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心肺复苏培训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2-05-03 06:10:2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心肺复苏培训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心肺复苏培训总结

篇(1)

中图分类号 R605.9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7-0075-03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statusquo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120 prehospit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 in Dongguan.Method:152 cases who did CPR completed the questionnaire,establish a database with Epidata,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using SPSS 13.0 statistical software.Result:Breathing and cardiac arrest time before CPR of prehospital first-aid patients and emergency department first-aid patients were (20.32±18.21)min and (16.92±20.13)min(P

【Key words】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Tracheal intabation; Electrocardiogram

First-author’s address:Donghua Hospital Affiliated to Zhongshan University,Dongguan 523013,China

东莞市120自2013年运作以来取得了很大成绩,但院前心肺复苏和急诊科内心肺复苏结果有何差别及影响因素如何,需要有个阶段性总结,因此,笔者对本院院前120和院中急诊科内做过心肺复苏的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3月-2014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两个急诊科120院前和急诊科内心脏骤停病例共152例,其中,院前120抢救82例,急诊科内抢救70例。

1.2 心肺复苏效果判断

(1)复苏成功:恢复自主循环和自主呼吸,或意识基本恢复。(2)复苏有效:恢复自主循环[1]。

1.3 设计心肺复苏调查表

此调查表包括120院前和急诊科内心肺复苏的例数、性别、开始复苏时间、成功或有效的例数等7项内容,要求本院两个急诊科组织医生填写。采用Epidata建立数据库,每份调查表由2人分别录入并比较纠错,以保证输入数据的正确性。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3.3 病因构成

病因构成中,以循环系统疾患最多,外伤次之,与西安文献报道相似,但本研究中中毒病因构成第三与东莞的制造业程度高有关,另外,每年冬季洗澡还有大量的出租房使用直排式热水器,造成一氧化碳中毒而亡,这需要管理者、使用者引起高度重视。

3.4 心肺复苏前呼吸心搏停止时间

心肺复苏前呼吸心搏停止时间国内平均为12 min[5]。及时心肺复苏是抢救心搏骤停患者成功的关键。美国30万/年死于心搏骤停,95%到达医院前已死亡[6],有效的抢救“时间窗”只有5 min[7]。笔者所在医院救护车反应时间是(7.60±3.50)min,但因交通雍堵等问题使救护车到达现场时间延长至(9.49±7.60)min。最有效的解决办法是,普及大众的心肺复苏急救技能,笔者所在医院有专门的培训部门,从1998年开始到目现在已培训5万第一目击者,但主要集中在工厂,社会大众培训较少,从本研究者中只有5个在救护车到达前目击者实施了心肺复苏术,可见培训第一目击者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这样对缩短开始心肺复苏的时间,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意义重大。

3.5 人工通气方法

本研究显示,在院前采用不同人工通气方法抢救结果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院前气管插管不优于面罩给氧。其原因除了院前现场条件所限不适宜插管外,主要是由于在心肺复苏初期,胸外按压的重要性高于通气支持,并且气管插管也较难实施,即使是熟练的操作者也很难在10秒钟内完成,所以院前气管插管应选择合适时机。当电除颤2~3次后仍未成功或心脏复律后不能维持,或叹息样呼吸完全停止,或通过有效的胸外按压仍未恢复,或虽有叹息样呼吸但非常浅慢,全身紫明显,此时应紧急开放气道[8]。反观在院前现场给面罩辅助呼吸或口对口呼吸的优点是操作简单、动作迅速。在急诊科急救的结果显示气管插管抢救成功率高于面罩给氧和口对口呼吸,其原因可能是气管插管熟练,常在1.0~1.5 min完成,急救条件好,急救人员多等因素促使[9]。

3.6 心搏骤停表现

有三种形式:心室颤动(VF)、电-机械分离(PEA)和电静止(VA)。本研究显示心肺复苏术前心电图为VF、PEA和VA三者间救治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章亚平,裘云仙.186例院外猝死分析及急救干预[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0,6(19):660-662.

[2]薛继可,冷巧云.急诊科心搏停患者心肺复苏预后的影响因素[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3,1(22):28-34.

[3]邹向阳,张晓明.西安市院前疾病谱分析[J].中华医学急诊杂志,2005,14(11):964.

[4]郭荣峰.上海市院前急救心肺复苏现状及展望[J].中华医学急诊杂志,2004,13(8):518-520.

[5]赵俊,鞠丹.某大学生对心肺复苏术的认知现状调查及对策探讨[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3,2(25):121-122.

[6]徐俊.218例心肺骤停院前心肺复苏抢救临床分析[J].四川医学,2012,33(10):1750-1752.

[7]鲁力.心脏骤停心脏性猝死和现场心肺复苏[J].中国急救医学,2012,11(32):1059-1062.

[8]李春盛,龚平.我国心肺复苏的近10年研究进展[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2,1(21):5-8.

篇(2)

[摘要] 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重新修订了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成为全球心肺复苏的最新标准。作为超声科的护士在做好日常诊疗工作、做好各项超声照影及介入超声治疗的护理配合工作之外,应该及时的学习掌握关于心肺复苏的新动态、新标准,并开展相关的培训和考核,不断提升心肺复苏的技术水平,为心脏骤停的患者提供最有效及时的抢救,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为临床医生的进一步生命支持及治疗工作赢得宝贵的时间与机会。

[

关键词 ] PBL;心脏骤停;模拟病例;心肺脑复苏;急救护理

[中图分类号] R54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6(b)-0075-03

PBL是“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导向”的学习方法,该教学模式分“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五段式的教育过程。PBL最大的优点就是培养了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技能,同时也学习到了隐藏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这一教学模式近年来在国外部分国家得到了重视及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国内一些院校也在尝试实践中[1]。急救护理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工作,需要学习各种科别的专业知识,将PBL教学方法运用于急救操作技能的培训中,可以使各种科别的知识融会贯通,便于护士熟练掌握相关知识技能,提高护理操作质量与水平。

心脏骤停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急危重症,进行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cardio 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抢救心脏骤停(CA)的关键,而医护人员熟练的配合更是心肺复苏术成功的直接因素。在患者突发状况的急救过程中,护士从发现到抢救基本参与了全程,是否能根据病情迅速做出直觉判断,准确、有效地实施急救处理,如心肺脑复苏术等,与提高患者的生存机率密切相关。

本文结合大量文献与我科护理工作实际,就采用PBL情景教学模式与模拟病例相结合方法,开展专科护士培训进行了理论论证。

1 CPR培训工作现状与不足

1.1现状

心肺复苏术(CPR)涵盖了对患者的病情判断及处理,如判断和畅通呼吸道、人工循环、电击除颤、药物治疗等。心肺复苏成功与否的关键之处在于正确的判断和及时、有效的CPR,护士在日常护理工作中首要内容就是病情观察,作为患者病情变化的发现者,在患者的抢救过程中护士担当着重要的角色。而作为超声科的护士,面对的患者大多是以检查为目的,病情相对比较稳定,极少发生突发意外状况。因此,在CPR的学习上往往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如业务学习、多媒体教学、示教模拟人训练等。其主要特点①受众群较大。即通过部门业务知识培训的形式,采取大课模式集中教授;②普遍性较强。即仅讲述新老标准之间的差异、普遍存在的问题、需注意的重点事项等,并不就护士个体提出意见或建议;③便于实施。即仅通过卷面考试及操作考核就能界定护士掌握情况。

1.2不足

采用传统模式开展CPR培训教学主要存在几方面的不足:①护士理解能力参差不齐。集体授课模式易受到护士个体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以及缺乏针对性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护士掌握知识程度的不同。②操作演示效果不佳。由于受到场地、条件、观察角度及演示者自身能力等因素的制约,易造成操作细节无法看清、动作要领不易掌握、操作标准不易统一等问题。③考核流于形式。易导致护士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应付考核,缺乏应急情况处置与应对,从而无法检验对相关知识的真实掌握情况。

概言之,传统的授课及简单的操作是被动学习的培训方法,不利于CPR理论和技能有效结合,不能提高护士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在超声科的实际工作过程中,护士面对患者突发的意外状况时,仍难免有手忙脚乱,不能将所学所练的急救技能真正的灵活运用,势必影响抢救质量,增加医疗纠纷的发生。

2 PBL的应用思考

PBL情景教学法通过设置复杂且有意义的问题情境,让学习者相互合作,共同收集资料展开讨论、论证并协作解决问题,最后进行总结。这样的学习方法改变了以往带教老师为中心、生搬硬套的学习模式,重点培养了护士的实际操作能力,鼓励护士扩展思路,提高护士的学习兴趣,使之能积极主动的参与融入学习的全过程。采用PBL情景教学法目的就是使护士最大限度地暴露于急救护理环境中,要求护士在培训中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从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加强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让护士能够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学习急救护理内容[2],不断强化对CPR的实际应用能力。

2.1营造有效的培训环境

有效的培训环境对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学习者的看、听、想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大大增加感性认识,符合多感官学习的原则。美国心脏协会培训模式提高护士应变能力和急救技能实验组的培训课程主要以观看录像为主,并以故事形式设置模拟场景,让护士针对场景采取急救措施,从而练习各项技能,整个培训是在比较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3]。而针对超声科的实际情况和护理部的培训考核计划,创造一个有效的培训环境既可以让我科的护士真实体验急救的整个过程,将CPR的理论知识充分掌握,又可以使培训考核计划得以顺利完成。

2.2实施PBL培训的过程

2.2.1理论培训(1)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心脏骤停情景病例,选择问题、提出问题。在编写案例时,紧密结合疾病的临床表现,按照病情和病程的发展、疾病诊治过程与护理的基本规律设置相关的问题,选择问题的原则为“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模拟病例:患者,女,60岁,肝癌,超声介入治疗中注射无水酒精后出现心慌、恶心、血压下降及呼吸心跳骤停,立即行胸外心脏按压,胸外按压15min后仍未触及患者颈动脉搏动。根据这一设计情境我们可以提出以下问题:①如何判断患者心脏呼吸骤停。②心脏呼吸骤停的患者首选的急救措施是什么。③心肺复苏术的单人操作和多人操作的配合分别有什么区别。④对于过敏性休克心脏骤停患者的处理措施有何特殊性等。提前将情景病例和《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摘要》分别发放给护士,让护士自行进行资料的查阅和学习。

(2)护士分别查阅资料然后汇总,得出可能答案,讨论时由总带教护士对护士各自查找的答案、看法和观点进行点评和评论,对护士是否能根据设计情境进行正确无误的判断、及时有效的处置、准确细致的观察进行分析。在整个讨论分析的过程中将涉及到的知识盲点、医学概念及一些不熟悉的医学术语进行展开学习,并根据设计情境中的抢救流程问题、潜在的危险因素和存在的护理问题加以讨论,教给护士正确的方法。案例小组讨论会上,由护士分别做学习的汇报,有亲身经历类似案例的护士可以讲解所经历抢救的情景、过程及感受,分析自身的不足,结合所设计的情境探讨如何正确的在抢救时进行有条不紊的急救和分工、如何解决案例中的具体护理问题等等,使各部门护士之间可以相互提高、相互借鉴。

(3)授课内容为AHA2010版心肺复苏成人、单人及双人CPR操作流程及要点[4-5]。培训时采用幻灯片讲解形式让护士观看,由AHA提供的录像演示相关操作,并对重点内容及知识点进行讲解。

(4)观看案例情境视频后,通过发现纠正操作、判断、处理过程中的错误点,加深印象。如:在对该患者进行心肺复苏中的方法正确吗?错在哪里?并可根据相关知识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应的补充提问:①由不同原因引起的心脏呼吸骤停患者有哪些不同的急救措施;②判断心肺复苏的有效标准有哪些;③心肺复苏术的操作配合过程中有哪些值得注意的要点。

2.2.2技能培训①在介入治疗室的模拟环境中进行操作和练习。设计角色分别有医生、护士数名、患者家属等。设计情境为护士发现肝肿瘤介入治疗的患者(心肺复苏模拟人)在酒精注入后出现面色灰白、意识丧失,判断为心脏骤停后,立即予以心肺复苏并通知医生,同时由其他护士给予氧气吸入、静脉输液及心电血压监测等。在这个抢救过程中,可分别设计单人心肺复苏术和双人心肺复苏术进行练习,同时也要设计医生到场后的进一步急救用药及患者家属对于病情变化的不理解和反复询问等情境,通过学习者们分别扮演不同角色进行反复练习。

②胸外心脏按压的练习,然后是口对口人工呼吸等各个分解动作的练习。

③结合所给病例对操作目的、步骤要点、注意事项等进行总结。在整个的PBL教学过程中,通过不同情境的设计模拟演练,护士不仅可以将心肺复苏术的理论知识点和实际操作融会贯通,而且可以身临其境的感受患者突发状况的真实场景,心肺复苏模拟人身上的反复练习和不同的角色扮演让每个护士都能熟练掌握CPR的操作要领和深刻体会到急救工作中的协作配合的重要性。

3探讨

心脏骤停是一种常见的急危重症,循环的停止,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缺血、缺氧,若快速及时有效的采取抢救措施,大部分患者是可以恢复的。如果心脏停止的时间在6 min以上,脑组织严重缺血、缺氧,则会发生不可逆的损伤,即使心肺复苏成功,患者也会出现一系列不同程度的脑后遗症。所以,作为超声科的护士,一样需要具备掌握各种急救技能,以应变各种突发状况。而结合科室的特点,采取PBL情境教学方法,使得护士可以在实际演练的操作过程中深入的理解掌握CPR的各个知识点,并在互相配合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学习和提高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可以不断地提升急救技术水平,在患者突发状况的紧急救护中真正发挥护理人员的作用,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4小结

急救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医学学科,护理是急救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CPR培训旨在提高超声科护理人员的应急能力和急救技能,心肺复苏的理论和观念在不断的完善和更新,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和理论水平也需要不断的充实和提高。护理人员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精湛的急救技术、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沟通技巧、敏锐的观察力、突出的应变能力及高度的法律意识,才能胜任急救护理工作[6]。PBL结合情景模拟教学模式能够适合超声科护士的急救技能培训,通过采用PBL情景教学法,能使护士在急救理论知识和急救技能方面都得到提升,也培养了护士的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和团队意识以及科学合理的分工[7],有利于护士应变能力及心理素质的提高。

对于超声科护士而言,CPR的临床操作频率并不高,护士的操作熟练程度及理论知识的更新掌握也会有不同程度的落后,应该将CPR等常用的临床急救技能作为定期培训的主要内容,制定完善的培训计划,采取有效的培训方法如PBL教学模式等。在培训中既要加强护士综合能力的提高,如良好的理论基础、实际的动手能力和协作配合能力,也要不断地对培训模式进行研究分析,寻找到适合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环境,以提高护士的培训质量和学习兴趣,并在实际工作中得到验证。

[

参考文献]

[1]宋晓英.情景教学法在社区护士心肺复苏培训中的应用[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3(2):185-186.

[2]熊晓云,吴洁华,严梅秀,等.应用PBL法对年轻护士进行急救护理培训的研究[J].护理研究,2012,26(4):1140

[3]黄琴,孟华.两种临床护士心肺复苏术培训方法的效果比较[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4):303-304

[4]张莹.A Study on Application of Situational Language Teaching in Pre-school Vocational English Ability Train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D].东北师范大学, 2011.

[5]关续兰.Application of Situational Language Teaching Approach in Oral English Teaching to Secondary Art School Students[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1.

[6]邸, 任晋宏,魏亚培.情景教学法配合缺陷设置在护生心肺复苏培训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1(30):2814-2815.

[7]郑素珠,陈开珠,朱小燕,等.“比赛加点评”法在护士心肺复苏培训中的应用与效果[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4 (1):161-162.

[8]朱小燕, 谢丽琴,康亚婵,等.“比赛加点评”在护士心肺复苏培训中的效果观察[C].中华护理学会,2012.

篇(3)

心脏呼吸骤停是临床危重症,尤其在煤矿地区急诊科多见,心肺复苏术(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RP),或者有效的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是抢救呼吸心跳骤停患者的关键。我们采用心肺复苏机(THUMPER 1007型)进行CRP,并与徒手心肺复苏进行比较临床效果;国内目前对心肺复苏机于煤矿地区危重患者临床应用研究尚未见报道,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01月~2013年01月急诊科抢救心脏呼吸骤停患者81例,患者均经心电图或心电监护证实发生心脏呼吸骤停,男50例,女31例,年龄l3~81岁,其中23例发生在院外,抢救前停跳时间《15min,58例发生在院内。除外肿瘤终末期患者及妊娠、腹胸部创伤患者,排除器官功能衰竭(如呼吸、心力衰竭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等)。将符合范围的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人工徒手胸外按压组41例和心肺复苏机胸外按压组40例。导致呼吸心跳骤停原因:心源性32例,外伤12例,脑血管病7例,药物中毒6例,过敏性休克4例,一氧化碳中毒1例,溺水2例,电击伤2例,其他1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导致心脏呼吸骤停的病因、以及开始心肺复苏时间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人工徒手心肺复苏组发生于院前患者,在停跳15min内即开始徒手心肺复苏并急送入院,入院后继以人工徒手按压并行开放气道、呼吸机辅助呼吸,发生于院内患者,停跳后即行徒手心肺复苏,同时开放气道、呼吸机辅助呼吸;机械复苏组患者入院前急救措施同徒手心肺复苏组,入院后即行开放气道、并在1~2min内应用心肺复苏机。心肺复苏机安装:将底板置于病人背部,使机器按压柄下软垫贴于胸骨柄下段1/3处位置,开通氧气开关,调节气压,氧流量调至450~650mL,旋开开始按钮,逐步调整胸部按压深度,深度根据患者胸廓情况来调节,心电监护仪上可显示按压呼吸、心电波形,调整至出现上述规范波形,即为合适按压深度,另使通气管连接于气管插管上。预设按压频率100次/分,每按压5次有1.25秒延迟通气(即按压与正压通气之比为5:1)。以上病例院内复苏的同时均使用电除颤及多巴胺、阿托品、肾上腺素等药物治疗,连接心电监护仪。所有心肺复苏操作执行均按2005年心肺复苏指南规范要求进行,人员都经过规范的CPR技术培训。

1.3 疗效标准及副作用评价

复苏有效指征[1]:1、瞳孔由大变小,对光反应恢复;2、有脑组织功能恢复的迹象:①患者出现挣扎;②肌张力增加;③吞咽动作出现;④自主呼吸恢复;3、心电图示波屏上出现交界区、房性或窦性心律,出现房颤或房扑亦视为有效;4、紫绀消退。无效指复苏前后生命体征无改善。副反应主要观察肋骨骨折、皮下淤血、血胸、气胸、内脏损伤等。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5.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抢救有效率。计量资料用(χ±s)表示,用t 检验或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χ2 检验。以P

2 结果

徒手复苏组41例,有效9例,有效率21.6%。机械复苏组40例,有效15例,有效率37.4%。P

副反应:机械复苏组无1例发生肋骨骨折,存活患者无发生内脏损伤;徒手复苏组3例发生肋骨骨折,发生率为7.3%,其中l例发生气胸。

3 讨论

心脏呼吸骤停是由多种病因导致并危及生命的严重状况,在煤矿地区尤为多发,可能与粉尘等工业、环境污染有关,采取正确有效的急救措施是提高复苏成功的前提[2]。在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 citation,CRP)中,抢救措施包括呼吸机辅助呼吸、电除颤和复律、胸外按压以及药物治疗,但最主要是胸外按压、人工辅助呼吸。有研究表明胸外按压的中断会减少随后进行除颤成功的几率[3]。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标准[4],更加强调CRP时持续有效胸外按压(推荐1级)的重要意义。通过观察两组心肺复苏效果,结果:机器复苏组患者的心肺复苏有效率较徒手心肺复苏组有显著改善(P

我科使用心肺复苏机(THUMPER 1007型)抢救心脏呼吸骤停患者成功率显著高于徒手复苏,有效率分别为37.4%、21.6%,P

参考文献:

[1] 邵孝,蒋朱明,主编.急诊医学[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9.

[2] 沈洪,壬一镗.中国心肺复苏的发展.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15:13.

篇(4)

卢建丽:女,本科,主管护师

摘要通过对350名护理人员进行心肺复苏术培训,发现存在开放气道不正确、按压手法及频率不正确等问题,分析出现的原因是护士对培训重视不足、理论知识不扎实、实际练习少、培训不规范,针对以上原因,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如提高对心肺复苏的重视程度、组织理论讲课、重视细节、规范培训等措施,我院护理人员心肺复苏技术人人达标,并出现2名护士及时发现患者心脏骤停,正确采取急救措施,将患者挽救成功的事例。

关键词 护士;心肺复苏;培训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1.051

心肺复苏术(CPR)是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所采用的最初、最有效的急救措施。有研究表明[1],院内患者心跳呼吸骤停发生时大部分是护士首先发现的,护士及时有效的复苏措施能大大提高抢救成功率。但近年来国内文献报道[2],医院医护人员的CPR技术测试结果令人失望。为提高我院护理人员的复苏水平,2011年护理部对全院护理人员进行心肺复苏培训,发现一些问题并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我院在册护士363名,休假13名,最终参加培训350名,年龄21~48岁。职称:高级6名,占1.71%;中级122名,占34.86%;护师117名,占33.43%;护士103名,占29.43%;未取得资格证2名,占0.57%。学历:本科67名,占19.14%;专科173名,占49.43%;其他110名,占31.43%。培训器材采用高级自动电脑心肺复苏模拟人。根据《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疾病指南》制定培训考核标准,考核分数≥85分为合格。

2结果

本次培训中,存在问题最多的是人工呼吸方法不正确,占18.90%;其次为胸外按压的手法不正确,占12.00%;开放气道方法不正确,占6.57%;判断复苏效果不正确,占5.43%;未呼救或呼救声音太小,占3.40%。其他少数护士在操作中动作粗暴,容易给患者造成二次伤害。因是培训考核,没有现场抢救的气氛,有些护士只注重动作的标准性和是否能达到合格标准,加之练习的不够熟练,整体操作显得不紧凑,没有抢救的紧迫感。

3原因分析

3.1重视不足

3.1.1个别科室护士长对心肺复苏培训重视不足。由于临床护士人力资源不足和患者对护理服务要求的不断提高,护理工作量大,个别护士长只重视完成本科室的护理工作,对护士重使用、轻培训。一些低年资护士科室工作忙,没有时间在工作时间参加培训,业余时间因孩子小需要照顾等家庭生活原因不愿来院学习,对培训有抵触心理。

3.1.2有些护士认为病房有呼吸机、监护仪等设备,不需要护士进行徒手心肺复苏,对复苏的练习不够重视,要点掌握不准确,操作不熟练。

3.1.3供应室等非临床科室护士认为自己平时不会接触到心脏骤停的患者,对CPR培训存在应付心理,操作不熟练者居多。

3.2理论知识不扎实护士对心肺复苏的操作步骤及操作要点不熟悉,对颈动脉解剖位置、胸外按压的要求、复苏有效指征等相关知识掌握不充分,操作中只知道模仿他人的动作和过程,不明白具体原因,不知道心肺复苏的操作要点,更不清楚为什么要求要这么做。尤其是一些高年资护士知识更新不及时,对心肺复苏步骤还停留在A-B-C次序,操作程序不熟悉,导致操作过程中动作不连贯。

3.3实践练习少有些护士认为只要能熟练背诵操作流程和操作要点,就能将心肺复苏做到合格,很少甚至没有在模拟人上进行实际演练,导致考核过程中出现暂停操作或背诵操作流程,有时虽然会准确描述按压手法,但实际操作中出现肘部弯曲、跳跃式、揉面式按压等情况。

3.4重流程,轻质量本次培训中,操作不合格护士多存在注重操作流程,不注意操作细节和质量的问题。比如在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时,有些护士没有按要求做到一手打开患者口腔, 另一手示指沿口腔侧壁深入口腔深部, 在示指移向口腔另一侧时弯曲,顺势将异物勾出[3],而是用纱布擦净患者口唇,没有达到清理呼吸道的目的;开放气道时,虽然也用示指和中指上抬患者下颌骨,但是手指压迫颏下软组织,阻塞了气道;判断患者意识时拍单肩、在单耳呼唤,判断瞳孔时只观察一侧瞳孔变化,易对脑疝、眼疾、偏瘫或单耳失聪的患者造成误判。

4对策

4.1提高对心肺复苏的重视程度心肺复苏是护士应熟练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要真正做到争分夺秒,动作敏捷,判断果断,才能挽救患者生命,进一步提高其生存质量[4]。本次培训中,我院先在护士长会上强调培训的重要性,引起护士长的足够重视,只有护士长从思想上重视,才能认真地培训、督导。护理部成立考核小组,对全体护理人员进行考核。考试不合格者由科室重新培训,再次补考,其补考成绩与本人及科室护士长绩效挂钩。护理部还通过组织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术和团队复苏比赛等形式增加护士对心肺复苏的兴趣和重视程度。

4.2组织理论讲课在全院范围内进行讲课,逐条逐项讲解心肺复苏的要点和注意事项,对每年复苏培训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重点讲解,并讲清楚出现错误的原因,使护士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真正掌握复苏要求。比如,讲解胸外按压时,讲明按压过程中减少停顿是为了增加患者的存活率[5],按压中断频繁,会使患者冠状动脉平均灌注压降低,存活率下降[6];按压位置太低会损伤腹部脏器或导致胃内容物反流,太高可伤及大血管,按压深度至少5 cm比低于5 cm更有效;按压频率大于100次/min可以提高患者的存活率等[5],使护士明白在胸外按压中为什么要求用力按、不断按、快速按。讲课中采用幻灯、视频等形式,提高护士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增强学习效果[7]。同时将讲课课件放到医院局域网上,让护士可以随时学习。

4.3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开放护理示教室,要求所有护士必须在模拟人上进行实际练习。练习中,每个步骤均用动作准确地表现出来,而不是用语言表述。练习中采用由护士长或科室骨干进行现场指导,练习中护士互相观摩、互相指正的互动练习形式,调动护士培训的积极性,共同提高操作水平[8]。

4.4重视细节,规范培训

4.4.1护理部首先将心肺复苏考核标准在全院内组织学习和讨论,按照标准对护士长和科室技术骨干进行培训、考核,考核合格后再由其对科室成员进行培训和考核。将考核标准下发到各科室,科室按照评分标准逐项考核,保证培训和考核的规范化。

4.4.2培训中,从护士开放气道的手法、按压的部位到呼救的声音、判断颈动脉的手法等逐项规范。护理部考核中,更是将护士的每项不足当场指出、现场改正。整项操作要求护士做到能快速评估、准确判断、正确按压,有效吹气,整个复苏过程熟练、紧凑、规范。

5小结

大量实践证明[9],对于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如果在4 min内进行有效的CPR,可能有50%的抢救成功率; 超过6 min,成功率仅为4%。临床护士是与患者接触最密切的,及时、迅速发现患者心脏骤停,正确实施CPR能挽救患者生命。经过培训和考核,我院护理人员考核分数95分以上者167名,90分以上者122名,85名以上者38名,补考23名,补考者经再次培训考核后均合格,做到了CPR技术人人达标,并出现2名护士及时发现患者心脏骤停,正确采取急救措施,将患者挽救成功的事例。

参考文献

[1]宫雪梅,谢小华,阳世伟,等.心肺复苏术操作培训考核模式探讨与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08,22(11B) :2982-2983.

[2]齐卫东,房兆国,汪翼.影响护理人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分析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09,9(10):20-22.

[3]王佩燕主编.急诊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9.

[4]徐惠红.心肺复苏操作考核结果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7,22(14):61-62.

[5]边波,万征.AHA心肺复苏指南更新:由ABC到CAB的意义与启示[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2011,3(2):81-83.

[6]朴镇恩主编.实用心肺脑复苏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99.

[7]彭小燕,蒲雁,罗慧.多媒体技术在护士继续教育培训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2):92-93.

[8]孙娜,彭幼清,马丽莉,等.社区护士心肺复苏培训方法的比较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3,28(1):63-64.

篇(5)

呼吸、心跳骤停是院前急救中常见的急症,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是抢救心脏、呼吸骤停的最有效的技术。给予基本及高级生命支持,它能保护和恢复患者大脑功能,能维持较长的生存时间[1]。因心跳呼吸突然停止后,血液循环终止,脑细胞对缺氧十分敏感,在循环停止后4~6min即发生严重损伤,甚至不能恢复[2]。现对CPR的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1 CPR标准的发展

公元前 800年,B lisha用口对口通气挽救濒临死亡的孩子,被公认是CPR的早期雏形[3],1958年美国医生Peter Sa far进一步证实和提出口对口的人工呼吸有确实、可靠的复苏效果。1960年Kou w enhoven等认为人工呼吸与胸外按压加上电击除颤构建了现代CPR的基本内容[4]。CPR技术的标准化始于1966年美国心脏学会颁布第一个心肺复苏指南。20世纪80年代以基础生命支持(BLS)、早期高级生命支持(ACLS)和持续生命支持(PLS) 的CPCR全过程已被广泛采用[5]。1999年制定了第一个国际心肺复苏和急诊心血管监护( ECC )指南。2005年初LCOR和AHA重新修订了CPR和ECC的推荐方案 ,2010年美国心脏学会(AHA)心肺复苏(CPR)和心血管急救(ECC)指南的出版(以下简称:新指南),标志着现代心肺复苏形成[6]。

2 CPR流程进展

新指南强调:心脏骤停患者存活率最高的是有目击者,获得现场急救者A-B-C顺序中,开放气道、口对口人工呼吸、寻找防护设备等过程延误胸外按压,更改为C-A-B顺序可尽快开始胸外按压,因通气而延误的时间能尽量缩短。(1)CPR的初始部分是胸外心脏按压和早期除颤[7]。(2)快速评估:简化BLS流程,删除“看、听和感觉”程序[8]。判断在10s内完成。开始CPR 即给予30次胸外按压。新指南特别强调:到达急救现场,医生立即行胸外按压,护士立即开放气道,30次胸外按压后立即进行2次人工呼吸,鼓励更多的目击者行CPR,有利提高存活率。(3)减少中断按压时间:2005年指南强调不间断胸外按压的重要性及按压的频率和强度,100次/min为目标[9]。简化和更新了复苏方法和流程, 取消无明显指征的护理配合措施[10]。(4)新指南强调:护士在院前CPR时注意几点:①仅需辨别病人的反应,不要因评估而延误CPR,判断在10s内完成。②立即呼叫或呼叫与按压同时进行:迅速、用力、反复胸外按压。③统一使用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不因反复气管插管而影响胸外按压,每2min轮换急救人员1次,中断时间不能大于10s。④在不影响按压前提下尽早行ECG监测,不因评估分析 ECG 而延误按压。⑤仅电击1次,电击后立即恢复按压,5次30/2按压通气比后评估 ECG,不因分析心律失常而延误按压和除颤。⑥尽早开通人工气道、静脉通道。

3 早期除颤

死于院外心脏骤停:每年美国有25万人,我国为178万人[11]。理想的除颤时间是发现室颤或心跳骤停2min内进行。每延迟1min,复苏成功率下降7%~10%,心脏骤停1min内给予CPR或电击除颤的对照研究表明,前者存活率40%~60%,而后者达90%[12]。每次除颤能量为360J,不成功可进行2min CPR后再次除颤[13]。

4 CPR给药途径选择

CPR有效给药途径代表药物进入中心循环产生效果的时间。周围静脉、中心静脉、器官内给药是CPC时有效给药的常见途径。选择近心端的如颈外静脉、颈静脉、上肢静脉[12]等静脉通路,在1min内开放2条静脉通道并连接3通管最为常用,其操作简便、并发症少、成功率达100%。黄瀛[14]认为:心脏停跳或血压过低穿刺有困难,在上肢或颈外静脉穿刺,利于药物尽快发挥作用,外周静脉给药后,立即推注20ml液体,使药物快速推入中央循环,护士操作熟练院外急救可迅速完成。孙丽等[15]采用:三中点法快速锁骨下静脉穿刺取得良好效果。因锁骨下静脉位置易固定,穿刺易成功,导管不影响活动、留置时间长等优点,故被经常采用。中心静脉通路给药直接进入中央循环,发挥作用快,起到快速补液扩容、还为心脏起博预留通路。专家认为:经外周静脉给药有一定时间延迟,需要1~2min到达中心循环,但不需要中断CPR。建议外周静脉用于补液输血等,血管活性药物如肾上腺素等则经深静脉通道给予,除可以迅速发挥作用,还可以预防穿刺部位渗漏导致局部组织坏死。浅静脉穿剌困难时直接进行中心静脉、深静脉穿剌(股静脉、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等)。罗丽敏等[16]认为肾上腺素、阿托品等药可经气管给药后立即进行人工呼吸能快速有效地吸收,效果好。一般气管内给药必须用生理盐水稀释为静脉给药量的2-2.5倍。

5 CPR中的安全防护

急救现场存在疾病传播风险。不应采取口对口的人工呼吸方式,可使用其它的通气方法如口咽通气管、活瓣面罩等器械通气,接触体液、血液时戴乳胶手套等。

6 CPR的护理重点

CPR护理重点强调[17](1)监测意识、瞳孔、尿量、心电监护的变化,及时发现危险心律失象,使用脱水剂时要特别注意血压情况;保持呼吸道通畅;密切观察患者是否有抽搐。(2)脑部复苏护理:CPR内5min给予大脑降温,亚低温(34~35°)治疗中注意体温的监测及预后评估:观察有无寒战及听觉、痛觉及四肢的活动情况。

7 结语

呼吸、心跳骤停约75%死于院前,40%死于发病后15min内,30%死于发病后2h,及时有效的CPR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措施[18]。目前我国海南省于2010年开创了首次将AED公共化安装和急救培训立法[19]。2008年北京奥运期间,首都机场和奥运场馆配备了数百台除颤仪,使心脏骤停在5分钟内得到急救。加强公众CPR技术培训,提倡目击者现场急救,是提高CPR成功率值得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崔乃杰,冰.心肺脑复苏术[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3:629.

[2]王一镗.急诊医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129-131.

[3]祝益民.儿科高级生命支持[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2,17(1):19-21

[4]沈洪,王一镗.中国心肺复苏的发展[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7, 21(9):2273-2275

[5]李百强,孙海晨,钱晓明等.不同指南指导下成功心肺脑复49例回顾分析[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8,20(12):761-763.

[6] 季宪飞(译),李春盛(校). 2005~2010年复苏科学新进展[J].中国社区医师,2010,11(19):5版

[7]季宪飞(译),李春盛(校).心肺复苏的流程及现场救治变化要点[J].中国社区医师,2010,11(19):6版

[8] Mary Fran Hazinski,RN,MSN.《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摘要)[M].《循环》,2008,10.18:7

[9]叶敏,张玉梅.心肺复苏136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4):34-39.

[10]许艳.有效不间断胸外按压!在心肺复苏中应用护理体会[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 6(1):24-26

[11] -[19]姚津剑,黄航,吕传柱.AED的应用和急救知识普及的立法[J].院前急救,2010,12(1):4-12

[12]蒋健.世纪之交心肺复苏回顾与展望[J].世界医学杂志,2006,1(1):14-16.

[13]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2005).AHA Guedelines for CPR&ECC[J].Circulation,2005,112(24 Supplement):13.

[14]黄瀛.心肺复苏建立有效给药途径的护理技术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09, 25(19):2945-2946

[15]孙丽,孙玉荣,时启标,等.三中点法快速锁骨下静脉穿刺在心肺复苏中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6):569.

篇(6)

心跳呼吸骤停是临床上最危急的情况,心肺复苏术(Cardio 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就是对心跳呼吸骤停所采用的最初最有效的急救措施。护士常在第一时间发现患者需要急救,如能早期判断病情,及时进行规范、有效的复苏措施,能大大提高抢救成功率。但是,近来国内外文献报道,医院医护人员CPR技术水平测试结果令人失望[1]。长期以来,心肺复苏并未得到足够重视,在专业医疗护理的实践中,许多医务人员认为CPR内容简单而不重视重复训练,操作步骤和手法逐渐有所淡忘,以致碰到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时仓促上阵,不能为患者提供规范有效的复苏措施。心肺复苏术作为护理人员必需掌握的护理技术操作之一,应是护理技术操作培训的重点,而护士长作为护理单元的学科带头人,掌握规范的心肺复苏术,更有重要意义。为提高我院护士长CPR复苏水平,推动全院护理急救成功率的提高,2010年1月,我们利用3 d时间,对全院85名正、副护士长进行了心肺复苏术操作及相关理论考试。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考试对象 我院85名正、副职护士长;其中37个临床科室护士长80名,年龄28~45岁,平均35岁;门诊医技护士长5名;年龄46~48岁,平均47岁。

1.2 考试方法 考核标准:护理技术操作小组根据《2005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以下简称新指南)CPR操作流程制定考核标准;100分制,逐个过关,成绩85分以上为及格;单人成人心肺复苏,器材为上海产KAR/CPR400高级自动电脑心肺复苏模拟人。

2 结果

2.1 考试成绩 81人成绩及格,合格率95%。

2.2 考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确定环境安全方面:未评估急救“危险现场与障碍”的有8人,占9.4%;②评估患者意识方面:颈动脉定位部位不准确8人,占9.4%;触摸颈动脉时间≤3 s或≥10 s 20人,占23.5%;③人工呼吸方面:清理呼吸道不彻底,只擦嘴角,不能有效清理呼吸道10人,占11.8%;开通气道手法不正确、头后仰不够8人,占9.4%;检查呼吸时头距离患者口鼻过远,未用眼看、耳听、面感综合判断,或判断时间仅为2~3 s或超过10 s的18人,占21.2%;吹气不足20人,占23.5%;吹气时保持气道畅通手法不正确(未用右手食、中、环指抬起下颌,拇指向下按压下颌骨性部分)25人,占29.4%;胸廓未见起伏8人,占9.4%;吹气后未立即放松鼻孔9人,占10.5%;④人工循环方面:按压部位定位手法不正确19人,占22.4%;按压部位不正确12人,占14.1%;按压姿势不正确,未用掌根、手指未互握上翘或肘关节不直16人,占18.8%;按压频率过快或过慢16人,占18.8%;按压幅度过深或过浅18人,占21.2%;相关理论知识掌握差2人,占2.3%。

3 干预措施

3.1 集中培训与个别指导相结合。护理技术操作小组成员将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与《2000版的心肺复苏指南》(以下简称旧指南)进行比较,找出并分析他们的不同之处,在我院原有的成人单人法CPR-BLS操作考核评分标准的基础上,制定出新评分标准,同时,针对护士长的特点改进并制订了新的CPR-BLS培训考核模式,集中对护士长进行培训,并一对一指导,遇到疑难之处护士长与操作小组成员沟通交流,指导答疑。最后操作小组汇集所有培训人员提出的问题,最后组织1次集中培训,就一些共性的问题以及要点、难点进行讲解,最后集中考核,考试过程中,监考者对存在的细节问题、操作手法不到位等现象,也给予现场指导,增强了培训效果。

3.2 理论培训与操作训练相结合。改变以往操作只培训操作步骤的方法,先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培训,掌握每个操作步骤的目的、意义,加深理解,对实际操作起到指导作用。如吹气时平静吸气而不是深吸气的理论依据、心脏按压时按压与放松时间比为何是1:1、按压时用掌根的理由、按压频率过快或过慢对复苏效果的影响等,利用多媒体的形式,进行祥细的讲解,改变了过去护理操作“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况,用理论指导操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细节手法与临床实际相结合。心肺复苏的操作,在真人身上练习不合适,造成了护士操作时表演的心理,比如在颈动脉定位时理论掌握好,但操作时位置却不正确,触摸时间过短;在判断呼吸时,对于“耳听、面感、眼看”不能真正体会,只是按步骤操作;甚至在吹气时右手没有起到开通患者气道的作用,只是扶住患者下颌处;按压部位的定位,看似简单,但实际操作中由于理解不同,不能真正理解“剑突上两横指”的意思,有19人定位手法不正确,致使按压部位错误,我们理解,在定位时,右手中指、食指并拢,用中指尺侧指腹顺肋弓向上到双侧肋弓交界处后,手掌向下翻转,右手中指、食指正好定位于剑突上两横指,此时,左手掌根置于右手食指以上胸骨处;考试过程中还发现,有16人按压手法不正确,未用掌根按压,左手掌贴近患者胸壁,压力不均,影响复苏效果;尤其是按压幅度,如果不使用模拟人练习,很难掌握幅度。考试中发现,4个成绩不及格的护士长,都是在练习时,未使用模拟人,只使用枕头替代或凭空想象操作步骤;模拟人是按照2005国际复苏指南进行设计的标准的人工呼吸的潮气量和心脏按压的频率及深度。比如:在模拟人上进行人工呼吸和凭空练习时的肺活量大小是完全不一样的;在模拟人上进行心脏按压和凭空练习时的按压力度也是很不同的。只有达到了标准的潮气量和心脏按压的频率及深度,模拟人才会给予语音及绿灯提示有效;心肺复苏是操作性很强的技术,在培训和练习时一定要注重操作手法,结合临床实用性,才能真正达到规范培训的目的。

3.4 更新知识与定期考核相结合。我国职业医护人员虽然大多数已接受过CPR知识的教育,但对参加CPR的医护人员缺乏相应的医学继续教育和重复技能培训及定期考核的机制,使许多医务人员淡忘了心脏复苏技术。沈洪[2]建议,对CPR应保持重复培训,间隔为3~6个月,这样可以延缓遗忘,且可在培训后的一年内不会出现技能的遗忘。我们护理部制定的培训计划是护士长、主管护师、护师、护士分别在每年的第一~四季度过关考核,并在每次考核前集中培训,保证培训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本次培训重点讲解了新指南的5个主要改变:①提供高素质CPR;②将胸外心脏按压与吹气的比例调整为30∶2;③人工吹气时要确保胸部升起并维持1 s;④除颤每次只做1次,除颤后应立即施行CPR 2 min再检查脉搏;⑤儿童可使用半自动除颤机(AED)[3]。而BLS仍是新指南中最关注的重点[3]。

3.5 提高护士长对心肺复苏的重视程度有研究表明,护理人员目击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几率往往超过其他医务人员[1],复苏的时效性,4 min内抢救成功率为50%,每延迟1 min,复苏成功率会降低10%~20%。所以护理人员更应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技术。要求判断果断、部位准确、动作敏捷,真正做到争分夺秒,才能挽救患者的生命,进一步提高其生存质量[4]。故应认真对待护理人员操作训练,熟练掌握动作要领,注意操作细节,以正确灵活地运用于患者的抢救,提高抢救成功率。护士长作为护理单元带头人,只有从思想上重视,才能认真去指导、督促护士进行训练。只有护士长熟练掌握CPR这一基本技术,在发现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时,才能带领护士更好地在第一时间进行有效的、规范的心肺复苏,为抢救患者赢得更多时间。

参考文献

[1] 齐卫东,房兆国,汪翼.影响护理人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分析研究.中国护理管理,2009,15(10):20-22.

篇(7)

心脏骤停(CA)是急救中最紧迫的临床急症,当今随着120在各大城市的普及以及急救救治网络(EMMS)体系的不断完善,复苏成功率较前已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目前我国的整体复苏水平仍低于国外发达国家,而复苏能否起效除受原发病影响外,还受诸多因素如是否有目击者、CPR知识和技术水平、急救装备状况等多方面的因素.因此在长时间内,国内广大的医务工作者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研究这个难题。本文对我院2006年6月~2009年6月69例心肺复苏患者进行急救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69例心脏骤停患者中,男性42例,女性27例;年龄28~85岁,平均65.1岁。病因:心血管疾病包括心功能不全、心肌梗死等30例(40%),呼吸系统疾病12例(18.5%),外伤包括颅脑外伤、创伤失血性休克l1例(16.9%),脑血管疾病10例(15.4%),中毒包括有机磷农药中毒、毒鼠强中毒5例(7.7%),溺水1例(1.5%)。

1.2复苏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2005版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推荐的基础生命支持及高级生命支持进行操作,确认心跳呼吸停止后立即开放气道行人工呼吸,继而胸外心脏按压,频率为100次/min.单人救治时按压通气比例应为30:2.必要时行气管内插管或球囊一面罩通气辅助呼吸,心室颤动时持续心电监测,按药物一按压一电除颤进行,除颤能量为200、200~300、360J,同时开放静脉通道,及时合理使用复苏药物,如肾上腺素、阿托品、利多卡因、多巴胺、胺碘酮等,CPR持续时间1~40min。

1.3心脏骤停判断标准

①突然意识丧失或伴抽搐;②大动脉搏动摸不到;③心音听不到;④血压测不出;⑤呼吸微弱或消失;⑥瞳孔散大。

1.4复苏成功标准

①患者颜面、口唇及皮肤转红润,意识逐渐恢复;②可触及颈动脉和股动脉搏动;③心跳恢复;④血压在90/60mmHg以上;⑤自主呼吸恢复;⑥散大的瞳孔随之缩小。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4.0软件,结果以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

2结果

2.1开始复苏的时间对复苏结果的影响

69例患者,复苏成功16例,复苏失败53例,复苏成功率为18.5%,复苏开始的时间越早,复苏成功率越高。开始复苏的时间对复苏结果的影响见表1。

表1开始复苏的时间对复苏结果的影响

3讨论

心肺复苏技术经过了40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取得了很大发展。大量实践表明,4分钟内进行复苏者可能有一半被救活,4~6分钟开始进行复苏者,10%可获救,超过6分钟者存活率仅4%,10分钟以上进行复苏者,存活率可能更低。规范的心肺复苏技术是急诊医护人员的必备技能,是抢救心脏骤停的重要措施。如何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有效地挽救患者的生命,成为当今急诊工作者面临的最主要的难题。从心脏骤停发生的疾病谱上可知,心血管疾病是主要危险因素.也是影响CPR成功率的重要因素,本文资料中心血管疾病占40%。心血管疾病的一、二级预防对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已经实验证实。但目前公众对心血管疾病的认识很片面。因此推广规范的治疗,降低心血管疾病诱发的心脏骤停显得至关重要。我国现阶段通过传媒.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对广大公众进行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普及;一些有条件的小区还邀请医疗人员在小区内进行急救知识的讲授,并利用小区的宣传栏向社区居民讲解常见的相关急救知识。同时,红十字会、急救中心和一些医学院校也对公众开展了积极有效的急救培训.通过多种途径的普及,公众的急救知识和技能有了显著的提高。但目前我国在公众的急救培训上还存在着非标准化的问题,没有统一的急救教材和考核办法,形成一套统一的急救体系迫在眉睫。总之,心脏骤停抢救的关键是心肺复苏开始的时间,同时提高全民的急救意识,加强心肺复苏技术的普及,完善急救设备,建设城市住宅急救通道,是有效提高复苏成功率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9-0496-01

随着医学事业的蓬勃发展,无论是在临床工作中,还是在医学院校的课堂里,心肺复苏术在急救医学工作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最近几年,全国各地都开始举办各种级别的护理技能大赛,并在每一届的比赛中,心肺复苏术一直都是作为比赛的必考项目,也是团队中重要的拉分项目。我校在近几年的比赛训练中,对心肺复苏术的培训极其重视,实行护理教师对参赛选手一对一带教的培训模式。在带教过程中,根据不同类型的选手,总结出一系列的共性问题与相应对策,报告如下:

1 训练期间出现的问题

1.1 选手本身层次的问题:本校参加的技能大赛都是中职类的学生,而中职类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对比具有鲜明的特点,以本校选手为例,总结如下:

1.1.1 选手对操作的接受能力和动手能力强,但对理论内容的学习兴趣不高,所以在操作训练中,选手自身不能很好地将理论联系于实践,对操作中每一步骤的原因不能完全的理解,只是机械性地接受带教老师的指导。

1.1.2 选手自我总结与分析的能力薄弱,对操作以及自身问题欠缺主动发现和思考,对带教老师依赖性强。

1.1.3 选手在前期的训练中,积极性非常高,但在训练后期,由于培训过程长,以及操作本身枯燥且缺乏乐趣,开始出现松懈的现象,定力较差。

1.2 选手心理的问题:

1.2.1 训练选手相比其它学生而言,成就感与优越感大幅度上升,自尊心强,部分选手不能及时听取带教老师的批评与指正,并且在带教老师的批评后自觉自尊心受打击,从而影响操作的进步。

1.2.2 因训练期间,选手是在仿真环境下进行的操作,在心肺复苏抢救成功后模拟人会有脉搏与呼吸恢复的指征,除了带教老师在某种程度上会对所有的训练选手进行对比以外,学生自身也会与其他选手进行比较。在这种比较下,操作相对薄弱的选手会在心理上产生压力,急迫希望将模拟人抢救成功,加大自己的训练强度,从而忽视了操作步骤的各个细节,反而取得了事倍功半的效果。因为从比赛评分标准的角度出发,取得高分不仅要使模拟人有成功的复苏指征,更要重视操作中每一步骤的规范性。

1.2.3 所有选手作为一个整体团队,无论是在训练中和生活中,每一位选手的想法与心情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其他的同伴,比如说高强度训练带来的疲惫感,封闭式训练带来的孤独感,都会在训练期间给选手带来一定的影响,甚至会在一小段时间内影响整个团队的操作进度。

1.3 操作的方法问题

1.3.1 在操作状态方面:因省护理技能大赛要求选手参加全能项目,除心肺复苏术,还有密闭式静脉输液和吸氧等操作。每一项操作中要求选手的状态以及气势都是不相同的,但是选手在操作中不能很好的将每一项操作的状态完全区别出来,导致在心肺复苏操作中,往往会将其余项目的感觉带到本项操作中,从而不能很好的诠释心肺复苏术的紧张感和急迫感。

1.3.2 在脉搏和呼吸的评估方面:选手在评估的手法和时间上不能非常精确的把握,往往出现对脉搏的评估部位定位不准或是定位动作太慢的现象,在时间上也不能符合规定的5~10S[1],从而影响了操作的精密性。

1.3.3 在按压方面:①在按压点的定位上,定点动作不清晰和定点位置错误,从而造成按压部位的错误;②在姿势上,肘关节易弯曲,并且不能做到仅掌根部接触胸壁,出现掌心也紧贴胸壁的现象;③在按压发力点上,选手不能很好地利用自身上半身的力量并借助手臂的支撑按压胸壁,仅用肩膀或手臂或掌根的力量按压胸壁,导致胸廓方向前倾;④在按压的时间上,训练中期选手对按压时间的把握较好,但在训练后期因对操作的熟悉度增加容易出现按压频率和时间过快的现象;⑤在按压深度上,机器易出现按压不足或过大的指征,或是胸廓不能完全复原,使得回心血量减少,从而不能达到循环供血充分恢复的目的;⑥在按压时按与松的时间比上,不能做到1∶1[2],尤其是在每次循环中的最后一次按压中;⑦在按压时的掌根问题上,掌根易脱离胸壁,导致按压部位移位。

1.3.4 在打开气道方面:①气道打开不充分;②食指和中指放置于靠近下颌骨体部的位置,使下颌大幅度上抬,上、下牙齿闭合,从而影响呼吸道的畅通;②食指和中指置于下颌骨内侧,压到颈动脉或气管,加重血流和通气的不畅。

1.3.5 在吹气和换气方面:①在时间上,不能精确把握吹气和换气的总时间、以及吹气和换气各自的持续时间,从而影响两次按压的衔接时间;②在潮气量上,不能达到700~1000ml;③的标准,机器易出现吹气不足或过大的现象。

2 相应对策

2.1 针对选手本身的层次问题

篇(9)

【关键词】心肺复苏;开放气道;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

在现代临床医学中,急诊救治的关键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急危重患者进行有效的救治,为临床治疗提供宝贵的时间,进而实现急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的提升。当患者因心脏病、溺水、触电、窒息等因素,而引发心跳聚停、呼吸或循环系统衰竭等危及生命的急症时,心肺复苏术可以作为一种有效地急救手法[1]。心脏骤停是最严重而紧急的临床状况,如何正确、合理运用心肺复苏术以提高CPR的成功率,一直是临床工作者尤其是急诊工作者困惑和争论的问题。我院急诊科自2011年1月至2011年10月共对35例患者进行心肺复苏,现将救治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自2011年1月至2011年10月共对35例患者进行心肺复苏,男21例,女14例;年龄18-63岁,平均(34.5±1.4)岁。

1.2 方法:

1.2.1 通过多功能生命指标心电监护仪连续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指标。常规应用肾上腺素(1mg)静脉注射,每3min重复1次,若无效,改为大剂量,按2、4、6mg的标准逐渐增量,同时使用利多卡因(50~100mg)静脉注射,3~5min/次,且总量不可超过300mg。并根据患者情况使用电击除颤、气管插管、应用呼吸兴奋剂等。

1.2.2 开放气道:当急危重患者处于昏迷状态时,气道阻塞是引发患者呼吸困难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急诊救治中应用在心肺复苏术,首先要通过简单,便于操作的手法实现急危重患者的气道开放。急救人员可以采用仰头抬颌法开放急危重患者阻塞的气道,并且有利于清除患者口中的异物和呕吐物,进而保持患者的气道畅通。

1.2.3 胸外心脏按压:心源性猝死患者的急诊救治中,急救人员要保使患者处于仰卧,将一手掌根部按在患者胸骨中下1、3交界处略偏左,或两连线中点与胸骨交叉点处,另一手重叠于前一手背上,向下按压,压后迅速抬手,使胸骨复位。胸外心脏按压节律应控制在80-100次/min。

1.2.4 人工呼吸:人工呼吸是心肺复苏术的重要操作内容之一,急救人员将患者头部后仰,使呼吸道伸展,抢救者将口紧贴患者的口,另一手捏紧患者鼻孔以免漏气。抢救者深吸一口气,向患者口内均匀吹气。如果急危重患者牙关紧闭,无法进行口对口呼吸,可以尝试采用口对鼻的人工呼吸法。

2 结果

2.1 心肺脑复苏成功标准;有效:即心跳呼吸骤停者经过心肺复苏术出现血压以及自主心律和呼吸,复苏成功:则为抢救后生命体征达正常标准。

2.2 结果分析:本组35例患者中,复苏成功22例,成功率为62.9%;死亡13例,死亡率为37.1%。死亡的病例中,2例患者术后生命体征平稳,但是存在缺氧性脑病,家属放弃治疗,导致临床死亡。

3 讨论

本组35例患者复苏成功率62.9%,与国内文献报道接近[2,3]。如果能在心脏停搏2-4min内立即进行有效复苏,患者就有可能存活而且恢复正常生活[2]。心肺复苏是一系列连贯的急救技术,各环节都必须紧密配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①及时抢救最重要。时间就是生命,没有及时发现并抢救患者,即使设备先进、技术高超,一旦错过了最佳抢救时机,也难以起死回生。在最初2~4min内给予必须合理的基础生命支持[3],这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抢救现场经常会出现各种错综复杂的局面,患者生命的死亡过程存在复杂的多样性,从而使其复苏的过程也存在着很多的特殊性。这也使得急诊医师很难及时正确的施行抢救措施。在这种情况下,急诊医师最重要的是保持镇定,尽量减少周围环境对自己的干扰,冷静判断患者的全身情况,并采取最急需的复苏手段。②加强急救医护人员培训,提高其医疗技能水平。必须具备训练有素的抢救人员,并且能够紧密配合,同时为其配备基本的必要的抢救设备和药品,从而实现及早插管,改善患者的通气与氧合[4],保持呼吸道通畅,以便合理正确掌握复苏药物剂量、给药时间,有效的增加患者心排血量,提高其主动脉舒张压,重建有效循环。及时使用需要的高级技术也是提高复苏成功率的重要方法,研究指出:电击除颤是心肺复苏中最有价值的技术[5]。因此在急救中对室颤患者一定要电击除颤,患者只要未恢复窦性心律,就不要轻易放弃,以免失去抢救机会。③复苏中抬高患者下肢,特别是对血容量较低者,其目的为增加回心血量,提高体循环的血量。即:先将患者的下肢抬高90。角,在15~20s后放回至15。-20。左右。但不可长时间使下肢直立抬高从而导致外周动脉的阻力增加,反而不利于心输出量的增加。

总之,心肺复苏术是所有急救技术中最基本的救命技术,对患者的成功抢救极其重要,是院前及院内急诊医师的重要抢救技能,但复苏能否成功也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年龄、性别、原发病以及抢救时间等。这就要求急救医务人员在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与技术的同时,还要熟悉影响复苏成功的各种因素,从而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何庆,万智,汪林.两种不同复苏方法对院前心搏骤停患者初期复苏效果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3,15(5):292-294.

[2] 李桂伟.长时间心肺复苏术后溶栓抢救心脏碎死成功1例[J]中国急救医学,2005,25(2):147.

[3] 李星,石伟纲,宋翠环,对97例现场心肺复苏抢救体会[J]河南医药信息,2001,9(11):35―36.

篇(10)

结果 156例实施CPR的患者,复苏成功率达47.5%。

结论 提高加强对围心搏骤停期患者的监测管理,使用推广规范的CPR技术,有效的 提高了CPR的成功率。

【关键词】 围心搏骤停期 心肺复苏 成功率

心肺复苏术是抢救呼吸、心脏骤停患者时采取的一项最重要、最基本的急救措施。如果在临床上加强对围心搏骤停期患者的监测和管理,及时发现心搏骤停的早期信号,做到早期的CPR,并根据围心搏骤停期的表现和病因选择适当的复苏顺序,将有助于提高CPR的成功率。

1 临床资料

收集2010-2012年间内一科实施CPR的患者156例,其中男性82例,女性74例平均年龄70岁,原发疾病有心衰,肺源性心脏病,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等,复苏成功率相对较高,达47.5%.

2 具体实施情况

2.1 快速判断 判断有无围心搏骤停期的表现及病因,再选择CPR的顺序。具体为:心律表现为室颤或无脉性室速者首选电除颤,如果有明确的心脏疾患引起的呼吸、心搏骤停首选电除颤,同时根据心脏电击除颤后CPR情况,及时确定紧急气管插管。如果没有室颤或无脉性室速,但有明确的病因导致急性呼吸衰竭或呼吸骤停者,首先气管插管,然后根据情况是否进行电除颤.

2.2 及早复苏 心脏骤停后抢救的黄金时间是4-6分钟,而本组资料中在6分钟内实施CPR的成功率为64.84%,超过6分钟实施CPR的,成功率仅为35.16%.

2.3 保持气道通畅并进行有效地胸外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畅通气道应采取仰头提颏法,怀疑有颈椎损伤时采取托颌法。我们在抢救中不常规进行呼吸道异物清除,而是发现有异物时随时清除,以争取最佳的抢救时间。所有的人工呼吸均应给予1秒以上的人工通气。

2.4 选择合适的电击除颤时机 临床实践表明,在心搏骤停的1min内行除颤可以将成功率提高70%-90%,每延迟2min复苏成功率下降7%-10%,通常单向波首选除颤能量为360J,双向波通常首选能量为150-200J,连续除颤3次,对于除颤不成功者配以胺碘酮静脉推注或静脉滴注,并给予持续正确的胸外心脏按压。除颤后心电变为交界性、房性、窦性心律或心电变为直线均为除颤成功的标志。

2.5 正确进行气管内插管 在心搏骤停期患者中,心律表现为无室颤或无脉性室速,但有明确的病因,如溺水、脑卒中、COPD、烟雾吸入、药物过量、窒息等,(患者可尚存临终心跳)导致的急性呼吸衰竭或呼吸骤停者,首选气管插管,并连接呼吸机或简易呼吸器辅助呼吸,呼吸频率为成人10-20次/分,婴儿或儿童为12-20次/分,同时根据插管后的情况决定是否使用电除颤。

2.6 选择有效的静脉血管及有效的应用复苏药物。优先选择右侧上肢肘前静脉,复苏药物首选肾上腺素,并做好心电监护。

2.7 尽早进行脑复苏护理。心脏骤停后行CPR后有17%-49%的患者可恢复自主循环,但复苏能否存活取决于脑组织的损伤程度。在不影响CPR的前提下,及早在复苏开始后5min内开始对病人进行脑部降温,对脑复苏有较大的帮组。

3 讨论

3.1 以上资料中的患者大都处于围心搏骤停期或进行CPR的时间比较早,因此成功的几率比较的大,进一步的说如果能将即将发生的事情进行预见,加强危重患者的监控和救治,就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3.2 通过临床实践我们发现医护人员对正确运用CPR术对提高抢救的成功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医护人员的急救技能,开展规范化的心肺复苏培训尤为重要。

3.3 大力普及公众的心肺复苏知识 有研究证实,在普及了心肺复苏的欧美国家,每天有100多人幸免于死亡,因此普及此项急救技能也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季一娟.不同时机气管插管对院前急救心肺复苏的影响[J] 实用全科医学,2007,511:971-972.

[2] 沈洪,赵世峰,度炎编译.《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2000》系列讲座(2)-自动体外除颤与除颤方法.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1,13,(4):253-254

[3] 沈洪,何忠杰 心搏骤停的最有效治疗-早期电除颤[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3,12(7):501-502.

篇(11)

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患者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的提高,以及三级甲等医院的要求,我院护理部对护理操作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护理人员的压力和风险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不但要有耐心、责任心,还要规范操作流程、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年轻护理人员在患者身上操练的机会越来越少,技能培训练习成为临床技能培训考试中心面临的一大难题,为寻求提高临床技能操作水平的方法,模拟人辅助训练技术应运而生。我院2007年购置了国内高级的护理模拟人,去年又购进一批先进的多功能护理模拟人,逐步将其应用于临床教学培训练习与考核,可以模拟多种不同的临床场景。现将我院临床技能培训考试中心护理模拟人应用于临床实践技能培训练习与考核的影响与价值探讨如下。

一、培训考核对象和方法

1.培训考核对象

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45岁以下在职护理人员,护理部要求保证每人每年必须参加一次心肺复苏和50项临床基本技能操作的培训考核,护理人员以科室为单位每月按比例随机抽取人数,2009年3月~2012年3月共抽考1758人次,实际考核1635人次,(90分为及格线)请假、缺考123人。

2.培训考核方法

(1)培训载体。我院临床技能培训考试中心为护理人员提供形象逼真的培训练习考核场景,以护理模拟人作为载体对护理人员进行临床基本技能操作培训练习考核,可以直观显示实施心肺复苏救治后的反应和效果。

(2)培训方式。以最新版《心肺复苏指南》为指导,分为理论讲授和技能操作两部分。

培训时老师首先进行简短的理论知识讲解。主要内容包括基础生命支持、高级生命支持、院内外常见的意外事故处理以及心肺复苏后治疗与维持,重点结合心肺复苏流程图讲述基本的操作步骤及要领。

然后应用护理模拟人讲解基本技能流程演练的操作技巧。培训人员先在护理模拟人上反复进行技能操作训练,包括人工呼吸、胸外按压。整个模拟训练中老师指导并纠正错误的姿势和手法,引导完成整个技能操作规程。操作完毕可通过回放录像进行点评,对操作错误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

3.考核方式与教学评估

培训前设计好技能操作考核评分标准和问卷调查表。

技能操作考核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基本技能操作考核,重点考察护理人员是否熟练掌握操作要领,能否在有效的时间内合理使用相关仪器;考察护理人员能否对病情作出正确的判断,急救措施是否准确有效,另一部分是并发症的判断和相应的措施。在最新版心肺复苏技术操作考核表的基础上我院根据实际情况略有改动细化了自制评分标准表:

心肺复苏技术操作考核表

如判断意识这句话:“术者食指和中指指尖触及气管正中相当喉结部位1分、旁开两指1分、至胸锁乳突肌前缘凹陷处1分。”还有确定部位:胸骨中下1\3交界处或术者右手中指、食指沿肋弓上沿至胸骨下切迹向上两指的上缘,按压方法:指指交叉1分、双臂关节伸直并与胸部垂直2分。特别明确细化了容易出错的地方,目的是希望护理人员注意牢记掌握,而不是应付考试。护理部规定90分及格,低于90分的人员要与科室效益挂钩,酌情扣分扣钱,所以科主任护士长以及护理人员非常重视。现场抽考现场打分并公布成绩,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问卷调查主要反映护理人员对这种培训练习考试方式的认可程度,给予的评价效果和评估,现场回收,回收率100%。

二、结果

通过护理模拟人对护理人员培训练习考试,心肺复苏技能操作考试通过率为96.8%,见附表1。

附表1 护理模拟人技能考核结果(N=545)

问卷调查回收率100%,结果显示:96.6%的护理人员培训练习考核后认可这种新型的模拟培训考核体系,更能调动护理人员积极学习的热情,大多数护理人员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和公休日参加培训练习,显著提高了临床基本技能操作的能力,见附表2。

附表2 护理模拟人培训考试后问卷调查结果(N=545)

三、分析与讨论

传统的医学护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医疗体制改革的要求,尤其是年轻护士虽然能掌握护理基本理论知识,但缺少临床实践技能操作经验,真正面对患者时不知所措,近年来在患者身上进行技能操作与训练的机会越来越少,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临床技能培训考试中心购买了国内外先进的护理模拟人应用多媒体技术显像和监控记录储存、电视闭路系统回放录像等功能,以护理模拟人为载体进行培训练习考试,为护理人员提供良好的实战场景。

护理模拟人不但在教学和培训中功不可没,在临床护理基本技能操作考核中亦发挥重要的作用,通过几年来对我院在职护理人员的培训练习考试,绝大部分护理人员的动手能力大大提高,缩小了理论与实践的差距,熟练掌握了50项临床基本护理技能操作方法。我们在考核后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6.6%以上的护理人员认为这种应用护理模拟人培训练习考核方法更能调动学习积极性。

护理模拟人是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之间不可缺失的桥梁。值得肯定的是护理模拟人在临床护理工作基本技能操作中的优势:(1)真实性:设定真实的“实战”场地,模拟真实的现场,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2)时间随意性:它可以随时随地安排训练和学习;(3)反复纠错性:本系统不怕操作错误,可回放全部操作过程供老师学生探索研究,反复操作直到正确为止;(4)安全性:不会对患者构成威胁,更不会有侵权行为,从而减少护患矛盾的发生;(5)过程可控性:系统具备记录和回放的功能,操作过程完全记录下来,训练完毕师生可以一起观看或检查记录,进行探讨点评。

近几年医疗体制改革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模拟医院模拟病房的创建势在必行。护理模拟人的运用会更加广泛,其功能亦会更加形象逼真。但是护理模拟人并非真人,仍有一定的局限性,临床上各种复杂危急重症护理模拟人无法模拟,虽然在临床基本技能培训练习考试中值得应用推广,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也可借鉴,但护理模拟人有待于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