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师范继续教育基地大全11篇

时间:2022-03-23 14:54:5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师范继续教育基地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师范继续教育基地

篇(1)

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继续教育是提高中学教师队伍质量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基地的不足也就凸显出来。因此要认真研究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基地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建设我国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基地。

一、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基地存在的问题

1.单一性

当前,我国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基地还很单一,其首先体现在建设范围的单一上。我国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基地还仅仅局限于各地区的培训机构和独立的继续教育学院,没有把各师范大学、综合性大学以及中学自身纳入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基地范围。而大多数继续教育学院仅为专科。另继续教育学院和各级教师在职培训机构专业不全、学科单一、师资不足,缺乏必要的学科建设,既无学位授权点,也缺乏较为完备的学术门类和学术梯队,教育和教学水平不高。继续教育学院和各级教师在职培训机构还存在教学仪器、设备落后,图书资料不全等问题。此外,它们面临着一些实际的问题:专业的布局、结构、教学内容等存在脱离中学实际的现象;横向联系不够广泛,缺乏对中学教师实际的深入了解;缺少既了解本校内部教学科研情况,又具有基础教育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来充当继续教育师资,因而客观上造成教学内容、教师教学技能培养等方面与基础实际相脱节的现象。此外,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基地的建设单一性问题体现在它的形式上,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基地仅仅局限在实体性基地上,而没有充分地发挥以网络为中心的现代媒体的作用,还没有建立起网络继续教育基地。这种单一的实体性的基地,在教学活动的安排上,无法满足各个教师的实际需要以及各个教师的时间安排,因而也就无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2.混乱性

我国现在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基地建设还处于混乱时期,它职能不分、层次不明,将对教师进行的学科培训、素质教育、技能教育等“一锅端”,没有针对各地区、各个教师的实际情况进行设置。而且在培训中没有将老、中、青教师区分开来,并根据这些教师的需求进行基地设置,这就无法真正满足教师的真正需要,造成培训的盲目性。除此之外,我国继续教育基地的建设,没有搞清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的区别,它们大多照搬进行职前教育的师范院校的形式,把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混为一谈,以为教师教育就是传统意义的职前教育,从而无法真正建设好教师继续教育的基地,达到教师培训的目的。

二、国外对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基地建设的经验

国外在职培训基地的设置具有开放性。20世纪60年代以前,许多国家中小学教师的在职培训大都是由实施职前教育的师范院校来完成的。近年来,随着对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的普遍重视和科技革命不断发展的需要,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纷纷设立各种培训中学教师的教育基地。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基地:

一是以高校为基地。这种培训基地的设置,是以对教师进行学科业余进修,使教师获得相应的学位或教育证书为目的。在这种基地所进行的培训多与教师的晋升和提薪有关。

二是以培训机构为基地。英国创办的“教师中心”、日本建立的“教育大学”、美国开办的“暑期学校”、澳大利亚的“教师职业发展中心”等都是专司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基地。这种基地提高了教师的一般专业素质,训练教师适应形式的变化且学习和借鉴成功的教学经验,体现了教师的自我需要和学习目的。

三是以教师在职学校为基地。这是由中学自身组织引导教师的在职培训,依靠校内优秀教师去带动其他教师进行互教互学。这种培训基地能密切联系本校实际,针对性强,能提高培训工作的时效性。

四是以网络为基地。它充分运用了现代高科技通讯媒体手段,如电视教学、电话教学、网络教学、卫星通讯教学。如:加拿大的安大略教育网络,着眼于课程改革,将服务对象选定为所有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其内容为:①联结计算机的电子网络,以使教师讨论改革的各个方面并引进新措施;②一系列改革因素,以帮助教师对改革进行计划;③交流计划,以使教师能分享各自的经验。

三、对我国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基地建设的设想

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基地必须是能根据教师继续教育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具备相应办学条件,能组织实施继续教育任务的培训机构或办学实体。从目前我国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外国建设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基地的经验来看,继续教育基地的建设应该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具有层次性。笔者就此有几点设想:

(1)继续发挥继续教育学院基地的作用。继续教育学院基地一般采取以课程为基础的在职培训模式,这一基地能使学员较系统地学习某些课程理论知识,提高学员的理论水平和学历,但其必须增强综合实力和办学能力,拓宽服务功能,整合各方优秀资源。

(2)建立高校的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基地。继续教育学院虽然能给教师传授理论知识,但其师资力量毕竟有限,各种教学设施、图书也不够齐备,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高校的优势,有三个理由:首先,高校专业较多、学科综合、人才荟萃,拥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具有一套成熟的教学和管理经验;其次,高校有较完备的教学设施和办学条件,通过高校教学设施的挖掘和充分利用,不但为继续教育保证了物质条件,而且能较好地实现投资少、费用省的办学效益;再次,高校处于科研前沿,掌握新的信息,能够使中学教师站在时代前沿,掌握最新的信息。

(3)在名高中建立基地。名高中教学设施比较完备,教师能力较强且具有学科特色,师德、教风很好,大部分教师教学能力突出,而且在教师培训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将其他学校各方面有特长的教师纳入此基地,担当其他教师的施培者,这样就有利于学校之间资源的优势互补,有效利用。学校既是施培者的工作场所又是继续教育的学习场所,使培训不脱离实践,从实践中学习提高,花费少、效益高,可以实现继续教育的全员化、全程化。

(4)建立网络基地。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广播、电视、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尤其是网络时代的到来,为教师继续教育广大提供了方便和效率。在网络上,建立继续教育基地,可以使教师随时随地接受培训,也使教师拥有了自,能够自主选择自己需要培训的课程。而且网络还可以增加中学教师的交流面,使教师的交流对象不再局限在本校、本县市,从而可让教师吸收更多优秀的教学经验,借鉴别人的教学技能,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教学技能和技巧。

参考文献:

篇(2)

一、组织领导与管理体制

1痹谑≌府领导及省人事厅、省财政厅的宏观指导下,省教育厅主管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负责制定教师培训政策,设置教师培训类型,并对教师培训实施管理和监督。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本地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2笔〕闪⒔逃、人事、财政、物价等部门参加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联席会议(见附件1),负责统筹和协调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除按规定必须进行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见附件2)外,停办一切不合理的教师培训。新增针对中小学教师开展的培训,必须由举办部门提出,报经省联席会议对培训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培训机构资质和经费安排等方面进行审核同意后,方可实施,并严格遵循谁培训、谁出钱 的原则,由举办部门负责承担因培训发生的相关费用。

3备魇薪逃行政部门成立相应的领导和工作机构,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确定一名分管负责同志,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均应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

4备骷督淌ε嘌祷构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基地;高师院校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部署下承担相应培训任务;中小学校是继续教育的主阵地。

5敝行Ы淌继续教育实行领导负责制,统筹规划,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师进修院校、有关师范院校和中小学校的主要负责人为继续教育第一责任人。

6敝行Ы淌继续教育和继续教育基地建设是教育督导和普九复查的重要内容。

7敝行Ы淌ε嘌凳敌芯霾咴鹑沃坪驮鹑巫肪恐疲并通过开展专项督导,整顿培训秩序,规范培训行为,增强培训实效,把面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减少到最低限度,以切实减轻教师负担。

二、目标与原则

1敝行Ы淌继续教育的总体目标是: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提高职业道德修养,提升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近期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和提高教师实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能力。

2敝行Ы淌继续教育的原则是:分层分类,因地制宜;与时俱进,按需施教。根据基础教育发展和教师的实际需求,及时调整和不断完善继续教育内容;坚持集中面授、自学与校本培训相结合;坚持面向农村、送教上门,坚持创新培训模式,推进教师远程研修。

三、类型和项目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每5年为一周期,从20xx年开始,每周期内中小学教师年均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不少于72学时。

1苯淌Ω谖慌嘌怠C嫦蛉体中小学、幼儿园在岗教师的继续教育,为360总学时。按照学科教学计划,分层组织实施。其中,国家和省定专业技术人员公共课程培训为80学时。公共课程纳入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由当地人事、教育行政部门具体指导实施。为减轻中小学教师工学矛盾和经济负担,教师参加集中面授原则上不出县。中小学教师的培训由各地教师进修学校或有关师范院校实施。培训费由部门、学校、个人共同支付。个人支付部分由培训单位按照《省物价局、财政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培训收费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皖价费〔20xx〕243号)规定收取。

2惫歉山淌ε嘌怠>教育行政部门选拔认定的中小学骨干教师参加的培训,时间为1年,集中研修为240课时。骨干教师省级培训根据省级培训方案,由省级培训院校实施。不向教师收取培训费用。

3碧岣哐Ю培训。中小学教师参加提高学历层次的培训,由学校批准后,自愿参加,费用自理。省教育厅提出培训计划,并委托有关高校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参加提高学历培训可折算为一定的继续教育学时。

4庇⑻囟未来教育项目培训。根据教育部统一部署,由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不向教师收取培训费用。

5毙驴纬膛嘌怠O蹬浜匣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展的专项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不向教师收取培训费用。

以上各类培训的具体实施细则由省教育厅会有关部门另行印发。

四、证书管理

1比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统一使用省人事厅印制的《安徽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其他任何单位自行制作、发放的证书无效。

2敝な榉⒎拧8魇腥耸滦姓部门负责本地区中小学继续教育证书的编号、加盖钢印工作,同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证书的统一申领和发放工作。

3敝な榈牡羌呛蜕笱椤8骷杜嘌翟盒8涸鸺中面授的学时登记,中小学校负责校本培训情况登记,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负责省统考课程的登记。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校本培训课程的审核,各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集中面授课程的审核,省每年组织对各市继续教育证书登记和审验情况进行抽查。

4辈渭庸歉山淌ε嘌档慕淌Γ须提供骨干教师培训通知书和结业证书,由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办理免于参加周期内教师岗位培训证明,并在本人继续教育证书上登记相关内容。

5奔绦教育证书作为完整、系统记录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情况的有效凭证,由教师本人保管,涂改无效。证书损坏、丢失后,应及时向发证单位申请补发。

五、经费保障

1敝行Ы淌继续教育以财政拨款为主渠道。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的继续教育经费由本级财政安排,经费标准不低于中小学教师工资总额的1.5%,并在地方教育事业费中专项列支。地方教育费附加中按不低于5%的比例用于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培训。财政困难的地区要积极建立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个人三者分担继续教育成本的机制。省级继续教育专项经费逐年适当增加,重点用于农村骨干教师和培训者培训。

2卑煅条件较好的中小学校应在业务经费和办学收入中按一定比例提取教师继续教育专项经费。

3备骷督逃行政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在年初教育预算中设立本级骨干教师和培训者培训专项经费。

4敝行Ы淌继续教育经费由县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其中直接用于教师进修院校办学的经费,由主管部门根据培训计划在编制年度预算时安排。

5本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批准参加继续教育并完成继续教育任务的中小学教师,其学习期间的费用按有关规定在继续教育经费和所在学校的业务经费中开支。

7 鼓励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接受国内外组织和个人资助、捐赠,并积极争取各类项目基金。

六、基地建设

1备据教育部《关于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教师〔20xx〕3号)和《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评估标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本级继续教育基地标准化建设,逐步将教师培训基地建设成为教学、资料、实验、电化教育和教育科研中心。

2备骷都绦教育机构,可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及服务范围,申报继续教育基地资格,由同级教育行政部门认定,认定结果报同级人事部门备案。

3备骷都绦教育培训基地由当地人民政府负责建设与管理。省教育厅依据教育部《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评估标准》,组织对全省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进行示范性评估和合格评估;会同人事行政部门对省管继续教育基地进行资质认定。省教育厅每两年进行一次评估,对不具备条件或违反有关规定的,取消其基地资格。基地实行年检制度,各级基地向其主管部门上报年检报告。

七、奖惩措施

1敝行Ы淌Π垂娑ú渭蛹绦教育,享受与在岗人员同等的工资、奖金和福利待遇。

2痹诩绦教育工作中贡献突出的地区、单位和个人,县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应予以表彰和奖励。

3狈财榔钢俺啤⑿聘、竞聘职务、晋级及考核评优的中小学教师,须按规定将继续教育证书提交同级人事行政部门审验。

4 接受规定的继续教育是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无正当理由拒不参加培训或未经同意中断按规定必须参加的继续教育的中小学教师,由所在学校取消其职务聘任资格,或延缓其职务评聘,继续教育费用全部由本人承担。

5狈参シ幢景旆ü娑ň侔斓闹行Ы淌ε嘌担教师有权拒绝参加,同时追究举办单位及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并严肃处理。

6倍灾行Ы淌继续教育工作和培训基地建设工作领导不力,导致不能完成培训任务的单位,其第一责任人在年度考核中不得评为优秀等次,情节严重的,要给予通报批评直至行政处分。

八、附则

1庇锥园、特殊教育机构、中等专业学校、师范学校、职业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教师的继续教育参照本办法实施。

2北景旆ㄓ墒〗逃厅负责解释。

3北景旆ㄗ苑⒉贾日起施行。

继续教育含义第一,继续教育是一种成人学历教育;

第二,受教育者在学历上和专业技术上已达到了一定的层次和水平;

篇(3)

一、煤炭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

我国高职院校大部分是由“三改一补”转型而成,煤炭高职院校也不例外。目前,高校毕业生是我国高职院校教师的主要来源,另外还有部分是中职教师和少量生产一线人员。高职院校煤炭主体专业教师存在年龄断层、数量不足、“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教师科研水平不高的现状,部分教师对高职教育认同度低,对继续教育理念、模式和方式认识存在误区;学院提倡教师通过在职培训提升自身素质,但用于培训的资金相对较少,只有少部分的教师能够有机会参加培训。另外,大部分教师在职培训也仅限于学历提升教育。同时,由于国家关于师资培训政策及保障机制不健全以及对培训机构考核不完善等因素,从而导致培训课程不合理、规划不规范,注重对教师的理论知识考核,缺乏对操作能力和其他能力的考核办法;培训模式不科学、过程流于形式,考核以笔试取得相应资格证书为主等现象。因此,将在教师教学、专业、个人发展方面开展继续教育,以“学校-企业-基地”模式为研究,进而推动煤炭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学校-企业-基地”模式的有效实施。

二、“学校-企业-基地”三位一体继续教育的特点

(一)立足校本培训,注重培训实效

满足教师的实际需要和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是校本培训的目的所在,对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探索和解决,使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得到提高。学校可以对培训时间、培训主题、培训对象等问题自行安排,并且在培训的过程中不会影响日常的教学工作,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另外,培训工作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其培训目标直接指向学校的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使教师所学知识与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教育教学实际进行有效结合,能够将培训的成果直接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具有较强的实效性。

(二)加强企业锻炼,增强操作技能

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高职院校的重要职能,其所培养的人才的服务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程度的高低,并且又与教师对当地产业结构和状况是否熟悉有着很大的关系。企业是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的“专业发展学校”。在“学校-企业-基地”继续教育模式中,高职院校根据“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寻求企业进行合作,定期抽调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教师通过挂职锻炼、短期培训、跟班学习等形式去熟悉一线生产环节和生产工艺,掌握最新的技术信息,不断地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同时对生产一线的人才素质与能力的要求进行了解,让高职院校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得到不断地完善。

(三)强化基地学习,拓展延伸

在基地学习中,以高职院校教师教育基本理论与思想观念更新为先导,以促进教师自身全面、健康发展为目的,依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帮助教师进行角色转变,最终使其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开发的实施者和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通常,在基地学习中,以科学研究的新成果、学科与专业发展的新动态以及教育理论的新动向为培训内容,通过普遍性的教学问题和典型案件,运用集合模块的方式来对各种知识进行组合;通过互动式的研讨、剖析等,来完善参加培训教师的知识结构,进而提升其师德水平、提高其专业技能。

三、教师继续教育“学校-企业-基地”模式的实施与建议

(一)教师继续教育“学校-企业-基地”模式的实施

在教师继续教育“学校-企业-基地”模式中,其培训内容分为学校、企业、基地三个模块来进行,因此,教师应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对培训内容的选择。在学校模块中,教师的学习主要包括师德修养、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和方法指导、课程开发能力等内容。通常采取集体交流、小组研讨等方式进行学习,由学校管理层、校内名师或专业团队中的同伴担任指导老师。在教师学习结束时采用教学效果测评、教学设计、行为观察记录等形式进行考核,突出其学习的主导性和实效性。在企业模块中,教师的学习主要包括企业文化、行业基本知识、产学结合的科研能力、职业道德等内容。通常采取跟班学习、挂职锻炼、技术开发等方式进行学习,由企业家、工程师、高级技工等担任指导老师,在教师学习结束时采用实景演练、各类测试、实践报告等形式进行考核,突出其学习的实践性和针对性。在基地模块中,煤炭高职院校可以选派具有一定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到基地进行短期培训或访学。在基地中学习最新的教育理念、职业技术教育理论、专业最新知识等方面的内容,采取课题研究、专题讲座、项目合作等方式进行进修学习,由学校和基地共同选定的人员担任指导老师,在教师学习结束时,采用研究报告、论文、项目成果等形式进行考核。在教师继续教育“学校-企业-基地”模式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的任职学校,学校根据教师的专业特点、教师本身的素质和能力等方面来确定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对相关企业和师资培训基地进行协调,明确各类教师的学习内容,并且制定出培训计划,建立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企业则担任对教师应用性、实践性知识和能力的培训,使教师实现专业发展。基地担任的是对教师进行前瞻性、补偿性等知识的培训,使教师掌握教育理论和学科动态的新趋势,不断地提高专业水平。教师是教师继续教育“学校-企业-基地”模式中的主体,教师应根据自身的特点确定自我导向性发展目标,同时,在学校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对学习内容进行选择,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自我设计、撰写成长日记等方式在“学校-企业-基地”模式中进行实践体验、探索和自我反思,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实现自身专业的成长和发展。

(二)对教师继续教育“学校-企业-基地”模式的建议

1.健全教师继续教育的法律法规。在提高煤炭高职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专业素养等方面,“学校-企业-基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因此必须得到企业和政府的重视,特别是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来助推校企合作。在制定校企合作办学法律制度之前,应认真梳理和总结校企合作的政策,应用法律制度来明确校企合作的统筹协调机构、行业组织的协调以及优惠政策的实施等方面,使煤炭高职教师继续教育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保障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在煤炭高职教师继续教育中,经费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在近年来,虽然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在不断加大,但是,用于教师继续教育的资金仍然很少,因此首先要做的便是设立教师继续教育的专项资金,加大对教师继续教育的投入。

3.加强职业教育理念建设,树立终身教育思想。在教师继续教育“学校-企业-基地”模式中,应将对教师的思想教育放在第一位,要让教师明白,为人师应当树立终身发展的继续教育观念,教师也需要不断发展的道理。应深刻地意识到教师继续教育观是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具体要求,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4.加强对教师学习的指导。在教师继续教育“学校-企业-基地”模式中,无论是在学校、企业,还是基地中,都应该对参与继续教育的教师加强学习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培训中所遇到的问题,使参与学习的教师能够真正做到培训与教学相统一、学习和科研相统一,进而达到最佳的培训效果。

5.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在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中,评价有着鉴定、调控、激励和教育等功能。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使教师在多方面得到增值,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同时,通过评价还可以对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做出显性价值和隐性价值评判,为其今后的努力指明方向。在对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进行评价时,应坚持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坚持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以此来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准确性和人性化、全面性和发展性。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师不断地超越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最终达到继续教育的目的。

6.建立和健全教师继续教育激励机制。在教师的继续教育中,尽管多数教师有着积极参与继续教育的动机,但在行动上表现得较为迟缓,所以,应采取一些有效的激励措施,如设立继续教育奖励资金,将参与继续教育的次数、学习成效与其晋升加薪等挂钩,对那些在继续教育中取得较大成绩、有较大收获的教师给予鼓励和奖励等,有效地提高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热情,使教师能够更好地胜任其职业。

参考文献:

1]范洁梅,杨林生.高职院校教师“学校—企业—基地”三位一体继续教育的探索[J].教育探索,2010,(05):104-105.

[2]姚素敏.高职教师继续教育问题与对策[J].现代企业教育,2012,(07):80.

[3]范洁梅.高职教师“校—企—地”继教模式[J].教育,2009,(32):60-61.

[4]周健.高职教师继续教育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1.

[5]韩素兰,尹素敏,王全乐.教师继续教育新模式——基地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04):93-94.

[6]顾晓叶.论教师专业化、终身教育与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6,(10).

篇(4)

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是指在基础教育领域内,对在职教师进行的以提高师德水平、业务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和自主发展水平为目标的培训机制、内容、方式和方法。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培训主体、培训理念、培训对象、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手段(方式、方法)与培训管理(过程监控、考核评价)等,这些要素的优化组合及发挥独特作用的过程,就是模式生长、发展、形成的过程。培训理念及其指导下的培训模式直接影响着教师培训的质量,湖北省树立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新理念,并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构建了新的教师培训模式,建立了符合本省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需要的教师培训模式。

一、湖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组织运行管理模式的分析

1.“两线四级”的组织运行管理模式

湖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建立了教育行政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的“两线四级”组织运行管理体系。湖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省、市、县、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培训基地,组织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各司其职,齐抓共管,保证培训工作的运行。

省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负责制定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规划和政策;组织制定各类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计划;组织编审教材;审批全省高、初中教师继续教育基地的办学资格并加强对继续教育基地建设的指导;检查指导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市(州)教育行政部门根据省统一要求,负责制定本地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施规划和措施;负责本地区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及其基地建设,负责审批本地区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基地的办学资格;筹措和管理教师继续教育经费;考核、评估并指导本地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制定本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规划并组织实施;负责本县(市)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基地建设;筹措和管理继续教育经费;指导乡镇及学校的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建立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制度;建立综合考评、奖惩制度等继续教育的驱动机制。

乡镇教育管理部门和教师任职学校有计划地选派、组织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并筹集相应的师训经费。中小学校长负有组织和指导本校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责任,把教师的继续教育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程,积极组织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

省、市(州)、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依托教师进修院校和师范院校建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协助教育行政部门抓好本区域内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工作。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行成绩考核和证书登记制度。继续教育基地负责做好学员的培训、考核和登记工作。对完成了继续教育的规定学时并经考核合格者,颁发省教育厅统一印制的湖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结业证书。

2.“三位一体”的组织运行管理模式

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湖北省实施了“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以下简称“工程”),此项工程主要采取三位一体运行管理模式。

湖北省“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是湖北省教育厅为提高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而采取的重要举措。从2005年开始,用5年时间,将全省现有的10万农村乡镇中小学教师(其中校长培训1万人),集中到武汉市进行免费培训10天。“工程”采取政府招标购买培训,受训者全免费接受培训,严格考核培训情况,根据绩效给予奖励的运作模式。在具体运作方式上做到“五统一”,即统一安排培训时间,统一设计培训课程,统一调配培训师资,统一规定培训方法,统一订购生活用品。在培训工作实施过程中,省教育厅、培训院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建立了“三位一体”管理模式,加强培训工作的管理和质量监控。

省教育厅负责培训方案的制定、实施和管理,培训师资的选配、资源建设,加强培训过程的质量监控。市、州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参训学员的选送、组织与协调。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按时组织好学员报到并提供交通便利,确保学员往返和培训期间的安全,敦促学员完成集中培训后的在岗研修任务。承担培训任务的院校按要求利用自身资源,提供优质培训服务,确保培训质量。“工程”参加单位及其领导都按照职责分工,切实承担起相应的工作任务。省教育厅领导高度重视“工程”的统筹与协调、实施与管理。

二、湖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组织模式的个案分析

1.“三型十环”培训模式

湖北省十堰市教育局在中小学教师培训实践中总结出“三型十环”培训模式。“三型十环”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是教师需求多元化和教师培训多样性理论。“三型十环”模式构建的实践依据是校本培训经验的总结。教师校本培训,必须充分考虑欠发展类、发展类、优先发展类的不同实际及多种需求,设计教师培训的多样性培训模式。“三型十环”模式的构架主要有三种模式:学习——岗练——考评——分层模式;分层——研训——师导——定向模式;定向——专修——独创——发展模式。十堰市实验区按照行动研究的基本思路,构建了九种校本培训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式、现场诊断式(微格式)、问题探究式、专题讲座式、示范——模仿式、情境体验式、自修——反思式、研训互动式、网络信息交流式。目前十堰市教育局总结提炼出了适合各种不同类型学校的校本培训“三型十环”模式,用于实验区的学校和县市部分中小学实验,获得了良好的效果。该模式正由实验区向全市中小学辐射实施。

2.“专家诊断”式培训模式

在教师培训实践活动中,武汉市洪山区积极试行“专家诊断”式培训模式。所谓“专家诊断”培训,即选出的专家组对参训教师进行培训前的调查研究后,针对不同的教师存在的问题,采取集中、分组、个人培训的模式,其主要特征是:专家“会诊”,因材施训。“专家诊断”培训的理论依据是皮亚杰的“临床法”和巴班斯基的“教育会诊”理论;成人个性虽具有相对稳定性,但也是可塑的;发展学生个性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需要具备鲜明特色与个性的教师。“专家诊断”培训遵循主体性原则、多样性原则、指导性原则、实效性原则。“专家诊断”培训采取一看、二听、三察、四议的诊断形式与方法。诊断标准与内容一要以学员个性特征为依据,二要以骨干教师标准作为依据,三要以新世纪对教师的要求为依据。“专家诊断”培训的程序:①聘请专家,成立小组;②自我评价,提出问题;③专家诊断,确定目标;④制定方案,实施培训;⑤效果评价,总结提高。如此培训,形成了一批具有独特教学风格和鲜明个性的骨干教师。同时也遇到一些困难,如实践场地难找,工学矛盾,经费紧缺教材缺乏,给参训教师备课造成了困难,从而影响培训效果。

3.校本培训能级模式

2004—2007近三年来湖北荆门东宝区教育局着力于具有“针对实际、强化实训、突出实效”特点的校本培训模式创新,展开了构建新型教师校本培训能级模式的初步探索与实践。所谓新型教师校本培训能级模式,是一种以培养适应新课程和学生素质发展新要求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为目标,以学校为单位,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师能力发展为核心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体系。新型教师校本培训能级模式的总体构架是:构建三大体系,形成三大平台,达成三大愿景。

(1)目标与内容体系:首先是明确总体目标定位,达成三大愿景。一是以构建“能级模式”为支撑,切实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二是以发展教师“八项能力”(终身学习能力、职业表达能力、课堂教学能力、课程开发能力、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学生教育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和特色争创能力)为支撑,切实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三是以优化师资团队“三型”(成长型、成熟型、成就型)能力发展结构为支撑,切实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其次是分能力项目、年度(学期)和具体实施培训活动项目,拟定明确的培训目标要求。形成培训内容菜单:一般可分A培训能力项目、B必修课程要目、C能力实训要点三级来编制,并相应附加必要的实施说明。

(2)途径与方法体系:搭建自主研修、岗位培训、远程教育三大平台,突出“主体化”、“一体化”、“信息化”特点。

(3)管理与评价体系构建要求:落实机构,落实常规,落实评价。

4.课题驱动模式

2007年,蕲春县被确定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有效推进区域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实验区,申报的子课题《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的有效模式研究》已被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总课题组审定批准。参与课题实验为该县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提供新的发展支点。以课题为载体,以校情为依据,进一步深入探索校本培训的新模式、新策略,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实现全县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

篇(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幼儿教师的能力与素质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可虽然我国幼儿园教职工队伍庞大,但总体学历水平偏低。因此,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纲要》,缩小城市与农村幼儿园师资的差异,同时为贯彻终身教育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教师继续教育是当前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1]

同时,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普及,数字化网络化的继续教育将是势不可当的发展潮流。刘延东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中强调,在“十二五”期间,要以建设好“三通两平台”为抓手,并强调“三通两平台”是当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目标与标志工程。因此,在学前教育成人继续教育规模日益扩大的形势下,我们设计并开发了符合淮安当地实际需求的学前教育教师继续教育平台系统,期望这个平台系统能让“三通两平台”建设在继续教育中得以完美体现。

淮安市学前教育教师继续教育现状

近年来,淮安市瞄准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创建目标,全力推进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努力扩大教育资源、提升幼儿教师师资水平。淮阴师范学院是苏北地区培养本、专科层次幼儿教师以及学前教育教学管理与研究工作者的重要基地之一,其学前教育继续教育主要包括成人继续教育和园长、骨干教师的培训两个方面。

1.成人继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学点日益增多

淮阴师范学院目前在籍成人继续专科生414人,在籍成人继续本科生2453人。继续教育生源分布范围广,每年暑假,教师们都要奔赴各个教学点开展继续教育工作。学员人数每年在大幅度增长,由2010年的一届400余人到2013年的一届1000余人。

2.园长、骨干教师的培训力度不断增强,广度不断增大

近几年来,随着学前教育的不断发展,园长与骨干教师的培训成了每年都要进行的必修课。2012年淮安市共完成2000多名骨干教师、500多名园长的培训工作。2013年各县(区)教育局幼教干部、幼儿园园长代表共350余人参加了幼儿园园长暑期培训培训。2014年各县(区)的园长和骨干教师的培训也已提入了日程。

淮安市学前教育继续教育平台系统

淮阴师范学院是淮安学前教育的师资培养的重要单位,面对每年大量的各类培训任务,迫切需要一个信息化平台来支撑。

淮安市学前教育继续教育平台系统由三大网站平台构成,包括现有的“淮阴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门户网、“淮阴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实践教育中心”平台以及专门为学前教育继续教育而开发的“学前继续教育平台”。这三大平台共同完成了淮安市学前教育继续教育平台系统的“三通两平台”的建设,具体如下页图1所示。

1.“两平台”的建设

严格意义上来讲,“学前教育教师继续教育平台”和“淮阴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实践教育中心”共同构成了学前教育教师继续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而“淮阴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门户网则充当了学前教育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功能。

(1)淮阴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实践教育中心

“淮阴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实践教育中心”网络平台采用“6+1+1+1+1”的模式建设,即建设有6间小微格教室,1间高配置的课程录制室,1间远程交互室,1间教学设计室和1间普通话室,同时还建设有一个控制中心。利用该网络平台可以实现同步课堂与视频协同学习。

(2)“淮阴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门户网

“淮阴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门户网的具体功能包括:①学籍管理。②教务成绩管理。③学生综合素质管理。④学生成长档案管理。⑤协同办公管理。

2.“三通”的建设

(1)登录即可访问的校校通

访问者只需借助互联网根据自身的身份进行登录,即可访问该平台。该平台系统内的资源各继续教育教学点可以共享,各幼儿园也可以共享。

(2)支持上传与管理系统资源的班班通

“学前教育继续教育平台”、“淮阴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实践教育中心”网络平台、“淮阴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门户网协同运行。学员利用网络就能使用优质的教学资源,同时也能实现与远程名师的在线互动。

(3)创建虚拟学习空间的人人通

班级、教师、学生借助该平台系统中的资源,通过跨平台交互技术形成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的全面互动,真正把技术与教学实践的融合落实到每个教师与学生的日常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中。

学前教育继续教育平台的建构框架

在淮安市学前教育教师继续教育平台系统中,“学前教育继续教育平台”是最核心的内容。本平台紧紧围绕学前教育教师继续教育为核心而展开,由“专业标准、网络课程、专业实训、教育研究、素材中心”等五大内容模块组成,外加“用户登录”这一特定用户信息模块,具体结构框架如图2所示。

1.用户登录

在本平台中,服务对象包括高校继续教育教学管理人员、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学员、幼儿教育和幼儿机构一线员工以及其他社会人员五类群体,不同的服务对象都会有与其身份相对应的权限设置。例如,高校继续教育教学管理人员负责与制定培养方案、技能标准、教育研究等;学员学习资格的审核、成绩的最终核定等。而教师和学员则具有网络课程、素材中心的完善与修改权限等。

2.专业标准

(1)培养方案

以国家《幼儿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作为指导纲要,进一步优化不同学历学习者的培养计划,从而使培养目标更加符合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要求。

(2)技能标准

学前教育专业的技能标准包括弹、唱、说、跳、画等五大方面。

3.网络课程

实现幼儿教师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基础工作就是完善学前继续教育平台中的网络课程的建设。因此,本平台以《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中对幼儿教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模块的具体要求为依据,重点建设《学前教育史》、《学前教育学》、《早期儿童发展科学》、《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等十五门网络课程。[2][3]每门网络课程的建设均包括课程导学、课程交互和课程考核三大块内容。

课程导学以课程的教学章节为基础,每个章节至少包括电子教案、教学课件、习题、教学视频等四部分内容,而微格教学视频、教学拓展等板块的增添则根据课程的需要度来完成。

课程交互不仅能提高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还能增强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因此,在网络课程的设计中,课程交互包含课程作业、在线答疑、讨论区、最新消息等四大部分。

课程考核是教育质量得到保证的重要环节之一。因此,在网络课程的设计中,课程考核包括单元测试、形成性成绩和期末考核三部分内容。

4.专业实训

专业实训环节是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基本技能实训、拓展训练和微课程。基本技能实训帮助学习者掌握弹、唱、说、画、跳等五大基本技能;拓展训练帮助学生、教师及管理者获得有效的实践性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教育实践能力。微课主要用于辅助专业实训而进行的,包括幼儿手工微课包、幼儿游戏微课包等。

5.教育研究

教育研究模块的建立主要是为学前教育专业的继续教育机构、教师及学术研究者提供服务,为他们提供自主学习、讨论与交流的平台,为学前教育继续教育组织机构的全面发展提供最新的动态与资源。

6.素材中心

素材中心是网站建设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内容,它是网站的骨骼和血肉。该平台的素材资源大致分为文本、图片、视频、音频、动画、微课包、课件等七大主要形式。文本素材包含开发培养方案、技能标准、电子教案、习题和实训指导书等。图片素材包含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场景、学生作品、儿童读物、专业实训图片等。视频素材包含学生专业技能展示视频、幼儿园优秀教学视频、专家讲座视频等。音频素材包含世界名曲、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儿童歌曲、儿童故事、名家采访录音等。动画素材包含各种可用于学前教育专业教与学的Flas。微课包是将幼儿教育课程中一些的知识点进行微课化。PPT课件包含各专业课程的以教学课时为单位的课件。

未来展望

从淮安市的继续教育平台系统构建经验可以得出,学前教育教师继续教育平台系统的建构应以先进的网络与多媒体技术、海量的存储技术以及云计算技术作为支撑,形成良好的共建共享体制;以此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满足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成人继续教育学员、幼儿教育和早教组织机构的一线工作人员和其他社会人员等不同类型的学习者的需求,从而提升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最终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承毅,杨占鹏.幼儿教师继续教育需求分析与对策――以鲁东大学成人高等教育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继续教育研究,2011(10):74.

篇(6)

二、我国高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

从高职教育的兴起开始,教育部门就十分重视职业教育教师的在职培训。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建立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1999年,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别提及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的建设,其中第36条指出:依托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师范学院,重点建设50个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此后教育部先后确定了52个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和6个全国职教师资专业技能培训示范单位,24个省(区、市)相应建立了110个省级基地,培训基地的建立为高职教师培训提供了强有力的平台。在21世纪初,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动下,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高职教育非常注重高职师资队伍建设。2001年,天津召开了全国高职高专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研讨会,教育部委托若干个有条件的省市建设若干高职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同时,决定在各地遴选三十个左右办学条件好、教育质量高、特色鲜明的院校,建设专业培训点。2005年,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要求高职院校大力开展师资培训工作,实施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截至2010年3月,我国建立了8个国家级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28个高职高专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外加在一些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开展高职教师培训活动,充分说明了我国当前高职教师继续教育的迅猛发展。

三、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

(一)职业意识由于教师的职业意识主要是指职业规范、教育理念。所以,这方面的内容主要是培养教师坚定的信仰、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培养教育的师德和敬业精神以及进行教师心理的健康教育。(二)知识学习在知识学习方面,高职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目的一般有三种:一是补充知识,二是更新知识,三是二者兼而有之。从知识的广度来看,涉及到本体性知识、相关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相关行业知识。(三)技能培训高职教师继续教育中的技能培训包括教学技能培训和行业技能培训。教学技能培训一般是围绕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的,其中教学设计是其重点,而信息技术培训(计算机辅助教学)又是教学设计中的热点。行业技能培训就是让老师了解行业的当前状况,并提升自身的实际操作技术,与行业的最新发展保持一致。

篇(7)

作为我国体育工作最大的一个组织实施群体,中学体育教师,为胜任未来社会的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就要不断的学习,以适应新时展的要求。因此,研究中学体育教师再教育问题,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转变思想,改变观念,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包括中学体育教师在内的,我国各行各业都在追求的一个目标,研究中学体育教师观念转变的方法,从继续教育的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模式上探讨新时期中学体育教师角色的转变,进一步完善我国中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从而适应新时期我国中学体育教学的需要。

一、初中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缺乏对继续教育的重视

(1)初中体育教师忽视继续教育。目前,相当比例的初中体育教师未能认识到继续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大多数一线初中体育教师是在主管部门的明令要求下进行继续教育,对参加继续教育缺乏较高的积极主动性。而在继续教育中,陈旧化、单纯技能化的教学也相当普遍,导致教师进修培训主观意识不强、被动应付,浪费了难得的继续教育时间。调查发现,有62%的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是为了评职称、职务晋级。

(2)教育主管机关导向定位陈旧模糊。继续教育主管部门对于继续教育来说,起着上传下达、监督、实施等各种职能。目前,继续教育主管部门对继续教育没有足够的认识,有关继续教育的政策措施没能及时有效地实施。体育教育主管部门在认识上存在同样的错误。另外,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大部分的教育部门只侧重体育教师的教学,而忽视对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培养。因此,持续发展的体育教师继续教育被陈旧的继续教育观念束缚着。

2.继续教育机构不完善

美国教师培训机构各式各样,有专供教师培训的教师训练学院、教师进修学院、教员研究院、在职教师培训和提高中心等。各类高校也通过举办夜大班、函授部等开展教师培训活动,还有各种各样的讲习班、进修班、研讨会等,许多民间教育团体也参与教师培训事务。在英国向中小学教师提供进修的是大学教育学院,这种机构主要是在职进修专业和业余进修班。在日本,教师进修机构有大学和师范教育机构。专门的研究机构是教师研修的主要机构;教师专业团体,主要进行教师研究会和讲习会;广播电视函授教育机构;教师所在学校,主要是进行校本的研究。

我国初中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机构主要是函授、电大、职大、夜大,省级教育学院、地市级教育学院,自己学校,普通高校,自考等。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机构设置还只是在继续教育学院、各地区的教师进修学校的范围之内,缺少继续教育的市场机制。由此看出,我国不是缺乏教师继续教育的机构条件,而是现有的继续教育资源没有被充分地运用。

二、提高初中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有效性的对策

1.继续教育培训内容

拓宽中学体育教师的知识面,把专业基础理论同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等充分整合,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体育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提供课件制作等合作交流的平台;要以精、实相结合的原则对原有课程内容进行分析、比较、选择,删减那些脱离中学体育教学实际的课程内容。

2.强化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理念

继续教育是师范院校毕业以后的延续再教育。目前,知识信息的不断更新使得初中体育教师对继续教育的需求更加迫切,这也是社会发展对初中体育教师的必然要求,更是教育发展对于初中教师接受培训指导的必然趋势。广大初中体育教师要通过继续教育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和师德修养,及时更新和拓展专业知识,学习现代科技和与体育学科有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增强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实战能力,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技能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但仅仅达到这样的要求还是不够的,因为知识的更新、现论的运用及技能的掌握,需要良好的智力开发做基础,只有潜力得到充分挖掘,才能更有创造性地学习、运用知识,激发潜在的创新欲望。

3.拓展继续教育基地,建立多元立体化的继续教育网络体系

我国的地域性决定了初中体育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点多面广的不集中性,更决定了继续教育模式的发展之路必须是多渠道、多类型、多层次。良好的初中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应当以适当的时期地点、便捷的方式方法来满足城乡需求的差异性以及不同层次中小学体育教师需求的多样性,从而使其都能够获取完备、健全的知识技能。目前,我国师范教师进修院校基本承担着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工作。在此基础上,社会办学力量应广泛参与,要建立和完善由各类综合性大专院校和电教网络等其他有实力的继续教育机构共同构建教育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势,真正让教师参与继续教育,沿着良性轨道有序发展。

篇(8)

二、继续教育是中职毕业生提高就业质量的有效途径

提升就业质量,就需要提高自身素质,提升竞争力。我国已进入终身教育时代,社会现实已经大大改变。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学历、技能也不断提高。在此次被调查的毕业生中参加了继续教育的学员表现出以下几方面优势:1)入职敲门砖。在招聘岗位中,有些岗位招聘是大专以上学历。继续教育给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好职位的敲门砖。2)升职、涨工资必要条件。3)入职后定位提高。4)为学生日后其他的继续教育提供精神支持和自信保障。不难看出,中职毕业生要想在社会发展和职业变动中具有竞争力,必须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继续教育的弹性教学特点,正是中职毕业生提高学历层次和动手能力,提高就业质量的有效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参加成人高考,进入成人高等院校,二是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三是参加现代远程教育。

三、探索适合中职生继续教育的教学模式

(一)加强综合素质培养,提高“自身造血”能力

通过培养,使其有仅具有本专业基础知识,还应掌握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以及新设备的知识;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高度熟练的技能技巧;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合作、敬业精神;具有独立解决本职、本岗位关键操作技术难题的能力。

(二)推进校企联合办学,提高继续教育能力

对于中职院校毕业生学历提升,可以通过参加高等学校举办的各类学历教育来完成,而对于同属继续教育范畴的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则应该由企业与高校联合承担。因此高校应该坚持走联合办学的道路,鼓励企业转变观念,主动参与职工的继续教育工作,邀请企业共同制定培训方案,聘请企业人员担任授课教师,共同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双方的联合办学,企业提高了自身员工的素质和技能水平,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高校增加了服务社会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三)成人高等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有效互通

加强与中职学校的联系与沟通,逐步形成两个教育层次间联系紧密、资源共享、教学融通的格局。充分利用我校国家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的优势,发挥吉林省人民政府确定的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牵头学校的作用,依托设在我校的吉林省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密切与中职校的联系,把握中职教学动态,中职毕业生动态,便于因材施教,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方面为其量身订做。

篇(9)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3-004-03

早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人类要向着学习化社会前进。建设学习型社会已成为时展的趋势。在“十二五”转型期的新形势下,传统的以学历教育为主要内涵的成人教育面临着困惑和挑战。尤其作为地方普通高校,更应理性思考,深入研究、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开创新的办学模式,更好地履行高校服务地方的基本职责,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一、继续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困惑

地方普通高校,承担学校服务于社会的任务,承担着努力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光荣使命,是学校服务于地方的重要内容。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发展,继续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压力。

(一)学历函授的生源不断呈萎缩趋势

以温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为例,自2004年至2012年,招生人数总体呈现急速递减趋势,而后在采取一系列措施后才有所回升(如表l所示)。师范专业人数逐年下降,非师范人数较快增长。通过数据分析,近几年的生源情况变化较大,传统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二)社会培训受企业经营理念影响较大

温州是全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相当一部分企业更加不愿对员工的培训投入大量资金,表现出较明显的急功近利倾向,鉴于员工雇佣一般周期较短,因而都采用便捷的快餐式短训,且更多地注重员工的实际技能,而对员工的知识结构、职业道德、人生修养等不够重视,企业对员工学历水平的提升没有理性的驱动力,放松了对企业员工的综合培训。

(三)教学质量的提升受到制约

一般来说,地方普通高校的继续教育学院基本上是依托二级学院办学,对教师的考核管理缺乏强有效的机制。同时,教师通常不重视成教的授课,尤其是社会培训方面,则更难找到特别优秀、合适的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受到很大影响。

(四)成人教育管理机制不甚规范

目前,社会还缺乏对继续教育体制的总体规划和管理,尤其在办学效果方面,更缺乏较有效评价或衡量机制。以致出现目前成人教育较混乱的局面,特别是在招生和办学机制和形式方面,更是五花八门、各显神通,有游牧式的、挂靠式的、散兵游勇单枪匹马式的等等,几乎呈无序竞争状态。

二、转型期继续教育改革的路径与对策

时代在发展,观念要不断更新。继续教育的路径、模式也应做新的调整,在“十二五”转型期,继续教育应逐渐打破以往以学历教育为主导的办学模式,大力加强非学历教育形式,努力提高办学层次,积极稳妥发展自考助学教育,走学历教育、社会培训、自考助学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同时,要实现这模式,应该采取以下对策:

(一)充分认识形势,转变观念,树立以服务社会为核心思想的办学理念

高校要改变过去那种把继续教育教育当作创收的工具和普通高等教育补充的思想,应该把它放在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教育的框架下开展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必须要放弃只为创收营利和只办学历教育的观念,要以服务社会为宗旨,积极开拓创新,与政府部门和企业加强协作联系,争取资金来源,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开辟一条继续教育发展的新途径。切实制定出适合社会发展、能够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教育发展新思路,以提高继续教育的竞争力。

(二)适应社会发展和成人特色,切实做好专业调整和课程建设

目前,高等继续教育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照搬普通高等教育,成了普通高等教育的“山寨”版,继续教育要想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必须要加强内功修炼,切实制定适合成人特点的、实用性强的专业和课程。要投入资金,聘请专家,加强校际合作和联系,打造成人教育的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教学形式上要有灵活性,应充分考虑成人学生的工学矛盾,以及学习和家庭生活的矛盾,这样才能把教学管理与服务真正落到实处。为此,必须推行新型课程模设设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选择空间,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学习的自主性,变统一化、学科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教育模式灵活化、教育体制弹性化、教育内容应用化、教育方向职业化的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大课程建设力度,推行“套餐式”一“菜单式”一“模块式”课程设置,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重视“菜单式”课程的改革与创新,并培育出一批精品课程,可以组合成各种不同的模块,以适应各种不同类型层次学历教育和培训的需要。

(三)提高办学层次

争取上级政府职能部门和学校的支持,努力提升学历教育的层次,快速开展研究生教育。自2006年起,我院开始尝试与其他院校在职硕士层次的联合办学。经过几年的运行,已积累了初步经验。今后要在逐步形成专科、本科、硕士多种办学层次,以成人继续教育、社会培训和各类证书考试为主体的多规格、多渠道、多形式办学格局的同时,大力发展在职硕士研究生教育。

(四)拓展办学类型,寻求新的继续教育路子

积极开展以培训为主的订单教育。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以及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要求,为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学习型社会的建立及终身学习概念的提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培训教育发展空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社会对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提出了越来越高的素质要求。各个企业将越来越注重对于员工的教育与培训,正如我院,作为继续教育的专门机构,有着多年的办学培训经验。我院在挖掘资源、开拓培训教育领域、推进非学历教育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1.引进优质教学资源,大力发展专项培训。积极联系办学声誉良好的教育机构合作办学,产生了优势互补的效果,发展专项培训。我院与杭州光华教育咨询有限公司等多家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各项合作内容不断扩大。

2.各种技能考证集训渐成规模。目前,我院已承担了多种社会考试,有的单项考试人数达到5000多人的规模,为我院今后承担更多的社会证书考试的指导和训练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为创出品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建立区域机关、事业单位继续教育基地。充分发挥地方院校的地域优势和教学资源优势,与当地市、区组织部门及事业单位合作,开发公务员和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推行学分制培训的新模式,建立地区公务员、事业单位继续教育培训基地。目前,已与瓯海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等单位建立起了较稳固的订单培训关系。

(五)搭建“企业联盟继续教育”平台,大力开展企业员工继续教育

从2009年开始,我院大力开展“送教进企”教育项目。经过五年的发展,我院已经先后与温州地区大小五十余家集团、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办学协议,如正泰集团、华峰集团、永固集团、华通机电集团、跃华控股集团、人民电器集团、德力西集团等,从表1显示的学历函授教育年度招生数据也能表明,开展“校企合作”后同样能较大程度地促进和提升学历教育的规模,其中非师范(主要是企业员工)人数从2010年开始逐年较快增加,2010年的招生数成为逆转递增的节点。2012年,我院搭建了“企业联盟继续教育”平台,将低压电器类同行业的企业结成联盟,与浙江省温州低压电器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政府主管部门一起构建成了“政产学研”的共同体。定期举行政府、高校、企业的交流会。加强彼此联系与沟通,将大学课堂带人到企业中,为企业培养了大批的专业与管理人才。经过近五年的实践与探索,从送教进企,校企合作,到搭建“企业联盟继续教育”平台,高校继续教育与企业教育逐渐融合,从专业的设置、课程安排到师资的配备均日臻完善。我院已成为“浙江省企业经营人才培训基地”、“温州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我院秉承“一流的教育,一流的管理,培养一流的人才”的理念,倾力打造“政产学研”相结合的继续教育新模式。

三、实现继续教育改革对策的主要措施

(一)狠抓教学质量,提高人才素质

1.深化教学改革,健全教学质量评估和监控体系。加强课程改革(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的改革),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做事能力、创新能力、生存与发展能力,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建立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质量评价制度和质量监控的长效机制,推动我院内涵发展。实现对办学质量的全过程、全方位管理,确保我院办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2.创建社会培训品牌。社会各类专业培训,尤其是作为我院重点打造的品牌培训项目,要根据企业、委托单位的需求设置相关的课程,选择对口的专业教师。加大投入,以课程菜单建设为抓手,整合、凝聚我院学有专攻的科研、教学人才资源。深入企业、事业单位调查研究,参与企业、事业单位课题攻关、文化建设和素质提升工作,以促进各类继续教育培训的开展。

3.抓好师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高师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运用理论武装提升师生的理论水平,以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为主要内容,大力开展主题教育、典型教育和自我教育等活动,创造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新型教育方式,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形成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从而提升继续教育的先进性。

(二)突出学科建设,优化专业布局,强化课程改革,提升办学水平

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三大建设”是相互包含、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因此,我院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专业建设为依托,课程建设为基础,进行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1.学科建设规划。学科建设水平从根本上反映和体现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和核心竞争力。我院一直贯彻“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思路,逐渐将社区教育、成人学习心理、成人培训模式、成人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企业培训模式等作为重点研究对象,搭建研究平台,成立研究机构,开展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使得在较短的时间内积累较多的成果,并为申报成人教育学硕士点积累基础。

2.专业建设规划。我院在现有专业基础上,按照社会需求、师资队伍、办学成本、实践条件等四个因素,科学合理地调整了专业结构。在巩固、强化传统优势专业的基础上,开设一些有一定基础且适应社会发展和满足市场需要的新兴专业,如金融证券、酒店管理、项目管理、财务管理等专业。

3.课程建设规划。培育和建设重点专业的精品课程,并不断推行网络化教育。课程建设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工程。主要任务是: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优化课程结构,使课程内容少而精,避免不同课程之间内容上的重复。提高理论课和实践课教学质量,并且应该努力建设成一整套配套完善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以及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水平。

(三)开展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提升学术研究层次,提高社会服务质量

围绕地方普通高校应该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开展科学研究,加强应用,突出特色,围绕重点学科,搭建研究平台,加强学术团队建设,提高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产生一批具有标志性的科研成果。强化继续教育对地方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和教学资源优势,积极开拓继续教育市场,广泛开展非学历培训的理论研究,积极探索地方普通高校的独立培训、联合培训等多种培训形式,努力创造良好社会效益。

(四)加强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

1.更新管理理念,改善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水平。坚持以人为本,力求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2.充分重视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健全制度,加强管理,使管理干部队伍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都取得明显进步,自觉做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3.管理队伍要提高科学决策能力,能快速解决继续教育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通过几年努力,打造一支效率高、活力强的管理队伍。

篇(10)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1C-0080-02

《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指出: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因此,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是关系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民生工程。进入新世纪以来,学前教育发展步入了新时期,学前教育普及程度逐年提高。这就迫切地需要一批有扎实专业知识、能力;能适应幼教改革和发展,有健康心理和良好性格特征;尊重幼儿以及热爱幼儿教育事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大力发展民族地区学前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队伍成为我区学前教育的新任务和新课题。

一、建设民族地区学前职业教育示范基地是形势发展的需要

随着学习型社会的到来以及学前教育改革的深入,学前教育领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众所周知,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由于其经济、文化的特殊性备受关注。《意见》中明确提出中央财政设立专项经费,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学前教育和学前双语教育;地方政府要加大投入,重点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学前教育。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各级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社会对学前教育重要性认识度逐渐增加,学前教育发展环境有所改善,幼儿入园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虽然各地方开始逐步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政府投入也逐年增加,但相对于经济发达地区,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仍然比较落后。对于内蒙古地区来说,学前教育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发展落后且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学前教育机构不足,教学资源短缺;管理体制不顺,政府职责不清;幼儿教师不足,队伍不稳定,素质亟待提高;民办幼儿园管理存在诸多问题,保教水平不高;学前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差异明显。这些问题影响和制约着我区学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学前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幼儿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一名合格的幼儿园教师,应当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目前由于社会对学前教育的认同度逐渐增加,越来越多的家长认为从事幼儿教师职业发展前景较好。这就出现学前教育专业生源急速增长的趋势。以内蒙古锡林郭勒职业学院为例,2010年学前教育专业在校生为220人,到2013年达到770人。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教学质量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从我区幼儿教师队伍的现状来看,学前教育专任教师仍有不少是非专业教师,业务水平一般,教学技能较低,素质有待提高,学历层次不达标,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尤其是农牧区,幼儿园条件差,高素质教师缺乏,很多老师没有经过专业训练,都是临时聘用,流动性较大,难以满足学前教育迅速发展的需要。

总之,未来的几年是实现我区学前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期。因此,有必要加快学前职业教育示范基地建设,把高质量、高水平、可持续发展作为学前教育发展的紧迫任务。健全保障体系,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农牧区师资队伍,从而不断提高我区学前教育水平。

二、民族地区学前职业教育示范基地建设重点

(一)建立合理的示范基地管理机制

管理机制是在管理活动内在管理要素有机组合过程中发挥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在示范基地管理活动中,人、财、物、信息、技术等要素是管理主要对象。示范基地建设和运行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整个过程中,需要统筹学校、幼儿园、政府和其他机构的多方资源,这就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保证和体制服务。示范基地筹划初期,就应该建立较为规范和完备的管理制度,而健全的管理制度需要高效的管理机制作为保障。这些管理机制包括:领导管理机制、工作运行机制、服务保障机制、监控管理机制、考核评价机制等。示范基地建设过程中,要加强组织领导、管理与服务,完善政策制度保障,充分发挥各项机制的预设功能,带动学习与培训的双向发展,保证示范基地有效运行,从而营造学前继续教育的良好氛围。

(二)创建多样化的继续教育课程和培训体系

在教师的继续教育体系中,构建科学合理,能满足实际需求的继续教育课程体系是教育持续发展的关键。示范基地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应主要面向地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地方院校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设置专业课程,为学习者提供丰富和方便学习的课程资源,尽量让他们成为课程学习的主体。

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师队伍构成从学历和专业构成来看较为复杂,层次不一。这就决定了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和培训的多样性和灵活性。继续教育应树立按需施教的思想,坚持从社会需求和幼儿园实际出发,充分了解学习者当前的知识技术结构和未来工作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课程和培训体系。关于民族教育,在以往学校教育的课程中忽视了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民族文化与个体身份的认同教育,导致其缺乏成为偏远地区幼儿教师的信念。因此,有必要把握民族地区幼儿园发展状况和幼儿教师成长特点,依据区域特色、岗位特点设计多元的课程培训内容,充分体现课程和培训体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高质量、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保证示范基地发挥效能的重要力量。长期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起点低、起步晚、水平低,专任幼儿教师数量不足,专业化程度较低,不能适应学前教育发展的需要。双语教育面临困难和忽视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等问题也长期存在。

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内蒙古地区唯一的高职类学前教育品牌专业,前身为锡林郭勒盟教育学院、锡林郭勒盟蒙古族师范学校、锡林郭勒盟师范学校的幼师专业。本专业自成立起,就承担了幼儿教育民族师资力量的培养,一直为锡林郭勒盟以及其他盟市输送双语幼教人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求学院以示范基地为纽带和平台,积极创造条件,整合各方资源,加快继续教育服务体系创新,依托政府机构、高等学校、行业企业、社会培训机构,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能满足地方教育需求的高素质继续教育师资队伍。

(四)搭建共享型社会服务平台

示范基地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其作用从根本上讲,是要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的。社会需要什么,就要提供相应的教育和培训。我们要打造一个有教育影响力和丰富学习资源的平台,面向更多的学习群体,充分发挥地方院校在地方发展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为学习者提供更多学习和受教育的机会;同时,还应建设一些免费学习资源。例如,网络学习平台、开放活动室、图书馆等,学习者可以按照自身的条件和意愿选择学习内容。这些免费学习资源不仅面向幼儿教师,还要面向全社会需要了解幼教领域的群体。在学前教育领域,有的国家把母亲的健康和教育列入学前教育发展规划,让她们具备良好的身心健康状况,从而更好地教育幼儿。示范基地要通过深度融合行业资源、企业资源、社会资源、学院教育资源,最终实现“社会资源教育化,教育资源社会化”。

三、民族地区学前职业教育示范基地建设的主要对策

(一)进一步提高示范基地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我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要求学校进一步向社会开放,发挥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等多种功能,为学习者提供多种、多层次受教育的机会。示范基地的建设不仅是学院发展的机遇,也是锡盟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平台。

示范基地建设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8337”发展思路以及锡盟所确定的8项重点工作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学院人才密集的优势,把学院建设成为锡盟未来发展的人才教育基地、服务于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示范基地。示范基地建设要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特色办学、开放办学之路;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主要任务;有效融合行业资源、企业资源、校友资源和学院教育资源,形成“校企共建共赢、资源优势互补”的合作机制,为区域经济发展与社会事业的繁荣做出积极贡献。

(二)集思广益,建立保障制度

示范基地主要承担继续教育和培训任务,经费来源为拨款、集资、收费等多种渠道。要保证示范基地有效运行,必须严格执行各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强化支出管理,保障资金使用的效益,才能取得建设成效。

学院应重视和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教学管理、财务管理、组织人事、招标采购等各项管理规章制度。项目落实后,学院要进一步创新项目建设管理机制,确保项目实施工作程序规范科学,运行有序高效。负责项目建设的统筹规划,各级子项目建设内容及其负责人的确定,资金筹措,经费分配使用及项目实施的组织、监督、协调、责任追究等,并对建设项目涉及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与管理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仪器设备采购、资金使用等,实行统一组织、分工负责、动态检查、目标考核,确保项目按计划完成。

(三)发挥学院优势,树立民族观念

锡林郭勒职业学院作为锡盟职业教育发展的龙头,始终受到中央、自治区和锡盟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自治区党委政府、教育厅,盟委、行署领导对学院的建设发展给予了强有力的政策和经济支持。锡盟地区蒙古族文化特色鲜明,传承较为完整,民族风情浓郁。学院设有全国蒙古语标准音测试站,部分教师成为国家级测试员。

示范基地建设要依托地区和学院的优势,借助有利发展政策,尤其是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优惠政策;利用锡盟地区鲜明的民族文化特点、蒙古语发音标准的优势和学院双语教师队伍,树立民族观念并传承民族文化,使主流文化的幼儿园保教内容与少数民族文化更好地融合。

(四)依托社会力量,合理配置资源

示范基地建设要认真落实“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社会经济为宗旨”的办学理念,充分利用高校优质教学资源,与地方政府合作,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为地方和幼儿园提供服务,参与幼儿园各项教研、科研活动。积极寻求政府支持、联合幼教水平较高地区的示范幼儿园,为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和本地区幼儿教师的培训提供园、校支持服务体系;共同开展项目研究,在幼教理念学习、教师培养、课程研发、教学改革等方面加强互动,提高产学研共同体的活动质量,发挥对幼儿园和高职高专同类专业的辐射和引领作用。

各有关部门要为示范基地建设搭建好服务平台,合理配置各种资源,根据各自职责,为示范基地建设提供最优质的服务。用好优惠政策,牢固树立发展意识,抢抓机遇,用足用活政策,争取国家、自治区及盟市更多的支持,切实解决示范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基金项目:本文系锡林郭勒职业学院一般课题《民族地区学前职业与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建设探索研究》(YB201505)研究成果。

篇(11)

一、国外教师继续教育的特点

(一)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制度化

目前,很多国家都已建立了符合本国国情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政府以立法的形式,明确规定教师继续教育的类型、周期和培训要求等,确保教师继续教育有效开展。

法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教师在职培训立法的国家。1972年,法国教育部和全国初等教育教师工会共同发表了《关于初等教育教师终身教育基本方针的宣言》,将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纳入教师教育体系。其《继续教育立法》规定:每个中小学教师每年都享受学习进修假两周,一生有累计两年的带薪学习进修假。

德国十分注重教师的全程培养以及执教能力的培养。根据德国各联邦州的法律规定,继续教育是每一个在职教师的责任,中小学教师必须定期参加教师进修活动,包括在职进修和留职带薪进修两种。教师每年有5个工作日可以带薪脱产进修。2004年,德国文化教育部颁发教师教育新标准,提出了教师职业培养的原则要求以及教师应具备的具体职能。

英国政府于1972发表《教育:扩张的框架》白皮书,提出了在职教师进修的具体方案,正式把教师在职教育纳入政府宏观控制体系。1998年,教育与就业部颁布《教师:迎接变革的挑战》绿皮书,把教师职业生涯划分为五个阶段,其中四个阶段都与教师在职培训有关,确立了在职培训在整个教师教育中的重要地位。2001年开始实施在职教师早期专业化发展计划,其后又颁布了《英国教育法》(2002年)、《教师专业发展计划》(2004年)和《教师专业标准》(2007年)。

美国政府非常重视教师教育政策的研究与贯彻。1958年,美国政府颁布《政府职员培训法》,规定由教师委员会规划各层次教师的培训事宜。1986年,开始兴起教师教育及教学专业化的改革运动,要求接受教师教育的学生先接受4年的大学教育,在获得学士学位以后再接受1—2年的教育专业训练。此后,又实施了优秀教师全国性认定制度,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素质。

(二)教师培训模式多样化

为提高教师在职培训的质量,许多国家都在积极探索教师在职培训模式。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四种:

1.高校本位模式。该模式也称课程本位模式,是以高校为主,以教师进修高一级学位课程为主要目的,脱产进修学历的培训。美国很多综合大学与教育学院都开设了教师在职进修的课程。英国的大学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也为在职教师提供各种进修课程。该模式作为一种传统的培训模式具有较强的理论优势。

2.学校本位模式。该模式以中小学为基地,培训机构送教上门,两者合作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培训前,机构要对中小学校及其教师进行实际需求调查,有针对性地设计培训方案。学校本位培训从学校及教师的实际出发,教师参与培训的主动性强,也更有利于问题的研究解决。

3.教师中心模式。该模式是指通过设立专门的教师继续教育基地,提高教师教学技能的教育模式。基地包括教师培训中心、民间非营利性教师委员会、协会以及各种教师专业团体等。该模式一般由政策委员会管理,针对教师教学中的实际需要,为教师搭建一个学习的平台,有效地促进教师群体间的交流,取长补短,实现资源共享。

4.远程培训模式。该模式主要针对师生间由于诸多因素无法集中一起进行课堂教学而利用各种通信媒体进行培训。许多国家尤其重视开发和利用远程教育,大力发展电视教学、电话教学及网络教学等多种现代教育技术。远程培训模式具有时空自由、手段多样、资源共享以及系统开放等特点。

(三)培训目标多元化

在终身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国外教师继续教育侧重于教师质量的全面提升,追求教师专业发展与个性完善,使知识、技能提高与个性发展相协调,教师继续教育阶段目标由单一走向多元。美国继续教育的目标既包括教师的个性品质、社会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也包括对儿童的接受与了解、对学校和社会的责任感等。

(四)培训内容针对性强

国外教师继续教育在培训内容上由以大学的课程为主,转向以中小学教师教学实践的需求为主。法国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除了教育教学知识,还包括学校社会和经济环境的知识。英国按教师水平的差异,在教师培训中把培训内容分为五种不同程度的课程,注重教师职业技能和教育胜任能力的提升。各国教师培训内容既有一般的文化业务水平的提高,又有师范专业课程的训练;既有单项科目、课程和专题研究,又有多学科的系统学习、提高学历的进修课程。培训内容的结构、体系更趋合理,也更有针对性。

(五)培训形式信息化

国外教师继续教育已走上网络科技时代,充分利用现代化远程教育进行教师培训。日本在1998年建立和完善卫星通信的教育情报通信网络系统,与大学的网络连接,充分利用网上开设的视频进行培训。英国学校之间形成一张教学资源、专家共享的网络,在“全国学校网络”的基础上建立的“虚拟教师中心”成为教师跨地区交流的平台。

(六)重视对培训的监督与评价

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进行评价,是教师培训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好的评价体系能激发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也能督促培训工作有效进行。英国提出绩效与薪金相结合的PRP教师评估方式,对教师在职教育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美国学者提出多元教师培训评价理念。

二、国外教师继续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一)重视教师继续教育立法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继续教育之所以发展得好,主要原因之一在于,他们都通过一套稳定的制度和法制确保教师继续教育的有效进行,制定了具有本国特色的教师继续教育法。目前,我国也相继颁布了《教育法》、《教师法》和《中小学继续教育规定》等法规,但是这些法律条文对教师继续教育只做了较笼统的规定。我国应在完善现有教师继续教育制度的基础上,制定操作性较强的教师培训法规以及相应的管理办法。把教师带薪学习、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管理、培训机构管理、教师继续教育与职称评定挂钩等明确列入法律条款,并且细化相关政策法规,形成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

(二)构建职前培养、职后培训一体化机制

我国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存在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分离,优势资源无法共享的问题。构建教师教育一体化机制,即构建一个体系完善、机构合理、内容科学的一体化教师教育模式,建立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教育网络,以使已有的各种培训机构与培训内容互相衔接、相互融通,最终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教师教育网络与体系。在这个机制里,高师院校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主体,拥有先进教育理论和专业师资,可承担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培训,指导参训教师进行研究和反思;中小学校作为实践基地,应着力强化教育实践。鼓励和支持各种公共教育文化机构,面向社会开放继续教育资源。

(三)完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

1.增强培训目标的实效性和内容的针对性。我国教师继续教育模式主要以学科为中心,以理论知识为重点,以学历或学时达标为目标,只提供教师眼前实用的教育教学理论与技术,没能从教师职业长期发展出发,确立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今后,应做好参训教师的需求调研,关注教师的实际需求,制定有实效性的培训目标,并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规律,选择相应的培训内容。