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课改演讲材料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需要进一步加深对师生角色的探讨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原有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都在发生变化,教师积极地参与到课程改革之中,新的教育观念对教师的教育行为的转变和带动日益明显,许多教师都对自身在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了认真的审视和定位。新环境下,教师要摒弃传统观念,积极创新,与学生一起积极探索,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有效地激发学生与自身的创造力。
2.全面发展的人才观念带动了英语教师的角色转换
现阶段的新课改,正在用全新的教育观念冲击着传统的僵化的教育模式,高中教育也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学习,同时也主张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这一切都离不开教师教育观念的革新,离不开教师角色的彻底转变。
二、让学生的角色从配角变成主角
笔者在英语课堂教学中采用了以下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课前3分钟演讲
如:课前小演讲、课堂辩论、课堂竞赛、学生评判试卷、学生讲课等形式。短短的3分钟课前演讲对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非常关键。笔者通常会在每节英语课前安排1-2名学生进行课前演讲,对于学生演讲材料,由于学生的写作能力有限,笔者建议学生选取现成的材料,通过整合等方式,使自己的演讲内容更加丰富。
2.“学生讲课”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是其教学主体地位的重要体现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就经常采用学生讲课、学生当老师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走上讲台,让学生出题讲题,让学生来讲解词汇、语法等知识,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试卷讲评、课堂小结等,以此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案例二:老师在发预习学案的同时有计划地布置一定量的基础知识或作文材料让学生熟背。在上课后的前五分钟,老师先让学生们有计划地温习以前所学的有关知识点,与此同时再找4名同学上黑板,以小纸条的形式检测前一天布置背诵的相关知识点,然后老师依次检查每个学习小组的语文检查员,了解组内成员预习学案和背诵内容的完成情况,同时每个小组抽查1—2名同学的笔答作业和背诵作业的完成情况,最后师生共同点评上黑板的四个同学的完成情况。
在这两个案例中,案例一的课前延伸内容仅局限于一份预习学案,课前五分钟学生只是听了、记了、了解了主持演讲的同学所介绍的内容,它的知识容量就是五分钟的知识容量,老师只起了一个点评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演讲学生霸占着课堂,老师学案的检查也只能拖到演讲结束之后。
案例二中,学生课前延伸的内容不仅有预习学案,还有老师布置的其它知识点,在这五分钟内,绝大部分学生在忙着温习加固已学知识点,老师通过让学生上黑板、检查语文检查员、抽查部分学生等措施,在较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加大了老师检查学生的力度,狠抓了课前延伸的落实,这短短的五分钟就像冰山一角带动了学生课下大量时间的语文学习,这五分钟的知识承载量不仅仅局限于五分钟了,这是寸秒寸金的五分钟。
通过上述案例分析,我认为要想在新课改的形势下,让语文的学科能力得到长足发展,就应删除浮皮潦草的环节,去掉浮光掠影的花架子,摈弃“给人看”的作秀,强化课前延伸的计划性、丰富性、多样性,借助课前五分钟构建一个落实课前延伸内容的平台,从而牢牢控制住学生的课外语文学习。为此应做好如下工作:
1.营建课前延伸的知识库,让课前延伸系统化、序列化、持久化。老师在高一时可让学生建立起规范的课堂笔记本、摘抄本,建立语文讲义夹,鼓励学生购置《语文基础知识手册》《成语小词典》《语文学习报》《语文报》等资料,从而营建一个属于学生自己的材料库。
2.完善课前延伸落实的检查体制。老师划分合作学习的小组,然后在每个小组中选出有责任心的一名学生为语文检查员,先对其进行培训,让其成为自己的得力助手,检查本组预习学案及背诵的完成情况,了解本组的作业难点,上课时如实向老师汇报。
新学期就要开始了,如何用好新课标,激活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巩固和发展第一年新课改的教学成果,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不能不考虑的问题。笔者认为,用好导课艺术,运用新的导课方法,激活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如何用好导课艺术,激活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利用课文题目导课。有的课文题目本身就是很好的导课材料,利用课文题目就能将课导入地生动有趣。刚参加工作时,是从都德的《最后一课》开始教起的,当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这是我给大家上的第一节课,也是我给大家上的‘最后一课’。”同学们以为我是临时代课教师,上完这节课就走了,所以注意力就特别集中,当我要求他们打开《最后一课》的课文时,更是感到新奇,全部精力都投入了对课文的学习当中。
二、激趣导课。高中生对对联并不陌生,有不少同学还能写出一部分来,但大多数同学对它不感兴趣。在复习高考考点“对联”时,我先给学生出了一个“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级级直上”的上联,马上就有学生对出了“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生生有我”的下联,虽不太合音韵,但非常符合上联的意境。这一出一对,立即激发了学生对对联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整个课堂,老师上得轻松愉快,学生学得意兴盎然,收益很大。在教新课标教科书的第一册“梳理探究”模块的“奇妙的对联”一块时,就可采用这种方法。
三、利用曲折的动人故事导课。爱听故事是所有人的共同心理,在教学中用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动人故事导入新课,使故事成为学生理解阅读内容的一个有机部分,也是一个有效的方法。许多课型都可以运用这种导课法。如:必修课新课标教科书第一册课文《荆轲刺秦王》可以用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导课;在讲授辛弃疾的诗词时,可以用辛弃疾的传奇人生导入新课;在讲授必修课教科书第二册课文《再别康桥》时,可用徐志摩浪漫的人生故事导入新课。在引导学生学习选修课时,也可采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习选修内容。许多小说、剧本的故事情节都非常动人,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导课,激起学生对选修课的兴趣,如介绍《百年孤独》、《基督山伯爵》的故事梗概。
四、空白导课法。文学作品的美,往往美在它的空白,令人遐想无限,游思无疆。如,高中第六册课文《黛玉之死》,写黛玉临终时,“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这里的“你好”后边的空白,是高、程所续《红楼梦》部分最为闪耀光芒的地方之一,给读者无限的遐思空间,运用此处空白,让学生试着填充空白,看谁填的最好,定能激起学生的极大兴趣,给课堂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课后作业是对课堂四十分钟所学知识的巩固与补充,对于语文基础知识尚且不够牢固的初中学生而言,课后作业可以有效提高其语文学习的基本能力,因此,优化初中语文作业设计对于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果有着重要意义。
1.新课改下初中语文作业设计需要满足的要求
1.1 开放性
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内容的开放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以及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其次是作业形式的开放性,教师应该跳出书面作业的传统形式,提供更多的课后作业形式;再次,结果的开放性,语文作业应该具备一定的拓展与探究空间,让学生在开放性答案下培养发散性思维;最后,作业评价的开放性,多样化的评价可以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1.2 创新性
在社会对人才创新能力的要求下,语文教学的创新也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语文教学的创新性在作业设计上具体体现为:语文作业设计更加注重对学生灵活应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语文知识的运用过程中得到强化。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作业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由于初中学生的基础知识依然比较薄弱,因此重现式的作业设计依然不可缺少,其对学生认知规律的培养让学生可以积累更加的语言材料。
1.3 发展性
发展性主要在作业评价的过程中得到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评价体系的建立应该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了解学生的需求并发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评价基础上建立自信,不断获得进步。
1.4 趣味性
不管是处于哪个年龄阶段的学生,趣味性都可以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并在兴趣的推动下自主学习,将学习与自己的兴趣结合在一起。
1.5 人文性
语文教学内容的额人文气息比较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就是与道德情趣、人文习性的对话,将这种对话延伸到学生的作业设计中来既可以让教师利用语文作业来完善学生的人格,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作业设计感受到教师的修养与学识,进而受到熏陶,获得人文素养的提升。
2.新课改下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的实施策略
2.1 选择性地改变教材内容,增强作业的吸引力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本资源,将其作为作业主题虽然可以强化学生的系统知识,但是难免会带来枯燥的感觉。将教材内容整合,改编成学生的语文实践作业,不仅可以加强知识的系统性,同时也避免学生产生厌烦的感觉。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学习完《这就是我》这个主题以后,教师可以在教材资源的基础上将这个主题改编为演讲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准备演讲稿进行演讲,通过演讲活动来提高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了解作者在进行自我剖析时的感受。演讲活动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让学生更有勇气展示自己、表达自己。
2.2 将生活中的素材引用到作业中来,加强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生活是我们最重要的老师,尤其是像语文这种人文性比较凸显的学科,生活中的真实素材往往更加具有教导意义。在人教版初中语文中有《音乐之声》等戏剧课文,在结束这类戏剧文学的学习以后,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或者生活感悟进行戏剧创作,将自己生活中发生的故事引入到语文实践作业中来,将初中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还可以自行组成表演小组,以喜剧表演的形式将自己创作出的戏剧用表演的形式呈献给其他同学和老师,在戏剧表演过程中,学生对于这些来自生活中的素材会有更多的感悟。教师也可以发挥创意,将戏剧表演的评比过程模拟成各种颁奖礼,选定几位同学作为评委,评出最佳创意奖、最佳编剧奖、最佳导演奖以及最佳演员奖等奖项,让学生以自己最喜欢的形式开展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激发出语文学习的兴趣。
除此以外,还可以组织学生专门收集家乡的民间故事,了解相关的风俗习惯,在了解家乡文化的过程中获取历史知识,强化对故土的热爱与感恩之情,充分利用生活素材的同时还可以激发社会责任感。
2.3 对教材内容进行延伸,拓展学生能力
初中学生年龄尚小,因此很多方面的感知能力还不够。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在语文作业设计中对教材内容进行延伸可以有效深化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加强教学效果。以《秋》这篇课文为例,其可以代表的意象非常多,在教材内容基础上学生无法了解它所表达的全部意象。学习完这篇课文以后,教师可以将“秋”这个主题进行延伸,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寻觅秋天的踪迹,并从不同的角度拍摄秋天的照片。然后让学生收集与“秋”有关的古诗词并根据诗词的意境选择合适的照片作为古诗词的配图,再通过自己的理解用文字对诗词以及配图进行描绘。
2.4 丰富语文作业的形式,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随着教材的断改革,初中语文课本中所包含的知识越来越多样,涉及到音乐、漫画、科学、戏曲、自然、诗歌以及民俗等多个领域。在这么丰富的内容下,单一的作业形式无法让学生同时吸收这么多不同领域的知识。为此,教师需要丰富作业形式,以观察型作业、课题型作业、设计型作业以及调查型作业等不同作业形式交替的方式让给学生全面地吸收不同领域的知识。
以课文《孔乙己》为例,作者在文中对孔乙己的外形有很多的描绘,塑造得非常深刻,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开展语文作业设计实践,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孔乙己的认识以及文中的相关提示为他在现代设计一个合适的身份,然后为他制作一份名片,主要包括他的年龄、籍贯、优缺点、特长、学历、工作单位、社会关系以及总体评价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发挥发散性思维,将以上内容合理化。这样的设计型作业不仅能充满趣味,同时还可以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锻炼,获得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根据不同的素材选择最合适的作业形式,发挥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的最大效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课改下初中语文作业设计需要同时满足开放性、创新性、发展性、趣味性以及人文性等方面的要求,只有满足语文作业设计的基本条件,初中语文作业设计才能发挥其效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初中语文作业设计可以通过选择性地改变教材内容、增强作业的吸引力,将生活中的素材引用到作业中来、加强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对教材内容进行延伸、拓展学生能力以及丰富语文作业的形式来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等措施来实现。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8.086
“真正掌握一种教学法的教师,他的教室是生气勃勃……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作‘活’。”著名教育家吕叔湘先生如是说。新一轮课改尤其强调课堂的鲜活的特性,但一线的语文教师大多数都有过这样的体会:花了大量时间,费了很多精力备课,课堂却沉闷乏味,教学效果不佳。如何走出这种教学误区呢,我从语文课堂活动入手,在破解语文课堂沉闷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课前演讲,给语文课堂送去一缕清风
课堂演讲作为一种课堂活动,被广大语文教师广泛运用。两三分钟的课前演讲,运用得好,会激发兴趣,凝聚精神、启发心智、激浊扬清,就像一缕清风,起到有效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近年的教学中,我充分认识到课前演讲的重要性,把安排学生课前演讲当作备课的一个重要环节,着力准备。总体说来,课前演讲布置应有计划,力戒盲目性,应突出针对性,有的放矢,随着教学变化,适时调整演讲重点。课前演讲的基本条件要求是与课堂内容挂钩,是通向课堂的桥梁;要消除学生课前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是点燃课堂激情的火种。面对这种情况,我一般要求学生的课前演讲大多以故事的形式出现,突出知识性、趣味性,以激发绝大多数学生的兴趣,通过幽默活泼的故事形式宣讲出来,不拘一格,寓教于乐,给语文课堂送去一缕清风,在“逗乐”其他学生的同时,又激发兴趣,开启心智。
二、情境教学,给语文课堂洒上一场新雨
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教学情景,使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均受刺激,促使学生手脑并用,有效调动学生的情绪,活跃学生的思维,营造出师生互动、学生互动的良好课堂气氛,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好地达到新课标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统一的要求。如在古诗词、散文教学中,通过录音和图片,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时,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完美地展示古诗词、散文的艺术魅力,直观地理解诗意,体会感情,起到激趣引情的作用。学生通过声像作用,体味、感受诗文中美的景色、美的语言,从而引感的共鸣。小说教学则可充分利用视频,使学生的认知面不再局限于课文中那些单调枯燥的文字上。通过多媒体,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多角度、多层面理解文中的思想内容,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更多、更广的知识,在愉悦的体验中感知知识、接受知识、探究知识、运用知识。戏剧教学则可结合所学教材,在熟悉剧本内容,把握剧本思想的基础上,在课堂上演出剧本中的精彩片断,进行角色表演,体验课文人物角色的心理活动,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让学生更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地挖掘各种教学资源,用好情境教学,灵活把握课堂犹生成,真正给语文课堂浇上一场新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语文课活起来。
三、课堂辩论,给语文课堂点燃一份激情
组织课堂辩论,合理选题很关键。针对小型课堂辩论的特点,选题不宜太艰深,因为复杂的选题更适宜采用辩论赛的方式。但也要有一定的深度,以便学生有研究讨论的兴趣。因此,选题最好是跟课本紧密联系,跟课堂教学重点紧密联系,如区别比较人物形象的差异性,对文章感情基调的争鸣等。选题应力戒单调平板,一定要能够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此外,结论一定要多样化,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才会有辩论的可能。
如学习《雷雨》,就可以组织一个小型的课堂辩论活动,题目可设计为:“周朴园对侍萍有没有真正的爱情?”这个辩题,紧扣人物性格特征探究,能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针对“周朴园对侍萍有没有真正的爱情?”这一辩题,学生提出了“一直有深厚的感情” 、“从来就没有爱情,只是玩弄”和“30年前有爱情,30年后没爱情”等几种观点,矛盾点自然出来,辩论就有了发展的可能。
课堂辩论的主体是学生,教师也要及时引导,以使论辩迭起。辩论这一环节如果组织得好,往往是课堂最精彩的环节,还能为语文课点燃一份激情,将阅读探究活动引向深入。
四、课堂竞赛,给语文课堂灌注一种竞争
语文课堂竞赛无处不在,教师能够利用得好,会让自己的课堂充满生气。如朗诵比赛,提高朗读能力。在学习诗词作品时,我一般让学生先在小组内展开朗诵比赛,然后每小组推荐一位,让他代表你们小组参加班级比赛,各小组分别给参赛者评分。每个小组为了得高分,精心组织,各显神通。每个学生提高自己朗读能力的积极性高涨,同时通过比赛,学生也学会一些朗读技巧,受益匪浅。如成语接龙,丰富学生词汇。成语接龙,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项语文竞赛活动,利用好这一活动,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词汇。教师随便说一个成语,让学生用这个字词尾做下一个成语的词头,也可以是谐音。这个游戏用于专项基础知识复习非常好,学生通过轻松愉快的游戏记住了生词,丰富了词汇。此外,谜语竞赛,歇后语竞赛等在语文专项复习中都可以引入课堂,给语文课堂灌注一种竞争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五、生活拓展,给语文课堂增添一份活力
在“传箴言”活动中,我发现其中很多箴言不仅思想性强,艺术性也高,我把它们摘录下来作为语文训练的材料,让学生作仿句练习,把学生写得好的句子选出来,在班上读,成果共享。然后调动集体智慧,将这些句子精改,通过手机、网络推荐这些优秀句子,一下子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与参与社会生活的兴趣。
生活中还有许多精彩的语文材料可以引入课堂,如:对联、广告、短信、解说词、晚会窜词等,很多语言学生在课本上根本学不到,在教学中能将这些生动鲜活的语言活学活用,不仅可以让语文课生动起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快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主张“学生的活动是教学过程的特征之一”。让语文课堂活起来,我认为教师要做的就是搭建一个课堂活动的平台,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语文,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潜能,展现他们的才华,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创造,让语文课堂从此告别沉闷。
新一轮的课改非常重视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明确把“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作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所谓学法才能知法,知法才能守法,才能自觉履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并且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而课堂又是教学的主阵地,这方面,就需要发挥我们初中思想品德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学习借鉴先进教学经验,结合自身学校和学生实际,深化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千方百计地努力提高法律教育的实效,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那么,怎样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深化思想品德课程改革,提高法律教育的实效性?我认为可以从联系生活实际、先学后教、演讲、讨论、分组合作分析法律案例上着手。
一、联系生活实际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习法律有原动力。我是这样对学生教育的:就业与创业是学生从学校毕业后都会涉及的问题。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作为劳动者,在工作中难免遇到各种涉及自己劳动权益的法律问题;选择创业之路的毕业生,也要依法进行各种经营活动。这就需要他们了解和掌握与劳动和创业相关的法律知识。再如,可以向同学们介绍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拟将“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名人隐私权问题等,还可以举行“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知识竞赛、新交规知识竞赛。要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法律,法律既规范我们的行为,又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生活中不能没有法律。一个懂法、知法、守法的人和不知法、不懂法、不守法的人,其人生经历结局是大不相同的。
义乌小商品经济发达,来义乌打工就业的外来民工很多,都面临大量的法律问题,如合同的签署、保险、工资的支付、子女的就学等等。由于缺乏法律知识出现了一些纠纷,损害了民工的合法权益,影响了社会和谐。而班上的学生家长,既有办厂做生意的,也有父母都是外来民工的。这几年来,由于享受义乌取消借读费的阳光政策,七八年级外来人口就学的占了三分之一强。笔者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向学生宣讲学法懂法守法是多么重要,懂法才能依法维权。这样的教学,学生学法的兴趣比较浓厚,比单纯说教和照本宣科有说服力得多。学生开小差现象就少了,提高教学实效性就有了基础。
二、先学后教
教学工作中坚持“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本”的思想,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哲学观,让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这样既可锻炼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塑造了学生的自信和尊严。根据教学目标,在课前布置适当的与教学目标紧密相关的自主学习内容。如讲授新课之前,可以先布置学生围绕即将学习的课本知识,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查阅报刊、图书、互联网等方式,搜索、掌握一定的相关案例、数据、图文等材料,为学生在课堂上熟悉、理解教学内容做好准备,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如教学“刑法”前,我拟订了在课堂上举行一次“刑法知识大比拼”活动的计划,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刑法的相关知识。学生通过浏览互联网等方式搜集了大量生动有趣的刑法知识,竞相在课堂上展示,包括醉驾入刑、醉驾入刑前后醉驾人数的变化,整个课堂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这样做,不但提高了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浓厚兴趣,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从而把学生学习心理状态调整到最佳,而且扩大了他们的知识范围,激发了他们寻求法律解决问题的兴趣,使学生的法治意识真正内化为行动。
三、开展演讲活动
演讲可以锻炼人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沟通能力,也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教学手段。演讲可以让学生对要学习掌握的知识有刻骨铭心的印象,记忆尤为深刻。通过让学生演讲,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演讲,学生就要对演讲的这块知识花时间去钻研去思考,对有关法律知识、概念、条文去理解记忆,不懂的问老师。这样,学生学习法律的积极性主动性就激发了出来,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比教师光讲大道理效果要好得多。因而演讲对提高教学实效性,提升法律教育品质有很好的帮助。课本中有大量的演讲素材,如法律的作用,法律和道德的关系,谈公平,谈正义,谈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如何行使自己的正当权利,当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怎么办?像这一类知识,其实都可以通过演讲或辩论的形式来组织教学。九年级宪法知识一课,课本中采用湖南罗彩霞真实事件改编的案例。如果采用演讲形式,可以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宪法就在我们身边,宪法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宪法维护我们的受教育权和姓名权。学生将来都是要走向社会的,就业招聘时的沟通、工作岗位的创意表达、与上级的交流、对下级工作的布置、一个活动的组织和说明,都需要有良好的思维、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时代的演讲训练,会让学生学会立题、阐述、总结,对他们以后顺利地实现就业,更快更好地在工作上上手也是一种很大的帮助。演讲能力,应该成为学生必备的素质。
四、组织讨论
结合身边发生的案例,运用教材知识,组织学生讨论。这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现实当中,教师或父母擅自翻阅学生、子女的日记现象时有发生。那么,在学习隐私权一课时,可以对“教师、父母、领导私拆学生、子女、下属信件是否违法”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可以很好地增强学生的隐私权意识,提高学生对具体事物的辨别能力,使学生明确公民有权对个人通信内容保密,个人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增强了依法行使权利的意识。再如,对“隐私是否就是丑事”的辨析。我结合人们常说的“好事不瞒人,瞒人没好事”“光明磊落毫无城府”,引发学生思想的矛盾冲突,点出讨论问题的由来,再让学生对“隐私就是丑事”的说法发表见解,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隐私的含义和意义、隐私和丑事的区别、保护隐私的目的、维护尊严不做坏事。就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法律知识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心里,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讨论既可以是小组形式,也可以全班进行,还可以同桌之间,全在于老师的把握。总之,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讨论分析,畅所欲言,会发生思想的碰撞。这是让学生掌握法律知识,明辨是非,形成正确观点,提高法律素养的不错选择。
五、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就是让学生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活动。合作探究,还有一个明显好处是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少走弯路。学生合作学习是与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讨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师要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不要急于给出答案,还应提供必要的背景材料、图片案例、法治人物故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思考,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要鼓励学生发表有创见、有新意的观点,最后教师要及时给予点评。八年级下册课本中,对小明污蔑大江考试作弊一事我是这样组织教学的:先让学生感知材料,阅读活动背景,明确活动意图,再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大江在同学心目中的形象如何?小明的话出于什么目的?事情的结果对小明有什么危害?大江被诬蔑会有何感受?侵犯了他的什么权利?他应该怎么办?你怎么看这件事?这些问题的设置很有导向性,都围绕主题展开,一步步深入,第二问还有很强的开放性。在小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全班讨论教材给出的问题。通过这样的合作探究,有利于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认识到侵犯他人名誉权既违背道德,又违反纪律,明确法律保护名誉权的必要,培养爱法情感,提高依法维权的能力。
上述法律课的教学方法具有内在的联系,如能综合运用,则可收到更好的效果。在法律课的教学课改实践中,还应不断探索更多、更好的方法,如创设情境、模拟表演、辩论、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案例分析。而目的只有一个,即运用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广大同学不仅学好法律课,而且能够加强法律意识,健康成长,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为国家长治久安打下牢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那么,在高中新课程改革下如何改变政治教学困境给其注入活水呢?当前不少教师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想方设法提高学生政治学习的积极性,如:或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景,或让学生上台表演,或分组讨论,或导学案引导教与学等等,其实面对当前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的实际情况,把主要时间交给学生让其探究、讨论及自主性学习等还是比较难顺利实现的,因为现在不少学生存在“不想学”和“不会学”的现实。
二、实践
我们江西省于2008年秋开始了高中新课改,那时我刚好从大学毕业走上教师岗位,所以这几年的教学经历中也是我学习与实践新课程理念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我大胆进行了许多种尝试与探索,但让我觉得更有效并一直坚持到现在的方法就是让学生以学号为序每节课进行课前五分钟的时政演讲,以此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历练各种能力的平台,这就符合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在我五年多的教学实践中,历经了普通班、重点班和补习班等不同层次的教学班,我认为在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的教学中,学生的课前五分钟时政演讲可以达到以下几个效果:
1、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我们现在当前教育对象主要是90后的学生,他们不管是来自农村还是城市都从小缺少许多锻炼,吃的苦很少,就像温室里的花朵,身心都不够坚强,所以以时政演讲为平台,让学生上台向全班同学展示自我。也许学生或不敢开口,或讲话发抖,或声音很小,或吞吐等,但上台的机会多了,学生以上的问题都会得到解决,心理素质会得到很大的提升,这对于学生生活交往和应对各种考试都会有一种更好的心理状态,从而对其的生活与学习都会有一种很大的帮助。
2、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让学生上台时政演讲,学生根据当前的国内外社会热点问题选好材,通过在台上口头表述材料并利用所学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等知识来分析材料,并能脱稿演讲表达观点,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字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表达能力对于一个人的生活、学习、工作是极其重要,特别是对于文科生来说更重要,因为文科生最大的特点就是能说会道和能写。
3、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我对学生时政演讲的要求是:选取当前(半个月之内)影响力较大的国内国外时政热点;以脱稿的方式自己用几句话概括时政热点;以脱稿方式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材料分析。也就是时政演讲实质上就是让学生在讲台上口头做材料分析题,不过是自己揣摩考题然后自己作答,用所学的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知识进行单个分析或综合分析,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主观题作答能力,并可以大提高学生辩证的、综合的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时政演讲,那么学生必然会去精心准备,在准备中学生也必然会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而话题又要与政治学科相联系,以自己感兴趣的事来帮助自己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增加对政治学科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时政演讲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政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感觉上政治课,不再是一种负担,不再感到索然无味,而从心底感觉学习的乐趣,并且感到其有用、有吸引力,这样才能改变被动的“要我学”为“我要学,我想学”。
5、增强学生关注社会、感悟生活的责任与意识。
高中新课程改革理念就是课程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而让学生参与时政演讲就是让他们去观察生活、关注社会,并用所学的相关知识去感悟、描述、解读生活与社会,引领学生主动观察世界,走近社会,体验生活,感悟人生,提升思维能力,增强责任感,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6、扩大学生人文视野,活跃课堂气氛。
政治教学课堂上让学生参与时政演讲,每节课全班学生都能从一个学生那里了解到来自世界或国家或社会的时事,有政治的,有经济的,有文化的,有历史的等等,这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学生的人文视野,让学生更加认识世界,了解中国,走近社会,感悟生活。演讲不仅让全班学生了解了更多事,还会增强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兴趣,促进其探究与讨论,大大活跃政治课堂的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7、有助于教师进行学法指导,引导学生科学、有效地学习。
陶行知曾说过:“演讲如能使聋子看得懂,则演讲之技精矣!”这句话足能体现出演讲的魅力。演讲使用的语言悦耳动听,具有旋律感、节奏感,它不仅注重“讲”,更加注重“演”,只有在“演”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讲”,并且演讲要求演讲者的仪态整洁大方,自然、高雅,配合辅助表情达意的态势。
我们从2011级开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行课前三分钟小演讲的教学实践。实践证明,演讲能有效发挥学生的语言潜能和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在每节课前利用三到五分钟时间,通过演讲的形式探索语文教学改革的新途径,以达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增长知识、形成健全人格的目的。
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正常的人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而年青人在这一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正是利用了高中生这一心理特点。例如,在初级操作阶段,我提前为学生确定了以《我想对父母说》为主题的演讲任务,先让学生准备了一周时间,然后在上课的时候让学生上讲台演讲,每个人都中规中矩地写了一大堆关于感恩父母的话,最初的时候大家都感觉很枯燥。通过“学生演讲―学生点评―老师再评―方法提炼与总结”这样几个主要环节的操作,慢慢的,大家发现了演讲的乐趣!为了有效地培养他们主动性,我们由最初的按学号或座位轮流演讲方式转换成竞争式的主动性演讲方式,通过这样一种方式的训练,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培养起了学生演讲的兴趣,学生的创造性就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记得在一次演讲中,某同学在以“盲从的害处”为主题的演讲中,他是这样开头的:“上课前,大家陆续来到教室,发现最早来的一个人在仰望天花板,大家也都仰起头来。好久没有发现什么异样,但还是引首仰颈。最初仰头的人反而发生了疑问:‘你们都在看什么?’‘我们都看你在看……’那人哑然失笑:‘我刚才点了滴鼻药。’”听众轰然大笑,演讲由此转入正文。这种滑稽幽默的开头方式,实属学生创造性的一种体现,与最初的中规中矩的演讲相比,实在有了很大的进步。
演讲要想达到较高水平,教师必须不断地深化下去,这时就需要了解一些演讲的理论性东西,对学生进行演讲理论的教育。演讲方式大致可归纳为五个类型,即读稿式、脱稿式、提纲式、即兴式、辩论式演讲。具体来讲:
(一)读稿式演讲,就是平时所说的备稿演讲,演讲者事先准备好稿子,然后在大会上逐字逐句地向听众念一遍。其优点是演讲者对所讲的内容能事先加以慎重考虑,反复推敲,这样写成的演讲稿结构严谨,措词得当,这种演讲方式适合在比较重大比较正式的场面中运用。
(二)脱稿式演讲,要求演讲者事先写好稿子,并且反复练习,背熟后脱稿向听众演讲。它是演讲比赛中运用最广泛的一种方式。其好处是,演讲者事先能够在演讲稿上精雕细琢,然后认真练讲,反复背诵,默记于心,有了一定的把握才上台演讲。这种方式比较适合于初学者。
(三)提纲式演讲,它不要求演讲者一字一句写成完整的演讲稿,只要把演讲的层次结构按提纲形式写下来,然后就借助提纲进行演讲。演讲者根据几条原则性的提纲,当即发挥,阐述论题。此外,提纲式演讲也保持了读稿式演讲和背诵式演讲的优点――对所演讲的内容可以事先有所准备。可以有一定的时间收集材料,考虑演讲要点和论证方法,采取提纲挈领的方法,把整个演讲的结构层次,主要例证用简练的句子排列出来,以便演讲时靠它来开启
思路。
(四)即兴式演讲,这是演讲的高级阶段,这种方式演讲者在演讲前没有任何准备而临时组织语言演讲,有主动和被动两种。所谓主动是指没有外力的推动和督促而发表的,演讲者一般是会议的主持人。所谓被动是指演讲者本未打算演讲,但在外力推动下,不得已临时发表演讲。
(五)辩论式演讲是指就某个问题或某种情况进行论辩、比较,以断定其是非曲直的演讲。常用于政治界、学术界、外交界和一些演讲比赛。
高中语文课前小演讲常用的方式是前三种。通过前三种方式的训练,我们相信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相信语文课前三分钟小演讲这种方式,一定能在语文课改的道路上增光添彩!
参考文献: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7―0083―01
新一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确定了“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是本次新课改的灵魂与核心,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还有较大的困难。经过三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要有效整合思想政治教学中的三维目标,需掌握三个具体策略。
一、创设情境整合策略
创设情境整合策略就是指教师针对政治课的学习内容,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方案设计、收集证据、分析证据、得出初步结论,再经过讨论交流,教师价值澄清,最后得出结论,使学生在探究、体验的活动过程中达到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的教学策略。下面以经济生活中的“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为例。
1.创设情境,提出焦点问题。“让利销售”、“降价促销”、“吐血大甩卖”这类从厂家和商家口中喊出的字眼,其背后实质是一场无硝烟的价格战,作为消费者的我们非常熟悉。假如你是企业的负责人,你应怎么看待与应对价格战?在设计这一环节时,教师需注意探究的问题要源于现实生活的真实环境,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水平,要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
2.围绕焦点问题,开展探究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把各自的探究结果进行相互讨论、交流,形成初步结论,即价格变化会促进企业调节生产、促使企业改进技术、改善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在这一环节中,关键要鼓励学生能进行独立思考、要有创新思维,在探讨中拓展思路,完善观点。教师要当好顾问与参谋,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与促进者。
3.教师价值澄清,并达成目标。价格变化不仅有上述三方面作用,其实价格变化还会促使企业优胜劣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明白应该树立竞争意识、科技意识、效率意识、企业家意识等。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探究性结果进行总结性、指导性评价,对讨论的问题进行点评、加以补充,拓展学生的思路,让他们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合作探究整合策略
合作探究整合策略是指在明确学习主题的前提下,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前进行阅读教材、收集相关材料、撰写小论文、撰写演讲稿等;课中小组进行合作讨论、交流反馈,然后教师再进行点拨、评价而达成三维目标的一种教学策略。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发现与意义重建,要提倡自主、亲历、合作与分享等的学习方式,以达成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以经济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这一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以确定“如何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这一主题,在课前布置学生阅读相关材料并撰写讲稿,这些材料可通过查阅报纸、书籍、上网、问卷调查等方法收集;课中,把学生分四组讨论,让他们进行质疑、交流、反馈,然后在教师的点拨下综合与完善讲稿,并推荐一位代表上台演讲;之后,教师依次分析若干值得倡导的消费原则;最后,教师做出评价,组织检测,并虚拟条件,让学生制定一份消费计划,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以达成三维目标。
三、引导分析整合策略
引导分析整合策略就是指教师通过设置先行组织者呈现学习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然后造成价值冲突进而达成三维目标的一种教学策略。此策略的目的就是要在学生的新知识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建立起有意义的、实质性的联系,从而让学生理解新知识的意义。而实现有意义的政治学习,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相关的引导性材料,以帮助学生在分析、比较、归纳、推理等思维过程中建立起新、旧政治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对新知识本质与规律的认识,进而达成三维目标的整合。下面以经济生活中“我国的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并存与共同发展的必要性”为例。
1.设置先行组织者。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初三学过的知识,即生产力的含义与内容、生产关系的内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等。
在新课改全面展开之际,我们教师在教学生学习英语的同时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德育。作为承载传播外来文化重要载体的英语学科,则更需要教师在中英两种文化冲突中彰显中国道德的美感与魅力。那么,怎样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合理地贯彻德育呢?笔者在此谈谈自己多年教学的实践经验。
一、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德育
1.词汇教学中的德育
词汇是构成语言的最基本要素,简单的一个词汇貌似平常,却可以表达出最深厚的道德内容。如,在教授初二英语中“disable”这一词汇时,我要求学生先找出这个词的词根,那么学生会找出“able”,而“able”是指“能、能够”的意思,于是我先让学生用“able”造句,意为“我能……”,然后让学生翻译:“懒惰让他丧失了好机会。”“Laziness disabled him to lose the good chance.”通过这种别有用心的举例和两种语言的对比,让学生在对“能”(able)与“不能”(disable)所形成的鲜明后果有所认识,在此之后,我会展示disable的形容词disabled(残疾的),让学生明白一个人的无能也许会导致一个人生理和心理上的残疾,从而让他们从内心出发,争当一个“能”人。当然,我们教师不能给所有的词汇都赋予浓厚的感彩,因为过多地强调,反而会引起学生的逆反情绪,因此,教师在词汇教学中的德育要做到“精简”才行。
2.英语课文教学中的德育
初中英语课文内容涉及天文、地理、人物、健康教育、娱乐等各个方面,这些选材本身就蕴含着德育,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自然地感知并享受到“德”所带来的魅力呢?在此,我们不妨举例说明,七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Making New Friends中,讲述了许多日常生活中的礼貌用语,如Look,listen and say中的Good morning,还有Nice to see you等问候语。虽然这些只是生活中最平常的用语,却最能展现一个人的礼仪风采,是一个社会人的德之体现。并且,优秀的礼仪风范不仅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它亦有助于国与国之间的友好交往。初中生群体正是一个刚刚摆脱小学时期懵懂无知状态,而社会意识又不甚鲜明的特殊群体。他们的学习能力正不断地加强,并且已经开始思想道德上的探索与个性人格上的独立。在此阶段,注重对学生的礼之教育、德之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很有必要的。当然,课文德育绝不仅限于此,因为初中英语教材还介绍了许多国家的地理状况、风俗、习惯以及各个国家的交流与友谊,教师在给学生宣扬和平的同时,也应宣传爱国主义精神。可以说,只要我们教师善于把握、钻研英语教材,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材科是源源不断、丰富多彩的。
3.英语口语及写作中的德育
新课改以小组为单位,这有利于学生练习口语,但对于许多初中学生来说,开口说英语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因此,教师在训练学生口语的过程中,本身就是对学生勇气和意志方面的一种考验。教师如果能成功地让学生在每堂口语课上使用简短的英语进行交流,这本身就是德育的一种成功标志。
在英语写作方面,由于学生的表达能力十分有限,因此,教师不能要求学生像写作文那样深刻地表达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是,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用英语简单表达自己的思想,比如,描绘自己的理想、对某个人物简单的评价等,其实,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发现有些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可以因人而异地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德育,如果教师能长期坚持,效果一定会很明显的。
二、英语第二课堂中的德育
二、观看图片,谈一谈: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各类动物形象的面具,丰富学生视觉,让学生谈一谈面具的起源、历史和作用。
三、欣赏范作,学一学:通过展示示范作品,让学生分析制作的材料和方法,主动探究出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四、思考方法,做一做:以小组的形式先思考后制作,同学间互相帮助。
五、展示作品,评一评:让学生带上已做好的动物面具来发表动物演讲,参加竞选,学生和教师对动物形象加以讲评。在课堂上,李老师以他特有的教学风格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人感到亲切、自然,应该说,这是一堂重主体、重合作、重过程、重生活、重创新的在新课程背景下洋溢着现代教育气息的美术课,让人感受耳目一新。本节课的亮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营造开放自由的课堂氛围
美术教学是一个预设和开放并存的系统,很多时候我们的教学都属于“封闭教学”,按部就班,缺少开拓精神,随着新课标的落实,由“封闭教学”走向“开放教学”已是一种必然。李老师打破了常规的课堂教学形式,以为动物做代言人这样的导入来激发学生活动的兴趣,营造了一个和谐、互动、探究、创新的良好学习环境和氛围,并做到静中有动、动而有序、活而不乱。在情境中,通过多媒体图片的欣赏,老师的提问和引导,学生选择喜欢的材料制作喜爱的动物,并发表动物演讲参加竞选,在这样一个轻松、活泼的情境中,学生乐于尝试,不知不觉中学习到了美术的知识和技能,并获得了丰富多彩的体验,品尝到了美术活动的乐趣,身心得到舒展,情感得到释放,同时,他们的个性化创意得到了体现和展示,尽管他们的作品还不够成熟,但是每件作品都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情感、理想和创造性。
二、采用“互助互动”的学习方式
“互助互动”的学习,是一种同伴之间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展开的学习方式,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互相帮助的精神,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李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实施了这一方式。第一、根据课型“互助互动”,本课《动物面具》是一门活动性很强的课,每一个环节无不突出互助互动。第二、根据重难点,“互助互动”,在抓住制作中的难点展开时,提出问题:老鼠头部的圆锥部分如何来制作?通过互助互动,由学生上前演示,解决了难点。第三、结合作业,“互助互动”,美术作业与其他作业不同,每个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能力不同,对同一题材的表现也不同,因此,作业的完成应从封闭走向开放,由个体走向合作,共同完成作品可以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提高作品的质量。第四、结合评价,“互助互动”,评价时,同伴之间进行借鉴学习,有利于培养他们宽容的合作精神和敏锐的审美鉴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