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艺术生毕业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实习前充分准备
毕业实习工作是毕业生毕业设计前的一项重要工作。目的是使学生亲身实践,尽早的接触市场,掌握一线的专业知识。开学之初,我所在的装饰艺术设计教研室就作好了毕业生的实习工作安排;并且提早积极帮助学生联系实习单位,百分之百的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合适的单位接收﹑实习,保证实习顺利进行。
二、保证学生实习时间
本次实习根据教学计划安排,每位学生有10个教学周时间实习,实习是从第1周星期二至第10周星期日结束,总共为69天。此次实际情况是部分学生在寒假期间就已经找到工作单位,所以有些同学采取就业与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实习时间更长效果更有保障。
三、提出实习要求;明确实习内容
根据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所学专业课程和就业岗位的能力要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研室组织我们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了实习动员,针对实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讲解指导,并提出实习要求;要求学生严格按教学要求实习,每人配发有专门的实习日志,以督促学生认真实习,目的为了通过实习检验与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
四、加强沟通与联系;确保学生实习质量
2毕业设计改革创新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本项目是在延续本校1321学期模式和注重实践教学的大前提下,结合环境艺术专业自有的原则和特点,进一步详细深化并系统总结出一套人才培养标准,其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1)对学生培养思路明确,按社会的高标准对学生培养与考核;(2)制定毕业标准相关的规章制度。为11级10个班级的管理提供优秀的带头示范作用;(3)力求实现本专业学生学习和工作资源需求的一条龙储备路线,包括基础理论、软件技术、综合方案、市场调研、施工现场观摩、课后实习、实训锻炼以及企业实习等多方面的培训;(4)一对三教学模式,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用而熟巧”;(5)针对性和综合性教学的强化,也是对师资更高水平的挑战,所谓教学相长,师生互进。
(二)艺术实践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艺术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与竞争意识,为学生提供机会了解社会经济文化现状与音乐艺术的需求,产生强烈的使命感与紧迫感。艺术实践利于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为全民音乐素质的提高作出奉献,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正确教育引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艺术实践利于学生养成优良的品德,加强学生间的联系,增强集体凝聚力与团队合作精神。学生可以体验贫困地区生活状况,利于养成吃苦耐劳与勤俭节约的习惯。
二、艺术实践活动形式
高校可在校内校外分别组织音乐艺术实践,学生在校期间可由学校组织专业大赛、综合素质大赛、音乐会等,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或者自行组织音乐会、文艺晚会,让学生得到实践锻炼。教师可组织学生去校外进行公益演出、下乡演出,对贫困山区学校义务扶贫教育活动,或者利用寒暑假到其他学校、艺术馆等文化教育相关单位参加培训、教学辅导或编排节目等,学生可以去民间采风、观摩学习等进行文化调研活动。因教育对象不同,学校可分别组织毕业班学生与非毕业班学生进行艺术实践。对于毕业生,主要是毕业前实习与个人性毕业汇报演出,使学生自身知识技能进一步提高。对于非毕业生,组织学生举行音乐节、素质比赛与综合技能比赛,促进学生的积极性,丰富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加强音乐教学的能动性。
三、艺术实践活动实施方法
(一)革新成果检验体系,保证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是获取学生水平与教学有效性的证据,一张试卷、唱一首歌、演奏曲子一直以来是高校音乐评价的主旋律。有目的和有针对性的音乐教学课堂、教学与舞台结合,促进学生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与综合能力,需要与之对应的评价体系。首先,院内实践的教学汇报、演出和平时成绩挂钩,专业老师对其打分点评。其次,改革期末考核形式,在音乐厅考核,学生要穿正装或者礼服,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自身的表现力。学生总成绩由期末考核成绩和平时成绩组成,可将学生表演全过程录制,作为学习记录,促进学生自我总结和提高提供便利。在毕业设计上,把毕业论文改为毕业汇报演出,举办个人音乐会,避免学生过多借鉴别人的学术成果甚至抄袭,用实践考核评估学生的专业学习。
(二)扩充实践内涵,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高等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是集知识、技能与态度为一体的综合能力,在当前就业大潮面前,学生要不断充实自己,一专多能,给自己获得更多主动权,适应就业择业的双向选择。音乐专业的学生要有出色的舞台表演力和扎实的课堂教学力。所以,学院要进行“五练一熟”教师职业训练和支教教育实习结合,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要练书写、讲说、绘画、制作、管理,熟悉中小学教材,提高学生驾驭课堂的能力与综合能力。支教教育可使学生亲身体验农村生活,确立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技能,磨练自身意志,增强责任心。
(三)组织学生艺术实践高校音乐教育必须要教育和实际接轨,处理好专业基础和能力教育的关系。艺术实践不可以喧宾夺主,而要建立在课堂教学基础上,构建完整的艺术实践课程体系,科学组织艺术实践,因地制宜,成为课堂的拓展延伸部分,使学生得到锻炼。艺术实践对于不同年级有不同的目标任务,每次都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给予知识与实际工作的指导,并拓展专业知识,如戏剧表演、服装舞台、造型等。艺术实践有时需要去偏远地区,要选择有经验和责任心的教师带队,保证安全。教师也要对实际进行科学合理总结,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高校确保艺术实践活动开展,达到目标,注意避免出现不良思想倾向。在活动前,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其今后服务社会产生积极影响。
关键词
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能力;市场竞争;职业生涯规划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时期,这样的社会局面则需要高校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200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大约为107万,2014年大约为727万,增长了579.4%(如表1),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艺术类学生也是如此。艺术类学生与普通大学生相比,情感丰富,个性张扬,自我主义较强,集体主义较弱。作为一名高校的辅导员,我们更应该了解如今的就业市场以及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心态,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
1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现状
艺术类学生个性比较张扬,专业实践性较强,就业时呈现与非艺术类学生不一样的特点。
1.1就业灵活性强高校艺术类学生往往被看作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崇尚自由,追求个性,不愿束缚于各类规章制度,在择业时不看重工作的稳定性,而注重工作和自己所学专业的一致性。很多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初次就业时只为了积累工作经验,工作一两年后会跳槽转业,故他们不在乎与工作单位是否签署协议,这就导致在毕业时艺术类学生的就业率很高,签约率很低,工作相对其他专业的学生来说很不固定。
1.2就业地域性强艺术类学生所学专业的专业性与实践性很强,一些大型的设计类公司多集中在沿海或大中型城市,很少设立在边缘地区,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学生的就业去向,就业市场相对狭窄。艺术类毕业生认为在经济发达城市较偏远城市拥有更多的自我提升机会,能学到更多的实践技能,故他们在选择工作时会首先考虑较发达地区。这种现象在近几年越来越明显,据不完全统计,大约70%以上的艺术类毕业生更倾向于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就业,使得这些地区的就业市场趋于饱和,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1.3就业观念淡薄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心态不积极,就业观念淡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艺术类毕业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明确,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规划,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认识不清,时常抱着走一步算一步的心态;其次,艺术类毕业生大多家庭经济条件良好,他们并不需要独立承担生活的重压;最后,艺术类毕业生个性过强,他们总是认为自己所学专业具有优势性,找工作只是时间的问题。这些因素都影响着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1.4就业心态矛盾艺术类毕业生在就业时拥有更复杂的心理,在择业时更加迷茫。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艺术类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认为选择了热门的设计类专业,盲目高估对所学专业的优势,对自己盲目自信,在就业时一心选择自己心仪的工作,但一次次失败的求职经历让他们无法面对残酷的现实;第二,艺术类学生的学费过高,大学四年的学费是非艺术类学生的两倍有余,故他们在择业时希望寻找到薪酬较高的工作,但大学毕业生的薪值往往达不到他们内心的期望值,许多艺术类毕业生抱着宁缺毋滥的心态,长期处于待业状态;第三,艺术类毕业生大多家庭经济条件良好,90后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在家娇生惯养,他们虽期盼能在工作中展示自己的能力,但却没有做好吃苦耐劳的就业准备,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却显得束手无策,缺乏毅力与勇气。艺术类毕业生求职过程中屡遭挫折,在心理上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2影响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从前面分析可以看出,高校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不容乐观,社会给予他们的压力过大,他们虽渴望踏入社会又害怕面对竞争。为了帮助艺术类毕业生解决就业问题,我们主要从政府、学校、家庭以及个人这四方面分析影响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2.1政府对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影响政府对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支持力度不够。首先,我国现有的分配政策从原先的“包分包配”转变为“自主择业”,大学毕业生需要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寻找工作,这对艺术类毕业生来说具有更大的挑战性。“自主择业”的就业模式不仅需要依靠就业市场提供良好的机遇,也需要政府给与相应的扶持措施。例如政府可以颁布鼓励艺术类毕业生到中小型城市发展的政策,为其提供补助及优惠条件,同时加大对中小型城市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吸引更多的艺术类毕业生走向西部,走向基层。
2.2高校对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影响高校是艺术类学生学习生活的地方,是育人成才的摇篮,学校制定的教学目标影响着学生的就业情况。现在大多数高校对艺术类学生就业影响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设置的课程与市场需求的岗位并未达成一致,使得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并不能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找到适合自己的一份工作;二是高校对职业生涯规划未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许多学校只是把职业生涯课程当做一门必修的课程进行教学,并没有把其贯穿于艺术类学生大学四年的学生生活中,同学们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任然很茫然;三是高校对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力度不大,许多毕业生未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2.3家庭对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影响所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中国家庭,父母以及成长环境对孩子的影响非常之大。一方面,对艺术类学生来说,他们大多来自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生活压力小,这类艺术类毕业生在择业时对工作的期望值较低,他们认为就业只是寻找一份工作,而工作所带来的自我提升的机遇并不重要。另一方面,90后艺术类毕业生的自主能力不高,依赖性极强。他们从小被父母过度保护,事事由父母操办,当自己处在竞争激烈的求职环境中则显得束手无策。
3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问题解决方案
由于高校每年扩招导致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就业市场趋于饱和,竞争激烈。对于艺术类毕业生来说面对的就业压力更大,为艺术类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势在必行。
3.1政府建立健全支持体系政府对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支持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加强宏观调控,为艺术类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保护政策。首先,取消地方保护主义,引进更多的艺术类专业人才;其次,鼓励艺术类毕业生到中西部,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锻炼,为其提供相应优惠政策,保证其在锻炼后拥有优势去寻找下一份工作;最后,加大对用人单位的监管力度,完善社会保障机制,维护毕业生的个人利益。
3.2高校建立就业培养机制社会对艺术类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现在培养出的大学生,不仅是专业人才,更是职场精英。高校应建立就业培养机制,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推进艺术类课程的教育改革。艺术类课程作为新兴课程,面临更多的挑战。现在高校艺术类课程在设置上大多没有与就业岗位相吻合,课程的延展性较弱,这就要求高校拓宽专业口径,增强课程学习的实践性;在教学模式上增加专题演讲、情景模拟等,使课程的教授多样化且符合就业市场。第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艺术类学生在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故他们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到教学成果。高校一方面应该为教师提供更多出国进修或是参加学术交流的机会,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以旧代新,建立健全学科内部的学习交流体制。第三,完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前面的章节中也提到我国有些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不合理,在今后对艺术类学生的培养中,必须把职业生涯规划贯穿于四年的教学中,依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适时的开展职业生涯课程。例如大一时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职业生涯,对自己的未来有初步定位;大二时根据自己对专业的了解引导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大三时进一步指导其制定或修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四时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择业,传授学生就业技巧。这样,职业生涯规划就不是大话空话,而是真正能够帮助艺术类学生规划人生的实用性课程。
3.3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90后学生思维开放,自我意识过强,艺术类学生尤为明显。如今的90后艺术类毕业生往往眼高手低,作为市场竞争中的主角,未能及时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艺术类毕业生在择业时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对自己有合理的定位,克服择业时遇到的挫折,及时总结,汲取经验;其次,发挥主观能动性,艺术类毕业生应抱着“我找工作,而不是工作找我”的心态,努力让自己适应环境,珍惜任何一次工作机会,以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对待每项工作;最后,坚持学习,无论是在校园还是工作单位,艺术类毕业生都应该用虚心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4总结
当今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就业率的高低反映出高校对艺术类学生培养的成果。我们在激发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也要不断完善高校自身的教育体制,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艺术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孙长缨.当代大学生就业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56-457.
[2]新华社.艺术类毕业生:灵活就业为主流[N].中国文化报,2012.4.17(2).
[3]敖四,兰顺东.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音乐表演专业的发展主要是从课程设置、实习基地建设、毕业音乐会、教师教学观摩音乐会和教师音乐会、学生专业比赛等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建设的。
一、课程设置
围绕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按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结合调研结果以及本专业岗位的社会市场需求,以实践式课堂与舞台相结合为主要教学模式,从2015级开始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
在课程设置方面减少部分不适应发展的理论课程,调整部分实践课,新开设部分实践课,探索新的教学途径,不断提高教学的实用性和科学性,促进对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培养。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调研反馈结果以及岗位能力的要求,对2015级音乐表演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做出了以下调整:
精简课程,删掉或者整合部分理论课,减少学时学分。如删复调课,整合曲式与作品分析课和歌曲写作课为曲式分析与歌曲写作课,将舞蹈方向的乐理和视唱练耳课整合成乐理视唱课等。
优化课程,增加特色课程,总体课程结构更加合理。将原有的舞台表演艺术课升级,并更名为作品排演课。夯实理论基础,增加少量课程,如声乐作品赏析、器乐作品赏析、音乐论文写作等。
技能性课程比重增大,实践性学分比重明显增加。
通过开设的课程或者在课程内容中体现,如民族特色课程有原生态艺术表演,作品排演,壮、苗族舞蹈,瑶、彝族舞蹈等,红色课程有红色歌谣赏析等。
通过毕业演出检验学习成果,演出内容部分体现出民族性的特色和革命性的特色。
二、完善基地建设
为加快音乐与舞蹈学院转型发展,提高音乐表演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丰富舞台表演和演唱能力,熟悉舞台表演的流程,了解舞台设备的使用等,2014年百色学院与百色市民族文化传承中心签订了合作协议,在原有共建教学实践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合作。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甲乙双方建立长期紧密的合作,分别从合作办学,共同育人,合作就业,共同发展提升合作水平。其中,合作办学作为继续深化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聘请相关业务骨干为客座教授或者实践指导老师,对比赛、演出等进行指导,共同参与音乐表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共同育人作为选拔一定的优秀学生可以参加艺术实践活动,同时,根据实践经验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尝试新的教学改革,逐步丰富与合作单位的合作内容,提高合作水平,不断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果;合作就业作为录用我院优秀本科毕业生,实现双方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可以举办专场音乐会、舞蹈专场、特色文艺演出等,还可以进行各种类型、各个层次的演出、作品创作,同时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等方面开展合作,为服务地方和发扬民族文化做出贡献。
通过近年与百色市民族文化传承中心的合作以及大量的舞台艺术实践,使得音乐与舞蹈学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艺术视野更加宽广,艺术审美和舞台演出层次得以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较以往有较大提升。由于学习歌舞团的不少原创节目或经歌舞团教师指导过的参赛节目,在各类比赛中都获得了较好的成绩,学生们的舞台实践能力也有了较大提高。总结的经验告诉我们,今后必须继续保持互利共赢的合作思想和指导原则,继续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互补和资源共享,继续加强双方人员往来和沟通,建立形成一套更加牢固顺畅的合作机制,把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挖掘优秀的民族资源,培养更多优秀的艺术人才。
三、改变毕业论文的形式
将毕业论文以论文答辩和写作的模式,改成论文写作和音乐会并存。音乐表演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进行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音乐表演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有其专业特殊性和特殊要求,为更好地体现这一专业特色,促进学生业务学习,在经过前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决定音乐表演毕业论文(设计)以毕业音乐会(舞蹈专场)形式为主,论文撰写(理论研究)形式为辅的方式进行。音乐表演的毕业论文(设计)采用举办毕业音乐会(舞蹈专场)或撰写毕业论文(理论研究)的形式进行。
毕业音乐会(或毕业舞蹈专场)具有专业学术性质,是学生表演水平及组织排演能力的重要体现。在完成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既要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又要符合本科教学的基本要求,体现思想性、创造性、学术性、专业性与艺术性的特点,注意突出红色、民族和边疆的独特资源优势和应用型人才办学特色的要求。围绕选定曲目(剧目)、指导、中期检查、评分、答辩等环节,制定明确的规范和标准,指导教师要了解与检查筹备毕业音乐会(或毕业舞蹈专场)工作的实施情况,组织质量检查活动,做好毕业音乐会(或毕业舞蹈专场)工作的总结等。并要符合如下要求:
(一)应设置一定的准入条件
根据专业主修学生第五、第六学期专业课的平均成绩划线,后15%的学生不具备开音乐会(舞蹈专场)的资格,只能以论文撰写(理论研究)的方式作为毕业和取得学位的重要条件。
(二)学生自主原则
学生举办毕业音乐会(舞蹈专场),要综合运用所掌握基本知识和表演技能,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自主地策划、组织、统筹、排演一场具有专业性质的毕业音乐会(或舞蹈专场)。整个过程中,指导教师给予必要指导,但主要以学生为主。
四、建立教学观摩音乐会制度和教师音乐会制度
在各项改革的内容中,教师教学观摩音乐会是属于从教师的层面自己进行改革,提倡教师每年举办一次教师教学观摩会,形成长效机制,以此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风、学风,形成学术氛围浓郁的良好教学环境。观摩音乐主要是提高教师对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对自己近段教学集中的展示和检验,是能较客观的体现出教和学的成果,同时也是一次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交流的良好机会。具体改革内容如下:
(一)规范音乐会的内容和形式
对于音乐会的曲目要求、演唱水平、海报节目单制作、服装装扮等各个方面,教师要严格把关,精心设计。
(二)实行奖励性政策
鼓励教师举办教学观摩音乐会、教师音乐会等形式的音乐会。对于超过每年举办一次的教师,每次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三)音樂会后总结
音乐会后教研室对音乐会中间出现的问题和值得大家学习的方面都要及时进行总结,不断在改进中提高音乐会的水平。
通过改革观摩音乐会、教师音乐会,教师和学生都收获了知识,也发现了问题,同时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教学目的,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专业水平,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丰富了学生的舞台经验。
五、设置专业比赛项目
百色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目前的能够参加的唯一声乐或者舞蹈比赛项目就只有学校一年一次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中的歌手比赛或者舞蹈比赛。但这两个比赛形式都是在全院的范围内进行的业余比赛,就是说对于学习歌唱和舞蹈专业的同学要同其他学院的业余选手进行比赛,这样跟其他学院的同学就没有可比性。基于这样的考虑,建议二级学院在院内举办专业性较强的比赛项目。
具体比赛规则如下:
(一)每年举办一届声乐类和舞蹈类专业比赛
争取由学院团委举办,提高比赛规格,扩大比赛影响,将比赛与红色合唱团一起打造成学院的精品项目、特色项目,为百色学院实施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添砖加瓦。
(二)由各教研室制定科学严谨的比赛规则
声乐和舞蹈教研室进行充分的论证和讨论之后决定改变以往比赛不够严谨和规范的行为,制定出具有专业性和科学性的比赛规则。
一、目前高校艺术院校学生实践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等艺术院校的学生专业大致分为音乐教育、音乐表演、音乐理论、新兴专业四大类。高等艺术院校教师在教育与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技能,还要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实用人才。也就是说,学生毕业以后能够更快更顺利地融入到社会中去。只有强化学生的实践,才能使他们全方面的发展,专业得到进步,技能得到提升。然而在开展实践的过程中,实际情况却并不尽如人意,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大方面:
(1)院校对实践的重视程度与真正实施的效果有一定距离。一些高校教师,对组织学生艺术实践活动缺乏耐心、信心和恒心。因为专业的特殊性,譬如器乐课、声乐课,大多属于一对一的授课形式。他们对专业小课更为重视,但是就学生长远发展来说,实践尤为重要。科学、合理的安排艺术实践是培养未来的专业艺术人才及音乐教师的重要举措。所以,从教师开始,应首先认识艺术实践的重要性,才能把教和学,学和用,有机的结合起来,并对学生强调实践的重要意义。
(2)一些高等艺术院校的学生只重视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认为演唱得好、弹奏得好就是专业上的第一,轻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学和用脱节。与老师不探讨、与同学不相互观摩、思想上不重视实践……这些学风直接影响了很大一部分学生,学理论“如饥似渴”,上实践课“没精打采”,认为艺术实践那是毕业以后的事,“艺术实践课可有可无”。
以上问题不解决直接影响艺术人才的培养,直接影响培养音乐人才的质量,造成了毕业生只会唱和弹,不会教与讲的窘迫境地。所以,解决以上问题尤为重要。
二、关于实践全方位开展的有利因素
(一)好的组织领导者
(1)策划作用。实践的每个环节如筹备、实施、督导、总结、评比等一系列活动都需要领导的积极策划,在实践的关键时刻,还需要领导定向把关,领导是整个艺术实践活动的指挥者。
(2)服务作用。领导就是服务,领导要有一颗服务学生的心。在构件和谐社会的今天,院、系领导应转变观念,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解决具体问题。例如,艺术实践的经费问题,场地问题,宣传问题,各单位协调问题。有领导的重视和关怀,好多问题,都会很快很好的解决,服务学生应该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一切为学生服务,服务学生的一切。
(二)实践的参与者
教师在实践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在实践中要有创新精神。首先,思想上要与时俱进,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将来学生的需求,选定艺术实践的项目,其次,教师要有民主作风,倾听不同学生的不同意见,敢于和学生交流,敢于说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共建和谐求实的实践平台。再次,教师在艺术实践中要采取多种手段、多种形式如:针对艺术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该如何解决,让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在艺术实践后进行总结和点评。又如,可以组织学生互教活动,观看教学录像片,在集体课或小组课中相互观摩等多样化的实践形式。
(三)音乐艺术实践的主体
学生是艺术实践的主体,要教育学生认识艺术实践这一全新的课题。调动学生参与艺术实践的积极性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学生要提高音乐艺术实践的能力。学和用相结合,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是良好的优良学风,那种把“学和用”分裂开来,学用脱节,理论脱离实际的学风是有害的。大家知道,我们学习的目的最终是要回到实践中去,回到舞台上去,回到讲台上去。那种空洞的、呆板的纸上谈兵的学习方法,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好一切知识的前提,是学好一切知识的动力,学习音乐也不例外。
三、高校音乐专业艺术实践方法研究
音乐专业是个实践性很强一个专业。在这一领域,怎样艺术实践?怎样快、多、好地培养音乐专业艺术人才?社会上急需“音乐专业艺术实践方法”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下面是笔者总结的若干可行性方法:
(1)组织学生的独唱、独奏音乐会。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的重头戏是组织学生的音乐会,一般情况下,学生毕业前夕,走向社会之际,总想通过音乐会的形式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这也是他们走向工作岗位的宝贵财富,教师及学校要给予支持和鼓励。
(2)积极参加学校和社会上各种活动。学生要积极参加学校和社会上各种演出活动。
(3)现场观摩。即到音乐厅观看各种形式的艺术演出,增加观摩的机会,使学生从感性上感受高层次演出活动的艺术氛围,激发自身艺术技巧与修养的提高。这种艺术实践的形式不但给学生带来感官上的激励,对于学生全面综合的实践锻炼的内驱力也有鼓励。
四、高校音乐专业艺术实践方法具体措施和研究意义
高校音乐专业艺术实践方法的中心定位和发展思路: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目标,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力求突出音乐专业的特殊性和专业性。提高学生音乐艺术创作中的创新精神和规划能力,将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技能技巧的学习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专业艺术实践机会,使得整个音乐专业艺术实践拥有系统齐全的设备和音乐专业艺术实践条件。按照体现基础性、先进性、系统性、综合性的原则,多形式多方法多手段开展高校艺术专业的实践。对艺术专业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更新、重组,改革,创造学生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6-0268-02
一、我国艺术硕士教育的出台背景
为了培养“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人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05年决定设置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Fine Arts,简称MFA),健全和完善了国家艺术专门人才的培养体系。“高层次、应用型”具体体现在“学位获得者应具有高水平的艺术创作技能、系统的专业知识、较高的艺术审美能力和较强的艺术理解力与表现力,能够胜任本专业艺术创作领域的各种表现形式。”
对招生对象的原则要求是“学士学位”和“艺术创作实践经历”,而入学考试则着重考核学生的专业素质、专业能力和专业基础知识。这种强调专业内容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在目前我国音乐艺术专门人才结构状况下,具有极强的针对性。
当时,我国只有9所独立设置的音乐学院可招收音乐表演研究生,但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基本上都从事教师工作,真正回到舞台上从事音乐表演的极少。“在学校艺术教育方面,建设一支以具备相当艺术实践能力的专职教师为主,数量和质量都能够满足学校艺术教育需要的艺术教师队伍,是提高我国学校艺术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依据当时的情况看,整个文化系统中,音乐教育从业人员普遍学历偏低、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技能水平低、缺乏系统性的训练,整体素质亟待进一步提高。”
二、我国艺术硕士教育科研现状
艺术硕士的诞生,打破了我国艺术教育体系中只有单一文学硕士学位的缺憾。艺术硕士在我国是一个新生儿,只有短短的五年多的历史。在这五年当中,已经有几十多所院校陆续获得培养艺术硕士的资格。从目前教学要求来看,有些院校的音乐专业艺术硕士相比传统理论型硕士研究生的教学方面,不仅仅强化了技术技巧的学习,甚至理论课要求要强过前者;理论课的学分要求还要高过前者,这样对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学习,必然造成更大的压力。至于课程设置的种类与多样性、生源差别、学术交流活动、学习与就业等等问题,尚没有系统性的经验总结与可供参考借鉴的任何权威性、开放性的资料。
这五年多发展的经验总结和交流情况,能够见诸媒体的信息,不外乎是一些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陆续归纳出自己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学习与交流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学术支持。从这些间断性的零星报道和体会文章,透露出一个信息,就是教师以个体为单位在总结归纳教学经验,在有限的传播范围内起作用,缺乏相互交流的平台和渠道,大量第一手资料和数据没有系统性地搜集和整理,急需将这些零散但是具有统计和理论价值的资料,上升到理论高度,成为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的公共财富。
目前国内几乎见不到就音乐专业艺术硕士教学与学习方面理论研究和探索方面的学术文章和科研论文,缺乏系统的经验总结报告和经验探讨文章,没有后续的科研提供权威、全面、翔实、可靠的资料保证。部分原因,是由于艺术硕士学位类别的起步较晚,一切尚处于摸索方向、积累经验的开端。
艺术硕士源于系统性、专业性地提高艺术专业实际表现能力的要求。相对于理论型人才培养,摸索经验、总结教训、对教学现象的分析与归纳、提出具有指导意义的建议等方面,更加需要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科学的数据采集、分类和分析,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因为所有教学行为的个性更强,共性相对较少;教学的即兴性更强,计划性较弱;经验总结方面更困难,更加需要专业的面对面指导,艺术表现和交流的平台作用更强。这就决定了在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提出建议、归纳成果方面,全面、细致科学化的数据采集和分析,是必不可少的方法,这又涉及到数据采集方式、采集时间、分析模型的建立、分析方法、结果归类等等一整套系统的作业程序。
三、国外艺术硕士教育的发展现状
目前,艺术硕士在美国、英国以及原英联邦主要国家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台湾和香港地区,发展得比较成熟。涉及的专业非常广泛:电影、戏剧、美术、音乐、艺术设计、舞蹈、广播电视和新媒体制作等艺术创作领域。然而在美国,MFA通常授予戏剧相关的专业。美国的音乐专业“艺术硕士”研究生,却大都不使用MFA这个称谓。表演演奏专业和作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通常叫“音乐硕士Master of Music(MM)”;音乐理论和音乐史方面的研究生则授予“文学硕士Master of Arts(MA)”;音乐教育专业则授予“音乐教育硕士Master of Music Education (MME)”等等。
从艺术硕士教育的发展模式上看,美国的艺术硕士教育体系十分成熟,影响力也最大。这种成熟并非是僵化套路的程式化。开放性和多样性,是保证教学内容与教学理念不断更新与进步的机制性措施。美国开放的教育体系和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吸纳人才的发展模式,形成了发达的教育体系和先进的科研理念。哥伦比亚大学、波士顿大学、伊阿华大学等院校的艺术硕士培养体系非常完备。师资、课程、课外专业活动、学术交流都有机地穿插在一起,学校的教学和学习内容丰富多彩,并且给学生充分的表现和交流机会。对于音乐艺术硕士的培养方向来说,最大可能地满足了学生的成长空间。在相应的科学研究方面,他们往往针对非常具体的项目提出针对性极强的项目建议、可行性分析,并且给予任课教师以充分的自主决策空间,充分发挥艺术的个性。在总结评价中,也是以学生艺术表现的个性价值作为首要条件。这一切看似随意、以“个性”为前提的判断标准,背后是强大的资料数据分析和科研体系作为支撑,将庞大的数据量通过科学的归类进行统计分析,最终作为科学证据,指导教学和科研工作。
美国艺术院校协会(The College Art Association, CAA)和美国专业艺术和设计学院联合会(The Association of Independent Colleges Art and Design)对于艺术硕士(MFA)设有明确、详细的规定。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FA)以实践性、创作性为主,强调应用性,同时,也要求必要的艺术素养和理论知识。入学考试着重考察学生的创作才能和表演天分。教学计划强调课程的实用性和表演作品的广泛性,同时兼顾理论修养的提升。学位授予标准主要看学生创作实践过程中所体现的艺术创作技能和表现力。毕业汇报以演出和作品展示为主要考察标准,同时完成专业艺术分析、总结文章或论文。
德国的音乐教育体系具有悠久的历史。音乐专业的设置从一开始就目的明确。比如历史最悠久的艺术大学之一“柏林艺术大学UDK”,音乐专业分为音乐表演专业、音乐教育专业和音乐继续进修学制。音乐表演专业就是以培养表演艺术家为宗旨,针对那些准备成为职业乐团、乐队演奏员以及独奏演奏者的学生设立;音乐教育专业就是为培养教师,课程以教育理论为主;而音乐继续进修学制是在以上专业基础上继续学习,已获得不同的文凭。与艺术硕士同等学历的学习,就在表演专业的学习当中,毕业授予Diplom(硕士学历)。法兰克福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的音乐艺术硕士的培养模式也大致相似,专业设置直指培养目标。
四、艺术硕士教育应关注的问题及启示
目前我国艺术硕士研究生培养类型、培养模式相对单一,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主要集中于公共课、必修课、选修课和学位论文写作等理论方面,音乐艺术表演还需有更多的时间去提高他们社会最需要的艺术实践能力。在校学习期间的艺术交流活动应当更加丰富,加强校际之间的艺术交流活动。教学体系尚应体现重视艺术实践的特点,与艺术人才成长规律。
艺术硕士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向的调整等一系列问题,还有待于今后的经验摸索和总结。基于此,笔者开展了“音乐专业艺术硕士教育记录与比较”科研项目研究,这一项目具有单一的针对性和明确的实用性――为音乐专业艺术硕士的培养教育整理出第一份全面、细致、可信的第一手资料;基于此资料的数据统计分析结果;为音乐专业艺术硕士的教育在现有内容的基础上,提供授课方式、课程类别、课程内容、课内外相关交流活动的建议;毕业生就业跟踪及反馈建议;如何体现艺术硕士培养的“高层次”和“实用性”。
增设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是为我国艺术人才在职攻读艺术硕士学位、全面提升艺术技能和素质提供了新的渠道。同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立为我国艺术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中等和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艺术类大学生择业观念特点分析
1.择业动机上功利化倾向明显。从薪酬期望来看,艺术类毕业生在进行专业学习时往往需要长期的“高投入”,“高投入必然高回报”的思想普遍存在,突出表现在轻易放弃待遇不理想的单位的就业机会;在地域选择上,因各地区的差异和不均衡,艺术类学生在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倾向更为明显;在工作单位类型上,受各方面影响,艺术类学生择业时大部分也盲目期待进入对此类专业要求稀少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
2.职业目标认知上模糊。据相关调查显示,艺术类毕业生在高考选择报考专业时,了解甚少,过于盲目,就算在大学期间付出许多努力,却很少考虑与未来职业发展的联系,常常到了毕业时才“临时抱佛脚”。
3.择业理想上渐趋多元的矛盾。艺术类毕业生在面临毕业去向选择时,对于继续进修深造、参加工作和出国等存在诸多矛盾心理,往往使他们在就业过程中失去很多机会。
4.择业心态上自信、忧虑并存。大学生的特点是充满热情,具有某些特殊专业技能,但缺乏经验,不能充分了解自己的实际能力,很容易出现高度的盲目自信。与此同时,他们在择业中一旦碰到挫折,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时,又会担心自己不能胜任。
影响艺术类大学生择业观念的因素
1.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型。从社会环境来看,高校的扩招和就业制度改革已转变为双向选择模式。这种情况下,高校学生不同于以往只将精力集中于学习知识、提高技能,而是转向于考虑如何才能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大学生的择业观较多地把“好工作”定位为“工资和待遇高的工作”,忽视职业目标的其他方面。
2.学生个体及其家庭的影响。从艺术类学生家庭和个体来说,目前高招体制下,由于对艺术类考生的文化课分数要求较低,使得考生与家长将其视为捷径。直到毕业时,长时期的高投入,使得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在择业时较少考虑跨专业选择和去基层就业,不得不面临相对狭窄的职业选择空间。
3.目前的招生和教育模式。近些年很多高校跟风开设了艺术类专业,扩大了艺术类考生的招生范围与人数,甚至降低艺术类考生的招生分数线。在这种情况下,不仅生源质量有所下降,而且形成艺术类学生轻视文化素质积累的投机心理。在当前国内高校普遍严进宽出的教学和考核模式下,虽然很多高校设立了艺术类专业、开设艺术类课程,但其教育模式并未考虑市场需求和专业特殊性,无法满足艺术类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需求,由此造成用人单位不愿意为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提供高薪岗位和练习机会,而大学生却在盲目追求与学历相当的高薪职业。
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渠道研究
笔者依据北京工商大学连续3年来对艺术类毕业生就业过程进行的调查,经过数据统计和进一步访谈了解,可从下述方面来探讨艺术类毕业生求职途径和就业去向。
1.择业过程中的主要信息来源。就业信息是成功就业的首要因素,学校艺术类毕业生求职的主要渠道从高到低依次为:校外网站、校内招聘会、本校就业中心网、熟人或教师推荐、人才市场或校外招聘会、自主创业、报刊杂志招聘广告。其中,校外网站(59%)、校内招聘会(51%)、本校就业中心网(47%)等所占比例较高,而选择自主创业的极少,不到10%。
2.艺术类学生主要就业去向统计分析。学校目前共有艺术设计、产品设计、广告设计和数字娱乐四个艺术类本科专业,根据以上4个专业近三年来升学、出国、就业情况的统计数据,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一是艺术类专业学生升学和出国人数较少,比例低; 二是艺术类专业学生实际签署就业合同或者三方协议的比例较低;三是艺术类学生毕业时选择灵活就业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各类专业。
3.初次就业后的二次培训。艺术类毕业生初次就业后大多需要参加二次培训以适应其职业发展的需要。艺术设计类专业应用性强,随着行业发展中的新领域和新课题不断涌现,要求从业人员除需具备深厚的理论素养外,还需有熟练的操作应用技能和不断更新学习的能力。目前高校的课堂教学中,因教学设施有限,且学生人数众多,在教学中往往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操作,这使得相当数量的毕业生难以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很多人不得不在走出校门后再接受二次培训以适应职业发展。
新形势下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导向与对策
如何解决上述困境,真正建立起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乃治本之计,但这是包括严把入口关提高生源质量、提升师资队伍教学能力、注重实践的培养过程和创新专业实践模式等在内的系统工程,难以一蹴而就。笔者认为,在现有模式下,需要从以下做起:
1.艺术类毕业生重视素质内化与个性发展。艺术类大学生从入学起,就需要积极了解专业人才市场需求,认清就业形势和行业发展趋势,具有不断增强自身综合素质的意识,包括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等文化素养的积累,强化专业技能学习和实践,增强职业技巧和职业意识的培养学习,利用专业实践教学活动和假期等深入了解和明确职业目标,切身体会劳动力市场和职业技能的需求,逐步成长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艺术专业人才。
2.政府主管部门科学的机制引导和就业统计。对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而言,要进一步推动教育改革和人才市场资源合理配置,使毕业生就业机制和运作方式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对艺术类毕业生来说,既然存在“结构性就业难”的矛盾,就需要根据社会市场需求控制盲目扩张的招生规模,教育主管部门应当考虑提高艺术类考生文化课录取分数线,通过增加考试难度,给日益盲目或投机的艺考大军以正确引导,纠正部分高校和社会存在的误区心理,从源头上提高艺术类生源质量,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更加符合社会和市场的实际需求;另外,国内各地高校艺术类专业毕业生广泛存在职业选择自由性大和频繁跳槽等客观情况,现有就业统计难以如实、及时地体现真实的就业情况,无法发挥风向标作用,亟需改进现有就业统计口径和方法以反映毕业生就业的真实状况。
3.高校以就业为导向探索创新实践型教学模式。承担着人才培养主要任务的高校,则必须前瞻性地认识到伴随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高校艺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再是单纯的艺术教育和培养艺术家,而是需要面向社会、面对市场,树立以就业为学生培养和专业建设导向的理念,课程体系、教学管理和课程设置等不能继续照搬原来的艺术教育专业。
1.毕业设计时间安排受局限
绝大部分综合性院校都将毕业设计安排到大四的最后一个学期,这样的时间安排对于毕业设计来说非常紧张且不够灵活,以致学生会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找工作和研究生的考试上。
2.毕业设计选题过于传统单一且选题多为虚拟
大多数综合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选题多直接照搬专业课程为选题对象,且多数选题过于老套和缺乏跟实际结合的意识。这往往使得学生在选题和创意上不能像专业美术院校的学生那样敢于打破本专业的局限去寻求新的突破,也不能像专业美术院校的学生那样去大胆地进行尝试和探索,同时还有许多设计新材料的研究与应用以及对传统材料的创新设计也很少去涉及和研究。
3.毕业设计主题的探索及设计相对传统和保守
大多数综合院校没有很强的艺术设计氛围,学生在毕业设计实践环节“走出去”的意识不够,这就会造成学生的毕业设计不能跟市场实际需求紧密结合,不能反映时代最前沿的信息和思想意识。
4.对毕业设计展示重视不够
所有的美术院校会把毕业设计展示作为学校的一大盛事来进行推广,不仅把毕业设计作为学院教学成果的阶段性总结与展示,更是学院为沟通教学与社会、学院与公众的交流平台。例如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展示场所即艺术展厅来提供场地支持,广邀文化艺术界知名艺术家前来观看指导,更欢迎企业来进行参观和考察,为“千里马”提供一个能很好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和平台。相对于美术院校对于毕业设计的热情和重视,大多数综合院校对于艺术设计毕业展就显得有些应付和马虎,对毕业设计展示的硬件和软件的支持不够,对外推广的力度不强,展示的形式不够丰富。
二、综合性高校中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运用
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育是一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模式,是着眼于设计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是强调素质综合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创造性与适应性相统一的现代教育。在学习好艺术设计专业课的基础上,做好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有效而重要的方式。因此,我们要立足于实际,不断地进行教学探索,适时调整毕业设计的形式和思路,为学生搭建好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桥梁。
1.建立严格规范的毕业设计管理制度
艺术类毕业设计实践环节在各高校教学大纲中有系列的时间安排,一般分为前期考查部分、中期创意与制作部分和后期作品展示三个部分。毕业设计在设计制作方式上比较灵活,故在教师的安排与毕业设计管理方面有着相应灵活自由的方式,但仍需要建立规范的毕业设计管理制度,让学生在每个阶段都能按要求顺利完成毕业设计。这就需要学校职能部门及教师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学校应成立专门的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管理部门,完善毕业设计各环节的工作规范和要求,加强协调、沟通和监督,从制度上保证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要求每个指导教师能认真负责地完成每一阶段的辅导工作、监督工作及检查工作,每周定时集中汇报毕业设计总体情况,同时严格把关毕业设计在前期筹备、中期创意与制作、后期完成及展示方面三个大的阶段以保证毕业设计的总体效果。
2.调整毕业设计时间,制定符合自身的个人时间计划
合理调整毕业设计时间提前进入角色,可以考虑将毕业设计的时间由大四下学期适度地向前移一个学期。由于一般综合性院校艺术设计专业都是在大一第二学期至大二第一学期期间开始正式学习本专业的专业课程的,所以学生学习到大三第二学期时已经对所有的专业课程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和掌握,这样就更容易确定出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领域,进而直接与自己的专业教师进行沟通和协商,确定毕业设计方向和研究内容,提前一学期按照选题和教师要求,对毕业设计开始准备,开拓思路,提高专业研究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可见,提前进入毕业设计,可以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培养兴趣,去调研、学习、规划、设计、撰写论文。同时,教师也可以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根据学生设计的进展,因材施教,适当调整设计的难度和深度,使最终的毕业设计能达到一定的专业高度。
3.毕业设计选题的市场化和实案化
选题是毕业设计的开端,好的选题可以使自己的毕业设计鹤立鸡群。因此,毕业设计选题应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市场化和实案化。所谓实案化,就是选题要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应结合市场实际需要去解决问题,这样的毕业设计才不会空洞无物。在实案化的毕业设计中,要求学生要有开放的思维和眼光吸纳当今所有设计领域的精华。由于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受教育个体的完善和发展,因此我们要积极鼓励艺术专业中自由开放的探索,同时要求学生立足现实的土壤,做到艺术来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及给社会创造价值。
4.毕业设计主题的探索联盟化
综合性院校应紧密结合文化大发展的好形势,推动毕业设计联盟。首先,综合性院校可以利用自身广阔的资源优势,联合该省市所有设计院校资源实行毕业设计联盟,共同探讨毕业设计主题及表现,打造一个更好的提升平台,形成良好的交流互动机制,营造更加浓郁的毕业设计氛围,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诚恳态度,以取长补短兼收并蓄的融通精神,更多地吸取营养以提高本学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的知名度,从而共同推动艺术毕业创作。另外,艺术设计专业应依托综合性高校中多学科资源优势,推进相关专业的携手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12-0128-02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全社会都在转型。作为社会组成部分的高校要想更好的发展也需要转型,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开始向应用型转变,这是一条特色化发展的道路。大学向应用型发展,既与地方对接又可以对接产业,而且还有助于大学生的就业。一直以来培养人才是高等教育的责任和其发展的动力源泉,其中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对于影视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在一定理论基础上培养实践动手能力更有其必要性。毕业设计是大学生对自己四年大学学习的总结验收,也是衡量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量化途径与指标,它具有本科教学中其他教学环节所不可替代的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1],而以艺术为基础的影视高校尤其强调实践性、综合性及创新性,如果在毕业设计中能充分体现则必然可以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一、应用型本科教育中实践性的重要性
2015年11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提出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深刻变化,面对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产业升级加快步伐、社会文化建设不断推进特别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仍未有效缓解,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本科教育培养目标中提到高等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最高层次的教育,其基本要求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特别是应用型本科,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而不是以科研为办学定位的本科院校,因此实践教育就成为培养学生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以本学院为例,作为应用型艺术类院校要求在当前的高等教育形势下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求各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从教学体系建设体现“应用”二字,其核心环节是实践教学。
二、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毕业设计的完成质量是检验教育教学目标,衡量大学毕业生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创新成果的综合考评手段[2]。因此作为高校重要的教学环节的毕业设计应该以实践为基础,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创新能力,但从近年来学生的毕业设计中却发现了众多问题,总结为三个方面。
(一)论文水平方面
以学院影视类专业毕业设计为例来说,论文作为毕业设计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阐述了毕业作品的准备、制作到完成的过程,其本质就是毕业作品阐述,以毕业实践作品为基础阐述。近年来发现部分提交的论文首先出现格式错误、错别字比比皆是的初级问题;其次论文的语言应讲求学术性、严密的逻辑性[3]。但是不少学生在毕业论文中使用较多的文学语言, 甚至还用了相当分量的时髦语言和网络语言;再次论文应该有理论依据,实践也是以理论为基础完成的,但是很多论文只有流水账式的单纯记录,内容方面没有理论阐述,没有参考文献,没有把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另外还有学生因为没有真正完成实践作品,因此其论文可能就东抄西抄,出现毕业论文与实践作品脱节的情况。
(二)毕业作品方面
毕业作品类型单一、内容简单是毕业设计的主要问题,从近年的毕业作品来看类型主要是MV和短片,部分毕业作品从剧本到策划到拍摄都显得时间仓促,准备不充分,特别是MV,简单拍摄一些镜头后期配一首歌曲,可能两三天就完成一部这样的作品了。但实际上如此的“实践作品”并不是真正的实践,对学生的能力提高没有任何帮助,也不符合毕业设计的要求。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部分学生应该是面临要么继续深造要么就业的选择,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升学复习考试和找工作各项准备中,因而毕业设计对他们来说就成了应付差事,只要能及格就好,因此不愿意投入过多的精力去完成。还有部分原因是有些学生当初成为艺术考生并不是兴趣所在,而是文化课成绩不理想,单靠文化课难以考上本科院校,因此在应试教育突击培训之后考上了艺术类院校,因此他们在平时的学习中没有好好学习各项专业技能,等到四年级时无法按要求完成毕业设计。
(三)教师指导方面
毕业设计中教师的指导也是很重要的部分,学生通过实践完成毕业作品,整个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指导老师及时给予指正,学生才能学到东西,才能真正提高动手能力,才能增加综合能力,才能有能力去创新。但近年来由于学生数量增加,一个老师指导学生数量较多而且学生在天南海北的拍摄,老师会出现无法兼顾每个学生的每个问题,不能及时的给学生提出指导意见和建议。指导老师指导的学生数量较多时,也无法保证定期的检查学生的阶段性完成情况,或者无法严格的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这也是导致毕业设计质量下降的一个原因。
三、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的措施
既然毕业设计质量与学生和老师都分不开,那么要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也就需要从这些方面进行管理和控制。
(一)毕业生指导分组
对于毕业生数量较多的专业,可以在大四两个学期交替实习,这样就可以避免都到大四下学期实习时一个老师指导太多学生的问题了。也可以实行每个组固定一个指导老师的情况下,两三个指导老师交叉指导两三个组的制度,这样既能充分利用老师各自的专业特长给学生提出专业的指导意见,也能保证学生及时地联系到指导老师。
(二)毕业作品选题
影视专业的毕业设计应该以“影片+论文”的形式提交。在大四实习期开始之前先让学生确定自己的影视作品的类型,然后根据类型提交选题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剧本大纲、组员分工、可行性分析等。选题报告经指导老师审核后给出指导意见,对于个别学生无法修改的选题,指导老师可以直接为学生指定选题让其完成。在选题期间,指导老师给出严格的格式要求,格式不正确或者错别字太多也无法通过,从开始就让学生养成重视论文格式的习惯。
(三)毕业作品的分阶段检查
选题报告通过后,学生提交日程表来说明拍摄进度,指导老师按照日程表对学生作品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这样可以保证学生在实习期间按时且有质量的完成作品,同时拍摄期间遇到问题老师也可以及时的给出指导,帮学生解决问题。学生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即使在天南海北拍摄也可以及时与老师沟通。毕业生面临找工作和进一步深造的选择,如果没有阶段性的完成情况检查,可能会有部分学生最后的作品是突击完成,这样就无法保证毕业作品的质量,学生也没有得到真正的锻炼和实践学习。
(四)提交作品创作阐述
对于影视专业的毕业生来说,完成作品之后要根据作品写出论文,对于我们学校影视专业的毕业生来说,论文以作品创作阐述的形式提交,这是从另一个方面的实践性的体现,围绕自己的作品进行阐述,可以防止学生为了完成论文从网上抄袭。但是在阐述中一定要有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必然运用到理论指导,列出参考文献。实践一定是有理论指导的,在实践之前一定是有理论支持的,大量的实例作品的分析研究,然后才能有自己的想法和创作。而这样的作品阐述才有理论依据,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践。
(五)教学中的实践
事实上毕业设计与平时的教学是分不开的,专业课教师应该在大学期间对每个学生多加关注,即使当初是临时抱佛脚而考进来的学生,也说明其是有一点能力的,否则是无法拿到艺术类的合格证的,因此引导这些孩子在大一、大二时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找到自信好好学习,自然就能够在毕业的时候交上满意的答卷了。
总之,对于应用型艺术类高校来说平时的教学就要注重实践,不能单单在毕业设计时才强调实践。同时老师要关注每个学生,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上才能培养其综合性、创新性,这样在毕业设计加强管理、制定且严格执行好毕业设计指导流程,一定会提高影视艺术类高校毕业设计的质量。
参考文献:
毕业展演是设计艺术类专业对毕业设计的作品进行展示或表演的一种艺术活动。它可以被看作是毕业设计课程的延伸,也可以被认为是对设计艺术教育大学本科四年教学质量的一次总的检验和总的验收工作,为设计艺术教育改革和创新提供了思考的空间。下面以闽江学院为例进行这方面的思索。
毕业展演是闽江学院服装系历年来最重视的一项工作。在每一年每一届的毕业展演中无不倾注着师生们的大量心血和智慧,随着院系领导的重视和设备资金投入的增加,其水平和质量也逐年提高。2009届的毕业展演尤其值得总结,该届毕业展演还是第七届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主题活动之一,在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上还设有专门的展位。
首先,这场活动以“衣连闽台,魅力海西”为主题,展示了海西文化,也展现了闽江学院立足海峡两岸省会中心城市,秉承“按发展需要培养人”的办学理念。其形式体现了的闽江学院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定位,从中可以提炼出闽江学院“服务型”“外向型”的办学特色。
其次,透过这样活动,可以对设计艺术教育在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设施、教学管理、师资建设等方面全面进行总结和反思,为今后的设计艺术教育改革和创新建立一个平台。同时,这种活动可以成为师生策划举办大型艺术展演活动的实验场,是学生离开大学校园之前的一次最重要的实践活动,是毕业设计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第三,毕业展演活动架起了学校教育通向社会、职场的重要桥梁,向社会、职场展示和介绍毕业生综合素质和特别才能的重要机会,为社会、职场选择人才提供现场的直观的时机。同时也是传播校园文化、提升学校和系知名度的重要的途径。
如果说毕业展演活动是一个壳、是一种形制、是一种媒介,那么这种外壳之内应有实质的东西。展演的核心内容就是参展和参演的毕业设计作品,对展演的评价就是围绕参展和参演作品的质量与水平而展开的。2009届的毕业展演规格高、形制完美,达到了预期的效果。那么其内核究竟如何呢?有无值得重视和思考的地方呢?
全国十佳服装设计师曾风飞对此次服装毕业设计作品展演的评价是“此次展演是非常成功的,对学生来说,也是对他们大学四年学习的总结,与去年相比,学生的创作素养在提高,老师的专业指导更为到位,是一种飞跃性的进步。”曾风飞也比较客观地说,“参展和参演的作品在创新性和原创性方面及与时尚与市场等方面还有一定的距离”。对此,应引起我们的警觉和反思:学生的创造能力不强,根源是什么?是在学生本身,还是教师或大学设计艺术教育本身?长久以来, 我们没有少谈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但情况并不乐观,甚至有点乱。问题的实质如果未能找出,只是做面上的文章,势必影响教育改革的深化和创新,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也是奢想的。
人才培养是个系统工程,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既是现实的、也是前瞻性的。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是人才培养的目标问题。具有创造力人才的培养无疑是这个时代的要求。当代社会正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知识社会过渡,知识经济特征更加显著。这就要求首先在哲学层面上对大学教育的指导思想要进行深度的思考。美国人约翰·S·布鲁贝克教授说:大学是一个“传递深奥的知识,分析批判现存的知识,并探索新的学问领域的”的机构。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要确立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科技观、文化观,必须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进行科学及其应用方法的教育。要强调教育的伦理和文化内涵,大学不但需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同时也要大力弘扬人文精神,大学教育必须高度重视人格的培养和人的素质全面均衡发展。这就要求设计艺术教育也必须要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设计的背后是创新,创新的背后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背后就是文化。学会独立思考,思想自由是具有创造力人才所具备的首要素质。中国有着独特的文化和价值体系,如果我们的教育能发扬和深植于中国优秀的独特的文化和价值体系之中,又能善于学习吸收西方的善道,摒弃西方的黑道,那么中国的未来教育无疑将会取得巨大成功。
大学教育中的宏观问题的改革不是立马就能够实现,但对于教学计划制订、课程设置等工作还是有所作为的。比如在设计艺术教学计划制订、课程设置中除了常规性的课程之外,应大量地增设一些短浅的、能及时反映与本学科相关联的最新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和动态的课程或讲座性质课程,并邀请这些领域的专家开课讲授,以补充常规性课程的不足。比如,增设哲学类讲座性课程,专门讲授哲学问题,介绍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起重大影响的哲学家及其著作,在精神上、哲学思想上为学生开启智慧之天窗,启动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培养创新性人才、创造性人才铺设路基;增设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等社会科学讲座性课程,因为设计实践和研究多是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等社会科学的介入下进行的,在其核心目的是去发现、理解和关怀人类的个体心理、人性特征与群体文化、人的需求、期望、目的、情感、体验等;开设与艺术设计息息相关的当代艺术讲座性课程,像北京服装学院的课程设置中就有一门“当代艺术讲座”。当代艺术创作活动在中国的发生和发展其历史很短,从改革开放以来也仅三十年,是一场轰轰烈烈、影响深远的艺术革新运动。当代艺术从思想到方法、从形式到内容与传统艺术有很大的不同。强调作品的观念性是当代艺术的重要特征,它重视形式的创新性和实验性,内容的当代性和批判性,同时也重视材料选择和运用的巧妙性, 具有媒介广阔、材料多样、创作方法灵活丰富、互动性、游戏性的特点。国外的艺术家和设计师对当代艺术的探讨已经非常频繁和深刻,他们尝试通过各种不同的材料对艺术和时尚进行深刻、有影响力地实验,以期引导潮流,引领时尚。当代艺术是实验性艺术,具有超前性和引领性。这是一个很好的讲座性质课程,可以由专门的老师担任,也可以聘请相关的当代艺术家讲授。还可以建立专门的当代艺术家、时尚设计师交流工作室,邀请国内外有名的当代艺术家、时尚设计师做短期的访问工作,借助名家名师的艺术经历、艺术经验直接直观地影响学生,拓展视野;同时,艺术设计教育应把广义的创造性思维和责任感的养成当作目标,所以还可以通过专业采风、社会调查来养成观察力,运用话语分析和图像分析来养成思辨力,运用现场艺术和戏剧来养成责任感、执行力与合作能力,灵活运用当代艺术的创作方法,经常紧扣身边的生活事实,对日常熟视无睹的事实进行别开生面的利用,紧扣当代的社会问题,做到艺术教育和提高社会认识能力的统一,开发创造力,在艺术实践中解放创造力,这是希望能够对学生从事各种各样的工作都有助益,成为各行各业有创造力的人,建立起一个有效的文化共同体,从而建构一个富有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性社会。
在具体的毕业创作和毕业设计的指导中,也可以综合借用其他学科的方法来指导。比如借用感性工学的方法。感性工学就是设计者站在使用者的立场, 通过预测市场商品的流行趋势,落实定位目的和设计意图,从材料、技术、设备、性能和流通经费等方面,并从使用者的生理特性、心理特性、使用环境、废弃处理等方面入手,以产品使用者的意识、个性、审美、多样、快乐、舒适为重点,以综合的功能、生活者利益优先的方式,与过去的生产者利益优先的方式完全不同。这一设计方式是感性化的设计方式,是未来设计的方向。设计人才的培养也是如此,我们对人才的培养缺乏个性化设计,我们无法依照每个学生的特性及社会市场的需求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