一次性、超强度、考核范围广的考核形式难以适应的最主要原因,也是造成考核成绩偏低直接因素。
2.2由于服务对象的不同,因此门诊和病房护士的工作内容也不同,造成门诊业务技术项目的内容与病区有很大的差别。但目前的考核项目尤其是操作部分如口腔护理较适应病区的护士,而对于门诊护士缺乏临床实践的机会,因此门诊护士在基本操作考核成绩低于病房护士。
2.3门诊护士长缺乏与门诊实际工作相应的护士长管理手册,其管理手册管理内容与病房内容一致,难以体现门诊的工作特点和管理要求,护理部难以掌握基层三基三严考核具体情况,难以促进护士长工作,更不利于门诊三基管理和考核。护理部每年一次的理论和操作考核难以论定三基三严管理的水平,因此仅依据单一的奖罚制度,且只重视管理结果而忽视管理过程的方法,难以激发门诊护士主动参与三基考核和管理的积极性。
2.4护理人员的缺乏,就诊人数的剧增,超负荷的工作以及社会偏见等原因,造成部分护士缺乏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产生了只要有经验和能应付日常的工作的不思进取的消极思想,因此主观能动性不足,影响了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造成了三基考核成绩难以达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
2.5护士的学习分为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由于学历教育与护士注册和职称晋升相结合。而三基考核不与注册和职称晋升挂钩,护士三基考核不及格只有经济上的扣罚,因此容易被护士忽视。
3 讨论
3.1 转变观念
门诊护士转变观念,认识到提高门诊护士三基水平与门诊护理质量和服务水平有内在关系,三基水平的提高,门诊护士分诊能力和疾病观察能力则会提高,门诊病人的等候时间会减少,满意度会提高。根据门诊护士的年龄特点和职称情况,护士长要努力创造条件,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方法和考核方法,为学习型的科室创造条件,激发门诊护士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将三基考核成绩护士的注册、绩效考核、晋升予以适当的挂钩。。
3.2 正确评估
对不同年龄、不同岗位、不同职称的门诊护士,护士长要要有正确的评估,制定操作性和可行性的门诊护士教育计划。需要补充的基本理论知识、需要拓宽基本理论知识、需要加强的操作技术,护士长要有目标,要有安排。结合门诊病人的流动性快、层次不同、矛盾多、服务要求高的工作特点,应加强门诊护士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和协调能力等方面的学习,同时注重人文、心理、社会科学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并有的放失地增加此方面的考核。
3.3 改变方式
考核的形式和内容可以与病区有所区别。每周两次晨间提问、每月一次科内理论、操作考试的方法作为考核分数,占个人考试比例的50%。每年一次护理部理论操作考核成绩占个人考试比例的50%。作为门诊护士三基考核成绩。针对年龄偏大,记忆力差的问题,采用分内容,分阶段,分层次考核的方法。如提前列出晨间提问,让护士带着问题,而不是死记硬背,达到增加学习自觉性和感性认识的目的,起到了强化的作用。结合工作实际,将投诉和差错案例作为部分考核内容。因此采取日提问、月考试和年考核的方式,使理论学习经常化、制度化[3],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相结合,常规和个案相结合,平时积累和重点学习相结合。
3.4 运用均衡效应理论
均衡效应原理提醒管理者要改变在浅意识里认为护理单元一、二个三基水平低的人员对护理质量影响不大,只要抓住主要力量就行的观念[4]。重视对三基水平较低人员的教育、培训、考核。营造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促进门诊三基管理的良性循环,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提高门诊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因此建议护理部建立病区、门诊护士动态管理模式,充分发掘院内进修潜力,即实现病区、门诊护士动态轮岗,抽调1~2名病区年纪轻,学历高,工作经验丰富的内、外科护士,担任门诊带教老师,门诊护士轮流到病区工作一段时间,病区每月一次的业务查房、每一个病种的规范的讨论都可以使门诊护士提高理论水平,提高分诊、健康教育病情观察等综合业务水平,如果学到的知识能用来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将引发她们极大的学习兴趣,增加她们的学习吸引力[5]。
参考文献
[1] 邹建华,叶莲华.上海市10所医院开展导医服务情况的调查[J].护理管理杂志,2001,(1):20.
[2] 雪梅,王青.门诊导医护士的培训与管理[J].医院管理杂志,2002,9(6):556.
急腹症病因复杂、起病急、病情重,需要及时的诊断及处理,一旦误诊将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1],因此就要依靠急诊护士详细及时的询问病史,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及时做出早期判断,分配到相应科室诊治。急诊护士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快速的反应能力,才能对每一位急腹症患者做出正确的分诊和护理,及时挽救患者的生命[2]。2010年2月—2011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收治的急腹症患者500例,将护士培训前后的预检分诊及护理情况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2月—2011年5月本院急诊收治的急腹症患者500例,其中男200例(40%),女300例(60%),年龄16~52岁,平均年龄(34.0±2.7)岁。急性胆囊炎30例,急性肠梗阻50例,急性阑尾炎100例,急性胰腺炎30例,急性胃炎70例,黄体破裂15例,心肌梗死5例。急诊门诊护士共11人,其年龄、资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培训前按照门诊护士的基础知识和临床护理实践经验对就诊的急腹症患者进行常规预检分诊及护理,半年后对门诊护士进行为期两个月的系统预检分诊及护理培训,从基础的护理知识和临床护理操作时间进行全面的学习,比较培训前后两组患者的分诊失误率和患者的满意度。
1.2.1 培训的分诊方法 本院护士在急诊分诊处接诊急腹症患者,了解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本情况,填写患者入院资料完整后,按照看、问、查、分四步原则,对患者病情进行分析。(1)看:就是用眼睛看患者的神色、形态、、入院方式。如患者面色苍白、冷汗淋漓、被动胸膝位、由120救护车送达,则提示患者病情严重,需要及时处理。同时观察患者是否有分泌物或呕吐物或排泄物以及量、色、质的情况。(2)问:询问患者及家属患者的病情是四步原则中最关键的一步,围绕患者的主诉进行询问,包括疾病发生的时间,有无诱因及伴随症状,疼痛的部位,疼痛的性质、持续时间,疼痛部位是否固定不移或串痛,就诊过程中症状是否加重或缓解。询问患者的既往史,判断是否与本次起病有关联,如老年患者既往是否有心肺疾患,排除心梗或胸膜炎的可能;女性患者尤其注重询问月经史,排除宫外孕或者黄体破裂的可能。伴随呕吐物的患者密切询问患者之前饮食、运动情况,既往有无胃肠疾患,排除急性胰腺炎、急性阑尾炎、急性胃炎的可能。经过对患者的询问能够获得第一手的病历资料,并判断患者的意识状态。(3)查:护理查体能够给护士进一步判断病情提供有力的依据,首先进行体温、血压、呼吸、脉搏的测定,判断患者生命体中是否平稳,了解疼痛的部位,检查腹部是否有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如墨菲氏征阳性,则提示急性胆囊炎;麦氏点有压痛则提示急性阑尾炎;若全腹压痛,腹膜刺激征阳性,提示胃肠穿孔。同时也可根据患者自带的既往病历或者此次的化验检查来判断。(4)分:综合以上3个步骤,对患者的病情做出快速的分析和判断,初步确定患者的疾病所属科室,及时的分配到相应科室进行救治。急腹症患者分配到相应科室后,医生依据体格检查、B超、理化检查、心电图等措施进一步确诊,并进行相应的治疗,如非本科室疾病要进行及时的转诊,转入其他科室治疗。
1.2.2 培训的护理方法 急腹症有效的护理能够及时准确的判断病情,防止病情的恶化,为医生的下一步诊断治疗提供早期的参考,具体护理方法如下:(1)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情况并记录;(2)观察患者的腹痛情况,注意腹痛发生的缓急、疼痛的性质和程度并记录;(3)嘱患者禁食、禁水,观察患者的呕吐物、排泄物的性质及量;(4)建立快速静脉通道,以便及时补充血容量,保持水、电解质平衡;(5)消除患者的恐惧、疑虑情绪,取得其信任和配合。
1.3 评定标准 两组患者经门诊护士预检分诊后,入院治疗病情好转后,分析医生的诊断与护士的分诊及护理是否一致,判断护士分诊及护理是否有误,评价患者对分诊及护理的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培训前的护士分诊及护理失误20例,失误率为8.00%,患者满意度为80.21%;培训后的护士分诊及护理失误10例,失误率为4.00%,患者满意度为99.52%。培训后的护士分诊及护理水平、患者的满意程度均明显优于培训前的护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急腹症多见于急诊门诊,涉及内、外、妇科[3],对分诊护士的医学水平要求相对比较高,医学是一门经验科学,实践性比较强,从一定程度上受护理水平的影响,本院护士初期预检分诊的水平和能力主要依据基础知识和临床护理实践,缺少系统的规范的,对急腹症的预检及护理水平有所欠缺,在本次观察研究中,选取急腹症患者500例,其中培训前分诊护理组护士预检分诊及护理250例,失误20例,占8.00%,患者满意度为80.21%,培训后预检分诊组护士预检分诊及护理250例,失误10例,占4.00%,患者满意度为90.52%。由此可见,经过培训后的护士在急诊预检分诊及护理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巩固了基础知识,增强了临床护理水平,提高临床操作技术,降低了预检分诊的失误率,及时挽救了患者的生命,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在预检分诊时要认真、细心、迅速地判断患者的病情,简明扼要地询问患者的病史及发病情况,严格遵循“看、问、查、分”四步原则,将患者分配到所属科室进行救治。培训前门诊护士在医疗实践中可能存在一定的不足,造成预检分诊中的失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护士要不断地学习,吸取经验教训,以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医院要建立规范化的医疗培训机制,鼓励护士积极参加学习,定期开办学习班,科室定期进行经验交流,向护士长多学习临床操作经验,提高理论水平和临床知识,争取更大的进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提升医院在群众心中的地位,争取医院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季秀玲,庞秀英,王丽群,等.老年急腹症49例超声诊断及误诊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5):6174.
心肺复苏术[1](CPR)是针对呼吸、心搏停止患者所采取的抢救措施,实施CPR技术对心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有重要意义。《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及治疗建议》[2]强调首先把基础生命支持(BLS)做好。近年来随着医疗保险体制的改革和患者医疗需求的增加[3],门诊、住院患者在候诊、检查、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晕厥、休克、呼吸心跳骤停等意外。分析此类事件,我们发现当患者出现心跳、呼吸骤停时,在现场的大都是非急诊科的医护人员。由于平时他们面对的大都是病情平稳的患者,遇到紧急情况时,不能在第一时间有效地实施BLS,因慌乱、转运而延误最佳急救时机,最终导致患者抢救失败。结合文献回顾,发现目前针对非急诊科护士CPR技术掌握现状和培训需求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以此为切入点进行调查和分析,以期为临床开展覆盖范围更广、层次更深的CPR技术的培训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5年2月,便利抽样法抽取新疆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9个非急诊科的护士162人为调查对象。包括内科、外科、重症监护室、手麻科、门诊、心电图室、B超室、放射科、CT及核磁室。162名护士均为注册护士,年龄21~54岁,平均(28.82±6.46)岁;学历:中专21名,大专101名,本科及硕士41名。职称:护士71名,护师32名,主管及副主任护师59名。工作年限:1~3年32名,4~10年60名,11~20年42名,>20年28名。
1.2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对162名护士进行调查。依据《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及治疗建议》和询问院内急救专家的意见,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包括2方面:①一般资料:科室、年龄、职称、学历、工作年限;②CPR技术掌握现状,共30道题,合计30分,包括心跳、呼吸骤停的判断指标、进行CPR急救操作的步骤和方法、复苏有效的评估内容以及2010与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的区别,是否参加过CPR急救技术培训及有无CPR急救的经历等内容。该调查问卷在使用前经专家进行内容效度、信度测评均符合要求。发放问卷162份,回收有效问卷157份,有效回收率为96.91%。
1.3统计学处理 将数据录入SPSS18.0统计软件并对其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
2 结果
2.1非急诊科护士对CPR技术的掌握情况的比较见表1。结果表明,护士对实施BLS操作前让患者平卧于硬板床或地上、复苏有效的指标掌握较好;而对胸外心脏按压的部位、深度、频率掌握不足。重症医学科、手麻科、心内科的护士对CPR技术的掌握较其他被调查科室护士好,掌握率分别为100%、93.3%。
2.2不同学历、职称及工作年限的护士对CPR技术掌握情况存在差异,见表2。
3 讨论
3.1不同科室的护士对CPR技术的掌握情况存在差异。调查结果表明在重症医学科、手麻科、心内科的护士对CPR技术的掌握现状较其他被调查科室护士好。因为这些科室大多为急危重症患者,要求随时做好抢救的准备。一旦患者突发意外,立即实施心肺复苏、除颤等措施。而门诊及功能检查科的护士一般认为抢救都是急诊科的任务,基本与她们无关。分析原因[4],门诊相对劳动强度轻,不倒夜班,故门诊护士大多属于因年龄、疾病而需要照顾的对象。由于平时参与重大抢救的机会较少,致使她们对CPR技术的掌握不甚理想。
3.2不同学历、职称及工作年限的护士对CPR技术掌握情况存在差异。调查表明,学历为大专和本科及以上的护士对CPR技术的掌握要好于中专学历的护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0年的护士对CPR技术的掌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3参加过CPR急救技术培训及有CPR急救的经历的护士CPR技术掌握情况存在差异。调查表明,参加过CPR急救技术培训及有CPR急救经历的护士对CPR技术的掌握要好于未参加培训及无CPR急救的经历的护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随着医学的发展,心肺复苏技术也在不断完善。作为医疗服务最前线的护士,应关注心肺复苏技术的发展动态,一定要掌握、更新相关的知识和技术,为在医院内突发心搏骤停患者实施有效的抢救[5]。
参考文献:
[1]江观玉.急诊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