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心理咨询案例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为了做好心理咨询师(二级)、营销师(二级)、企业培训师(一级、二级)、电子商务师(二级)、职业指导人员(一级、二级)、项目管理师(一级)职业综合评审工作,根据相关文件要求,现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心理咨询师二级、营销师二级综合评审办法
心理咨询师二级、营销师二级综合评审通过论文写作和口头答辩的方式对考生进行考核。考生须在考前提交论文,然后参加统一的评审。
(一)心理咨询师论文格式
心理咨询师论文统一采用Microsoft Word电子文档格式,无须上交纸质论文。请将案例报告以及个人分析报告(或研究报告)两篇文章压缩成一个“.rar”文件,压缩文件名为准考证号和姓名,上传到“北京市职业技能鉴定网上服务平台”报名系统中。
上传的论文必须严格按照《关于印发全国心理咨询师职业统一鉴定考核方案和综合评审办法的通知》(劳社厅函〔2004〕424号)文件中附件4的要求撰写(该文件在网站bjrbj.gov.cn/zyjd公告栏中的“全国统考”中可以查询),撰写时请将论文封面的身份证号改为准考证号。
(二)营销师论文格式
营销师论文统一采用Microsoft Word电子文档格式,无须上交纸质论文。请将论文压缩成“.rar”文件,压缩文件名为准考证号和姓名,上传到“北京市职业技能鉴定网上服务平台”报名系统中。
上传的论文必须严格按照《关于印发营销师职业全国统一鉴定试点考核办法的通知》(劳社鉴发〔2003〕15号)中附件2的要求撰写(该文件在网站bjrbj.gov.cn/zyjd公告栏中的“全国统考”中可以查询)。
(三)提交方式
考生在报名系统中使用自己注册的身份号码及密码登录,按照要求上传论文。如果因考生本人原因论文上传出错导致无法参加评审的,由考生自己负责。
(四)口头答辩时间及地点
心理咨询师二级
论文上传起止时间
答辩日期
2016年上半年
4月14日-4月19日
5月29日、6月4日、6月5日
2016年下半年
10月19日—10月24日
12月3日、12月4日、12月10日
营销师二级
论文上传起止时间
答辩日期
4月14日-4月19日
6月5日
具体答辩时间及地点我们将以短信和报名网站公告两种方式另行通知,请考生注意查询。
二、企业培训师综合评审方法
(一)企业培训师一级综合评审以撰写论文和口头答辩的形式进行考评。考生须按照规定的时间、地点(另行通知)提交纸质论文(一式三份),参加统一答辩。
(二)企业培训师二级综合评审以专题作答的形式进行考评,答题方式为口头答辩。考生须按照规定时间(另行通知)到指定地点参加统一评审,评审时间及地点我们将以短信和报名网站公告两种方式另行通知,请考生注意查询。
三、职业指导人员综合评审方法
职业指导人员一级综合评审采取论文撰写和口头答辩的形式进行考评、职业指导人员二级综合评审采取论文撰写的形式进行考评。考生须按照规定的时间、地点(另行通知)提交纸质论文(一式五份),参加统一答辩。
根据2016年《关于开展职业指导人员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补充通知》要求,职业指导人员一级、二级论文题目如下:
(一)职业指导师(职业指导人员二级)论文题目(以下任选一题):
1、试论如何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指导;
2、试论如何做好就业困难群体的职业指导;
3、试论如何开展企业用人指导;
4、试论如何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5、试论如何做好特殊群体(如残疾人、退役运动员等)的职业指导;
6、试论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7、职业指导典型案例撰写;
8、职业指导新技术、新方法或新工具推介。
(二)高级职业指导师(职业指导人员一级)论文题目(以下任选一题):
1、试论如何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指导;
2、试论如何开展企业用人指导;
3、试论如何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4、试论如何做好特殊群体(如残疾人、退役运动员等)的职业指导;
5、试论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6、试论如何提升职业指导的效果和效率;
7、试论如何开展精细化职业指导;
8、试论职业指导在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9、试论如何做好互联网形式下的职业指导;
10、职业指导新技术、新方法或新工具推介。
四、项目管理师一级综合评审方法
项目管理师一级综合评审采取论文撰写和口头答辩的形式进行考评,考生须按照规定的时间、地点(另行通知)提交纸质论文(一式三份),答辩时间及地点我们将以短信和报名网站公告两种方式另行通知,请考生注意查询。
五、电子商务师二级综合评审方法
1.问题提出
人们往往对有心理问题乃至具有心理疾病的人持有偏见,认为他们在生理、心理、道德、行为上存在缺陷,视其为“精神病”“疯子”、“变态”,从而歧视、拒绝、回避这些人群。早在1963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Coffman就将“污名”一词引入心理学领域,Vogel等人将“心理污名”定义为寻求心理帮助的个体感到自我和社会不可接受的受损身份,由于污名使人们对求助者持有负面印象,这就导致了个体不愿意暴露他们的心理困扰,并且逃避心理咨询或治疗。随着高校扩招和就业压力的逐年增加,大学生们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高校普遍都建立了一定规模的、具有专业资质的心理中心,用来加强心理知识的宣传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尽管大量的研究表明心理问题会给个体的生活、学量消极的影响,并且心理咨询和治疗会有积极的疗效,但是主动寻求心理帮助的大学生比例仍然很小,对专业性研究机构,如综合医院心理治疗科、校心理中心的使用率并不高,由宁波某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已有的统计数据可见,主动寻求心理帮助行为的大学生占心理关注对象比例很低,而相关研究均表明大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愿意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的只占1.46%,持模糊、矛盾态度的占40.6%,另有4.8%的学生明确表示“否”。为什么“潜在的求助者”难以成为“现实的求助者”,其主要阻力在于社会长期对精神疾病、心理疾病、心理问题的混淆、歧视与偏见,使需要求助于心理咨询的大学生担心他人的负面评价的“心理污名”。因此探索“心理污名”如何影响大学生寻求心理帮助行为,以及如何减少“心理污名”对求助行为中的责任推断,羞耻感的影响将对高校心理工作尤其是心理咨询中心的工作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2.研究设计
本研究首先采用《心理求助污名量表》和《心理求助行为量表》进行问卷调查,探究心理污名对大学生心理求助行为的影响,并在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建立污名对心理求助行为影响的关系模型;其次,根据实验得出的结构模型,引入角色扮演、情境w验、经验分享、演讲等多样化形式,改革固有的团体活动形式,建立团体干预方案,并利用专家访谈,最终确定团体干预方案;再次,使用RCT实验设计(随机对照组实验设计),对已有的方案进行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实验,评估干预方案对求助行为改善的水平,进行总结归纳,完成干预实验;最后,查找相关资料,在已有的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为降低心理污名对求助行为的影响提供应对策略,改进目前状态下单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3.实验结果
通过对污名影响的相关分析和路径分析,可以得到污名影响求助机制的四条路径:一是污名直接对求助的影响,即污名心理求助;二是污名通过责任推断间接对求助产生影响,即污名责任推断心理求助;三是污名通过羞愧间接地对求助产生影响,即污名羞愧心理求助;四是污名通过责任推断和羞愧的共同作用对求助产生影响。
对污名、责任推断、羞愧、求助倾向的效应分解上面分析,对求助倾向的直接负面影响效应是最大;污名通过责任推断和羞愧两因子对求助产生的间接负面效应大于污名分别通过责任推断和羞愧因子对求助倾向产生的负面间接效应;污名对责任推断因子的直接正面效应大于污名对羞愧因子的直接正面效应。
在个体在求助源的选择倾向上,当问及被试自身的心理问题时,其选择求助倾向排在第一位的是向朋友和同学求助,接下来依次为向心理老师求助、根本不求助、向班主任求助和尝试以别人的名义求助。
4.干预方案
参考樊富珉等人团体设计活动,引入角色扮演、情境体验、经验分享、演讲等模式,设定多个内容,邀请在心理学专业研究和教学上具有10年以上、博士学位的心理学专家进行专家访谈,围绕心理污名对求助行为有重要影响作用的内容设置团体干预方案:
活动目的1: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帮助需要的自我认知
活动方案:活动之前两个星期给学生布置作业,要求准备1000字演讲稿,演讲内容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1)心理咨询主要帮助人们解决什么问题?(2)什么样的人需要心理咨询?(3)什么问题需要进行心理咨询?
A热身阶段:连环自我介绍,并进行分组
B讨论阶段:“奇葩议会”,各组对各自观点进行辩论会,分成正方和反方,对“去心理咨询就是有病”这个主题进行辩论。
C演讲阶段:“超级演说家”,每一个组在已有的认识基础上,推选一位必须结合他人的观点和想法进行超级演说家比赛,与全班分享观念,在此过程中,如果有遗漏,必须让第二个人补充,第二个补充的同学必须在第一个同学的基础上,说出第一个同学表达的所有观点,再补充剩下的。、
D总结阶段:老师对大学生目前普遍存在的认识不足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
活动目的2:提高大学生人际开放性
活动方案:
A热身阶段:小兔子跳
B自我表露阶段:用公开量尺让学生在永远保密――随时公开选择事件写在尺上,(1)最怕发生的事情(2)最不敢想的事(3)最不容易忘记的事(4)从未告诉过别人的事
C总结阶段:填写自我隐藏表,并对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小组进行讨论。
活动目的3:减少大学生对寻求心理援助的污名
活动方案:
A热身阶段:OH卡片进行故事联想
B角色扮演阶段:对4个已经设定的关于心理求助的案例进行角色扮演。
C讨论阶段:角色扮演结束,通过交流理清学生思路,讨论遇到问题时,你会怎么办。
活动目的4:提高对心理咨询的信任
A热身阶段:寻找你觉得的优秀的心理咨询师应该具备的品质有哪些
B讨论阶段: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将大家达成共识的10大优秀品质得出,然后选代表进行解释。
C总结阶段:小组做成小论文形式,将咨询师特质、咨询过程相联系。
通过RCT实验设计后,结果表明,此干预实验是有效的。事后比较发现,实验组被试的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污名量表得分较对照组显著下降,而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行为意向、态度、应对效能和预期效用量表的得分较对照组显著上升。
5.建议
采用多种宣传方式让学生了解心理学,曾在咨询届流行一句话:中国社会不是民众不懂心理咨询,而是他们不懂心理学,所有在基本的心理问题的解读上要专业,同时通过新媒体进行宣传,拓宽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开设丰富有趣的心理活动内容,让大家啊了解学校心理咨询的本质是发展人,而不是治病。同时,应该加强学校心理咨询机构人员的专业素养培训,建立高度的信誉和正面形象,通过培训合格的咨询人员,鼓励咨询师进行专业培养等,推广优秀,善解人意的咨询师形象来为学校心理工作添砖加瓦。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因专业人员匮乏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美国在精神卫生领域掀起了一场非专业心理咨询的运动与革命。一些学者开始探讨在学校培训学生,以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学生。vriend1969年发表了她利用受训的高成就的中学学生在咨询团体中帮助低成就的学生的研究报告,成为朋辈心理咨询领域的首篇论文。此后,朋辈心理咨询得到长足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1981年美国心理学者马歇尔夫提出朋辈心理咨询的概念,受到我国学者的认同,成为现在我国朋辈心理咨询的最常用概念。
一、相关概念与研究
(一)朋辈心理咨询 (peer counseling)
朋辈心理咨询是指非专业心理工作者经过选拔、培训和监督向寻求帮助的年龄相当的受助者,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人际帮助的过程。(马歇尔夫,1981)。相对于专业心理咨询而言,它是一种“准心理咨询”(para counseling)。
(二)朋辈心理咨询员(peer counselor)
朋辈心理咨询员是指从某个社会群体中选,接受特定的培训和信息,为朋辈提供心理援助和行为示范的人,以下简称朋辈咨询员。
(三)关于朋辈心理咨询员及其培训的研究概述
从对朋辈心理咨询(辅导)的国内文献检索看,近五年对此问题的研究比较多,集中发表于2006、2007年,研究对象以高校为主,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将朋辈心理咨询(辅导)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新途径或模式,探索其作为高校专业心理咨询服务工作的一种有效补充形式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理论依据、优缺点等;二是对朋辈心理咨询(辅导)如何开展进行探讨,具体有朋辈心理咨询(辅导)模式的构建,形式和方法的探索与实践,及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如何应用。
二、设计理念与思路
(一)设计理念
1.人的积极改变
所谓积极改变是指:人们在发展过程中寻找机遇以促进自身的成长和发展,面对那些对能力提出要求的挑战并加以应对,并在整个过程中发展出新的技能、能力以及力量。成功的自我改变者在他们尝试改变问题行为的过程中,会运用来自家庭、朋友以及自助群体的信任、接纳和社会支持[1]。
朋辈心理咨询员的培训中要帮助咨询员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身的能量和向积极的方面改变的能力,鼓励其体验积极改变后自身的自我成长,提高自尊和自我效能感。
2.共同成长
朋辈咨询中的双方是同辈,遇到同类问题的可能性较大,应对问题的方法可借鉴的成分也就相对较多;加上双方相同的年龄、文化层次和相似的当下生活环境,使得朋辈咨询员更能从同辈人的角度与对方产生共情和同理,其自身对问题应付方式或提出的建议也更符合被帮助者的年龄、生活背景和处世方式。因为,在咨询过程中,朋辈咨询员可能因成功帮助对方而提高自我效能;也可能因遇到阻碍,而在和对方的共同探索过程中,促进自身应付方式和对问题态度的积极改变和成长。
(二)设计思路
本方案的设计从严格筛选学员、培养学员朋辈咨询员的角色意识入手,要求学员掌握心理健康、心理咨询、朋辈心理咨询的理论,体验咨询过程,实操咨询技术,并在整个培训过程中贯穿个案讨论和个人成长训练。朋辈心理咨询员培训的过程不仅是学员理论与技术的专业成长过程,也是其个人成长的过程。
三、设计方案
培训目标:培训者掌握心理咨询的部分理论和技术,能进行个案的初次接待,初步识别来访者的问题程度,并视情况直接提供积极的帮助或劝导其至专业的咨询师处咨询(治疗)。
培训过程:培训过程分两个阶段72学时完成,方式为团体辅导、理论学习、案例讨论、模拟训练等。第一个阶段是筛选、心理健康、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技术培训,这一阶段的后期安排朋辈咨询员做一些预约咨询接待的工作。第二阶段是进一步的个案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培训和团体辅导理论与技术培训,这一阶段开始安排朋辈咨询员从事热线咨询电话、网上心理咨询等咨询工作。两个阶段各安排八次每次三学时(共计48学时)的理论学习、四次个案讨论(共计12学时)和四次个人成长(共计12学时)。
具体培训设计:
(一)第一阶段:朋辈心理咨询员筛选、心理健康、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技术
1.人员筛选
目的要求:筛选适合从事朋辈心理咨询的学生
具体实施:通过心理健康、人格特质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心理测量对报名学生进行选拔,测试后按照心理咨询师职业道德对测量合格学生进行面谈选拔。
2.形成团队
目的要求:建立朋辈心理咨询员团队,让学员认识到咨询员团队对于咨询员自身专业和心理成长的重要性。
具体实施:按团体心理辅导方法,结合相关心理学理念,帮助学员培养团队归属感,形成积极的朋辈咨询员团队。
3.基本理念的确立和基础知识培训
目的要求:学习心理咨询等基本理论。帮助学员树立积极心理的理念,了解心理咨询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朋辈心理咨询的理论、原则。
具体实施:课堂讲授介绍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心理咨询和朋辈心理咨询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4.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培训
目的要求:继续学习心理咨询、心理健康的基本理论。
具体实施:课堂讲授心理咨询和朋辈心理咨询的基本概念和内涵,重点讲授心理咨询和朋辈心理咨询的原则、咨询关系的建立、各层次心理问题区别等。
5.案例练习
目的要求:让学员通过案例进一步了解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知识。
具体实施:通过列举心理咨询的案例(含成功和失败的案例)让学员进一步了解心理咨询,特别是咨询关系建立的重要性;通过列举各种心理问题让学员进行初步的识别,将一般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区分开,知晓应将障碍和疾病者及时转介到专业咨询和治疗机构即可。
6.心理咨询初诊接待培训
目的要求:学习心理咨询中关于首次接待来访者的技术要领,帮助学员掌握接待的礼仪、专业态度,介绍基本的谈话技巧并进行体验。
具体实施:分别模拟正确和错误的来访者接待过程,并分三人一组(咨询师、来访者、观察者)进行练习与体验。(此次培训后学员可参与咨询预约接待或助理咨询等体验。)
7.基础知识和技术培训——倾听、非言语技巧
目的要求:进一步学习心理咨询和朋辈心理咨询中关于咨询技术的理论,掌握倾听、沟通、回应等技术和咨询中的非言语技巧。
具体实施:三人一组模拟咨询,让学员进行倾听、回应等练习,留心非言语行为对助益性关系形成的影响等。
8.咨询理论和技术培训——提问
目的要求:学习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术,掌握基本的谈话技术和技巧。
具体实施:列举来访者常在咨询中的提问,如搜集网上咨询的问题,让学员练习提问技巧,如:一般化技巧、例外询问等。
(二)第二阶段:进一步的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培训和团体辅导理论技术
9.咨询理论和技术培训——共情
目的要求:学习心理咨询的理念和技术,掌握共情技术。
具体实施:三人一组模拟咨询,让学员进行共情练习。
10.咨询理论和技术培训——咨访关系再次体验
目的要求:进一步学习咨询关系的理论,了解咨询关系在咨询中的重要作用,掌握咨询关系建立的技巧。
具体实施:从咨询员和来访者两个角度讨论咨询过程中如何与来访者建立助益性的咨询关系,帮助来访者获得积极改变。
11.咨询理论和技术培训——积极改变
目的要求:进一步学习积极心理咨询理论中关于积极改变的理念,了解在咨询过程中咨访双方都可以获得积极的改变。
具体实施:列举咨询个案(含成功和失败的案例),让学员讨论。
12.咨询理论和技术培训——助人自助与个人成长
目的要求:进一步学习心理咨询中关于咨询过程、咨询效果和咨询师成长等部分的理论。
具体实施:进一步讲授咨询中助人者的角色和助人自助的理念,并进行一些自我成长活动,提升咨询员自我觉察能力。同时,帮助学员认识到朋辈心理咨询不是万能的。
13.咨询理论和技术培训——热线咨询电话接线及网上咨询接待
目的要求:学习热线咨询和网上咨询的理论和技术,掌握工作技巧。
具体实施:列举热线咨询和网上咨询遇到的问题,讲授热线咨询和网上咨询的理论、技巧和注意点等。(本次培训后学生可参与热线电话咨询、网上咨询等)
14.咨询理论和技术培训——团体辅导体验
目的要求:体验团体辅导的过程,了解团体辅导的理论
具体实施:让学生体验团体辅导的过程,主题设计为个人成长。
15.咨询理论和技术培训——团体辅导理论和技术
目的要求:掌握简单的成长性团体辅导的理论和技术,学会设计成长性团体辅导主题和方案。
具体实施:分享团体辅导的体验,进行提问,讲授团体辅导的理论和技术,列举团体辅导设计方案,要求学员分组设计成长性团体辅导主题及方案。
16.团体辅导实训
目的要求:体验成长性团体辅导的组织实施过程,掌握基本的成长性团体辅导技术。
具体实施:分小组体验成长性团体辅导的实施过程,分享和点评。
(三)个案讨论、个人成长和督导
在第5、6、7、8、9、11、13、15次培训后各安排一次个案讨论,在第1、2、3、4、10、12、14、16次培训后各安排一次个人成长团体辅导。
将朋辈心理咨询员分配给学校有经验的专兼职咨询师,由咨询师从其开始从事朋辈心理咨询服务后每两周到三周或视需要为其作一次个案督导。
此前,为了早早将箱庭设备付诸应用,在参加省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的同时,笔者和同事还向山东省实验中学的同仁们讨教一二:在晚上我们参与了一期团体箱庭,并于次日上午对箱庭疗法的细节进行了请教,对其规则和实施办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回来之后,便立即开展心理健康相关工作,团体箱庭体验也是其中的一项,实施过程中有些疑惑。所以,这次培训,笔者是怀着对“术”的追求而去的。
没想到,开课不久,张教授便道出了“道”和“术”孰重孰轻,道出了箱庭疗法的精髓。总结而言,便是如下几点:一是“信、敬、静、和”的座右铭;二是“做静默的陪伴者”;三是不先与来访者进行“解释、分析和评价”;四是“人文关怀,明心见性;以心传心,无为而化”。
张教授对“道”的讲解和强调,打消了笔者先前的错误观念,不仅对箱庭疗法本身,而且对心理咨询来说,都是极具意义的。可以说,“术”是围绕着“道”的,二者皆为重要。
有道是“先正其心”。三点心得:诸行无常,入静定心、锻造结实的心,适时可行。两点自觉:自身的有限性,援助的有限性。一点明确:来访者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治愈力。
收获二:箱庭疗法的实战疗效令人惊讶
课程期间,张教授的亲传弟子张雯给我们介绍了她的一个治疗强迫症的案例,而另外一个弟子姜智玲则分享了一个用箱庭疗法治疗自闭症的案例,其效果让我们在场的每一位学员都大为惊讶。
据介绍,其起作用的原理可能在于:箱庭疗法创造了一个个“自由与受保护的空间”,强调陪伴和倾听的作用,而且,“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都有自我治愈创伤的力量(张日语)”。
收获三:箱庭疗法开创了课题研究的另一种模式
箱庭疗法本身就是一种崭新的思路和方法,这一点,在张雯老师的演示中做了充分说明。她在用箱庭疗法治疗一例大二学生的强迫症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随后又突发奇想:是不是强迫症的人都会在创建箱庭世界中有共同的表现?于是,她通过大量发放强迫症的问卷,筛选出了30名强迫症患者作为实验组,并与另外30名无强迫症的健康大学生组成的控制组做对比研究。经过一轮箱庭下来,结果有了惊人的发现,即强迫症患者在箱庭世界里某些方面表现出了惊人的一致……于是,张雯老师的博士论文由此而诞生。更为重要的是,此实证研究客观上拉近了与学院派的距离。
收获四:个体和团体箱庭的流程和体验
学习期间,张教授讲解了个人箱庭和团体箱庭的流程和规则。经过观摩和亲身体验,笔者对前面所提的“道”和“术”的理解更加深入了一步。
在个人箱庭里,一位学员在箱庭世界里投射出了较为和美的现实生活,而有位学员则投射出了目前困扰其身的生活事件。
在团体箱庭里,笔者与其他7位学员一起创设了箱庭世界,由张教授亲自主持并示范讲解给学员们。
团体箱庭的意义,在于促进现实人际关系的改善,提供“和他人一样”的体验,沟通和协调多样化的资源和观点,创造心灵的归属,增强成员的责任感等等。
箱庭疗法(含个体箱庭和团体箱庭)是表达的一种疗法,在不自觉中触及了心理咨询的核心之处。箱庭包含了“无限”的和“有限”的空间,通过天、地、海的模拟,把来访者带到了自然母亲的怀抱。
收获五:整合过程中需注意的事项
在论及箱庭疗法和心理咨询的整合时,张教授提醒:箱庭疗法只是心理咨询技术的一种,每种疗法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并不能“包治百病”。推广而言,心理咨询也是如此。而且,箱庭疗法在针对不同的个案或团体实施时,有时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的,最好放弃“一次箱庭治疗便可治愈”的想法。
此外,还要坦然承认心理问题的存在。对待心理问题,我们应面对它,处理它,接纳它,放下它,最后在有可能的情况下超越它。心理问题的解决,取决于来访者的主观能力和自我治愈力。
收获六:未来工作的思路
因此,心理咨询是一种“治本”的“治疗”,并非像外科医生那样能迅速地缝合、治愈患者的伤口。心灵的伤口不是一次就能处理好的,也不可能收到立竿见影的神奇疗效。正如李子勋老师在《心灵飞舞》一书中所界定的:“一个最简明的心理短程治疗,也需要八次到十次。”精神分析的心理咨询甚至长达几十年。在王旭梅等译的《心理治疗个案研究》一书里的案例多数也长达数年之久。西南大学秦旻博士2010年在其博士论文《门诊心理治疗的效果评价研究》中介绍:“在综合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国外研究者认为26次是比较合适的心理咨询次数。”
在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和督导中,一些学员也问我:“您一个案例咨询多长时间啊?我们怎么咨询了一次后,人家就不来了?”
这个话题对于刚刚从事心理咨询的人来说具有普遍性,我们对此作以下几方面的探讨。
其一,当心理咨询师刚刚起步咨询的时候,要慢慢地来,从简单的小案例做起。这就犹如种植了一棵梧桐树,现在还很弱小,如果此时来了一只大凤凰硬生生地落到这棵小梧桐树上,很可能会把它压折了。所以,我们首先要注重锻炼自己的能力,增长自己的经验,给自己成长和成熟的时间,等待自我的提高和发展,等待花开的季节。
其二,心理咨询会改变人的心理因素,从内心来改变人,从根本上来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心理咨询是先治其“本”,等求助者的内心调整过来后,其“标”自然随之改善。由此可见,心理咨询的最终目的,是激发求助者的内在动力,使得他能“自助自理”,最终走向自我心理咨询和治疗。
其三,心理咨询不同于一般的说教。不是两个学生吵架了,来到班主任那里,经过班主任的一番说教之后,他们就握手言欢了;也不是一个学生考试考砸了,一时想不开,委屈地哭了,来到老师这里,老师劝了几句后就马上破涕为笑了。
其四,心理咨询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犹如美国9·11事件中两座摩天大厦瞬间倒塌了,没有人能在瞬间让它们再轰然建立起来一样,人可以在一个事件的巨大刺激下瞬间精神分裂了,但不能在瞬间就治愈如初。古人也曾讲:“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其意思非常明显,病发起来很突然,像山崩一样;而要康复却很慢,犹如从蚕茧里面抽丝一样要经历一个煎熬过程。这里主要是指躯体疾病,心理疾病则比躯体疾病更难以治愈。某些电视节目里演绎的心理剧目,更多的是作秀,更多是处理应激的事件,很少探讨深层次的心理问题。这些节目,的确能为心理咨询作些常识性的宣传和普及,但绝不是那么简单地就能解决心理问题。一次性解决的问题,一定不是心理问题,更不是在做专业的心理咨询,充其量不过是心理劝导而已。
至于一个案例要咨询多少次,受到很多因素的左右,要根据求助者问题严重程度,要根据他的悟性,还有求助者各方面的条件等,以及心理咨询师的水平和能力。具体而言,心理咨询的效果与治疗的次数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求助者咨询的内容,二是求助者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三是求助者的求助欲望强度,四是求助者在咨询中的自我开放程度,五是心理咨询师的水平和能力等因素。
第一,求助者咨询的内容决定心理咨询的次数。
比如纯粹的决策问题、家庭问题、个人心理问题等,不同的问题类型需要的次数也不同。决策问题基本上一两次就可以解决,如果里面存在心理问题,需要的次数要依具体的心理问题而定。家庭矛盾如果不复杂,两三次就能解决,如果家庭的某一个成员存在心理障碍,需要的次数要根据其心理障碍的轻重而定。
第二,求助者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决定心理咨询的次数。
咨询次数根据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神经症、人格障碍、精神病初期或愈后等而不同。一般心理问题需8~12次,适用范围:学习压力、适应不良、婚恋矛盾、亲子冲突、工作压力、个人发展等。严重心理问题需16~30次,适用范围:焦虑、恐惧、人际关系障碍等。神经性心理问题需半年以上,适用范围:强迫、抑郁、性心理障碍等。严重的神经症、人格障碍、精神病初期或愈后在短期内难见成效,且治疗效果不稳定,一般需要半年至一年以上的时间改善或康复。
第三,求助者的求助欲望程度决定心理咨询的次数。
求助欲望强,合作的力度就大,见效就快,用的时间就少。求助者的悟性越高,其进步和康复就越快。“亲其师,信其道”,求助者越是对心理咨询师信服,咨询效果就越好。曾有个男生在书桌上贴上一张大纸条,上面写着:“周一、四晚第二节课到心理老师办公室。”他告诉妈妈说:“我一个星期里最盼望的事情,不是回家,不是见到您,不是玩游戏,而是最渴望见到心理老师!这两节课是我最快乐的时光,是我成长最快的时候……”结果他恢复得很快,咨询效果极佳。
第四,求助者的自我开放程度决定心理咨询的次数。
心理咨询的核心是咨访关系的建立。心理咨询不像纯躯体疾病的治疗,医生对症下药,成功地做完手术病就可以治好;咨访双方需要实现心灵与心灵的沟通,需要坦诚相待、互相信任,如此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求助者和心理咨询师的关系,应该是精神朋友。在治疗期间,他们可以完全认可、无条件接纳和不设防地道出个人隐私。很多求助者对心理咨询师说:“我从未告诉过其他人这些事。”然而,也有些来访者严重缺乏安全感,对于暴露自己的问题非常恐惧,这种情况下咨询师不能强硬地触及其隐私,要在来访者有勇气面对时再行处理。尽管需要的时间会长很多,但这是必要的,是解决心理问题和促进其心理成长的必经过程。一般来说,在良好的咨询关系中,随着咨询次数的增多,求助者对心理咨询师的信任会随着治疗的进程不断提高,自我开放程度越来越大,心理问题也会不同程度地被呈现出来,咨询效果也会越来越好。
第五,心理咨询师的业务水平和能力素养决定心理咨询的次数。
曾在美国学习了四年临床心理学的徐浩渊,1998年回国后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开通“徐博士心理热”节目。1999~2001年,徐浩渊任北京大学客座教授,教授临床心理学研究生的课程。
在记者面前,徐浩渊并不掩饰对国内心理咨询行业的失望,“通过考证就可以进入这个行业,太多不应当进入这个行业的人进来了。有些人简直是在屠杀心灵,他们没有资格做心理咨询”。
“给病人开腹后扔到大街上”
徐浩渊曾接触过很多国内的心理咨询师,她的感觉是真正懂得用合适方法做咨询的人太少。
1998年,刚从美国回国的徐浩渊发现,国内的心理咨询师爱跟病人讲道理。“我告诉他们,讲道理没用,那是你的模式,你要了解对方潜意识里的问题。”
不久徐就发现她的劝告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因为多数从业者“没有受过正规的心理学教育”。她不止一次地看到,那些把内心伤痕埋得很深的来访者,在咨询所因为咨询师的不当“治疗”而受到的伤害。
“好比肚子重有个瘤子,咨询师能够打开看。但他不知道怎样安全地把瘤子切除,然后安全地缝合。他能做的,就是拿着刀拼命戳那瘤子,最后就是让人开着腹走出门满街跑。”徐浩渊认为,很多人之所以求助于心理咨询师,都是因为知道自己有心理问题。但是到一个并不合格的咨询师手里,这个人就很可能就会病情大发,“正常生活都被毁掉了”。
徐浩渊在美国接受临床心理学教育时,老师强调的第一点便是“安全”。
“什么样的东西可以往下挖,什么不能挖,在怎样的情况里可以动,都是非常有讲究的。好比是一个手术,这人体质根本不行,非要打开肚子给人动手术,缝上人就死了。”徐浩渊说,不少心理咨询师包括很多大学里的心理学教授,把让来访者痛哭流涕看成自己“会了”,这样的咨询无异于杀人。
“赤脚医生课程发医学院毕业证”
接受《新世纪周刊》采访的多数心理专家认为,现行的心理咨询师认证制度存在很大缺陷。
2005年10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颁布《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对心理咨询师的入门门槛做了提高。中国心理咨询师职业等级分为三级、二级、一级,其中申报心理咨询师三级者须具备以下条件之一:1,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2,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大专学历,经心理咨询师三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3,具有其他专业本科以上学历,经心理咨询师三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条件一中的被业内称为‘学院派’,偏重理论研究,实际进入市场执业的并不多。”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系的郑军,现为天津作协会员,发表过《心理误区二百例》、《心灵简札》、《说文解字话心理》等数部心理科普类作品。郑军曾走访过全国多个城市的心理咨询机构,发现多数从业者是通过培训加考试的方式进入心理咨询行业的。
“很多人跟他们_接触就知道,这人没上过大学。”郑军说,学员花上数千块钱,在四个月周六日上课,一共五百多个课时。教材的内容是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各个科目的一个浓缩本,相当于大学心理系学生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的课。
“如果学员一点心理学知识都没有的话,看了之后只是一个入门。如果本身就受过专业教育的话,这个培训是没有用的,还不如当年在学校学的东西多。”郑军认为通过这样的培训拿到的“心理咨询师资格证”非常尴尬。“好比一个赤脚医生的课程,培训完以后就给他发个医学院本科的证书,你说这人出去能看病吗?”
雨后春笋,成材不多
北京心恺信心理事业发展中心首席顾问张丽,从2003年开始讲授心理咨询技能和咨询师个人成长两门课程。在4年的培训生涯中张丽发现,学员在参加培训时“为考而考”的心态明显,少有人能主动去学习咨询师心态等与考证“不那么大相关”的知识。
“我们说到培训,首先就会想到英语培训。计算机培训等这种技能性的培训。心理咨询被戴上一个培训的帽子后,学员就会觉得:我交了钱接受培训了,我就知道怎样做了。事实上不是那么一回事。”张丽说。
在张丽看来,心理咨询师不是能培训出来的,而是一定是用师傅带徒弟的实践带出来的。在美国,一个合格的心理咨询师是需要有教育学、心理学或医学的博士学位和两年以上的咨询实习证明才可从业;而国内的情况,多数还是在边干边学。
郑军曾在北京、天津、重庆、济南等城市摸过底,每个城市中真正实现赢利并良好运营的民营心理咨询机构都不超过十家。“这几年确实是像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但笋子长成竹子的太少。”
目前,全国心理咨询行业收费价格是根据咨询师的级别而定。最低每小时收费100元到150元。普遍价在200元到300元,再往上走是500元、800元、1200元不等。但郑军认为,心理咨询行业普遍经营惨淡,他们“用宣传自己的价位的方式来宣传他们的红火”。
“很多人敢进来,是因为这个行业门槛很低。一两万块钱租间房子,还不用门面,居民楼上的那种就可以,一个人或几个人合伙,撑两三年,最后没业务也就散掉了。”郑军说。
张丽也认为这个行业需要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考完证后就开业,多数人慢慢就会发现做不下去,最终选择退出。因为来访者在掏钱后,如果发现咨询师对他的问题没有帮助,可能对咨询师整个行业都会产生质疑。这个新兴行业对口碑的依赖很强烈。
“真的想靠做咨询来养活自己,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张丽说,有志于做心理咨询,还需要有一定的费用支付能力,他们需要在执业后还得“经常充电”。“国内的老师讲课,一个班五六天下来就得两三千。做心理咨询的人为了能更好的工作,可能一年得参加六七个班,这些费用就不下两万块钱。”
“这些问题我们在培训时也跟学员讲到,要对做心理咨询师之后遇到的困惑有充足的心理准备;但是他们在学习的时候急于考证,这些问题不大能听得进去。只有当他遇到这样的问题,才能意识到。”
学员身份五花八门
进入心理咨询师培训班的人群中,女人比男人多。“女性能占到60%~70%,因为女性更敏感,对人本身的问题更加关注,相比之下男性关心具体的事。比如我跟你抱怨,一边哭一边说,男人就会认真听我说的事情,而忽视了我一边哭一边说的情绪。”张丽说。
学员的身份也是五花八门。最受张丽们欢
迎的是被他们称为“行业内”的人:武警,监狱管理者,妇联,教师等。因为他们是“源源不断”的,单位出钱。批量供应。
自己掏钱报名参加培训的人大约占到五六成,其中有人力资源工作者,医生,律师,“也有跟你一样的记者”,张丽笑笑,“大家出于职业规划的需要,也都是想有个好前程。不过接触到的大部分人,聊到后来就发现,都是跟个人的困惑和问题有关”。
部分靠单纯一对一咨询难以维持运营的心理咨询所,逐渐将业务转向心理咨询培训。“搭一个平台,请当地的大学老师来讲课,他们收取一些中间费用。”郑军说。在某种意义上,这种模式与传销倒是有几分相似。
“早年有个比喻:大家都去加利福尼亚淘金。也有一些人跟着去卖水。淘金的人里面,有的人发财了,有的人一无所获,但无论如何,卖水的人肯定会赚钱。搞心理咨询培训的人就好比那卖水的。”
郑军认为,心理咨询行业从2001年到现在,几乎没有人“淘到过金子”。“重庆曾有人投资400万,搞大型的心理咨询机构,最后也是血本无归。在下游持续不能淘到金子的情况下,上游奏水的生意也不好做了。”
加强行业协会的作用
在专家们看来,国家现行的心理咨询师认证制度“达到了普及推广心理学知识的效果”,但作为专业队伍的建设而言,还“远远不够”。
“在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做心理咨询的认证都是心理协会的行为,政府不应当成为认证的把关人。”张丽拿中国香港地区为例,心理咨询师有自己的联合会。联合会中的专家们根据他们多年的经验去审核培训教材。认证一个咨询师是否可以进入这个行业,他们会考虑申请者是否取得相关专业的硕士或博士学位,受过多少年的专业训练,再看他受到的技能培训如何。
张丽介绍,香港地区的心理咨询师每年都要经过审核,其案例报告、学术论文、案例督导都有详细的备案和记录。“有一个专业的行业协会来很好地维持这个行业的纯洁度时,心理咨询就会在公众中有可信度,也就意味着其学术的位置越高,公众才会愿意花钱去购买这样的服务。”
美国被认为是心理咨询制度较为成熟的国家,但在美国有过多年学习生活经验的徐浩渊却认为,从社会工作的角度而言,收费心理咨询是失败的。
英国心理学家麦克里奥德综合北美西欧等国对心理咨询业的调查数字后,得出结论:在西方工业社会,每年大约只有平均4%的成年人接受心理咨询服务。
人才队伍是家庭教育工作的有力支撑。作为区级层面,队伍力量比较薄弱,没有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可以借力。对此,我们一方面外请高层次的专家授课,并通过聘任心理咨询师、顾问、兼职讲师等方式建立关系,定期授课、答疑解惑。另一方面对内挖掘潜力,完善人才库建设,加强系统化培训和专题培训,培养“土专家”。如优秀家长队伍,爱心妈妈志愿者队伍,在组织专业化培训的同时,指导撰写亲子教育案例和心理咨询案例,通过家长论坛、观摩互评、专家点评提升后,到家长学校现身说法,以生动的故事、鲜活的实例启迪家长,一些课的欢迎程度不亚于外聘专家的课。比如我区大学生村官志愿者为家长和孩子演讲的《怀感恩之情,为感恩之行》,心理老师周有玉为参加中考学生的父母讲的心理辅导课程《助孩子放飞梦想》,都得到了家长们的广泛欢迎。
孩子是社会的未来,家庭的希望。如果孩子的身心不能健康成长,幸福家庭就无从谈起。下一步,我们将以我区新成立的“幸福家庭服务中心”为载体,重点实施“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引导父母教育自己的子女树立理想,勇于实践,感恩父母,感恩社会,推进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
1、成立青苹果之家。与区未成年人指导中心联合,在相关家长学校建立青苹果之家,购置未成年人心理辅导工具,打造宣传阵地,设置心灵热线,近距离与学生和家长沟通,为未成年人排解心理困惑,从而更好地调适亲子关系。
1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进的难点
随着招生规模的逐步扩大和就业压力的加大等现实情况,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学生在适应、学习、人际交往、情绪情感、职业规划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同时,高职院校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推进,心理老师的配备相对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几乎是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2-3名老师负责;此外,近年高职院校逐渐构建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以期有力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是,二级心理辅导站负责老师都是由辅导员担任,其中只有少部分有心理学专业背景,而辅导员除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之外还有其他专项或者班级管理等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常规工作,这将必然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很难推进。
2 朋辈心理咨询员的含义和作用
2.1 含义 运用与受辅对象年龄层接近或稍长、有相似经验的学生,朋辈心理咨询是指学校咨询人员鉴于服务的需求,经挑选并予以短期的训练,增进自我成长的一种心理咨询方式,以期这些半专业的助人者即朋辈心理咨询员,能够对其他学生提供倾听、适应环境[1]。
2.2 作用 多数研究结果表明,朋辈心理咨询有效弥补了专业辅导教师数量和精力不足,对学校专业心理辅导和教学起到不可或缺的辅助作用,并且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心理自助和帮助他人的能力[2]。伯纳德(Benand,1990)在《朋辈教育项目案例研究》(The Case for Peers)中通过许多朋辈教育项目的案例证明,青年朋辈互助使许多青少年减轻了因吸毒、酗酒、辍学和少女妈妈等社会问题被家庭、学校和社会抛弃的孤独感[3]。1992-1994年期间,约翰(Johns,1994)等人在对费城公学区60多所中学开展朋辈调解项目有效性研究,结果是:①朋辈调解训练改变了学生用身体暴力处理争端的错误行为;②朋辈调解训练提高了学生处理冲突的能力[4];③学生和成人都对朋辈调解训练表示非常满意;④360起争端达到平均90%的和解率。另有研究还显示,通过朋辈交往,孩子们能够学到批判性的社会交往技能,通过朋辈交往孩子们能够学会共处、学会关心、帮助和同情他人[5]。例如:激励、沟通、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及其交友技巧[6]。
目前,高职院校也在逐渐培养朋辈心理咨询员,并且几乎是由班级心理委员担任,心理委员的职责主要是发现有心理异常的学生并及时上报,心理委员缺乏基本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技巧,也缺乏心理老师指导和监督,心理委员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朋辈心理咨询员的作用,以及时有效的帮助学生。
因此,高职院校要有效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要学会借鉴朋辈心理咨询员模式,充分发挥朋辈心理咨询员的作用。
3 充分发挥朋辈心理咨询员作用的方法
要充分发挥朋辈心理咨询员的作用,有很多方法:
3.1 个别咨询与团体咨询相结合 个别咨询是指咨询者与求询者一对一的咨询活动,个别咨询具有保密、易于交流、触及问题深刻、便于个案积累和因人制宜等优点;团体咨询是较个人咨询而言,当具有同类问题的求询者被咨询人员分成若干小组或较大的团体,进行共同商讨、指导或矫治时,这种咨询形式便称为团体咨询,团体咨询较之个别咨询,在节省咨询的人力和时间、扩大社会影响、集中解决一些共同的较迫切的心理问题等方面极具优越性,团体心理咨询对于帮助那些存有害羞、孤独等人际交往障碍的学生,更有特殊功效[7]。
因此,高职院校可采用个别咨询与团体咨询相结合的方法,促使经过专门培训的朋辈心理咨询员有效帮助更多的学生。其中,个别咨询可以通过二级心理辅导站建立的学生心理档案,将朋辈心理咨询员能够处理的个案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咨询和跟踪,可以采用面谈、书信、邮箱、微博等多种途径灵活进行;团体咨询可以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学生群体的心理需求,在全校范围内招募成员,通过专业心理问卷或量表的初步筛选和朋辈心理咨询员的面谈,朋辈心理咨询员确定成员并担任组长全面指导该组团体心理辅导的开展,通过精心设置的游戏,鼓励成员积极参与、分享和讨论,以引导成员积极思考并解决自身的问题。
3.2 开通心理热线 目前,许多国家都拥有许多电话咨询的专用线路,用于心理危机的紧急干预和自杀的防范[7]。国外自60年代以来在许多国家中已广泛建立了热线电话咨询机构和自杀预防或危机干预中心,如美国有200余所自杀预防中心、英国有近200家电话咨询组织(以Samaritan最为著名)、德国有电话救援中心近80处,亚洲及大洋洲地区有200多所热线电话咨询机构,遍及12个国家的125个城市[8]。
因此,高职院校设立心理热线也能有效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法之一。开通心理热线需要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员进行接听,同时,也需要每天定期有学生在办公室值班。
3.3 建立心理健康网站 高职院校二级心理辅导站通过建立心理健康网站,针对学生在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心理需求,将学生感兴趣的心理基本知识,心理自助的基本知识,学生客观、准确了解自己的工具等放在网站。此外,在网站上设立与学生互动的模块,以能够及时帮助学生,尤其是帮助不愿意面谈并且害怕透露个人信息、不善于言语表达的学生。
3.4 组织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高职院校鼓励朋辈心理咨询员结合自己的优点和学生的需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可以通过自身的榜样示范积极、正面的影响学生。朋辈心理咨询员需经专门培训,掌握和拥有一定的心理知识和咨询技巧的学生;此外,还需经严格筛选,性格开朗乐观、态度积极向上和学习工作优异,因此,朋辈心理咨询员主讲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促使学生更有信心成为像朋辈心理咨询员那样优秀的学生。
3.5 举办现场心理咨询 本文的现场心理咨询是指朋辈心理咨询员走出心理咨询室,将咨询地点放到学生人流量大的露天场所,向全校学生义务提供心理帮助。现场心理咨询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心理咨询,也能够及时有效的帮助大量学生,尤其是帮助学生客观、准确的了解自己,并解决遇到的心理问题,一直以来广受学生好评。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要大力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找到有效的方法,充分发挥朋辈心理咨询员的作用,以为全校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促使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庄涵茹.高中生同齐生涯团体咨询效果之研究[M].硕士学位论文,台湾:高雄师范大学,2003.
[2]石芳华.美国学校朋辈心理咨询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2007(8).
[3]Benand,Bonnie.The Case for Peers[M],Northwest Regional Educational Laboratory,101 S.W,Main Street,Portland,Oregon.1990.
[4]Johns,Tricia.S&Carlin,Diane.Philadephia Peer Mediation Program:Report for 1992-1994 Period.[R] Good Shepherd Neighborhood House.1994.1.
[5]Attili,G.Successful and disconfimed children in the peer group:Indices of social competence within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J].Human Development 1990(33):238-249.
20世纪80年代初,咨询家Steve de Shazer和Insoo Kim Berg夫妇以及他们的同事在美国威斯康辛州密尔瓦基的短期家庭治疗中心发展出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以下简称为SFBT)。[1]目前,SFBT在西方越来越被广泛地使用,而在国内,SFBT应用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亦取得了很大进展。本论文尝试从产生背景、历史演变、理念及应用等方面对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做了综述,并指出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应用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及其应用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流程与技巧。
1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综述
1.1 SFBT产生背景及其历史演变 美国咨询家Steve de Shazer和Insoo Kim Berg夫妇以及他们的同事在美国威斯康辛州密尔瓦基的短期家庭治疗中心,经过大量的临床研究、理论探索和专业培训,逐渐发展出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FBT)。SFBT的形成和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首先,20世纪中叶,后现代思潮逐渐形成,后现代思潮反思与变革“现代”西方文化精神以及价值取向,强调不确定性、否定性、非中心化、非连续性、多元性。SFBT深受后现代思潮的影响。其次,心理治疗本身亦存在的一些问题。长久以来,大多数治疗师过分的依附于治疗理论,他们按照一定治疗理论治疗个案。但是,理论是假设性的,并不能够与个案一一对应。过分依赖治疗理论促使治疗实践面临困境。这促使得治疗师反思自己的治疗行为与方法。第三,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治疗费用不断上升,更快速、更有效地解决模式成为治疗师们的一种追求,促使SFPT的产生以及普及应用。
1.2 SFBT的理念 SFBT将解决作为导向,把个案作为自身的专家,将聚焦于改变何以发生作为治疗过程,帮助个案寻找到目标、例外、正向经验以及未来远景,达到晤谈次数最优化,既注重效益,又重视效率。具体而言,SFBT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第一,身份的转变。在传统的咨询模式中,咨询师大多扮演专家角色。而在SFPT中,咨询师不再是专家,是一个合作者,咨询者却是解决问题的权威。第二,过程的转变。在SFBT中,咨询师与咨询者建立合作的关系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合作的过程,重视合作与沟通。第三,咨询师更偏向于从正向意义出发为咨询者分析问题。第四,咨询师将咨询的重点放在解决问题上,并不在穷根追究问题本身及其产生的原因。第五,相信凡事都有例外,将咨询者往例外上引导,增强咨询者的信心。第六,尽量的减少咨询的次数,结合效益与效率。
2 SFBT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2.1 SFBT应用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无论是教育管理学生,或是学生自身发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都需要SFBT,这使得高校应重视SFBT的应用。青少年处于自我发展认定阶段,高校运用SFBT,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发生改变,更好的完成自我价值的实现,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本身,都需要SFBT的运用。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国外学校心理工作者已将SFBT作为研究热点,学业问题、辍学问题、社交技巧和就业压力等一系列的学生问题都需要SFBT运用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
2.2 SFBT应用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大量高校心理咨询实践证明SFBT适用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大学生一般都具备良好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思想活跃,擅于思考与反省,主动性、积极性较高。这使得SFBT更易运用于大学生群体。另一方面,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人际关系、考试焦灼、就业压力等方面,我们不需要刻意用大量时间寻找产生的原因,只要解决即可。学校也希望心理咨询师能及时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使大学生能积极健康的学习,SFBT重视效益与效率的结合,符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
2.3 SFBT应用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流程与技巧 SFBT应用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流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倾听问题阶段。这一阶段,高校心理咨询师给学生以充分的倾吐空间,让学生叙述问题的细节,困惑等等。高校心理咨询师与学生在交流沟通中,不去追求探讨问题的成因,而是往解决问题的方向上引导。第二,寻求目标阶段。高校心理咨询师以平等、尊重、关怀的态度循序渐进的使学生寻求到自我的目标,并鼓励、引导增强自我目标实现的信心。第三,探讨实现目标阶段。明确了学生的期待目标之后,高校心理咨询师主要引导学生回忆例外成功的案例,再度获得曾经的喜悦,并增强了自信心,使学生相信将会再度发生例外。
针对SFBT整个治疗过程,De Shazer等人设计了一般化、预设性询问、评量询问、振奋性的鼓舞、赞许、奇迹询问、关系询问、例外询问、任务/家庭作业、因应询问等技术。[2]SFPT技术简要,容易掌握。
3 结 语
咨询师在SFBT指导过程中,以焦点解决导向的询问技术,引导当事人对自己问题情境的知觉、看法、思考和感受产生转变。[3]咨询师及其尊重咨询者,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激励咨询者的自尊与自信,体现了当今世界的人文关怀精神。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SFBT为新生力量,具有远大发展前途。在今后实践中,我们应发挥其优势,使SFBT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充分发展其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1-0038-02
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价值观重构的时期,价值观点日趋多元化,社会信息瞬间万变。独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时,自幼受到过度保护、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的大学生难免会受到极大的心理冲击。不仅如此,学习、生活、交友、就业等方面的挫折也会对其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问题。2011年教育部的一份报告指出:针对全国12.6万大学生的抽样调查显示,大学生因心理压力严重影响身心健康的比例高达20.23%,全国大学生因心理精神疾病退学比例占总退学比例的54%。由此可见,如何帮助大学生走出心理压力的困境,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不可否认,随着大学生心理问题导致的极端事件不断发生,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从师资配置等多方面进行了努力,但因为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所以依然存在不少不足之处。本论文将考察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分析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其不足,并探讨其改革措施。
一、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经有30年的历史。纵观这30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短短的20年里(指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笔者注),从无到有,从冷到热,从少到多,从无序到规划,从自发到自觉,从社团行为到政府行为,从介绍引进到深入研究,大致经历了起步阶段、探索阶段和发展阶段三个时期。”[1]
具体而言,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学者主要介绍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部分高校开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20世纪90年代初直今,无论政府还是高校都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从人、财、物等方面进行了投入。更重要的是,党的十报告专门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写入十报告,凸显了我国政府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
二、当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之处
如前所述,经过政府和民间的不懈努力,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因为其起步较晚,所以依然存在诸多不足。
1.心理健康教育受重视程度不足。根据教育部2011年公布的《普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基本要求》(下称《基本要求》),包括情绪管理、性心理和恋爱心理、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等心理健康课成为大学生的必修内容。根据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的教学计划,整个大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占2个学分,而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则占8个学分。由此可见,我国高校的道德教育主要偏重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2.心理健康课程自身的不足。关于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要求》规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既有心理知识的传授、心理活动的体验,还有心理调适技能的训练等,是集知识、体验和训练为一体的综合课程。课程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2]。不仅如此,心理健康课程本身的特殊性也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本要求》规定“课程要采用理论与体验教学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心理测试、团体训练、情境表演、角色扮演、体验活动等。”[3]尽管如此,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教师讲解、理论灌输为主,缺乏师生互动、实践体验环节,从而使该课程呈现出形式化、简单化、德育化的倾向,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心理健康教育主体的局限性。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包括专职德育教师(即心理健康课程任课教师)、其他德育工作者(如辅导员)和心理咨询师。如前所述,目前高校心理健康课程中存在的诸多不足极大地限制了专职德育教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尽管目前高校普遍设有心理咨询师,但是当前高校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不仅包括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同时还承担教学与科研任务。这些咨询师在理论的系统性和深度方面均存在不足。此外不同地区、不同高校在心理咨询师的配置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有些高校心理咨询师严重匮乏。由此可见,心理咨询师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所承担的职责也急需加强。
三、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为深入了解当前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压力的真实状态,探讨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笔者曾对本校某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共20道题,由受调查者对自身心理压力的认知、心理压力的来源以及排解心理压力的途径三大模块组成。调查对象包括一年级学生26名、二年级学生29名、三年级学生37名、四年级学生39名。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31份,回收有效问卷12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9%。在此结合本次问卷调查的结果探讨如何加强和促进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1.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笔者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对于“您认为学校应该为大学生开设心理辅导方面的课程吗?”这一问题,一至四年级中选择“应该。很有必要。”的学生比率分别为48%、63%、72%和55%。由此可见,尽管目前我国心理健康课程存在诸多不足,但是大部分学生依然对此寄予了期待和希望。因此高校应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力量等方面对该课程进行全方位的优化,以期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2.建设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针对当前我国高校从事心理教育的师资人员紧缺、专业性不强的现状,建设一支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和责任心的师资队伍迫在眉睫。“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各高校应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方式,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加强对专、兼、聘职教师的长短期培训,以增强他们的责任感、服务意识和接受掌握新观念、新方法与技巧的自觉性,提高他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6]
3.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年级的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压力有所不同。对于“您觉得您的心理压力来源于哪方面?(多选题)”这道题,一年级至三年级中分别有84%、62%、83%的学生选择了学习,占据第一位。而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尽管学习因素退居第二位,但仍然占据了41%。由此可见,在整个大学期间学习压力一直是学生压力的重要来源之一,所以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对学生学业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压力。
其次,针对同一问题,一年级至三年级的学生中分别有36%、41%、59%的学生选择了“就业”,占据第二位。而升至四年级后“就业”则成为学生压力的最大来源,所占比例为72%。由此可见,在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大社会问题的当今,就业已经与学业并列成为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最大来源。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在新生入学之际便对其进行有关人生规划、择业就业的指导,此后随着年级上升逐步跟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确定恰当的职业发展目标,以便其在毕业后顺利步入职业生涯。
4.加强生命教育。在对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针对“您如何看待近年来大学生因压力而自杀事件?”这一问题,选择“理解,有过类似想法”的学生比率分别是:一年级0%、二年级3%、三年级8.1%、四年级8.3%。由此可见,随着年级的上升,学生所面临的压力越大越大,个别同学甚至出现厌世的悲观想法。这一结果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即在整个高等教育过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容松懈,尤其应该加强生命教育,引导学生更加乐观、积极地面对各种问题和压力。“生命教育就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从知情意方面培养学生真善美的完满人格,提高学生对生命及生命价值的认识,使其在社会中创造生命的价值。”[7]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应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从而珍惜生命,关爱自己。
四、结语
本论文考察了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从心理健康课程设置、心理健康教育主体等视角分析其不足之处,并从心理健康课程建设、人员配置等方面探讨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无需赘言,大学生不仅承载了各自家庭和亲人的嘱托,更肩负着整个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任重而道远,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亦成为每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参考文献:
[1]仰滢.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0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高教研究,2008,(7).
[2]教思政厅《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11]5号[Z].
[3]教思政厅《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11]5号[Z].
[4]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006]第24号[Z].
监狱系统罪犯心理矫治工作起步较早,但在全国范围内发展参差不齐,有些省份经过十多年的理论探索以及实践总结了丰富的成果,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作体系和机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而且心理矫治队伍的建设也处于系统内前列。总体而言,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开展对稳定罪犯情绪、维护监管秩序、提升罪犯改造质量作出了积极贡献。但也应看到在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职业化、本土化以及特色化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创新和发展。
一、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实践困境
在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具体开展中,一些问题成为影响该项工作长远发展的障碍,需要不断修正。监狱目前的心理矫治工作在设施、设备以及经费方面的投入有所增大,以某省为例,监狱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的规范化达标建设工作已经走在了全国监狱系统的前列。而在人力方面,监狱民警获得心理咨询师从业资格的人数也在不断上升,以某监狱为例,监狱现有民警四百余人,拥有心理咨询师资质的人数有一百四十余人,约占总人数的35%,而有些监狱的人数比例相对更高。然而尽管如此,监狱心理矫治工作的发展却还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现象,各单位真正投入到该项工作的民警数量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工作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保障性问题
1.专业化保障缺乏
监狱心理矫治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仅靠一次咨询师考试不能满足心理咨询本身专业化以及罪犯心理矫治工作实践化的需求,需要更好地发挥个人专业兴趣、调动工作热情,抓住一切可以学习、提升的机会提升业务水平,将工作和个人兴趣相结合。例如:可以推荐优秀人才开展继续教育,鼓励青年民警做好相关专业的理论研究与探索,搭建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平台,等等。
2.咨询师队伍建设面临困境
监狱的心理咨询中心作为职能部门,在发挥其自身作用的同时,也存在一些缺点,例如缺少独立建制,专职心理咨询师还同时担任监狱其他工作,如监狱督查、值班等,其中相当部分工作是与心理咨询师的工作角色相冲突的。监区心理咨询员或兼职心理咨询师同样也面临着相似的问题。另外,怎样将监狱现有心理咨询师进行资源整合也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不要求人人都去做心理咨询,但应鼓励监狱拥有心理咨询师资质的民警对监狱心理矫治工作建言献策。监狱应定期举办心理咨询师个案督导、理论成果交流、心理咨询师论坛等,最大程度地对监狱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同时在系列活动开展的基础上突出特色、打造典型、培养监狱心理矫治工作的专家型人才。
3.制度措施亟待进一步跟进
由于监狱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使一些工作开展缺乏约束力,部分工作仅仅依靠民警的自觉和热爱,工作开展较为被动。同时,从事该项工作的民警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也不能很好地被调动,应根据各单位工作实际逐步出台《心理咨询室工作制度》《罪犯心理咨询须知》《心理测量工作规程》《生物反馈仪治疗实施细则》《监狱心理咨询师考核、奖励实施办法》等一系列基础性工作制度,以进一步指导、规范以及激励监狱心理矫治工作落到实处。
(二)罪犯心理矫治工作存在的误区
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目前在认识上也仍然存在一些可以避免的误区,这使罪犯心理矫治工作走了一些不必要的弯路。
1.将团体心理咨询等同于团体游戏
查阅大量有关团体心理咨询的开展的实践信息报告,笔者发现,大部分监狱开展的团体咨询严格而言并不是团体咨询,而更像是团体活动或拓展训练、团体游戏,这种形式虽然也重视参与成员的相互作用,但充分利用团体互动以改善适应和促进成长的发展性团体、治疗性团体还不是很多。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团体治疗(分为团体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并不排斥团体活动,因为团体活动可以相对容易地调动成员的参与热情,为良好团体的创建铺垫较好的条件与氛围。但团体治疗并不等同于团体活动,否则团体治疗就仅仅是活动,而非治疗实践,活动可以成为一期团体咨询的开始(或载体)而非终结,活动、游戏之后还有许多事情要继续开展下去。
另一方面,团体咨询的次数不应该只有一次,短短几十分钟,而应该根据具体的咨询情境以及团体成员面临的问题开展,少则六七次,多则十几次、几十次。团体咨询是否结束应根据团体成员的问题解决情况或咨询目标的完成与否而定。
第三,心理咨询团体的成员不应该是全部罪犯,而应该针对罪犯所面临的不同问题有程序地选择团体成员,而不是随便找几个人就组织一次团体咨询活动。团体成员可以是面临相似问题的一类人,例如,人际关系问题、婚姻问题、改造信心不足等问题;也可以是面临不同问题的一类人,即异质性团体。当然,也可以针对一般罪犯开展成长性团体辅导,但也应该遵照团体咨询的程序招募成员、开展面谈等。
2.罪犯心理矫治与个别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易混淆
虽然罪犯心理矫治工作很早就被提出,并得到一定的重视,但目前监狱系统内相当部分的民警对心理矫治工作还存在误解。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从事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监狱民警没有很好地发挥心理矫治的作用,当然,从事该项工作的民警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心理咨询本身不是无所不能的,不能认为罪犯的任何问题都可以用心理咨询来解决;另一方面,在目前情况下,部分民警对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缺乏基本常识。罪犯心理矫治工作与传统的教育改造罪犯的手段相比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不同:理论依据不同、工作内容不同、人员素质要求不同、影响技术不同、评价标准不同。而这样的误解也进一步表明在一定时期内,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氛围还不能真正地形成,外部工作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
3.过度依赖心理量表或心理测试
心理量表本身是否能真实反应被测试者的内心世界,这一问题本身在心理学界就一直争论不休、有待商榷,而监狱系统目前所使用的大部分心理量表都是由国外引进或国内学者修订的,且年代较早,大部分都与当前罪犯改造的现实生活有些脱节。另外,在监狱组织量表测试时,大部分时候罪犯不能较真实地根据自身真实想法作答,往往试图掩盖本意。第三,部分罪犯对心理测试存在误解,测试中往往为了通过测试而测试,为了测试而测试。而与之相对应的是,相当部分的民警对心理测试不接受,或持怀疑态度。
(三)咨询师的专业操守与政治需要之间的矛盾
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操守与民警政治需要之间的矛盾,正是由从事心理矫治工作的民警的自身角色冲突引发出来的。警察是代表国家行刑、实施惩罚与改造的权力主体,将罪犯置于被管教的一方,习惯于用强制性手段管束、教育(往往是灌输式、说教式)罪犯;而后者则要求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是一种平等、尊重、理解的关系,要对罪犯做到共情、无条件积极关注、真诚,接纳来访罪犯的各种不合理的信念,让罪犯在合理、合法的条件下拥有充分选择的权力,自主决定自己的改造生活。简而言之,一名心理咨询师越专业,其对罪犯人性中的各种黑暗、恶的一面就会越包容。
另一方面,作为罪犯的来访者本身对民警心理咨询师也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抵触,很难在短时间内从对民警的排斥、对立、不信任和怀疑中走到与民警相互信任、敞开心扉和吐露心声的轨道上来,他们更多地已经习惯于被教育、被选择,这本身也对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长远发展不利。
二、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发展构想
罪犯心理矫治工作还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这也激励一代代监狱心理工作者为探索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作出努力。
(一)完善工作机制,实现工作的常态化
1.健全工作机制
心理矫治工作是否能够落到实处,需要建立强有力的工作运行机制作为保障,需要着力完善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监区心理辅导站―监区罪犯心理信息员的三级工作网络。监狱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应负责全监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测试、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危机干预、团体咨询、出入监评估等工作,对这些工作给予指导与管理;配备以工作团队为单位的专职心理咨询师队伍(专职心理咨询师的其他民警职能工作应有所减少,如有可能应当取消);监区心理辅导站应当配置两名以上心理咨询师担任监区心理健康辅导员,专职或兼职承担监区罪犯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或心理疏导(广泛意义上的)以及心理测试等基础性工作;监区罪犯心理信息员承担监区罪犯心理状况等相关信息的收集与汇报;三者逐一对上级负责,上级指导下级工作;形成职责明确、组织有序的心理矫治工作机制。
2.完善考核机制
当前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考核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对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考核应更加细化,更贴近于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实际、罪犯改造的实际。首先,需要对咨询师的咨询工作量进行考核。民警心理咨询师在一定时间内做了哪些心理矫治工作,量的积累是必要的,例如心理健康教育的次数、课时数,个别心理咨询与团体咨询的次数,出入监评估档案建立的覆盖率,参加心理矫治学习的次数,发表心理矫治相关的研究论文数量。其次,在完成了相应的工作量的同时,要注重工作完成的质量,只有质量才是衡量整个心理矫治工作成功与否的关键指标。例如可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优秀个案评比,个案矫治现场观摩;通过播放案例视频或录音的形式进行案例督导;开展优秀团体辅导现场观摩;举办心理咨询师论坛进行理论与实践成果交流等形式对监区、监狱心理咨询师进行考核;等等。
3.创新激励机制
在对监狱心理咨询师矫治工作进行考核的同时,还需要重视考核结果的运用,即把考核作为一种激励手段和价值导向,对心理咨询师坚持精神激励、政治激励、经济激励相结合的原则,将考核结果与咨询师的优先培训、评优评先等挂钩,可以在监狱层面制定《监狱心理咨询师奖励实施办法》等指导性措施,进一步提升咨询师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满足其工作的成就感和价值感。同时,重点将咨询师的个人兴趣与监狱工作相结合,探索咨询师的个人专业成长与监狱心理矫治工作相辅相成的工作新路径。
(二)突出工作重点,强化工作的实效性
心理矫治工作专业性、应用性较强,需要遵循其原则,突出重点,不断丰富工作形式,充分发挥心理矫治在培养罪犯健全人格、提升罪犯心理健康水平、解决罪犯心理问题、提升罪犯改造质量以及维护监管安全中的重要作用。
1.全年开展普及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普及性(全员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即面向全体罪犯宣传和教授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启发罪犯自觉调整心态,增强自我适应能力,消除心理困扰,达到自我教育、自我调适的目的。
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播放教学视频、现场互动式教学、自编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发放心理卫生知识小手册、心理剧现场巡演、团体拓展训练、趣味心理运动会、心理漫画展、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征文比赛、播放优秀心理健康教育影片、开展矫治作业相关主题讨论、优秀矫正作业巡回展等。
同时,也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专项活动相结合,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丰富多彩的专项教育活动,如每年春节开展精神疾病全员大排查,高温季节开展“情绪夏令营”活动,以及重大节假日开展心理专题辅导。
2.不间断地开展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主要是针对群体性心理问题开展的一种实践活动,团体心理辅导主要针对具有相似心理问题的人群开展。如部分新入狱罪犯的入狱适应问题,部分即将出狱罪犯可能面临的家庭人际关系问题、婚姻问题、就业焦虑、情感问题等,以及改造中期部分罪犯面临的家庭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婚姻问题、自身成长问题等。此类罪犯都可以通过遵守团体心理辅导的相关工作程序,组建相关主题的团体或小组,甄别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工作,借助团体心理辅导的载体,进一步增强罪犯应对、处置生活事件的能力,提升罪犯的心理健康水平。
3.有针对性地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危机干预
个体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主要是针对个体罪犯而言,如罪犯面临深层次的心理困惑,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很好地调节,或者心理调节仍不能解决或不应该、无必要去参加团体心理辅导,在心理咨询师严格筛选评估、罪犯主动申请的条件下,就需要对其开展个别心理咨询,或长程或短程,视其问题严重程度以及咨询进展而定。
而危机干预主要是针对个体罪犯面对突发事件所产生的心理问题而开展的心理咨询工作。危机干预在针对发生危机事件的个体的同时,还需要针对危机事件中的个人所在的群体开展工作,做好相关心理疏导、心理抚慰以及后续心理状况跟踪,减少危机事件对相关人群的伤害度。
(三)注重心理矫治队伍建设,提升专业化水平
监狱心理矫治工作需要一支专业化的心理咨询师队伍去开展工作,应探索多层次、多渠道地选拔优秀心理矫治民警,整合优秀社会资源,进而从整体上提升心理矫治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1.专业化的心理矫治队伍建设
专业化的工作队伍需要从事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心理咨询师必须掌握心理矫治相关专业知识,同时还需要不断涉猎相关学科知识,以及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监狱需要组建一支专职心理咨询师队伍,其成员需要能力超群、独当一面、业务精湛、工作敬业,力争使监狱专职心理咨询师成为监狱的特色品牌,使人人有基本功、个别有特色、个别有专长。
兼职心理咨询师是监狱创新心理矫治工作的重要举措。可以调动对心理矫治工作有兴趣的民警主动参与到罪犯心理矫治工作当中来,同时也需要落实各项保障措施以更好地调动兼职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
另外,专业化队伍建设还可借助社会有效资源,依托大中院校和科研机构,采取聘请、有偿指导等形式,建立外聘专家、学者进监开展工作的长效机制,同时也可以对监狱心理咨询师给予专业上的指导和督导。
2.心理矫治专业技术的多样化应用
目前的心理矫治工作在专业咨询与治疗上还没有形成规模,在技术的运用上仍旧处于摸索阶段。没有一种方法和技术能够包治百病,作为一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需要对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各个理论流派、方法技术以及最新的咨询技术谙熟于心,方便运用。
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意向对话技术、沙盘技术、认知疗法、行为技术、来访者中心疗法等已经被证实在罪犯个别咨询中起到了较好的效果。而当今一些新兴的咨询与治疗技术也应当应用起来,如叙事治疗、完形治疗、聚焦取向的心理治疗等治疗方法或技术。
3.心理矫治理论研究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目前,监狱心理矫治工作的理论研究水平普遍偏低且面临发展瓶颈,需要进一步激发民警的理论研究热情,切实提高民警的理性思维能力,不断推动心理矫治理论工作的创新发展。
监狱可以通过搭建心理咨询师的教育培训平台以及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如外出参观、参加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讲学等),给予广大民警进一步学习的机会,组织广大民警深入开展心理矫治个案的研究。同时,鼓励有独到见解、理论功底扎实的民警不断深入开展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相关理论研究,培养专业化人才。
三、总结
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经过十几年的不断发展和实践探索,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绩,维护了监管场所的持续安全稳定,也促进了罪犯改造质量的提升。但无论是在其自身发展的某些方面,还是在区域发展上仍旧存在着不平衡性,监狱罪犯心理矫治工作似乎面临着发展上的新的瓶颈,还需要一代代从事心理矫治工作的心理咨询师们继续探索,并在工作中不断创新。
[1]章恩友.中国监狱罪犯心理矫治的现状和趋势(上)[J]. 中国司法,2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