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河道绿化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近年来,随着西昌市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加快了城市绿化建设步伐,通过植大树以及拆墙透绿、拆危补绿、见逢插绿和广泛发动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开展绿化活动,城市绿化面貌焕然一新,城市绿化面积迅速增加,西昌市生态环境和城市居民生活环境得到较大地改善和提高。该文通过实地调查并结合施工中的亲身实践,指出了目前西昌市城市道路绿化养护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绿化养护管理的方法和措施,以期对该市今后的城市绿化建设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1西昌市道路绿化现状
西昌市城市绿化经过近5年发展,形成了以航天路、城南大道、邛海周边为重点的绿化格局,在树种上以热带、亚热带主要树种为主,温带树种为辅,配置上做到四季有花、有叶,乔、灌、草相结合的立体景观带。2010年,西昌城市绿化率达到98%,绿地率达到31.28%,绿化覆盖率35.35%,人均公共绿地9.65 m2;城市规划区绿化率98%,绿地率33.5%,绿化覆盖率35%,道路绿化率98%。
2城市道路绿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各项指标不断提升的同时,绿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规划设计及施工时过分强调景观效果,而不考虑树木的生态习性及生物学特性,在种植材料的选择上十分盲目,大量引进外来树种;过度密植;大树移植成活率较低;城市道路绿化养护管理工作制度不健全;绿化养护意识淡薄;水肥管理不当;人为破坏严重等。
2.1缺乏科学的规划与设计
西昌市城市道路绿化指导思想不明确,特别是迎宾大道、机场路等几条城市主要进出口通道没有制定科学、长远的绿化规划与设计方案,在树种选择与配置上十分盲目,曾经多次栽植又多次挖除,造成重复绿化,极大地浪费了人力、财力和物力[1]。
2.2大量引进外来树种
目前,西昌市的绿化苗圃以个体户经营为主,规模较小,还不能充分提供乡土植物种苗,优良品种选择空间狭小。城市所需绿化苗木没有地方特色,大部分从山西、广东、浙江、成都、湖北、重庆等地调运,种苗来源比较紊乱,苗木品种混杂。城市道路、庭院、住宅小区、公园绿地中引进了大量的外来植物,如水杉、香花槐、垂榕、橡皮树、高山榕、蓝花楹、加纳利海藻、大王椰子、银杏、小琴丝竹、红叶李、象牙红、红叶石楠、元宝枫、假槟榔、矮牵牛、马蹄筋等,这些植物虽然极大地丰富了城市绿化景观,但是由于它们在西昌市没有经过长期驯化,生长中抗(寒、旱、大风)性较差。垂榕、橡皮树、加纳利海藻、大王椰子遇到霜冻、下雪,叶子几乎全被冻死,失去了应有的观赏效果;香花槐蛀杆害虫、蚜虫发生严重;矮牵牛、马蹄筋稍遇干旱叶子就失绿,给后期管理带来了很大困难。
2.3大树移植成活率低
西昌市绿化中,乔、灌木都以大规格苗和大树移植为主。大树移植能迅速、有效地改变城市的生态景观,但大树移植的技术含量较高,特别是难以生根的大树尤其如此。火把广场成片移植水杉大树,由于没有专业的养护管理人员,栽植后管理跟不上,致使成活率和保存率大大降低,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
2.4栽植密度过大
过分强调短期景观效果,而不考虑苗木生长规律及种植地的立地条件,进行大密度栽植,例如:垂榕、天竺桂、红叶李、香花槐、三角梅等栽植密度均为1 m×1 m,金叶女桢、小叶女桢、红花继木等灌木栽植密度为10 cm×10 cm。人为造成植物生长空间狭小,加之在后期的生长中修剪不及时,大部分植物表现出生长状况不良;苗木在生长过程中由于透光性、通风性较差,到每年7—8月高温高湿季节,病虫害频繁发生[2]。
2.5养护管理意识淡薄,水肥管理不当
西昌市城市道路绿化地段大部分没有埋设自来水管,植物需水时得不到及时补充,特别是每年1—5月高温、风大,全靠人工浇水,有的地段浇水次数虽多,但没有浇透,也没有及时补充植物所需养分,导致树木生长不旺;有的地段没有落实专人管理,旱涝季节植物大量死亡。
2.6人为破坏严重
在城市边缘区和集市区绿化带遭人为践踏、车辆辗压较严重,有的地段成了“人行通道”,有的行人甚至把绿化带当成休息娱乐的场所,造成地面板结,植物逐渐死亡;树池里倒垃圾、生活废水,树干上绑绳晒衣服随处可见,故意攀折毁坏树木时有发生[3]。这些都是造成树木死亡的重要因素。
3城市道路绿化管理对策
3.1培养专业的设计队伍
随着西昌市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城市绿化步伐大大加快。因此,政府必须强化意识、转变观念,确实建立起一支专业知识较强的设计队伍,而不应该一味地崇洋迷外,每一期城市绿化工程都花高价到外地聘请设计师。外地设计者对当地的自然条件、立地条件、乡土树种资源、政府投资、后期管护、不同地段的管护难度等都不是十分了解,设计时无法做到设计和施工统一协调发展,甚至盲目地追求档次,而不能真正做到适地适树,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3.2建立绿化种苗基地
充分发挥现有国营苗圃的优势,除了培育国家工程造林所需苗木外,将多余的闲置土地用来大量培育乡土绿化苗木,如香樟、银桦、直干桉、侧柏、冲天柏、栾树、桂花、海桐、玉兰、紫薇、贴梗海棠、茶花、梅花、栀子花、苏铁、大叶黄杨、腊梅、木芙蓉、合欢、青桐、苹果、朴树、国槐、油橄榄、慈竹、苦木、千枝柏、侧柏、腊梅、丝兰、迎春、金丝桃、月季、三角梅、金叶女贞、麦冬、夹竹桃、柳树、枫杨、六月雪、海桐、小叶女贞等[4]。选择交通便利、离城市较近、规模较大的个体户经营苗圃,对他们实行政策扶持,鼓励其以生产经营乡土绿化树种为主,与其签定产销合同等。
3.3加强管理
成立专门的管护队伍,把管护人的具体责任落实到片或地段上。根据不同区域植被的配置情况及生长状况制订出详细的管护方案,按照方案进行管护。对人为践踏、车辆辗压比较严重的地段,将种植的草坪改为灌木,从视觉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醒目的地方插上警示标牌,提醒人们保护绿色植物。对土壤板结地段进行中耕锄草,经常浇水施肥,做好雨季的排水工作,发现病虫害应及时防治。针对当前城市道路绿化种植密度普遍过大的情况,对迎宾大道、机场路、东延线地段合理调整群体结构,对同种植物之间,上木、下木之间由于密度过大引起的互相抑制、竞争,应及时移植、调整、重新配置。
3.4合理整形修剪
整形修剪关系到树木成型和美观问题,整形修剪后的树木对环境具有更为明显的装饰作用,它不仅可以提高行道树的成活率,促进其生长旺盛,也能提高其观赏价值,装点街景。按照“服从树木景观配置要求,遵循树木生长发育习性”的原则,乔木长大郁闭后,在秋季落叶后或春季萌芽前对其进行修剪抚育,以及根据植物的生长情况进行夏季修剪,根据灌木的生长情况常年进行修剪,从而达到植物造景的设计要求[5]。
3.5建立城市道路绿化档案及信息系统
实行动态管理与监测,为宏观决策、科学经营提供服务。对城市绿化建设中使用的外来树木、花卉等苗木要查验植物检疫证书或复检,严禁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的输入。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强化市民对城市绿化的认识,让广大市民自觉地保护城市绿地和树木。
一、广场东沟整治的必要性
济南以泉多而闻名,泉水是济南市的重要水源和旅游资源。整洁秀美的河道环境能充分体现泉水的价值。济南主城区的河流主要有广场东沟、广场西沟、兴济河、工商河等65条河道,均排入小清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济南市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河道整治的力度未能跟上社会经济的发展,现状河道断面窄,河内淤积严重,部分河道未砌护岸,不能满足河道防洪的要求,给防汛造成极大的压力,河流的景观功能、休闲娱乐功能、生态功能和运输功能等遭到严重影响]。河道整治势在必行,广场东沟是其中重要的整治河道之一。
广场东沟位于济南南部,北靠金鸡岭,东临西姑山。周边用地以高档居住社区与学院为主。由于该段河道位于济南市城区的上游,南北高差92米,现状坡度大,水流急,给下游城区的防洪设施造成极大的压力。另外,水质差、河道淤积、河道景观与周边不协调等问题突出。根据周边用地规划情况,未来河道周边人气将剧增,对河道的环境景观要求将会大大提高,河道生态治理迫在眉睫。
二、广场东沟整治设计思路
针对广场东沟存在的河道内垃圾、防洪、水质污染、挡墙危旧、生态差的问题,根据提出的广场东沟生态治理的目标,对防洪工程、景观工程等进行设计。
1、治理目标
对河道排污口实施截污,同时完善河道周边雨污水管网,确保雨污分流。
清除河道淤泥及垃圾等杂物,修砌护岸,打通瓶颈,确保行洪畅通和河道清洁。
建设古坊及拦水坝,确保行洪,保证河道下游城区安全。
引水补源,确保河道水景观。
沿河适当造景绿化,节点生态治理,打造沿河宜居环境带,带动周边的发展。
2、设计范围
本次研究范围南起金鸡岭,北至经十路,全长4.2公里。
3、设计原则
(1)依据济南市排水规划,改善广场东沟河道的环境质量,力求获得最大的社会、环境、经济效益。
(2)依据工程学、景观学、生态学多学科支持,进行河道环境的总体改造,建设滨水绿带,打造城市滨水景观带。
(3)景观方案顺应城市发展需求,并遵循“美观实用、经济合理、管理简单”的原则。
(4)河道景观工程与生态修复相结合,积极稳妥地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建立一种低能耗的河道水质管理模式。
4、设计内容
针对广场东沟现状情况及存在问题,主要考虑防洪工程、景观工程设计。
4.1防洪工程
广场东沟隶属西泺河河系,执行五十年一遇标准,入南圩子壕河口流量为137m3/s。根据《济南市城市防洪规划报告》(08年版),采用汇流计算的方法,计算广场东沟防洪数据,主要进行谷坊及拦水坝设计研究。
谷坊及拦水坝的作用:起到缓蓄、消峰、防洪的作用,有效地减轻山洪对下游城市的威胁;同时,洪水中挟带的泥砂在谷坊前沉积下来,水流从溢流口溢出后集中进行消能;由于降低了流速和冲刷能力,从而防止了沟底下切和沟壁坍塌,有效地减小了山洪的破坏力和含砂量。
4.2景观工程设计
广场东沟景观工程范围南起舜耕路桥北至经十路桥,全长780米,本段河道设计的主要内容为木栈道建设、河道绿化和局部节点设计三方面。
4.2.1木栈道设计
根据广场东沟现状,为给市民提供休闲的场所,设计考虑在马鞍山路至经十一路之间设置木栈道。木栈道上部使用50*50塑木龙骨支撑,高度为6cm。上铺5cm塑木板,下部为10cm水泥板结构。
4.2.2绿化设计
1、设计构思:增加河道内水生植物栽植,强化沿线节点、绿地的绿量,丰富季相景观。
(1)河道种植槽的水生植物栽植由丰富多样的乡土水生和湿地植物构成。
(2)沿线挡墙上栽植蔷薇以及迎春弱化河道的硬质感,单位入口等节点形成组团绿化,点植景石、景观树,形成视线焦点。
(3)滨河绿地保留现状乔木,局部补种,加大绿量。下方增加地被花卉,丰富季相景观。
2、绿化配植设计:
根据植物的色彩、尺度、质感、季相变化以及生态习性,乔、灌、草有机搭配,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创造舒适宜人的四时绿化景观。
挡墙处种植蔷薇、迎春,通过悬垂枝条弱化岸线;河道内可保持景观水位的位置,选用黄菖蒲、千屈菜、水葱、睡莲等形成滨水植物景观;河道内季节性区域,选择千屈菜、芦苇、红蓼等,同时保证旱雨两季的景观效果;沿线绿化以雪松、银杏等乔木为主体树种,种植银杏、红叶李、红枫、花石榴等植物,搭配大花金鸡菊、三七景天等宿根花卉形成滨水绿地景观[33]。
3、植物栽植原则:
(1)功能性原则:
根据不同的场地功能,在不影响建筑采光和通风的前提下,提供多层次的植物景观,满足视觉功能要求的同时,提供良好的遮荫效果。
(2)生态性原则:
根据不同树种的生态习性,合理搭配,将喜阳、耐旱树种栽植于高处,耐荫树种适当栽植于林下。
(3)艺术性原则:
栽植过程中把握"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原则,使植物景观富有情趣。
(4)施工中可根据实际购买情况及地物位置对苗木进行适当调整或避让[34]。
4.2.3电视台主入口节点设计
电视台沿河桥下停车场严重阻碍了河道行洪断面,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取消此处停车场,同时,为了满足济南电视台主入口的景观需求特改造为景观节点。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he promote of the society , the demand of the city to the river course environment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higher ,the stream banks not only achieve the basic function of the rivers, but also improve the river environment, to provide a kind and pleasant leisure space and ecological space for people, achiev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man and nature. Based on the design of ecological landscape bank,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different form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riverbank green-planting.
Keywords: ecological slope protection; greening form; city river
中图分类号: TU3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0 前言
在城市建设生态、景观、文化发展的需求下,生态河道的坡岸绿化形式向多元化发展,并不再是单一要满足功能上需求,如何使河道达到行洪排涝、堤岸改造、水系整治、水质保护,又达到亲水近水、回归自然的效果,就要运用不同形式营造生态坡岸绿化设计,使河道真正成为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1 生态河道坡岸绿化的形式
生态坡岸是指恢复河岸天然属性,其渗透性的自然河床与河岸基底,能够丰富河流地貌,达到充分保证河岸与河流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河调节功能,同时具有一定的抗洪强度。生态坡岸保持生物的多样性,即保持有效数量的动植物组群,保护各种类型及多种演替阶段的生态系统。营造一个健康的林草符合系统,有利于边坡生态正向演替,既能通过先锋植物发挥水土保持的生态护坡功能,还能使得绿化边坡长期生态系统的平衡,较快恢复河道天然景观。
1.1自然型坡岸绿化形式
自然型坡岸绿化形式即采用发达根系植物进行护坡,达到固土保沙,防止水土流失的效果,同时满足自然生态的需求。
1.2人工自然型坡岸绿化形式
人工自然型护岸绿化做法是在种植植被的同时,增加天然石材、木材护底的应用形式,如在坡脚设置各种种植包、采用石笼或木桩等护岸,斜坡种植植被,实行乔灌结合,固堤护岸。
1.3土工网植被坡岸形式
这种护坡方式主要利用活性植物并结合土工合成材料,在坡面构建一个具有自身生长能力的防护系统,通过植物的生长对边坡进行加固的一门新技术。将植物根系深入土中,形成稳定的空间网垫。
1.4水泥生态植基坡岸形式
采用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相组成具有一定强度的多孔性材料。固土物质包括适合于植被生长的土壤、肥料、有机质和由低碱性的水泥、河沙组成的胶结材料等。在植基土体物质之间,由稻草秸秆等多孔材料组成间隙,以方便植物提供充足的水分和空气。
2 生态河道坡岸绿化的优点和设计原则
改善水域生态环境,保持水土、美化环境,是确保生态坡岸的河道基本功能原则和宗旨,在城市河道治理中,生态护岸已被多项工程所需求和采纳,并在大力推广之中。
传统硬质型坡岸形式主要考虑的是河道的行洪、排涝、蓄水、航运等基本功能,因此坡面比较光滑、坚硬,护岸结构都相对简单,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在稳定河道、防洪排涝、防止水土流失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也给水域生态环境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原有的平衡关系被打破,水体的自净能力被削弱,各种水生植物也失去了一定的生存空间。硬质型的浆砌石和混凝土护岸固然也是一种景观,但它使河流景观明显附上了人工的烙印,丧失了自然色彩。
生态坡岸保留自然色彩同时,满足人们追求自然、渴望回归自然的愿望。它在强调安全性、稳定性、景观性的同时,兼顾生态性、自然性和亲水性的体现,其在治理水土污染、稳定坡岸、修复河道的生态环境;保护植物、提高生态系统生产力、改善空气的相对湿度、降低噪音、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作用。其主要设计原则为:
2.1满足河道功能和堤防的稳定要求,适当减少刚性结构,增加软环境,保护和恢复河流的自然形态,构建能透水、透气、生长植物的生态防护;
2.2形成生态化的旱涝调节系统和乡土生境,满足生态平衡要求,创造一个由大量乡土物种构成的景观基底,建立良性的河坡生态系统,由高大乔木、低矮灌木、花草、水草、动物盐滩地等组成河坡立体生态体系;
2.3进行水文分析,选用合适的植物,如乡土植物的应用,保持地域性的生态平衡,增加河道绿色,提高城市的绿地率,改善坡岸的栖息地质量,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2.4合理利用土壤、植被和其他自然资源,充分利用日光、自然通风和降水,发挥自然的自身能动性,建立和发展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体现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减少人工环境;
2.5坡岸结合河道地形,形成丰富变化的坡岸绿化,考虑亲水性要求,创造可游、可赏、可听、可感的空间环境;
3 生态河道坡岸形式在工程中的应用
在生态坡岸绿化的应用中这些生态护岸形式已被大量工程应用和实施,通过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其充分改善了水域生态环境,改进河道亲水性,使河道景观成为优美、亲切、宜人且富有活力的绿色生态环境。
哈拉沁沟河道工程是的重点工程,位于呼和浩特东北角东河地段,东起东河退绿后1.5公里处,南至京包铁路,西起呼哈铁路,北到110国道。河道长度3.65公里,河道行洪断面基本间距150米,分设两岸内外堤,河道中间设置3道拦河跌水,3道跌水池,池中设置了1座季节冰场,1座池花园,3座池中湿地。哈拉沁沟作为呼和浩特市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景观设计旨在用最经济的途径,创造充满生机的,现代生态与文化游憩地,达到为城市增绿,净化水体和营造小气候的目的。
通过结合地形地貌、地质条件、材料特点、种植特色等控制,合理运用生态坡岸进行景观生态建设,满足了人们的审美要求,给人们提供了舒适的休闲娱乐空间的水域环境、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的绿色竞争力。
首先,将景观生态学的思想融入到环境设计当中,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自然循环,构架城市生态走廊,以流畅几何线形,强化带状空间的纵深和扩展感; 其次, 运用自然型坡岸绿化处理方法,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体现具有当地特色的河道绿化景观。因为河床大部分时间是枯水季,所以在不影响河道功能的前提下,河床的植物种类选择呼和浩特乡土植物,采用萱草、沙地柏、绿景天等绿化景观构成铺成流畅的线型,体现出线型组合的韵律感。不同颜色的植物分割出的富有层次、韵律变化的护坡景观。苜蓿是多年生草本植物,似三叶草,耐干旱,耐冷热,产量高而质优,又能改良土壤,在护坡及河底种植紫苜蓿、黄苜蓿,交错种植,打造丰富的景观形态。
最后,在有限的空间内通过植物的生态种植最大限度的改善环境质量,充分尊重本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并与自然生态环境相结合,塑造出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景观,同时兼顾到区域本身内部的能量与生态循环,这是生态原则的本质体现。在植物选择上同时考虑交通与生态环境的密切联系,充分发挥植物自身的生态服务功能,降低粉尘与废气污染,形成良好的河道环境。
4 结束语
通过生态河道坡岸绿化形式的应用设计,把“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生态理念运用于城市河道建设,创建出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自然生态景观,将景观生态学的思想应用到河道坡岸绿化当中,模拟自然河道,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自然循环,构架城市生态走廊,实现人与自然的对话,将自然生态作为河道坡岸设计的首要元素, “尊重自然、恢复自然”的理念,使护坡工程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让人们感受生态美、艺术美,打造成一幅诗情画意的河道景观画卷。
参考文献:
[1] 邓卓智.生态护岸的一些做法.2003年全国城市水利学术研讨会论文汇集.
2] 季永兴,刘水芹等.城市河道整治中生态型护坡结构探讨.水土保持研究,2001.12.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671―7740(2009)07―0021―04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是现代城市建设的全新理念。随着济宁集团结构大城市时代的来临,从满足城市居民多样化需求,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出发,城区水利工程不仅具有泄洪排涝的基本作用,而且还承担着调节生态、美化环境的休闲功能。城区水利工程的休闲功能延伸将都市里的水利和园林中的都市融为一体,形成协调发展的局面。
一、认知生态旅游水利工程
生态旅游水利工程是基于水利工程的现有设施、空间、场地、生态环境、田园景观、自然资源、人文特点等各种有利资源,经过规划设计,进行有机融合,修复、扩建、提升、改造,使其赋有为城区居民提供休闲休息、观光旅游、亲水利验、认知水文化的新功能。城市生态旅游水利工程不仅可以防洪排涝,而且可以美化城市环境、亮化市容,兼具了防汛、生态、经济、休闲的多功能性。生态旅游水利工程既是城市水利工程与休闲旅游的有机结合,又是对水利工程功能的拓展和延伸。
城市规划区生态旅游水利工程的主要类型有:
1.开放式景观公园。通过对城市河道的整治,河堤硬化、边坡砌石、河水净化、空地绿化美化,为城市居民提供最实惠的开放式沿河休闲公园。
2.经营性水利公园。如济宁北湖旅游区等城市近郊的河湖、塘坝、水闸等水利工程,利用自身条件特点,进行多形式的开发。一是可以开发亲水戏水项目。如沙滩游泳戏水、拉网捕渔、垂钓放生、乘船划水等。二是可以开发休闲娱乐项目。利用河堤、坝顶、边坡、滩涂、空地等植花种草,建造绿荫堤、休闲林等。三是可开发农家乐、渔家乐、野外生存体验等项目。让近郊市民在此种花植草,浇水、施肥、拔草、剪枝、采揶、野外烹饪等活动,在亲身体验耕作生活的过程中,既可锻炼身体,又能享受大自然,亲历田园生活。四是可以发展地方特色餐饮业。可开设农家菜、全鱼馆、全藕宴、野菜馆等池塘特色餐饮。
3.水文化认知公园。一是可以建设小型水生物博物馆。利用坑塘或河道的天然水利资源,通过硬件设施改善生存条件,把不同地域多种鱼类或水草集中养殖,形成小型水生物博物馆,供游客观赏。二是对当地传统水故事、水文化的挖掘深化开发,成为现代城市新的旅游景观(如济宁古运河文化、大禹治水故事、水浒故事等)。三是可以通过建造既实用又新颖的不同类别的坝体、涵洞、泵站或不同材质的别具一格的桥梁(木质、铁质、石质、钢混等)及世界著名水利工程微缩景观等等,能让游客(特别是中小学生)了解水利工程历史、工程结构、工程作用及现代工程设计理念,现代化工程施工设备、施工手段,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等科学知识。
以上各种形式既可以独立成型,也可以相互兼容,形式不拘一格,灵活多样。
二、济宁市城市规划区水利工程概况
济宁城市规划区河道较多,水利工程完善,水资源丰富。城市外河水系,主要包括京杭运河(梁济运河)、哺河、泗河、辽河沟和南四湖,呈线性辐射。内河水系主要由老运河、越河、埠印⒏河、任城河和王母阁坑、小北湖等水系组成,在城区均匀环行分布。其中老运河全长约5 033米,越河全长2 800米,埠尤长3 670米,府河全长6 800米,任城河全长约550米,城市河道总长达22.93公里。城区水系影响着济宁的方方面面,为城市经济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也创造了济宁地方特色的古老运河文化。“江北小苏州”、“运河之都”的美名成为济宁水乡的写照,也是济宁人引以自豪的城市特色。
从20世纪80年代末起,随着工业发展和城市人口的迅速膨胀,人口密度过大、植被覆盖率过低、生态失衡、环境堪忧,已是城市建设中再也不能回避的问题。我市城市规划区河道工程老化、滩涂水土流失严重,河槽多年淤积,泄洪防汛能力大幅下降。城市污水排放量迅速增长,市区老运河、越河、哺河、小埠铀奶鹾拥朗艿搅瞬煌程度的污染。鱼虾绝迹了,河道逐渐变成了臭水沟,两岸居民深受其苦,沿河商业大受影响,城市风采因之逊色。河道内水量较少、水系改造对水量需求大;部分断面为直坡式,亲水差;河道两侧城市用地与河道关系亲密度不够;亲水景观及特色景观不足;水利、市政设施及排水系统不完善阻碍水系改造。总之,济宁城区内河水系现状不甚理想,难以形成独特、连绵的景观,与济宁定位旅游城市的建设极不协调。
三、生态旅游水利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自古以来,人们逐水而居、傍水而聚,繁衍生息。
20世纪90年代后,济宁市逐步加强了河道管理,加大了对河道治理工程的投入,但是多为零星、局部整治,未能进行全面综合治理。我市水环境资源得天独厚,运河文化优势极为突出。一个城市,有了水就有了绿色和宁静,城市经济就有活力,居民生活就能安逸,城市形象充满魅力,城市文化感染灵性。
亲水休闲工程建设势在必行。其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1.历史底蕴和资源优势
济宁城区古运河旧称运粮河,西起京杭大运河迤逦南流,经顺河门入南四湖,流经市区6.44公里。运粮河地处运河中游,为南北枢纽,漕运的发展,使济宁在明代永乐年间成为“运河之都”。济宁有河港密布的水乡特点,城西有京杭大运河穿越,城东有哺河迂回,南有烟波浩淼的微山湖,二河抱城,一湖拥簇,所以济宁地名许多与运河的桥梁、涵闸、码头、河埠有关。有太和桥、夏桥、大石桥、南门桥、草桥、济安桥、济阳桥、东门里汉石桥、竹竿巷附近的南汉石桥等。济宁自古有四爻、八景、三塔、七寺、十八阁、七十二衙门之称,城区内文物、名胜多不胜数,分布于城关各处。济宁是运河繁盛时的商业大都市,皮毛业、酱园业、竹器业、陶瓷业、北果业、茶叶业、粮食业、国药业、绸布业等不断发展,使得城区不断发展。清道光年间,城内新增街衢62条,城外新增140条。
运河之畔的济宁,旧有雄州之誉,不惟李白,杜甫、苏轼、司马光、朱熹等文人墨客都在此处挥洒文思才情。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政治家和文学家的林则徐也在运河之都留下了政绩文名。文人墨客给济宁古城留下了许多名人古迹,如城隍庙街、皇经阁街、天仙阁街、渔山书院街、鼓楼街、皇棚湾街等。龙行胡同,就是因为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于运河坝口处登岸经过这里而得名。
正因为古时济宁运河一带的水景盛世,口岸多、桥梁多、街道多、坝口多,所以济宁城区的口岸也多。如阜桥口、草桥口、坝口、二坝口、柳巷口、学门口、石门口、龙门口、申家口、戴家口、驴市口等,足有20多个。
从济宁人饮食结构、生活习惯、桥头口岸、大街小巷、商业经济、历史文化等无不与水亲密联系着,因此,济宁是水的世界,与水有着不解的渊源。
2.城市生活的需要。随着城市的发展,如今的济宁市人口已经达到60万人,人口密度加大,生活空间越来越小,居民对亲近自然、参与休闲的需求与日俱增。
3.城市生态的需要。城市规划区生态旅游水利工程可使传统的“城中花园”改为“花园中的城市”。在保持和改善生态平衡、净化空气、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改善社区生活环境、调节身心健康、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促进了人们有意识地开发水利工程的其他休闲功能。绿化后的城市规划区生态旅游水利工程的生态价值远远高于其自身的经济价值,据《北京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应研究》表明,1公顷绿地在夏季可从环境中吸收81.8兆焦耳的热量,相当于189台空调机全天工作的制冷效果。京城17 242公顷绿地每年通过蒸腾作用可释放4.39亿吨水分,吸收107.396亿焦耳的热量。同时,对于近几年的“非典”、高致病禽流感、甲型H1N1猪流感病毒等诸多传染性疾病,城市近郊的水利工程及附属绿化带可形成天然隔离带而大大降低了其传播速度。
4.建设条件、建设时机成熟。合理开发、利用水利工程及对近郊水利、农林、渔业、运河文化、地方风俗等各项资源全面整合,可刺激人们对高质量健康旅游消费品的消费,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方面的支出大大增加。而生态旅游水利工程正是市民亲近自然和休闲娱乐的重要载体。据分析,城市规划区居民收入的提高促进了郊游观光业的迸发,有着不可遏制的爆发力。据调查我市市民一日游愿意承担100元以下的人占40%,愿意承担100元~200元者占25%,200元~300元者占9%,城区或城市近郊旅游是我市大部分居民的消费方式,开发生态旅游水利工程正好可以满足市民这一需求。
四、重塑“运河之都”、打造“江北”水城的设想与建议
1.实施城市规划区河湖水系综合改造工程。2005年,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济宁市城区河湖水系综合整治规划》和《济宁市老运河(城区段)改造规划》。依据规划,制定了《济宁市城区河湖水系综合改造实施计划》,对老运河、埠印⒏河、越河、任城河等五条内河河道进行整治,实施清淤、堤改、拆迁、绿化、造景、建桥、截污、整修、公共设施工程等九大工程,全面改变城区河湖水系面貌。
2.实施引水进城工程。为保证内河水系的循环,结合水系现状,可实施济北引水和运河引水两个引水方案。(1)济北引水。济北近期引水方案是在327国道上建桥涵(或铺设管道),由橡胶坝控制济北引水,使引水以每秒0.2立方米的流量沿府河自北向南流,至秦庄市场北与埠咏唤哟Ψ至,一部分向西顺埠尤肜显撕,另外一部分顺府河向南。在府河支流入老运河解放桥处建橡胶坝(不影响汛期泄洪),控制水位,使河水沿府河经市区继续南下入老运河。在老运河济安台扬水站建节制闸,由埠釉诨嵬ㄇ帕魅肜显撕拥乃流分为两路,一路向东流经市区,转向南排入南四湖,另一路向西流入越河,沿越河流经市区至解放桥处入老运河,南下入湖。由越河向西的水在原糖果食品厂北流入王母阁湖,再向东顺任城河流入老运河,与老运河及越河来水相汇合,沿老运河排入南四湖。(2)运河引水。从京杭大运河河口引水,沿老运河向东流,在济安台扬水站水分为两路,一路进入越河,一路沿老运河向东。在会通桥处,水分为两路,一路向北流入埠,一路向东流入老运河。埠铀向东流入府河向南流入老运河,越河水向东流入老运河,向南流入南四湖。
3.打造环状游线独特景观。随着新规划的实施,济宁城区独特水景观将有望成为济宁旅游的一大亮点。济宁城区内河水系旅游将形成老运河的历史文化游线,埠拥亩际蟹绻庥蜗,哺河的娱乐休闲游线,越河的生活休闲游线四条各具特色的游线。越河、埠印⒏河形成环状游线。整个内河游线形成“一环套一环”的格局。
规划旅游线路突出了济宁水文化,展现水乡特色。根据线路的特点分为回归自然游、展望未来游、娱乐休闲游、自然休闲游和都市景观游五条特色旅游线。不久,济宁城区特有的历史人文古迹,加之连贯流通的滨水景观和滨水开放空间体系,将成为济宁旅游新形象的一大亮点。
五、工程与措施
(一)实施河道景观工程
1.桥梁景观工程。在河湖水系工程中,桥梁工程是重点工程,规划将桥梁景观打造为济宁水系改造的亮点,“塑造特色桥文化,打造百桥精品”,以桥文化为主题,保留现有质量好的桥梁50座,整修改造桥梁29座,重点改造桥梁6座,另根据总体规划道路网新增桥梁15座,届时共有桥梁100座,形成既有古典风格,也有现代风格,浓缩全国各地造型别致的桥梁建筑风格,建设各具特色的景观桥梁。2006年将对古运河济安桥至老洋桥段桥梁进行装修、翻建、新建,其中新建桥梁4座,翻建桥梁4座,装饰装修桥梁7座。经公开招标,从国内外12家设计单位的设计方案中最终确定了15座桥梁的建设方案。目前,草桥、胜利桥、解放桥已拆除完毕,正在进行基础施工,年底将基本完成建设改造任务,形成既风格和谐、形成系列,又造型各异、自成景点的古运河桥梁景观带。
2.河岸整治改造工程。对古运河沿岸进行综合改造,放低护坡,取消二滩三滩,沿河建设宽3~6米距水面20~30公分处的亲水步道,设置错落有致的亲水平台,使人与水相亲、相近。目前,古运河南岸胜利桥至济安桥段河岸护坡、南门桥至济安桥河北岸、越河中西段河岸整治改造工程已经全面开工建设,年底全面竣工,形成景观。
3.滨河建筑景观工程。鲁兴公司筹资建设独具特色、古色古香的苏州苑滨河仿古建筑,形成类秦淮河景观。华园公司筹资建设地下两层滨河仿古商业建筑。盛泰公司筹资建设沿河两层仿古商业建筑及地下运河博物馆。九巨龙公司出资沿河建设6处船型商业建筑。
4.运河文化景观工程。实施沿河雕塑小品及广场绿化等工程,形成沿河景观文化休闲带,筹建运河之都―运河文化博物馆。
5.沿河灯光、音响工程。滨河步道、沿河广场、桥梁等将设置灯光音响设施,力求形成独特的河岸特色景观。
6.延伸工程。2007年将对古运河老洋桥以南至石佛、济安桥以西至京杭运河沿线进行改造,整治河岸、改造沿线桥梁、疏通河道,继续深化越河沿河景观工程建设。
7.其他中小河道景观改造工程:小府河上游河道治理和越河东段等河道的挡墙维修、护坡、绿化及市区河道贯通等工程。哺河城区段两岸植树绿化和景观绿化工程,形成滨河公园。抓住汛期有利时期,对市区老运河、小埠印⑿「河、越河等河道实施“换水”工程,使河水变清变活。
(二)湿地水景工程
济宁拟投资4.2亿元建设20平方公里的梁济运河入湖口湿地公园,同时新建运河广场(老运河河弯段)、古运河(南门桥―济安桥)两岸绿化、北湖度假区、廖沟河公园(高新区廖沟河两岸)、王母阁公园、李营湿地公园(三号井采煤塌陷区)。完善已建成的埠庸园、哺河风景带、快活林绿地、中心闸绿地、府河绿地、秦庄绿地等沿河绿地公园,目前这几处公园升级改造工程已拉开序幕。老运河景观改造工程已完成施工及石材的招标。
利用城区运河广场、越河滨河公园和快活林西延二期工程、老洋桥河西绿地、廖沟河滨河公园等公共绿地建设。启动北湖风景区起步区绿化,加快王母阁公园建设步伐。
不过,生态旅游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各个环节的多个要素协调入手,对全过程、全方位有重点的控制。在生态旅游水利工程建设中应注意解决项目决策的前瞻性、优化设计方案、择优选标、强化监督、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管理队伍等多方面的问题。
随着济宁生态旅游水利工程的全面实施,届时,济宁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5.5%,人均绿地面积达9.5平方米,市区空气质量优于国家二级标准的天数达到284天。未来的济宁市将成为水文化的代表性城市。
参考文献:
[1]王广兵.科学发展观与都市农业[D].山东省第一届农业科技学术论文,山东省农业厅,2005.
[2]王广兵,刘心宇,刘凤菊.浅谈休闲水体工程对生态济宁建设的作用[D].“节能环保・生态济宁”重点学术研讨论文,济宁市科学技术协会,2009.
[3]郝明雷,张宝珠.园林城市渐露芳容[N].济宁日报,2004-01-31(01).
生态型河道是相对贴近自然,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水利工程。生态型河道以安全、可靠、经济为基础和前提,以满足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多功能开发为目标,逐步形成陆域草木丰茂、生物多样、自然水体鲜活流动、水质改善、具有多样水生物物种互相依存形成系统并能达到自我净化、自我修复能力的水利工程,其本身就是一个景观。
1建设生态型河道的要求和特征
1.1要求
生态型河道是符合防洪除涝安全要求的除害兴利工程。作为工程,安全始终是第1位的。生态型河道建设并不是要求我们刻意地追求某种形式,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也不是一概地排斥硬质工程,而是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开展河道整治,在确保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力求形成河道形态的简洁朴素、自然通畅、水质改善、水体调活的局面。
1.2特征
(1)生态型河道应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生态型河道是亲水型的,在体现以人为本的同时,更加注重和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样可以避免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盲目性和投资的随意性,特别是避免水利工程园林化的倾向。
(2)体现生物多样性和本地化。事实上,水利工程的建设本身是对自然原生态的一种破坏,只是在整体上权衡利弊得失时这种破坏利大于弊而值得干。生态也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动态平衡的。因此,建设生态型河道时必须极大地关注恢复或重建陆域和水体的生物多样性形态,尽可能地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硬质工程。河岸选择栽种的树种、草种尽可能用本地、土生土长、成活率高、便于管理的,即便是杂树杂草也不要紧。由此来充分体现河道整治的生态理念。
(3)生态型河道的整治应该是渐进式的。无论生物多样性的重建,还是自我净化、自我修复能力的恢复,在河道整治中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如果不注重生态而快速地实施环境水利工程,往往会导致自然环境的不和谐。
2生态型河道建设的必然性
生态型河道建设,是水利建设发展到一种相对比较高级的形态的必然结果。水利建设发展历来是与农业生产发展密不可分,并为之服务。我国的农业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从低级的吃饭农业发展到温饱农业;由温饱型向综合发展的小康式的农业,又发展到种源、生态、装备的现代化农业。水利也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从单纯为农业特别是粮棉生产服务的温饱型农田水利,发展到为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服务的“小康型”农村水利,又发展到综合型的农村水利。每个发展阶段对水利建设与河道整治的目标和方式也是不一样的。
20世纪的80年代以前,我们注重的是水利工程建设,而很少考虑水利工程与自然的协调,由于思维定势的作用,整治河道的方式似乎已经定格成为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河道整治有了新的发展,但随之而来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追求豪华洋派,硬质工程比比皆是,投资规模日益庞大,河道整治出现了新的“硬伤”。于是,生态型河道建设成为社会关注的新问题。21世纪初我国提出了水利要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资源型水利的河道,应当是生态的。生态型河道建设更多的强调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在水利建设中对河道整治做到江河不能断流,堤防不决口,河床不抬高,水质不恶化。注重生态河流具有自我修复能力。
生态型河道建设,是现代社会人类渴望回归自然、渴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迫切要求,是当前水景观建设的最简单直接、自然生动的客观反映,生态型河道本身就是一种景观。水景观建设是与城市的现代化相联系且密不可分的,是城乡一体化水利建设中体现水环境的重要方面。现代城市概念不再以高楼林立、交通便捷、经济发达、商业繁荣为唯一指标,应当体现生态、人文、活力。水是一座城市的历史,是生命之源,是资源、是财富、是生机、是文化、是景观,是城市文化底蕴和文明素质的象征。从一定意义上说,建设生态型河道,就是在建设体现人文关怀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城市和农村。3生态型河道建设涉及问题
建设生态型河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重视规划,确定目标,科学论证,合理选项,规范管理,组织开展生态型河道建设,发挥整体效益。为此,在编制规划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处理好整体与局部、长远与当前、安全与景观、需要与可能的关系。
3.1河道综合整治涉及的问题
一是在指导思想上要确立综合治理的观念。包括河道本身的疏浚,实现通畅;在安全基础上的陆域部分的绿化;水体的治污、调活、净化;污染源的截流、纳管和集中处理。最终实现标本兼治,使清水长流,永续利用。二是治理的过程中要注意反对形式主义,防止片面强调景观而导致水利工程园林化。即使是十分必要的景观建设,也要在设计中尽可能减少小品,减少污染物,减少硬质工程。要十分强调规划控制,在河道工程范围内的绿化和景观建设,也不一定都要一步到位,可以在主体工程完成之后,留出绿地和大片空间,以后通过非水利的途径再去营造景观。三是要处理好点与面、段与线的关系,可以一次确定目标,分阶段组织实施。四是建设程序规范化问题。当前特别要注重贯彻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实行政府采购,对工程决算的审价和对建设的审计。项目建成投入运行后,要经过考验,实行建设效益后评估。对上述这些问题都要综合考虑,以扎实推进生态型河道的建设。
3.2管理中的问题
生态型河道的管理更是以前未遇到过的新课题,需要认真研究和处理好以下问题:一是管理体制和机制问题。按照统一管理与分级负责的原则,落实分级负责的责任制;在管理过程中,探索管养分离的新机制,制定市场准入的规划和管养定额标准,逐步实行养护的社会化、市场化。二是落实管理的经费。任何管理都需要人和物的投入,管理也必须要有成本。管理的投入要根据工程的性质和管理责任权限,由公共财政投入和社会性投入配套组成。三是提高管理的技术含量和科学调度水平。四是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
3.3投入问题
一是公共财政投入。它只能用于社会性、公益性、基础设施性的建设。因此,生态型河道建设的投入,不可能指望全部由公共财政投入来解决,只能是根据工程性质和分级负担原则,实行综合性配套性多元性投入。按照补、扶持性、引导性的原则,予以适当投入,以推进生态型河道建设。二是社会配套投入。这种投入是带有公益性意义的,是自愿的。三是受益者投入。按照谁受益谁投入的原则,由受益的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开发商、农业企业或者其他受益的企业和个人按照受益比例分摊投入。
4参考文献
[1]彭历.城镇河道生态化建设初探[J].山西建筑,2008(30):349-350.
[2]牛松杰.生态景观河道建设新思路[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08(8):25,29.
1河道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1.1河道概况
1.1.1河道现状。荒地排河开挖于1970年,位于独流减河以北,起自石化泵站(乙烯泵站),沿独流减河左堤北侧,经大港发电厂,穿津歧公路,在大港发电厂循环河北侧,东至挡潮闸入海,全长16.7 km,负责独流减河以北、北环路及上高路以南、八米河以东、海滨大道以西范围内的排水。排水范围内主要有天津石化公司、100万t乙烯、油建公司、大港发电厂、新泉海水淡化公司、古林街、石化园区、开发区、生活区、港东新城,正在建设的南港轻纺园,排水面积61.39 km2。
1.1.2水利设施情况。现有六米河、十米河、城排明渠、板桥河4条河道汇入荒地排河;沿河座落石化泵站(16 m3/s)、大乙烯排水泵站(13.8 m3/s)、十米河泵站(16 m3/s)、城排泵站(6 m3/s),4座泵站的排水能力为51.8 m3/s。wWW.133229.Com南港轻纺园的雨水、污水的排水规划正在编制,如果不开辟新的入海河道,其雨水、污水只能入荒地排河。
1.1.3历年治理情况。荒地排河从开挖至今,对解决该区域的排水问题发挥了很大作用。近几年来,虽然先后建设了大港发电厂节制闸、海口挡潮闸,并对险堤段和入海口淤积进行了治理,但河道治理与大港经济社会的发展相比仍较为滞后。
1.2存在的问题
1.2.1设计断面小,排水标准低。原河道负责排除荒地、农田的积水,排水采取自流形式,设计标准低,排水时间长[1-2]。
1.2.2地权与河道管理分置,年久失修。该河上段占地属津南区,由三角地指挥部管理,长3.3 km;中段占地属大港管理,长6.47 km;下段占地属塘沽,由盐场管理,长5.43 km。由于种种原因,3个行政区没有对河道实施有效管理,造成堤防及沿河水利设施破烂不堪。
1.2.3淤积严重,排水不畅。由于水土流失和海潮挟带泥沙沉积的影响,河道的淤积深度在1.5~2.5 m之间;另外,汛期多发位时,河道水位被潮水顶托持高不下,水位抬高,雨水不但不能入海,反而会造成漫溢,淹泡临河低洼的区域。
1.2.4排水面积加大,增加了排水压力。由于沿河企业、园区、城区的快速建设,使地面截留、渗漏减少,而企业的外排水标准高,导致排水量大幅增加[3-4]。
2治理的必要性、目标及规模
2.1治理的必要性
2.1.1城区排水的需要。天津石化100万t乙烯、南港轻纺园、陆港橡胶等一批大项目相继落户大港,东部城区建设正在加速,原先的农田、荒地、坑塘,正在快速转变为工业园区和现代化城市。由于用地性质改变,排水标准也应相应提高。初步测算,荒地排河的流量达到70 m3/s时,才能满足排水要求,而现状荒地排河的最大排水能力只有10 m3/s,远远满足不了城区发展对排水的要求。大港城区附近另一条入海河道是独流减河。独流减河全长68 km,是大清河主要入海河道,担负着保卫天津市区防洪安全、渲泄大清河洪水入海的重要任务,大港段河道还担负着引黄济津和南水北调的引水任务,排水压力比较大。
根据有关规定和河道上下游的实际情况,大港城区及企业的雨水不能向独流减河排水。一是独流减河水质要求。根据天津市人民政府津政函[2008]9号《关于对海河流域天津市水功能区划的批复》的要求,万家码头至十里横河段日常期间2010年应达到ⅴ类水水质目标(饮用水输水期间2010年应达到ⅲ类水水质目标),十里横河至南北腰闸段2010年应达ⅴ类水水质目标。由于各单位排水不能保证达到ⅲ类或ⅴ类水质要求,因此向独流减河排水不符合天津市水功能区划的要求。同时,该段河道是引黄济津和南水北调的重要引水河道,一旦入独流减河的水质影响引水水质,不但影响市区居民的引水安全,而且将产生极其不好的政治影响。二是独流减河汛期行洪要求。独流减河负责大清河水系的泄洪,遇有上游洪水经独流减河泄洪时,设在独流减河左堤的口门必须封堵,避免发生险情,以确保天津市区安全。三是对沿河企业单位的影响:①对大港油田和北京地下储气库的影响。自大港电厂南北腰闸建成后,为保证大港电厂安全生产(水位要求、水中无杂物),除上游洪水下泄外,北腰闸不允许开启。因此,排入独流减河的水无法入海,只能囤积在河道内,抬高河道水位,造成漫滩现象,直接影响大港油田油井和北京地下储气库的正常生产。②对大港发电厂的影响。由于大港发电厂机组按海水冷却设计,冷却水中若有大量的污水对机组的腐蚀非常严重,不利于机组设备的正常运行。③对沿河生产单位的影响。沿河自然养殖户较多,苇地鱼池数千公顷,若排水造成污染,养殖户索赔损失,引起群众上访事件,引发社会不稳定。因此,荒地排河成为大港城区雨水排外的唯一河道,具有保证城区排水安全的重要意义。
2.1.2水环境治理的需要。当前,滨海新区快速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而荒地排河做为城区外围唯一的入海河道,河道的水环境与城市发展不协调。因此,必须对荒地排河进行综合治理。
2.2治理目标
完善设施,提高功能,确保区域排水安全;推进水环境治理,创造良好的水生态环境,实现人水和谐[5]。
2.3治理规模
2.3.1工程任务。全面治理荒地排河石化泵站(大乙烯泵站)至入海口16.7 km河道。
2.3.2治理规模。根据企业排沥标准及各排水口入河流量,兼顾长远发展,进行分段设计:①十米河以上段工程治理规模:石化泵站排水流量16 m3/s,乙烯泵站排水流量13.8 m3/s,河道排水流量按30 m3/s考虑。②十米河至板桥河段工程治理规模:十米河以上排水流量30 m3/s,十米河泵站排水流量16 m3/s(正常运行12 m3/s),城排泵站排水流量6 m3/s,该段排水流量按50 m3/s考虑。③t型河口至挡潮闸段工程治理规模:t型河口以上河段排水流量50 m3/s,板桥河汇入排水流量20 m3/s,该段排水流量按70 m3/s考虑。
3工程实施方案
3.1设计依据
工程等级和排沥标准参照《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荒地排河治理工程按ⅳ等工程进行治理。遵循的主要规范、标准及文件有:《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天津市大港区河道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建议书》。基本资料来源是2008年12月实测带状地形图和纵横断面图地面附着物调查成果。
3.2河道纵向布置
(1)石化泵站(乙烯泵站)至电厂铁路涵洞(0+000~6+820)段:按现状河道的走向进行布置。
(2)铁路涵洞至板桥河(6+820~8+450)段:按新挖河道进行考虑。
(3)t型河口至挡潮闸(8+450~15+200)段:按现状河道的走向进行布置。
(4)挡潮闸以下2 km段:按现状河道走向进行布置。
3.3横断面设计
(1)石化泵站至城排泵站(0+000~3+800):长3 800 m,按规划部门的要求,河道南侧预留10 m宽用地,北侧预留60 m宽用地,采用矩形断面,河道上口宽45 m,占地宽55 m。
(2)城排泵站至电厂铁路涵洞(3+800~6+820):长3 020 m,该段地形较为宽阔,采用宽浅式断面,河道上口宽80 m,占地宽110 m。
(3)电厂铁路涵洞至板桥河(6+820~8+450):长1 630 m,南侧为电厂住宅楼,北侧是建国村住宅区,建议采用矩形断面,河道上口宽60 m,占地宽80 m。
(4)t型河口至油田桁架(8+450~9+770):长1 320 m,河道向西侧扩挖,采用宽浅式断面,河道上口宽75 m,占地宽100 m。
(5)油田桁架至挡潮闸(9+770~15+200):长5 530 m,河道向北侧扩挖,采用宽浅式断面,河道上口宽95 m,占地宽110 m。
(6)挡潮闸到入海口(15+200~17+200):长2 000 m,以清淤疏浚为主。
3.4建筑物改造
沿途建筑物改造17处,其中:铁路方涵5处,需扩建3处,改建为桥1处,拆除1处;扩建节制闸2处;扩建导虹1处;左右堤需新建闸涵7处;新建交通桥1处、桁架1处。
3.5管道切改
需要切改管道19处、89条。其中沿河管道20条,跨越河道管道64条,穿越河道管道 5条。
3.6工程占地
工程共计占地140.08 hm2,其中利用原河道37.96 hm2,新增占地102.12 hm2。石化泵站至城排泵站共占地2.75 hm2,新增乙烯项目部0.21 hm2,新增津南区1.29 hm2;城排泵站至电厂铁路涵洞共占地18.15 hm2,新增津南区11.55 hm2;电厂铁路涵洞至板桥河共占地33.22 hm2,新增大港24.16 hm2;t型河口至油田桁架共占地13.04 hm2,新增占地13.04 hm2,古林街上古林村、建国村12.19 hm2,大港电厂0.85 hm2;油田桁架至挡潮闸共占地13.19 hm2,新增建国村9.23 hm2;挡潮闸至入海口共占地59.73 hm2,新增塘沽42.64 hm2。
3.7工程投资估算
3.7.1主要工程量。河道治理:清淤土方92.47万m3,挖土方78.96万m3,浆砌石21.46万m3,砼1.08万m3,复堤土方65.04万m3。建筑物改造:沿途建筑物共17处,其中:铁路方涵5处,需扩建3处,改建为桥1处,拆除1处;扩建节制闸2处;扩建导虹1处;左右堤需新建闸涵7处;新建交通桥1处、桁架1处。管道切改19处、89条。
3.7.2投资估算。工程总投资约6.08亿元,其中,河道扩挖、堤防加固1.35亿元,建筑物改造0.47亿元,管道切改0.44亿元,地上物赔偿0.11亿元,工程占地2.95亿元(新增占地1 02.12 hm2),绿化、景观0.32亿元,临时工程0.15亿元,独立费用0.29亿元(设计费0.04亿,建设管理费0.05亿,预备费0.20亿)。
3.7.3工程治理计划。分2期实施:一期工程投资4.85亿元,主要实施河道清淤、扩挖、筑堤,管线切改,建筑物改造,土地占用赔偿。二期工程投资1.23亿元,主要实施堤防护砌、绿化及景观建设。
3.8实施计划及投资匹配
按照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根据区域内各单位排水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进行资金分配筹集,按排水面积计算,各单位需投入的资金情况在工程实施前另行计算统计。
4效益与管理
4.1效益
荒地排河治理工程实施后,可以带来多方面的效益,主要有以下几点:为各大企业的排水提供可靠的保障;完善原排水系统的功能,有效提高排水能力,最大程度减少洪涝灾害带来的损失;保持生活生产的正常秩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打造宜居的城市水生态环境,达到绿化、美化、环保的目的,实现人水和谐。
4.2工程管理
治理工程完工后,由大港水务局按照《天津市河道管理条例》的规定统一管理,并做好日常维护,以保持河道的设计排水能力;依法行政,严格控制排水口门,确保排水安全。
参考文献
[1] 周兵.试论淮河流域污染治理的对策及其改进[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7(5):194-195.
Abstract: Linyi Yihe-River Revetment in sightseeing riverbanks is a very important part of Yihe ecological landscape riverbanks construction, which servers as protections to riverbanks solidness, floodplain and levee foundation, andembankment safety. Under the precondition of flood control, through varied eco-engineering methods such as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s, city afforestation and aquatic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we built a people-oriented urban eco-environment, which combines river-floodplain-road-embankment-scenery management and leads to comprehensive social function.
Keywords: revetment in sightseeing riverbanksrevetment type.landscape benefit
中图分类号:TB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引言
临沂城滨河大道二期景观护岸工程位于沂河临沂城区段,左右岸自刘家道口至北外环,岸线总长度40.74km。其中:沂河左岸:刘家道口~南大桥岸线长度8.77km,南大桥~北大桥岸线长度8.88km,北大桥~北外环岸线长度6.92km;沂河右岸:刘家道口~南大桥岸线长度9.40km,北大桥~北外环岸线长度6.77km。
在本期实施段范围内已建拦河建筑物有:刘家道口拦河枢纽,位于沂河干流刘家道口处,设计正常挡水位为60.00m;小埠东橡胶坝,位于沂河干流小埠东处,正常挡水位为65.50m;桃园橡胶坝位于沂河干流沂河北大桥下100m处,正常挡水位为69.00m。
工程设计原则
在河道治理工程中,通过筑堤、固岸、清淤、建坝等手段,实现河道行洪除涝、取水利用、交通航运之目的,是河道治理的一般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工程的推进,人们对河道的整治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通过整治,不仅要实现河道的基本功能,更重要的是改善河道环境,为人们提供一个亲切怡人的休闲空间和绿化生态空间,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同时,要考虑河道生物的多样性,尽量保持河道的自然特征及水流的多样化,这样既有利于保护河道水环境,又有利于提高河流自净能力,保证水生动植物的繁衍生息。
近年来,临沂市在城市河段的河道治理中,以梯级拦河坝、滨河大道、生态型护岸和沿河生态景观绿化工程建设为切入点,以建设“水清、流畅、岸固、滩绿、景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景观型河道为目标,形成了一整套河道建设新思路。经过一系列河道生态景观工程建设,恢复、改善了河道生态环境,大大提升了沿河岸带市区的综合功能和品位,获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沂河景观护岸工程是沂河生态景观河道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保证河道岸坡稳固、滩地和堤基稳定以及堤防安全为目的,在确保河道防洪安全的前提下,通过工程措施与城市绿化建设、水环境建设等生态措施相结合,构筑以人为本的城市生态环境,达到水、滩、路、堤、景综合治理,体现综合的社会功能。
岸线布置
一是考虑河势变化,充分保证河岸滩地稳定,确保防洪堤安全。
二是考虑同滩地景观设计相结合,达到水、滩、路、堤、景综合治理,体现综合的治理效果和功能。
三是基本沿现状岸线布置,使设计岸线基本上与现状岸线相结合,不强求对现状岸线裁弯取直,使其保持原自然曲线美。在体现自然曲线的同时,为减少土方工程量,尽量保持土方切补平衡。
四是滩地宽度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为50~500m左右不等,原则上维持现状宽度不进行切滩,对于滩地较窄和无滩河段,利用河床取土进行人工造滩,宽度不小于50m。
工程设计
刘家道口~北外环路护岸的护砌型式,根据临沂市 “滨河大道二期景观工程设计”, 方案结构上根据工程设计原则做适当调整,确定护岸岸线及护岸型式。
4.1 护岸设计顶高程的确定
滩地护岸顶高程根据沂河分段的正常挡水位确定。刘家道口~小埠东橡胶坝段正常挡水位为60.0m,护岸设计顶高程为60.5m,小埠东~桃园橡胶坝正常挡水位为65.5m,护岸设计顶高程为66.0m,桃园橡胶坝~北外环段正常挡水位为69.0m,护岸设计顶高程为69.50m,其中左岸0+000~0+300考虑现状滩地情况,护岸设计顶高程为71.00m。
4.2 护岸型式
护岸做法:为了突出河流的自然特性,对局部河岸断面型式进行亲水处理,设置亲水平台和台阶,使得游人更能接近河岸甚至与河流互相交融,成为一体。
景观护岸主要采用下列型式:
浆砌石与植物结合式护岸:在河面较宽阔处河段,水流流速较小,采用浆砌石与植物结合式护岸。下半段1:2浆砌块石斜坡,上半段1:4斜坡绿化带。基础为800×2000mm浆砌块乱石基础,浆砌块石斜坡自上而下依次为浆砌块石厚300mm,碎石垫层厚100mm,粒径20~40mm,土工布反滤层(200g/m2)。斜坡绿化带迎水面与浆砌石护坡连接处设500×600的浆砌块乱石基础,且顶部浆砌150×600mm的花岗岩剁斧石。斜坡绿化带自上而下依次为绿化植被(杞柳),回填种植土厚500mm,斜坡绿化带与滩地连接处设500×600mm的浆砌块乱石基础,且顶部浆砌150×600mm的花岗岩剁斧石。
景观奇石护岸:在景观规划的奇石园段,采用景观奇石护岸。下部采用重力式浆砌石挡土墙,上部采用奇石防护,使整个护岸生动活泼起来,达到与景观的完美结合。
生态干砌石式护岸:在支流河口河面较宽阔处河段,采用生态干砌石护岸,1:2干砌块石斜坡。基础为800×1500mm浆砌块乱石基础,干砌块石斜坡自上而下依次为干砌块石厚300mm(重量不小于50Kg),碎石垫层厚100mm,粒径20~40mm,土工布反滤层(200g/m2)。斜坡与滩地连接处设500×600mm的浆砌块乱石基础,且顶部浆砌150×600mm的花岗岩剁斧石。干砌石缝间插杞柳,种植范围为正常挡水位以上。
生态宾格网式护岸:在人迹较少,水面宽阔,水深较浅处,采用生态宾格网护岸。1:2格宾网块乱石斜坡,基础为800×2000mm格宾网块乱石基础,格宾网块乱石斜坡自上而下依次为格宾网块乱石厚450mm,土工布反滤层(200g/m2)。正常挡水位以上植物花种。
亲水台阶式护岸:在亲水节点上下游,采用亲水台阶式护岸。下半段1:2浆砌块石斜坡,剁斧石台阶。基础为800×2000mm浆砌块乱石基础,浆砌块石斜坡自上而下依次为浆砌块石厚300mm,碎石垫层厚100mm,粒径20~40mm,土工布反滤层(200g/m2)。斜坡与剁斧石台阶连接处设1500mm浆砌石平台,平台以上设剁斧石台阶,高2.4m,剁斧石台阶段自上而下为500×150mm剁斧石台阶、C20砼垫层厚100mm、碎石垫层厚100mm。
宾格网挡土墙与沙滩结合式护岸:在水面宽阔,规划沙滩浴场段,采用重力式宾格网挡土墙与沙滩结合式护岸。基础为3500×800mm格宾网块乱石基础,格宾网块乱石挡土墙墙后设土工布反滤层(200g/m2)。挡土墙顶部高程58.00m。58.00m以上为沙滩,在沙滩与滩地连接处设500×950mm浆砌石基础顶部浆砌剁斧石。
5、结语
工程建设与自然景观相结合,构建人、水、工程的和谐美已成为近年来护岸工程建设的一种新理念。目前,临沂城景观护岸工程如一条长龙,在沂河两岸熠熠生辉。工程设计人员改变过去“重功能、轻外观”,“重工程,轻环境”的观念,力求人与自然,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相处,注重工程的美观与景观营造,在发挥工程原由作用的同时,还保护和改善了周边生态环境。
临沂城景观护岸工程的实施,使沂河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沂河护岸工程不再仅仅是为保行洪、保安全,而且正在为保障临沂城人民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促进地方环境改善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而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王超,王沛芳 . 城市水生态系统建设与管理[M] .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
主兵 . 银川市城市水生态系统修复与建设[C]//中国水利学会2002学术年会论文集 . 2005.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对城市的水利工程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和内容,除满足防洪安全的要求外,还要提出改善和美化环境的要求。使城市环境得到保护、保持生态平衡、市民生活更趋舒适。城市水利工程建设应该主动适应这种需求,逐步实现从传统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生态水利的转变,注重水利工程的景观和美学要求,要用新理念进行规划设计。
1.水利工程景观设计的发展与需求
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对于改善水域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以改善水域环境和生态系统为主要目标的“城市环境水利工程”建设,成为水利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现代城市的功能,对流经市区的河流归纳起来有两类要求:①对河中水流的要求是:水质清洁、生物多样性、生机盎然和优美的水面景观。②对滨河带的要求是:能反映本地独特历史、文化、风俗的滨河景观;能提供一充满鲜花、有人工景点、公园化的休闲、娱乐、体育活动空间;能营造一充满文化、艺术、科学气氛,具有现代气息、人水关系协调、引人胜、便于人水亲近的滨河带。
人们提出这些要求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水利建设者应当适应这种趋势,满足社会的要求。论文参考。在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等方面进行调整和完善,注入更多的人文、艺术、科学和现代气息,注重工程的环境效益和美学效益。从这个角度来说,现代水利可以称之为“大水利”,即“通过流域的综合整治与管理,使水系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都得到完全地发挥,使全流域的安全性、舒适性(包括对生物而言的舒适性)都不断改善,并支持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
水利工程,改造山河、兴利除害、综合开发、合理利用、积极保护、科学管理水资源,使之更好的服从人们的意志,更好地为人类造福,这不仅改变了自然界中天然水流的形态,也改变了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国内外的大量实践都表明,许多水利工程不仅发挥了它们正常的工程效益,而且也越来越显示它们的环境效益,成为一种新颖的,十分引人注目的旅游资源,在发展旅游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开发水利工程旅游,已经成为水资源利用的一个重要方面。论文参考。在生态经济环境水利阶段,人们普遍关注环境与生态问题,普遍重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在这样的前提下,强调水利工程建筑物的环境功能和美学价值,己成为国际、国内在水利工程设计方面的新趋势。
2.水利工程景观设计的原则
2.1技术与美学相结合的原则
水利工程建筑物和枢纽布局不能单纯追求美学效果,它首先要实现工程的基本功能,并满足技术优化的要求.即使是城市环境美化水利工程,其基本要求是保证工程的安全、稳定、技术可行和经济合理等。因此,水利工程的美学设计必须首先满足工程的技术、经济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对景观构成元素进行美学调整。技术美是水利工程的美学基础。
2.2生态环境 (改善)保护原则
从生态学角度来说,河流是生态环境中能量转换和生物活动的廊道,为生态环境敏感区域。在河道上修建水利工程,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会破坏河流生态环境、打破生态系统的平衡;另一方面,水利工程能改善河流的水质,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尽管河流生态系统有自我恢复的能力,恢复期与河流生态生命力有关,但不能百分百的恢复,有些河流的生态甚至完全不能恢复。因此,水利工程建设应注意对周边环境以及流域的生态进行保护,不应以生态的破坏、环境的退化为代价。注重环境和生态的保护是水利工程景观 (美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之一。
2.3强调个性和创新的原则
水利工程常常因其独特性和大空间的跨越带来景观特质和震撼的效果,给人留下深刻的映象,具有地标的意义。要发挥水利工程景观特点,必须在设计中注重水工建筑物的个性发挥,注重建筑物的布局和色彩方面的创新。同时,也要注重与周围环境(如:城市建筑)的和谐,综合考虑工程所在地区的地域性、文化性、整体性等方面的因素。论文参考。
3.水利工程景观规划策略
3.1沿河绿地
滨水环境的总体构思应尽可能扩大沿河绿地,形成较为连续性绿化带,用绿色来勾画古城的轮廓,延续城市文脉。同时,以良好的绿色空间,优化环境景观质量,体现现代化城市的新形象。
3.2闸坝结合,扩展沿河水面。
规划河道可修建彩色橡胶坝,泵房外观可按风景区房屋标准设计,橡胶坝的主要功能是增加蓄水面积,以形成水面,形成人工湖美景。水边设置亲水步道、平台、桥梁、滨水建筑物等,供游人欣赏水面景色。
通过新建湿地连通闸向人工湿地定期供水,以增加水面及绿地面积,改善和美化生态环境、给市民和游人提供良好的视觉效果。同时可为生态化污水净化技术的引进提供良好的试验场所。
3.3生态护堤
可规划采取自然土质岸坡、自然缓坡、植树、植草等生态工程护堤,既防止水土流失,又为水生植物的生长、水生动物的繁育、两栖动物的栖息繁衍活动创造条件。对于河岸边坡较陡的地方,采用木桩、木框加毛块石等工程措施,这种护工程既能稳定河床,又能改善生态和美化环境,避免了混凝土工程带来的负面作用。在应用草皮、木桩护坡时也可以运用土工编织物,袋内灌泥土、粗沙及草籽的混合物,既抗冲刷,又能长出绿草。有利于堤防保护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3.4绿化树种及花草
沿河绿化树种,以合欢、国槐、银杏、杨树、柳树等乔木为骨干树种,以桂花、雪松、紫薇、黄杨球、桃树等灌木和牡丹、月季、三叶草、金边书带草、马尼拉草坪等花草为主要植被,形成多种类、多层次生态群落。
【参考文献】
[1]王蜀南,王鸣周.环境水利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6
[2]朱党生,王超,程晓冰.水资源保护规划理论及技术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Abstract:As metropolitan area of Xi'an which formed along Weihe River and Longhai railway grows up rapidly, the“Weihe river system” which is the foundation of ecological system of metropolitan area, has a consanguineous affili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of town in metropolitan area. In the metropolitan area of Xi'an ,this paper choose the Ganting town of Hu Xian as typical town, the thesis analysed correlative influence between the town and the river, and gave advice from tow lays-town plan and construction of riverside. One is planning of town combining with river entironment and the other is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riverside area.
Keywords:Ganting town;river system;ecological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984.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08)11-0119-03
1前言
由于当代城镇的急剧发展,干扰、破坏了河流赖以稳定的自然边界系统和自然演进过程,使得河流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被破坏,水系自然生境退化加剧。而河流作为重要的资源和环境载体,关系到城镇生存,制约着城镇发展,是影响城镇风格和美化城镇环境的重要因素。历史经验与有关城镇理论证明,河流水系与城镇发展之间具有相互制约性和相互受益性,是生态环境重建的关键方面。城镇建设从区域整体角度出发,将河道水系综合整治纳入城镇体系生态化建设,将恢复和重建水系生态环境与城镇发展格局联系起来已势在必行。
2甘亭镇空间结构
2.1甘亭镇简介
甘亭镇是西安郊区户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镇面积42.5km2,人口9.05万;境内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公路、铁路四通八达,是户县对外开放的门户。
2.2城镇空间结构
甘亭镇城区背山面川,左河右路,属典型的风水城市格局。在老城区建设发展的基础上,未来的规划理念为:四个职能分区(综合发展区(老城区)、余下化工工业园区、沣京经济技术工业园区、大学城区),中部绿化带分隔,二水(涝、潭峪河)左右依傍,'田'字“绿色城廓”的城市总体布局(图1)。预计在2020年,完成规划中所有内容,展现“田园城市”全貌。
2.3 绿化空间结构
从形态的角度看,甘亭镇的绿化系统实现了点、线、面相结合(图2)。面状的绿化空间一部分为涝河在老城区西侧陂湖旅游度假区的公共绿地,另一部分位于干亭镇老城区与余下工业园区之间的过渡地带,属于生态林带绿化用地;线状的空间主要是沿河和沿路分布,为生态防护绿地;点状的空间主要位于城镇中心区的局部地段和道路的交叉口处,是市民集中活动的地区。
3甘亭镇河流的特点
面对甘亭镇镇域范围内的涝河表现出的各种特点,选取了与城镇建设息息相关的五个方面来对涝河的水体进行分析:首先,根据水体的存在形态及尺度,有狭长、封闭、有明显的内聚性和方向性的线状河流如潭峪河,有水面较宽阔,空间开敞,堤岸兼有防洪、道路和景观的多重功能的带状河流如涝河,又有面状水体如陂湖等,且水体多表现为动态水;其次,按水位变化分,表现为大落差水即季节性落差(如潮、汛与枯水期等一定时期内的水位变化),这对滨水区人们的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再次,按水质条件的差别,将水体分为可参与型水与不可参与型水两类,依据我国现行的分级评价法,结合实地观察,涝河流经甘亭镇时为Ⅱ类水质,陂湖为Ⅰ类水质,两者均为可参与型水体;此外,按是否通航来分,涝河水由于随季节变化较大,不负担通航任务,这表明来自水上的流线不存在;最后,结冻或断流现象也影响着人们的活动,当这类情况发生时,水环境的可及性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涝河水在冬天会出现结冻现象,但不会出现断流现象。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涝河和陂湖区域是适合作景观开发的。
面对甘亭镇镇域内涝河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发现河流在生态建设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道路临河而设,虽方便交通,却对河道造成了污染;其次,工业区、农业区边界没有足够的绿化隔离带设置,使得河流直接遭受工业的废气废水污染和农业面临农药的污染;再次,涝河东侧的用地,由于河道治理需要,使得现状地平平于甚至低于涝峪河河道。而且此处属于河漫滩地,不宜于做建设用地;此外,河流的绿化与城区的绿化缺乏有机的联系;最后,河流两侧缺乏景观塑造,缺乏使人能够停留驻足的场所。
4甘亭镇结合河流的生态化发展建议
4.1 城镇内部结构的调整
4.1.1 加速新核的建设
新时期城镇发展应以城市结构的调整、新核的建设及老核的更新来实现。首先要建设涝河新核以及潭峪河新核,对城市空间结构进行重组,使涝河和潭峪河地区分别承担相应的功能,并以“二水”为依托将相关功能用地连接起来;其次调整老城区空间结构,改善单核空间格局存在的弊端,提高老城区空间利用效率。
4.1.2强化“二水”的轴线功能
在甘亭镇建设新时期,“二水”的旅游、文化、生态等功能将共同引导城市空间发展。按照《户县城市1995-2020年总体规划》,未来甘亭镇由四个功能区块组成:老城的综合发展区块、沣京工业园区块、兆丰桥村的大学城区块以及余下镇的工业园区块。其中潭峪河贯穿了四个区块,将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必将成为城区重要的建设轴带;涝河流经老城区的地段规划为保护绿地和一类的居住用地,如在涝河东侧的河漫滩地,将其开发成以“水”为主题的公园,不但可以和对岸陂湖旅游度假区形成对景空间,还可以依托旅游区的建设为城区提供更多的绿化空间。涝河以其丰富的风景和人文旅游资源,穿越了整个城区,成为人们对自然生态景观保护和历史文化追忆的空间。潭峪河将牵动城区中心东移,成为南北向的一条发展主轴,是外向型经济等城市新功能的培育基地和老城区传统功能置换的主要依托空间。
4.1.3明确功能组团的定位
结合河流与城镇各功能区间的相互位置关系,将城区的土地性质进行分类,形成居住、工业、商业等功能组团(图3),将各组团进行特色功能定位,按照组团“多中心、开敞式、轴向发展”的原则,依托“二水”,形成特色互补的网络化组团式布局形态,使得组团发展达到“加强内部联系、增强环绕、促进相互渗透、实现共同发展”的目的。
4.2 加强河流向城镇内部的联系
4.2.1绿化空间的渗透
在绿化方面,除了沿西汉高速公路的带状绿化,其他的绿化用地多呈南北纵向分布,各功能组团间联系不足,绿化空间显得相对独立。所以建议沿现有的城镇功能轴即商业功能区平行设置两条绿化轴,将两河的景观引入城镇内部,并在重要节点处规划多个城市广场。两条绿化轴分别位于陂路和兆丰路,不但可以将各功能组团连接起来,加强了各组团的联系,还弥补了城区内绿化不足的现状,形成了网络状的绿化空间结构,扩大了绿化面积。以分散、独立却又有机联系的方式进行城区物质环境的扩建,有利于城区用地功能在更大的空间进行合理布局;有利于主城工业和人口疏散;有利于交通组织和城市综合效益提高;有利于风景旅游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建设。沿河大面积的绿化景色可以向组团内部渗透,充分发挥绿化空间的作用(图4)。
4.2.2联系轴的确立
在城镇功能区的布局上,建议将呈带状的商业区向西延长,在陂湖旅游度假区建设旅游服务设施,从而使得商业区在涝河两岸形成对景,更形成了联系轴,加强功能组团内部及各功能组团之间的联系。同时,河流景观轴、城镇功能主轴和城镇绿化景观轴共同构成开放空间体系的结构框架。
4.2.3建设区的协调
在景观环境上,在沿河地区规定一定空间范围,保障现有的建筑核心与新建筑之间,保留一种视觉上的延伸关系,从而在核心处可以看到河面景观并可延伸至远处;确保上要的景观走廊的边界。有些地区不得兴建,有些区域则必须建造,从而建筑群可清晰地进行空间界定,保证视觉走廊的完整性;主要的再开发区形成一组网络步行系统,把发展区与核心区紧密相连;将沿河的道路设置为步行路,严禁机动车行驶。
5滨河地区生态建设建议
5.1 滨河土地利用
滨河空间是自然地景与人工景观相互平衡、有机结合的产物。大致有居住区、文化博览区、娱乐休闲区、办公商业、金融区等几种形态。而就甘亭镇而言,滨河地区的土地使用形态过于单一,缺乏市民参与的商业、文化、娱乐设施,而失去了作为公共空间的吸引力。
5.1.1 河流的功能分区
在涝河两岸,根据各区段不同的区位条件,综合环境效益分析,把滨河地区划分为三个功能区段(图5),每个功能区强调不同的特色。北段:古城西路――兆丰路,该区段位于甘亭镇老城区,其西侧有正在建设的陂湖旅游度假村,沿河建设的西户滨河花园已经起步,是甘亭镇发展较为发达的区域。该区以教育、居住、休闲娱乐功能为主,是河流生态旅游开发的地段。中段:兆丰路―南北六号路,该区段位于甘亭镇―余下镇之间的地段,河流流经甘余两镇之间的绿化带,是河流生态恢复的地段。南段:南北六号路―白宋路,在该区段,河流流经余下镇,受到当地工矿企业的污染,应设置生态区域,形成稳固的抗干扰能力是需要生态保护的地段。将不同功能的区域以组团的形式相对独立出来,河流将各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组织有序、功能合理、风格独特的串珠式格局。
5.1.2河流沿岸的土地开发强度控制
开发强度控制的目的是使各地块在保证获得最优环境效益的同时,尽可能获得合理的最大经济效益。规划应在确定地块理论容积率后,结合地块使用性质和环境条件,对其做出适当调整,以期获得最佳容积率。
5.1.3河流沿岸的土地规划控制
通常滨河地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除提出各种规定性和指导性指标外,还应强化由红线、绿线、蓝线、紫线和黑线共同构成的“五线控制体系”的定位定级。红线主要控制主干道及以上级别道路用地边界;绿线主要控制生态建设区边界;蓝线主要控制河流水系、滨水区边界;紫线主要控制人文景观保护区、历史街区、文物保护单位边界;黑线主要控制主要市政设施及走廊用地边界。
5.2 滨河物质形态
5.2.1规划方面
对于滨河地区,系统性和可达性也是十分重要的。在宽阔的开敞地带上,两边建设林荫大道,中间设置线状城市公园必要的零售商业建筑。这一线状开敞空间与城内绿化轴垂直相连,将清新空气和景观通过这一个个视廊渗透到城镇中心地带。滨水步道系统的建立则以步行组织为脉络,串连起滨水的广场、公园、绿化,甚至和建筑群体的中庭空间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复合的立体化开敞空间。
5.2.2建筑方面
在滨河地区的未来建设中,对于建筑形态的选择,不是通过单个建筑,而是通过建筑之间以及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协调整体性来表现城市风貌。措施有:滨河重要地段的建筑,其高度、体量以不遮挡城市公共空间为限,并制定建筑水平长度控制,避免出现庞大体量。滨河建筑不易过高(除非城市风貌建设需要),应随离开河流的距离逐步提高层数。沿岸建筑应提供面向河流的步行或景观通道,包括建筑之间的通道、建筑底层架空走廊等,而且不仅要使滨水的建筑、还要使纵深的建筑也有良好的观水视线,体现滨水景观的层次感和宽广的视域范围。
5.2.3绿化建设
加强涝河与潭峪河的河道治理,在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河道两边预留50~70m的绿化带,加固加宽河堤,一方面防洪抗灾,另一方面形成两条林荫带,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散步的场所。
6结语
在都市圈快速建设的背景下,亟待从区域整体角度出发,将河道水系综合整治纳入城镇体系生态化建设,将恢复和重建水系生态环境与城镇发展格局联系起来,建构由河流水系及沿河绿带复合系统构成的生态带,恢复自然、维护区域整体生态系统和重塑城市景观;统一协调各城镇建设,调整用地,实现区域内资源共享、环境共生,促进城镇人居与自然生态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定青,周若祁.以“泾渭水系”建构西安大都市圈生态廊道之初探.中国建筑学会论文集(2005)[C] 北京:中国建筑学会,2005.P(14-18).
[2] 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M].重庆:科学出版社,2002.
伴随经济实力的发展和增强,我国的公路建设日新月异,但公路建设在为国民出行带来方便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自然生态平衡也造成了破坏,因此公路建设当前的主要环保工作,便是依据自身行业特点,针对工程过程的各个时期阶段作为切入点,针对性的采取各项措施,将对自然环境破坏的不利因素,降低到最小化。
1 公路工程对环境影响的体现因素分析
公路建设中存在着对环境影响的不同方面,如何从这些方面着手进行环境的改善,那么便需要从根本上了解这些影响因素,才能对环境保护,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善策略。
(一)施工前期对环境的影响因素分析
公路设计的缺陷中,缺乏环保规划是其存在的一大问题,这种问题通常体现在,规划不合理,出现占用土地的情况,造成土地资源浪费,破坏森林植被用地,引发水土流失,造成水质破坏,从而影响公路线边的动植物生长,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往往是因为在进行公路规划时,只注重于工程造价,方便施工等因素的考虑,对于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充分,甚至忽视。
(二)工程施工中对于环境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工程施工阶段,因项目的各种行为,诸如挖填土地,借弃土方及河道改移,开采料场等都会造成地形土壤结构改变、地表植被破坏、生物栖息环境恶化,加速地表径流量和侵蚀度,使自然水流形态发生改变,从而出现水土流失,水质恶化,直接导致和影响到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另外运输车辆,在运输石方土方时的落土,也会致使公路出现对原有交通秩序上的干扰,在大型施工机械以及运输车辆作业时,其噪声和尾气的排放都会不同程度影响到沿线居民的作息生活。
(三)项目运营阶段对于环境的影响因
素分析
当公路运营阶段开始的时候,便意味了项目开始启动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同时也揭开了对沿线环境长期产生负面影响的序幕。伴随着交通量不断的增大,随之而来的便是,那无休止的噪声和尾气以及粉尘颗粒的污染,噪声的影响不言而喻,对沿线的学校、居民、机关相关单位的日常休息工作等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尾气的排放,粉尘颗粒的弥漫,油污等对农田土壤,水质都有明显危害。若不进行规避处理,会逐渐向加重趋势发展。
2 在公路工程建设中的环保措施应用分析
(一)设计规划阶段的环保措施分析
在规划阶段要注重规划好公路的用地范围,除了考虑到自然、地理和工程功能技术的指标外,还要充分的结合自然社会价值以及美学价值,来进行公路用地的综合考虑,使规划更趋向于环保,同时令线路达到各方面的完善。
1、保护各项生物资源与水和土地及空气的综合利用度,完成有效的资源结合,尽量在水源的下流进行线路布置,并进行绿化等隔离手段避免水质污染。在土地方面,统筹规划保证新的生产用地合理产生,促进和增强现有土地的利用程度。在线路的设计理念上,应该与城镇规划的区域相协调,促进城镇的更新度以及环境的改善,另一个方面,减少公路项目与城镇规划方面问题的干扰,又要在城镇的有利发展层面进行考虑,在方便车辆进入城镇的问题上,尽量保证规划中对项目和城镇合理间距的实施,做到不远离不靠近的原则。最后还需综合的考虑是城市的敏感区域规划方面的问题,在规划时对学校工厂以及名胜古迹、湿地、高精密仪器基地和军事基地,应进行详细规划,合理规划、控制好线路的布局走向。
2、充分的结合自然地形进行设计原则的把握
在设计中,应该考虑到线路的平面线形和纵面线形以及边坡线形的设计,在平面线形中,不违反规范要求的前提下,令线路顺应地形的最好办法是采用较低的技术指标,另外采用不同类型的曲线,进行设计也可以取得极为不错的效果。纵面线形中,对纵坡和竖曲线合理设置,使纵面线与地形保持顺应,营造顺滑渐变的纵坡线。同时也要避免和杜绝大的填挖出现,在需要深开挖的路段,要尽可能的考虑隧道方案,避免开挖山体,以保护水体和森林植被资源。在山谷搭建高
3、对自然水网体系及灌溉系统的保护原则
在进行公路的桥梁设计中,应该从河流水文和水流特征,着手进行考虑,尽量避免河道改移或者大型河沟堵塞的情况出现,如果施工过程中破坏了小型的排灌系统,那么应及时的对其恢复并加以调整优化,必要时可进行合并改移。在兼顾原有环境水利同时,对项目的自身排水系统也应做优做强,切实做好必要的设备设施以免出现路基等排水时,对农田水利冲击。另外在施工中要避免占用农田作为临时施工用地,占用的话应杜绝再对用地范围以外的农田,进行机械碾压和材料的无原则堆放。竣工后,应对临时用地进行植被的恢复处理。做好复耕还田的工作安排。
4、沿线景观的设计规划把握
在公路进行选线定线中,应把握好与地形地貌吻合的原则,减少土方石方的用量,避开应保护的植物景观,保护好自然风景。同时加强路线的空间造型线形问题和景观因素的造型设计方面事宜,而在线路绿化的设计中,需要利用必要的绿化手段,来进行沿途景观的改善和补充,例如采取种草植树的方式进行护坡,这样也有效地防止了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说到水土流失,这是公路工程建设所需注意的另一大问题。再进行施工前,要根据土质,进行合理的设置两侧边坡坡度及施工现场临时排水系统,保证雨水疏导的及时性,防止其对挖填土坡面的冲蚀。填方的坡面再填方后,应进行夯实处理并绿化,借弃土的位置及开采石料方式要合理,施工后要统一分化处理弃土和石渣。
(二)现场施工过程中环保内容的体现及施工后的问题消除分析
在施工工程中,存在着诸多破坏环境的因素,如何在施工中尽量的减少破坏因素是公路施工需要大力解决的问题之一。
1、减少噪音污染和大气污染
在施工现场要杜绝噪音超标的施工机械进入,同时施工方应对现场施工机械,进行定期的维护和保养,并合理安排机械的施工时间及工人的工作时间,最大化减少施工中,对沿线的居民有干扰情况出现。在大气污染方面,施工过程中应对施工材料实施覆盖和挡风措施,避免扬尘。运输土方和材料时应选择封闭性车辆运输或者加设覆盖措施,以预防运输材料散落造成污染,对施工中,经常用以运输的道路进行洒水防尘处理。
2防护水体污染措施
在施工中,应对施工单位所产生的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必要时可建设化粪池,严禁污水直接排入水源,造成水质污染,施工材料进行区域摆放,远离地面水源,并要挖建环保排水沟和渗水坑,防治污水溢出对地面造成污染,在施工中,所产生的泥浆物,进行陆地沟壑填充或集中收回,运至指定区域处理,严禁抛洒到河道,造成河水污染并埋下河道堵塞的隐患出现。
3 结束语
在公路建设中,对于环境的影响因素是多面的,在进行建设的同时,做到兼顾环保,可以为人类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及生活环境,不仅在公路工程建设中对环保有着高规格的要求,在其他的行业中,也一样应该注意和加强环保建设。在当下社会,强烈的环保意识,每个人都应该努力的去完善加强,为可持续发展贡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黄平旅.梁信德试论公路工程的环保途径[期刊论文]-现代企业文化2009(9)
[2]葛玲浅析公路工程环境保护问题[期刊论文]-城市建设2010(3)
Abstract:River has always been the most important natural term which cities in JiangNan rely deeply on. During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our society, cities constructed beside rivers and their citizens seem to forget the rovers around them gradually. In order to arouse people’s memories toward rivers interweaved in the city center as well as the historical scene, firstly we dispose negative conditions of city center rivers by analyzing five samples, and then bring those samples into determinant evaluation model to bring up the determinants. Based on the determinants we have got, we propose a theory called “tame a water by introducing people into it”, that is to say , ameliorate river condition by raising people’s engagement.
Key word: center of cities in JiangNan; determinant evaluation model; determinant
1.引言
自秦诞生繁华至今的江南一直以水闻名,城内城外的棋盘式水系纵横交错,当街浣衣,小桥流水成为无数江南人的回忆。随着城市的扩张和时代迁徙,城市的河道也逐渐从本来的运输、商市、清洁等功能转向景观生态功能。主流河道在景观基础设施的改造下成为滨水景观,而数不清的支流却沦为市中心鸡肋式的水系,甚至逐渐在人们视野中消失,面临被填埋的命运[1]。
面对如此命运,面对将历史厚重的市中心水系视而不见的城市和城市人群,我们不禁疑惑,造成江南市中心水系凭空消失的原因是什么?现有的解决方式是否合理?如若不合理,那亟待发现的解决方式又是什么?
关于合理地研究河道本身,国内外专家学者提出了很多建立河道因子评价模型的手法。基于此,笔者搜集了近5年(2010-1014)的河道评价标准规范及论文共54篇。通过对论文的分析归纳最终形成适宜本研究河道因子评价模型的河道形态、可达度、视觉景观条件、区位条件、存在感[2-6]五大因子量化评价标;以及最常见具可行性的模糊综合评价法,专家指标权重法,叠加法与量化法[7-10]等因子评价方法。
为了达到最合理化的研究结论,笔者首先筛选出贯穿全文的5个代表性江南中心河道样本与研究对象,在此基础上对整个江南市中心水系的景观现状(以消极现状为主)进行分析,通过将样本河道套入评价模型,我们得出一系列基本因子,二次分析后得出最终的影响要素。而通过将最终影响要素套入现有的市中心河道解决方案,我们证明了现有方案的不合理性M而提出了本文的合理化的解决理论。其中在发现问题与分析问题部分使用了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的形式,佐以量化分析以及SD分析法。
2.代表性研究样本的选择
江南地区河道星罗棋布,为了高效合理地得出调研结论,我们决定选择5个最具代表性的河道样本贯穿全文的分析。结合引言以及对于“地理均好性”的考虑,我们提出了三个选择标尺:历史,河道区位与城市地理位置。
首先是历史。所选择的河道必须是具有历史文化性[11-13]。江南城市中心的河道大多由来已久,文化氛围浓厚,将其轻易填埋改道是有悖于历史道德的。但任其废弃更是有碍于城市景观。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以及错综复杂的河道结构的江南水系景观已是城市规划发展的棘手处;其次是区位。所选择的河道必须位于市中心。依水建郭是古代选城择址的传统方法,这就使得如今的城区市中心的规划中避不开水系的干扰,许多细小支流在废弃后仍旧遗留在城区,成为了城市政府发展规划的棘手处;最后是城市地理位置。五个河道的城市应该均匀分布与江南地区的版图范围内,以体现均好性,保证研究结果的普遍代表效果。
结合以上的选择要求,我们在江苏地区最终选择了常州采菱河、秦淮河青溪、苏州干将河、无锡梁溪河与扬州玉带河这五条河道。
3.江南中心河道现状及成因分析
3.1 江南中心河道现状
首先是水质。样本河道的水质问题[14]有:1、水体富营养化,河内藻类横生,浓绿,恶绿,违背江南常景;2、水体直接被污染,生活用水、未处理雨水、交通污水、工业污染直接进入河道;3、生活垃圾大面积覆盖河面;其次是河岸。样本河道的护坡形式都是相似的。我们在江南地区经常可以看到河道斜相切裹上简单的覆土,植上灌木乔木;有的直接以石质围河,下设行道供人行走河岸被植被隐藏在快速车道边;最后是护坡[15]。建国以来河水与人的分离过程完全体现在河岸的分离过程上。几十年建设中河岸向两侧推移并且架设了围栏,人为的加大了河面与行道面的高差,使道路脱离河面。
3.2江南中心河道成因分析
3.2.1 分析手法
首先将5条代表性河道样本引入因子评价模型中进行全方位的因子量化分析。其次量化后将单元们交叉比较,剔除个别要素,得到普遍性要素。最终将普遍性要素进行分类整理,得出最终的决定性因子。
3.2.2 因子评价模型
1)河道形态
根据表格我们可以得出江南市中心河道的代表形态(平均值法)。其中宽度为10米,深度为3米,岸道宽度为5米,岸道高差为5米。
2)可达度
测量单元都是1小时内以200米为计量的河道段;量化范围均为-3―3,参与性等级与河岸行道沟通中-3表示最少量,3表示最高量;河面与行道高差中-3表示7米,3表示0米。
3)区位条件
区位离河道越远则分数越高(毗邻、可视、不可视三种距离),分别对应得分1、2、3分,若河道区域内无该区位,则记为0分。在此分数上,再乘上四个区位的影响力分数,最后相加即为总分。
总得分能够表现周边区位条件对河道的影响力。
4)视觉景观条件
测量单元都是总长200米的河段,量化范围均为-3―3。在垃圾与污水两项中,-3表示大于等于10的级数,3表示无垃圾或排水口;河道治理中,-3表示两者都未治理,3表示治理均非常成功;河岸植被中,-3表示大于等于75%小于等于25%的概率,3表示50%的覆盖率。
5)存在感3-4分为存在感最低档,即存在感基本为0;1-3分为负分存在感档,即存在感强,但是负面情绪;4-7分为正分存在感档,即存在感强,但是正面情绪。
3.2.3 深度原因分析
我们将剔除与简化后的代表元素列出,包括区位、形态、视觉景观条件、可达度、存在感。我们的最终目的是找出影响河道存在感的因子,结合因子评价模型的评价,我们将五大元素结合我们的目的进行进一步分类。
1)河道内核:包括区位与形态两个方面。这两个元素像是坐标轴显示出每条河道属于自身的语言和个性,生长历程。为了重唤历史景观,我们应该在不改变河道内核的前提下解决问题。
2)河道修饰:包括视觉景观条件与可达度两个方面。成功的修饰可以分为几个等级,第一是非废弃,即视觉条件上不属于污染性景观;第二是观赏,即视觉条件优秀,但不可达也不能为人使用;第三是参与,即是人们可达的优秀景观。也是本文的最终诉求。
3)河道诉求:即存在感。存在感和我们重唤历史景观的目的不谋而合,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
经过分析,我们发现,河道内核为我们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提出了设计控制和底线,河道修饰为我们提供了解决方式的出发点与主方向,河道诉求为我们的解决方式提出了最初目标。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进行改造的影响河道存在感的因子即为“河道修饰”――视觉景观条件与可达度。
4.影响因子的确立
4.1 视觉景观条件
通过我们针对江南城市的走访调研,论文查阅[16-18],案例整理,发现目前大多数的市中心支流河道处理方法出发点都是改善视觉景观条件。处理方法可分为两类,河水治理和河岸治理。
4.1.1 河水治理――以扬州玉带河为例
扬州玉带河河水治理的主要方法是人工打捞河水内垃圾,控制周边污水排放。我们将该河道分为AB两个区域进行比较,原因在于AB两河道相接,都处于扬州市市中心,曾经都是城市中污染严重的河道,在同期都进行了河水治理。不同的是A段还进行了亲水改造,而B段则未做处理。
根据AB河道周边区位环境及污染程度对两个河道治理之前与之后进行打分,比较出两个河道在治理后的区别。其中,负分越多则表示污染越严重;正分越多则表示环境越好。污染量最少为0。
河水治理劣势有包括:1)无法改善河水自我清洁能力。简单的污水治理只是通人工将污水清洁,河水无法通过流动进行自我清洁,使得清洁的速度跟不上河水的污染速度;2)水体污染反复。污水治理不能够一次解决河道污染问题,生活垃圾、污水不断排入河道,造成污染反复出现;3)河岸污染得不到解决。铺满垃圾、架满排水管道的河岸则没有任何改善。河岸上的垃圾则会再次污染河水,使得污水处理效率低下;4)市民监督力度不够。河道与周边市民相互隔离,市民无法监督河道的污染情况,河道无法作为市民生活中的优质景观,反而成了可有可无的“垃圾场”。
4.1.2河岸治理――以南京青溪为例
包括青溪在内的大部分江南城市护岸改造,大多选择将河水与岸贴面处进行砖石加固,至多岸坡上加围树池达到遮蔽绿化的目的。都是河岸退让的过程,如下图,伴随城市发展以及交通方式的变化,岸边逐渐退让并远离河水两旁设围栏。在A段,水质较为干净与此举有很大关系。B段后人流大于车流,水质较差,护岸改造难以彻底。
河岸治理劣势包括:1)水质状况糟糕。河岸改造之后,A段成效明显,但是B段水质仍旧浑浊不堪,河中依然有大量垃圾污物。我们将河道套用评价模型中的水质一项进行评价:
综合 A段: (-3)*1+(-2)*2+3+0=-4
B段: (-3)*2+(-2)*1+(-2)+(-1)=-11
可河岸改造的方式维护水体是有自身局限性。江南地区的水系大多亲人,社区功用多,护岸改造的方式在很多水系实地情况下是收效甚微的;2)河道存在感依旧低下。下表为青溪A B护岸治理后的情况对比:
观察数据可知虽然景观品质略有上升,但是水系的亲近感没有变化。其中B段的参与性等级是大于A段的,所以总体上看,未必护岸改造后A段的水系公用大于B段。所以河岸改造方式未能根本上解决河水景观问题;3)水体污染反复。从调研看,A段改造后,水体洁净大于从前,但是排除了部分生活垃圾的影响,许多其他因素仍在污染水质,所以后期对于水体的保护还是需要成本投入,并且仅以河岸改造,河体自身的洁污能力欠差,难以水质良性循环。
4.1.3 视觉景观条件总结
河水与河岸治理两种方法各有优劣,但是都以一个共同的缺点:人无法与水系接触,产生亲近感,提升河道的存在感。河道治理不仅仅只从河水治理和护岸改造入手。若无人的参与,就真正改善喝水的景观问题,提高河道利用率,提升河道的存在感。
4.2 可达度
排除了视觉景观因子的影响,就只剩下可达度这一影响因子。可达度意味着增加人亲近河道本身的机会,也就是鼓励人们参与河道自身的活动。具体对于可达度如何提升存在感的研究会在《引人治水:一种基于公众可达性的江南市中心河道改造方案》中具体阐述。
5.结论
面对即将末路于城市街巷的江南支流水系,我们要做的是更新而不是遗弃。强硬的将其规避隐藏,效果会适得其反。每个城市都曾对这些河道做过决心不同的改造,文中已有赘述。可以看到手法大多重复而单调。无论是河水治理还是河岸改造都难以达到以往的河岸风景。
从历史关系上看,虽然河道与社会公用,河道与城址的关系都有过断层,有过分裂,但是河水与居民的关系却一直牵连。历史的客观规律就是:人的关注与参与热度,决定了水系河道的兴与衰。所以为了历史河道盛景的重现,为了水质可以持续、自然、健康、自发的流动,我们所采用的环城跑道使岸景还是亲水近水的河岸游憩走廊,都是对拉近人与河道的距离,提升人在河水的参与度所做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