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狮子和鹿教学设计大全11篇

时间:2022-10-28 15:35:1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狮子和鹿教学设计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狮子和鹿教学设计

篇(1)

知识与技能: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

2、体会故事中所讲述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体悟、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故事中所讲述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教学重点 :

 理解指导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

教学难点:

  体会故事所讲述的道理,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准备 :

自制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亮“开门红”激情导入

   师:李老师听说我们班同学个个都是听写词语小能手,现在老师考考大家。

1、指名上台听写词语(“美丽”和“难看”)其他学生在听写本上听写

2、“美丽”和“难看”,你喜欢哪个词语?用它说一句话。

生造句

师:有一只小鹿,它又是怎样看待“美丽”和“难看”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狮子和鹿》的故事。(引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现在请同学们轻轻地把书翻到110页,自由读课文,听清楚要求:

(课件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标出自然段。       

(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 么事?

2、交流反馈

师:俗话说狭路相逢勇者胜,你们敢闯关吗?

(1) 闯第一关:知识门

课件出示:

倒映   倒影  不禁  抱怨   犹豫  挣脱   使劲一扯  泛起波纹   撒开长腿

(找小老师领读、齐读)

过渡:看来这些词语都难不倒大家,接下来一组可有难度了,看!

闯第二关:乐趣门:

课件出示:

撅起了嘴   皱起了眉头   没精打采   灰心丧气

这一组,我们不仅要读正确,还要带上表情和动作来读。谁来试一试。

撅起了嘴    ——老师找一个同学来读,其他同学配合着做动作。 

皱起了眉头  ——指名读、跟读。

没精打采    ——指名读 

灰心丧气    ——指名读

师:原来不同的词语还能读出不同的味道呢!这样读词语可真有意思,让我们带上表情、带上动作,一起来读读这组词语。(齐读)

师:我们顺利的闯过了前两关,小鹿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让大家进入第三关:智慧之门呢

闯第三关:智慧门

谁能根据老师的提示来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件:课文讲了丛林中住着一只(美丽)的鹿,当狮子向它扑去时,两只(美丽)的(角)差点送了它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它(狮口逃生)。

指名说,齐读

师:孩子们你们真是太棒了!短短的时间里,你们已经明白了课文的大概内容,但光了解课文的内容是不够的,接下来让我们来制作一部动画片,回顾那精彩的瞬间。

三、从句入手,自主探究

师:现在让我们走入第一个画面,看看小鹿在池塘边欣赏什么?

课件:画面一:放录音

师:孩子们,瞧瞧,(课件出示图片)此时的小鹿正陶醉在自己的美丽当中呢!他觉得自己的角(板书:角)像什么?  

   生:像珊瑚

师: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美丽的珊瑚(课件:播放课件)

师:老师听到有的同学不由自主的发出了赞叹声。小鹿觉得它自己的角就像这美丽的珊瑚。所以越看越喜欢,越看越高兴。那你们就把它的喜欢,高兴读出来吧。谁来试一下。(课件出示出示:“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

学生读

师:小鹿的角很美,你们的声音更美!精彩的动画怎么能少了你们的配音呢!(课件:出示动画)学生配音。

师:孩子们,现在发挥你们的想象,小鹿还会怎么夸自己呢?同桌俩讨论讨论。(生讨论,师巡视)

交流反馈

画面二:

师:正当小鹿为自己的角而洋洋得意时,她却看见自己的腿(板书:腿)如此难看。他撅起了嘴、皱起了眉头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表情自己来读一读。

出示:“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指名读、范读、更深层次地引读)

师:小鹿对自己美丽的角和难看的腿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当鹿看到它美丽的角时,它高兴地说:女生读。( 课件出示出示:“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

师:当它看到自己那难看的四条腿时,它难过地说:男生读(课件出示“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画面三:

师:正当小鹿抱怨的时候,一只狮子悄悄地靠近了。(课件:播视频,师配音)

就这样小鹿终于逃脱了狮子的追捕,这让我们长长的舒了一口气,此时的小鹿也有许多话要说:

师采访:(学生相机板书:差点送命  狮口逃生)

1、小鹿,你刚刚狮口逃生,你最想说什么呢?

2、这只小鹿,你呢?

3、你也想说

师:幸亏有惊无险,小鹿最终逃脱了狮子的追捕,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课件出示:两只美丽……狮口逃生)生齐读,师进行深层次的引读。

    师:死里逃生后小鹿对自己美丽的角和难看的腿有了新的认识,小鹿可能会有哪些新的认识呢?现在请四人小组讨论讨论。

生:讨论   师:巡视

交流反馈

四、总结文本,悟情明理

师:很高兴同学们说出了小鹿的心声,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板书)

同学们,今天学的这个有趣的故事,来自《伊索寓言》,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这本书中另外一个有趣的故事《蚊子和狮子》

课件出示:《蚊子和狮子》

生自由读,讲讲自己读明白了什么。

师总结:这就是寓言的魅力。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大道理,在这本书中还有很多生动有趣的故事,希望你们课后找到这本书好好地读一读。老师相信,读完它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布置作业:

课后好好的读一读《伊索寓言》

板书设计:       

      7鹿角和鹿腿

美丽    差点送命

篇(2)

课堂教学设计就是在开始教学前的计划和设想,是顺利完成教学实践的必备条件,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不仅反映了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风,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学发展从只注重教师的“教”,向重视教师教学,突出学生学法方面转变,以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自主学习意识。

一、课堂教学设计要突出操作性

再精美的教学设计,不具备操作性都是纸上谈兵,无法实施的设计没有任何意义。教学设计的操作性要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手段等方面落实。

1.依据标准和学情设置目标

教学目标是开展教学的基础,是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课程设计首先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和自己所教学生的学习情况设置有效的目标。

首先,目标要明确。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荷花》写字、理解词语为例:甲教师的教学目标为:会写“荷、挨、莲、蓬、胀、仿、佛、裳、翩、蹈、蜻、蜓”12个生字,重点指导写好“蓬、翩、蹈、裳”4个生字;会理解“挨挨挤挤、饱胀、破裂、翩翩起舞”4个生词。乙教师的教学目标:会写生字并理解生词。甲教师目标直指靶的,便于从操作系统中优选出方法。乙教师目标盲目,一旦操作起来,难免脚踩西瓜皮,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

其次,目标要具体。以《掌声》理解内容为例:A教师理解课文内容。B教师理解课文中“掌声”所表达的内容,体会课文所表现的情感,从小学会关心、爱护朋友和亲人。A教师目标显然太模糊。B教师目标具体,标得清楚,技术路线也好预定,提供了目标保证。

2.依据内容和环节设置过程

每堂的教学内容不同,所采用的方法也会不同,课程教学设计不仅要在过程环节中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和主动性,更要让整个过程具有可操作性。

例如,《落花生》这课教学的设计片段:

师:我姓武,“武则天”的“武”(写“武”)。谁愿意把自己的名字写在黑板上介绍给大家?(生上讲台写自己的姓名。)

师:你的名字叫什么?

生:我的名字叫刘诗乐。

师:什么意思?

生:“诗”呢,因为我爸爸希望我像诗人一样出口成章!“乐”就是我爸爸也很喜欢音乐,他也希望我喜欢音乐,所以取名叫刘诗乐。

师:既能写诗,又懂音乐,多么了不起的人啊!给她掌声!(生鼓掌)(可以多增加几个学生名字的分析)

师:回去问问你的父母,为什么给你起这个名字,好不好?

这个“好不好”,一下子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整堂课孙老师都用商量、鼓励、亲切的语言与学生对话,形成了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建立了和谐的学习环境和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老师的尊重、信任中主动探索、自主学习。

3.依据教学实际设置手段

教学手段不仅仅为了热闹,而是应该采取最有效的辅助完成教学目的。我们现在最常用的也是最滥用的就是多媒体教学手段了。如一位农村的教师,在教学《坐井观天》的生字时花了半天时间制作了一个很有创意的课件,点击绿色的荷叶,其上空出现音节,接着音节下方出现汉字,音响发出汉字读音,使学生跟着音响读三遍,紧接着一个青蛙张开大嘴,“呱、呱、呱”地叫喊着跳出来。青蛙形象、音响的强烈刺激,使学生刚才记住的读音有可能全变成“呱”音了。课件制作虽然很美,但是对于农村的孩子青蛙再熟悉不过了,这样做不仅没有起到辅助作用,反而干扰了学生的识记。

二、课堂教学设计要具有针对性

课堂教学设计不是盲从,什么样的内容需要什么样的教学、学法,针对教材特点、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目标、个性差异等不同选用不同的教法、学法。

例如,教法就是教学的方法,这是课程设计所要设计的重要内容。课程设计时,教法的选用要灵活,或多种教法渗透并用。教学有关环保、社区活动等内容的课文,可选用“案例教学法”,如进行《狮子和鹿》的设计,可以设计一份关爱动物的案例,引导学生根据案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形成报告。设计教学内容离现实生活较远,语言文字又比较抽象的课文或片段教案,宜选用“情境教学法”。

三、课堂教学设计要具有灵活性

课堂教学永远不可能如教学设计一样一成不变,应为设计师预设,而教学是真实的进行,是动态的,时刻存在生成。为此,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要有一定的灵活性。

例如,人教版《我们的民族小学》的教学预设:

你知道句子里哪个词直接说明了民族小学的美丽吗?(绚丽多彩)“绚丽”的近义词就是美丽。如果此时学生不能准确地说出“我们的民族小学”是一所美丽的小学,教师可以这样处理:

1.老师指导读:“那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打扮得更加绚丽多彩。”启发:你们觉得这句话写出了学校的什么?

2.句子里哪个词直接说明了它的美丽?(绚丽多彩)那么“绚丽”的近义词就是美丽。

这样的教学设计没有固定成某种格式,而是对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了预设,充分考虑了学生可能出现的学困、思维、习惯等问题,顺学而导,随学处置,灵活机动。

篇(3)

2、学习阅读绘本类图书的技巧,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在师生共读一本书的过程中,体会阅读的快乐,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练笔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马上就要迎来这个节日了。每年的中秋节,除了吃月饼,人们还会欣赏天上圆圆的那一轮明月。而关于月亮的故事也有很多很多呢。你知道哪些呢?(嫦娥奔月、吴刚伐桂、《月亮,生日快乐》……)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看一本书,书里讲的也是一个关于月亮的故事,想不想去看看?

故事的名字叫——(板书课题:月亮的味道)

看着这个题目,你的脑海里有没有产生什么疑问呢?(生提出疑问)

看来,大家的脑海里可有很多问题呢,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去寻找答案吧。

二、读懂封面、封底

(一)出示封面

看,这就是书的封面,你在封面上都看到了什么?(题目、作者、月亮、长颈鹿)(出示作者简介。)

这是一个怎样的月亮?(圆圆的,面带微笑的)

你觉得它像什么呢?(白玉盘、镜子……)看着它你能联想到哪些好吃的东西呢?(薯片、饼干……)

(二)出示封底

再看看封底也有一个月亮呢,你和封面上的月亮比较一样,发现了什么?(月亮变成弯弯的了;月亮不高兴了……)

(三)猜测故事

通过封面和封底上我们所发现的,你能不能先来大胆地猜一猜,这本书里讲的会是一个什么故事呢?(生大胆猜)

刚刚我们小朋友发挥自己的想象,大胆地猜测了很多书中的内容。其实这就是我们阅读的一种好方法哦。(板书:大胆猜测)那么书里究竟写了什么呢?我们有没有猜对呢?月亮的味道到底怎么样呢?咱们赶紧来读读看吧。

二、感受故事内容

(一)出示图一

师描述:静静的夜晚,圆圆的月亮挂在夜空。动物们都仰着头,望着月亮。看得可专心了。

1.我们的小朋友听得也可真专心呢。可是小朋友们,你从图画里看到小动物们了吗?它们都躲在哪里呢?(引导生观察图画中的九双眼睛。)看来下次我们看书的时候更要仔细看图哦。书中的插图可以给我们很多意想不到的内容。(板书:仔细看图)

2.通过这几双眼睛,大家能猜想会有哪些动物吗?猜猜看,这会儿它们心里都想着什么啊?(自由猜想)

师描述:是呀,动物们望着月亮,都在想:月亮,是什么味道呢?是甜的,还是咸的呢?真想尝一小口啊!他们总是这么想。可是呢,不管怎么伸长了脖子,伸长了手,伸长了腿,也够不着月亮。

3.它们多想吃一口月亮呀,可是够得着吗?所以此刻的心情——着急、急切。

4.他们每天都这么想:月亮,是什么味道呢?可是就是都够不着。

(二)出示图二、三

师描述:有一天,一只小海龟下定了决心,它要一步一步爬到最高的山上,去摸一摸月亮。你瞧,它爬呀爬,终于爬到了最高的山上。站在这么高的地方,离天空好近啊……

1.你猜小海龟够到月亮了吗?为什么?(生自由猜测并讲理由)

2.出示句子:可小海龟还是够不着月亮。(指名读)

这可怎么办呢?小朋友,你能帮它想想办法吗?(生自由想办法)

3.哈哈,聪明的小海龟决定去请人帮忙。观察仔细的小朋友都已经知道他请来的是——大象。看来,“仔细看图”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故事内容哦。

4.瞧,大象踩在海龟的背上,长长的鼻子甩呀甩。有了大象的帮忙,你们觉得能够到吗?(生自由猜测并讲理由)

(三)出示图四

师描述:是呀,大象有这么长的鼻子,应该能够到月亮了。可是……这时候,天上的月亮听到了,心想:“这是在和我玩游戏吧,好啊!”于是,当大象鼻子往上伸,月亮就轻轻地往上一跳。所以,大象还是——够不着。

1.于是他们决定再找人来帮忙。你们猜,这次找来了谁?(出示:长颈鹿图)

2.这回请来了封面里我们所见到的长颈鹿,这次,你认为他们能够到吗?(自由猜想)

3.是呀,长颈鹿的长脖子,再加上大象的长鼻子,这次肯定能够得着月亮了。

(四)出示图五、六、七、八、九

1.可是月亮一看到长颈鹿,又轻轻地往上一跳。长颈鹿使劲儿伸长了脖子,可还是够不着。他们又请来了——斑马

2.月亮觉得好玩,又轻轻地往上一跳。斑马伸长了身子,可还是够不着。斑马叫来了狮子。

3.月亮一看到狮子,又轻轻地往上一跳。还是——够不着月亮。大家叫来了狐狸。

4.月亮一看到狐狸,又轻轻地跳高了一点。狐狸还是——够不着。狐狸叫来了猴子。

5.月亮一看到猴子,又轻轻往上一跳。猴子都能闻到月亮的味道啦,可还是——够不着。接着猴子叫来了老鼠。

(五)出示图十

1.你们猜,小老鼠能够到月亮吗?为什么呢?(自由说)

2.师描述:这次,月亮看着老鼠,心想:“这么个小不点儿,肯定捉不到我的。”月亮已经有点累了,这回它没动。老鼠先爬到海龟的身上,然后爬到大象的身上,长颈鹿身上,斑马身上,狮子的身上,狐狸的身上,猴子的身上,然后……

3.你们猜,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小老鼠咬下了月亮……)

(六)播放“咔嚓”声

1.咦?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生听声音猜测)

2.它咬下了一片月亮。月亮的味道真好,值!

3.小老鼠怎么会够到月亮呢?(回到前面的内容)我们回到这儿来看看。自己读一读。(自由读)

4.指名答(月亮瞧不起小老鼠,认为它太小了。月亮累了,没有动。)

5.是呀,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小老鼠是怎么吃到月亮的?光靠自己一个人吗?(原来靠的是大家的团结和齐心协力。)

6.老鼠先爬到海龟的身上,然后爬到大象的身上、长颈鹿的身上、斑马的身上、狮子的身上、狐狸的身上、猴子的身上,然后……

7.原来,为了能吃到月亮,它们用的是叠罗汉的方法呀。

(七)出示图十一

师描述:然后,老鼠又给猴子、狐狸、狮子、斑马、长颈鹿、大象和海龟,都分了一口月亮。大家都觉得,这是它们吃过的最好吃的东西。

1.原来小老鼠能吃到月亮靠的可不仅仅是自己,还有底下那么多朋友的帮助,所以它把咬下来的月亮都分给了这些小动物们。

2.猜猜看,尝到月亮的味道了,动物们的心情如何?它们都会说些什么呢?3.你是其中的哪个小动物,你有什么话想说吗?(指名生交流)

4.这是它们吃过最好吃的东西,那月亮究竟是什么味道呢?用上这个句式来

写一写。

月亮应该是__________,就像______________。

5.交流展示

(八)出示图十二

师描述:这天夜里,大家挤在一起睡着了。

1.是呀,月亮的味道香香的,甜甜的,脆脆的,酸酸的……每个人心中都有

自己的味道。这些小动物们终于尝到了月亮的味道,它们满足地睡着了。

(九)出示图十三

1.故事到这里,你们觉得结束了吗?刚才通过封面,我们知道了有9双眼睛

盯着月亮,想尝尝月亮的味道,现在都有些谁出现过了?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老鼠、猴子、狐狸、狮子、斑马、长颈鹿、大象和海龟)

2.咦?刚刚不是有九双眼睛吗?这里只有八只小动物,还有一个是谁呢?

3.出示:一条小鱼看着这一切,怎么也闹不明白:“它们为什么要那么费

力,到高高的天上去摘月亮?这不是还有一个吗,喏,就在水里,在我旁边呀。”

4.原来,还有小鱼呀。小鱼不明白大家为什么要费力到高高的天上去摘月亮,

你明白吗?(生自由谈自己的见解)

师小结:我们刚刚在阅读的时候,不仅仅大胆猜测了故事内容,而且结合插图更好地了解了内容,其实,我们还在一直边读边想。(板书:边读边想)所以以后我们也要用用这些方法来读书。

三、拓展推荐

(一)了解绘本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读的这本书是“绘本”图书。简介绘本。

(二)推荐关于“月亮”的绘本

像这样的绘本图书有很多,而关于月亮的绘本也有很多,老师给大家推荐几本有趣的与月亮有关的绘本。《月亮,你好吗》《公主的月亮》《我带月亮去散步》等等。

师总结:孩子们,这个中秋,让我们与月亮相伴,共享阅读的快乐。用用我们今天一起看书的方法,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在阅读中找到快乐。

篇二

绘本《月亮的味道》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感受合作的力量和分享的快乐。

2.了解图书的基本结构。

3.引导幼儿关注生活现象。

活动准备:

电子绘本,笔记本电脑、投影仪。

活动过程:

一、导入环节(老师和孩子谈谈自己喜欢吃的东西,或者吃过比较新奇的东西)

小朋友们,大家平时最喜欢吃什么东西呀?是什么味道的?有没有哪个小朋友举手说一下。

(提问多个孩子,时间控制在2-3分钟)

小朋友们,表现真不错,说了这么多的好吃的东西,还有它们的味道。但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夜里圆圆的月亮是什么味道的吗?月亮的味道是甜的还是咸的?是苦的还是辣的?

那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看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是《月亮的味道》,接下来就让我们和故事里的小动物一起去品尝品尝月亮的味道。

二、师播放电子绘本讲述故事

1.从封面开始

师:小朋友,咱一起看一下这本书的封面,小朋友看到了什么?(老师通过鼠标或者手指引导孩子自己观察封面上的信息)

好,小朋友看到了很多信息,那老师就把小朋友的说再给大家说一遍:最上边是书的名字‘月亮的味道’。中间是……,最下边是什么……。通过封面我知道了……(引导孩子一起说一下)

2.观察扉页图片

师:我们翻到扉页,我们看到了什么?(老师引导孩子看作者、书名、出版社,观察扉页图片,给孩子设置一个问题“为什么图片中圆圆的月亮,变成了阴阳脸呢?)

3.引导孩子阅读正文内容

师:好了,我们的故事正式开始了。教师讲故事……(引导孩子观察动物眼睛的数量)。

(讲故事时,每一次增加一个动物时,让孩子猜想动物们是否吃到了月亮,增强故事的趣味性,讲的过程要强调小动物找人来帮忙)

4.提问启发思考

师:小动物们通过相互帮助、相互合作,终于吃到了月亮,最后大家还一起分享了好好吃的月亮!(引导孩子去思考相互帮助,互相合作的好处与价值,让孩子懂得分享后大家的快乐和惬意)

……

篇(4)

关键词:量词“只”;量词“头”;对外汉语教学

一、 导言

量词是外国留学生在现代汉语学习中比较容易出现偏误的一类词,主要是因为留学生母语中往往没有量词或量词较少,中国人仅凭语感就能轻松运用的量词,却使第二语言学习者产生了不少疑问。例如:在用量词称量某些动物类名词时,为什么说“一只狗”,却不说“一只牛”,而说“一头牛”呢?面对这种疑问,若不能很好地解释其内在的搭配规则,就会让留学生觉得量词学习是无理可循的,只能死记硬背,这将极大地影响其学习效果。因此,帮助留学生正确选用量词无疑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大难点和一大重点。

现阶段的量词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目前的教材多偏重于对量词语法功能的解释,而未将量词的选择和辨析作为重点,导致第二语言学习者在碰到具体问题时仍感到无所适从。有的教材仅仅将量词的搭配关系看作是中国人的一种语用习惯,而未进行基于文化背景基础的深层阐释,大量的名量搭配都是通过死记硬背来完成的,再加之教学者本身对量词缺乏深入的研究和认识,导致量词教学效率始终不高。

本文选取了两个较易发生混淆的量词——“只”与“头”,以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设计测试问卷及教学实例,旨在了解留学生对这两个量词区别使用的偏误情况,以及两种不同教学法——传统教学法与认知教学法所产生的不同纠偏作用,并就实际教学效果对两种教学法进行比较,分析其优劣,以求获取进一步完善对外汉语量词教学的启示和灵感。

二、 问卷设计

(一) 问卷题型

本次测试问卷采用题型为填空题,为避免其他题型在做题和分析时所带来的不必要的干扰,本次测试问卷仅设此一种题型。填空题共设四十五空,前二十四空均为“一或两( )名词”式,要求被测试者在空内填入量词“只”或“头”中的一个。从第二十五空起,被测试者被要求在完整的句子中填空,利用句子提供的语境,合理选择量词,辅助答题。本次测试问卷中所设题目涉及量词“只”与“头”的不同用法,其中关于两个量词的辨析难点——对于动物类名词的称量,所设题目数量最多,以便事后统计分析。本题考查的偏误属于误代,其产生偏误的原因多为目的语知识不足或目的语知识负迁移。具体试卷请参见附录一。

(二) 测试对象

本次测试对象为已有一定汉语听说读写基础的中级汉语水平外国留学生,共七人,对量词均有过学习,母语为英语,测试结果不受国别影响。本次测试和教学均在小班授课、无外来干扰的情况下进行,大多数同学都秉持认真严谨态度答题,因此本次测试基本能反映出留学生对现代汉语量词“只”与“头”的掌握情况以及传统教学法和认知教学法对他们正确辨析量词“只”与“头”所产生的不同纠偏效果。

(三) 测试方法

本次测试分三轮进行。首轮测试不做任何讲解,分发试卷,同学们认真作答,答毕回收试卷,不公布答案,通过同学们的作答情况,了解留学生对于量词“只”与“头”使用的偏误情况。此后进行首次授课,采用传统教学法,课后再次分发同一份试卷,同学们根据课堂所学内容再次作答,答毕回收试卷,不公布答案,通过同学们的作答情况,了解传统教学法对留学生正确使用量词“只”与“头”所产生的纠偏作用。之后进行第二次授课,采用认知教学法,课后再次分发同一份试卷,同学们根据课堂所学内容再次作答,答毕回收试卷,通过同学们的作答情况,了解认知教学法对留学生正确使用量词“只”与“头”所产生的纠偏作用,试比较,在首次传统教学法教学纠偏后,是否存在进一步的纠偏效果。测试题目同时涉及课上讲过与没讲过的知识,以便考查留学生在课堂学习后记忆理解与迁移运用的情况。

(四) 测试内容

1.考查量词“只”用法的题目设计

(1) 用于称量禽类共4题:1(鹅)、5(麻雀)、18(企鹅)、24(凤凰)

(2) 用于称量虫类共2题:4(甲虫)、38(蝗虫)

(3) 用于称量某些动物共13题:7(兔子)、10(小狗)、13(乌龟)、14(熊猫)、16(猎豹)、19(猴子)、22(螃蟹)、25(小蝌蚪)、26(花猫)、28(小猪仔)、31(金鱼)、42(小绵羊)、43(蜗牛)

(4) 用于称量船只共1题:29(小船)

(5) 用于称量某些成双、成对的东西中的一个共2题:6(袜子)、8(眼睛)

(6) 用于称量身体器官共1题: 34(鼻子)

(7) 用于称量某些物品共2题:23(戒指)、45(新手表)

2.考查量词“头”不同用法的题目设计

(1) 用于称量某些动物共14题:3(牛)、9(大象)、15(困兽)、17(犀牛)、20(骆驼)、21(恐龙)、27(老母猪)、30(鲸鱼)、32(驯鹿)、33(蠢驴)、35(牛)、36(羊)、37(猪)、39(大黑熊)

(2) 用于称量石狮子共1题:41(石狮子)

(3) 用于称量大蒜共1题:2(蒜)

(4) 用于称量亲事共1题:40(婚事)

(5) 用于称量抽象的关系共1题:12(关系)

(6) 用作临时量词共2题:11(一头黑发)、44(一头雾水)

三、量词“只”与“头”的学习困难

(一) 问卷结果统计

由于本文宗旨并非在于穷尽所有偏误情况,而在于探究两种不同教学法的即时纠偏作用,为保证教学效果,进行小班教学,因此被测试人员数目仅为七人。并且,由于题目本身设置数量有限,且不排除被测试者因选不出正确答案而在“只”与“头”二者中随意猜选一个的可能性,因此对于偏误情况的统计很难避免误差。此处对于偏误情况的分析,由于数据有限及误差干扰,仅以小见大,大致了解留学生对于量词“只”与“头”的使用情况以及普遍存在的问题与掌握难点,聊作参考。对偏误原因的简述也仅为推测,不做定论。

(二) 偏误情况简述

在未进行任何教学辅导前,被测试留学生的试卷完成情况并不理想,七人中仅两人的总体正确率达到了百分之六十以上,这说明,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要想正确辨析并运用现代汉语量词“只”与“头”,还存在着较大困难。

具体情况如下:

1. 在考查“只”与“头”用于称量动物类名词的题目上,问题暴露最为集中,留学生答题正确率普遍较低,没有全部回答正确的同学。

2. 同样是考查量词称量动物类名词的题目,使用量词“只”的正确率普遍高于使用量词“头”的正确率。

3. 考查“只”用于称量禽类名词的题目的正确率相对最高。

4. 对于“只”与“头”称量其它种类名词的用法,各人掌握情况不一,题目正确率普遍成两极分化,表现为全部回答正确或全部回答错误。

(三) 偏误原因分析

此次通过考查量词“只”与“头”的辨析而出现的偏误现象可归纳为“误代量词”,“误代量词”即指在应该使用甲量词的情况下却错误地使用了乙量词,留学生在面临“只”与“头”同样用于称量动物类名词的题目时所犯下的错误,最能体现这种“误代量词”的偏误情况。出现此类偏误的主要原因在于被测试者对指称范围相近的两个量词掌握不足,发生混淆。汉语量词丰富的数量和极强的个体性让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一定的语境中,不仅要考虑是否该用量词以及该量词正确的句法位置,还须学会在数量众多的量词中选择最合适的量词。要真正达到这一目标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就出现了“误代量词”的偏误。

1. 母语原因

本次被测试者的母语皆为英语,我们若将汉语与英语略作比较,就能发现相当一部分现代汉语量词在英语中是能够找到对应量词的,例如:一双与“a pair of”,一群与“a group of”,一块与“a piece of”,一种与“a kind of”等,而唯独个体量词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属汉语所独有。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在处理量词问题时,难免会积极地从母语中寻求帮助,然而,量词“只”与“头”皆为个体量词,被测试者无法从母语中获取帮信息,因此无法辅助答题,容易出现偏误。

2. 目的语负迁移

第二语言学习者常常把有限的、不充分的目的语知识,用类推的方法套用在目的语新的语言现象上,从而造成偏误,此类偏误也可被称为“过度概括”或“过度泛化”。此次通过检测量词“只”与“头”的使用情况而出现的“误代量词”现象,也一定程度上是由目的语规则的干扰所导致的。此次被测试者皆为有一定汉语听说读写基础的中级水平外国留学生,在被测试前均已学过《当代中文》第九课《我以前养过鸟儿》,因此他们多已习得量词“只”用来称量“鸟”与“狗”的用法,而量词“头”则是教材上并未过多介绍的“新鲜”量词。经过测试后询问得知,留学生多一度以为所有动物类名词都应用“只”来称量,因此在答题时,面对各种各样的动物类名词,他们在不知如何选择的情况下,便更倾向于选用量词“只”来进行称量。正因如此,同样是考查量词称量动物类名词的题目,使用量词“只”的正确率才会普遍高于使用量词“头”的正确率,留学生对量词“只”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过度泛化了。

3. 目的语知识不足

目的语知识不足是此次测试出现偏误的最主要原因,汉语学习者并不完全了解量词“只”与“头”的相关知识,未掌握名量搭配规则,自然无法辨析二者差异,也无法正确使用量词。首先,汉语学习者并不清楚“只”与“头”的所有用法,例如:多数留学生只熟悉“只”称量动物类和禽类名词的用法,对其余用法并不了解,遇到考查非动物类名量搭配的题目时便手足无措,而对于量词“头”的用法,留学生更是不全了解,很容易出现偏误。其次,对于“只”与“头”皆用于称量动物类名词的情况,汉语学习者也并不能进行有效区分,原因在于他们并不知道这些搭配规则背后的理据,究竟什么样的动物应用“只”来称量,而什么样的动物又应用“头”来称量,对此类目的语知识的缺失,使留学生在完全无法理解量词各自用法的情况下频频出现偏误。

四、传统教学法及其纠偏作用

(一) 传统教学法教学设计

本次教学采用较为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法对两个量词——“只”与“头”进行讲解,针对已有一定汉语听说读写基础的中级汉语水平外国留学生,设计一个课时的量词辨析课程,使用简单的汉语作为媒介语,尽量使学生能够听懂和理解量词的讲解,必要时使用英语作为辅助语言,使教学能够顺利展开。课前参考《当代中文》与《现代汉语八百词》,在课上主要介绍量词“只”与“头”的基本含义及与之搭配的名词,并不涉及其语义原型、历史演变及用法的深层认知分析。通过导入、量词讲解、量词辨析三大模块使教学循序渐进,条理清晰。尽可能安排足够时间通过课堂游戏的方式进行当堂练习,巩固学习。本次教学目的在于,通过课堂学习,使学生理解量词“只”与“头”的用法与区别,能够正确使用这两个量词,以规范汉语学习用语的准确性与精确度。课堂学习后,安排当堂测验,以检测学生学习情况,并与课前所做试卷进行比对,根据学生答题情况,了解传统教学法对于外国留学生正确使用量词“只”与“头”的纠偏作用。具体教案请参见附录二。

(二) 传统教学法的纠偏作用

经过传统教学法教学后,留学生的答题状况普遍获得了一定改善,但改善程度并不大,七人中仅两人正确率达到了百分之七十以上,另有两人正确率仍在百分之六十以下,总体来说,传统教学法对于量词“只”与“头”的使用具有一定纠偏效果,但效果并不显著。

纠偏效果较为显著的是量词“只”用于称量虫类、船只和某些物品类名词的情况,讲过与没讲过的题目的正确率均达到了百分之百,而“只”称量禽类名词的用法本身偏误情况就较少,课后正确率依然较高。而对于量词“只”与“头”称量动物类名词的用法来说,课后使用情况并未得到较大改善,没讲过的题目正确率普遍较低,讲过的题目也并不能做到完全正确。考查量词“只”与“头”其余用法的题目,回答情况各有差异,有些同学能在课后成功记忆,进行迁移,正确使用,有的同学则不能,传统教学法并不能对每个同学都起到很好的纠偏效果。

传统教学法对于用法鲜明,容易区分,且非抽象的名量搭配多能起到较好的纠偏作用,此类搭配均为一一对应,即仅可用“只”或“头”来称量该类名词,而动物类名词则既可用“只”也可用“头”来称量,相比之下,此类能一一对应的名量搭配本就不易发生混淆,也比较容易记忆,掌握起来难度较低,可以顺利地迁移运用到同类型的名量搭配上去。并且,相对于用“头”称量的抽象类名词——婚事和关系来说,此类名量搭配也并不需要过多理解,存在较少认知障碍。所以,传统教学法对于最容易纠偏的一类名量搭配来说,纠偏效果是比较显著的。

对于量词“只”与“头”称量动物类名词的用法,传统教学法的纠偏效果则不太理想,原因在于,传统教学法在课上仅介绍量词“只”与“头”常见的搭配用法,给出例子及语料,却并未对为何如此搭配做过多讲解,未深入涉及其语义原型、历史演变及用法的认知分析,使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既不利于学生巩固记忆,也不利于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规律,以便日后迁移运用。传统教学法无法让学生了解到名量搭配背后的认知理据,进而真正理解吸收这样的用法,而只能死记硬背,不但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同时也很难灵活应对更多书本以外的具体实际问题。此外,在此次传统教学法教学后,有几位同学反而将课前答对的一些题目改错了,例如:同学A、同学C、同学D和同学F都将自己原先答对的第28空——“他家有(头)老母猪,生了许多( )小猪仔”给改错了。原因在于,传统教学法在课上仅介绍了中国人习惯性地将“头”与“猪”进行搭配,称为“一头猪”,却并未讲解为何这样搭配,也并未提及此类搭配仅是笼统的,而非唯一的,是并不适用于所有语境的,而是应根据语境的需要,选用不同的量词,来突出名词不同的属性的。例如此处的“老母猪”与“小猪仔”,你若想突出一种动物笨重,体型大,就应选用量词“头”来进行称量,而你若想要突出一种动物小巧、可爱,就更应选用量词“只”来进行称量,此处明显“老母猪”是笨重而肥大的,而刚出生的小猪仔则是小巧而可爱的,因此虽同样为猪,我们还是应选用量词“只”来称量小猪仔会更加恰当。传统教学法仅介绍最常用的名量搭配,而不去深入细化,分语境讲解不同的具体用法,从而造成了同学们的误解。究其根源,仍在于学生不了解此类名量搭配背后的认知理据,死记硬背,不懂变通,因为目的语知识的缺乏,而将仅有的目的语知识进行不恰当地类推,造成目的语的负迁移,出现了偏误和纠偏反效果。

同样,由于不了解名量搭配背后的认知理据,学生也并不能很好地从语境当中获取有用的辅助信息,例如:同学A、同学B、同学D、同学F和同学G在课后回答第32空——“看那( )驯鹿,头上的角多大啊”时都未能答对。这一空,如果学生都能掌握量词“头”通常会用来称量头部较为突出的动物类名词这点的话,应该能从“头上的角多大啊”这一提示中,获取有用信息,辅助答题。

综上所述,传统教学法虽能起到一定纠偏效果,但仍存在着诸多局限,由于传统教学法始终只能介绍量词“只”与“头”的基本含义及与之搭配的名词等基本用法,而不涉及其语义原型、历史演变及用法的认知分析,因此只能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既不能很好地帮助同学们牢固地记忆掌握,也不能很好地帮助同学们灵活地迁移运用,终究无法起到很好的纠偏效果,并且并不适用于所有同学。

五、 认知教学法及其纠偏作用

(一) 理论背景

认知教学法相对于传统教学法来说,是一种尝试性的教学方法,它虽然新,且尚未被普及,却在教学中展现了意想不到的解释功力,它能帮助留学生进入到汉语语言背后的文化认知环境里去,了解语言中深层的认知规律,而非仅仅停留在现象的表面,不得要领。语言不仅仅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还是人类重要的知识编码体系,不同的语言编码了不同民族对世界的不同经验与认识,量词的使用实际上也是与汉民族对外部世界的经验和认识相关的,每一类量词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认知语用动因。认知教学法植根于认知语言学,而认知语言学是从人与外部世界的互动经验出发的,探讨语言结构的成因和用法的理据,因而时常能够在其他理论无所作为之处显示出独特的魅力与功效,能让汉语学习者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二) “只”与“头”的认知分析

对量词“只”的讲解可以从其本义出发,《说文解字》释“只”字为“鸟一枚”,牛巧红(2007)指出,当“只”成功变为量词后,它仍保留着它原先作为其他词类时的特点,因此对“只”字的讲解可以从“鸟”和“一枚”两个系统来进行。“只”作为量词,最初其实就是用来称量鸟类的,直到今天,鸟类也是“只”计量范畴里最典型的成员。鸟类大多具有:有翅膀、会飞、小巧、行动敏捷等属性,“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表明,词义的引申、词的用法的发展所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家族相似性”,量词“只”计量对象的扩展也是如此,即在后来的语义发展过程中,会要求其新的计量对象和原有的计量对象具有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因此,“只”也可以称量与鸟类具有某些相似属性的禽类、昆虫及其他动物。如:一只鸡,有翅膀、小巧、行动敏捷;一只蚊子,有翅膀、会飞、小巧、行动敏捷;一只兔子,小巧可爱、行动敏捷;一只乌龟,小巧可爱;一只猎豹,行动敏捷。

“只”本义中的“一枚”这个系统则可以与“双”联系起来看,“只”的繁体字写作“隻”,“双”的繁体字写作“雙”,“只”即可看作是“两个中的一个”,用来称量成双、成对的东西中的一个。后“只”字逐渐突破“两个中的一个”这层限制,可以称量“多个中的一个”。

我们认为,“鸟”与“一枚”两个系统并不可截然分开,在语义发展过程中,两个系统也会共同发挥影响,如“只”还可以用来称量某些日用器物,可能是因为它们比较小巧,也可能是因为它是多个中的一个,如:一只手表、一只灯泡等。

对量词“头”的讲解同样也可从其本义出发,牛巧红(2007)指出,头即脑袋,位于身体的一端,无论是对人还是对动物来说,头部都是具有视觉上的显著性及功能上的重要性的部位。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和转喻是人类认知的重要方式,对词义演变起重要作用,因此,“头”作为量词,首先通过转喻,选取了事物最具有代表性的头部来代替事物的整体,称量头部较为突出的动物,如:作为祭祀三牲的牛、羊、猪,古时祭祀会砍下牛羊猪的头部献祭神灵,其头部具有功能上的重要性。我们认为,通过观察“牛”、“羊”二字的甲骨文(“ ”和“ ”),也同样可以发现其头部的凸显。因此,基于这样的深层认知理据,牛羊猪等畜类便成为了“头”计量范围中的典型成员。此外,我们认为,由于头部较为突出的动物往往都给人一种体型大、比较笨重、有一定攻击力的感觉,所以渐渐地,“头”也可以用来称量具有此类特点的动物了,如:一头黑熊、一头老虎。

其次,牛巧红(2007)还指出,头部也具有“位于身体一端”这一特点,通过隐喻,“头”就可以用来称量同样具有“位于一端”这个特点的事物了,如:一头蒜。蒜是一个球体,它上面长着长长的蒜苗,我们认为,它不仅与头部一样,同是位于一端的,而且看上去也和头部一样显著,其形状与所处位置都与头部的原型意象十分相似,因此,我们便可以用“头”来称量它。

至于用“头”来称量某些抽象事物如:亲事、关系,则可作如下解释。牛巧红(2007)指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看不见的,但我们可以将“关系”想象为一条连起两人的线,两人分别位于这关系的两端,于是就可以用“头”来称量了。我们认为,根据同样的道理,中国古语云:“千里姻缘一线牵”,亲事也可看作是一条将相爱的两人连在一起的线,于是我们用“头”来称量亲事也就可以理解了。

(三) 认知教学法教学设计

本次教学在已完成传统教学法授课的基础上,继续针对同一组已有一定汉语听说读写基础的中级汉语水平外国留学生,设计一个课时的量词辨析课程,对量词“只”与“头”进行进一步的讲解与辨析。课上使用简单的汉语作为媒介语,尽量使学生能够听懂和理解量词的讲解,必要时使用英语作为辅助语言,使教学能够顺利展开。本次教学课前参考《说文解字》和《现代汉语八百词》,以认知语言学中的范畴、家族相似性、隐喻与转喻等理论为基础,在课上简单介绍量词“只”与“头”的历史系源及语义原型,并试图加深学生对“只”与“头”这两个量词的认知背景的理解。课上尽可能安排足够时间以课堂游戏的形式进行当堂练习,巩固学习。本次教学目的在于,通过课堂学习,使学生理解量词“只”与“头”的用法与区别,能够正确使用这两个量词,以规范汉语学习用语的准确性与精确度。课堂学习后,安排当堂测验,以检测学生学习情况,并与课前所做试卷及传统教学法授课后所做试卷进行比对,根据学生答题情况,了解认知教学法对于留学生正确使用量词“只”与“头”的纠偏作用。具体教案请参见附录三。

(四) 认知教学法的纠偏作用

经过认知教学法教学后,留学生答题情况普遍得到了较大改观,七人中有五人的总体正确率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以上,其中还有一位同学的正确率达到了百分之百,另外两位同学的正确率也分别在百分之八十和百分之七十以上,可见认知教学法在量词“只”与“头”的辨析及应用上取得了相当显著的纠偏效果。

七位同学在讲过的题目上所取得的正确率普遍较高,几乎能做到全部回答正确,而在没讲过的题目上所取得的正确率虽不及讲过的题目,但也相较之前有了大幅度的长进,之前传统教学法教学后出现的纠偏反效果在认知教学法教学后也不曾出现。

纠偏效果最明显的莫过于量词“只”与“头”用于称量动物类名词的情况了,在介绍了量词“只”与“头”的语义原型、历史演变及用法的认知分析后,同学们明显找到了选择名量搭配的“诀窍”,不仅课上知识能牢固记忆,课外的新问题也能通过自己归纳出的规律迎刃而解。相较于传统教学法教学后的情况,认知教学法的确扫除了许多传统教学法遗留下来的问题,大多数传统教学法教学后回答错误的题目,在认知教学法教学后都得到了纠正,同学们也能充分根据语境,利用句子中有利的辅助信息,选择不同的量词,来恰当突出自己想要表现的名词中的某种属性。

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显著的纠偏效果,其原因在于这种认知教学法能够帮助同学们去寻找名量词搭配背后的理据,揭示名量词搭配中蕴含的语言文化底蕴,从而真正地让同学们理解这种用法,掌握其运用的规律。我们要知道,语言并不仅仅只是一种交流工具,语言更是一种思维,不同的语言代表着不同人思维的模式,它是我们划分世界的方式,而认知教学法能够有效地帮助外国留学生去尝试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从中国人的视角出发,理解量词,选择量词,这样才更能帮助他们正确使用量词,提高对外汉语量词教学的效率。

唯一纠偏不足的是量词“头”用来称量石狮子的情况,经过课后询问得知,多数同学认为石狮子并不是动物,应算作某种物品,因而选用了量词“只”来进行称量,而少数回答正确的同学认为,石狮子笨重,巨大,且形似狮子,故选用了量词“头”来进行称量。我们认为,“石狮子”其实是个偏正结构,其主体应在“狮子”上,我们用量词“头”来称量石狮子,也多是想要突出它大、重、有气势等特点,用“只”的话就未免觉得“小气”了点,而且“头”也并不是说只能用来称量动物而不能用来称量物品,况且该物品突出的仍是它动物性的特征,所以选用“头”会更加恰当。此外,在量词“头”的使用中还残存了另一个死角,第15空——“一( )困兽”,这一空的出错多是因为同学们对“困兽”这个词不太理解,不能理解其为“受困的凶猛野兽”这层常规意义,故影响了做题情况,此类错误随着汉语学习者汉语水平的提高,应该能获得较好的纠正效果。

六、对外汉语量词教学的启示

认知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最大的不同在于,传统教学法只重视对汉语量词意思和用法上的系统性讲解,用语法翻译法将语言以知识体系的方式教授给学生,看似有条有理,却只能触及知识的表面,无法深入到知识背后的认知理据。授课内容也多局限于书本,无法归纳出实质性的规律供学生们解决实际具体的问题,学生们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既无法提高学习效率,也无法灵活迁移运用,始终不得要领,无奈之下只能死记硬背,这就很容易挫败学生学习信心与积极性。而认知教学法则以量词背后的认知理据作为出发点和重点进行教学,促使学生建立汉语认知体系,能有效帮助学生真正理解一个量词的由来及使用规律,无论从记忆掌握还是迁移运用的方面来看,都是极具帮和解释力的。

认知教学法强调教学过程的引导性,一步步引导学生自觉发现量词的意义和用法,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性的学习,强调解释的方式不止只有一种,而是可以自己归纳总结出适合自己理解记忆的规律的,这样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就是主动的,而非被动的,就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更加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汉语思维能力,也有助于学生进行知识的建构。而传统教学法则多以教师讲解为中心,直接将名量词的意思和用法平铺直叙地讲授给学生,学生听课记笔记,却因不知其背后理据与认知背景,难以举一反三,自主发散思维。

通过教学实例证明,认知教学法在实际对外汉语量词教学中的确可以发挥相当显著的纠偏作用,在传统教学法触及不到的层面,它具有自己独特的解释力量,也为今后完善对外汉语量词教学带来了些许启示。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使用认知教学法进行量词辨析教学时,教师不能只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名量搭配,而是要真正让学生理解它们,究其本义,让学生了解到量词所映射的文化内涵和隐喻转喻认知模式,从而进一步感悟汉语的文化背景知识。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真正举一反三地掌握现代汉语量词,还能提高学生对汉语的熟练掌握程度和自然运用能力。

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这个分析、发现、总结词语异同的过程中去,使学生自己发现汉语量词的意义和用法,自己总结规律,培养起自己在纷繁的语料中总结语言规则的能力。对较难发现的语言规则教师要设计有引导性的、能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帮助学生一起讨论。课上教师还应及时辅之以贴近真实交际情境的会话练习,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所学的并非只是书本文字,而是具有实际运用价值的真正的语言。

教师应在课前设计有效的课堂语料来辅助教学,在课上不能只笼统地讲解最常用的搭配,而是应该进行细化,分语境讲解量词在不同情境下的具体用法,以便学生日后碰到实际问题时能够自如应对。教师课上所选语料应以便于学生观察和总结为原则,量足,安排要由易而难,不同的义项要分开处理,必要时可结合语料画出示意图,使学生一目了然、印象深刻。

此外,使用认知教学法教学的老师也应该时常督促自己,使自己努力具备较高的语言学素养,因为分析总结语言规则并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教师需要具有比较强的对语言现象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和归纳的能力。尤其是当教材或词典不能给教师提供足够的参考时,这种分析归纳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进行词义相近的量词辨析时,比较分析一定要透彻、清晰,总结出来的规则一定要准确,有说服力,便于学生理解,并尽量避免错误。

参考文献:

[1] 傅仰诗.在湖南高校的印尼学生习得汉语量词“只”、“头”、“条”、“匹”误用分析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 2011

[2] 缑瑞隆.认知分析与对外汉语示形量词教学[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6, (3):15.

[3] 黎仲明.英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名量词偏误分析[D].上海:复旦大学, 2011

[4]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上海:商务印书馆, 1999

[5] 牛巧红.量词“口”、“只”、“头”的系源研究及认知分析[D].郑州:郑州大学,2007

[6] 吴忠伟.当代中文[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 2010

[7]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 2004

注:

[1] 吴忠伟.当代中文[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 2010

[2]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上海:商务印书馆, 1999

[3]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 2004

[4] 缑瑞隆.认知分析与对外汉语示形量词教学[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6,(3):15.

附录一:学生问卷

亲爱的同学:

该问卷旨在了解您对“只”与“头”这两个量词(measure words)的掌握情况,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学,请您认真作答(Please take it seriously)。问卷仅限研究使用,我们将对您的答案进行保密。非常感谢您的协助!(Thank you for your help!)

一、 请用恰当的量词填空

1. 一( )鹅 2. 一( )蒜 3. 一( )牛

4. 一( )甲虫 5. 一( )麻雀 6. 一( )袜子

7. 一( )兔子 8. 一( )眼睛 9. 一( )大象

10.一( )小狗 11.一( )黑发 12.两( )关系

13.一( )乌龟 14.一( )熊猫 15.一( )困兽

16.一( )猎豹 17.一( )犀牛 18.一( )企鹅

19.一( )猴子 20.一( )骆驼 21.一( )恐龙

22.一( )螃蟹 23.一( )戒指 24.一( )凤凰

池塘里有几25.( )小蝌蚪在游来游去。

奶奶家养了好几26.( )花猫,整天叫个不停。

他家有27.( )老母猪,生了许多28.( )小猪仔。

这29.( )小船是爷爷留给我的。

我见过一30.( )鲸鱼(whale),比你这几31.( )金鱼(goldfish)大多了。

看那32.( )驯鹿,头上的角多大啊!

这33.( )蠢驴怎么拉也拉不动。

她指着他的那34.( )大鼻子说,“说谎的人鼻子会变长”。

曹总管正在清点今年的祭品(sacrifice),牛两35.( ),羊三36.( ),猪四37.( )。

上千万38.( )蝗虫(locust)把地里的庄稼吃了个精光。

森林里那39.( )大黑熊只爱吃鱼,从不伤人。

这40.( )婚事想请您来做媒人(matchmaker)。

大门前少了一41.( )石狮子,不知道是被谁搬走的。

三42.( )小绵羊正在吃草。

墙上有43.( )蜗牛(snail),正在慢慢地爬。

这个问题太难,我一44.( )雾水。

他买了一45.( )新手表送给她。

附录二:量词辨析教学设计(传统教学法)

[课题名称]:量词“只”与“头”的辨析

[授课对象]:中级汉语水平外国留学生(已有一定汉语听说读写基础)

[授课课时]:1课时

[参考资料]:《当代中文》、《现代汉语八百词》

[教学目的]:

通过本次教学,使学生理解量词“只”与“头”的用法与区别,能够正确使用这两个量词,规范汉语学习用语的准确性与精确度。

[教学方法]:

使用简单的汉语作为媒介语,尽量使学生能够听懂和理解量词的讲解,必要时使用英语作为辅助语言,使教学顺利展开。介绍量词“只”与“头”基本含义及与之搭配的名词(不涉及其语义原型、历史演变及用法的认知分析),尽可能安排足够时间当堂练习,巩固学习。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之前都学过课本上的第九课《我以前养过鸟儿》,跟老师一起来读一读这一句课文——“老人家,这只小狗真可爱”,大家能指出这句话中的量词吗?没错,就是这个“只”字。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只”这个量词,并且,老师还会向你们介绍一个新的量词,“头”,希望这节课结束后,你们能学会如何正确使用这两个量词。

二、 量词讲解

1、 只

“只”,课本《当代语文》是这样解释的:“只”is a measure word for birds, cats, little dogs, etc.“只”是一个量词,通常用来称量小鸟、小猫、小狗。接下来,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梳理一下,“只”到底能和哪些名词搭配使用。

(1) 用于某些成双、成对的东西中的一个。

例如:一只手、一只眼睛、两只胳膊、两只耳朵

又例如:一只鞋、两只手套、两只袖子

请学生举出更多例子。

(2) 用于某些动物。

例如:一只鸟、一只夜莺、一只喜鹊、一只鸭子、一只鹅、一只鸡

又例如:一只老虎、一只兔子、一只猫、一只老鼠

还例如:一只蜜蜂、一只甲虫、一只蜻蜓

请学生举出更多例子。

(3) 用于船只(帆船、汽艇)。

例如:一只小船

(4) 用于某些日用器物。

例如:一只箱子、一只竹篮、两只手表

请学生举出更多例子。

2、 头

“头”,同学们应该都认识,之前我们学习过,“头”是个名词(noun),意思是“脑袋”(head)。而在汉语里,“头”还可以作量词(measure word)。同样,我们也来梳理一下“头”到底能和那些名词搭配使用。

(1) 用于某些动物

例如:一头牛、一头驴、一头骡子、一头羊、一头猪、好几头牲口

又例如:一头大象、一头狮子、一头黑熊

(2) 用于大蒜(garlic)

例如:一头蒜

(3) 用于亲事(marriage),数词限于“一”。

例如:那一头亲事怎么样了?

(4) 用于抽象的关系

例如:两头关系、两头受气

(5) 临时量词

正因为“头”有名词意义,即“脑袋”,它也可以被借用过来作量词,例如:一头秀发、一头黑发、一头白发。

三、 量词辨析

“只”可以用来称量成对、成双的东西中的一个,可以用来称量船只和某些日用器物,而“头”不可以。

“只”和“头”两个量词都可以用于称量某些动物。

“只”可以用来称量鸟类、禽类、昆虫类,它们通常都会飞,或比较轻巧、灵活,因此“只”称量的动物也大多比较小巧、可爱,如:一只小狗、一只小兔子,又或者比较敏捷,如:一只老虎(tiger)。

“头”则大多用来称量牲畜(livestock)、野兽(beasts)和头部比较突出,身形笨重,行动迟缓的动物。如:一头牛、一头猪、一头大象。

而有些动物,它们同时具有“只”和“头”可以称量的动物的特点,如:羊,它既有突出的头部,又比较温顺可爱,我们就可以说:一只羊、一头羊;又如:狮子,它既有突出的头部,行动又很迅速,我们就可以说:一只狮子、一头狮子。

请学生举出更多例子。

[课堂游戏]:

老师说名词,同学抢答,说出用来称量这个名词的量词。

[课堂练习]:

学生当堂完成测试问卷。

附录三:量词辨析教学设计(认知教学法)

[课题名称]:量词“只”与“头”的辨析

[授课对象]:中级汉语水平外国留学生(已有一定汉语听说读写基础)

[授课课时]:1课时

[参考资料]:《说文解字》、《现代汉语八百词》

[教学目的]:

通过本次教学,使学生理解量词“只”与“头”的用法与区别,能够正确使用这两个量词,规范汉语学习用语的准确性与精确度。

[教学方法]:

使用简单的汉语作为媒介语,尽量使学生能够听懂和理解量词的讲解,必要时使用英语作为辅助语言,使教学顺利展开。简单介绍量词“只”与“头”的历史系源、语义原型,以范畴、家族相似性、隐喻与转喻等理论为基础,试图加深学生对“只”与“头”这两个量词的认知背景的理解。尽可能安排足够时间当堂练习,巩固学习。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上节课我们简单地介绍了量词“只”和“头”的用法,它们应该搭配什么样的名词,那么这节课,我再给大家讲一讲这些用法都是怎么来的,我们应该怎样去思考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两个量词。(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二、 量词讲解

1、 只

中国有本古书,叫《说文解字》,它记载了汉字在古时候的意思。“只”在这本书里是这样被解释的:“只,鸟一枚”。当时“只”还不是一个量词,但当“只”成功变为一个量词之后,它还是保留了它原先作为其他词类时的特点。我们可以把“只”分成“鸟”和“一枚”这两层意思来看,“只”现在作为量词的用法其实就是从它这两层古时候的意思发展演变出来的。

(1) 鸟

我们先来看看“鸟”这一层意思。“只”作为量词,最初其实就是用来称量鸟类的,直到今天,鸟类也是“只”计量范畴里最典型的成员。同学们想想,无论是最典型的鸟,如:麻雀、杜鹃、夜莺、知更鸟,还是不那么典型的鸟,如:鸵鸟、企鹅,我们都可以用“只”来称量。我们来试试吧,从这位同学开始,一人说出一种能和“只”搭配使用的鸟类名称,我们看看能说出多少。

好的,同学们都说得很好,老师想问一下大家,你们认为鸟类都有些什么特点呢?没错,鸟类大多具有:有翅膀、会飞、小巧、行动敏捷等特点。那么,既然“只”最先是用来称量鸟类的,它的用法就是以这些特点为起点,慢慢发展的。

首先,我们发现“只”还能称量禽类,如:一只鸡、一只鸭、一只鹅,同学们想想,它们是不是跟鸟类很相像啊?它们除了不会飞以外,是不是既有翅膀,又很小巧,同时行动还比较敏捷啊?

同样的道理,有哪位同学能跟我们讲讲,“只”为什么还能称量昆虫?请先举出一个例子,再说明理由。如:一只蚊子,因为蚊子有翅膀、会飞、小巧、行动敏捷,又如:一只蚂蚁,因为蚂蚁小巧、行动敏捷。

很好,同学们举的例子都很棒,下面我们来讲一讲能与“只”搭配的动物。这些动物大多也逃不出这几个特点,如:一只兔子,因为兔子小巧可爱、行动敏捷,一只小猫,因为小猫也同样小巧可爱、行动敏捷,又如:一只乌龟,乌龟虽然行动并不敏捷,但是它却小巧可爱,一只猎豹,猎豹虽然并不小巧可爱,但是它却行动敏捷。好,又该同学们来举例子了,请先说出例子,再说出理由。

(2) 一枚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一枚”这层意思。要理解“一枚”这层意思,老师先给大家写一写“只”这个字的繁体字(隻)。同学们知道“一双手”的“双”这个量词吗?“双”这个量词搭配的是两个、成对的东西,老师来给大家写一写“双”这个字的繁体字(雙)。同学们发现什么了吗?没错,“雙”这个字的上半部分,是不是有两个“隻”这个字的上半部分啊?所以,“只”的“一枚”这层意思,就可以用来称量两个东西中的一个的,如:一只眼睛、一只袜子,同学们还能举出一些别的例子吗?

很好,刚刚有同学说到了“两只腿”,人的确只有两只腿,但别的一些动物却有四只腿,于是随着“只”的用法逐渐发展,“只”慢慢突破了“两个中的一个”的这层限制,而开始可以称量多个中的一个了,如:老师我今天晚上想吃一只羊腿,老师要请店里的服务员帮我拿一只碗和一只盘子。

(3) 鸟、一枚

上节课我们讲过,“只”还可以用来称量某些日用器物,这可以说是受到了“鸟”和“一枚”这两层意思的双重影响,这些日用器物之所以可以和“只”相搭配,可能是因为比较小巧,也可能是因为它是多个中的一个,如:一只箱子、一只竹篮、一只手表、一只闹钟、一只灯泡等。

至于“只”为什么可以用来称量船,同学们有什么自己的想法吗?

同学们说的都有自己的道理,其实老师之前讲到的所有理由,都不是唯一的正确的说法,只是作为一种参考,同学们只要找到一种适当的,能帮助自己记忆的方法就行了。

2、 头

(1) 用头部代替整体(转喻)

同学们是知道的,“头”的本义是“脑袋”,脑袋是人身体上非常有代表性的一个部位,我们看人一般都是先看他的脑袋,我们区分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也是根据他的脑袋,脑袋这个部位具有十分特殊的重要性,对于别的一些动物也是一样。于是,“头”作为量词,就选取了事物最有代表性的头部来代替事物的整体。

首先,我们来看看最常用“头”来称量的牛和羊吧。老师来给大家写一写“牛”和“羊”的甲骨文(“ ”和“ ”)。同学们看,从这两个甲骨文我们就可以看出,它们都是用牛和羊最突出的头部来代替整体的,头部可以说是它们最有代表性的部分,因此我们才会说:一头牛、一头羊。

除了最典型的牛和羊,我们还会说“一头猪”,关于“一头猪”,老师可以跟大家讲一个中国古时候的习俗。在古代,中国人会在祭祀时砍下牛、羊、猪的头作为祭品(sacrifice),用来供奉神灵。所以作为祭品的猪,也和牛羊一样,它的头部有了一种特殊的重要性,也就可以说“一头猪”了。

牛、羊、猪都属于牲畜(livestock),而驴子、骡子也同样属于牲畜的范畴,因此,虽然它们的头部不如牛、羊、猪的那么突出,我们也可以用“头”来称量它们。

此外,“头”还可以用来称量一些别的头部显著的动物,如:一头大象、一头狮子、一头犀牛等。

因为头部比较突出的动物往往都给人一种体型大、比较笨重、有一定攻击力的感觉,所以渐渐地,“头”也可以用来称量具有这种特点的动物了,如:一头黑熊、一头老虎。

同学们还可以自己再想一些别的例子。

(2) 头部位于一端(隐喻)

“头”其实还有另外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它是位于人身体的一端的,从这个特点出发,慢慢地,头就可以用来称量同样具有“位于一端”这个特点的事物了,如:一头蒜。蒜是一个球体,它上面长着长长的蒜苗,它不仅看上去和头部一样显著,而且也同样是位于一端的,因此,我们可以用“头”来称量它。

上节课我们还讲过,“头”也可以用来称量某些抽象事物,如:一头亲事、两头关系,有同学能试着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种用法的吗?

同学们说的都很有意思,那么老师再来给大家提供一种思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看不见的,那么,我们就一起来想象一下,如果我们两个人之间有一条看不见的线,把我们连起来了,会怎样呢?我们两个人是不是就分别位于这条线的两端了呢?我们可以把“关系”看作是一条把两个人连起来的线,两个人分别位于这关系的两端,于是我们就可以说“两头关系”了。同样的道理,中国有句古话叫“千里姻缘一线牵”,亲事也可以看作是一条把两个相爱的人连在一起的一条线,所以我们用“头”来称量亲事也就可以理解了。

三、 量词辨析

关于“只”和“头”用法的区别,老师上节课已经简单讲过了,有同学跟老师说,主要是不清楚“只”和“头”分别能称量什么样的动物,老师这节课就再简单总结一下。

能被“只”称量的动物通常具有这些特征:有翅膀、会飞、小巧可爱、行动迅速,它可能同时具有以上全部特点,也可能只具有这些特点中的一个,它具有的特点越多,就越是“只”能称量的典型动物。

同样的,能被“头”称量的动物通常具有这些特征:头部显著、体型较大、比较笨重、有一定攻击力。

老师想要强调的一点是,有许多动物都是同时具有“只”和“头”能称量的动物的特征的,既可以被“只”称量,也可以被“头”称量,这时候,你对量词的选择就应该尽量结合语境,用合适的量词来表达你想要强调的属性。比如:你想要强调刚出生的小猪十分可爱,你就说“多可爱的一只小猪仔啊”,而如果你想要强调的是成年的野猪长得很大,你就说“好大的一头野猪啊”,根据不同的语境来使用不同的量词能使你的语言表达更加精确。

篇(5)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4-077-1

一、巧用教材,激励学生参与英语词汇的开发

还记得听过这样一堂精彩的小学英语课,执教老师是我市(张家港市)专门从上海邀请来的荣获全国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的名师,她的课堂至今回想起来,依然让我回味无穷,意犹未尽!她执教的是上海牛津教材,教师以各种动物引入monkey, panda, lion, dog, cat……老师不局限于长颈鹿、大象、猴子、兔子的等动物类有关单词的学习,还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活动,让学生以肢体语言模仿动物,其余的学生们说出动物的名称,学生们的创造性和模仿能力是出奇的强,说出了许多动物。当有的学生模仿的动物袋鼠考拉,这个单词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本来学生就处于纳闷状态,处于极度地想知道用英语怎么表达的高度亢奋状态,教师没有避而不谈,而是巧妙地适时的新授kangaroo, koala,学生学习得非常快,教师随即出示世界地图,要求学生,说说这些动物分别居住在世界上的哪些国家?这下不仅要用英语表达动物,还要说到国家Australia,同学们可以借助于词典等学习工具学习相关的国家。同样是四十分钟一节课,在她的安排下,学生主动的参与,还通过自己的查阅学习,不仅印象深刻,而且比一般的课上多了几倍的词汇量!

受这节课上的启发,同时学习相关小学英语教育教学书刊《小学教学设计(英语)》、《中小学外语教学》等,让我对词汇资源的开发有了更多的认识,并付诸于我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比如我在教牛津版4B教材中的第4单元《Unit4 Buying fruit》,在第一课时的水果类单词教学中,单词watermelon,这个单词中字母比较多,我就分开来教学,water(水)、melon(瓜),把这两个单词并起来就是watermelon(西瓜),一个单词引申出了三个单词,但是我觉得在学过的单词中也有类似构成的单词,就追问:“还有别的类似的单词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这节课中由一个单词说出了十几个单词,远远超出了书本的词汇量,让我和孩子们收获颇丰!

当然英语学习有其枯燥的一面,但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既新授知识,又关注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正如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教材中的歌曲、小诗、图片等资源替换自编练习,学生既温故而知新,对词汇的积累有了拓展和延伸,又能体会到英语学习的快乐!

二、灵活拓展,引导学生参与英语词汇的开发

1.在阅读中开发。根据研究表明,大量的阅读对英语学习来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在阅读中肯定会碰到一些没有学过的单词,学生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单词,还可以通过查字典、问老师等知道这个单词的说、读。

在书报阅读中开发。现在市场上有许多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报,如学生人手一份的语言文字周报(双语版),就是很好的阅读资料,我把每周的英语早读定为读报日,让学生在时间上有了保证,在老师的指导下朗读,我惊喜地发现有的学生从一点看不懂,随着词汇量的增加,到基本读懂,甚至还有的个别能流利的朗读,让我尝到了书报阅读的甜头!

在欣赏音像中开发。除了在书报阅读中开发外,我还组织学生通过欣赏音像制品VCD。音像制品把文字、声音、图象结合起来,提供了真实的英语运用场景,十分有利于英语学习。就如组织孩子们看动画片《狮子王》来说,学生光看英语字幕肯定看不懂,但是结合了故事情节,就容易理解的多了,一些从来没接触的单词也能理解了,下次碰到,不一定马上就能达到听、说、读、写的要求,但是总比“它认识你而你不认识它”好多了!

篇(6)

关键词:中药鉴定技术;微课;教学资源建设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micro course;teaching resources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1-0167-02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人们不再局限于从传统课堂中汲取知识,而是通过网络、微信公众号等大众媒体获取所需知识,从而实现了移动学习、终身学习。对于职业院校来讲,紧跟时代的步伐,建设新型信息化环境下网络教学资源库有重大意义,它为在校学生提供了个性化、差异化学习平台,同时为校外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微课因其主题突出、针对性强、结构独立、短小精湛、即点即用等特点[1],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新型教学资源,如果开发利用好,将为传统教学提供有力帮助。本文将以职业院校中药专业核心课程《中药鉴定技术》微课教学为例,探讨微课教学资源的建设思路和实践。

1 中药鉴定技术微课教学资源建设的思路

该课程是依据国家药品标准,采用眼看、手摸、鼻闻、口尝等方法,鉴别中药材真伪优劣的技术。涉及药材的来源、产地、采收、加工、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等多个环节,知识点繁多,学生学起来枯燥乏味,较难掌握。如果将这些知识点制作成一系列短小生动的微课,则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便于其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提高课堂效率。那么,哪些教学内容可以制作成微课资源呢?笔者依据教学实践经验,总结了下列切入点。

1.1 名贵中药材

教学实践表明,名贵中药材疗效独特,是临床常见的养生保健品,也是老百姓心目中的仙草,学生通常较感兴趣。但因其资源匮乏、价格昂贵,在讲解时常缺少药材实物标本,学生理解起来较抽象。因此,可以搜集名贵药材的图片、故事、加工视频等资料设计成系列微课,方便教师将药材全方位展示给学生。

1.2 易混中药材

一些中药材因名称或性状相似,如山豆根与北豆根、党参与银柴胡、地黄与玄参等,极易混淆,可以做成易混中药材系列微课,让学生课后反复观看,多比较,牢固掌握区别点。

1.3 经典俗语

为便于理解和记忆,老药工用经典形象的语言描述药材特征,如党参根头部的“狮子盘头”,川贝的“怀中抱月”,海马的“马头蛇尾瓦楞身”等等,可以制作成经典俗语系列微课,通过配图和教师讲解,使经典俗语与药材特征一一对应,加深学生对药材特征的理解。

1.4 不同规格产地的药材

有的药材为多来源品种,不同来源性状特征有显著差异,如莪术有3个来源,广西莪术、蓬莪术和温郁金,其药材的色泽及形状均有差别;有的药材来源单一,但来源于不同产地,或采收加工过程不一致,性状特征也不一样,如板蓝根、三七等药材。教材无法收集各种不同规格等级和加工方法的药材图片,因此教师可以尽可能多地收集同一药材的多角度图片,形成微课资源。

1.5 药材的来源、产地、采收、加工

课程教学中,药材的来源、产地、采收、加工等因素对药材的质量至关重要,但是教材中往往只有几段简短抽象的文字描述,学生很难想象出真实的采收、加工场景。而将这些实训室里无法看到的产地、采收加工过程制作成微视频,教学时则形象生动得多。

2 中药鉴定技术微课教学资源建设的实践

中药鉴定技术是一门传统的课程,所讲授的中药已有几千年的应用历史,其性状特征变化较少。然而,在信息化环境下,传统必须与现代相融合才能走得更远。微课因其针对性强,主题突出,用时短,开发建设好必然会成为互联网时代最便捷的移动学习方式之一。尽管现代互联网有海量学习资源,但学生依靠已有的知识无法甄辨优劣,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将现有教学资源整合成系列微课,借助校园网络教学平台,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在进行中药鉴定技术微课资源建设时进行了如下探索。

2.1 名贵中药材微课程建设实践

名贵中药材有野山参、冬虫夏草、西洋参、灵芝、川贝母、石斛、鹿茸、麝香、牛黄、金钱白花蛇等,因其价格昂贵而伪品众多,学生较难掌握。因此考虑将名贵中药材制作成系列微课。例如在进行《冬虫夏草的鉴别》微课设计时,将冬虫夏草的来源与形成过程制作成微课,以中央10套百科探秘节目对冬虫夏草的评价切入主题,以插入视频形式展示了冬虫夏草的来源及形成过程,使学生对冬虫夏草的形成一目了然。冬虫夏草的性状特征是教学重点,在制作这部分微课时,以“探秘冬虫夏草真假之谜”命名,分为“子座的秘密”,“虫体的秘密”,“断面的秘密”三部分,分别拍摄了冬虫夏草的子座、头部、眼睛、虫体环纹、足、尾部等各部位照片,采用图说的形式将药材特征分解讲授,最后将特征总结为“一个子座,两只眼睛,三环一组环纹,四对明显足,”便于学生记忆。在设计冬虫夏草的伪品部分微课时,展示一组虫草图片,以“最好的虫草,最相似的伪品,最常见的造假手段”来讲述冬虫夏草的伪品,最后设计一组测试题,巩固学习效果。网上冬虫夏草等名贵中药材的真伪鉴别资料较多,笔者认为教师在制作微课时精心挑选素材,通过自己独特的视角,定能制作出优质有吸引力的微课。

2.2 易混中药材微课程设计实践

在中药鉴定技术教学中,学生常因药材外形、名称相似而混淆。教材中没有专门比较药材异同点的章节,因此笔者制作了一系列易混中药材微课,帮助学生掌握区别。例如,制作《党参与银柴胡的鉴别》微课时,选取特征典型的党参和银柴胡,分别拍摄党参根头部的“狮子盘头”特征,银柴胡根头部的“珍珠盘”特征,党参与银柴胡表面皱纹特征及断面特征。通过图片分析得出,党参表面皱纹较粗,银柴胡皱纹细腻;党参断面中心有黄白色小木心,银柴胡断面为黄白相间的放射状纹理。将3组图片分别放在PPT上比较,区别非常明显。同时教师补充用图片无法描述的药材质地和味道等特征,如党参质软而甜,银柴胡质硬而微甜。本次微课主要需要准备党参与银柴胡的图片、制作PPT,教师讲解PPT时用录屏软件制作视频,操作简便[2]。易混中药材很多,笔者还制作了《山药与天花粉的鉴别》、《大血藤与鸡血藤的鉴别》、《玫瑰花与月季花的鉴别》等微课,均用时较短但区别鲜明,便于学生理解。

微课资源除短小的微视频外,还准备了PPT、教学设计、配套习题、数字化教材等,供学生学习使用。

3 对微课资源建设的建议

3.1 建设系列化

微课虽然是碎片化教学,但尽量要以一条主线贯穿制作成系列微课,如名贵中药材系列微课、易混中药材系列微课、经典俗语系列微课、道地药材系列微课,中药的产地加工系列微课等等,学生学起来能井然有序。

3.2 教师主导化

对于职业院校学生而言,开展微课学习仍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利用校园网络教学平台,在平台上布置课前预习或课后复习的任务,查看学生的微课点击率,通过交互软件答疑与学生互动,帮助学生更好地使用微课学习。

3.3 制作朴素化

在微课制作时,提倡朴素型制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往往没有专业的摄像设备和技巧,使用简单的摄像机、手机、录屏软件等设备拍摄微课便于教师制作和编辑,使得系列微课的建设更贴近实际。

3.4 平台手机化[3]

相对于电脑、ipad来讲,手机是最方便的移动终端,小巧便携。手机浏览网页比较方便,但完成微课学习任务还不方便操作,因此在微课教学上使用有一定的限制。如果能开发手机版微课平台,学生在课前、课上、课后均能方便地打开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将能真正实现移动学习、随时学习。

4 小结

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资源,在全国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中已初见成效,如何更好地设计、开发与实施微课, 并与具体的应用情境进行整合,以有效地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正式与非正式学习仍然有很长的路去探究。本文以《中药鉴定技术》微课实践为例,探索了微课资源建设的思路及进一步实施建议。随着以微课为代表的新型教学资源的不断推行,相信将来会有更为深入的实证研究与实践,以更好地为传统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1-087

词串识字是苏教版特有的识字课文。这类课文将几行排列整齐、语义相关,又能押韵的词语串联在一起,让学生集中识字。这样的内容,特别适合以识字写字为教学重点的第一学段的学生进行学习。

一、词串识字教学的现状:百家争鸣背后的思考

第一学段的词串识字教学的开展需要根据词串的特点,通过特定画面与意境的创设,进行有针对性的听说读写训练,使学生在词语建构、诵读感悟、迁移积累和写字等过程中形成认知整体,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以下的词串识字教学方式最受教师们青睐。

(一)着眼整体式

以二年级下册《识字6》教学片断为例。

【读音】

1.识字首先要读准字音。(板书:音)

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读准动物的名字。

同桌互读,读对了给他大拇指,读错了教他读正确。

2.检查反馈。

(1)出示生字:狮、猴、猩、鹿、斑、袋。

指导:狮(翘舌音)、猩(后鼻音)。

(2)字音读准了,放到词语中还会读吗?让四名学生分别读四行。

(3)“狮子、猴子、猩猩”是轻声。(教师先范读,学生跟读)

(4)齐读全文。(韵文加上拼音)

3.游戏:“开火车”朗读词语。教师逐个给出词语,学生“开火车”读。

4.游戏:给动物找名片。

课前,老师已在你们的抽屉里藏了词语卡片,请大家找一找。(教师出示挂图)请有词卡的同学读出来,然后贴在动物身上。(请找到动物名片的学生集中站在讲台前,然后请全班学生一起找找具体的动物在哪里)

“猩猩在哪里?”“猩猩在这里。”

“鹦鹉飞上来。”……

5.出示去掉拼音的韵文。这么多的动物,我们再一起来读准它们的名字。

(1)指导:读词串可以像读诗一样好听。(课件出示)每个词串最后都有韵母“u“,这就叫押韵。朗读的时候可以打着节奏来读。老师先示范打节奏,读全文。(学生学习,读好韵文节奏)

(2)出示动物图片以及文字。这些动物都有特点,如猴子很机灵,我就这样读……那老虎是怎样的?你怎么读?(练习读出每种动物的特点)

【记形】

1.读准了音,还要会写字形。

出示生字:狮、猴、猩、鹿、斑、袋。

1. 第一组你是怎么记的?第二组你是怎么记的?

2. 写字指导:我们要重点写好这三个字“狮、猴、猩”。它们有什么规律?(左右结构)“犭”要写得窄一点,右边的要写得宽一点,这就叫左窄右宽。

(二)侧重细节式

以二年级上册《识字5》教学片断为例。

学习第二行:蜡梅、翠竹、苍松。

过渡:冬天到了,百花凋零,树木枯萎。可是,有三种植物却不怕寒冷,它们是谁呀?

【蜡梅】

1.看,这盛开的就是蜡梅了。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2.蜡梅是什么颜色啊?黄色。对呀,它就像蜜蜂产生的蜂蜡一样黄,所以蜡梅的“蜡”是虫字旁。

3.谁来夸夸它?( )的蜡梅。

生1:金黄、金灿灿。(评价:你是从颜色上来说的)

生2:香喷喷、香气扑鼻。(评价:你说出了它的味道)

生3:坚强、不怕冷。(评价:你是怎么想到用坚强来夸蜡梅的呀?)

4.一起读一读。(齐读)

【翠竹】

1.你看这是?翠竹(指读)

2.谁来夸夸它?别急,在夸它之前老师有个小提醒:“翠竹”这个词中已经有了一个字表示颜色啦,你知道是哪个字吗?(翠,是什么颜色呢?是啊,翠就是青绿色)

那我们还能用“青青的”“绿绿的”来说它吗?

那我们就抓住它们的外形特征来夸一夸吧!

(学生说不出来)老师送给大家两个词,可以来夸夸翠竹。(细长、挺拔)

3. 谁来读好它?(指读、齐读。评价:这竹子碧绿碧绿的呢!多挺拔呀!)

【苍松】

1.除了蜡梅、翠竹,还有谁也不怕冷呀?(苍松)

2.这个词语中也有一个表示颜色的字,你知道是哪一个吗?对了,是“苍”。苍在这里指深绿色。

3.同样,苍松已经有了颜色,我们可以来夸夸它的外形。(高大)

4.谁能读好它?(指名读,齐读)(评价:多高大呀!你读出了坚强)

5.这三种植物都在冬天坚强的生长着,它们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岁寒三友”。

我们可要把他们不怕冷的精神读出来哦。(指名读第二行)

6.是啊,冬天这么冷――(出示引读)金灿灿的( )却在寒风中盛开,( )、( )也挺直了它们的身子迎接风雪,给大地带来生机一片。

这样的识字教学法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语言训练丰富。但是在课后思考,这是否真正能够体现词串识字这一特殊文本的教学价值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寻找答案。

1.着眼整体式教学,重视了读准字音、辨清字形、了解字义,能够帮助学生建立音、形、义之间的联系,扎实地完成识字写字的教学内容。但是,正如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庆老师说的,词串识字教学要讲究“一专多能”。“一专”就是指识字写字,“多能”是指认识事物的功能、审美的功能、增加儿童文化底蕴的功能,还要能够为发展儿童的阅读能力做好铺垫。显然,这种方式忽视了教材“多能”的价值开发。

2.侧重细节式教学,重在引导学生认识事物功能,训练学生的语言,而忽视了第一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忽视了词串识字这一文本的特点,即识字的功能应该是第一位的。

二、词串识字教学的未来指向:核心素养是应然追求

词串识字教学要真正实现“一专多能”,在课堂教学中,就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习、积累必要的字词,还要培养学生对语文、对母语的热烈情感,让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和方法,具备一定的语文能力。当“一专多能”的词串识字课堂真正实现时,学生就会真正形成学习的品格和能力。

苏教版的词串识字教学内容分为两种:一种是按照词串内容进行编排,另一种是依照生字自身的构建规律进行编排。笔者结合二年级上册《识字4》教学设计展开具体叙述。

(一)创编儿歌,尊重学生主体,激发识字兴趣

1.(出示课文情境图,描述)蓝蓝的大海上远远驶来一艘大轮船,快到码头了,只见船上的工作人员抓住一个大家伙(出示大铁锚图),用力地抛进岸边的海滩,船就稳稳地停了下来。

2.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出示词“铁锚”,学生读)

3.有个非常聪明的人看到这种情景,就编了一首儿歌。你们想听吗?出示:

船上有只锚,锚有两个爪,能叫船停下。(指导读)

4.看到大家读得这么起劲,岸上的小花猫也想来凑热闹。它想让同学们也给它编首儿歌:

岸上有只(猫),(猫)有(四)个爪,(总是喵喵叫)。

(学生自由读,教师随机正音)

指导学生给儿歌取个题目――锚和猫。

5.“猫”和“锚”,老师分不清楚了,谁能帮助老师?(相机渗透“金”字旁,引导偏旁辨义)

6.编课文的叔叔也编了一首儿歌,来告诉我们怎么区分“猫”和“锚”。我们打开课本来读一读吧。

7.交流:说说你发现的不同。

相机指导:船上的锚能让船停下来,这是铁锚的本领。家里的猫“喵喵”叫。小猫是在说自己有什么本领啊?(我抓到老鼠了,我会抓老鼠)那这句话改成家里的猫能抓鼠,好不好?放在课文中读一读,比一比,好不好?

相机指导朗读:小朋友看,这里好多句子最后一个字的发音都有“o”,读上去就很顺口,听上去也特别顺,就像唱歌一样动听。关注这些特别好听的地方,谁再来读?知道了“猫”和“锚”这么多的不同,我们就知道怎么该区分这两个字了。

8.运用说话:

(二)发现汉字魅力,掌握识字规律,形成识字能力

1.“猫”和“锚”右边有个相同的部分,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生字。(出示“苗”)你怎么来记住它?(是啊,在田地里长出来的小植物就是“苗”。田地里长出来的小小的水稻、小麦,我们就叫它们“禾苗”。)

2.含有“苗”的字有很多。看,它们来了。

描 描红

瞄 瞄准

喵 喵喵叫

猫 小猫

锚 铁锚

自己读读,看谁读得最准。

3.难度升级,谁挑战能带上动作读?(可以选择其中一组读)

4.在这些右边是“苗”的字中,你最想提醒其他同学,哪两个字不要混淆?

用上■■这样的句子来说一说。

5.同学们真了不起,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些字。我们再来读读这些右边是“苗”的字,看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字形很相近,就是左边的偏旁不同,读音也很相近)像这样的字,有相同部件、读音相近,它们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形声字。今天我们认识的形声字有――“描、喵、猫、锚”,我们还学到了一种区分形声字的方法。(出示:■)

(三)游戏转盘,积极运用识字技能,激活学生主动识字热情

1.大家掌握这个学习形声字的法宝了吗?那我们来玩个猜字游戏,看看谁的反应最快,一下子就能叫出它的名字。用上这样的方式来说――“提手旁,描,描红的描”。

2.挑战升级:同时出示两个词,还有谁能一下子认识?

(四)写字教学,教学生书写方法,提升书写美感

1.今天我们学习的形声字都和“苗”有关。看看写好这个“苗”字要注意什么?这个“苗”字横画比较多,写进田字格的时候要注意“横笔等距”,这样写才好看。(学生临写。教师注意其是否能做到横笔等距)

2.还有两个生字与“苗”有关。用上横笔等距的方法,你能写好这两个字吗?同学们试着自己临写一个。

反馈时注意:“苗”在左右结构的字中,还是要注意横笔等距的。但是定好起笔很关键,只有起笔定位好了,右边的“苗”才能写好。结合左边的偏旁观察一下,可以怎么来定位?(关注左边偏旁的交叉点。引导:定位起笔,学生修改,再书写)

3. 学生临写、反馈,教师点评。

三、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